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对冲基金 华尔街的神秘力量(论文文献综述)
姬会[1](2021)在《《亿万美金输家:WeWork与创始人亚当·诺依曼的兴衰成败》(节选)翻译实践报告》文中研究表明
张怀梅[2](2021)在《《神秘的力量2》(1-10章)韩汉翻译实践报告》文中研究指明本文是以韩国作家金辰明2010年出版的《神秘的力量2》部分章节的翻译为基础,对整个翻译实践过程进行总结后形成的翻译实践报告。目前国内尚无该书的中文译本。《神秘的力量2》以上世纪90年代后期亚洲金融危机和韩国社会危机为背景,讲述了以秀雅为代表的各国天才们聚在一起克服危机的故事,是一部唤醒韩国民族气魄和自豪感,带给韩国民族力量,给予韩国实现蓬勃发展希望的小说。全书共有31章,笔者选取了前10章作为文本分析对象进行翻译,翻译的韩文原文字数约为3.7万字,中文译文字数约3.1万字。《神秘的力量2》为长篇小说,故事情节完整、人物个性鲜明、细节描写生动逼真,同时文中涉及经济、历史、宗教领域的专业术语较多。因此,如何通过恰当的语言将原文的细节描写及专业术语准确而又不失文学美感地传递给译入语读者是本次翻译重点要考虑的问题。笔者在此次翻译实践中,主要根据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解决了翻译过程中出现的难点问题,总结翻译方法与经验,撰写了本翻译实践报告。本翻译实践报告共分为五大章。第一章为引言,主要简单介绍了选题目的和意义;第二章是翻译项目简介,简单介绍了作品和作家以及翻译目的和意义;第三章是翻译过程介绍,具体说明了译前准备和文本翻译及译文修改过程,同时根据文本特征,介绍了翻译重点和难点以及翻译策略和翻译理论的选择;第四章为翻译案例分析,从章节标题的翻译、人物描写的翻译、人物对话语气的翻译出发,总结了翻译过程中遇到的难点及其处理过程;第五章是结语,是对本次翻译实践的总结,总结了本次翻译实践的收获与不足。笔者希望此次翻译实践所学到的知识与所取得的经验教训,能够为今后从事同类型文学翻译的译者带来一点启示。
周莹[3](2020)在《网络新闻标题的多角度研究 ——以“今日头条”为例》文中指出新闻标题是人们接触新闻的第一窗口。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网络新闻愈发成为了人们获取新闻信息最便捷快速的渠道。其中,“今日头条”作为当代在线用户数量最多的门户网站,在传播新闻方面的作用尤为突出。本文利用爬虫技术抓取了2019年3月至2019年5月的今日头条客户端新闻标题作为研究语料。分别从词汇、语法、修辞、语用等角度对其进行分析。在词汇方面,统计了今日头条新闻标题中的高频词,分类分析后我们发现标题中名词、动词使用最为广泛。在语法方面,新闻标题主要有单句式、组合式、成分缺省式这三类句型结构,在句类的选择上,以陈述句和疑问句为主。在修辞方面,从标题的词语层面的修辞、辞格层面的修辞这两个部分对新闻标题的修辞策略进行探讨。最后,从语用角度结合关联理论具体分析语料,我们发现标题创作是制作者和读者之间的一种交际,关键在于激发读者结合语境取得最佳关联。
刘庆申[4](2018)在《城市空间的变革与人的存在方式》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从马克思主义城市学的视角出发,剖析了在资本环境下生长出来的现代城市矛盾与问题、及其必然转向的规律,同时深入阐释与之相随的现代城市人的生存困境,以及摆脱困境的可能性。在此基础之上,探讨了破解现代城市资本逻辑的方案。为了说明现代城市发展的内在逻辑,本文运用了马克思《资本论》中的研究方法,站在现代性城市的高度向前追溯,也就是审视城市空间从原始时代的雏形转变到资本化的现代城市空间的历史脉络。城市空间与人的生存方式紧密的交织在一起,人的生存需植根于特定的空间寓所,城市空间则是人的生存寓所的具体展现。自人类从居无定所到有选择、有目的地改造生存环境,已然为城市空间的生长种下了幼芽。它的萌发不是上帝的神来之笔,必然根植于人的内外需求,是按照人的尺度所塑造的人化空间,凝固着人的具体生存样式。千百年来,城市空间不仅外显于空间面貌与结构布局,而且展现为城市人的基本信念、文化价值观念以及生活品质等基本的生活图式。它是人的存在的历史方位展示,即是人的存在方式的塑造与彰显,目的在于为人的各种发展需要和环境创造条件,成为适合人们自由全面发展的理想场域。在此意义上,城市空间的变迁遵循着人类文明发展进程,有什么样的人类社会文明就有什么样的城市文明。我们不能脱离现实人的生存状况抽象地剖析城市空间发展史,也不能离开特定的城市空间来研究人类存在境况。一部城市史就是人类文明发展史的缩影,城市空间作为一种独特的历史文本而傲立于人类的历史长河之中,是对人类文明发展道路上所留下的史诗般的剧目的演绎。纵观城市发展史,无论我们在价值学意义上做何种评判,都无法否认一个事实:城市空间塑造着人们的生活境遇,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平台与条件,助推着人类文明向新层次的发展,形成了独特的城市生活与城市人格。它作为人们劳动、生活和交往的重要场所,提供着日益丰富的物质生活产品和营造着多彩的文化娱乐活动等,扩大了人们彼此之间的交往与融合,一定程度上改善了人类的生活环境和生活质量。特别是现代文明以来,伴随着普遍的大规模城市化浪潮,城市生活成为人的生存方式最具显示度的领域,体现与制约着人的存在境遇和人类文明质量。诚然,我们对城市空间发展轨迹的审理并不是为它歌功颂德,而是要反思它的发展方向。就是说,当我们在事实层面描画出城市空间发展的图式,则需要一个价值学向度的思考:城市空间的发展是否合理、是否真正成为适宜人生存的栖居空间呢?时至今日,城市化的浪潮几乎触及世界各角落,大量代表最新现代化成果的空间景观不断崭露于青天之下,日常生活也日新月异,但城市空间的发展并未成为人们实现诗意栖居的寓所,反而自身“生病”了。它在发展进程中很大程度上忽略了人的存在价值,招致了生态失衡风险,空间权利失重、社会结构分化,以及精神上的“文化失乡”等人的存在困境,致使多数人未能切身感受到现代化所带来的身心喜悦,反而感到更加无助与迷茫。在当今时代,这种境况更是达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新高度,若不思考它就是逃避人类社会当前面临的最为严峻的困境,或者说,创造公平、自由的新城市空间,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已是迫切性的时代问题。那么,如何才能摆脱这种困境呢?任何城市空间都植根于特定的人类文明,是人类文明特定发展阶段的外化样式。如果说城市生病了,我们须找到使其致病的文明病根。现代城市空间致病因就是现代性。现代性本质上是现代城市的根基与价值选择,现代城市是现代性在空间中最具显示度的展现。这样,现代性内在的进步与倒退、理性与反理性的二重性定然随城市现代化在空间中展开,造成城市现代化进程中的悖论。进一步讲,按照马克思的视野,现代性的基本动力源于资本,现代性是资本的现代性,城市现代化实质是资本现代化的空间现身,体现为“资本化的城市空间”、“城市空间的资本化”。城市现代化作为资本积累的过程,现代城市实质是资本积累的结果,必然会在一定程度上遮蔽人的存在价值,将资本化的社会意识浸透于生产领域和日常生活领域的各角落,致使人忘却了诗意与远方,堕入虚无主义深渊。为此,我们要清晰认识到城市所承载的现实条件与阻碍未来可能性的因素,亦即立足于超越现代城市的“现实可能性”,明确什么具有“可超越性”,什么“不可超越”,进而确立超越目标与历史路径,最终建构出一种充满希望的城市空间新形态,恢复人自身的神性在城市空间中的位置,真正促进人的总体性存在的实现。
初艳淼[5](2017)在《被禁锢的自然 ——有关我的创作《云》》文中指出我的这篇文章是以我的创作为基础的,被禁锢的大自然就像被教化的人性一样,看起来一片美好而祥和,实际上最本真的东西已经消失了。在被符号化的世界中,一边在寻找自我的途中孤独的行走,一边在消费社会的浪潮中奋力挣扎已经变成艺术家的艺术日常。大自然一点点消失,又在城市中被重新安置,城市绿化成为大自然的仿真。我们不正生活在这样的仿真社会里吗?从发生在美国的“互联网元年”到中国的三大门户网站在纳斯达克上市,中国与世界就分不开了,不只是经济的全球化,互联网的全球化带来的是思维的全球化。回顾历史我们发现,艺术经历了与摄影的争斗,在市场运作中被资本化,更由于其自身的哲学化而被哲学家预言着终结,但艺术直到今天依然繁荣着。今天的世界是被代码主导的,大众传媒制造出来的大量图像割裂了我们与自然之间的联系,而艺术也许可以在这中间“撕开一道裂缝”(居伊·德波)。从文艺复兴开始的艺术对于自然的模仿,到今天在经历了这么多风格和主义之后的百象丛生,艺术只为自身的理由而存在变得合理。艺术史不是一部进步的历史,看似濒临垂死却总能险象环生,这正说明了艺术内部的自我重置的能力和再发动的能力。艺术不会死亡,因为他是现世的镜子,是不动声色的反应社会症结的柔软而强大的力量。作为中国的艺术家,我们有着自己独特的“中国特色的传统”,而这种血液中的传统如何真正在今天的创作中发挥力量是我要思考的问题。传统不是作为一种形式而存在,它是形成我价值观的源头,是在创作过程中自然流露的特质,毕竟“传统”在今天的社会必然有着不同的意义。
姚翔[6](2016)在《宏观流动性管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2007年,发端于美国的次贷危机迅速演变为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至今世界经济仍然在发展的泥泞中蹒跚。这次金融危机对于货币经济从理论到实践都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各国中央银行以及国际金融组织率先在实践中进行了流动性管理的创新,学界也开始对原先主流的“新维克塞尔主义”(新古典综合主义)框架进行修补,同时也开始力图发展新理论框架对流动性管理创新的实践进行总结和指导。本文在金融创新的背景中进一步深入发展了后凯恩斯主义的信用货币内生理论,提出在金融创新背景下,货币和金融不再仅仅是实体经济的面纱,而是与实体经济相连、但同时能够自我运转的半封闭体系,同时由于金融摩擦的存在,金融体系相较实体经济更易产生巨大的波动,也就是说未来发生金融部门波动向实体经济传导的金融危机模式的概率将大大高于早先实体经济波动传导至金融部门的经济危机模式。对于中央银行而言,未来的任务除了管理实体经济的流动性(价格稳定)外,还必须管理金融部门的流动性(金融稳定)。所以,发展宏观流动性管理框架,同时管理物价稳定和金融稳定将是金融管理体制创新和演化的方向。为向金融管理部门提供宏观流动性管理的思路和框架,本文主要从三个部分六个方面的进行了分析。第一部分对宏观流动性管理的相关研究文献进行综述。第二部分主要是基于货币内生理论对宏观流动性的循环进行了理论分析,为构建金融管理部门宏观流动性管理框架提供基础。第三部分是基于理论分析,构建了金融管理部门宏观流动性的管理框架,从流动性的日常管理和趋势管理、宏观审慎管理、流动性危机管理和国际流动性管理5个方面论述了宏观流动性管理框架和工具的主要内容。第四部分则是总结分析了国外主要中央银行的流动性管理框架和自2007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所采取的非常规的流动性管理措施。第五部分分析了中国人民银行改革开放以来流动性管理框架和工具的变化,并对人民银行将来的宏观流动性管理进行了思考。第六部分在前述的宏观流动性理论、管理框架、国内外的历史经验基础上,对加强和改进中国的宏观流动性管理的框架和工具提出了意见和建议。本文的主要创新之处至少有三个方面:第一,理论上,本文摒弃了目前院校派货币经济学研究的主流框架,使用后凯恩斯主义的信用货币内生理论框架分析了货币、信用创造和社会总流动性间的关系,进一步澄清了货币与信用间的关系,得出了金融市场摩擦会导致信用扩张和金融稳定间的替代效应的推论,并进一步提出推论:货币主义提倡的管理基础货币以盯住货币总量(货币存量)和新古典综合主义主张的根据市场流动性需求管理利率这两种现有的流动性管理框架在应对外部冲击时均有缺陷,因此金融管理部门需要一个能管住货币、管住信贷、管住信用的宏观流动性管理框架。第二,规范上,构建了宏观流动性管理的理论框架。宏观流动性管理至少需要三个组成部分,第一个部分是能使用货币政策,通过同业市场的操作管理货币价格-利率(同业市场的价格管理),从而管住货币,并间接调控信用创造;第二个部分则是在宏观审慎管理框架中,选择合适工具管理金融体系的整体信用供给(金融体系的信用总量管理);第三个部分则是构建流动性救助通道,能够避免单个金融机构流动性危机扩散和传染为系统流动性危机。第三,应用上,系统总结了境外主要中央银行的流动性管理体制,梳理了中国流动性管理体制及其主要工具的演变,提出了中国未来宏观流动性框架要能够管住短期货币价格,能够管住信贷,能够管住金融体系的信用总量,并进一步分析了其转型路径以及为实现顺利转型所需要进行的制度准备等问题,为人民银行管理框架的转变提供了系统的解决方案。本篇论文主要的理论意义在于三个方面:第一,本文剖析了货币主义和新古典主义信用理论和货币理论关于流动性管理存在的缺陷,明确提出当前的货币政策管理框架将会引致金融体系的不稳定,并加大经济体系波动幅度。第二,本文发展了内生货币理论框架,将包括银行在内的金融机构的活动与实体经济的波动相联系起来,提出金融管理部门需要放宽视野,不仅仅只对利率或者货币总量进行管理,而应该在科学合理的信用总量范围内通过管理利率来管理流动性。第三,本文提出了金融管理部门进行宏观流动性管理的主要范围、内容和工具。本篇论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第一,为未来的宏观金融管理提供了一个指导性框架。对如何进行同业市场的价格管理以及金融市场的总量管理提供了可操作的实践工具箱。第二,最重要的现实意义是为中国金融管理体制当前的改革提供了指导性建议。中国金融管理框架目前面临着两个主要任务,一是改革,即从数量型管理向价格型管理转变,二是发展,即在保证价格稳定和金融稳定的基础上满足中国未来金融创新和发展的需要。本文提供的宏观流动性管理框架对中国金融体制深化改革和发展这两个任务提供了可行路径。
李瑞德[7](2016)在《马克思拜物教批判理论的当代审视》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拜物教批判理论在马克思思想体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卢卡奇称之“蕴含着全部历史唯物主义”。这一理论的当代意义既体现在它自身所特有的理论价值之中,也体现在它直面新的时代和问题时仍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阐释力。作为一种关照现实的理论形态,马克思的拜物教批判理论有其深刻的历史背景和思想渊源。欧洲文艺作品中反映的资本主义拜物教现实,以及黑格尔、费尔巴哈、赫斯等关于异化的理论或思想,都对该理论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就其形成发展过程而言,它的理论内涵不仅是商品拜物教批判,而且包括货币和资本拜物教;这种批判方式不仅体现在《资本论》第一章中,而且波及到马克思的整个思想体系。它与马克思的哲学思想、政治经济学批判、共产主义学说之间有着密切联系,我们应该以整体性的视野把握其历史地位和理论价值。马克思之后,西方马克思主义、前苏联和东欧学者沿着马克思开辟的道路,分别对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条件下的拜物教问题进行了探索,但他们都没有超出马克思所做的贡献。以马克思拜物教批判理论审视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我们发现,资本拜物教是当代资本主义经济金融化的重要推手,而以市场拜物教为核心的新自由主义则把市场加以神圣化、神秘化、万能化,给资本主义世界乃至许多发展中国家带来沉重的灾难。以马克思拜物教批判理论审视我国当前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我们发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产生拜物教问题有其客观必然性,拜物教现象在生产、交换(流通)、分配、消费等环节都不同程度地存在,而这一现象的产生或存在是由多方面因素造成的,但它与资本主义社会的拜物教有着根本区别。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下具有遏制拜物教现象的现实可能性,而有效遏制当前的拜物教现象则必须以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为导向,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前提,以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为核心,以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为抓手,以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基础,以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为保证。此外,论文还对遏制拜物教现象的前景进行了简要展望。
李瑞德[8](2015)在《资本拜物教与资本主义经济金融化》文中研究表明在资本主义经济的金融化浪潮中,资本的拜物教性质作为一种巨大的隐形推动力,尤其是其逐利性、贪婪性和狂热性,推动金融资本不断走向膨胀化、投机化、泡沫化和全球化。虚拟金融资本的无节制膨胀和扩张,最终导致了国际金融危机频繁爆发及危机之后经济的持续衰退,财富分配两极分化和失业率持续走高,主权债务危机和普通民众负债累累等严重后果。资本拜物教推动下的资本主义经济金融化及其引发的负面效应,对于我国当前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具有重要的警示作用。
尹琴[9](2015)在《2013年度《爱尔兰最新作品》的汉译实践报告》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爱尔兰文学在世界文学上的地位已无需赘述,越来越多的学者从事专门的爱尔兰文学研究。爱尔兰专门成立的政府机构“爱尔兰文学交流会”也积极向世界推广爱尔兰文学。本文就是基于该机构发行的2013年度《爱尔兰最新作品》的翻译实践。文章在对这本册子的特点及功能进行初步分析又做了相关译前准备后,主要结合纽马克有关信息型文本的翻译理论,对文本内容的翻译策略和方法进行了详细探讨,最后以整个汉译实践的收获与不足作结。本文得出结论:文本的目的和功能在其翻译策略选择当中具有指导甚至决定性作用;充分的译前准备对于翻译实践具有重大意义;翻译书名时可采取直译、意译或两者结合的翻译方法,以兼顾书名字面上和内含的意思;对于信息性功能主导、客观性较强的作者介绍部分的翻译,应以读者为中心,注重内容的真实性和可读性;翻译作品介绍部分时应根据不同体裁,结合中国读者的语言及文化、心理习惯进行具体分析。这本册子的汉译将在爱尔兰文学向中国的推广中发挥作用。
尚凤[10](2013)在《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与我国经济的周期波动》文中研究指明全球经济危机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进而迅速波及全世界,对全球资本市场乃至世界经济、政治、文化都造成了相当大的影响。这场危机所带来的破坏力和深刻教训足以令所有国家深思,并使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再一次受到广泛关注。马克思的经济危机理论对资本主义周期性爆发经济危机所做出的科学预测再一次向世人表明,马克思关于经济危机的理论仍然是经济学说史上最具解释力和影响力的理论之一。本文试图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重温马克思的经济危机理论,深入研究马克思在其着作中对经济危机问题的分析,总结概括经济危机理论的主要观点和分析模型,在完整连贯地理解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方面做出一定的尝试。其次,本文立足于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的基本观点,系统分析了2008年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经济危机,通过对此次经济危机的回顾,分析当代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表现形式和新特点,深入总结概括了危机发生的具体原因及根源,从而进一步指出世界经济危机仍然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资本主义无法摆脱周期性经济危机爆发的历史命运。另外,经济危机是与商品经济、市场经济相伴而生的产物,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国也存在周期性的经济波动,当达到一定条件时甚至也会引发经济危机。文章以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为指导,运用马克思主义联系、发展的基本观点分析问题,从现实实际出发,结合我国改革开放与经济增长的实际,分析了我国经济运行过程存在的发生经济危机的可能性以及由可能性向现实性转化的社会条件。针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同样存在爆发经济危机的可能性这一现实,探讨了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的周期性波动问题,将1952年以来的经济波动划分为十个完整的经济周期,并对经济波动的特点和实现机制做了详细解读。通过对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和这次危机的深层次思考,得到众多启示,提出了我国在新时期进一步防范和规避经济危机应采取的可行性对策。
二、对冲基金 华尔街的神秘力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对冲基金 华尔街的神秘力量(论文提纲范文)
(2)《神秘的力量2》(1-10章)韩汉翻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摘要 |
第一章 引言 |
第二章 翻译项目简介 |
2.1 作品和作家介绍 |
2.2 翻译目的及意义 |
第三章 翻译过程 |
3.1 译前准备 |
3.2 翻译重点和难点 |
3.3 翻译策略和翻译理论的选择 |
3.4 文本翻译及译文修改过程 |
第四章 翻译案例分析 |
4.1 章节标题的翻译 |
4.2 人物描写的翻译 |
4.2.1 肖像描写的翻译 |
4.2.2 行为描写的翻译 |
4.3 人物对话语气的翻译 |
4.3.1 语气助词的补偿翻译 |
4.3.2 语气副词的翻译 |
4.3.3 感叹词的翻译 |
第五章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神秘的力量2》(1-10章)原文译文对照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3)网络新闻标题的多角度研究 ——以“今日头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缘由 |
1.2 研究对象 |
1.3 研究现状与意义 |
1.3.1 研究现状 |
1.3.2 研究意义 |
1.4 理论基础与研究方法 |
1.4.1 理论基础 |
1.4.2 研究方法 |
1.5 语料来源 |
1.5.1 建立小型语料库 |
1.5.2 依据爬虫程序,滚动抓取标题 |
1.5.3 标题信息处理 |
第二章 网络新闻标题的词汇语法特点 |
2.1 网络新闻标题的词频特点 |
2.1.1 词频统计 |
2.1.2 词频分布分析 |
2.2 标题词汇的语义特点 |
第三章 网络新闻标题的语法特点 |
3.1 句法结构形式 |
3.1.1 单句式结构 |
3.1.2 组合式结构 |
3.1.3 成分缺省结构 |
3.2 句类特点 |
3.2.1 陈述句标题 |
3.2.2 疑问句标题 |
3.2.3 感叹句标题 |
3.2.4 祈使句标题 |
第四章 网络新闻标题的修辞 |
4.1 引言 |
4.2 网络新闻标题的修辞策略 |
4.2.1 词语修辞 |
4.2.2 辞格修辞 |
第五章 网络新闻标题的语用特点 |
5.1 关联理论与网络新闻标题 |
5.2 网络新闻标题的“明示—推理”交际 |
5.2.1 明示行为 |
5.2.2 推理过程 |
5.3 网络新闻标题的语境效应 |
5.3.1 认知语境假设 |
5.3.2 语境效果 |
5.4 网络新闻标题的最佳关联 |
第六章 结语 |
6.1 主要研究过程和结论 |
6.2 创新之处与不足 |
6.3 后续研究的设想 |
参考文献 |
附录 |
(4)城市空间的变革与人的存在方式(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人的空间实践与城市空间的意蕴 |
第一节 空间实践与城市空间的绽露 |
一、人的对象性存在与空间实践 |
二、城市空间:人化空间的特定样式 |
第二节 人的总体性存在与城市空间的价值指向 |
一、人的非特定化与总体性存在 |
二、城市空间的历史意义:诗意地栖居 |
第三节 城市空间的特质:塑造性与历史性 |
一、人与城市的双向塑造关系 |
二、人的发展性与城市空间的历史性 |
第二章 城市空间的历史沿革 |
第一节 城市空间的雏形 |
一、原始城镇的孕育 |
二、原始城镇的特征 |
第二节 前现代的城市空间 |
一、农业文明的一般运行机理 |
二、农业时代的传统城市空间 |
第三节 现代化的城市空间 |
一、工业城市空间的建构与图式 |
二、当代都市的图景与特征 |
第三章 城市空间形成和变革的动因 |
第一节 城市空间形成的人性需求 |
一、人的本能性需求 |
二、人的精神性需求 |
第二节 城市空间变革的物质动力 |
一、空间生产:城市空间生成的基本路径 |
二、社会分工:城市空间变革的路径 |
第三节 制约城市空间模塑的社会因素 |
一、影响城市的制度性维度 |
二、影响城市的文化维度 |
第四节 当代都市空间构建的主导力量 |
一、资本与现代生产:当代都市建构的主导力 |
二、理性与主体性 |
第四章 现代都市人的存在困境 |
第一节 生态失衡与人的生存风险 |
一、城市空间的生态环境问题 |
二、人的生存环境风险集聚 |
第二节 城市空间权利失衡与社会结构分层 |
一、城市空间权利的不正义 |
二、社会结构分层和生活分化 |
第三节 都市异化与文化失乡 |
一、变异的城市与金钱化的日常生活 |
二、单向度的存在和遭遇虚无 |
第五章 现代都市人存在困境之因 |
第一节 现代性的二重性在城市空间的展现与后果 |
一、现代性的矛盾与困境 |
二、现代性负面效应在城市空间的运行 |
第二节 城市空间的资本化 |
一、资本创新与新自由主义 |
二、资本对现代城市生活的“殖民” |
第三节 单向度思维与物化意识 |
一、单向度思维的内在化 |
二、物化意识的内在化 |
第六章 理想的城市空间建构的可能及方案 |
第一节 理想城市空间与建构蓝图 |
一、理想城市空间的诠释 |
二、理想城市空间建构的方略 |
第二节 建构希望的城市空间的可能性 |
一、资本的内在矛盾与超越的可能性 |
二、人的主体性与城市权利意识觉醒 |
第三节 建构健全的城市空间与人的总体性生成 |
一、超越资本:健全城市空间建构的基本前提 |
二、生活世界的文化重建:新城市空间构建的精神文化之维 |
结语:中国城市发展的新现代道路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5)被禁锢的自然 ——有关我的创作《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面对未知的孤独——我的状态 |
(一) 为何孤独? |
(二) 孤独如何? |
第二章 似云非云——我的理由 |
(一) 真有一种无情绪的表达? |
(二) 最好的状态就是自然? |
第三章 木刻水印——我的方法 |
(一) 实验总是新的吗? |
(二) 拓展一种木刻水印? |
(三)手工还是数字? |
第四章 艺术能否当下表达——我的心得 |
(一) 消逝的自然 |
(二) 超真实 |
(三) 感觉的碎片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宏观流动性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目的 |
第二节 宏观流动性概述 |
一、流动性的定义 |
二、宏观流动性内涵界定 |
第三节 相关文献综述 |
一、货币与信用的创造研究综述 |
二、金融与实体经济的关系研究综述 |
三、中央银行的流动性管理研究综述 |
第四节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方法 |
第五节 文章创新和不足之处 |
第二章 社会资金流动与中央银行流动性管理 |
第一节 社会资金流动概述 |
第二节 传统金融体系中的社会资金流动 |
一、经济活动中的资金流动 |
二、对简单经济活动中资金流动的分析 |
三、简单经济活动过程中资金流动的动态分析 |
第三节 市场化间接融资发展条件下的社会资金流动 |
一、市场化间接融资的发展及其资金流动-以美国为例 |
二、市场化间接融资的发展及其资金流动-以中国为例 |
三、市场化间接融资发展背景下社会资金流动的动态分析 |
第四节 中央银行流动性管理 |
一、对中央银行流动性的需求 |
二、中央银行流动性的供给 |
三、中央银行流动性供需管理的内容 |
第三章 宏观流动性管理框架 |
第一节 对银行体系的流动性管理 |
一、银行体系流动性的需求和供给 |
二、银行体系流动性管理框架 |
第二节 宏观流动性的宏观审慎管理 |
一、金融体系流动性的宏观审慎监测 |
二、流动性宏观审慎管理 |
第三节 宏观流动性的危机管理与救助 |
一、流动性危机救助的制度安排 |
二、流动性危机救助方式 |
三、部分国家和地区的金融机构流动性危机救助模式及改革 |
第四节 全球流动性管理 |
一、全球流动性概述 |
二、国际流动性的变化及其影响 |
三、全球流动性的政策应对与治理 |
第四章 境外部分中央银行流动性管理及其启示 |
第一节 境外部分中央银行流动性管理实践 |
一、美联储的流动性管理 |
二、欧洲中央银行的流动性管理 |
三、英格兰银行的流动性管理 |
第二节 境外中央银行流动性管理体系及创新的启示 |
一、流动性管理体系的弹性 |
二、流动性管理的主动性 |
三、流动性管理的结构性 |
四、流动性管理的平衡性 |
五、流动性管理与利益相关方的协调 |
第五章 中国中央银行的流动性管理 |
第一节 中国人民银行的流动性管理体制沿革 |
一、中国人民银行流动性管理工具沿革 |
二、中国人民银行银行流动性管理政策沿革 |
第二节 中国现有流动性管理体制有效性的实证分析 |
一、货币操作目标与中介目标间的传导关系 |
二、货币中介目标与最终目标间的传导关系 |
三、货币供应量与信贷总量间的关系 |
第三节 中国流动性管理体制的发展趋势 |
一、中国流动性管理工具的进一步完善 |
二、流动性的主动创造和分配机制 |
三、适应利率市场化的流动性管理 |
四、应对影子银行体系发展的流动性管理 |
五、应对跨境资金流动的流动性管理 |
第六章 对中国宏观流动性管理框架的思考 |
第一节 调整中国宏观流动性管理的基本思路 |
一、中国宏观流动性管理框架调整的愿景 |
二、中国宏观流动性管理框架调整的路径 |
第二节 完善中国宏观流动性管理的时机选择 |
第三节 完善中国宏观流动性管理的主要内容 |
一、构建更有效的流动性管理机构框架 |
二、完善中央银行宏观流动性管理体系 |
结论 |
中外文参考文献 |
后记 |
在学期间学术成果情况 |
(7)马克思拜物教批判理论的当代审视(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文文摘 |
绪论 |
一、研究缘起 |
二、研究综述 |
三、研究方法和框架 |
四、主要创新点和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第一章 马克思拜物教批判理论的历史源流 |
第一节 “拜物教”概念考辨 |
一、对“拜物教”概念的词源学考察 |
二、“拜物教”研究学术史清理 |
三、“拜物教”与“异化”“物化”概念辨析 |
第二节 16-19世纪资本主义社会的拜物教现象考察——以欧洲文学作品为视角 |
一、16世纪欧洲文学作品中的拜物教 |
二、17-18世纪欧洲文学作品中的拜物教 |
三、19世纪欧洲文学作品中的拜物教 |
第三节 马克思拜物教批判理论产生的思想渊源 |
一、黑格尔的精神异化理论 |
二、费尔巴哈的宗教异化理论 |
三、赫斯的货币异化思想 |
第二章 马克思拜物教批判理论的发展历程 |
第一节 19世纪40年代马克思拜物教批判理论的酝酿准备阶段 |
一、马克思对“拜物教”概念的初始应用 |
二、《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为拜物教批判理论提供了丰富的理论资源 |
三、唯物史观的创立为拜物教批判理论提供了重要的方法论依据 |
第二节 19世纪50年代拜物教批判理论的初步形成阶段 |
一、《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关于拜物教的论述 |
二、《政治经济学批判》第一分册中关于拜物教的论述 |
第三节 19世纪60年代拜物教批判理论的完成发展阶段 |
一、商品拜物教:马克思拜物教批判理论的逻辑起点 |
二、货币拜物教:马克思拜物教批判理论的中间环节 |
三、资本拜物教:马克思拜物教批判理论的发展形态 |
第四节 以整体性的视野把握马克思拜物教批判理论 |
一、拜物教批判理论与马克思的哲学思想 |
二、拜物教批判理论与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 |
三、拜物教批判理论与马克思的共产主义学说 |
第三章 国外学者关于拜物教问题的新探索 |
第一节 西方马克思主义关于资本主义条件下拜物教问题的探索 |
一、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拜物教批判 |
二、西方马克思主义拜物教批判的局限 |
三、回归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 |
第二节 前苏联和东欧学者关于社会主义条件下拜物教问题的探索 |
一、前苏联学者对社会主义条件下拜物教问题的探索 |
二、东欧学者对社会主义条件下拜物教问题的探索 |
第四章 马克思拜物教批判理论与当代资本主义经济的新变化 |
第一节 当代资本主义经济的新变化 |
一、当代资本主义经济的金融化浪潮 |
二、新自由主义的兴起和泛滥 |
第二节 资本拜物教:资本主义经济金融化的重要推手 |
一、资本拜物教推动金融资本的膨胀化 |
二、资本拜物教推动金融资本的投机化 |
三、资本拜物教推动金融资本的泡沫化 |
四、资本拜物教推动金融资本的全球化 |
五、后果与启示 |
第三节 市场拜物教:新自由主义的核心思想 |
一、新自由主义的市场拜物教性质 |
二、马克思对市场拜物教的批判 |
三、新自由主义市场拜物教的后果及启示 |
第五章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拜物教现象透视 |
第一节 我国的市场经济中客观存在拜物教现象 |
一、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必然性 |
二、拜物教现象是市场经济的客观产物 |
第二节 我国市场经济中拜物教现象的表现形式 |
一、我国生产领域的拜物教现象 |
二、我国流通(交换)领域的拜物教现象 |
三、我国分配领域的拜物教现象 |
四、我国消费领域的拜物教现象 |
第三节 正确认识我国市场经济中的拜物教现象 |
一、我国市场经济中产生拜物教现象具有多方面的原因 |
二、我国市场经济中的拜物教现象与资本主义具有明显区别 |
三、不能因为拜物教现象而否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
第六章 有效遏制我国市场经济中拜物教现象的基本思路 |
第一节 有效遏制我国当前拜物教现象的现实可能性 |
一、社会主义公有制是有效遏制拜物教现象的制度保证 |
二、共享发展和共同富裕道路是有效遏制拜物教现象的物质基础 |
三、社会主义经济规律是有效遏制拜物教现象的内在依据 |
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有效遏制拜物教现象的精神支撑 |
第二节 有效遏制我国当前拜物教现象的具体途径 |
一、以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为导向 |
二、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前提 |
三、以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为核心 |
四、以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基础 |
五、以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为抓手 |
六、以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为保证 |
第三节 关于遏制拜物教现象的前景展望 |
一、拜物教现象将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而日趋减少 |
二、遏制拜物教现象将要经历一个很长的历史阶段 |
三、未来共产主义社会将最终消除拜物教现象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历 |
(9)2013年度《爱尔兰最新作品》的汉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文本的特点、功能及译前准备 |
1.1 文本特点 |
1.2 文本功能 |
1.3 译前准备 |
第二章 文本各部分的特点与汉译 |
2.1 书名的特点与汉译 |
2.1.1 书名的特点 |
2.1.2 书名的汉译 |
2.2 作者介绍的特点与汉译 |
2.2.1 作者介绍的特点 |
2.2.2 作者介绍的汉译 |
2.3 作品介绍的特点与汉译 |
2.3.1 作品介绍的特点 |
2.3.2 作品介绍的汉译 |
第三章 文本汉译实践的收获与不足 |
3.1 文本汉译实践的收获 |
3.2 文本汉译实践的不足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翻译资料 |
后记 |
(10)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与我国经济的周期波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选题背景和目的 |
1.2 选题意义 |
1.3 主要创新之处 |
1.4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4.1 国内外学者关于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的研究 |
1.4.2 国内外学者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周期的研究 |
2 马克思的经济危机理论 |
2.1 经济波动、经济周期、经济危机的界定及其关系 |
2.1.1 经济波动 |
2.1.2 经济周期 |
2.1.3 经济危机 |
2.1.4 三者关系 |
2.2 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的主要观点 |
2.2.1 经济危机发生的可能性和现实性 |
2.2.2 经济危机发生的根源问题 |
2.2.3 经济危机的周期性特性 |
2.2.4 经济危机周期性爆发的物质基础 |
2.2.5 经济危机爆发的直接推动力 |
2.2.6 经济危机爆发的社会条件 |
2.2.7 经济危机的二重性 |
2.2.8 避免经济危机的途径 |
2.3 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的分析模型和发生机制 |
3 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在当代依然具有生命力 |
3.1 2008 世界经济危机回顾 |
3.1.1 2008 世界经济危机的发生过程 |
3.1.2 当前经济危机的表现形式 |
3.2 当前经济危机爆发的具体原因及根源 |
3.2.1 当前经济危机爆发的具体原因 |
3.2.2 当前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源 |
3.3 当代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新特性 |
3.3.1 危机本质的隐蔽性 |
3.3.2 金融危机的先导性 |
3.3.3 危机传播的国际性 |
3.4 结论 |
4 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的周期波动 |
4.1 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周期的划分 |
4.2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周期波动的特征分析 |
4.2.1 波动幅度趋于平缓,经济周期呈收敛趋势 |
4.2.2 古典型周期向增长型周期转变,呈现高位平稳的特点 |
4.2.3 经济周期的持续时间明显延长 |
4.2.4 与世界经济周期波动的相关性提高 |
4.3 我国经济周期波动的形成机理 |
4.3.1 我国经济周期波动的实现机制 |
4.3.2 我国经济周期波动的实证分析 |
4.4 我国经济发生经济危机的可能性 |
4.4.1 我国的经济形态仍然是商品经济 |
4.4.2 我国的所有制结构是多种所有制并存 |
4.4.3 我国与世界经济依存度加深 |
5 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对我国经济健康发展的启示 |
5.1 社会主义的中国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
5.1.1 实现社会生产力可持续发展是应对经济危机的根本要义 |
5.1.2 落实科学发展观,建立可持续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模式 |
5.2 完善市场经济体制,降低经济波动风险 |
5.2.1 规范市场行为,防止市场失灵 |
5.2.2 调整产业结构,减少无效供给 |
5.2.3 调整财富分配,扩大有效需求 |
5.2.4 深化金融体制改革,营造公平竞争环境 |
5.3 助力中小企业转型升级,稳定经济发展 |
5.3.1 优化企业发展环境,加强外部支持 |
5.3.2 强化企业内部管理,提升竞争能力 |
6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四、对冲基金 华尔街的神秘力量(论文参考文献)
- [1]《亿万美金输家:WeWork与创始人亚当·诺依曼的兴衰成败》(节选)翻译实践报告[D]. 姬会. 安徽大学, 2021
- [2]《神秘的力量2》(1-10章)韩汉翻译实践报告[D]. 张怀梅. 山东大学, 2021
- [3]网络新闻标题的多角度研究 ——以“今日头条”为例[D]. 周莹.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20(01)
- [4]城市空间的变革与人的存在方式[D]. 刘庆申. 苏州大学, 2018(01)
- [5]被禁锢的自然 ——有关我的创作《云》[D]. 初艳淼. 中国美术学院, 2017(04)
- [6]宏观流动性管理研究[D]. 姚翔.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16(12)
- [7]马克思拜物教批判理论的当代审视[D]. 李瑞德. 福建师范大学, 2016(04)
- [8]资本拜物教与资本主义经济金融化[J]. 李瑞德. 当代经济研究, 2015(07)
- [9]2013年度《爱尔兰最新作品》的汉译实践报告[D]. 尹琴. 湖南师范大学, 2015(08)
- [10]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与我国经济的周期波动[D]. 尚凤. 山东农业大学, 2013(06)
标签: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论文;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论文;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论文; 网络新闻论文; 商品拜物教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