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玉米截形叶螨药剂防治试验(论文文献综述)
付文华,乔万强,张翠文,张双红,王继组,俞才兰,王森山,宋丽雯[1](2021)在《哒螨灵和高温胁迫下截形叶螨的应激反应》文中认为【目的】测定截形叶螨Tetranychus truncatus敏感品系(SS)、抗哒螨灵品系(Py-R)体内的自由基和保护酶的变化,探究截形叶螨在药剂和高温的双重胁迫下的应激反应,为叶螨的综合治理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方法】经哒螨灵和38℃高温处理后,测定截形叶螨不同品系体内的可溶性蛋白含量、超氧自由基(·O2-)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并分析自由基和3种保护酶的变化与药剂和高温双重胁迫的相关性。【结果】截形叶螨敏感品系和抗性品系经哒螨灵和高温处理后体内·O2-含量分别是对照的5.519 2倍和1.346 2倍,SOD活性分别是对照的5.344 7倍和7.105 2倍,CAT和POD活性也均高于对照。【结论】截形叶螨体内的·O2-、SOD、CAT和POD与哒螨灵药物和高温胁迫有关,Py-R在长期哒螨灵胁迫作用下对保护酶活性的诱导能力加强。
常壮壮,孙荆涛[2](2021)在《甘肃武威市凉州玉米产区截形叶螨对3种杀螨剂的敏感性测定》文中研究说明截形叶螨(Tetranychus truncatus Ehara)是我国玉米生产上的一种重要的害螨。目前对截形叶螨的防治主要依赖化学农药。本研究通过室内浸液法测定截形叶螨成螨、若螨对3种不同作用机制的杀螨剂乙唑螨腈、联苯肼酯和螺螨酯的敏感性。结果表明,乙唑螨腈的毒力最强,对雌成螨和若螨24 h的LC50分别为0.033 mg/L、0.070 mg/L;联苯肼酯的毒力最低,对雌成螨和若螨24 h的LC50分别为0.685 mg/L、0.210 mg/L。3种杀螨剂对产卵量的影响均显着。乙唑螨腈可作为田间防治截形叶螨的最佳备选药剂。
马英豪[3](2021)在《不同大豆品种对截形叶螨的抗性研究及杀虫剂筛选》文中研究表明为了解延边州主推大豆品种对截形叶螨的抗性,并筛选出高效杀螨剂,以12个延边州主推大豆品种为材料,通过测定不同大豆品种3个时期的主要营养物质含量,分析营养物质含量与截形叶螨发生量的关系;模拟截形叶螨的生存条件建立截形叶螨在12个不同大豆品种的种群生命表;再根据室内药效及田间防效试验,筛选出了2种对截形叶螨的高效的杀螨剂。其结果如下:12个大豆品种对截形叶螨抗性存在明显差异,其中抗性最高的是合农61和合农69,而对截形叶螨抗性最低的大豆品种是合农75和绥农36。不同的大豆品种在不同时期的营养物质含量存在显着的差异,还原糖和淀粉含量与截形叶螨发生量呈正相关。其中,在开花结荚期还原糖和淀粉含量与截形叶螨发生量呈极显着正相关;在鼓粒成熟期,可溶性蛋白含量与截形叶螨发生量也呈现极显着正相关。在不同的大豆品种上,截形叶螨的生长发育和繁殖存在显着差异,截形叶螨的发育历期、若螨的存活率、成螨的寿命、雌成螨的产卵量、内禀增长率、净增殖率、周限增长率等越低或越小,对截形叶螨的生长发育和繁殖就越有抑制作用,如大豆品种合农69对截形叶螨的生长发育有抑制作用;相反,以上指标越高则越促进其生长发育和繁殖,吉育401对截形叶螨的生长发育有促进作用;而种群加倍时间和平均世代历期越长,说明截形叶螨在大豆品种上的适应性越差,反之则说明截形叶螨在此大豆品种上的适应性越强,而截形叶螨在合农69上的适应性较差,在吉育401上的适应性较强。试验用的9种杀虫剂,先通过实验室内的培养皿叶碟法筛选出6种药效较好的杀虫剂,后在温室盆栽试验筛选出3种效果更好的杀虫剂,最后通过田间试验筛选出防效最好的杀虫剂是阿维菌素,田间防效达到96.16%;其次是联苯菊酯,田间防效也达到了93.26%。综上所述,12个大豆品种中合农61的抗螨性最好,其次是合农69,而合农69的幼若螨存活率、繁殖力、内禀增长率、净值增值率、周限增长率均低于其他主推品种,且平均世代周期及种群加倍时间长于其他品种,其次是合农61,为了截形叶螨的防治,最好选用合农69和合农61。在截形叶螨发生时首选的杀虫剂为阿维菌素。
邱晔[4](2021)在《江苏地区西甜瓜重要害虫生物学及防治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西甜瓜是西瓜和甜瓜的统称。随着江苏地区西甜瓜产业设施栽培规模的不断扩大,各种新品种推陈出新,产业稳步提升。但西甜瓜在其生长季节,经常遭受病虫的为害,为害轻者减产10%~30%,重者减产可达50%左右,严重影响西甜瓜的产量和品质,从而影响到西甜瓜的经济效益,制约西甜瓜产业稳步健康发展。因此,开展西甜瓜病虫害的调查及防治技术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江苏地区西甜瓜害虫种类及发生为害进行了调查,针对重要害虫瓜绢螟和截形叶螨的生物学进行了研究,并开展了瓜蚜、瓜绢螟和截形叶螨的防治试验。现将主要结果总结如下:1、江苏地区西甜瓜主要害虫种类及发生为害调查2019-2020年在江苏主要产区的西甜瓜上调查收集到的害虫隶属6目12科20种,其中螨类1科3种。在田间为害严重的有8种,分别是半翅目的瓜蚜Aphis gossypii Glover和烟粉虱Bemisia(Gennadius);双翅目的三叶斑潜蝇Liriomyza trifoli(Burges)和美洲斑潜蝇Liriomyza sativae(Blanchard);鳞翅目的瓜绢螟Diaphania indica(Saunders)和甜菜夜蛾Spodoptera exigua(Hubner);蜱螨目的截形叶螨Tetranychus truncatus Ehara和二斑叶螨 Tetranychus urticae Koch。2、瓜绢螟的外部形态、龄期划分及生物学特性研究观察描述了瓜绢螟卵、幼虫、雌雄蛹及雌雄成虫的外部形态特征,并拍摄了各虫态的形态照片;通过测量统计瓜绢螟幼虫的头壳宽度,明确了瓜绢螟幼虫共分为5个龄期。越冬调查发现,江苏地区瓜绢螟主要以蛹越冬。过冷却点测定表明,瓜绢螟卵的过冷却点最低,为-22.86℃,其次为雌雄成虫,分别为-14.95℃和-12.03℃,雌雄蛹的为-13.01℃和-12.08℃,低龄和高龄幼虫过冷却点最高,分别为-12.19℃和-5.38℃。在21-33℃范围内,瓜绢螟的发育历期随温度的升高而缩短,33℃条件下内禀增长率rm和周限增长速率λ最高,分别为0.1792和1.1963,但在30℃条件下净增值率最大(R0=84.2123);世代平均周期从 21℃到 33℃逐渐缩短,分别为 43.0271、36.2189、28.0968、27.6177 和 20.5319;总生殖率GRR在27℃条件下最大,为94.4864,而在33℃下雌虫产卵量开始降低,此温度不利于瓜绢螟繁衍;瓜绢螟卵、幼虫、蛹、成虫和全世代的发育起点温度分别为13.54℃、9.90℃、14.28℃、15.00℃和 13.49℃,有效积温分别为 38.00 日度、287.00 日度、77.72 日度、277.60日度和362.90日度。3、不同西甜瓜品种对截形叶螨生长发育的影响在实验室条件下,研究了截形叶螨取食5个不同西甜瓜品种(西瓜早佳8424、西瓜美都、西瓜嘉美和甜瓜金玉红2号、甜瓜玉菇)对其发育历期、产卵量和生命表参数的影响,结果表明西瓜早佳8424是最适宜截形叶螨生长和繁殖的品种,而西瓜嘉美具有较高的抗虫性。4、西甜瓜主要害虫的防治试验应用银色膜覆盖对田间瓜蚜的趋避效果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银色膜覆盖具有较明显趋避蚜虫的作用。采用叶片浸渍法和喷施法,用7种药剂对蚜虫进行了毒力试验,结果表明施药3d后10%溴氰虫酰胺水分散粒剂防效最高,为88.89%,其它药剂的防效均低于70%,因此10%溴氰虫酰胺可作为防治瓜蚜的推广药剂。通过玻片浸渍法和喷施法,测定了 6种药剂对截形叶螨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73%炔螨特乳油的速效性和持效性最优,其防效达95.67%,其次是5%唑螨酯悬浮剂,防效为88.00%。此外,对瓜绢螟幼虫也进行了室内毒力试验,结果表明10%四氯虫酰胺悬浮剂防效为91.11%,对瓜绢螟具有较好的杀虫效果。
梁海申[5](2021)在《黄地老虎幼虫取食棉花根茎部对植株上部叶螨适合度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植物与植食性昆虫在长期斗争和协同进化过程中,形成了能够抵抗植食性昆虫的防御系统。害虫取食能够系统性地影响植物的防御反应,并影响后续取食昆虫的生长发育和繁殖。覆膜植棉限制了黄地老虎Agrotis segetum成虫在地表及棉花根茎处产卵,显着减轻了黄地老虎对棉株的为害。棉叶螨是新疆棉花的主要害虫。在本研究中,我们首先研究了地下害虫黄地老虎取食棉花根茎部后,棉花叶片中营养物质(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和次生代谢物质(单宁和棉酚)含量的变化,然后评估了黄地老虎取食棉花对截形叶螨Tetranychus truncates、土耳其斯坦叶螨Tetranychus turkestani和敦煌叶螨Tetranychus dunhuangensis适合度的影响,以期为解析覆膜栽培过程中新疆棉花害虫种群地位演替规律提供科学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分述如下:1黄地老虎取食棉花对截形叶螨的幼螨存活率、若螨存活率和幼螨发育历期没有明显影响,但显着延长若螨发育历期1.34天;截形叶螨的繁殖力和成螨寿命在被害棉花和健康棉花上没有显着差异。2黄地老虎取食棉花对土耳其斯坦叶螨的幼螨存活率、若螨存活率、幼螨发育历期和若螨发育历期没有明显影响;显着降低其单雌有效产卵量(处理组73.07粒,对照组106.10粒),对土耳其斯坦叶螨成螨寿命没有明显影响。3黄地老虎取食棉花对敦煌叶螨幼螨和若螨的存活率没有明显影响,但分别延长幼螨和若螨的发育历期0.37天和1.89天;对其繁殖力和成螨寿命无显着影响。4黄地老虎取食为害棉花1天后,棉花叶片中的可溶性糖和棉酚含量显着增加,分别为对照组的3.11倍和1.55倍;2天和3天后,棉花叶片中的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含量与健康棉花叶片相比明显减少;被害植株叶片中的单宁含量在3天后为对照组的3.41 倍。本研究明确了黄地老虎取食为害对棉花生理代谢以及对截形叶螨、土耳其斯坦叶螨和敦煌叶螨生长发育、繁殖的影响,为解析覆膜种植过程中新疆棉花害虫种群演替规律提供了科学依据,同时为继续深入研究植物地下部与地上部诱导防御之间的相互关系提供了重要基础。
徐兵强,宋博,熊金铭,高冠荣,闫晓静,樊丁宇,朱晓锋[6](2021)在《植保无人机喷雾对枣树主要害虫防治效果评价》文中研究说明为了解植保无人机低空低容量喷雾对枣园主要害虫的防治效果,在植保无人机喷施农药后,调查了对截形叶螨、枣瘿蚊的防治效果,结果发现:在供试飞行条件下,药后5 d 25%环氧虫啶(用药量为300 g/hm2)、70%吡虫啉(用药量为150 g/hm2)对枣瘿蚊的防治效果最高,分别为87.73%和89.74%,两处理之间无显着差异,均与22%噻虫·高氯氟(用药量为375 g/hm2)处理有显着性差异;药后13 d 30%乙唑螨腈(用药量为262.5 g/hm2)和45%螺虫·乙螨唑(用药量为105 g/hm2)对不同方位枣树截形叶螨的防治效果在90%以上,平均防治效果分别为98.64%和93.95%,两处理之间无显着差异,与1.8%阿维菌素+20%双甲脒(用药量为345 g/hm2+525 g/hm2)有显着性差异;各处理雾滴覆盖密度之间均无显着性差异。因此,在生产中用植保无人机喷施25%环氧虫啶、70%吡虫啉、30%乙唑螨腈、45%螺虫·乙螨唑对枣园枣瘿蚊和截形叶螨能起到良好的防控效果。
常芸[7](2020)在《二斑叶螨对亚致死浓度联苯肼酯和乙唑螨腈的响应及代谢的初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二斑叶螨是一种寄主广泛、耐药性强、繁殖速度快的世界性害螨,防治极为困难,使得农业生产经济损失严重。化学防治仍是治理二斑叶螨最有效的手段,而害螨亚致死效应的研究有助于筛选对螨类高效安全的药剂,并为其合理使用提供依据。本文选用两种新型杀螨剂乙唑螨腈和联苯肼酯分别对二斑叶螨种群的室内毒力和亚致死效应进行了探讨,旨在全面评价乙唑螨腈和联苯肼酯亚致死剂量对二斑叶螨种群数量的影响,阐释二斑叶螨对两种药剂的代谢抗性机理,为其科学合理使用提供依据。主要研究内容及结果如下:1.乙唑螨腈和联苯肼酯对二斑叶螨的室内毒力测定采用叶片浸渍法,用乙唑螨腈和联苯肼酯不同浓度梯度分别处理二斑叶螨雌成螨测定毒力,拟合毒力回归方程并计算出各亚致死浓度。结果表明,乙唑螨腈处理48 h后,毒力回归方程为y=0.99+1.11x,R2=0.991,致死中浓度LC50为0.127 mg/L,计算得到LC40、LC30、LC20和LC10分别为0.075、0.043、0.022和0.009;联苯肼酯处理48 h后,毒力回归方程为y=-0.71+0.99x,R2=0.992,致死中浓度LC50为5.251 mg/L,计算得到LC40、LC30、LC20和LC10分别为2.897、1.533、0.728、和0.259 mg/L。2.乙唑螨腈和联苯肼酯对二斑叶螨F0代种群发育历期和繁殖的影响通过叶碟法进行乙唑螨腈和联苯肼酯亚致死剂量LC10和LC30对二斑叶螨F0代种群影响的研究。结果显示:乙唑螨腈(LC10和LC30)处理二斑叶螨雌成螨后,其寿命和产卵期分别为20.29d、19.42d和8.95d、8.05d,比对照分别缩短13.40%、17.11%和21.90%、29.76%,平均每雌总产卵量和日均每雌产卵量分别为52.58、46.26粒和5.89、5.65粒,分别比对照减少了30.93%、39.24%和11.69%、16.64%;联苯肼酯(LC10和LC30)处理后,其寿命和产卵期分别为19.47d、18.42d和8.59d、7.92d,比对照分别缩短16.9%、21.38%和25.04%、30.89%,平均每雌总产卵量和日均每雌产卵量分别为51.29、47.17粒和6.04、5.75粒,分别比对照减少了32.63%、38.04%和9.45%、13.79%;两种药剂处理后F1代的卵孵化率和雌雄比均明显降低。表明亚致死剂量的乙唑螨腈和联苯肼酯对二斑叶螨雌成螨的生长发育、繁殖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在一定范围内浓度越高抑制程度越强。3.乙唑螨腈和联苯肼酯对二斑叶螨F1代种群生命表参数的影响研究了乙唑螨腈和联苯肼酯亚致死剂量对二斑叶螨F1代的影响。结果显示:乙唑螨腈亚致死剂量LC10和LC30处理二斑叶螨后,与对照相比,F1代种群的幼螨期、成螨期、雌成螨平均寿命和产卵期显着缩短(P<0.05),LC10和LC30处理的种群趋势指数和干扰作用控制指数分别为37.98、30.37和0.84、0.77,而对照分别为55.13和1.00。联苯肼酯亚致死剂量LC10和LC30处理雌成螨后,幼螨期显着长于对照(P<0.05),第一若螨期、LC30处理的第二若螨期、成螨期、雌成螨平均寿命和产卵期则显着短于对照(P<0.05),LC10和LC30处理的种群趋势指数和干扰作用控制指数分别为38.91、30.15和0.80和0.75。两种药剂处理后,每雌产卵量均显着减少(P<0.05),种群趋势指数和干扰作用控制指数均小于对照,由此推测乙唑螨腈和联苯肼酯亚致死剂量处理二斑叶螨后,将会使下一代的种群数量减少,抑制种群发展。同时分别组建了乙唑螨腈和联苯肼酯LC10和LC30胁迫下二斑叶螨的种群生命表,结果显示,两种药剂不同亚致死剂量处理的F1代种群净生殖率、内禀增长率和周限增长率均小于对照,平均世代周期明显缩短,且浓度越高减少程度越大。乙唑螨腈和联苯肼酯处理种群的种群加倍时间分别为2.9903、3.2466和3.0006、3.2866,均长于对照种群的2.7660。表明乙唑螨腈和联苯肼酯亚致死剂量能够降低二斑叶螨种群的发育和繁殖速率,对F1代种群的增长有明显的抑制作用。4.乙唑螨腈和联苯肼酯对二斑叶螨体内解毒酶活性和酶动力学常数的影响测定了乙唑螨腈和联苯肼酯LC10和LC30处理二斑叶螨后其体内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s)、羧酸酯酶(CarE)和多功能氧化酶(MFO)的比活力、米氏常数Km及最大反应速率Vmax。结果显示,二斑叶螨经乙唑螨腈和联苯肼酯亚致死剂量(LC10、LC30)处理后,其体内CarE和MFO的比活力在6、12、24、36、48和60 h均不同程度地升高,表现为激活作用,GSTs的比活力除乙唑螨腈LC10处理在12h和24h、联苯肼酯LC10处理在24h表现为抑制作用外,其余时间点均高于对照,表现为激活作用。二斑叶螨经乙唑螨腈LC30处理后,其体内GSTs(除36h和48h)、CarE、MFO(除24h和60h)均显着高于LC10处理,联苯肼酯LC30处理的GSTs(除48h)、CarE、MFO(除36h)的比活力也显着高于LC10处理。说明乙唑螨腈和联苯肼酯对二斑叶螨体内的解毒酶均有诱导作用,且药剂浓度越高诱导作用越大,诱导作用的大小在不同时间也存在差异。酶动力学研究中,乙唑螨腈和联苯肼酯亚致死剂量处理二斑叶螨后,与对照相比,CarE的Km值均减小,Vmax值均增大,而GSTs和MFOs的Km值均增大,Vmax均减小。表明CarE与底物的亲和力最强,反应速率最快,即CarE在二斑叶螨代谢乙唑螨腈和联苯肼酯时起主导作用。
黄庆超[8](2020)在《杀虫剂对棉田主要害虫毒力测定及多异瓢虫安全性评价》文中认为利用喷雾塔喷雾处理方法,分别测定了常用杀虫剂对新疆棉田主要害虫棉蚜、截形叶螨、棉铃虫的毒力作用,以及对天敌昆虫多异瓢虫的安全性指数。同时,测定新烟碱类杀虫剂环氧虫啶对多异瓢虫成虫的致死作用,并评价了低浓度环氧虫啶处理对多异瓢虫成虫的存活、寿命、产卵等影响效应。主要结果如下:1.10种杀虫剂对棉蚜毒力测定及对多异瓢虫安全性评价对棉蚜相对毒力指数最高的杀虫剂为氟啶虫胺腈(35.11),而最低为吡蚜酮(1.00)。按相对毒力指数由高到低的顺序排列为氟啶虫胺腈>啶虫脒>吡虫啉>环氧虫啶>噻虫嗪>丁硫克百威>烯啶虫胺>呋虫胺>螺虫乙酯>吡蚜酮。杀虫剂对多异瓢虫成虫安全性指数最高的为螺虫乙酯(7.06),最低的为烯啶虫胺(1.02)。按照安全性指数由高到低的顺序排列为螺虫乙酯>丁硫克百威>氟啶虫胺腈>吡蚜酮>吡虫啉>呋虫胺>噻虫嗪>环氧虫啶>啶虫脒>烯啶虫胺。杀虫剂对多异瓢虫3龄幼虫安全性指数最高的为氟啶虫胺腈(2.37),最低的为呋虫胺(0.59)。按照安全性指数由高到低的顺序排列为氟啶虫胺腈>螺虫乙酯>吡虫啉>噻虫嗪>吡蚜酮>啶虫脒>环氧虫啶>烯啶虫胺>丁硫克百威>呋虫胺。2.5种杀虫剂对截形叶螨毒力测定及对多异瓢虫安全性评价对截形叶螨相对毒力指数最高的杀虫剂为阿维菌素(310.93);而最低为炔螨特(1.00)。按相对毒力指数由高到低的顺序排列为阿维菌素>哒螨灵>四螨嗪>噻螨酮>炔螨特。杀虫剂对多异瓢虫成虫安全性指数最高的为四螨嗪(13.84),最低的为哒螨灵(1.26)。按照安全性指数由高到低的顺序排列为四螨嗪>噻螨酮>阿维菌素>炔螨特>哒螨灵。杀虫剂对多异瓢虫3龄幼虫安全性指数最高的为四螨嗪(7.34),而最低的为哒螨灵(1.19)。按照安全性指数由高到低的顺序排列为四螨嗪>阿维菌素>噻螨酮>炔螨特>哒螨灵。3.6种杀虫剂对棉铃虫毒力测定及对多异瓢虫安全性评价对棉铃虫3龄幼虫相对毒力指数最高的杀虫剂为甲维盐(69.39),而最低为高效氯氰菊酯(1.00)。按相对毒力指数由高到低的顺序排列为甲维盐>氯虫苯甲酰胺>茚虫威>灭多威>毒死蜱。杀虫剂对多异瓢虫成虫安全性指数最高的为甲维盐(40.62),最低的为毒死蜱(0.88)。按照安全性指数由高到低的顺序排列为甲维盐>氯虫苯甲酰胺>高效氯氰菊酯>茚虫威>灭多威>毒死蜱。杀虫剂对多异瓢虫3龄幼虫安全性指数最高的为甲维盐(23.75),最低的为毒死蜱(0.61)。按照安全性指数由高到低的顺序排列为甲维盐>氯虫苯甲酰胺>高效氯氰菊酯>灭多威>茚虫威>毒死蜱。4.环氧虫啶对多异瓢虫成虫寿命及繁殖力的影响低浓度的环氧虫啶对多异瓢虫成虫存活率、寿命、产卵前期、卵孵化率都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环氧虫啶LC50处理的雌虫寿命比正常情况下减少15d,且环氧虫啶LC50使雌虫及雄虫存活率在一段时间内迅速下降。无论高浓度LC50还是低浓度LC20环氧虫啶处理,都会显着缩短成虫的寿命和显着延长成虫的产卵前期。环氧虫啶LC20使多异瓢虫雌虫单日产卵量不稳定,而环氧虫啶LC50不仅使多异瓢虫雌虫单日天产卵量不稳定而且还会显着降低其产卵量。各浓度处理组(LC20和LC50)卵孵化率均低于对照组卵孵化率,但无显着影响。综上所述,氟啶虫胺腈对棉蚜,阿维菌素对截形叶螨,甲维盐对棉铃虫相对毒力均较高,对天敌昆虫多异瓢虫毒力均较低,安全性较好;新型杀虫剂环氧虫啶在低浓度下对多异瓢虫存活及繁殖力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研究结果为田间合理使用化学农药,保护天敌提供科学依据。
苗春茂[9](2019)在《山西玉米2类重要病虫害的优势种群分析及防治试验研究》文中指出玉米是山西的第一大粮食作物。由于山西地形复杂,气候多样,玉米病虫害的发生也比较严重,特别是玉米穗腐病和玉米叶螨近年来呈逐年加重的趋势。因此本文针对山西玉米的这类病虫害的优势种群及防治方法等进行了研究,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从采集的山西玉米穗腐病的样品中共分离出6个属的真菌,其中镰孢属的真菌平均分离频率最高,为35.65%,链格孢属真菌最低,为0.52%。不同地区不同属真菌的分离频率存在显着差异,其中镰孢属真菌在山西各地区的分离频率均为最高,是玉米穗腐病菌的优势种群(属)。2.从所分离获得的85个镰孢菌分离物中共鉴定出4种镰孢菌,除大同地区外,临汾、吕梁、晋中和忻州地区分离频率最高均为轮枝镰孢菌,为这些地区的优势种;大同的优势种为禾谷镰孢复合种。而且不同地区不同种镰孢菌的分离频率存在明显差异。3.30%苯醚甲环唑WP对玉米穗腐病的田间防治效果最好;5%尼索朗2000倍液防效最好,且持效时间长。4.山西玉米叶螨主要有截形叶螨、朱砂叶螨和二斑叶螨。不同地区叶螨的种类、数量及优势种明显不同,其中大同和忻州地区的优势种为截形叶螨;吕梁和晋中两地则为截形叶螨和二斑叶螨;而临汾地区以朱砂叶螨为主。5.山西叶螨种群初现期主要是指6月中、下旬;自7月中旬始进入种群繁殖期;8月中、下旬左右进入种群繁盛时期;9月上旬,叶螨种群开始进入其衰落期。6.玉米叶螨在植株上垂直分布的规律一般是玉米的下部叶片最先出现,但数量极少;在7月下旬前后,玉米植株的上、中、下部均存在一定密度的叶螨侵害。在种群繁殖的高峰期,下部叶片的叶均螨量最多;8月下旬一般则变为中部叶片的叶均螨量最大,随着叶螨进入其衰落期,上、中、下部叶片的叶均螨量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减小。7.当剪除玉米植株下部3片或4片叶子时,叶均螨量均显着降低,其抑螨效果明显优于仅剪除1片或2片叶子时的情况。因此,在生产实际中,可采用剪除玉米植株下部叶片并带出田外销毁的方法,能有效减少叶螨的危害。
周月婷[10](2019)在《Tschimganin类似物的合成及杀虫活性评价》文中研究说明从天然产物中寻找先导化合物是新农药研究与开发的重要途径之一。阿魏(Ferula)是我国人民长期应用的中药之一,除治疗多种疾病外,还常用于防治各种害虫,具有十分重要的药用价值。阿魏也是生物活性化合物的丰富来源,其活性成分的医用价值和农药活性的研究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本研究以阿魏中活性物质tschimganin为先导化合物,设计合成了52个tschimganin类似物,通过室内生物活性测定研究其对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era(Hübner))、截形叶螨(Tetranychus truncates Ehara)、土耳其斯坦叶螨(Tetranychus turkestani(Ugarov et Nikolskii))和棉蚜(Aphis gossypii Glover))等主要棉田害虫的杀虫活性,并对其构效关系进行初步探讨。具体结果如下:1.以(+)-葑醇和取代苯甲酸为原料,通过N,N’-二环己基碳二亚胺(DCC)和4-二甲氨基吡啶(DMAP)催化酯化得到52个tschimganin类似物,所有目标产物均采用核磁共振氢谱(1H NMR)、核磁共振碳谱(13C NMR)和高分辨质谱(HRMS)进行了结构表征。2.采用浸虫法测定了tschimganin类似物对棉铃虫的杀虫活性,研究发现化合物ZQ-8、ZQ-11表现出一定的杀虫活性,其中ZQ-8的活性最好;该类化合物对棉铃虫的生长发育有较大影响,药剂处理一段时间后,试虫表现出虫体细小、体色发黑、无法化蛹或者蜕皮不彻底、蛹壳破裂、畸形蛹、化蛹后死亡和羽化后成虫畸形、体型较小。毒理学研究表明,与空白对照相比,化合物ZQ-8提高了棉铃虫多酚氧化酶酶活性(15%),ZQ-11则降低了多酚氧化酶的活性(59%);ZQ-8和ZQ-11均能够降低棉铃虫羧酸酯酶酶的活性(56%和33%);ZQ-11增加了谷胱甘肽S-转移酶酶活性(20%);ZQ-8和ZQ-11均具有增加碱性磷酸酶酶活性的作用(8%和54%)和酸性磷酸酶酶活性(29%和36%)。3.采用叶片浸渍法测定了tschimganin类似物在对截形叶螨和土耳其斯坦叶螨的杀螨活性。化合物ZQ-17和ZQ-52对截形叶螨的死亡率分别达到84.44%和82.43%;化合物ZQ-36和ZQ-52对截形叶螨的LC50值为21.62μg/mL和17.83μg/mL,优于对照药剂噻螨酮。Tschimganin类似物酸部分苯环上3位硝基取代、三氟取代、3位氯原子取代、2位和5位溴原子取代和萘啶取代对活性贡献较大;酸部分苯环上4位硝基取代的ZQ-18与2,3,4位三氟取代的ZQ-28的杀螨活性较好,24h时校正死亡率分别达到74.33%和78.78%,48h时校正死亡率分别达到82.81%和90.67%;ZQ-16和ZQ-18的LC50值分别为15.89μg/mL和15.11μg/mL,与对照药剂的LC50近似。4.采用浸叶法测定了tschimganin类似物对棉蚜的杀虫活性。Tschimganin类似物对蚜虫的杀虫活性较好,其中24个目标化合物对蚜虫的LC50<0.5μg/mL。构效关系研究表明,在吸电子基团中,卤素的取代能提高杀蚜虫活性,尤其是氟原子(ZQ-25、ZQ-26、ZQ-28的LC50分别为0.13、0.17、0.15μg/mL)、溴原子(ZQ-33和ZQ-34的LC50分别为0.23、0.13μg/mL)、碘原子(ZQ-37的LC50为0.12μg/mL)的取代;不论是单卤素取代或多卤素取代,目标化合物均有较好的效果。此外,硝基(ZQ-47的LC50为0.18μg/mL)和氰基(ZQ-22和ZQ-23的LC50分别为0.22、0.24μg/mL)的引入对杀虫活性的提高也有一定的益处。
二、玉米截形叶螨药剂防治试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玉米截形叶螨药剂防治试验(论文提纲范文)
(1)哒螨灵和高温胁迫下截形叶螨的应激反应(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供试材料 |
1.2 截形叶螨耐药能力测定 |
1.3 哒螨灵和高温胁迫对截形叶螨自由基和保护酶活性的影响 |
1.3.1 样本处理与酶源制备 |
1.3.2 蛋白质含量的测定 |
1.3.3 自由基的测定 |
1.3.4 保护酶的活性测定 |
1.4 统计与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截形叶螨的耐药性 |
2.2 可溶性蛋白质含量测定 |
2.3 哒螨灵和高温双重胁迫后截形叶螨体内自由基和保护酶的变化 |
2.3.1 双重胁迫对截形叶螨体内自由基的影响 |
2.3.2 截形叶螨体内保护酶活性的变化 |
2.3.3 自由基、3种保护酶活性间的相关性分析 |
3 讨论 |
(2)甘肃武威市凉州玉米产区截形叶螨对3种杀螨剂的敏感性测定(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供试虫源 |
1.2 供试药剂 |
1.3 测定项目与方法 |
1.4 数据处理与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对雌成螨的毒力 |
2.2 对若螨的毒力 |
2.3 对产卵量的影响 |
3 结论与讨论 |
(3)不同大豆品种对截形叶螨的抗性研究及杀虫剂筛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截形叶螨的形态特征 |
1.2 截形叶螨为害 |
1.2.1 截形叶螨的分布 |
1.2.2 为害植物种类 |
1.2.3 截形叶螨为害方式及症状 |
1.3 截形叶螨发生和消长规律 |
1.3.1 消长规律 |
1.3.2 发生条件 |
1.3.3 国内发生情况 |
1.4 截形叶螨的防治 |
1.4.1 农业防治 |
1.4.2 生物防治 |
1.4.3 化学防治 |
1.5 本文研究目的与意义 |
2 材料与方法 |
2.1 截形叶螨对不同大豆品种的选择性研究 |
2.1.1 供试材料 |
2.1.2 试验试剂与仪器 |
2.1.3 试验方法 |
2.1.4 数据统计与分析 |
2.2 不同大豆品种的营养物质含量测定 |
2.2.1 供试大豆品种 |
2.2.2 试验仪器及设备 |
2.2.3 试验用试剂 |
2.2.4 大豆叶片处理 |
2.2.5 各个营养物质含量的测定 |
2.3 不同大豆品种对截形叶螨的生长、发育及繁殖的影响 |
2.3.1 供试材料 |
2.3.2 试验试剂及仪器 |
2.3.3 试验方法 |
2.3.4 数据统计与分析 |
2.4 供试杀虫剂对截形叶螨的防效研究 |
2.4.1 供试材料 |
2.4.2 试验方法 |
2.4.3 计算方法与统计分析 |
3 结果与分析 |
3.1 截形叶螨对不同大豆品种的选择性研究 |
3.1.1 截形叶螨对不同大豆品种两两组合的选择性 |
3.1.2 截形叶螨24h后对不同大豆品种的选择性 |
3.2 不同大豆品种在不同时期内营养物质含量与截形叶螨发生量的相关性分析 |
3.2.1 主要营养物质的含量单因素方差分析 |
3.2.2 不同大豆品种主要物质含量 |
3.2.3 营养物质与截形叶螨发生量的相关关系 |
3.3 不同大豆品种对截形叶螨的生长、发育及繁殖的影响 |
3.3.1 截形叶螨在不同大豆品种的发育历期 |
3.3.2 截形叶螨在不同大豆品种上的幼若螨存活率 |
3.3.3 截形叶螨在不同大豆品种上的繁殖力 |
3.3.4 组建种群生命表 |
3.4 供试杀虫剂对截形叶螨的防效研究 |
3.4.1 室内试验结果 |
3.4.2 温室试验结果 |
3.4.3 田间试验结果 |
4 讨论 |
4.1 截形叶螨对不同大豆品种的选择性 |
4.2 截形叶螨在不同大豆品种上的种群生命表 |
4.3 供试药剂对截形叶螨的防效测定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
致谢 |
(4)江苏地区西甜瓜重要害虫生物学及防治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江苏省西甜瓜概况 |
1.1.1 西甜瓜种植概况 |
1.1.2 江苏省西甜瓜种植品种概况 |
1.2 江苏省西甜瓜主要害虫的种类、危害及发生 |
1.3 江苏省西甜瓜主要害虫防治研究概述 |
1.3.1 农业防治 |
1.3.2 物理防治 |
1.3.3 生物防治 |
1.3.4 化学防治 |
1.4 本论文的研究意义和主要内容 |
第二章 江苏地区西甜瓜害虫发生为害调查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调查地点概况 |
2.1.2 调查方法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江苏地区西甜瓜害虫种类及为害 |
2.2.2 江苏地区西甜瓜主要害虫发生为害特点 |
2.3 讨论 |
第三章 西甜瓜重要害虫瓜绢螟的形态及龄期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供试虫源 |
3.1.2 试验方法 |
3.1.3 数据统计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瓜绢螟的形态特征 |
3.2.2 瓜绢螟的龄期划分研究 |
3.3 讨论 |
第四章 西甜瓜重要害虫瓜绢螟的生物学特性研究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供试虫源与试验材料 |
4.1.2 试验方法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瓜绢螟不同虫态越冬调查 |
4.2.2 瓜绢螟的过冷却点和结冰点 |
4.2.3 不同温度条件对瓜绢螟发育历期的影响 |
4.2.4 瓜绢螟不同虫态的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 |
4.2.5 瓜绢螟不同温度下的特定时间存活生命表 |
4.2.6 瓜绢螟不同温度下的特定时间存活生命表 |
4.2.7 不同温度下的实验种群繁殖力及生命表参数 |
4.3 讨论 |
第五章 取食不同西甜瓜品种对截形叶螨生长发育的影响 |
5.1 材料与方法 |
5.1.1 试验材料 |
5.1.2 试验方法 |
5.1.3 数据处理 |
5.2 结果与分析 |
5.2.1 不同西甜瓜品种对截形叶螨发育历期的影响 |
5.2.2 不同西甜瓜品种对截形叶螨孵化率及存活率 |
5.2.3 不同西甜瓜品种对截形叶螨雌成螨历期和繁殖的影响 |
5.2.4 截形叶螨在不同西甜瓜品种上的种群参数 |
5.3 讨论 |
第六章 江苏地区西甜瓜主要害虫的防治试验 |
6.1 瓜蚜的防治试验 |
6.1.1 材料与方法 |
6.1.2 结果与分析 |
6.2 截形叶螨的毒力试验 |
6.2.1 材料与方法 |
6.2.2 结果与分析 |
6.3 瓜绢螟的毒力试验 |
6.3.1 材料与方法 |
6.3.2 结果与分析 |
6.4 讨论 |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研究论文 |
致谢 |
(5)黄地老虎幼虫取食棉花根茎部对植株上部叶螨适合度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 虫害诱导植物防御反应 |
1.1 直接防御反应 |
1.2 间接防御反应 |
1.3 系统诱导防御反应 |
2 地下生物危害对地上害虫种群发生的影响 |
2.1 线虫 |
2.2 外生菌根真菌 |
2.3 植食性昆虫 |
3 新疆棉花害虫的演替变化 |
3.1 黄地老虎 |
3.2 棉铃虫 |
3.3 棉叶螨 |
3.4 蚜虫 |
4 新疆三种棉花叶螨的生物学特性及危害 |
4.1 截形叶螨 |
4.2 土耳其斯坦叶螨 |
4.3 敦煌叶螨 |
5 研究目的、意义和内容 |
第二章 黄地老虎取食棉花对截形叶螨适合度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试验方法 |
1.3 数据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黄地老虎取食棉花对截形叶螨幼螨、若螨存活和发育历期的影响 |
2.2 黄地老虎取食棉花对截形叶螨成螨存活和寿命的影响 |
2.3 黄地老虎取食棉花对截形叶螨成螨繁殖力的影响 |
3 小结与讨论 |
第三章 黄地老虎取食棉花对土耳其斯坦叶螨适合度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试验方法 |
1.3 数据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黄地老虎取食棉花对土耳其斯坦叶螨幼螨、若螨存活和发育历期的影响 |
2.2 黄地老虎取食棉花对土耳其斯坦叶螨成螨存活和寿命的影响 |
2.3 黄地老虎取食棉花对土耳其斯坦叶螨成螨繁殖力的影响 |
3 小结与讨论 |
第四章 黄地老虎取食棉花对敦煌叶螨适合度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试验方法 |
1.3 数据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黄地老虎取食棉花对敦煌叶螨幼螨、若螨存活和发育历期的影响 |
2.2 黄地老虎取食棉花对敦煌叶螨成螨存活和寿命的影响 |
2.3 黄地老虎取食棉花对敦煌叶螨成螨繁殖力的影响 |
3 小结与讨论 |
第五章 黄地老虎取食对棉花营养物质和次生代谢物质含量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试验方法 |
1.3 数据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黄地老虎取食为害对棉花叶片可溶性糖含量的影响 |
2.2 黄地老虎取食为害对棉花叶片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影响 |
2.3 黄地老虎取食为害对棉花叶片单宁含量的影响 |
2.4 黄地老虎取食为害对棉花叶片棉酚含量的影响 |
3 小结与讨论 |
第六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
1 全文总结 |
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6)植保无人机喷雾对枣树主要害虫防治效果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枣瘿蚊防治试验 |
1.2 枣树截形叶螨防治试验 |
1.3 雾滴密度测定 |
1.4 数据处理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对枣瘿蚊的防治效果 |
2.2 对截形叶螨的防治效果 |
2.3 无人机施药在枣树不同方位的雾滴覆盖均匀度及防治效果 |
3 结论与讨论 |
(7)二斑叶螨对亚致死浓度联苯肼酯和乙唑螨腈的响应及代谢的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SUMMARY |
前言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二斑叶螨概况 |
1.1.1 二斑叶螨生物学特性 |
1.1.2 二斑叶螨的发生与为害 |
1.2 二斑叶螨的防治 |
1.2.1 农业防治 |
1.2.2 生物防治 |
1.2.3 化学防治 |
1.3 二斑叶螨抗药性研究现状 |
1.4 二斑叶螨抗性机理研究 |
1.4.1 谷胱甘肽-S-转移酶 |
1.4.2 羧酸酯酶 |
1.4.3 多功能氧化酶 |
1.5 杀虫剂对害螨亚致死效应的研究 |
1.5.1 杀虫剂亚致死效应的研究意义 |
1.5.2 杀虫剂亚致死剂量的确定 |
1.5.3 杀虫剂亚致死剂量对害螨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影响 |
1.5.4 杀虫剂亚致死剂量对害螨抗药性的影响 |
1.5.5 杀虫剂亚致死剂量的作用机制 |
1.6 乙唑螨腈和联苯肼酯简介 |
第二章 乙唑螨腈和联苯肼酯对二斑叶螨的室内毒力测定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试验材料 |
2.1.2 试验方法 |
2.1.3 数据处理 |
2.2 结果分析 |
2.2.1 乙唑螨腈和联苯肼酯对二斑叶螨的毒力测定 |
2.2.2 乙唑螨腈和联苯肼酯对二斑叶螨实验种群的亚致死剂量 |
2.3 小结与讨论 |
第三章 乙唑螨腈和联苯肼酯亚致死浓度对二斑叶螨试验种群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影响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试验材料 |
3.1.2 试验方法 |
3.1.3 数据处理 |
3.2 结果分析 |
3.2.1 乙唑螨腈和联苯肼酯亚致死浓度对二斑叶螨寿命和产卵期的影响 |
3.2.2 乙唑螨腈和联苯肼酯亚致死浓度对二斑叶螨生殖力的影响 |
3.3 小结与讨论 |
第四章 乙唑螨腈和联苯肼酯亚致死浓度对二斑叶螨F1代种群参数的影响 |
4.1 材料和方法 |
4.1.1 试验材料 |
4.1.2 试验方法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乙唑螨腈和联苯肼酯亚致死浓度对二斑叶螨F1代种群发育历期的影响 |
4.2.2 乙唑螨腈和联苯肼酯亚致死浓度对二斑叶螨F1代种群生殖力的影响 |
4.2.3 乙唑螨腈和联苯肼酯亚致死浓度对二斑叶螨F1代种群生命表参数的影响 |
4.2.3.1 乙唑螨腈和联苯肼酯亚致死浓度处理二斑叶螨雌成螨后F1代种群特定年龄生命表 |
4.2.3.2 乙唑螨腈和联苯肼酯亚致死浓度处理二斑叶螨后 F1代种群生殖力生命表 |
4.2.3.3 乙唑螨腈和联苯肼酯亚致死浓度处理二斑叶螨后对F1代种群参数的影响 |
4.3 小结与讨论 |
第五章 乙唑螨腈和联苯肼酯亚致死浓度对二斑叶螨解毒酶系的影响 |
5.1 材料和方法 |
5.1.1 供试虫源 |
5.1.2 供试药剂 |
5.1.3 供试仪器 |
5.1.4 试验方法 |
5.1.4.1 亚致死剂量处理二斑叶螨 |
5.1.4.2 酶源制备及蛋白含量测定 |
5.1.4.3 牛血清蛋白标准曲线制作 |
5.1.4.4 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s)比活力测定 |
5.1.4.5 羧酸酯酶(Car E)比活力测定 |
5.1.4.5.1 α-萘酚标准曲线制作 |
5.1.4.5.2 比活力测定 |
5.1.4.6 多功能氧化酶(MFO)比活力测定 |
5.1.4.6.1 对硝基苯酚标准曲线制作 |
5.1.4.6.2 比活力测定 |
5.1.4.7 酶学动力常数测定 |
5.1.4.8 数据处理 |
5.2 结果与分析 |
5.2.1 牛血清蛋白标准曲线 |
5.2.2 α-萘酚标准曲线 |
5.2.3 对硝基苯酚标准曲线 |
5.2.4 乙唑螨腈亚致死剂量对二斑叶螨解毒酶系的影响 |
5.2.4.1 解毒酶比活力测定 |
5.2.4.1.1 乙唑螨腈对二斑叶螨GSTs比活力的时间效应 |
5.2.4.1.2 乙唑螨腈对二斑叶螨Car E比活力的时间效应 |
5.2.4.1.3 乙唑螨腈对二斑叶螨MFO比活力的时间效应 |
5.2.4.2 酶动力学常数测定 |
5.2.4.2.1 乙唑螨腈对二斑叶螨GSTs动力学常数比较 |
5.2.4.2.2 乙唑螨腈对二斑叶螨Car E动力学常数比较 |
5.2.4.2.3 乙唑螨腈对二斑叶螨MFO动力学常数比较 |
5.2.5 联苯肼酯亚致死剂量对二斑叶螨解毒酶系的影响 |
5.2.5.1 解毒酶比活力测定 |
5.2.5.1.1 联苯肼酯对二斑叶螨GSTs比活力的时间效应 |
5.2.5.1.2 联苯肼酯对二斑叶螨Car E比活力的时间效应 |
5.2.5.1.3 联苯肼酯对二斑叶螨MFO比活力的时间效应 |
5.2.5.2 酶动力学常数测定 |
5.2.5.2.1 联苯肼酯对二斑叶螨GSTs动力学常数比较 |
5.2.5.2.2 联苯肼酯对二斑叶螨Car E动力学常数比较 |
5.2.5.2.3 联苯肼酯对二斑叶螨MFO动力学常数比较 |
5.3 小结与讨论 |
第六章 结论与创新性 |
6.1 主要结论 |
6.2 存在的问题与创新性 |
6.2.1 存在的问题 |
6.2.2 创新性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 |
导师简介 |
(8)杀虫剂对棉田主要害虫毒力测定及多异瓢虫安全性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保护棉田中的天敌昆虫对植棉业意义 |
1.2 杀虫剂、天敌和害虫之间的相互作用 |
1.2.1 杀虫剂、天敌和蚜虫之间的相互作用 |
1.2.2 天敌对叶螨的控制作用 |
1.2.3 天敌对棉铃虫的控制作用 |
1.3 杀虫剂对瓢虫急性毒性及亚致死效应 |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5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10种杀虫剂对棉蚜毒力及多异瓢虫安全性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试验材料 |
2.1.2 试验方法 |
2.2 数据处理 |
2.3 结果与分析 |
2.3.1 杀虫剂对棉蚜毒力测定结果 |
2.3.2 杀虫剂对多异瓢虫成虫安全性 |
2.3.3 杀虫剂对多异瓢虫3 龄幼虫安全性 |
2.4 讨论与小结 |
2.4.1 讨论 |
2.4.2 小结 |
第三章 5种杀虫剂对截形叶螨毒力及多异瓢虫安全性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试验材料 |
3.1.2 方法 |
3.2 数据处理 |
3.3 结果与分析 |
3.3.1 杀虫剂对截形叶螨毒力测定 |
3.3.2 杀虫剂对多异瓢虫成虫安全性 |
3.3.3 杀虫剂对多异瓢虫3 龄幼虫安全性 |
3.4 讨论与小结 |
3.4.1 讨论 |
3.4.2 小结 |
第四章 6种杀虫剂对棉铃虫毒力及多异瓢虫安全性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试验材料 |
4.1.2 方法 |
4.2 数据处理 |
4.3 结果与分析 |
4.3.1 杀虫剂对棉铃虫3 龄幼虫毒力测定 |
4.3.2 杀虫剂对多异瓢虫成虫毒力测定 |
4.3.3 杀虫剂对多异瓢虫3 龄幼虫安全性 |
4.4 讨论与小结 |
4.4.1 讨论 |
4.4.2 小结 |
第五章 低浓度环氧虫啶对多异瓢虫成虫存活及繁殖的影响 |
5.1 材料与方法 |
5.1.1 试验材料 |
5.1.2 试验方法 |
5.2 数据处理 |
5.3 结果与分析 |
5.3.1 不同浓度环氧虫啶对多异瓢虫成虫存活率和寿命的影响 |
5.3.2 不同浓度环氧虫啶对多异瓢虫成虫产卵前期的影响 |
5.3.3 不同浓度环氧虫啶对多异瓢虫成虫产卵量的影响 |
5.3.4 不同浓度环氧虫啶对多异瓢虫卵孵化率的影响 |
5.4 讨论与小结 |
5.4.1 讨论 |
5.4.2 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1.1 10种杀虫剂对棉蚜毒力及多异瓢虫安全性 |
6.1.2 5 种杀虫剂对截形叶螨毒力及多异瓢虫安全性 |
6.1.3 6种杀虫剂对棉铃虫3 龄幼虫毒力及多异瓢虫安全性 |
6.1.4 低浓度环氧虫啶对多异瓢虫存活及繁殖的影响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导师评阅表 |
(9)山西玉米2类重要病虫害的优势种群分析及防治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玉米生产概况 |
2.玉米重要病虫害种类及其危害 |
2.1 玉米病害 |
2.2 玉米虫害 |
3.玉米穗腐病和玉米叶螨的发生及危害 |
3.1 玉米穗腐病 |
3.2 玉米叶螨 |
4.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二章 玉米穗腐病的病原种类鉴定及防治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病穗粒的采集 |
1.2 培养基的确定 |
1.3 病原菌的分离和纯化方法 |
1.4 病原菌的形态鉴定 |
1.5 化学药剂防效试验 |
2.结果与分析 |
2.1 玉米穗腐病致病真菌的分离鉴定结果 |
2.2 玉米穗腐病致病镰孢菌的鉴定结果 |
2.3 不同镰孢菌种的分离频率及优势种分析 |
2.4 化学药剂防效结果 |
3.结论与讨论 |
第三章 山西玉米叶螨的种群动态分析和防治研究 |
1.材料与方法 |
1.1 调查方法 |
1.2 分析方法 |
1.3 防治试验方法 |
1.3.1 剪除虫叶的防治方法 |
1.3.2 化学药剂防治方法 |
2.结果与分析 |
2.1 山西玉米叶螨种类分布及优势种 |
2.2 叶螨在玉米植株上的时间动态变化分析 |
2.3 叶螨在玉米植株上的垂直分布特点 |
2.4 剪除虫叶防效结果 |
2.5 化学药剂防效结果 |
3.结论与讨论 |
第四章 小结 |
参考文献 |
Abstract |
致谢 |
(10)Tschimganin类似物的合成及杀虫活性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综述 |
1 植物源农药研究概况 |
1.1 植物源农药简介 |
1.2 植物源农药分类 |
1.3 常见植物源杀虫剂简介 |
1.4 植物源农药的优点 |
2 阿魏研究概况 |
2.1 阿魏 |
2.2 阿魏的药理活性研究 |
2.3 阿魏活性成分 |
2.4 Tschimganin研究概况 |
2.5 阿魏在农药活性方面的研究 |
3 本研究的意义、研究内容和创新点 |
3.1 研究目的和意义 |
3.2 研究内容 |
3.3 创新点 |
4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Tschimganin类似物的合成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剂与仪器 |
1.2 目标化合物的合成 |
1.3 目标化合物的提纯 |
1.4 确定目标化合物结构 |
2 结果与分析 |
2.1 目标化合物的合成 |
2.2 目标化合物的表征信息 |
2.3 目标化合物图谱解析 |
3 结论 |
第三章 Tschimganin类似物对棉铃虫的杀虫活性及毒理学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供试昆虫 |
1.2 试剂与仪器 |
1.3 药剂配置 |
1.4 供试昆虫处理 |
1.5 粗酶液提取 |
2 结果与分析 |
2.1 目标化合物对棉铃虫的杀虫活性 |
2.2 目标化合物对棉铃虫生长发育的影响 |
2.3 目标化合物对棉铃虫代谢解毒酶的影响 |
3 结论与讨论 |
第四章 Tschimganin类似物对叶螨生物活性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供试昆虫 |
1.2 试剂与仪器 |
1.3 药剂配制 |
1.4 供试昆虫的饲养 |
1.5 供试昆虫处理 |
1.6 计算方法 |
2 结果与讨论 |
2.1 目标化合物杀螨活性初筛 |
2.2 目标化合物杀螨活性毒力测定 |
3 结论与讨论 |
第五章 Tschimganin类似物对棉蚜生物活性测定 |
1 材料与方法 |
1.1 供试昆虫 |
1.2 试剂与仪器 |
1.3 药剂配制 |
1.4 生测试验 |
1.5 计算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3 结论与讨论 |
第六章 总结 |
1 结论 |
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附表 |
四、玉米截形叶螨药剂防治试验(论文参考文献)
- [1]哒螨灵和高温胁迫下截形叶螨的应激反应[J]. 付文华,乔万强,张翠文,张双红,王继组,俞才兰,王森山,宋丽雯. 应用昆虫学报, 2021(05)
- [2]甘肃武威市凉州玉米产区截形叶螨对3种杀螨剂的敏感性测定[J]. 常壮壮,孙荆涛. 玉米科学, 2021(04)
- [3]不同大豆品种对截形叶螨的抗性研究及杀虫剂筛选[D]. 马英豪. 延边大学, 2021
- [4]江苏地区西甜瓜重要害虫生物学及防治技术研究[D]. 邱晔. 扬州大学, 2021(08)
- [5]黄地老虎幼虫取食棉花根茎部对植株上部叶螨适合度的影响[D]. 梁海申. 扬州大学, 2021(09)
- [6]植保无人机喷雾对枣树主要害虫防治效果评价[J]. 徐兵强,宋博,熊金铭,高冠荣,闫晓静,樊丁宇,朱晓锋. 环境昆虫学报, 2021(01)
- [7]二斑叶螨对亚致死浓度联苯肼酯和乙唑螨腈的响应及代谢的初步研究[D]. 常芸. 甘肃农业大学, 2020(12)
- [8]杀虫剂对棉田主要害虫毒力测定及多异瓢虫安全性评价[D]. 黄庆超. 石河子大学, 2020(08)
- [9]山西玉米2类重要病虫害的优势种群分析及防治试验研究[D]. 苗春茂. 山西农业大学, 2019(06)
- [10]Tschimganin类似物的合成及杀虫活性评价[D]. 周月婷. 石河子大学, 20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