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水泥稳定砂砾基层在北方黄土地区的应用与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菅超[1](2021)在《太原机场新建机坪场道工程快速施工技术研究》文中认为自2017年以来,太原机场迅速发展,对机坪有着更多的需求量。因此,太原机场决定增建机坪。机坪场道工程属于民航建设项目,具有其特殊性,对项目工期的要求较为严格。而对于机坪结构层施工而言,基层和面层的施工流程及工艺均已较为成熟,工期可压缩性不强,但垫层的地基处理技术相对前两者而言,工期的可压缩性较强,且施工方案的选择对工期长短影响较大。因此,为达到缩短工期的目的,本文着重对地基处理方法进行了对比分析。实际施工过程中,地下水位较2015年项目立项时抬升2.1m~2.4m,这使得原设计使用砂砾石换填处理后地基的部分力学参数无法满足民航建设要求。这种地基如果作为基础下持力层,则道面结构层作为地基附加压力较湿陷起始压力大,会使得建成以后的机坪极易发生局部不均匀沉降,进而恶化为板块错台,容易造成飞机轮胎割裂等事故,有极大的运行风险。因此,选择新建机坪的地基处理方案时,应该在做好防水处理措施的前提下,达到缩短工期的目的。针对上述的地基问题,本文所做的主要内容及结论如下:(1)对场地内地基进行室外实地勘探和室内土工试验,包括钻孔、探井、标准贯入试验、自重湿陷系数试验、湿陷起始压力试验、直剪试验、渗透试验等,以此对地基的湿陷性、均匀性、稳定性和天然地基承载力等方面做地质分析。通过分析可知,本项目天然地基为软土地基,地基承载力不足以建设机坪,土体具有轻微湿陷性,且深受地下水上升影响。针对此问题,本工程分别采取场内外设置排水设施、结构层添加防水层等防水措施;同时为了提高结构层强度,采用高强度干性混凝土及薄弱处加筋的设计方案。(2)筛选出国内外针对软弱地基几种成熟的处理方法,分别为强夯法、冲击碾压法、塑料排水板堆载预压法、真空预压法、灰土挤密桩、高压旋喷桩、碎石挤密桩、CFG桩、换填垫层法等9种方法,并根据其施工特点及机场不停航施工要求工期短和机械限高等比选指标选取了换填垫层法和冲击碾压法相结合的方法。(3)根据施工现场观测到的地下实际水位和地质情况,分别设置了1.0m、1.2m、1.5m等3种不同换填厚度的试验区,然后采用静载荷试验、灌水法、平板载荷试验等方法来检测不同换填深度下的地基承载力、固体体积率、基层顶面反应模量,并与民航建设规范的规定参数做对比,最终确定最佳换填厚度为1.2m。利用冲击沉降观测及工后自然沉降观测确定最佳冲碾遍数为20遍,并对换填材料做颗粒分析以验证其级配适用性。(4)对拟定的三种施工组织方案进行优化设计,选取工期最优施工组织方案。并在工程竣工投入运营一段时间以后,通过实地观测、平整度试验、表面纹理深度试验、抗折试验、劈裂试验、钻芯取样等方法从表面观感、道面强度、隔水性三个方面对本次地基处理及整个工程质量进行评价,验证方案的适用性与合理性。本工程施工场地紧邻运行中机坪,为保证不影响机场正常运行,整个施工过程全部采用不停航施工的方式,对施工方案中人员、设备、材料的要求极为苛刻,在国内机场建设中也不常见。所采用的换填垫层法与冲击碾压法相结合的地基处理方法工期短、施工工艺简单,而且两种处理方法综合治理的处治方案在机场施工领域并不多见,为北方机场在类似软弱地基上进行快速施工时的地基处理提供了技术支撑和工程案例,并为研究机坪、跑道、滑行道等特殊承压道面的受力特点提供了有益借鉴。
贾亚星[2](2021)在《黑龙江省国省道干线沥青路面调查分析与典型结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我国公路事业进入高速发展态势。沥青路面新结构、新材料、新技术不断涌现,加之施工经验的累积,极大促进了我国沥青路面设计方法的更新换代。然而,中国幅员辽阔、地大物博,不同地区的自然条件、经济发展、交通基础设施水平参差不齐,施工技术、材料产地等也不尽相同,仅依据现行规范进行沥青路面结构与材料设计是不全面的,缺乏一定的针对性。黑龙江省地处我国东北地区,气候环境恶劣,在全年冻融循环、大温差的持续低温作用下,各国省干线使用耐久性问题十分突出。因此,本论文将基于黑龙江省国省道干线沥青路面使用状况调研结果以及相关设计文件资料,全面分析主要路况指标各影响因素,进而建立适用于黑龙江省的沥青路面典型结构,即参考以往沥青路面结构,归纳总结成套整体的路面结构作为设计参照的模板,可在设计时可直接进行选择,进而节省繁锁的结构计算过程,而又能保证路面结构设计选择的合理性与经济性。本论文首先对黑龙江省国省道干线路面使用状况进行调研和整体分析,明确黑龙江省国省道现存在的问题和干线特征。依据国省道干线的交通数据对黑龙江省交通量的分布进行划分。介绍黑龙江省气候特征。另外,参考大量的设计文件,汇总出目前黑龙江省常用高速公路、一级公路、二级公路的常用路面结构类型,并结合具体路段分析黑龙江省沥青路面主要的病害及成因。其次,依据最高温、最低温、降雨量等指标对黑龙江省气候状况进行聚类分析,以此得出黑龙江省气候分区情况。依据沥青路面性能对比典型路段得到影响黑龙江省国省道干线沥青路面使用状况的影响因素,进而基于灰色关联分析法将多个影响因素同PQI、PCI、RQI进行模型关联,寻找影响沥青路面性能最主要的因素。基于以上研究提出一级公路、二级公路在不同交通荷载、路基类型时沥青路面典型结构,并对其进行不同气候分区下的力学验算与性能评价。同时,针对黑龙江省处于季节性冻土地区的特性,对黑龙江省进行冻土分区,并针对不同区进行抗冻设计。最后,结合气候分区,对不同分区气象站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得到不同气候分区下高速公路、一级公路及其他等级公路最佳施工期。另外,将典型结构同设计常用路面进行经济性对比分析,进一步证实了典型结构的优越性,值得进一步推广。
杨露[3](2020)在《伊犁地区省道219线特殊土路基及沥青路面病害处治措施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新疆伊犁地处我国西北部,自治区居民居住地分散且彼此之间距离较长。公路作为新疆交通出行的主要方式,为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带来了极大便利,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保障公路的使用功能极为重要。伊犁地区省道219线是一条重要的省级干线公路,由于路线经过的地区特殊土较多,路基路面病害较多,严重影响该段公路的正常使用功能。本文在分析省道219线自然地理、气候等条件的基础上,对省道219线特殊土路基和路面病害及处理措施进行了研究,提出的处治措施对保障省道219线的使用功能具有实际意义,有利于促进伊犁地区交通和经济发展。在分析了省道219线沿线的自然地理情况、区域地质构造、工程地质分区、不良地质和特殊性岩土的基础上,发现该路段不良特殊性土较多,对公路路基稳定和路面结构的影响较大,为分析该路段特殊土路基和路面病害原因提供了基础。通过调查省道219线原有路基基本情况和路基损坏状况,分析了省道219线常见盐渍土、湿陷性黄土、软弱土、杂填土等特殊土路基病害特征。结合勘察结果,系统提出了省道219线不同类型的特殊土路基处置措施和方法,为省道219公路特殊土路基病害的处置提供了技术支持。在详细调查了省道S219线路面结构和路面病害情况的基础上,结合路面病害路段的特殊土分布情况和路基病害状况,分析了省道219线路面病害产生的原因,并进行了路面状况技术评价和路面结构强度评价,分析结果表明省道219的路面损坏情况比较严重,主要病害是裂缝和车辙。最后,在对沥青路面各类病害处置措施进行分类总结的基础上,结合省道219线的路基和路面病害调查资料,分析发现省道219线沥青路面病害主要是由特殊土路基病害引发。提出了在处理路面病害前必须先行处理路基病害,再根据交通资料,重新设计道路结构层的处理方法。对于基层压实度尚可,稳定性较好的路段,总结提出了沥青路面裂缝类、松散类、变形类和其他类型的路面病害的处理措施。
金东东[4](2018)在《新疆高速公路沥青路面使用性能分析与评价》文中研究说明近些年来随着新疆公路建设跨越式发展,许多高速修建完成,高速公路早期破坏的问题比较突出。路面病害的发生会影响高速公路运营效益的发挥,频繁的养护工作会增加公路运营成本,因此研究如何提高高速公路耐久性,保持路面良好使用性能意义重大。本文结合新疆高速公路建设历程、以及独特的自然地理、地形、气候状况等因素,选择了典型研究区域——吐乌大高速公路。对典型研究区域内地形地貌、气候状况、交通结构组成及筑路材料、路面结构、路面养护情况等进行统计分析。根据历年沥青路面检测数据,选择路面使用性能评价指标,对研究区域路面使用性能进行分析。并对路面病害进行调查,探究病害发展规律及成因。根据研究区域内路基土质类型分布情况,进行土质划分,对比不同土质路基条件下研究区域路面和路基技术状况,探究土质类别与路面使用性能之间的联系。选择研究区域典型路面结构参数,利用有限元分析软件ANSYS分析不同基层材料厚度以及弹性模量情况下,各路面结构层力学响应,并预估道路的疲劳寿命。通过对吐乌大高速沥青路面使用性能随道路使用年限增长的特征及规律研究,分析可得结构设计不尽合理,疲劳寿命较短。路面结构选择合理可靠,特别是基层厚度的正确选择,可以有效提高了路面结构承载力。这为后续新疆耐久性路面设计提供了一些有益参考。
邓称意[5](2013)在《西北地区沥青路面结构研究》文中指出沥青路面结构是我国高等级公路的主要路面型式。随着我国国民经济、交通公路事业的蓬勃发展,高等级公路交通量不断增大,其中重载车辆比例高,超载、超限现象导致的沥青路面结构早期破坏也较为严重,制约了我国交通事业的发展。为适应交通状况的发展,近年来全国各地开始借鉴国外加厚沥青层的思想,在各地铺筑各种厚沥青路面结构,因此在我国西部交通建设大发展的重要时期,研究适应于西北地区气候环境、经济特点的耐久性沥青路面结构是科研人员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首先从调查研究入手,以甘肃地区为例,总结分析了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气候环境、交通状况、沥青路面结构的使用现状及破坏特点,并对西北地区地区路面损坏类型进行了统一性分析。在此基础上,根据西北地区沥青路面结构的使用现状及发展趋势,拟定了七种典型耐久性路面结构,采用了基于弹性层状体系理论的BISAR软件对典型路面结构在不同轴载作用下的力学响应进行了对比分析;同时对典型路面结构的疲劳寿命、高温稳定性、低温抗裂性、抗水损害及经济性进行了对比分析。最后,采用基于模糊理论的综合评价模型对西北地区的路面结构进行了综合评价,并推荐了适合于西北地区的综合性能较优的路面结构类型:河西寒冷气候带路面结构的优选方案为采用ATB-25的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结构(结构D)。
樊见维[6](2011)在《湿陷性黄土地区高速公路改扩建工程关键技术》文中指出高速公路拼接施工是目前解决我国相对落后的交通环境对经济建设飞速发展产生制约的有效措施,而相关的理论与实践在我国西部湿陷性黄土地区还比较匮乏。本文依托西部湿陷性黄土地区已建成十余年的西宝高速公路拼接加宽工程,对该类型地质条件和区域环境条件下高速公路拼接施工各个工序提出可行方案,并对该类型高速公路拼接施工中各个环节提出详细的控制措施,为该类型高速公路拼接总结了具有指导性的设计及施工经验。(1)湿陷性黄土地区高速公路拼接中,为保证新旧路基的不均匀沉降差最小,应从原地面处理消除黄土的湿陷性开始,直至最后路面拼接施工完毕,每一道工序都将消除或减小沉降差作为主要目标。通过累积的沉降差消除,最终达到工程整体的不均匀沉降最小。所采取的主要措施有强夯、复合地基、换填、路基拼接部位开挖台阶以及采用土工织物进行加筋处理。(2)结构物拼接施工,要充分考虑新旧结构物由于使用时间的不同以及承受外荷载的不同所产生的不均匀沉降。为解决这种不均匀沉降,需要从基础处理、拼接部位加强以及给新结构物在自重作用下一定时间的自由沉降期等措施解决新旧结构物的沉降差。对拼接结构物的台背回填施工,应采取分层布设土工格室的措施予以加强,土工格室柔性楔形搭板是处治桥头跳车与桥头路基不均匀沉降的有效措施。(3)路面结构层拼接应在施工前对既有路床及路面结构层进行病害调查,对发现的各类病害按轻重程度不同采取不同的处治措施,必要时可对其全部挖除与新建路床、路面全断面施作。对路面拼接处宜采用聚酯玻纤布及刷粘结剂的方式予以加固,并对既有高速的路面结构层采取微铣刨,然后在铺筑新路面面层时全断面通铺,使路面不留施工缝,保证路面的阻水功能和使用功能。(4)高速公路的拼接施工,不仅仅是新建加宽部分的车道,而且也是对既有高速公路路基和结构物因长期使用而产生的各种病害进行调查和彻底治理的时机。因此在施工过程中,对既有高速公路的结构物、路基、路床以及路面结构层的实体质量和使用情况进行调查,对发现的实体质量问题有针对性的采取措施加以修缮,对原设计中的部分结构物、互通立交根据使用情况进行优化。(5)高速公路拼接施工,因为其特点是“边运营,边施工”,因此应对施工工艺和施工机械慎重选择,并加强安全环保方面的工作。因为施工会对既有高速的运营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应提前制定详细周密的分流限速措施,将对正常运营使用的影响降到最低,并保证整个施工工期的顺利。交通分流中采用层、线、点三类控制措施,根据周边区域及周边省市的交通情况对运营车辆采取强制分流与限速相结合的方案,有效的控制了运营对施工的影响。在施工过程中,采取噪音小,污染小和震动小的施工工艺及施工机械,使施工对运营的影响降到最低。本文的研究成果,是对实际工程经验的总结,对西部湿陷性黄土地区的高速公路拼接施工具有指导性意义。
李树杰[7](2010)在《农村低造价公路修筑技术研究》文中认为西部地区地域辽阔、人口稀少、经济总量小的现实使得西部地区农村道路具有交通量小、出行距离长的交通特征。低造价公路可以较好地适应该交通特征,且能缓解建设规模庞大与资金匮乏的矛盾。西部农村道路技术标准低,建设资金受限,很多县乡道路或农村公路是用最便宜的材料、最简陋的机具和最简单的工艺修筑而成的。本论文通过对4个省农村公路调研分析,总结了典型的路面结构,并根据地方交通气候特点进行了试验路结构设计,确定了材料的配比,并针对不同结构研究了其施工艺,进行了性能检测。结果表明液体固化剂稳定砂砾土基层的每平方米造价与常规的石灰稳定沙砾基层相比,至少降低1%的成本。与水泥石灰稳定沙砾基层相比,至少降低1-4%的成本。四种固化剂稳定砂砾土基层的室内试验和试验路固化效果表明,使用固化土技术在乡村公路中进行应用是可行的。如果固化剂稳定基层技术在乡村低等级公路中应用得当,可大大降低乡村公路造价,在当前乡村公路建设中产生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田林[8](2010)在《骨架—密实型水泥稳定级配碎石抗裂特性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我国公路建设过程中,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作为主流结构形式,发挥了积极的重要作用。然而,其强度、刚度的衰减与开裂问题,成为制约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结构长期耐久性的重要因素。因此,以莫尔—库伦强度理论为基础,充分重视半刚性材料中碎石的结构组成及其结构特性,采用骨架—密实型水泥稳定级配碎石的设计理念,综合协调半刚性基层力学特性与抗裂特性,以系统的试验研究为主要手段,以针对具体问题的理论分析为辅,全面研究这种半刚性基层材料设计方法、指标体系与路用特性,从而为完善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技术体系、延长路面结构使用寿命、提高路面使用品质,奠定坚实的基础。对于提高交通运输的综合效益,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首先开展高等级公路沥青路面的横向开裂调查,分析产生开裂的主要原因与技术对策。具体针对性能差异最显着的柔性基层与半刚性基层进行对比,结合哈尔滨西环绕城高速公路逐年调查资料,分析低温开裂的演化规律,从而明确当前沥青路面开裂研究的重点之一在于基层的抗裂特性及基于抗裂性能要求的半刚性材料设计。进而,提出碎石级配体积设计方法框架、流程与基本原则,比选级配碎石成型方法,确定适宜的参数组合,实现材料—工艺一体化设计。通过设计典型骨架、比选细集料组成,以填充系数为技术指标,深入分析该指标对级配碎石结构组成特征的影响,从而提炼基于力学特性的设计原则。以静三轴试验、动三轴试验和循环加载试验为方法,分别评价级配碎石的结构性,并以结构可变性、结构可稳性、综合结构性指标反馈指导级配碎石设计,明确设计指标及其技术标准。在此基础上,采用振动成型方法,通过大量的试验,系统研究—骨架密实型水泥稳定级配碎石的干缩与温缩特性,在分析主要影响因素的基础上,明确填充系数与干缩的关系,指导材料设计与施工工艺组织。以弹塑性损伤理论为基础,应用ABAQUS有限元软件,进行路面结构温度场与干缩场的耦合分析,明确养生期出现开裂破坏的具体条件,以指导现场施工组织。在上述研究基础上,整合水泥稳定级配碎石结构性、强度衰减、干缩特性及温缩特性研究成果,提出填充系数的合适范围,提炼设计原则,构建完善的体积设计方法,以指导工程应用。最终将主要成果应用于“齐泰”高速公路,以检验此套技术的适用性及其实际效果,作为后续完善技术体系的基础。通过理论与工程实践的相互结合,初步实现半刚性基层的性能设计与优化,构建水泥稳定级配碎石成套技术。
张姝婷[9](2010)在《寒区水泥稳定砂砾基层温缩裂缝模型的研究》文中提出随着水泥稳定砂砾基层在我国公路建设中的广泛应用,其在环境作用下容易开裂的特性也受到大家广泛的关注。对于东北寒区,环境温度变化对基层开裂的影响较大。根据基层的温度收缩原理,计算未铺筑沥青面层情况下,水泥稳定砂砾基层经历从夏季到冬季的降温过程后产生裂缝的平均裂缝间距。将计算求得的间距与实际基层裂缝间距调查结果进行对比。结果表明,两者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产生这种差异的原因是由于在计算温度应力时没有考虑基层内部的温差是沿着深度方向变化的。实际上,基层内部的收缩不是均匀的,是从上到下有一定差别的。因此,有必要用有限元方法进一步研究水泥稳定砂砾基层的裂缝间距。应用ABAQUS软件建立了结构为基层、底基层和土基的基层温缩裂缝分析模型,确定了各结构层的密度、模量、泊松比和温度收缩系数,编辑沿模型深度变化的温度场,设置结构层的边界条件,基层沿路线方向的长度等条件。以齐齐哈尔市5%水泥剂量水泥稳定砂砾基层为例分析表明,基层的临界开裂间距为15.7m左右,这与实际调查结果基本一致,验证了模型的正确性。基层模型具有一定的适用性,路面条件发生变化,如基层的材料参数、温度场和其他荷载和边界条件,基层裂缝分析模型仍然适用。宽度对基层模型的使用具有一定的影响,宽度裂纹尖端强度应力因子的差值和基层模型长度呈指数关系。运用有限元基层裂缝模型分析了有沥青面层时基层温缩开裂情况。加铺沥青面层的基层其裂缝尖端应力强度因子更小。基层上铺筑沥青面层后,沥青面层的吸热隔温作用,使基层温度场范围减小,从而降低裂缝的产生。因此,在水泥稳定砂砾基层铺筑后,尽快铺筑沥青面层有利于减少基层开裂。很难将传感器顺利埋设在水泥稳定砂砾基层实体结构中,不易现场采集实体结构变形受力的数据。选取与基层性质相似的材料,模拟基层在温度变化时的变形和受力情况,分析水泥稳定砂砾基层低温收缩产生裂缝的条件,验证ABAQUS建立的模型。论文的研究,对路面基层的结构和材料的设计和研究,以及面层反射裂缝的研究具有一定的意义。
郭辞贫[10](2009)在《安康市农村公路路基路面材料与典型结构研究》文中提出随着高速公路的迅速发展,作为干线公路支撑的农村公路受到了国家的日益重视,农村公路建设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和有利条件。目前安康市由于严峻的自然环境条件以及经济条件的制约,农村公路交通基础设施还相当落后,公路技术等级低,布局不合理,路面铺装率低,路面状况差,病害严重,相对通达深度不够,已成为制约当地农村经济发展的根本原因之一。本文针对安康市农村公路现状,以陕西省交通厅科研项目“安康市农村公路路基路面典型结构与材料研究”为依托,对安康地区农村公路路面典型结构和材料选择进行了研究。本文从对安康市的自然资源特征、经济环境特征和交通特征分析入手,详细调查了安康市路基路面结构现状,路面的使用情况等,分析总结得出安康地区农村公路所处的路基状况、路面结构形式、路面病害等情况,为典型结构研究提供依据。然后针对安康地区筑路材料分布及性能,在分析农村公路筑路材料选择的影响因素的基础上,推荐性能较好、造价经济的材料作为安康地区农村公路路基填料和路面结构层材料。再根据安康地区农村公路路基的特点,确定其路基的干湿类型和强度,并提出安康地区农村公路路基的设计要点。最后依据安康自然与经济环境对农村公路的要求,在交通等级、路基强度等级划分的基础上,结合结构层材料的选取,提出安康地区农村公路沥青路面和水泥路面典型结构,同时推荐了其他适应性路面结构;并从经济性、技术适应性、使用性能和环境影响等方面对所推荐路面结构类型进行分析评价。
二、水泥稳定砂砾基层在北方黄土地区的应用与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水泥稳定砂砾基层在北方黄土地区的应用与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太原机场新建机坪场道工程快速施工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项目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研究现状 |
1.2.2 机坪道面物理特性及施工特点 |
1.2.3 机坪快速施工方法研究现状 |
1.3 论文主要内容 |
第2章 地质分析及施工基本条件研究 |
2.1 工程简介 |
2.1.1 设计概述 |
2.1.2 主要技术指标 |
2.1.3 材料规格 |
2.1.4 标准规范 |
2.1.5 地基处理方案变更的原因 |
2.2 地质分析 |
2.2.1 地质勘察原则 |
2.2.2 试验方法 |
2.2.3 勘察结果分析 |
2.2.4 地质综合评价 |
2.2.5 地下水位变化原因分析 |
2.2.6 地下水位上升对现有地基的力学性能影响 |
2.2.7 地质问题总结 |
2.3 施工基本条件 |
2.3.1 防水处理措施 |
2.3.2 道面高强度设计 |
2.4 小结 |
第3章 地基处理方案研究 |
3.1 地质改良 |
3.1.1 强夯法 |
3.1.2 冲击碾压法 |
3.1.3 塑料排水板堆载预压法 |
3.1.4 真空预压法 |
3.2 土体补强 |
3.2.1 灰土挤密桩 |
3.2.2 高压旋喷桩 |
3.2.3 碎石挤密桩 |
3.2.4 CFG桩 |
3.3 地基换填 |
3.4 处理方案比选原则 |
3.4.1 首要指标 |
3.4.2 主要指标 |
3.4.3 辅助指标影响分析 |
3.4.4 方案比选 |
3.5 换填材料颗粒分析 |
3.6 小结 |
第4章 地基处理施工参数研究 |
4.1 试验区施工 |
4.1.1 试验区总体施工安排 |
4.1.2 试验区施工工序 |
4.1.3 试验区施工工艺 |
4.2 换填厚度控制试验 |
4.2.1 灌水法 |
4.2.2 平板载荷试验 |
4.2.3 静载试验 |
4.3 冲碾遍数控制试验 |
4.3.1 冲击沉降观测 |
4.3.2 工后自然沉降观测 |
4.4 小结 |
第5章 施工关键技术分析及项目评价 |
5.1 拟定施工组织比选方案 |
5.2 工期最优施工组织方案研究 |
5.2.1 施工组织的影响因素 |
5.2.2 施工组织方案对比 |
5.2.3 工期最优施工组织试验 |
5.3 项目现状评价 |
5.3.1 表面观感 |
5.3.2 道面强度 |
5.3.3 隔水性 |
5.4 总结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参与的工程项目 |
致谢 |
(2)黑龙江省国省道干线沥青路面调查分析与典型结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分析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2.3 国内外文献综述简析 |
1.3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第2章 黑龙江省国省道干线公路基本特征 |
2.1 干线路面状况现状 |
2.1.1 整体概况 |
2.1.2 具体分布 |
2.2 干线公路特征 |
2.2.1 沥青路面与水泥路面 |
2.2.2 普通国道与普通省道 |
2.2.3 不同技术等级公路 |
2.2.4 国省道干线公路技术等级组成 |
2.2.5 国省道干线公路路面类型组成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黑龙江省国省道干线沥青路面调查与分析 |
3.1 国省道交通量 |
3.2 黑龙江省气候特征 |
3.2.1 气温的分布特征 |
3.2.2 降水量的分布特征 |
3.3 沥青路面等级与结构 |
3.3.1 公路技术等级 |
3.3.2 公路路面结构 |
3.4 典型病害与成因 |
3.4.1 典型病害 |
3.4.2 成因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基于气候分区的沥青路面典型路段对比分析 |
4.1 气候分区 |
4.1.1 分区指标选取与计算 |
4.1.2 插值处理 |
4.1.3 聚类分区 |
4.1.4 典型路段基本特征 |
4.2 典型路段服役性能影响因素分析 |
4.2.1 环境因素 |
4.2.2 交通荷载 |
4.2.3 路面结构 |
4.2.4 使用年限 |
4.2.5 材料性能 |
4.2.6 路基状态 |
4.3 沥青路面服役性能影响因素相关性分析 |
4.3.1 灰色关联分析原理 |
4.3.2 计算模型构建 |
4.3.3 影响因素灰关联系数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典型结构的力学验算与性能评价 |
5.1 典型结构的拟定 |
5.2 气候与环境 |
5.2.1 路基参数 |
5.2.2 环境参数 |
5.3 交通量与荷载等级 |
5.3.1 重等级交通信息 |
5.3.2 中、轻等级交通信息 |
5.4 材料参数 |
5.5 沥青混合料层永久变形 |
5.6 无机结合料稳定层疲劳开裂 |
5.7 沥青贯入强度 |
5.8 沥青面层低温开裂性能 |
5.9 防冻设计 |
5.10 气候分区推荐结构 |
5.11 本章小结 |
第6章 黑龙江省典型沥青路面结构的施工期与经济分析 |
6.1 施工期 |
6.1.1 Ⅰ区施工期 |
6.1.2 Ⅱ区施工期 |
6.1.3 Ⅲ区施工期 |
6.1.4 Ⅳ区施工期 |
6.1.5 Ⅴ区施工期 |
6.2 典型结构经济分析 |
6.3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致谢 |
(3)伊犁地区省道219线特殊土路基及沥青路面病害处治措施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方法 |
1.3.1 公路病害系统的集合性 |
1.3.2 公路病害系统的层次性 |
1.3.3 公路病害系统的相互性 |
1.4 主要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4.1 主要研究内容 |
1.4.2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伊犁地区省道219线的沿线自然地理概况分析 |
2.1 伊犁地区省道219线自然环境情况 |
2.1.1 伊犁地区省道219线地理位置 |
2.1.2 地形地貌 |
2.1.3 气候 |
2.1.4 水文条件 |
2.2 区域地质构造、地震 |
2.2.1 区域地质构造 |
2.2.2 地层岩性 |
2.2.3 新构造运动 |
2.3 工程地质分区 |
2.3.1 Ⅰ类区 |
2.3.2 Ⅱ类区 |
2.4 特殊性岩土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伊犁地区省道219线原路基情况、病害分析及处置措施 |
3.1 伊犁地区省道219线原有路基状况调查 |
3.2 伊犁地区省道219线路基损坏状况分析总结 |
3.2.1 路肩边沟不洁 |
3.2.2 水毁冲沟(路基边坡) |
3.2.3 土路肩损坏 |
3.2.4 路缘石缺损 |
3.3 伊犁地区省道219线特殊土路基情况分析 |
3.3.1 盐渍土 |
3.3.2 湿陷性黄土 |
3.3.3 软弱土 |
3.3.4 杂填土 |
3.4 不同类型特殊土路基病害防治方法和要点 |
3.4.1 盐渍土路基病害防治要点 |
3.4.2 黄土路基病害防治要点 |
3.4.3 软弱土路基病害防治要点 |
3.4.4 杂填土路基病害防治要点 |
3.5 伊犁地区省道219线特殊土路基处理方法的选择研究 |
3.5.1 盐渍土段路基处理 |
3.5.2 湿陷性黄土段路基处理 |
3.5.3 软弱土段路基处理 |
3.5.4 杂填土段路基处理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伊犁地区省道219线沥青路面病害调查分析 |
4.1 沥青路面病害分类及主要病害原因分析 |
4.1.1 沥青路面病害分类 |
4.1.2 沥青裂缝类病害 |
4.1.3 沥青路面松散类病害 |
4.1.4 沥青变形类路面病害 |
4.1.5 沥青路面其他病害 |
4.2 伊犁省道219线路面结构调查 |
4.2.1 原路段具体情况 |
4.2.2 病害调查结果 |
4.3 伊犁地区省道219线路面病害原因分析 |
4.3.1 横向裂缝 |
4.3.2 纵向裂缝 |
4.3.3 块状裂缝 |
4.3.4 路面车辙 |
4.4 伊犁地区省道219线路面状况技术评价 |
4.5 伊犁地区省道219线路面结构强度评价结果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伊犁地区省道219线沥青路面病害处治措施研究 |
5.1 沥青路面裂缝类病害处置 |
5.1.1 沥青路面裂缝类病害修复材料 |
5.1.2 沥青裂缝维修措施 |
5.1.3 裂缝修补办法 |
5.2 沥青路面松散类病害处置措施 |
5.2.1 沥青路面坑槽处治措施 |
5.2.2 沥青路面麻面、松散处治措施 |
5.3 沥青路面变形类病害处治方法 |
5.3.1 沥青路面车辙处治方法 |
5.3.2 沥青路面雍包处治方法 |
5.3.3 沥青路面沉陷处治方法 |
5.4 沥青路面其他病害处置措施 |
5.4.1 沥青路面冻胀翻浆处治措施 |
5.4.2 沥青路面泛油处治措施 |
5.5 伊犁地区省道219线沥青路面病害处置方案研究 |
5.5.1 沥青路面裂缝病害处置 |
5.5.2 沥青路面松散类病害处置 |
5.5.3 沥青路面变形类病害处置和其他病害处置 |
5.6 伊犁地区省道219线沥青路面结构(补强+新建) |
5.7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主要研究结论 |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完成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4)新疆高速公路沥青路面使用性能分析与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疆内研究现状 |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第2章 研究区域概况 |
2.1 新疆高速公路建设概况 |
2.2 新疆公路自然条件特征 |
2.3 研究区域概况 |
2.3.1 研究区域选取 |
2.3.2 地形、地质条件 |
2.3.3 气候条件 |
2.3.4 交通量 |
2.3.5 路面结构形式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研究区域路面使用性能调查与分析 |
3.1 路面使用性能概述 |
3.2 路面技术状况调查内容 |
3.2.1 路面技术状况检测 |
3.2.2 路面破损状况 |
3.2.3 路面行驶质量 |
3.2.4 路面结构承载力 |
3.2.5 路面抗滑性能 |
3.2.6 路面车辙状况 |
3.3 路面病害调查与分析 |
3.3.1 病害成因分析 |
3.3.2 病害类型调查及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研究区域不同土质条件对路面使用性能影响分析 |
4.1 新疆公路土质分布概况 |
4.2 研究区域路基土质分布类型与土质参数 |
4.2.1 路基土质分布类型 |
4.2.2 路基土质参数 |
4.2.3 路基相同土质类型划分 |
4.3 研究区域不同土质条件下路面使用性能对比 |
4.3.1 路基技术状况 |
4.3.2 路面技术状况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研究区域路面结构力学分析 |
5.1 构建有限元分析模型 |
5.1.1 有限元软件ANSYS简介 |
5.1.2 路面结构参数的选定 |
5.1.3 几何模型的建立 |
5.1.4 车辆荷载轮压的确定 |
5.2 路面结构力学响应分析 |
5.2.1 路面弯沉 |
5.2.2 水平应力 |
5.2.3 竖向应力 |
5.2.4 剪切应力 |
5.3 路面结构疲劳寿命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本文主要研究结论 |
6.2 适应性分析 |
6.3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5)西北地区沥青路面结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论文的提出背景 |
1.2 论文的目的及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沥青路面设计方法及结构研究现状 |
1.3.1 国内外设计方法研究现状 |
1.3.2 国内外路面结构发展趋势及研究现状 |
1.3.3 我国沥青路面存在的问题 |
1.4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图 |
1.4.1 主要研究内容 |
1.4.2 技术路线图 |
第二章 西北地区筑路环境及结构调查 |
2.0 西北地区概述 |
2.1 气候环境特点 |
2.1.1 气温变化特点 |
2.1.2 降雨量特点 |
2.1.3 紫外线 |
2.2 交通状况 |
2.2.1 交通现状及特点 |
2.2.2 轴载特点 |
2.3 甘肃公路沥青路面的使用状况及病害特点 |
2.3.1 甘肃地区高等级公路路面结构调查 |
2.3.2 甘肃干旱半干旱地区沥青路面病害类型调查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典型路面结构的力学响应研究及对比分析 |
3.1 典型路面结构确定 |
3.2 道路结构力学模型及基本假设 |
3.3 计算点位及荷载作用图式的确定 |
3.3.1 计算点位的确定 |
3.3.2 荷载计算图式 |
3.4 典型路面结构力学指标计算及分析 |
3.4.1 沥青层底拉应变计算分析 |
3.4.2 沥青面层剪应力计算分析 |
3.4.3 基层、底基层底拉应力计算分析 |
3.4.4 基顶压应变计算分析 |
3.4.5 路表弯沉计算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典型路面结构的使用性能研究 |
4.1 典型路面结构的高温稳定性能研究 |
4.1.1 沥青路面高温稳定性概述 |
4.1.2 高温稳定性评价方法 |
4.1.3 国内外车辙预估模型研究现状 |
4.1.4 基于车辙预估的典型路面结构的性能研究 |
4.2 典型路面结构的低温开裂预估 |
4.2.1 沥青路面的低温抗裂性概述 |
4.2.2 低温抗裂性能影响因素及车低温开裂预估简述 |
4.2.3 基于低温抗裂预估的典型路面结构性能研究 |
4.3 典型路面结构的疲劳寿命预估及分析 |
4.3.1 沥青路面疲劳寿命预估概述 |
4.3.2 典型路面结构的疲劳寿命预估方法 |
4.3.3 典型路面结构的疲劳寿命预估 |
4.3.4 典型路面结构疲劳预估寿命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典型路面结构综合评价研究 |
5.1 典型路面结构的抗水损害及经济性分析 |
5.1.1 典型路面结构的抗水损害性能研究 |
5.1.2 典型路面结构的经济性分析 |
5.2 综合评价体系的建立 |
5.2.1 综合评价体系的研究对象及作用 |
5.2.2 指标选取和指标体系建立的原则 |
5.2.3 路面结构性能评价因素的选取 |
5.2.4 基于模糊理论的路面结构性能综合评价模型 |
5.3 西北地区沥青路面结构综合性能评价 |
5.4 本章小结 |
主要结论及进一步研究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湿陷性黄土地区高速公路改扩建工程关键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国内外发展现状 |
1.3 工程背景及问题的提出 |
1.4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二章 高速公路改扩建施工关键技术研究 |
2.1 高速公路拼接施工理论基础研究 |
2.2 湿陷性黄土地区高速公路施工技术要点分析 |
2.3 湿陷性黄土地区公路拼接施工原地面处理技术分析 |
2.4 减少新旧路基自身差异性沉降的技术研究及应用 |
2.5 结构物拼接施工技术分析及应用 |
2.6 路面结构层拼接施工技术分析 |
2.7 既有高速公路病害调查及处理方法 |
2.8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路基拼接施工技术要求及过程控制 |
3.1 原地面处理施工 |
3.2 路基拼接施工工艺 |
3.3 施工评价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结构物拼接施工技术 |
4.1 该项目各类结构物拼接设计思路 |
4.2 结构物拼接施工方式 |
4.3 结构物拼接施工工艺 |
4.4 施工评价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路面结构层及路床拼接施工技术 |
5.1 针对路面拼接施工中的难点采取的技术措施 |
5.2 路面铣刨技术 |
5.3 路床拼接及加固技术 |
5.4 路面拼接施工技术 |
5.5 施工评价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高速公路拼接施工中的安全保畅技术 |
6.1 高速公路改扩建交通组织的一般原则 |
6.2 改扩建项目交通流组织的方法及实施步骤 |
6.3 西宝改扩建项目采取的交通分流实施思路 |
6.4 交通分流实施评价 |
6.5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新技术的应用 |
7.3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农村低造价公路修筑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农村公路路基路面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概况 |
1.2.2 国内研究概况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1.4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二章 农村公路路基路面典型结构研究 |
2.1 农村公路典型路面结构调查与分析 |
2.1.1 辽宁农村公路典型路面结构调查 |
2.1.2 吉林农村公路典型路面结构调查 |
2.1.3 安徽农村公路典型路面结构调查 |
2.1.4 山西农村公路的典型路面结构调查 |
2.2 农村公路的典型路面结构类型总结 |
2.3 典型结构组成分析 |
2.3.1 交通等级划分 |
2.3.2 路基强度等级划分 |
2.3.3 气候分区 |
2.3.4 面层类型选择 |
2.3.5 基层、底基层类型 |
2.3.6 典型路面结构组合 |
第三章 典型路面结构与配合比设计 |
3.1 路面结构设计 |
3.1.1 路面结构设计 |
3.1.2 试验路使用的筑路材料 |
3.2 主要材料参数 |
3.2.1 土壤 |
3.2.2 砂料 |
3.2.3 集料 |
3.2.4 水 |
3.2.5 石灰 |
3.2.6 水泥 |
3.2.7 土壤固化剂 |
3.2.8 沥青 |
3.2.9 透层油 |
3.3 材料配合比设计 |
3.3.1 半刚性基层混合料配合比室内试验 |
3.3.2 沥青碎石混合料配合比室内试验 |
第四章 试验路施工与检测分析 |
4.1 地理状况 |
4.2 原始路基处理 |
4.3 基层路拌法施工 |
4.3.1 施工机具 |
4.3.2 施工工艺 |
4.4 各种类型基层路拌法施工 |
4.4.1 水泥石灰稳定砂砾基层路拌法施工 |
4.4.2 石灰稳定砂砾基层路拌法施工 |
4.4.3 粉状固化剂稳定粉土基层路拌法施工 |
4.4.4 液体固化剂稳定砂砾土基层路拌法施工 |
4.5 面层施工 |
4.5.1 透层油施工 |
4.5.2 下封层施工 |
4.5.3 人工石屑封层施工 |
4.5.4 沥青碎石面层施工 |
4.6 路基路面使用性能检测及分析 |
4.6.1 室外回弹模量检测 |
4.6.2 回弹弯沉检测 |
4.6.3 基层压实度检测 |
4.6.4 基层和路面平整度检测 |
4.6.5 路面表面特性检测 |
第五章 试验路经济成本分析 |
5.1 基层成本分析 |
5.2 面层成本分析 |
5.3 结构总成本分析 |
5.4 社会效益分析 |
主要结论及进一步研究设想 |
主要结论 |
进一步研究设想 |
参考文献 |
附表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8)骨架—密实型水泥稳定级配碎石抗裂特性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Contents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分析 |
1.2.1 沥青路面早期开裂研究 |
1.2.2 半刚性基层结构与材料研究 |
1.2.3 半刚性基层材料收缩特性研究 |
1.2.4 碎石级配设计理论与方法研究 |
1.2.5 国内外研究现状的评述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沥青路面开裂现状调查 |
2.1 基层类型对沥青路面开裂影响的调查分析 |
2.1.1 辽源椅山试验路 |
2.1.2 辽源外环试验路 |
2.2 西环高速横向裂缝历年整体状况 |
2.3 西环高速横向裂缝逐年演化规律 |
2.4 横向裂缝在路面结构中的扩展规律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碎石级配设计方法与结构性评价 |
3.1 碎石级配的体积设计方法 |
3.2 碎石级配成型方法与工艺参数 |
3.2.1 标准振动压实参数的选取 |
3.2.2 振动成型与重型击实法的对比 |
3.3 碎石级配体积设计法的技术指标 |
3.3.1 典型骨架的空间分布特征 |
3.3.2 细集料对混合料空间分布特征的影响 |
3.3.3 以填充系数为指标的设计方法 |
3.3.4 填充系数对混合料空间分布特征的影响 |
3.4 基于静三轴试验的碎石级配结构性评价 |
3.4.1 试验设备与条件 |
3.4.2 试验材料与级配 |
3.4.3 试验结果分析 |
3.4.4 碎石级配结构性评价 |
3.5 基于动三轴试验的碎石级配结构性评价 |
3.5.1 土体结构性评价方法与指标 |
3.5.2 动载结构可稳性 |
3.5.3 动载结构可变性 |
3.5.4 动载综合结构性 |
3.6 基于循环加载试验的碎石级配结构性能评价 |
3.7 碎石级配结构设计指标 |
3.8 本章小结 |
第4章 骨架—密实型水泥稳定级配碎石的干缩特性 |
4.1 水泥稳定级配碎石干燥收缩试验方法 |
4.2 材料特性对水泥稳定级配碎石干缩特性的影响 |
4.2.1 单档材料对干缩性能的影响 |
4.2.2 水泥剂量对干缩性能的影响 |
4.3 工艺参数对水泥稳定级配碎石干缩特性的影响 |
4.3.1 压实度对干缩性能的影响 |
4.3.2 含水量对干缩性能的影响 |
4.4 环境特征对水泥稳定级配碎石干缩特性的影响 |
4.4.1 干湿循环试验 |
4.4.2 干湿循环试验结果 |
4.5 基于抗干缩的水泥稳定级配碎石设计 |
4.5.1 基本原则 |
4.5.2 典型级配的选择 |
4.5.3 不同填充系数的干缩性能试验 |
4.5.4 基于抗干缩的水泥稳定级配碎石填充系数范围 |
4.5.5 强度与填充系数的关系 |
4.5.6 空隙率对干缩性能的影响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骨架—密实型水泥稳定级配碎石的温缩特性 |
5.1 水泥稳定级配碎石温度收缩试验方法 |
5.2 材料特性对水泥稳定级配碎石温缩特性的影响 |
5.2.1 单档材料对温缩性能的影响 |
5.2.2 水泥剂量对温缩性能的影响 |
5.3 工艺参数对水泥稳定级配碎石温缩特性的影响 |
5.3.1 含水量对温缩性能的影响 |
5.3.2 压实度对温缩性能的影响 |
5.4 基于抗温缩的水泥稳定级配碎石填充系数设计 |
5.4.1 基本原则 |
5.4.2 典型级配的选择 |
5.4.3 不同填充系数的温缩性能试验 |
5.4.4 基于抗温缩的水泥稳定级配碎石填充系数范围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基于弹塑性损伤理论的水泥稳定碎石基层开裂的数值模拟 |
6.1 水泥稳定级配碎石基层施工期开裂 |
6.2 温度场计算的基本理论 |
6.2.1 热传导控制方程 |
6.2.2 热传导问题的边界条件 |
6.3 水泥稳定级配碎石材料的弹塑性损伤机理 |
6.3.1 损伤理论以及损伤的定义和分类 |
6.3.2 弹塑性损伤力学 |
6.3.3 弹塑性增量表达式 |
6.3.4 损伤变量定义 |
6.3.5 弹塑性损伤的强化参数 |
6.3.6 屈服条件 |
6.3.7 流动法则 |
6.4 干缩应力的计算方法 |
6.5 水泥稳定级配碎石基层成型期损伤的数值模拟 |
6.5.1 ABAQUS 有限元软件基本功能简介 |
6.5.2 ABAQUS 模块和分析步骤 |
6.6 数值模拟模型 |
6.6.1 有限元模型 |
6.6.2 水泥稳定级配碎石基层养生期开裂预测 |
6.7 本章小结 |
第7章 骨架—密实型水泥稳定级配碎石的工程应用 |
7.1 基于抗干缩与温缩的适宜级配范围 |
7.2 干缩与温缩特性的对比 |
7.3 齐泰高速公路基层设计与施工控制 |
7.3.1 确定工程级配 |
7.3.2 目标配合比级配调试 |
7.3.3 水泥稳定级配碎石强度试验 |
7.3.4 配合比确定 |
7.4 裂缝调查 |
7.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科研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历 |
(9)寒区水泥稳定砂砾基层温缩裂缝模型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主要内容、技术路线 |
1.3.1 研究主要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2 基于温度应力的裂缝间距 |
2.1 基层温度应力 |
2.2 基层温度变化 |
2.3 裂缝间距计算 |
2.4 水泥稳定砂砾基层裂缝调查研究 |
2.4.1 试验路概况 |
2.4.2 试验路裂缝数据调查 |
2.5 计算裂缝间距与实际调查对比 |
2.6 本章小结 |
3 基于有限元法的裂缝间距 |
3.1 有限元方法和ABAQUS简介 |
3.1.1 有限元法 |
3.1.2 ABAQUS简介 |
3.2 断裂力学和J积分 |
3.2.1 断裂力学及应力强度因子K |
3.2.2 裂纹尖端的应力场和位移场 |
3.2.3 J积分 |
3.2.4 裂纹尖端的奇异单元 |
3.3 水泥稳定砂砾基层有限元分析模型的建立 |
3.3.1 模型尺寸 |
3.3.2 材料属性 |
3.3.3 相互作用 |
3.3.4 网格划分和单元类型 |
3.3.5 分析步 |
3.3.6 载荷和边界条件 |
3.4 分析结果 |
3.5 本章小结 |
4 有限元法裂缝模型的应用条件 |
4.1 模型适用条件 |
4.2 基层宽度对模型影响的分析 |
4.2.1 四车道和双车道公路基层模型的建立 |
4.2.2 10m长时不同宽度模型分析 |
4.2.3 16m长时不同宽度模型分析 |
4.2.4 20m长度基层时不同宽度模型裂缝分析 |
4.2.5 不同宽度模型对比分析 |
4.3 带有沥青面层结构模型建立 |
4.3.1 沥青面层材料参数和模型尺寸 |
4.3.2 面层和基层接触设置 |
4.3.3 模型的荷载和边界条件 |
4.3.4 模型分析结果 |
4.4 本章小结 |
5 室内模拟试验 |
5.1 模拟相似原理 |
5.2 模拟试验设计 |
5.3 材料选择 |
5.3.1 拉伸试验 |
5.3.2 抗弯拉弹性模量试验 |
5.3.3 温度收缩试验 |
5.4 模拟试验装置 |
5.4.1 夹具 |
5.4.2 力传感器 |
5.5 模拟试验与试验结果分析 |
5.6 室内模拟试验的有限元分析 |
5.7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10)安康市农村公路路基路面材料与典型结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的提出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安康市农村公路现状调查与分析 |
2.1 安康市自然地理与经济环境 |
2.1.1 自然地理环境 |
2.1.2 经济环境 |
2.2 安康市农村公路交通现状及组成 |
2.2.1 农村公路建设现状 |
2.2.2 农村公路交通量及交通组成 |
2.2.3 农村公路交通轴载换算 |
2.3 安康市农村公路路基路面结构调查 |
2.3.1 路基情况 |
2.3.2 路面结构类型 |
2.3.3 路面使用情况 |
2.4 小结 |
第三章 安康市农村公路路基路面材料的分布与选择 |
3.1 安康市筑路材料的分布及性能 |
3.2 农村公路筑路材料选择的影响因素分析 |
3.3 安康市农村公路路基填料的选择 |
3.3.1 路基填料的要求 |
3.3.2 路基填料的选择 |
3.4 安康市农村公路路面材料的选择 |
3.4.1 基层材料的选择与研究 |
3.4.2 面层材料的选择与研究 |
3.5 小结 |
第四章 安康市农村公路路基设计指标与设计要求 |
4.1 安康市农村公路路基强度的确定 |
4.2 安康市农村公路路基设计要求 |
4.2.1 路基宽度 |
4.2.2 路基高度 |
4.2.3 路基边坡 |
4.2.4 路基填料与压实 |
4.2.5 路基防护 |
4.2.6 路基排水 |
4.3 小结 |
第五章 安康市农村公路路面典型结构推荐与分析 |
5.1 安康市自然与经济环境对路面结构的要求 |
5.2 交通等级和土基强度等级的划分 |
5.2.1 交通等级的划分 |
5.2.2 土基强度等级的划分 |
5.3 安康市农村公路沥青路面典型结构 |
5.3.1 沥青路面典型结构设计标准与依据 |
5.3.2 路面典型结构的设计参数 |
5.3.3 沥青路面典型结构组合设计 |
5.3.4 农村公路沥青路面典型结构推荐 |
5.4 安康市农村公路水泥路面典型结构 |
5.4.1 水泥混凝土路面设计标准与依据 |
5.4.2 路面典型结构设计参数 |
5.4.3 水泥路面典型结构组合设计 |
5.4.4 农村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典型结构推荐 |
5.5 安康地区其它适用性路面结构 |
5.5.1 弹石路面 |
5.5.2 水泥混凝土砌块路面 |
5.5.3 薄层水泥混凝土路面 |
5.5.4 抛石混凝土路面和卵石砂石统料混凝土路面 |
5.6 路面结构适应性分析 |
5.6.1 经济性评价 |
5.6.2 技术适应性评价 |
5.6.3 使用性能评价 |
5.6.4 环保评价 |
5.7 小结 |
结论与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水泥稳定砂砾基层在北方黄土地区的应用与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太原机场新建机坪场道工程快速施工技术研究[D]. 菅超. 太原理工大学, 2021(01)
- [2]黑龙江省国省道干线沥青路面调查分析与典型结构研究[D]. 贾亚星.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1
- [3]伊犁地区省道219线特殊土路基及沥青路面病害处治措施应用研究[D]. 杨露. 长安大学, 2020(06)
- [4]新疆高速公路沥青路面使用性能分析与评价[D]. 金东东. 新疆农业大学, 2018(06)
- [5]西北地区沥青路面结构研究[D]. 邓称意. 长安大学, 2013(05)
- [6]湿陷性黄土地区高速公路改扩建工程关键技术[D]. 樊见维. 长安大学, 2011(04)
- [7]农村低造价公路修筑技术研究[D]. 李树杰. 长安大学, 2010(02)
- [8]骨架—密实型水泥稳定级配碎石抗裂特性的研究[D]. 田林.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0(04)
- [9]寒区水泥稳定砂砾基层温缩裂缝模型的研究[D]. 张姝婷. 东北林业大学, 2010(03)
- [10]安康市农村公路路基路面材料与典型结构研究[D]. 郭辞贫. 长安大学, 200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