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图书馆重视服务中小学生

美国图书馆重视服务中小学生

一、美国图书馆重视为中小学生服务(论文文献综述)

袁嘉蔓[1](2021)在《贵州省县级图书馆中小学生服务研究》文中指出

刘洋[2](2021)在《中小学教学综合体公共空间设计策略研究 ——以英华学校为例》文中认为中小学教育是我国国民教育体系的基础,随着单独二胎政策的推行带来的中小学学位需求增长与快速城市化进程导致的中小学建设用地普遍紧张,二者的矛盾日益突出,将多种功能整合到一起的中小学教学综合体设计模式成为解决上述矛盾的方法之一。近年国家在素质教育发展的基础上提出构建教育现代化的目标,新的教育理念更加注重中小学生身心全方面的综合发展,也使得承载中小学生课余生活的公共空间越来越受到重视。因此针对中小学教学综合体的公共空间设计研究具有典型性的研究价值。本文以中小学教学综合体的公共空间作为研究对象,首先对中小学教学综合体的特征及组织结构进行研究,阐明中小学教学综合体与传统中小学教学建筑的区别;并对中小学教学综合体公共空间的构成、分类及活动布置进行梳理,创新的提出中小学教学综合体的公共空间应来源于建筑设计中的交通空间、公共功能空间等必要空间以及屋顶平台、架空层等无使用功能的附属空间。其次运用案例分析法对中小学教学综合体公共空间设计的经典案例进行剖析,总结其优缺点;并运用实地调研及调查问卷的方法对英华学校及其师生进行调研,归纳出使用者的具体需求。再次对中小学教学综合体公共空间设计的相关理论如环境行为理论、场所理论及空间正义理论进行研究并探讨如何将其引入设计,在此基础上提出中小学建筑综合体公共空间的四个设计原则:系统性设计原则、复合适应性设计原则、开放共享性设计原则及场所性设计原则。最后,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创新的提出中小学教学综合体公共空间的五大设计策略:功能复合化设计策略、界面模糊化设计策略、空间领域化设计策略、意向人文化设计策略及体验趣味化设计策略,运用案例分析法及图表分析法对设计策略进行详细论述,并将设计策略运用于实际项目英华学校教学综合体公共空间设计。中小学教学综合体公共空间设计策略研究对于同类型的设计实践具有现实理论指导意义。

李晋阳[3](2021)在《中小学生借阅行为差异性研究 ——以上海市公共图书馆借阅数据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阅读对于个人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它对于一个人的成长、进步,特别是攀登科学之旅,都是必不可少的。阅读研究是学界的研究热点,不同年龄层次的读者群体在借阅需求和偏好上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尤其是中小学生特殊的思维方式和正在成长的心理认知,使得他们的借阅行为具有特殊性。公共图书馆在引导中小学生阅读的时候,策划者和执行者需要深入了解他们的借阅行为和借阅倾向,只有如此才能正确引导中小学生阅读,提高公共图书馆的资源利用效率和服务水平。本文对上海市区公共图书馆的中小学生纸质图书借阅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从而探究中小学读者借阅行为的性别差异、学段差异、时间差异以及借阅倾向差异等特性。运用K均值聚类将图书的借阅量按高、中、低频率分类,探究各借阅频率的图书在中图法中的分布情况及群体差异。文章指出学段差异对中小学读者的阅读偏好及借阅行为有显着影响,且借阅量随着读者学段的提升而减少;中小学生借阅量存在地区差异,较好的经济文化设施与条件能促进读者的阅读,且他们的借阅行为具有空间可近性特征,偏好就近借阅;市重点学校的学生对课外阅读有着较高的积极性,中小学生借阅量受就读学校影响较大;从借阅时间来看,中小学生在周末的借阅量大于工作日;小学生借阅行为的时间差异显着,中学阶段时间差异较小;性别差异对中小学生的阅读兴趣和偏好有一定影响且差异性愈发显着;文学类图书的借阅总量最大,其中读者的阅读兴趣以中国文学为主,兼顾欧美文学,对于经典图书的借阅覆盖率较低。此外,本文引入专属图书这一概念,指出中小学生借阅专属图书的兴趣差异较大。最后,根据图书借阅频次与推荐书目的匹配统计得知,中小学读者对于基础阅读书目的借阅量较少。通过对不同读者群体的差异性分析提出分级引导策略、个性化引导策略以及书单引导策略,以学段划分读者群体分别进行阅读引导;图书馆联合学校推动学生阅读。根据时间差异,在借阅高峰期做好人力安排。设立阅读专区等;图书馆联合专家制定书单,结合馆藏制定动态推荐书目或者学生自荐图书等,进而推进公共图书馆更好地服务读者,正确引导中小学生阅读。

陈琼[4](2020)在《十二年一贯制学校校园规划与建筑设计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当前,全国陆续建成一批十二年一贯制学校(从小学一年级入学至高中三年级毕业),它极大地优化了教育布局、整合了教育资源、加强了教育衔接,并促进了中小学素质教育和一贯制教育等教育理念的发展。作为该背景下出现的新类型学校,十二年一贯制学校的各方面还有待进一步研究,特别是校园建设方面的研究还略显薄弱。对其深入研究能够使学校更好地开展教学活动,为学生提供健康而高效的学习与生活环境。十二年一贯制学校相较于其他普通独立中小学来说,其建设规模普遍更大,学生的年龄差距加大,教学理念也发生很大的变化,如何建设同时满足6-18岁学生需求的学习空间,适应新的教学理念,促进不同年龄学生间的交流学习,充分发挥十二年一贯制学校的优势是本文着重研究解决的问题。结合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通过理论分析、文献检索、项目调研和案例分析等方法,研究十二年一贯制学校的建设原则及其在校园规划和建筑设计上比较突出的问题。特别是结合2018年北京市教委颁布的《北京市中小学校办学条件标准(建设部分-试行)》(以下简称《新标准》),研究十二年一贯制学校的建设标准,定量分析了校园规划诸多内容,并针对性地提出了建筑设计的思路,科学地得出诸如空间、布局、功能、流线、形式等方面的针对性设计策略,以期为今后此类学校的校园建设提供参考与借鉴。

李皓[5](2020)在《国内中小学生数字素养现状与提升》文中研究说明数字时代人们对于数字技术越来越为依赖,网络将散布于全球各处的信息连接起来,随之产生的数字素养在数字环境中对于人类的作用愈加明显,中小学生是数字时代的原住民,数字素养对于中小学生的学习生活影响深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欧盟和国际图书联合会等国际组织已经认识到数字素养的重要性,分别展开了关于数字素养的研究,从不同的角度制定相关的数字素养框架或开展实践活动,美国和澳大利亚等国家也将数字素养教育纳入到国民教育体系当中,而国内关于数字素养的研究处在起步阶段,为了解国内中小学生数字素养的现状,本文参考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欧盟的数字素养框架,结合国内中小学生的实际情况,将数字素养领域具体划分为六个方面,分别是“硬件和基础素养域”、“数据素养域”、“社交协作素养域”、“数字内容创作素养域”和“安全素养域”以及“问题解决素养域”,并设计相关的调查问卷开展调查,分析国内中小学生数字素养的分布特征,发现国内中小学生存在整体数字素养不足的问题,尤其是在使用数字设备进行创作和数据信息管理方面。为探寻国内中小学生数字素养发展的影响因素,笔者通过现场观察和半结构化访谈,使用扎根理论进行归纳总结,得到影响中小学生数字素养的核心因素,分别是中小学生自身因素、所处环境因素和数字产品与服务提供者因素。针对这三大影响因素和对应的责任者,本文提出相关建议,首先,中小学生自身应当加强对于数字设备和软件的探索学习意识,主动适应不断变化的数字环境;其次,中小学生周围身处的小环境应当对于数字素养有正确的认识;最后,数字内容和服务提供者中的硬件厂商和软件厂商以及网络信息平台都应当增加对于中小学生用户的考虑,主动承担起企业的社会责任,共同增强中小学生的数字素养。

刘倩雯,束漫[6](2020)在《英国高校图书馆面向中小学服务的调查及启示》文中认为采用网络调研、邮件调查和案例分析法,调查了25所英国高校图书馆,并选择其中的10所图书馆,分别从专业岗位、服务对象、合作机构、服务途径四个方面分析了英国高校图书馆面向中小学的服务。对我国高校图书馆开展面向中小学服务的启示包括:增强社会服务理念,强化服务指导;设立专职人员,增强与各方的合作;划分中小学用户群体,提供相应服务;善用馆藏资源与设备,设计并提供有针对性的服务;注重面向中小学服务的宣传,畅通公众信息获取渠道;协调面向中小学服务业务,保障校内师生服务优先。

苏笑悦[7](2020)在《适应教育变革的中小学教学空间设计研究 ——以一线城市为例》文中研究说明时代的变迁对劳动市场产生冲击、社会对于人才培养目标的新要求促使全球中小学教育体系发生深刻变革。世界各国纷纷审视教育培养的目标与方向,新的教育理念、教育形态与教学实践不断涌现。在此背景下,我国中小学教学空间的设计也面临了全新的挑战。一方面,经济社会的转型、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人们对于美好教育的追求为中小学教育的变革创造了条件。在一系列相关政策的推动下,全国各地的教育研究者与实践者们针对传统教育的弊端探索出一大批教育新成果,这些新成果对教学空间的设计提出了新需求。另一方面,传统设计思维与习惯使教学空间的设计创新面临了问题与困境。当下,教育变革的新发展与传统教学空间设计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新的设计理论、设计方法的研究具有迫切性。基于上述问题,以教学空间为研究对象,以教育变革为研究视角,聚焦在一线城市。从建筑师参与的角度,采取教育学与建筑学跨学科的研究方法,强调教育因素在教学空间设计中的重要作用。充分借鉴国内外设计经验,基于国内既有的教育变革新型成果分析教学需求,并以此作为教学空间设计的教育学基础和重要创新驱动,构建适应教育变革的中小学教学空间设计理论框架。随后,按照从宏观到微观的顺序,从教学空间框架、教学空间要素2个层面,分别对教学空间集、功能场室与共享空间的设计策略进行研究。以此构建适应教育变革的中小学教学空间设计理论框架与策略体系。使教学空间的研究顺应教育的新变革,有助于对我国整个中小学教学空间设计研究系统进行补充与拓展,为新时期应对教育变革对教学空间设计带来的挑战提供思路与指导,探索中国未来中小学校。在内容上包括上、下两篇。上篇:设计理论建构(第一、二、三、四、五章)第一章,对研究的背景、对象、综述、方法、创新点与框架等内容进行总体概括。第二、三章,通过全球视角,以在教育实践层面对教学空间设计产生重要影响的课程设置与教学方式为切入点,分别对国外和国内共10个典型国家的(现)当代中小学教育变革与教学空间的理论与实践的发展历史、新型成果与发展趋势进行研究,构建国内外(现)当代中小学教育变革与教学空间的比较研究平台。深化对教育变革和教学空间的发展创新规律性认识,发现二者之间的内在关联与作用机制。第四章,采取层层递进的方式,根据建筑设计研究的特点对教育学领域的教学方式进行适应性整合与归纳,引入教学行为研究。运用整合理论构建“教学方式整合模型”,将我国教学方式新成果整合到四个象限中,以此为工具分析适应教育变革的教学需求,总结共性与趋势。第五章,提出以教学需求作为教学空间设计的重要创新驱动,构建适应教育变革的中小学教学空间设计理论框架,从理论基础、设计原则、设计程序与设计内容方面对传统教学空间的研究与设计进行适应性调整,建立主体研究框架。下篇:设计策略研究(第六、七、八章)第六章,从教学空间框架层面,对教学空间集的设计策略进行研究。对传统研究与设计中采取的单一“功能区”概念进行改良,提出适应教育变革的教学空间集模式、指标区间与组合方式,为多样化的教学需求提供全面的教学空间框架类型。第七、八章,从教学空间要素层面,分别对功能场室和共享空间的设计策略进行研究。基于教学需求归纳10条设计原则,对各空间要素的传统教学需求与设计、新型教学需求与功能、功能模块设计与功能模块空间整合进行研究,梳理各空间要素的新功能、新定位、新场景与新形态。在功能场室方面,提出功能复合化的“教学中心”概念优化传统研究中的“专用教室”,共构建15大“教学中心”;在共享空间方面,分别对室内开放空间、校园景观与室外运动场地/设施的设计策略进行研究。最后,在结论部分总结了文章的成果——适应教育变革的中小学教学空间设计研究核心内容,指出研究的不足与后期研究展望。

程则峰[8](2019)在《传薪翻是出书人 ——舒新城出版理念及其实践研究(1930-1937)》文中研究指明晚清以降,西学东渐,中国的传统知识结构渐趋解体,思想和知识体系发生重大转型,使得国人的思维方式与行为规范前后截然两分。在这一转型过程中,新式出版业成为勾连知识和常识、思想世界和生活世界的重要中介。出版家对于知识内化为常识、思想渗透入生活发挥着重要作用,曾长期担任中华书局编辑所所长的舒新城是其中的佼佼者。作为典型的五四青年,舒新城素存教育救国之志,随着对国内实际教育情形和近代中国教育史认识的深化,其教育思想由“教育万能论”转向“教育工具论”,并重视出版对于教育普及的作用,最终在友人陆费逵的邀请下,怀着“出版补助教育,出版开通民智”的理想加入中华书局任编辑所所长。舒新城的教育思想主导了他的出版理念,使他形成了“发展教育文化与维持公司生存兼顾”的出版方针和服务于中小学生和一般社会人士的读者取向。为落实出版理念,舒新城厉行考试制度,俾为编辑所揽才,并通过开展职业训练、塑造职业风气等方式对编辑所同人进行培育。同时,重视中华书局图书馆的建设,以丰富的图书参考资料支撑书籍出版。舒新城将书籍作为启迪民智、传播常识的工具,将自身的文化理念融入书中,出版了旨在提供系统知识的百科类书籍和满足学生求知需要的教育类丛书。在国难之际,舒新城还致力于出版普及国难知识和训练应变常识的国防类书籍,以此参与“文化国防”的建设工作。舒新城融教育思想于出版事业,致力于传播基础知识和各类常识,其主持出版的书籍承担着简化改造精英思想并将其向下传递的任务。这些书籍随着中华书局强大的发行网络进入千家万户,为读者提供了大量的思想资源和概念工具,潜移默化地形塑着社会各阶层的政治观念、思维方式和知识体系,影响深远而绵长。从这一角度而言,以舒新城为代表的近代出版家所从事的实际上是有别于学者和思想家的另一种形式的启蒙事业,实可谓:传薪翻是出书人!

弓潇然,余亮[9](2019)在《面向中小学生的美国图书馆创客教育实践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作为创客运动的发起者,美国创客教育不仅在学校的正式环境中进行了深刻的实践,更在图书馆等非正式环境中得以广泛开展,创客教育实践经验十分丰富。本文对面向中小学学生的美国图书馆创客教育实践工作进行了回顾,以AutumnFalls中学图书馆的纸质电路创客项目(PaperCircuits)为例,从项目概况、活动的设计与实施以及师资建设等方面展开分析,进而归纳出面向中小学生的美国图书馆创客教育实践的四大特点:多方合作,协力推进;学科渗透,深度融合;形式多样,注重体验;重视培训,提升师资。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炼实践经验,着眼政策支持、项目的设计与实践等角度,为我国面向中小学生的图书馆创客教育工作提供有益的启示。

徐文静[10](2019)在《美国高校图书馆服务中小学生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对美国高校图书馆服务中小学生概况的调研显示,60%以上的州都有高校图书馆提供此类服务,其中多数隶属于位于城市的公立高校,服务对象以当地高中生为主。通过分别梳理美国高校图书馆服务中学生和小学生的发展历程,发现两者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前者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历程,主要服务内容包括:参观、信息素养教育、查阅馆藏、借书等;后者起步于20世纪90年代,其具体实践主要围绕阅读活动展开。此外,还分析了美国高校图书馆服务中小学生活动得以持续发展的深层原因,以及我国高校图书馆服务中小学生活动遇冷的根本原因。最后,探讨了我国高校图书馆对中小学生开放活动与中学研究性学习课程结合的可能性。

二、美国图书馆重视为中小学生服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美国图书馆重视为中小学生服务(论文提纲范文)

(2)中小学教学综合体公共空间设计策略研究 ——以英华学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选题来源
        1.1.1 研究背景
        1.1.2 选题来源
    1.2 研究内容
        1.2.1 相关概念界定
        1.2.2 研究对象及内容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1.4.1 国内外学校教学综合体研究概述
        1.4.2 国内外中小学公共空间研究概述
        1.4.3 中小学教学综合体公共空间实践研究概述
        1.4.4 研究综述结论
    1.5 研究方法与研究框架
        1.5.1 研究方法
        1.5.2 研究框架
第二章 中小学教学综合体公共空间的基础研究及调研
    2.1 中小学生心理行为特征及活动分类
        2.1.1 中小学生心理及行为的特征
        2.1.2 中小学生的活动分类
    2.2 中小学教学综合体的特征及组织结构
        2.2.1 中小学教学综合体的特征
        2.2.2 中小学教学综合体的组织结构
    2.3 中小学教学综合体公共空间的概述
        2.3.1 中小学教学综合体公共空间的分类
        2.3.2 中小学教学综合体公共空间的构成
        2.3.3 中小学教学综合体公共空间的拓展来源
    2.4 中小学教学综合体公共空间设计的案例分析
        2.4.1 线性连续式教学综合体案例
        2.4.2 多层地面式教学综合体案例
        2.4.3 复合院落式教学综合体案例
        2.4.4 集中整体式教学综合体案例
        2.4.5 案例分析总结
    2.5 英华学校项目现状公共空间调研
        2.5.1 调研方法
        2.5.2 实地调研
        2.5.3 问卷调查
        2.5.4 调研结论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中小学教学综合体公共空间设计的相关理论及设计原则
    3.1 中小学教学综合体公共空间设计的相关理论
        3.1.1 环境行为学理论
        3.1.2 场所理论
        3.1.3 空间正义理论
    3.2 中小学教学综合体公共空间的设计原则
        3.2.1 系统性设计原则
        3.2.2 复合适应性设计原则
        3.2.3 开放共享性设计原则
        3.2.4 场所性设计原则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中小学教学综合体公共空间的设计策略研究
    4.1 功能复合化设计策略
        4.1.1 功能多样综合
        4.1.2 空间适应生长
    4.2 界面模糊化设计策略
        4.2.1 界面的弱化
        4.2.2 界面的消隐
    4.3 空间领域化设计策略
        4.3.1 空间的层级性
        4.3.2 空间的可达性
    4.4 意向人文化设计策略
        4.4.1 符合当地的自然环境
        4.4.2 物质空间设计的人性化
        4.4.3 文化氛围的营造
    4.5 体验趣味化设计策略
        4.5.1 场景趣味化
        4.5.2 流线趣味化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中小学教学综合体公共空间设计实践——英华学校教学综合体设计
    5.1 项目概况
        5.1.1 项目区位
        5.1.2 现状介绍
        5.1.3 现有建筑调研
    5.2 总体设计
        5.2.1 设计前期分析
        5.2.2 总体设计思路
        5.2.3 总体设计分析
    5.3 公共空间设计
        5.3.1 功能复合化
        5.3.2 界面模糊化
        5.3.3 空间领域化
        5.3.4 意向人文化
        5.3.5 体验趣味化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与创新点
    6.2 研究不足与研究展望
附录
    附录 Ⅰ:技术图纸
    附录 Ⅱ:调查问卷
    附录 Ⅲ:表录
    附录 Ⅳ:图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个人简历

(3)中小学生借阅行为差异性研究 ——以上海市公共图书馆借阅数据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 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研究评述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创新点
第2 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2.1 读者借阅行为
        2.1.1 读者借阅行为概念
        2.1.2 读者借阅行为记录
    2.2 行为学理论视野下的中小学生借阅行为
        2.2.1 借阅需求
        2.2.2 借阅动机
        2.2.3 影响中小学生借阅行为差异的因素
    2.3 K-means算法基本原理
    2.4 本章小结
第3 章 中小学生借阅行为实证研究
    3.1 中小学生借阅行为数据的收集及处理
        3.1.1 数据来源
        3.1.2 数据清洗
    3.2 各学段读者分布及借阅量差异分析
        3.2.1 中小学生借阅人数及借阅量差异
        3.2.2 中小学生性别及借阅量差异
        3.2.3 中小学生地区分布及借阅量差异
        3.2.4 中小学生学校分布及借阅量差异
        3.2.5 中小学生跨区借阅量差异
    3.3 各学段读者借阅时间与借阅量差异分析
        3.3.1 中小学生图书借阅量与星期的关系
        3.3.2 中小学生图书借阅量与季度的关系
        3.3.3 中小学生图书借阅量与月份的关系
    3.4 各学段读者借阅倾向差异分析
        3.4.1 中小学生借阅图书类别差异
        3.4.2 中小学生借阅文学类图书差异
        3.4.3 中小学生借阅分文学类图书的差异
        3.4.4 中小学生专属借阅图书的差异
    3.5 各学段读者借阅图书频次差异分析
        3.5.1 中小学生借阅图书频次的聚类分析
        3.5.2 中小学生借阅图书与基础阅读书目的差异
    3.6 本章小结
第4 章 中小学生借阅行为的特征
    4.1 中小学生借阅量特征
    4.2 中小学生借阅时间特征
    4.3 中小学生借阅内容特征
    4.4 本章小结
第5 章 中小学生借阅行为引导策略
    5.1 分级引导策略
    5.2 个性化引导策略
    5.3 书单引导策略
    5.4 本章小结
第6 章 总结
    6.1 研究总结
    6.2 研究不足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4)十二年一贯制学校校园规划与建筑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国内十二年一贯制学校的产生
        1.1.2 国内十二年一贯制学校的发展背景和现状
    1.2 研究对象的概念界定
    1.3 相关理论研究
        1.3.1 国外相关理论研究
        1.3.2 国内相关理论研究
    1.4 研究目的和意义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意义
    1.5 研究方法与研究框架
        1.5.1 研究方法
        1.5.2 研究框架
第2章 十二年一贯制学校建设与教育教学
    2.1 办学模式
    2.2 教育理念
        2.2.1 “混龄教育”
        2.2.2 一贯制教育
        2.2.3 全员育人导师制
        2.2.4 整合教育资源
    2.3 教学模式
        2.3.1 课程体系安排
        2.3.2 教学组织方式
    2.4 教育教学对学校建设的影响
        2.4.1 教育教学对学校建设具有指导性作用
        2.4.2 良好的学校建设能够促进教育教学的开展
        2.4.3 良好的学校建设有助于教育资源的优化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十二年一贯制学校建设与建设标准
    3.1 建设原则
        3.1.1 以学生为本的原则
        3.1.2 促进教育资源整合的原则
        3.1.3 推动校园集约化建设的原则
        3.1.4 积极发挥校园文化作用的原则
        3.1.5 推动绿色校园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3.2 建设标准
        3.2.1 建设标准确定的科学性
        3.2.2 《新标准》
        3.2.3 十二年一贯制学校建设标准的确定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十二年一贯制学校校园规划设计
    4.1 校园规划设计原则
        4.1.1 考虑不同年龄学生的身体条件
        4.1.2 提高建筑和土地的使用效率
        4.1.3 推动学校资源对外开放
        4.1.4 满足校园安全设计要求
    4.2 建设标准下的校园总体规划布局
        4.2.1 建设标准对于建筑用地面积的规定
        4.2.2 校园总体规划布局模式
    4.3 校园规划应重视的几个主要问题
        4.3.1 满足师生对于道路及广场、停车场的使用需求
        4.3.2 保证各学部教学用房互不干扰并加强内在联系
        4.3.3 强调生活服务用房的合理布局
        4.3.4 促进体育运动设施的高效利用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十二年一贯制学校建筑设计
    5.1 建筑主要特点
        5.1.1 与学生年龄特征相符的空间尺度
        5.1.2 独特而多样的空间联系
        5.1.3 适应教育教学的建筑空间
        5.1.4 整体统一且相互独立的建筑形象
    5.2 教学用房
        5.2.1 教学用房组合形式
        5.2.2 独立教学用房设计
        5.2.3 共用教学用房设计
    5.3 办公用房
        5.3.1 组成和类型
        5.3.2 空间布局特点
    5.4 体育建筑设施
        5.4.1 风雨操场的多样化和集约化设计
        5.4.2 运动场满足不同年龄段学生的需求差异
    5.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5)国内中小学生数字素养现状与提升(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综述
        1.2.1 相关概念
        1.2.2 国内研究
        1.2.3 国外研究
        1.2.4 研究述评
    1.3 研究内容与框架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框架
    1.4 研究方法与创新
        1.4.1 研究方法
        1.4.2 创新之处
2 国内外中小学生数字素养理念与提升实践
    2.1 中小学生数字素养理念
        2.1.1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数字素养理念
        2.1.2 国际图书联合会数字素养理念
        2.1.3 欧盟数字素养理念
    2.2 中小学生数字素养提升实践
        2.2.1 国外提升实践
        2.2.2 国内提升实践
    2.3 比较与分析
3 国内中小学生数字素养现状
    3.1 调研实施
        3.1.1 问卷设计
        3.1.2 问卷质量检验
    3.2 样本选择
    3.3 现状分析
        3.3.1 硬件和基础素养分布特征
        3.3.2 数据素养分布特征
        3.3.3 社交协作素养分布特征
        3.3.4 数字内容创作和问题解决素养分布特征
        3.3.5 安全素养分布特征
        3.3.6 中小学生数字素养整体分布特征
    3.4 本章小结
4 国内中小学生数字素养影响因素
    4.1 研究设计
        4.1.1 研究思路
        4.1.2 数据收集
        4.1.3 数据处理
        4.1.4 信效度分析和伦理要求
    4.2 影响因素主范畴形成过程
    4.3 核心影响因素主范畴内涵
        4.3.1 中小学生的自身因素
        4.3.2 中小学生的环境因素
        4.3.3 数字产品与服务提供者
    4.4 本章小结
5 国内中小学生数字素养提升
    5.1 中小学生数字素养提升路径
    5.2 中小学生数字素养提升对策
        5.2.1 中小学生增强自身数字素养学习意识
        5.2.2 社会多方共同努力推动中小学生数字素养发展
        5.2.3 数字产品与服务提供者提高数字产品质量
6 总结与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国内中小学生数字素养发展现状调查问卷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致谢

(6)英国高校图书馆面向中小学服务的调查及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英国高校图书馆面向中小学的服务调查
3 英国高校图书馆面向中小学的服务案例分析
    3.1 面向中小学服务的专业岗位
    3.2 面向中小学服务的对象
    3.3 面向中小学服务的合作机构
    3.4 面向中小学服务的途径
        3.4.1 提供丰富的馆藏资料
        3.4.2 提供多种设施、设备
        3.4.3 提供多样化的服务
        (1)校外读者服务
        (2)拓展服务
        ①图书馆参观服务
        ②授课服务
        ③工作坊服务
        ④资源提供服务
        ⑤特色服务
4 英国高校图书馆面向中小学服务对我国的启示
    4.1 增强社会服务理念,强化服务指导
    4.2 设立专职人员,增强与各方合作
    4.3 划分中小学服务对象,提供相应服务
    4.4 善用馆藏资源与设备,设计并提供服务
    4.5 注重中小学服务宣传,畅通公众信息获取渠道
    4.6 协调中小学生服务,保障校内师生服务优先

(7)适应教育变革的中小学教学空间设计研究 ——以一线城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上篇:适应教育变革的中小学教学空间设计理论建构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缘起
        1.1.1 时代变迁引发全球人才培养的新趋势
        1.1.2 教育变革新成果对教学空间的新需求
        1.1.3 教学空间设计创新面临的问题与困境
        1.2 研究边界
        1.2.1 主要学科:教育学与建筑学
        1.2.2 研究对象:教学空间
        1.2.3 研究视角:教育变革
        1.2.4 地域界定:一线城市
        1.2.5 时间语境:当代
        1.2.6 教育阶段:中小学教育
        1.2.7 教育类型:公办、普通教育
        1.3 研究内容
        1.3.1 影响教学空间设计的教育要素:课程设置与教学方式
        1.3.2 国内外教育变革与教学空间的理论与实践
        1.3.3 适应教育变革的教学空间设计理论建构与设计策略研究
        1.4 研究综述
        1.4.1 教育变革研究综述
        1.4.2 教学空间研究综述
        1.4.3 未来学校研究与实验计划
        1.4.4 总体研究评述
        1.5 研究目的、意义与创新点
        1.5.1 研究目的:应对教学空间设计新挑战,助力我国教育现代化建设
        1.5.2 研究意义:对现状研究和设计的补充与拓展
        1.5.3 研究创新点
        1.6 研究方法
        1.6.1 跨学科研究
        1.6.2 比较研究
        1.6.3 类型学研究
        1.6.4 理论研究与设计实践相结合
        1.6.5 文献研究
        1.6.6 前沿会议论坛与网络资源利用
        1.6.7 案例调研、访谈与分析
        1.7 研究框架
        1.8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国外中小学教育变革与教学空间的理论与实践
        北美洲
        2.1 美国
        2.1.1 美国现当代中小学教育与教学空间的发展历史
        2.1.2 教育变革与教学空间的新型成果:磁石学校与特许学校
        2.1.3 真实教育与尊重个体差异的教育变革
        2.1.4 开放式与小型教学单元的教学空间
        欧洲
        2.2 芬兰
        2.2.1 芬兰当代中小学教育的发展历史
        2.2.2 适应完整公民发展需求的教育变革
        2.2.3 整体性与灵活性的教学空间
        2.3 英国
        2.3.1 英国现当代中小学教育与教学空间的发展历史
        2.3.2 学术教育与个体发展相结合的教育变革
        2.3.3 常规教室与共享功能相结合的教学空间
        2.4 法国
        2.4.1 法国当代中小学教育的发展历史
        2.4.2 学术教育与个体发展相结合的教育变革
        2.4.3 基于传统空间模式改良的教学空间
        2.5 德国
        2.5.1 基础知识与个体发展相结合的教育变革
        2.5.2 注重共享空间表达的教学空间
        大洋洲
        2.6 澳大利亚
        2.6.1 澳大利亚当代中小学教育的发展历史
        2.6.2 推动个性化教育的教育变革
        2.6.3 极富开放性的教学空间
        亚洲
        2.7 日本
        2.7.1 日本当代中小学教育与教学空间的发展历史
        2.7.2 学习与实践相结合的教育变革
        2.7.3 常规空间与共享空间共融的教学空间
        2.8 韩国
        2.8.1 韩国当代中小学教育的发展历史
        2.8.2 对传统教育弊端进行改良的教育变革
        2.8.3 对传统空间模式进行适应性调整的教学空间
        2.9 新加坡
        2.9.1 新加坡当代中小学教育与教学空间的发展历史
        2.9.2 兼顾学术教育与个性化发展的教育变革
        2.9.3 小型教学单元与灵活性的教学空间
        2.10 国外经验的借鉴与启示
        2.10.1 教育变革的实施途径:教育多样化
        2.10.2 教学空间的设计基础:教学需求
        2.10.3 教学空间的设计程序:多方协同
        2.10.4 教学空间的设计内容:整体设计
        2.11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国内中小学教育变革与教学空间的理论与实践
        3.1 我国当代中小学教育与教学空间的发展与探索期(1949年-2010年)
        3.1.1 教育初创期:从旧教育到新教育的过渡(1949年-1966年)
        3.1.2 教育迷茫期:文革影响下的发展停滞(1966年-1978年)
        3.1.3 教育复兴期:教育普及和素质教育探索(1978年-1999年)
        3.1.4 教育转型期:素质教育曲折发展(1999年-2010年)
        3.1.5 历史经验总结:影响教育与教学空间质量发展的主要因素
        3.2 我国当代中小学教育与教学空间的新变革期(2010年-至今)
        3.2.1 教育发展新环境
        3.2.2 教育政策新导向
        3.2.3 教育变革新驱动
        3.3 我国教育变革新型成果
        3.3.1 基于传统教育进行局部优化
        3.3.2 对传统教育进行系统性革新
        3.4 我国教育变革发展趋势
        3.4.1 课程设置:对学生个性需求的尊重
        3.4.2 教学方式:教育与真实生活的结合
        3.4.3 其他类型:STEM教育与创客教育
        3.5 我国中小学教学空间典型新型成果调研
        3.5.1 上海德富路中学
        3.5.2 深圳荔湾小学
        3.5.3 深圳南山外国语学校科华学校
        3.5.4 北京四中房山校区
        3.5.5 深圳红岭实验小学
        3.5.6 北京中关村三小万柳校区
        3.5.7 北京十一学校龙樾实验中学
        3.5.8 北京大学附属中学(改造)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适应教育变革的教学需求研究
        4.1 教学方式在建筑学领域适应性研究综述
        4.2 分析工具建构:教学方式整合模型
        4.2.1 影响因素纳入
        4.2.2 模型建构借鉴:整合理论
        4.2.3 教学方式整合模型建构与利用
        4.2.4 完整教学需求集合
        4.3 教学组织下的教学需求发展研究
        4.3.1 行政班制教学
        4.3.2 包班制教学
        4.3.3 走班制教学
        4.3.4 混班/混龄制教学
        4.3.5 研究小结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适应教育变革的教学空间设计理论框架建构
        5.1 设计创新驱动的丰富
        5.2 理论基础:教育学与建筑学相关理论
        5.2.1 “做中学”理论
        5.2.2 建构主义理论
        5.2.3 问题求解理论
        5.2.4 情境认知与学习理论
        5.2.5 学校城市理论
        5.2.6 空间环境教育理论
        5.3 设计原则:教育学与建筑学的相辅相成
        5.3.1 适应当下并面向未来的教学需求
        5.3.2 促进教育的良性发展
        5.4 设计程序:多方协同的良性互动
        5.4.1 教育机构:空间的需求提出者与评价者
        5.4.2 设计机构:空间的表达者与中坚力量
        5.4.3 政府管理机构(或代建机构):空间发展的推动者
        5.4.4 施工机构:空间建造品质的保障者
        5.4.5 设备研发与供应机构:空间运营的支持者
        5.5 设计内容:对传统设计方法与策略的适应性调整
        5.5.1 空间框架:教学空间集
        5.5.2 空间要素:功能场室与共享空间
        5.6 本章小结
下篇:适应教育变革的中小学教学空间设计策略研究
    第六章 适应教育变革的教学空间集设计策略
        6.1 相关概念界定与研究综述
        6.1.1 教学空间集
        6.1.2 组成要素
        6.1.3 教学空间集类型学最新研究综述
        6.2 教学空间集模式集合建构
        6.2.1 教学空间集模式大类
        6.2.2 教学空间集模式子类
        6.2.3 教学空间集模式集合
        6.2.4 教学空间集模式实例
        6.3 教学空间集指标研究
        6.3.1 相关研究综述与研究样本选取
        6.3.2 单位教学空间集内的学生人数
        6.3.3 单位教学空间集的面积指标
        6.3.4 教学空间集指标优化与建议
        6.4 教学空间集组合方式
        6.4.1 串联组合
        6.4.2 围绕全校共享空间组合
        6.4.3 空间立体互通组合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适应教育变革的功能场室设计策略
        7.1 相关概念界定与技术路线
        7.1.1 教学中心
        7.1.2 技术路线
        7.2 设计原则
        7.2.1 空间形式:多样化与个性化
        7.2.2 空间功能:功能复合化
        7.2.3 空间边界:灵活性、透明性与复杂性
        7.2.4 空间环境:沉浸式教学氛围
        7.2.5 空间要素:设计要素教材化
        7.2.6 空间交互:泛在互联的智慧校园
        7.2.7 空间品质:人文关怀
        7.2.8 空间余地:留白设计
        7.3 集体中心(原普通教室)
        7.3.1 传统教学需求与设计:单一授课
        7.3.2 功能复合化的“集体中心”
        7.3.3 功能最简化的精神属性“集体中心”
        7.4 信息共享中心(原图书馆/室)
        7.4.1 传统教学需求与设计:以书为本
        7.4.2 新型教学需求与功能:自主学习与交互场所
        7.4.3 功能模块设计研究
        7.4.4 功能模块空间整合:独立馆室与开放式阅览区
        7.5 科研中心(原实验室)
        7.5.1 传统教学需求与设计:以仪器为本
        7.5.2 新型教学需求与功能:授课与操作并重
        7.5.3 功能模块设计研究
        7.5.4 功能模块空间整合:开放空间与高新实验设备相结合
        7.6 人文中心(原史地教室)
        7.6.1 传统教学需求与设计:单一授课
        7.6.2 新型教学需求与功能:文化高地
        7.6.3 功能模块设计与空间整合:氛围营造
        7.7 艺术中心(原美术、书法教室)
        7.7.1 传统教学需求与设计:授课练习
        7.7.2 新型教学需求与功能:素质拓展
        7.7.3 功能模块设计研究
        7.7.4 功能模块空间整合:开放展示
        7.8 表演中心(原音乐、舞蹈教室)
        7.8.1 传统教学需求与设计:单一授课
        7.8.2 新型教学需求与功能:表演功能强化
        7.8.3 功能模块设计与空间整合:多样化与专业化
        7.9 生活技能中心(家政教室,原劳技教室)
        7.9.1 传统教学需求与设计:模仿操作
        7.9.2 新型教学需求与功能:真实技能获取
        7.9.3 功能模块设计研究
        7.9.4 功能模块空间整合:氛围营造
        7.10 互联网中心(原计算机教室)
        7.10.1 传统教学需求与设计:以设备为本
        7.10.2 新型教学需求与功能:提升信息素养
        7.10.3 功能模块空间整合:互联网共享区与辅助教学资源
        7.11 创新中心(创客教室、STEM教室等)
        7.11.1 新型教学需求与功能:创新与实践
        7.11.2 功能模块设计研究
        7.11.3 功能模块空间整合:氛围营造
        7.12 生活中心(原食堂与学生宿舍)
        7.12.1 食堂:适应学生新的生活习惯与教学行为外延
        7.12.2 学生宿舍:空间品质打造
        7.13 运动中心(原风雨操场)
        7.13.1 传统教学需求与设计:经济性为本
        7.13.2 新型教学需求与功能:多样化运动
        7.13.3 功能模块设计研究:经济性与多样化兼顾
        7.14 教师研修中心(原教务办公室)
        7.14.1 传统办公需求与设计:独立办公场所
        7.14.2 新型教学需求与功能:适应教师成长
        7.14.3 功能模块设计研究
        7.14.4 功能模块空间整合:办公环境营造与教育属性强化
        7.15 民主管理中心(原行政办公室)
        7.15.1 传统办公需求与设计:权威塑造
        7.15.2 新型教学需求与功能:民主塑造
        7.15.3 功能模块设计研究
        7.15.4 功能模块空间整合:去中心化
        7.16 社区纽带中心(原校门和围墙)
        7.16.1 传统教学需求与设计:隔离社区
        7.16.2 新型教学需求与功能:社区纽带
        7.16.3 功能模块设计研究
        7.16.4 功能模块空间整合:共享与纽带
        7.17 卫生中心(原卫生间)
        7.17.1 传统需求与设计:基本生理需求
        7.17.2 新型教学需求与功能:卫生意识与心理尊重
        7.17.3 功能模块设计研究
        7.17.4 功能模块空间整合:如厕环境与空间趣味性
        7.18 本章小结
    第八章 适应教育变革的共享空间设计策略
        8.1 相关概念界定与技术路线
        8.1.1 概念与分类
        8.1.2 技术路线
        8.2 设计原则
        8.2.1 共通性设计原则
        8.2.2 设计要素游戏化
        8.2.3 设计要素自然化
        8.3 室内开放空间
        8.3.1 传统教学需求与设计:辅助课下活动
        8.3.2 新型教学需求与功能:辅助与互补结合
        8.3.3 “辅助”定位下的功能模块设计:舒适性与趣味性
        8.3.4 “互补”定位下的功能模块设计:开放性与灵活性
        8.3.5 功能模块空间整合:开放式空间边界
        8.4 校园景观
        8.4.1 传统教学需求与设计:视觉观赏为本
        8.4.2 新型教学需求与功能:教育属性强化
        8.4.3 功能模块设计研究
        8.4.4 功能模块空间整合:复杂化校园景观设计
        8.5 室外运动场地/设施
        8.5.1 传统教学需求与设计:单一性与无趣性
        8.5.2 新型教学需求与功能:多样性与趣味性
        8.5.3 功能模块设计研究:游戏化与自然化
        8.6 本章小结
结论
    主要成果与结论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8)传薪翻是出书人 ——舒新城出版理念及其实践研究(1930-1937)(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及意义
    二、学术前史
    三、研究方案
第一章 以出版为志业:舒新城入职中华书局
    第一节 与文化运动相应和:中华书局的前二十年
        一、与中华民国相伴而生
        二、承前启后的二十年代
        三、变动时代中的编辑所
    第二节 友谊乎?志业乎?:舒新城入职中华书局的因缘经过
        一、教育家的成长之路
        二、从教育界转向出版界
    第三节 早期经历中适于出版的素质
        一、广博与专精的知识体系
        二、嗜书如命
        三、熟于出版流程,敏于读者需求
    本章小结
第二章 融教育于出版:舒新城的出版理念
    第一节 由教育救国到出版救国
        一、五四青年的“教育万能论”
        二、从“教育万能论”到“教育工具观”
        三、出版是补助教育的利器
    第二节 融合教育的出版理念
        一、出版方针:“发展教育文化与维持公司生存兼顾”
        二、预设读者:服务于中低文化程度者
        三、鼓动潮流:出版宜有计划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为出版奠基:中华书局人才网和知识库的建设
    第一节 练成专业人才:中华书局编辑所的人才引进和培育
        一、不拘文凭揽人才
        二、培育编辑英才
    第二节 打造“知识仓库”:舒新城与中华书局图书馆
        一、设立图书馆
        二、改造图书馆
        三、建设成效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出版理念与时代思潮交织下的书籍出版
    第一节 建构系统知识:以百科类书籍为中心
        一、“灌输一般知识的读物”:《中华百科丛书》
        二、“供给人人必备之工具”:《辞海》
    第二节 “养成新民”:以教育丛书为中心
        一、“为儿童造福”:《小朋友文库》
        二、供少年求知:《初中学生文库》
        三、“提高文化的前途”:《大学用书》
    第三节 国难之际的文化担当:以国防类书籍为中心
        一、普及国难真相:以《东北研究丛书》与《淞沪御日战史》为例
        二、“训练应变常识”:以《国防丛书》与《非常时期丛书》为例
    本章小结
结语:近代出版家的启蒙理想及其践履
参考文献
附录一 《中华百科丛书》书目简表
附录二 《小朋友文库》书目简表
附录三 《初中学生文库》书目简表
致谢

(9)面向中小学生的美国图书馆创客教育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面向中小学生的美国图书馆创客教育的起源
    (一) 创客与创客教育
    (二) 面向中小学生的美国图书馆创客教育
二、面向中小学生的美国图书馆创客教育实践路径
    (一) 面向中小学生的美国图书馆创客教育实践概览
        1. 自上而下, 多方合作
        2. 项目多样, 类型丰富
        3. 注重团建, 优化服务
    (二) 面向中小学生的美国图书馆创客教育实践案例
        1. 创客教育实践案例概况
        2. 创客教育活动的设计与实施—以纸质电路项目为例
        3. 创客教育活动的师资建设
三、面向中小学生的美国图书馆创客教育的实践特征
    (一) 多方合作, 协力推进
    (二) 学科渗透, 深度融合
    (三) 形式多样, 注重体验
    (四) 重视培训, 提升师资
四、面向中小学生的美国图书馆创客教育实践对我国的启示
    (一) 我国图书馆创客教育实践现状
    (二) 对策与启示
        1. 出台区域政策, 积极大胆尝试
        2. 提升教师素养, 拓展交流空间
        3. 优化创客项目, 形成特色品牌
五、结语

(10)美国高校图书馆服务中小学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美国高校图书馆服务中小学生概况
3 美国高校图书馆服务中学生发展历程
    3.1 20世纪60年代
    3.2 20世纪70—80年代
        3.2.1 中学生参观高校图书馆并接受书目指导
        3.2.2 高校图书馆为学业优异的中学生提供书目指导和借阅权
        3.2.3 高校图书馆、中学图书馆、公共图书馆三方合作
    3.3 20世纪90年代至今
        3.3.1 传统的书目指导向信息素养教育过渡
        3.3.2 开展数字素养教育
        3.3.3 探索在线信息素养教育和在线信息素养能力测评
        3.3.4 有限制地给予高中生借阅权
4 美国高校图书馆服务小学生发展历程
5 美国高校图书馆服务中小学生的深层原因
    5.1 美国中小学开展研究性学习
    5.2 美国中学图书馆存在的问题
    5.3 中学课程难度加深
6 讨论
    6.1 我国高校图书馆服务中小学生遇冷的原因
    6.2 我国高校图书馆对中小学生开放活动与研究性学习课程结合的可能性
        6.2.1 我国中小学研究性学习现状
        6.2.2 我国中小学图书馆存在的问题
    6.3 我国高校图书馆与开展研究性学习课程的中学合作的具体建议
        6.3.1 将高中生作为主要服务对象
        6.3.2 加强与中学教师的合作与沟通
        6.3.3 变革高校图书馆服务形式

四、美国图书馆重视为中小学生服务(论文参考文献)

  • [1]贵州省县级图书馆中小学生服务研究[D]. 袁嘉蔓. 贵州财经大学, 2021
  • [2]中小学教学综合体公共空间设计策略研究 ——以英华学校为例[D]. 刘洋. 内蒙古工业大学, 2021(02)
  • [3]中小学生借阅行为差异性研究 ——以上海市公共图书馆借阅数据为例[D]. 李晋阳. 上海师范大学, 2021(07)
  • [4]十二年一贯制学校校园规划与建筑设计研究[D]. 陈琼. 北京建筑大学, 2020(07)
  • [5]国内中小学生数字素养现状与提升[D]. 李皓. 郑州大学, 2020(02)
  • [6]英国高校图书馆面向中小学服务的调查及启示[J]. 刘倩雯,束漫. 大学图书馆学报, 2020(03)
  • [7]适应教育变革的中小学教学空间设计研究 ——以一线城市为例[D]. 苏笑悦.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1)
  • [8]传薪翻是出书人 ——舒新城出版理念及其实践研究(1930-1937)[D]. 程则峰. 华中师范大学, 2019(01)
  • [9]面向中小学生的美国图书馆创客教育实践研究[J]. 弓潇然,余亮. 开放学习研究, 2019(02)
  • [10]美国高校图书馆服务中小学生研究[J]. 徐文静. 大学图书馆学报, 2019(01)

标签:;  ;  ;  ;  

美国图书馆重视服务中小学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