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磁兼容性及其测试

电磁兼容性及其测试

一、电磁兼容及其测试(论文文献综述)

韩润[1](2021)在《三端稳压器电磁兼容模型建立方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电子系统的设计过程中,需要对电子系统进行电磁兼容性仿真,进而需要各个器件的电磁兼容仿真模型。各大通用仿真软件的元器件模型库并未包含所有元器件的模型,或是提供的功能模型不符合电磁兼容仿真的要求。本文以三端稳压器为对象,对其开展了电磁兼容模型建立方法的研究,主要工作内容如下:(1)三端稳压器工作原理分析及物理模型建立。通过对三端稳压器工作原理的分析,结合生产厂商提供的稳压器的原理图,利用通用电磁仿真软件CST自带的分立元器件库,搭建三端稳压器的物理模型。分析此种模型的建模难度及优缺点,在此基础上提出新的建模方式,建立其功能模型。(2)三端稳压器功能模型建立。应用PSPICE仿真软件内置的Model Editor工具,通过参数拟合得到稳压器的基本功能模型。此种模型是介于物理模型和行为模型之间的半物理模型,需要大量的外部特性参数。结合数据手册和实物测试,获取建模所需参数,通过参数拟合建立功能模型。(3)三端稳压器电磁兼容模型建立。基于电磁兼容仿真的相关要求,对功能模型进行修正。首先通过修改功能模型内部参数来调整模型的最小压差和静态电流;进而通过构造新的子电路功能模块,实现调节纹波抑制比、电压调整率等电磁兼容特性的目的;最后遵循SPICE语法规则将各个功能模块组合在一起,构成最终的三端稳压器电磁兼容模型。(4)稳压器模型的仿真验证。对建立的电磁兼容模型,参照数据手册规定的测试条件进行仿真对比。首先验证了其输出电压、最小压差和静态电流等静态特性的准确性;然后验证了电压调整率、电流调整率和纹波抑制比等电磁兼容相关动态特性;最后对三端稳压器保护功能中具有代表性的过流保护功能进行了验证。模型参数与实际器件参数误差较小,证明了建模方法的准确性。

孟晓宇[2](2020)在《EMC现场测试传导敏感度快速检测技术研究》文中认为电磁兼容标准测试存在测试环境要求严格、测试结果无法准确反映设备正常工作环境下电磁兼容性能等问题,而现场测试由于其可以明显改善上述问题已经成为电磁兼容测试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许多现场测试场景要求测试时间尽可能短、受测设备与其他设备的互连状态尽可能少变更。为提高现场测试效率,本文以现场测试传导敏感度快速检测技术作为研究对象,以电流卡钳注入作为敏感度快速检测的信号注入方式,分析得出适合快检技术的测试项目为CS101、CS114、CS115和CS116;以显控类设备为例分析其敏感特性,提出易敏感频段优选策略、测试频段预剔除策略、信号源输出快速调节策略,达到显控类设备传导敏感度快速检测的目的,最终设计并实现现场测试传导敏感度快速检测系统。本文针对传导敏感度现场测试中存在的测试时间长、受试设备状态改动多的问题进行分析,引出现场测试传导敏感度快速检测技术。通过对现有敏感度测试信号注入方式的分析比较,筛选得出适用于快检技术应用场景的电流卡钳注入法。然后对GJB151B中涉及到的常用传导敏感度测试的特点和内容分析,结合电流卡钳注入方式的可行性讨论,得出适用快检技术的测试项目为CS101、CS114、CS115和CS116,并为实现快检技术的高效性,引入动态链接库和多线程技术。接着以常见的显控设备作为典型对象进行敏感特性分析,从干扰源、耦合途径和敏感部位电磁兼容三要素入手,分析认为电源模块、时钟电路以及数据传输接口等是显控设备电磁敏感薄弱点;结合电磁敏感薄弱环节,为提高敏感度现场测试效率提出测试建议,同时为快速检测技术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依据。然后基于对显控设备敏感特性的分析,提出现场测试敏感度快速检测方案,包含基于关联分析法的易敏感频段优选策略、避开由电磁噪声导致的不可测试频段、加快输出达限的信号源输出调整策略。重点研究易敏感频段优先选择策略,结合数据挖掘中的Apriori算法,设计适合EMC敏感度测试的频段优选算法,并对其应用场景进行分析。通过液晶显示器的CS114和CS116测试对该算法进行验证,证明该算法能够有效检测出显控设备的敏感频段,同时提升传导敏感度测试效率,达到快速检测的目的。最后结合敏感度快速检测技术的研究,利用自动化测试技术,从系统的实际需求、结构组成、功能设计等多方面分析,完成现场测试传导敏感度快速检测系统软件的设计和开发。

徐小建[3](2020)在《多层屏蔽拓扑结构的屏蔽效能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电磁环境越来越恶劣,当单层屏蔽结构不能满足某些特定情况下的屏蔽要求时,人们更多地转向对多层屏蔽体的研究以保证电子设备能正常工作。在工程实际中,多层屏蔽拓扑结构相比于单层屏蔽结构以其超高的屏蔽性能,得到了极为广泛的应用,因此对多层屏蔽拓扑结构的屏蔽效能研究具有重要的工程实际意义。本文针对工程中常见的两类多层屏蔽拓扑结构,因屏蔽体表面的孔缝而造成的电磁泄露,研究其屏蔽效能及影响因素;针对多层屏蔽体的超高性能屏蔽效果,而一般的屏蔽效能测试系统动态范围的局限性,研究多层屏蔽体与单层屏蔽体在屏蔽效能上的关系,并设置一个实验来验证结果的正确性。最后针对多层屏蔽体实际使用中,互连线缆造成的电磁泄露,研究其屏蔽效能并探究线缆对屏蔽效能的影响,总结出相应规律。通过上述研究,为实际多层屏蔽体的设计和应用提供思路与准则。本文的主要工作如下:(1)对带孔缝的多层屏蔽体的屏蔽效能研究。针对串联型多层屏蔽体,建立解析模型,使用基于并矢格林函数的Bethe小孔耦合理论分析其屏蔽效能及影响因素;对于嵌套型多层屏蔽体,使用数值仿真的方法分析孔缝相对位置、形状及孔阵对其屏蔽效能的影响,并给出多层屏蔽体设计的建议。(2)探究单层屏蔽与多层屏蔽之间的关系。针对工程中用每层屏蔽体屏蔽效能值相加,来衡量多层屏蔽体的屏蔽效能而存在的问题,采用Bethe小孔耦合理论和电磁场辐射理论,分别在低频段、谐振频段、高频段推导出多层屏蔽体屏蔽效能与每层屏蔽体屏蔽效能相加结果之间的修正计算方法,并在高频段进行测试验证,理论修正值与实际测试值误差最大为7.87d B,表现出良好的一致性。(3)对带线缆的多层屏蔽体的屏蔽效能研究。建立多层屏蔽体中互连线缆电磁泄露模型,分析其电磁泄露过程,使用数值仿真的方法探究干扰源极化方向、腔体外线缆长度对多层屏蔽体的屏蔽效能影响,并总结出相应规律,对多层屏蔽体实际使用提出对应的建议。

魏慧超[4](2020)在《陆军车载设备电磁兼容性优化及试验验证》文中指出电子设备面临的电磁环境日益复杂,陆军装甲车空间狭小,电子设备集成度高,而对应的GJB151系列电磁兼容标准的辐射干扰限值线严苛,导致设备的电磁兼容试验通过率低。为解决上述问题,本文对陆军车载设备的一个种类自动开合设备进行电磁兼容问题研究,重点探索控制盒电源和CAN滤波电路设计、电路隔离以及接地设计、步进电机与控制盒之间的隔离滤波电路设计和屏蔽效能优化设计、分设备互连线缆建模方法和防护设计方法,并详细介绍了试验平台的搭建,对试验项目分析,和对电磁优化设计进行试验验证。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分析了车载设备151系列对应试验项目的差异,研究了车载设备所面临的电磁环境,电磁干扰的产生机理以及电磁噪声的耦合方式,并介绍了滤波电路设计的基本机理。2、结合自动开合设备,提出电磁兼容优化方案,从控制盒、步进电机、线缆、环境等部分的优化方法中说明了电源、CAN线、步进电机输入端滤波电路设计的思路以及走线方式,各种材料选择的原因,线缆防护设计、接地设计方法,并考虑到设备环境试验对电磁防护的影响,给出了防护手段可持续性的说明。3、对自动开合设备优化设计进行电磁兼容试验验证,阐述了基本平台的搭建和软件设置方法,对传导发射和辐射发射进行数据对比分析,给出电磁优化设计的对比结果,对敏感度试验进行简要说明,并对设备的信号线进行了EMP仿真预测。最后,根据试验验证的结果,自动开合设备可以通过电磁兼容试验,90%的测试频段具有10dB以上的余量,说明上述提出的电磁防护优化设计十分有效。

莫植铭[5](2019)在《基于故障树的在线电磁兼容故障诊断技术》文中指出随着现代电子技术的发展,信息化进程加快,电子设备越来越小,数字化与集成化程度的不断提高、电力电子设备大功率开关管功率与速率的不断提升、电子频谱占用宽且密集,以及电子设备灵敏度的不断增强,电磁兼容问题越来越突出,几乎涉及国防、军事、工业、民用等各种领域的几乎所有用电设备及系统。而一旦电子设备出现电磁干扰或测试超标这样的电磁兼容问题时,传统的电磁兼容故障诊断流程往往周期长、成本高、便捷性差,一个能提供整改方向意见的在线电磁兼容故障诊断服务平台会大大减少人力和物力,并缩短产品的整改周期。本文针对于电子设备电磁发射超标的电磁兼容故障问题,采用了故障树理论对典型的显控类电子设备进行故障要素分解;研究分析了显控类设备的显示控制原理及其电磁兼容发射特性;基于电磁兼容三要素对显控类设备进行电磁兼容故障树模型的建立;实现对国家军用标准测试数据的包络特征提取以及干扰源辨识,利用互联网技术开发一个基于故障树理论可以进行动态修正最小割集重要度的在线故障诊断平台。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首先,以显控类电子设备为典型的研究对象,应用故障树理论对其进行故障特征分解,研究不同显控类电子设备的基本组成及显示原理,从中总结出其共同的发射特性以及类似之处,再从电磁兼容三要素对其进行分类,即分别从干扰源、耦合途径以及敏感设备三部分对显控类电子设备中的内部模块进行电磁兼容辐射发射以及传导特性分析。最后对显控类电子设备建立一个电磁兼容故障树。接着,根据国家军用标准测试数据的特点提出包络特征识别匹配算法。其中先是对国家军用标准测试数据的获取以及测试配置要求进行了介绍,然后将获取得到的测试数据首先进行数据预处理去除噪声,并对包络特征进行提取。接着对提取出的包络特征进行分析,根据包络的特性然后进行频偏的处理以及插值计算,再将其与存储在数据库当中的对应故障树底部事件故障模板进行皮尔森相似度计算,将得到的相关系数通过相应的权值去动态修改故障树底部事件的故障概率,最终算出最小割集重要度。最后,利用互联网技术实现一个平台可以让用户在线提交国家军用标准测试数据,利用相关算法进行数据处理,得出测试数据的包络特征并进行特征辨识,最后得出一个最小割集重要度表,从而实现在线电磁兼容故障诊断。

沈周[6](2019)在《半桥LLC谐振式Boost开关电源辐射电磁干扰分析与抑制研究》文中提出随着电路PCB板的微型化和集成度越来越高,面临的电磁干扰问题日益严峻,这些电磁干扰噪声在影响自身设备正常工作的同时,也对其它设备的稳定运行产生干扰。因此,研究电力电子器件电磁兼容性成为重中之重。本文以Boost+LLC电路作为研究对象,分析设计了其电路结构并在电路软件中搭建模型,提取了电路中噪声源电流,结合辐射噪声机理研究和计算推导,对电路模型进行场路协同仿真,得到噪声频谱,在此基础上提出辐射抑制措施,最后结合硬件实验验证抑制方法的可效性,具体内容如下:(1)分析与设计了 Boost+LLC开关电源电路。通过理论分析对比选择DCM Boost+半桥LLC电路作为研究对象,并结合设计要求和公式计算,选取Boost主电路中电感L、开关管和输出电容C,LLC电路中谐振电感Lr、励磁电感Lm和谐振电容Cr等参数,运用PSIM电路仿真软件,搭建了整机Boost+LLC电路;(2)开展了对Boost+LLC开关电源电路辐射噪声的分析。分析了开关电源中MOSFET开关管、电感和电容等元器件对辐射发射的影响,并确定MOS管为辐射干扰源,分析了辐射噪声机理并推导了电场辐射噪声和磁场辐射噪声计算公式,提取了电路中MOS管处的噪声电流,并根据电磁场噪声计算进行场路协同仿真,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不同电容参数下对辐射干扰源的抑制作用。(3)进行了基于电磁屏蔽的开关电源辐射抑制研究。分析了开关电源孔缝计算原理、金属良导体和带孔缝腔体的屏蔽机理,结合CST电磁仿真软件,对比同材质金属良导体和孔缝腔体的屏蔽效能,并通过孔缝面积、大小和形状参数的变化,优化腔体的屏蔽效能。(4)建立了 Boost+LLC开关电源硬件电路及辐射实验。选取UC3854和NCP1399作为控制电路芯片,在此基础上,搭建硬件电路,同时进行辐射抑制实验,验证了理论仿真的正确性和抑制措施的有效性。

高春柳[7](2019)在《小型屏蔽体屏蔽效能测试方法和装置的研究》文中认为随着信息时代电子技术的迅猛发展,各种各样的终端产品爆发式的涌入检测市场,导致企业对终端产品的检测、认证等相关领域的测试需求随之大大增加。因此使得评价终端产品屏蔽性能好坏的小型屏蔽体的使用单位越来越多。现行屏蔽效能相关测试的国内标准的适用范围是各边尺寸不小于两米的屏蔽室,不适用于小型屏蔽体。针对小型屏蔽体的屏蔽效能测试装置和方法并没有一套相对完整的、便于操作的测试流程和实验装置。通过研究现行通用的屏蔽效能基本测试原理和方法,研制一套专门测试小型屏蔽体屏蔽效能测试的装置,并研究了相关检测方法,为今后完善屏蔽效能相关测试的研究提供有效解决方案。针对小型屏蔽体具有尺寸小、接口多、配置灵活的特点,论文采用信号源与发射天线小型化集成的方法,满足屏蔽效能检测的基础条件。信号源主要采用频率锁相合成技术,利用稳定的晶体振荡器和频率锁相源实现了高稳信号的输出。测试天线不仅要求其具有全向辐射的能力,同时还应具备体积小的基本原则,因此论文采用小型化蜂窝式绕法的双脊喇叭天线。集成后的测试装置可实现对小型屏蔽体屏蔽效能的准确计量,满足相关终端企业在产品研发、生产和使用中的测试需求,保证终端企业产品技术指标的准确。论文研究的测试方法明确了测试环境、测试条件、测试数据等相关技术要求,保证了屏蔽效能测试结果的准确性,为实现小型屏蔽体屏蔽效能测试标准方法的完善统一提供了严谨的技术基础。

战子华[8](2018)在《基于轨道交通设备的电磁兼容实验室方案设计》文中提出轨道交通的迅速发展,从时速110公里的火车到今天时速250公里的动车以及时速350公里以上的高铁,除了速度的不断提升,内部车载设备的驱动模式、控制总线、信号传输系统、监控系统等等,都在不断更新和升级。电子电气设备的广泛应用使得系统的响应速度得到巨大的提高,系统功能越来越多,为高速列车的控制提供了操作便利性,更为乘客提供了更加舒适的乘坐体验。同时各种高速信号的使用和机车车载设备的增多,使高速列车车厢内部的电场及磁场的强度及分布更加复杂多变。电磁兼容符合性(Electromagnetic Compatibility,EMC)的评估也就成为机车设备检验验收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的环节。目前轨道交通设备的检测规范大多参考的是通用类电子产品EMC标准中的测试项目及测试环境,但机车车厢内的电子电气设备密集,电磁环境相对于通用类电子产品的工作环境还是有很大的不同,例如各种线缆的走线布置不同引起的线路阻抗的差异、设备的供电系统引入的磁场的差异、车厢作为导体对箱体内电磁场分布带来的影响。通用类标准中测试环境、电磁场发射及抗扰度的测试方法、传导抗扰度的测试方法、低频磁场的测试方法等并不能完全覆盖以上差异,从而不能准确评估机车内设备的发射及抗扰度性能。本论文在国际电工委员会、欧盟及国内标准对轨道交通设备的电磁兼容性要求的基础上,结合汽车车载设备的EMC测试准则,对轨道交通设备的EMC实验室建设提出了一整套兼容度更高、覆盖面更全的设计方案。论文中对EMC测试中最重要的测试环境-电波暗室(Anechoic Chamber)的性能进行了介绍。应用TDK的复合型吸波材料(铁氧体及吸波尖劈),设计了一个适用于轨道交通设备测试用的3m法、5m法及CISPR25测试法兼容的电波暗室,并提供NSA(Normal Site Attenuation)的仿真结果及NSA和SVSWR(Site Voltage Stand Wave Ratio)的实际性能测试结果,测试结果证明实验室在性能上优于国内外的EMC基础标准对电波暗室性能指标的要求,可以提供准确的测试结果。通过对轨道交通设备的周围环境、供电系统的研究,分析列车车厢内可能存在的多种干扰形式,并结合欧盟最新轨道交通设备标准的要求,对测试方法及测试系统进行升级改造。在兼容型电波暗室的基础上设计了一整套的辐射发射和辐射抗扰度测试系统,在该系统中综合1m法测试场强和3m法测试场强的要求进行功率放大器的选型,设计了一套天线组合,覆盖了3m法和1m法的测试要求,该测试系统结合测试环境(电波暗室)成为一整套兼容通用类电子产品及汽车电子类产品测试的综合型射频类测试方案。考虑轨道交通设备工作的电磁环境的特殊性,设计了一套兼容传导抗扰度(Conduct susceptibility,CS)及大电流注入(Big Current Inject,BCI)的测试系统,考察被测设备在两种不同的分布阻抗的环境下的抗干扰性能,该测试系统用于验证机车设备对通过长线耦合引入的干扰信号的抗干扰能力。在工频磁场抗扰度测试的基础上,扩展干扰信号频率范围,设计了一套低频磁场抗扰度的测试系统,模拟机车供电系统引入的宽频带磁场干扰。对于抗扰度测试系统,基于测试等级要求进行设备规格选型,并计算了为达到预期的设计等级需求的设备参数。本设计方案适用于高速铁路和轨道交通设备的生产厂家在产品研发阶段的预测试,兼容的设计方案不仅提高了设备的利用率也降低了整体实验室建设的成本。设计方案对机车的电磁兼容性评估提出了更加全面的解决方案,帮助生产厂家在产品设计阶段通过测试来评估产品的抗干扰性能及降低产品的辐射水平,并对产品进行不断改进。应用于高速铁路系统中的设备的干扰的降低及抗干扰性能的不断提高将促进高速铁路更加稳定和安全的运行。

葛培超[9](2018)在《拓远公司生产资源运维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文中认为本文主题是拓远公司的生产资源运维信息管理系统软件开发,从该企业面向生产高可靠性的电子产品所需要的生产设备资源运维要求的实际背景和目的出发,应用软件工程的理论和方法构建该管理信息系统,以支持企业在生产资源运维方面的准确性、及时性和完整性。本文以该软件的需求分析、软件设计和实现等工作为线索进行较系统的论述。在需求方面,其总体功能立足于解决拓远公司在车载电子产品生产方面所需要的资源运维保障的几项迫切的实际问题,结合拓远公司目前在电子产品生产制造资源的运行维护方面的主要不足之处,建立该资源运维信息系统所亟需实现的功能,具体包含资源的配置性信息管理、资源的使用性信息管理和成本性信息管理功能,建立用例模型和阐述主要的数据处理方式。论文进而论述针对上述具体需求的软件系统解决方案。该软件在设计和实现上采取技术先进和功能实用性均衡的原则,采用面向对象为基础的方法和技术路线,在详细设计的层次上则采用以分类的对象和接口为基本要素的设计方法,论文对此论述了架构设计、数据库设计和主要模块的详细设计方案的对象结构和信息处理流程。拓远公司生产资源运维信息管理系统基于C++、Windows/.NET环境和SQL Server数据库实现。目前的初步应用表明,该软件能够实现绝大多数资源运维静态信息和动态信息的处理,较好地满足了企业在生产调度和效率方面的管理要求。

刘琦[10](2018)在《电磁兼容标准应用研究及数据库软件开发》文中指出电磁兼容及环境效应相关标准在系统/设备的设计、验收等阶段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更是贯穿系统全寿命周期的关键技术文件。由于相关标准数量庞大且其中的详细规定存在需要补充或在实际应用中不能完全契合应用对象及应用场景的情况,从而导致标准在选取和运用的过程中出现问题,使设备的效费比下降或不能满足性能要求。面对这样的困境,本文首先以强电磁脉冲相关标准为例,归纳标准裁剪的一般流程,采用时域仿真算法对多种耦合路径上的耦合量级进行了计算,在此基础上对注入和辐照测试的相关指标进行了裁剪和补充;其次构建标准体系数据库并完成了应用软件开发,使标准的选取工具化,方便相关人员从庞大的电磁兼容标准中快速、准确选取所需条目。第一部分首先分析了系统级电磁兼容标准及分系统电磁兼容标准中的重要项目并追溯了其发展和演变;其次构造了典型系统,并对其电磁耦合路径进行了分析,得出了电气引入点和孔缝是影响系统强电磁脉冲防护性能的主要因素,在此基础上根据不同耦合路径选取强电磁脉冲标准相关项目并进行了详细解析;第二部分首先对强电磁脉冲环境进行了分析,并结合第一部分的工作内容,以系统所面临的强电磁脉冲环境作为输入条件,利用CST软件对线缆、射频天线馈线和孔缝等多耦合路径在强电磁脉冲环境下的耦合量级进行了时域仿真分析;以仿真结果为依据,针对核电磁脉冲,裁剪了标准中注入试验的注入等级,对设备级的辐照试验进行了补充;针对高功率微波,补充了辐照试验和注入试验的相关指标;第三部分对大量电磁兼容及环境效应相关标准的特点进行了归纳,总结了标准按自身层级、适用对象级别及适用类型等进行分类的三种可能的体系架构,为实现准确、迅速地根据系统平台特性查询相关标准、完成某些项目之间的对比并保证数据库系统后续的可拓展性,根据标准的实际运用过程选取三种架构中的两种,构建了电磁兼容及环境效应两级数据库系统并开发了数据库应用软件,实现了标准查询、标准条目模糊搜索、标准条目详细信息/辅助信息显示、不同限值曲线对比、标准内容及用户的增加、删除等功能。

二、电磁兼容及其测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电磁兼容及其测试(论文提纲范文)

(1)三端稳压器电磁兼容模型建立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器件模型的研究现状
        1.2.2 建模软件的研究现状
        1.2.3 稳压器模型的研究现状
    1.3 论文的研究内容
    1.4 论文的结构安排
第二章 三端稳压器工作原理及其物理模型建模方法研究
    2.1 三端稳压器的结构及工作原理
        2.1.1 三端稳压器的结构
        2.1.2 三端稳压器的工作原理
    2.2 带隙基准电压源结构原理
    2.3 误差放大器及功率管结构与工作原理
        2.3.1 达林顿结构
        2.3.2 镜像恒流源
        2.3.3 误差放大器及功率管
    2.4 三端稳压器的物理模型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三端稳压器功能模型建立方法研究
    3.1 建模软件Model Editor介绍
    3.2 三端稳压器建模所需参数确立
        3.2.1 参考电压
        3.2.2 调节引脚电流
        3.2.3 输出阻抗
        3.2.4 电流限制
    3.3 建模所需参数的采集
        3.3.1 通过数据手册获取数据
        3.3.2 通过搭建实物测试平台获取数据
    3.4 功能模型的建立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三端稳压器电磁兼容模型建立方法研究
    4.1 子电路模块的介绍
    4.2 模型静态特性参数的修正方法
        4.2.1 最小压差的修正
        4.2.2 静态电流的修正
    4.3 模型电磁兼容特性参数的修正方法
        4.3.1 电压调整率的修正
        4.3.2 电流调整率的修正
        4.3.3 纹波抑制比修正模块
        4.3.4 电压限制模块及其相关组件
    4.4 模块的组装及模型文件的编写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稳压器模型的仿真验证
    5.1 输出电压的验证
    5.2 最小压差的验证
    5.3 静态电流的验证
    5.4 电压调整率的验证
    5.5 电流调整率的验证
    5.6 纹波抑制比的验证
    5.7 过流保护功能的验证
    5.8 建模方法可行性验证
    5.9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本文总结
    6.2 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2)EMC现场测试传导敏感度快速检测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对照表
缩略语对照表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发展现状
    1.3 本文研究思路及主要工作
第二章 现场测试与传导敏感度快速检测技术
    2.1 标准测试与现场测试
    2.2 现场测试传导敏感度快速检测技术
        2.2.1 EMC测试干扰注入方式
        2.2.2 EMC常见传导敏感度测试
        2.2.3 EMC自动化测试技术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显控类设备敏感特性分析
    3.1 常见显控类设备及其组成
        3.1.1 显控类设备组成
        3.1.2 显控类设备分类
    3.2 显控类设备敏感机理分析
        3.2.1 显控设备干扰源分析
        3.2.2 干扰耦合路径分析
        3.2.3 显控设备敏感部位及干扰机理分析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现场测试传导敏感度快速检测方案设计
    4.1 测试频段预剔除策略
    4.2 信号源输出快速调节策略
    4.3 敏感频段优先选择策略
        4.3.1 基于关联分析法的频段选择策略
        4.3.2 关联分析法原理
        4.3.3 Apriori算法过程
        4.3.4 显控设备测试数据属性分析
        4.3.5 敏感频段优先选择算法设计
    4.4 敏感频段优先选择策略的测试验证
        4.4.1 敏感频段优选策略的CS114测试验证
        4.4.2 敏感频段优选策略的CS116测试验证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现场测试传导敏感度快速检测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5.1 快检系统需求分析
    5.2 系统整体设计
        5.2.1 系统结构组成
        5.2.2 测试流程设计
        5.2.3 系统功能设计
        5.2.4 系统线程设计
        5.2.5 数据库表设计
    5.3 传导敏感度快检软件界面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3)多层屏蔽拓扑结构的屏蔽效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对照表
缩略语对照表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本文的研究内容及章节安排
第二章 屏蔽体电磁泄露机理及其测试
    2.1 电磁屏蔽的分类及原理
    2.2 屏蔽体的关键泄漏要素分析
    2.3 屏蔽效能标准测试方法
    2.4 多层屏蔽结构屏蔽效能评价存在的问题
    2.5 本章总结
第三章 带孔缝的多层屏蔽体的屏蔽效能研究
    3.1 基于并矢格林函数的小孔耦合理论
        3.1.1 格林函数法的基本思想
        3.1.2 矩形腔体的格林函数
        3.1.3 Bethe小孔耦合理论
    3.2 串联型多层屏蔽体的屏蔽效能分析
        3.2.1 内层腔体中的电场分布
        3.2.2 外层腔体中的电磁场分布
        3.2.3 腔体外部的电磁场分布
        3.2.4 屏蔽效能影响因素分析
    3.3 嵌套型多层屏蔽体的屏蔽效能分析
        3.3.1 孔缝相对位置对屏蔽效能的影响
        3.3.2 屏蔽体厚度对屏蔽效能的影响
        3.3.3 孔缝形状对屏蔽效能的影响
        3.3.4 孔阵对屏蔽效能的影响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单层屏蔽与多层屏蔽关系探究
    4.1 单层屏蔽与多层屏蔽的关系
        4.1.1 低频段测试与评价方法
        4.1.2 谐振频段测试与评价方法
        4.1.3 高频段测试与评价方法
    4.2 单层屏蔽与多层屏蔽关系实验验证
        4.2.1 实验仪器
        4.2.2 实验过程
        4.2.3 测试结果与分析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带线缆的多层屏蔽体的屏蔽效能研究
    5.1 带线缆的多层屏蔽体模型的电磁泄露
        5.1.1 内层腔体内部场线耦合计算
        5.1.2 腔体外部传输线上的电流
        5.1.3 腔体外部传输线的辐射
    5.2 线缆对屏蔽效能影响因素分析
        5.2.1 干扰源极化方向
        5.2.2 腔体外线缆长度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4)陆军车载设备电磁兼容性优化及试验验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发展历史及现状
    1.3 本文主要内容与结构
第二章 车载设备标准分析及电磁干扰机理介绍
    2.1 国军标151B与151A和152A分析
    2.2 电磁干扰形成原因
    2.3 车载设备面临的电磁环境
        2.3.1 自然干扰
        2.3.2 人为干扰
    2.4 电磁耦合分析
        2.4.1 传输线理论
        2.4.2 电容性耦合
        2.4.3 电感性耦合
    2.5 滤波器基本原理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自动开合设备电磁兼容优化设计
    3.1 自动开合设备介绍及电磁问题分析
    3.2 电磁兼容优化方案
    3.3 电磁环境优化
    3.4 控制盒防护设计
        3.4.1 电源滤波设计
        3.4.2 CAN线防护设计
    3.5 电机防护设计
        3.5.1 输入滤波设计
        3.5.2 屏蔽效能分析与设计
    3.6 线缆防护设计
        3.6.1 线缆模型建立
        3.6.2 线缆设计方法
    3.7 电磁兼容防护可持续性解决方案
    3.8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自动开合设备电磁兼容试验验证
    4.1 搭建验证平台
        4.1.1 总体环境搭建
        4.1.2 传导发射软件设置
        4.1.3 辐射发射软件设置
    4.2 电源线传导发射验证
        4.2.1 电路搭接
        4.2.2 电磁环境曲线
        4.2.3 自动开合设备传导发射验证结果
    4.3 电场辐射发射验证
        4.3.1 验证步骤
        4.3.2 电磁环境曲线
        4.3.3 自动开合设备辐射发射测试结果
    4.4 敏感度与电源线尖端传导发射验证
    4.5 电磁脉冲仿真预测实验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5.1 全文总结
    5.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5)基于故障树的在线电磁兼容故障诊断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对照表
缩略语对照表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发展状况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本文研究思路及主要工作
第二章 电磁兼容故障树的建立及分析流程
    2.1 故障树分析方法概述
        2.1.1 故障树表示符号
        2.1.2 故障树的建立
        2.1.3 故障树定性分析
        2.1.4 故障树定量分析
    2.2 电磁兼容故障树的分析建立
        2.2.1 电磁干扰源
        2.2.2 耦合途径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显控类设备电磁发射特性分析及分类
    3.1 显控类设备基本组成及原理分析
        3.1.1 CRT显示器
        3.1.2 LCD显示器
        3.1.3 OLED显示器
        3.1.4 PDP显示器
    3.2 显控类设备电磁兼容辐射发射及传导特性分析
        3.2.1 激励源
        3.2.2 辐射器或传导路径
    3.3 显控类设备电磁兼容故障树的建立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包络特征提取与特征匹配关键技术分析
    4.1 包络特征提取方案
        4.1.1 测试数据获取
        4.1.2 数据预处理
        4.1.3 包络特征提取
    4.2 特征匹配识别分析
        4.2.1 提取的特征分析
        4.2.2 频偏的处理以及插值计算
        4.2.3 皮尔森相关系数求解
        4.2.4 具体算法实现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在线电磁兼容故障诊断平台软件的设计及搭建
    5.1 软件功能描述
    5.2 软件结构设计
    5.3 软件数据库表结构
    5.4 软件测试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研究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6)半桥LLC谐振式Boost开关电源辐射电磁干扰分析与抑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电磁兼容技术背景
    1.2 辐射EMI标准及其测试环境
    1.3 开关电源EMI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意义
第2章 开关电源电路分析与设计
    2.1 开关电源电路分析
        2.1.1 DCM Boost PFC工作原理
        2.1.2 DCM Boost PFC开关电源控制方式
        2.1.4 半桥型LLC谐振电路
    2.2 开关电源电路参数设置
        2.2.1 DCM Boost PFC参数设置
        2.2.2 半桥LLC谐振电路参数设置
    2.3 开关电源电路仿真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开关电源电路辐射分析
    3.1 开关电源辐射EMI产生原因
        3.1.1 辐射主要元器件
        3.1.2 辐射干扰源
    3.2 开关电源辐射噪声模型
        3.2.1 电场辐射噪声计算
        3.2.2 磁场辐射噪声计算
    3.3 开关电源辐射噪声提取
    3.4 开关电源辐射噪声抑制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电磁屏蔽的开关电源辐射抑制研究
    4.1 带孔缝开关电源计算原理
        4.1.1 均匀平面波
        4.1.2 TLM数值计算
    4.2 带孔缝外壳屏蔽效能机理
        4.2.1 金属腔体屏蔽特性
        4.2.2 带孔缝腔体屏蔽特性
    4.3 基于孔缝设计的开关电源外壳电磁屏蔽特性仿真
        4.3.1 带孔缝和无孔缝时开关电源屏蔽特性
        4.3.2 扩大单个孔缝大小时开关电源屏蔽特性
        4.3.3 改变孔缝形状时开关电源屏蔽特性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开关电源硬件电路及辐射实验
    5.1 开关电源硬件电路实验
        5.1.1 DCM Boost PFC硬件控制电路
        5.1.2 半桥LLC谐振控制电路
        5.1.3 硬件电路实验
    5.2 开关电源硬件抑制实验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研究总结
    6.2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致谢
附录

(7)小型屏蔽体屏蔽效能测试方法和装置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背景介绍
        1.1.1 电磁兼容在计量领域的现状
        1.1.2 屏蔽效能概述
    1.2 国内外屏蔽效能计量测试的研究现状
    1.3 论文研究目的及意义
    1.4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屏蔽效能测试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2.1 引言
    2.2 屏蔽体概述
        2.2.1 屏蔽体的定义
        2.2.2 屏蔽体的分类
        2.2.3 屏蔽体的应用
    2.3 屏蔽效能测试的基本原理
    2.4 影响屏蔽效能的因素
    2.5 屏蔽效能测试的基本方法
        2.5.1 低频段屏蔽效能测试
        2.5.2 谐振频段屏蔽效能测试
        2.5.3 高频段屏蔽效能测试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小型屏蔽体屏蔽效能测试装置研制
    3.1 引言
    3.2 测试装置的方案设计
        3.2.1 接收装置
        3.2.2 天线单元
        3.2.3 信号源装置
        3.2.3.1 信号源装置的时基信号的实现
        3.2.3.2 锁相环路的设计
        3.2.3.3 环路滤波器的设计
    3.3 信号源装置测试与分析
        3.3.1 信号源装置测试原始数据
        3.3.2 大屏蔽体屏蔽效能测试装置测试结果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小型屏蔽体屏蔽效能测试方法研究
    4.1 引言
    4.2 小型屏蔽体的特点
    4.3 小型屏蔽体屏蔽效能测试方法的研究
        4.3.1 搭建测试环境
        4.3.2 确定参考电平
        4.3.3 确定动态范围
        4.3.4 测试方法步骤
        4.3.5 测试结果图
    4.4 测试方法验证
        4.4.1 测试条件
        4.4.2 测试比对结果
    4.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8)基于轨道交通设备的电磁兼容实验室方案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轨道交通设备电磁兼容的测试规范
    1.3 本章小结
第2章 高速列车的干扰来源及耦合路径分析
    2.1 高速列车的整体架构
    2.2 列车关键模块的功能介绍
        2.2.1 牵引供电及变电系统
        2.2.2 信号传输和控制系统
    2.3 高速列车的EMC问题
        2.3.1 电磁兼容的基本原理
        2.3.2 干扰信号类型
        2.3.3 高速列车系统中干扰的来源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电波暗室的结构及性能分析
    3.1 电波暗室总述
    3.2 电波暗室的构成
        3.2.1 屏蔽体结构
        3.2.2 吸波材料
        3.2.3 设备
    3.3 电波暗室的性能要求
        3.3.1 电波暗室性能指标的定义
        3.3.2 归一化场地衰减(NSA)的计算
        3.3.3 归一化场地衰减(NSA)的测试
        3.3.4 归一化场地衰减(NSA)的仿真算法
        3.3.5 场地电压驻波比(SVSWR)
        3.3.6 场地均匀性(FU)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兼容型电波暗室的设计
    4.1 兼容型电波暗室设计依据
    4.2 多用途兼容型5m法电波暗室设计方案
        4.2.1 兼容型电波暗室静区的设计
        4.2.2 电波暗室NSA性能仿真与验证
        4.2.3 电波暗室场地驻波比(SVSWR)性能设计与验证
        4.2.4 电波暗室场地电磁场均匀性(FU)性能设计与验证
        4.2.5 汽车电子类测试环境的验证
        4.2.6 电波暗室性能对实际测试结果的影响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测试系统的优化设计
    5.1 测试系统概述
        5.1.1 电磁兼容性测试标准的发展
        5.1.2 轨道交通设备的测试系统改进依据
    5.2 轨道交通类设备的辐射发射测试系统的设计及测试方法的改进..
        5.2.1 通用类辐射发射测试系统的配置
        5.2.2 兼容型测试系统和测试方法的改进
        5.2.3 兼容型辐射发射测试系统及测试方法的优点
    5.3 轨道交通设备的辐射抗扰度测试系统的设计及测试方法的改进..
        5.3.1 3m测距辐射抗扰度测试用功率放大器的选型
        5.3.2 改进的1m测距辐射抗扰度测试用功率放大器的选型
        5.3.3 改进的辐射抗扰度测试系统的配置
        5.3.4 改进后的辐射抗扰度测试系统及测试方法的优点
    5.4 传导抗扰度测试系统的改进
        5.4.1 干扰信号注入方式分析
        5.4.2 改进的传导抗扰测试系统
        5.4.3 改进的传导抗扰测试系统及测试方法的优点
    5.5 低频磁场测试系统的改进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和展望
    6.1 实验室设计总结
    6.2 轨道交通电磁兼容性测试的未来发展
参考文献
致谢

(9)拓远公司生产资源运维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系统开发理论和技术基础
        1.1.1 生产资源运维管理信息化现状
        1.1.2 相关信息技术概述
    1.2 课题应用背景
    1.3 论文章节安排
2 需求分析
    2.1 管理要求总述
    2.2 资源配置性信息管理
    2.3 资源使用性信息管理
        2.3.1 质检试验资源使用信息管理
        2.3.2 生产设备资源使用信息管理
    2.4 资源运维成本信息管理
3 系统设计
    3.1 软件架构
    3.2 资源配置性信息管理模块设计
    3.3 资源使用性信息管理模块设计
        3.3.1 质检试验资源信息管理模块
        3.3.2 生产设备资源使用信息管理模块
    3.4 资源成本性信息管理模块设计
    3.5 系统数据库设计
        3.5.1 逻辑结构
        3.5.2 数据表设计
4 系统实现及测试
    4.1 编程和部署方案
    4.2 资源配置性信息管理模块实现
    4.3 资源使用性信息管理模块实现
    4.4 资源成本信息管理模块实现
    4.5 软件测试
        4.5.1 测试方法
        4.5.2 测试内容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10)电磁兼容标准应用研究及数据库软件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对照表
缩略语对照表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的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本文所进行的研究工作
第二章 电磁兼容及环境适应性相关标准对比
    2.1 系统级电磁兼容相关标准的解析对比
        2.1.1 GJB 1389A-2005 的解析
        2.1.2 GJB 1389A-2005 与MIL-STD-464C之间的对比
    2.2 分系统/设备级电磁兼容相关标准对比及其演变
    2.3 典型系统模型的建立及其耦合要素分析
    2.4 强电磁脉冲相关标准解析
        2.4.1 高空核电磁脉冲(HEMP)相关标准解析
        2.4.2 高功率微波(HPM)相关标准解析
    2.5 本章小节
第三章 核电磁脉冲(HEMP)相关标准应用研究
    3.1 核电磁脉冲环境分析
    3.2 核电磁脉冲相关标准应用研究
        3.2.2 威胁级辐照试验应用研究
        3.2.3 脉冲电流注入试验应用研究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高功率微波(HPM)相关标准应用研究
    4.1 高功率微波(HPM)环境分析
        4.1.1 高斯脉冲调制高功率微波
        4.1.2 矩形脉冲调制高功率微波
    4.2 高功率微波相关标准应用研究
        4.2.1 威胁级辐照及等效辐照试验应用研究
        4.2.2 等效注入试验研究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电磁兼容标准应用数据库软件
    5.1 电磁兼容标准体系架构研究
        5.1.1 现行电磁兼容标准举例
        5.1.2 电磁兼容及环境效应标准分类架构
    5.2 标准体系数据库的构建
    5.3 电磁兼容标准数据库软件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四、电磁兼容及其测试(论文参考文献)

  • [1]三端稳压器电磁兼容模型建立方法研究[D]. 韩润. 电子科技大学, 2021(01)
  • [2]EMC现场测试传导敏感度快速检测技术研究[D]. 孟晓宇.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20(02)
  • [3]多层屏蔽拓扑结构的屏蔽效能研究[D]. 徐小建.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20(05)
  • [4]陆军车载设备电磁兼容性优化及试验验证[D]. 魏慧超. 电子科技大学, 2020(08)
  • [5]基于故障树的在线电磁兼容故障诊断技术[D]. 莫植铭.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19(02)
  • [6]半桥LLC谐振式Boost开关电源辐射电磁干扰分析与抑制研究[D]. 沈周. 南京师范大学, 2019(02)
  • [7]小型屏蔽体屏蔽效能测试方法和装置的研究[D]. 高春柳. 北京工业大学, 2019(03)
  • [8]基于轨道交通设备的电磁兼容实验室方案设计[D]. 战子华. 深圳大学, 2018(01)
  • [9]拓远公司生产资源运维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D]. 葛培超. 大连理工大学, 2018(02)
  • [10]电磁兼容标准应用研究及数据库软件开发[D]. 刘琦.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18(02)

标签:;  ;  ;  ;  ;  

电磁兼容性及其测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