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CEO首创拓展大厦地标与书架(论文文献综述)
蔡毓菁[1](2021)在《莲都区公共图书馆提升公共服务质量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信息时代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职能愈发凸显,在现代社会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架构中公共图书馆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为所在地区居民提供优质的文化服务,同时保障公民文化权利。在全国提倡文旅融合,文化和旅游共同促进地区发展的大背景下,重视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有利于提升居民整体素质水平与精神文明建设进程。本论文研究的目的是在分析丽水市莲都区公共图书馆(以下简称莲都区图书馆)提供公共服务所存在问题的基础上研究如何提升其公共服务质量。论文对城市公共文化产品与服务、公共图书馆、智慧图书馆等相关理论进行阐述,并以公共产品理论、新公共服务理论和图书馆学五定律为视角,综合运用文献研究法、案例法以及调查问卷法对莲都区图书馆提升公共服务质量进行研究。首先,探讨莲都区图书馆智慧化发展与公共服务供给现状:第一,浙江省图书馆现状与莲都区图书馆概况,明确莲都区图书馆主要职能与四大核心优势;第二,莲都区图书馆智慧化发展建设现状,核心惠民服务、智慧化公共服务供给工作、发展亟待智慧化转型。其次,研究莲都区图书馆存在的问题:包括基础设施空间不足、图书资源储备不够、阅读推广活动局限大,服务质量有待加强等,分析得出莲都区图书馆场馆空间不大、文化底蕴薄弱、阅读推广活动传统化、群众阅读需求攀升、经费投入有限等五个原因。基于上述发现,本论文提出如下措施来改善莲都区图书馆的公共服务质量:第一,提高莲都区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设施体系利用率;第二,深耕莲都区图书馆文化底蕴建设;第三,深化莲都区图书馆阅读推广活动智慧化;第四,构建莲都区图书馆智慧化内容供给体系;第五,提高莲都区图书馆资源价值。最后指出本论文研究的不足并对未来研究进行了展望。
赵桧瑜[2](2021)在《“经营位置”在当代环境艺术设计布局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表明“经营位置”本是建造方面的术语,后来被广泛使用于中国传统书画领域,但是中国传统书画的发展又进一步影响到建筑环境设计布局,经营位置理论展开,中国画中的留白艺术,主次分明,虚实相间和呼应平衡均在其中有所体现。本文通过对“经营位置”的起源与其特点进行介绍分析,从中提取对当代环境艺术设计布局有一定影响的理论进行分析研究,我国当代环境设计中多采用西方的透视法,注重理性设计,缺乏创新和特点,本文在对中国传统绘画“经营位置”中空间布局营造手法进行深入分析,希望对当代环境设计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只有顺应社会发展,并使用我们熟知的传统理念,才能够更好地促进环境艺术设计未来的发展,为当代环境设计指明前进方向。可以说,环境艺术设计的“经营位置”,中国画的表现形式和表现方式是其中占据了不可忽视的重要位置的两个组成部分,其中蕴含的主次分明、敢于取舍、虚实相间、具有美感、呼应平衡和具有诗意等特点也广泛应用于环境艺术设计中。
杨鸥翯[3](2021)在《互联网背景下体验型书店建筑设计研究》文中提出互联网时代下,体验经济和消费文化兴起,随之,物质功能淡化、消费意识形态符号化、建筑空间角色立体化,消费需求从物质实体转向精神满足、从使用价值转向“编码价值”、从物的消费转向“物的空间”的消费。传统书店逐渐被体验型书店所取缔,购书行为发生了文化消费的空间转向,阅读方式也发生了阅读载体的媒介转向。因此,在书店设计中,如何营造出具有“难忘的回忆”的体验,塑造“物的空间”的角色,将是本文重点研究的内容。首先,本文通过实地调研对书店从设计层面进行问题挖掘,就消费者对书店设计层面的需求进行问卷调查,从客观角度为论文提供有力实证,并基于体验经济理论、消费文化理论及“弗莱塔克三角模型”中体验的诱发、体验的感受及体验的升华三个阶段对大量优秀案例进行了图解、剖析,提炼出营造体验的设计元素。再者,基于案例解析及体验消费理论,从文化、空间、形象三个维度进行设计理念更新,从选址导向、主题标识、消费娱乐三个层级进行设计要素提取,从功能实体、建筑本体、文化氛围三种形式进行体验模式探讨,并结合案例、体验经济“4E理论”及以上分析提出设计原则。最后,基于设计原则提出;功能配置层面下相近功能和跨界业态角度的“娱乐性体验下的多元融合”,空间设计层面下形态演绎、序列编排、流线组织及场景渲染角度的“避世性体验下的沉浸营造”,文化空间层面下物质文化、社会文化及精神文化角度的“教育性体验下的精神建构”,外部形象层面下形体及表皮角度的“审美性体验下的独特塑造”等四个设计策略。本文从体验消费的视角出发,通过大量案例分析,提出互联网背景下体验型书店的建筑设计策略,旨在为书店的设计起到参考效用。
丁俊[4](2021)在《1930年代上海家装设计的现代性路径研究》文中指出1930年代是上海家庭迅速拥抱现代文明的时期,对此时期家装设计历史的梳理有助于认识当时的社会物质文化与生活状态。本文聚焦于1930年代的上海家装设计,从纸媒入手,展开关于其如何走向现代的路径研究。首先,梳理相关历史文献,了解纸媒是如何传播和表述现代家装设计内容的;其次,以图像和文本分析的方式探讨当时家装设计现代性的基本理念与模式;再次,基于不同层面的具体个案,归纳具有现代特征的家装设计之实践与推广方式;随后,从技术和材料方面寻找支撑现代家装设计的保障因素;最后,讨论上海家装设计现代性的历史意义。通过史料挖掘和分析发现,上海家装设计现代性的实现有赖于媒介建构、观念引导、实践与推广、技术和材料保障几方面的共同作用。第一,上海纸媒影响了人们对于家装设计现代性的理解。一方面,上海报刊频繁关注流行时尚,并转载欧美和刊登本地新式的家装设计图像,形成家装设计实践的案例参考;另一方面,上海报刊登载大量文本,提供了家装设计实践的观念引领和知识支撑。第二,人们普遍推崇面向现代生活的家装设计理念与模式。人们将家庭进化视为民族进化的基石,并在此基础上提倡“美术化”、“简约化”、“经济化”的新式生活理念,以及从“繁复美”转化为“单纯美”的设计美学观;在表现模式上,人们认为装饰样式的革新、空间功能的完善和物理环境的改进是家装设计现代性的具体表现;为此,大量支撑实现家装设计现代性的知识获得了传播。第三,上海家装设计现代性的发生还在于多维度的实践与推广。文章从作为消费者的精英阶层、连接消费与生产的家装展览会、开展家装设计的实践者三个维度出发,选取多个具体个案进行分析。通过案例研究发现,上海城市精英家庭呈现出引领潮流的装饰风尚;家装展览会以“模范样板”引导了装饰动向;中西设计师和业余实践者基于自身背景展现了多元设计手法。第四,文章探讨了实现家装设计现代性的技术和材料保障。其中,以新式里弄住宅、城市公寓、花园洋房为代表的居住建筑为功能化的家庭布置提供了基础。以电镀“克罗咪”工艺为标志的现代家具、以简洁样式为特征的软装陈设、以流线型产品为特色的家电为家庭美化提供了保障。还有品类多样的室内建材和卫浴设备使得开展家装设计具备了基础条件。上海家装设计现代性的发生具有多重历史意义。一方面,上海家装设计现代性的实现是以多维度实践与推广为核心的系统化要素交替出现,并共同推进的结果。另一方面,在历史比较的视野中,文章认为其意义在于从理性化、整体性与合理化设计方面推进了“上海设计”的现代性进程。此外,从新生活方式、室内秩序和室内形式方面丰富了“海派”风格美学的内涵。
陆路[5](2020)在《诚品书店经营模式对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工作的启示》文中研究说明诚品书店已经成为多个城市的文化地标,几乎每天都在吸引着大量读者,以各种"阅读"活动为媒,追求自己的"人文、艺术、创意、生活"。通过研究诚品书店的发展历程我们可以看到,诚品书店的经营模式具有定位清晰、多元化经营、全方位品牌传播以及围绕读者开展体验式服务等特色。此种经营模式在诚品书店的发展之路上扮演着关键角色。而诚品书店在主要目标、服务对象等方面,与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工作有着诸多相同之处,故其经营模式可为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工作的开展,以及自身定位、读者服务、品牌建设等方面提供一些具有实际意义的启示。
周昕怡[6](2020)在《原中央大学建筑系师生在台湾的建筑教育与工程实践研究(1945-1980s)》文中研究指明
陈艳[7](2020)在《当代建筑作品大众认知研究 ——以西安为例》文中指出当代,新媒体为大众的建筑作品认知更快速、全面、逼真地传输了文化符号,也搭建了更加广阔多样的文化交流载体。建筑的发展一直受传播媒介的影响,新媒体的发展使建筑传播内容、方式和传播路径发生了很大变化,建筑也越来越进入了大众的话语。新媒体时代下建筑作品的大众认知在认知途径、认知内容和认知结果上具有哪些时代性特征?建筑与非建筑专业背景的大众对建筑作品的认知特征具有哪些差异?新媒体、传统媒体相比实地参观对大众的建筑认知产生了哪些影响?又该如何提升建筑作品的大众认知?通过结合建筑传播学相关理论,笔者从梳理大众建筑作品认知过程模式开始,分析了影响大众建筑作品认知的外力因素和内力因素,即认知主体的认知结构和媒介刺激。由此引出本文两个主要线索:(1)建筑和非建筑专业人士不同认知主体导致认知结果不同的主体差异;(2)媒介转述与在地认知不同认知媒介导致认知结果不同的媒介差异。在梳理了大众建筑作品认知的心理和行为反应后,结合新媒体时代背景总结了当代建筑作品大众认知的五个特征变化,即本文的第(3)条线索。然后,结合西安市域范围内建筑作品的大众整体认知调查对“主体差异”下的建筑认知特征进行了总结;结合西安部分具体建筑作品的认知调查,对“媒介差异”下的建筑认知特征进行了总结。最后,结合文献研究和调查研究提出当代影响大众建筑作品认知的现存问题,提出客观而理性的建筑认知的两个要点,以及新媒体时代大众认知视角下的建筑创作特点,并从决策者、建筑师、传播媒体和建筑管理者四个角度的“提升当代建筑作品大众认知”的策略。研究发现,通过媒体转述进行建筑作品认知已是当代大众的主要认知方式,然而当代建筑传播媒介多以“吸引眼球、打造流量”为信息创造动力,使得大众接触到的基本建筑信息不足、片面、夸张、美化甚至曲解。在这个建筑认知过程模式中,决策者、建筑师、媒体和建筑经营管理者都负有一定责任:部分建筑师趁着新媒体之风过于强调自我表达,忽视建筑本身的功能与细节、忽视建筑与城市和本土的关系、忽视建筑文化的考究、缺少与使用者,大众的的交流等;专业媒体在与大众交流时“姿态”较高,可达性又较弱,而非专业媒体则缺乏专业指导,良莠不齐;建筑管理者在线下建筑场地内和线上官方网站上忽视对大众认知途径的搭建……这些都越来越造成建筑行业内外的巨大割裂,以至于面对社会上“奇奇怪怪”的建筑时,建筑行业内外并不能形成相对一致的“抵制”,给这些建筑的滋生提供了一定的生长环境。另外,通过对大众建筑认知的调查研究也发现,尽管通过媒体转述认识建筑已成为主流,但最终都要回归到建筑实地认知体验中,而在实地认知过程中大众最关心的永远是真实的需求,光鲜亮丽的媒体信息都不如用具功能性、实用性、互动性、关注人性、关注场所精神和空间本质营造的建筑美学打动大众。
董圣[8](2020)在《政府工具视角下内蒙古新华书店推进全民阅读建设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全民阅读已成为我国重要的一项战略部署,是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构建现代化强国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大力推进全民阅读建设是时代所需,也是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的必要途径。我国新华书店隶属于中共中央宣传部,是国家唯一的官方国营书店,负责中小学教材、教辅、大中专教材、幼儿教材、政治刊物及普通图书、音像制品、电子出版物的发行。政府和新华书店在推进全民阅读中分别扮演者不同的角色,政府进行宏观调控,是大脑、是核心,制定政策和指导思想、下达文件、明确指标;新华书店在阅读推广和图书发行方面更具专业性优势,出台相应方案进行落实,是政府最重要、最主要、最实用的工具。本文以内蒙古自治区为例,基于政府工具视角对新华书店推进全民阅读建设的现状进行研究,运用公共管理相关理论并结合自治区所处位置、多民族文化特点、农牧区分布范围等省情,阐释政府和新华书店在全民阅读推进过程中各自的优劣势、作用和运转模式,以此论证新华书店作为政府推进全民阅读建设主要工具的定位,分析总结了内蒙古自治区新华书店实体书店改造、“七进工程”战略、“彩云服务”和“鸿雁悦读”借阅系统、阅读推广活动、“互联网+”服务和农牧区阅读推广六方面措施的实施现状,对个别新华书店转型升级不符合群众需求、优惠力度小影响图书普及流通、借阅服务不能完全满足读者需要、个别活动和阅读场景难以兼顾、“互联网+”服务存在短板以及农牧区阅读推广效能不足等问题进行分析,对其产生原因进行探讨,针对现状、问题和原因尝试提出实体书店转型升级需先做实地调研、加强正版图书意识普及工作并且适当加大售书优惠力度、开发自身借阅服务模式、找准阅读活动目标人群定位且合理规划活动区域、构建技术人才队伍保障体系并拓展电子化服务途径、优化农牧区图书品类并且增加人才投入等改进建议,以期进一步推进全民阅读建设、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卞娜娜[9](2020)在《新世纪我国城市书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书展又称图书博览会、图书订货会、书市,是出版产业的“风向标”,出版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服务于图书出版及相关行业。城市书展是书展的一种类型,指以城市为主体举办的,以书为媒介,以服务出版发行产业,助推全民阅读为宗旨,具备图书展销、形象展示、文化交流与传播、全民阅读推广等功能,同时带来经济、文化、社会价值的周期性、综合性图书展销和阅读推广活动。新世纪,实现了市场化转型的出版业,以深化改革为动力,改革流通发行,调整结构布局,明晰性质归属,逐步确立在市场经济中的主体地位,驶入发展“快车道”。全民阅读活动也随着国家的重视逐渐从“民间倡议”上升至“国家战略”,在全国范围内持续推广。二者为城市书展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市场环境和政策环境,我国城市书展不断崛起,在规模、形式、影响力和知名度都得到了极大的提升。作为行业和政府重点组织和扶持的对象,城市书展逐渐发展成为集图书展销、文化交流与传播、形象展示、推广阅读的重要平台,全国掀起办展热潮。城市书展于上世纪80年代出现,共经历了起步与初兴阶段(1980-1994)、遇冷阶段(1995-1999)、回暖阶段(2000-2005)、勃发阶段(2006-2010)以及兴盛阶段(2011-至今)五个发展时期。改革开放40年以来,城市书展逐步发展并日益走向成熟和规范。尤其是21世纪的前20年,城市书展更是获得了快速发展。通过对现有城市书展整体统计分析发现,新世纪,我国城市书展正呈现出数量增加;规格升级;展期主要设置在第三季度;东部地区城市书展的质量和数量大于中西部,空间分布不均衡等特征。随着城市书展的发展,其功能也在不断延伸。城市书展的功能变迁共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城市书展以书为本,更多的承担“市”的作用,是书商的交易和联系之所,主要存在排他性看样订货功能、公共性图书零售功能、宣传展示功能和社会交往功能,其中以订货与零售为主的图书交易功能占据功能主位。第二阶段,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兴起,城市书展的订货功能逐渐弱化,展示功能得到强化。从出版商展示企业品牌形象,到政府展城市文化品牌,最后到国家展示时代主题。城市书展以展为主,实现了从展书到展时代主题的螺旋上升的发展过程。第三阶段,城市书展发展成为重视阅读推广,构建书香社会的“书香节”,此阶段城市书展以人为本,向市民推介精品新书,公布年度好书,同时向下延伸,向基层下沉,扩大阅读推广范围,促使越来越多的民众被“书香节”的阅读氛围吸引,加入到全民阅读的行列,全省联动效果良好。最后,城市书展在发展的过程中展出效果成效低,区域发展不均衡以及营销内容未深耕等问题逐渐凸显。针对以上问题,可通过转换政府职能、发挥行业协会领导作用、培养专业办展人才三方面入手协力提高展出效果;根据东部、中部、西部不同梯度的城市书展发展水平,因地制宜,弥补区域间差距;明晰书展定位、增加跨媒介展览形式以及发挥社交媒体的平台价值,以此来提高营销水平,获取受众注意力。针对以上提出的认识和见解,希望能为城市书展今后的发展提供参考。
路端[10](2020)在《作为媒介的先锋书店 ——知识组织、关系生产与表征建构》文中研究说明在传播学物质转向和空间转向的发展时期,媒介不仅是中介物,不仅指大众传媒或各类传播载体,传统的技术同样发挥着媒介的功效,比如交通设施、城市建筑。媒介是传播的介质,是关系的纽带,是记忆之场,是符号和象征。本研究从媒介视角探究作为媒介的独立书店的特征和意义。第二章从历史维度梳理书店从古代至今对知识媒介作用的演变历程,这也是书店自诞生的主要作用;第三章从关系视角讨论现代独立书店的变革和行动,技术冲击下书店对知识媒介的作用不断减弱,书店以关系为媒介成为人与城的纽带,在互联网时代艰难生存;第四章探讨独立书店的再生意义,书店运用新技术等多方行动者重塑了书店的价值,将其建构为符合大众期待和时代需要的表征媒介。书店自诞生起就发挥了知识媒介的作用,书店是知识的中转站,在书店内进行知识的组织、保护;书店是一种技术,让日常生活中面对面的交流和口头知识得到有效的保存。作为知识经理人,书店通过对知识话语权力的控制来进行知识的建构和分类,并与互联网技术进行权力斗争。传统书店是思想传播的媒介,在书店内通过非正式谈话进行思想传播和知识再生产。现代实体书店对知识组织的媒介功能不断削弱,独立书店尝试通过活动、仪式、设计等行动加强其与人、与城市之间关系媒介的功能。先锋书店为顾客们建构了“文人”共同体,塑造城市文化圈层。先锋建构具有标识性的文化符号,使书店与参与主体产生良性互动、传递讯息,为城市中的人提供了交流的实体空间,让现代迷茫的都市人感受在场的真实性,并通过丰富的活动、展览等文化仪式塑造文化认同。先锋在技术的冲击下生存,同时积极使用新媒体进行自我建设与保护。先锋与南京城市友好互动,向来访的每个人展示南京文化,也是政府进行城市文化宣传的重要媒介。依靠书籍、知识、活动等维系书店关系媒介的效用具有替代性,部分关系纽带亦日渐微弱。如今的先锋书店通过自身、新旧媒体和大众的共同行动,将其打造成为文化领域的圣地和具有象征性的符号,成为表征的媒介。被誉为“文化地标”的先锋书店是着名的网红打卡地,由知识消费场所变成游客的文旅消费空间。先锋以独有的形态配合游客的凝视进行展演。先锋是一代南京人的记忆之场,深深嵌入城市人们的日常生活。通过新媒介,大众集体参与到先锋文化符号的建构过程中,在虚拟空间里共同再现了具有先锋精神的意象空间。独立书店是媒介,也是一种技术,通过传播,人们赋予技术以象征意义。实体书店旧有的技术功效对现代人来说已不再重要,人们更需要它发挥象征性的效值,并享受这个由大众亲自参与建构的符号带来的表征意象。
二、CEO首创拓展大厦地标与书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CEO首创拓展大厦地标与书架(论文提纲范文)
(1)莲都区公共图书馆提升公共服务质量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导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信息时代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职能愈发凸显 |
1.1.2 新时代背景下的公共图书馆的发展和转型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现实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2 相关概念与理论 |
2.1 相关概念 |
2.1.1 城市公共文化产品与服务 |
2.1.2 公共图书馆 |
2.1.3 智慧图书馆----互联网时代公共图书馆功能的拓展 |
2.2 研究理论 |
2.2.1 公共产品理论 |
2.2.2 新公共服务理论 |
2.2.3 图书馆学五定律 |
2.3 本章小结 |
3 莲都区图书馆智慧化发展与公共服务供给现状 |
3.1 浙江省图书馆现状与莲都区图书馆概况 |
3.1.1 浙江省图书馆现状 |
3.1.2 莲都区图书馆概况 |
3.2 莲都区图书馆智慧化建设现状 |
3.2.1 莲都区图书馆核心惠民服务 |
3.2.2 莲都区图书馆智慧化公共服务供给工作 |
3.2.3 莲都区图书馆发展亟待智慧化转型 |
3.3 本章小结 |
4 莲都区图书馆公共服务问卷调查 |
4.1 问卷设计、问卷实施、问卷结果及分析 |
4.1.1 问卷设计 |
4.1.2 问卷实施 |
4.1.3 问卷结果及分析 |
4.2 莲都区图书馆公共服务满足公众文化需求存在的问题 |
4.2.1 基础设施空间不足 |
4.2.2 图书资源储备不够 |
4.2.3 阅读推广活动局限性大 |
4.2.4 服务质量有待加强 |
4.3 莲都区图书馆公共服务满足公众文化需求问题原因分析 |
4.3.1 莲都区图书馆场馆空间不大 |
4.3.2 莲都区图书馆文化底蕴薄弱 |
4.3.3 莲都区图书馆阅读推广活动传统化 |
4.3.4 莲都区群众阅读需求攀升 |
4.3.5 莲都区图书馆经费投入有限 |
4.4 本章小结 |
5 莲都区图书馆公共服务优化建议 |
5.1 强化莲都区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设施体系利用率 |
5.1.1 提高智慧图书馆设施利用率 |
5.1.2 提升莲都区社区图书馆服务 |
5.1.3 强化爱心书屋协同效用 |
5.2 深耕莲都区图书馆文化底蕴建设 |
5.2.1 培育智慧图书馆文化底蕴 |
5.2.2 加强地方文献的文化建设 |
5.3 深化莲都区图书馆阅读推广活动智慧化 |
5.3.1 扩大全民阅读惠民工程 |
5.3.2 提升书香莲都人文精神 |
5.4 构建莲都区图书馆智慧化内容体系 |
5.4.1 提升图书馆常规服务水平 |
5.4.2 深化与全国图书馆行业企业的合作 |
5.4.3 创新智慧图书馆特色服务 |
5.4.4 强化智慧图书馆队伍专业培训与监督考核 |
5.5 提高莲都区图书馆资源价值 |
5.5.1 争取智慧图书馆建设资金保障 |
5.5.2 健全区域智慧图书馆书籍资源共享机制 |
5.6 本章小结 |
6 研究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不足和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调查问卷 |
致谢 |
(2)“经营位置”在当代环境艺术设计布局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的目的与意义 |
(二)研究的方法及创新之处 |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经营位置”的衍进及特点 |
(一)“经营位置”的衍进 |
(二)“经营位置”的特点 |
(三)“经营位置”的视觉原理 |
二、“经营位置”在当代环境艺术设计布局中的体现 |
(一)虚实手法的应用 |
(二)“经营位置”与设计构图的关系 |
(三)散点式构图的应用 |
(四)“经营位置”中疏密手法的应用 |
三、“经营位置”在当代环境艺术设计布局发展中的影响 |
(一)“经营位置”对当代园林艺术设计的影响 |
(二)“经营位置”对当代城市建筑设计的影响 |
(三)“经营位置”对当代公共艺术设计的影响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致谢 |
(3)互联网背景下体验型书店建筑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社会背景 |
1.1.2 经济背景 |
1.1.3 专业背景 |
1.2 研究概况 |
1.2.1 相关概念界定 |
1.2.2 研究范围 |
1.2.3 研究意义 |
1.2.4 研究目的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关于体验型消费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2 关于书店建筑设计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 研究方法与论文框架 |
1.4.1 研究方法 |
1.4.2 研究内容 |
1.4.3 论文框架 |
2.理论基础及体验型书店的发展 |
2.1 体验消费相关理论 |
2.1.1 消费文化理论 |
2.1.1.1 消费文化理论阐述 |
2.1.1.2 当代消费的风格化 |
2.1.2 体验经济理论 |
2.1.2.1 体验经济理论阐述 |
2.1.2.2 体验活动的营造 |
2.2 体验型书店发展脉络 |
2.2.1 传统书店的共性 |
2.2.2 体验型书店应运而生 |
2.2.2.1 互联网的冲击 |
2.2.2.2 体验消费兴起 |
2.3 体验型书店价值的重新定义 |
2.3.1 文化体验消费空间 |
2.3.2 建筑实践的内容 |
2.3.3 产业发展的助推器 |
2.4 本章小结 |
3.体验型书店案例调研及现状解析 |
3.1 调研案例选择的逻辑 |
3.1.1 调研对象 |
3.1.2 调研结果分析 |
3.2 体验型书店建筑设计调查问卷 |
3.2.1 调查问卷分析 |
3.2.2 问卷结果总结 |
3.3 体验型书店的功能配置 |
3.3.1 普适化的基本陈列区 |
3.3.2 多元化的体验功能区 |
3.4 体验型书店的情感表达 |
3.4.1 体验的诱发 |
3.4.1.1 建筑与环境的关系 |
3.4.1.2 建筑入口空间 |
3.4.2 体验的感受 |
3.4.2.1 空间序列 |
3.4.2.2 空间组合编排 |
3.4.3 体验的升华 |
3.4.3.1 主题空间的显现 |
3.4.3.2 有效生动的细部 |
3.5 体验型书店的体验特色 |
3.5.1 内容——功能业态 |
3.5.2 容器——建筑设计 |
3.6 体验型书店的模式业态 |
3.6.1 书店的2.0 模式 |
3.6.2 书店的3.0 模式 |
3.6.3 多元化发展 |
3.6.3.1 群聚的文化场 |
3.6.3.2 明显的渗透率 |
3.6.3.3 双面的多样性 |
3.7 本章小结 |
4.互联网背景下体验型书店建筑设计分析 |
4.1 体验型书店建筑设计理念更新 |
4.1.1 体验型书店的文化彰显 |
4.1.2 体验型书店的空间组织 |
4.1.3 体验型书店的形象塑造 |
4.2 体验型书店建筑设计要素提取 |
4.2.1 城市选址的导向性 |
4.2.2 体验主题的标识性 |
4.2.3 消费空间的娱乐性 |
4.3 体验型书店体验模式的多样展现 |
4.3.1 功能业态下的实体体验 |
4.3.2 建筑容器下的本体体验 |
4.3.3 文化空间下的氛围体验 |
4.4 体验型书店建筑设计原则 |
4.4.1 功能——基于娱乐性体验的多元融合 |
4.4.2 空间——基于避世性体验的沉浸营造 |
4.4.3 文化——基于教育性体验的精神建构 |
4.4.4 形象——基于审美性体验的独特塑造 |
4.5 本章小结 |
5 互联网背景下体验型书店建筑设计策略及发展趋势 |
5.1 娱乐性体验下的多元融合 |
5.1.1 .相近功能拼合 |
5.1.2 跨界业态调和 |
5.2 避世性体验下的沉浸营造 |
5.2.1 空间形态的主题演绎 |
5.2.1.1 常规手法下的普通空间 |
5.2.1.2 求异心理下的异质空间 |
5.2.2 空间序列的叙事编排 |
5.2.2.1 空间序列的片段 |
5.2.2.2 空间序列的编排 |
5.2.3 路径流线的多义组织 |
5.2.3.1 外部线索的引诱 |
5.2.3.2 水平动线的衔接 |
5.2.3.3 立体动线的维系 |
5.2.4 空间场景的情感渲染 |
5.2.4.1 舞台道具的协同 |
5.2.4.2 空间界面的催化 |
5.2.4.3 主题符号的点缀 |
5.2.4.4 环境氛围的烘托 |
5.3 教育性体验下的精神建构 |
5.3.1 器物层面的物质文化 |
5.3.2 复合多元的社会文化 |
5.3.3 场所视角的精神文化 |
5.4 审美性体验下的独特塑造 |
5.4.1 形体的感官刺激 |
5.4.2 表皮的视觉享受 |
5.5 发展趋势 |
5.5.1 馆店业态融合 |
5.5.2 线上线下贯通 |
5.5.3 老旧建筑更新 |
5.5.4 定位分层细化 |
5.6 本章小结 |
6 结论 |
6.1 结论 |
6.2 局限性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体验型书店建筑设计问卷调查 |
附录 B 图片及表格来源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致谢 |
(4)1930年代上海家装设计的现代性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问题和意义 |
1.1.1 研究问题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对象和范围的界定 |
1.2.1 家装设计的核心概念分析 |
1.2.2 家装设计“现代性”的界定 |
1.2.3 对1930 年代的时间界定 |
1.3 相关研究综述 |
1.3.1 国内关于室内装饰现代性的研究 |
1.3.2 国外关于家庭装饰现代性的研究 |
1.3.3 上海近代设计史研究的基本情况 |
1.4 研究内容、方法与架构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4.3 研究架构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作为主要传播途径和载体的1930 年代上海纸媒 |
2.1 报道家装设计的纸媒概貌 |
2.1.1 中文报刊频开专栏 |
2.1.2 英文报纸长期报道 |
2.1.3 其它纸媒偶有涉及 |
2.2 纸媒对家装设计现代性的传播 |
2.2.1 内容传播集中于1930 年代 |
2.2.2 现代家装内容的国际化传播 |
2.2.3 内容传播推进现代家装设计 |
2.3 纸媒中家装设计现代性的表述 |
2.3.1 涉及时间概念的描述 |
2.3.2 对于装饰样式的界定 |
2.3.3 多主题词的混合使用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1930 年代上海家装设计现代性的理念和模式 |
3.1 上海家装设计现代性的基本理念 |
3.1.1 推崇进化论思想 |
3.1.2 倡导新家庭生活 |
3.1.3 提倡新设计美学 |
3.2 上海家装设计现代性的表现模式 |
3.2.1 室内空间装饰样式的革新 |
3.2.2 室内空间生活功能的完善 |
3.2.3 室内空间物理环境的改进 |
3.3 纸媒中家装设计现代性知识组构 |
3.3.1 现代性家装设计风格的认识 |
3.3.2 现代性家装设计要素的组成 |
3.3.3 现代性家装设计的图纸表达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具有现代性特征的家装设计实践与推广方式 |
4.1 精英家庭的时尚引领 |
4.1.1 以电影明星群体家装设计为亮点 |
4.1.2 以文化和工商名人群体家装设计为主体 |
4.1.3 以其它中产人群家装设计为底色 |
4.2 家装设计展览会的社会推广 |
4.2.1 “国货展览会”之“模范家庭”布置 |
4.2.2 “改良家庭展览会”及样板房布置 |
4.2.3 样子间及百货店等商业展示活动 |
4.3 家装设计者的多元探索 |
4.3.1 本土设计师接轨国际设计风格 |
4.3.2 西方设计师带入国际设计经验 |
4.3.3 业余设计者尝试家庭美化方法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现代性家装设计实现的技术和材料保障 |
5.1 新式居住功能模式的兴起与运用 |
5.1.1 城市中新式居住建筑的兴起 |
5.1.2 建筑革新提供的功能化空间 |
5.1.3 水电气入户改善了家庭环境 |
5.2 新奇家居生活用品的配置 |
5.2.1 以“克罗咪”工艺为标志的现代家具 |
5.2.2 以简洁化样式为特征的软装陈设 |
5.2.3 以流线型产品为特色的家用电器 |
5.3 新颖室内建材卫浴的运用 |
5.3.1 墙面饰材以花纸运用较广泛 |
5.3.2 地面饰材流行花砖和马赛克 |
5.3.3 卫浴设备倾向成套进口产品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1930 年代上海家装设计现代性实现的历史意义 |
6.1 上海家装设计现代性发生的系统要素 |
6.1.1 从大众纸媒到生活实践的复杂系统 |
6.1.2 多维度实践与推广是系统核心要素 |
6.1.3 家装设计之现代性实现的上海路径 |
6.2 全面推动“上海设计”的现代性进程 |
6.2.1 注重生活实效的理性化设计 |
6.2.2 关注系统要素的整体性设计 |
6.2.3 尊重技术条件的合理化设计 |
6.3 丰富了“海派”风格美学的内涵 |
6.3.1 新生活方式之美 |
6.3.2 新室内秩序之美 |
6.3.3 新室内形式之美 |
本章小结 |
主要结论与展望 |
论文创新点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5)诚品书店经营模式对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工作的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一、诚品书店“诚”名之路 |
二、诚品书店经营模式的特点 |
(一)“诚品大厦”的地基:精英的定位与价值观 |
(二)“诚品大厦”的支柱:复合式经营 |
(三)“诚品大厦”的内核:舒适的服务体验 |
(四)“诚品大厦”的引人观:品牌传播全方位 |
三、借鉴意义 |
(一)知己,做好自身定位 |
(二)知彼,做好读者细分 |
(三)提升服务质量,增进读者认同 |
(四)综合运用媒体,打造特色品牌 |
(五)加强队伍建设,打牢工作基础 |
(7)当代建筑作品大众认知研究 ——以西安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对象与相关概念的界定 |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现状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现状 |
1.4 研究方法 |
1.5 研究框架 |
2 基于传播学的建筑认知 |
2.1 建筑传播过程 |
2.2 建筑认知过程 |
2.2.1 内力因素:认知结构 |
2.2.2 外力因素:媒介刺激 |
2.2.3 建筑的认知模式 |
2.3 建筑认知要素 |
2.3.1 传播者系统 |
2.3.2 认知途径 |
2.3.3 认知主体 |
2.3.4 认知内容 |
2.4 社会大众认知心理和行为反应 |
2.4.1 对建筑作品认知心理的期待阶段 |
2.4.2 对建筑作品认知心理的展开阶段 |
2.4.3 建筑作品认知心理的弥散阶段 |
2.4.4 建筑作品认知的行为反应 |
3 媒介影响下建筑认知的发展与变革 |
3.1 在地认知 |
3.2 媒介转述认知 |
3.2.1 语言认知 |
3.2.2 图像认知 |
3.2.3 拟像认知 |
3.2.4 现象认知 |
3.3 当代建筑作品大众认知特征的变化 |
3.3.1 从“独乐”到“众乐” |
3.3.2 从“单向”到“双向” |
3.3.3 从“定时”到“即时” |
3.3.4 从“固定”到“移动” |
3.3.5 从“表面”到“内涵” |
3.4 认知媒介的特征变化 |
3.4.1 建筑作品的特征变化 |
3.4.2 建筑媒介信息的特征变化 |
4 西安建筑作品的大众认知调查研究 |
4.1 西安建筑作品的媒介信息概况 |
4.1.1 媒体转述中的西安建筑师 |
4.1.2 媒体转述中的西安建筑作品 |
4.2 西安建筑作品的大众整体认知调查 |
4.2.1 问卷调查 |
4.2.2 认知地图调查 |
4.2.3 小结——主体差异下的认知特征 |
4.3 西安具体建筑作品的在地认知调查 |
4.3.1 阿倍仲麻吕纪念碑 |
4.3.2 陕西历史博物馆 |
4.3.3 西安星巴克钟鼓楼店 |
4.3.4 西安网红书店 |
4.3.5 兴庆宫花萼相辉楼 |
4.3.6 小结——媒介差异下的认知特征 |
4.4 问题总结 |
4.4.1 建筑师 |
4.4.2 传播媒体 |
4.4.3 建筑管理者 |
5 研究结论 |
5.1 新媒体时代客观而理性的建筑认知 |
5.1.1 功能、形式与意义的综合考虑 |
5.1.2 树立正确的建筑价值观 |
5.2 新媒体时代大众认知视角下的建筑创作 |
5.2.1 创作原则 |
5.2.2 创作内容 |
5.2.3 创作方式 |
5.2.4 创作传播 |
5.3 新媒体时代引导大众建筑认知的策略 |
5.3.1 决策者 |
5.3.2 建筑师 |
5.3.3 传播媒体 |
5.3.4 建筑管理者 |
6 总结 |
6.1 回顾与总结 |
6.2 遗憾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读研期间研究成果 |
附录 |
附录 Ⅰ 图表目录 |
附录 Ⅱ 中国十大丑陋建筑评选整合分析 |
附录 Ⅲ 合作课题研究:媒体转述下的西安建筑作品认知研究 |
附录 Ⅳ 西安建筑作品的大众认知调查问卷 |
附录 Ⅴ 认知地图调查 |
附录 Ⅵ 图说建筑师|宣言|建筑&媒体1-2 |
致谢 |
(8)政府工具视角下内蒙古新华书店推进全民阅读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引言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1.理论意义 |
2.现实意义 |
(三)研究目的 |
1.厘清内蒙古自治区新华书店和政府推进全民阅读现状 |
2.为持续推进全民阅读建设提供指导建议和依据 |
(四)国内外文献综述 |
1.国内研究现状 |
2.国外研究现状 |
(五)研究思路与内容 |
(六)研究方法 |
(七)创新点及不足 |
1.创新点 |
2.不足之处 |
二、新华书店推进全民阅读建设相关概念、理论基础 |
(一)全民阅读政策、由来及概念 |
(二)新华书店由来、发展及政策依据 |
(三)新华书店与主要文化管理服务单位对比 |
1.新华书店与政府对比,明确定位及运转模式 |
2.新华书店与图书馆等事业单位对比 |
3.新华书店与民间组织对比 |
三、内蒙古新华书店推进全民阅读现状调研 |
(一)实体店转型升级,无偿构建公共阅读空间 |
1.实体书店的内外部环境及生存现状 |
2.公共阅读空间理念引入 |
3.新华书店从卖场模式向公共阅读空间转变 |
(二)“七进工程”将阅读深入群众 |
1.从“三进工程”到“七进工程”概述 |
2.内蒙古新华书店“七进工程”实施现状 |
(三)“彩云服务”和“鸿雁悦读”借阅系统 |
1.我国新华书店与图书馆合作模式概述 |
2.内蒙古新华书店借阅新模式 |
3.“彩云服务”和“鸿雁悦读”实施效果评价 |
(四)开展公益文化阅读活动 |
1.常态化系列公益活动 |
2.与各机关、企事业单位合作主题活动 |
3.节日大型公益文化活动 |
4.特邀知名作家和艺术家的签售会、见面会 |
5.与民间组织合作公益文化活动和研学旅行 |
6.公益文化阅读活动总结 |
(五)多媒体“互联网+”服务 |
(六)农牧区和境外的阅读推广 |
(七)内蒙古新华书店推进全民阅读现状总结 |
四、内蒙古新华书店推进全民阅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
(一)个别门店转型升级不符合群众需求 |
(二)优惠力度小,影响图书普及、流通 |
(三)借阅服务不能完全满足读者需要 |
(四)个别活动和阅读场景难以兼顾 |
(五)“互联网+”服务存在短板 |
(六)农牧区阅读推广措施效能不足 |
五、内蒙古新华书店推进全民阅读产生问题的原因分析 |
(一)个别旗县小店未能科学实地调研、改造 |
(二)正版图书进价高,实体店成本消耗大 |
(三)借阅服务受制于公共图书馆借阅体系 |
(四)个别读者不知晓活动或不适合参与 |
(五)网络技术人才不具备优势 |
(六)农牧区“软件”服务投入不足 |
六、内蒙古新华书店推进全民阅读建设的改进建议 |
(一)实体书店转型升级需先做实地调研 |
(二)加强正版图书意识普及,适当优惠售书 |
(三)打破借阅服务壁垒,开发自身借阅模式 |
(四)找准活动目标人群定位,合理安排活动区域 |
(五)构建技术人才队伍保障体系,拓展电子化服务途径 |
(六)优化农牧区图书品类,增加人才投入 |
(七)发挥体制改革先驱带头作用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9)新世纪我国城市书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起 |
二、研究意义 |
三、文献综述 |
四、研究内容与方法 |
五、研究创新之处 |
第一章 我国城市书展的历史流变 |
一、城市书展起步与初兴阶段(1980-1994) |
二、城市书展遇冷阶段(1995-1999) |
三、城市书展回暖阶段(2000-2005) |
四、城市书展勃发阶段(2006-2010) |
五、城市书展兴盛阶段(2011-至今) |
第二章 新世纪我国城市书展发展概况及类型 |
一、城市书展的发展态势 |
(一)办展数量增加 |
(二)办展规格升级 |
二、城市书展的时空分布 |
(一)时间分布:主要集中在第三季度 |
(二)空间分布:东部大于中西部 |
三、城市书展的类型 |
(一)类型划分 |
(二)代表性书展 |
第三章 城市书展的功能变迁 |
一、书市:以书为本,书商交易与联系之所 |
(一)排他性看样订货功能 |
(二)公共性图书零售功能 |
(三)宣传展示功能 |
(四)社会交往功能 |
二、书展:以展为主,从展书到展品牌的进阶之路 |
(一)订货与零售功能弱化 |
(二)展示功能强化 |
(三)全民阅读推广功能的衍生 |
三、书香节:以读者为中心,推广全民阅读 |
(一)全民阅读推广功能的深化 |
(二)交流与传播功能的保留与扩展 |
第四章 城市书展存在的问题 |
一、政府主导,展出效果成效低 |
二、东多西少,区域分布不均衡 |
三、定位窄化,营销内容未深耕 |
第五章 城市书展发展优化路径 |
一、协同合作,提高办展效率 |
二、因地制宜,弥补区域间差距 |
三、提高营销水平,获取受众注意力 |
结语:城市书展演进的时代动因 |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我国城市书展统计(以时间为序)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10)作为媒介的先锋书店 ——知识组织、关系生产与表征建构(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缘起 |
第二节 相关研究综述 |
第三节 研究问题 |
第四节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作为知识的媒介:知识的组织、建构和传播 |
第一节 知识组织:中转站、保护所和思想沙龙 |
第二节 知识经理人:知识建构、分类与选择 |
第三节 知识传播:传递、交换与吸收 |
第三章 作为关系的媒介:先锋书店的实践与互动 |
第一节 先锋书店与参与主体的互动 |
第二节 先锋书店中的人际关系的互动 |
第三节 先锋书店与南京城市文化的互动 |
第四章 作为表征的媒介:先锋书店的意义再生与想象 |
第一节 旅游胜地:被凝视的先锋书店 |
第二节 记忆载体:城市文化传承的媒介 |
第三节 符号表征:先锋书店的意象建构与意义再生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四、CEO首创拓展大厦地标与书架(论文参考文献)
- [1]莲都区公共图书馆提升公共服务质量的研究[D]. 蔡毓菁. 江西财经大学, 2021(10)
- [2]“经营位置”在当代环境艺术设计布局中的应用[D]. 赵桧瑜. 辽宁师范大学, 2021(09)
- [3]互联网背景下体验型书店建筑设计研究[D]. 杨鸥翯. 大连理工大学, 2021(01)
- [4]1930年代上海家装设计的现代性路径研究[D]. 丁俊. 江南大学, 2021(01)
- [5]诚品书店经营模式对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工作的启示[J]. 陆路. 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0(04)
- [6]原中央大学建筑系师生在台湾的建筑教育与工程实践研究(1945-1980s)[D]. 周昕怡. 东南大学, 2020
- [7]当代建筑作品大众认知研究 ——以西安为例[D]. 陈艳.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0(01)
- [8]政府工具视角下内蒙古新华书店推进全民阅读建设研究[D]. 董圣. 内蒙古大学, 2020(01)
- [9]新世纪我国城市书展研究[D]. 卞娜娜. 河南大学, 2020(02)
- [10]作为媒介的先锋书店 ——知识组织、关系生产与表征建构[D]. 路端. 南京大学, 20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