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神论宣传中的两种辩证反思

无神论宣传中的两种辩证反思

一、无神论宣传中的两个辩证思考(论文文献综述)

朱晓明[1](2021)在《对马克思主义宗教学和马克思主义无神论的几点思考》文中指出本文从马克思主义宗教学和马克思主义无神论的联系与区别、马克思主义无神论的基本观点以及对编写《马克思主义无神论概论》的主要考虑三个方面,对近年来马克思主义无神论研究的初步成果作了梳理和总结,提出了加强马克思主义无神论学科理论建设的建议。

陈兰馨[2](2021)在《认知与实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前期研究》文中提出本文立足于“本土化”的概念,着重论述马克思主义在传入中国后,被知识界、思想界接纳,被中国共产党转化为具体实践,逐步融入本土文化并拥有“民族身份”的过程。本文将马克思主义本土化解构为两个维度:一是认知维度的本土化,即马克思主义如何在认知层面“化”中国;二是实践维度的本土化,即中国如何在实践层面“化”马克思主义。二者很大程度上反映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国本土实际融合的重要方面。本文的研究时段从19世纪末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始,到1938年毛泽东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第一次正式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命题止。文章主要选取了三个要素讨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形成与发展:概念语词、思想话语和本土实践,试图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跨语际传播、马克思主义的汉语词汇化、马克思主义的本土话语形成及本土化主体的确立、本土化自觉的唤醒、本土化经验的升华阐释马克思主义如何在中国实现本土化,马克思主义者和非马克思主义者又如何从马克思主义中寻找思想资源,回答“中国向何处去”的问题。本文的叙述逻辑始于西学东渐下中国知识体系和文化土壤的变化。西方分科的知识体系传入中国,冲击了中国传统的知识体系。与西方知识输入相伴的是世界观的重构和思想界地覆天翻的变化。一方面,现实迫使经世致用的士大夫不得不走出“天下主义”,重新审视中国和“万国”的关系。另一方面,中国的读书人受西方进化论思想的影响,开始反思儒道历史观下的中国命运,他们开始了中西哲学、中西文化融合的又一次尝试,试图通过接纳进化论来构想改变中国历史天命的进路。当西方文化的新观念传入中国,传统汉语知识和观念开启又一轮的自我更新。社会主义思潮和马克思主义开始进入中国人的精神世界,自然需要为每一个新概念找到合适的汉语对等词,西学译介的术语及译着的传播在认识论上构建了不同界域之间的“转义之门”,成为中国人认识、了解马克思主义思想的起点。20世纪初,日本是中国人接受马克思主义的主要桥梁。大量日译马克思主义文献和由日文转译的汉译文本提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本土化的概念语汇,日本社会主义运动和社会主义思潮也为中国人接纳这门艰深晦奥的学问搭建了理解的基石,并为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输入了早期的学理。1919年,五四运动扩大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和影响力,马克思主义本土化进程得以加速。一方面,五四之后,中国思想界整体反映出迫切需要一种新的政治表达方式和政治蓝图的心态,而马克思主义的相关理论提供了这种可能。另一方面,中国知识界和思想界在五四之后开始了新一轮重组。一是话语议题的转变,即使用话语的范畴开始从学术议题向政治议题递进。二是话语功效的凸显,主要体现在话语在政治传播的功效方面,马克思主义语汇开始被附着意识形态和政治立场。三是话语主体的建立,出现了以马克思主义为信仰的个体和马克思主义的研究者。二十年代后期到三十年代初的话语争锋最终回归到“中国向何处去”的元问题,为理论和实践的融合奠定了思想基础,从侧面反映了马克思主义在认知维度被接纳的过程。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确立了马克思主义本土化的主体,自此,马克思主义开始从众多外来思想的一支,正式转变成一种可实践的革命方案。中国共产党在实践的早期阶段“以俄为师”,按照俄国马克思主义的方案指导中国革命。其间,中国共产党从奉为圭臬地模仿到有自觉地反思,在曲折的探索中,形成了对统一战线、农民革命和无产阶级领导权等问题的独立见解。毛泽东的观点无疑是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他创造性地运用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在实践中形成了中国化的革命主体、革命方式和群众政策,并首次在党内会议上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命题。“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出回应了“中国向何处去”的时代之问,在文化层面具有重要的意义。第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出是对“体用论”的超越,是对中西文化评估固有范式的突破。第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概念具有鲜明的批判精神,在一定程度上重塑了文化传统和文化发展的价值。第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突出了本土化过程中文化自觉的重要性,正确处理了普遍性与特殊性结合的问题。总之,本土化要完成从认知维度向实践维度的跨越,应该避免脱离中国近现代的社会现实,避免变成为一种理论自身的逻辑演绎。理论必须经过和现实的结合才能算是完成了本土化的过程,否则只能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局限在知识层面。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本土化之所以如此典型,在于其不仅形成了本土化运动——共产党领导的社会革命和政治革命,还实现了理论的民族化,使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转化为了中国文化精神的一部分。

全佳松[3](2021)在《任继愈先生马克思主义观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任继愈先生是我国着名的马克思主义学者,他所涉及的领域包括哲学、宗教学、历史学等,并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对这些领域进行深入研究,同时他所进行的其他学术活动和学术探索都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在任继愈先生的思想观念中,爱国主义之于马克思主义,类似传统哲学“道统”的存在,并认为,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来源是爱国主义。正如他曾说过的:“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出现并得到传播,一开始就具有中国特色,走自己的路。它只有一个来源——爱国主义。”(1)第一部分主要论述了任继愈先生马克思主义观的形成。任继愈先生出生在书香门第之家,深受儒家思想的熏陶,所以早期是一名儒家信奉者。大学期间通过湘黔滇旅行团的经历,他看到了底层农民所忍受的磨难,然而他们的坚忍不拔,加深了任先生对中国传统文化之精神的认同,更加强化了这一信念;但随后经历的抗战,以及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中国共产党取得了革命的最后胜利,他发现儒家已不能带领中国走出困境,更无法使中国进入现代化。中国若要彻底改变积贫积弱的状态,必须要依靠马克思主义。由此,他开始转变为一名马克思主义者。第二部分主要论述了任继愈先生马克思主义观的基本内涵。首先是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用马克思主义的方法来认识文化传统,实事求是地对传统文化重新厘定,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表现为批判封建专制主义以及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殷勤期盼所提出的第三次文化高潮论;其次是马克思主义宗教观,表现为“用历史说明宗教”、批判宗教神学以及创建马克思主义宗教学;最后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观,表现为“破除两军对阵”的哲学批判以及对佛教与道教实事求是的批判,最重的贡献就是“农民禅”的提出与对“内丹哲学”的正视。第三部分主要论述了任继愈先生马克思主义观的基本立场。任继愈先生的马克思主义观是站在人民的立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提出“群体认识论”。群体认识论就是要觉悟大众,目的就是要所有的人成为有价值的人,都成为真正的人。以人为本、以人民为中心,就是任继愈先生马克思主义观的内核。爱国就是爱人,人民的精神物质水平提高才能体现出真正的爱国。第四部分主要讲述了任继愈先生马克思主义观的价值内核。爱国主义是任继愈先生马克思主义观的价值内核,任先生的爱国主义,首先主要表现在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其次表现在传统文化的冷静批判;最后表现在任先生转变为马克思主义者以及在此基础上所进行的一系列学术研究。通过对李大钊、陈独秀、毛泽东等为代表的早期马克思主义者思想传播与理论创造过程、“理性爱国”相关内容以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路径研究等问题的分析,总结出任继愈先生把爱国主义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种面向。任先生认为应该将传统文化中的有神论思想剔除,用爱国主义填充有神论批判以后留下的信仰空缺,这也是任继愈先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种路径。总而言之,任继愈先生的马克思主义观正如他所说的,就是一个重要内涵—爱国主义,因为这是全部的价值根源所在,不论是李大钊、陈独秀、毛泽东等早期思想理论传播者还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所形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其理论创建其实都是以爱国主义为基石的,任继愈先生就是继承了这样的一个传统,形成了他自己所独有的马克思主义观。那么在这个马克思主义观当中,要做的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觉悟大众,因为任继愈先生的国不是抽象的国,而是一个个鲜活的个体,也就是人民群众,所以他对人民群众的殷切期盼始终是他的马克思主义观的一个重要内涵。用今天的话讲,是始终将人民放在首位,这一观点与我国共产党的宗旨相契合。所以说研究任继愈先生的马克思主义观是具有重要现代意义的。

苏彬[4](2021)在《改革开放以来无神论宣传教育历程与经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马克思主义无神论是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宣传马克思主义无神论是党在宣传战线上的重要任务之一,党中央历来对此高度重视。无神论宣传教育在近年来取得丰硕成果,但在现实中,仍有少数党员“不信马列信鬼神”,宣传无神论仍面临缺乏学科支撑、频频遭受污名的境遇。因此,对改革开放以来无神论宣传教育的历程及经验启示进行梳理和总结,对于推进马克思主义无神论学科建设,廓清对无神论宣传教育的成见,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都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大量文献研究可以发现,改革开放以来的无神论宣传教育可分为五个时期:改革开放初期,无神论宣传教育清除了“左”的错误,根据毛泽东“研究宗教,批判神学”的批示精神,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推进马克思主义宗教学学科建设,为无神论宣传教育确立了理论前提,构筑了学科基础;改革开放全面展开时期,党中央对新时期无神论宣传教育作出总体部署。但在学术界关于“宗教是人民的鸦片”争论之后,无神论宣传教育逐渐失去学科支撑而走向式微,导致有神论的影响失去了制衡力量而持续扩大;上世纪90年代,针对社会转型和神秘主义影响所带来的伪科学、封建迷信蔓延,一批专家学者联起手来大力宣传无神论,协助中央取缔“法轮功”邪教组织,使无神论宣传教育在世纪之交站在新的起点之上;新世纪之初,面临“宗教热”的蔓延和境外宗教渗透的加剧,中央有关部门就无神论宣传教育和抵御境外宗教渗透作出部署,中国社会科学院成立了无神论的实体研究机构,为无神论宣传教育长远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宗教极端主义的崛起和有关无神论宣传教育的争议,党中央坚决遏制宗教极端思想蔓延,提出“坚持马克思主义无神论是大原则”等新论断,开辟了无神论宣传教育理论创新和实践发展的全新局面。通过总结这段历程可以发现,无神论宣传教育在不同历史时期总能根据当时的形势,调整工作重心,勇担时代责任,应对风险挑战,在与有神论进行长期思想斗争的过程中表现出此消彼长的发展态势。在新时代进一步推进无神论宣传教育,中央的清醒和重视是基本前提,学者的责任和担当是有力推动,地方和部门的贯彻落实是重要依托,群众的发动和参与是坚实基础。

申振钰[5](2020)在《《科学与无神论》杂志的历史功绩——献给本刊创办二十周年(八)》文中指出七、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科学与无神论》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步步迈进新时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成为全党全国人民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以2016年全国宗教工作会议讲话为代表的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宗教问题和宗教工作、关于坚持马克思主义无神论的一系列重要论述,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宗教理论在新时代的重大发展。研究、宣传这一理论成就,成为十八大以后《科学与无神论》杂志的重要使命。

马赵卿[6](2020)在《列宁文化安全观研究》文中指出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国家安全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中提出总体国家安全观,其中的文化安全被视为“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国家安全道路”的保障。当今世界是一个开放的世界,不同民族的文化相互交流碰撞,既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发展,又影响国家文化安全。一些不良因素影响国家文化的自主发展,淡化民族文化特性,甚至影响国家意识形态和政治主权的安全。对列宁文化安全观的研究,有助于我国妥善应对当前复杂的国际形势,有助于我国在开放中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列宁文化安全观是在吸收马克思恩格斯的文化理论和俄国优秀文化思想的基础上,在国际马克思主义运动面临颓势的情况下,适应社会主义革命、建设需要和苏维埃俄国实际而产生和发展的。列宁文化安全观从文化安全的目标、核心、重点、要素四个部分展开,主要体现为意识形态安全、学术文化安全、文化继承和传播安全。文化安全的目标主要是保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消除不良思想文化的影响,保证无产阶级革命的胜利以及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顺利进行;文化安全的核心是意识形态安全,主要从构建意识形态安全的领导核心、打牢意识形态安全的文化基础、夯实意识形态安全的阶级基础以及削弱意识形态安全的宗教影响四个方面维护意识形态的安全;文化安全的重点是学术文化安全,主要包括哲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研究、科学文化遗产安全;文化安全的要素是文化继承和传播安全,主要是对语言文字、风俗习惯、国民教育以及新闻出版安全的维护。列宁文化安全观不仅丰富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文化安全观,而且为我国维护文化安全提供了理论指导和行动指南。列宁文化安全观是社会主义国家文化安全研究的重要基础,是对马克思主义文化安全研究的创新和发展。面对复杂的国际形势,列宁文化安全观对我国文化安全策略的制定以及国家文化安全领域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张戈[7](2020)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无神论宣传教育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马克思主义无神论是无神论发展的高级阶段,同时也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无神论宣传教育,就是通过社会宣传、学校教育等手段,使广大人民群众认识到“世上无神”的基本事实。我国是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历来高度重视马克思主义无神论研究和宣传教育工作,并将其纳入宣传思想工作的整体部署,在实践中创造和积累了许多好的经验,取得了明显的社会成效。进入二十一世纪,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坚持马克思主义无神论大原则的新要求,面对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的新任务,面对传承中华人文精神的新课题,还应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马克思主义无神论宣传教育。马克思主义无神论宣传教育,理当讲清“世上无神”的基本事实。为此,可以从本体论上揭示“神”的本质及其产生发展消亡的客观规律,以此回答“为什么世上无神”;从认识论上剖析“神”存在的自然根源、社会根源和认识根源,以此回答“为什么有人信神”;从方法论上阐释“神”存在的长期性和最终消亡的必然性,明确在尊重信教群众信仰选择的同时,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以此回答“怎么对待本无的神和信神的人”。马克思主义无神论宣传教育面向全体人民,但也要有针对性地突出主要对象。青少年的成长发展关乎党和国家的未前途命运,应以他们为重点;党员干部的精神信仰关乎党和国家兴衰存亡,应以他们为关键;农民群众的思想状况关乎党执政的群众基础,应以他们为难点。做好马克思主义无神论宣传教育,应从三方面入手:一是做好基础工作,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加强重点领域的科技攻关,逐步消除“神”存续的社会根源和自然根源;二是用好学校主渠道,在大中小学和党校(行政学院)的课堂教育中融入无神论;三是守好社会宣传阵地,借助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和大众传播媒介积极地宣传马克思主义无神论。此外,还应规划马克思主义无神论宣传教育的长效机制,加强马克思主义无神论学科建设,给马克思主义无神论宣传教育提供体制保障和学术支撑。

严雪珂[8](2020)在《马克思主义科学无神论思想及其当代意义》文中认为马克思主义科学无神论汲取之前一切无神论思想的精华,达到了无神论思想发展史上的最高阶段。有神和无神、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之间哓哓不休,科学无神论思想不断丰富成长,主要以神学问题和宗教现象为研究基本点,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根本方法,详尽阐述关于宗教的规律性与真理性的认识。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和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宗教领域内的诸多问题悄无声息地阻碍着我国的经济建设、政治发展、文化融合和意识形态安全等。坚持和弘扬马克思主义科学无神论,既是形势所为,又是内在需求。正确认识并有效解决新的历史条件下出现的宗教新问题,必须自觉联系全球宗教发展的复杂现状,及时了解我国宗教的基本情况,寻求适合我国国情的实践方案,尽早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论文以马克思主义科学无神论思想为研究对象,除绪论之外,有四个章节。绪论部分说明了马克思主义科学无神论的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分别整理并评析了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梳理了论文的基本思路,详细介绍了论文的主要内容,阐明了论文的重点、难点和创新点。第一章以文献分析法厘清马克思主义科学无神论的历史渊源。深入研究马克思和恩格斯经典文本中关于无神论思想的论述,梳理出科学无神论的历史发展过程。它的理论主要来源于西方无神论思想,马克思吸取了以往无神论思想的精华,艰辛地对宗教、政治、经济进行逐层批判,在《莱茵报》、《德法年鉴》、《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不断萌发出了科学的无神论思想。随着宗教研究的深入和资本主义矛盾的突出,《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实践观点、《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唯物史观、《共产党宣言》的科学社会主义不断提出,表明了马克思的科学无神论思想基本形成。恩格斯也为科学无神论的发展作出了特别的贡献,与马克思共同致力于宗教的研究,在合着的三部作品中诞生了马克思主义科学无神论思想。第二章阐述马克思主义科学无神论在新的历史背景下的基本内容。时代发展日新月异,宗教现象风谲云诡,马克思主义科学无神论的内涵在不断外延,相关概念的界定成为一个重要的理论问题。马克思主义科学无神论是一种科学处理宗教问题的方法论,它揭示宗教的宗教的本质、强调人是人的最高本质、坚持历史唯物主义作为根本方法。这些核心内涵在几百年间的发展过程中始终没有改变,在社会主义国家彰显出了鲜明的时代特点:实践性、科学性、阶级性,指导着我国一个又一个重大课题的成功解决。第三章主要研究马克思主义科学无神论在实践基础上的丰富和发展。在俄国,面对资本全球化和新的宗教问题,列宁和普列汉诺夫重新解读了社会主义下的科学无神论内涵;在西方,资本社会矛盾迭起,以早期西方马克思主义者、法兰克福学派和后现代马克思主义者为代表的宗教思想,这些思想促进了科学无神论在诸多方面的进步和发展,为我国宗教工作提供了借鉴和指导意义。在我国,宗教中国化是根本之路,中国共产党几代领导集体戮力同心,对宗教问题毫不松懈,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宗教理论,始终团结各个宗教人士共同建设社会主义国家。第四章以理论联系实践的方法探索了马克思主义科学无神论思想对我国宗教工作的指导意义。以具体数据分析我国当代五大宗教的基本情况和问题,运用习近平关于无神论思想的论述,解决新的历史背景下宗教方面的重大课题,引导宗教的合理发展。从三个方面提出具体解决措施:在政治上坚持认同的态度、在文化上采取融合的方法、在经济上实施共赢的战略,达到社会各个层面的融合发展。最后总结了习近平关于科学无神论重要论述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陈妹[9](2020)在《列宁关于社会主义与宗教关系思想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当前,宗教问题在世界各国依然是一个十分复杂而重要的问题,尤其是对于社会主义国家来说,如何妥善处理社会主义与宗教的关系,是涉及到国家政治制度安排、政策设计和人民理想信念教育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在当代中国,宗教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关系需要理论研究深入讨论,形成科学认识。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中处理好宗教问题,是维护国家安全、维护社会稳定、推动文化发展的现实要求。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是我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宗教理论的思想来源,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等都曾就宗教问题做过大量研究。深入讨论社会主义与宗教的关系问题,列宁无疑是最具代表性的人物。1917年十月革命后,列宁领导布尔什维克党建立了苏维埃社会主义国家,针对俄国悠久的宗教信仰传统,列宁在继承马克思、恩格斯有关宗教基本思想的基础上,着重对社会主义与宗教关系进行了阐发,基于社会主义与宗教既冲突又不得不长期共存的现实,提出了在社会主义条件下认识宗教问题、处理宗教问题的原则和方法,为无产阶级政党正确对待宗教问题指明了方向。鉴于列宁在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发展史上所做的重要理论贡献和实践探索,本文选择研究列宁关于社会主义与宗教关系思想,以深入认识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把握当代中国处理宗教问题的理论基础。本文由导论和四章构成,主要围绕列宁关于社会主义与宗教关系思想形成的理论与实践基础、列宁关于社会主义与宗教关系的思想发展历程、列宁关于社会主义与宗教关系思想的重要价值及对于我国处理宗教问题的启示几部分展开。其中,第一章分析列宁该思想形成发展的理论背景和时代背景,研究列宁关于社会主义与宗教关系思想的形成主要是受到马克思、恩格斯及其同时代的革命家普列汉诺夫的宗教思想影响,说明在社会主义运动的实践中,在国际、国内都提出了社会主义与宗教之间的关系问题,引发了列宁的思考。第二、三章主要是从思想史的角度,以十月革命为时间节点分别讨论列宁十月革命前后关于宗教问题的思考和形成的思想成果。十月革命前,列宁基于对宗教一般的研究,着重阐述了社会主义与宗教的关系,无产阶级政党对宗教的态度。而十月革命后,列宁积极将关于社会主义与宗教关系的思想转化为实践,在苏维埃社会主义国家颁布了一系列宗教法令与政策,同时,广泛开展无神论宣传和教育,破除宗教产生的认识论根源。第四章,基于对列宁关于社会主义与宗教关系思想的认识,研究列宁关于社会主义与宗教关系的思想对坚持马克思主义无神论、研究社会主义与宗教关系问题,无产阶级政党处理宗教问题的重要价值,及其对当代中国处理宗教问题的启示。

朱晓明[10](2020)在《马克思主义无神论研究的力作——推介田心铭教授新着《马克思主义与无神论研究》》文中指出《马克思主义与无神论研究》是田心铭教授最新出版的专题论文集。该着围绕"马克思主义与无神论研究"这一主题,收入了作者近十年来发表的27篇文章,涉及马克思主义无神论的历史发展和基本原理,澄清了围绕无神论的种种错误或模糊观点,提出了共产党员要坚持和宣传马克思主义无神论。该着的鲜明特点是直面问题、解疑释惑,体现了作者提倡的坚持问题导向和矛盾分析的方法,反映了作者敏锐的问题意识和深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养。

二、无神论宣传中的两个辩证思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无神论宣传中的两个辩证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对马克思主义宗教学和马克思主义无神论的几点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一、马克思主义宗教学和马克思主义无神论的联系与区别
    第一,二者本质一致。
    第二,覆盖领域、研究重点有所不同。
    第三,马克思主义无神论在马克思主义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第四,离开了马克思主义无神论的宗教学,不可能是马克思主义宗教学。
二、马克思主义无神论的基本观点
    1.什么是无神论
    2.无神论的研究对象
    3.马克思主义无神论研究对象中的基本矛盾
        第一,无神和有“神”的矛盾。
        第二,信神和不信神的矛盾。
    4.科学无神论的研究方法
    5.无神论的种类
    6.马克思主义无神论的三个特点
    7.学习科学无神论有什么用
    8.马克思主义无神论是大原则
    9.始终保持马克思主义无神论的主导地位
    10.认清和坚持共产党人在宗教问题上的目标和价值追求
三、对编写《马克思主义无神论概论》的主要考虑
    1.《概论》编写的背景
    2.《概论》编写的可行性
    3.《概论》编写的思路
        第一,确定了要写一本什么样的《马克思主义无神论概论》。
        第二,确定了《概论》的基本层次和框架。

(2)认知与实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前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问题的提出
        (一)选题缘由
        (二)溯源:马克思主义的本土化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历史的维度:以实然证必然?
        (二)文化的维度:古今中西的文化选择?
        (三)思想的维度:谁改造了谁?
    三、概念界定与理论框架
        (一)本土化与马克思主义的本土化
        (二)研究范围界定
        (三)理论框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维度
    四、研究思路及框架
    五、创新与不足之处
第一章 重构自我:与西方世界的遭遇
    第一节 西学东渐:知识体系的冲击
        一、知识分类和体系的整合
        二、知识生产的体制重塑
        三、知识权威及价值符号的更替
    第二节 走出“天下主义”:进化的世界与中国的天命
        一、“天下主义”的式微与民族主义的兴起
        二、进化论下中国的天命
        三、进化宇宙观的思想冲击
    第三节 本土化的几种类型
        一、延续型本土化
        二、吸纳型本土化
    本章小结
第二章 语词的溯源:马克思主义语汇的传入及影响
    第一节 西学东渐下的语词译介
        一、在华传教士的语词译介
        二、日译中的新语厘定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语汇的早期传播
        一、“日马”入中:马克思主义从日本到中国
        二、取道东洋:探源早期的马克思主义语词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从语汇到话语:马克思主义本土话语的初步形成
    第一节 思想序曲:马克思主义话语进入中国语境的背景
        一、思想的转型:从启蒙重回革命
        二、认识的转变:从“日马”到“俄马”
    第二节 话语议题的转换:马克思主义话语的渐次接纳
        一、 “主义”话语的来临:问题与主义
        二、从空间到时间:东方与西方
        三、唯物论话语的胜利:科学与人生观
        四、历史唯物主义的话语适用
    第三节 话语的替代与综合:马克思主义本土话语的初步形成
        一、民族主义与国际主义的话语交错
        二、无政府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的话语明辨
        三、平民主义(Democracy)的话语演绎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主体转换:实践维度的本土化
    第一节 理论和实践的桥梁:俄国马克思主义的影响
        一、“布尔什维克的胜利”:列宁主义的启示
        二、共产国际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本土化
    第二节 本土化自觉的唤醒: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及早期实践
        一、马列主义本土化组织的建立: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二、本土化自觉的唤醒:早期本土化的政治实践
    第三节 “不做一定公式的奴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出
        一、本土化自觉的几次转折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出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的认知与实践
    第一节 认知维度的接纳与融汇
        一、“天动人斗”:接纳的思维基础
        二、“一本万殊”:融汇的思想特征
    第二节 实践维度的本土化创造
        一、本土化的话语重塑
        二、革命道路的中国化探索
        (一)革命主体的中国化
        (二)革命形式的中国化
        (三)群众政策的中国化
    本章小结
结语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的再思考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维度:过程解构与视阈融合
        (一)两个维度的叙事框架:以语词、话语和实践为对象
        (二)民族主义运动和革命的“宏事件”影响
    三、“中国向何处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答案
        (一)走出“古今中西”之惑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化意义
        (三)进行时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主要参考文献
附录: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3)任继愈先生马克思主义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第二节 国内研究综述
        一、任先生的马克思主义观与学术思想的宏观研究
        二、任先生的马克思主义观与宗教学的结合研究
        三、任先生的马克思主义观与中国哲学的结合研究
    第三节 研究方法
    第四节 创新点及重难点
        一、创新点
        二、重难点
第一章 任继愈先生马克思主义观的形成
    第一节 任继愈先生生平与家学
    第二节 作为儒者的青年任继愈先生
        一、对儒家思想的基本认识
        二、湘黔滇旅行团的洗礼
    第三节 成为马克思主义者的任继愈先生
        一、对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认识
        二、转变为马克思主义者
        三、成为马克思主义学者
第二章 任继愈先生马克思主义观的基本内涵
    第一节 任继愈先生马克思主义文化观
        一、“封建主义包袱论”
        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与批判
        三、对中国文化的殷切期望
    第二节 任继愈先生马克思主义宗教观
        一、“用历史说明宗教”
        二、对宗教的批判
        三、“马克思主义宗教学”的创立
    第三节 任继愈先生马克思主义哲学观
        一、“破除两军对阵”的哲学批判
        二、对佛教与道教实事求是的批判
第三章 任继愈先生马克思主义观的基本立场
    第一节 马克思群体认识论的理解
        一、马克思的群体认识论
        二、马克思群体认识论的实践性
    第二节 “觉悟的大众才能推动社会进步”
        一、“群体认识论”的提出
        二、任继愈“群体认识论”的实践性
    第三节 对马克思主义人民性的一以贯之
第四章 任继愈先生马克思主义观的价值内核
    第一节 爱国主义是任继愈先生马克思主义观的价值内核
        一、任继愈先生的爱国主义
        二、马克思主义与爱国主义的统一
    第二节 任继愈先生马克思主义观的当代启示
        一、作为道统的爱国主义
        二、“理性爱国”的典范
        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种路径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4)改革开放以来无神论宣传教育历程与经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研究现状及述评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2.3 研究述评
    1.3 研究方法和理论基础
        1.3.1 研究方法
        1.3.2 理论基础
    1.4 核心概念阐释
        1.4.1 无神论
        1.4.2 马克思主义无神论
        1.4.3 无神论宣传教育
2 改革开放初期无神论宣传教育的重启
    2.1 改革开放初期无神论宣传教育的形势
        2.1.1 宗教工作的拨乱反正
        2.1.2 对个人崇拜问题的反思
    2.2 确立无神论宣传教育的理论前提
        2.2.1 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研究宗教
        2.2.2 坚持用马克思主义指导无神论宣传教育
        2.2.3 反对封建主义和蒙昧主义
    2.3 构建无神论宣传教育的学科基础
        2.3.1 恢复宗教研究机构
        2.3.2 启动宗教学学科建设
3 改革开放全面展开时期无神论宣传教育的式微
    3.1 改革开放全面展开时期无神论宣传教育的形势
        3.1.1 在全面改革开放中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3.1.2 在清除精神污染中对待宗教问题的“慎重”态度
        3.1.3 在落实党的宗教政策中克服“左”的思想
    3.2 中央对无神论宣传教育的决策部署
        3.2.1 “中央19号文件”对无神论宣传教育的定位
        3.2.2 “八二宪法”制定中关于“宣传无神论的自由”的争论
        3.2.3 1990年全国宗教工作会议对无神论宣传教育的重申
    3.3 无神论宣传教育在学术研究中的失语
        3.3.1 关于“宗教是人民的鸦片”的争论
        3.3.2 中国无神论学会的停摆
        3.3.3 无神论在“宗教与文化”研究中的缺位
4 世纪之交“法轮功”的成势与无神论宣传教育的新起点
    4.1 世纪之交无神论宣传教育的形势
        4.1.1 中国的经济转轨和社会转型
        4.1.2 世界范围内神秘主义的影响
        4.1.3 美国和苏联对人体特异功能的研究
    4.2 “无神论无人讲”与“法轮功”的成势
        4.2.1 “特异功能热”的形成
        4.2.2 伪科学和伪气功的发展
        4.2.3 “法轮功”的组织化扩张
    4.3 无神论宣传教育的新起点
        4.3.1 响应新号召:批判封建迷信和伪科学
        4.3.2 凝聚新力量:重建中国无神论学会
        4.3.3 承担新任务:协助中央取缔“法轮功”邪教组织
        4.3.4 营建新阵地:创办《科学与无神论》杂志
5 新世纪之初无神论宣传教育的新任务
    5.1 新世纪之初无神论宣传教育的形势
        5.1.1 “宗教热”从农村向城市蔓延
        5.1.2 境外宗教渗透的加剧
    5.2 无神论宣传教育的协同推进
        5.2.1 中央六部委出台加强无神论宣传教育的文件
        5.2.2 抵御境外宗教渗透与防范校园传教
        5.2.3 成立无神论研究机构
6 十八大以来无神论宣传教育的新局面
    6.1 十八大以来无神论宣传教育的形势
        6.1.1 宗教极端主义的崛起
        6.1.2 “党员信教”与“信徒入党”问题的争论
        6.1.3 无神论宣传教育争议再起
    6.2 无神论宣传教育的创新发展
        6.2.1 “坚持马克思主义无神论是大原则”
        6.2.2 遏制宗教极端思想的影响
        6.2.3 拓展无神论宣传教育的阵地
7 改革开放以来无神论宣传教育的经验启示
    7.1 中央的清醒和重视是做好无神论宣传教育的基本前提
    7.2 学者的责任和担当是做好无神论宣传教育的有力推动
    7.3 地方和部门的贯彻落实是做好无神论宣传教育的重要依托
    7.4 群众的发动和参与是做好无神论宣传教育的坚实基础
8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在学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5)《科学与无神论》杂志的历史功绩——献给本刊创办二十周年(八)(论文提纲范文)

七、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科学与无神论》
    第一,大力宣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宗教理论
    第二,开创新时代无神论事业的新局面
    第三,共产党员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无神论世界观

(6)列宁文化安全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内研究综述
        1.2.2 国外研究综述
    1.3 基本概念与相关关系
        1.3.1 基本概念界定
        1.3.2 相关关系分析
    1.4 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1.4.1 研究方法
        1.4.2 创新点
2 列宁文化安全观的形成
    2.1 列宁文化安全观形成的时代背景
        2.1.1 马克思主义发展遭遇危机
        2.1.2 俄国无产阶级革命遭遇挫折
        2.1.3 俄国思想文化状况存在落后成分
    2.2 列宁文化安全观形成的思想渊源
        2.2.1 马克思恩格斯文化安全相关思想
        2.2.2 俄国相关优秀文化思想
    2.3 列宁文化安全观形成的主观条件
        2.3.1 列宁对文化安全探索的不断深入
        2.3.2 列宁对无产阶级意识形态安全的重视
        2.3.3 列宁对俄国文化弊病的清醒认识
        2.3.4 列宁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
3 列宁文化安全观的主要内容
    3.1 文化安全的目标
        3.1.1用马克思主义的精神武器夺取无产阶级革命胜利
        3.1.2 用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力量保证社会主义建设
    3.2 文化安全观的核心——意识形态安全
        3.2.1 构建意识态全的领导核心
        3.2.2 打牢意识形态安全的文化基础
        3.2.3 牢固意识形态安全的阶级基础
        3.2.4 削弱意识形态安全的宗教影响
    3.3 文化安全观的重点——学术文化安全
        3.3.1 哲学社会科学文化的安全
        3.3.2 自然科学研究的安全
        3.3.3 科学文化遗产的安全
    3.4 文化安全观的要素——文化继承与传播安全
        3.4.1 民族语言文字安全
        3.4.2民族风俗习惯安全
        3.4.3 国民教育安全
        3.4.4 新闻出版安全
4 列宁文化安全观的当代价值
    4.1 列宁文化安全观的理论价值
        4.1.1 滋养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文化安全观
        4.1.2 拓宽和加深文化安全理论的研究
    4.2 列宁文化安全观的实践价值
        4.2.1 为探寻意识形态安全的途径提供重要指导
        4.2.2 为维护新时代学术文化安全提供重要参考
        4.2.3 为保障文化继承与传播安全提供重要经验
5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研究情况
作者简介
致谢

(7)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无神论宣传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外文献综述
        1.2.2 国内文献综述
        1.2.3 简要述评
    1.3 理论基础与基本概念
        1.3.1 理论基础
        1.3.2 基本概念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2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无神论宣传教育的生成逻辑
    2.1 理论逻辑: 坚持马克思主义无神论是“大原则”
        2.1.1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
        2.1.2 无神论是马克思主义的基础和前提
        2.1.3 坚持马克思主义不但要坚持无神论而且要宣传无神论
    2.2 实践逻辑: 维护当代中国意识形态安全
        2.2.1 防范和抵御境外宗教渗透
        2.2.2 巩固和增强党执政的思想基础
        2.2.3 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凝神聚气
    2.3 历史逻辑: 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人文精神
        2.3.1 创造性转化“人定胜天”的奋斗精神
        2.3.2 创新性发展“重人轻神”的民本理念
        2.3.3 继承和升华“制天用之”的理性传统
3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无神论宣传教育的核心内容
    3.1 本体论上回答: 为什么世上无神
        3.1.1 神的本质: 异己力量在人们头脑中幻想的反映
        3.1.2 神的发展: 从原始宗教到世界宗教
        3.1.3 神的不存在: 现代科学发展的基本结论
    3.2 认识论上回答: 为什么有人信神
        3.2.1 自然根源: 尚未完全支配的自然力量
        3.2.2 社会根源: 无法摆脱的社会异己力量
        3.2.3 认识根源: 对宗教相关问题的模糊认识
    3.3 方法论上回答: 怎么对待本无的神和信神的人
        3.3.1 科学认识宗教存在的长期性和最终消亡的必然性
        3.3.2 尊重信教群众的信仰选择
        3.3.3 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4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无神论宣传教育的主要对象
    4.1 青少年: 马克思主义无神论宣传教育的重点
        4.1.1 青少年的成长发展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
        4.1.2 青少年是境内外敌对势力拉拢信教的重要对象
        4.1.3 无神论宣传教育有助于青少年正确认识和看待宗教问题
    4.2 党员干部: 马克思主义无神论宣传教育的关键
        4.2.1 党员干部的精神信仰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兴衰存亡
        4.2.2 个别党员干部“不信马列信宗教”“不问苍生问鬼神”
        4.2.3 无神论宣传教育有助于保持共产党员的先进性和纯洁性
    4.3 农民群众: 马克思主义无神论宣传教育的难点
        4.3.1 农民群众的思想状况关系党执政的群众基础
        4.3.2 个别农村非法宗教活动和境外渗透活动猖獗
        4.3.3 无神论宣传教育有助于提高乡村社会的文明程度
5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无神论宣传教育的具体途径
    5.1 基础工作: 逐步消除“神”存续的现实基础
        5.1.1 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5.1.2 加强重点领域科技攻关
    5.2 学校教育: 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
        5.2.1 小学阶段
        5.2.2 初中阶段
        5.2.3 高中阶段
        5.2.4 大学阶段
        5.2.5 党校(行政学院)
    5.3 社会宣传: 积极拓展多维度多层次的宣传载体
        5.3.1 融入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
        5.3.2 用好各种大众传播媒介
6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无神论宣传教育的组织保障
    6.1 体制保障: 规划马克思主义无神论宣传教育的长效机制
        6.1.1 加强党的全面领导
        6.1.2 纳入法治化运行轨道
    6.2 学术支撑: 加强马克思主义无神论学科建设
        6.2.1 发展学术组织
        6.2.2 推出优秀成果
        6.2.3 培养专业人才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在学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8)马克思主义科学无神论思想及其当代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目的与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评析
    三、基本思路与主要内容
    四、理论基础与研究方法
    五、重难点与创新点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科学无神论思想的历史渊源
    第一节 西方无神论思想
        一、古希腊罗马的启蒙无神论
        二、中世纪的宗教神学与无神论
        三、文艺复兴时期的无神论
        四、18世纪的法国战斗无神论
        五、19世纪的德国唯物无神论
    第二节 马克思科学无神论思想的萌芽
        一、中学时期的宗教信仰
        二、大学时期的宗教思想转变
    第三节 马克思科学无神论思想的形成
        一、《莱茵报》时期的政治批判
        二、《德法年鉴》时期的社会批判
        三、《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经济批判
    第四节 恩格斯科学无神论思想的形成
        一、早期宗教思想的变化
        二、中期资本社会的批判
        三、后期无神论的系统性研究
    第五节 马克思主义科学无神论的诞生
        一、《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实践观点
        二、《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唯物史观
        三、《共产党宣言》的科学社会主义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科学无神论思想的基本内容
    第一节 概念界定
        一、无神论的概念
        二、无神论意识的概念
        三、马克思主义无神论的概念
        四、科学无神论的概念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科学无神论思想的核心内涵
        一、揭示宗教的本质
        二、强调人是人的最高本质
        三、坚持历史唯物主义根本方法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科学无神论思想的本质特征
        一、实践性
        二、科学性
        三、阶级性
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科学无神论思想的丰富和发展
    第一节 俄国的科学无神论思想
        一、列宁的科学无神论思想
        二、普列汉诺夫的科学无神论思想
    第二节 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无神论思想
        一、早期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宗教思想
        二、法兰克福学派的宗教思想
        三、后现代马克思主义宗教思想
    第三节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无神论思想
        一、毛泽东、周恩来的宗教观
        二、邓小平理论对宗教问题的拨乱反正
        三、江泽民对宗教事务的依法管理
        四、胡锦涛对宗教工作的探索
        五、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科学无神论的内在统一性
第四章 习近平关于科学无神论的重要论述是新时代宗教工作的指导思想
    第一节 当代中国宗教发展的现状
        一、我国宗教的基本情况
        二、宗教的世俗化和道德化
        三、宗教的中国化
    第二节 习近平关于科学无神论的重要论述
        一、在政治上认同
        二、在文化上融合
        三、在经济上共赢
    第三节 习近平关于科学无神论重要论述的当代意义
        一、习近平关于科学无神论重要论述的理论意义
        二、习近平关于科学无神论重要论述的实践意义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9)列宁关于社会主义与宗教关系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意义
    二、研究综述
    三、论文的研究方法和创新点
第一章 列宁关于社会主义与宗教关系思想形成的理论基础和时代背景
    第一节 列宁关于社会主义与宗教关系思想形成的理论基础
        一、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宗教的思想
        二、普列汉诺夫关于宗教的思想
    第二节 列宁关于社会主义与宗教关系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
        一、帝国主义时代资产阶级与宗教结合日益紧密
        二、第二国际在宗教问题上陷入误区
        三、俄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宗教问题凸显
第二章 十月革命前列宁关于社会主义与宗教关系思想的主要内容
    第一节 宗教的产生、本质、功能和消亡
        一、宗教产生的根源
        二、宗教的本质和功能
        三、宗教的消亡
    第二节 社会主义社会中的宗教
        一、社会主义社会宗教存在的长期性
        二、科学社会主义的世界观与宗教的不可调和性
    第三节 工人政党对待宗教的态度
        一、宗教问题对无产阶级政党不是“私人的事情”
        二、工人政党不要冒险在政治上同宗教作战
第三章 十月革命后列宁关于社会主义与宗教关系思想的发展
    第一节 重申党对宗教的基本态度
        一、党坚持彻底的无神论
        二、同宗教偏见作斗争必须特别慎重
    第二节 颁行一系列宗教法令政策
        一、允许宗教信仰自由
        二、教会与国家、学校分离
        三、没收教会土地和财产
    第三节 加强科学世界观和无神论教育
        一、与党内外唯物主义者结成联盟
        二、通过多种途径开展宣传教育
第四章 列宁关于社会主义与宗教关系思想的重要价值及当代启示
    第一节 列宁关于社会主义与宗教关系思想的重要价值
        一、坚持马克思主义科学无神论
        二、创造性回答社会主义与宗教关系问题
        三、为无产阶级政党制定正确的宗教政策提供指南
    第二节 列宁关于社会主义与宗教关系思想对当代中国的启示
        一、必须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度正确认识我国的宗教问题
        二、必须坚持党对宗教工作的领导
        三、从实际出发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
        四、防止和反对利用宗教问题破坏国家统一和政治认同
结束语
参考文献
致谢

(10)马克思主义无神论研究的力作——推介田心铭教授新着《马克思主义与无神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马克思主义无神论的历史发展
    1.马克思和恩格斯是坚定的无神论者,但他们不是重复“无神”的阐述,而是向前推进无神论
    2.无神论在马克思主义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3.恩格斯对基督教史特别是原始基督教的研究,为我们理解马克思主义无神论对于科学的宗教研究的意义提供了典范
    4.列宁论宗教的三篇文章,能够帮助我们全面、深入地理解马克思主义宗教观
    5.毛泽东关于加强宗教问题研究的批示,推动了我国的宗教研究
    6.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无神论的指南
二、马克思主义无神论的基本原理
    1.马克思主义无神论的研究对象
    2.马克思主义无神论研究对象中的基本矛盾
    3.马克思主义无神论的思想来源
    4.马克思主义无神论的未来任务
    5.正确认识宗教和宗教意识形态,将其思想信仰方面同政治、经济方面区分开来,不能把思想信仰问题放在首位
    6.正确认识宗教意识形态和有神论,在批评有神论的同时,批判地继承其中一切有价值的思想文化
三、澄清围绕无神论的种种错误或模糊观点
    1.“温和的”无神论和“战斗的”无神论
    2.划清尊重与赞同、保护与提倡的界限
    3. 没有共同的思想信仰,就成不了真朋友吗
    4.无神论宣传只能限于党内吗
    5.宗教的长期性不是永恒性,长期性包含着变动性
    6.不能片面理解宗教的群众性,忘记了对广大不信教群众进行无神论宣传教育的责任
    7.不能以文化的名义把有神论的虚幻观念当作先进思想传播
    8.“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和“宗教信仰”,是对象和基础都完全不同的两种信仰
    9.社会决定宗教,宗教适应社会
    10.不坚持无神论就没有马克思主义宗教观
四、共产党员要坚持和宣传马克思主义无神论
    1.党员不能信仰宗教是中国共产党的一条政治纪律
    2.“共产党员不得信仰宗教”限制了宪法赋予公民的宗教信仰自由权利吗
    3.党员不得信教的规定,符合中国国情
    4.党员不能信教、教徒不能入党

四、无神论宣传中的两个辩证思考(论文参考文献)

  • [1]对马克思主义宗教学和马克思主义无神论的几点思考[J]. 朱晓明. 科学与无神论, 2021(06)
  • [2]认知与实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前期研究[D]. 陈兰馨. 上海社会科学院, 2021(12)
  • [3]任继愈先生马克思主义观研究[D]. 全佳松. 喀什大学, 2021(07)
  • [4]改革开放以来无神论宣传教育历程与经验研究[D]. 苏彬. 北京科技大学, 2021(02)
  • [5]《科学与无神论》杂志的历史功绩——献给本刊创办二十周年(八)[J]. 申振钰. 科学与无神论, 2020(06)
  • [6]列宁文化安全观研究[D]. 马赵卿. 河北农业大学, 2020(10)
  • [7]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无神论宣传教育研究[D]. 张戈. 北京科技大学, 2020(07)
  • [8]马克思主义科学无神论思想及其当代意义[D]. 严雪珂. 南京林业大学, 2020(02)
  • [9]列宁关于社会主义与宗教关系思想研究[D]. 陈妹. 武汉大学, 2020(04)
  • [10]马克思主义无神论研究的力作——推介田心铭教授新着《马克思主义与无神论研究》[J]. 朱晓明. 科学与无神论, 2020(02)

标签:;  ;  ;  ;  ;  

无神论宣传中的两种辩证反思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