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关于盘活土地资产促进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的实施办法(论文文献综述)
王利伟[1](2019)在《盘活土地资产推动国企降杠杆》文中研究表明盘活国企土地资产是推动要素市场化改革和深化国企改革的重要内容,对于推动国企降杠杆具有重要意义。虽然盘活需求强烈,但总体进展不快,出现产权处置难度大、统筹协调成本高、盘活政策支撑弱的实施困境。最后,提出健全国企土地产权、合理分配盘活收益、分类推进盘活资产、创新财税政策支持、建立专项领导小组、完善盘活保障体系等对策建议。一、盘活国企土地资产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梁志华[2](2019)在《中国政府资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对于政府资产的研究有其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政府资产是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物质基础,在为政府机关相关经费的支出提供保障的同时,政府资产又通过社会总需求这一指标调节社会经济运行,从而促进经济的发展和社会文明的进步。而通过对国内外国家(政府)资产负债表研究发现,大多数研究主体是国家,对以政府为主体的相关研究较少,但实际上中国政府拥有和支配着大量的资产,探索研究中国政府资产的准确货币价值和合适估算方法是必要的。同时,在核算过程中可发现资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的改进管理方法,对维护政府资产权益,促进政府资产规范运作,增强政府资产的利用效率等有较强现实意义。本文对政府资产的研究从政府资产核算和政府资产管理两个方面展开。通过对国际和国内国家资产负债表和政府资产负债表的比较分析,在遵循国民经济核算体系2008等国际准则的基础上,结合中国的《政府会计制度》等相关制度,参考国内已有对国家资产负债表和政府资产负债表的研究,制定出中国政府资产负债的类别和主体框架。以理论框架为指导,文章分别估算了中国2016年和2017年的政府资产和政府负债。其中,对非生产资产和金融机构国有净资产的核算是重点内容。在非生产性资产的核算中,主要测算了土地资产、煤炭资产、石油和天然气资产和水资源资产。本文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对政府土地资产应包含的面积进行了重新确定,对石油和天然气资产的核算用净现值法对中国现有已探明的储量进行估算。同时尝试在中国政府煤炭资产和水资源资产的核算中采用净现值法对现有储量应缴资源税折现得到估算值。金融企业国有净资产的计算从重点银行企业扩展到了银行业中的城市商业银行、证券期货业、保险业,具体分析选取的各个企业,并对核算出的数据与《国务院关于2017年度金融企业国有资产的专项报告》中的官方数据进行了比较分析,评估计算数据的准确性。另外,还估算了生产资产和政府负债。通过估算中国政府资产,发现了在政府资产管理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分别从生产资产管理,非生产资产管理,金融企业国有资产管理三个方面阐述了相对应的政策建议,而政府资产管理的改进将为政府资产的准确核算和计量打下坚实的统计基础。本文对于中国政府资产的研究结论主要包括:第一,非金融类企业国有净资产的估算方法和数据较为合理。文章通过计算分析2010年至2017年非金融机构的国有净资产,结合《2017年度国有资产管理情况的综合报告》中公布的数据,对估算数据和官方数据进行了对比分析,发现非金融机构的国有净资产估算数据与官方差别不大,估算方法是较为合适的。第二,非生产资产的自然资源资产的核算还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在搜集计算中国土地资源、煤炭资源、石油资源、天然气资源、水资源、森林资源和无线电频谱资源的资产数据过程中发现,自然资源的管理存在较大的问题,只有加大力度针对性的加强土地资源、矿产资源、水资源、非培育性生物资源和无线电频谱资源的管理和统计工作,才有可能为中国自然资源资产的核算打下基础。目前可借鉴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等国的做法,尝试编制卫星账户,对自然资源的损耗、新发现资源详细记录,并将各资源账户与中国的经济和环境保护政策相联系,实现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发展。第三,金融机构的国有净资产核算方法有待进一步改进。本文分别从银行业、证券期货业、保险业三个行业对金融机构的国有净资产进行了核算。在测算出具体政府资产数据后,根据《国务院关于2017年度金融企业国有资产的专项报告》中公布的数据,对核算数据和官方数据进行了分行业对比分析,发现金融机构国有净资产与官方数据差别较大,其中保险业国有资产的估算数据与官方差距不大,而银行业和证券业的估算数据与官方差距较大,并对可能存在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只有加强金融企业的管理工作,注重部分金融企业的信息记录和公开,完善金融企业的国有权益数据,分行业、分类别进行汇总,才能实现金融企业国有权益部分的准确计量和真实反映,加强金融资产的管理和监管。第四,中国政府资产总量较大,可被利用的资产较多。本文核算的中国政府资产与实际价值相比是低的。一方面,中国的自然资源丰富,不仅包括文中核算的土地、煤炭、石油、天然气和水等资源,还包括其他各种自然资源,未来对它们的计量将是重要的一环。另一方面,金融企业的国有净资产因数据的可得性等原因未包括全部的金融企业。即便如此,计算得出的中国政府资产的总量仍较大,而且通过对资产负债结构的分析发现,中国政府所掌握的可被利用的资产较多。
金鑫[3](2019)在《基于S国企改制的审计质量控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进和市场经济的深化,国有企业改制全面展开,对国有企业改制审计的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改制审计作为企业改制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除了监督被审计单位是否真实客观地反映其财务状况、经营成果以及现金流量,还要确保改制企业的资产真实完整,防止国有资产流失,保障投资者的利益。但改制审计时间紧,任务重,改制审计程序执行难以到位;可参考的实务经验少,缺乏全面有效地指导与监管,严重影响改制审计作用的发挥。本文以委托代理理论、现代企业理论、现代审计理论为指导,以审计质量控制准则、国有企业改制指导思想和改制审计监督指导意见为基础,结合国有企业改制的特殊情况,分析改制审计的过程、目标及重点;在此基础上,就A会计师事务所对S国企改制审计,总结改制审计的经验,深挖存在的质量问题与原因。认为项目组能严格审查改制文件,提前熟悉相关政策法规,积极进行专业咨询,重视与各单位沟通,及时沟通改制范围,但也存在重要性水平设定不当,审计程序不规范,审计依据缺失,处理审计数据不严格,风险评估不严谨和过度参与非审计工作等审计质量问题。追根溯源是由于审计团队本身专业胜任能力不足和审计政策法规疏漏之外,与被审计单位配合度低,相关审计复核形式化的原因。考虑到改制审计项目的特殊性,要提高国有企业改制审计的质量,首先,应当完善相关政策法规,健全审计工作规范,加强审计监管和惩罚力度;其次,应进一步严格执行审计程序,提高审计人员综合素质,做好与各参与方的工作衔接;培育以质量为导向的文化氛围。本文对S国企改制审计的审计质量控制改进进行案例研究,分析改制审计的流程、重难点及目标,为改制审计的理论发展和规则制定提供一定的实务依据,对于完善改制审计流程,增强改制审计薄弱环节,提高国有企业改制审计的质量,充分发挥改制审计在国有企业改制中的作用具有重要的实践参考意义。
李晋轩[4](2018)在《城市存量工业用地更新政策的空间响应与制度优化研究 ——以天津市中心城区为例》文中认为近年来,我国大城市的发展普遍进入存量新阶段。在这些城市中,存量工业用地占据了城市土地的较大比例。以天津市为例,按照国际上后工业化都市区的平均比例估算,在接下来的30年左右仍有超过2万公顷的存量工业用地需要得到更新。因此,如何推进存量工业用地的合理高效更新,成为重要的课题。通过相关文献的总结,可以发现已有研究主要集中在通过规划编制与空间设计的手段来推进存量工业用地更新,忽略了存量更新中城市政策与制度的重要影响。基于这个出发点,本文以天津市中心城区为例,着重分析城市政策变迁对存量工业用地更新时空演变的实证影响,并在此基础上探讨进一步盘活存量工业用地的制度优化建议。首先,本研究针对天津市中心城区的特殊情况,梳理了其城市工业及城市工业用地的发展历程,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存量工业用地的界定、分类、内在问题以及更新动力。其次,通过梳理与工业用地发展相关的城市政策,本研究总结了1998年以来政策变迁中的阶段性特征,并发现了天津市中心城区的存量工业用地更新中存在着与政策变迁同步的空间响应现象。最后,鉴于城市政策在存量工业用地更新中的重要作用,本研究在国内外案例借鉴的基础上,对未来的城市政策制定,提出了以盘活存量工业用地为导向的制度优化建议。本研究的成果,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意义。通过指出长期被忽略的城市政策与制度对存量工业用地更新的重要影响,有助于中央和地方政府在今后的城市治理中,更加合理地制定政策、优化制度,更加高效地利用存量工业用地。
王靖春[5](2019)在《煤炭产能过剩的测度及产能退出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2002~2011年是煤炭行业发展最为景气的“黄金十年”,行业的高利润吸引了大量投资,新建煤矿数量不断增加,煤炭产能扩张迅速。然而,2012年以来,我国经济进入了中高速增长期,工业行业增加值增速下降致使对煤炭的消费需求放缓。并且,由于我国面临严峻的环境问题和巨大的碳减排压力,政府提出了优化能源结构、发展非煤能源的要求,这些使得对煤炭的需求量进一步下降。前期的大量投资引致煤炭产能集中释放,煤炭供给能力大于需求,造成煤炭供需严重失衡,煤炭产能过剩问题突出。供过于求也造成了煤炭价格大幅下跌,2012年~2016年6月,煤炭价格持续低位运行,行业亏损面不断扩大。为改善煤炭行业的经济运行状况,2016年2月,国务院发布了《国务院关于煤炭行业化解过剩产能实现脱困发展的意见》,提出了淘汰落后产能、严控新增产能和退出过剩产能的要求。在去产能政策的影响下,煤炭价格逐步回归至合理区间,煤炭行业经济状况出现好转。判定我国煤炭行业的产能过剩程度,提出过剩产能退出的标准和机制,测度我国去产能政策对于煤炭行业去产能、行业经济运行状况的影响,有利于认清我国煤炭行业的实际产能利用情况,弄清楚应该去多少产能的问题;有利于在去产能的过程中,哪些煤矿应该退出,退出的先后顺序应该是什么,弄清楚怎么去产能的问题;有利于明晰在产能退出后,如何处理资产债务和职工安置的问题,弄清楚产能退出后如何保障社会稳定和可持续发展的问题;有利于认识政策的实施效果,弄清楚后续政策制定和调整的问题。本文围绕着去多少产能、怎么去产能、去产能政策的效果和保障机制四个方面的问题展开研究。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是:首先从煤炭供求状况、煤炭价格、行业经营状况和产能过剩情况等方面分析本文的研究背景,提出四个方面的研究问题。根据要研究的问题,从产能及产能过剩的定义、产能过剩测度、过剩产能退出评价、政策影响效应评估和过剩产能退出的机制五个方面,对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了梳理。煤炭产能过剩测度研究。归纳总结了产能过剩测度方法的适用性和优缺点,收集了 2002~2016年我国25个产煤省的面板数据,构建了基于面板数据超越对数成本函数的煤炭产能过剩测度模型,分段计算出2002年~2011年与2012年~2016年我国25个产煤省和全国的产能状况,得到了煤炭产业产能利用率周期性变动较为明显,变动情况与行业和经济周期的特点基本一致的结论。2002~2011年“黄金十年”的平均产能利用率为80.96%,属于正常水平范围内;2012~2016年的平均产能利用率为69.63%,产能处于过剩状态。最后,根据测算结果分析了我国煤炭行业去产能取得的成绩与我国煤炭行业去产能仍存在的问题。煤炭过剩产能退出评价研究。界定了煤炭过剩产能退出的范围,研究了煤炭过剩产能退出的影响因素,确定了资源禀赋、生产安全、开采技术、生态环保及经营效益五个维度的影响因素,并基于此建立了煤炭过剩产能退出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了煤炭过剩产能退出指数,运用德尔菲法和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运用VIKOR多属性评价法进行综合评价。并以阳煤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的35个煤矿进行验证,对A类非去产能序列的23个煤矿和B类建议去产能序列中的12个煤矿分别进行排序,使用聚类分析方法对VIKOR测算得到的数据进行聚类分析,并根据VIKOR测算和聚类结果,提出了科学合理去产能和改善煤炭过剩产能程度方面的建议。煤炭去产能政策的影响效应研究。分析了国家和地方层面发布的去产能相关政策,归纳了自去产能政策发布以来2016~2017年全国以及各煤炭生产省份的实际去产能情况。构建了面板数据单差法模型,研究了去产能政策对我国煤炭开采洗选业产能利用率和行业经济增长的平均影响。得到了去产能政策的实施促使煤炭开采和洗选业的产能利用率平均提高了 4.6%,促使行业产值平均增长了10.36%;构建了双重差分模型,以我国前10大主要产煤省为处理组,其他省份为对照组,研究了去产能政策对我国煤炭开采洗选业产能利用率和行业经济增长的异质性影响。得到了去产能政策对产能利用率的异质性影响不显着,对行业经济增长具有显着的异质性影响,与其他省份相比,该政策促使主要产煤省煤炭采选业产值多增长了 13.77%。煤炭过剩产能退出机制研究。构建了煤炭产能退出机制框架模型,分析了当前资产处置模式、债务处置模式和职工安置模式存在的问题,设计了资产处置、债务处置和职工安置模式,并给出了相应的建议。提出了进场交易和租赁两种固定资产处置模式和非公开协议转让、置换两种无形资产处置模式,提出了破产清算、债务重组、市场化债转股三种债务处置模式,提出通过原单位就业、内部退养、内部转岗、特殊疾病职工安置、待岗培训等内部分流,以及退休退职,依法解除、终止劳动合同自谋置业、自主创业和退岗创业、组织参与外部岗位招聘等外部分流的职工安置模式。并以阳煤集团为案例进行过剩产能退出机制分析。本文的主要创新点是:(1)建立了基于面板数据超越对数可变成本函数的煤炭产能过剩测度模型,测算了 2002~2016年全国及各省煤炭行业的产能利用率,揭示了我国煤炭产能利用率的波动规律,判定了煤炭产能过剩的程度。(2)构建了煤炭过剩产能退出评价指标体系,建立了基于VIKOR的煤炭过剩产能退出指数测算模型,计算了阳煤集团的煤炭过剩产能退出指数,提出了基于聚类模型的煤炭过剩产能退出顺序决策方法。(3)建立了面板数据单差分及双重差分模型,定量测算了煤炭去产能政策对产能利用率的平均影响和异质性影响;建立了去产能政策对煤炭行业经济增长的单差分及双重差分模型,验证了煤炭去产能政策的有效性。(4)构建了煤炭过剩产能退出机制框架模型,提出了资产处置、债务处置和职工安置模式及建议,设计了阳煤集团煤炭过剩产能的退出方案。
赵民,王理[6](2018)在《城市存量工业用地转型的理论分析与制度变革研究——以上海为例》文中研究指明针对城市存量工业用地转型所面临的理论和实践困惑,以新制度经济学为视角,交易费用为线索,运用制度变迁、产权交易以及结构层面的国家理论等,构建基于"主体(政府与市场)——作用力(交易费用)——媒介(产权制度)"的分析框架,首先对存量工业用地的转型问题做理论解释;然后主要以上海市划拨工业用地的转型为例,对城市存量工业用地转型的政策目标、主要策略及相应的制度变革做历时性研究。最后探讨面向未来的制度建设及对规划的启示。
孙琳[7](2018)在《国有企业改革中土地使用权处置的法律风险与对策》文中研究说明现代企业制度要求土地要素能够不断进行交易和重组,使其利用率最大化,但现行国有企业土地使用制度改革的滞后性制约着国有企业的深化改革。国有企业改革中土地使用权处置存在有偿使用覆盖面低、土地资产权属不清、土地资产流失等法律风险,通过推动立法建设体系化、执法监察动态化、协作机制常态化、土地资产产权化,可以明晰国有企业土地资产的产权,发挥土地资产的基础性作用和综合效益,服务国有企业深化改革。
王永凯[8](2018)在《上海存量工业用地二次开发研究 ——土地开发利用视角》文中提出过去,上海的发展过分依赖于增量用地,造成土地的资源的过度开发和浪费,主要通过第二产业推动城市发展。当前,上海市的工业用地规模已超警戒线,工业用地的存量优化势在必行。未来,面对上海的城市用地需求、土地结构转型的要求、盘活落后产业的须要、工业企业发展的需要,更好地挖掘存量工业用地的潜力成为城市发展的重要工作。本文选取土地开发利用视角,深入研究上海存量工业用地的二次开发。在梳理该视角相关国内外研究成果的时候发现,以城市更新、棕地再利用、工业遗址开发为主的方式起到了一定的盘活作用,但对于上海工业用地二次开发来说这还是不够,如何结合上海的发展实际,在已有成果的基础上进行应用或者创新,是需要在本文思考的。上海作为全国发展的重点区域,通过先行先试推行了很多政策创新。从土地出让制度的“率先落沪”标志着盘活开端,到土地储备制度的建立使盘活工作走向成熟,再到各类盘活政策的颁布使盘活工作走向多元化。经过本文的梳理和总结,将上海存量工业用地二次开发路径大致划分为创意园区路径(工业遗址路径)、土地收储后出让路径、整体转型路径、零星转型路径、其他转型路径五大转型路径,本文在介绍路径的时候用典型案例加以说明,评析了各路径的主要特点。对上海存量工业用地二次开发进行剖析,发现存在工业遗址保护的缺位、土地收储的融资和利益分配困境、存量工业用地开发缺乏统筹、全生命周期管理的制度化程度较低等问题,并提出了针对性建议。
杨慧丽[9](2017)在《矿业用地全生命周期的盘活研究 ——基于权利配置理论》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集约利用土地、保障耕地红线是我国土地制度改革的目标,矿业用地整合提效作为实现此目标的突破口,意义重大,本文以土地使用权利配置视角对矿业用地盘活进行研究,依据矿业活动生命周期理论,从矿业用地整体入手,深入至矿地的差异化类型,剖析其在不同时间节点的盘活特征、模式及其障碍与克服机制,并结合法理,检讨、完善现行土地法律于矿地盘活而言的制度缺陷,主要研究内容与成果如下:(1)以优化土地使用权配置为主线,依据矿业生命周期构建矿地盘活研究体系并阐释不同周期中矿地盘活目标与特征的差异性,同时通过矿地盘活内涵与性质的法律分析,揭示了矿地盘活是行政性与市场性交融互动的法律行为体系。(2)遵循准入、利用、复垦及退出的矿业运行时序,兼顾矿地整体的规律性与具体矿地类型的特殊性,设计矿业用地盘活模式:准入期,结合矿业用地的不同类型,主要从土地使用权的准入判定、矿地使用权的初始配置优化两个层面研究盘活模式;利用期,从保持土地使用权主体与变更土地使用权主体分别研究矿地盘活模式,前者包括以绿色矿山建设为导向的矿企内部优化、以矿业园区建设为载体的矿业产业链整合,后者包括以独立矿业项目转移为目标的地权、矿业权捆绑流转,与以实现规模化经营为方向的矿企兼并重组,也即地权、矿业权流转特殊形态;复垦期,以权利义务分解为核心的产业化运营模式、以复垦收益科学分配为主的经济激励模式是盘活的主要方式;退出期,从政府回收土地使用权、土地使用权市场化让渡、矿企转产自用地三方面分析了有复垦义务人矿地的盘活模式,从政府调整安排用地、公私合作用地探讨了历史遗留毁损矿地的盘活模式。(3)以矿地盘活为目标评价、完善相关法律制度。为确保盘活模式的制度可行性,分别对矿业生命周期各阶段法律问题进行了改进分析,集中于:准入期建立农民集体土地合法流转机制,利用期形成外部不经济内部化的权责义分配机制,复垦期结合实践修正复垦试点政策的缺陷,退出期明确矿地之上占有、使用权利退出机制;与此同时,从矿地盘活的法律行为角度,结合行为类型与要素分析矿地盘活的法律、政策内容,从法的效力等级层面,探讨矿地盘活的法律制度体系,并在前述研究基础上提出矿地盘活法律修订建议。
于芳[10](2013)在《城市土地储备资金短缺解决机制研究》文中指出土地储备是一项资金密集型工作,土地储备的每个环节都需要资金的支持。土地储备资金短缺问题已成为制约土地储备制度可持续发展的瓶颈,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由于我国土地储备制度建立时间不长,关于这方面的研究还处在探索阶段,现有研究虽提出了一些解决方法,但缺乏系统地解决问题的整体架构。本文尝试从资金供给与资金需求的角度探讨解决土地储备资金短缺问题的办法,以完善土地储备制度。本文采用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的方法,运用土地产权理论、制度变迁理论等知识,从土地储备的制度、管理与融资三个层面并结合土地储备的实践,构建三位一体的土地储备资金瓶颈解决机制,希望能为这方面的研究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论文的研究内容及结论如下:1.土地储备制度层面。完善的土地储备制度是土地储备融资的必要条件,论文从土地储备融资的角度,分析了土地储备的立法、目标和机构性质。论文从法律效力位阶的角度对土地储备法律体系进行了实证研究,提出应将土地储备制度纳入土地管理法的建议;基于制度变迁理论对土地储备目标进行了动态考察,将储备目标划分为近期、中期和远期目标;分析了以公司形式出现的土地储备机构运作模式,指出无论是事业单位的储备机构还是公司形式的储备机构,其实质都是事业单位法人。2.土地储备管理层面。论文按着土地储备的运作环节即土地收购、一级开发和储备的程序,从控制成本的角度优化了土地储备管理系统。首先,论文分别从土地产权、土地增值和地租的角度分别分析了土地储备收购价格内涵,明确土地储备收购价格包含内容;其次,将土地储备机构与土地一级开发企业统一于委托—代理理论框架下,建立了土地储备机构与土地一级开发企业委托—代理模型并对激励强度进行了分析,得出结论,认为较合理的控制开发成本的做法就是一级开发资金由开发企业筹集并承担部分开发风险,从而提出了土地一级开发应采用BT模式的建议;最后,基于存储理论,借鉴EOQ模型建立了土地储备量模型,为解决土地储备适度规模的问题提供参考。3.土地储备融资层面。依据土地储备融资特点、土地储备目标及储备机构性质和我国金融管制要求,提出了国有土地收益基金的设想。
二、关于盘活土地资产促进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的实施办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关于盘活土地资产促进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的实施办法(论文提纲范文)
(1)盘活土地资产推动国企降杠杆(论文提纲范文)
一、盘活国企土地资产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
(一)盘活国企土地资产是推动要素市场化改革的内在要求 |
(二)盘活国企土地资产是新时代城市有机更新的必然选择 |
(三)盘活国企土地资产是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重要内容 |
(四)盘活国企土地资产是加快推动国企降杠杆的实现路径 |
二、盘活土地资产推动国企降杠杆的实施进展 |
(一)总体进展不快,处于局部摸索阶段 |
(二)盘活需求强烈,呈现区域分异特征 |
(三)多方主体参与,土地盘活过程复杂 |
(四)盘活方式多样,取决土地价值属性 |
三、盘活土地资产推动国企降杠杆的实施困境 |
(一)土地产权关系复杂,产权处置难度大 |
(二)多方利益博弈激烈,统筹协调成本高 |
(三)政策支持体系缺位,盘活政策支撑弱 |
四、盘活土地资产推动国企降杠杆的对策建议 |
(一)健全厘清国企对土地资产的产权关系 |
(二)合理分配盘活国企土地资产的增值收益 |
(三)分类推进盘活国企土地资产的实施过程 |
(四)创新盘活国企土地资产的财税政策支持 |
(五)建立盘活国企土地资产的专项领导小组 |
(六)完善盘活国企土地资产的保障体系 |
(2)中国政府资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的理论及实践意义 |
1.2 有关政府资产的研究综述 |
1.2.1 政府资产 |
1.2.2 政府资产核算研究 |
1.2.3 政府资产管理研究 |
1.3 研究框架和主要内容 |
1.4 研究方法 |
1.5 创新点与不足 |
1.5.1 本文创新点 |
1.5.2 本文局限性 |
第2章 政府资产的概念与范畴 |
2.1 政府资产的概念 |
2.1.1 政府资产定义 |
2.1.2 与政府资产相关概念解析 |
2.2 政府资产的范畴 |
2.2.1 政府资产中的自然资源资产 |
2.2.2 政府资产中的其他资产 |
第3章 中国政府资产负债理论框架 |
3.1 国际上国家资产负债核算方法 |
3.1.1 国家资产负债表编制的国际做法 |
3.1.2 不同国际机构国家资产负债表的编制方法 |
3.1.3 不同国家国家资产负债表的编制方法 |
3.1.4 国际国家资产负债核算方法对中国政府资产核算的启示 |
3.2 中国国家(政府)资产负债的核算方法 |
3.2.1 中国现有的政府会计制度 |
3.2.2 中国国家(政府)资产负债表的编制进程 |
3.3 中国政府资产负债类别与框架 |
第4章 中国政府资产负债核算 |
4.1 非生产资产 |
4.1.1 核算资源性资产的重要性 |
4.1.2 土地资产 |
4.1.3 矿产资源 |
4.1.4 水资源 |
4.1.5 森林资源 |
4.2 金融机构国有净资产 |
4.2.1 银行业国有净资产 |
4.2.2 证券期货业国有净资产 |
4.2.3 保险业国有净资产 |
4.2.4 中国投资有限责任公司国有净资产 |
4.2.5 金融机构国有净资产汇总 |
4.3 生产资产 |
4.3.1 政府存款 |
4.3.2 全国社保基金 |
4.3.3 固定资产及其他 |
4.3.4 非金融类企业国有净资产 |
4.4 政府负债 |
4.4.1 直接负债 |
4.4.2 或有负债 |
4.5 中国政府资产负债表 |
4.6 中国政府资产负债数据分析 |
4.6.1 政府资产结构分析 |
4.6.2 政府负债结构分析 |
4.6.3 政府资产负债分析 |
第5章 政府资产管理存在问题及政策建议 |
5.1 生产资产管理 |
5.1.1 生产资产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
5.1.2 生产资产管理的政策建议 |
5.2 非生产资产管理 |
5.2.1 非生产资产资产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
5.2.2 非生产资产资产管理政策建议 |
5.3 金融企业国有资产管理 |
5.3.1 金融企业国有资产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
5.3.2 金融企业国有资产管理政策建议 |
第6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A |
附录A 4.1:2016年31个国家的资产负债情况 |
附录A 4.2:2006年至2017年中国主要矿产查明资源储量 |
附录A 4.3:大型商业银行及股份制银行股东持股情况 |
附录A 4.4:截止2016年底部分城市商业银行情况表 |
附录A 4.5:2016年证券、期货公司经营业绩排名靠前的公司情况 |
致谢 |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3)基于S国企改制的审计质量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选题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国企改制审计政策法规研究 |
1.2.2 审计质量控制理论研究 |
1.2.3 国企改制审计理论研究 |
1.2.4 国企改制审计案例 |
1.3 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
第2章 国企改制审计的质量改进理论分析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国企改制 |
2.1.2 改制审计 |
2.1.3 审计质量控制 |
2.2 国企改制审计的理论基础 |
2.2.1 委托代理理论 |
2.2.2 现代企业理论 |
2.2.3 现代审计理论 |
2.3 会计师事务所质量控制准则 |
2.3.1 质量控制的目标 |
2.3.2 业务承接和客户关系保持 |
2.3.3 专业胜任能力 |
2.3.4 业务执行和监控 |
2.4 提高国企改制审计质量的准备 |
2.4.1 准确定位改制审计的目标 |
2.4.2 准确把握国企改制审计政策法规 |
2.4.3 充分了解改制过程 |
2.4.4 准确把握改制审计的重点 |
第3章 S国企改制审计案例 |
3.1 S国企及改制基本情况 |
3.1.1 S国企的基本情况 |
3.1.2 公司改制的基本情况 |
3.2 S国企改制审计过程 |
3.2.1 审计目标 |
3.2.2 审计内容 |
3.2.3 风险评估 |
3.2.4 审计重点 |
3.2.5 函证程序 |
3.3 改制报表的审计调整 |
3.3.1 审计调整说明 |
3.3.2 资产调整过程 |
3.3.3 关键指标变动 |
第4章 S国企改制审计的经验和质量问题 |
4.1 S国企改制审计的重要经验 |
4.1.1 严格审查改制文件 |
4.1.2 及时沟通改制范围 |
4.1.3 熟悉相关审计政策 |
4.1.4 重视与各单位沟通 |
4.1.5 积极进行专业咨询 |
4.2 S国企改制审计存在质量问题 |
4.2.1 重要性水平设定不当 |
4.2.2 函证等程序缺乏规范 |
4.2.3 个别审计事项无依据 |
4.2.4 处理审计数据不严谨 |
4.2.5 未严格执行风险评估 |
4.2.6 过度参与非审计工作 |
4.3 S国企改制审计质量问题的根源 |
4.3.1 审计相关依据有疏漏 |
4.3.2 审计团队能力有瑕疵 |
4.3.3 与改制单位配合度低 |
4.3.4 相关审计复核形式化 |
第5章 国企改制审计质量控制建议 |
5.1 完善改制及审计相关规制 |
5.1.1 健全改制审计相关政策 |
5.1.2 构建改制审计考评体系 |
5.1.3 加强监管以及惩罚力度 |
5.2 提高对改制审计工作的要求 |
5.2.1 严格执行审计监督程序 |
5.2.2 提高审计人员综合素质 |
5.2.3 做好与各方的工作衔接 |
5.2.4 培育质量为导向的基调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城市存量工业用地更新政策的空间响应与制度优化研究 ——以天津市中心城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我国城市规划与建设正式进入存量时期 |
1.1.2 存量工业用地更新的市场潜力有待释放 |
1.1.3 存量工业用地更新的相关政策不断推出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理论意义 |
1.2.3 研究实践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3.1 国内外关于存量工业用地更新的相关研究 |
1.3.2 国内关于城市土地及更新政策变迁的相关研究 |
1.3.3 国内关于天津存量工业用地时空演变的相关研究 |
1.3.4 相关研究成果小结 |
1.4 研究方法与框架 |
1.4.1 研究方法 |
1.4.2 研究框架 |
1.5 研究创新点 |
1.5.1 以存量更新的视角逐年梳理城市工业用地的变迁历程 |
1.5.2 精确量化政策变迁与存量工业用地更新间的数据关系 |
第2章 天津市中心城区工业用地布局的发展历程 |
2.1 天津市中心城区及其城市工业发展情况简介 |
2.1.1 天津市中心城区简介 |
2.1.2 天津市中心城区城市工业发展情况简述 |
2.2 天津市中心城区城市工业用地扩张与更新的发展沿革 |
2.2.1 城市工业用地的初步发展时期(1860-1948 年) |
2.2.2 城市工业用地的增量建设时期(1949-1985 年) |
2.2.3 城市工业用地的更新萌芽时期(1986-1997 年) |
2.2.4 城市工业用地的存量更新时期(1998 年至今) |
2.3 天津市中心城区存量工业用地的界定、产生、类型与内在问题 |
2.3.1 天津市中心城区存量工业用地的界定 |
2.3.2 天津市中心城区存量工业用地的产生 |
2.3.3 天津市中心城区存量工业用地的类型 |
2.3.4 天津市中心城区存量工业用地的内在问题 |
2.4 天津市中心城区存量工业用地更新的主导动力及其影响因素 |
2.4.1 城市政策(束)是存量工业用地更新的主导动力 |
2.4.2 存量更新中城市政策(束)背后的经济、政治与社会因素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城市存量工业用地更新政策的空间响应 |
3.1 存量工业用地更新相关城市政策的分类梳理 |
3.1.1 关于住房改革与国企改革的政策 |
3.1.2 关于加强城市土地管理的政策 |
3.1.3 关于存量土地再利用的政策 |
3.1.4 关于进一步盘活存量工业用地的政策 |
3.2 城市政策变迁的时序规律、指标评价与特征分析 |
3.2.1 相关城市政策的颁布时序规律分析 |
3.2.2 相关城市政策的作用指标评价分析 |
3.2.3 城市政策变迁中的阶段性特征 |
3.3 存量工业用地更新历程与城市政策变迁的对照研究 |
3.3.1 存量工业用地更新数据的获取与处理 |
3.3.2 存量工业用地时空演变的精确定量分析 |
3.3.3 存量工业用地更新对城市政策变迁的空间响应 |
3.4 城市政策变迁各阶段中的政策-空间响应机制详解 |
3.4.1 政策宽松阶段(1998-2002 年) |
3.4.2 政策收紧阶段(2003-2007 年) |
3.4.3 政策创新阶段(2008-2013 年) |
3.4.4 政策推进阶段(2014 年至今)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城市存量工业用地更新政策的制度优化 |
4.1 城市政策对存量工业用地更新的多重效用 |
4.1.1 负面抑制效用 |
4.1.2 间接带动效用 |
4.1.3 直接推动效用 |
4.2 制度优化的必要性和意义 |
4.2.1 针对存量工业用地的制度优化势在必行 |
4.2.2 制度优化有助于有效盘活存量工业用地 |
4.2.3 反例:不合理的城市制度加速“低效利用”工业用地产生 |
4.3 以盘活存量工业用地为导向的制度优化 |
4.3.1 国内外存量盘活相关制度的借鉴 |
4.3.2 天津市中心城区盘活存量工业用地的主要手段评述 |
4.3.3 天津市中心城区盘活存量工业用地的制度优化建议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研究的重点与结论 |
5.1.1 研究的重点 |
5.1.2 研究的结论 |
5.2 研究的不足之处与今后方向 |
5.2.1 研究的不足之处 |
5.2.2 研究的今后方向 |
参考文献 |
图表目录 |
附录A 关于国有土地和存量工业用地的相关政策梳理 |
附录B 1998 年至今天津市中心城区存量工业用地更新案例梳理 |
附录C 2013 年至今天津市土地交易市场挂牌成交存量工业用地 |
附录D 天津市中心城区存量工业用地分布图(1995-2018)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致谢 |
(5)煤炭产能过剩的测度及产能退出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问题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问题的提出 |
1.2 研究意义与内容 |
1.2.1 研究意义 |
1.2.2 研究内容 |
1.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3.1 研究方法 |
1.3.2 技术路线 |
2 文献综述 |
2.1 产能及产能过剩的界定 |
2.2 产能利用率测度研究现状 |
2.3 产能评价及退出标准研究现状 |
2.4 政策效果评价研究现状 |
2.5 产能退出机制研究现状 |
2.6 文献评述 |
3 煤炭产能过剩测度研究 |
3.1 煤炭产能过剩测度方法确定 |
3.1.1 产能过剩测度方法分析 |
3.1.2 煤炭产能过剩测度方法比较及选择 |
3.2 基于面板数据的煤炭产能过剩测度模型 |
3.2.1 模型构建 |
3.2.2 变量确定及数据来源 |
3.3 基于面板数据的煤炭产能过剩测算 |
3.3.1 描述性统计 |
3.3.2 面板单位根及协整检验 |
3.3.3 各省煤炭产能过剩测度结果 |
3.4 测度结果分析 |
3.4.1 各省产能过剩测度结果分析 |
3.4.2 全国产能过剩测度结果分析 |
3.4.3 我国煤炭产能过剩测度结果的启示 |
3.5 本章小结 |
4 煤炭过剩产能退出评价研究 |
4.1 煤炭过剩产能退出范围界定及影响因素研究 |
4.1.1 煤炭过剩产能退出范围界定 |
4.1.2 煤炭过剩产能退出的影响因素研究 |
4.2 煤炭过剩产能退出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 |
4.2.1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 |
4.2.2 评价指标的确定 |
4.2.3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成及说明 |
4.3 煤炭过剩产能退出指数测算研究 |
4.3.1 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
4.3.2 基于VIKOR的煤炭过剩产能退出指数测算研究 |
4.3.3 煤炭过剩产能退出指数实证研究 |
4.3.4 煤炭过剩产能退出指数聚类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5 煤炭去产能政策的影响效应研究 |
5.1 去产能相关政策概述 |
5.1.1 国家层面相关政策 |
5.1.2 地方层面相关政策 |
5.2 政策对去产能的实际影响情况 |
5.2.1 全国去产能情况 |
5.2.2 各省份去产能情况 |
5.3 去产能政策对产能利用率的影响 |
5.3.1 对产能利用率的平均影响 |
5.3.2 对产能利用率的异质性影响 |
5.4 去产能政策的经济影响 |
5.4.1 政策的平均经济影响 |
5.4.2 政策的异质性经济影响 |
5.5 本章小结 |
6 煤炭过剩产能退出机制研究 |
6.1 煤炭产能退出机制模型构建 |
6.1.1 煤炭产能退出机制理论依据 |
6.1.2 煤炭产能退出政策概述 |
6.1.3 煤炭产能退出机制框架模型 |
6.2 资产处置模式及建议 |
6.2.1 资产处置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
6.2.2 固定资产处置模式设计 |
6.2.3 无形资产处置模式设计 |
6.2.4 去产能资产处置建议 |
6.3 债务处置模式及建议 |
6.3.1 债务处置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
6.3.2 债务处置模式设计 |
6.3.3 去产能债务处置建议 |
6.4 职工安置模式及建议 |
6.4.1 职工安置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
6.4.2 职工安置模式设计 |
6.4.3 去产能职工安置建议 |
6.5 阳煤集团过剩产能退出案例分析 |
6.5.1 关闭矿井现状 |
6.5.2 关闭矿井处置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
6.5.3 关闭矿井资产处置方案设计 |
6.5.4 关闭矿井债务处置方案设计 |
6.5.5 关闭矿井职工安置方案设计 |
6.6 本章小结 |
7 结论与展望 |
7.1 研究结论 |
7.2 主要创新点 |
7.3 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在学期间参加科研项目 |
(7)国有企业改革中土地使用权处置的法律风险与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一、土地使用权处置在国有企业改革中的变革 |
二、国有企业土地使用权处置改革面临的法律风险 |
(一) 土地有偿使用覆盖面低 |
(二) 节约集约用地不足 |
(三) 擅自改变土地用途凸显 |
(四) 土地资产权属不清现象严重 |
(五) 土地资产流失途径多样 |
三、国有企业土地使用权处置改革受阻的原因 |
(一) 法律依据缺乏系统性和可操作性 |
(二) 执法监察力度不够 |
(三) 监管查处工作协作机制不完善 |
(四) 现代产权制度尚未完全建立 |
四、完善国有企业土地使用权处置的对策 |
(一) 推动立法建设体系化及可操作化 |
(二) 建立动态执法监察体系 |
(三) 建立长效协作机制 |
(四) 强化土地资产产权管理工作 |
(8)上海存量工业用地二次开发研究 ——土地开发利用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
一、问题的提出 |
二、研究的意义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状况 |
一、关于城市更新研究 |
二、关于工业遗址开发研究 |
三、关于棕地再开发研究 |
四、国内外研究评述 |
第三节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创新点 |
一、研究内容与框架 |
二、研究方法 |
三、研究可能的创新 |
第二章 工业用地二次开发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一节 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二节 循环经济理论 |
第三节 土地供需均衡理论 |
一、土地供给分析 |
二、土地需求分析 |
三、土地供需平衡 |
第三章 上海工业用地二次开发概况 |
第一节 上海工业用地二次开发工作推进情况 |
一、存量工业用地摸底工作 |
二、存量工业用地二次开发情况 |
第二节 上海的工业用地土地盘活制度沿革 |
第三节 上海存量工业用地二次开发路径 |
一、创意园区路径(工业遗址路径) |
二、土地收储后出让路径 |
三、整体转型路径 |
四、零星转型路径 |
五、其它转型路径 |
第四章 上海工业用地二次开发问题剖析 |
第一节 工业遗址保护的缺位 |
一、缺乏工业遗址保护意识 |
二、缺乏分类保护和统筹保护机制 |
第二节 土地收储的融资和利益分配困境 |
一、土地收储融资待落地 |
二、收储后出让收益分享需明确 |
第三节 存量工业用地开发缺乏统筹 |
一、存量工业用地二次开发长期规划尚未建立 |
二、存量用地宗地范围亟待统筹调整 |
第四节 全生命周期管理的制度化程度较低 |
一、全生命周期管理要求核提需科学化 |
二、出让合同监管需到位 |
第五节 土地二次开发的附加成本问题 |
一、工业用地污染情况较为严重 |
二、工业用地污染治理资金压力巨大 |
第五章 上海工业用地二次开发政策建议 |
第一节 完善工业遗址制度 |
一、提高意识并更新观念 |
二、进行分类开发 |
三、建立遗址开发规划 |
第二节 完善土地储备资金制度 |
一、完善土地储备融资工作 |
二、完善土地储备收益分享 |
第三节 完善存量用地统筹开发工作 |
一、形成存量工业用地盘活长期规划 |
二、利用土地整治规整存量用地宗地范围 |
第四节 完善全生命周期制度 |
一、形成科学核提全生命周期要求 |
二、利用综合信息平台加强土地出让合同监管 |
第五节 降低工业用地二次开发的附加成本 |
一、健全常态化监管机制 |
二、建立私人融资模式 |
第六章 结束语 |
一、研究结论 |
二、研究存在的不足 |
三、下一步研究方向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9)矿业用地全生命周期的盘活研究 ——基于权利配置理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研究问题的提出 |
1.1.2 研究依托 |
1.1.3 选题的意义 |
1.2 研究综述 |
1.2.1 研究进展 |
1.2.2 研究进展的评述 |
1.3 研究内容、方法与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技术路线 |
2 基础理论及对本文的启示 |
2.1 权利理论 |
2.1.1 权利的界定 |
2.1.2 权利的配置 |
2.1.3 权利冲突及其化解 |
2.2 法律行为理论 |
2.2.1 理论概述 |
2.2.2 对本文研究的启示 |
3 矿业用地盘活的内涵研究 |
3.1 矿业用地的概念与类型 |
3.1.1 矿地概念分析 |
3.1.2 矿地类型分析 |
3.2 矿地盘活的含义与性质 |
3.2.1 矿地盘活的含义分析 |
3.2.2 矿地盘活的性质分析 |
3.3 小结 |
4 矿地准入期的盘活研究 |
4.1 盘活模式的来源与依据 |
4.2 盘活的模式 |
4.2.1 土地使用权准入矿业的判定模式 |
4.2.2 现行法之内地权初始配置的优化模式 |
4.2.3 现行法之外地权初始配置的构建模式 |
4.2.4 矿地使用权初始配置后的调整模式 |
4.3 不同类型矿地的具体盘活路径 |
4.3.1 类型矿地的权利配置路径 |
4.3.2 权利属性匹配下的类型矿地使用权优化 |
4.4 盘活的障碍与对策 |
4.4.1 矿地使用权优化配置的导向不明 |
4.4.2 矿地使用权优化配置的路径不足 |
4.5 小结 |
5 矿地利用期的盘活研究 |
5.1 盘活模式的来源与依据 |
5.2 盘活的模式 |
5.2.1 矿企提升矿地综合效益的模式 |
5.2.2 矿地使用权让渡于第三方的模式 |
5.2.3 盘活模式之间的联系与区分 |
5.3 不同类型矿地的具体盘活路径 |
5.3.1 权利状态差异矿地的权利更正 |
5.3.2 权利状态差异矿地的权利流转 |
5.3.3 使用期限差异矿地的优化处置 |
5.4 盘活的障碍与对策 |
5.4.1 矿地利用状态影响盘活模式实现程度 |
5.4.2 外部不经济致矿企怠于提升矿地效益 |
5.4.3 税费征收不合理降低矿地利用效益 |
5.5 小结 |
6 矿地复垦期的盘活研究 |
6.1 盘活模式的来源与依据 |
6.2 盘活的模式 |
6.2.1 复垦启动的盘活模式 |
6.2.2 复垦运行的盘活模式 |
6.2.3 复垦收益的盘活模式—拓展复垦土地指标收益 |
6.3 不同类型矿地的具体盘活路径 |
6.3.1 复垦义务主体差异的矿地类型影响资金筹措方式 |
6.3.2 毁损状态差异的矿地类型引发复垦权责问题 |
6.4 盘活的障碍与对策 |
6.4.1 基础信息缺失致复垦风险增大 |
6.4.2 复垦试点政策的相关问题 |
6.5 小结 |
7 矿地退出期的盘活研究 |
7.1 盘活模式的来源与依据 |
7.2 盘活的模式 |
7.2.1 有复垦义务人矿地盘活模式 |
7.2.2 历史遗留毁损矿地盘活模式 |
7.3 不同类型矿地的具体盘活路径 |
7.4 盘活的障碍与对策 |
7.4.1 矿企资产变现困难 |
7.4.2 失业矿工安置困难 |
7.4.3 矿地之上占有或使用权利的处理 |
7.5 小结 |
8 矿地盘活法律制度的完善 |
8.1 矿地盘活法律内容的完善 |
8.1.1 矿地盘活条件相关法律 |
8.1.2 矿地盘活客体相关法律 |
8.1.3 矿地盘活主体相关法律 |
8.1.4 矿地盘活内容相关法律 |
8.1.5 矿地盘活评价相关法律 |
8.2 矿地盘活法律体系的完善 |
8.2.1 法律体系梳理 |
8.2.2 法律体系完善 |
8.3 矿地盘活相关法律的修订建议 |
8.3.1 民商事法律—规制市场行为 |
8.3.2 行政法律—规制政府行为 |
8.4 小结 |
9 结论与展望 |
9.1 研究结论 |
9.2 研究的创新点 |
9.3 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10)城市土地储备资金短缺解决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依据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目的 |
1.1.3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2.1 城市土地储备概念研究 |
1.2.2 城市土地储备资金短缺研究 |
1.2.3 结论 |
1.3 研究内容与创新点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理论基础 |
1.3.3 可能的创新点 |
1.4 技术路线与研究方案 |
1.4.1 研究方法 |
1.4.2 技术路线 |
第2章 城市土地储备资金短缺原因分析 |
2.1 城市土地储备资金短缺现状 |
2.2 城市土地储备资金短缺原因分析 |
2.2.1 城市土地储备资金需求分析 |
2.2.2 城市土地储备资金供给分析 |
2.3 城市土地储备资金短缺原因深度分析 |
2.3.1 土地储备制度缺陷降低了土地储备吸融力 |
2.3.2 土地储备工作不完善导致土地储备资金需求偏高 |
2.3.3 土地储备融资机制不合理导致土地储备资金有效供给不足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完善城市土地储备制度 |
3.1 城市土地储备制度供给与需求分析 |
3.2 完善城市土地储备制度法律体系建设 |
3.2.1 城市土地储备制度的现行法律法规体系 |
3.2.2 现行土地储备法律体系存在问题 |
3.2.3 统一土地储备立法的可行性分析 |
3.3 城市土地储备目标分析 |
3.3.1 国外土地储备目标分析 |
3.3.2 国内城市土地储备目标 |
3.3.3 制度变迁视角下的土地储备目标 |
3.4 城市土地储备运作模式及机构设置 |
3.4.1 城市土地储备的运作模式 |
3.4.2 城市土地储备机构设置及性质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优化城市土地储备管理体系 |
4.1 优化城市土地储备收购环节 |
4.1.1 城市土地储备收购现状 |
4.1.2 城市存量土地收购问题分析 |
4.1.3 城市存量土地储备收购价格内涵分析 |
4.2 优化城市土地储备开发环节 |
4.2.1 土地一级开发成本控制与资金来源 |
4.2.2 优化土地一级开发管理 |
4.2.3 土地一级开发运用 BT 模式研究 |
4.3 优化土地储备储备环节 |
4.3.1 拟定城市土地储备量的思路 |
4.3.2 构建土地储备量模型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建立国有土地收益基金的探索 |
5.1 土地储备融资特点 |
5.2 城市土地储备融资方式分析 |
5.3 建立国有土地收益基金 |
5.3.1 国外土地基金实施情况 |
5.3.2 土地基金在我国的实践 |
5.3.3 国有土地收益基金功能 |
5.3.4 国有土地收益基金性质 |
5.3.5 国有土地收益基金资金来源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土地储备资金短缺解决机制实证研究 |
6.1 北京市土地储备机构资金运作现状 |
6.1.1 北京市土地储备中心资金来源 |
6.1.2 北京市土地储备机构资金运用情况 |
6.2 北京市土地储备制度建设 |
6.3 北京市土地储备管理工作 |
6.3.1 北京市土地储备收购情况 |
6.3.2 北京市土地储备开发情况 |
6.3.3 北京市土地储备量的测算 |
6.4 北京市土地储备融资特点 |
6.5 北京市土地储备资金短缺解决机制 |
6.6 本章小结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1.1 研究工作内容总结 |
7.1.2 主要结论 |
7.2 有待进一步研究问题的讨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四、关于盘活土地资产促进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的实施办法(论文参考文献)
- [1]盘活土地资产推动国企降杠杆[J]. 王利伟. 中国经贸导刊, 2019(11)
- [2]中国政府资产研究[D]. 梁志华.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2019(01)
- [3]基于S国企改制的审计质量控制研究[D]. 金鑫. 湖南大学, 2019(07)
- [4]城市存量工业用地更新政策的空间响应与制度优化研究 ——以天津市中心城区为例[D]. 李晋轩. 天津大学, 2018(06)
- [5]煤炭产能过剩的测度及产能退出机制研究[D]. 王靖春.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2019(08)
- [6]城市存量工业用地转型的理论分析与制度变革研究——以上海为例[J]. 赵民,王理. 城市规划学刊, 2018(05)
- [7]国有企业改革中土地使用权处置的法律风险与对策[J]. 孙琳. 湖北警官学院学报, 2018(05)
- [8]上海存量工业用地二次开发研究 ——土地开发利用视角[D]. 王永凯. 上海交通大学, 2018(08)
- [9]矿业用地全生命周期的盘活研究 ——基于权利配置理论[D]. 杨慧丽.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7(09)
- [10]城市土地储备资金短缺解决机制研究[D]. 于芳.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