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自治区包头政协为经济建设贡献力量

内蒙古自治区包头政协为经济建设贡献力量

一、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政协为经济建设贡献力量(论文文献综述)

张凯[1](2021)在《内蒙古包头市知识产权行政保护研究》文中提出在我国加快建设知识产权强国的背景下,知识产权保护的重要性日益显现,行政保护作为我国特有的保护手段之一,被寄予了很高的期望。目前,内蒙古包头市知识产权行政保护存在体系不够健全、机制建设不够完善等问题,不能很好适应新技术新业态的发展趋势。因此,政府部门如何能够充分发挥出行政保护的优势,达到社会满意的效果,需要深入思考和研究。本文以政府治理为视角,立足于强化知识产权保护,以内蒙古包头市为例,对知识产权行政保护进行深入研究。导论部分说明了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介绍了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内容及方法,并指出本文的创新点和不足;第一章界定了知识产权、行政保护、政府治理的概念,阐述了新公共管理理论、政府职能理论、社会治理理论、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第二章介绍了包头市知识产权基本情况,并对包头市知识产权保护成效进行了简要说明;第三章分析了包头市知识产权行政保护的问题及原因,结合地区实际情况并对照先进地区,发现差距不足,找出落后成因;第四章讨论了国内外知识产权行政保护的经验和启示,学习借鉴先进经验,从中获得灵感启示;第五章介绍完善包头市知识产权行政保护的对策建议,根据地区实际,提出合理化的对策和建议。本文通过对政府行政保护的研究,有助于为包头市加强行政手段保护知识产权提供新思路和新方法,对包头市提升行政保护能力和激发科技创新活力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和现实意义。

姜春宇[2](2021)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包头城市建设特点研究》文中指出内蒙古包头在新中国成立初的十年间,从西北地区的一个商业城市一跃成为全国重要的重工业城市。以“一五”计划开始的国家工业化建设为契机,依托包头丰富的矿产、水利等资源,优越的战略位置,铁路和城市基础设施,为配合建设5个“156项工程”,包头城市建设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本文围绕包头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城市建设开展的基本条件、建设特点和经验启示三个方面展开研究。作为当时国家八大重点建设城市,“一五”计划实施后,包头的新市区由多元对口的技术人员组成规划建设队伍,苏联专家利用苏联城市建设理念指导中国技术人员设计包头新市区规划方案,高校毕业生在综合中苏城市建设理念的基础上设计城市规划方案的具体内容,东部省市有经验的城市建设部门对口支援包头新市区建设,参与包头城市建设的部分管理人员接受专业培训,这样的建设力量使包头拥有从城建管理、制定规划到实施建设多环节优于同时代非重点建设城市的建设队伍。在城市为工业化服务的思想和中苏城市建设理念的共同影响下,包头新市区整体上形成以包钢为主体的城市区位特点,城市内部具有鲜明的形态特点,功能区布局注重服务半径,道路街区划分方正整齐、分级设置、密度高,房屋建筑风格样式中苏相结合。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的城市建设为包头城市长远发展奠定基本框架,其特点为今天的现代城市发展提供有益的启示。论文从城市建设的特性、生产性建设与非生产性建设的关系、城市建设理念三个方面总结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包头城市建设特点。第一,包头城市建设注重计划性和相对稳定性。包头新市区在建设之初就有明确的发展方向和建设规模,有力推动包头城市建设;公共设施建设突出城市远景计划,有利于城市长远发展,但包头城市远期和近期发展关系考虑不足,给城市近期发展和城市居民生活造成诸多不便;包头新市区整体上是在规划方案的长期指导下建设的,有利于城市建设长期稳定,但受特权思想和政治运动影响,包头规划建设发生不少变动,造成城市建设事业受挫。第二,三大原因造成包头城市生产性建设与非生产性建设发展不协调,片面强调先生产后生活,新旧市区发展不平衡。一是城市底子薄,包头难以在短时间内补齐短板;二是包头城市建设侧重为城市工业服务,忽视城市建设与城市居民以及整个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关系;三是急于求成的建设心态破坏城市循序渐进的建设。第三,城市建设理念是城市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建设理念既要有总揽全局的宏观认识,又要从城市建设的各个微观方面总结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进而丰富科学指导现代化城市建设的依据。

王佳媛[3](2021)在《边疆主流媒体传播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话语分析 ——以《内蒙古日报》为例》文中研究说明政治话语是政治传播内容触达受众的重要中介,主流媒体如何通过话语建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关乎新时代民族工作全局。本研究以我国最早成立的民族自治地区——内蒙古自治区为例,通过内容分析和话语分析梳理改革开放至今《内蒙古日报》在“多元一体”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建构时采取的话语和话语策略特征,厘清不同政治语境下话语特征共性与个性,梳理一贯的话语策略在新时代的挑战,讨论治理语境下主流媒体如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发现,政治语境与政治话语存在制约与体现的关系。改革开放以来,随政治语境的变迁,政府话语主体定位和平等的报道视角一脉相承。内容首发渠道、报道体裁、内容形式与时俱进。话语因时而变,从强调“个性”到“共性”,从强调政治认同互信转变为强调文化认同共生,在当前阶段集中表现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新时代,民族地区主流媒体一脉相承的科层制传播模式待完善反馈机制,首发渠道的受众匹配度、话语呈现方式的渠道融合度尚不太显着,文化认同待凸显,话语与受众关联度待提升,需要树立政治沟通观念,促进沟通机制融合、沟通渠道融合和沟通话语融合。

李科[4](2020)在《大青山抗日游击根据地研究》文中指出大青山抗日游击根据地是晋绥抗日根据地的一部分,因依托绥远省境内的大青山而得名,是在党中央、毛主席的战略要求决策下,八路军120师主力于1938年秋开赴大青山创建并发展起来的。大青山抗日游击根据地和晋察冀比起来,面积较小、人口较少,但它在全国的抗日战争中占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大青山抗日游击根据地没有巩固的大后方,自然环境和条件异常恶劣,在建立和发展的过程中,不仅要抗击日伪军,还要同国民党顽固派以及当地的土匪进行斗争。在中共领导下,我八路军与民众参与了军事斗争、政权建设、社会经济活动及文化建设,在根据地创建和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具有民族特色的斗争经验,特别是富有民地域特点的特殊经验,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和现实意义。本文以大青山抗日游击根据地为研究对象,通过查阅档案资料、地方文史资料、专着论文、报刊等相关文献资料,运用历史学、政治学、民族学、社会学等相关学科的理论与研究方法,对大青山抗日游击根据地创建、发展、困难与恢复各时期进行论述。本研究共分七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是对大青山抗日游击根据地进行整体概述。首先论述根据地开辟之前,抗日战争的初期形势,特别是“七七事变”前后绥远形势。其次论述大青山地区的战略地位。从自然环境、人文环境和战略环境三个方面对大青山的地位以及建立大青山抗日游击根据地的必要性进行阐述。之后将大青山抗日游击根据地分为创建、发展、巩固与恢复三个时期,结合每个时期的特点进行论述。第二部分主要阐述大青山抗日游击根据地的军事斗争。此部分通过根据地敌我双方军事力量对比、我军的作战方针与战略战术来阐述对日斗争的过程。大青山除了日伪军这些公开的敌人以外,还有土匪的干扰、当地老百姓深受其害。大青山支队在绥中、绥南、绥西三个地区同时开展剿匪斗争,基本消除了匪患,得到了群众的支持和信任。同时我军时常受到国民党“抗日民主自卫军”的侵袭。我军在抗战过程进行了三次反顽斗争,有理有利有节地打退了顽军的进攻。除了大青山骑兵支队、游击队的军事斗争以外,地下斗争也成为大青山地区抗日斗争的一条重要战线。我党我军在日伪严密管控的重点城市、乡镇以及国际交通线开展了地下斗争,紧密配合武装的游击战争。第三部分主要论述大青山抗日游击根据地的政权建设。大青山抗日游击根据地在动委会和抗日民主政权的建立的基础上建立了各级抗日政权,并以各种方式全面进行政权工作。其中包括抗日民主统一战线工作、蒙古族工作、干部工作、民政工作和妇女工作等几个方面的工作。特别是蒙古族工作,成为各级抗日民主政府的中心工作,主要包括有在政府机构中专门设立蒙古民族工作部门,大力培养蒙古民族干部,组织蒙古民族抗日武装,制订保护蒙古民族利益的条例,从而改善蒙汉民族关系,增强了各民族团结抗日的力量。第四部分系统论述大青山抗日游击根据地经济工作的制度和政策。此部分首先对根据地财政经济建设进行论述,包括大青山地区的农业、工业、商业以及金融业方面的内容。其次是阐述日军在经济掠夺、经济封锁以及毒化政策下,我军的对敌经济斗争。最后总结根据地财政经济建设取得的成绩和不足。第五部分主要阐述大青山抗日游击根据地的军事建设。首先是大青山武装力量的建设,包括大青山骑兵支队、抗日游击队和游击小组和敌后武工队。之后是对部队官兵的教育工作,包括政治教育和军事教育。第六部分全面论述大青山抗日游击根据地的文化建设。此部分通过教育、民间文艺、新闻出版、宗教四个方面对大青山地区文化教育建设论述。在教育方面,主要包括绥远地区的教育概况、根据地文化教育建设的方针政策与措施、根据地进行教育建设的困境及原因等内容。在民间文艺创作方面,通过对当时遗留下来的部分歌曲进行分析,对其内容、形式、特点进行阐述。在新闻出版方面,对当时创办的报纸、期刊进行梳理和归总,分析新闻出版物的作用和意义。在宗教发展方面,通过对绥远地区喇嘛教和基督教的发展情况进行归纳,阐述根据地对宗教的利用和发展。结语对大青山抗日游击根据地的地位和历史经验进行剖析。大青山抗日游击斗争,不仅推动了抗日战争的胜利,在这一过程中,根据地政权组织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和群众路线,为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总之,本文通过大青山抗日游击根据地的创建、发展、困难以及恢复的过程,从根据地的政权建设、经济建设、军事建设、文化建设等方面进行论述,反映出大青山抗日游击根据地军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不畏强权侵略,为了中华民族的独立与繁荣富强,奋斗不息的精神。

李晓阳[5](2020)在《基层政协参与公共政策制定问题研究 ——以包头市九原区政协为例》文中认为人民政协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制度安排,它是人民民主的重要实现形式,是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重要渠道和专门协商机构,在我国公共政策制定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目前,基层政协参与公共政策制定中发挥的作用和产生的影响仍然十分有限。探求基层政协在参与公共政策制定的作用和影响,加深对基层政协履职能力建设的研究与分析,对健全和完善我国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形式,推进基层人民政协各项事业的发展,减少公共政策的失灵等具有极端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本文以基层政协参与公共政策制定为研究对象和内容,阐述了基层政协参与公共政策制定的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以包头市九原区政协为例,分析并说明了基层政协参与公共政策制定的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及问题产生的原因,并通过学习借鉴国内一线城市的优秀先进经验,结合基层政协工作实际,提出了提高基层政协参与公共政策制定的建议和对策。

侯一凡[6](2020)在《内蒙古草原题材油画创作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国油画艺术多元发展,少数民族题材油画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以今内蒙古自治区为行政区域划分的中国北方草原,拥有悠久的历史文化,草原生态、人文景观构建了独特的民族审美观念。长久以来围绕“草原”母题展开的艺术创作始终没有间断过,其拥有持久的地域魅力且具有可探索的文化深度。以草原题材展开的油画创作发端于新中国成立之后,尽管其相较于内地及沿海发达地区起步稍晚,但在国内民族题材美术创作中较早的发展起来,并且拥有相对扎实的根基。从兴起到繁荣发展的70年中,内蒙古的草原题材油画拥有一支执着的创作队伍,以他们的不懈努力,在全国美术界取得了骄人的成绩。曾经的辉煌成就书写了内蒙古美术发展史中浓墨重彩的一页,其发展阶段背后的多种成因及后期影响值得研究。对探索时期的梳理以及辉煌时期的总结,有利于未来民族美术的积极发展。目前就内蒙古草原题材油画的研究现状来看,在广度与深度上,仍有可探索的空间,笔者尝试从学理层面对其进行全面的梳理,并进一步思考其存在的现实问题。在“全球化”与当代前卫艺术发展迅速的今天,民族题材美术与当代艺术发展的位差,使内蒙古的油画家陷入一种尴尬的境地。面对草原生态环境发生的改变,那些对曾经抒情性传统的延续也使草原题材油画创作走入瓶颈期。新时代的背景下,我们亟待发现创作中存在的问题,探讨如何应对与转变,从而寻求民族艺术的创新之路。本文将以新中国成立70年为节点,结合主流艺术发展脉络对内蒙古草原题材油画创作进行整体研究。从共时与历时两方面的视野,结合草原地域的自然生态和文化生态环境,以艺术人类学的角度切入,借助其方法对地域特点进行考证,借助民族学、文化学的视角对人文背景进行分析,借助美学、图像学的方法对艺术本体进行解读,将理论与实例相结合,针对其艺术特色与文化价值展开多纬度的探讨,以期为地域美术研究打开新的思路。本文拟突出问题意识,并以此架构全篇,即分五章内容,针对四点聚焦问题展开讨论:(一)第一章草原题材油画创作形成的地缘环境与人文背景,以及第二章发展脉络及时代因素,围绕北方草原生态文化圈,在全国艺术形态同时期发展的比较视野下,探讨草原题材油画创作如何形成,如何表现,如何发展。(二)第三章在对作品创作内容的分类研究,以及第四章对本体的艺术特色与审美分析中,通过分析作品生成的艺术特点及横向对比异域民族题材油画创作,探讨研究对象形成了哪些独特的地域艺术品格,廓清其艺术个性及美学特征。(三)第五章的文化追问中,将草原题材油画发展视为一个动态的生命体,探讨在其生长过程中草原文化起到了怎样的作用,而艺术创作又是怎样丰富和传承草原文化的。根据艺术反映论与决定论,研究双向影响促进下,草原文化与草原题材艺术创作在当代语境中的相互作用。(四)在本文的结语部分,通过前文系统的梳理与学理分析,进一步明晰当代内蒙古草原题材油画创作中存在的问题,探讨其如何在新的生态文化语境中,适应新变化,化解新矛盾,产生新能量,焕发新生命。

赵玲艺[7](2020)在《民族地区城市工业绿色发展路径研究 ——以包头市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现代工业的快速发展使得中国的经济总量快速增加,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的同时,也带来了环境破坏日益严重、资源浪费加剧等问题,工业走绿色发展道路是解决工业发展和环境保护的途径之一。同时,内蒙古要建成我国北方的生态屏障,客观上更加进一步促进包头市工业走绿色发展道路。包头市是内蒙古自治区最大的工业城市,也是新中国成立时最先发展工业的城市。现如今,包头市由于过于依赖传统工业,科技水平低,民族地区生态环境脆弱等问题使得工业的发展面临着一些问题,加上生态文明建设的增强,民族地区对生态环境的重视,包头市的传统工业被迫面临转型。现阶段,我国宣传提倡绿色发展,为包头市的工业发展提供了新思路。为了更好地发展民族地区的工业,在新形势下,工业绿色发展已经成为必然的趋势。本文以包头市工业绿色发展的路径入手,找到包头市工业绿色发展存在的问题和产生的原因,有针对性的提出相关建议。主要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本文进行分析之前,初步探讨了什么是民族地区城市工业、绿色发展和工业绿色发展,介绍了相关理论依据,为本文展开分析奠定了基础。第二部分,对包头市工业发展的历史和现有的优势做了简单的介绍,为包头市工业走绿色发展道路能够发挥自身最大的优势做铺垫。第三部分,通过查询资料和现状的分析,进一步明确了包头市依赖传统工业、生态监管体制不健全、工业布局不合理、研发投入不足、政府宣传不到位五个方面制约着包头市工业绿色发展。第四部分,根据包头市自身的情况分析出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第五部分针对包头市工业走绿色发展道路的制约因素,从政府思想认识、生态监管体制、打造绿色工业园区、科研投入、生态宣传教育机制五个方面,提出了包头市工业绿色发展的建议。

赵姣[8](2019)在《民建内蒙古区委参与公共决策的现状及对策研究》文中认为我国已进入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阶段,不同利益主体的利益诉求呈现多元化趋势,社会结构逐渐分化,这要求决策者在制定决策时更要兼顾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的个性化需求,吸引更多的社会力量参与决策,以便公共决策能够尽可能地体现不同阶层和群众的实际需求。我国实行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这是社会主义政治体制的独特优势,也为各民主党派参与公共决策提供了强有力的制度保障。在制定和施行公共决策的过程中,应该引导各民主党派积极参与,通过发挥参政议政、民主监督,参加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政治协商职能,提高民主党派在政治上的参与度。如何发挥民主党派参与公共决策的政治优势,全面实现民主党派参政议政、民主监督,参加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政治协商职能,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探讨的重要课题。民建内蒙古区委围绕自治区党委和政府的中心任务,积极参与公共决策的制定,结合党派自身特点服务于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切实履行了参政党的职能。党派成员提出的一些优秀的政协提案及人大建议,得到决策者的重视并贯彻落实。但与此同时,民建内蒙古区委参与公共决策的能力还需要进一步提升,民主党派的资源和优势并未全面展现。本文以民建内蒙古区委为例,尝试对民主党派参与公共决策的问题进行研究,以便进一步发挥民主党派在参与公共决策上的积极作用。为此,本文采取了文献研究、案例分析、问卷调查等研究方法,对民主党派参与公共决策的问题进行论述,并从突出党派自身特点,增强参与公共决策意识;加强制度保障,畅通民主党派参与公共决策的渠道;着力营造民主党派参与公共决策的良好社会氛围,增强公众对民主党派的了解等方面提出了对策建议。

乌云[9](2019)在《内蒙古边境地区演变研究 ——以乌拉特地区为主(1911-2014)》文中指出内蒙古边境地区演化过程改变了中国内陆边疆在世界格局中的地位,每个时期发挥了不同的历史作用。从北部屏藩到抗战边疆,再成为现代国家的边境,如今又是“一带一路”上的重要节点,承载着中蒙俄经济走廊重要桥梁的使命,互通世界。本文以民族学为视角、历史学为基础,结合社会学、国际关系学等理论,选择乌拉特地区为主要考察对象,“以小见大”,全面梳理了内蒙古边境地区从边缘到中心、从边疆到边境、再从无国界线到最终确定边界的历史,探究了新的国际格局下中蒙关系的发展演变历程,以期还原真实的边境历史。而这一历史并不仅限于“政治型”的大历史,也关乎不同边境群体的小历史,为人们展现更全面的边疆画卷,是本文最主要的研究意义所在。乌拉特地区历史变迁是近代中国北部边疆历史的一个缩影,体现了国家边界意识的不断增强,以及国际条约下与各国之间一种新的合作共赢。也是中国从20世纪初到21世纪初为止的百年文明复兴历程,由弱变强,为打造互联互通的命运共同体而努力的最现实写照。论文由绪论、正文和结论三大部分构成。绪论部分旨在说明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相关概念的界定、研究现状综述、基本史料以及研究方法等。正文部分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论述:一,民国时期的内蒙古地区,面对外蒙古宣布独立、中苏交往以及日本侵略战争等不同历史危机与挑战,采取的立场和发挥的历史作用。二,建国初在同盟阵营下的中蒙“蜜月”期,内蒙古边境地区从传统边疆转变为现代边境地区,经历了看似和睦、并伴随了人畜越境、移民涌向边疆等不同的过渡状态。三,中苏关系恶化影响下,随着中蒙两国边境矛盾的加深,内蒙古边境地区又成为主要战备区之一,促进了边界的确定,进一步推动了现代边境制度的形成。四,随着国际格局变化,中蒙开启全面开放时代,双方互设口岸进行对外贸易,内蒙古边境地区又变成全球化视野下的经济合作区域,也成为了不同政治实体和社会文化接触的主要场域。五,进入21世纪,中蒙开启战略伙伴关系,内蒙古边境地区又有了新局面,口岸经济带动当地经济发展,推动边境地区的城镇化,成为了跨界民族的聚居地。结论部分指出,随着“一带一路”的进一步实施,不断巩固和扩大了中国与其他国家之间的互利合作,它将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打开世界范围内区域合作的新局面。而内蒙古边境地区作为互联互通中国与世界的主要通道和窗口,发挥了桥头堡作用,带来了中蒙两国发展的新机遇。

张海灵[10](2019)在《包头工业基地初创时期妇女工作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新中国成立后,国家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促成妇女解放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妇女迫切要求获得男女平等的地位,此阶段实现平等的温和且最为直接的方式是参加社会生产劳动。妇女在参加社会劳动的过程中获得经济独立,进而可以争取政治上一席之位,进而使男女平权成为现实可能,不再仅限于理论条文。新中国工业建设初期,国家鼓励妇女积极参加社会生产,为妇女解放创造了极佳的时代契机。大量妇女为寻求解放,积极响应国家号召,服从国家政策,积极地投身于国家建设。其中,包头工业基地初创时期的妇女工作经验尤为突出,对于妇女工作的管理是比较具有代表性的。在妇女工作开展的过程中,妇女组织由不成型到广泛成立成熟,主要包括妇联、女工委员会、家属委员会等相关组织。这些组织在组织、动员、管理妇女的同时,也维护了妇女的合法权益;规章制度进一步确立和完善,国家层面制定了男女平权等相关法律,以及保护妇女合法权益的相关劳动保护制度。同时包头市和各工厂在遵循国家规定的制度下,根据实际情况,将制度进一步细化,明确妇女的权利和义务;具体的女工和工属(男性职工的女性家属)工作在实际情况中得到进一步开展,在开展过程中出现了不可忽视的问题,通过解决这些问题,妇女工作得到进阶提升。女工工作的历史实践,主要围绕三关四保(恋爱、结婚、生孩子、经期、孕期、产期、哺乳期)开展工作。工属工作的历史实践主要围绕思想站位、提高文化水平、鼓励发展副业等方面进行。妇女走出家庭,参加社会劳动,获得了话语权,充分地反映了此阶段我国的妇女解放程度。

二、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政协为经济建设贡献力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政协为经济建设贡献力量(论文提纲范文)

(1)内蒙古包头市知识产权行政保护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言
    (一)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1.选题背景
        2.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1.国外研究现状
        2.国内研究现状
    (三)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1.研究内容
        2.研究方法
    (四)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1.创新点
        2.不足之处
一、相关概念和理论阐述
    (一)相关概念
        1.知识产权
        2.知识产权行政保护
        3.政府治理
    (二)理论阐释
        1.新公共管理理论
        2.政府职能理论
        3.社会治理理论
        4.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二、内蒙古包头市知识产权行政保护现状
    (一)包头市知识产权基本情况
        1.包头市知识产权及管理部门情况
        2.包头市知识产权发展情况
    (二)包头市知识产权行政保护成效
        1.颁布知识产权保护地方性法规
        2.完善知识产权保护政策措施
        3.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执法力度
        4.健全知识产权维权援助体系
        5.提高知识产权宣传培训效果
三、内蒙古包头市知识产权行政保护的问题及原因
    (一)包头市知识产权行政保护存在的问题
        1.知识产权行政保护力度不够
        2.知识产权市场监管措施缺失
        3.知识产权管理部门职能分散
        4.知识产权执法保护队伍参差不齐
        5.知识产权执法协作不够紧密
        6.知识产权保护宣传形式单一
    (二)包头市知识产权行政保护存在问题的原因
        1.知识产权行政保护重视程度不够
        2.知识产权保护地方立法较为落后
        3.知识产权行政保护体系不够健全
        4.知识产权行政保护考评奖励机制不完善
        5.知识产权保护专业人才缺乏
        6.知识产权社会共治的局面尚未形成
四、国内外知识产权行政保护的经验和启示
    (一)国外知识产权行政保护的经验和启示
        1.国外知识产权行政保护的经验
        2.国外知识产权行政保护的启示
    (二)国内知识产权行政保护的经验和启示
        1.国内知识产权行政保护的经验
        2.国内知识产权行政保护的启示
五、完善内蒙古包头市知识产权行政保护的对策建议
    (一)完善知识产权行政保护法规规章和政策措施
        1.完善知识产权行政保护法规规章
        2.制定知识产权行政保护政策措施
    (二)优化知识产权行政保护的职能配置和机构设置
        1.优化行政保护的职能配置
        2.整合行政管理的机构设置
    (三)加强知识产权行政保护队伍建设
        1.强化行政管理队伍建设
        2.优化行政执法队伍建设
    (四)加强知识产权行政保护机制建设
        1.建立行政保护协调联动机制
        2.完善政企沟通联系机制
        3.优化维权援助服务机制
    (五)提升知识产权行政保护监管水平
        1.创新行政执法方式
        2.优化行政执法流程
        3.强化重点领域监管
    (六)推进知识产权行政保护社会共治
        1.加强行业组织自律
        2.加强企业自主保护
    (七)加强知识产权行政保护监督评价问责
        1.完善行政内部监督评价
        2.加强行政外部监督
        3.加强监督结果的问责
结论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2)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包头城市建设特点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选题意义
    (二)研究现状
        1、中国城市建设研究状况
        2、包头城市研究
    (三)研究方法
    (四)概念界定
一、包头建设现代工业城市的基本条件
    (一)人民政权得以巩固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初步确立
    (二)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推动重点城市建设
        1、确立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
        2、为配合建设“156 项工程”确定重点建设城市
    (三)包头特殊的区位优势
        1、具备满足现代工业的矿产、水利资源
        2、保障国防安全和均衡生产力布局的战略位置
        3、便于工业建设起步的铁路设施和城市基础
二、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包头城市建设的特点
    (一)多元对口的技术人员参与规划建设
        1、苏联城市规划专家以指导为主
        2、高校毕业生是城市规划的主力
        3、东部省市对口支援包头城市建设
        4、参与包头城市建设的部分城建干部接受专业培训
    (二)以包钢为主体的城市区位特点和城市布局
        1、由包钢厂址决定包头新市区位置
        2、以服务包钢生产生活为主的城市布局
    (三)中苏城市建设理念相结合的城市内部形态
        1、功能区布局注重服务半径
        2、道路街区划分方正整齐、分级设置、密度高
        3、房屋建筑结合中苏建筑风格和建设标准
三、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包头城市建设特点的历史评述
    (一)城市建设注重计划性和稳定性
        1、城市有明确的发展方向和建设规模
        2、公共设施建设注重城市长远发展
        3、规划方案总体上长期指导城市建设
    (二)城市生产性建设与非生产性建设发展不协调
        1、城市建设片面强调先生产后生活
        2、新旧市区建设不平衡
    (三)城市建设理念是城市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3)边疆主流媒体传播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话语分析 ——以《内蒙古日报》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及思路
    (二)创新之处
    (三)相关文献综述
        1.政治传播研究综述
        2.话语分析研究综述
        3.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综述
    (四)研究方法
    (五)样本选取与类目建构
        1.样本选取
        2.类目建构
一、改革开放至今主流媒体“多元一体”民族和国家认同的话语特征分析
    (一)一脉相承的政府话语主体和平等报道视角
        1.关注政府政策动向,转引权威声音
        2.报道视角平等客观,近景镜头拉进距离
        3.多元素叙事再现,和谐一体互动
    (二)与时俱进的首发渠道、报道体裁和内容形式
        1.首发渠道:逐渐重视线上渠道
        2.报道体裁:偏好消息报道,偶见新意互动
        3.内容形式:侧重文字灌输,多模态尚不显着
    (三)话语导向因时而变:从多元到共性,从政治认同到文化共生
        1.1978-1990年国家认同发展期:社会生活改善,政治认同互信
        2.1991-2013年国家认同充实期:文化认同凸显,受助者变为互助者
        3.2014年至今国家认同巩固期:厘清多元一体,铸牢五个认同
    (四)典型案例分析
二、新时代主流媒体传播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话语策略分析
    (一)科层制传播模式待完善反馈机制
    (二)渠道与受众匹配度、话语渠道融合度尚不显着
    (三)文化认同待凸显,与受众关联度待提升
三、把握政治沟通规律,促进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入人心
    (一)沟通机制融合:打造多层次交流平台
    (二)沟通渠道融合:官方与自媒体联动,传播主体多元化
    (三)沟通话语融合:“滴灌式”讲故事,多模态直观呈现
结语
参考文献
    (一)专着
    (二)学位论文
    (三)期刊
附录1:1978-2021年1月31日《内蒙古日报》关于“多元一体”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的相关报道
致谢

(4)大青山抗日游击根据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0.1 选题依据与意义
    0.2 国内外研究综述
        0.2.1 国内研究综述
        0.2.2 国外研究综述
    0.3 研究内容、方法及创新之处
        0.3.1 行文结构及研究内容
        0.3.2 研究方法
        0.3.3 创新之处
第一章 大青山抗日游击根据地概述
    1.1 大青山地区的战略地位
        1.1.1 大青山地区的地理环境
        1.1.2 大青山地区的人文环境
        1.1.3 大青山地区的战略环境
    1.2 “七七”事变前后的绥远形势
        1.2.1 “九·一八”事变之后的绥远形势
        1.2.2 绥远抗战
        1.2.3 援绥抗战运动
        1.2.4 “七七”事变后的绥远形势
    1.3 大青山抗日游击根据地的开辟(1938.3-1938.12)
        1.3.1 大青山支队的组建
        1.3.2 游击区的开辟
        1.3.3 动委会的建立
    1.4 大青山抗日游击根据地的发展时期(1939.1-1941.12)
        1.4.1 抗日民主政权的建立
        1.4.2 骑兵支队与游击队的建立
        1.4.3 抗日民主政权下的统战工作
        1.4.4 根据地发展时期的军事斗争
        1.4.5 根据地发展时期的经济工作和教育事业工作
    1.5 大青山抗日游击根据地的困难与恢复时期(1942.1-1945.8)
        1.5.1 根据地的困难局面
        1.5.2 隐蔽政策的实行
        1.5.3 反对摩擦打击顽军
        1.5.4 敌后武工队的建立
第二章 大青山抗日游击根据地的军事斗争
    2.1 根据地敌我双方军事力量对比
        2.1.1 大青山地区八路军的兵力
        2.1.2 大青山地区日军的兵力
    2.2 对日军事斗争
        2.2.1 与日军的正面斗争
        2.2.2 粉碎敌军围攻战斗
        2.2.3 粉碎敌军的“报复性”扫荡斗争
        2.2.4 反攻之战
    2.3 军事斗争中的对伪工作
        2.3.1 伪军的军事力量及我军对伪政策
        2.3.2 八路军在军事斗争中对伪军的争取工作
        2.3.3 对伪工作的经验教训
    2.4 清剿土匪斗争
        2.4.1 匪患形成的原因
        2.4.2 大青山地区的匪患情况及党对土匪的政策
        2.4.3 大青山地区的剿匪斗争
    2.5 反顽斗争
        2.5.1 绥远民众抗日自卫军
        2.5.2 第一、二次反顽斗争
        2.5.3 第三次反顽斗争
    2.6 地下斗争
        2.6.1 城市的地下斗争
        2.6.2 乡镇的地下工作
        2.6.3 国际交通线的地下工作
第三章 大青山抗日游击根据地的政权建设
    3.1 根据地民主政权建设的政治基础
        3.1.1 中共中央关于根据地民主政权建设的指示
        3.1.2 动委会的建立
        3.1.3 根据地党政军领导机构的建立
    3.2 根据地民主政权建设的内容
        3.2.1 政权体系的建设
        3.2.2 政权形式的建设
        3.2.3 法制建设
    3.3 抗日民主政权下的干部工作
        3.3.1 干部的选拔和培养工作
        3.3.2 开展干部的教育工作
        3.3.3 注重干部的审查和反腐工作
    3.4 抗日民主政权下的统战工作
        3.4.1 团结傅作义将军
        3.4.2 争取各阶层各团体的爱国力量
        3.4.3 发动最广大的人民群众
        3.4.4 联络会党
        3.4.5 组织信教人群
    3.5 抗日民主政权下的蒙古族工作
        3.5.1 设立蒙古族民族工作机构
        3.5.2 大力培养民族干部
        3.5.3 努力争取蒙古王公上层
        3.5.4 大力开展蒙古族群众工作
    3.6 抗日民主政权建设取得的成绩和不足
        3.6.1 巩固和发展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3.6.2 有效遏制了腐败现象
        3.6.3 加强了根据地的法制建设
        3.6.4 推进了根据地各项事业的发展
第四章 大青山抗日游击根据地的经济建设
    4.1 根据地经济概况
        4.1.1 大青山地区的自然环境
        4.1.2 大青山地区的社会生产
    4.2 根据地的经济工作
        4.2.1 开展春耕工作
        4.2.2 推动手工业发展
        4.2.3 发展商业贸易
        4.2.4 管理金融业
    4.3 根据地的财政工作
        4.3.1 根据地的财政制度和政策
        4.3.2 根据地的主要财政收入
        4.3.3 根据地的主要财政支出
    4.4 对敌经济斗争
        4.4.1 日寇在大青山地区的经济掠夺、封锁和“毒化”
        4.4.2 我抗日军民的对敌经济斗争
    4.5 根据地财政经济建设取得的成绩和不足
        4.5.1 根据地财政经济建设取得的成绩
        4.5.2 根据地财政经济建设存在的不足
第五章 大青山抗日游击根据地的军事建设
    5.1 根据地武装建设
        5.1.1 骑兵支队
        5.1.2 抗日游击队
        5.1.3 敌后武工队
        5.1.4 根据地的群众武装
    5.2 根据地部队官兵教育
        5.2.1 思想政治教育
        5.2.2 军事教育
    5.3 根据地军事建设取得的成绩和经验
        5.3.1 根据地军事建设取得的成绩
        5.3.2 根据地军事建设取得的经验
第六章 大青山抗日游击根据地的文化建设
    6.1 根据地文化教育建设的方针政策与措施
        6.1.1 绥远地区教育情况概述
        6.1.2 抗日民主政权下的教育建设
        6.1.3 根据地进行教育建设的成绩及困境
    6.2 根据地民间文艺的创作
        6.2.1 根据地民间文艺的内容
        6.2.2 根据地民间文艺的形式
        6.2.3 根据地民间文艺的特点
    6.3 根据地新闻出版物的发展
        6.3.1 日军殖民统治下对绥远地区新闻出版广播的侵略活动
        6.3.2 根据地新闻出版业、电影业的发展
        6.3.3 根据地新闻出版物发展的作用及意义
    6.4 根据地宗教的建设
        6.4.1 绥远地区宗教发展概况
        6.4.2 根据地对宗教的利用和建设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5)基层政协参与公共政策制定问题研究 ——以包头市九原区政协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研究背景
        2.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1.国外研究现状
        2.国内研究现状
    (三)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研究内容
        2.研究方法
    (四)创新与不足之处
        1.创新之处
        2.不足之处
一、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一)相关概念
        1.人民政协
        2.基层政协
        3.协商民主
        4.公共政策
    (二)理论基础
        1.基层协商民主理论
        2.参与理论
        3.公共政策制定理论
二、基层政协参与公共政策制定的概况
    (一)基层政协三大职能在参与公共政策制定中发挥的作用
        1.政治协商在公共政策制定中发挥的作用
        2.民主监督在公共政策制定中发挥的作用
        3.参政议政在公共政策制定中发挥的作用
    (二)基层政协参与公共政策制定的主要方式
        1.召开会议
        2.提案办理
        3.开展调研、视察活动
        4.反映社情民意信息
        5.提供社会服务
        6.收集编撰文史资料
        7.开展咨询、交流、宣传工作
    (三)基层政协参与公共政策制定过程中取得的成效
        1.促使政策问题进入公共政策制定程序
        2.促进公共政策制定科学化
        3.促进公共政策制定民主化
        4.促进公共政策制定法制化
三、基层政协参与公共政策制定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基层政协参与公共政策制定存在的问题
        1.相关制度建设还不够完善
        2.协商议政成果转化实效性不强
        3.调研成果转化运用不够
        4.界别优势不够突出
        5.智库资源不够丰富
        6.委员产生不够科学
    (二)基层政协参与公共政策制定问题的原因分析
        1.没有硬性制度作为职能实施的保障
        2.基层政协履职能力不受重视
        3.调研报告的针对性、可操作性不强
        4.委员配置涵盖面不全、代表性不强
        5.建立智库意识不强、智库人员匮乏
        6.委员选拔条件不够明确、产生渠道不畅通
四、国内基层政协参与公共政策制定的经验与启示
    (一)北京市朝阳区政协参与公共政策制定的经验
    (二)上海市闵行区政协参与公共政策制定的经验
    (三)国内基层政协参与公共政策制定的启示
五、提高基层政协参与公共政策制定的对策建议
    (一)细化和完善政协有关制度
        1.细化政协履职制度
        2.完善政协协商制度
    (二)强化和树立协商民主意识
        1.高度重视政协工作
        2.积极支持政协履行职能
    (三)协商和转化调研成果
        1.选题应更贴合实际
        2.加强调研力量整合
    (四)发挥和调动界别优势
        1.建立系统联系机制
        2.要与时俱进调整界别设置
    (五)建立和健全智库建设
        1.注重基层智库建立,明确功能定位
        2.借力到位,挑选复合研究人才
    (六)完善和改进政协委员产生机制
        1.协商确定委员人选时建立申请制
        2.加强政协在委员产生渠道上的作用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6)内蒙古草原题材油画创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对象与选题缘起
    二、研究现状与文献综述
    三、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
    四、研究意义与创新
第一章 草原题材油画创作形成的地缘环境与人文背景
    第一节 北方草原的地域环境与生活方式
        一、以草原为主的多样化自然生态
        二、开放与封闭并存的游牧空间
        三、四季轮牧与天人相谐的生活方式
    第二节 人文背景与审美心理构建
        一、万物有灵的自然崇拜与虔诚的民族信仰
        二、自由、坚韧与包容的民族心理特质
        三、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的审美心理互渗
    第三节 传统艺术中的视觉审美要素
        一、岩画结构的朴拙概括
        二、青铜造型的力度扩张
        三、鹿石雕刻的线性解构
        四、寺庙壁画的多彩韵致
        五、民间美术的装饰表现
第二章 草原题材油画创作的发展脉络及时代因素
    第一节 草原题材油画创作的早期形态
        一、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影响与“两结合”创作方法的体现
        二、主题性创作的普遍关注
        三、本土化与民族化的初期探索
        四、内蒙古油画发展根基的奠定
    第二节 新时期草原题材油画创作的多向度拓展
        一、美术创作的复苏与开放自由的情感表现
        二、现实主义表达中个人风格的自觉追求
        三、精神空间探索——关于“风情”与“超风情”的问题
        四、以妥木斯为代表的草原题材油画创作群体的形成
    第三节 新世纪以来的草原题材油画创作
        一、当代新兴艺术群体及其探索实践
        二、他文化冲击下探究草原文化取向
        三、风情性的延续与创作发展的瓶颈
第三章 草原题材油画创作的类型呈现
    第一节 草原地域生活与民族风情
        一、自然生态图景
        二、游牧生活表现
        三、草原民俗活动
    第二节 历史再现与视觉叙事
        一、浪漫激越的草原文明进程
        二、革命时期的现实主义再现
        三、当代草原建设的多样表达
    第三节 文化追问与象征内涵
        一、史诗传说与文化符号
        二、文化遗迹的厚重积淀
        三、神圣而虔诚的草原仪式
    第四节 精神探索与生命哲学
        一、民族肖像的精神世界窥探
        二、母性的主题及永恒的光辉
        三、鞍马文化的精神象征
        四、传统与现代文明碰撞引发的生存反思
第四章 草原题材油画创作本体的审美分析
    第一节 草原题材油画创作的艺术表现
        一、宏阔的视觉空间构图
        二、意象性造型与写意性笔法
        三、色彩运用的特有张力
        四、粗犷的浮雕肌理塑造
        五、线性表达的内在骨力
        六、平面化与装饰性的语言表现
    第二节 草原题材油画创作的审美意蕴
        一、质朴与醇厚的鲜活力——民族生活的原生态表达
        二、畅然与高古的穿透力——传统艺术的提炼与升华
        三、造化与心源的转化力——自然物象内化的草原情怀
        四、含蓄与奔放的表现力——诗意的抒情美与劲健的刚性美
    第三节 比较视野中的内蒙古草原题材油画创作
        一、藏民族题材油画创作
        二、新疆少数民族题材油画创作
        三、三地民族题材油画创作的共性与个性
第五章 草原题材油画创作的文化追问
    第一节 创作对象、主体与受众视角的草原文化表达
        一、以游牧经济形态为基础的地域文化彰显
        二、法度自然的生态性文化观照
        三、异度空间天人共生的审美共鸣
    第二节 草原题材油画创作中的民族文化交流
        一、油画语言呈现中西方艺术跨文化的创作实践
        二、艺术语言的中性调和体现游牧文化的包容性
        三、全球化语境下民族身份的文化自信与文化认同
    第三节 传承与发展中草原文化的当代意义
        一、开掘——民族文化审美资源
        二、传承——保存民族文化的鲜活性
        三、创新——提升民族艺术在民族文化谱系中的文化内涵
结语:问题与出路
参考文献
图片出处
附录
    附录1 内蒙古油画大事记(1946-2019)
    附录2 油画家燕杰访谈录
    附录3 油画家王延青访谈录
    附录4 画家王荣访谈录
    附录5 油画家博·阿斯巴根访谈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7)民族地区城市工业绿色发展路径研究 ——以包头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2.现实意义
    (三)国内外研究综述
        1.国内研究现状
        2.国外研究现状
    (四)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
        2.比较法
        3.调查法
一、理论依据及概念界定
    (一)理论依据
        1.民族区域自治理论
        2.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理论
        3.习近平生态思想理论
    (二)概念界定
        1.民族地区城市工业
        2.绿色发展
        3.工业绿色发展
二、包头市工业发展的基本状况
    (一)包头市工业发展的历史
        1.基本建设阶段
        2.发展受阻阶段
        3.恢复发展阶段
        4.重新布局阶段
        5.全面快速发展阶段
    (二)包头市工业绿色发展的优势
        1.民族政策优势
        2.资源和区位优势
        3.其他优势
三、包头市工业绿色发展面临的问题
    (一)依赖传统工业
    (二)政府管理缺陷
    (三)“工业围城”造成的环境问题
    (四)企业创新能力低
    (五)公民环境保护理念欠缺
四、包头市工业绿色发展面临问题的原因
    (一)政府思想认识不到位
    (二)生态监管体制不健全
    (三)工业布局的不合理
    (四)研发投入不足
    (五)政府宣传教育不到位
五、包头市工业绿色发展的路径
    (一)加强政府思想认识
    (二)完善生态监管体制
        1.加快生态监管法治体系建设
        2.完善监督体制
        3.完善公众监督举报渠道
    (三)打造绿色工业园区
    (四)加大科研投入
    (五)完善生态宣传教育机制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一)专着类
    (二)中文期刊类
    (三)其他类

(8)民建内蒙古区委参与公共决策的现状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1.研究背景
        2.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1.国外研究现状
        2.国内研究现状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1.研究思路
        2.研究方法
    (四)创新与不足
        1.创新之处
        2.存在的不足
一、民主党派参与公共决策的理论分析
    (一)相关概念
        1.民主党派
        2.公共决策
    (二)理论基础
        1.民主参与理论
        2.协商民主理论
        3.习近平关于民主党派参与公共决策的重要论述
    (三)民主党派参与公共决策的主要内容及作用
        1.民主党派参与公共决策的主要内容
        2.民主党派参与公共决策的作用
二、民建内蒙古区委参与公共决策的基本情况及成效
    (一)民建内蒙古区委简要介绍
    (二)民建内蒙古区委参与公共决策的基本情况
        1.积极参政议政
        2.有序开展民主监督工作
        3.高质量完成重点课题调研
        4.强化公共决策参与能力建设
    (三)民建内蒙古区委参与公共决策的主要成效
        1.最先提出并大力推动将内蒙古列入西部大开发战略范围
        2.做好两会建言献策
        3.及时反映社情民意
三、民建内蒙古区委参与公共决策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问卷调查及访谈实施基本情况
        1.问卷调查的基本情况
        2.访谈的基本情况
    (二)民建内蒙古区委参与公共决策存在的问题
        1.参与公共决策积极性不高
        2.民主党派参与公共决策人员力量不足
        3.上下级联动机制不畅通
        4.参与公共决策成效不显着
    (三)民建内蒙古区委参与公共决策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1.参与公共决策缺乏具体的制度保障
        2.民主党派自身建设有缺陷
        3.参与公共决策缺乏文化环境
四、提升民建内蒙古区委参与公共决策能力的对策建议
    (一)加强党派自身建设
        1.坚持中共地方党委和党派中央的正确领导
        2.重视党派干部的管理
        3.强化党派领导班子培训
        4.推动参政议政骨干队伍建设
        5.加强党派经费保障
    (二)抓好参与公共决策的主要环节
        1.精准选题
        2.开展实质性的调研活动
        3.提炼高质量的调研报告
        4.调动参与公共决策工作主动性
        5.注重成果的运用和转化
    (三)健全参与公共决策保障机制
        1.加强参与决策前的信息公开制度
        2.完善参与决策中的协商、论证和跟踪
        3.落实参与决策后的采纳和反馈
    (四)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
        1.加强中国政党制度的宣传
        2.提高政府部门对民主党派参与公共决策的认识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一
附录二

(9)内蒙古边境地区演变研究 ——以乌拉特地区为主(1911-2014)(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二、相关研究概念界定
        (一)边疆、边境与边界的概念界定
        (二)边疆与边境的地理范围
        (三)国际关系与边界意识
        (四)时间范围的确定
    三、研究现状综述
        (一)关于中国北部边疆研究
        (二)国内、外关于边疆、边界、边境的研究
        (三)国际关系研究
        (四)乌拉特相关研究
    四、基本史料
        (一)民国时期史料
        (二)建国以后的史料
    五、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一)研究方法
        (二)创新之处
第一章 民国时期的内蒙古地区(1911—1949)
    第一节 北洋政府统治时期的内蒙古地区
        一、清朝的覆亡与“外蒙古独立”
        二、北洋政府统治时期的内蒙古地区
        三、民国前期的乌拉特草原与中苏交通
    第二节 国民政府统治时期的内蒙古地区
        一、南京政府的边疆政策
        二、成为抗战前线的内蒙古地区
第二章 同盟阵营下的和睦边境(1949—1962)
    第一节 同志加兄弟般的和睦边境
        一、友谊边境
        二、中蒙边界条约的签订
    第二节 边境轶事
        一、借境放牧
        二、越境事件
    第三节 建国初的边疆移民
        一、边疆移民
        二、知识青年支援边境地区
第三章 对立时期的中蒙边境(1963—1989)
    第一节 中苏关系与中蒙边境
        一、中苏关系的恶化
        二、中蒙边界的最终确定
    第二节 中蒙边境线上的乌拉特中旗
        一、中蒙冷淡时期的边境
        二、乌拉特中旗境内的边界线
    第三节 生产建设兵团与边防
        一、巴彦淖尔盟生产建设兵团的建立
        二、生产建设兵团与边防
    第四节 边境检查制度的雏形
        一、民兵组织
        二、武装放牧点和堵卡站
        三、“净化边境”
        四、会晤站
第四章 全面开放的中蒙边境(1990—2004)
    第一节 内蒙古边境口岸发展
        一、内蒙古边境口岸发展概况
        二、甘其毛都口岸发展现状
        三、口岸与园区一体化模式
    第二节 口岸与边境社区的联系——以图古日格嘎查为例
        一、边境社区——图古日格嘎查
        二、口岸建设中当地牧民的生活变迁
第五章 战略伙伴时期的中蒙边境(2005—2014)
    第一节 中蒙关系演变与对外贸易发展
        一、中蒙关系及其演变
        二、中蒙对外贸易
    第二节 乌拉特中旗边境地区的新格局
        一、口岸贸易发展对乌拉特中旗经济的影响
        二、边境城镇化的驱动因素
        三、新兴口岸城市——甘其毛都镇
结论
参考文献
图、表目录
致谢
附录一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10)包头工业基地初创时期妇女工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1.2 理论依据与研究方法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主要研究内容和方案
    1.5 重点、难点、创新点
2 组织体系的建立与发展
    2.1 妇联的成立与完善
    2.2 其他妇女部门的成立和完善
3 规章制度的确立与完善
    3.1 国家层面相关的建规立制
    3.2 地方层面相关的建规立制
4 女工工作的历史实践
    4.1 初步开展
        4.1.1 思想觉悟稳步提高
        4.1.2 三关工作有序进行
        4.1.3 四保工作同步开展
    4.2 进阶提升
        4.2.1 扎实推进与逐步完善
        4.2.2 业绩凸显与成效表现
        4.2.3 参政议政与当家作主
5 女性工属工作的历史实践
    5.1 初步开展
        5.1.1 升华觉悟站位
        5.1.2 提高文化水平
        5.1.3 推进副业创业
    5.2 进阶提升
        5.2.1 问题导向与夯实基层
        5.2.2 巩固基础与配合生产
结语
参考文献
在学研究成果
致谢

四、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政协为经济建设贡献力量(论文参考文献)

  • [1]内蒙古包头市知识产权行政保护研究[D]. 张凯. 内蒙古大学, 2021(12)
  • [2]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包头城市建设特点研究[D]. 姜春宇.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21(09)
  • [3]边疆主流媒体传播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话语分析 ——以《内蒙古日报》为例[D]. 王佳媛. 内蒙古大学, 2021(12)
  • [4]大青山抗日游击根据地研究[D]. 李科. 湘潭大学, 2020(02)
  • [5]基层政协参与公共政策制定问题研究 ——以包头市九原区政协为例[D]. 李晓阳. 内蒙古大学, 2020(01)
  • [6]内蒙古草原题材油画创作研究[D]. 侯一凡. 内蒙古大学, 2020(01)
  • [7]民族地区城市工业绿色发展路径研究 ——以包头市为例[D]. 赵玲艺.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20(08)
  • [8]民建内蒙古区委参与公共决策的现状及对策研究[D]. 赵姣. 内蒙古大学, 2019(05)
  • [9]内蒙古边境地区演变研究 ——以乌拉特地区为主(1911-2014)[D]. 乌云. 内蒙古大学, 2019(05)
  • [10]包头工业基地初创时期妇女工作研究[D]. 张海灵. 内蒙古科技大学, 2019(03)

标签:;  ;  ;  ;  ;  

内蒙古自治区包头政协为经济建设贡献力量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