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甲氨喋呤联合青霉胺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临床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陈易[1](2021)在《中医辨证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疗效的Meta分析》文中认为目的:类风湿关节炎是一种发病广泛、病程长、致残率高的自身免疫系统疾病,对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严重的影响。此次研究基于循证医学理念,运用Meta分析方法,系统评价中医辨证分型治疗RA的临床疗效。通过分析各证型中医药参与治疗所获疗效得出的分析结果,比较中药治疗RA各证型间的疗效差异,初步得出各证型间中医药介入的获益差别,为临床更规范、有效的应用中医药治疗RA提供数据基础。方法:利用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CNKI)自建库起至2018年10月31日的相关RCT文献;检索内容根据《类风湿关节炎病证结合诊疗指南》中类风湿关节炎的8种主要中医临床证型,分别是风湿痹阻证、寒湿痹阻证、湿热痹阻证、痰瘀痹阻证、瘀血阻络证、气血亏虚证、肝肾不足证、气阴两虚证。对各证型纳入符合标准的文献提取相关的数据进行Meta系统分析,对疗效指标进行异质性、效应值合并和漏斗图分析;比较中药(含中西药联合用药)与西药治疗RA的疗效差异;并在亚组分析中分别对纯中药与西药、中西药联合用药与西药治疗RA的疗效差异进行对比;最后对8种证型中药和中西药联合用药的疗效做对比。结果:此研究纳入符合标准RCT文献188篇,参与对比总样本16615例,治疗组即中药组(含中西药联合用药)8680例、对照组即西药组7935例。亚组分析中纯中药组4416例、对照西药组3778例;中西药联合组4264例、对照西药组4157例。(1)风湿痹阻证纳入符合标准RCT文献12篇,参与分析样本总量1207例,中药(含中西药联合用药)组与西药组治疗有效率分别为92.24%和77.26%,[OR(95%CI)=3.62(2.54,5.17),P<0.00001]。亚组分析纯中药组文献8篇,病例总数1006例,纯中药组与西药组治疗有效率分别为 92.63%和 78.19%,[RR(95%CI)=1.19(1.31,1.25),P<0.00001];中西药联合组治疗文献4篇,病例总数201例,中西药联合组与西药组治疗有效率分别为90.10%和73.00%,[RR(95%CI)=1.23(1.08,1.41),P=0.002]。(2)寒湿痹阻证纳入符合标准RCT文献66篇,参与分析样本总量5617例,中药(含中西药联合用药)组与西药组治疗有效率分别为90.83%和76.43%,OR(95%CI)=3.08(2,64,3.61),P<0.00001]。亚组分析纯中药组文献24篇,病例总数3301例,纯中药组与西药组治疗有效率分别为 92.61%和 78.23%,[RR(95%CI)=1.18(1.11,1.25),P<0.00001];中西药联合组治疗文献42篇,病例总数201例,中西药联合组与西药组治疗有效率分别为 89.50%和 75.26%,[RR(95%CI)=1.16(1.13,1.20),P<0.00001]。(3)湿热痹阻证纳入符合标准RCT文献42篇,参与分析样本总量3570例,中药(含中西药联合用药)组与西药组治疗有效率分别为90.14%和73.50%,OR(95%CI)=3.45(2.85,4.18),P<0.00001]。亚组分析纯中药组文献28篇,病例总数2441例,纯中药组与西药组治疗有效率分别为 90.65%和 75.67%,[RR(95%CI)=1.17(1.12,1.23),P<0.00001];中西药联合组治疗文献14篇,病例总数1129例,中西药联合组与西药组治疗有效率分别为 88.99%和 69.12%,[RR(95%CI)=1.26(1.19,1.33),P<0.00001]。(4)痰瘀痹阻证纳入符合标准RCT文献22篇,参与分析样本总量1817例,中药(含中西药联合用药)组与西药组治疗有效率分别为91.75%和73.77%,OR(95%CI)=4.09(3.08,5.42),P<0.00001]。亚组分析纯中药组文献5篇,病例总数300例,纯中药组与西药组治疗有效率分别为 92.81%和 76.87%,[RR(95%CI)=1.18(1.04,1.34),P=0.01];中西药联合组治疗文献17篇,病例总数1517例,中西药联合组与西药组治疗有效率分别为91.54%和 73.16%,[RR(95%CI)=1.21(1.14,1.29),P<0.00001]。(5)瘀血阻络证纳入符合标准RCT文献17篇,参与分析样本总量1612例,中药(含中西药联合用药)组与西药组治疗有效率分别为91.83%和74.75%,OR(95%CI)=3.77(2.80,5.08),P<0.00001]。亚组分析纯中药组文献5篇,病例总数394例,纯中药组与西药组治疗有效率分别为 94.20%和 81.28%,[RR(95%CI)=1.14(1.03,1.27),P=0.01];中西药联合组治疗文献12篇,病例总数1218例,中西药联合组与西药组治疗有效率分别为91.03%和 72.73%,[RR(95%CI)=1.23(1.16,1.31),P<0.00001]。(6)气血亏虚证纳入符合标准RCT文献9篇,参与分析样本总量904例,中药(含中西药联合用药)组与西药组治疗有效率分别为91.43%和75.06%,OR(95%CI)=3.56(2.41,5.28),P<0.00001]。亚组分析纯中药组文献2篇,病例总数168例,纯中药组与西药组治疗有效率分别为 93.10%和 77.78%,[RR(95%CI)=1.20(1.05,1.37),P=0.006];中西药联合组治疗文献7篇,病例总数736例,中西药联合组与西药组治疗有效率分别为91.03%和74.46%,[RR(95%CI)=1.22(1.14,1.31),P<0.00001]。(7)肝肾不足证纳入符合标准RCT文献20篇,参与分析样本总量1888例,中药(含中西药联合用药)组与西药组治疗有效率分别为87.91%和69.97%,OR(95%CI)=3.32(2.59,4.26),P<0.00001]。亚组分析纯中药组文献16篇,病例总数1575例,纯中药组与西药组治疗有效率分别为 89.33%和 71.33%,[RR(95%CI)=1.26(1.19,1.32),P<0.00001];中西药联合组治疗文献4篇,病例总数313例,中西药联合组与西药组治疗有效率分别为80.13%和 63.69%,[RR(95%CI)=1.25(1.10,1.43),P=0.0010]。P 值小于 0.05 说明疾病疗效的对比有统计学意义。(8)气阴两虚证纳入符合标准RCT文献0篇,因为无法检索到符合标准的相关文献,则最终无法进行Meta分析,也无数据参与证型间的疗效对比。结论:Meta分析结果显示各证型中西药联合用药及纯中药组治疗RA的总有效率均优于西药常规治疗组;湿热痹阻证、瘀血阻络证中西药联合组治疗疗效明显优于纯中药组。
唐琳[2](2020)在《正清风痛宁在AIA模型大鼠体内药动学初步研究及其临床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疗效的系统评价》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初步探讨正清风痛宁在佐剂性关节炎(AIA)模型大鼠体内的药动学特性;并系统评价正清风痛宁单用及其联合用药治疗类风湿关节炎(RA)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通过建立AIA大鼠模型,采用90mg/kg正清风痛宁单次灌胃给药,并探讨其在动物体内的血药浓度吸收特性,并与之前的研究进行对比;全面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维普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VIP)、万方医药期刊数据库、Pubmed、Geenmedical等数据库,并手工检索相关杂志,搜集正清风痛宁单用及联合常规西药治疗RA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研究文献,检索时限均为建库至2020年6月20日。按Cochrane评价员手册5.1.0评价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质量,采用Review Manager 5.3软件进行分析。结果:正清风痛宁单次灌胃给药90mg/kg剂量后,在AIA模型SD大鼠体内Tmax为12±4.47min,Cmax为21.45±7.63μg/mL,T1/2为67.40±12.07min,AUC0-t为1924.63±229.79μg·min·mL-1,AUC0-∞为2081.37±326.14μg·min·mL-1,CL/F为47.27±5.27mL·min-1·kg-1,V/F为4341.70±687.52mL/kg;最终共纳入36篇文献,共计3767例研究对象。结果显示,正清风痛宁单独用药亚组治疗RA的临床总有效率、对握力改善、对关节肿胀指数改善、对关节压痛指数改善、对血沉改善、对类风湿因子改善、对C-反应蛋白改善与对照组相当;对晨僵时间的改善优于对照组。正清风痛宁联合常规西药亚组治疗RA的临床总有效率、对晨僵时间的改善、对握力改善、对关节肿胀指数改善、对关节压痛指数改善、对血沉的改善、对类风湿因子改善、对C-反应蛋白改善均优于对照组。正清风痛宁单用亚组及其联合用药亚组的安全性均优于单纯常规西药对照组。结论:相比正常SD大鼠,正清风痛宁在SD大鼠RA病理状态下吸收和消除速度加快,可能吸收程度较低,即RA改变了正清风痛宁在SD大鼠体内的药动学行为。基于当前证据,正清风痛宁单用治疗RA与治疗RA基础药物疗效相当;在联合RA基础药物治疗中加用正清风痛宁能显着提高临床总有效率、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及降低实验室指标。且正清风痛宁单用组及其联合用药组的安全性均优于基础药物对照组。但由于受纳入研究文献数量和质量限制,尚需开展高质量临床随机对照试验,以进一步系统评价正清风痛宁单用及其联合常规西药治疗RA有效性和安全性。
张娟[3](2019)在《寒痹颗粒治疗寒湿痹阻型类风湿关节炎临床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观察寒痹颗粒治疗寒湿痹阻型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的临床疗效,评价其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将68例就诊于甘肃省中医院痹病科的风寒湿痹型RA患者,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两组,每组各34例。治疗组予以甲氨蝶呤片(Methotrexate,MTX)(2.5mg×4片),口服,每周一次;叶酸片(5mg×1片),口服,每周一次;寒痹颗粒,口服,一日一剂,一日两次;对照组予基础治疗:MTX(2.5mg×4片),口服,每周一次;叶酸片(5mg×1片),口服,每周一次;治疗8周后及治疗结束4周后对两组患者类风湿因子(Rheumatoid factor,RF)、C反应蛋白(C-reactionprotein,CRP)、抗链球菌溶血素“O”(抗“O”)、抗环瓜氨酸抗体(Cyclic citrullinated peptid,CCP)、血沉(Er 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ESR)、视觉模拟评分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 S)、DAS28评分、Sharp评分及中医证候积分的变化和安全性指标进行记录分析。结果:(1)治疗组总有效率88.23%;对照组总有效率73.53%,两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有效率高于对照组。(2)中医证候总有效率,治疗组为85.29%,对照组为67.64%,两组之间比较,治疗组在改善患者中医证候方面疗效较对照组好(P<0.05)。(3)治疗8周后及随访观察4周后,两组治疗方法均可改善患者VAS及DAS28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对Sharp评分的改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对患者关节狭窄及骨侵蚀无明显改善作用。(4)治疗8周后,两组患者RF、ESR、CRP和CCP均有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CRP、ESR的改善方面,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对RF和CCP的改善两组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治疗对抗“O”均无明显改善作用(P>0.05)。随访观察4周后,RF、ESR、CRP、CCP及抗“O”均有改善,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治疗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寒痹颗粒能够改善寒湿痹阻型RA患者关节肿胀、疼痛及晨僵等中医证候,且长期疗效佳,早期降低患者CRP及ESR水平,治疗寒湿痹阻型RA有效,且安全性良好。
左进红[4](2018)在《中成药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网状Meta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系统梳理类风湿性关节炎临床指南,并整理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中成药,结合现临床中成药使用情况,选择临床常用中成药进行网状meta分析,对其相对疗效进行定量比较和排序,以期为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参考。方法: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维普中文生物医学期刊数据库(CQVIP)、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Wanfang)、中国临床指南文库、医脉通临床诊疗指南。检索起止日期为该数据库收录期刊文献起始时间至2017年6月21日。全面地收集中成药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临床指南,并整理相关中成药,通过风湿科临床医生讨论,结合现临床中成药使用情况,选择临床常用中成药进行网状meta分析。检索中英文医学数据库,主要包括CBM、CNKI、Wanfang、CQVIP、PubMed、The Cochrane Central Register of Controlled Trials(CENTRAL)、EMbase。检索起止日期为该数据库收录期刊文献起始时间至2017年8月30日。全面地收集中成药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随机对照试验。采用Epidata3.1软件对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的文献进行数据提取,运用Cochrane handbook 5.1.0中的偏倚风险评估工具对纳入文献进行方法学质量评估。最后,Stata 13.1软件用于制作网状Meta分析证据关系图、环路一致性检验;WinBUGS1.4.3软件和R软件gemtc程序包用于节点分析法检验一致性、模型拟合优度检验、结果统计分析和排序等。结果:最终纳入10篇有关中成药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指南和5部医学书籍,共涉及20种中成药,与风湿科临床医生讨论后将临床常用中成药:雷公藤提取物、白芍总苷、青藤碱、昆仙胶囊、痹祺胶囊、尪痹片、益肾蠲痹丸、甲氨蝶呤、来氟米特进行网状Meta分析。共纳入34个研究有关中成药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随机对照试验。直接比较Meta分析和网状Meta分析结果显示:(1)ACR20方面:纳入18篇文献,涉及12种干预措施。直接比较Meta分析显示:白芍总苷+MTX VS MTX(OR=3.63,95%CI[1.08,12.18])、昆仙胶囊+MTX VS MTX(OR=3.10,95%CI[1.57,6.12])、LEF VS MTX(OR=3.63,95%CI[1.08,12.18])、雷公藤多苷+MTX VS MTX+LEF(OR=0.50,95%CI[0.26,0.94])、MTX VS MTX+LEF(OR=0.07,95%CI[0.01,0.52])具有统计学意义。网状Meta分析结果显示,MTX+LEF VS MTX(OR=10.07,95%CrI[2.98,31.99])、白芍总苷+MTX+LEF VS MTX(OR=18.73,95%CrI[3.63,98.11])、昆仙胶囊+MTX VS MTX(OR=3.15,95%CrI[1.07,9.07])、雷公藤多苷+MTX VS MTX(OR=4.61,95%CrI[1.74,11.54])、青藤碱+MTX+LEF VS MTX(OR=28.91,95%Cr I[3.23,291.58])、青藤碱+MTX VS白芍总苷+MTX+LEF(OR=0.12,95%Cr I[0.02,0.93])、青藤碱+MTX+LEF VS青藤碱+MTX(OR=12.55,95%Cr I[1.09,163.68])具有统计学意义。对12种治疗措施进行排序,其疗效依次为:青藤碱+MTX+LEF;白芍总苷+MTX+LEF;MTX+LEF;白芍总苷+LEF;雷公藤多苷+MTX;白芍总苷+MTX;LEF;益肾蠲痹丸+MTX;昆仙胶囊+MTX;痹祺胶囊+MTX;青藤碱+MTX;MTX。(2)ACR50方面:纳入15篇文献,涉及11种干预措施。直接比较Meta分析结果显示,白芍总苷+MTX VS MTX(OR=2.11,95%CI[1.12,3.97])、白芍总苷+LEF VS LEF(OR=3.44,95%CI[1.10,10.78])、昆仙胶囊+MTX VS MTX(OR=2.05,95%CI[1.19,3.54])、雷公藤多苷+MTX VS MTX(OR=3.21,95%CI[1.82,5.65])、雷公藤多苷+MTX VS MTX+LEF(OR=0.47,95%CI[0.28,0.79])、青藤碱+MTX+LEF VS MTX+LEF(OR=4.00,95%CI[1.37,11.70])、青藤碱+MTX VS MTX(OR=2.12,95%CI[1.13,4.35])、MTX VS MTX+LEF(OR=0.31,95%CI[0.12,0.80])具有统计学意义。网状Meta分析结果显示,MTX+LEF VS MTX(OR=6.19,95%Cr I[2.48,14.95])、白芍总苷+MTX VS MTX(OR=2.54,95%Cr I[1.13,5.43])、白芍总苷+LEF VS MTX(OR=10.94,95%Cr I[1.77,63.46])、白芍总苷+MTX+LEF VS MTX(OR=9.84,95%Cr I[2.65,32.71])、雷公藤多苷+MTX VS MTX(OR=3.22,95%Cr I[1.44,7.17])、青藤碱+MTX+LEF VS MTX(OR=25.60,95%Cr I[5.06,125.81])、青藤碱+MTX+LEF VS LEF(OR=8.50,95%Cr I[1.44,53.52])、青藤碱+MTX+LEF VS MTX+LEF(OR=4.13,95%Cr I[1.11,17.22])、青藤碱+MTX+LEF VS白芍总苷+MTX(OR=10.15,95%Cr I[1.88,55.73])、青藤碱+MTX+LEF VS昆仙胶囊+MTX(OR=12.49,95%Cr I[2.12,75.23])、青藤碱+MTX+LEF VS雷公藤多苷+MTX(OR=7.97,95%Cr I[1.83,36.47])、青藤碱+MTX+LEF VS益肾蠲痹丸+MTX(OR=16.04,95%Cr I[2.16,119.14])、青藤碱+MTX+LEF VS青藤碱+MTX(OR=11.45,95%Cr I[1.85,69.72])、白芍总苷+MTX+LEF VS白芍总苷+MTX(OR=3.99,95%Cr I[1.04,14.75])。对11种治疗措施进行排序,其疗效依次为:青藤碱+MTX+LEF;白芍总苷+LEF;白芍总苷+MTX+LEF;MTX+LEF;白芍总苷+MTX;LEF;雷公藤多苷+MTX;青藤碱+MTX;昆仙胶囊+MTX;益肾蠲痹丸+MTX;MTX。(3)ACR70方面:纳入10篇文献,涉及10种干预措施。直接比较Meta分析结果显示,白芍总苷+MTX VS MTX(OR=2.90,95%CI[1.19,7.07])、痹祺胶囊+MTX VS MTX(OR=2.46,95%CI[1.23,4.92])、昆仙胶囊+MTX VS MTX(OR=3.82,95%CI[1.15,12.71])、雷公藤多苷+MTX VS MTX(OR=2.60,95%CI[1.47,4.59])、MTX VS MTX+LEF(OR=0.23,95%CI[0.10,0.56])具有统计学意义。网状Meta分析结果显示,MTX+LEF VS MTX(OR=4.58,95%Cr I[1.59,13.58])、白芍总苷+MTX+LEF VS MTX(OR=6.37,95%Cr I[1.46,27.02])、痹祺胶囊+MTX VS MTX(OR=2.67,95%Cr I[1.02,6.89])、雷公藤多苷+MTX VS MTX(OR=2.60,95%Cr I[1.09,6.22])、青藤碱+MTX+LEF VS MTX(OR=9.37,95%Cr I[1.38,73.99])具有统计学意义。对10种治疗措施进行排序,其疗效依次为:青藤碱+MTX+LEF;白芍总苷+MTX+LEF;MTX+LEF;昆仙胶囊+MTX;白芍总苷+LEF;白芍总苷+MTX;痹祺胶囊+MTX;雷公藤多苷+MTX;LEF;MTX。(4)DAS28评分报道该结局的文献量较少,无法进行网状Meta分析,采用随机效应模型直接比较Meta分析。白芍总苷+LEF VS LEF(SMD=-0.33,95%CI[-0.64,-0.01])、昆仙胶囊+MTX VS MTX(SMD=-0.72,95%CI[-1.25,-0.1])、青藤碱+MTX VS MTX(SMD=-0.59,95%CI[-0.79,-0.39])具有统计学意义。(5)安全性评价有17篇研究报道不良反应总例数,通过直接比较meta分析结果显示白芍总苷+MTX+LEF VS MTX+LEF(OR=0.29,95%CI[0.14,0.58])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ACR方面直接比较Meta分析和网状Meta分析结果显示,部分中成药联合MTX和/或LEF为主的治疗措施优于MTX的治疗组。按照各干预措施疗效排序大概一致,前三位为:青藤碱+MTX+LEF;白芍总苷+MTX+LEF;MTX+LEF。DAS28评分方面,白芍总苷+LEF为主的治疗措施优于LEF的治疗组;昆仙胶囊+MTX、青藤碱+MTX为主的治疗措施优于MTX的治疗组。安全性评价方面,白芍总苷+MTX+LEF为主干的治疗措施在不良反应发生率方面低于MTX联合LEF为主的对照组。其余干预措施与对照组相比在不良反应发生率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是纳入的针对每个干预措施的研究数偏少,并且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较低,故临床实践时使用该证据进行临床决策时尚需谨慎对待,有待方法学质量高,样本量大的临床试验进一步研究。
贺志力[5](2017)在《补肾抗痹汤联合甲氨蝶呤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疗效与安全性》文中提出研究目的:观察补肾抗痹汤联合甲氨蝶呤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疗效与安全性。研究方法:临床选取符合美国风湿病学会(ACR)和欧洲抗风湿联盟(RULAR)2010年联合推出RA分类诊断标准且病情处于中度以上活动期(DAS28评分>3.2)的患者78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9例,治疗组采用补肾抗痹汤联合甲氨蝶呤治疗,对照组采用甲氨蝶呤联合来氟米特治疗,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16周(8周为一疗程,共两个疗程)后关节压痛计数、关节肿胀计数、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患者对病情的总体评估(Pt GA)、医生对病情的总体评估(Ph GA)、健康评估问卷(HAQ)及实验室指标:血常规、尿常规、肝肾功能、类风湿因子(RF)、抗CCP抗体、血沉(ESR)、C反应蛋白(CRP),并比较两组治疗后ACR20、ACR50、ACR70缓解率及治疗前后DAS28平均值的变化。研究结果:78例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均完成了为期16周的研究,补肾抗痹汤联合甲氨蝶呤组以下称治疗组及甲氨喋吟联合来氟米特组以下称对照组各39例。在疾病疗效方面,两组在疗程8周、16周时无显着性差异,在实验室指标方面如:ESR、CRP、RF方面两组对比无统计学差异,抗CCP两组在治疗8周后无显着性差异,但在治疗16周后治疗组抗CCP平均值较对照组低,并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毒副作用方面,治疗组与对照组在治疗后的肝肾功能异常发生情况比较无显着差异。两组中出现消化道不适症状不良反应方面,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无显着性差异,在白细胞下降发生方面,治疗组远远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对照组出现显着脱发6例,治疗组无脱发不良反应出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补肾抗痹汤联合甲氨蝶呤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疗效确切,安全性高。
吴潇潇[6](2016)在《尪痹片联合西药治疗风湿性疾病临床研究的Meta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系统评价尪痹片联合西药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骨关节炎的疗效及安全性。数据与方法:以“尪痹片”“尪痹颗粒”“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骨关节炎”“Wangbi Tablet”“Wangbi Granules”“Rheumatoid Arthritis”“Askylosing Spondylitis”“Osteoarthritis”等为检索词,检索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CNKI、Pub Med、The Cochrane Library等全文数据库,以尪痹片联合西药治疗RA、AS、OA的RCT为研究对象,采用Cochrane协作网提供的最新版Revman5.3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纳入13篇文献,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尪痹片联合西药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疗效的合并效应量OR值为2.46,95%的CI为(1.50,4.04),Z=3.56,P=0.0004;尪痹片联合西药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疗效的合并效应量OR值为2.12,95%的CI为(0.51,8.82),Z=1.03,P=0.30;尪痹片联合西药治疗膝骨关节炎疗效效应量RR值为1.37,95%的CI为(1.13,1.67);安全性的合并效应量OR值为0.41,95%的CI为(0.26,0.65),Z=3.81,P=0.0001。结论:尪痹片联合西药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有效率优于单纯使用西药,不能说明其治疗强直性脊柱炎和膝骨关节炎的有效率优于单纯使用西药,且尪痹片联合西药治疗类风湿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骨关节炎安全性均优于西药对照组。但由于纳入的文献质量较低,且数量较少,结论尚不可确定,仍需高质量、大样本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加以证实。
庞泽文[7](2012)在《类风湿性关节炎联合用药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联合用药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方法把36例患者任意分为甲乙两个小组,甲组18例患者接受甲氨喋呤与青霉胺联合用药的治疗方式,乙组18例患者则接受联合甲氨喋呤与羟氯喹的用药方式。结果甲乙两个小组患者在接受药物联合治疗之前各项指标之间不存在统计学上的差异,在接受药物联合治疗之后,每一项指标的值都得到了明显降低,P值小于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甲乙两个小组临床治疗效果有效的例数均是17例,占小组总人数的94.44%;无效只有1例,占小组总人数的5.56%。两个小组临床治疗的综合评价并不存在统计学上的差异,其中P值大于0.05。甲组药物引发不良反应的概率及症状的严重程度都明显低于乙组。结论甲乙两个小组联合用药策略都可以获得令人满意的临床治疗效果,疗效的综合评价在整体上是一样的。联合用药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根本要求是结合具有差异作用机制的抗风湿药,在不同的时间段中预防组织与细胞受到伤害,实现获得协同或相加的临床疗效,而不良反应不重复。在临床上选择联合应用抗风湿药对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进行治疗,可以有效改善其症状,抑制骨质发生损坏,并控制病情的发展。
纪玉亮[8](2010)在《甲氨喋呤联合昆仙胶囊治疗肾虚寒凝型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研究目的:类风湿关节炎(RA)是一种难治性的自身免疫病,其致残率高,是世界上导致残疾的主要原因之一,成为医者关注的课题。西医目前尚不能根治,且西药毒副作用大,易复发,易反弹。本研究旨在比较中西医结合与单纯西医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疗效差异,科学、系统地探讨甲氨喋呤联合昆仙胶囊治疗肾虚寒凝型类风湿性关节炎对改善患者症状,提高生活质量方面的疗效,观察其对降低各种实验室指标方面的作用,并评价其临床安全性。从临床实际出发,寻找类风湿患者实验室指标控制与症状改善同步化的优化合理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并进一步指导甲氨喋呤与昆仙胶囊在临床中的运用及推广。研究方法:将60例广东省中医院门诊及病房2009年1月至2009年12月期间确诊为肾虚寒凝型类风湿关节炎的患者按1:1比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西医治疗(甲氨喋呤,视病情必要时加非甾体抗炎药),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昆仙胶囊治疗(视病情必要时加非甾体抗炎药),12周为一疗程。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临床症状、体征,填写中医症候积分量化表。比较治疗前后实验室指标变化,查血常规(WBC、HGB、PLT)、小便常规(PRO, BLD)、肾功能(BUN, Cr)、肝功能(ALT、AST)、ESR、CRP、RF等指标。记录治疗过程中毒副作用发生情况,填写不良反应观察表。研究结果:经治疗3个月后,在疾病疗效方面,治疗组总有效率(96.7%)明显高于对照组(7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在中医证候方面,如关节疼痛、腰酸背痛、畏寒怕冷等,两组患者均有明显改善,但治疗组中医证候疗效的总有效率(93.3%)明显优于对照组(7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中医症候积分均有明显降低,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在实验室指标方面,两组患者ESR、CRP、RF、WBC、HGB、PLT均有明显改善,且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在西药副作用比较方面,治疗组患者出现继发感染、胃肠道不适、肝功能异常等并发症少见,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着性意义(P<0.05)。结论:昆仙胶囊联合甲氨喋呤治疗肾虚寒凝型类风湿关节炎疗效优于单纯西医治疗,中西医结合方案能明显提高临床疗效,缓解临床症状,改善实验室指标,稳定病情和减少西药的毒副作用。
姜泉,曹炜,唐晓颇,焦娟[9](2009)在《雷公藤提取物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系统评价》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评价雷公藤提取物治疗RA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收集了全世界关于雷公藤提取物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随机对照试验,参照Cochrane Reviewer’s Handbook4.2.5中的简单方法和《隐蔽分组(分配隐藏)和盲法的概念、实施与报告》对各试验进行方法学质量评价;采用Cochrane协作网提供的Revman4.2统计软件对各试验进行统计分析;以美国风湿病协会推荐的类风湿关节炎病情疗效标准(ACR20/50/70),X线进展评价以及无效率为疗效指标;亚组分析方面,按对照措施的不同分为"与安慰剂对照亚组"和"与缓解病情药对照亚组"。结果:共有7个临床试验符合纳入标准,样本含量均较小,其中6个存在方法学质量欠缺,存在多种偏倚的可能性。疗效评价方面,雷公藤提取物对缓解类风湿关节炎病情有疗效(P<0.05),在减少肿胀关节数、降低CRP方面的疗效与缓解病情药没有差异,在降低ESR方面比缓解病情药疗效要好(P<0.01)。但在延缓RA骨质破坏方面并无明显疗效。雷公藤提取物不良反应发生率较缓解病情药为高。结论:本系统评价提示雷公藤提取物是缓解类风湿关节炎病情的有效药物,但由于纳入的7个RCTs多为低质量研究,使得结论的可靠性下降,尚需大样本、多中心具有完善试验设计,规范的药物用法以及采用公认可靠的疗效评价标准的RCTs来进一步探索。
王书杰,张新春,王丽萍,俞学忠,王秀花[10](2009)在《风痛宁丸治疗寒区官兵类风湿性关节炎临床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观察风痛宁丸治疗寒区部队官兵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86例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按1∶1比例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643例在给予青霉胺+甲氨喋呤治疗的基础上,同时服用该院自制的风痛宁丸;对照组643例仅给予青霉胺和甲氨喋呤治疗,观察治疗前后症状、实验指标改善情况。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5.02%,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0.19%,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两组疗效有显着性差异(P<0.01)。结论风痛宁丸组方合理,制备简单,质量稳定,疗效确切,且无明显不良反应和毒副作用。
二、甲氨喋呤联合青霉胺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临床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甲氨喋呤联合青霉胺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中医辨证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疗效的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
1 现代医学对类风湿关节炎的研究认识 |
1.1 类风湿关节炎的病因认识 |
1.2 类风湿关节炎的诊断标准及临床症状 |
1.3 类风湿关节炎的治疗用药 |
2 中医学对类风湿关节炎的认识 |
2.1 类风湿关节炎的中医病名 |
2.2 类风湿关节炎的病因病机 |
2.3 类风湿关节炎辩证分型的认识及发展 |
2.4 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治法及用药 |
第二部分 中医辨证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疗效的相关文献Meta分析 |
1 系统评价方法 |
1.1 研究目的 |
1.2 研究方法及结果 |
2 类风湿关节炎风湿痹阻证临床疗效的Meta分析 |
2.1 文献筛选结果 |
2.2 文献基本情况 |
2.3 文献质量评价 |
2.4 类风湿关节炎风湿痹阻证临床疗效评价 |
3 类风湿关节炎寒湿痹阻证临床疗效的Meta分析 |
3.1 文献筛选结果 |
3.2 文献基本情况 |
3.3 文献质量评价 |
3.4 类风湿关节炎寒湿痹阻证临床疗效评价 |
4 类风湿关节炎湿热痹阻证临床疗效的Meta分析 |
4.1 文献筛选结果 |
4.2 文献基本情况 |
4.3 文献质量评价 |
4.4 类风湿关节炎湿热痹阻证临床疗效评价 |
5 类风湿关节炎痰瘀痹阻证临床疗效的Meta分析 |
5.1 文献筛选结果 |
5.2 文献基本情况 |
5.3 文献质量评价 |
5.4 类风湿关节炎痰瘀痹阻证临床疗效评价 |
6 类风湿关节炎瘀血阻络证临床疗效的Meta分析 |
6.1 文献筛选结果 |
6.2 文献基本情况 |
6.3 文献质量评价 |
6.4 类风湿关节炎瘀血阻络证临床疗效评价 |
7 类风湿关节炎气血亏虚证临床疗效的Meta分析 |
7.1 文献筛选结果 |
7.2 文献基本情况 |
7.3 文献质量评价 |
7.4 类风湿关节炎气血亏虚证临床疗效评价 |
8 类风湿关节炎肝肾不足证临床疗效的Meta分析 |
8.1 文献筛选结果 |
8.2 文献基本情况 |
8.3 文献质量评价 |
8.4 类风湿关节炎肝肾不足证临床疗效评价 |
9 分析结果 |
9.1 纳入文献总体情况统计 |
9.2 疗效对比 |
第三部分 证型分布及常见的复合证型 |
1 临床单一证型的分布情况 |
2 临床常见的复合证型及论治方法 |
2.1 湿热瘀阻证 |
2.2 寒热错杂证 |
第四部分 讨论 |
1 中医对类风湿关节炎的认识 |
2 Meta分析过程及结果 |
3 类风湿关节炎临床常见证型分布情况 |
4 研究的不足及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2)正清风痛宁在AIA模型大鼠体内药动学初步研究及其临床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疗效的系统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中医对RA的认识及治疗研究进展 |
1.2 青藤碱的研究进展 |
1.2.1 青藤碱的化学研究 |
1.2.2 青藤碱的药理作用研究 |
1.2.3 青藤碱的安全性研究 |
1.2.4 青藤碱的药动学研究进展 |
1.2.5 青藤碱临床治疗RA的系统评价研究进展 |
1.3 结语 |
第二章 正清风痛宁在AIA模型大鼠体内药动学初步研究 |
2.1 实验材料 |
2.1.1 实验动物 |
2.1.2 实验仪器 |
2.1.3 实验试药 |
2.2 AIA模型的建立及给药 |
2.3 AIA模型复制的评价 |
2.3.1 大鼠一般情况 |
2.3.2 足肿胀容积的测量 |
2.3.3 关节炎评分 |
2.4 大鼠血浆样本的采集 |
2.5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
2.5.1 盐酸青藤碱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
2.5.2 己酮可可碱内标溶液的制备 |
2.5.3 血浆供试品样品的制备 |
2.6 分析条件 |
2.7 统计学方法 |
2.8 实验结果 |
2.8.1 大鼠的一般情况 |
2.8.2 大鼠的体质量、足肿胀度及关节炎评分 |
2.8.3 方法学验证 |
2.8.4 SD大鼠单次灌胃给予90mg/kg盐酸青藤碱后的药动学研究 |
2.9 小结 |
第三章 正清风痛宁单用及其联合常规西药治疗类风湿关节炎随机对照试验的系统评价 |
3.1 PRISMA声明 |
3.2 资料与方法 |
3.2.1 纳入标准 |
3.2.2 排除标准 |
3.2.3 检索策略 |
3.2.4 资料提取 |
3.2.5 纳入文献的质量评价 |
3.2.6 统计学分析 |
3.3 结果 |
3.3.1 纳入文献情况 |
3.3.2 纳入文献基本特征 |
3.3.3 纳入文献质量评价 |
3.3.4 Meta分析结果 |
3.3.5 发表性偏倚 |
3.4 小结 |
第四章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3)寒痹颗粒治疗寒湿痹阻型类风湿关节炎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 |
前言 |
临床研究 |
1 试验设计 |
1.1 研究类型 |
1.2 随机方法 |
2 临床资料 |
2.1 病例来源 |
2.2 诊断标准 |
2.3 关节功能分级标准[2] |
2.4 关节X线分期标准 |
2.5 排除标准 |
2.6 排除标准 |
2.7 剔除标准与脱落标准 |
3 研究方法 |
3.1 治疗方法 |
3.2 观察指标 |
3.3 有效性指标 |
3.4 合并用药 |
3.5 不良事件记录 |
3.6 统计学分析 |
4 结果 |
4.1 治疗前一般资料比较 |
4.2 两组患者治疗后数据比较 |
4.3 安全性评价 |
讨论 |
结语 |
1 结论 |
2 问题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表1 |
附表2 |
附表3 |
附表4 |
附表5 |
附表6 |
附表7 |
附表8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学习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4)中成药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网状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研究背景 |
1.1 类风湿关节炎的概念和流行病学 |
1.2 类风湿关节炎的诊断 |
1.3 类风湿关节炎的目前治疗措施及其存在的不足 |
1.3.1 非甾体抗炎药(Non-Steroidalanti-inflammatorydrugs,NSAIDs) |
1.3.2 糖皮质激素(Glucocorticoid,GCS) |
1.3.3 抗风湿药物(Disease-modifyingarthritisdrugs,DMARDs) |
1.3.4 生物制剂(biololgicagents) |
1.4 中成药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临床应用进展 |
1.4.1 雷公藤多苷(Ripterygiumwilfordii,TG) |
1.4.2 白芍总苷(TotalglucosidesofPeony,TGP) |
1.4.3 青藤碱(Sinomenine,SN) |
1.4.4 痹祺胶囊(Biqicapsules,BQC) |
1.4.5 昆仙胶囊(Kunxiancapsule,KXC) |
1.4.6 尪痹片(Wangbitablets) |
1.4.7 益肾蠲痹丸(Yishenjuanbipills) |
第二章 梳理类风湿性关节炎临床指南并整理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中成药 |
2.1 研究方案及目的 |
2.2 类风湿性关节炎指南纳入与排除标准 |
2.2.1 纳入标准 |
2.2.2 排除标准 |
2.3 文献来源与检索 |
2.3.1 文献来源 |
2.3.2 检索词的制定和检索策略 |
2.4 文献筛选 |
2.5 资料提取 |
2.6 统计分析 |
2.7 结果部分 |
2.7.1 文献筛选结果 |
2.7.2 纳入指南的基本特征 |
2.7.3 结果分析 |
2.8 中成药临床重要性判定 |
第三章 中成药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网状META分析 |
3.1 研究方案及目的 |
3.2 技术路线 |
3.3 纳入与排除标准 |
3.3.1 纳入标准 |
3.3.2 排除标准 |
3.4 文献来源与检索 |
3.4.1 文献来源 |
3.4.2 检索词的制定 |
3.4.3 检索策略 |
3.5 文献筛选 |
3.6 资料提取 |
3.7 质量评价 |
3.8 统计分析 |
3.8.1 直接比较Meta分析(Pairwisemeta-analysis) |
3.8.2 网状Meta分析(networkmeta-analysis) |
3.9 结果 |
3.9.1 文献检索结果 |
3.9.2 纳入研究基本特征 |
3.10 纳入研究质量评价 |
3.11 结局评价结果 |
3.11.1 ACR反应 |
3.11.2 ACR50 |
3.11.3 ACR70 |
3.11.4 DAS28 评分 |
3.11.5 安全性评价 |
第四章 讨论 |
4.1 研究结果 |
4.1.1 ACR反应结果 |
4.1.2 DAS评分结果 |
4.1.3 安全性评价 |
4.2 优点及局限性 |
4.3 二分类效应量的选择 |
4.4 研究结果与现代药理 |
4.5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附件 |
(5)补肾抗痹汤联合甲氨蝶呤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疗效与安全性(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1章 文献研究 |
1 西医对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研究现状 |
1.1 定义 |
1.2 流行病学特点 |
1.3 病因和发病机制 |
1.4 临床表现 |
1.5 治疗 |
2 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中医研究 |
2.1 古代医家对痹证认识 |
2.2 现代医家对痹证的认识 |
3 中西医联合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临床研究 |
第2章 临床研究 |
1 研究目的 |
2 研究地点 |
3 临床研究方案 |
3.1 诊断标准 |
3.2 纳入标准 |
3.3 排除标准 |
3.4 剔除病例标准 |
3.5 病例脱落标准 |
3.6 病例的选择 |
3.7 试验设计和方法 |
3.7.1 随机对照法 |
3.7.2 非盲法观察 |
3.7.3 干预措施 |
4 研究结果 |
4.1 治疗前两组基线指标比较情况 |
4.2 治疗8周后两组观察指标变化情况比较 |
4.3 两组治疗16周后各观察指标变化情况比较 |
4.4 两组在治疗8周、16 周后ACR20、ACR50、ACR70缓解率情况比较 |
4.5 不良反应发生及处理情况 |
第3章 讨论 |
1 补肾抗痹汤联合甲氨喋吟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疗效 |
2 补肾抗痹汤联合甲氨蝶呤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安全性 |
3 补肾通阳、化痰活血法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机理 |
4 存在的问题和展望 |
第4章 结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综述 中西医综合疗法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6)尪痹片联合西药治疗风湿性疾病临床研究的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数据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
致谢 |
个人简介 |
(8)甲氨喋呤联合昆仙胶囊治疗肾虚寒凝型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
一、西医文献研究 |
(一) 发病机制 |
(二) 西医治疗 |
1. 一般治疗 |
2. 药物治疗 |
二、中医文献研究 |
(一) 证治源流简介 |
(二) 现代医家对类风湿关节炎病机的认识 |
(三) 中医治疗 |
1. 单味中药研究 |
2. 中药复方研究 |
3. 中医外治研究 |
(四) 中西医结合治疗类风湿关节炎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对象 |
(一) 病例来源 |
(二) 研究对象的选择 |
1. 诊断标准 |
2. 纳入病例标准 |
3. 排除病例标准 |
三、研究方法 |
(一) 随机设计 |
(二) 施加因素 |
1. 非药物治疗 |
2. 药物治疗 |
(三) 观察指标和观察时点 |
1. 观察指标 |
2. 观察时点 |
(四) 临床观察表的制定及填写 |
(五) 疗效与安全性评价 |
1. 疾病疗效评价标准 |
2. 中医症候疗效评价标准 |
3. 部分副作用及并发症评价标准 |
4. 安全疗效评价标准标准 |
(六) 统计学分析 |
四、结果分析 |
(一) 治疗前两组患者基本情况比较 |
1. 两组性别、RA家族史情况比较 |
2. 两组年龄、病程分布情况 |
3. 两组中医症候评分情况 |
4. 实验室指标及临床症状体征的比较 |
(二) 疗效比较 |
1. 两组疾病疗效比较 |
2. 两组中医症候疗效比较 |
3. 临床中医症候积分的比较 |
4. 实验室指标及临床症状体征的比较 |
(三) 安全性监测 |
1. 两组治疗前后副作用或并发症的发生情况 |
2. 不良事件的结果及处理 |
第三部分 讨论 |
一、昆仙胶囊联合甲氨喋呤治疗肾虚寒凝型RA的疗效性 |
二、昆仙胶囊联合甲氨喋呤治疗肾虚寒凝型RA的安全性 |
三、昆仙胶囊联合甲氨喋呤治疗肾虚寒凝型RA的机理研究 |
(一) 甲氨喋呤治疗RA的研究 |
(二) 昆仙胶囊治疗肾虚寒凝型RA的研究 |
四、局限与展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四、甲氨喋呤联合青霉胺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临床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医辨证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疗效的Meta分析[D]. 陈易.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2]正清风痛宁在AIA模型大鼠体内药动学初步研究及其临床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疗效的系统评价[D]. 唐琳. 广东药科大学, 2020(01)
- [3]寒痹颗粒治疗寒湿痹阻型类风湿关节炎临床观察[D]. 张娟. 甘肃中医药大学, 2019(03)
- [4]中成药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网状Meta分析[D]. 左进红.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8(02)
- [5]补肾抗痹汤联合甲氨蝶呤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疗效与安全性[D]. 贺志力. 南昌大学, 2017(03)
- [6]尪痹片联合西药治疗风湿性疾病临床研究的Meta分析[D]. 吴潇潇.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16(02)
- [7]类风湿性关节炎联合用药的研究[J]. 庞泽文. 中国当代医药, 2012(11)
- [8]甲氨喋呤联合昆仙胶囊治疗肾虚寒凝型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观察[D]. 纪玉亮.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0(10)
- [9]雷公藤提取物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系统评价[J]. 姜泉,曹炜,唐晓颇,焦娟. 中国中药杂志, 2009(20)
- [10]风痛宁丸治疗寒区官兵类风湿性关节炎临床观察[J]. 王书杰,张新春,王丽萍,俞学忠,王秀花. 解放军药学学报, 200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