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GIS的填海区3D景观虚拟现实模拟

基于GIS的填海区3D景观虚拟现实模拟

一、基于GIS的复垦区三维景观的虚拟现实模拟(论文文献综述)

孙丽红[1](2021)在《基于倾斜摄影测量的废弃矿山生态修复应用研究》文中指出经济发展离不开矿产资源,由于以往矿山开采方式不合理,管理模式粗放混乱等诸多原因,大量遗留的露天废弃矿山亟待修复。改善生态环境、恢复自然景观以及消除地质灾害隐患,优化生产、生活和生态三生空间的布局,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实现生态、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是当前一段时期的重要任务之一。国家和社会各界对露天废弃矿山的生态修复问题日益重视。本文基于倾斜摄影测量技术为手段获取云南省禄劝县某废弃矿山区域数据。对矿区进行三维模型构建,同时对三维模型成果的精度进行评定;最后对倾斜摄影测量成果及三维模型在矿山生态修复中的应用展开相关探讨。分析和研究主要涉及以下三方面。(1)阐述了倾斜摄影测量技术以及建模方式,并与传统的3ds Max、三维GIS及三维激光扫描等建模技术进行对比,重点阐述了基于倾斜摄影测量的三维建模相关技术,并分析了其优势。(2)以云南省禄劝县某废弃矿山生态修复项目为例,以项目中的某个工程治理矿区图斑为研究区,从矿区数据获取、基于Context Capture Center软件矿区三维模型构建等方面进行详细介绍。对构建的三维模型的空三、整体模型及模型几何精度进行评定,并与传统测量技术在效率、方法及成果资料方面进行对比分析。验证了基于倾斜摄影测量成果及三维模型能够满足矿山生态修复工作需求。(3)结合项目需求,论证了倾斜摄影测量成果DOM、DSM及矿区三维模型能够方便地应用于地形图的绘制,进行矿山生态修复规划设计方案拟定、后期施工、评估及监测等诸多方面,结合Skyline软件实现生态修复后三维效果图可视化展示。

肖建敏[2](2020)在《矿区景观格局模拟系统设计与实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伴随着高强度的铁矿区资源开发利用过程,长期过度开采过程会造成矿区土地受损和矿区景观破坏,这种变化是矿区资源的开采过程对区域生态系统影响的综合反映。为了更加直观地反应矿区景观及生态变化,可以通过三维虚拟仿真技术对矿区景观规划结果进行预览,对矿区景观格局进行二维规划及三维场景搭建,构建矿区景观格局模拟系统,并从以下几方面进行研究:1)设计了景观生态等级评价体系,确定影响矿区景观生态等级的影响因子,并划定六个矿区等级,提出了景观生态等级评定方法,并最终实现评价体系的完整构建。2)研究景观规划分析、景观生态等级评价体系与GIS系统的结合方式,研究在GIS系统下实现景观规划分析的方法以及景观生态等级自评价。3)设计了景观格局模拟原型系统。系统以C#作为开发语言,ArcEngine作为GIS功能核心开发库,以SceneControl作为三维景观展示库,在Visual Studio平台开发实现C/S架构系统。系统除了具备基础的GIS数据管理功能外,实现了景观分析、景观格局生态等级自评价,并实现了三维景观在系统中的展示。最终以唐山某矿区作为研究对象在系统上进行模拟,分析得到2000~2015年景观各要素相转移轨迹特征及景观类型变化情况,并通过景观生态等级评价模块评定矿区等级为VI级,需要进行重新规划,并利用该系统对研究矿区进行了二维景观规划,实现景观方案在三维场景生成与模拟。图50幅;表8个;参90篇。

郭东赫[3](2020)在《露天采石矿的时序景观规划设计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关注生态文明建设是矿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一步,长期以来我们对风景旅游地发展的规律性缺乏足够的研究和认识,难以有效把握旅游景点建设的时序和客观效果。目前国内外鲜有对矿山棕地进行整体性、系统性的再生规划研究设计案例。且矿区具有鲜明独特的景观空间特征,充分挖掘利用其中的经济价值和文化内涵,对矿山棕地进行整体性、系统性的再生规划研究,使矿山开采、修复、开发同步进行,进一步实现矿山的科学开采和转型升级,达到资源开采与环境保护的双赢。探索景观设计视角下的矿区棕地修复与利用规划理论,实现矿区及所在城市的产业升级转型与可持续发展。为此,本研究综合多因子评价与分析,运用GIS在资源调查期间建成的数据库,借助其强大的储存和计算功能,进一步实现预期所希望达到的整体性与系统性。然后对不同时段场地的发展驱动力进行与时序设计相关的方法与评价。从时间维度应用探讨露天采石矿中开采与开发的时序评价指标体系、模型和方法。按照近期开发、中期开发和远期开发3个大阶段,利用时序确定该系统的再生。为同类型露天采石矿弹性开采与开发时序构建初步评价体系。探索景观设计视角下的矿区棕地修复与再利用规划理论,实现绿色矿山开采,开发,修复同步进行,能够进一步实现矿区及所在城市的产业升级转型与可持续发展,以第二产业带动第三产业,为实现矿山的科学开采和转型升级做出新的贡献,以更好地适应我国经济新常态。

陈炜吉[4](2020)在《基于神经网络的元胞自动机对路域土地利用变化动态模拟》文中认为土地利用变化一直是各国研究的热点领域。路域土地利用变化研究对于路域生态环境保护、路域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以及优化道路选线有重要指导意义和实用价值。论文立足于路域土地利用变化的分析与模型模拟,选取綦万高速路域2km范围作为研究区,对路域土地利用现状、路域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因子、路域土地变化模拟模型进行研究。首先通过网络爬虫采集綦万高速道路中线经纬度坐标;然后对2008、2013、2018年的Landsat影像进行裁剪分类等处理,获得路域三期土地利用现状图;接着根据解译的土地利用分类数据,对土地利用进行现状和变化分析。对于土地利用变化的原因,选取8个社会经济因子和5个地理环境驱动因子,分别采用随机森林法和Logistic回归法对路域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因子进行分析;最后根据现状及变化分析结果,建立綦万高速路域土地利用变化ANN-CA(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s-Cellular Automata)模型,对路域土地利用变化进行预测,并对模型预测结果进行动态模拟。论文取得研究结论如下:(1)对綦万高速路域2008-2018年土地利用现状变化进行分析。通过对土地利用转移矩阵的计算,得到綦万高速路域近10年间变化最明显的是建设用地、林地和其他土地,主要原因是綦万高速建设及运营使周围建设用地增加,相对应占用了林地及其他土地。对耕地及水域进行保护,而使这两类土地变化较小。(2)对綦万高速路域2008-2018年景观格局进行探讨。选取景观类型面积及密度指数、边缘与形状指数、景观多样性指数分析,得到綦万高速路域景观分布均匀,景观异质性改善,整体分布简单合理,但景观整体多样性增加,破碎化程度加深,区域景观抗干扰能力有一定下降。主要原因是綦万高速修建后分割了路域沿途景观,人为因素对景观干扰较大,但随着时间推移,路域景观规划朝着合理的方向发展,因此景观分布也较之前合理。(3)对綦万高速路域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因子分析。分别从社会经济和地理环境两方面进行探讨,结果表明:社会经济方面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驱动建设用地变化主要因素;而地理环境方面受距綦万高速的距离>距河流的距离>距居住区中心的距离>坡度>高程这样的顺序来驱动建设用地、耕地、林地、其他土地变化,因水域变化极小而将其忽略。(4)论文通过构建ANN-CA模型对2023年綦万高速路域土地利用变化情况进行模拟预测。该模型标准Kappa系数是0.7534,能够基本实现路域土地利用情况模拟。2023年模拟结果如下:建设用地、耕地、水域、其他土地的面积均有小幅的增加,林地存在一定的减少。景观格局分布更均匀,破碎度降低,但不足的是人为活动对景观格局影响程度在不断加深。

李佳伟[5](2019)在《三维城市空间一体化集成建模技术研究》文中提出总体而言,当前三维城市空间建模大多单偏向对地理空间对象可视化方法的研究与3DGIS平台的建立,或是单从补充和扩展传统二维地质信息表达以提升城市地质调查成果这方面对城市地学空间中地质体及地质现象进行三维模拟与分析,鲜有针对城市整体空间做一体化研究与应用。部分学者基于城市地质环境的重要性在空间一体化建模和数据库模型等领域做了大量研究,但它们仍不能很好地解决大范围复杂地质结构模型的快速构建和多源异构模型数据的一体化表达与分析。针对这一问题,本文面向城市地质调查工作,提出一种顾及城市地质结构的三维城市空间一体化集成建模技术,使城市空间建模工作既注重地上规划建设的合理性、美观性,又充分考虑地下地质结构的稳定性和安全性。以城市地表为界将空间划分为地理和地学空间,地理空间三维建模的重点是针对不同对象研究了建模方法的选取、模型优化以及地物与地形匹配技术;地学空间建模部分重点研究了如何运用行业领先建模技术高效、合理地完成多元地质数据融合下的三维城市地质建模,并以地质建模中构造建模为重点,总结了城市构造建模的技术方法与流程;空间模型一体化集成方面,重点研究了多源异构模型数据间有机组合的方式,将地质模型数据转换为三维地理信息平台通用的标准格式,最终实现了城市空间一体化集成并使用了相关分析工具做一体化分析及应用。本文取得的主要研究成果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对当前三维城市景观建模技术方法进行研究比较,选择适当的建模方法完成了地理空间中建筑物、道路及附属设施的三维重建;2)使用高程采样点数据基于TIN模型对城市三维地表进行构建,并通过纹理映射技术叠加同范围正射影像完成了地表实体模型的创建;3)引入地物对地形的影响。研究了顾及地形的三维场景构建关键技术,并根据地物特征线对地形进行了重构,实现了建筑物和道路与地形无缝贴合;4)在城市地质建模方面,研究了应用油气藏专业建模平台SKUA-GOCAD对城市大地构造进行三维建模的核心方法与流程,将其半智能化的工作流建模模式应用到城市地质领域;5)模型数据转换方面,分析了Model3d数据的组织结构并与三维地质模型数据交换格式Geo3DML主要模块进行了对比,通过试验确立了两者数据结构的对应关系,并利用读写操作完成了Model3d数据向Geo3DML格式的转换;6)使用MapGIS 10平台对城市空间场景进行一体化集成显示和组织管理,并利用分析工具对三维场景进行相关空间分析。本文创新点主要体现在:使用SKUA-GOCAD平台解决城市大范围复杂地质结构模型的快速构建并通过Geo3DML标准格式对Model3d模型进行数据转换,弥补了当前3DGIS平台在解决城市地质建模方面的不足。试验区应用结果表明,该方法具有一定的实用性和可推广性。

梁瑞娜[6](2019)在《沉浸式VR微课的设计与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的背景下,教育理念、教育方法与教育技术也在不断更新。情境教学法作为一种契合建构主义知识生成观的教学方法,在具体知识教学中表现出较极大的优势。虚拟现实(VR)技术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媒体技术,在感官模拟、场景构建以及人机交互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为情景化教学提供了很大的技术支持。2017年作为虚拟现实元年,也标志着虚拟现实逐渐走向成熟。经历了两年的技术发展,虚拟现实技术的红利期已经来临。如何把握时机,挖掘虚拟现实技术在教育领域中的资源宝藏,将教育从视听媒体时代推进全媒体时代,是虚拟现实技术教育应用研究者的任务。本研究主要完成了以下工作:(1)通过内容分析法,分析了虚拟现实技术应用到微课教学中的可行性。通过归纳总结,对五类微课的物理环境、学习者支持进行了对比分析,认为沉浸式VR微课在具体知识教学中具有极高的应用价值。通过分析社会背景下学习的流行性方式,认为基于移动端的沉浸式VR微课符合泛在学习时代的学习理念。(2)通过归纳总结,从VR技术的31特征角度分析沉浸式VR微课对学习的影响因素。结合笔者的设计及开发经验,本文总结归纳了沉浸式VR微课的特殊设计原则与开发原则。(3)采用模型法,设计了沉浸式VR微课的过程开发模型,并以沉浸式VR单播微课与沉浸式VR交互微课两个分支,详细解读了各微课过程开发模型的阶段任务。在制作流程的最后阶段,采用自我报告度量与客户满意度两个指标进行访谈,对微课的质量实施评价,两个微课的总体质量水平合格,同时发现了一些问题,根据这些问题对VR微课进一步优化。(4)采用实验法与访谈法,以知识的呈现方式作为自变量,以学生的积极情绪、知识保持率、认知负荷作为因变量,研究沉浸式VR微课对学生学习的影响。经过实验研究发现,沉浸式VR微课在学生情绪引导、知识保持方面具有极高的应用价值,同时,相对于视频观看的学习方式,基于“手机+VR眼镜”的虚拟现实体验方式会增加学生的认知负荷。之后,本文对实验的结果进行了分析与讨论,并对实验的局限进行了分析,同时对VR微课的实验研究做了一些设想与展望。

梁瑞娜[7](2018)在《国内教育领域中虚拟现实技术研究的可视化分析》文中认为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VR)作为一门体验式技术,以其独特的沉浸式和交互性特点,为创建教学情境提供了丰富的应用条件,极大地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如何将虚拟现实技术和教育教学相结合,已经成为研究者关注的热点。以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作为数据来源,利用Citespace软件绘制文献科学图谱并研读关键文献,解析虚拟现实技术在国内教育领域中的研究热点、研究主题与研究范式。

种俊宇[8](2018)在《三维激光扫描精细建模与真实感纹理映射研究》文中指出随着近几年数字城市、逆向工程等多领域对三维可视化的要求越来越高,三维激光扫描技术作为测绘行业革命性的新技术在不断成熟,成本不断降低,利用三维激光扫描仪对复杂的实体或实景进行三维点云数据的采集,并通过对点云数据的处理和分析,完成测绘数字产品生产、特征提取及三维模型重建等应用越来越成熟且应用前景广阔。三维激光技术连同倾斜摄影测量技术,已经成为三维景观重建中的重要手段和研究热点,和传统软件建模方法一并成为构造照片级真实感(Photo-Realistic)的三维模型的重要途径,逐渐满足了三维虚拟场景模拟、城市的三维可视化等多领域对具有照片级真实感三维模型的强烈需求。论文研究首先借助多种技术手段完成对维建筑模型的三维重建,客观对比分析各种方案的应用优势及不足;其次通过多种方案完成三维点云模型与二维纹理影像配准融合实现对纹理映射,重建出具有照片级真实感的三维模型。通过设计实验并结合案例讨论其在工程应用的可行性及广阔的应用前景,论文研究对三维激光扫描的应用和真实感三维场景的发展及进步方面具有非常积极的作用。论文主要工作包括:(1)论述些年三维激光扫描技术的原理、数据特点、数据处理和应用与研究现状,介绍中海达地面激光扫描仪以及系列数据处理软件从方案设计、数据采集、数据处理、三维建模、数字线划图等数据成果生产的全工作流程。并结合实际案例数据验证三维激光在多工程应用领域的可行性及独特优势;(2)结合“创造太阳”点云建模实验、倾斜摄影测量三维建模实验、传统建模软件建筑三维重建实验,对多种三维建模方案从数据获取、数据处理、数据成果的效率、成本、精度等多维度客观的对比分析,针对各种技术的技术特点,对其应用现状及应用前景总结分析;(3)介绍了二维全景像片与激光强度全景影像匹配的原理与方法,基于共线方程模型,利用同名特征点的配准完成了纹理融合实验,并对融合结果进行分析。利用扫描仪器集成的相机,在进行相机标定后,利用一种改进丹麦法的选权迭代的算法完成点云与纹理自动融合实验。对两种方法处理过的配准效果与精度对比分析。对三维重建的模型进行图像纹理映射实验生成纹理逼真的三维模型.对如上的实验结果客观分析,探讨了三维激光扫描技术现势性的纹解决方案,并对未来的技术发展和改进提出了展望。

杨敏,汪云甲,余接情,郭广礼,马昌忠[9](2016)在《矿山测量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建设的创新与探索》文中指出矿山测量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构建了测绘工程等行业特色专业"统一平台、分项虚拟、分阶段培养、多层次提升、全覆盖培训、虚实结合、全方位共享"的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体系;开发了基于云服务、信息化平台下的测绘类系列课程虚实互补的实验教学系统;建成了一支教学理念先进、学术水平高、教学科研能力强的高素质实验教学队伍;形成了安全、可靠、直观和经济的实验教学平台,破解了实验教学和技能训练难题;从教学资源的开发、共享等方面,探索了矿山测量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四位一体"建设模式,形成了建设特色,提供了成功示范。

岑晓腾[10](2016)在《土地利用景观格局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关联分析及优化研究 ——以杭州湾南岸区域为例》文中指出生态系统服务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环境条件和效用,人类通过从生态系统获取收益以不断地满足和提高自身福祉。然而随着人口急剧增加,工业化和城市化加速,人类活动对自然生态系统造成了巨大损害,出现的一系列生态问题已成为人类在现代化进程中必须面对的世界性难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社会经济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同时面临着生态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等一系列矛盾,已成为国家可持续发展的重大瓶颈。土地可持续利用的本质目的是实现生态系统与经济社会系统的可持续发展。因此,通过研究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和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有助于理解两者之间的关联机制,并为促进社会、经济、生态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的理论支撑,为政策制定者提供合理有效的决策依据。本文以土地利用景观格局为研究切入点,采用景观格局指数法对所选研究区的土地利用景观格局进行分析;采用直接市场法与替代市场法对区域内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进行评估;采用相关分析,灰色关联分析和冗余分析(RDA)对两者之间的关联关系做定量分析;通过构建“土地利用景观格局——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综合分析框架,促进理解两者之间的传导和作用机制,并提出相应的优化策略。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1)以遥感影像数据作为源数据,从土地利用景观类型的数量结构和景观格局的空间配置两方面对研究区内的景观格局演变进行分析。采用土地转移矩阵、土地利用动态度等方法分析土地利用景观要素的结构特征;采用景观格局指数法,选取景观水平和斑块类型水平上的两组指数对景观格局进行分析。研究表明:研究区在21年间内发生了较为剧烈的城市化现象,城市景观主要来自于农业景观的转入,同时有一定规模的建设景观和林业景观复垦为农业景观。景观水平上的景观格局呈现破碎度加剧、丰富度多元化、斑块形状复杂化、斑块团聚程度下降且分散化的趋势。农业和建设景观呈破碎化加剧,前者斑块形状区域规则,后者趋于不规则;建设和水体邻近度下降,农业邻近度稳中有升,林业邻近度处于波动状态;水体、林业和建设景观的斑块分散度上升,农业景观呈下降。(2)对研究区内的生态系统服务进行分类,并对1993-2013年间的生态系统服务生产总值进行核算。首先核算生态系统产品和服务的功能量,其次采用直接市场法和替代市场法确定各类产品和服务的价格,最后对各类型的服务价值进行汇总。研究表明:供给服务和调节服务为研究区内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主要贡献;区域内总价值、单位面积服务价值、供给服务价值和文化服务价值总体呈上升趋势,调节服务价值保持稳定;各类服务价值在空间上满足由中心城区向外围区县逐渐增加的特征。(3)采用相关分析、灰色关联分析和冗余分析(RDA)对景观指数和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进行分析。研究表明:景观指数间有着广泛而复杂的联系,存在着一定的相关性;各类生态系统服务之间存在着非线性复杂关系,且具有权衡/协同作用;景观丰富度、破碎度和分散度的提高有利于提升整体服务价值;林业景观分散度、农业和水体景观破碎度是关键性指标,林业、建设和水体斑块形状的复杂度也是重要指标,与多种类型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有较大关联度;林业景观格局的不同指标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变化起关键性作用;各景观指数对各类型服务价值的作用机制有较大差异,供给服务、气体调节、气候调节、废物处理、防护功能和文化服务价值这一组价值与水源涵养和土壤保持服务价值之间存在权衡作用。(4)通过构建土地利用景观格局——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综合分析框架,对两者的影响和反馈机制进行探讨。研究表明,土地利用景观格局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之间存在着非线性的复杂动态关联关系;土地利用系统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空间异质性、多样性和稳定性产生影响;生态系统对土地利用景观格局的反馈表现在环境影响、经济影响、社会影响和服务价值供给/需求异质性影响。(5)以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提升为目标,提出土地利用工程优化和景观格局空间配置优化策略。土地利用工程优化通过改变土地利用结构和性状来提高并优化生态系统服务的供给和质量;对景观格局斑块、廊道和基质的调整可以促进景观格局的空间配置的优化,从而提升景观连通性,促进生态系统物质、能量和信息流的交换,提高相应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

二、基于GIS的复垦区三维景观的虚拟现实模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基于GIS的复垦区三维景观的虚拟现实模拟(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倾斜摄影测量的废弃矿山生态修复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外矿山生态修复的研究现状
        1.2.2 国内外矿山倾斜摄影测量技术的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技术路线
    1.5 论文结构
第二章 倾斜摄影测量技术及三维建模技术
    2.1 倾斜摄影测量技术概述
        2.1.1 倾斜摄影测量概念
        2.1.2 倾斜摄影测量原理
        2.1.3 倾斜摄影测量的系统组成
    2.2 倾斜摄影测量建模技术
        2.2.1 技术简介
        2.2.2 倾斜摄影测量建模相关技术
    2.3 三维建模技术对比分析
        2.3.1 传统3ds Max建模简介
        2.3.2 三维GIS建模简介
        2.3.3 三维激光扫描建模简介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Context Capture Center的倾斜摄影模型构建
    3.1 Context Capture Center简介
        3.1.1 Context Capture Center的发展进程
        3.1.2 Context Capture Center软件优势
        3.1.3 Context Capture Center建模原理与方法
    3.2 矿区模型构建
        3.2.1 矿区概况
        3.2.2 矿区数据获取
        3.2.3 矿区三维模型构建及DOM、DSM数据生成
    3.3 矿区模型精度评定
        3.3.1 空三精度评定
        3.3.2 整体模型精度评价
        3.3.3 模型几何精度评定
    3.4 与传统测量技术对比分析
        3.4.1 工作效率及方法分析
        3.4.2 成果资料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倾斜摄影测量成果在矿山生态修复中的应用
    4.1 矿区地形图绘制
        4.1.1 EPS三维测图系统简介
        4.1.2 实景三维模型在地形图绘制方面的应用
    4.2 生态修复规划
        4.2.1 场地分析
        4.2.2 生态修复方案设计
    4.3 生态修复施工、评估及监测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和展望
    5.1 结论
    5.2 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A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项目及论文发表情况

(2)矿区景观格局模拟系统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矿区生态修复研究现状
        1.2.2 矿区景观重构研究现状
        1.2.3 矿区景观生态格局评价与构建
    1.3 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第2章 矿区景观格局模拟系统实现的关键步骤
    2.1 研究区域概况
    2.2 数据准备
    2.3 遥感数据处理
    2.4 景观生态等级评价
        2.4.1 等级评价体系的确立
        2.4.2 指标评定依据
        2.4.3 加权平均值评价法
        2.4.4 基于AHP改良的加权平均值评价法
    2.5 基于Scene Control库的三维可视化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矿区景观格局模拟系统设计
    3.1 核心技术介绍
        3.1.1 Arc Engine介绍
        3.1.2 虚拟仿真技术
        3.1.3 虚拟仿真建模软件-Sketch Up
    3.2 总体设计目标
    3.3 系统需求分析
        3.3.1 系统服务对象分析
        3.3.2 系统功能需求分析
        3.3.3 系统性能需求
        3.3.4 系统运行需求
    3.4 总体设计
        3.4.1 系统架构设计
        3.4.2 系统功能模块设计
        3.4.3 系统技术路线
        3.4.4 系统主要界面布局设计
    3.5 数据库设计
        3.5.1 空间数据库
        3.5.2 业务数据库
        3.5.3 GIS分层数据流图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矿区景观格局模拟系统实现
    4.1 系统界面及GIS功能实现
        4.1.1 用户登录注册模块
        4.1.2 信息管理模块
        4.1.3 数据查询模块
        4.1.4 图形管理模块
        4.1.5 其他功能
    4.2 系统评价体系功能实现
        4.2.1 景观分析模块
        4.2.2 景观生态等级评价模块
    4.3 系统三维模拟仿真实现
        4.3.1 矿区地表模型形成
        4.3.2 矿区景观重构三维场景模拟展示
    4.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导师简介
作者简介
学位论文数据集

(3)露天采石矿的时序景观规划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summary
1.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生态文明背景下环境友好型矿山开发的重要性
        1.1.2 矿区的场地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3.3 目前矿山公园规划存在的问题
    1.4 论文研究的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研究创新点
    1.6 技术路线
2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2.1 矿山可持续建设
        2.1.1 绿色矿山
        2.1.2 矿山公园
    2.2 景观弹性设计
        2.2.1 弹性设计的起源与概念
        2.2.2 时序层面上弹性设计的价值
        2.2.3 弹性设计案例分析
    2.3 景观弹性设计与露天采石矿可持续发展的设计实践
        2.3.1 在露天采石矿景观规划实践中所遇到的问题
        2.3.2 在露天采石矿景观规划实践中的启示
    2.4 本章小结
3.矿山公园开采与开发GIS评价体系与时序评价体系
    3.1 GIS评价体系与时序评价体系的关系
    3.2 矿山开采与开发中GIS空间分析功能
        3.2.1 GIS技术简介
        3.2.2 GIS技术在风景园林景观评价中的应用
        3.2.3 矿山开采与开发中GIS评价体系的优势
        3.2.4 矿山开采与开发中GIS评价体系存在的问题
    3.3 GIS空间分析矿山在开采与开发中景观规划的构建
        3.3.1 生态条件分析与评估
        3.3.2 生态敏感性分析
        3.3.3 区域生态安全格局分析
        3.3.4 矿山开采与开发中GIS模型构建
    3.4 矿山开采开发中的时序评价
        3.4.1 矿山开采与开发中时序评价内涵
        3.4.2 矿山开采开发中时序评价的必要性
    3.5 时序评价体系在矿山开发开采中的时序构建及评判标准
        3.5.1 时序评价体系构建
        3.5.2 开发时序提出的依据
        3.5.3 开发时序模型的理论结果与评判
    3.6 本章小结
4河南灵宝车堂峪矿区设计方案
    4.1 河南灵宝车堂峪矿区项目简介
        4.1.1 基础人文地理信息
        4.1.2 项目概况与调研
    4.2 车堂峪矿区SWOT分析与规划原则
        4.2.1 内部优势(S)分析
        4.2.2 内部劣势(W)分析
        4.2.3 外部机遇(O)分析
        4.2.4 外部发展挑战(T)分析
        4.2.5 矿山公园用地条件及总体规划核心内容分析
        4.2.6 规划原则
    4.3 GIS景观分析
        4.3.1 高程分析
        4.3.2 坡度分析
        4.3.3 视域分析
        4.3.4 流向分析
        4.3.5 流量分析
        4.3.6 用地适宜性分析
        4.3.7 园路选择分析
        4.3.8 生态敏感度分析
        4.3.9 结论与分析
    4.4 DSR时序分析
        4.4.1 评价指标的选取
        4.4.2 评价指标量化及指标权重确定
        4.4.3 计算方法与结果
    4.5 开发时序结果与划分
        4.5.1 整体空间布局时序策略
        4.5.2 旅游交通系统时序规划
        4.5.3 核心区设计时序规划
        4.5.4 旅游服务设施时序规划
        4.5.5 旅游主题形象时序规划
    4.6 时序方案与原方案对比
5.总结
    5.1 论文的总结
        5.1.1 总结
    5.2 反思与展望
        5.2.1 论文的不足
        5.2.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4)基于神经网络的元胞自动机对路域土地利用变化动态模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土地利用变化监测的研究进展
        1.2.2 ANN-CA模型在土地利用变化模拟中的研究进展
        1.2.3 动态可视化模拟技术的研究进展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4 小结
第二章 路域土地利用变化分析理论及模拟方法
    2.1 土地利用变化理论
    2.2 驱动力分析理论
        2.2.1 随机森林算法
        2.2.2 Logistic回归模型
    2.3 ANN-CA模型理论
        2.3.1 人工神经网络
        2.3.2 地理元胞自动机
        2.3.3 Markov模型
    2.4 小结
第三章 綦万高速路域土地利用数据预处理
    3.1 研究区概况
        3.1.1 研究区自然概况
        3.1.2 研究区社会经济概况
    3.2 研究数据获取及预处理
        3.2.1 研究数据获取
        3.2.2 数据预处理
    3.3 綦万高速路域土地利用数据提取
        3.3.1 路域土地利用提取的方法
        3.3.2 土地利用分类体系
        3.3.3 綦万高速土地利用分类结果
    3.4 綦万高速路域土地利用变化及驱动因子分析
        3.4.1 綦万高速路域的界定
        3.4.2 研究区土地利用变化分析
        3.4.3 研究区土地利用驱动因子分析
    3.5 小结
第四章 路域土地利用ANN-CA模拟及可视化表达
    4.1 ANN-CA模型的基本思路
    4.2 路域土地利用变化的ANN-CA模拟
        4.2.1 ANN-CA模拟模型数据来源及含义说明
        4.2.2 ANN-CA模拟模型的数据准备
        4.2.3 IDRISI软件实现ANN-CA算法的操作过程及要点
    4.3 路域土地利用变化的ANN-CA精度评价及模拟结果
        4.3.1 ANN-CA模拟模型的精度评价
        4.3.2 ANN-CA模拟结果与分析
    4.4 路域土地利用变化的ANN-CA模拟结果可视化表达
    4.5 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学术成果

(5)三维城市空间一体化集成建模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三维城市地理空间建模
        1.2.2 三维城市地质建模
        1.2.3 三维城市空间一体化建模
    1.3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2章 三维城市地理空间建模
    2.1 地表模型建立
        2.1.1 DEM简介
        2.1.2 地表模型创建
    2.2 道路模型建立
    2.3 建筑物模型建立
        2.3.1 外业数据采集
        2.3.2 内业数据制作
        2.3.3 模型优化及导出
    2.4 附属设施模型建立
        2.4.1 三维符号库管理
        2.4.2 三维专题图制作
    2.5 地物与地形匹配
        2.5.1 建筑物与地形匹配方法
        2.5.2 道路与地形匹配方法
第3章 三维城市地质建模
    3.1 三维构造模型要素与组织规则
        3.1.1 模型要素
        3.1.2 组织规则
        3.1.3 模型表达
    3.2 三维城市构造建模平台介绍
        3.2.1 SKUA-GOCAD简介
        3.2.2 SKUA-GOCAD基本几何对象
    3.3 三维构造建模方法及技术流程
        3.3.1 三维构造建模方法
        3.3.2 三维构造建模技术流程
    3.4 三维构造建模方法应用
        3.4.1 数据准备
        3.4.2 数据预处理
        3.4.3 数据导入
        3.4.4 构造模型建立
第4章 SKUA-GOCAD与Geo3DML转换研究
    4.1 Geo3DML简介
    4.2 Geo3DML的框架和主要模块
        4.2.1 框架结构
        4.2.2 主要模块
    4.3 SKUA-GOCAD数据组织结构
        4.3.1 可视化信息
        4.3.2 几何信息
        4.3.3 属性信息
    4.4 SKUA-GOCAD与Geo3DML的转换思路
        4.4.1 地质对象
        4.4.2 几何数据
        4.4.3 地质要素间关系数据
        4.4.4 属性数据
        4.4.5 可视化信息
    4.5 转换实现
        4.5.1 Model3d文件读取
        4.5.2 Geo3DML文件建立
第5章 三维城市空间模型一体化集成
    5.1 三维城市空间场景集成
        5.1.1 创建场景
        5.1.2 模型导入
        5.1.3 场景展示
    5.2 三维城市空间模型应用
        5.2.1 三维标注
        5.2.2 场景特效
        5.2.3 场景分析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6)沉浸式VR微课的设计与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互联网+”时代对教育提出的诉求
        1.1.2 教学现状对教学媒体提出诉求
    1.2 研究问题
    1.3 研究意义
    1.4 研究方法
    1.5 论文结构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相关概念阐述
        2.1.1 虚拟现实技术
        2.1.2 微课
        2.1.3 沉浸式VR微课
    2.2 理论基础
        2.2.1 知识分类理论与媒体选择理论
        2.2.2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2.2.3 交互层次模型
        2.2.4 ADDIE模型
    2.3 研究现状
        2.3.1 国内外教育领域中虚拟现实技术的研究现状
        2.3.2 基于学科知识的虚拟现实教学研究现状
第3章 沉浸式VR微课的可行性与适用性分析
    3.1 沉浸式VR微课可行性分析
        3.1.1 微课资源的物理环境对比分析
        3.1.2 微课的学习者支持对比分析
        3.1.3 VR微课的发展优势对比分析
    3.2 基于知识类型的微课适用性分析
        3.2.1 具体知识与抽象知识
        3.2.2 陈述性知识与程序性知识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沉浸式VR微课的模型设计
    4.1 沉浸式VR微课对学习效果的影响因素分析
        4.1.1 构想性——VR微课内世界的表象
        4.1.2 交互性——VR微课内世界的运行规则
        4.1.3 沉浸性——VR微课内世界的吸引力
    4.2 沉浸式VR微课的设计原则
        4.2.1 微课设计的一般原则
        4.2.2 沉浸式VR微课设计的特殊原则
    4.3 沉浸式VR微课的开发原则
        4.3.1 优化性能与提升体验相统一
        4.3.2 空间规格比例个性化原则
    4.4 沉浸式VR微课的设计模型
        4.4.1 沉浸式VR微课的学习空间设计模型
        4.4.2 沉浸式VR微课的沉浸式设计模型
    4.5 沉浸式VR微课的过程开发模型
        4.5.1 分析阶段
        4.5.2 沉浸式VR单播微课的设计与开发阶段
        4.5.3 沉浸式VR交互微课的设计与开发阶段
        4.5.4 应用阶段与评价阶段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沉浸式VR单播微课实践案例
    5.1 《初识太阳系》沉浸式VR单播微课的分析阶段
        5.1.1 教学主题分析
        5.1.2 教学分析
    5.2 《初识太阳系》沉浸式VR单播微课的设计阶段
        5.2.1 教学策略设计
        5.2.2 教学过程设计
    5.3 《初识太阳系》沉浸式VR单播微课的开发阶段
        5.3.1 素材准备与模型开发
        5.3.2 时间线开发
        5.3.3 测试修改与发布
    5.4 《初识太阳系》沉浸式VR单播微课的试用与评价
        5.4.1 自我报告度量
        5.4.2 客户满意度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沉浸式VR交互微课实践案例
    6.1 《溺水急救法》沉浸式VR交互微课的分析阶段
        6.1.1 教学主题分析
        6.1.2 教学分析
    6.2 《溺水急救法》沉浸式VR交互微课的设计阶段
        6.2.1 教学策略设计
        6.2.2 教学过程设计
    6.3 《溺水急救法》VR交互式微课的开发阶段
        6.3.1 素材准备与模型开发
        6.3.2 剧情点开发
        6.3.3 测试修改与发布
    6.4 《溺水急救法》沉浸式VR单播微课的试用与评价
        6.4.1 自我报告度量
        6.4.2 客户满意度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沉浸式VR微课对学习的影响
    7.1 实验准备
        7.1.1 实验对象
        7.1.2 实验材料
        7.1.3 测量工具
    7.2 实验程序
        7.2.1 实验组操作程序
        7.2.2 对照组操作程序
    7.3 实验结果与讨论
        7.3.1 微课呈现方式对学生积极情绪的影响
        7.3.2 微课呈现方式对认知负何的影响
        7.3.3 微课呈现方式对学习测验的影响
    7.4 实验研究的局限与改进
    7.5 本章小结
第8章 总结与展望
    8.1 总结
    8.2 展望
        8.2.1 VR微课在教学中的应用模式研究
        8.2.2 VR微课制作的低成本化研究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初识太阳系》微课的评价
    附录A 自我报告度量问卷
    附录B 满意度问卷
    附录C 访谈提纲
附录2 《溺水急救法》微课的评价
    附录A 自我报告度量问卷
    附录B 满意度问卷
    附录C 访谈提纲
附录3 积极情绪前测量表
附录4 知识前测问卷
附录5 认知负荷问卷
附录6 知识后测问卷
附录7 访谈提纲
    附录A 第一次访谈
    附录B 第二次访谈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主要研究成果

(7)国内教育领域中虚拟现实技术研究的可视化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数据来源和研究方法
    1.1 数据来源
    1.2 研究方法与工具
2 教育领域中虚拟现实研究的知识图谱分析
3 虚拟现实教学的设计研究
    3.1 教学模式的设计研究
        (1) 基于具体理念或者理论的虚拟现实教学模式设计研究
        (2) 基于具体技术的虚拟现实教学模式设计研究
        (3) 基于具体教学内容的虚拟现实教学模式设计研究
    3.2 教学设计的相关研究
4 虚拟现实教学资源的开发研究
    4.1 基于体验方式的虚拟现实教学资源开发研究
    4.2 基于知识点 (技能点) 的虚拟现实教学资源开发研究
    4.3 基于特殊设备的虚拟现实教学资源开发研究
    4.4 基于模拟的虚拟现实教学资源开发研究
    4.5 基于课程的虚拟现实资源开发研究
5 虚拟现实教学应用研究

(8)三维激光扫描精细建模与真实感纹理映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2 三维激光数据应用于研究现状
        1.2.1 点云预处理
        1.2.2 三维建模
        1.2.3 纹理配准融合
    1.3 本文研究内容及结构组织
        1.3.1 本文研究内容
        1.3.2 论文技术路线
        1.3.3 论文结构组织
    1.4 本章小结
第二章 三维激光扫描的应用
    2.1 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原理与优势
        2.1.1 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原理
        2.1.2 三维激光扫描技术优势
    2.2 技术路线设计
        2.2.1 点云数据采集
        2.2.2 点云数据特点
        2.2.3 点云预处理
    2.3 成果制作
    2.4 典型应用案例分析
        2.4.1 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在数字测量中的应用
        2.4.2 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在变化监测中的应用
        2.4.3 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在数字城市中的应用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三维重建的方法与应用分析研究
    3.1 基于点云三维建模
    3.2 基于倾斜摄影测量的三维建模
    3.3 基于传统建模软件的三维建模
    3.4 三维建模方法对比分析
        3.4.1 数据获取的比对分析
        3.4.2 三维建模的比对分析
    3.5 三维建模应用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点云融合与纹理映射研究
    4.1 一种基于激光强度全景影像与光学全景相片纹理融合的方法
        4.1.1 全景影像坐标系
        4.1.2 激光强度全景影像
        4.1.3 基于共线方程的纹理映射配准模型
        4.1.4 融合实验
    4.2 集成相机的点云与影像自动配准融合
        4.2.1 坐标系转换
        4.2.2 一种改进的点云与纹理配准算法
        4.2.3 粗配准参数解算
        4.2.4 改进丹麦法选权迭代的精确配准
        4.2.5 基于改进算法的自动融合实验
    4.3 实验结果比较分析
    4.4 三维模型纹理映射
        4.4.1 纹理映射的基本原理
        4.4.2 纹理图像的预处理
        4.4.3 模型纹理映射
    4.5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结论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10)土地利用景观格局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关联分析及优化研究 ——以杭州湾南岸区域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现实背景
        1.1.2 理论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土地利用景观格局研究进展
        1.2.2 生态系统服务及其价值研究进展
        1.2.3 土地利用景观格局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关系研究进展
        1.2.4 文献评述
    1.3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5.1 研究方法
        1.5.2 技术路线
2 研究区概况与数据处理
    2.1 研究范围及概况
        2.1.1 研究区自然地理概况
        2.1.2 研究区社会经济概况
    2.2 研究数据来源与处理
        2.2.1 数据来源
        2.2.2 遥感影像处理
3 土地利用景观格局时空演变分析
    3.1 土地利用景观类型的结构特征分析
        3.1.1 土地利用景观类型的数量结构特征
        3.1.2 土地利用景观类型的动态变化特征
    3.2 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变化分析
        3.2.1 景观格局分析研究方法
        3.2.2 景观格局指数选取
        3.2.3 最佳景观分析粒度确定
        3.2.4 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分析
    3.3 本章小结
4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与变化分析
    4.1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分类及核算方法
        4.1.1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分类
        4.1.2 生态系统生产总值核算
    4.2 研究区土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
        4.2.1 供给服务价值评估
        4.2.2 调节服务价值评估
        4.2.3 文化服务价值评估
    4.3 研究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时空演变
        4.3.1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数量结构特征
        4.3.2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时间变异分析
        4.3.3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区域差异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土地利用景观格局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关联的定量分析
    5.1 基于相关分析的指数间关联分析
        5.1.1 景观指数间相关性检验
        5.1.2 不同类型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之间的相关性检验
    5.2 土地利用景观格局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灰色关联分析
        5.2.1 景观水平指数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关联分析
        5.2.2 斑块类型水平指数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关联分析
    5.3 土地利用景观格局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排序分析
        5.3.1 研究方法与数据处理
        5.3.2 排序结果分析
    5.4 本章小结
6 土地利用景观格局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关联机制探讨
    6.1 土地利用景观格局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综合分析框架
    6.2 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驱动机制
        6.2.1 影响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异质性
        6.2.2 影响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多样性
        6.2.3 影响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稳定性
    6.3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对土地利用景观格局的反馈机制
        6.3.1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自然环境影响
        6.3.2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经济与社会影响
        6.3.3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供给与需求的空间异质性
    6.4 本章小结
7 基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提升的土地利用景观格局优化策略
    7.1 土地利用景观格局优化的技术总体框架
    7.2 土地利用优化工程策略
        7.2.1 土地地类优化
        7.2.2 地类结构优化
        7.2.3 防护治理优化
    7.3 景观格局空间配置优化策略
        7.3.1 识别生态系统源地
        7.3.2 构建景观累积阻力面
        7.3.3 建立生态廊道和生态节点
        7.3.4 研究区景观格局优化策略
    7.4 本章小结
8 结论与展望
    8.1 研究结论
    8.2 可能的创新点
    8.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四、基于GIS的复垦区三维景观的虚拟现实模拟(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倾斜摄影测量的废弃矿山生态修复应用研究[D]. 孙丽红. 昆明理工大学, 2021(01)
  • [2]矿区景观格局模拟系统设计与实现[D]. 肖建敏. 华北理工大学, 2020(02)
  • [3]露天采石矿的时序景观规划设计研究[D]. 郭东赫.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0(01)
  • [4]基于神经网络的元胞自动机对路域土地利用变化动态模拟[D]. 陈炜吉. 重庆交通大学, 2020(01)
  • [5]三维城市空间一体化集成建模技术研究[D]. 李佳伟. 成都理工大学, 2019(02)
  • [6]沉浸式VR微课的设计与应用研究[D]. 梁瑞娜. 陕西师范大学, 2019(06)
  • [7]国内教育领域中虚拟现实技术研究的可视化分析[J]. 梁瑞娜. 廊坊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8(03)
  • [8]三维激光扫描精细建模与真实感纹理映射研究[D]. 种俊宇.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18(07)
  • [9]矿山测量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建设的创新与探索[J]. 杨敏,汪云甲,余接情,郭广礼,马昌忠. 矿山测量, 2016(04)
  • [10]土地利用景观格局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关联分析及优化研究 ——以杭州湾南岸区域为例[D]. 岑晓腾. 浙江大学, 2016(12)

标签:;  ;  ;  ;  ;  

基于GIS的填海区3D景观虚拟现实模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