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种高粱牧草作物引种试验

几种高粱牧草作物引种试验

一、几种高粱属饲料作物的引种试验(论文文献综述)

何万荣,马东旺,孙强,席琳乔,张鑫[1](2021)在《饲草高粱和高丹草在阿拉尔地区的引种试验》文中研究表明试验以南疆阿拉尔地区种植的14种高粱属饲草为试验材料,通过测定高粱属饲草的产草量、粗蛋白(CP)、粗脂肪(EE)、酸性洗涤纤维(ADF)、中性洗涤纤维(NDF)、粗灰分(ash)和淀粉(strach)含量,采用灰色关联度进行综合分析。结果显示,14种高粱属饲草中,鲜草总产量为7.59×104~1.76×105kg/hm2,力神的鲜草产量最高;14种高粱属饲草中CP的含量为7.37%~7.64%,4264饲草品种最高;EE含量为4.13%~7.09%,绝佳EE含量最高;ADF含量为26.50%~33.48%,4264的ADF含量最低;NDF含量为50.30%~54.66%,标杆的ADF含量最低;ash的含量为4.94%~7.67%,5D61的ash含量最低;strach的含量为2.45%~3.17%,5D61的strach的含量最高。研究表明,力神、极光、SX19、冀草8号和大力士适宜在阿拉尔地区栽培种植。

徐磊,刘洋[2](2021)在《粤西地区不同甜高粱和高丹草品种比较试验》文中指出【目的】筛选适宜粤西地区种植的甜高粱和高丹草品种。【方法】以引进的甜高粱和高丹草为试材,对8个甜高粱品种(牛魔王、海牛、百战、大力士、得胜、大卡、绝佳、绿巨人)和5个高丹草品种(宝百饲、标兵渔草、杰宝、得力、乐食)的物候期、农艺性状、常规营养成分(粗蛋白、粗纤维和粗脂肪)进行分析,并计算有机物质消化率。【结果】不同品种的物候期、株高、茎粗和茎叶比存在一定差异。甜高粱干草产量7.13~18.22 t/hm2,粗蛋白含量5.97%~8.99%,粗纤维含量22.91%~33.01%,粗脂肪含量1.67%~3.00%。高丹草干草产量5.63~19.99 t/hm2,粗蛋白含量6.39%~7.04%,粗纤维含量25.30%~30.44%,粗脂肪含量1.51%~2.40%。得胜在8个甜高粱品种中干草产量最高,显着高于其他品种,干草产量排名前3名的甜高粱品种中,得胜的粗蛋白含量显着高于绿巨人和大力士,但有机物质消化率显着低于大力士。宝百饲在5个高丹草品种中干草产量最高,显着高于其他品种,干草产量排名前2位的高丹草品种中,宝百饲和乐食的粗蛋白含量和有机物质消化率无显着差异。【结论】得胜、大力士和宝百饲在粤西地区生产性能较好,适宜在该地区牧草生产中推广种植。

周艳春[3](2020)在《无芒雀麦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分析及其核心种质的构建》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以国内外搜集的93份无芒雀麦为研究对象,研究在表型和分子水平上,无芒雀麦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分析其遗传结构,明确其遗传进化方向;筛选和构建核心种质,挖掘具有优良遗传特性、较高遗传潜力的优异种质材料,合理创制和利用新种质,为加快无芒雀麦育种进程、解决草原生态建设问题、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具有重要意义。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在表型水平上,93份无芒雀麦具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1)遗传Shannon’s信息指数(H’)从大到小排序依次为:茎重>干草产量>节数>鲜草产量>叶重>株高>叶长>茎粗>叶宽>穗长。鲜草产量、干草产量、茎重、节数、株高的遗传变异最为丰富。(2)遗传进度综合排名为:茎重>节数>株高>叶重>叶宽>穗长>叶长>鲜草产量>茎粗>干草产量。(3)利用性状主成分分析,对93份种质资源进行了综合排名,选出较优异的种质材料10份。2.在分子水平上,93份无芒雀麦种质资源间的亲缘关系较弱,遗传多样性水平较高。(1)通过系统进化树分析,获得三个类群,第I类群材料为祖先种群。第II类群材料与第III类群材料为进化分支群。祖先种群(I类群)材料来源于俄罗斯,具体位置在欧亚交界处及西亚。(2)第II类群含有23份材料,分为6个亚群,其中俄罗斯育成品种“五一”在第5亚群(II-5),处于较高的进化水平。第III类群含有63份材料,分为12个亚群,其中我国育成品种锡林郭勒缘毛雀麦、公农、奇台、乌苏1号分别位于第7、9、10、11亚群,处于较高的进化水平。来源于新疆的乌苏1号,进化水平在育成品种中最高。(3)第II类群有更高的草产量优势,第III类群有更广的适应性,品种改良时可在两类群分别选择亲本。3.通过全基因组关联分析,获得筛选出5个与叶重性状显着相关的SNP标记,分别为Marker11780、Marker12723、Marker15908、Marker185742和Marker31669。对于叶重的表型贡献率分别为3.12%、2.46%、4.15%、2.31%、3.31%,累计表型贡献率是15.53%。由于本研究样本数较少,其余9个性状均未获得阳性SNP标记。通过核心SNP标记筛选,共计获得到核心SNP标记247个。其中,株高、穗长、茎粗、节数、叶长、叶宽、鲜草产量、干草产量、茎重、叶重的核心SNP标记分别为20、24、19、21、29、19、26、31、25、33,解释性状表型变异率累计分别53.21%,48.35%,52.34%,60.56%,49.38%,50.21%,46.67%,54.37%,39.39%,62.12%。这些标记可有效的提高无芒雀麦新种质的分子鉴定效率。通过在第II、III类群取样,获得核心种质样本41份。4.获得的41份核心种质种子产量相关性状上存在广泛的遗传变异。(1)其中变异系数高于平均水平的五个性状为穗节间长、小花数、小穗数、主轴分支数、种子产量,变异系数分别是35.14%、29.32%、26.98%、22.78%和22.71%。(2)影响种子产量且呈显着正相关的是小花数(0.75)和小穗数(0.653),其次为小穗小花数(0.505)和穗节数(0.454)。(3)遗传参数综合排名依次为小花数、种子产量、主轴分枝、小穗数节间长度、颖果长、内稃长、穗下第一节间长、小穗长、小穗小花数、第一颖长、第二颖长、穗长、穗轴第一节间长、穗节数、外稃长、内稃宽、外稃宽。(4)利用性状主成分分析,对41份核心种质进行了综合排名,选出较优异的种质材料10份。综上所述,无芒雀麦存在广泛的遗传变异,遗传多样性丰富,遗传分化明显,系统进化清晰。在今后无芒雀麦品种改良上,应在第II、III类群进行杂交选育,创造更多的遗传变异,不断加强选择压力,提高育种效率。

赵仁杰[4](2020)在《高粱叶角性状遗传与叶片光合相关参数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高粱(Sorghum bicolor(L.)Moehch)是世界主要粮食作物之一,也是我国重要的粮食型、酿造型、能源型和饲用型作物,随着对其需求的增加,如何在现有耕地面积的基础上提高高粱的产量,是高粱育种的重要目标。选育株型紧凑的优良高粱品种,是实现高粱高产的一个重要途径。高粱的叶片角度是构成紧凑株型的主要因素之一,决定了高粱叶片的空间分布,与单位面积的群体的光能利用率有着很大关系,因此在紧凑株型育种中研究高粱的叶片角度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首先对289份吉林省现有高粱资源叶角性状进行统计研究,随后对9个亲本和其组配的18个杂交组合的叶角、叶向值以及其它相关农艺性状进行杂种优势、配合力与遗传力的研究,最后对高粱杂交种吉杂319及其亲本叶片的光合相关参数进行研究。主要结果如下:(1)参试的289份高粱资源中叶片角度变异范围为15.52°-77.08°,且呈现出由旗叶向下叶角逐渐减小的规律。在0-30°小叶角资源中,恢复系有62份,不育系有11份,杂交种有10份。同时筛选出3个自选紧凑型恢复系S03、S05、短F和1个紧凑型不育系421A。(2)高粱叶角的遗传符合加性-显性遗传模型。高粱杂交种平均叶角变异幅度很大,大多数表现出强大的杂种优势,90%以上的叶角超过中亲值。叶向值方面623A/短F表现最好。紧凑恢杂交种上部和下部的透光率分别比平展恢杂交种高68.62%和168.63%,紧凑类型的杂交种透光性高,透光率大,有利于提高光能利用率。(3)恢复系S05、短F,不育系421A,在6个相关农艺性状的一般配合力上表现均较高,同时筛选出杂交组合421A/短F在各个性状方面均表现良好,在产量性状方面,421A/短F的特殊配合力效应值为17.3408,达到所有组合中最高。在遗传力方面,广义遗传力:产量>生育期>株高>叶长>叶面积>穗长,狭义遗传力:株高>叶长>叶面积>生育期>产量>穗长。影响生育期、株高、叶长、叶面积和产量性状的遗传因素主要是加性效应,非加性效应较少,穗长遗传受加性效应和非加性效应共同影响。生育期及产量受环境因素影响较大。这6个性状的狭义遗传率最大的为株高93.15%,最小的穗长也为66.89%,宜早代选择。(4)杂交种吉杂319叶片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水分利用效率和表观叶肉导度显着高于其母本不育系515A和父本恢复系501R,具有显着的杂种优势;叶片胞间CO2浓度显着低于其母本不育系515A和父本恢复系501R;叶片蒸腾速率与其亲本间差异不显着,叶片光合代谢能力显着高于其双亲。

简忠领,赵丽丽,王家豪,王飞,黄佳熊[5](2019)在《喀斯特地区不同行距玉米||白三叶间作对玉米光合、产量及土壤呼吸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为探究不同行距下玉米(Zea mays)||白三叶(Trifolium repens)间作效应,在贵州喀斯特地区设置30、50、70 cm玉米行距,监测玉米||白三叶间作以及玉米单作下玉米叶片光合特性、土壤呼吸、玉米穗性状和产量情况。结果表明,除50 cm行距处理光合速率日变化呈单峰型变化外,各试验组及对照组玉米叶片光合速率日变化均呈双峰型。50 cm行距处理下玉米叶片胞间CO2浓度日均值最低,对CO2利用率最高,光合速率日均值最高,玉米产量显着提高(P <0.05);30和50 cm行距处理鲜秸秆产量、全株总产量显着提高(P <0.05);70 cm行距处理玉米产量、鲜秸秆产量、全株总产量最低(P <0.05)。不同处理对玉米叶片气孔导度、蒸腾速率、穗轴上玉米粒行数、穗长无显着影响(P> 0.05)。本研究设置的间作处理对土壤呼吸抑制效果不明显,而不同行距对土壤呼吸有影响且30 cm行距抑制效果最佳,达到碳减排效果,50 cm行距抑制效果次之。因此,贵州喀斯特地区在以鲜秸秆为收获对象时,采用30 cm或者50 cm行距玉米|白三叶间作最适宜;以玉米籽粒或以籽粒和秸秆同时为收获对象时,采用50 cm行距玉米||白三叶间作最适宜。

王红林,严旭,左艳春,周晓康,寇晶,杜周和[6](2018)在《高粱×苏丹草杂交种品种选育与饲用价值》文中研究指明高粱×苏丹草杂交种(Sorghum bicolor×S.sudanense)是以收获地上营养体(茎、叶)为主要目标的一类高粱属饲用作物,其饲草品质好、抗性强、生产潜力大。本文综述了高粱野生近缘种的利用及高粱×苏丹草杂交种品种的选育现状与饲用价值,指出高粱野生近缘种在选育饲草高粱方面具有重要利用价值;利用高粱细胞质雄性不育系与苏丹草种间杂交是选育高粱×苏丹草杂交种的主要途径;我国开展高粱×苏丹草杂交种育种研究起步虽晚,但成果显着,已选育出众多品质优良品种;褐色中脉(brown midrib)高粱×苏丹草杂交种木质素含量低、饲用消化率高,但如何解决木质素引起的产量降低是褐色中脉品种选育需要解决的问题;高粱×苏丹草杂交种青饲与青贮后饲喂都具有很高的饲用价值。

刘汉成[7](2018)在《小黑麦与黑麦的甄别及在青藏高原东北缘高寒牧区高产栽培技术研究》文中指出为正确区分小黑麦和黑麦,并探索青藏高原东北缘高寒牧区小黑麦和黑麦高产栽培技术,本论文从根系、茎秆、叶片、花序和种子结构特征等方面对小黑麦和黑麦进行了甄别,并研究了播种密度、氮肥施用量和刈割时期对小黑麦和黑麦生产性能和营养品质的影响,得到结果如下:1小黑麦和黑麦根系结构差异明显。小黑麦根系的鲜重(0.74±0.13 g)、干重(0.47±0.10 g)、冠层干重(6.32±1.67 g)极显着大于黑麦,根系总长度(722.08±152.78 cm)、表面积(52.76±11.76 cm2)和根尖数(2556.20±560.75)极显着小于黑麦(P<0.01);根系入土深度极显着小于黑麦,二者的根体积无显着差异。从二者根系结构特征来看,小黑麦和黑麦均有较强的抗逆性,适宜在青藏高原推广种植。2从茎秆形态和化学组分而言,小黑麦株高(103.20 cm)小于黑麦(134.50 cm),且每一节间长度均小于黑麦,整个植株的重心较低;小黑麦节间较粗壮,基部第2节间的粗度(3.67±0.49 mm)、秆壁厚度(0.72±0.12 mm)、叶鞘包被长度与节间长度之比(80.39±8.06%)和叶鞘重与节间重之比(22.83±2.55%)等指标均小于黑麦,说明小黑麦较黑麦具有较强的抗倒伏能力。小黑麦茎秆的可溶性糖含量是黑麦的23倍,CP含量、NDF含量、ADF含量、灰分含量、纤维素含量和木质素含量均显着小于黑麦(P<0.05),说明小黑麦茎秆虽然粗蛋白含量较低,但适口性较好,家畜更喜食。3小黑麦和黑麦的叶片数量无显着差异,小黑麦为46片,黑麦均为5片。但小黑麦叶面积(20.34±4.96 cm2)和叶片厚度(317.50±34.98μm)均显着大于黑麦(P<0.05),因此,小黑麦植株中叶片所占比重较大,粗蛋白含量也较高,饲草的适口性好。4小黑麦和黑麦花序结构特征差异显着。小黑麦的花序明显大于黑麦,但小穗数(21.35个)显着低于黑麦(30.20个);小黑麦的小花数变化较大,平均为3朵小花,黑麦较稳定,有2朵小花。从小花结构来看,小黑麦花序中部小穗的护颖长度和宽度显着大于黑麦(P<0.05),小花的外稃宽度、高度和芒的长度极显着大于黑麦(P<0.01),而外稃和内稃的长度都小于黑麦。小黑麦的穗粒数(52.50±1.80粒)显着低于黑麦(58.50±2.50粒)(P<0.05),但其穗粒重(2.08±0.04g)、粒重(0.04±0.00 g)和籽粒宽(3.04±0.32 mm)均极显着高于黑麦(P<0.01),每个花序的籽粒不仅体积大,而且质量较重,其籽粒的生产性能高于黑麦。小黑麦和黑麦花序结构与籽粒性状之间Pearson相关性表明,小黑麦种子长与花序宽度、花序基部小穗数目显着正相关(P<0.05),种子宽度与花序长度极显着正相关(P<0.01),穗粒重和穗粒数分别于花序中部小穗的下位护颖和上位护颖宽度极显着正相关(P<0.01);黑麦种子长度与中部小穗第2小花的内稃长显着正相关(P<0.05),而穗粒数与中部小穗第2小花的外稃高度呈极显着负相关(P<0.01)。5小黑麦种子的长度和高度与黑麦无显着差异,但其宽度(3.03±0.32 mm)极显着大于黑麦(2.53±0.20 mm)(P<0.01),因此千粒重(38.82±0.63 g)极显着大于黑麦种子(30.89±0.18 g)(P<0.01);小黑麦种子的果毛较长、较浓密,腹沟较深,胚乳腔较大,种子皱缩程度大于黑麦,种子表面具纵条纹状不规则纹饰,而黑麦种子表面纹饰为纵条状-网状。6本试验首次在青藏高原东北缘高寒牧区尝试秋季播种小黑麦并取得成功。秋播小黑麦翌年生长发育速度较快,草产量显着大于春播小黑麦(P<0.05)。氮肥施用量和播种密度对秋播和春播小黑麦的草产量和营养品质有显着影响。小黑麦的氮肥施用量为240360 kg N/hm2、播种密度为8431101万基本苗/hm2时,草产量最高、营养评价值最高。7小黑麦和黑麦不同刈割期的草产量和营养品质差异较大。蜡熟期刈割时,鲜、干草产量均最高,孕穗期刈割时粗蛋白含量和干物质消化率最高,随着刈割期推迟,中性和酸性洗涤纤维含量不断升高。从综合评价结果看,小黑麦和黑麦蜡熟期刈割时综合评价值最高,乳熟期次之。但如果考虑小黑麦和黑麦的饲草品质,开花期则为最佳刈割期;如果考虑经济效益,宜在乳熟期刈割;如果考虑相对饲喂价值,则可在抽穗期刈割。8本试验采用响应面设计法对本试验得出的小黑麦和黑麦播种密度、氮肥施用量和刈割期进行了验证,与结果较吻合。结果表明,小黑麦播种密度为300.75kg/hm2,氮肥施用量为302.43 kg/hm2,开花期刈割时,干草产量最高(13.80 t/hm2),粗蛋白含量和干物质消化率分别为16.11%和79.71%,中性和酸性洗涤纤维含量分别为50.76%和31.88%。黑麦的播种密度为300.00 kg/hm2,氮肥施用量为304.79kg N/hm2,开花期刈割时,干草产量最高,粗蛋白含量和干物质消化率分别为16.67%和79.64%,中性和酸性洗涤纤维含量分别为49.51%和31.86%。

朱永群[8](2018)在《苏丹草抗旱基因资源挖掘、分子标记开发及应用》文中研究指明苏丹草(Sorghum sudanense(Piper)Stapf.)为禾本科高粱属一年生草本植物,具有分蘖力强、再生性好、营养价值高和适口性好等优点,可多次刈割作青饲或青贮,也可用于调制干草,是许多国家畜牧业发展的重要饲料作物,也是我国南方地区“粮改饲”种植模式的优选牧草之一。但是干旱作为主要的逆境因子之一,严重影响了苏丹草种子萌发与苗期建苗,从而影响苏丹草后期的生长发育、产量和品质。本研究从苏丹草幼苗对干旱胁迫的响应入手,从生理响应层面全面评价10份材料的抗旱性,筛选出抗旱性较强的‘乌拉特1号’和S1苏丹草,并以‘乌拉特1号’为材料进行RNA-Seq测序。经过序列比对,差异基因分析,筛选出了5个抗旱候选基因,并将Sb BAM1基因进行拟南芥转化分析,得到3株阳性转基因植株。并开发出54个SSR分子标记引物,揭示了苏丹草和高丹草等材料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利用S1苏丹草与高粱不育系杂交,育成抗旱性好,产草量高,生长速度快,品质好的国审品种“蜀草1号”。本研究主要结果如下:1.采用沙培植物育苗法,以聚乙二醇6000(PEG-6000)模拟干旱胁迫,研究7份苏丹草及3份高丹草幼苗期对干旱胁迫的生理响应,并利用隶属函数法对其抗旱性进行综合比较分析,以期为高粱属作物抗旱新品种的选育和优质牧草栽培提供依据。结果表明,抗旱性强的种质材料在干旱胁迫下抗氧化能力强、叶绿素持有率高、维持较高的光合性能和细胞膜结构完整性。依据利用11项抗性生理相关指标(叶片相对含水量(RWC)、相对电导率(EL)、丙二醛含量(MDA)、叶绿素含量、叶绿素荧光(Fv/Fm)、净光合速率、水分利用效率及抗氧化酶活性(SOD、POD、CAT和APX))对10份材料的抗旱隶属值进行计算,其综合抗旱适应性鉴定结果为:材料编号5(CF019623)和7号(CF019634)两份苏丹草及9号(‘蜀草1号’高丹草)抗旱性强,4号(‘乌拉特1号’苏丹草)、8号(‘蜀草2号’高丹草)和10号(‘S1’苏丹草)较强,6号(CF019626)高丹草抗旱性最弱;在苏丹草材料内按照抗旱性由强到弱排序:CF019634>CF019623>‘乌拉特1号’>‘S1’>CF019621>CF005161>‘盐池’。2.采用新一代测序技术(RNA-Seq)对‘乌拉特1号’(Wulate No.1)苏丹草品种的干旱差异表达基因进行鉴别。本次测序总共获得852,543,826个raw reads,筛选后得到816,854,366个clean reads,经过序列拼接获得80,686个unigene,其中45,065个(55.9%)unigenes被确认为编码序列(CDSs);经Gene Ontology分析有31,444个unigenes得到注释,经同源蛋白(KOG)聚类分析,将11,778个unigenes归为25类,11,223个unigenes注释到280个KEGG通路中;经过q RT-PCR验证发现,5个差异表达基因与PEG胁迫显着相关,且这5个未知功能的基因均在干旱胁迫下上调表达。研究结果可用于转基因育种、分子标记开发以及分子标记辅助育种等工作。3.基于高通量测序结果开发苏丹草EST-SSR标记,并对34份苏丹草和2份高丹草种质资源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验证所开发的EST-SSR引物可应用性。从苏丹草转录组的80,686条序列中鉴定出17,548个SSR位点分布在13,574条序列中,分布频率为16.82%。一、二和三核苷酸重复分别占38.59%、19.18%和39.09%,SSR重复基元的重复次数分布在5~23次之间;开发的300对引物扩增成功率达73.67%,其中有54对引物为多态性引物,并从36份材料中一共扩增得到275个条带,其中多态性条带有205条,多态位点百分率(PPB)为73.05%,多态信息含量(PIC)平均值为0.41,遗传距离的变化范围为0.3922~0.9020;聚类分析结果将36份供试材料分为3大类群,相同品种的材料聚为一类,材料间的聚类与地理来源呈相关性。以上结果证明了利用苏丹草转录组数据开发SSR标记的可行性并揭示了供试材料间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为苏丹草及近源物种种质资源的多样性水平和变异分析以及分子标记辅助育种等研究提供依据。4.本研究在转录组测序和差异基因筛选的基础上,从苏丹草中克隆出了一个淀粉酶(BAM)类基因的序列,命名为Sb BAM1。该基因具有一个1641 bp的开放阅读框,编码547个氨基酸,合成的蛋白质分子量为59.58 k Da,理论等电点(p I)为7.96。通过构建植物超表达载体p CAMBIA1300-Sb BAM1,采用农杆菌介导法侵染拟南芥花序,利用潮霉素筛选和PCR检测获得3株阳性植株,表明目的基因已成功导入拟南芥基因组中。本研究为进一步探索Sb BAM1基因在苏丹草抗旱性调控中的作用奠定了基础。5.利用抗旱性较强的S1苏丹草(材料编号为10号)与不同高粱不育系进行杂交组合,通过测定其配合力获得杂交最优组合“72A*S1”高丹草,并申请参加国家区域试验。区试结果显示:“72A*S1”高丹草在全国九个点表现出很好的适应性,尤其是在最佳适应区域表现出抗旱性好、产草量高等特点。“72A*S1”高丹草在2016年较对照增产14.36%~18.48%,2017年较对照增产12.27%~18.36%,且生长速度快、品质好。与对照相比较,“72A*S1”高丹草粗蛋白提高15.6%~30.6%,酸性洗涤木质素含量降低23.08%~33.33%,并于2018年通过国家草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命名为:‘蜀草1号’高丹草新品种,适宜于我国长江流域推广应用。

梁丹妮[9](2018)在《高粱属不同品种在宁夏引黄灌区适应性综合评价及栽培技术研究》文中认为为筛选适合宁夏引黄灌区种植的优质高粱属(Sorghum)不同品种、探究“海牛”甜高粱在该地区的最适栽培技术。于2016年选取高粱属40个不同品种在宁夏引黄灌区栽培,通过观察生育期、测定主要生产性能,依据综合排名筛选出10个品种,2017年对上年评价出的10个品种采用随机区组试验法进一步评价,同时对2016年排名第一的品种海牛,采用裂区试验设计,主处理为灌水次数设4水平:W0(全生育期无灌溉)、W1(全生育期灌溉1次)、W2(全生育期灌溉2次)、W3(全生育期灌溉3次),每次灌溉量均为1050m3 hm-2;副处理为施肥量:N0(全生育期无施肥)、N1(尿素:300kg·hm-2+磷酸二铵:100kg·hm-2)、N2(尿素:450kg·hm-2+磷酸二铵:100kg·hm-2)、N3(尿素:600kg·hm-2+磷酸二铵:100kg·hm-2)探究其在该地区的最优栽培管理措施。运用主成分分析法评价营养价值的高低,最终采用灰色关联理论·熵权赋值法评价出适应性强且高产的品种,以及“海牛”甜高粱在宁夏引黄灌区的最优栽培管理措施。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2016年在宁夏引黄灌区产草量较高的10个品种为:绿巨人、苏丹草3901、海牛、大奖2120、大奖2180、斯威特、大奖3180、金冠、大力士、大奖1230。(2)抗倒伏性较强的品种是大力士、大奖2180、海牛与绿巨人。16个不同肥水处理组合间抗倒伏性较强的处理组合分别为:W1N3、W2N2、W3N2和WiN2。(3)通过对主要农艺性状与营养指标间的综合分析得在宁夏地区最佳的品种为大奖2180,大奖2120次之。即以上2个品种建议在宁夏引黄灌区推广种植。(4)不同灌溉次数与施肥量对“海牛”甜高粱的影响的综合评价结果显示,建议的栽培管理措施为即播种量为30kg·hm-2,整个生育期内每公顷灌溉量为2100 m3,施尿素:300kg·hm-2+磷酸二铵:100kg·hm-2。

贺春贵,何振富,王斐[10](2017)在《光敏型高丹草复种穴播高效栽培模式研究》文中认为为了探讨光敏型高丹草夏播复种的高效栽培模式,在陇东旱塬麦茬后用免耕露地、翻耕露地和翻耕覆膜3种穴播方式复种了海牛、BJM和大卡(褐色中脉、BMR)3个光敏型高丹草品种,观察比较了各品种的物候期和农艺性状,测定分析了不同品种和穴播方式下刈割1茬和2茬的草产量。结果表明,在刈割1茬(早霜前1周刈割)条件下,各品种间在株高、茎粗、节间数、叶片数、单株鲜重、单株叶重、单株茎重和分蘖数性状上差异极显着(P<0.01),穴播方式对各品种株高和节间数影响显着(P<0.05),对叶片数、单株鲜重、单株叶重、单株茎重和分蘖数影响极显着(P<0.01),品种和穴播方式互作仅对单株叶重影响显着(P<0.05)。以65%含水量标准鲜草产量为指标,3个品种刈割1茬的产量均高于刈割2茬之和的产量,前者平均产草量是后者的3.21倍;品种在刈割2茬第1次、第2次和两次之和的产量之间均差异极显着(P<0.01),而在刈割1茬的产量间差异显着(P<0.05);穴播方式间刈割1茬、刈割2茬第1次和两次之和的产量均差异极显着(P<0.01);品种和穴播互作对刈割1茬、刈割2茬第1次和2次之和的产量影响极显着(P<0.01)。在刈割1茬时,3个品种的标准鲜草产量表现为翻耕覆膜比免耕露地平均增产62.21%、比翻耕露地增产36.45%、翻耕露地比免耕露地增产21.08%。在本试验条件下,在陇东旱塬地区麦茬后夏播复种高丹草以翻耕覆膜穴播、刈割1茬(早霜前1周刈割)和BJM品种相组合的生产模式为最优;但种植者如选择多次刈割,则以海牛品种结合翻耕覆膜穴播的种植模式为佳。

二、几种高粱属饲料作物的引种试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几种高粱属饲料作物的引种试验(论文提纲范文)

(1)饲草高粱和高丹草在阿拉尔地区的引种试验(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方法
        1.2.1 试验地概况
        1.2.2 试验设计
        1.2.3 田间管理与施肥
        1.2.4 物候期及农艺性状调查
        1.2.5 营养品质分析
    1.3 数据统计与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品种物候期观察
    2.2 高丹草和饲草高粱鲜草产量与含水量测定(见表2)
    2.3 高丹草与饲草高粱品质农艺性状测定(见表3)
    2.4 高丹草与饲草高粱常规养分及相对饲用价值分析(见表4)
    2.5 再生高丹草与饲草高粱常规养分及相对饲用价值分析(见表5)
    2.6 灰色关联分析
3讨论
4 结论

(2)粤西地区不同甜高粱和高丹草品种比较试验(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方法
    1.3 调查项目及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甜高粱和高丹草品种的物候期
    2.2 不同甜高粱、高丹草品种的农艺性状
    2.3 不同甜高粱、高丹草品种的产量
    2.4 不同甜高粱、高丹草品种的营养品质
3 讨论
4 结论

(3)无芒雀麦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分析及其核心种质的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引言
    1.1 无芒雀麦概述
        1.1.1 无芒雀麦简介
        1.1.2 无芒雀麦地理分布
        1.1.3 无芒雀麦栽培起源及利用现状
    1.2 无芒雀麦种质资源研究现状
        1.2.1 无芒雀麦种质资源农艺性状研究
        1.2.2 无芒雀麦种质资源生理和品质特性研究
        1.2.3 无芒雀麦种质资源抗性研究
    1.3 遗传多样性概念、研究方法及在饲料作物中的利用现状
        1.3.1 遗传多样性的概念
        1.3.2 遗传多样性的研究方法及在饲料作物中的应用研究现状
        1.3.3 核心种质的构建
    1.4 无芒雀麦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与遗传进度的研究现状
        1.4.1 无芒雀麦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的国外研究现状
        1.4.2 无芒雀麦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的国内研究现状
        1.4.3 遗传力与遗传进度研究
    1.5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6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第二章 无芒雀麦草产量及相关性状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2.1 前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试验材料
        2.2.2 试验方法
        2.2.3 数据统计分析
    2.3 实验结果
        2.3.1 无芒雀麦草产量及相关性状的表型多样性分析
        2.3.2 无芒雀麦草产量及相关性状的相关性分析
        2.3.3 无芒雀麦草产量及相关性状的主成分分析
        2.3.4 无芒雀麦草产量及相关性状的聚类分析
        2.3.5 无芒雀麦类群间差异显着性分析
        2.3.6 无芒雀麦遗传参数评估分析
    2.4 小结与讨论
        2.4.1 无芒雀麦草产量及相关性状的遗传多样性
        2.4.2 无芒雀麦草产量及相关性状的遗传进度
        2.4.3 无芒雀麦种质资源表型亲缘关系
        2.4.4 无芒雀麦优异材料的筛选及育种潜力
第三章 利用简化测序开发 SNP 标记及无芒雀麦遗传进化分析
    3.1 前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试验材料
        3.2.2 试验试剂
        3.2.3 基因组的提取
        3.2.4 酶切方案确定
        3.2.5 实验建库及高通量测序
        3.2.6 实验建库评估
        3.2.7 信息分析流程
        3.2.8 测序质量值分布检查
        3.2.9 SLAF标签开发
        3.2.10 基于SNP信息进行生物学统计分析
    3.3 实验结果
        3.3.1 DNA质量检查
        3.3.2 测序质量值分布检查
        3.3.3 SLAF标签统计
        3.3.4 SNP标签统计
        3.3.5 群体遗传结构分析
        3.3.6 种质资源间遗传相似性分析
        3.3.7 系统进化树分析
        3.3.8 93份资源类群间数量性状的比较分析
        3.3.9 第二类群内亚群划分及数量性状的比较分析
        3.3.10 第三类群内亚群划分及数量性状的比较分析
    3.4 小结与讨论
        3.4.1 无芒雀麦种质资源的代表性
        3.4.2 传统分子标记技术的局限性
        3.4.3 简化基因组技术在复杂基因组分子标记开发上的可行性及优势
        3.4.4 无芒雀麦的遗传多样性
        3.4.5 无芒雀麦的遗传分化
        3.4.6 无芒雀麦品种改良
第四章 无芒雀麦草产量性状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 及核心种质筛选
    4.1 前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试验材料
        4.2.2 试验方法
    4.3 试验结果
        4.3.1 无芒雀麦草产量性状的表型鉴定分析
        4.3.2 无芒雀麦草产量性状的表型分布分析
        4.3.3 无芒雀麦草产量性状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
        4.3.4 核心标记的筛选分析
        4.3.5 核心种质构建分析
    4.4 小结与讨论
        4.4.1 无芒雀麦全基因组关联分析研究
        4.4.2 无芒雀麦核心标记的筛选
        4.4.3 无芒雀麦核心种质的筛选
第五章 无芒雀麦种子产量相关性状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5.1 前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试验材料
        5.2.2 试验方法
        5.2.3 数据统计分析
    5.3 结果与分析
        5.3.1 无芒雀麦种子产量及相关性状的表型多样性分析
        5.3.2 无芒雀麦种子产量及相关性状的相关分析
        5.3.3 无芒雀麦种子产量及相关性状的主成分分析
        5.3.4 无芒雀麦种子产量及相关性状的聚类分析
        5.3.5 无芒雀麦种子产量及相关性状的遗传参数评估分析
    5.4 小结与讨论
        5.4.1 无芒雀麦种子产量及相关性状的遗传多样性
        5.4.2 无芒雀麦种子产量及相关性状的遗传进度
        5.4.3 无芒雀麦种质资源表型亲缘关系
        5.4.4 无芒雀麦优异材料的筛选及育种潜力
第六章 结论
    6.1 主要结论
    6.2 创新点
    6.3 存在的不足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4)高粱叶角性状遗传与叶片光合相关参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国内外高粱生产概况
    1.2 高粱理想株型育种研究
    1.3 高粱株型相关性状的探索发展
    1.4 杂种优势和配合力解析
    1.5 研究的目及意义
第二章 高粱叶角性状遗传及相关农艺性状研究
    2.1 材料与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3 讨论与结论
第三章 高粱杂交种及亲本叶片光合参数分析
    3.1 材料与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3 讨论与结论
第四章 全文结论
    4.1 高粱叶角及相关农艺性状研究
    4.2 高粱叶片光合相关参数研究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6)高粱×苏丹草杂交种品种选育与饲用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1 高粱×苏丹草杂交种品种选育
    1.1 高粱的野生近缘种及其利用
    1.2 高粱细胞质雄性不育系的利用
2 褐色中脉基因的利用
3 饲用价值
    3.1 基础营养组成
    3.2饲喂效果
    3.3 抗营养因子
4 应用前景

(7)小黑麦与黑麦的甄别及在青藏高原东北缘高寒牧区高产栽培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 研究意义
    2 国内外研究现状
        2.1 小黑麦和黑麦植物学特征研究
        2.2 青藏高原高寒牧区牧草栽培技术研究
        2.3 小黑麦育种栽培研究现状
        2.4 小黑麦在青藏高原高寒牧区的高产栽培技术研究
    3 研究目标
    4 研究内容
第二章 小黑麦和黑麦植物学结构特征比较
    第一节 小黑麦和黑麦根系结构特征比较
        1 材料与方法
        1.1 参试材料
        1.2 试验地概况
        1.3 试验设计与田间管理
        1.4 测定项目及方法
        1.5 数据分析方法与原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小黑麦根系深度和质量比较
        2.2 小黑麦和黑麦根系长度比较
        2.3 小黑麦和黑麦根系总表面积比较
        2.4 小黑麦和黑麦根系体积比较
        2.5 小黑麦和黑麦根尖数比较
        3 讨论
        4 结论
    第二节 小黑麦与黑麦茎秆结构特征比较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地概况
        1.3 试验设计与田间管理
        1.4 测定项目及方法
        1.5 电镜扫描观察
        1.6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小黑麦和黑麦茎秆形态学特征
        2.2 小黑麦和黑麦基部第2节间结构特征
        2.3 小黑麦和黑麦基部第2节间显微结构特征
        2.4 小黑麦和黑麦茎秆基部第2节间化学成分
        3 讨论
        3.1 小黑麦与黑麦茎秆结构差异明显,小黑麦抗倒伏能力强于黑麦
        3.2 小黑麦比黑麦生产潜能更高
        4 结论
        4.1 小黑麦抗倒伏能力强于黑麦
        4.2 小黑麦比黑麦生产潜能更高
    第三节 小黑麦与黑麦叶片结构特征比较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地概况
        1.3 试验设计与田间管理
        1.4 测定项目及方法
        1.5 数据分析方法与原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小黑麦和黑麦主茎倒二叶外部形态特征
        2.2 小黑麦和黑麦表皮结构特征
        2.3 小黑麦和黑麦主茎倒二叶表皮亚显微结构特征
        2.4 小黑麦和黑麦主茎倒二叶解剖结构特征
        2.5 小黑麦和黑麦叶片中叶绿素含量比较
        3 讨论
        4 结论
    第四节 小黑麦与黑麦花序结构和籽粒特性比较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地概况
        1.3 试验设计与田间管理
        1.4 测定项目及方法
        1.5 数据分析方法与原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小黑麦和黑麦的花序结构特征
        2.2 小黑麦和黑麦花序结构与籽粒性状相关性分析
        2.3 小黑麦和黑麦不同品系花序结构比较
        3 讨论
        3.1 小黑麦和黑麦的花序结构差异明显
        3.2 小黑麦籽粒的生产性能高于黑麦
        3.3 小黑麦和黑麦品系的代表性
        4 结论
    第五节 小黑麦和黑麦种子结构特征比较
        1 材料与方法
        1.1 参试材料
        1.2 试验地概况
        1.3 试验设计与田间管理
        1.4 形态指标测定
        1.5 电镜扫描观察
        1.6 数据分析方法与原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小黑麦与黑麦种子外部形态特征
        2.2 小黑麦和黑麦胚乳腔及胚大小特征
        2.3 小黑麦和黑麦种子微观结构
        3 讨论
        4 结论
第三章 青藏高原高寒牧区氮肥施用量和种植密度对小黑麦生产性能和营养品质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地概况
        1.3 试验设计
        1.4 测定项目及方法
        1.5 小黑麦在不同种植密度和氮肥施用量下营养品质综合评价
        1.6 数据处理与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物候期
        2.2 生长速率
        2.3 不同氮肥施用量和播种密度对小黑麦草产量影响
        2.4 不同氮肥施用量和播种密度对小黑麦营养价值影响
        2.5 小黑麦在不同氮肥施用量和播种密度下饲草品质综合评价
    3 讨论
        3.1 不同氮肥施用量和播种密度对生长速率的影响
        3.2 不同氮肥施用量和播种密度对草产量的影响
        3.3 不同氮肥施用量和播种密度对营养价值的影响
    4 结论
第四章 小黑麦和黑麦在青藏高原东北缘高寒牧区适宜刈割期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1.2 试验设计
        1.3 测定指标与方法
        1.4 小黑麦和黑麦不同生育时期营养品质综合评价
        1.5 数据处理与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小黑麦和黑麦物候期测定
        2.2 小黑麦和黑麦生长速率
        2.3 小黑麦和黑麦在不同刈割时期的草产量分析
        2.4 小黑麦和黑麦不同刈割时期饲草营养价值分析
        2.5 小黑麦和黑麦不同刈割时期饲草品质综合评价
    3 讨论
        3.1 不同刈割时期的株高效应
        3.2 不同刈割时期的枝条数效应
        3.3 不同刈割时期鲜干比效应
        3.4 不同刈割时期草产量效应
        3.5 不同刈割时期营养品质效应
        3.6 小黑麦和黑麦在不同生育时期的综合评价
    4 结论
第五章 小黑麦和黑麦在青藏高原东北缘高寒牧区最适栽培条件的响应面优化筛选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地概况
        1.3 试验设计及方法
        1.4 测定指标及方法
        1.5 数据处理与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响应面设计下小黑麦试验结果
        2.2 响应面设计下黑麦试验结果
    3 讨论
        3.1 播种密度对小黑麦和黑麦干草产量与营养品质的影响
        3.2 氮肥施用量对小黑麦和黑麦干草产量与营养品质的影响
        3.3 生育天数对小黑麦和黑麦干草产量与营养品质的影响
    4 结论
第六章 研究总结与展望
    第一节 研究结论
        1 小黑麦和黑麦植物学结构差异显着
        1.1 小黑麦与黑麦根系结构差异
        1.2 小黑麦与黑麦茎秆结构差异
        1.3 小黑麦与黑麦叶片结构差异
        1.4 小黑麦和黑麦花序结构差异
        1.5 小黑麦和黑麦种子结构差异
        2 播种密度和氮肥施用量对小黑麦在青藏高原东北缘高寒牧区生产性能的影响
        3 小黑麦和黑麦在青藏高原东北缘高寒牧区最佳刈割期研究
        4 小黑麦和黑麦在青藏高原东北缘高寒牧区最适栽培条件响应面优化筛选
    第二节 创新点
        1 青藏高原高寒牧区小黑麦秋季播种技术研究
        2 小黑麦和黑麦的甄别
        3 响应面法确定小黑麦和黑麦在青藏高原东北缘高寒牧区适宜播种量、氮肥施用量和刈割期研究
    第三节 不足之处
        1 播种期研究不足
        2 免耕播种模式尚不能在青藏高原高寒牧区推广
        3 跨专业研究的局限性
    第四节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博士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导师简介

(8)苏丹草抗旱基因资源挖掘、分子标记开发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高频词对照表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研究背景
    1.2 牧草抗旱机制研究进展
        1.2.1 牧草形态结构抗旱性研究进展
        1.2.1.1 叶
        1.2.1.2 气孔
        1.2.1.3 根系
        1.2.2 牧草生理生化抗旱性研究进展
        1.2.2.1 水分生理
        1.2.2.2 渗透调节物质
        1.2.2.3 细胞膜稳定性
        1.2.2.4 抗氧化酶系统
        1.2.2.5 光合系统
        1.2.2.6 内源激素
        1.2.3 牧草抗旱分子机制研究进展
        1.2.3.1 干旱胁迫信号的感知和识别
        1.2.3.2 干旱胁迫信号转导以及基因表达调控
        1.2.3.3 植物抗旱相关基因
    1.3 牧草干旱胁迫转录组学研究进展
        1.3.1 牧草干旱胁迫转录组学概况
        1.3.2 转录组技术在牧草分子育种中应用
        1.3.2.1 分子标记开发
        1.3.2.2 基因表达研究与功能基因的挖掘
        1.3.2.3 候选基因研究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1.5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图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技术路线图
第二章 苏丹草与高丹草幼苗对干旱胁迫的生理响应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试验材料
        2.2.2 试验设计
        2.2.3 测定指标及方法
        2.2.4 数据分析
    2.3 结果与分析
        2.3.1 干旱胁迫对苏丹草与高丹草幼苗叶片相对含水量的影响
        2.3.2 干旱胁迫对苏丹草与高丹草幼苗EL和MDA含量的影响
        2.3.3 干旱胁迫对苏丹草与高丹草幼苗叶绿素含量及叶绿素荧光(Fv/Fm)的影响
        2.3.4 干旱胁迫对苏丹草与高丹草幼苗光合作用参数的影响
        2.3.5 干旱胁迫对苏丹草与高丹草幼苗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2.3.6 干旱胁迫下对苏丹草与高丹草幼苗的抗旱性评价
    2.4 讨论与结论
第三章 苏丹草干旱胁迫下差异表达基因分析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试验材料及RNA的提取
        3.2.2 cDNA文库构建及转录组深度测序
        3.2.3 数据处理与分析
        3.2.4 差异表达基因注释及分析
        3.2.5 差异表达基因定量检测
    3.3 结果与分析
        3.3.1 序列和转录本组装分析
        3.3.2 基因功能注释
        3.3.3 干旱胁迫下差异表达基因
        3.3.4 重要差异表达基因表达模式分析
    3.4 结论
第四章 基于苏丹草转录组的SSR标记开发及应用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供试材料的培养与DNA提取
        4.2.2 SSR引物设计
        4.2.3 SSR扩增及多态性检测
        4.2.4 数据统计与分析
    4.3 结果与分析
        4.3.1 苏丹草转录组SSR分布频率
        4.3.2 苏丹草转录组SSR位点的分布特点
        4.3.3 苏丹草转录组SSR引物筛选与多态性检测
        4.3.4 基于苏丹草转录组SSR的聚类分析
    4.4 讨论
    4.5 结论
第五章 基于转录组测序的抗旱相关基因克隆及遗传转化
    5.1 引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实验材料
        5.2.2 苏丹草BAM1基因的克隆与生物信息学分析
        5.2.2.1 RNA逆转录得到扩增模板cDNA
        5.2.2.2 目的基因扩增
        5.2.2.3 电泳检测与回收
        5.2.2.4 生物信息学分析
        5.2.3 苏丹草SbBAM1基因干旱胁迫下表达谱分析
        5.2.4 构建表达载体
        5.2.4.1 目的片段与载体的酶切
        5.2.4.2 转化大肠杆菌
        5.2.4.3 表达载体的鉴定
        5.2.5 农杆菌转化及筛选
        5.2.5.1 农杆菌转化
        5.2.5.2 拟南芥种植
        5.2.5.3 拟南芥侵染
        5.2.5.4 拟南芥阳性植株筛选
    5.3 结果与讨论
        5.3.1 苏丹草SbBAM1基因的克隆
        5.3.2 苏丹草SbBAM1基因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5.3.3 苏丹草SbBAM1基因在干旱胁迫下的表达谱
        5.3.4 苏丹草SbBAM1基因转化拟南芥
第六章 苏丹草抗旱资源的应用
    6.1 引言
    6.2 选育目标、方法及过程
        6.2.1 材料来源
        6.2.2 选育目标
        6.2.3 选育方法及过程
        6.2.3.1 选育方法
        6.2.3.2 选育过程
    6.3 选育结果与分析
        6.3.1 品比试验结果
        6.3.2 区域试验结果
        6.3.2.1 “蜀草1号”适应区域分析
    6.4 品种特征特性
        6.4.1 植物学特征
        6.4.2 生物学特性
        6.4.3 营养成分及利用
    6.5 小结
结论与展望
    主要结论
        1、苏丹草与高丹草幼苗对干旱胁迫的生理响应
        2、苏丹草干旱胁迫下差异表达基因分析
        3、基于苏丹草转录组的SSR标记开发及应用
        4、基于转录组测序的抗旱相关基因克隆及遗传转化
        5、苏丹草抗旱资源的应用
    本研究创新点
    研究不足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一
附录二:作者简介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文章完成情况
参加科研项目(课题)情况(按时间倒序排序)

(9)高粱属不同品种在宁夏引黄灌区适应性综合评价及栽培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高粱的起源、分布及国内外生产现状
    1.2 高粱的利用方式
    1.3 高粱种质资源及适应性的研究
        1.3.1 高粱种质资源的收集与鉴定
        1.3.2 高粱引种适应性研究
    1.4 高粱的生产性能
        1.4.1 高粱的生育期
        1.4.2 高粱的株高
        1.4.3 高粱的生物量
    1.5 高粱的营养价值
        1.5.1 高粱营养成分及特点
        1.5.2 影响高粱营养价值的因素
        1.5.3 高粱营养价值的评价方法
    1.6 高粱的光合作用与叶绿素荧光特性
        1.6.1 高粱光合作用的研究
        1.6.2 高粱叶绿素荧光特性的研究
    1.7 高粱综合评价方法
    1.8 研究目的意义
第二章 不同高粱品种适应性研究
    2.1 试验地自然概况
    2.2 试验材料及试验设计
    2.3 测定项目及方法
        2.3.1 生育时期调查
        2.3.2 出苗率、分蘖率及株高的测定
        2.3.3 干草产量与叶茎比测定方法
        2.3.4 营养成分测定
        2.3.5 光合速率测定
        2.3.6 叶片叶绿素含量的测定
        2.3.7 茎秆抗倒伏性的测定
    2.4 数据处理
    2.5 结果分析
        2.5.1 2016年不同高粱品种筛选与比较
        2.5.2 2017年不同品种间的比较
    2.6 小结与讨论
        2.6.1 不同高粱品种生长发育的分析
        2.6.2 不同高粱品种主要农艺性状的分析
        2.6.3 不同高粱品种营养成分的分析
        2.6.4 不同高粱品种抗倒伏性的分析
        2.6.5 不同高粱品种光合特性的分析
        2.6.6 不同高粱品种的综合评价
第三章 施肥量和灌溉次数互作对“海牛”甜高粱的影响
    3.1 试验地自然概况
    3.2 试验材料与试验设计
    3.3 测定项目及测定方法
    3.4 结果与分析
        3.4.1 不同处理间生育期的比较
        3.4.2 不同处理间主要农艺性状的比较
        3.4.3 不同处理间营养成分的比较
        3.4.4 不同处理间营养价值的综合评价
        3.4.5 不同处理间光合特性的比较
        3.4.6 不同处理间叶绿素含量及叶绿素荧光动力学参数间的比较
        3.4.7 不同处理间抗倒伏性的比较
        3.4.8 不同处理间综合评价
    3.5 小结与讨论
        3.5.1 水肥互作对甜高粱主要农艺性状的分析
        3.5.2 水肥互作对甜高粱营养成分的分析
        3.5.3 水肥互作对甜高粱抗倒伏性的分析
        3.5.4 水肥互作对甜高粱光合特性的分析
        3.5.5 水肥互作对甜高粱叶绿素含量与参数间的分析
        3.5.6 水肥互作对甜高粱的综合评价
第四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10)光敏型高丹草复种穴播高效栽培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1.2 供试品种及来源
    1.3 试验设计
    1.4 测定指标及方法
        1.4.1 物候期及农艺性状
        1.4.2 刈割方式与产草量测定
    1.5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物候期观察
    2.2 主要农艺性状表现
    2.3 产草量
3 讨论
    3.1 物候期观测及农艺性状比较
    3.2 产草量的比较
4 结论

四、几种高粱属饲料作物的引种试验(论文参考文献)

  • [1]饲草高粱和高丹草在阿拉尔地区的引种试验[J]. 何万荣,马东旺,孙强,席琳乔,张鑫. 饲料研究, 2021(17)
  • [2]粤西地区不同甜高粱和高丹草品种比较试验[J]. 徐磊,刘洋. 广东农业科学, 2021(02)
  • [3]无芒雀麦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分析及其核心种质的构建[D]. 周艳春. 东北师范大学, 2020(04)
  • [4]高粱叶角性状遗传与叶片光合相关参数研究[D]. 赵仁杰. 吉林农业大学, 2020(03)
  • [5]喀斯特地区不同行距玉米||白三叶间作对玉米光合、产量及土壤呼吸的影响[J]. 简忠领,赵丽丽,王家豪,王飞,黄佳熊. 草业科学, 2019(02)
  • [6]高粱×苏丹草杂交种品种选育与饲用价值[J]. 王红林,严旭,左艳春,周晓康,寇晶,杜周和. 草业科学, 2018(12)
  • [7]小黑麦与黑麦的甄别及在青藏高原东北缘高寒牧区高产栽培技术研究[D]. 刘汉成. 甘肃农业大学, 2018(02)
  • [8]苏丹草抗旱基因资源挖掘、分子标记开发及应用[D]. 朱永群. 四川农业大学, 2018
  • [9]高粱属不同品种在宁夏引黄灌区适应性综合评价及栽培技术研究[D]. 梁丹妮. 宁夏大学, 2018(01)
  • [10]光敏型高丹草复种穴播高效栽培模式研究[J]. 贺春贵,何振富,王斐. 草业学报, 2017(05)

标签:;  ;  ;  ;  

几种高粱牧草作物引种试验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