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学生观念,建立新型师生关系

更新学生观念,建立新型师生关系

一、更新学生观 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论文文献综述)

娄悦[1](2021)在《高中体育课堂教学冲突及调适策略研究 ——以哈尔滨市普通高级中学为例》文中研究表明高中是基础教育最重要的学段,不仅因为高考关乎学生未来的发展,还因为高中生处于青春期发展的末期,身心发育不够完全,思想和价值观尚未完全成熟,情绪较为不稳定,行为也有失规范,易与教师和学生发生矛盾和争执,导致课堂教学冲突发生。学校体育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改善高中生身心健康,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培养道德素养,锻炼意志品质,促进全面发展等作用。而体育课作为学校体育主要的教育教学形式,和谐的师生关系、融洽的交往环境、高质量的体育课堂教学对教学效果及实现学校体育教育目的至关重要。但是随着社会转型、时代发展,我国社会环境变化的同时也让学校体育教育滋生很多新问题。如何有效调适高中体育课堂教学冲突,构建和谐课堂教学就成为当前学校体育教育的现实需要。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以及访谈法对高中体育课堂教学冲突进行研究与现实考察,通过分析高中体育课堂教学冲突的现状、产生原因、功能影响,提出有针对性、合理的冲突调适策略,缓解师生、生生关系,减少和转化体育课堂教学冲突,建立和谐体育课堂教学氛围,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本文以哈尔滨市13所普通高级中学的体育教师及学生为调查对象,研究表明:有98.08%的体育教师表示在体育课堂教学中与学生发生过冲突,冲突类型主要为价值冲突和行为冲突。有85.01%的学生表示与体育教师发生过冲突,冲突的类型则是以价值冲突和情感冲突为主。有84.72%的学生表示与同学发生过生生冲突,发生情感和行为冲突较多。在高中体育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产生心理冲突最多,其次是言语冲突,肢体冲突较少。高中体育教师的性别、年龄、教龄、校际以及学生的性别、年级、性格、校际的个体特征差异对高中体育课堂教学冲突有明显影响。目前在高中体育课堂教学活动过程中,体育课堂教学冲突已经普遍存在,应予以高度重视。通过现状分析高中体育课堂教学冲突的原因:其产生根源来自于人的主体性差异,但同时存在许多影响体育课堂教学冲突发生的因素,包括体育教师、学生、学校、社会和家庭五方面。高中体育课堂教学冲突的发生是把双刃剑,给师生和教学带来消极影响的同时也发挥积极的正向功能。所以应该正确看待高中体育课堂教学冲突,充分发挥积极功能减少消极影响。针对高中体育课堂教学冲突的现状及原因提出以下调适策略。体育教师方面:要接纳体育课堂教学冲突、提升自身专业素质、改善课堂教学管理方式、修炼教学机智。学生方面:要端正体育学习态度、正确认识教师惩戒、加强自我约束控制不良情绪、学会尊重和理解。学校方面:改进体育评价制度更新学校体育教学理念、提高对体育课的重视并完善硬件设施、加强学生体育品德培养、创设师生沟通交流的途径。社会方面:大力协助学校体育教学的顺利进行,引导社会正确舆论改变不良偏见、加强社会主导价值观建设、优化社会育人环境减少不良社会风气影响。家庭方面:家长要改进家庭教育方式、构建和谐美满的家庭环境、正确认识体育并提高重视程度、家校联合加强体育教育。通过以上五方面对冲突调节、化解、转化,构建和谐高中体育课堂。

许灵波[2](2021)在《太原市K小学英语校本课程开发问题的个案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我国三级课程管理体制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推进,为地方和学校的校本课程开发和自主管理提供了一定的发展空间。K小学英语校本课程于2017年9月通过采用校内外英语教师共同合作开发的方式进行,旨在提高低年级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从而为之后的学习打好基础。在校本课程实施初期受到了广大师生、学校领导和家长的一致好评,并且在促进学生们的英语学习,提高教师们的课程开发能力以及推动学校的自主管理和发展教育特色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本研究首先采用文献研究法,从政策和制度中了解校本课程开发的相关概念和发展现状。其次,基于笔者在K小学全程参与了该学校的英语校本课程开发和管理的工作流程,本文以K校为研究个案,详细描述其校本课程开发的全过程。以校本课程开发的程序为依托,结合该校的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来看,将从课程的筹备、课程方案的编制、课程实施、课程监督和评价四个阶段来分析。通过对校本课程开发的参与人员、课程管理者、部分家长进行调查和了解,从真实的情境当中分析在校本课程开发的各个环节中遇到的问题,并从中探析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结合理论与实践给出可以改善校本课程开发和管理的反思和见解。通过实践研究发现K小学在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当中存在以下问题:课程目标的设置较为宽泛;校本课程开发的参与者和管理者缺少专业指导;课程参与者和管理者仍然缺乏足够的课程参与意识;课程在实施过程中缺少完善的监督和管理机制;课程评价体系有待健全等问题。结合实践中出现的问题和相关理论,本研究从学校内部参与课程开发的管理者和管理制度,以及学校外部相关部门的政策支持等方面为完善K小学的校本课程开发给出相应的问题反思和改善建议。

李利宁[3](2020)在《初中《道德与法治》防范校园欺凌的教学策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全国各地的校园欺凌事件层出不穷,通过网络的传播和媒体的曝光,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研究发现,从发生的学段来看,初中阶段是校园欺凌的高发阶段。如何让初中生远离暴力和欺凌、在阳光下学习成长,学校肩负着首要责任,责无旁贷。本文认为,从初中课程教育的角度来看,作为学校德育主阵地的《道德与法治》课应该在培养学生道德品质、促进其心理健康发展、增强其法律意识等方面起到主渠道作用,从而最大程度地防范初中校园欺凌。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是一门以初中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引导和促进初中学生思想道德发展为根本目的的综合性课程。在此阶段,相对于知识的传授,本课程更侧重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那么,如何用初中生喜闻乐见的方式组织实施教学,使教学内容真正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通过积极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养成,最终达到减少校园欺凌、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目的,就成为当前广大一线教师所面临的一个挑战。为此,本文共分为以下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关于校园欺凌以及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的一般性概述。对欺凌、校园欺凌的概念进行了界定,简要介绍了当前校园欺凌的的表现形式及特点,阐述了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的课程性质、基本理念及教学策略的基本含义,为之后第四章初中《道德与法治》课防范校园欺凌的教学策略研究奠定一定的理论基础。第二部分,围绕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对防范校园欺凌的价值这一论题,主要从防范校园欺凌的迫切性、重要性和可能性三个维度展开分析。“迫切性”部分主要针对当前校园欺凌较为明显的态势展开,是为现实性陈述;“重要性”主要着眼于学生未来的发展,是为长远性陈述;“可能性”则是后面第四章“策略”的根据,是为铺垫性陈述。第三部分,结合云南省四所初中的具体情况,进行关于当前初中校园欺凌以及《道德与法治》课教学现状的阐述,包括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一是通过问卷调查梳理初中校园欺凌的现状,通过对学生及一线教师的访谈了解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存在的问题;二是分析问题背后的原因。这两方面的阐述为第四部分防范校园欺凌的教学策略研究提供现实依据和问题导向。第四部分,基于云南省四所初中校园欺凌的现状,结合这些学校《道德与法治》课现阶段的教学实际,包括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最终进行初中《道德与法治》课防范校园欺凌的教学策略研究。依据人文性、整体性、情感性、思辨性等原则,提出更新教学理念、丰富教学方法、开发教学资源三方面的具体教学策略。

徐晓旭[4](2020)在《互联网时代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实效性调查研究 ——以A市中学为例》文中研究指明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在经济发展的大环境下,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在逐渐地发生变化,人才的需求也变得更加地迫切。把初中生培养成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栋梁之才,促进其形成正确的道德价值观念,提高其思想道德素质既是社会的要求,也是时代的要求,而初中的道德与法治课作为九年义务教阶段的重点课程,对提高学生思想觉悟有着重要作用,因此提升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的实效性刻不容缓。在互联网时代,互联网高效、便捷、共享、开放的特征为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提供了机遇,互联网技术的运用可以提高道德与法治课的课堂教学效果,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提升教学质量,而且在线课程的运用可以满足学生学习的个性化需求,激发初中生学习道德与法治课的兴趣,但与此同时也为传统师生关系、教师教学技能、学生学习能力和学校教学管理带来了挑战。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要全面把握互联网技术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才可以提升道德与法治课的实效性。本文的研究以A市的三所中学的部分学生为调查对象,采用调查问卷和观察的方法对A市道德与法治课教学现状进行了解,发现教学内容不贴近生活,教学方法和手段不能与时俱进是存在的重要问题,而且学校对于道德与法治课重要性认识不充分,教学平台不健全,教师队伍信息化建设不成熟,以及初中生对互联网缺乏正确的认知等问题。通过分析发现学校道德与法治课的教育理念的落后性,学校对道德与法治课的重视程度不足、教育经费和教学设备投入不足以及在课程设置上重识轻德;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能力以及对学生管理能力不足;教师教学方法运用的不合理性以及社会不良风气对其产生的影响都是影响道德与法治课实效性的原因。面对这些问题,针对这些原因本文主要从营造良好的网络环境、加强校园的精神文明建设来创设良好的道德与法治课教学环境;以更新教学观、学生观、教师观为主来更新教师教育理念;以互联网技术服务于道德与法治课教学、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和构建和谐的课堂氛围的方式创新教学模式;以灵活运用教材,联系生活实际拓展教学内容、充实教学内容的方式丰富教学内容;以应用教育技术手段优化教学过程和利用网络创新教学方法的方式改进教学方法几个方面着手,通过上述途径,不断提升A市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的实效性,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合格的接班人。

姚丽娟[5](2020)在《高中政治课教学中乡土案例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乡土案例”是以课程标准和教材内容为依据,通过教师与学生收集具有教育意义的本土化资源,经过整合、重构、嫁接形成乡土案例从而服务于课堂教学,成为贴近学生实际生活的教学活动实例。乡土案例的应用是对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应用的重视,乡土案例作为高中教学中非常重要的课外教学资源,对课堂教学效果、教学质量的提升有着不可替代的意义。本文主要采用文献法、问卷调查法及访谈法。首先,通过文献法对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梳理,同时论述高中政治课教学中应用乡土案例的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研究内容与方法等;其次,阐述乡土案例的内涵及特征,乡土案例与相关概念的联系与区别,此外,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需要、拓展教材内容、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等方面探讨了应用乡土案例的必要性,同时,从符合课程改革的要求、与学生生活日常范围一致、符合教学方式改革的要求分析应用的可行性;通过问卷调查和抽样访谈,总结应用中存在对乡土案例的认识不到位、实施不到位及实施效果反思不到位的问题,并从主体意识淡薄、理论功底薄弱、缺乏多方合作、评价体系不够完善分析了原因;最后,根据当前存在的问题和具体原因,提出乡土案例的应用要遵循教育性原则、针对性原则、共享性原则、适度性原则、经济性原则,并从发挥教师集体备课的独特优势、突出教师的主导地位,增强教师的自主学习意识、重视学生在教学中的独特地位、组织乡土案例走进教学的专题讲座与专题研讨、建立相关学科共享的乡土案例库、在校本教材的开发中同步推进乡土案例的应用等方面提出优化路径。

孙婷婷[6](2019)在《关怀教育理论视角下小学师生关系研究 ——以济南市某小学为例》文中指出内尔·诺丁斯指出:每个人都有关怀与被关怀的诉求,在教育领域更是如此。小学师生关系在学生的教育生涯中占有重要地位,对小学生的人格完善和身心成长影响深远。在关怀教育理论的视角下审视当下的小学师生关系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分析小学师生关怀关系的应有之义,力求在小学师生交往中建立一种充满爱与关怀的师生关系。首先,对小学师生关系的探讨离不开对关怀教育理论的研究。20世纪80年代中期,关怀教育理论在美国诞生。当时世界面临着严峻的全球性问题,美国社会矛盾日益尖锐,学校教育呈现出日益明显的功利化倾向。内尔·诺丁斯在借鉴、吸收关怀伦理学思想精华的基础上,在人本主义教育学、马丁·布伯和杜威道德教育思想的启发下,并结合自己的教育经历和生活体验,提出了具有鲜明时代性和创新性的关怀教育理论。该理论强调关怀关系性的建立与关怀的连续性,教育目标以“学会关怀”为导向,课程安排以“学会关怀”为主题,并从榜样、实践、对话、证实四个方面论述了关怀道德教育的主要方法。其次,基于以上理论背景,关怀教育理论下的小学师生关系有着独特的内涵和特点。在具体的教育情境中,以小学师生双方的个体价值实现和生命发展为核心,教师和学生作为双主体,一方付出关怀,另一方感知、接受并反馈关怀,是建立在双方平等对话、相互尊重基础上的情感交流。作为关怀者的教师和作为被关怀者的学生在教与学互动中形成的意识状态进一步促进了关怀关系的产生和发展。关怀教育理论视角下的小学师生关系具体表现为:平等对话的交往关系,追求双赢的教育关系,理解信任的心理关系,注重情境的互动关系与强调连续的关怀关系。再次,为了解小学师生关怀关系的现状、问题及原因,本文将济南市A小学作为研究个案,运用文献法、观察法与访谈法,在遵守研究伦理性原则的基础上收集和整理资料。小学师生关怀现状表现为:关怀认知上,小学师生对关怀关系抱有较高期待,教师对师生关怀关系了解不足、主动学习关怀知识的意识不强,学校对于教师关怀认知方面的培训较少;关怀情感上,小学师生间的理解和信任不足,缺乏一定的尊重与认可;关怀行为上,小学教师对不同学生的关注度存在差异,学生对教师关怀行为的积极与消极反馈,学生对教师的偶尔关怀以及师生关怀的不连续性。基于关怀教育理论的视角,当前小学师生关系存在关怀弱化和异化的问题,表现在:学校重视智育,关怀边缘化;教师片面解读关怀,关怀流于形式;教师关怀动机的功利化倾向以及教师关怀的错位。关怀弱化和异化的成因在于:学校教育目的和评价方式的功利化倾向、学校人文关怀氛围缺失;小学教师教育理论知识相对匮乏,自身关怀意识与实践不足;小学生家长缺乏关怀教育理念,关怀教育方式不当,难以形成关怀教育合力。最后,在借鉴关怀教育理论的基础上,对当前小学师生关系的改进提出几点建议。一是学校层面,树立关怀教育目标,引导学生学会关怀;设置关怀教育课程,奠定关怀教育基础;改进学校评价方式,关注学生个性差异;营造关怀校园氛围,注重师生人文关怀。二是教师层面,提升关怀教育理论水平,注重关怀教育连续性;投身关怀教育实践,提高自身关怀能力。三是家庭层面,更新关怀教育观念,力促家校关怀一致性;改进关怀教育方法,促进学生关怀品质培养。

郑诗琦[7](2019)在《生态型师生关系的内涵、表征及建构》文中研究指明师生关系是影响教育生态系统平衡稳定的重要因素,生态型师生关系因独特的内涵彰显其现实价值和时代意蕴。通过对浙江省M市学校师生问卷调查,发现当下师生关系中存在非生态的问题:教师专制主宰,学生压抑服从;师生各行其道,情感"冷漠"凸显;交往模式单一,整体意识缺失。生态型师生关系的建构应重塑教师权威,倡导自由民主;密切情感互联,实现和谐共生;遵循整体原则,促进师生共同发展。

孙智佳[8](2019)在《变式与通式:启发式教学再认识》文中提出启发式教学历史悠久,生命力旺盛,科学地理解启发式教学,正确有效地运用启发式教学,一直以来是教育工作者们的理想。在教育技术发展迅速,人们越来越趋向于摒弃传统教学方法的今天,正确地认识与实践启发式教学显得更为迫切。本研究在大量查阅相关文献资料、搜集实际教育教学案例的基础上,对“如何科学地理解与实践启发式教学”这一问题做了一个更好的研究。在现在有教育教学中,启发式教学受到许多人的误解,对启发式教学的归属分类多种多样,无法达成一致意见;启发式教学的内涵逐渐模棱两可,隐约不清;人们往往认为讲授就是灌输,问答就是启发。而经过严密的思考,我们才发现,讲授不一定就是灌输,问答也不一定就是启发。正确地认识启发式教学,需要我们摆脱平面、机械的观念,辩证、立体地理解它。启发式教学由变式与通式两部分组成。变式是启发式教学多种多样的实际外在表现形式。通式由点子性、契合性、协商性三部分构成,是决定启发式教学的抽象内核。其中,点子性分为内部点子与外部点子;契合性分为逻辑契合与心理契合,协商性是指师生间在教学过程中的思维协商。变式与通式的理论依据包括本质与现象理论,普遍联系原理,奥苏贝尔有意义学习理论,同化与顺应的认识发生理论。变式与通式合二为一,有机构成完整的启发式教学。启发式教学有以下内涵:首先,教师实现启发式教学的方式多种多样;其次,启发的实质与核心是内外点子的契合;再次,教学过程中师生协商,共同参与启发过程;最后,启发式教学的属性是思想与方法的统一。根据变式与通式的内涵,主要有以下三种有效实施启发式教学的策略:第一,明确内外点子;第二,促成内外点子契合;第三,深入教与学的协商。

洪娟[9](2019)在《3+X新高考背景下高中思想政治课分类分层走班教学研究 ——以杭州市为例》文中研究说明2014年9月,最新一轮高考改革正式落地,新高考实行3+X选考模式,在浙江、上海两省市首先试点。新的背景下,高中思想政治课作为高考选考科目,实行分类分层走班教学,有其深刻的理论合理性与现实必要性;在系列政策文件的指导下(方案于2017年有过调整),浙江各校在实践中探索前进。本文通过对浙江省会城市杭州的20所高中进行抽样调查(含问卷调查与访谈),了解新高考背景下高中思想政治课分类分层走班教学的实施状况,从而知晓了其在实际运行中面临的诸多挑战,并尝试提出相应优化策略。本文基于国内外研究现状梳理,立足抽样调查分析,从如下三方面展开论述:第一部分,基于现状做介绍,阐释3+X新高考背景下高中思想政治课分类分层走班教学的概念及实施依据。新高考背景下,高中思想政治课分类分层走班教学是基于思想政治科目的选考地位,考生分类分层,进而到相应教学班进行思想政治课程学习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呈现选考科目的套餐走班与选课分类走班,以及全部科目的选师走班与分层分类走班四大基本形式。思想政治课的这一变革,有其深厚的理论基础,更有自主选科、分类考试的现实依据。第二部分,立足调查做分析,论述3+X新高考背景下高中思想政治课分类分层走班教学面临的挑战。包括自主选课走班实施后刺激教室需求、增加教师角色,从而导致学校教学条件不足;学考选考改革落实后考试时间提早促使教学进度过快,考试机会增加以致考试数量过多,从而导致师生备考压力增大;分类走班教学施行分化学生学习态度,增强学生的异质性,从而导致教师教学难度增加。第三部分,应对挑战提对策,探讨3+X新高考背景下高中思想政治课分类分层走班教学的优化策略。首先,立足系统化,倡导依托多方合作力量完善走班教学条件;其次,基于差异化,倡导立足学生个体发展需求落实分类分层;进而,指向优质化,倡导基于分类分层走班实际开展教学工作。

金财柱[10](2019)在《小学高段数学综合与实践活动实施现状研究 ——以西安市为例》文中研究指明《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指出:综合与实践活动是一类以问题为载体,以学生自主参与为主的学习活动。它有别于学习具体知识的探索活动,更有别于课堂上教师的直接讲授。它是教师通过问题研修、学生全程参与、实践过程相对完整的学习活动。帮助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是数学教学的重要目标,是学生不断经历、体验各种数学活动过程的结果。而综合与实践活动是实现这些目标的重要和有效载体。研究选取西安市5所小学作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访谈、文本分析等方法,对小学数学高段综合与实践活动教学实施现状进行调查。首先,在论文的绪论中,主要论述了研究缘由与研究意义,对国内外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活动的相关研究内容作了系统的梳理和客观的分析,然后对综合与实践活动、小学高段数学综合与实践活动等相关概念进行界定,并提出本研究的研究思路以及方法等。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活动是教师基于学生现有的知识经验、兴趣爱好及生活体验,鼓励学生积极自主参与教学活动,教师在现实教学活动中建构学生对数学理论知识与社会实践、其他科目及学生的生活之间的联系,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的内容。其次,论文选取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多元智能理论作为研究的理论基础,具体分析了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活动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构建学生知识体系、提升学生实践能力以及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等方面的价值,并在论述本研究的具体设计的同时,交代了问卷的信效度检验结果,基于克隆巴赫系数检验和巴特利特球形检验,表明问卷具有较高的信效度。再次,在调查的基础上,全面把握西安市小学高段数学综合与实践活动的实施现状,从综合与实践活动实施现状学生与教师参与的两个方面七个维度对调查的结果进行了具体分析,学生参与的三个维度包括情感参与、行为参与、认知参与。教师参与的四个维度包括综合与实践活动实施的价值、综合与实践活动实施的设计理念、综合与实践活动实施的过程、综合与实践活动实施的评价。认为现实中的小学高段综合与实践活动实施存在着认可综合与实践活动的价值、注重学生参与等优势,但是,也存在着教师缺乏自主创新开发能力、教师自身教学水平不足、教师教学实质效果不佳、学生课前学具准备情况堪忧、学生难以独立完成学习内容、教师活动评价方式不合理等具体问题。最后,对西安市小学高段数学综合与实践活动存在问题的原因进行了剖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解决问题的策略。我认为导致问题的原因有传统应试教育以成绩为主的考核标准及方式、教育行政部门及学校没有提供充足的支持与保障、综合与实践内容特殊且实际操作具有一定难度、活动缺少成熟有效评价方式以及教师自身主动性不足且缺乏积极学习动力。并提出解决的问题的策略包括国家及教育行政部门出台相应政策细化活动标准、教育行政部门及学校不断完善活动实施保障制度、教育行政部门建立系统的高校教师合作研修机制、教师提高理论水平准确把握综合与实践活动理念、教师真正理解教材内容准确把握活动结构、构建多元化教学评价方法、家长指导学生共同完成学习内容。

二、更新学生观 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更新学生观 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1)高中体育课堂教学冲突及调适策略研究 ——以哈尔滨市普通高级中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研究缘起
        1.1.1 高中体育课堂教学冲突日益凸显
        1.1.2 高中体育课堂教学冲突的调适策略尚显不足
        1.1.3 高中体育课堂教学冲突及调适策略的研究有待加强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相关概念的界定
        1.3.1 冲突
        1.3.2 课堂教学冲突
        1.3.3 体育课堂教学冲突
        1.3.4 调适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国内研究现状
        2.1.1 关于课堂教学冲突的研究
        2.1.2 关于体育课堂教学冲突的研究
        2.1.3 关于课堂教学冲突调适策略的研究
    2.2 国外研究现状
        2.2.1 关于课堂教学冲突本质和原因的研究
        2.2.2 关于课堂教学冲突的影响和应对策略的研究
第3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问卷调查法
        3.2.3 数理统计法
        3.2.4 访谈法
第4章 哈尔滨市普通高级中学体育课堂教学冲突现状调查与分析
    4.1 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
        4.1.1 体育教师基本情况
        4.1.2 学生基本情况
    4.2 高中体育课堂教学冲突的现状调查
        4.2.1 高中体育课堂教学冲突的总体现状描述
        4.2.2 高中体育课堂教学冲突现状中的差异性特征
    4.3 高中体育课堂教学冲突产生的原因分析
        4.3.1 产生根源
        4.3.2 影响因素
    4.4 高中体育课堂教学冲突的功能影响
        4.4.1 积极功能
        4.4.2 消极影响
第5章 高中体育课堂教学冲突的调适策略
    5.1 教师调适策略
        5.1.1 接纳体育课堂教学冲突,转变教学观念
        5.1.2 提升自身专业素养,重塑教学权威
        5.1.3 改善课堂教学管理,建立对话式课堂
        5.1.4 修炼教学机智,转化体育课堂教学冲突
    5.2 学生调适策略
        5.2.1 端正体育学习态度
        5.2.2 正确认识教师惩戒
        5.2.3 提高自律并加强自我约束
        5.2.4 换位思考并学会尊重和理解
    5.3 学校调适策略
        5.3.1 改进体育评价制度,实现科学人性的管理
        5.3.2 更新学校教学理念,构建现代化体育教学
        5.3.3 提高对体育课重视程度,完善硬件设施
        5.3.4 加强学生体育品德培养,营造校园体育文化氛围
        5.3.5 创设师生沟通平台,增加交流途径
    5.4 社会调适策略
        5.4.1 社会正确舆论引导,改变不良偏见
        5.4.2 加强社会主导价值观建设,引导师生价值取向
        5.4.3 优化社会育人环境,减少不良社会风气影响
    5.5 家庭调适策略
        5.5.1 改进家庭教育方式
        5.5.2 构建和谐美满的家庭环境
        5.5.3 家长正确认识体育并提升重视程度
        5.5.4 家校联合加强体育教育
结论与建议
    结论
    建议
参考文献
    国内文献
        期刊
        学位论文
        专着
    国外文献
附录
    附录1 高中体育课堂教学冲突调查问卷(学生卷)
    附录2 高中体育课堂教学冲突调查问卷(教师卷)
    附录3 高中体育课堂教学冲突访谈提纲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2)太原市K小学英语校本课程开发问题的个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1.1 研究目的
        1.1.2 研究意义
    1.2 概念界定
        1.2.1 校本课程
        1.2.2 校本课程开发
    1.3 文献综述
        1.3.1 国外有关校本课程开发的研究
        1.3.2 国内相关研究
        1.3.3 对已有研究的述评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第二章 K小学英语校本课程开发的准备工作
    2.1 K小学英语校本课程开发的背景介绍
    2.2 K小学英语校本课程开发的筹备
        2.2.1 校本课程开发前的调研
        2.2.2 成立校本课程开发组
    2.3 K小学英语校本课程方案的制定
        2.3.1 明确以学生为本的校本课程开发理念
        2.3.2 组织校本课程内容
        2.3.3 明确课程评价的方式
    2.4 校本课程开发方案在确立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2.4.1 校本课程目标不够具体
        2.4.2 校本教材的时效性缺乏评估
        2.4.3 学生管理不够完善
第三章 K小学英语校本课程的实施
    3.1 校本课程实施的原则
        3.1.1 以学生为本的原则
        3.1.2 注重过程的原则
    3.2 校本课程实施的主体
    3.3 多元化的校本课程实施方式
    3.4 校本课程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的管理问题
        3.4.1 校本课程在实施过程中管理者、参与者缺少专业指导
        3.4.2 参与者的课程开发意识有待提高
第四章 K小学英语校本课程的评价
    4.1 校本课程的评价
        4.1.1 校本课程的评价主体及内容
        4.1.2 校本课程评价中存在的问题
    4.2 K小学英语校本课程开发的监督
        4.2.1 校本课程的监督主体与内容
        4.2.2 校本课程在监督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第五章 K小学英语校本课程开发的反思
    5.1 K小学的英语校本课程开发取得的成效
        5.1.1 初步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校本课程开发组织
        5.1.2 教师的校本课程开发及管理能力得到提高
        5.1.3 校本课程开发推动学校的自主管理
    5.2 K小学英语校本课程开发存在问题的分析
        5.2.1 校本课程开发者的参与意识有待提高
        5.2.2 校本课程开发的管理体系有待完善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3)初中《道德与法治》防范校园欺凌的教学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一)国内研究综述
        (二)国外研究综述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第一章 校园欺凌的相关理论及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概述
    一、关于校园欺凌的相关理论概述
        (一)关于校园欺凌概念的界定
        (二)校园欺凌的特征及表现形式
    二、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的课程理念
        (一)帮助学生做负责任的公民是课程的核心
        (二)初中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是课程的基础
        (三)正确引导、独立思考与实践相统一是课程的基本原则
    三、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策略概述
第二章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对防范校园欺凌的价值分析
    一、《道德与法治》课教学防范校园欺凌的迫切性
        (一)当前校园欺凌现象在初中普遍存在
        (二)校园欺凌严重影响到学生身心发展
        (三)《道德与法治》课教学是学校德育主阵地
    二、《道德与法治》课教学防范校园欺凌的重要性
        (一)有利于在初中落实以人为本的素质教育
        (二)有利于促进初中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
        (三)有利于增强《道德与法治》课的实效性
    三、《道德与法治》课教学防范校园欺凌的可能性
        (一)国家政策的规定要求
        (二)防范欺凌的教材内容的支撑
        (三)现实中成功实践经验的借鉴
第三章 当前初中校园欺凌及《道德与法治》课教学的现状分析
    一、选取调查对象基本情况说明
    二、基于云南省四所初中的校园欺凌现状调查结果分析
        (一)当前校园欺凌客观存在
        (二)校园欺凌已造成严重后果
    三、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道德与法治》课地位边缘化
        (二)重教材轻资源整合
        (三)重形式轻教学实效
        (四)重课堂轻实践活动
    四、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问题的成因分析
        (一)应试教育和多元价值观念对思政课的冲击
        (二)传统教学观念的束缚
        (三)教师专业素养的欠缺
        (四)教学资源开发不足
第四章 今后初中《道德与法治》课防范校园欺凌教学策略初探
    一、教学策略的实施原则
        (一)人文性原则
        (二)整体性原则
        (三)情感性原则
        (四)思辨性原则
    二、具体的教学实施策略
        (一)更新教学理念
        (二)丰富教学方法
        (三)开发教学资源
    三、教学设计
        (一)教学设计一
        (二)教学设计二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致谢

(4)互联网时代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实效性调查研究 ——以A市中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课题来源及选题依据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国外研究综述
        (二)国内研究综述
    三、研究目的
    四、研究方法
        (一)文献研究法
        (二)问卷调查法
        (三)观察法
        (四)分析法
    五、研究创新和不足
        (一)研究创新
        (二)研究不足
第一章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实效性概念界定
    1.1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实效性的概念
    1.2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实效性的保障要素
        1.2.1 教学内容必须具有针对性
        1.2.2 教学手段必须具有多样性
        1.2.3 教学行为必须具有关互性
        1.2.4 教学设计必须具有可操作性
        1.2.5 教学效果必须具有有效性
第二章 互联网时代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面临的形势
    2.1 互联网时代为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提供了机遇
        2.1.1 互联网技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2.1.2 利用在线课程延伸课堂教学
        2.1.3 激发初中生学习道德与法治课的兴趣
        2.1.4 互联网技术提高道德与法治课教学质量
    2.2 互联网时代初中道德与法治课面临的挑战
        2.2.1 对传统教学中师生关系的挑战
        2.2.2 对教师教学技能的挑战
        2.2.3 对学生的学习能力的挑战
        2.2.4 对教学管理的挑战
第三章 A市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现状
    3.1 学校和学生对于道德与法治课的重视程度
    3.2 道德与法治课教师的教学内容、手段和行为
    3.3 初中生对互联网的使用和认知情况
    3.4 道德与法治课成绩比率分布
第四章 影响A市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实效性的因素
    4.1 学校教育理念对实效性的影响
        4.1.1 对道德与法治课的重视程度不足
        4.1.2 教学经费和设备投入不足
        4.1.3 在课程安排上重识轻德
    4.2 教师教学技能、教学方法对教学实效性的影响
        4.2.1 教师教学技能对实效性的影响
        4.2.2 教师教学方法的不合理性
    4.3 社会不良风气对教学实效性的影响
第五章 提升A市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实效性的对策
    5.1 为道德与法治课教学创设良好的环境
        5.1.1 营造良好的网络环境
        5.1.2 加强校园精神文明建设
    5.2 更新教育理念
        5.2.1 更新教学观
        5.2.2 更新学生观
        5.2.3 更新教师观
    5.3 创新教学模式
        5.3.1 体验探讨
        5.3.2 感知解读
        5.3.3 领悟实践
    5.4 丰富教学内容
        5.4.1 挖掘教材,灵活运用教材
        5.4.2 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拓展教学内容
        5.4.3 与时俱进,运用网络信息充实教学内容
    5.5 改进教学方法
        5.5.1 应用教育技术手段优化教学过程
        5.5.2 利用网络创新教学方式方法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5)高中政治课教学中乡土案例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E
导论
    (一)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选题的背景
        2.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1.国内研究现状
        2.国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研究思路
        2.研究方法
    (四)研究的特色与创新之处
一、高中政治课教学中乡土案例应用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一)乡土案例的内涵及特征
        1.乡土案例的内涵
        2.乡土案例的特征
    (二)乡土案例与乡土资源、案例教学的辨析
        1.乡土资源与乡土案例的辨析
        2.乡土案例与案例教学的辨析
    (三)高中政治课教学中乡土案例应用的必要性
        1.高中政治课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需要
        2.凸显高中政治课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育教学理念
        3.有助于拓展高中政治课教材内容
        4.有助于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四)高中政治课教学中乡土案例应用的可行性
        1.乡土案例的应用符合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改革的要求
        2.乡土案例的选取与学生生活环境一致
        3.乡土案例的应用符合高中政治课教学方式变革
二、高中政治课教学中乡土案例应用现状
    (一)高中政治课教学中乡土案例应用的现状调查及结果
        1.问卷编制和访谈问题
        2.问卷实施和抽样访谈
        3.调查结果与统计分析
    (二)高中政治课教学中乡土案例应用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1.高中政治课教学中乡土案例应用存在的问题
        2.高中政治课教学中影响乡土案例应用的原因分析
三、优化高中政治课教学中乡土案例应用的原则与路径
    (一)高中政治课教学中乡土案例应用的原则
        1.教育性原则
        2.针对性原则
        3.共享性原则
        4.适度性原则
        5.经济性原则
    (二)优化高中政治课教学中乡土案例应用的路径
        1.发挥教师群体集体备课的独特优势
        2.突出教师的主导地位、增强教师的自主学习意识
        3.教师要重视学生在教学中的独特作用
        4.学校组织乡土案例走进教学的专题讲座、专题研讨
        5.建立相关学科共享的乡土案例库
        6.在校本教材的开发中同步推进乡土案例的应用
        7.建立弹性化的教师评价机制
        8.通过“研学旅行”发现乡土案例开发与应用的更多可能性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6)关怀教育理论视角下小学师生关系研究 ——以济南市某小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由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内外关于师生关系的研究现状
        (二)国内外基于关怀教育理论的师生关系研究现状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第一章 关怀教育理论概述
    一、关怀教育理论产生的时代背景与思想基础
        (一)时代背景
        (二)思想基础
    二、关怀教育理论的基本内容
        (一)关怀的关系性
        (二)以“学会关怀”为导向的教育目标
        (三)以“学会关怀”为主题的课程安排
        (四)关怀道德教育的主要方法
        (五)关怀的连续性
第二章 关怀教育理论视角下小学师生关系的应有之义
    一、关怀教育理论视角下小学师生关系的基本内涵
    二、关怀教育理论视角下小学师生关系的构成要素
        (一)教师作为关怀者的意识状态
        (二)小学生作为被关怀者的意识状态
    三、关怀教育理论视角下小学师生关系的基本特点
        (一)平等对话的交往关系
        (二)追求双赢的教育关系
        (三)理解信任的心理关系
        (四)注重情境的互动关系
        (五)强调连续的关怀关系
第三章 研究设计与实施
    一、研究对象的选择
    二、研究资料的收集
    三、研究资料的整理与分析
    四、研究的伦理性原则
第四章 当下小学师生关系的现状审视
    一、小学师生关系的关怀现状
        (一)小学师生关系的关怀认知
        (二)小学师生关系的关怀情感
        (三)小学师生关系的关怀行为
    二、小学师生关系存在的问题
        (一)小学师生关系的关怀弱化
        (二)小学师生关系的关怀异化
    三、小学师生关系关怀弱化和异化的原因分析
        (一)学校层面
        (二)教师层面
        (三)家庭因素
第五章 关怀教育理论视角下小学师生关系的改进策略
    一、学校创设关怀教育环境
        (一)树立关怀教育目标,引导学生学会关怀
        (二)设置关怀教育课程,奠定关怀教育基础
        (三)改进学校评价方式,关注学生个性差异
        (四)营造关怀校园氛围,注重师生人文关怀
    二、教师提升自身关怀素养
        (一)提升关怀教育理论水平,注重关怀教育连续性
        (二)投身关怀教育实践,提高自身关怀能力
    三、家校形成关怀教育合力
        (一)树立关怀教育理念,力促家校关怀一致性
        (二)改进关怀教育方法,促进学生关怀品质培养
注释
参考文献
附录一 观察计划提纲
附录二 访谈提纲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7)生态型师生关系的内涵、表征及建构(论文提纲范文)

一、生态型师生关系的内涵及表征
    1. 自由性是生态型师生关系的基本特征
    2. 整体性是生态型师生关系所遵循的重要原则
    3. 共生性是生态型师生关系的目标平衡状态
二、当下师生关系的非生态现象检视
    1. 教师专制主宰, 学生压抑服从
    2. 师生各行其道, 情感“冷漠”凸显
    3. 交往模式单一, 整体意识缺失
三、生态型师生关系的建构策略
    1. 重塑教师权威, 倡导自由民主
    2. 密切情感互联, 实现和谐共生
    3. 遵循整体原则, 促进师生共同发展

(8)变式与通式:启发式教学再认识(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的缘起
        一、启发式教学的备受瞩目
        二、启发式教学已有研究进入瓶颈
        三、实践领域启发式教学的运用效果不佳
        四、个人发展意愿促使
    第二节 研究意义与研究目的
        一、研究意义
        二、研究目的
    第三节 研究述评
        一、已有文献综述
        二、对已有相关研究的评价
    第四节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第二章 对启发式教学认识的误区及其批判
    第一节 陷入误区的启发式教学认识
        一、启发式教学内涵与归属的认识
        二、课堂启发式教学认识
    第二节 对启发式教学已有认识误区的批判
        一、对内涵与归属误区的批判:平面机械
        二、对课堂启发式教学误区的批判:僵化刻板
第三章 变式与通式的提出
    第一节 变式与通式的提出与涵义
        一、变式的提出及涵义
        二、通式的提出及涵义
    第二节 提出变式与通式的理论依据
        一、本质与现象理论
        二、普遍联系原理
        三、奥苏贝尔有意义学习
        四、同化与顺应的认识发生理论
    第三节 变式与通式的关系
        一、通式是支撑变式的抽象内核
        二、变式是通式的实际表现形式
    第四节 启发式教学的内涵
        一、教师实现启发式教学的方式多种多样
        二、启发的实质与核心:内外点子相契合
        三、教学过程中师生协商,共同参与启发过程
        四、启发式教学的属性
第四章 启发式教学实施策略及其失败原因解析
    第一节 有效实施启发式教学的策略
        一、明确内外点子
        二、促成内外点子契合
        三、深入教与学的协商
    第二节 启发式教学实施失败的原因解析
        一、内部点子提取失败
        二、外部点子未被准确提取
        三、协商不顺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9)3+X新高考背景下高中思想政治课分类分层走班教学研究 ——以杭州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研究背景与意义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
        1. 国外研究现状
        2. 国内研究现状
    (三) 研究内容及方法
        1. 目标与内容
        2. 思路与方法
一、3+X新高考背景下高中思想政治课分类分层走班教学及其实施依据
    (一) 高中思想政治课分类分层走班教学的概念界定
        1. 选课走班教学
        2. 高中思想政治课分类分层走班教学
    (二) 高中思想政治课分类分层走班教学的基本形式
        1. 套餐走班与选课分类走班
        2. 选师走班与分层分类走班
    (三) 高中思想政治课实施分类分层走班教学的依据
        1. 诸多理论研究呼唤教育分类与分层
        2. 高考科目自主选择带来考生的分类
        3. 学考与选考的分类要求教学的分层
二、3+X新高考背景下高中思想政治课分类分层走班教学面临的挑战
    (一) 自主选课走班实施,学校教学条件不足
        1. 教室需求增大,教学环境下滑
        2. 教师角色增多,综合素质不足
    (二) 学考选考改革落实,师生备考压力增大
        1. 教学进度过快,增加备考强度
        2. 考试数量过多,增加备考密度
    (三) 分类走班教学施行,学生学习态度分化
        1. 学科认识不足,削弱学习意志
        2. 师生联系弱化,干扰学习情绪
    (四) 教学班异质性增强,教师教学难度加大
        1. 学科特质有别,要求因材施教
        2. 学习品质有别,要求统筹协调
三、3+X新高考背景下高中思想政治课分类分层走班教学的优化策略
    (一) 系统化:依托多方合作力量完善走班教学条件
        1. 数量与质量并进,保障学校物理环境
        2. 课内与课外同步,营造教学心理氛围
        3. 管理与发展结合,优化政治师资队伍
    (二) 差异化:立足学生个体发展需求落实分类分层
        1. 指导选课分类,尊重学生自主选择
        2. 完善分层走班,考虑学生个体差异
        3. 落实层次流动,关注学生动态发展
    (三) 优质化:基于分类分层走班实际开展教学工作
        1. 依据选课要求,调整教学整体安排
        2. 立足异质现状,开展分类分层教学
        3. 基于多元层次,完善学生综合评价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1 调查设计及实施情况
附录2 调查问卷(教师版)
附录3 调查问卷(学生版)
附录4 访谈提纲(教师版)
致谢

(10)小学高段数学综合与实践活动实施现状研究 ——以西安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缘由
        1.1.1 自身专业学习引起的思考
        1.1.2 具体实施现状:活动内容虚化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国内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活动的相关研究
        1.3.2 国外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活动的相关研究
        1.3.3 观点述评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5 相关概念界定
        1.5.1 综合与实践活动
        1.5.2 小学高段数学综合与实践活动
第2章 理论支持与研究设计
    2.1 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活动实施的理论基础
        2.1.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2.1.2 多元智能理论
    2.2 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活动教育价值
        2.2.1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2.2 构建学生的知识体系
        2.2.3 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2.2.4 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2.3 研究设计
        2.3.1 研究目的
        2.3.2 研究对象
        2.3.3 问卷的检验:信度与效度
第3章 现状分析及问题分析
    3.1 实施现状分析
        3.1.1 综合与实践活动教学实施学生参与分析
        3.1.2 综合与实践活动实施中教师参与情况分析
    3.2 综合与实践活动实施现状中存在的优势
        3.2.1 充分认可综合与实践活动的价值
        3.2.2 学生注重参与综合与实践活动
        3.2.3 合理运用现代教学技术辅助教学
        3.2.4 注重教学内容与实际生活联系
    3.3 小学高段数学综合与实践活动实施现状中存在的问题
        3.3.1 教师缺乏自主创新开发能力
        3.3.2 教师自身教学水平有待提高
        3.3.3 教师教学实质效果欠佳
        3.3.4 学生课前学具准备情况堪忧
        3.3.5 学生难以独立完成学习内容
        3.3.6 教师活动评价方式不合理
第4章 小学高段数学综合与实践活动原因分析与策略
    4.1 小学高段数学综合与实践活动实施现状中存在问题原因分析
        4.1.1 传统应试教育以成绩为主的考核标准及方式
        4.1.2 教育行政部门及学校没有提供充足的支持与保障
        4.1.3 综合与实践活动缺少成熟有效评价方式
        4.1.4 综合与实践内容特殊且学习具有一定难度
        4.1.5 教师自身主动性不足且缺乏积极学习动力
    4.2 小学高段数学综合与实践活动实施策略
        4.2.1 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出台相应政策细化课程标准
        4.2.2 不断完善活动实施保障制度
        4.2.3 教育行政部门建立系统的高校教师合作研修机制
        4.2.4 教师提高理论水平准确把握综合与实践活动理念
        4.2.5 教师真正理解教材内容整体把握活动结构
        4.2.6 构建多元化活动评价体系
        4.2.7 家长指导学生共同完成学习内容
    4.3 研究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附录二
    附录三
致谢

四、更新学生观 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论文参考文献)

  • [1]高中体育课堂教学冲突及调适策略研究 ——以哈尔滨市普通高级中学为例[D]. 娄悦.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1(09)
  • [2]太原市K小学英语校本课程开发问题的个案研究[D]. 许灵波. 山西大学, 2021
  • [3]初中《道德与法治》防范校园欺凌的教学策略研究[D]. 李利宁. 云南师范大学, 2020(01)
  • [4]互联网时代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实效性调查研究 ——以A市中学为例[D]. 徐晓旭. 河南科技学院, 2020(11)
  • [5]高中政治课教学中乡土案例的应用研究[D]. 姚丽娟. 贵州师范大学, 2020(12)
  • [6]关怀教育理论视角下小学师生关系研究 ——以济南市某小学为例[D]. 孙婷婷. 山东师范大学, 2019(09)
  • [7]生态型师生关系的内涵、表征及建构[J]. 郑诗琦. 教学与管理, 2019(16)
  • [8]变式与通式:启发式教学再认识[D]. 孙智佳. 湖南师范大学, 2019(12)
  • [9]3+X新高考背景下高中思想政治课分类分层走班教学研究 ——以杭州市为例[D]. 洪娟. 华中师范大学, 2019(01)
  • [10]小学高段数学综合与实践活动实施现状研究 ——以西安市为例[D]. 金财柱. 陕西师范大学, 2019(01)

标签:;  ;  

更新学生观念,建立新型师生关系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