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当前城镇化道路的选择

广西当前城镇化道路的选择

一、当前广西城市化道路的选择(论文文献综述)

李晓鹏[1](2021)在《财政支出对城镇化发展的影响研究 ——基于日本经验与中国实践》文中研究表明城镇化是工业化与信息化的载体,是现代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特征与必由之路。日本城市化发展已在上世纪末基本完成,且经验良多,能够为中国城镇化发展提供有益借鉴。中国现代城镇化发展始于改革开放,城镇化率由1978年的17.9%快速提升至2019年的60.6%,成绩斐然。但相比于成熟工业化国家近80%的城镇化水平,中国仍有较大发展空间。与此同时,在经济增速放缓及前期积累的城镇化问题集中释放的背景下,中国当前及未来城镇化发展也面临新的挑战。无论从前期理论研究还是从世界发达国家城镇化发展实践来看,财政支出对城镇化的健康发展都具有重要作用。中国改革开放后工业化与城镇化的快速发展离不开财政支出的推动作用,但中国城镇化发展中的某些问题,部分也由财政支出问题所致,并且多数城镇化问题也必须通过财政支出手段予以解决。面对市场机制本身的缺陷与中国部分制度问题的阻滞,迫切需要通过优化财政支出与革新财政支出机制来解决中国当前及未来所面临的城镇化问题,以推动城镇化健康可持续发展。文章核心点是研究财政支出对城镇化发展的影响。在论文思路与结构安排上,首先对核心概念进行多维度分解,将财政支出分解为财政支出规模、财政支出结构、财政支出分权及财政支出城乡分配四个维度,将城镇化分解为城镇化效率、城镇化质量、城镇空间形态与城乡关系四个维度,进而确定两个核心概念相应维度之间的多个重要关系作为重点研究对象。文章将对日本城市化发展特征及城市化发展中财政支出作用的多维度分析作为研究起点,并在日本经验启示的基础上确定研究方向与研究框架。在中国实践部分的行文安排上,论文采用发展实践概述、理论与数理分析、实证分析的研究脉络。文章主要研究内容与结论包括以下五个方面。第一,日本的城市化发展速度较快,人口城市化水平较高(主要是战后),城市空间布局经历由失衡到均衡的序贯增长过程,城乡关系状况良好(主要是战后)。战前与战后实践总体表明,日本城市化发展与财政支出规模间存在相互促进的正相关关系,但一定时期内财政支出规模的过大或过小都将对城市化发展产生负面影响。日本战前生产性财政支出水平极高,战后城市化高速增长期生产性财政支出占比缓慢下降,在城市化后期消费性或民生性财政支出显着增加。战前财政集权致使城市空间发展极化;战后日本市町村的财政分权态势较为均衡,城市化空间形态也呈现先“聚”后“散”的序贯特征,大中小城市发展整体较为均衡。日本财政支出对农业发展、农村工业化与农业兼业经营、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改善都起到了重要作用。日本经验对理论分析框架的建立及对中国从财政支出方面推进城镇化健康发展提供有益启示。第二,在公共产品非过度拥挤状态下,公共产品供给有助于经济集聚水平提升,经济集聚水平提升也会提高公共产品供给效率。在实际中表现为在住房保障、教育、医疗、基础设施、收入分配与福利公平需求方面,财政支出规模与城镇化发展的相互促进关系。财政支出规模、经济集聚与劳动力城乡转移的空间经济数理模型分析发现,财政支出规模与经济集聚或城镇化之间存在倒“U”型关系;基于1982-2018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对中国财政支出规模对城镇化效率的影响分别进行静态面板与动态空间面板模型计量分析,实证结论与理论分析结果一致。第三,财政支出结构的适时调整能够从提高经济增长水平、更好满足居民公共产品偏好结构、改善收入分配差距与福利不公平状况、提升城镇空间综合承载力四个方面推动城镇化质量与效率的提升。财政支出结构与劳动力城乡转移数理模型分析发现,由公共资本效率与公私产品偏好结构变化所推动的财政支出结构调整对劳动力城乡转移决策及流动均衡具有重要影响。基于1982-2019年中国全国数据构建时间序列协整模型计量分析得出,财政支出结构中服务性支出比重与城镇化质量间存在倒“U”型关系;进一步的省级面板数据计量模型分析得出了财政支出结构中各类服务性财政支出对城镇化质量的具体影响。第四,财政分权能够通过财政激励、财政竞争与提升地区公共产品供给效率三个方面提升城镇化效率,但也会因财政资源分配差距产生的“马太效应”而导致城市发展出现两级分化。财政分权、城镇空间形态与城镇化效率的数理模型分析发现,在公共产品拥挤条件下,财政分权程度会对城镇化水平产生倒“U”型影响,并在土地拥挤假设下得出城市群形态是城镇空间布局的最优形态。对中国直辖市、副省级城市、地级市与县级地区各层级城市财政自给率与财政支出分权指数的核算结果发现,层级越高的城市财政自给率与财政支出分权指数越高,人口的平均流入规模越大。基于2007-2019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构建的动态面板模型与分位数模型回归结果显示,财政支出分权有助于常住人口城镇化水平的提升,并且城镇化水平越高,该边际影响越大。第五,财政支出能够扩大城乡市场规模,支撑乡村产业发展,促进乡村地区公共服务水平提升。但实践中常常因城乡财政配置结构失衡而导致城乡发展差距扩大。财政支出、农业产出与城乡收入变化数理模型分析发现,当城镇存在公共投资而乡村没有时,农业产出会减少,城乡收入差距会拉大;而当公共资本存在并按适当比例向乡村农业转移时,不仅会提升农业产出水平,还有助于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基于1997-2019年中国全国数据对数平均迪氏分解(LMDI)分析发现,财政农业支出对农业产出增加具有正向影响。基于2007-2019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固定效应模型分析发现,财政社会保障与就业支出在不同时期对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影响有所不同。基于2007-2019年面板校正标准误固定效应模型实证分析结果发现,财政支出相对规模的增加、服务性财政支出与生产性财政支出的增加均能够有效缩小城乡收入差距,财政农林水事务支出占比与城乡收入比之间虽呈负相关关系,但并不显着。论文的主要创新点为:(1)将财政支出规模、财政支出结构、财政支出分权及财政支出城乡分配(财政支出维度)与城镇化效率、城镇化质量、城镇空间形态、城乡关系(城镇化维度)相关联,并根据日本经验与中国城镇化发展当前面临的现实问题构建财政支出影响城镇化发展的多维度分析框架。(2)将财政支出引入传统的迪克西特-斯蒂格利茨垄断竞争空间经济模型,并根据理论分析需要,建立财政支出结构与劳动力城乡转移模型,财政分权、城市空间形态与城镇化效率模型,财政支出、农业产出与城乡收入变化模型,并获得有价值的分析结果。(3)在实证研究方法上选用了适用且较为前沿的动态空间面板计量模型、时间序列协整分析模型、动态面板模型等计量方法,对问题进行多角度、多方法、多数据类型实证分析,以保障经验研究的全面性与准确性。

曹泽雪[2](2021)在《南宁市图集用农村自建住宅设计策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当前全国各地的农宅建筑图集编制工作在不断增加和完善过程中,农宅建筑图集是时代的产物,农宅建筑图集编制的时效性特点决定了图集用农村住宅建筑设计方案使用的阶段性特点。农村住宅建设的建筑图集编制工作是为了满足政府改善乡村风貌、提升农民居住质量的需求。本论文以南宁市辖区为例,采用实地调研、文献查阅、理论基础、归纳分类、分析讨论和总结等方式,力图从农户、政府、住宅基础环境条件等方面提取影响自建农宅设计的影响要素,要素包括目标要素、事实要素、需求要素和理念要素。在对具体的县区、乡镇或村屯的农宅建筑方案进行设计时,将重要的、必要的要素充分融合到图集用农村农宅建筑方案设计过程中。论文采用建筑策划的理论和方法,对南宁市农村现存的传统及新建农宅的建筑要素进行了梳理,对图集用农村自建住宅建筑设计方案要素进行了提取,对各种要素如何影响图集用农宅建筑方案设计过程进行了分析,对相关要素的影响结果进行了归类,并提出了应对策略和图集用农宅建筑设计方法。其中相关要素的提取和对应策略的提出是关键,它关系到农宅方案是否具备满足政府目标、各类型农户是否认可、设计师可否充分理解并能付出与设计过程中。最后采用建筑策划理论和方法和设计要素对策研究,对南宁市马山县马鹿屯的农宅建筑方案设计进行实例研究和设计。

陈珊[3](2021)在《广西城镇化的空间格局演变及影响因素分析》文中研究表明城镇化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文明水平和经济发展的重要标准,而反映城镇化水平高低的一个重要指标为城镇化率,即一个地区常住于城镇的人口占该地区总人口的比例。城镇化是人口持续向城镇集聚的过程,已经成为我国各阶段的经济发展动力之一,是我国加速实现现代化的重要保障。目前,广西城镇化发展与全国城镇化建设较好的省市相比存在较大差距,必须加快城镇建设。在以往的研究中,对广西地区城镇化的研究较为少见,而结合空间因素的研究更是没有。本文考虑到数据的完整性,选取了2010-2018年的广西各指标数据,结合空间因素研究了广西城镇化格局。论文从经济、城乡发展、社会、人口、生态五个方面分析了他们对城镇化的影响,并分析了目前广西城镇化的发展现状,通过Geoda软件计算全局Moran指数、绘制LISA显着性图和Moran散点图来分析各个城市城镇化的全局空间相关性和局部空间相关性。通过分析发现广西14个地区存在着显着的空间相关性。因此,本文构建空间计量模型。本文选取了邻接权重矩阵,接下来进行空间面板数据模型的检验与选取。在城镇化具有空间相关性的基础上利用LM、LR检验完成SLM、SEM、SDM三种模型的选择,根据结果选择了SDM,然后利用豪斯曼检验做出随机效应与固定效应的选择,确定了固定效应之后,再利用效应LR检验做出时间固定效应模型,空间固定效应模型,双固定效应模型的选择,根据结果选择双固定效应模型,为了进一步确定模型分别建立双固定空间杜宾模型(SDM)、空间固定空间杜宾模型(SDM)和时间固定空间杜宾模型(SDM)来进行对比分析,最后得出最优模型为双固定空间杜宾模型。基于上述模型分析结果,综合得出广西地区的影响因素。通过本文的分析得出以下结论与建议,广西地区城镇化发展在相邻各市之间存在空间相关性,且城市之间的发展存在虹吸效应,大城市吸收了周边小城市的人力资源,外部投资等等,导致大城市越来越好,小城市与大城市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应加大对小城市的投资,鼓励发展旅游业,加大教育支出,普及互联网。

刘欢[4](2021)在《乡村振兴视域下乡风文明建设研究》文中指出建设文明,促进文明进步与发展是人类繁衍生息至今的孜孜追求与内在动因,也是当今世界各国发展的重要目标。于中国而言,中国共产党一直在不断构建、完善、发展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体系。基于中国国情与农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体系的底色在乡村文明,而乡村文明又集中体现在乡风文明水平上。在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创建后,党就集中开始了乡风文明建设实践探索。在新中国成立后的很长时期里,乡风文明建设的实践内容与形式不断迭代更新,收获许多实践成效。及至新时代,党和国家作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决策,使乡风文明建设能够站在新的历史坐标向更高处扬帆远航,进而为中国在不同文明交流借鉴中展现中国气派、体现中国特色、走出中国道路,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做出重要贡献。乡风文明建设受到国内外学界广泛关注与探讨,已取得诸多具有现实意义的研究成果。这些成果主要集中分布在政治学、文化学与社会学,或者更为细致表现在乡村精神文明建设问题、乡村文化建设问题等具体领域,然而专注于国家发展战略高度研究乡风文明建设仍然是学界的欠缺之处。本文采用史论结合研究法,综合学科研究与系统研究相结合以及规范研究与个案研究相结合的方法,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视角,以战略性高度概述了乡村振兴战略、乡风文明建设及二者之间的内在逻辑,对中国乡风文明建设进行了历史考量,并系统化地研究了乡村振兴视域下乡风文明建设的思想资源、基本属性、现实境遇及路径选择,以期为中国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尽绵薄之力。具体来说,论文由七部分组成。第一章,绪论。这一部分主要介绍了论文的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思路与方法、创新之处与不足,以此构成论文研究的逻辑起点。第二章,乡村振兴视域下乡风文明建设概述。这一部分主要对乡村振兴战略与乡风文明建设进行了概述,以及分析论证了乡村振兴战略与乡风文明建设之间的内在逻辑。论文从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依据、目标要求与重大意义三方面完整概述乡村振兴战略,在区分文化与文明概念、文明乡风与乡风文明概念基础上,对乡风文明建设概念进行了整体性阐述。从乡风文明建设是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内在要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使乡风文明建设向深层发展,乡村振兴战略与乡风文明建设存在高度一致性三方面阐述了乡村振兴战略与乡风文明建设的内在逻辑。第三章,乡村振兴视域下乡风文明建设的思想资源。这一部分重点从经典马克思主义相关思想、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相关思想、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相关思想以及发达国家乡风文明建设思想四个方面对论文的思想资源进行归纳总结,为第四章、第六、七章的相关论述进行基础理论的铺陈。第四章,乡村振兴视域下乡风文明建设的基本属性。这一部分大致拆分为三个方面,即基本原则、主要内容、现实功能。其中,基本原则包括坚定社会主义方向、切实立足乡村文明、坚持农民主体地位、坚持整体协调发展等内容。主要内容包括加强乡村思想道德建设、弘扬乡村优秀传统文化、加强乡村公共文化建设、开展乡村移风易俗行动、着力消除乡村精神贫困等五方面。现实功能包括促进乡村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带动乡村人居环境整体优化、繁荣与发展新时代乡村文化、推动乡村社会和谐有序发展、不断提升乡村社会文明水平等内容。第五章,中国乡风文明建设的历史考量。这一部分从历史进程、主要特色及经验启示三方面考量了近百年来的中国乡风文明建设实践。历史进程分为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根据地、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改革开放以来到新时代、新时代以来的乡风文明建设四个阶段。主要特色表现在鲜明的政治性与人民性、内容形式的继承发展性、突出实践的社会现实性三个方面。经验启示包括要强化党对乡风文明建设的责任意识、充分尊重农民意愿以激发内生动力、使乡风文明建设与乡村经济协同发展、重视教育卫生工作的移风易俗作用以及以充足的历史耐心推进乡风文明建设五个方面。第六章,乡村振兴视域下乡风文明建设的现实境遇。这一章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乡村振兴视域下乡风文明建设的现实机遇。主要包括乡村新型社会组织多样发展、乡村产业结构不断深入发展、乡村公共文化服务渐趋完善、乡村社会主流思想健康向上、农民科学素质培育不断加强等五方面。第二部分是乡村振兴视域下乡风文明建设的现实挑战。主要包括乡村党组织组织力不强、乡村集体经济收入不佳、乡村文化出现衰落痕迹、乡村不良社会风气滋长、农民主体意识相对薄弱等五方面。第三部分是制约乡村振兴视域下乡风文明建设的因素。主要包括乡村党组织建设不完善、乡村集体经济发展式微、乡村文化传承发展受阻、乡村文化生态发展失衡、乡村教育发展相对落后等五方面。第七章,乡村振兴视域下乡风文明建设的路径选择。这一部分分为五大内容。一是从突出乡村党组织的政治功能、发挥乡村党组织的模范作用、密切乡村党组织的群众联系等三方面筑牢乡风文明建设的组织保障。二是从走出乡村集体经济认知误区、不断深化乡村集体产权改革、探索集体经济发展有效途径等三方面夯实乡风文明建设的经济基础。三是从以新发展理念引领乡村文化、提升乡村公共文化服务效能、传承发展提升优秀农耕文化等三方面打牢乡风文明建设的文化根基。四是从发挥乡村人居环境整治伦理价值、盘活乡村内生治理机制自治功能、因地制宜推进乡村移风易俗实践等三方面培植乡风文明建设的社会土壤。五是从不断提高乡村义务教育质量、优化提升乡村职业技能培训、转变乡村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等三方面增强乡风文明建设的农民力量。总之,通过系统研究乡村振兴视域下乡风文明建设,论文主要提出如下创新观点:一是论文提出应从“文明”高度深刻理解乡风文明内涵,从总体要求、核心主体、根本任务、现实基础及主要特点等方面概述了乡风文明建设。二是论文首次详尽梳理了近百年中国乡风文明建设的历史进程,分析了其主要特色以及总结出其经验启示。三是论文丰富了乡村振兴视域下乡风文明建设的主要内容,将“消除乡村精神贫困”纳入其中。四是论文在剖析乡村振兴视域下乡风文明建设现实境遇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路径选择。

周莉[5](2021)在《广西新型城镇化质量评价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当前我国城镇化建设已经进入“S”型深入发展阶段,但传统城镇化忽视经济和社会效益,产生了城市公共服务水平滞后与城镇质量整体水平不高等问题。2003-2018年广西城镇化水平增长了21.17%,城镇化建设取得良好成果但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同时区域内部各个地级市之间的城镇化水平发展差异明显,产生了城市辐射作用不强、城乡分离等诸多问题。在“两个百年”目标建成的决胜阶段,广西必须处理好城镇化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把握新型城镇化发展趋势,需要以提升质量为导向探索特色城镇化建设。在可持续发展理论、城乡一体化理论、田园城市理论和系统发展理论的基础上,借助已有研究成果并结合广西区域发展情况从经济、人口、公共服务保障、生态环境以及城乡统筹五个方面构建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和比较分析法掌握广西及地级市新型城镇化质量的发展现状,并使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对其影响因素展开分析。本文研究结论如下:第一,近年来广西城镇化建设取得较大成就,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差距从11.48%缩小到9.36%,各地级市的新型城镇化水平也得到较大提升但发展并不均衡。第二,2003-2018年广西与全国的新型城镇化质量综合指数均呈现稳步上涨的趋势,而广西综合指数增长幅度较快并在2011年首次超过了全国平均水平;截至2018年各地级市的新型城镇化质量的得分均高于其自身的城镇化水平,但各地级市间的综合指数存在较大差异。第三,新型城镇化质量指数的高低与各个子系统得分的高低并不必然存在对应关系,即新型城镇化质量综合指数得分很高的地级市并不意味着其所有子系统得分都高。第四,从影响因素来看,基础设施和经济外向力对地区新型城镇化质量的正向作用并未凸显,其中基础设施阻碍作用最为强烈,影响系数达到-0.149;而产业结构、市场力和政府行政力可以显着推进新型城镇化质量的提升,其中以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代表的市场力正向推动作用最为强劲,影响系数达到0.526。因此,广西各地级市未来应当加快产业调整升级,根据自身区位条件打造特色产业群以承接东部产业转移;推进市场机制改革、增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发挥基础设施建设和边境口岸建设对提升城镇质量的正向作用;同时加快推进市民化以统筹城乡发展。

刘卫明[6](2020)在《南宁市旧城更新改造模式选择对比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城市土地利用政策的调整,住房制度的改革,产业结构的调整,房地产业、新兴服务业的发展及投资主体的多元化、“三旧改造”、城市棚户区等节地技术应用行动计划的大力推进等,这使得我国的旧城更新改造获得新的契机和发展。目前,政府重点工作强调要加强城市更新和现有存量住房的提升,做好城镇老旧小区改造。虽然在此之前我国的旧城更新改造也取得一定成果的,但也面临着种种困境。在全国各地也涌现出了不同旧城更新改造模式,如北京的胡同模式、上海模式、绍兴模式、成都模式、深圳模式等等,但是什么样的模式算是成功的模式,哪一种模式更适合于城市的改造发展呢?不能一概而论,因为每个城市的经济、文化、历史、政治、功能、形态、环境等尽不相同,所以也导致了旧城更新改造的模式也不尽相同。本论文主要通过研究国内外理论与实践的发展基础上,分析当前我国旧城更新改造的现状和做法,以及存在的问题等。然后主要做了以下评价研究:一是采用德尔菲法选取指标,构建体系建立模型。从旧城更新改造现状、政策、模式等,以及在项目推进过程中存在的推进难度大,时间周期长、资金筹集、公众参与度等因素问题。通过从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三个方面,选取了收益率、开发周期等指标,采用德尔菲法选取指标,并构建层次分析法评价模型。二是依据评价模型,采用层次分析法进行选择对比研究。根据选择对比结论,并结合南宁市旧城更新改造案例和相关统计数据进行分析,探讨土地熟化人模式在南宁市旧城更新改造实际应用中的成果和优势,以及不足之处,总结并提出建议。三是本文旧城更新改造土地熟化人模式对于旧城更新改造模式体系具有一定新颖性,能充分调动社会资本参与项目,保障资金来源,缓解拆迁补偿等社会矛盾,解决旧城更新改造可持续发展,提升城市形象,改善人居环境提出了有益探索。

魏博阳[7](2020)在《广西城乡发展协调度评价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步入新世纪后,伴随着我国城乡社会、经济、文化的快速进步,由此衍生出来的城乡发展失衡、城乡差距逐渐拉大等问题日益凸显,严重影响我国城乡社会的健康发展,城乡协调发展等一系列关注点也引发了学界的热烈讨论。城乡协调发展是我国新时期下城乡发展的主题旋律,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要遵循新发展理念,破解城乡发展差距问题等内容,对新时期下城乡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城市发展的同时注重对乡村地区的保护与振兴,促进城乡协调发展。但是,如何进行城乡协调发展,城市与乡村的差距究竟有多大?影响城乡协调发展的因素又是什么?通过什么尺度来进行城乡协调发展的评判?这是目前学界与政策制定所面临的考验。当前广西壮族自治区城镇化率已经迈过50%,乡村人口首次超过城市人口,但是区域内城乡发展还不是很均衡,城乡基础设施、福利保障、居民收入以及资源要素等还存在较大的差距。同时,广西作为我国的西部省份,经济发展还较为落后,同时农业生产也占据其经济水平的主导地位,在地理位置上,广西也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与丝绸之路经济带有机衔接的重要门户,在西南地区拥有着北部湾国际门户港,也是《西部陆海新通道总体规划》中重要的出海口,在全国城乡区域发展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因此,城乡协调发展成为了广西新时期下面临的重要挑战之一。因此,本次研究在结合新发展理念背景的前提下,围绕“广西城乡发展协调度评价研究”为主题,对城乡协调度的理论基础进行了相应的综述,在明确城乡协调度的运行机理上,对传统的城乡协调度模型进行了改进与更新,使得传统的“一维”数值分析的城乡协调度模型评价转变为城乡“二维”的城乡坐标系的评价方式,让城乡两者的综合评价体系来更好地把握城乡协调度的具体情况。通过研究广西111个县级单位在2014年与2019年的城乡协调度,分析其城乡协调发展的差异化问题,并以此依据进行城乡区域分类,并进一步提出相应的分类指导的措施建议,为城乡协调发展的研究提供了一定的研究意义。本次研究通过分析广西城乡协调发展的类型,得出以下的研究结论:第一,研究分析得出广西壮族自治区各个县级单位的城乡协调发展的程度,其中南宁市青秀区、西乡塘区和柳州市鱼峰区、柳南区等区域的城乡协调度为最高;第二,广西整体城乡协调发展呈现向好趋势,城乡低水平协调型的县级单位在不断减少;第三,广西区域城乡协调空间特征愈加明显。2019年,南宁、柳州、贵港和北部湾地区成为了城乡协调发展较好的聚集区域,与此同时,全区城乡协调水平较低的县级单位的数量较少而且在空间分布上更加集中,主要分布在桂西河池市与南宁市交界的少数民族自治县,以及崇左市的大部分县级单位。根据以上的研究结论,结合新时期下新发展理念,对广西壮族自治区城乡协调发展的相关问题提出一定建议与措施,其中以新发展理念为基本思路,分别对城乡低水平协调型、城市主导型、城乡协调型和乡村主导型中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类发展要素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雷渊[8](2020)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农村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农村经济差异在很大程度上关系到社会经济的和谐稳定和可持续发展,如何缩小农村区域经济发展差异,从而达到农村经济稳步增长目标也成为了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在国家首次确定新时期乡村振兴的宏伟战略目标以来,作为我国传统农业大省的广西壮族自治区在农村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农村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现象日渐突显,表现为核心经济圈促进区域一体化发展的能力有限,区域协调发展的规划尚未付诸实施。上述表现也导致农村区域间经济差异不断扩大,不但会使经济失衡,在一定程度上还抑制了农村经济的发展潜力,不利于农村各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因此,对广西农村经济发展的差异化进行研究,分析差异产生的原因和未来的趋势,并提出因地制宜的优化战略,对于推动广西农村经济均衡发展,进而促进广西经济的整体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针对广西壮族自治区的农村经济,研究其均衡发展问题。结合区域经济发展理论与数据分析和处理的相关技术,通过对广西农村经济历史数据进行分析、对未来趋势进行预测、分析问题、提出优化建议等方式展开研究。具体研究内容和主要结果如下:(1)对历史数据的分析。本文以2003年到2018年的历史数据为样本,采用多种方法进行分析。首先,从自然资源、基础设施、财政投入和产业结构等四个维度构建包含农村经济发展18项具体内容的技术指标体系;其次,采用聚类分析方式,对广西14个地市的农村经济进行归类;再次,在分类基础上,总结和描述广西农村经济发展不均衡的现象和问题。(2)对发展趋势的预测。本文采用差分整合移动平均自回归方法,构建了广西农村经济发展模型。并在对历史数据进行处理的基础上,对广西未来的农村经济发展态势作出预测,特别是对于发展不均衡问题,提出了差距持续加大的警示。(3)总结广西农村经济发展的问题。以数据分析和预测的结果为基础,对广西农村经济发展的问题进行多方面的分析,包括发展水平差异化、财政投入不均衡、就业结构不合理、居民素质有差异、发展目标难实现等。(4)对广西农村经济均衡发展提出建议。针对广西农村经济的发展问题,结合实地调研有针对性的从发展理念、产业结构、建设过程、教育方法等方面提出发展建议,以求为广西壮族自治区的农村经济发展提供参考。

应远马[9](2020)在《圣西门主义力行者 ——拿破仑三世和19世纪中叶法国社会经济发展探究》文中认为在法国近现代史及其历史编纂学当中,始则担任第二共和国总统,继而又作为第二帝国皇帝执掌政坛20多年的路易-拿破仑·波拿巴,亦即人们更耳熟能详的拿破仑三世,由于第二帝国“以政变始,以色当终”的特殊历史等众多因素,不时成为人们抨击乃至嘲讽的对象。但毋庸讳言,正是在此人统治法国时期,尤其是近18年之久的第二帝国阶段,法国不仅获得了大革命以来鲜见的政局长久相对稳定,还出现了史上少有的经济持续扩张局面,迎来名副其实的“繁荣时代”。凡此种种,当和路易-拿破仑·波拿巴一直以充当“圣西门主义力行者”为己任密不可分。作为拿破仑一世侄子,他对“伟大伯父”的思想既有推崇、继承的一面,更有因应时势,及时扬弃,大胆创新的一面。他在对其伯父思想观念进行系统梳理、全面阐述的《拿破仑的观念》中的不少主张,清楚地昭示了这一点。进而言之,如果说拿破仑一世是“马背上的罗伯斯庇尔”,那么,其侄儿则可谓“马背上的圣西门”。后者的思想导师乃是圣西门之类的人物,而并非像其伯父那样尊奉孟德斯鸠、卢梭为思想导师。由此,在圣西门等人影响之下,路易-拿破仑·波拿巴早年即在关注波拿巴家族荣耀、法兰西国家兴衰同时,不仅极为关注“双元革命”发生后势必引发的各种“社会问题”,还着力寻求它们的解决之策,《食糖问题剖析》、《消灭贫困》等他在上台之前出版的着述即为明证。因其独特身世素有家国情怀的路易-拿破仑·波拿巴,不仅喜欢写作,勤于思考,还引人瞩目地更有所行动。他在上台后,力求以稳定求发展,用繁荣保秩序。其间,不仅肯定大革命主要原则,赞同“人民主权”,还敢于、善于像伯父那样以人民主权化身自居,借助“公民投票”等手段去完成统治法国的大任。同时,既没有一味沉迷于政治纷争,更没有拘泥于政体形式,而是在同样信奉圣西门主义的得力助手辅助下,致力于让法国尽快具有现代国家的面貌。就此而言,不管是他作为总统在波尔多发表的重要讲话,还是在称帝后写给国务大臣富尔德的信件,无不表明其对于发展社会经济的重视程度,以及具有的国际视野和现代意识,在同期欧洲国家领导人当中位居前列。本文的核心观点是,路易-拿破仑·波拿巴是在建构圣西门倡导的“实业社会”方面不仅具有现代观念、开放意识和切实可行的举措,而且实际成效更可圈可点的“圣西门主义力行者”。法国在第二帝国时期社会经济发展变化非但幅度大、速度快,其影响更是既深又远,不容低估。有鉴于此,本文从经济-社会史维度出发,首先通过细致考察路易-拿破仑·波拿巴显赫家世和早年经历,特别是逐一细致研读其上台前撰写的各类着述,探究其在圣西门影响下的治国理念及其思想渊源;继而力图揭示他如何深知现代社会扩展经济的必要性,以及如何通过寻求国家干预和自由主义经济之间平衡点来谋求“帝制下的繁荣”。在这一基础上,然后再从以下几大方面入手分别梳理、评判其相关举措和成效:推进工业革命在法国的完成;让第二帝国时期成为法国“农业文明的巅峰”阶段;以让法国真正进入“铁路时代”为抓手,实现法国交通运输业的快速发展和巨大变革;在让法国国内市场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生机和活力的同时,如何顶住压力让法国在贸易自由道路上迈出重要一步;通过将巴黎打造成“19世纪的首都”来引领法国的城市化进程等等。希冀通过上述努力,提出若干具有一定新意的观点,从而能有助于人们更加客观、全面地看待长期被“污名化”的拿破仑三世的历史作用,丰富和深化对在19世纪法国史中承上启下,其研究至今尚相对薄弱的第二帝国史相关问题,以及在当今法国政治谱系中仍占有重要地位的波拿巴主义的认识。

黄新整[10](2020)在《城乡一体化视角下的广西数字乡村建设问题研究》文中认为广西2019年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仅为51.09%,远远落后于全国平均60.6%的水平,广大乡村仍然存在诸如城乡要素流动不顺畅、公共资源配置不合理、信息科技水平不高、乡村治理体系不健全等方面的问题。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乡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大大加快,乡村信息服务体系机制不断完善。数字乡村建设被国家纳入发展规划,并上升为国家战略,广西的乡村建设在面临城镇化率低的困境下开展数字化建设,存在巨大的挑战,同时也蕴含着巨大的机遇。通过研究发现,广西数字乡村建设的地理环境、经济基础、交通基础、人文环境、乡村治理信息化等方面存在明显的薄弱环节,数字乡村建设基础总体较为薄弱。另一方面,数字乡村建设的政策环境正在得到逐步改善,广西经济社会发展的趋势以及新的技术条件的创新应用正在逐步改善其薄弱环节,政策效应和技术进步带来的城乡一体化融合发展为数字乡村建设带来了变革的机遇,数字乡村的深入开展也从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为城乡一体化提供助力。可以预见,广西的数字乡村建设将成为城乡一体化融合发展的助推剂和粘合剂。通过加强数字乡村建设的顶层规划落实、推进乡村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城乡要素流动的信息基础、加快培育乡村数字化人才、完善乡村数字治理体系等措施,为乡村振兴打下信息基础,从而加快广西城乡一体化融合发展。

二、当前广西城市化道路的选择(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当前广西城市化道路的选择(论文提纲范文)

(1)财政支出对城镇化发展的影响研究 ——基于日本经验与中国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日本工业化进程中的财政支出与城市化问题
        1.2.2 城镇化动力机制、发展规律与中国实践
        1.2.3 财政支出规模、经济集聚与城镇化
        1.2.4 财政支出结构、城镇化与城镇化质量
        1.2.5 财政分权、空间经济效率与城镇化
        1.2.6 财政支出与城乡关系
        1.2.7 文献评述
    1.3 研究思路、研究框架及研究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框架
        1.3.3 研究方法
    1.4 主要创新点
第二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
        2.1.1 城镇化
        2.1.2 财政支出
    2.2 相关理论基础
        2.2.1 政府与市场关系理论
        2.2.2 财政支出理论
        2.2.3 城镇化相关理论
    2.3 财政支出影响城镇化发展的理论分析框架
第三章 日本城市化发展多维度分析
    3.1 日本概况及工业化发展历程
    3.2 日本城市化发展概况
    3.3 日本人口城市化发展实践
    3.4 日本城市空间形态演变
    3.5 日本城乡关系发展特征
    3.6 小结
第四章 日本城市化发展中的财政支出作用:经验与启示
    4.1 日本财政制度沿革概述
    4.2 日本城市化发展中的财政支出作用分析
        4.2.1 日本城市化发展中的财政支出规模效应
        4.2.2 日本城市化发展中的财政支出结构效应
        4.2.3 日本财政分权对城市空间形态的影响
        4.2.4 日本财政支出对城乡关系发展的影响
    4.3 日本经验与启示
    4.4 小结
第五章 中国财政支出规模对城镇化效率的影响研究
    5.1 中国城镇化发展与相关财政支出实践
        5.1.1 中国城镇化发展特征
        5.1.2 中国城镇化进程中的财政支出规模变迁
    5.2 财政支出规模与城镇化的互动逻辑
        5.2.1 公共产品与经济集聚
        5.2.2 财政支出规模的城镇化发展效应
        5.2.3 财政支出、经济集聚与劳动力城乡转移:数理分析
    5.3 中国财政支出规模对城镇化效率的影响:实证研究
        5.3.1 变量选取、数据说明与数据准备
        5.3.2 面板数据回归分析
        5.3.3 动态空间面板回归分析
    5.4 小结
第六章 中国财政支出结构对城镇化质量与效率的影响研究
    6.1 中国城镇化质量与财政支出结构实践
        6.1.1 中国城镇化质量状况
        6.1.2 中国财政支出结构演变
    6.2 财政支出结构对城镇化发展的影响:理论分析
        6.2.1 财政支出结构的城镇化发展效应分析
        6.2.2 财政支出结构与劳动力城乡转移:数理分析
    6.3 中国财政支出结构对城镇化质量与效率的影响:实证分析
        6.3.1 时间序列协整分析
        6.3.2 省级面板数据分析
    6.4 小结
第七章 中国财政分权对城镇空间形态与城镇化效率的影响研究
    7.1 中国财政分权与城镇空间形态演变
        7.1.1 中国财政分权概述
        7.1.2 中国城镇空间形态演变
    7.2 财政分权对城镇空间形态与城镇化效率的影响:理论分析
        7.2.1 机理分析
        7.2.2 数理分析
    7.3 中国财政支出分权对城镇空间形态与城镇化效率的影响:实证研究
        7.3.1 中国财政支出分权对城镇空间形态的影响
        7.3.2 中国央地财政支出分权对城镇化效率的影响:省级面板数据
    7.4 小结
第八章 中国财政支出对城乡关系发展的影响研究
    8.1 中国城乡关系与相关财政支出实践
        8.1.1 中国城乡关系发展实践及成因分析
        8.1.2 中国城乡关系健康发展对财政支出的现实需求
    8.2 财政支出对城乡关系发展的影响:理论分析
        8.2.1 财政支出的城乡关系发展效应
        8.2.2 财政支出对城乡关系的影响:数理分析
    8.3 中国财政支出对城乡关系发展的影响:实证分析
        8.3.1 中国财政农业支出对农业发展的影响:LMDI分解分析
        8.3.2 中国财政支出对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影响:以社会保障为例
        8.3.3 中国财政支出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
    8.4 小结
第九章 结论与建议
    9.1 主要结论
    9.2 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个人简介及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2)南宁市图集用农村自建住宅设计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图集用农村自建住宅相关概念
        1.2.1 农村
        1.2.2 农村住宅
        1.2.3 农村自建住宅
        1.2.4 农村自建住宅图集
        1.2.5 图集用农村自建住宅建筑方案
        1.2.6 建筑策划
    1.3 研究目标、内容与现状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3.3 研究现状
    1.4 创新点及研究方法
        1.4.1 创新点
        1.4.2 研究方法
        1.4.3 论文研究框图
    1.5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南宁辖区农宅现状与现有新建农村住宅图集分析
    2.1 南宁辖区代表性农宅建筑类型与特征
        2.1.1 传统民居建筑类型
        2.1.2 传统民居建筑技术特征
        2.1.3 现有传统农宅的建筑空间形式
        2.1.4 传统农宅的时代特征
        2.1.5 当代自建现存农宅建筑特征梳理
        2.1.6 南宁市自建农宅现状分析
    2.2 现有南宁农村住宅建筑图集适应性分析
        2.2.1 各时期编制的农村住宅建设用图集编制背景与简介
        2.2.2 南宁各时期编制图集推广应用情况
        2.2.3 当前南宁市农村建房图集存在问题分析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自建农宅设计影响要素分析
    3.1 目标要素
        3.1.1 村落建设发展规划目标要素
        3.1.2 政府的农村建设相关政策要素
    3.2 事实要素
        3.2.1 农宅地貌要素
        3.2.2 农户地域要素
        3.2.3 建筑技术要素
        3.2.4 气候要素
        3.2.5 所处社会环境要素
    3.3 需求要素
        3.3.1 农户人口要素
        3.3.2 农户经济要素
        3.3.3 农户个性要素
    3.4 理念要素
        3.4.1 文化习俗要素
        3.4.2 村落历史要素
        3.4.3 村落发展趋势要素
        3.4.4 建筑设计师的知识面与水平要素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图集用自建农宅建筑方案设计对策
    4.1 各时期图集中农宅建筑方案的要素响应情况
    4.2 图集用自建农宅建筑方案设计原则
        4.2.1 满足政府政策条件和设计目标原则
        4.2.2 满足农户居住和农业生产要求原则
        4.2.3 继承与发展适应时代现状的原则
        4.2.4 因地制宜、经济实用原则
        4.2.5 节地节能生态保护原则
        4.2.6 分层次分类型原则
        4.2.7 全辖区覆盖原则
        4.2.8 通俗易懂的原则
    4.3 图集用自建农宅建筑方案设计步骤
        4.3.1 自建农宅建筑策划环节
        4.3.2 建筑设计环节
        4.3.3 图集用自建农宅建筑方案整理分类环节
    4.4 图集用自建农宅建筑方案设计对策
        4.4.1 南宁辖区环境条件概述
        4.4.2 行政划区要素与设计对策
        4.4.3 各种政策、法律法规与农宅建筑方案对策
        4.4.4 农宅所在区域发展规划要素
        4.4.5 农户个性需求要素的响应对策
        4.4.6 图集用自建农宅建筑方案多类型特征的响应对策
        4.4.7 自建农宅建筑方案的衍生对策
    4.5 图集用自建农宅建筑方案设计方法
        4.5.1 宅基地功能区域的划分
        4.5.2 建筑主体内部功能区域的划分
        4.5.3 各种功能区域的设计
        4.5.4 农宅建筑风貌的设计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要素引导对自建农宅建筑设计的影响案例
    5.1 马鹿屯各设计要素现状
        5.1.1 目标要素对农宅建筑形态的影响
        5.1.2 事实要素对农宅建筑形态的影响
        5.1.3 需求要素对农宅建筑形态的影响
        5.1.4 理念要素对农宅建筑形态的影响
    5.2 马鹿屯农宅建筑方案类型及其设计
        5.2.1 马鹿屯农宅建筑方案构成要素的确定
        5.2.2 基础户型方案的确定
        5.2.3 各类演变农宅户型举例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3)广西城镇化的空间格局演变及影响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城镇化发展影响因素理论综述
        1.3.2 国外城镇化研究综述
        1.3.3 国内城镇化研究综述
        1.3.4 城镇化与空间计量模型相结合的研究综述
    1.4 内容框架与创新点
        1.4.1 研究框架
        1.4.2 创新点
    1.5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理论知识介绍
    2.1 空间权重矩阵
    2.2 空间相关性
    2.3 空间计量模型及其检验方法
        2.3.1 空间计量模型
        2.3.2 检验方法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广西城镇化发展现状及时空格局演变
    3.1 广西城镇化的发展现状
    3.2 广西各个城市城镇化的发展现状
    3.3 广西地级市层次城镇化时空格局演变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广西城镇化影响因素的空间计量分析
    4.1 指标的选取和模型的构建
        4.1.1 指标的选取
        4.1.2 空间计量模型的构建
    4.2 空间自相关实证分析
        4.2.1 构建空间权重矩阵
        4.2.2 全局空间自相关分析
        4.2.3 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
    4.3 空间计量模型实证分析
        4.3.1 空间面板模型的选择
        4.3.2 固定效应与随机效应的选择
        4.3.3 时间固定效应、地点固定效应与双固定效应的选择
        4.3.4 空间面板模型的结果
        4.3.5 空间面板模型的结果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主要结论与建议及研究展望
    5.1 主要结论
    5.2 政策建议
    5.3 研究不足及展望
    5.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致谢

(4)乡村振兴视域下乡风文明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依据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创新之处与不足
        1.4.1 创新之处
        1.4.2 不足之处
第2章 乡村振兴视域下乡风文明建设概述
    2.1 乡村振兴战略概述
        2.1.1 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依据
        2.1.2 乡村振兴战略的目标要求
        2.1.3 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意义
    2.2 乡风文明建设概述
        2.2.1 文化与文明的阐述
        2.2.2 乡风文明概念辨析
        2.2.3 乡风文明建设阐释
    2.3 乡村振兴战略与乡风文明建设的内在逻辑
        2.3.1 乡风文明建设是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内在要求
        2.3.2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使乡风文明建设向深层发展
        2.3.3 乡村振兴战略与乡风文明建设存在高度一致性
第3章 乡村振兴视域下乡风文明建设的思想资源
    3.1 经典马克思主义相关思想
        3.1.1 文明进步的基础是人的自由自觉活动
        3.1.2 实现城乡融合是乡村发展的必由之路
        3.1.3 建设社会主义需要重视乡村文化建设
    3.2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相关思想
        3.2.1 农业农村现代化是攸关国计民生根本性问题
        3.2.2 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应有之义
        3.2.3 净化社会风气是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与目标
    3.3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相关思想
        3.3.1 以农为本思想
        3.3.2 道德教化思想
        3.3.3 “和合”思想
        3.3.4 乡村运动思想
        3.3.5 乡村改造思想
    3.4 发达国家乡风文明建设思想
        3.4.1 挖掘乡村多元价值思想
        3.4.2 重塑乡村伦理精神思想
        3.4.3 提升乡村生活风貌思想
第4章 乡村振兴视域下乡风文明建设的基本属性
    4.1 乡村振兴视域下乡风文明建设的基本原则
        4.1.1 坚定社会主义方向
        4.1.2 切实立足乡村文明
        4.1.3 坚持农民主体地位
        4.1.4 坚持整体协调发展
    4.2 乡村振兴视域下乡风文明建设的主要内容
        4.2.1 加强乡村思想道德建设
        4.2.2 弘扬乡村优秀传统文化
        4.2.3 加强乡村公共文化建设
        4.2.4 开展乡村移风易俗行动
        4.2.5 着力消除乡村精神贫困
    4.3 乡村振兴视域下乡风文明建设的现实功能
        4.3.1 促进乡村特色优势产业发展
        4.3.2 带动乡村人居环境整体优化
        4.3.3 繁荣与发展新时代乡村文化
        4.3.4 推动乡村社会和谐有序发展
        4.3.5 不断提升乡村社会文明水平
第5章 中国乡风文明建设的历史考量
    5.1 中国乡风文明建设的历史进程
        5.1.1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根据地的乡风文明建设
        5.1.2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乡风文明建设
        5.1.3 改革开放以来到新时代的乡风文明建设
        5.1.4 新时代以来的乡风文明建设
    5.2 中国乡风文明建设的主要特色
        5.2.1 鲜明的政治性与人民性
        5.2.2 内容形式的继承发展性
        5.2.3 突出实践的社会现实性
    5.3 中国乡风文明建设的经验启示
        5.3.1 要强化党对乡风文明建设的责任意识
        5.3.2 要充分尊重农民意愿以激发内生动力
        5.3.3 使乡风文明建设与乡村经济协同发展
        5.3.4 要重视教育卫生工作的移风易俗作用
        5.3.5 以充足的历史耐心推进乡风文明建设
第6章 乡村振兴视域下乡风文明建设的现实境遇
    6.1 乡村振兴视域下乡风文明建设的现实机遇
        6.1.1 乡村新型社会组织多样发展
        6.1.2 乡村产业结构不断深入发展
        6.1.3 乡村公共文化服务渐趋完善
        6.1.4 乡村社会主流思想健康向上
        6.1.5 农民科学素质培育不断加强
    6.2 乡村振兴视域下乡风文明建设的现实挑战
        6.2.1 乡村党组织组织力不强
        6.2.2 乡村集体经济收入不佳
        6.2.3 乡村文化出现衰落痕迹
        6.2.4 乡村不良社会风气滋长
        6.2.5 农民主体意识相对薄弱
    6.3 制约乡村振兴视域下乡风文明建设的因素
        6.3.1 乡村党组织建设不完善
        6.3.2 乡村集体经济发展式微
        6.3.3 乡村文化传承发展受阻
        6.3.4 乡村文化生态发展失衡
        6.3.5 乡村教育发展相对落后
第7章 乡村振兴视域下乡风文明建设的路径选择
    7.1 筑牢乡风文明建设的组织保障
        7.1.1 突出乡村党组织的政治功能
        7.1.2 发挥乡村党组织的模范作用
        7.1.3 密切乡村党组织的群众联系
    7.2 夯实乡风文明建设的经济基础
        7.2.1 走出乡村集体经济认知误区
        7.2.2 不断深化乡村集体产权改革
        7.2.3 探索集体经济发展有效途径
    7.3 打牢乡风文明建设的文化根基
        7.3.1 以新发展理念引领乡村文化
        7.3.2 提升乡村公共文化服务效能
        7.3.3 传承发展提升优秀农耕文化
    7.4 培植乡风文明建设的社会土壤
        7.4.1 发挥乡村人居环境整治伦理价值
        7.4.2 盘活乡村内生治理机制自治功能
        7.4.3 因地制宜推进乡村移风易俗实践
    7.5 增强乡风文明建设的农民力量
        7.5.1 不断提高乡村义务教育质量
        7.5.2 优化提升乡村职业技能培训
        7.5.3 转变乡村思想政治教育模式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的攻读成果
后记

(5)广西新型城镇化质量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背景与研究目的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现实意义
    三、文献综述
        (一)国外文献综述
        (二)国内文献综述
        (三)文献述评
    四、研究内容、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思路
        (三)研究方法
    五、研究创新点与不足点
        (一)研究创新点
        (二)研究不足点
第二章 概念界定和相关理论
    一、概念界定
        (一)新型城镇化
        (二)新型城镇化质量
    二、相关理论
        (一)可持续发展理论
        (二)城乡一体化理论
        (三)田园城市理论
        (四)系统发展理论
第三章 广西新型城镇化发展现状分析
    一、研究范围
    二、广西新型城镇化发展概况
        (一)广西城镇化水平发展概况
        (二)广西经济发展概况
        (三)广西公共服务发展概况
        (四)广西生态环境概况
        (五)广西城乡统筹概况
第四章 广西新型城镇化质量评价分析
    一、评价指标确定
        (一)指标体系选取的依据
        (二)新型城镇化质量指标体系
        (三)数据来源
        (四)指标权重的确定
    二、广西新型城镇化质量评价
        (一)新型城镇化质量测评结果总体分析
        (二)新型城镇化质量各个子系统测评结果分析
第五章 广西新型城镇化质量影响因素分析
    一、指标选取
    二、实证模型及数据处理
        (一)数据的检验
        (二)实证模型检验
    三、广西新型城镇化质量影响因素结果分析
第六章 结论和政策建议
    一、结论
    二、建议
        (一)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建设产业转移承接高地
        (二)完善市场机制,推进市场化改革
        (三)发挥边境口岸对城镇化建设的带动效应
        (四)合理开展基础设施建设,增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
        (五)加快推进市民化,统筹城乡发展
参考文献
在校研究成果
致谢

(6)南宁市旧城更新改造模式选择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旧城更新改造研究的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1 国外研究综述
        1.3.2 国内研究综述
    1.4 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1.4.1 研究的内容
        1.4.2 研究的方法
    1.5 技术线路
第二章 相关理论和方法
    2.1 旧城更新改造概述
        2.1.1 旧城更新改造
        2.1.2 城市更新
        2.1.3 土地熟化
    2.2 南宁市旧城更新改造模式概述
        2.2.1 政府出资改造模式概述
        2.2.2 土地熟化人改造模式概述
        2.2.3 自主改造模式概述
    2.3 其他相关模式和理论
    2.4 评价方法的比较和选择
        2.4.1 评价方法的特点和原则
        2.4.2 评价方法阐述
        2.4.3 评价方法的对比和选择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我国旧城更新改造现状及问题分析
    3.1 我国旧城更新改造发展现状分析
        3.1.1 我国旧城改造发展历程
        3.1.2 我国旧城更新改造特点
    3.2 南宁市旧城更新改造存在的主要问题
        3.2.1 经济方面
        3.2.2 社会方面
        3.2.3 环境方面
    3.3 南宁市旧城更新改造特征分析
        3.3.1 南宁市旧城更新改造特征涵义
        3.3.2 南宁市旧城更新改造拆除重建类问题分析
    3.4 南宁市旧城更新改造的相关政策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构建旧城更新改造评价指标体系和模型
    4.1 构建指标体系构建的目标和原则
        4.1.1 构建的目标
        4.1.2 构建的原则
    4.2 构建指标体系的过程
        4.2.1 指标选取方法
        4.2.2 采用德尔菲法对指标进行第一轮筛选
        4.2.3 采用德尔菲法对指标进行第二轮筛选
        4.2.4 采用德尔菲法对指标进行第三轮筛选
    4.3 评价数据处理及分析
        4.3.1 确立指标层次结构
        4.3.2 层次分析法分析步骤
        4.3.3 层次总排序检验
        4.3.4 决策方法
        4.3.5 旧城更新改造模式研究层次分析模型
        4.3.6 主要指标权重的确定
    4.4 旧城更新改造模式评价结果分析与对比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南宁市旧城更新改造项目实例研究
    5.1 项目概况及背景
        5.1.1 项目概况
        5.1.2 项目背景
    5.2 项目改造模式选择对比分析
        5.2.1 政府出资改造模式
        5.2.2 土地熟化人改造模式
        5.2.3 自主改造改造模式
        5.2.4 项目改造对比分析
    5.3 旧城更新改造土地熟化人模式项目统计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1.在构建评价指标体系方面
        2.在案例分析研究方面
    6.3 新颖之处
参考文献
附录A(问卷) 南宁市旧城区更新改造项目问卷调查表
附录B(问卷) 专家咨询调查打分表
附录C(问卷) 专家咨询调查打分表
附录D(问卷) 评价指标重要性打分表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7)广西城乡发展协调度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国外研究进展
        1.2.2 国内研究进展
    1.3 相关概念界定
        1.3.1 城乡关系
        1.3.2 新发展理念
        1.3.3 城乡协调度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1.5 研究方法
第二章 城乡协调度的相关理论基础
    2.1 构建城乡协调度的理论基础
        2.1.1 城乡协调的本质
        2.1.2 城乡协调发展理论
        2.1.3 城乡协调度的基本含义
    2.2 城乡协调度单元选择
    2.3 城乡协调度的评价标准
第三章 广西城乡发展现状特征
    3.1 区域自然环境差异化
    3.2 城镇化建设面临拐点
    3.3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大
    3.4 经济贸易呈现劣势
    3.5 人口年龄两极化明显
第四章 城乡协调度指标体系构建
    4.1 构建标准与原则
    4.2 指标选取及城乡协调度体系构建
    4.3 数据来源与处理
第五章 广西城乡协调发展的时空演变分析
    5.1 广西各县区城乡发展水平评价
        5.1.1 城市发展水平整体趋势向好
        5.1.2 乡村发展呈现两极分化
    5.2 广西城乡协调关联的动态特征
    5.3 广西城乡协调度时空发展特征
    5.4 广西城乡协调发展类型
        5.4.1 城乡低水平协调型
        5.4.2 城市主导型
        5.4.3 城乡协调型
        5.4.4 乡村主导型
第六章 广西城乡协调发展的优化策略与建议
    6.1 广西各县区城乡协调发展类型与相关发展策略建议
    6.2 城乡低水平协调型发展策略
    6.3 城市主导型发展策略
    6.4 城乡协调型发展策略
    6.5 乡村主导型发展策略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论文的创新点
    7.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8)广西壮族自治区农村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外研究动态
        1.2.2 国内研究动态
        1.2.3 相关研究评述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2 理论基础与关键技术
    2.1 相关概念
        2.1.1 经济差异
        2.1.2 区域经济差异
        2.1.3 区域非均衡
    2.2 理论基础
        2.2.1 城市发展阶段论
        2.2.2 区域均衡发展理论
        2.2.3 区域经济增长理论
    2.3 关键技术
        2.3.1 R语言编程
        2.3.2 聚类分析
        2.3.3 ARIMA预测模型
        2.3.4 主成分分析
3 农村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现状分析及数据预测
    3.1 农村区域经济发展总体水平
        3.1.1 农林牧渔总产值
        3.1.2 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消费支出
        3.1.3 与其他省份的比较
    3.2 农村区域经济差异指标体系构建
        3.2.1 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
        3.2.2 构建广西农村各区域间经济差异的指标体系
        3.2.3 指标体系选取的理由
        3.2.4 数据预处理
    3.3 聚类分析
        3.3.1 方法简述
        3.3.2 聚类分析的结果
        3.3.3 聚类分析的结论
    3.4 ARIMA模型数据预测
        3.4.1 方法简述
        3.4.2 ARIMA模型预测的结果
        3.4.3 ARIMA模型预测的结论
    3.5 广西农村区域经济发展存在问题
        3.5.1 南桂柳遥遥领先,桂西北发展落后于桂东南地区
        3.5.2 财政投入失衡,农村区域经济差异呈扩大趋势
        3.5.3 农村区域产业结构,就业结构不平衡
        3.5.4 农村居民整体素质较低,收入增长缓慢
        3.5.5 发展“美丽广西”乡村振兴面临挑战
4 农村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4.1 总体分析
        4.1.1 地理区位及自然资源影响
        4.1.2 农村经济生产条件影响
        4.1.3 农村政策及科技文化因素
        4.1.4 相邻地区带动因素
    4.2 农村区域经济差异影响因素主成分分析
        4.2.1 方法简述
        4.2.2 主成分分析的结果
        4.2.3 主成分分析的结论
5 对策及建议
    5.1 发挥南桂柳的中心城市经济辐射效力,带动周边区域发展
    5.2 加快桂西北地区软、硬件条件建设,缩小农村区域经济差异
    5.3 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就业结构升级
    5.4 大力发展教育,提高农村人口素质
    5.5 加大农村基建投资和财政投入,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全面实施
    5.6 借力“一带一路”,鼓励乡村创新创业,大力发展现代农产品
6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创新
    6.3 不足
    6.4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9)圣西门主义力行者 ——拿破仑三世和19世纪中叶法国社会经济发展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导言
    1.1 研究缘起
    1.2 研究意义
    1.3 史料概况和研究综述
    1.4 研究思路和论文框架
    1.5 本文创新和不足
2.“马背上的圣西门”的家世与思想渊源
    2.1 “马背上的圣西门”的显赫家世
    2.2 早年的经历及其影响
    2.3 “圣西门主义力行者”治国思想探源
3.“圣西门主义力行者”的治国理念和施政方针
    3.1 以稳定求发展,用繁荣保秩序
    3.2 寻求国家干预和自由主义经济之间的平衡点
4.完成被社会动荡延宕的法国工业革命
    4.1 被社会动荡延宕的工业革命得以在法国完成
    4.2 以信贷作为满足经济发展需要的“推进器”
5.近代法国农业发展“黄金时代”的到来
    5.1 广受农民拥戴的“农民皇帝”
    5.2 复苏农业、振兴乡村:愿望和举措
    5.3 拿破仑三世和法国“三农”现代转型的起步
6.交通运输:经济飞跃另一“推进器”的大发展
    6.1 以进入“铁路时代”作为让经济走出低谷的突破口
    6.2 传统交通手段在“铁路时代”的新发展
7.“商业政府”扩大内外贸易的举措与成效
    7.1 以生产性消费促进商业的发展和转型
    7.2 借力“关税政变”使法国走上自由贸易之路
8.以打造“世界之都”引领法国城市化进程
    8.1 改造乃至“重建”巴黎的必要性
    8.2 打造“世界之都”:拿破仑三世与“奥斯曼计划”
9.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路易-拿破仑·波拿巴生平大事记
    附录2. 1852年10月9日路易-拿破仑总统在波尔多发表的讲话
    附录3. 1860年1月5日拿破仑三世致国务大臣富尔德的信
作者简历
读博期间科研成果

(10)城乡一体化视角下的广西数字乡村建设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及意义
        一、选题背景
        二、目的和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综述及动态
        一、国内研究综述
        二、国外研究综述
        三、研究动态
    第三节 研究思路及方法、技术路线
        一、研究思路与方法
        二、技术路线
    第四节 创新性与不足
        一、特色与创新
        二、不足之处
第二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第一节 基本概念诠释
        一、城乡一体化和城乡融合
        二、数字化和数字经济
        三、数字乡村与“数字乡村战略”
    第二节 理论基础
        一、城乡一体化理论
        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理论
        三、数字乡村理论
第三章 基于城乡一体化视角的广西数字乡村建设的现状分析
    第一节 城乡一体化发展与数字乡村建设的辩证统一关系
        一、城乡一体化融合发展是动力来源
        二、数字乡村建设是“加速器”
    第二节 推进广西数字乡村建设对广西城乡一体化的必要性
        一、有利于实现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
        二、是城市经济发展的有效补充
        三、进一步推动城乡教育一体化的发展
        四、进一步密切了城乡多方面联系
    第三节 广西数字乡村建设的发展情况
        一、广西数字乡村建设的顶层设计
        二、广西数字乡村建设的物质基础与现实条件
        三、数字乡村在乡村治理中的应用情况分析
第四章 广西数字乡村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第一节 城市的快速发展突显广西数字乡村建设的滞后
        一、城乡发展的差异带来的资源不均衡
        二、乡村信息化基础相对落后
        三、乡村治理体系数字化水平低
        四、乡村数字经济发展滞后
        五、城乡“信息鸿沟”依旧存在
    第二节 广西数字乡村建设滞后的原因分析
        一、政策规划落实滞后,建设步伐缓慢
        二、乡村数字产业化发展滞后
        三、公共服务供给不全面,治理体系数字化程度不高
        四、乡村数字化人才资源缺乏
第五章 推进广西数字乡村建设发展的对策
    第一节 加强制度创新,推进城乡一体化融合发展
        一、科学制定广西城乡一体化融合发展规划
        二、发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优势,完善法规体系
        三、发挥民族地区优秀资源助力城乡发展
    第二节 加强乡村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
        一、加快推进城乡硬件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
        二、加快城乡信息一体化建设步伐
    第三节 推动数字治理体系建设现代化
        一、推进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向乡村延伸
        二、提高乡村治理体系的精细化智慧化水平
        三、加强乡村数字化治理体系人才培育
    第四节 加快城乡教育一体化建设
        一、深入推进乡村教育信息化均衡化
        二、搭建乡村数字资源共享平台
        三、培育以新型数字农民为主的乡村人才
    第五节 优化城乡产业布局,大力发展乡村数字经济
        一、畅通资源“进城下乡”渠道
        二、创新科技成果转化下乡机制
        三、积极发展农村数字经济新业态
        四、加强城乡产品发展的扶持力度
结论与展望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语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四、当前广西城市化道路的选择(论文参考文献)

  • [1]财政支出对城镇化发展的影响研究 ——基于日本经验与中国实践[D]. 李晓鹏. 河北大学, 2021(09)
  • [2]南宁市图集用农村自建住宅设计策略研究[D]. 曹泽雪. 广西大学, 2021(12)
  • [3]广西城镇化的空间格局演变及影响因素分析[D]. 陈珊. 广西师范大学, 2021(12)
  • [4]乡村振兴视域下乡风文明建设研究[D]. 刘欢. 吉林大学, 2021(01)
  • [5]广西新型城镇化质量评价研究[D]. 周莉. 西北民族大学, 2021(09)
  • [6]南宁市旧城更新改造模式选择对比研究[D]. 刘卫明. 广西大学, 2020(07)
  • [7]广西城乡发展协调度评价研究[D]. 魏博阳. 广西大学, 2020(07)
  • [8]广西壮族自治区农村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分析[D]. 雷渊. 广西大学, 2020(07)
  • [9]圣西门主义力行者 ——拿破仑三世和19世纪中叶法国社会经济发展探究[D]. 应远马. 浙江大学, 2020(01)
  • [10]城乡一体化视角下的广西数字乡村建设问题研究[D]. 黄新整. 广西民族大学, 2020(05)

标签:;  ;  ;  ;  ;  

广西当前城镇化道路的选择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