一、浅析网球的球感和手感的教学与训练(论文文献综述)
牛梦然[1](2021)在《网球教学中网球墙训练方法的研究》文中认为近年来,网球墙训练法逐渐成为高校解决网球教学资源不足问题的重要方法。该方法不仅能改善大学生练习网球的效果,发挥网球技术优势,同时还能满足教师的教学需求,为高校学生提供更多高品质网球课程。另外,网球墙作为辅助墙,其实用价值高,教学容量大,能为高校学生带来更多自主练习的机会。文章阐述网球墙的概念及其在高校网球教学中的作用,探索其训练方法,探讨提升该训练法效果的策略,以期更好地发挥其作用,为高校网球教学带来助力。
吴明放[2](2021)在《浅析网球的球感和手感的教学与训练》文中提出随着教育改革的进行,网球运动逐渐融入了高校体育运动教学与训练中。作为一项球类运动,网球以其优美而又激烈的特点盛行世界。引导学生掌握网球打法,不仅能帮助学生掌握一项体育新技能,提升体质,还能促进学生在学习网球的过程中逐渐培养竞争精神和健康意识。因此,开展高效的网球教学十分必要。围绕网球教学方法进行优化与改革,从球感和手感的角度出发探究具体实践措施。
唐柔[3](2020)在《弹力软轴训练器在乒乓球公选课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以湖南民政职业技术学院为例》文中认为乒乓球课教学中,为了使学生在一堂课的时间更好、更快地掌握好技术动作,在学生做正式的练习之前,加入一些辅助练习,这些动作类似于正式技术动作,且难度偏小,对学习和掌握一门新的技术动作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乒乓球运动是一项双方隔网的对抗性运动,对于初学者来说,在学习一项新的动作的时候就进行对抗练习,学生很难打两个连续的来回,并且学生在回接球过程中很难保持规范的动作,学生练习的压力过大就会对乒乓球课的兴趣也会下降,课堂氛围也会冷清。为何初学者在老师教完动作之后上台练习就会出现容易掉球,动作不规范的情况呢?主要原因是学生的球感普遍都差,击球点位置把握不准,控球能力差,在双人对练的时候很难将球回接到规定的区域内,导致击球时的击球点和击球时间不准确,学生在回接球过程中很难注意自己的挥拍动作,经常这样练习动作很容易变形,教师逐台陪练以及纠错的时间就会耗费很多,尤其是公选课这种大课堂,人数多,学生基础薄弱,上课的任务难度就会增大,从而影响课堂的教学质量。在现有的教学条件下,为了使学生更快的掌握好技术动作技术,在初学者学习乒乓球技术过程中,采用合理的辅助练习进行教学,会取得更好地学习效果。本文以乒乓球公选课使用弹力软轴训练器这一辅助练习方法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教学实验法、逻辑分析法、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对民政职业技术学院2018级公选课2个班的男生进行乒乓球教学实验,共80人,实验进行16周,每周1次课。通过研究对比分析结论如下:1.从整体数据来看,两个班的成绩都比实验前有提高,实验班的提高幅度要大于对照班的提高幅度。首先,比较实验后两个班的达标成绩,实验班的拨球、攻球个数均高于对照班,且存在显着差异性;再比较实验后两个班的计评成绩,实验班的拨球、攻球以及左推右攻的成绩均高于对照班,且差异显着。实验班都优于对照班。2.使用弹力软轴练习器进行辅助教学具有一定的教学效果,表现为学生在练习时减少了错误动作的出现,击球的动作比较规范。并且能有效增加学生的击球板数,提高基础水平。3.运用乒乓球弹力软轴训练器进行辅助教学,使学生在公选课堂也能体会到合作学习的快乐,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集体荣誉感。同时,辅助练习器材的使用,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学习难度,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对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也有一定的帮助。
施金福[4](2020)在《十步网球教学法在高校公共体育网球课教学中的实验研究 ——以云南师范大学为例》文中认为网球是一项技术要求比较高的运动,没有经过专业的指导和系统的训练很难掌握,很多人在学习的过程中会因为不能很快的掌握它,慢慢失去学习的兴趣而放弃学习网球。国际网球联合会为了应对这种情况出台了十步网球教学法,十歩网球教法在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上都有很大的改变。本研究主要是将十步网球教学法引入到大学体育网球选修课中进行教学实验,研究该种教学方法在高校的适用性与科学性;丰富现有的网球教学法;帮助初学网球的大学生找到一种适合自己的网球学习方法。本文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教学实验法、数理统计法、逻辑分析法对十步网球教学法在大学体育网球选修课中的可行性进行研究。实验对象为云南师范大学2017级公共体育网球课学生,将学生分为实验班与对照班,实验班采用十步网球教学法进行教学,学生为30人;对照班采用常规网球教学法进行教学,学生也是30人,实验时间在2018学年到2019学年第二学期。在实验前对学生身体形态、身体素质、球感、网球基本技术达标和网球技术动作评价五个方面进行测试,对各个指标测试结果进行实验前数据分析显示均不存在显着性差异,可以进行实验研究。研究结论如下:(1)十步网球教学法与常规网球教学法对学生一般身体素质的提高并不明显通过一个学期的教学实验,运用十步网球教学法的实验组和运用常规网球教学法的对照组,在一般身体素质方面都得到一定的提升,但是提升幅度不大,两种教学法对学生一般身体素质提高并不明显。(2)十步网球教学法对学生专项身体素质的提高要优于常规网球教学方法通过一个学期的教学实验,运用十步网球教学法的实验组和运用常规网球教学法的对照组,虽然两组专项身体素质都得到提升,但是提升的幅度不大,而且两组不存在显着性差异,十步网球学教法对专项身体素质的提高优于常规网球教学法。(3)十步网球教学法对学生球感的提高要明显优于常规网球教学法通过一个学期的教学实验,从两组的球感综合测评成绩来看,十步网球教学法与常网球教学法具有显着性差异,采用十步网球教学法进行教学可以在短时间内提高学生的球感。(4)十步网球教学法对学生网球技术基本的提高要明显优于常规网球教学法通过一个学期的教学实验,两组在网球基本技术综合测评成绩方面,十步网球教学法全面占优,两者具有显着性差异,十步网球教学法对网球基本技术的提高优于常规网球教学法。(5)十步网球教学法与常规网球教学法都可以规范学生的技术动作通过一个学期的教学实验,发现十步网球教学法对学生网球技术动作的提升方面并不如常规网球教学法,但是学生网球技术动作同样有所提高。无论常规网球教学还是十步网球教学法都具备发展学生网球技术动作的能力,但是常规网球教学方法的技术动作的规范程度要略好于十步网球教学方法。结果分析显示,十步网球教学法理论在高校公共体育网球教学中即提高了学生的身体素质、球感和网球基本技术,又规范了学生的技术动作。这种教学法独特的优势在于教学过程中通过制定阶段教学目标,改变教学的场地器材,使学生尽快形成对打,并且以对打的方式进行网球教学,尊重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增加学生的参与网球运动的动机,提高了学生网球运动兴趣,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树立终生体育意识。因此,笔者认为十步网球教学法理论在高校公共体育网球教学中值得提倡运用。
丛雨欣[5](2020)在《“多球+游戏”乒乓球训练对8-10岁儿童训练效果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身体素质的发展和后备人才体系的完善是近年来青少年体育发展的两个重要的具体任务。随着全民健身大众运动的推广,儿童进行乒乓球训练呈现稳步上升趋势。而乒乓球属于以技能为主导的一项综合性运动,因此,我们花费在训练乒乓球项目的时间上会长一些,正所谓“欲速则不达”,教练员对乒乓球基础性动作训练的要求更高。而我们怎么样在一定的训练阶段内让少年儿童快速地学习乒乓球技术,又怎样结合专业运动员训练方法的基础上,同时注入以学生为本的思想和探索高效率的教学训练方法,是论文选题研究的着眼点。论文把专业训练内容中的多球训练和现代体育游戏结合在一起,用于少年儿童乒乓球基础训练,形成“多球+游戏”乒乓球训练。打破传统训练方法,激发学员的乒乓球训练兴趣,保持积极的乒乓球学习训练态度。同时,让学员在训练中体会到团队精神、独立思考和解决在乒乓球训练中出现的其他的问题。“多球+游戏”乒乓球训练,既巩固了少年儿童的乒乓球基础动作,也增强学员不断适应面对挑战和面对失败的抗压能力,充分展现了现代社会对少年儿童健康成长的需要和小运动员们自身发展的需求。论文通过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实地考察法、问卷调查法对8-10岁儿童乒乓球训练的各方面问题进行了解,认识了乒乓球训练除了对学员的技术水平有明显的影响外,在生理和心理方面也有不可忽视的影响,同时对本研究的内容有了明确的思路,为整个研究的科学性、严谨性奠定了基础。为了验证效果,论文还运用实验法对烟台志承乒乓球训练基地的40名学员进行了8周的对比实验,研究结果分析表明:(1)“多球+游戏”乒乓球训练,小学员们的乒乓球学习兴趣有显着性提高;传统多球训练,学员运动参与方面无显着性变化。(2)在“多球+游戏”乒乓球训练中,实验对象的乒乓球基本技术基础的稳定性有显着性提升;而对于传统的乒乓球训练,虽然对照组的乒乓球球感有一定的进步,但相对“多球+游戏”乒乓球训练来说存在显着性差异。(3)“多球+游戏”乒乓球8周训练对8-10岁儿童乒乓球学员灵敏、速度、爆发力和球感方面都有显着性提高。
常宇轩[6](2020)在《网球零基础小学生教学内容的设计与研究》文中认为中国网球运动正处于飞速发展的时期,随着我国如李娜、王蔷等网球运动员在国际赛场上获得成功,国内学习网球项目的人数大幅度增加,越来越多的少年也将网球视作自己最喜爱的体育项目。网球不仅可以增强少年的体质,提高体育锻炼兴趣,还可以培养少年群体的心理品质,增强人际交往能力和与他人合作的精神。目前我国对于少儿网球训练的研究处于优化期,教练员水平参差不齐,教学方式略显单一,对于少儿网球启蒙训练不利。大多数的网球训练营在少儿启蒙训练时会采取大量的多球训练,忽略了网球运动中步伐与球感的重要性。单一的多球训练使得训练枯燥无味,令青少年时期的儿童产生惰性心理,对于未来的网球发展不利。作者通过自身专业网球经验,针对少儿阶段的网球启蒙教学,对常用训练方法进行改进,设计了一套新型网球训练方法,网球运动中所谓七分靠腿,三分靠手,将教学的重点放在脚步与球感的培养上,脚步与球感练习占一节训练课总时长的50%,同时结合一些多球练习与常规网球素质练习进行少儿启蒙阶段的网球训练。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实验法以及数据统计法对天津市大港区滨海新区体育局网球培训班的40名零基础少儿进行测验,测量对照组与实验组在一个阶段的网球训练后,学生在实战中的击球成功率、击球深度、胜率、击球合理性以及身体素质的变化等进行数据整理及分析。得出了以下结论:1.新型网球教学法可以快速提高学生的网球水平。2.新型网球教学法可以更好的提高少儿的身体素质与健康。3.新型网球教学法可以更快的使零基础少儿网球学生进行实战对抗。4.新型网球教学法可以使学生在实战中更好的运用战术得分。5.新型网球教学法可以使学生在实战中击出的球更加稳定,减少大量的非受迫性失误。本次研究的主要目的旨在推动中国网球的发展,为国内少儿网球启蒙教学提供参考,为中国网球事业贡献绵薄之力。
匡燕玲[7](2019)在《挥拍辅助训练对羽毛球击球技术的影响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目的:旨在丰富羽毛球击球技术教学手段,增强羽毛球击球技术趣味性,降低羽毛球击球技术学习难度,促进羽毛球大众普及率。研究方法:运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教学实验法、数据统计法,以32名羽毛球专项生为实验对象,通过挥拍辅助训练对实验对象高远球与挑球技术的挥拍速度、击球远度、落点准确性、技评四项指标的影响来评判此种辅助训练的效果。关于挥拍辅助训练的研究结论如下:1.挥拍辅助训练能提升正手高远球、挑球的挥拍速度,促进速度在人体上肢关节链中传递的效率,改善击球鞭打动作,增强击球效果。2.挥拍辅助训练能优化正手高远球与挑球技术动作结构,提高击球舒展度,增强技术规范性。3.从击球远度来看,挥拍辅助训练能促进远度的提升;从落点来看,两种训练方法没有差异,挥拍辅助训练对落点准确度帮助不大。4.正手高远球、正手挑球、反手挑球分别为前臂内旋屈收、前臂内旋屈展、前臂外旋展收击球方式类技术,在挥拍辅助训练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说明挥拍辅助训练适用于羽毛球击球技术的教学。
王锴[8](2019)在《螺旋式教学法在高校网球公共课中应用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随着网球运动在国内的高速发展,许多高校将网球作为新兴项目引进校园,越来越多的学生加入网球学习的热潮中,伴随着高校网球课程的不断增设,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日益凸显,目前高校网球教学多借鉴国外网球教学法或参考其他项目教学法,对现代教学理念下的网球教学法研究缺乏完善的理论体系。为了更好的提高教学质量,改善教学现状,为网球教学法的改革进行探索,本文对螺旋式教学法理念分析整合,提出“基本原理奠定、技能形成掌握、具体环境应用、综合能力提升”的系统化螺旋式教学法模型,并对螺旋式教学法的内容过程,技能领域的教学目标与具体实施步骤进行具体设计,同时采用教学实验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对中国矿业大学非体育专业的大一学生进行网球实验,通过对实验单一变量教学法的对比,分析对比螺旋式教学法与传统教学法实验前后的数据结果,结果表明:1.应用螺旋式教学法与传统教学法进行一学期的教学,学期前后两班学生的身体素质均未发生显着性变化,且螺旋式教学法与传统教学法对学生身体素质的影响并没有显着性差异。2.实验班学生网球理论考核成绩明显高于对照组,螺旋式教学法有利于学生对网球理论知识的理解与掌握。3.实验班学生正反手技评分数高于对照班且存在显着差异,正手达标个数与对照班没有显着性差异,反手达标个数高于对照班且存在显着性差异,但两班在最终的综合成绩上实验班高于对照班且存在显着性差异,表明螺旋式教学法应用于高校公共网球课中,较传统教学法能够显着提升学生的网球技能。4.应用螺旋式教学法的实验班在学生学习动机、学习态度以及学习兴趣明显高于对照组,表明螺旋式教学法更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改善学生的学习态度。5.实验组学生对螺旋式教学法的教学效果的综合评价明显好于对照组学生对传统教学法的评价,说明螺旋式教学法相对于传统教学法更受学生认可,螺旋式教学法教学过程中带给学生的直观感受优于传统教学法。
钮鸣宇,黎子琼[9](2019)在《网球训练模拟器在高校网球教学中的使用方法及效果》文中指出针对高校网球选修课教学中存在的"痛点",研制了网球训练模拟器,用来辅助高校网球教学。该模拟器能供学生反复练习设定的击球技术和动作,有利专项技术的巩固和提高。此外,还能增加学生实际训练的时数和强度,有效提高教学效率,并能有效降低网球学习难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信心,解决了高校网球教学中学生多、场地少、教练少、时间短等问题,是一种值得推广的网球训练新装备。
张克豹[10](2018)在《辅助练习在网球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文中认为目前,网球运动在我国普通高校越来越普及,深受广大学生青睐,众多普通高校也开设的网球选修课程备受追捧。但大多普通高校因场地资源与师资力量有限,导致所开设的网球选修课存在学时偏少的问题,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普通高校是每周一次课,这使得学生练习时间较少,学习效果不佳。对于学习网球技能来说,安排一周一次不太合理,但这是当下普通高校网球选修课开设的现状。再者网球的项目特点,对于初学者来说,学习起来难度比较大,与乒乓球、羽毛球项目相比,它的球与球拍比较重,场地比较大、初学者的跑动范围就比较大,这就需要初学者有较好的移动能力。这都制约着广大初学者网球水平的提高。为了在现有的条件下,使得学生学习的更好一点,在初学者学习网球技术过程中,采用合理的辅助练习可以有更好的学习效果。以往网球教学和训练中应用是比较普遍的,但是针对某一种特定的辅助练习在网球教学中的应用还较少。研究采用了网球墙、玲珑球、球形杆三种形式的辅助练习对网球的正手、反手、截击、发球四项基本技术的影响进行研究。研究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实验法,等研究方法对清华大学本科一年级男生48人进行网球教学实验。实验进行十六周,每周两学时。通过研究对比分析结论如下:1、网球墙组与对照组在各个技术的对比上正手、反手、截击、三项技术总成绩T检验均为P<0.05,表示两组三项技术有显着性差异。说明网球墙可以使初学者可以更快的掌握这三项技术。发球的T检验均为P>0.05,表示两组差异性不显着,说明网球墙对于发球帮助不明显。2、球型杆组与对照组在各个技术的对比上正手、反手、截击、发球四项技术总成绩的配对样本T检验均为P<0.05,表示两组在这三项数据在统计学上差异显着。说明初学者在该辅助练习的帮助下对于各项技术的掌握要优于对照组。3、玲珑球组与对照组在各个技术的对比上正手、反手、截击、发球四项技术总成绩的样本T检验均为P>0.05,表示两者差异性不显着。这与前人的研究结果不同。这可能与场地的空间有限有关。4、网球墙、玲珑球、球型杆三种辅助练习对比显示,三组的正手、反手、截击技术技评考核方差分析结果P<0.05,这说明三种练习对动作细节的掌握作用有显着性差异,具体为:球型杆组>网球墙组>玲珑球组。但对于这三项技术的达标考核网球墙组与球形杆组没有差异,但都优于玲珑球组(发球除外)。5、对实验组进行的问卷调查显示71%的人认为辅助练习对于自己学习网球技术动作非常有效;76%的人认为使用辅助练习有利于保持初学者的兴趣;67%的人认为辅助练习可以更好的调动练习者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说明使用合理辅助练习可以让初学者保持对于网球的兴趣,增加其练习的积极主动性以及对自己掌握网球技术的自信心。
二、浅析网球的球感和手感的教学与训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浅析网球的球感和手感的教学与训练(论文提纲范文)
(1)网球教学中网球墙训练方法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网球教学中网球墙的概念及作用 |
(一)网球墙的概念阐述 |
(二)网球墙训练方法的优势及作用 |
1.熟悉球性练习球感 |
2.增强网球落点预判能力 |
3.练习位移反应 |
4.培养击球技能与技术 |
二、网球墙的训练方法 |
(一)球感训练 |
(二)日常教学练习 |
三、提高网球墙训练方法效果的有效策略 |
(一)增强系统性教学,打好基本功基础 |
(二)优化网球墙资源配置,加大建设投入 |
(三)合理利用多球训练,提高网球学习效率 |
结语 |
(2)浅析网球的球感和手感的教学与训练(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明确相关概念,更新教学理念 |
1.1 “球感”的概念及意义 |
1.2 “手感”的概念及意义 |
1.3 手眼协调配合,逐步提升球感 |
1.4 掌握基本步法,灵活提升球感 |
1.5 动作放松柔和,灵活提升手感 |
1.6 积极进行调节,综合提升手感 |
2 结束语 |
(3)弹力软轴训练器在乒乓球公选课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以湖南民政职业技术学院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2 文献综述 |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
2.1.1 辅助练习法 |
2.1.2 辅助器材 |
2.1.3 辅助练习在乒乓球项目中表现的形式 |
2.1.4 乒乓球弹力软轴练习器 |
2.1.5 辅助练习(器材)在乒乓球训练中的应用 |
2.2 辅助练习在国内研究的现状 |
2.2.1 辅助练习法在乒乓球项目中的应用 |
2.2.2 辅助练习法在其他项目上的应用 |
2.2.3 高校体育公选课相关现状研究 |
3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问卷调查法 |
3.2.3 教学实验法 |
3.2.4 数理统计法 |
3.2.5 逻辑分析法 |
4 实验设计和实验过程 |
4.1 实验设计 |
4.1.1 教学原则 |
4.1.2 实验选择的教学方法 |
4.1.3 实验的教学进度安排 |
4.1.4 教学目标 |
4.1.5 运用弹力软轴训练器的阶段计划 |
4.2 实验实施过程 |
4.2.1 对照组实施过程 |
4.2.2 实验组实施过程 |
5 结果与分析 |
5.1 实验前数据整理分析 |
5.1.1 实验前两个班学生问卷调查结果 |
5.1.2 实验前两个班学生的身体素质差异 |
5.1.3 实验前两个班各项技术达标的差异 |
5.1.4 实验前两个班各项技术评比的差异 |
5.2 实验后数据整理分析 |
5.2.1 实验后实验班学生问卷调查结果 |
5.2.2 对照班实验前后技术达标和技评的结果与分析 |
5.2.3 实验班实验前后技术达标和技评的结果与分析 |
5.2.4 实验后两个班各项技术的差异 |
5.2.5 实验后两个班各项技术技评的差异 |
5.3 辅助教学法和传统教学法的效果对比分析 |
5.3.1 辅助教学法 |
5.3.2 传统教学法 |
5.4 分析与讨论 |
5.4.1 乒乓球弹力软轴训练器辅助教学对学生技术动作的影响 |
5.4.2 乒乓球弹力软轴训练器辅助教学对教师教学的影响 |
5.4.3 乒乓球弹力软轴训练器辅助教学对学生合作学习的影响 |
5.4.4 乒乓球弹力软轴训练器辅助教学对学生学习心理的影响 |
6 结论与建议 |
6.1 结论 |
6.2 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
附录 B |
附录 C |
附录 D |
致谢 |
(4)十步网球教学法在高校公共体育网球课教学中的实验研究 ——以云南师范大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1.1 响应国家教育方针 |
1.1.2 十步网球教学法具有独特的优势 |
1.1.3 高校网球教学改革的需要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创新点与难点 |
1.3.1 研究的创新点 |
1.3.2 研究难点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
2.1.1 教学方法 |
2.1.2 常规网球教学方法 |
2.1.3 十步网球教学法 |
2.2 国内研究现状 |
2.2.1 十步网球教学法的研究现状 |
2.2.2 高校公共体育网球课教学研究现状 |
2.3 国外研究现状 |
第3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教学实验法 |
3.2.3 数理统计法 |
3.2.4 逻辑分析法 |
第4章 十步网球教学法教学特点、原则、方法 |
4.1 十步网球教学法教学特点 |
4.1.1 学生主体性特点 |
4.1.2 最大效率性特点 |
4.1.3 互动性特点 |
4.1.4 重点突出性特点 |
4.2 十步网球教学法教学原则 |
4.2.1 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
4.2.2 循序渐进原则 |
4.2.3 量力性原则 |
4.2.4 动机激励原则 |
4.3 十步网球教学法教学方法 |
4.3.1 创造激励环境 |
4.3.2 最优挑战 |
4.3.3 因材施教 |
4.3.4 循序渐进 |
第5章 结果与分析 |
5.1 实验前实验班与对照班测试结果对比分析 |
5.1.1 实验前实验班与对照班学生身体形态测试结果对比分析 |
5.1.2 实验前实验班与对照班学生身体素质测试结果对比分析 |
5.1.3 实验前实验班与对照班球感测试结果对比分析 |
5.1.4 实验前实验班与对照班网球基本技术测试结果对比分析 |
5.1.5 实验前实验班与对照班网球技术动作评价测试结果对比分析 |
5.2 实验后实验班与对照班测试结果对比分析 |
5.2.1 实验后实验班与对照班学生身体素质测试结果对比分析 |
5.2.2 实验后实验班与对照班男生球感的测试结果对比分析 |
5.2.3 实验后实验班与对照班网球基本技术测试结果对比分析 |
5.2.4 实验后实验班与对照班网球技术动作评价测试结果对比分析 |
5.3 实验前后实验班与对照班教学效果对比分析 |
5.3.1 实验前后实验班与对照班身体素质教学效果对比分析 |
5.3.2 实验前后实验班与对照班球感教学效果对比分析 |
5.3.3 实验前后实验班与对照班网球基本技术教学效果对比分析 |
5.3.4 实验前后实验班与对照班网球技术动作评价教学效果对比分析 |
第6章 结论和建议 |
6.1 结论 |
6.2 建议 |
6.3 研究不足之处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身体形态与身体素质测试细则 |
附录2 网球基本技术测试细则 |
附录3 网球技术动作评价细则 |
附录4 常规网球教学教案(第七步) |
附录5 十步网球教学法教案(第七步) |
附录6 实验照片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
致谢 |
(5)“多球+游戏”乒乓球训练对8-10岁儿童训练效果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选题依据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关于乒乓球多球训练的相关研究 |
2.1.1 乒乓球多球训练的概念及形式研究 |
2.1.2 乒乓球多球训练的生理学机制 |
2.1.3 多球训练在乒乓球运动中的重要作用 |
2.2 关于体育游戏的相关研究 |
2.2.1 体育游戏的概念 |
2.2.2 体育游戏的类型 |
2.2.3 体育游戏在少年儿童方面的研究 |
2.3 “多球+游戏”乒乓球训练的理论依据 |
2.3.1 乒乓球游戏结合乒乓球多球训练 |
2.3.2 乒乓球游戏与少年儿童生理特征 |
2.3.3 乒乓球游戏与少年儿童心理特征 |
2.4 文献述评 |
第3章 研究设计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专家访谈法 |
3.2.3 实地考察法 |
3.2.4 问卷调查法 |
3.2.5 实验法 |
3.2.6 数理统计法 |
3.3 技术路线 |
3.4 研究重点、难点和创新点 |
3.4.1 研究重点 |
3.4.2 研究难点 |
3.4.3 研究创新点 |
第4章 研究结果与分析 |
4.1 学员的学习兴趣测量对比 |
4.1.1 实验前实验组与对照组学习兴趣的T检验分析 |
4.1.2 实验前后实验组学习兴趣的T检验分析 |
4.1.3 实验前后对照组学习兴趣的T检验分析 |
4.1.4 实验后实验组与对照组学习兴趣的协方差分析 |
4.2 学员乒乓球专项素质的对比 |
4.2.1 实验前实验组与对照组乒乓球专项素质的T检验分析 |
4.2.2 实验前后实验组乒乓球专项素质的T检验分析 |
4.2.3 实验前后对照组乒乓球专项素质的T检验分析 |
4.2.4 实验后实验组与对照组乒乓球专项素质的协方差分析 |
4.3 学员乒乓球正反手技术测试的对比 |
4.3.1 实验前实验组与对照组乒乓球正反手命中率的T检验分析 |
4.3.2 实验前后实验组正反手命中率的T检验分析 |
4.3.3 实验前后对照组正反手命中率的T检验分析 |
4.3.4 实验后实验组和对照组正反手命中率的协方差分析 |
4.4 讨论 |
4.4.1 学习兴趣的影响 |
4.4.2 乒乓球专项素质的影响 |
4.4.3 乒乓球基本技术的影响 |
第5章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
附录 B |
附录 C |
附录 D |
附录 E |
作者简历 |
(6)网球零基础小学生教学内容的设计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第一节 选题依据 |
第二节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第一节 零基础少儿网球训练方法研究 |
一、传统教学法 |
二、多球训练法 |
三、快易网球训练法 |
第二节 零基础少儿网球教学问题相关研究 |
一、网球步伐研究 |
二、网球球感研究 |
第三节 网球步伐与球感训练方法的研究 |
一、网球步伐训练方法的研究 |
二、网球球感训练方法的研究 |
第三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
第一节 研究对象 |
第二节 研究方法 |
一、文献资料法 |
二、实验法 |
(一) 实验目的 |
(二) 实验对象、时间、场地器材 |
(三) 实验过程 |
(四) 实验控制 |
(五) 实验测试 |
三、数据统计法 |
第四章 研究结果与分析 |
第一节 实验前实验组与对照组学生同质性检测 |
一、实验组与对照组学生身体素质同质性检测 |
二、实验组与对照组学生网球基本素质同质性检测 |
第二节 两组学生身体素质前后测数据分析 |
一、实验组身体素质前后测差异性分析 |
二、对照组身体素质前后测差异性分析 |
三、实验后实验组和对照组学生身体素质的对比分析 |
第三节 比赛前学生基本功测试与对阵 |
一、测试比赛对阵阵容的确定标准 |
二、比赛前网球基本素质的测试与分析 |
三、多球测试中动作等级评价分析 |
第四节 比赛结果及数据分析 |
一、比赛胜负数据分析 |
二、赛后两组学生击球基础数据分析 |
三、两组学生移动击球与非常规动作击球数据的对比分析 |
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 |
第一节 结论 |
第二节 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教学简表 |
附录二 实验教案示例 |
致谢 |
个人简历 |
(7)挥拍辅助训练对羽毛球击球技术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选题的目的及意义 |
1.2.1 选题目的 |
1.2.2 选题意义 |
1.2.3 选题的理论价值与应用价值 |
2 文献综述 |
2.1 国内研究现状 |
2.1.1 辅助训练在体育项目中的应用研究 |
2.1.2 关于羽毛球基本技术教学的研究 |
2.1.3 辅助训练在羽毛球教学中的应用现状研究 |
2.1.4 小结 |
2.2 国外研究现状 |
2.2.1 关于羽毛球教学的研究 |
2.2.2 辅助训练在羽毛球教学中的应用现状研究 |
2.2.3 小结 |
2.3 文献综述述评 |
3 研究设计 |
3.1 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3.1.1 研究对象 |
3.1.2 研究方法 |
3.1.3 技术路线 |
3.1.4 研究的相关界定 |
3.2 研究重点,难点和创新点 |
3.2.1 研究重点 |
3.2.2 研究难点 |
3.2.3 研究创新点 |
4 研究过程与分析 |
4.1 实验组与对照组身体素质情况对比分析 |
4.2 实验组与对照组高远球技术对比分析 |
4.2.1 实验前实验组与对照组高远球速度对比分析 |
4.2.2 实验前实验组与对照组高远球远度、准确度、技评对比分析 |
4.2.3 实验后实验组与对照组高远球速度对比分析 |
4.2.4 实验后实验组与对照组高远球远度、准确度、技评对比分析 |
4.2.5 挥拍辅助训练对高远球技术影响小结 |
4.3 实验组与对照组正手挑球技术对比分析 |
4.3.1 实验前实验组与对照组正手挑球速度对比分析 |
4.3.2 实验前实验组与对照组正手挑球远度、准确度、技评对比分析 |
4.3.3 实验后实验组与对照组正手挑球速度对比分析 |
4.3.4 实验后实验组与对照组正手挑球远度、准确度、技评对比分析 |
4.3.5 挥拍辅助训练对正手挑球技术影响小结 |
4.4 实验组与对照组反手挑球技术对比分析 |
4.4.1 实验前实验组与对照组反手挑球速度对比分析 |
4.4.2 实验前实验组与对照组反手挑球远度、准确度、技评对比分析 |
4.4.3 实验后实验组与对照组反手挑球速度对比分析 |
4.4.4 实验后实验组与对照组反手挑球远度、准确度、技评对比分析 |
4.4.5 挥拍辅助训练对反手挑球技术影响小结 |
4.5 实验组实验前后高远球与挑球技术组内对比分析 |
4.5.1 实验组实验前后高远球技术对比分析 |
4.5.2 实验组实验前后正手挑球技术对比分析 |
4.5.3 实验组实验前后反手挑球技术对比分析 |
4.5.4 实验组实验前后高远球与挑球技术组内对比分析小结 |
4.6 对照组实验前后高远球与挑球技术组内对比分析 |
4.6.1 对照组实验前后高远球技术对比分析 |
4.6.2 对照组实验前后正手挑球技术对比分析 |
4.6.3 对照组实验前后反手挑球技术对比分析 |
4.6.4 对照组实验前后高远球与挑球技术组内对比分析小结 |
4.7 实验结果总述 |
5 研究结论与建议 |
5.1 研究结论 |
5.2 研究建议 |
附录 |
附录 A 专家访谈问卷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8)螺旋式教学法在高校网球公共课中应用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3 螺旋式教学法应用于高校网球公共课的具体应用设计 |
3.1 教学法构建设计 |
3.2 教学实验前测试 |
3.3 教学实验的实施 |
3.4 教学实验后测试 |
4 结果与分析 |
4.1 教学实验前实验班与对照班被抽样学生同质性分析 |
4.2 教学实验后实验班与对照班各项测试结果对比分析 |
4.3 实验前后实验班与对照班学生问卷调查结果对比分析 |
4.4 实验后实验班与对照班学生对教学课堂评价结果分析 |
5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9)网球训练模拟器在高校网球教学中的使用方法及效果(论文提纲范文)
1 网球训练模拟器简介 |
2 使用方法及作用 |
2.1 培养球感练习 |
2.1.1 徒手球感练习 |
2.1.2 持拍颠球和击球球感练习 |
2.1.3 正反手推挡球感练习 |
2.2 正反手抽击球练习 |
2.2.1 自抛自打正反手击球练习 |
2.2.2 正反手准确击球练习 |
2.2.3 正反手交替击球练习 |
2.2.4 双人轮打练习 |
2.3 发球练习 |
3 网球训练模拟器对提高网球教学效果的作用 |
3.1 提高了网球课的教学效率 |
3.2 降低了学习网球的难度 |
3.3 提高了学习网球的兴趣 |
4 结论 |
(10)辅助练习在网球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2 研究目的 |
2 文献综述 |
2.1 辅助练习的概念阐述 |
2.1.1 辅助练习释义 |
2.1.2 辅助练习在网球项目中的表现形式 |
2.1.3 辅助练习特点 |
2.2 国内研究现状 |
2.2.1 辅助练习(器材)在网球训练中的应用 |
2.2.2 辅助练习在其他专项的应用 |
2.3 国外研究现状 |
3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问卷调查法 |
3.2.3 实验法 |
4 结果分析与讨论 |
4.1 各组别身体素质指标测试结果对比与分析 |
4.1.1 实验前各组别身体素质指标测试结果对比与分析 |
4.1.2 实验后各组别身体素质指标测试结果对比与分析 |
4.1.3 各组别实验前后身体素质指标测试结果对比与分析 |
4.1.4 实验后各组实验对象生理机能、身体素质的变化情况的分析 |
4.2 对照组与三个实验组各项技术测试结果对比与分析 |
4.2.1 对照组和网球墙组各项技术测试结果与分析 |
4.2.2 对照组和玲珑球组各项技术测试结果与分析 |
4.2.3 对照组和球型杆组各项技术测试结果与分析 |
4.3 三种辅助练习作用效果的对比分析 |
4.3.1 三种辅助练习各项技术数据统计分析 |
4.3.2 三种辅助练习作用效果的达标考核对比分析 |
4.3.3 三种辅助练习作用效果的技评考核对比分析 |
4.4 实验对象问卷调查结果与分析 |
5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A 辅助练习运用情况调查 |
附录B 专家调查问卷 |
附录C 辅助练习的介绍以及练习安排 |
附录D 各组教案——部分 |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四、浅析网球的球感和手感的教学与训练(论文参考文献)
- [1]网球教学中网球墙训练方法的研究[J]. 牛梦然. 体育视野, 2021(09)
- [2]浅析网球的球感和手感的教学与训练[J]. 吴明放. 江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1(03)
- [3]弹力软轴训练器在乒乓球公选课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以湖南民政职业技术学院为例[D]. 唐柔. 湖南师范大学, 2020(01)
- [4]十步网球教学法在高校公共体育网球课教学中的实验研究 ——以云南师范大学为例[D]. 施金福. 云南师范大学, 2020(05)
- [5]“多球+游戏”乒乓球训练对8-10岁儿童训练效果的影响研究[D]. 丛雨欣. 鲁东大学, 2020(01)
- [6]网球零基础小学生教学内容的设计与研究[D]. 常宇轩. 中央民族大学, 2020(01)
- [7]挥拍辅助训练对羽毛球击球技术的影响研究[D]. 匡燕玲. 北京体育大学, 2019(01)
- [8]螺旋式教学法在高校网球公共课中应用的实验研究[D]. 王锴. 中国矿业大学, 2019(12)
- [9]网球训练模拟器在高校网球教学中的使用方法及效果[J]. 钮鸣宇,黎子琼. 大众科技, 2019(01)
- [10]辅助练习在网球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 张克豹. 北京体育大学, 201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