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族性结肠息肉病保肛手术5例报告

家族性结肠息肉病保肛手术5例报告

一、家族性结肠息肉病保留肛门手术五例报告(论文文献综述)

齐艳荣[1](2014)在《青年大肠肿瘤的临床、内镜和病理特征分析》文中研究指明背景与目的:大肠癌是世界性常见恶心肿瘤之一,在我国已成为第四位肿瘤死亡原因。近年来由于生活方式的改变、饮食结构不合理、肥胖以及环境污染等因素的影响,青年人罹患大肠肿瘤的比例逐渐增高,而青年人症状隐匿,重视程度不够,经常导致发现时已是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CRC)晚期,故临床工作中我们需提高对青年大肠肿瘤的认识及重视,降低CRC发病率。大肠肿瘤主要包括大肠癌和大肠腺瘤(colorectal adenoma, CRA),大肠腺瘤是公认的大肠癌癌前病变。我国目前随着大肠癌筛查的普及,大量的腺瘤病人在筛查中被诊断,并得到了及时诊治,预防及降低了CRC的发生。本研究对青年大肠腺瘤及大肠癌患者进行回顾分析,探讨青年大肠肿瘤的发病特点,以提高临床医师对青年大肠肿瘤的认识,努力做到早诊、早治,以降低青年大肠癌的发病率,改善预后。病人与方法:青年大肠腺瘤研究对象为2012年1月1日-2013年12月31日于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行结肠镜检查并经病理证实为CRA的18-44岁的青年患者,共180例,同期配对选取中老年患者360例作为对照组,对比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临床表现、内镜特征、病理类型及癌变等情况,分析总结青年大肠腺瘤特征。青年大肠癌研究对象为2003年1月1日-2013年12月31日于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行结肠镜检查并经病理证实为CRC的18-44岁的青年患者,共104例,同期配对选取中老年CRC患者208例作为对照组,对比两组患者的一般情况、临床症状、确诊时间、发病部位、病理类型、转移情况、治疗方法及预后等情况,分析总结青年大肠癌的特征。这些资料运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χ2检验,两组间比较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青年大肠腺瘤的临床、内镜及病理分析:1.1腺瘤检出率:青年组腺瘤检出率5.0%,腺瘤占总息肉比例为34.6%,男性高于女性,男:女=1.61:1。与中老年组相比可知,腺瘤检出率与年龄相关,年龄越大,检出率越高。1.2临床表现:青年组中以腹泻为主,中老年组以便秘、便血较多见。1.3腺瘤数目:青年组以单发为主,中老年组以多发为主,说明青年人单发腺瘤比例高,结直肠多发腺瘤检出率随年龄增长而增加。1.4部位:青年组腺瘤分布以直肠和左半结肠为主,而左半结肠和右半结肠均有腺瘤的检出率青年组明显低于中老年组,,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5大小和形态:两组患者中,直径<1.Ocm及广基型腺瘤所占比例均最高,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6病理:青年组以管状腺瘤为主(76.7%),但绒毛管状腺瘤检出率(14.4%)低于中老年组(22.5%),锯齿状腺瘤检出率(6.1%)高于中老年组(2.5%),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锯齿状腺瘤左半结肠多见,形态多为小的无蒂样病变,容易漏诊。1.7癌变:青年组腺瘤癌变率(2.7%)低于中老年组(8.2%)。青年组5例腺瘤癌变患者均有便血表现,提示对有便血症状的患者应提高警惕,予以重视。2青年大肠癌的临床、内镜、病理特征及预后分析:2.1青年组大肠癌患者男女检出率相近,男:女=1.04:1;中老年组男性检出率高于女性,男:女=1.81:1,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2青年组有肿瘤家族史比例(21.2%)明显高于中老年组(8.2%),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3青年组临床症状以便血、腹痛及大便习惯性状改变多见,确诊时间长;病变部位以直肠为主(44.2%),而右半结肠检出率青年组(36.6%)明显高于中老年组(19.2%),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病理类型以低分化腺癌及黏液腺癌为主;转移多、选择手术治疗比例高,P<0.05,与中老年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1年及3年生存率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青年大肠腺瘤检出率男性高于女性,临床表现以腹泻最多见,绒毛管状腺瘤检出率低于中老年组,锯齿状腺瘤检出率高于中老年组。锯齿状腺瘤左半结肠多见,形态多为小的无蒂样病变,容易漏诊。而青年大肠癌检出率男女相近,有肿瘤家族史比例高,右半结肠检出率高于中老年组,青年大肠癌分化差、转移多。故应加强对青年大肠肿瘤的诊治和随访。

赵喜颖[2](2012)在《基于“治未病”理论腺瘤性大肠息肉中医防治的临床研究》文中指出研究目的调查研究腺瘤性大肠息肉患者的中医体质分布规律,为开展临床无症状人群调查,对高发人群进行健康教育等提供科学依据,从未病先防的层次预防腺瘤性大肠息肉的发生。将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分组进行进一步研究,从既病防变、愈后防复的层面探讨该病在中医药干预与非干预下的复发、再发及癌变情况。也即是在腺瘤性大肠息肉的未病、欲病状态加以干预,探讨如何降低腺瘤性大肠息肉的发生率、复发再发率、癌变率。研究方法选择广东省中医院(大德路总院)2010年9月至2011年4月期间,符合纳入标准的150例患者,由研究者对患者进行体质辨识,总结出易患腺瘤性大肠息肉的体质类型。将符合广东省中医院临床路径的患者,按照各自的不同辨证分为A组(脾虚湿瘀组)、B组(湿热瘀阻组)及C组(气滞血瘀组),每组根据服用与不服用中药分别分为两个亚组:A1组(中药治疗组)和A0组(非中药治疗组)、B1组(中药治疗组)和B0组(非中药治疗组)、C1组(中药治疗组)和C0组(非中药治疗组),服药时间为住院期间开始,后于门诊间断服药6个月以上,嘱患者1年后复查肠镜。定期随访,观察各组临床症状的改善情况,收集两次肠镜结果,将记录的数据资料将所得的数据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条目编码、数据录入与统计分析,从既病防变、愈后防复的层面探讨本病不同证型的患者在中医药干预与非干预下的复发、癌变情况。研究结果一、中医体质分布规律及发病情况:(一)中医体质分布规律:按频数大小排列依次为:痰湿质,湿热质,血瘀质,气郁质,气虚质,阳虚质,阴虚质,平和质,特禀质。(二)发病情况:男性81人,女性69人。年龄最小患者18岁,最大患者75岁,平均年龄58.48岁;二、中医证型分布规律:按频数大小排列依次为:脾虚湿瘀证76例(50.7%)>湿热瘀阻证45例(30.0%)>气滞血瘀证19例(12.7%)>其他证型10例(6.7%)。(注:其他证型包括气虚血瘀证、肝郁脾虚证等,共10例,且每种证型例数均<5例,故不参与更进一步的统计分析)。经统计学分析,中医各证型与发病年龄、性别等无统计学差异(P>0.05)。三、中医证型与影响因素的相关性分析:嗜烟者共55例(36.7%),嗜食肥甘者48例(32.0%)。(一)三种证型中吸烟者比例:湿热瘀阻证(42.2%)>脾虚湿瘀证(34.2%)>气滞血瘀证(31.6%),但经卡方检验,吸烟与中医证型无统计学差异(P>0.05)。(二)三种证型中嗜食肥甘者比例:湿热瘀阻证(44.4%)>脾虚湿瘀证(30.3%)>气滞血瘀证(15.8%)。经卡方检验,嗜食肥甘与中医证型无统计学差异,P>0.05。四、中医证型与息肉个数、最大直径、平均直径的相关性分析:(一)经卡方检验,中医证型与息肉个数的关系无统计学意义,P>0.05。(二)经相关性分析,中医证型与最大直径及平均直径的无明显关系(P>0.05)。五、治疗前后症状评分:(一)总体情况:纳入病例的治疗前后症状评分差别有统计学差异,P<0.05。三组的症状评分治疗后明显低于治疗前。(二)各组内、组间比较:各组组内经治疗前后症状均有明显好转,且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间比较,经统计后均与C0组间有差异,其他各组间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六、腺瘤性大肠息肉的复发再发及癌变分析:(一)大肠腺瘤个数与复发成正相关,腺瘤个数越多,复发比例越大,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二)经方差分析,各组中腺瘤最大直径、平均直径与复发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六组中复发率由低到高的顺序一致为:Cl (9.1%)<A1(12.5%)<B1(18.2%)<A0(30.6%)<B0(60.9%)<C0(87.5%),三种中医证型的复发率高低顺序为:A<B<C;其中三大中医证型内各亚组的复发率为:A1<A0; B1<B0; C1<C0;经卡方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提示三种中医证型组复发率不同,其中A组复发率最低,C组复发率最高,各亚组内,使用中药治疗的组别比同种证型的仅于内镜下摘除的组别复发率明显降低。其中以CO组复发率最高,因本组病例数较少,故不排除误差较大。(四)治疗前后各病例病理类型的比较:经卡方检验,P>0.05。提示治疗前后1年的腺瘤复发后病理的类型分布无明显差别。140例患者中仅有1例患者发生癌变,例数过少,不参与统计。研究结论在腺瘤性大肠息肉常见体质类型中,痰湿质、湿热质、血瘀质明显高于其他体质类型,约占发病人数的74.0%。为开展临床无症状人群调查,对高发人群进行健康教育提供科学依据,从未病先防的层次预防腺瘤性大肠息肉的发生。根据临床路径,不同证型分别采用不同的中药辨证治疗,能有效改善腹痛、腹泻、便血等症状,疗效明显优于单纯的镜下摘除组;服用中药的三个亚组相对于同型中未服中药组在腺瘤的复发率方面明显降低。从既病防变、愈后防复的角度,可有效降低腺瘤性大肠息肉的患者在内镜下摘除后1年内的复发再发情况。

马东明,佟伟华,所剑,孙东辉[3](2012)在《经肛门内镜显微手术直肠疾病患者103例》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直肠疾病治疗技术飞速发展,患者要求保留肛门功能、消除永久性造瘘口带来不便的意愿越来越强。经肛门内镜显微手术(TEM)的主要适应证是距肛门4~20 cm范围内的腺瘤或早期直肠癌,因此TEM有着良好的应用前景。我科在开展直肠肿瘤局部切除的同时,还做了直肠狭窄的TEM手术以

许秋霞[4](2011)在《腺瘤性大肠息肉的中医体质类型分类规律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研究背景80%的结直肠癌起源于结直肠腺瘤,结直肠腺瘤患者的结直肠癌发病率高于正常人群的4倍,而国内外报道,切除后的腺瘤复发率30%~50%,多发性腺瘤比单发性复发率高,2年内累计复发率为75.5%。依据大肠息肉的临床表现,可归属于中医的“肠癖”、“肠覃”、“泄泻”、“便血”等病证范畴。研究目的通过对腺瘤性大肠息肉患者的体质调查,了解该病的中医体质分布规律,为该病的防治提供中医体质学调养依据,降低发生率、复发率及癌变率。研究方法根据2009年4月出台的《中医体质分类判定标准》对在广东省中医院住院及门诊患者确诊为腺瘤性大肠息肉的患者进行体质辨识,并对患者进行宣教,使之对中医体质与疾病预防、发病的关系有一定的了解,根据患者体质进行调治教育。将记录的资料输入SPSS数据库,多因素分析用SPSS软件包中的Logistic回归方程,得出中医体质与腺瘤性大肠息肉的相关性。研究结果共有136例腺瘤性大肠息肉患者,其中男性80人,女性56人。在各年龄段上,31-50男性多于女性;51-80女性多于男性。调查发现,腺瘤性大肠息肉的常见体质类型有痰湿质、湿热质、血瘀质、气郁质、气虚质、阳虚质、阴虚质、平和质、特禀质九种类型,其中痰湿质有56人,占41.3%;湿热质有47人,占34.7%;血瘀质有9人,占6.2%;气郁质有10人,占7.4%;气虚质有4人,占2.9%;阳虚质有7人,占5.3%;阴虚质有2人,占1.5%;平和质有1人,占0.7%;特禀质0人。研究结论在腺瘤性大肠息肉患者各年龄段发病上,总的趋势是男性多于女性。女性随着年龄的增长,患病率有逐渐升高的趋势,尤其是进入更年期后,女性患病率明显高于男性。在腺瘤性大肠息肉常见体质类型中,痰湿质、湿热质明显高于其他体质类型,约占发病人数的80%。运用中医体质理论和临床调查的科学方法,从体质调查入手,通过简单方便的体质辨识筛选出本病的高危人群及及时了解腺瘤性肠息肉患者的体质类型,及时纠正病理体质,给出体质调治方案,降低息肉发生率、再发率及癌变率。研究腺瘤性大肠息肉常见的体质类型及其与发病的关系,探讨腺瘤性大肠息肉的发病机制,从而为腺瘤性大肠息肉的预防和治疗提供新的理论依据和方法思路。

孙东辉,王权,佟伟华,陈岩[5](2010)在《腹腔镜联合TEM手术全结肠切除回肠-直肠肛管肌鞘套入式吻合的腹部无辅助切口手术2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蒋丽蓉,周莎,张斌[6](2010)在《儿童结肠息肉内镜特点、治疗及病理探讨》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对儿童结肠息肉的内镜、病理特点及内镜治疗进行探讨总结。方法收集2002年11月至2009年9月肠镜检出并肠镜下切除的儿童结肠息肉121例临床资料,患儿采用Olympus PCF240I电子肠镜行全结肠检查,Olympus UES-30高频电凝电切摘除结肠息肉治疗。结果121例结肠息肉患儿皆因便血就诊,部分伴有黏液便,病程1周~8年。其中单发息肉94例(77.7%),2枚息肉6例(5.0%),多发性息肉21例(17.3%)。其中结肠息肉病5例,息肉直径0.3~4cm,形态山田Ⅰ型~Ⅳ型,病理为幼年性息肉、炎性息肉、息肉样形成和管状腺瘤。121例以山田Ⅳ型、幼年性息肉为主,其中结肠息肉中幼年性息肉共107例(占88.4%)。5例结肠息肉病中发现1例息肉恶变。115例在全身麻醉下行内镜高频电凝、电切治疗,无1例发生严重并发症。结论结肠息肉是儿童较常见的疾病之一。儿童中若出现便血、贫血或直肠息肉脱垂、肠套叠等表现时,应及时进行全结肠镜检查。发现息肉应行内镜下息肉切除。若幼年性息肉合并腺瘤或为腺瘤性息肉,需定期结肠镜复查,或有便血应随时复查。结肠息肉病者在内镜下切除有困难时,建议行外科手术切除。

黄晓东[7](2009)在《胶圈套扎治疗内痔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胶圈套扎术治疗内痔的临床疗效,并与传统的内痔结扎术治疗内痔作疗效对比观察。方法: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内痔患者31例,分为胶圈套扎手术组(试验组)15例,内痔结扎手术组(对照组)16例。观察手术操作时间及术中出血量;观察两组患者术后疼痛、出血、排尿情况及恢复工作时间。随访3-6个月,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秩和检验、卡方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检验(P<0.05)。结果: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7小时疼痛、术后排尿、完全恢复工作时间等指标经统计学分析,两组间有显着差异;术后首次排便疼痛、术后出血量、术后出血停止时间、术后内痔脱垂、术后水肿、术后肛门功能指标等指标经统计学分析,两组间无显着差异。结论:1、胶圈套扎术与传统的内痔结扎术相比操作简单,可缩短手术时间,术中无金属器械的压榨,术中出血量明显减少,术后舒适度优于对照组,术后疼痛明显比对照组减轻,术后小便不畅及尿储留情况明显少于对照组,术后恢复也较对照组快。2、与传统的内痔结扎术比较,疗效相当,且并不增加并发症。3、内痔胶圈套扎器械经过改进后为一次性消毒使用,方便携带,且操作简单,与传统手术比较,可作为门诊手术的首选治疗方法。

牛连英[8](2006)在《家族性结肠息肉病围术期护理2例》文中研究表明

郑新,张志云,戴宗晴[9](2006)在《保留直肠肌鞘的肛管吻合术后控便功能观察》文中认为目的探讨保留直肠肌鞘的低位肛管结肠/回肠吻合术后控制排便的功能。方法对13例直肠、结肠病变病人行上段直肠切除,距齿状线上1cm剥除下段直肠黏膜及黏膜下层,保留直肠肌鞘,行结肠/回肠与肛管吻合。结果13例病人近期内控制排便功能欠佳,但随着结直肠代偿功能的恢复,远期效果较满意。结论该方法术后效果满意,病人术后生存质量较高,易于接受。

吴志强,左燕红[10](2002)在《家族性结肠息肉病保留肛门手术五例报告》文中提出

二、家族性结肠息肉病保留肛门手术五例报告(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家族性结肠息肉病保留肛门手术五例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1)青年大肠肿瘤的临床、内镜和病理特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符号说明
前言
    研究现状、成果
    研究目的、方法
一、青年大肠腺瘤的临床、内镜及病理分析
    1.1 对象和方法
        1.1.1 研究对象
        1.1.2 研究方法
        1.1.3 统计分析
    1.2 结果
        1.2.1 不同年龄息肉检出率及腺瘤恶变率
        1.2.2 青年组大肠息肉构成情况
        1.2.3 青年组与中老年组大肠腺瘤临床症状比较
        1.2.4 青年组与中老年组大肠腺瘤内镜及病理特征比较
    1.3 讨论
        1.3.1 大肠腺瘤的检出率
        1.3.2 腺瘤发病年龄
        1.3.3 腺瘤临床表现
        1.3.4 腺瘤患者性别
        1.3.5 腺瘤生长部位
        1.3.6 腺瘤数目
        1.3.7 腺瘤大小和形态
        1.3.8 腺瘤病理
        1.3.9 腺瘤癌变
    1.4 小结
二、青年大肠癌的临床、内镜、病理特征及预后分析
    2.1 对象和方法
        2.1.1 研究对象
        2.1.2 研究方法
        2.1.3 统计分析
    2.2 结果
        2.2.1 青年大肠癌患者的一般情况
        2.2.2 青年大肠癌患者的临床初诊符合情况
        2.2.3 两组大肠癌患者的临床、内镜及病理特征比较
        2.2.4 两组大肠癌患者的治疗及预后比较
    2.3 讨论
        2.3.1 青年大肠癌患者的一般情况
        2.3.2 青年大肠癌患者的临床初诊符合情况
        2.3.3 青年大肠癌患者的临床、内镜及病理特征
        2.3.4 青年大肠癌患者的治疗和预后
        2.3.5 青年大肠肿瘤患者的筛查与随访
    2.4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附录
综述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2)基于“治未病”理论腺瘤性大肠息肉中医防治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研究背景
    第一节 大肠腺瘤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西医对本病的认识
        二、中医对本病的认识
    第二节 大肠腺瘤的国内外治疗概况
        一、西医治疗概况
        二、中医治疗概况
        三、中医体质辨识
        四、中医药在腺瘤性大肠息肉防治中的应用前景
    第三节 评价与小结
第二章 研究对象和方法研究内容
    第一节 研究内容
    第二节 研究对象
        一、病例来源
        二、纳入标准
        三、排除标准
    第三节 研究方法
        一、病例收集方法
        二、病例资料总结
        三、观察指标
        四、统计方法
第三章 研究结果
    一、一般临床资料
    二、具体分析结果
        (一) 频数及构成
        (二) 均衡性分析
        (三) 中医证型与息肉个数、息肉最大直径、息肉平均直径等的相关性分析
        (四) 中医证型与影响因素的相关性分析
        (五) 治疗前后临床症状评分分析
        (六) 腺瘤复发再发及癌变的分析
第四章 分析与讨论
存在的问题及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研究生在学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3)经肛门内镜显微手术直肠疾病患者103例(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术前准备
    1.3 手术方法
    1.4结果
2讨论

(4)腺瘤性大肠息肉的中医体质类型分类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临床研究
    1 临床资料与方法
        1.1 西医诊断标准
        1.2 纳入、排除标准
        1.3 体质分类标准
        1.4 临床资料
        1.5 统计学处理
    2 临床调查结果
        2.1 男女性别各年龄组患病特点
        2.2 体质类型分布
理论探讨
    1 现代医学对腺瘤性大肠息肉的认识
        1.1 发病率
        1.2 组织学分类
        1.3 癌变
        1.4 诊断
        1.5 治疗
        1.6 结肠息肉的复发与随访
    2 中医学对腺瘤性大肠息肉的认识
        2.1 病因病机的研究
        2.2 大肠息肉的中医治法
        2.3 大肠息肉的中西医结合治法
    3 中医体质学说的内容及相关理论探讨
        3.1 定义
        3.2 中医体质的分型
        3.3 中医体质与发病
        3.4 中医体质与疾病防治
讨论
    1 腺瘤性大肠息肉的体质分类
        1.1 体质分类的意义
        1.2 体质分类的依据
    2 体质类型与腺瘤性大肠息肉的发生
    3. 年龄性别与腺瘤性大肠息肉的发生
    4 痰湿质、湿热质与腺瘤性大肠息肉的发生
        4.1 痰湿质与湿热质形成的相关因素
        4.2 痰湿质与湿热质的形成机制
        4.3 痰湿质、湿热质与痰湿证、湿热证的关系
    5 腺瘤性大肠息肉的防治思路
        5.1 发病早治,辨体为主
        5.2 病后调摄,调体为先
    6 存在的问题分析及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附录2
致谢

(6)儿童结肠息肉内镜特点、治疗及病理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2 结果
    2.1 内镜特点
    2.2 内镜治疗
    2.3 内镜治疗安全性
3 讨论

(7)胶圈套扎治疗内痔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第一章 理论研究
    一、祖国医学对内痔的认识
        (一) 历史沿革
        (二) 有关病因病机的认识
        (三) 内痔的中医辨证
    二、现代医学对内痔的认识
        (一) 内痔的现代相关概念
        1、肛垫
        2、Treitz肌
        (二) 内痔的概念
        (三) 内痔的病因及发病机制
        1、致病原因
        2、发病机制
        (四) 内痔的分期
    三、内痔的治疗
第二章 临床研究
    一、一般资料
    二、主要研究方法
        (一) 诊断标准
        (二) 纳入标准
        (三) 排除标准
        (四) 中止试验标准
    三、治疗方法
    四、观察指标
        1、一般安全性观察指标
        2、记录手术中观察指标
        3、有效性指标
        4、手术并发症指标
        5、其他指标及随访疗效指标
    五、疗效判定标准
    六、统计方法
第三章 结果
    一、观察指标结果
    二、结果分析
        1、一般资料分析
        2、两组对比有显着差异的指标
        3、两组对比无显着差异的指标
    三、结论
第四章 讨论
    一、本术式的理论基础
    二、观察指标的分析
    三、本术式的优点
    四、存在的问题及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治疗内痔临床观察表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9)保留直肠肌鞘的肛管吻合术后控便功能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临 床 资 料
    1.一般资料:
    2.手术方法:
    3.结果:
讨 论

四、家族性结肠息肉病保留肛门手术五例报告(论文参考文献)

  • [1]青年大肠肿瘤的临床、内镜和病理特征分析[D]. 齐艳荣. 天津医科大学, 2014(01)
  • [2]基于“治未病”理论腺瘤性大肠息肉中医防治的临床研究[D]. 赵喜颖.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2(10)
  • [3]经肛门内镜显微手术直肠疾病患者103例[J]. 马东明,佟伟华,所剑,孙东辉. 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2(06)
  • [4]腺瘤性大肠息肉的中医体质类型分类规律研究[D]. 许秋霞.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1(10)
  • [5]腹腔镜联合TEM手术全结肠切除回肠-直肠肛管肌鞘套入式吻合的腹部无辅助切口手术2例[J]. 孙东辉,王权,佟伟华,陈岩. 医学信息(中旬刊), 2010(11)
  • [6]儿童结肠息肉内镜特点、治疗及病理探讨[J]. 蒋丽蓉,周莎,张斌. 临床儿科杂志, 2010(03)
  • [7]胶圈套扎治疗内痔的临床研究[D]. 黄晓东.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09(06)
  • [8]家族性结肠息肉病围术期护理2例[J]. 牛连英. 河南外科学杂志, 2006(05)
  • [9]保留直肠肌鞘的肛管吻合术后控便功能观察[J]. 郑新,张志云,戴宗晴. 腹部外科, 2006(03)
  • [10]家族性结肠息肉病保留肛门手术五例报告[J]. 吴志强,左燕红. 临床外科杂志, 2002(S1)

标签:;  ;  ;  ;  ;  

家族性结肠息肉病保肛手术5例报告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