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信息化推动宁波跨越式发展

以信息化推动宁波跨越式发展

一、以信息化推动宁波跨越式发展(论文文献综述)

戴东生,金益波[1](2021)在《长三角一体化背景下宁波交通发展对策》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20年3月,浙江省宁波市委、市政府发布了《宁波市推进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行动计划》,为宁波市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指明方向。交通作为国民经济基础性、先导性、战略性产业,是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重要支撑。笔者在深入分析长三角一体化对交通提出新要求、带来新机遇的基础上,重新审视宁波交通融入长三角一体化面临的主要问题和挑战,提出六大发展对策。

窦鹏鹏[2](2021)在《农村电子商务对县域经济作用机制研究》文中认为在信息化重塑全球生产和商业模式的大背景下,信息技术的深入和广泛应用加快了时空紧缩化的进程,旧有的社会形态迅速转变为以互联网为底层架构的新经济和社会发展形态。中国的农村区域出现了一种崭新的区域发展模式,即村民和乡村企业主借助电子商务的商业平台销售产品,逐渐形成一套与当地旧有产业相融合并促进当地生产、销售、消费形态转变的产业模式,被称为农村电子商务。这种新的发展模式深刻地改变和推动了农村区域的经济发展,并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基于农村电子商务形成的新型社会经济网络,不但重构了国家整体经济结构,而且对新时期的城乡关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农村电子商务的迅速发展,鲜活地展示了现代信息技术是如何增强传统农村区域的竞争力,以及形成一种新的经济形态——“网络乡村”。在信息时代,发展滞后的农村地区以信息化为手段,以电子商务平台为媒介,与国内外的其他区域实现了信息、物质、资金的联系,这在很大程度上从空间上解决了农村地区与外界隔绝的问题,增加了乡村区域的经济活力,同时赋予了乡村地区新的地方意义,为中国新型城镇化的发展方向提供了一种新的选择,即“实时城市化”。截止2019年底,中国仍有近一半的人口生活在农村,因为信息闭塞、资源匮乏、产业形态单一,不少农村的青年劳动力都选择向城市转移。现如今,电子商务为这些相对落后、缺乏发展活力的农村区域创造了一种崭新的商品流通形式,通过电子商务平台和快递物流网络将这里的产品和服务向全国各地甚至全世界输出。在信息化和全球化时代,农村地区首次具有成功嵌入一个强大的现代化社会和经济网络之中的能力。2019年世界银行在其报告《电子商务发展:来自中国的经验》中指出,农村电子商务产业是发展中国家扶贫与共享繁荣的一种有效手段。因此有必要对中国农村电子商务产业发展模式和区域落地影响机制进行深入地研究、总结规律,以期为发展中国家和落后地区在调整相关政策时提供理论支撑。基于以上研究背景,笔者通过两年的时间深入到河北省沧州市南皮样本县中,对172家生产企业、22家服务型企业及诸多个人进行了深入访谈,取得了关于农村电子商务与县域经济社会互动关系的一手研究资料。发现县域发展出现路径依赖的主要原因,在于低端产业被低端专业市场提供的廉价资源所约束,旧有发展路径不断被加强直至出现路径锁定。而产业的锁定又带来了人才的单一化及限制了居民消费。农村电子商务进入该区域后,通过对农村的信息化改造,在工业生产、农村居民消费、县域人力资源三个方面以低成本、高效率的方式打破了区域资源限制,完成了县域发展路径的解锁,实现了县域经济社会的再发展。本研究主要分为八个章节,四大部分。第一部分即第一章绪论,主要介绍了本研究的背景、意义等。第二部分为第二、三章,主要介绍了本研究的相关文献和研究框架。第三部分为第四章到第七章。其中,第四章到第六章分别从工业生产、农村居民消费、人力资源三个角度研究了农村电子商务进入样本县后,给该县所带来的变化及背后的作用机制。第七章在宏观上对农村电子商务对县域经济的作用机制进行总结,并通过河北省的面板数据在更大范围上,对农村电子商务对县域经济的作用效果进行数理检验,验证了农村电子商务对县域经济具有正向促进作用。第四部分即第八章,对全文进行总结。本研究得出以下几点结论:(1)样本县发展的路径锁定效应来源于其成本低廉的低端产业支撑体系,该体系提高了县域内组织创新转型的成本,形成转型限制,而农村电子商务可以低成本打破限制,实现区域产业发展解锁,这种低成本转型是县域经济快速增长的动力。(2)农村电子商务本质上是农村的信息化改造,其为中国提供了新型城镇化发展的一个可能路径,这种新的道路成为县域经济快速增长的前提。这种通过信息化改造、电商平台将城市工作生活和农村工作生活进行无缝衔接的“真实时间城镇化”,在慢慢改变县域农村群体对自身和他人,对发展和产业的认知,成为城镇化发展的新可能。同时,由于未涉及居民远距离搬迁、定居,传统城镇化的“让农民进城变市民”带来的矛盾,例如农民市民化过程中出现的教育、医疗、就业等问题,也必将减少。对整个社会来说,低成本地将农村区域链接到大的全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循环上来的政策和做法,可以成为未来中国乡村区域发展的主要模式。(3)农村电子商务虽然由经济切入农村,但是带来了超过经济范畴的区域社会变化,这种变化是保持区域经济增长的潜力所在。基于样本县来看,农村电子商务所带来的数据服务、社交通讯技术、产业链的重构同时改变着农村社会。随着农村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生产生活和娱乐方式的改变,传统的乡村矛盾点逐渐消失,居民的产业和生活因为电商而变得更便捷,社区更繁荣,精神面貌和认知水平也获得了较大的提高。因此农村电子商务所代表的信息化区域改造取得了成功,这种从农村开始的对县域政府职能重建、企业重构、居民身份重新定义等自下而上的区域改造模式,为中国实现社会现代化转型提供了一种新的路径。

张小梨[3](2020)在《区域职业教育现代化研究 ——基于深圳考察》文中研究指明现代化,是中华民族百余年来的追求与梦想,也是今天我们汲汲以求的奋斗目标和时代主题。职业教育现代化作为国家整体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地位与作用十分重大。党的十九大提出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到2050年把我国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两步走的重大战略部署。中国现代化走了一条不寻常的具有中国鲜明特色的道路,中国教育现代化裹挟在社会整体现代化浪潮中瞄准“教育优先发展“战略书写出浓墨重彩的篇章。职业教育因在教育整体系统中与经济社会直接而又紧密的关系,其现代化历程更具丰富、多彩与艰难,职业教育现代化是值得深入研究的重要时代课题。研究职业教育现代化,有多种视角,多种核心议题,但是基于中国幅员广阔、发展模式与发展道路的复杂性,区域职业教育现代化无疑是透视现代化发展的的重要观察点。可以说,没有区域的率先职业教育现代化,就不可能实现全国的职业教育现代化。我国区域职业教育的现代化,深圳因其特殊的历史地位,已然成为我国改革开放40年来辉煌成就的缩影和体现,对深圳这一研究对象的选择无疑最具典型性和可借鉴性。改革开放40多年来,深圳肩负着时代的使命,深圳的教育现代化任重道远,一个原本典型的农村教育在深圳实现现代化伟大历程中走了一条怎样的发展道路?作为教育现代化重要组成部分的职业教育现代化又经历了怎样的一种变迁?本文在分析深圳作为经济特区城市特点,包括发展的动力、发展的速度、模式等发展道路、特色的基础上,以区域发展理论和现代化理论为分析的理论基础框架,综合运用历史的、调查的、比较的等研究方法,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比较全面的研究。首先,“现代化”是一个从传统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历史过程,从传统向现代的社会转型中,职业教育的作用和定位十分特殊。将深圳职业教育现代历程置于中国社会背景下分析,本研究梳理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职业教育政策、发展历程和区域化发展,研究分析职业教育在政策规范治理下的应然状态,分析当前我国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发展阶段水平和我国职业现代化区域化建设路径,从而为区域职业教育现代化的实证研究提供支撑和依据。在此基础上,本研究还重点对深圳职业教育现代化发展历程做了比较全面的研究,总结概括出深圳职业教育现代化的发展道路,回答了职业教育现代化与深圳经济社会的关系问题。即从与区域经济社会同步发展到适度超前发展、科学发展、自主发展、跨越发展再到国际化、现代化的发展道路。其次,经过40多年的探索,深圳作为经济特区,中国改革开放的试验田,在职业教育现代化的探索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模式,本研究将之概括为:工学结合的“宝安模式”;职普衔接的“中职电大直通车”模式;协同治理的“职教集团”模式;产学研用的“校企合作”模式。第三,论文从人的现代化、现代职业教育制度的建立、服务区域发展的能力以及信息化、国际化等方面描绘了深圳职业教育现代化的目标,尤其重要的是揭示出这些目标实现的路径,如通过深圳城市精神的形成促进人的现代化;通过制度的创新建设现代职业教育制度;通过产教深入融合全面提升职业教育服务区域发展能力;通过学习借鉴促进职业教育师资队伍的现代化、职业教育的信息化和国际化等。最后,论文在结语部分总结概括出深圳职业教育现代化的特征、经验以及所存在的问题。

刘玉巧[4](2018)在《新常态下我国东部欠发达地区赶超发展研究 ——以浙江省磐安县为例》文中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县域经济得到迅速发展,但县域经济发展不均衡现象日益凸显,发达的县主要分布在东部地区,欠发达的县主要分布在中西部地区。但是在发达的省份内部,由于受特定的地理位置、发展早晚、政府政策等制约,虽然每个地区都应有良好的经济辐射接受能力,但经济发展不均衡依然存在,东部发达地区内部也存在欠发达的县域。2014年新常态提出“增长中高速、质量中高端”,东部欠发达县域在此机遇与挑战下的赶超发展也提上日头,磐安县有“九山半水半分田”之称,是改革开放后省内5个贫困县之一,虽然自然环境优良,但与周边先进地区相比,其经济发展总量、水平、速度等方面存在明显差距,新常态下磐安县赶超发展势在必行。本文在系统阐述国内外赶超发展相关理论的基础上,对新常态、东部欠发达地区、赶超发展进行概念界定以及提出赶超发展的理论基础,在此基础上运用文献分析法、对比分析法、因子分析法,分析传统发展模式下东部欠发达地区的发展特征和新常态下东部欠发达地区的新机遇,并对磐安县新常态前后经济发展进行了各种纵向、横向、以及综合竞争力的对比分析,认为磐安县新常态前自身综合实力不断提升,但是与周边其他县市差距拉大,新常态后实施了新型城镇化、美丽乡村行动、休闲旅游、接轨横店影视文化等措施,磐安县自身有了很大进步。通过对21个欠发达县(加快发展县)2011年和2016年综合竞争力对比分析可以得到新常态后磐安县整体排名进步不明显,这可能是磐安县经济基础薄弱以及经济发展的滞后效应,但是通过2016年浙江省县(市、区)生态文明建设年度评价结果排序中磐安县绿色发展指数位居第8位可以看出磐安县在新常态后做出的努力是肯定的,未来磐安县需在此基础上继续坚持,保护好青山绿水,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的和周边共同发展。

杨英[5](2018)在《以信息化推动职业教育教学现代化的中国探索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信息化深刻影响教育,以信息化全面推动教学现代化既是时代性的崭新课题,也是职业教育现代化发展的必由之路,我国职教界围绕此大胆探索创新,推出一系列创新举措,开展丰富的创新实践,改变了我国职业教学的落后面貌。系统研究我国以信息化推动职业教育教学现代化的创新实践,有助于丰富信息化推动职业教育现代化的理论,有助于讲好中国职业教育现代化故事,有助于促进我国信息化推动职教教学现代化更好发展。论文采用文献研究法、案例分析法、访谈法等研究方法,围绕以信息化推动我国职教教学现代化的实践探索和创新发展进行研究,总结经验,提出优化发展策略,重点探讨以下内容:一是探讨以信息化推动我国职教教师现代化的创新实践,对职教教师的现代化发展过程、路径、典型做法与创新经验进行分析,重点分析中国特色的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和职业教学信息化大赛的发展与成效,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优化发展之策。实现教师的现代化是教学现代化的前提,因此对以信息化推动职教教师现代化发展的探讨也是本研究的核心。二是探讨信息化资源对于职教教学现代化的重要价值,研究分析我国信息化推动职教教学资源现代化的创新探索、典型经验,探讨促进现代优质职教教学资源共享的有效策略,尤其是“公建共享”建设的专业资源库的优化发展。三是探讨管理在职教教学现代化的重要作用,分析我国职教教学管理现代化的发展维度与实践价值,总结创新实践经验,对我国职教特色的两大信息化组织的作为进行探讨,并针对教学管理现代化存在的问题提出应对之策。四是探讨评价在职教教学现代化中重要地位,分析评价主体、内容及工具的现代化特征,提出有效融合“人评+机评”以提升我国职教教学评价的现代性,总结我国职教教学评价现代化的创新实践经验。

热合木江·沙吾提[6](2014)在《中国共产党改善新疆民生的历史进程和基本经验研究》文中提出中国共产党成立90多年、执政60多年以来,在各个不同的历史时期提出了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一系列民生理念和民生举措,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民生观。高度关注和改善民生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的核心和精髓。我们党的历代中央领导集体都非常重视民生问题,特别是少数民族地区的民生问题,其观点一脉相承,其理念与时俱进,其举措深得民心。研究总结中国共产党改善新疆民生问题的历史进程和基本经验,对于更好地坚持以人为本,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新疆的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中国梦”都具有重要的政治意义、学术意义和实践意义。本文构建了理论、历程、成就、经验、战略和政策相结合的分析框架,使每一个问题研究都以新疆客观的历史和现实为分析前提,既能够初步论述中国共产党改善新疆民生的历史进程和经验,改善新疆民生的特殊性、多元性和复杂性,又能够给相关政策制定和执行者有些必要的、有价值的启示,使未来决策更加贴近实际、更具可操作性。全文五章,各章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章绪论。主要介绍了选题理由与意义,梳理了相关领域问题的研究现状,介绍了本文的研究思路、方法和创新之处,并对涉及的几个相关概念进行了界定。第二章是民生问题的理论基础。着重对马克思主义民生思想进行了梳理和回顾,指出了国外和国内关于民生问题理论研究的发展和演变过程,对中国共产党人的民生思想进行了概括性的介绍。通过对以上梳理本章重点论述中国共产党是一切以人民的利益为根本出发点、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宗旨,靠“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而赢得人民拥护并取得全国政权的政党。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起就致力于民生实践,就以解决民生问题为己任,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自己的唯一宗旨。第三章是中国共产党解决和改善新疆民生问题的历史进程。从宏观上介绍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基本概况,着重概括中国共产党解决和改善新疆民生问题的历史背景、历史进程和实践。首先对中国共产党改善新疆民生的历史条件、基本要求做了简要阐述;其次,对解放前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在新疆解决民生问题的努力,解放后解决和改善新疆民生问题的艰辛探索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建设在新疆的开创和发展的进程等进行了分析。再次,分析和概括了中国共产党解决和实现新疆各族人民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历史进程,认为中国共产党开辟了解决和改善新疆民生事业的广阔的道路,新疆的改善民生、发展民生过程作为整个国家民生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第四章是总结分析新疆民生建设的实践成就和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在回顾新疆民生发展历程基础上,重点按照党的十八大报告所提出的“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老有所养,病有所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努力让人民过上更好地生活”的要求,客观总结和评价了人民生活、教育、就业、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和住房等新疆民生事业的发展成就,同时结合新疆区情分析新疆改善民生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是经济欠发达、财政底子簿、公共服务方面的历史欠账仍然较多,教育、卫生、社会保障、劳动就业、住房和社区服务等方面与人民群众的期望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城乡之间不均等的问题突出。民生问题在当前已成为新疆城乡社会矛盾多发凸显最基本的根源。长此以往,必将严重影响政府的公信力,成为影响新疆社会稳定的重大隐患。根据以上问题提出了解决改善新疆民生问题的对策和建议。第五章是总结中国共产党改善新疆民生问题的基本经验。包括:第一、坚持党的领导是解决和改善新疆民生问题的前提条件。第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是解决和改善新疆民生问题的基本保证。第三、立足本地发展经济是解决和改善新疆民生问题的关键所在。第四、文化繁荣是是解决和改善新疆民生问题的内在动力。第五、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解决和改善新疆民生问题的政治保障。第六、改善新疆民生事业离不开国家和兄弟省市的帮助。第七、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是改善新疆民生问题的重要途径。第八、发挥好新疆建设兵团在改善新疆民生中的作用。

王鹏飞[7](2014)在《中国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当今世界,在经济社会现代化发展过程中,信息越来越展示出其无所不在的特征,电子信息产品已经在日常生活与工作中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集成电路是处理信息的基础设备,因此,集成电路被公认为信息技术革命、信息化、信息时代的动力系统。进入21世纪以后,随着全球信息化、网络化和知识经济的迅速发展,集成电路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它以其无穷的变革、创新和极强的渗透力,推动着电子信息产业的快速发展。就电子信息产品而言,集成电路不仅是电子信息设备的核心,同时也会起到很明显的辐射效应。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测算,集成电路产业1元的产值可以带动相关电子信息产业10元的产值,带来100元的国内生产总值(GDP)。电子信息技术的战略性、基础性、渗透性首先体现在集成电路产业,很多精密设备都需要性能强大的集成电路产品作为坚强后盾。集成电路产业是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的核心和基础,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信息产业结构、扩大信息消费、维护国家安全的重要保障。集成电路产业是现代电子信息产业的基础和核心,其发展程度会对中国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和信息化竞争中所处的地位造成极大的影响。一方面,工业化社会的各个领域都会应用到集成电路产业的发展成果,集成电路产业的发展影响和推动了-系列传统产业的革新和升级;另一方面,信息化和网络化的发展都是需要建立在集成电路技术进步的基础之上的,集成电路产业的发展能够有力地推动国家信息化进程,这就使得集成电路在经济发展中的战略地位愈发重要。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特别是2000年6月,国务院发布了《关于鼓励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国发[2000]18号),自文件颁布以来,中国的集成电路产业发展速度加快,投资环境不断改善,产业规模迅速扩大,技术水平显着提升。此后十几年间,中国集成电路产业获得了长足进步。从产业规模来看,中国集成电路产量增长11倍,占全球产量近10%,销售收入翻了三番,占全球产业比重达8.6%,已经成为世界集成电路产业的重要一极。从产业链来看,在一系列重大科技专项的支持下,中国集成电路产业在设计、制造、封测、材料和设备方面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产业体系,技术水平与国际先进水平的距离逐步缩小,企业实力得到明显提升。中国集成电路产业经历几十年的发展,尽管取得了长足进步,但是在未来的发展道路上也会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仍然面临着诸多制约因素。美国、欧洲、日本等国家和地区在高端集成电路产品及技术方面对中国仍然实行禁运政策,使中国对近邻国家和地区的竞争处于不利地位,这也对中国集成电路产业自主发展能力提出更高要求。企业技术创新力量薄弱,能与国际领先水平抗衡的国家队尚未形成,致使中国集成电路市场长期大量依靠进口,国内产品能满足国内市场需求的尚不足20%。集成电路产品高度对外依存严重影响了中国电子整机产业以及经济信息安全等领域的自主可控发展。中国要以新的面貌、新的视角、新的思路,追赶和缩短与世界集成电路产业水平的差距,走上自强、自立、自主地快速发展中国集成电路产业的大道。党的“十八大”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明确指出:“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推动科技和经济紧密结合,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着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完善知识创新体系,强化基础研究、前沿技术研究、社会公益技术研究,提高科学研究水平和成果转化能力,抢占科技发展战略制高点。加快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研发应用,加强技术集成和商业模式创新。”与此同时,移动互联网、两化融合、三网融合、物联网和云计算、电动汽车、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发展,成为推动集成电路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新动力,中国集成电路产业的广阔前景正在逐步实现。展望未来,中国集成电路产业的发展将迎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在新的历史征程开始之前,需要认真梳理中国集成电路产业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沉着应对国际风云变幻,抓住技术升级和商业模式转变所带来的历史性发展契机,充分发挥后发优势,推动中国集成电路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让集成电路产业在实现中国工业化和信息化、带动其他产业转型升级方面发挥排头兵的作用,为中国在全球信息化的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实现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型提供保障。中国集成电路产业研究既是一个重要的理论研究课题,也是一个具有很强现实指导意义的研究课题。本论文应用相关经济学理论,采取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及比较分析的研究方法,进行系统分析,在现有集成电路发展问题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研究了中国集成电路的发展现状、产业结构、区域布局等,论述了集成电路产业的地位和作用,并对集成电路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和原因进行了分析,总结了国际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经验和启示,分析了国际集成电路产业的发展趋势,重点研究了中国集成电路产业的发展现状及其发展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在此基础上从政策扶持、技术创新、产业链、区域布局、商业模式、市场环境、人才激励、国际化等角度提出了中国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政策建议。论文除绪论外,共分为六章。论文阐述了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的理论基础,研究的思路、主要内容和研究方法,并提出了研究的创新点及进一步研究的问题。论文阐述了集成电路产业的相关概念和发展情况,介绍了集成电路产业在对电子信息产业、国民经济发展以及国防与信息安全的地位和作用,并结合国际上先进国家和地区集成电路产业的发展经验及启示,客观分析了集成电路产业的发展趋势。论文研究了中国集成电路产业的发展历程,从国家相关政策、技术创新、公共服务、人才培养、产业链、区域分布等角度评价了中国集成电路产业的发展现状。论文研究了中国集成电路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差距,分析了造成中国集成电路产业发展中存在问题和差距的历史原因和现实原因。论文研究了美国、欧洲、日本、韩国和中国台湾地区集成电路产业的发展状况,总结出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主要经验和对中国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启示。论文重点从全球产业转移带来的发展机遇、国内巨大市场需求带来的发展机遇、国际政策支持带来的发展机遇、技术进步和两化融合带来的发展机遇、以及商业模式创新带来的发展机遇等客观分析了中国集成电路产业面临的战略机遇;与此同时,分别从全球市场平缓增长、国际竞争更加激烈,产业模式不断创新、全球产业加快重组,技术革新步伐加快、资金门槛不断提高,以及知识产权竞争加剧、产业生态深度演变等方面分析了中国集成电路产业发展面临的挑战。论文在全面分析国际集成电路产业发展趋势及中国集成电路面临的发展机遇与挑战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对策建议,包括加大政策扶持、完善配套政策体系,强化技术创新、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整合产业资源、做大做强产业链,优化区域布局、统筹规划资源投入,创新商业模式、实现产业跨越式发展,改善投融资体系、培育健康市场环境,健全激励机制、吸引聚集高端人才,着眼国际市场、积极实施国际化战略等。

李依萱[8](2012)在《新疆跨越式发展的哲学思考》文中研究表明跨越式发展是指落后国家或地区为了缩小与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差距,通过借鉴发达国家和地区以往发展的经验教训、直接吸收最新的人类文明成果,以尽快达到与发达国家和地区相近或相同的发展水平。其主要理论来源为马克思的“社会发展跨越论”、邓小平的“台阶式理论”和西方学界的“后发优势”理论。开展本研究,不仅有助于为推进新疆跨越式发展提供理论指导,丰富马克思社会发展模式理论的区域性研究;而且对深入推进新疆开发、提高各族人民生活水平、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对加强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保障国家安全等,都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文章从发展模式和跨越式发展的含义、特征、本质、类型等相关理论分析入手,重点考察了新疆跨越式发展的科学定位及其目标,分析了推进新疆跨越式发展的重大意义。在此基础上结合新疆推进跨越式发展的理论依据和现实基础,从哲学层面上对新疆在推进跨越式发展中应处理好的几个关系进行思考,具体由以下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推进新疆跨越式发展的意义”。概述了发展模式的含义、本质、类型和特征,提出了跨越式发展是发展模式的一种形式,是以科学发展为理论前提,以一定的时空条件为其发展保证,以后发赶超为其核心价值追求。在此基础上,阐明了新疆跨越式发展的科学定位及其目标,进而得出推进新疆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性:有利于推进新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有利于确保边疆地区的长治久安;有利于促进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第二部分,“推进新疆跨越式发展的理论依据和现实条件”。分别从马克思社会发展跨越理论;邓小平“台阶式”理论;西方“后发优势”理论阐述了推进新疆跨越式发展的理论依据;并对推进新疆跨越式发展的现实条件进行了探究,分别从新疆得天独厚的地缘条件和资源优势、新疆经济社会发展所取得的成绩、我国社会发展及东部地区发展的成功经验、中央及19省市对口支援新疆发展的战略四个方面进行阐述。第三部分,“推进新疆跨越式发展中应处理好的几个关系”。推进新疆跨越式发展需处理好促进新疆经济发展与解决民生之间的关系、夯实长远发展基础与应对短期困难之间的关系、发挥政府调控作用与市场机制之间的关系、开发自身比较优势与全国支援之间的关系。只有实现这几对关系的和谐处理,才能使新疆的跨越式发展走上良性发展的道路。

齐英才[9](2012)在《跨越式发展视角下新疆产业结构优化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国际大环境和国家的宏观调控政策有利于新疆的跨越式发展。无论是亚洲还是其他地区,到目前为止个人需求仍较疲软,前景不是很乐观,因此亚洲国家很可能需要将经济刺激政策维持一段时间,这将有利于新疆开展对外经济贸易和合作,从而形成带动新疆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从国内来看国家一些刺激经济的政策仍将持续,特别是19省市对新疆的对口支援和中央明确提出要加大煤炭运输通道、西部干线铁路、中西部干线机场和支线机场的建设力度,这对于新疆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增强投资者信心是一个难得的机遇。新疆应充分利用其资源优势,延长三次产业的产业链和保护幼稚产业,产业链的延长,根本上就是主导产业的选择,也就是说新疆在的跨越式发展下产业结构的优化首先要选择好主导产业;从消费和需求的角度看,随着消费者收入的提高,消费结构也会发生变化并逐渐向第三产业转移,这对产业结构的合理性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一国或地区的出口结构直接反应了该国或地区的产业结构的高度化,产业结构的高度往往由自身的比较优势决定,另一方面,出口又对产业结构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所以一国或地区的出口结构对产业结构的高度化有较大影响。本文以新疆产业结构为研究对象,依据跨越式发展的条件,具体分析新疆在跨越式发展条件下产业结构的优化问题。通过对影响跨越式发展的因素进行分析,试图寻找产业结构在跨越式发展的条件下的优化路径,为新疆的跨越式发展提供支持。本文共分为六个部分:第一章介绍文章的选题背景与意义,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文章的研究方法、研究目的与研究思路;第二章对国内外关于跨越式发展和产业结构优化研究进行综述;第三章运用SWOT分析法,对新疆跨越式发展过程中的优势、劣势、机会与挑战进行分析,得出新疆跨越式发展的可能性与潜在优势;第四章针对新疆经济发展的阶段和什么是新疆跨越式发展进行分析,最后得出影响新疆跨越式发展的因素;第五章基于第四章分析得出的影响因素,并分析这些因素对产业结构的影响,为新疆产业结构的优化指明方向;第六章根据前文的规范分析和实证分析提出新疆跨越式发展下产业结构优化的对策与建议。

李小平[10](2012)在《国家政策在民族地区的波尾效应和红利现象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民族发展是贯穿多民族国家民族问题和民族关系的一条主线。民族发展也是我国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和政策所关注的最突出、最核心、最根本的问题。马克思主义把民族问题放在无产阶级的彻底解放和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高度,提出了民族平等民族繁荣的基本原则。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建立,消灭了阶级剥削和阶级压迫,为民族平等和繁荣的实现创造了政治条件。但是,受历史自然环境等条件限制,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自身发展基础薄弱,自身发展能力弱,各民族在经济社会等方面存在着事实上的不平等。因此,采取各种措施加快各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既符合我国民族工作的本质要求,也是我们党民族政策的基本出发点和归宿。政策是国家分配资源的权威性手段和形式。在社会发展中,国家政策不仅体现着国家政治发展的价值,而且对国家经济社会的发展发挥着资源配置、资源调整、国家发展战略布局及规范国家行为等作用。国家政策是民族地区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竞争优势,推动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手段。国家政策在民族地区的发展中,实际体现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战略,也具有区域性经济社会发展中资源调整,平衡的作用,同时,又具有体现国家在处理民族问题,调整民族关系上的价值倾向。国家在民族地区施行的政策是党和国家的民族理论与民族工作实践的中介,是党和国家处理民族问题的政治主张向具体民族工作转化的中间环节。对党和国家经济政策在边疆民族地区预先政策目标设定实际效应的科学评估,有利于我们从全面思考政策设定的价值目标,政策对促进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效果,不断修改补充完善政策,充分发挥政策对推动边疆民族地区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的积极作用。在促进区域的发展中,政策总是起到关键作用。要把资源优势转变成竞争优势、发展优势,最关键的一点就是制定和实施经济政策的的过程中,由于政策管理者(政策执行的干部基础)、政策受体(政策执行的群众基础)以及政策执行环境(政策执行的地理和基础条件)等各种因素影响,政策在施行过程中出现了达不到预期目的、同一政策在同一时期的不同地区、同一政策在同一地区的不同时期施行的效果不一样等明显的政策红利现象与波尾效应。红利现象最先产生于西方股票市场,是指超过了原本收益的一种额外利益,并包含利益分配的一种现象。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红利这一现象在许多领域都得到了体现。政策红利是从红利概念衍生而来的,它是指国家和政府为发展经济或解决某些社会问题而制定的政策,使得经济、社会发展“由此获得额外的增长源泉”的现象。它的产生及大小同政策制定的时代主题(政策的区域指向和产业指向)、政策管理者(政策执行的干部基础)、政策受体以及政策施行环境密切相联系的,政策红利大小、时间长短都同具体的政策实施相关。国家政策在民族地区施行的过程中,对经济社会发展所产生的红利称之为国家政策红利。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各级政府始终把发展边境民族地区经济放在头等的位置,对边疆多民族地区的发展给予了充分的关注和政策上的有力支持,尤其是在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中,随着中央财政转移支付力度的加大,各项扶贫惠民政策措施的实施,边疆多民族地区进入到快速发展的黄金时期,特惠政策在民族地区实施的过程中产生了明显的政策红利。政策本身并必然产生红利现象,如果政策脱离民族地区发展实际,如果政策缺乏相关的政策配套,缺乏转化为实践环节的相应机制体制保障,或者说执行过程中,受到执行者自身素质、机制体制的制约等因素的影响,国家在民族地区的各项政策就会出现类似波涛呼啸而过后的风平浪静的效果。即政策没有充分发挥出应有的社会效应。我们称为波尾效应。放大国家政策在边疆民族地区政策的红利现象,避免波尾效应,最大限度地促进民族地区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首要的工作就是科学决策。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方法,坚持从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发展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提高民族地区各级政府政策的执行力;以及加强对国家政策的宣传理解,注重对政策的评估与优化,是全面提高和发挥国家政策的实践效应。当前,少数民族地区在发展进程中遇到的矛盾和问题,无论规模还是复杂性都是世界罕见的。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从更高的层面为民族地区的发展提供了更多地政策资源。民族地区的发展不仅需要谋划创造更多的政策“红利”,更是重新谋划如何扩大政策“红利”。通过深化体制发展;加大干部素质的提升和能力锻炼;探索政策实施的监督机制等手段,进一步提高行政执行力,实现国家政策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红利。

二、以信息化推动宁波跨越式发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以信息化推动宁波跨越式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1)长三角一体化背景下宁波交通发展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一、长三角一体化对交通提出的新要求、带来的新机遇
二、宁波交通融入长三角一体化面临的主要问题和挑战
    1. 新时期对宁波交通发展的重新审视
    2. 新时期宁波交通面临的挑战
三、宁波交通发展举措
    1. 抓重点——以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构建高效一体化城际交通网
    2. 强门户——以共建世界级港口群为突破,助力长三角参与全球竞争
    3. 补短板——以航空运输供给侧改革为主线,构建世界级机场群的新增长极
    4. 扬所长——以区域交通特色化发展为要求,打造交通发展新理念的先行区
    5. 优生态——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推动交通运输可持续发展
    6. 促共享——以开放创新和共商共建为主旨,促进长三角交通高水平共享
四、结语

(2)农村电子商务对县域经济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和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研究问题的提出
        一、农村发展与县域经济
        二、基于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模式
        三、农村电子商务的区域演化特征
        四、农村电子商务政策及社会效应
    第三节 研究框架与研究内容
        一、研究思路和实现路径
        二、章节框架及内容
    第四节 研究区域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区域
        二、研究方法
    第五节 研究特色与创新
        一、研究的主要特色
        二、研究的主要创新
第二章 农村电子商务发展文献综述
    第一节 电子商务发展进程
        一、概念范围及应用
        二、世界电子商务的发展
        三、中国电子商务的发展进程
        四、电子商务的影响
    第二节 农村电子商务与区域发展模式
        一、三种典型的区域发展模式
        二、传统区域发展模式成因及演化
        三、基于农村电子商务的新区域发展模式
    第三节 农村电子商务的落地机制
        一、区域产业基础与政策导向
        二、企业家精神与社群网络
        三、快速物流交通系统
        四、信息知识与技术
    第四节 农村电子商务的社会经济效应
        一、经济效应
        二、社会效应
        三、空间赋能
        四、拉近城乡关系
    第五节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理论基础与分析框架
    第一节 信息与数字鸿沟
        一、信息化与发展加速及区域发展不平衡
        二、基于信息化的经济空间重组
    第二节 演化经济学
        一、复杂系统与内部组织
        二、路径依赖与技术解锁
    第三节 城乡融合与发展
        一、马克思的城乡融合发展思想
        二、实时城市化与信息化城市
    第四节 信息技术与农村电子商务
        一、信息为农村带来的新机遇
        二、信息与农村区域的适配
        三、中国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
    第五节 演化视角下农村电子商务分析框架
    第六节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农村电子商务与县域工业生产解锁:低成本打破区域资源紧束状态
    第一节 南皮县概况与工业产业发展
        一、南皮县基本情况
        二、南皮县工业发展演化史
        三、自我发展的专业市场
        四、主导产业特点与路径锁定
    第二节 县域工业创新的代价与保守的收益
        一、政府急于引导产业转型的动因
        二、南皮县传统五金产业发展与竞争模型
        三、创新转型与企业猝死
        四、路径锁定是企业理性选择的结果
    第三节 路径解锁的可能选择与成本
        一、产品端的选择与成本
        二、市场端的选择与成本
        三、资源整合范围的选择与成本
    第四节 电子商务带来的转型可能与激励
        一、低成本扩展企业资源整合的范围
        二、降低与转嫁智力资源试错成本
        三、效果及持续的示范带动效应
    第五节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农村电子商务与农村消费解锁:系统化的扩展个体可整合的资源范围
    第一节 影响南皮县农村区域消费的若干因素
        一、家庭中非农就业人员的数量
        二、家庭社会保障体系的覆盖情况
        三、家庭持续发展所处的阶段
        四、区域消费习惯与商品的可获得性
    第二节 旧有农村消费体系的变与不变
        一、由批发市场和集市组成的传统消费系统
        二、超市承担的日常消费与商场承担的大件物品消费
        三、消费比重与消费范围一直在变化
        四、以县为单位的消费区域限制很难改变
    第三节 农村电子商务与个体可整合资源范围的扩展
        一、农村电子商务硬件的搭建与消费场景的改变
        二、新信用体系与交易成本
        三、新旧消费体系的互斥与融合
        四、个体可整合资源冲破县域限制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农村电子商务与县域人力资本解锁:低成本丰富人力需求类型
    第一节 县域发展与县域人力资源
        一、县域人力资源的构成
        二、县域人力资源配置偏好
        三、县域发展与人力资源的互相作用
    第二节 丰富人力资源的选择与困境
        一、人力资源引进与本土成长
        二、产业单一化与人力资源单一化
        三、打破产业与人力资源互相锁定的难点
    第三节 农村电子商务带来的人力资源变化
        一、电商带来群体认知变化与实时城市化
        二、电商对传统制造业的改造带来新就业需求
        三、电商服务业新业态进一步吸纳返乡人才
    第四节 本章小节
第七章 农村电子商务的南皮样本到新发展模式的数理验证
    第一节 农村电子商务带动县域经济增长的机制总结
        一、农村电子商务项目的改革与科技双重属性
        二、农村电子商务项目带动县域经济增长的作用路径
    第二节 模型设定及数据说明
        一、模型设定
        二、数据来源及说明
    第三节 回归结果及分析
        一、基准回归结果
        二、安慰剂检验
        三、稳健性检验
        四、进一步分析:影响渠道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第一节 研究结论
    第二节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各章典型案例
    案例目录
    案例内容
后记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3)区域职业教育现代化研究 ——基于深圳考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问题提出与研究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问题提出
        三、研究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国内相关研究现状梳理
        二、国外相关研究现状梳理
        三、国内外研究述评
    第三节 核心概念解析
        一、职业教育及其特征
        二、职业教育现代化及其特性
        三、深圳
    第四节 研究思路、方法与实施方案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三、实施方案
第二章 区域职业教育现代化的理论基础
    第一节 区域发展理论与职业教育
        一、区域发展理论及深圳“国际性城市”的探索
        二、职业教育与区域发展的关系
    第二节 现代化与教育现代化理论
        一、现代化的理论与深圳现代化道路的探索
        二、教育现代化的内涵
    第三节 区域职业教育现代化的分析框架
        一、宏观层面:体制机制的建设
        二、中观层面:职教文化的建构
        三、微观方面:产教融合的深化
第三章 国家整体视野中的职业教育现代化历程
    第一节 我国职业教育现代化发展的主要阶段
        一、调整结构扩张式发展阶段(1978 年至1990 年)
        二、调整规模稳健式发展阶段(1991 年至1999 年)
        三、转型改革内涵式发展阶段(2000 年至2009 年)
        四、创新驱动质量提升发展阶段(2010 年至今)
    第二节 我国职业教育现代化发展的突出特点
        一、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基本要素逐步形成
        二、职业教育规模和结构更加合理
        三、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的能力显着增强
        四、职业教育法制机制建设取得长足发展
    第三节 我国职业教育现代化的区域化发展
        一、职业教育现代化以区域经济社会现代化为基础
        二、职业教育现代化以区域职业教育信息化为推进手段
        三、职业教育现代化以区域职业教育本土性为特色亮点
第四章 区域视野中的深圳职业教育现代化历程
    第一节 职业教育现代化的探索
        一、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同步发展,适度超前
        二、职业教育与市场需求协同发展
        三、社会需求催生职业培训、技能培训
    第二节 职业教育现代化的体系构建
        一、构建职业教育现代化结构体系
        二、构建职业教育现代化的质量体系
        三、职业教育现代化发展历程的特点
    第三节 职业教育现代化品牌的打造
        一、打造职业教育的“深圳质量”
        二、打造深圳高等职业教育品牌
        三、打造面向市场的成人教育品牌
    第四节 职业教育现代化的形成
        一、职业教育国际化在借鉴、创新、超越中实现
        二、职业教育法治化建设在特区立法优势中体现
        三、职业教育区域化发展在开放性发展中凸显
第五章 深圳职业教育现代化发展模式分析
    第一节 多层次推进工学结合的“宝安模式”
        一、产业发展情况
        二、“宝安模式”内容
        三、“宝安模式”成效
    第二节 职普衔接的“中职电大直通车”模式
        一、职业教育基本情况
        二、“中职电大直通车”内容
        三、“中职电大直通车”成效
    第三节 协同治理的“职教集团”模式
        一、“职教集团”背景
        二、“职教集团”特点
        三、“职教集团”成效
    第四节 产学研用的“校企合作”模式
        一、“校企合作”现状
        二、“校企合作”内容
        三、“校企合作”成效
第六章 深圳职业教育现代化的目标及实现路径
    第一节 以城市精神促进人的现代化
        一、深圳城市精神的内涵
        二、强化思想引领的价值
        三、强化道德规范的作用
        四、职业素养人才的培养
    第二节 以制度创新推动现代职业教育制度的建立
        一、完善职业教育法律制度
        二、完善职业教育布局和专业结构
        三、完善地方职业教育管理体制
        四、完善校地合作办学机制
    第三节 以产教深度融合全面提升服务区域发展能力
        一、强化产教的深度融合力度
        二、加大产教合作的制度建设
        三、推动职业教育集群化发展
        四、促进职教集团全面发展
    第四节 以学习借鉴促进职业教育现代化、信息化、国际化
        一、深化职业教育师资队伍现代化建设
        二、加速推进职业教育的信息化
        三、全面推进职业教育国际化建设
结语:深圳职业教育现代化的特征、经验与问题
    一、深圳职业教育现代化的特征
    二、深圳职业教育现代化的经验
    三、深圳职业教育现代化深入推进存在的问题
    四、后续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4)新常态下我国东部欠发达地区赶超发展研究 ——以浙江省磐安县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1 国外研究综述
        1.3.2 国内研究综述
    1.4 研究内容、方法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技术线路
2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及内涵
        2.1.1 新常态
        2.1.2 东部欠发达地区
        2.1.3 赶超发展
    2.2 相关理论基础
        2.2.1 梯度发展理论
        2.2.2 反梯度理论
        2.2.3 后发优势理论
        2.2.4 产业结构演化理论
        2.2.5 可持续发展理论
3 东部欠发达地区发展特征和机遇分析
    3.1 传统模式下东部欠发达地区发展特征
        3.1.1 区位优势明显,但其优势没有得到发挥
        3.1.2 资源环境条件优良,但开发程度较低
        3.1.3 中心城镇规模偏小,经济发展弱核牵引
        3.1.4 产业基础薄弱,综合竞争力不强
        3.1.5 综合配套落后,接受辐射能力弱
        3.1.6 文化底蕴丰富,但经济转化程度较低
    3.2 新常态下东部欠发达地区迎来的发展新机遇
        3.2.1 国家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基础设施条件得到改善
        3.2.2 区域协调发展受到重视,政策优惠供给持续出台
        3.2.3 发达地区产能过剩,外溢效果显着
        3.2.4 生态环境资源优势显现,人们对生态认知提高
        3.2.5 历史文化资源得到挖掘,休闲旅游前景广阔
4 研究区概况
    4.1 研究区选择
    4.2 磐安县概况
        4.2.1 磐安县建置沿革
        4.2.2 磐安县自然地理概况
        4.2.3 磐安县经济社会概况
5 改革开放30余年磐安县经济社会发展分析
    5.1 改革开放30余年磐安县社会经济发展特征分析
        5.1.1 经济发展速度不断加快,综合实力不断增强
        5.1.2 产业结构日趋合理,产业门类不断增加
        5.1.3 人均收入不断提高,幸福指数不断提升
        5.1.4 社会事业不断提升,基础建设不断完善
        5.1.5 生态环境不断改善,空气状况愈来愈佳
    5.2 改革开放30余年磐安县社会经济发展问题分析
        5.2.1 经济总量仍旧偏小,产业层次较低
        5.2.2 与金华各市县区相比绝对差距在拉大
        5.2.3 财政收入少,要素支撑薄弱
        5.2.4 城市化水平低,城镇带动能力弱
        5.2.5 生态环境制约大,生态保育要求高
        5.2.6 生态旅游资源优异,但经济价值转化低
6 新常态以来磐安县经济社会的赶超发展
    6.1 新常态下磐安县赶超发展的机遇
        6.1.1 全面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
        6.1.2 政策倾斜力度加大
        6.1.3 金义都市区建设
        6.1.4 生态优势不断凸显
        6.1.5 区位条件动态上升
        6.1.6 乡村旅游发展
    6.2 新常态下磐安县赶超发展的路径选择与举措
        6.2.1 新常态下磐安县赶超发展的路径选择
        6.2.2 新常态下磐安县赶超发展的主要举措
    6.3 新常态以来磐安县综合竞争力比较分析
        6.3.1 综合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
        6.3.2 2011年与2016年磐安县综合竞争力比较分析
    6.4 新常态以来磐安赶超发展的经验总结
        6.4.1 保护好绿水青山是磐安赶超发展的根本基础
        6.4.2 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发挥优势是赶超发展的重要途径
        6.4.3 坚持共建、共融、共享、共赢是推进磐安赶超发展的关键
7 研究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5)以信息化推动职业教育教学现代化的中国探索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信息化对职业教育有着革命性的影响
        1.1.2 国家层面大力推进职业教育现代化发展
        1.1.3 职业教育教学现代化需要信息化推动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意义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价值
    1.4 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思路
2 信息化推动职教教师现代化的探索研究
    2.1 职教教师现代化的内涵及特色
        2.1.1 职教教师现代化的内涵
        2.1.2 职教教师现代化的智慧启示
        2.1.3 职教教师现代化的信息路径
    2.2 以“职业教育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推动的探索
        2.2.1 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的意义及对职教现代化的推动
        2.2.2 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推动职教教师现代化的做法与效果
    2.3 以“全国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大赛”推动的探索
        2.3.1 “全国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大赛”的与时俱进
        2.3.2 “全国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大赛”的质性分析
        2.3.3 “全国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大赛”的量化分析
    2.4 信息化推动职教教师现代化发展
        2.4.1 提升职教教师思维方式的现代化
        2.4.2 促进职教教师思想观念的现代化
        2.4.3 加速职教教师专业技能的现代化
        2.4.4 增强职教教师社会关系的现代化
    2.5 我国职教教师现代化的优化发展
        2.5.1 “中小学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的启示
        2.5.2 “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的启示
        2.5.3 “全国高校教师网络培训”的启示
        2.5.4 职教教师现代化优化发展的方向
        2.5.5 职教教师现代化优化提升的策略
3 信息化推动职教教学资源和环境现代化的探索研究
    3.1 职教教学资源与环境现代化的内涵及意义
        3.1.1 职教教学资源与环境现代化的内涵
        3.1.2 职教教学资源与环境现代化的意义
    3.2 职教教学资源现代化的实践探索
        3.2.1 以“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推动的探究
        3.2.2 职教教学资源现代化的其他探索
        3.2.3 职教教学资源创新发展的原则
        3.2.4 中国职教教学资源创新发展的再探索
    3.3 以“数字校园”建设推动的探究
        3.3.1 职业院校数字校园建设的政策指导
        3.3.2 职业院校数字校园建设的量化分析
        3.3.3 职业院校数字校园建设的质性分析
        3.3.4 职业院校数字校园的优化发展——智慧校园
4 信息化推动职教教学管理现代化的探索研究
    4.1 职教教学管理的内容
    4.2 信息化推动职教教学管理维度的现代化
        4.2.1 职教教师与学生
        4.2.2 教学资源与媒体
        4.2.3 教学过程与结果
        4.2.4 教学管理的管理
    4.3 职教教学管理现代化的问题分析
        4.3.1 管理主体
        4.3.2 管理内容
        4.3.3 管理平台
    4.4 职教教学管理现代化的基本策略
        4.4.1 以人为本
        4.4.2 共管共治
        4.4.3 多元思维
        4.4.4 凸显特色
    4.5 中国职教教学管理现代化的客观保障
        4.5.1 政策保障
        4.5.2 组织保障
        4.5.3 文化支撑
        4.5.4 技术支撑
    4.6 “互联网+”职教教学管理的探索与实践
        4.6.1 应用“互联网+”教学管理平台
        4.6.2 依托“互联网+”社交管理工具
        4.6.3 信息化推动教学管理现代化的理性应对
5 信息化推动职教教学评价现代化的探索研究
    5.1 职教教学评价主体的现代化
        5.1.1 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5.1.2 评价主体的智慧化
        5.1.3 评价主体的包容性
        5.1.4 评价主体的时代化
        5.1.5 评价主体的个性化
        5.1.6 评价主体的主动性
    5.2 职教教学评价内容的现代化
        5.2.1 对职教教师和学生的评价
        5.2.2 对职教教学目标和计划的评价
        5.2.3 对职教教学过程及结果的评价
        5.2.4 对职教教学资源和环境的评价
        5.2.5 对职教教学管理和评价的评价
    5.3 信息化推动职教教学评价现代化
        5.3.1 信息化推动职教教学评价改革的内容
        5.3.2 信息化提升职教教学评价的现代性
6 总结与展望
    6.1 研究总结
    6.2 研究创新及不足之处
        6.2.1 创新之处
        6.2.2 不足之处
    6.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6)中国共产党改善新疆民生的历史进程和基本经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意义和研究现状
        一 选题意义
        二 研究现状
    第二节 主要内容和研究思路及创新之处
        一 主要内容
        二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三 研究的可能创新之处
    第三节 重点和难点
        一 研究重点
        二 研究难点
第二章 民生概念及民生思想的演变
    第一节 民生的基本含义及特征
        一 “民生”一词的含义
        二 民生问题的具体内容
        三 民生问题的特征
    第二节 全面科学地认识民生问题
        一 民生问题是经济问题
        二 民生问题是社会问题
        三 民生问题是发展问题
        四 民生问题是政治问题
    第三节 民生思想的演变和发展
        一 近现代西方国家民生思想的演变和发展
        二 近现代中国民生思想的演变和发展
第三章 中国共产党解决新疆民生问题的历史进程
    第一节 解放前中国共产党解决新疆民生问题的努力(1921~1949)
        一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概况
        二 解放前新疆民生的概况
        三 中国共产党解决新疆民生问题的开端
        四 三区革命接受中国共产党领导
        五 新疆国民党民主派和平起义
        六 人民解放军进军新疆
    第二节 建国后中国共产党改善新疆民生的艰辛探索(1949-1978)
        一 进行保护人民基本生存权和基本政治权利益为主的政治建设
        二 中国共产党把新疆各族人民引上社会主义道路
        三 “文化大革命”对新疆民生事业发展的影响
    第三节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改善新疆民生的不断发展
        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建设在新疆的开创(1978~1989)
        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建设在新疆的丰富和发展(1989~2002)
        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建设在新疆的全面推进(2002~2012)
        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建设在新疆的新的发展(2012~至今)
第四章 新疆民生建设的实践成就和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第一节 提高和改善新疆各族人民生活水平的成就
        一 城乡居民收入稳步增长,增收渠道不断拓宽
        二 消费结构优化升级,生活总体实现小康
        三 生活方式发生巨变,生活质量显着提高
    第二节 新疆教育事业发展的成就
        一 基础教育均衡发展,为民生福祉和未来发展提供前提保障
        二 高等教育持续快速发展,在民生需求中确立责任和使命
        三 职业教育恢复性发展,着力培养学生的就业创业能力
        四 “双语”教育蓬勃发展,为新疆的民生建设提供助力支撑
        五 “内高班”教育稳步发展,充分体现党和政府的民生关怀
        六 教育事业投入逐步增长,办学条件得到明显改善
        七 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教育公平事业取得新进步
    第三节 新疆就业保障事业发展的成就
        一 就业管理体制发生了根本变革
        二 就业规模不断扩大,就业形势基本稳定
        三 就业渠道日益拓宽,就业结构逐渐优化
        四 就业政策日趋成熟,就业服务日益完善
        五 高校毕业生就业之路越走越宽
        六 就业困难群体再就业工作成效显着
        七 农村富余劳动力实现有序、有效转移
    第四节 新疆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成就
        一 新中国成立后新疆医疗卫生事业得到初步发展
        二 改革开放以来新疆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成就
        三 医疗保险为城乡居民提供基本保障
        四 新疆医疗卫生事业的快速发展
    第五节 新疆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的成就
        一 新疆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与发展
        二 新疆社会保障体系的主要内容
        三 新时期新疆社会保障事业的工作重点
    第六节 新疆住房建设事业发展的成就
        一 居民住房条件大为改善
        二 “安居富民”工程,从抗震到富民
        三 “定居兴牧”民生工程,提高了牧区群众的生活
        四 保障房建设力度加大,力促新疆和谐稳定
    第七节 新疆改善民生方面临的机遇和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一 新疆改善民生事业发展面临的机遇
        二 新疆改善民生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三 解决改善新疆民生问题的对策
第五章 中国共产党改善新疆民生的基本经验及启示
    第一节 中国共产党改善新疆民生的规律及特点
        一 各族人民当家做主是解决和改善民生问题的政治前提
        二 “三步走”的发展战略是改善民生的切实步骤
        三 不断提高各族人民生活水平是党的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
        四 改善民生建设以科学发展观为根本指针
        五 改善民生是一项长期工作,是实现“中国梦”的前提和保障
    第二节 中国共产党改善新疆民生问题的基本经验
        一 坚持党的领导是解决和改善新疆民生问题的前提条件
        二 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是解决和改善新疆民生问题的基本保证
        三 立足本地发展经济是解决和改善新疆民生问题的关键所在
        四 文化繁荣是是解决和改善新疆民生问题的内在动力
        五 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解决和改善新疆民生问题的政治保障
        六 改善新疆民生事业离不开国家和兄弟省市的帮助
        七 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是改善新疆民生问题的重要途径
        八 发挥好新疆建设兵团在改善新疆民生中的作用
    第三节 中国共产党改善新疆民生问题的几点启示
        一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推进改革开放宏伟事业
        二 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新疆经济可持续发展
        三 牢固树立“稳定压倒一切”思想,维护新疆政治大局稳定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7)中国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创新点
中文摘要
Abstract
表目次
图目次
绪论
    一、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三、研究的理论基础
    四、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五、研究的创新与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第一章 集成电路产业概述
    第一节 集成电路
        一、集成电路的涵义
        二、集成电路技术
        三、集成电路的发展历史
        四、集成电路分类
    第二节 集成电路产业
        一、集成电路产业的涵义
        二、集成电路产业的特征
        三、集成电路产业的市场状况
    第三节 集成电路产业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一、集成电路产业是电子信息产业的基础和核心
        二、集成电路产业是国民经济持续增长的推动力
        三、集成电路产业对国防与信息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第四节 集成电路产业的发展趋势
        一、集成电路产业技术发展趋势
        二、集成电路产业结构调整及转移趋势
        三、集成电路产业芯片、整机联动的发展趋势
        四、集成电路产业与资本结合的发展趋势
        五、集成电路产业商业模式的发展趋势
第二章 中国集成电路产业的发展现状
    第一节 中国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总体概况
        一、中国集成电路产业的发展历程
        二、中国集成电路产业的技术创新现状
        三、中国集成电路产业的公共服务现状
        四、中国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人才培养现状
    第二节 中国集成电路产业的产业链
        一、集成电路设计产业
        二、集成电路制造产业
        三、集成电路封装与测试产业
        四、集成电路材料与装备产业
    第三节 中国集成电路产业的区域布局
        一、环渤海区域集成电路产业的发展
        二、长三角区域集成电路产业的发展
        三、珠三角区域集成电路产业的发展
        四、西部区域集成电路产业的发展
第三章 中国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问题及原因
    第一节 中国集成电路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市场严重依赖进口
        二、缺乏高端领军企业
        三、工艺水平差距较大
        四、基础技术积累不足
        五、配套技术发展滞后
        六、产业布局尚需优化
    第二节 中国集成电路产业发展存在问题的原因
        一、人才基础相对薄弱
        二、技术创新能力不强
        三、政策支持不能持续
        四、商业模式创新不够
        五、资本投入运作欠缺
第四章 美、欧、日、韩及中国台湾地区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经验和启示
    第一节 美国集成电路产业发展
        一、美国集成电路产业发展历程及现状
        二、美国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经验及启示
    第二节 欧洲集成电路产业发展
        一、欧洲集成电路产业发展历程及现状
        二、欧洲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经验及启示
    第三节 日、韩集成电路产业发展
        一、日、韩集成电路产业发展历程及经验
        二、日、韩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特点及启示
    第四节 中国台湾地区集成电路产业发展
        一、中国台湾地区集成电路产业发展历程及经验
        二、中国台湾地区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特点及启示
第五章 中国集成电路产业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第一节 中国集成电路产业发展面临的环境
        一、宏观环境
        二、市场环境
        三、政策环境
    第二节 中国集成电路产业面临的机遇
        一、全球产业转移带来的发展机遇
        二、国内巨大市场需求带来的发展机遇
        三、国家政策支持带来的机遇
        四、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带来的发展机遇
        五、商业模式创新带来的发展机遇
    第三节 中国集成电路产业面临的挑战
        一、全球市场平缓增长,国际竞争更加激烈
        二、产业模式不断创新,全球产业加快重组
        三、技术革新步伐加快,资金门槛不断提高
        四、知识产权竞争加剧,产业生态深度演变
第六章 中国集成电路产业发展对策
    第一节 加大政策扶持,完善配套政策体系
        一、政策扶持是产业发展的最大助力
        二、产业发展新的突破需要更强力的政策扶持
    第二节 强化技术创新,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
        一、技术创新是集成电路产业快速发展的源泉
        二、鼓励技术创新,促进产业发展
    第三节 整合产业资源,做大做强产业链
        一、资源整合是产业健康发展的必由之路
        二、采取多种措施推动产业做大做强
    第四节 优化区域布局,统筹规划资源投入
        一、集成电路产业群聚效应日益凸现
        二、增强区域聚焦,强化产业协同
    第五节 创新商业模式,实现产业跨越式发展
        一、市场多元化与服务化趋势提供新契机
        二、创新商业模式,实现跨越发展
    第六节 改善投融资体系,培育健康市场环境
        一、改善产业投融资环境,增强市场活力
        二、引导市场规范运作,促进产业良性发展
    第七节 健全激励机制,吸引聚集高端人才
        一、国际竞争需要一流的高端人才
        二、健全激励机制,引进高端人才
    第八节 着眼国际市场,积极实施国际化战略
        一、国际化是产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二、形成产业合力,共同开拓国际市场
参考文献
    中文部分
    英文部分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相关论文
后记

(8)新疆跨越式发展的哲学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的依据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思路和方法
    1.4 研究重点、难点、创新点
2 推进新疆跨越式发展的意义
    2.1 发展模式
    2.2 跨越式发展
    2.3 新疆跨越式发展
    2.4 推进新疆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性
3 推进新疆跨越式发展的理论依据和现实条件
    3.1 推进新疆跨越式发展的理论依据
    3.2 推进新疆跨越式发展的现实条件
4 推进新疆跨越式发展中应处理好的几个关系
    4.1 促进新疆经济发展与解决民生之间的关系
    4.2 夯实长远发展基础与短期困难之间的关系
    4.3 发挥政府调控作用与市场机制之间的关系
    4.4 新疆自身比较优势与全国支援之间的关系
结语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
后记

(9)跨越式发展视角下新疆产业结构优化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意义
        一、 研究背景
        二、 研究意义
    第二节 研究方法及研究思路
        一、 研究方法
        二、 研究目的及研究思路
第二章 跨越式发展条件下产业结构优化的理论基础
    第一节 跨越式发展理论研究综述
    第二节 产业结构理论研究综述
第三章 新疆跨越式发展的 SWOT 分析
    第一节 内部能力因素分析
        一、 优势(strengths)分析
        二、 劣势(weakness)分析
    第二节 外部环境因素分析
        一、 机遇(opportunity)分析
        二、 挑战(threats)分析
    第三节 SWOT 的综合分析
第四章 新疆经济发展阶段及跨越式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
    第一节 新疆经济发展阶段分析
        一、 基于产业结构的新疆经济发展阶段判定
        二、 新疆与全国 31 省市、地区经济发展阶段评价
    第二节 跨越式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
第五章 跨越式发展下产业结构的优化分析
    第一节 基于投资结构的产业结构优化分析
        一、 跨越式发展下投资对产业结构的影响
        二、 主导产业的选择
    第二节 基于消费结构的产业结构优化分析
        一、 消费对产业结构的影响
        二、 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分析
    第三节 基于出口结构的产业结构优化分析
        一、 出口对产业结构的影响
        二、 产业结构的高度化分析
第六章 对策与建议
    第一节 正确选择主导产业,发挥主导产业的领军作用
        一、 依托新疆资源优势,发挥石油化工行业的带头作用
        二、 积极培育一批就业功能明显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共同发展
        三、 确立特色农业产业的优势地位
    第二节 促进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发展
        一、 推广精准农业、发展精品农业、创汇农业和特色农业
        二、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优化工业结构
        三、 转型升级,提高第三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第三节 推进产业结构高度化
        一、 调整第一产业内部结构,加强农业保护体系建设
        二、 抓住区域产业转移机遇,发展战略新兴产业
        三、 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提升第三产业的整体水平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10)国家政策在民族地区的波尾效应和红利现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言
    一、选题的目的及意义
        (一) 选题的目的
        (二) 论文选题的意义
    二、研究动态与文献综述
        (一) 国家政策与民族政策
        (二) 民族政策的作用与实质
        (三) 民族政策的特点
        (四) 制定民族政策的依据
    三、主要研究内容及基本思路
    四、研究方法
        (一) 文献研究法
        (二) 调查访谈法
        (三) 比较分析法
    五、创新点
第一章 发展是解决我国现阶段民族问题的根本途径
    第一节 发展是民族问题的核心
        一、民族平等是马克思主义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
        二、实现民族平等的关键是加快民族的发展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的政治保障
    第二节 以科学发展统领民族地区的发展
        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的巨大成就
        二、民族发展面临着的困难与挑战
        三、科学发展观是民族地区发展的指导思想
    第三节 和谐发展是边疆民族地区发展的突出特征
        一、民族地区发展的特殊性
        二、民族地区发展面临着的新情况新形势
        三、和谐发展与民族发展
    第四节 跨越式发展与民族地区的发展
        一、民族地区必须走跨越式发展道路
        二、民族地区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可能性和具备的条件
        三、党和国家政策支持是民族地区实现跨越式发展重要的社会条件保障
        四、建设面向西南开放的桥头堡战略为云南跨越式发展提供了战略机遇
第二章 国家政策在民族地区发展的影响和作用
    第一节 国家在民族地区政策的层次性
        一、国家在民族地区的政策具有公共政策鲜明特征
        二、国家在民族地区政策具有区域性政策的特点
        三、民族政策是执政党民族治理理念的具体化
    第二节 国家政策在民族地区发展中的功能和作用
        一、国家在民族地区政策的功能集中体现在政策的“催化”效应
        二、制约国家政策在民族地区的“催化”作用现象
        三、充分发挥国家在民族地区政策对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效应
    第三节 对国家在民族地区政策效应的科学评估
        一、政策评估在民族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
        二、国家在民族地区政策评估工作的难点
        三、建立对国家在民族地区政策评估的科学体系
第三章 国家政策在边疆民族地区施行中的波尾效应
    第一节 国家政策在边疆民族地区产生的波尾效应
        一、波尾效应与经济政策波尾效应
        二、我国在民族地区施行的优惠政策演变
        三、国家政策在边疆民族地区的波尾效应分析
    第二节 影响政策波尾效应的因素研究
        一、产生政策波尾效应的理论分析
        二、国家政策的波尾效应成因研究
第四章 国家政策在民族地区施行中的红利现象
    第一节 国家政策在边疆民族地区产生的红利现象
        一、红利与政策红利
        二、产业政策在民族地区施行中的红利现象
        三、财税金融政策在民族地区施行中的红利现象
        四、资源开发政策在民族地区施行中的红利现象
        五、民族及扶贫开发政策在民族地区施行中的红利现象
        六、民生政策在民族地区施行中的红利现象
        七、教育政策在民族地区施行中的红利现象
    第二节 国家政策红利现象产生的原因分析
        一、产生政策红利的理论分析
        二、影响国家政策红利的因素分析
第五章 放大国家政策在民族地区的红利现象避免波尾效应的对策思路
    第一节 国家政策在民族地区实施效果的模型构想
        一、研究框架
        二、国家政策在普洱地区实施效果的SWOT分析
        三、国家产业政策在普洱实施效果实证分析
    第二节 科学决策与政策红利
        一、增强对时代主题的理解
        二、科学决策和制定国家在民族地区的优惠政策
    第三节 创新力执行力与政策红利
        一、优化和创新政策
        二、着力塑造政策执行的能动主体
        三、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四、创新政策执行的方法和手段
        五、深化政策实施中的配套体制改革
        六、加大民族地区人力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七、扩大民族地区对外交流与合作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四、以信息化推动宁波跨越式发展(论文参考文献)

  • [1]长三角一体化背景下宁波交通发展对策[J]. 戴东生,金益波. 交通企业管理, 2021(06)
  • [2]农村电子商务对县域经济作用机制研究[D]. 窦鹏鹏.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21(12)
  • [3]区域职业教育现代化研究 ——基于深圳考察[D]. 张小梨. 天津大学, 2020(01)
  • [4]新常态下我国东部欠发达地区赶超发展研究 ——以浙江省磐安县为例[D]. 刘玉巧. 浙江师范大学, 2018(03)
  • [5]以信息化推动职业教育教学现代化的中国探索研究[D]. 杨英. 江苏师范大学, 2018(09)
  • [6]中国共产党改善新疆民生的历史进程和基本经验研究[D]. 热合木江·沙吾提. 陕西师范大学, 2014(04)
  • [7]中国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研究[D]. 王鹏飞. 武汉大学, 2014(06)
  • [8]新疆跨越式发展的哲学思考[D]. 李依萱. 新疆师范大学, 2012(03)
  • [9]跨越式发展视角下新疆产业结构优化问题研究[D]. 齐英才. 新疆财经大学, 2012(04)
  • [10]国家政策在民族地区的波尾效应和红利现象研究[D]. 李小平. 云南大学, 2012(10)

标签:;  ;  ;  ;  ;  

以信息化推动宁波跨越式发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