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人文关怀舒缓患者病痛(论文文献综述)
董琪[1](2021)在《大学校园心理疗愈景观设计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社会的发展,在校大学生会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受到社会各方面的高度关注。而以大学校园的景观设计作为着力点,来预防和改善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是目前大学校园景观研究的重要方向之一。目前我国大学的景观设计较为单一,已经不能满足大学生日益增加的心理需求。学生作为大学校园的主要使用者,对大学校园景观不仅有生理需求而且有很多的心理需求。区别于传统的景观设计,心理疗愈景观设计注重景观的疗愈功能与布置,使校园景观能够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满足大学生使用者的心理疗愈需求,体现校园景观的多功能性。本研究将心理疗愈理念与大学校园景观设计相结合,基于理论及实地调研总结归纳出满足大学校园景观使用者身心疗愈需求的景观设计模式。首先,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学习国内外心理疗愈景观的研究理论和方法,包括园艺疗法和压力恢复理论等,并结合相关高校心理疗愈案例分析归纳设计启示,即多种疗愈方法结合、积极调动人体五感进行疗愈、环境设施结合疗愈空间和重视校园园艺农耕活动疗愈等;其次对西安市多所大学进行实地调研,把握大学室外景观建设现状,并结合调查问卷结果得到的西安市多所大学的学生心理疗愈需求和疗愈景观个人喜好,进一步分析大学生对于校园心理疗愈空间的需求;通过上述的研究分析,提出了大学校园心理疗愈景观应具备心理关怀、身体关怀、人际关怀、人文关怀的设计理念,结合大学生心理需求提出多样化疗愈空间、多要素搭配优化等多个大学心理疗愈景观设计原则和设计策略;最后总结了大学校园心理疗愈景观设计的四种模式即:交流倾诉型疗愈景观模式、艺术表达型疗愈景观模式、智趣互动型疗愈景观模式、校园农耕型疗愈景观模式。使用相应的设计模式打造出适合大学生参与互动活动的心理疗愈景观,体现校园景观的功能多样性,对在校学生能够产生积极的心理疗愈影响,打破以往传统校园景观设计固有思路,为今后校园景观建设和改造提供新的道路。
王利春[2](2021)在《个案工作在老年癌末患者临终关怀服务中的应用》文中指出我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人口老龄化形势日趋严峻,老年人的临终关怀事业日益受到重视。在医院中临终关怀服务的主要对象是老年癌末患者,而医院临终关怀在采取的居家式临终关怀服务中帮扶不足,且服务方案缺乏针对性。进而影响到了老年癌末患者生存期的生活质量,无法在老年癌末患者的生理、心理、社会关系等方面做到全面服务。面对这样的问题,我们尝试用社会工作中的个案工作方法来解决,以期更好的满足老年癌末患者的晚期需求,弥补医院在临终关怀服务方面的不足。基于临终关怀服务现状,笔者把社会工作中的个案工作方法运用到解决老年癌末患者临终关怀服务中。在众多老年癌末患者中选择出具有代表性、典型性和需求具有普遍性的老人做研究对象,把减轻患者生理疼痛、缓解患者及其家属心理压力、尽力完成患者未了心愿、帮助家属更好的接纳新生活作为开展活动的主要内容。在应用研究中,笔者运用了文献分析法、深度访谈法、参与式观察法等研究方法来达到效果。在个案工作的应用过程中,经历了服务对象的需求评估、服务方案的制定、服务方案的实施、服务方案的效果评估、服务方案总结和反思。应用总结来看,个案工作在老年癌末患者临终关怀服务中的应用能达到一定效果,而且在病痛缓解、心理疏导、善后服务各个环节中,最重要的是在心理疏导上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本次服务过程中,能够深切地感受到个案工作方法在解决医院对老年癌末患者居家式临终关怀服务不足的问题中是有效果的,且是一种很好的方式,能够通过居家式的临终关怀弥补医院服务的不足。希望能把这种方式广泛推广和应用到老年癌末患者的临终关怀服务中。
毛一航[3](2021)在《老年乳癌患者的医务社会工作服务研究 ——以哈尔滨市Z机构X项目为例》文中指出乳腺癌发病率位居世界女性恶性肿瘤发病率的首位,已成为当代威胁女性的重要疾病,失乳是乳癌患者头上的乌云,对女性的身心健康造成了极大负面影响。随着医疗技术水平的提高,保乳治疗成为许多乳腺癌患者心中最理想的治疗方式,但保乳治疗条件严苛,乳房全切手术仍然是乳腺癌治疗的主要手段。失乳后的痛苦、对性别的质疑、病耻感、自我否定,种种因素造成了乳癌患者压抑和痛苦的心理。老年乳癌患者心里的疑问和痛苦既不能及时排解,又无人可以倾诉,只能独自消化。社会工作可以帮助老年乳癌患者疏导负面情绪,改变其错误认知,提升自我接纳程度,整合患者周边的可利用资源,构建老年乳癌患者的社会支持网络,帮助老年乳癌患者重获希望。Z机构X项目通过老年乳癌患者的小组社会工作介入和ZL医院的志愿者管理服务,提升老年乳癌患者生活质量,提高其就医满意度。项目团队设计病友互助小组活动,协助老年乳癌患者排解负面情绪,发掘和整合内外部支持资源以满足老年乳癌患者的需要。论文用项目研究的方法,对项目的小组社会工作介入过程、志愿者的志愿服务水平提升状况、建构ZL医院人文关怀体系以及推进医务社会工作常规化发展的情况进行了阐述和反思,该项目的开展帮助老年乳癌患者排解负面情绪,获得社会支持,推动了病友互助平台建立,是黑龙江省医务社会工作发展的一次有益探索,论文对该项目的研究也为今后相关社会工作实务的发展提供了相应的参考。
朱士菊[4](2020)在《高职护理专业安宁疗护课程知识体系的构建》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分析安宁疗护护理岗位的工作任务,形成高职护理专业学生安宁疗护能力框架,制定其安宁疗护课程知识体系的条目;通过问卷调查,分析高职护理专业学生的安宁疗护知识水平和学习需求;构建高职护理专业安宁疗护课程知识体系;采用德尔菲法,形成高职护理专业安宁疗护课程知识体系。方法采用文献研究法、专家小组会议法,形成高职护理专业学生安宁疗护能力框架;采用问卷调查法,便利抽样选取某职业技术学院护理专业学生,进行高职护生安宁疗护知识水平和学习需求调查,调查工具包括一般资料问卷、安宁疗护知识问卷(The Palliative care Quiz for Nursing)和安宁疗护知识需求问卷(自制);采用德尔菲法,进行两轮的专家咨询,构建高职护理专业安宁疗护课程知识体系。结果1.形成了高职护理专业学生安宁疗护能力框架,包括5种:专业护理能力、护理评估与决策能力、人文关怀能力、护理管理能力、专业发展能力;依据该框架制定安宁疗护课程知识体系的条目,包括6个维度,18个条目。2.高职护理专业学生安宁疗护知识水平和学习需求高职护理专业学生安宁疗护知识评分为8.77±2.17分,准确率为43.85%;高职护生知识问卷的平均分是8.77±2.17分,平均正确率为43.85%,安宁疗护三个维度平均得分为维度一(安宁疗护哲理和原则)1.89±1.01分、平均正确率47.25%,维度二(症状控制)6.09±1.72分、平均正确率46.85%,维度三(心理及社会支持)0.80±0.74分、平均正确率26.67%。高职护理专业学生安宁疗护知识需求较高前五位的依次为:疼痛症状的护理2.91±0.38分、安宁疗护的理念及发展2.89±0.39分、基础护理技术2.88±0.40分、死亡教育2.85±0.41分、安宁疗护的伦理与法律2.81±0.42分,需求较低后五位的依次为:安宁疗护科学研究1.88±0.74分、安宁疗护教学与实践指导2.03±0.80分、安宁疗护的护理管理2.09±0.83分、居丧照护2.58±0.46分、灵性照护2.60±0.45分。根据调查结果,调整高职护理专业安宁疗护课程的知识条目,调整为4个维度,15个条目。3.形成高职护理专业安宁疗护课程知识体系的雏形,包括一级指标4项(安宁疗护概论、症状控制、舒适照护、心理支持与人文关怀)、二级指标15项、三级指标55项。4.高职护理专业安宁疗护课程知识体系确立邀请22位专家进行了两轮专家咨询,专家的权威系数为0.785,两轮专家咨询结果的肯德尔协调系数分别为0.204、0.386,P<0.001,确立高职护理专业安宁疗护课程知识体系,包括一级指标5项、二级指标14项、三级指标48项。结论1.高职护生安宁疗护能力框架的形成,指导制定了安宁疗护课程知识体系的条目,符合能力本位课程开发模式的要求。2.高职护生安宁疗护知识水平与学习需求的调查分析,表明护理专业课程中增加安宁疗护相关知识的必要性,依据学习需求结果,调整了安宁疗护课程知识体系的条目,具有一定的实用性。3.本研究运用德尔菲法构建了高职护理专业安宁疗护课程知识体系,包括一级指标5项,二级指标14项,三级指标48项,为安宁疗护课程建设奠定基础。
陈思清[5](2020)在《适老性森林康养基地设计研究 ——以福建省三明市龙栖山森林康养基地东部片区为例》文中指出近年来,中国森林康养产业发展迅猛。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空气污染和交通拥堵等问题日益严峻,高强度的工作节奏和日益突出的环境问题导致中国慢性病患者数量大幅增长。据统计,中国慢性病患者数量已接近3亿人,占总人口近1/4,并且呈年轻化趋势发展,由慢性病导致的死亡占总死亡的85%。人们亲近自然的渴望以及对健康生活的追求推动了森林康养产业的发展,以此催生了新的健康产业链。同时,中国也面临着老龄化问题加剧带来的严峻挑战。据统计,中国老年人口已达1.76亿人,占比12.6%,并且呈逐年上升趋势发展。中国对养老保健产业的需求不言而喻。但是目前森林康养基地建设现状很难满足老年群体的各项需求,适老性设计也往往只体现在无障碍设施建设方面,完整理论体系还有待进一步完善。本文从将从老年人的切实需出发,以马斯洛层次需求理论为基础,结合心理学、人体工程学、老年人行为学和生物学等相关知识,分析老年人的生理、心理以及行为需求。再结合森林康养基地的建设研究,从森林康养环境中老年人的生理、心理及行为需求出发,提出适老性森林康养基地的设计策略。通过对森林康养基地基础设施的无障碍设计,尽可能保障老年人出行的舒适性与安全性,扩大老年人游憩可达范围,满足老年人的生理需求;通过植物景观设计及色彩设计等康复性景观设计,营造舒适自然环境中的积极感官刺激,实现森林康养环境中的情感赋予;通过形式多样的活动空间设计以及产品设计,以老年人的行为特征和行为需求为出发点,融合自然,体现以人文关怀为核心的设计理念;通过对重度失能、失智老人的身心需求进行分析,提出针对特殊老年群体的空间设计策略,完善我国适老性森林康养环境的理论研究。最后本文还将对福建省三明市龙栖山森林康养基地进行适老性概念规划,并选取东部片区中的两个村落进行设计实践,构建适宜老年人游憩疗养的森林康养基地,进一步加深理论研究的实质性指导作用。
杨艳[6](2020)在《叙事护理实践模式的构建与实施 ——以肿瘤护理为例》文中提出背景医学回归人文是时代发展趋势,改善紧张的医患关系是时代所迫,传统的医学人文教育方式难以解决医护人员人文关怀品质的内化,难以激发真正从心底滋生对患者爱与关怀的职业精神,也难以让医护人员有具体举措真正进入患者世界,理解他们的行为和需求。医学和护理的叙事转向为解决医学人文的困境提供了新思路和新视角,让护患双方在互动中建立信任、和谐的关系,在故事中彼此理解、相互尊重,共同寻找生活的意义,获得心理成长,不仅提高了患者的满意度,也改善了患者结局指标。近年来,叙事护理渐渐成为关注热点,但属于起步阶段,尤其临床叙事护理开展较少,尚在探索之中,缺乏科学、规范、系统及具有指导性的实践框架。目的从护士和患者角度了解和分析临床人文关怀实践的现状以及对叙事护理的认知和需求;分析国内叙事护理临床实践的问题;构建叙事护理实践模式与实施方案;实施叙事护理实践模式并不断修正;探讨该模式实施后的效果。方法本研究以行动研究为框架,研究共分成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形成计划、实施计划、评价结果五个阶段。第一阶段,研究者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发现医学人文从理论到实践落地的困难,而叙事护理作为解决这一困境的新方法在临床应用却缺乏科学、规范、系统的指导而质量效果不佳。第二阶段,通过调查研究和文献研究了解临床的人文护理实践现象以及对叙事护理的认知和需求;分析国内叙事护理临床实践的问题;第三阶段,研究者应用理论研究、文献研究、专家会议构建了叙事护理实践模式,并通过小组头脑风暴构建实践方案;第四阶段,研究选择医院的肿瘤科与乳腺肿瘤外科实施叙事护理方案,运行中通过观察法、质性访谈法收集运行中出现的问题、意见和建议,结合研究者的反思共同进行模式与方案的修正;第五阶段,研究通过对叙事护理实践者、护理管理者、患者多角度的访谈,评价了叙事护理实践模式对她们的作用和影响,并为今后更为广泛、深入的实践提出参考建议。在该行动中,采用院校结合方式,学校专家团队将前期研究成果(叙事护理课程)应用于临床护士叙事护理理论培训,为行动打下良好的基础。行动的参与者包含了临床护士、护士长、护理管理专家和研究者本人。采用的方法包括观察法、访谈法、调查研究法、文献研究法、头脑风暴法、专家会议法。结果研究一,在临床人文关怀现状的调查中发现肿瘤患者饱受身心的折磨,亟待护士关怀。护士观察到的患者叙事行为和患者自认为的叙事需求之间存在一定差异,表明患者潜意识有需求,并且在叙事之后有情绪释放后的一种轻松的体验,但从主观上认为,疾病之外许多内心的想法,家庭困扰等叙事是一件相对私密的事情,不适合告诉其他人,或者认为这些并非是护理人员职责范畴内的工作,因此往往压抑在心中。从护士的角度发现护士意识到人文关怀的重要性但缺乏能走进患者心灵的方法和能力,以及受限于人力资源、工作负荷等问题带来的时间和精力不足的问题。在对国内文献研究中可见,叙事护理临床实施主要为叙事医学在护理中的应用,且实施零散、缺乏科学、系统、规范的理论依据,可供他人借鉴的具体内容较少,而“叙事护理”作为从叙事医学理论中派生而来的新概念尚未应用于临床。研究二,通过理论研究、文献研究和专家会议法,构建了叙事护理实践模式。通过理论研究,将叙事护理实践模式分为哲学基础层、方法层、操作层、技术层。该模式的哲学基础层是后现代主义思想、社会建构论和医学人类学理论。在该哲学思想支撑下,叙事护理注重的是“关系”;护患双方运用“语言”、“故事”来认知、理解、建构外部世界以及洞悉自己的内心世界;护士与患者在共同面对疾苦时通过见证、解构、理解、共情、尊重、重构等方式与患者构建生命的意义。方法层的理论基础为叙事医学理论,其为叙事护理实践模式提供了叙事能力培养、叙事活动类型设计的依据。操作层是基于叙事护理学理论下的叙事护理实践流程,为护士实施叙事护理提供了操作的步骤。技术层是在叙事治疗的理论基础上形成的一些关键技术,如外化、解构、技术文件、重构等。这些技术的理念和思想可为护理人员借鉴,但要具体实施叙事治疗则需经过心理学专业培训或认证。通过文献研究,借鉴了爱尔兰学者Buckley针对老年护理院叙事实践研究形成的叙事实践框架,纳入了“故事”、“先决条件”、“照护环境”、“照护过程”、“护理的叙事方面”等元素,经过整合、摒弃和调整形成了本研究的叙事护理实践模式的框架。最后通过专家会议论证,对叙事护理过程进一步修订,将叙事护理过程中的要点归类与分层,形成态度方面、基本技术和专业技术三个类别。研究三,叙事护理实践模式实施成果:本行动研究经过两轮行动循环,开展了33学时叙事护理培训,举办了17次叙事护理能力培养的活动,改善了护理人员叙事护理知识匮乏,叙事能力不足,人文关怀流于形式的问题,营造了叙事护理环境与氛围,设计了“阅读人生”、“书写人生”、“故事分享”等叙事活动、建设了“心灵病房”叙事平台等,在此过程中,138名患者参与到自由写作和疾病故事写作。叙事护理实践模式的实施丰富了临床人文护理实践的形式,让护士更自觉自愿、更有自信地走进患者世界,为其提供充满温情的护理,提升了患者就医体验度和满意度。与此同时,叙事护理改变了护士的态度与行为,提高了护士的职业认同。结论:构建叙事护理实践模式能有效地为护士践行人文关怀开辟了新的路径和方法。倾听患者故事丰富了护士对疾病、生命世界的多元化、个性化、差异化理解,从而尊重患者,给予安慰与鼓励,信心与支持,提供了直击患者心灵、有温度、有灵性的护理。患者在接受叙事护理后尊重的需求,爱与归属的需求乃至自我实现的需求得到了满足,内心充满感激和信任,护患关系的良好互动使护士的职业成就感也得到了满足,提升了护理人员的职业精神,增强了职业认同感。叙事护理实践模式创新了人文护理实践方法,解决了医学人文“空壳化”“漂浮化”困境,丰富了护理学知识体系,临床人文护理的方法与技术。
谢婷[7](2020)在《叙事治疗单次小组在舒缓晚期癌症患者精神压力中的运用 ——以南昌市R医院三个单次小组为例》文中认为20世纪70年代以来,我国癌症发病及死亡率一直呈上升趋势。目前,中国癌症发病率和死亡率居全球第一,且超过80%的癌症患者发现时就已经是晚期。笔者在实习过程中,通过前期的需求评估,发现晚期癌症患者面临着来自个人、家庭和生活以及社会等多方面的压力,背负着极重的精神负担。虽然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社会工作者介入到晚期癌症患者的服务之中,但多从“问题视角”出发,仅关注到患者的问题与劣势,强化了患者的心理负担,不利于其根本改变。运用叙事治疗的方法,从优势视角出发,协助患者解构其有问题的生活模式,帮助患者在改写生命故事的过程中发掘自身的潜能,改变对自我生命价值的看法,达到从源头上舒缓患者精神压力的目的。该文以社会工作者对晚期癌症患者的三个叙事治疗单次小组工作实践为基础,探索叙事治疗单次小组在舒缓晚期癌症患者的精神压力中的作用,并尝试探讨在中国医院场域下,叙事治疗和单次小组工作方法的运用策略。该文框架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主要介绍文章的研究背景、研究目的及意义、研究综述、研究概念、理论基础、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等。第二部分对研究的案例来源地进行了简要介绍,并对该院的晚期癌症患者的精神压力的表现和来源做了具体分析。即主要表现在生理、情绪和行为三个层面,笔者将精神压力的来源从个人、家庭和生活方面以及社会方面切入并展开分析。第三部分按照小组的三个主要阶段,初期的筹备、中期的实施和后期的评估与总结,结合实践分别对三个单次小组中工作者的具体工作内容、小组开展的流程及小组中叙事治疗的具体运用进行了分析。后期运用小组过程记录、成效评估表及半结构式访谈结果,对小组进行了过程评估及成效评估,发现三个叙事治疗单次小组的目标基本达成。第四部分对叙事单次小组服务进行反思,并在本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关建议。探讨和分析了小组成员招募的困难和对策,从组员、社工和小组三个角度探析了叙事疗法在单次小组中应用的困难及建议,提出了单次小组和传统小组的区别,小组中病友家属参与的合理性,社工在单次小组中的角色以及多学科协作团队的介入等观点。该部分还对该研究进行了反思,论述了该研究的局限性和今后研究可以进一步深入探讨的关键点和方向。
王笑丽[8](2020)在《基于养生文化的休闲养老园景观设计研究》文中提出我国老龄人口基数较大,人口老龄化日益严重。养老产业的快速发展为稳定社会秩序提供保障,有助于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随着经济与文化的发展进步,传统的养老模式已不能满足老年人的休闲需求,养老环境需承载文化传播与休闲体验等功能,结合自然环境、田园风光与人文历史的休闲养老模式正在扩大影响,受到大众的欢迎。近几年全民养生意识空前高涨,养生文化作为中国诸家传统文化养生思想的集成,其丰富的文化内涵与养生方法对于休闲养老景观设计具有指导意义。文章综合运用文献查阅、实例分析、问卷调研、实例论证等方法,探讨与验证如何将养生文化元素与内涵体现在休闲养老园景观设计中。首先,文章基于对休闲养老园景观与养生文化的研究,分析两者关系,总结出我国现阶段休闲养老园景观缺少对老年人的身心关怀、活动空间缺少文化内涵、休闲活动形式缺乏丰富性与缺乏必要的养生功能等主要问题。其次,分析老年人生理与心理特征,研究老年人对休闲养老空间的需求;对公共活动区域的老年人进行问卷调研,分析老年人性别、年龄与与家庭情况的不同对休闲生活的影响,并总结老年人对休闲环境的不满与期望;通过分析国内外养老养生优秀案例中对休闲活动空间与养生功能分布的规划,总结关于休闲活动空间设计、养生功能设置中可借鉴的经验。再次,在前文基础上总结休闲养老园景观设计的基本原则,分析基于养生文化的休闲养老园景观应具备的功能与景观元素,总结出注重人文关怀、应用养生文化概念与元素、设置动静结合的休闲区域、注重四时养生的设计方法。最后,以西山塘休闲养老园的设计案例验证前文提出的设计策略。通过对项目基地的实地调研与分析,梳理项目的设计理念与定位,依托西山塘悠久的中医与道家养生文化,提出以中医五行理论与动静结合、四时养生为主题的设计思路,打造适宜老年人养生的休闲养老园。
旷中敏[9](2020)在《安宁疗护权实现的国家义务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老龄化社会加重、公民死因顺位构成与国家重视的三重因素叠加,使得安宁疗护权应运而生。2019年12月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的《基本医疗卫生与健康促进法》将安宁疗护作为全方位全周期的医疗卫生服务内容写入其中,因此研究安宁疗护在实践中如何实现则显得重要和必要。安宁疗护权是一项宪法基本权利,国家有保障其实现的义务。安宁疗护权的性质和与其他宪法基本权利的关系决定了国家应承担法定义务,而国家义务的证成对实现安宁疗护权具有重要价值和意义。本文除绪论与结语外,由四章构成论文主体,共计六万余字。文章结构安排和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章,探讨安宁疗护权的内涵。本章从安宁疗护的概念切入,在厘清定义的基础上将安宁疗护与安乐死、尊严死进行界分,再引出安宁疗护权的含义,并认为安宁疗护权具有保障生命质量的基础性权利,国家义务性,指向但不等于“临终”的性质,并将安宁疗护权与主要关联的权利进行了区分。第二章,讨论安宁疗护权的实现与国家义务履行之间的关系。本章从安宁疗护权实现的义务主体着手,梳理出负有安宁疗护权实现义务的法定主体和辅助性主体,认为国家是安宁疗护权实现的法定义务主体具有国家本质、宪法与现实的依据,在此基础上,认为安宁疗护权的实现需国家履行基本权利所对应的消极义务与积极义务。第三章,考察安宁疗护权实现中国家义务的履行。本章首先从国内安宁疗护的有关事例回顾展开,在评析相关事例的基础上导出安宁疗护权实现中国家义务履行存在的问题,认为我国安宁疗护权的实现中遇到了法律障碍、行政不足和司法张力三大问题,并对问题存在的原因进行分析,为后文对策的完善与思考提供方向。第四章,思考如何促进安宁疗护权实现中国家义务的履行。本章先从部分国家或地区安宁疗护的实践入手,梳理了主要经验以期为我国的实践提供启示,在此前提下认为国家立法机关应将保障人权与权利救济作为后续安宁疗护专门立法的核心价值和立法导向,行政机关应积极行政促进职能优化,用程序规范保障安宁疗护权的实现,司法机关应将人权保障作为有关安宁疗护权纠纷的司法介入程度和限度标准,在厘清现今司法活动规律的基础上优化部分司法价值位次。
梁胜男[10](2020)在《我国临终关怀的生命伦理困境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临终关怀是社会文明进步和人文主义精神得到发扬的产物,被认定为优质医疗的一部分。它通过舒缓疗护的手段,将维护临终者的尊严、维持其生命质量、使其得以平静、舒适、有尊严地离世作为最终目的,极大地彰显了对生命的尊重和人文关怀。但临终关怀自1988年于我国兴起后便始终发展缓慢,其中最大的原因是民众的接受度不高,受传统伦理观念的影响,民众对临终关怀存有抵触、偏见及误解,由此使临终关怀陷入了一系列伦理困境。结合我国传统伦理观念,从生命伦理学角度为临终关怀寻求支持,能够促进我国临终关怀事业的稳定发展,对临终者人群和社会道德文明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文章第一部分,在阐述我国临终关怀兴起的基础上,论述其理论及实践依据。指出生命伦理的善待生命、尊重患者主体地位、关注生命神圣、生命质量与生命价值的统一、关注科学理性与价值理性的辩证统一,是临终关怀发展的理论依据;我国社会人口老龄化、疾病谱系变化、传统家庭养老方式衰微、亟需提升死亡质量的现实要求,是临终关怀发展的实践依据。第二部分,为了解我国临终关怀现状,本文在对临终关怀进行调查与访谈的基础上,分析指出:我国临终关怀虽受到社会一定程度的关注,但就目前发展水平来看依旧相对滞后,存在着公众接受程度低、政策法规不完善、政府与社会支持力度小、专业人才与职业团队缺乏等问题。第三部分,在分析现状的基础上,揭示我国临终关怀面临的伦理困境:受传统生命观、传统孝道和传统医德的影响,民众避讳、医务工作者抵触临终关怀;临终者面临“优死”与“痛生”的两难抉择;“知情权”与“善意隐瞒”的冲突;“有效治疗”与“过度治疗”的选择困境;“临终关怀”与“安乐死”的混淆。最后,针对我国临终关怀面临的伦理困境,从生命伦理视角出发,提出如下对策:传承和发展传统思想中“尽善”的生死观;树立家庭关怀下的新型孝道观;建立“医者仁心”的医疗伦理观;开展生命伦理教育,普及临终关怀理念;扩大临终关怀队伍,广泛吸纳专业人才;加强社会政府支持,完善相关政策法规;进行本土化模式探索,开展社区临终关怀。
二、人文关怀舒缓患者病痛(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人文关怀舒缓患者病痛(论文提纲范文)
(1)大学校园心理疗愈景观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内研究现状 |
1.3.2 国外研究现状 |
1.4 研究的主要内容、方法及技术路线 |
1.4.1 研究主要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4.3 技术路线 |
2 心理疗愈景观理论及案例分析 |
2.1 心理疗愈景观的相关概念 |
2.1.1 心理疗愈景观概念 |
2.1.2 康复景观和复愈性环境 |
2.2 心理疗愈景观的理论 |
2.2.1 注意力恢复理论 |
2.2.2 压力减轻理论 |
2.2.3 园艺疗法 |
2.2.4 场所精神与精神感知理论 |
2.3 大学校园心理疗愈景观相关案例解析 |
2.3.1 中国文化大学舒压疗愈庭院 |
2.3.2 开南大学疗愈庭院 |
2.3.3 纽约联合国国际学校 |
2.3.4 台北护理健康大学愈花园 |
2.3.5 沈阳建筑大学稻田景观 |
2.3.6 案例解析总结 |
3 大学生心理及校园疗愈景观调研分析 |
3.1 调研内容 |
3.2 大学生心理问题状况调研及分析 |
3.2.1 关于在校大学生心理状况的问卷调查分析 |
3.2.2 大学生心理疗愈需求分析 |
3.3 大学校园心理疗愈景观现状调研及分析 |
3.3.1 大学生心理疗愈景观现状调研概况 |
3.3.2 调研问题总结 |
3.3.3 大学生对校园心理疗愈空间需求分析 |
4 大学校园心理疗愈景观设计方法研究 |
4.1 大学校园心理疗愈景观设计理念 |
4.1.1 心理关怀理念 |
4.1.2 身体关怀理念 |
4.1.3 人际关怀理念 |
4.1.4 人文关怀理念 |
4.2 大学校园心理疗愈景观设计原则 |
4.2.1 五感疗愈原则 |
4.2.2 使用者心理需求原则 |
4.2.3 移情与共情性原则 |
4.2.4 参与互动性原则 |
4.3 大学校园心理疗愈景观设计策略 |
4.3.1 多样化疗愈空间设计策略 |
4.3.2 多要素搭配优化策略 |
4.3.3 多活动引导疗愈策略 |
4.3.4 多科技智能互动策略 |
5 大学校园心理疗愈景观设计模式研究 |
5.1 大学校园心理疗愈景观设计模式分类 |
5.1.1 交流倾诉型疗愈景观模式 |
5.1.2 艺术表达型疗愈景观模式 |
5.1.3 智趣互动型疗愈景观模式 |
5.1.4 校园农耕型疗愈景观模式 |
5.2 大学校园心理疗愈景观设计模式总结 |
6 结论 |
6.1 主要研究成果 |
6.2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附录一 关于在校大学生心理状况的问卷调查 |
附录二 关于大学生疗愈心理问题优先选择的校园景观问卷调查 |
附录三 关于校园心理疗愈景观个人喜好的问卷调查 |
(2)个案工作在老年癌末患者临终关怀服务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1.研究背景 |
2.研究意义 |
(二)文献综述 |
1.国外研究现状 |
2.国内研究现状 |
3.文献述评 |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1.研究思路 |
2.研究方法 |
(四)理论工具 |
1.优势视角理论 |
2.社会支持理论 |
(五)概念界定 |
1.个案工作 |
2.癌末患者 |
3.临终关怀 |
一、N医院老年癌末患者临终关怀服务现状和问题 |
(一)N医院老年癌末患者临终关怀服务现状 |
1.医院人员构成及工作分工 |
2.医院场地及设施情况 |
3.医院临终关怀服务开展情况 |
(二)老年癌末患者临终关怀服务存在的主要问题 |
1.没有关注到老年癌末患者的特殊性 |
2.在“居家式临终关怀”方面所提供的服务有限 |
3.临终关怀服务资源缺乏 |
二、个案社会工作介入老年癌末患者临终关怀服务的优势分析和设计依据 |
(一)个案社会工作介入老年癌末患者临终关怀服务的优势分析 |
1.服务理念上的优势 |
2.服务方法上的优势 |
3.服务原则上的优势 |
(二)个案社会工作介入老年癌末患者临终关怀服务的设计依据 |
1.专业化服务依据 |
2.理论依据 |
三、个案工作在老年癌末患者临终关怀服务中的应用 |
(一)接案 |
1.应用前的准备 |
2.初步建立联系 |
(二)问题判断与需求评估 |
1.问题判断 |
2.需求评估 |
(三)服务方案设计 |
1.服务目标 |
2.方案设计 |
(四)服务方案的实施 |
1.第一阶段:讲授护理技巧,提供健康资讯 |
2.第二阶段:释放心理压力,缓解负面情绪 |
3.第三阶段:缓和家庭矛盾,感受亲情温暖 |
4.第四阶段:引导生命回顾,完成未了心愿 |
5.第五阶段:关注患者家属,提供心理咨询 |
(五)结案与评估 |
1.结案 |
2.评估 |
3.反思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老年乳癌患者的医务社会工作服务研究 ——以哈尔滨市Z机构X项目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项目背景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国内乳癌患者社会工作介入的相关研究现状 |
(二)国外乳癌患者社会工作介入的相关研究现状 |
三、研究方法:行动研究方法 |
四、研究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现实意义 |
(三)创新点和难点 |
第一章 X项目的需求评估及多方需求产生的原因 |
第一节 需求评估的方法 |
一、文献法 |
二、参与式观察法 |
三、访谈法 |
第二节 老年乳癌患者的问题与个体需求 |
一、老年乳癌患者放松精神压力的需求 |
二、老年乳癌患者社会交往的需求 |
三、老年乳癌患者信息获取的需求 |
第三节 对老年乳癌患者社会支持系统的需求评估 |
一、家庭支持系统的需求 |
二、病友支持系统的需求 |
第四节 哈尔滨市ZL医院的需求评估 |
一、医院人文关怀水平提升的需求 |
二、医院内部医务社会工作发展的需求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X项目的方案设计及其可行性 |
第一节 项目的理论基础 |
一、社会支持理论 |
二、认知行为理论 |
三、社会学习理论 |
第二节 项目的目标及其可操作性 |
一、X项目的目标 |
二、X项目目标的可操作性 |
第三节 项目的实务模式及其可行性 |
一、项目的实务模式 |
二、X项目的风险预测及方案可行性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X项目的实务过程和内容 |
第一节 项目的实施单位与人员组成 |
一、项目的实施单位 |
二、项目的人员组成 |
三、项目经费 |
第二节 老年乳癌患者的小组社会工作介入 |
一、小组筹备阶段 |
二、小组开始阶段 |
三、小组中期阶段 |
四、小组后期阶段 |
第三节 H市ZL医院志愿者管理服务 |
一、X项目中对老年乳癌患者志愿者的培训和管理 |
二、对医务社会工作志愿者进行管理的思考 |
第四节 X项目的人事和财务管理 |
一、X项目的人事管理 |
二、哈尔滨市Z机构X项目的财务管理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X项目的中期评估和末期评估结果 |
第一节 X项目的中期评估情况 |
第二节 X项目的末期评估情况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X项目存在的问题与老年乳癌患者社会工项目的建议 |
第一节 X项目的成果及实施中发现的问题 |
一、X项目的成果 |
二、项目实施中的问题 |
第二节 老年乳癌患者项目的建议 |
本章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访谈提纲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4)高职护理专业安宁疗护课程知识体系的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前言 |
1 研究背景 |
1.1 安宁疗护的内涵 |
1.2 安宁疗护的发展 |
1.3 安宁疗护中的护理 |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
2 课程知识体系建设的理论依据 |
2.1 能力本位课程开发模式 |
2.2 需求分析模式 |
3 课题技术路线及设计方案 |
3.1 技术路线 |
3.2 课题设计方案 |
第二章 构建高职护理专业学生安宁疗护能力框架 |
1 研究方法 |
1.1 文献研究 |
1.2 专家小组会议 |
2 研究结果 |
2.1 高职护生安宁疗护能力框架 |
2.2 高职护理专业安宁疗护课程的知识条目 |
3 讨论 |
3.1 高职护生安宁疗护能力框架 |
3.2 高职护理专业安宁疗护课程的知识条目 |
第三章 高职护理专业学生安宁疗护知识水平现状与学习需求调查 |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
1.1 样本选取 |
1.2 纳入标准 |
1.3 排除标准 |
2 研究方法 |
2.1 研究工具 |
2.2 资料统计分析 |
2.3 预调查 |
2.4 质量控制 |
3 研究结果 |
3.1 一般资料 |
3.2 高职护生安宁疗护知识水平现状 |
3.3 高职护生安宁疗护知识的学习需求 |
3.4 高职护理专业安宁疗护课程知识条目的修订 |
4 讨论 |
4.1 高职护生安宁疗护知识水平现状 |
4.2 高职护生安宁疗护知识的学习需求 |
4.3 高职护理专业安宁疗护课程知识条目 |
第四章 构建高职护理专业安宁疗护课程知识体系 |
1 初步构建高职护理专业安宁疗护课程知识体系 |
2 构建高职护理专业安宁疗护课程知识体系 |
2.1 研究工具与研究方法 |
2.2 质量控制 |
2.3 研究结果 |
3 形成高职护理专业安宁疗护课程知识体系 |
4 讨论 |
4.1 研究的科学性和可靠性评估 |
4.2 高职护理专业安宁疗护课程知识体系的专业性分析 |
4.3 高职护理专业安宁疗护课程知识体系的意义 |
第五章 结论 |
1 研究结论 |
2 研究创新性 |
3 研究的不足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
(5)适老性森林康养基地设计研究 ——以福建省三明市龙栖山森林康养基地东部片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1.1.1 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趋势 |
1.1.2 老龄化问题带来的挑战与机遇 |
1.1.3 中国森林康养基地的建设趋势 |
1.1.4 适老性森林康养基地建设的必要性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适老性环境设计的研究现状 |
1.3.2 森林康养的研究现状 |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2 适老性环境与老年人行为特征研究 |
2.1 适老性环境设计理论 |
2.1.1 适老性设计概念 |
2.1.2 适老性环境概念 |
2.2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
2.2.1 需求理论的的基本内容 |
2.2.2 需求理论在适老性森林康养基地设计中的应用 |
2.3 老年人的需求分析 |
2.3.1 老年人的分类 |
2.3.2 老年人生理机能分析 |
2.3.3 老年人的生理需求 |
2.3.4 老年人的心理需求 |
2.3.5 老年人的行为特征 |
2.3.6 老年人的活动领域 |
2.3.7 老年人的行为需求 |
2.4 适老性环境设计的基本要求 |
2.5 森林环境中的适老性设计层次 |
2.5.1 森林疗养资源的利用与无障碍设施保障 |
2.5.2 多样化适老性空间设计与产品体验深化 |
3 森林康养基地资源利用与无障碍设施保障 |
3.1 森林康养基地中的疗法因子 |
3.1.1 森林疗法因子的概念 |
3.1.2 森林疗法因子与森林康养基地规划设计 |
3.1.3 森林疗法因子的作用 |
3.2 森林康养基地中疗法因子的利用 |
3.2.1 森林疗法因子与康复性植物景观研究 |
3.2.2 森林疗法因子与设施研究 |
3.3 无障碍设施保障 |
3.3.1 道路设施设计 |
3.3.2 扶手设计 |
3.3.3 座椅设计 |
3.3.4 停车场设计 |
3.3.5 导视系统设计 |
3.3.6 照明设施设计 |
4 多样化适老性空间设计与产品体验深化 |
4.1 多样化适老性空间设计 |
4.1.1 休闲运动空间 |
4.1.2 园艺体验空间 |
4.1.3 步行游憩空间设计 |
4.1.4 老幼复合空间 |
4.1.5 庭院休闲空间 |
4.1.6 失智老人的庭院空间 |
4.2 色彩设计 |
4.2.1 色彩对老年人的影响 |
4.2.2 色彩与适老性森林康养基地的建设 |
4.2.3 人工色彩在森林康养基地中的应用 |
4.3 适老性森林康养基地的产品设计 |
4.4 老年人运动处方的制定 |
4.4.1 老年人健康评价 |
4.4.2 SF-36量表 |
4.4.3 老年人健身运动研究 |
4.4.4 老年人运动处方 |
5 案例分析 |
5.1 东京奥多摩康养步道 |
5.1.1 奥多摩森林康养步道设计理念 |
5.1.2 奥多摩森林康养步道特点 |
5.1.3 奥多摩步道的森林疗养课程 |
5.1.4 借鉴意义——特色森林康养步道的构建 |
5.2 日本横滨太阳城 |
5.2.1 横滨太阳城项目概况 |
5.2.2 借鉴意义——因地制宜地开发与利用 |
5.3 日本FuFu山梨保健农园 |
5.3.1 FuFu山梨保健农园概况 |
5.3.2 FuFu山梨保健农园特色课程 |
5.3.3 借鉴意义——多样化的产品组合 |
5.4 韩国山阴疗养林 |
5.4.1 山阴疗养林简介 |
5.4.2 疗养林项目 |
5.4.3 借鉴意义——空间特色的打造与强化 |
5.5 北京太阳城 |
5.5.1 北京太阳城概况 |
5.5.2 北京太阳城特色 |
5.5.3 借鉴意义——人性化设施保障 |
6 龙栖山森林康养基地规划设计说明 |
6.1 项目概况 |
6.1.1 区位及交通分析 |
6.1.2 上位解读 |
6.1.3 规划设计范围 |
6.1.4 市场分析 |
6.1.5 发展需求分析 |
6.2 现状分析 |
6.2.1 高程与汇水分析 |
6.2.2 自然资源分析 |
6.2.3 人文资源分析 |
6.2.4 现状设施分析 |
6.2.5 现状总结 |
6.3 概念规划与分区 |
6.3.1 规划依据 |
6.3.2 规划定位 |
6.3.3 规划目标 |
6.3.4 总体布局——规划结构 |
6.3.5 康养项目规划 |
6.3.6 康养步道规划 |
6.3.7 景点规划 |
6.3.8 康养产品规划 |
6.4 余家坪综合服务基地设计 |
6.4.1 场地概况 |
6.4.2 现状分析 |
6.4.3 设计定位及策略 |
6.4.4 空间结构 |
6.4.5 步行街改造 |
6.4.6 四园设计 |
6.4.7 其他节点设计 |
6.5 石排场特色居养基地设计 |
6.5.1 场地概况 |
6.5.2 设计定位 |
6.5.3 设计策略 |
6.5.4 空间结构 |
6.5.5 特色文化栖居 |
6.5.6 专业理疗栖居 |
6.5.7 山林自然栖居 |
6.6 专项分析 |
6.6.1 道路设计 |
6.6.2 服务设施设计 |
6.6.3 导视系统设计 |
6.6.4 植物设计 |
6.6.5 竖向设计 |
6.6.6 照明设计 |
6.6.7 铺装设计 |
6.6.8 色彩设计 |
6.6.9 用地平衡表 |
参考文献 |
毕业设计图纸目录 |
毕业设计图纸 |
个人简介 |
获得成果目录清单 |
导师简介 |
致谢 |
附件 |
(6)叙事护理实践模式的构建与实施 ——以肿瘤护理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第一部分 研究问题的提出 |
一、研究动因与背景 |
二、研究问题的提出 |
第二部分 研究方案与设计 |
一、相关概念界定 |
二、研究目的 |
三、研究内容 |
四、方法的选择----行动研究 |
五、收集资料的方法 |
六、分析资料的方法 |
七、伦理问题 |
八、技术路线 |
第三部分 问题的确认 |
一、文献研究 |
二、临床情景调查与分析 |
三、总结 |
第四部分 构建叙事护理实践模式----解决问题之道 |
一、叙事护理实践模式的构建原则 |
二、叙事护理实践模式构建的理论依据 |
三、叙事护理实践模式临床实施的策略研究 |
四、叙事护理实践模式的初步形成 |
第五部分 叙事护理实践模式的临床应用 |
一、成立行动小组 |
二、制定行动计划 |
三、第一轮行动过程(2016年4月~12月) |
四、第一轮行动的观察与反思 |
五、第二轮行动过程(2017年1月~7月) |
六、第二轮行动观察与反思 |
第六部分 叙事护理实践模式实施效果评价 |
一、制定效果评价方案 |
二、实施结果分析 |
三、研究结论 |
第七部分 叙事护理实践模式行动研究的总结与反思 |
一、构建成果 |
二、开展叙事护理的关键因素分析 |
三、提升叙事护理效果的策略与方法 |
四、厘清不同方式的区别 |
五、研究的创新性 |
六、研究的局限性 |
七、研究成果的展望 |
附录 |
附录一 伦理批件 |
附录二 叙事护理实践研究的知情同意书 |
知情同意书(护士) |
知情同意书(患者) |
附录三 临床护理人员叙事护理知识—态度—行为调查问卷 |
附录四 叙事护理实践入院宣传资料 |
附录五 “心灵病房”叙事平台中的患者故事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一、发表论文情况 |
二、参加科研工作情况 |
三、所获荣誉和奖励 |
致谢 |
(7)叙事治疗单次小组在舒缓晚期癌症患者精神压力中的运用 ——以南昌市R医院三个单次小组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综述 |
1.3.1 叙事治疗研究 |
1.3.2 晚期癌症患者服务研究 |
1.3.3 文献简评 |
1.4 主要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 |
1.4.1 概念界定 |
1.4.2 研究理论基础 |
1.5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1.5.1 研究思路 |
1.5.2 研究方法 |
2 晚期癌症患者精神压力问题及成因分析 |
2.1 案例来源地介绍——南昌市R医院肿瘤科、医务社工部概况 |
2.2 南昌市R医院晚期癌症患者的精神压力 |
2.2.1 精神压力的表现 |
2.2.2 精神压力的来源 |
3 叙事疗法下晚期癌症患者的单次小组服务 |
3.1 小组初期的筹备 |
3.1.1 小组方案制定 |
3.1.2 小组成员招募 |
3.2 小组中期的实施 |
3.2.1 第一个单次小组:立足当下,我能行 |
3.2.2 第二个单次小组:回顾过往,我珍惜 |
3.2.3 第三个单次小组:放眼未来,我勇敢 |
3.3 小组后期的评估与总结 |
3.3.1 小组过程评估 |
3.3.2 小组成效评估 |
4 反思与建议 |
4.1 服务反思 |
4.1.1 小组成员招募的困难 |
4.1.2 叙事疗法在单次小组中应用的困难 |
4.1.3 单次小组与传统小组的区别 |
4.2 服务建议 |
4.2.1 小组成员招募的对策 |
4.2.2 小组中病友家属参与的合理性 |
4.2.3 社工在单次小组中的角色 |
4.2.4 叙事疗法在单次小组中如何应用 |
4.2.5 多学科团队介入晚期癌症患者精神压力的舒缓 |
4.3 研究反思 |
4.3.1 硬件资源的局限 |
4.3.2 缺乏与医生的合作 |
4.3.3 小组与个案相结合 |
4.3.4 兼顾微观与宏观层面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A 患者及患者家属一般资料 |
附录B 小组成效评估表 |
致谢 |
(8)基于养生文化的休闲养老园景观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
三、国内外研究动态 |
四、研究缘起 |
五、研究内容与方法 |
六、研究创新点 |
七、研究框架 |
第一章 休闲养老园景观与养生文化研究 |
第一节 休闲养老园景观研究 |
一、休闲养老园景观概念界定 |
二、休闲养老园景观特点研究 |
第二节 养生文化研究 |
一、养生文化的概念界定 |
二、养生文化流派 |
三、养生文化理论 |
四、养生方法总结 |
第三节 养生文化与休闲养老景观设计的关系 |
一、养生文化对休闲养老景观设计的价值与意义 |
二、休闲养老景观是养生文化发展与传承的载体与平台 |
第四节 休闲养老景观现存问题 |
一、缺少对老年人身心关怀 |
二、活动空间缺少文化内涵 |
三、休闲活动形式缺乏丰富性 |
四、缺少必要的养生功能 |
第二章 老年人休闲活动需求分析与调研 |
第一节 老年人特征与对休闲活动的需求 |
一、老年人生理特征 |
二、老年人心理特征 |
三、老年人在休闲活动中的心理需求 |
四、老年人对休闲活动空间的需求 |
第三节 休闲活动调研与结果分析 |
一、问卷调研对象 |
二、调查问卷的筛选与整理 |
三、老年人基本情况分析 |
四、老年人休闲养老活动分析 |
五、老年人休闲养老活动总结 |
第三章 国内外案例分析 |
第一节 国外案例分析 |
一、森林养生: 日本FUFU山梨保健农园 |
二、水疗养生: 泰国奇瓦颂健康养生度假村 |
三、综合养生: 美国图森峡谷农场 |
第二节 国内案例分析 |
一、文化养生: 贵州省铜仁市梵净养生谷养老养生度假区 |
二、田园养生: 山东省滨州市太阳岛田园养老社区 |
三、综合养生: 浙江杭州热土养生庄园 |
第四章 休闲养老园景观设计策略研究 |
第一节 休闲养老园景观设计原则 |
一、整体性原则 |
二、适老化设计原则 |
三、植物群落保健性原则 |
四、汲取养生文化原则 |
五、促交往原则 |
六、多样性原则 |
第二节 休闲养老园应具备的功能 |
一、休闲游憩功能 |
二、养生功能 |
三、居住功能 |
四、餐饮功能 |
五、医疗保健功能 |
第三节 基于养生文化的景观元素设计 |
一、养生道路设计 |
二、养生植物配置 |
三、养生水环境营造 |
四、养生公共设施设计 |
第四节 基于养生文化的休闲养老园景观设计方法 |
一、注重人文关怀,改善养老景观 |
二、提取养生元素,应用文化概念 |
三、提倡形神兼顾,综合身心休闲 |
四、提倡天人相应,注重四时养生 |
第五章 实例论证——苏州市西山塘休闲养老园景观设计 |
第一节 项目背景 |
一、区位分析 |
二、自然与人文资源 |
三、交通分析 |
四、经济产业 |
五、SWOT分析 |
第二节 项目基础 |
一、设计范围 |
二、设计理念 |
三、设计原则与方法 |
四、设计定位 |
第三节 总体布局 |
一、综合功能的景观结构 |
二、休闲与养生并重的功能分区 |
三、休闲功能分析 |
四、休闲养老园总体平面布局 |
第四节 详细功能分区 |
一、综合服务区 |
二、怡心养生区 |
三、运动养生区 |
四、中医药养生区 |
五、田园养生区 |
第五节 养生要素专项设计 |
一、分级明确的道路设计 |
二、养生植物设计 |
三、养生水景设计 |
四、功能明确的建筑设计 |
五、景观小品设计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9)安宁疗护权实现的国家义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选题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理论意义 |
(二)现实意义 |
三、?献综述 |
(?)域外相关研究评述 |
(二)国内相关研究评述 |
(三)对上述研究的评价 |
四、研究思路与?法 |
(?)研究思路 |
(二)研究?法 |
五、创新与不? |
(?)可能的创新点 |
(二)?章的不? |
第一章 安宁疗护权的内涵 |
?、安宁疗护权的界定 |
(?)安宁疗护的定义厘清 |
(二)安宁疗护与相似概念的辨析 |
(三)本?安宁疗护权的含义 |
二、安宁疗护权的性质 |
(?)安宁疗护权是保障?命质量的基础性权利 |
(二)安宁疗护权具有国家义务性 |
(三)安宁疗护权指向但不等于“临终” |
三、安宁疗护权与其他权利的关系 |
(?)安宁疗护权与?命权 |
(二)安宁疗护权与健康权 |
(三)安宁疗护权与?主权 |
第二章 安宁疗护权的实现与国家义务的履行 |
?、安宁疗护权实现的义务主体 |
(?)安宁疗护权实现义务的法定主体 |
(二)安宁疗护权实现义务的辅助性主体 |
二、国家保障安宁疗护权实现的依据 |
(?)国家的本质 |
(二)宪法的依据 |
(三)现实的依据 |
三、实现安宁疗护权与对应的国家义务 |
(?)安宁疗护权的实现与国家的消极义务 |
(二)安宁疗护权的实现与国家的积极义务 |
第三章 安宁疗护权实现中的国家义务考察 |
?、国内安宁疗护的有关事例回顾与评析 |
(?)安宁疗护的有关事例回顾 |
(二)对上述事例的评析 |
二、我国安宁疗护权实现中存在的问题 |
(?)安宁疗护权的实现存有法律间障碍 |
(二)安宁疗护权的实现存在着?政不? |
(三)安宁疗护权的实现与司法存在张? |
三、对安宁疗护权实现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 |
(?)国家消极义务履?不? |
(二)国家积极义务履?不充分 |
第四章 促进安宁疗护权国家义务实现的思考 |
?、部分国家或地区安宁疗护的实践启? |
(?)部分国家或地区安宁疗护实践的简要梳理 |
(二)部分国家或地区安宁疗护实践经验的启? |
二、实现安宁疗护权国家义务的?法履? |
(?)安宁疗护?法中应突出权利救济的法治思维 |
(二)明确?权为国家安宁疗护?法中的价值指引 |
三、实现安宁疗护权国家义务的?政履? |
(?)积极?政:安宁疗护权国家义务?政履?的基本保障 |
(二)职能优化:安宁疗护权国家义务?政履?的逻辑关键 |
(三)程序规范:安宁疗护权国家义务?政履?的路径保障 |
四、实现安宁疗护权国家义务的司法履? |
(?)?权保障:安宁疗护权国家义务司法履?的介?程度 |
(二)安宁疗护权国家义务司法履?之价值优化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10)我国临终关怀的生命伦理困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选题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三)国内外研究综述 |
(四)研究方法及创新之处 |
一、我国临终关怀的缘起及依据 |
(一)临终关怀的兴起 |
(二)临终关怀的伦理本质及特征 |
(三)发展临终关怀的依据 |
二、我国临终关怀的现状及调查分析 |
(一)临终关怀的总体现状 |
(二)临终关怀的调查分析 |
三、我国临终关怀的生命伦理困境 |
(一)传统生命观“避讳”临终关怀 |
(二)传统孝道观“拒绝”临终关怀 |
(三)传统医德“抵触”临终关怀 |
(四)“优死”与“痛生”的两难抉择 |
(五)“知情权”与“善意隐瞒”的冲突 |
(六)“有效治疗”与“过度治疗”的选择困境 |
(七)临终关怀与安乐死的混淆 |
四、我国临终关怀走出困境的对策 |
(一)继承发展传统思想中“尽善”的生死观 |
(二)树立家庭关怀下的新型孝道观 |
(三)建立“医者仁心”的医疗伦理观 |
(四)开展生命伦理教育,普及临终关怀理念 |
(五)扩大临终关怀队伍,广泛吸纳专业人才 |
(六)加强社会政府支持,完善相关政策法规 |
(七)进行本土化模式探索,开展社区临终关怀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附录2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四、人文关怀舒缓患者病痛(论文参考文献)
- [1]大学校园心理疗愈景观设计研究[D]. 董琪.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1(01)
- [2]个案工作在老年癌末患者临终关怀服务中的应用[D]. 王利春.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21(08)
- [3]老年乳癌患者的医务社会工作服务研究 ——以哈尔滨市Z机构X项目为例[D]. 毛一航. 黑龙江大学, 2021(09)
- [4]高职护理专业安宁疗护课程知识体系的构建[D]. 朱士菊.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20(01)
- [5]适老性森林康养基地设计研究 ——以福建省三明市龙栖山森林康养基地东部片区为例[D]. 陈思清. 北京林业大学, 2020(03)
- [6]叙事护理实践模式的构建与实施 ——以肿瘤护理为例[D]. 杨艳.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 2020(02)
- [7]叙事治疗单次小组在舒缓晚期癌症患者精神压力中的运用 ——以南昌市R医院三个单次小组为例[D]. 谢婷. 江西师范大学, 2020(12)
- [8]基于养生文化的休闲养老园景观设计研究[D]. 王笑丽. 苏州大学, 2020(03)
- [9]安宁疗护权实现的国家义务研究[D]. 旷中敏. 西北民族大学, 2020(08)
- [10]我国临终关怀的生命伦理困境研究[D]. 梁胜男.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