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治疗小儿复发性腹痛50例临床观察

中医药治疗小儿复发性腹痛50例临床观察

一、中药治疗小儿复发性腹痛50例临床观察(论文文献综述)

张婵婵[1](2020)在《儿童功能性腹痛病中药临床试验设计与评价的技术要点研究》文中研究表明1研究目的系统搜集、整理国内外儿童功能性腹痛病(FAPDs)的随机对照临床试验文献,归纳、分析、提炼儿童FAPDs中药临床试验设计与评价技术要点,为该病中药临床试验的目标定位和设计、实施,以及不同结果之间的比较,提供借鉴和可行性。2研究方法制定文献的纳排除标准,通过计算机系统检索中国知网、万方、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维普、Pub Med、The Cochrane Library和Embase数据库,以及国内外临床试验注册网站,检索均从建库至2019年11月,收集有关儿童FAPDs相关的RCT研究。使用Note Express软件对文献梳理筛选,对纳入研究进行风险偏倚评估。针对最终纳入的研究,进行目标定位、研究总体设计、诊断与辨证标准、受试者的选择与退出、给药方案、导入期与随访、有效性及安全性评价等方面的信息提取,并对信息进一步汇总、分析、归纳与总结。3研究结果初步检索,共获得文献1453篇。经逐层筛选,最终纳入24项RCT研究。包括15项(62.5%)国外研究和9项(37.5%)国内中药研究。提炼的儿童FAPDs临床试验设计与评价技术要点,主要包括:(1)临床定位。全部24项研究的适应症定位,15项研究(62.5%)为功能性腹痛(FAP),其中包括全部9项国内中药研究;9项研究(37.5%)为腹痛相关功能性胃肠病(AP-FGIDs)及其FAP、肠易激综合征(IBS)、功能性消化不良(FD)中的2个或3个病种。全部24项研究的目标定位,均为改善腹痛症状,即减轻腹痛严重程度、减少腹痛次数/增加无痛天数、缩短腹痛发作时间,或主要基于这2~3种目标的一个症状综合改善目标。(2)试验总体设计。9项研究(37.5%)设计了分配隐藏;17项研究(70.83%)选择安慰剂对照,7项研究(29.17%)为阳性药对照;16项研究(66.67%)采用双盲设计,3项研究(12.5%)为单盲设计;6项研究(25%)为多中心研究;16项研究(66.67%)采用优效性检验,8项研究(33.33%)为差异性检验;9项研究(37.5%)对样本量进行估算。(3)诊断标准与辨证标准。西医诊断标准,23项研究(95.83%)依据功能性胃肠病罗马Ⅱ/Ⅲ标准,1项研究(4.17%)为《诸福棠实用儿科学》标准;中医辨证标准,9项中药研究中,3项研究(33.33%)参照各版《中医儿科学》教材,1项研究(11.11%)参照《实用中医儿科学》,5项研究(55.56%)无中医辨证标准描述。(4)受试者的选择与退出。纳入标准,23项研究(95.83%)要求符合儿童FAP、AP-FGIDs诊断标准,1项研究(4.17%)符合再发性腹痛诊断标准;24项研究(100%)限定了入选年龄范围;4项研究(16.67%)限定了基线腹痛程度;22项(91.67%)规定需要得到受试患儿及其监护人的知情同意。排除标准,24项研究要求排除需要与儿童FAP、AP-FGIDs相鉴别的疾病,4项研究(16.67%)要求排除AM;11项研究(45.83%)设计了与试验所用药物相关的排除标准;16项研究(66.67%)设计了通用的排除标准。除外,12项研究(50%)设计了受试者退出标准。(5)给药方案。6项研究(25%)设计疗程为2周或15天,15项研究(62.5%)为4周或1个月,2项研究(8.33%)为8周,1项研究(4.17%)疗为12周;5项研究(20.83%)规定了试验中允许或禁止的合并用药;24项研究均未设计基础治疗。(6)导入期与随访。6项研究(25%)设计导入期,其中1周1项,2周2项,4周3项;18项(75%)研究设计了4周~6个月的随访期。(7)有效性评价。15项国外西药研究(62.5%)均描述了主要评价指标。其中,5项研究(33.33%)为腹痛程度、次数或与持续时间,2项研究(13.33%)为据此定义的“完全缓解/有很大改善”或“治愈”;7项研究(46.67%)为腹痛严重程度或据其定义的“应答”“整体应答”“治疗成功”;1项研究(6.67%)为无腹痛天数。9项国内中药研究(37.5%)均未直接描述主要评价指标。其中,6项研究(66.67%)主要评价了以腹痛程度、次数或与持续时间定义的“临床疗效”,2项研究(22.22%)主要评价了证候疗效或积分,1项研究(11.11%)主要评价了腹痛严重程度。(8)安全性观察。21项研究(87.5%)将不良事件/不良反应,作为主要安全性指标。(9)质量控制。3项研究(12.5%)对日志卡填写做出了要求。(10)伦理学要求。16项研究(66.67%)通过伦理委员会审批,但仅1项研究(6.25%)有伦理批件号说明。4结论 纳入的文献信息完善、质量较高。研究结果包含了从临床定位、总体设计、诊断标准与辨证标准、受试者选择与退出、给药方案、导入期与随访、有效性评价、安全性观察、质量控制和伦理学要求10个方面的儿童FAPDs临床试验设计与评价技术要点,具有一定的借鉴价值,为不同文献之间的结果比较和系统评价,提供了可行性。同时,也为中华中医药学会标准化项目--《儿童功能性腹痛中药临床试验设计与评价技术指南》的制定,提供了文献依据。

孟迈其[2](2019)在《童芍痛安汤治疗小儿再发性腹痛的临床疗效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小儿再发性腹痛是儿科临床常见疾病之一。近年来本病发病率逐年增加。西医对本病多采用对症治疗为主,疗效不佳,且复发率高。本研究旨在进一步探讨中医治疗本病的有效方剂,观察童芍痛安汤对小儿再发性腹痛的治疗效果,以达到早期诊断、有效治疗、根治疾病的目的。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60例患儿,随机分成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对照组口服培菲康,治疗组予自拟方童芍痛安汤,治疗3周后比较两组疗效及形成以“调肝运脾,消积化滞”为治则治疗小儿再发性腹痛的诊疗方法。结果:本研究结果显示,两组治疗后临床症状均有改善,治疗组在“调肝运脾,消积化滞”的治则下将小儿再发性腹痛分为脾虚湿阻、肝郁气滞、饮食积滞、久痛夹瘀四个证型,其疗效临床症状改善方面优于对照组,特别是在腹痛程度、精神状态、食欲不振方面显着优于对照组,而在改善患儿面色方面治疗组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治疗组痊愈22例,显效5例,有效1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3.3%,对照组痊愈8例,显效11例,有效2例,无效9例,总有效率70%,治疗组治疗前后比较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研究证实童芍痛安汤是治疗小儿再发性腹痛有效方药,为中医药治疗这一疾病提供有益的思路。

梁俊杰[3](2018)在《解郁化湿方治疗小儿功能性腹痛(肝郁湿热型)的临床研究》文中提出目的:观察解郁化湿方治疗肝郁湿热型的小儿功能性腹痛的疗效,从而为开阔治疗本病思路、提高本病的疗效提供客观的依据。方法:收集年龄在3岁至12岁确诊功能性腹痛(肝郁湿热型)的患儿病例60例,采用随机对照实验的方法,随机分配到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观察组:口服自拟“解郁化湿方”:苍术、姜厚朴、陈皮、甘草、防风、白芍、郁金、麸炒枳壳、柴胡、醋延胡索、火炭母、救必应。对照组:口服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培菲康)。两组的治疗时间为2周。治疗前后、疗程结束1月后各记录一次中医证候积分评分表,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观察组与对照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的总分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两组在治疗肝郁湿热型的小儿功能性腹痛均有一定疗效。(2)治疗后、疗程结束1月后,两组患儿总有效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口服自拟“解郁化湿方”疗效优于口服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3)治疗后、疗程结束1月后,两组患儿证候积分总分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口服自拟“解郁化湿方”疗效优于口服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4)治疗后、疗程结束1月后,两组各项证候积分差值比较:在改善腹痛程度、腹痛持续时间、腹痛次数、面色方面,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观察组患儿改善优于对照组。在改善情绪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两组患儿的疗效相当。结论:解郁化湿方具有疏肝解郁、清热除湿、行气止痛的功效,治疗肝郁湿热型小儿功能性腹痛具有较好的疗效,在临床上值得运用以及推广。

孙建梅[4](2017)在《运脾柔肝方对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大鼠脑肠肽影响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运脾柔肝方为导师的经验方,本实验通过建立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大鼠模型,观察运脾柔肝方对C-IBS模型大鼠血清5-HT、VIP、SP及结肠5-HT、VIP、ICC的影响,探讨该验方对C-IBS的治疗机理。方法:SPF级Wistar大鼠38只,随机选取6只作为正常组,剩余32只大鼠采用冰水灌胃法造模14天,评价模型,随机选取造模成功的30只大鼠随机分组:西药组、模型对照组、中药高、中、低剂量组,每组6只。治疗组分别给予莫沙比利、运脾柔肝方低、中、高剂量,模型对照组和空白组予2ml/只/d蒸馏水灌胃。给药结束后,观察大鼠一般情况,酶免法测定大鼠血清5-HT、VIP、SP含量;免疫组化荧光定量分析法检测各组大鼠肠粘膜5-HT、VIP、ICC的含量。结果:1 一般情况:14天冰水灌胃造模结束后,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粪便粒数减少,含水量下降,精神不振,背毛无光泽,活动度差,出现便秘症状;14天治疗结束后,与模型组对照组相比,治疗组大鼠背毛光泽,活跃,一般情况接近于正常组,粪便粒数和含水量明显增多(P<0.05)。2胃残留率及小肠推进率:给药治疗14天后,与空白组比较,模型对照组大鼠胃残留率明显升高(P<0.05),小肠推进率明显下降(P<0.05),各治疗组与模型对照组相比,胃残留率明显降低(P<0.05),小肠推进率显着升高(P>0.05),其中运脾柔肝方中剂量组与模型对照组相比差异显着(P<0.01)。3血清:与空白组比较,模型对照组血清5-HT、VIP、SP表达浓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治疗组与模型对照组比较,血清中5-HT、VIP表达浓度显着下降(P<0.01),SP表达浓度上升(P<0.05)。4结肠组织:与空白组比较,模型对照组大鼠肠组织5-HT、VIP、ICC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对照组相比,治疗组肠组织中5-HT、VIP阳性表达明显下降(P<0.05),ICC阳性表达浓度上升(P<0.05)。结论:1运脾柔肝方可显着增加C-IBS模型大鼠粪便粒数及含水量,降低胃残留率,提高小肠推进率。2给药治疗后,治疗组5-HT、VIP表达明显下降,SP、ICC表达显着升高,说明运脾柔肝方治疗便秘的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降低血清及肠组织中5-HT、VIP浓度,升高肠组织ICC及血清SP浓度实现的,通过调整脑肠肽的异常表达,降低肠道炎症反应,促进肠道蠕动,增加肠液分泌,调节水电解质的分泌,达到调节肠道功能,发挥治疗C-IBS的目的。

兰小和[5](2015)在《明清医家医案腹痛用药规律研究》文中认为背景:腹痛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中医药治疗腹痛历史悠久、经验丰富、疗效确切,运用于临床具有独特的优势。腹痛其诱因多、易发作,而从古至今,不同医家针对腹痛的辨证分型复杂、用药品种繁多,目前缺乏对腹痛用药规律的系统总结。明清时期中医腹痛的诊治已基本形成完整体系,该时期经济与印刷术的发展,保留了数量众多、内容丰富、记录完整的医案,有利于收集与总结前人经验。目的:为了更好的了解腹痛的学术发展,传承和发展中医治疗腹痛的理论和临床经验,对明清时期医家治疗腹痛的用药规律进行总结,以便更好的了解该时期的学术思想并指导当前临床治疗,提高中医诊治腹痛的临床疗效,也为今后实验和临床研究提供参考。方法:以《中华医典》及广州中医药大学图书馆为平台,收录明清时期医家治疗腹痛的医案,收集整理病案中涉及的症状、证型及用药,建立腹痛的药、症、证数据库。对证型,症状,药物的功效、性味、归经进行统计分析,利用统计学方法进行频数、关联及聚类分析,结合理论认识和统计结果,总结明清时期腹痛的用药经验。结果:本研究共采用明清时期含腹痛诊治的医案着作24部,病案记载190例,临床症状表现128种,症状总频次为479次。其中较为常见症状为:腹痛、呕吐、泄泻、便秘、腹胀、纳呆、苔黄腻、脉弦、发热、腹痛窜两胁、咳嗽、小便短黄、腹痛时作时止等13个症状,占总数的58.2%;常见证型为肝郁气滞、中脏虚寒、饮食积滞,累计频率达到71.6%:涉及药物174味,药物使用频次合计1406次,按功效分类可得20类药物,其中理气药,补气药,利水渗湿药,清热药,温里药,补血药,化痰止咳平喘药,活血化瘀药,解表药,化湿药,消食药等11类药物的累计频率达到90.1%。高频药物的使用以温、微寒、平为主,归经则多归脾、胃、肺、肝经。其中高频药物相关性分析提示茯苓与陈皮、白术、泽泻;陈皮与半夏;甘草与白术、人参、干姜等存在相关性。证型与药物的相关分析提示,湿热壅滞证与槐花、侧柏叶、大腹皮存在相关性,而瘀血内停证与桃仁、红花、琥珀、莪术、苏木、柏子仁存在相关性。症状与药物相关分析结果显示:苔黄腻、口干与蚕沙;脉滑数与苍术;小便短黄与瞿麦;便血与槐花、侧柏叶、荆芥穗、牡丹皮;潮热汗出与滑石;消瘦与礞石;小便不利与蒲黄等存在相关性。结论:明清时期对腹痛的定义认识明确,其病位在脾胃,发病与肝肺密切相关;其病因有气滞、气虚、感寒、热积、血凝、痰阻、虫积、血虚等;病机为肝失疏泄,气机阻滞,气血经脉运行不畅“不通则痛”以及脾胃虚寒,运化乏力,气血不足“不荣则痛”。治法以辛开苦降、疏肝健脾为法,其治疗注重于疏肝理气,条畅气机;健脾益气,温中散寒。其用药以理气、补气为主,兼顾清热利湿,化瘀、消食以除其致痛之源。其中常用药物为茯苓、陈皮、甘草、白术、半夏、当归、黄连、人参、吴茱萸、木香、川楝子、延胡索、白芍等。

战东娜[6](2013)在《小儿功能性腹痛的发病特点及与中医证型的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对小儿功能性腹痛的临床病例进行相关调查,探索小儿功能性腹痛的发病特点及与中医证候的相关性,初步探讨并寻求本病的中医证型分型规律,为中医的辨证论治及临床用药提供客观依据。方法:通过收集100例门诊病例进行临床资料调查,建立相关数据库,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描述性分析、频数分析等,分析小儿功能性腹痛的发病特点及与中医证候的相关性,初步确立该病主要证候的辨证要素。结果:1.发病特点:男女比例1:1.56,发病年龄主要集中在4岁至7岁之间,发病季节主要在季节交替时,其次是夏季,病程集中在2-3个月,致病因素主要是受凉,其次是无明显原因。2.证候分布特点:腹部中寒为小儿功能性腹痛的常见证型,占全部中医证型的58%,乳食积滞型占12%,胃肠积热型占3%,脾胃虚寒型占18%,气滞血瘀型占10%。结论:小儿功能性腹痛的中医分型依次为腹部中寒、脾胃虚寒、乳食积滞、气滞血瘀、胃肠积热,主要证型与性别、病程、发病季节、体型具有相关性。

蔡成思[7](2011)在《小儿再发性腹痛中医证治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和意义:总结小儿再发性腹痛的古今用药特点,推理本病的病因病机及证治规律。对符合纳入标准的79例再发性腹痛患儿进行临床观察,归纳、总结本病的发病特点、病因病机和临床证型。研究方法:1.文献部分:整理小儿再发性腹痛的古代文献和近二十年临床文献,通过频数分析、主成分分析,因子分析及聚类分析等统计学方法,从方药的角度,分析研究本病的病因病机及证治规律。2.临床部分:设计小儿再发性腹痛调查表,在病人就诊时收集临床证候及相关资料。对其发病特点,临床证候特点等进行主成分分析,因子分析,聚类分析及相关性分析等统计分析,得出辨证规律。结果:1.文献部分:古代文献研究显示脾胃虚寒证及腹部中寒证较多,现代则以肝脾不和证、气滞血瘀证、湿滞脾胃证、乳食积滞证为主。治疗小儿腹痛的药物中甘草及芍药的使用频率较高。2.临床部分:小儿再发性腹痛临床常见证型中胃肠结热证所占比例最高(24.05%),其次为腹部受寒证(21.52%)、气滞湿阻证(20.25%)、乳食积滞证(18.99%)、中焦虚弱证最少(15.19%)。临床常见兼夹证候中以湿邪阻滞及气滞为多。临床各证型中,胃肠结热证多出现在疾病早期且有明确的诱因;平素易感冒、腹泻的患儿更易患腹部受寒证;乳食积滞证患儿幽门螺旋杆菌(HP)感染率较高;年龄越大,病程越长的患儿更易出现气滞湿阻证。结论:1.小儿再发性腹痛的基本病机为“中焦虚弱,气机失调”,并结合寒凝,气滞,血瘀食积,湿阻等病理变化。临证治疗时以“补中益气,调畅气机”为主。2.小儿再发性腹痛临床主要分为胃肠结热证、腹部受寒证、气滞湿阻证、乳食积滞证及中焦虚弱证等证型。证候之间是相互兼夹的,在诊疗过程中证候是动态变化的。证候的形成与年龄、病程及素体体质等因素相关。

李永红[8](2009)在《腹痛病证的古今文献研究与学术源流探讨》文中认为腹痛是指胃脘以下,耻骨毛际以上部位发生疼痛为主要表现的一种临床常见病证。其病因多为风寒暑湿火等外邪入侵,以及热积、食积、酒积、气滞、血凝、寒积、痰积、虫积、血虚、气虚等内伤病因所致。腹痛病机为腹部脏腑经脉痹阻,或经脉失于温养,气血运行无力,而致气机阻滞不通而痛。作为临床常见的疾病,关于腹痛的记载很早就出现在我国古代文献中。明代以前,腹痛和胃脘痛经常混称,明代以后才将两者明确分开,专立腹痛病名。其资料散见于多种疾病,对于该病的病因病机、辨证分型、治疗方法、预防调摄以及护理、康复等,中医学均积累了丰富的理论与实践经验,值得我们充分挖掘、整理、继承和发扬。本文以文献学研究方法为主,在全面系统搜集历代有关腹痛病证资料的基础上,对相关材料进行了深入地分析研究,系统阐述了先秦到民国时期各个历史阶段的学术发展特点,揭示了腹痛证的学术发展源流;对现代医家诊治腹痛证的经验也进行了系统地总结和整理,力图全面反映古今医家对此病的学术理论和临床治疗经验,为现代临床辨治腹痛病证提供可资借鉴的诊治经验,并开拓腹痛病证研究和治疗的新思路。本文分为病名源流探讨、古代医家论治研究、名老中医经验总结、现代治疗研究,以及相关问题探讨五大部分。第一部分,将腹痛病名的演变过程进行梳理,厘清了腹痛从症状名到病证名,从与胃脘痛混称到成为独立病名的发展脉络,并将与其相关或类似病名进行辨析。第二部分,以历史发展为主线,用断代史的方法,分别对先秦至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至民国各个历史时期的医学发展特点、腹痛相关理论的发展状况进行了概括与分析,重点研究剖析了各个历史时期与腹痛相关的重要医学文献,内容涉及腹痛的病名、病因病机、诊断、治疗、用药特点等多个方面。第三部分,整理总结了近现代名老中医对腹痛辨证治疗的经验和方法,并附以医案加以论证。第四部分,收集整理了现代对腹痛的病因病机分析、辨证诊断、用药特点、其他疗法、民族医药等多个方面的内容。第五部分,对腹痛的相关问题进行探讨。对腹痛治法需灵活多变提出自己的见解;阐述了自己对腹痛治疗中广义通法、汗法应用;芍药止痛并非只限于血虚类型;对“痛无补法”的探讨以及补法治疗腹痛的分析等各个方面的认识。在总结前人论述的基础之上,提出了自己对腹痛治疗的认识和见解。

徐海霞[9](2008)在《香芍丸治疗小儿功能性腹痛临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临床研究,探讨小儿功能性腹痛的病因病机,研究中药的防治机理,寻求小儿功能性腹痛的防治新药。方法:将130例功能性腹痛的儿童辨证分为腹部中寒、脏腑虚冷、乳食积滞、气滞血瘀4个证型组,分别给与香芍丸口服,观察用药前后患儿主要症状、体征、发作次数、腹痛程度改善情况及药物不良反应。结果:香芍丸对小儿功能性腹痛不同证型均有疗效,其中脏腑虚寒型、气滞血瘀型的疗效明显优于腹部中寒型及乳食积滞型,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各组证型均未发现任何不良反应。结论:香芍丸是治疗小儿功能性腹痛的有效药物,尤其适用于脏腑虚寒型及气滞血瘀型,且无任何毒副作用,便于小儿服药,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

陈晓刚[10](2007)在《小儿再发性腹痛的脾胃湿热证与肠道微生态关系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再发性腹痛(recurrent abdominal pain,RAP)是严重影响小儿身心健康的儿科临床最常见的临床疾病之一。现代医学尚未阐明RAP的发病机制,西药对RAP的疗效也不理想。临床实践发现中医药治疗RAP均有一定的特点和优势。RAP在临床上表现出不同的证型特点,在岭南地区脾胃湿热证患儿比较多见。一、文献研究1.小儿再发性腹痛的现代医学认识RAP的定义最早由英国学者Apley和Naish提出,即发作性的腹痛,病程至少3个月以上,病程中至少有3次以上的腹痛发作,发作严重时可影响小儿正常的活动,而在发作间歇期,表现正常。国内外的多项研究都发现,其发病率高,虽器质性因素引起者不多,但由于反复发作,长期持续,严重影响患儿的身心健康及其家庭的正常生活。现代医学对于RAP发病机制的认识尚未明确,胃肠动力功能失调、小肠通透性改变、幽门螺杆菌感染、自主神经系统功能失调、心理因素、内脏高敏感性等被认为可能与RAP的发病相关,但目前还没有能得到大多数学者赞同的假说。对于RAP的治疗,国内外学者们先后尝试应用H2受体阻滞剂、5-HT受体阻滞剂、促动力药、微生态制剂、植物制剂、饮食疗法、行为疗法等,但能证明在RAP治疗中有效的药物或治疗措施并不多。近年来,随着对胃肠功能性疾病研究的深入,多国专家工作组制定了罗马Ⅱ标准,对于RAP这类疾病重新进行了定义,但临床实际也发现其存在一些严重的缺陷,Von Bayer和Walker对RAP定义进行了修订,Christensen强调“上部”和“下部”症状区分的重要性,并据此为RAP分型。笔者分析了这些观念的变迁,并提出了自己对RAP定义、范围的看法。2.小儿再发性腹痛的中医药研究现存中医古典文献中虽然并无类似“再发性腹痛”的概念,然而,不少文献中对小儿腹痛的病因病机、诊治方法及方药选择的阐述却为后人治疗再发性腹痛建立了理论和实践基础。近二十年来,各地的中医药学者对RAP的病因病机和辨证论治都做了大量的研究,尝试应用温中行气法、消食导滞法、运脾和胃法、健脾补气法、调和肝脾法、清热祛湿法及外治、针灸推拿疗法等治疗RAP,取得了不错的疗效,笔者分析了这些文献,发现不同地区RAP的证型分布可呈现不同的特点,可能由于气候、饮食及小儿生理等方面的特点,岭南地区很多RAP患儿表现出脾胃湿热的证候特点。3.肠道微生态及其与胃肠道功能性疾病、脾胃湿热证的关系人体的胃肠道栖息着大量微生物,相互间保持共生或拮抗关系,构成了宿主小生境特定的微生态系统,当受宿主及外环境影响,平衡遭到破坏,就出现菌群失调,使宿主致病。研究发现肠道微生态的失调与多种胃肠道疾病的发病相关,近年来其与胃肠道功能性疾病的关系受到重视,但迄今尚少见有小儿胃肠道功能性疾病特别是RAP与肠道微生态关系的研究报道。导师劳绍贤教授等在对既往研究分析总结的基础上,提出胃肠微生态平衡是脾主运化的基础,微生态失衡可导致脾胃运化功能失调,水湿内停,湿聚生热,使胃肠道内环境变化,表现出脾胃湿热证的临床证候。通过对以慢性胃炎、腹泻型IBS等为代表的胃肠道疾病的胃肠道微生态的相关指标及证候指征变化的研究,发现在上述胃肠道疾病的脾胃湿热证中,患者的肠道不仅存在菌群失调,而且与脾虚证之间存在差异。这些开创性的研究为从微生态角度研究脾胃湿热证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是研究也发现了传统的通过菌培养、显微镜下菌细胞记数的方法所存在的缺陷,对实验技术的改进提出了新的要求。4.荧光定量PCR技术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使肠道微生态的研究方法取得了很大的进步。本论文实验所采用的实时荧光定量PCR(FQ-PCR)技术具有定量范围宽,特异性强,操作快速,技术简单、安全等诸多优点,是对肠道特定菌群定量的理想方法。5、研究背景及研究思路RAP的临床表现除了腹痛外,也常伴随大便次数及性状改变、腹胀、食量减少等,这些症状在其他已被证实与肠道菌群失调相关的胃肠道疾病中同样存在,而微生态制剂治疗RAP的临床疗效也提示肠道微生态可能与RAP的发病相关。粪便标本中双歧杆菌、肠杆菌含量及其比值(B/E值)对于反映肠道微生态平衡有重要价值,故本项研究选择其作为检测指标。既往研究所发现的脾胃湿热证中肠道菌群变化的特点是否在小儿RAP的研究中得到验证,也是本项研究的重要目的。二、实验研究1、研究目的:研究小儿再发性腹痛的脾胃湿热证与肠道微生态的关系2、研究方法:研究对象为24例6~12岁再发性腹痛(RAP)患儿,其中脾胃湿热证组12例,脾虚证组12例,另选12例同年龄段的正常健康儿童为对照组,应用基于Taqman技术的实时荧光定量PCR法,对研究对象粪便标本中的肠道厌氧菌代表——双歧杆菌(Bifidobacteria)和需氧菌代表——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DNA进行荧光定量,比较各组间粪便标本中相应微生态检测指标的变化及其与RAP主要临床症状和脾胃湿热证主要临床证候的关系。3、研究结果:RAP患儿病例组粪便标本中的双歧杆菌含量显着低于正常儿童组(P<0.01),而肠杆菌含量则显着高于正常儿童组(P<0.01),B/E值也显着低于正常儿童组(P<0.01)。腹痛程度与B/E值之间有比较明显的负相关关系(相关系数=-0.838,P=0),大便次数增加、大便稀烂程度与双歧杆菌的含量都有比较明显的负相关关系(相关系数=-0.752,P=0及相关系数=-0.725,P=0),腹胀频率与双歧杆菌的含量呈强负相关关系(相关系数=-0.931,P=0)。另一方面,脾胃湿热证组的双歧杆菌和肠杆菌含量均显着高于脾虚组(P<0.01及P<0.05),B/E值也较脾虚证组高(P<0.01);脾胃湿热证组双歧杆菌与肠杆菌含量之间有强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0.916,P=0),而脾虚证组两者间则无显着相关关系(相关系数=0.416,P=0.179);脾胃湿热证组腹痛程度与B/E值之间有比较明显的负相关关系(相关系数=-0.772,P=0.003),而脾虚证组两者间则无显着相关关系(相关系数=-0.462,P=0.131);脾胃湿热证组大便次数增加与双歧杆菌含量之间有比较明显的负相关关系(相关系数=-0.753,P=0.005),与脾虚证组中两者间的关系近似(相关系数=-0.825,P=0.001);脾胃湿热证组大便稀烂程度与双歧杆菌含量之间有比较明显的负相关关系(相关系数=-0.768,P=0),与脾虚证组中两者间的关系也近似(相关系数=-0.892,P=0.001);脾胃湿热证组腹胀频率与双歧杆菌含量之间有强负相关关系(相关系数=-0.928,P=0),与脾虚证组中两者间的关系近似(相关系数=-0.933,P=0),但脾胃湿热证组腹胀频率与肠杆菌含量之间也有比较明显的负相关关系(相关系数=-0.876,P=0),而脾虚证组两者之间则无显着相关关系(相关系数=-0.476,P=0.118);脾胃湿热证组食量减少与双歧杆菌含量之间仅有弱负相关关系(相关系数=-0.611,P=0.035),而脾虚证组两者间则有比较明显的负相关关系(相关系数=-0.883,P=0);脾胃湿热证组舌苔黄腻程度与B/E值之间也有比较明显的负相关关系(相关系数=-0.749,P=0.005)。4、研究结论:(1)小儿RAP患儿存在肠道微生态失调;在主要临床症状中,腹痛程度与B/E值下降相关,大便次数增加、大便稀烂程度及腹胀频率与双歧杆菌含量减少相关。(2)脾胃湿热证与脾虚证组的肠道菌群失调表现出不同的特点,与主要证候的相关性也不一致:较诸脾虚证,脾胃湿热证表现出双歧杆菌与肠杆菌含量的相关性高,B/E值与腹痛程度、肠杆菌含量与腹胀频率的相关性高也是脾胃湿热证较诸脾虚证不同的肠道菌群变化特点;而双歧杆菌含量与食量减少的相关性高则是脾虚证与脾胃湿热证不同的特点;此外,脾胃湿热证也表现出舌苔黄腻程度与肠道茵群失调的相关性。论文最后分析了研究的不足之处,并展望了今后的研究方向,主要有:(1)从临床研究的角度,可以考虑将整个小儿胃肠功能性疾病视为一“疾病簇”,研究其各种临床表现与可能相关的客观指标的关系。(2)除粪便标本外,利用肠镜技术同时检测肠道粘膜不同部位的菌群,可能更有助于深入了解研究对象的肠道微生态改变。(3)利用变性梯度凝胶电泳、分子克隆、测序等新的分子生物学技术,结合实时荧光定量PCR法,可以比较准确地按需要分析肠道菌群的总体和个体特征,有利于肠道微生态的深入研究。

二、中药治疗小儿复发性腹痛50例临床观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药治疗小儿复发性腹痛50例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儿童功能性腹痛病中药临床试验设计与评价的技术要点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1 研究目的
2 资料与方法
    2.1 文献纳入标准
    2.2 文献排除标准
    2.3 检索策略
    2.4 文献筛选与资料提取
    2.5 纳入研究的偏倚风险评价
3 结果
    3.1 文献检索结果
    3.2 纳入研究的质量评价
    3.3 设计与评价技术要点分析
        3.3.1 临床定位
        3.3.2 试验总体设计
        3.3.3 诊断标准与辨证标准
        3.3.4 受试者的选择与退出
        3.3.5 给药方案
        3.3.6 导入期与随访
        3.3.7 有效性评价
        3.3.8 安全性评价
        3.3.9 质量控制
        3.3.10 伦理学要求
4 小结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儿童功能性腹痛病的中、西医认识与治疗概况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2)童芍痛安汤治疗小儿再发性腹痛的临床疗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一、临床资料
    (一)病例来源、分组、分析
    (二)诊断标准
    (三)纳入标准
    (四)排除标准
    (五)剔除和脱落标准
    (六)疗效判定标准
二、临床研究方法
    (一)治疗方法
    (二)观察项目及指标
    (三)病情轻重
    (四)受试者依从性分析
    (五)不良事件观察与记录以及安全性评估
    (六)随访
    (七)资料统计与分析
三、研究结果
    (一)治疗前后症状变化情况
    (二)两组总疗效比较
    (三)两组组间疗效比较
    (四)安全性观察结果
四、讨论与体会
    (一)现代医学对本病的认识
    (二)古代医学对小儿再发性腹痛的病因病机分析
    (三)童芍痛安汤治疗本病的理法方药分析
结论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3)解郁化湿方治疗小儿功能性腹痛(肝郁湿热型)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1.1 古代文献对本病的病因病机及其治疗的认识
        1.1.1 病因病机
        1.1.2 古代文献对本病的治疗的认识
    1.2 现代中医文献对小儿功能性腹痛的病因病机的研究
        1.2.1 感受外邪
        1.2.2 乳食积滞
        1.2.3 脾胃未全
        1.2.4 气滞血瘀
        1.2.5 情志失畅、肝脾不调
        1.2.6 肝胃不和
        1.2.7 湿阻内侵
        1.2.8 先天不足
        1.2.9 气机失常
    1.3 .现代中医文献对本病治疗的研究
        1.3.1 辨证论治
        1.3.2 内治法
        1.3.3 外治法
    1.4 西医对小儿功能性腹痛的认识
        1.4.1 发病机制
        1.4.2 现代医学对治疗的研究
    1.5 导师运用解郁化湿法治疗本病的前期研究
    1.6 评论与展望
第二章 临床研究
    2.1 研究对象
        2.1.1 病例收集来源
        2.1.2 病例选择标准
    2.2 研究方法
        2.2.1 研究设计
        2.2.2 观察指标
        2.2.3 统计分析
        2.2.4 技术路线
    2.3 结果
        2.3.1 两组患儿一般资料比较
        2.3.2 两组患儿总体疗效比较
        2.3.3 两组患儿治疗前后的中医证候评分比较
        2.3.5 不良事件分析
第三章 讨论
    3.1 理论分析
    3.2 方药分析
        3.2.1 单味药分析
        3.2.2 组方分析
    3.3 研究结果分析
        3.3.1 腹痛项目改善情况
        3.3.2 面色改善情况
        3.3.3 情绪改善情况
        3.3.4 不足与展望
    3.4 结论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致谢
附件

(4)运脾柔肝方对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大鼠脑肠肽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1 C-IBS病因研究进展
        1.1 中医学对C-IBS病因病机的认识
        1.2 现代医学对C-IBS病因的研究
    2 C-IBS治疗的研究进展
        2.1 中医学对C-IBS辨证治疗的研究
        2.2 中医学对C-IBS的特色疗法研究
        2.3 现代医学对C-IBS治疗的研究
        2.4 中西医结合治疗C-IBS的研究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1 实验材料
        1.1 动物
        1.2 药物及制备
        1.3 试剂
        1.4 设备
    2 实验方法
        2.1 C-IBS大鼠模型的制备
        2.2 动物的给药和剂量
        2.3 标本采集和处理
        2.4 观察指标和方法
        2.5 统计学处理
    3 研究结果
        3.1 一般情况观察
        3.2 大鼠体重比较
        3.3 粪便粒数及含水量的比较
        3.4 胃残留率
        3.5 小肠推进率
        3.6 大鼠血清5-HT、VIP、SP含量测定
        3.7 肠组织形态及病理组织观察
        3.8 肠组织5-HT、VIP、ICC含量测定
第三部分 讨论
    1 冰水灌胃制造C-IBS模型的可行性分析
    2 运脾柔肝方治疗C-IBS模型大鼠的临床依据
    3 运脾柔肝方的组方规律分析
    4 5-HT、VIP、SP、ICC与C-IBS发病机理探讨
        4.1 5-HT与C-IBS发病机理探讨
        4.2 VIP与C-IBS发病机理探讨
        4.3 SP与C-IBS发病机理探讨
        4.4 ICC与C-IBS发病机理探讨
    5 运脾柔肝方治疗C-IBS的作用机制探讨
    6 不足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一 主要词汇中英文对照词表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5)明清医家医案腹痛用药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历代医家着作对于腹痛的认识概述
        1.1.1 对于病因学的认识
        1.1.2 腹痛的病机认识
        1.1.3 腹痛病位的认识
        1.1.4 腹痛的治则
        1.1.5 辨证治疗
        1.1.6 小结
    1.2 现代中医腹痛研究
        1.2.1 病位病因病机
        1.2.2 治则治法
        1.2.3 临床治疗
    1.3. 结语
第二章 资料整理方法与结果
    2.1. 整理方法
        2.1.1 资料来源
        2.1.2 检索方法
        2.1.3 诊断标准
        2.1.4 纳入标准
        2.1.5 排除标准
        2.1.6 药物分类标准
        2.1.7 证型症状标准
        2.1.8 数据录入
    2.2 整理结果
        2.2.1 入选医案
        2.2.2 药物症状频数
第三章 统计结果
    3.1 频数分析
        3.1.1 证型频数分析结果
        3.1.2 药物功效频数分析结果
        3.1.3 药性频数分析结果
        3.1.4 药味频数分析结果
        3.1.5 药物归经频数分析结果
    3.2 相关性分析
        3.2.1 药物之间的相关分析结果
        3.2.2 证型与药物相关分析结果
        3.2.3 症状与药物相关分析结果
    3.3 聚类分析
第四章 分析与讨论
    4.1 明清时期辨证用药特点
        4.1.1 明清时期的证型特点
        4.1.2 明清腹痛用药特点
        4.1.3 证型与药物的关联特点
        4.1.4 症状与药物的关联特点
    4.2 规律总结——通则不通
        4.2.1 调畅气机
        4.2.2 温中补虚
        4.2.3 兼顾痰湿
    4.3 不足与展望
        4.3.1 不足
        4.3.2 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6)小儿功能性腹痛的发病特点及与中医证型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引言
临床研究
    一、 病例来源
    二、 疾病诊断标准
        (一) 中医诊断标准
        (二) 西医诊断标准
    三、 病例选择标准
        (一) 纳入病例标准
        (二) 排除病例标准
    四、 研究方法
    五、 统计方法
        (一) 数据管理
        (二) 统计方法
    六、 研究结果
        (一) 一般情况
        (二) 临床表现
        (三) 中医证型研究
        (四) 主要证候分析
讨论
    一、 祖国医学对小儿功能性腹痛的认识
        (一) 病名的探究
        (二) 病因病机的探究
    二、 现代医学对儿童功能性腹痛的认识
        (一) 病因
        (二) 发病机制
    三、 研究结果分析
        (一) 一般情况分析
        (二) 发病特点
        (三) 中医证型及相关因素分析
        (四) 证侯归纳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详细摘要

(7)小儿再发性腹痛中医证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小儿再发性腹痛研究概况
    1. 中医学研究概况
    2. 现代医学研究概况
第二部分 小儿再发性腹痛中医证治文献分析
    1. 古籍文献方药统计分析
    2. 现代文献方药统计分析
    3. 存在的问题
第三部分 小儿再发性腹痛中医证候学临床研究
    1. 临床资料的选择和研究方法
    2. 研究结果
第四部分 结果与讨论
    1. 古今文献分析结果讨论
    2. 临床研究结果分析及讨论
    3. 不足及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小儿再发性腹痛临床观察表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8)腹痛病证的古今文献研究与学术源流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上篇 腹痛的古代学术源流
    1 腹痛的定义、范围及相关病名的历史沿革
        1.1 定义
        1.2 相关病名的历史沿革与概念考辨
        1.2.1 中医病名的历史沿革
        1.2.2 腹痛病证范围的确定
        1.2.3 腹痛病名的演化
        1.2.4 腹痛病名的相关称谓
    2 先秦至南北朝时期对腹痛的认识
        2.1 概述
        2.1.1 病名发展
        2.1.2 病因病机
        2.1.3 辨证诊断
        2.1.4 治则治法
        2.2 甲骨文对腹部相关疾病的记载
        2.3 《山海经》出现"腹痛"
        2.4 《足臂十一脉灸经》
        2.5 《史记》
        2.6 《黄帝内经》
        2.6.1 与腹痛相关的病证
        2.6.2 病变脏腑与病因病机
        2.6.3 辨证诊断
        2.6.4 治则治法
        2.6.5 疾病预后
        2.7 《神农本草经》
        2.8 《难经》
        2.8.1 脉象特征
        2.8.2 注重肾命
        2.8.3 奇经腹痛
        2.9 《伤寒论》
        2.9.1 关于芍药止痛
        2.9.2 各经腹痛特点
        2.10 《金匮要略》
        2.10.1 亡血失精腹痛
        2.10.2 奔豚气上冲腹痛
        2.10.3 寒气入侵腹痛
        2.10.4 便闭腹痛
        2.10.5 寒疝腹痛
        2.10.6 淋病腹痛
        2.10.7 疝瘕腹痛
        2.10.8 肝水腹痛
        2.10.9 黄疸腹痛
        2.10.10 产后腹痛
        2.10.11 妇科杂病腹痛
        2.10.12 食积腹痛
        2.11 《中藏经》
        2.11.1 腹痛与脏腑病变相关
        2.11.2 其他病证中的腹痛症状
        2.11.3 痛证的脉象特征以及脉象的逆顺判断
        2.11.4 治疗腹痛的药物
        2.12 《脉经》
        2.12.1 独取寸口诊断腹痛
        2.12.2 脉诊分析腹痛病因病机
        2.12.3 脉象反应脏腑疾病与腹痛的关系
        2.12.4 根据脉象确定治法
        2.12.5 奇经病腹痛的脉象特征
        2.12.6 从脉象探查疾病预后
        2.13 《针灸甲乙经》
        2.14 《肘后备急方》
        2.14.1 急腹痛可用捏脊
        2.14.2 寒邪腹痛温中除寒
        2.14.3 热邪腹痛清热止痛
        2.14.4 积滞腹痛用汗法
        2.14.5 中毒腹痛多用吐下
        2.15 《小品方》
        2.15.1 芍药止痛的论述
        2.15.2 不同腹痛的证治药方
        2.15.3 灸法治腹痛
        2.16 《褚氏遗书》
        2.17 《本草经集注》
        2.18 《集验方》
    3 隋唐时期对腹痛的认识
        3.1 概述
        3.1.1 病名发展
        3.1.2 病因病机
        3.1.3 治则治法
        3.2 《诸病源候论》
        3.2.1 病名
        3.2.2 明确提出腹痛与心痛为不同病证
        3.2.3 病因三分法
        3.2.4 见于其他病证中的腹痛
        3.2.5 腹痛治疗多用导引
        3.3 《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
        3.3.1 腹痛不荣与不通
        3.3.2 重视运用食疗方治腹痛
        3.3.3 治疗方药剂型变化多样
        3.3.4 各种外治法的运用
        3.4 《外台秘要》
        3.4.1 归纳虫积腹痛
        3.4.2 单方简便廉验
        3.4.3 外治灵活应用
    4 宋元时期对腹痛的认识
        4.1 概述
        4.2 腹痛证治的发展
        4.2.1 病名
        4.2.2 病因病机
        4.2.3 治法方药
        4.2.4 方剂发展
        4.3 《太平圣惠方》
        4.3.1 丰富腹痛脉象
        4.3.2 多从虚寒病因温补治疗
        4.3.3 多用丸剂、散剂等成药配方,方便取用
        4.3.4 发展食疗
        4.3.5 进一步完善前人对虫积腹痛的论述
        4.4 《圣济总录》
        4.4.1 腹痛是药物不良反应之一
        4.4.2 治疗腹痛多用丸、散、酒剂
        4.4.3 根据病变脏腑来分别用药
        4.4.4 外治法运用
        4.4.5 食疗治腹痛
        4.5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4.6 《奉亲养老书》
        4.7 《小儿药证直诀》
        4.8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4.8.1 腹痛与心痛内容混杂
        4.8.2 腹痛方剂归纳
        4.8.3 脏腑病变所致腹痛
        4.9 刘完素及其着作
        4.9.1 《素问玄机原病式》
        4.9.2 《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
        4.9.3 《黄帝素问宣明论方》
        4.10 张元素及其着作
        4.10.1 《医学启源》
        4.11 张从正及其着作
        4.11.1 《儒门事亲》
        4.12 李杲对腹痛的论述
        4.12.1 《内外伤辨惑论》
        4.12.2 《脾胃论》
        4.12.3 《兰室秘藏》
        4.13 《严氏济生方》
        4.13.1 脏腑病变致腹痛
        4.13.2 为情志不遂腹痛设立专方
        4.13.3 擅用血肉有情之品
        4.14 《仁斋直指方论》
        4.14.1 腹痛的病因和对应方剂
        4.14.2 腹痛的治疗特点
        4.15 《饮膳正要》
        4.16 朱丹溪对腹痛的论述
        4.16.1 六郁所致气血郁滞引发腹痛
        4.16.2 与腹痛相关脏腑沿用前说
        4.16.3 初病与久病治法不同
        4.16.4 食郁腹痛不可单用苦寒
        4.16.5 诸痛不可补气
        4.16.6 芍药只可用于血虚腹痛
        4.16.7 提出了腹痛的分经证治原则
    5 明代医家对腹痛的认识
        5.1 概述
        5.1.1 病名
        5.1.2 病因病机
        5.1.3 辨证诊断
        5.1.4 治法方药
        5.2 《医学正传》
        5.2.1 浊气在上者涌之,清气在下者提之
        5.2.2 治疗宜用温散
        5.2.3 白芍并非所有证型所宜
        5.2.4 不可拘泥"诸痛不可补气"
        5.3 汪机及其着作
        5.3.1 《石山医案》
        5.3.2 《医学原理》
        5.4 《内科摘要》
        5.4.1 腹痛多用温补
        5.4.2 腹痛方剂
        5.5 《古今医统大全》
        5.5.1 详述"通则不痛"治疗机理
        5.5.2 总结温散、和解、疏下等方法
        5.5.3 小儿腹痛
        5.5.4 注重对其他疗法的运用
        5.6 《医学入门》
        5.6.1 芳香药物行气止痛
        5.6.2 足三里治腹痛
        5.6.3 治疗腹痛药物
        5.6.4 腹痛属外感寒类病证
        5.7 《本草纲目》
        5.7.1 治疗腹痛药物
        5.7.2 芍药
        5.8 《医方考》
        5.8.1 寒证腹痛温通止痛
        5.8.2 痰、食腹痛消除积滞
        5.8.3 气血不畅理气活血
        5.8.4 寒热失调治宜调和
        5.8.5 瘀血腹痛活血通络
        5.8.6 虫积腹痛用雄槟丸
        5.8.7 寒因寒用的冰煎理中丸
        5.8.8 急下存阴三承气
        5.8.9 缓急止痛小建中
        5.8.10 解表和里桂枝加芍药汤
        5.8.11 肝郁脾虚痛泻要方
        5.8.12 大便燥结通幽汤
        5.9 《证治准绳》
        5.9.1 邪正相搏是腹痛根本原因
        5.9.2 腹痛部位与脏腑相关
        5.9.3 诸多病邪中寒邪为多
        5.9.4 概括了各类腹痛的特点和方药
        5.9.5 多种治法丰富外治内容
        5.10 《寿世保元》
        5.10.1 腹痛治疗以案证方
        5.10.2 治疗多用辛温之品
        5.10.3 白芍对虚寒腹痛者不宜
        5.10.4 对虚性腹痛详加论述
        5.10.5 食盐、生姜等治疗腹痛
        5.10.6 腹痛的灸疗法
        5.11 《景岳全书》
        5.11.1 从八纲论腹痛
        5.11.2 从命门论腹痛
        5.11.3 反佐之法治疗反酸腹痛
        5.11.4 内有积滞不可骤用温补
        5.11.5 饮水实验判断寒热
        5.11.6 初步将胃脘痛与心痛、腹痛区分开
        5.11.7 祛邪治腹痛
        5.11.8 指出丹溪"诸痛不可补气"片面性
        5.11.9 善用刮痧、针灸等外治法
        5.12 《医宗必读》
        5.12.1 腹痛的阴阳辨证特点
        5.12.2 腹痛部位的三分法
        5.12.3 宣肺理气治疗腹痛
        5.12.4 不可拘泥"诸痛属实,痛无补法"
        5.13 《症因脉治》
        5.13.1 确定腹痛部位
        5.13.2 腹痛的辨证
    6 清至民国时期对腹痛的认识
        6.1 概述
        6.1.1 病名
        6.1.2 病因病机
        6.1.3 辨证诊断
        6.1.4 治法方药
        6.2 陈士铎及其着作
        6.2.1 《石室秘录》
        6.2.2 《辨证录》
        6.3 《冯氏锦囊秘录》
        6.3.1 通畅气血治腹痛
        6.3.2 总结腹痛寒热虚实辨证特征
        6.3.3 初病多通下,久病则升消
        6.3.4 芍药只适用于虚性腹痛
        6.4 《张氏医通》
        6.4.1 寒性腹痛用温散之法
        6.4.2 腹痛部位与脏腑经脉对应关系
        6.4.3 总结治疗腹痛方剂
        6.5 《医学真传》
        6.5.1 腹痛分部位治疗
        6.6 《金匮要略心典》
        6.7 《医学心悟》
        6.7.1 腹痛的八纲辨证
        6.7.2 下法治疗的指征
        6.7.3 瘀血腹痛的辨证特点
        6.7.4 列专篇讨论腹痛
        6.8 《医宗金鉴》
        6.9 《临证指南医案》
        6.9.1 脾虚腹痛益气健脾
        6.9.2 寒湿腹痛温阳利湿
        6.9.3 肝郁腹痛疏肝解郁
        6.9.4 阳郁腹痛温中有通
        6.9.5 湿浊中阻芳香化浊
        6.9.6 阳虚腹痛温热除寒
        6.10 陈修园及其着作
        6.10.1 提出腹痛辨证的独到见解
        6.10.2 腹痛治疗处方灵活
        6.11 《医林改错》
        6.11.1 瘀在膈下
        6.11.2 瘀在少腹
        6.12 《类证治裁》
        6.12.1 腹痛治疗有新久之分
        6.12.2 腹痛病因复杂,类型多样
        6.12.3 腹痛的随症治疗
        6.12.4 总结了腹痛脉象特点
        6.13 《血证论》
        6.13.1 腹痛与多种因素相关
        6.13.2 腹痛与各类血证密切相关
        6.14 《医学衷中参西录》
        6.15 《丁甘仁医案》
        6.16 《经方实验录》
下篇 腹痛的现代文献研究
    1 病因病机与辨证论治
        1.1 病因病机
        1.1.1 病因
        1.1.2 病机
        1.1.3 发病机制归纳
        1.2 腹痛的辨证论治
        1.2.1 辨证要点
        1.2.2 腹痛的分型论治
    2 着名中医专家治疗腹痛的特点与经验
        2.1 承庚方
        2.2 严苍山
        2.3 岳美中
        2.4 张伯臾
        2.5 秦伯未
        2.6 程门雪
        2.7 黄文东
        2.8 董廷瑶
        2.9 汪岳尊
        2.10 刘云鹏
        2.11 邓铁涛
        2.12 董建华
        2.13 石冠卿
        2.14 曲衍海
        2.15 熊魁梧
        2.16 何宏邦
        2.17 黄荣活
        2.18 颜正华
        2.19 张珍玉
        2.20 何任
        2.21 王静安
        2.22 陈亦人
        2.23 李寿彭
        2.24 任继学
        2.25 陈应贤
        2.26 周耀庭
        2.27 夏桂成
        2.28 戴裕光
        2.29 曹济民
        2.30 周庚生
        2.31 黄明志
    3 腹痛的治疗研究
        3.1 古方化裁
        3.1.1 芍药甘草汤
        3.1.2 四逆散
        3.1.3 桂枝汤
        3.1.4 小建中汤
        3.1.5 半夏泻心汤
        3.1.6 桂枝茯苓丸
        3.1.7 当归芍药散
        3.1.8 大成汤
        3.1.9 藿香正气散
        3.1.10 大顺红糖饮
        3.1.11 平胃散
        3.1.12 四磨汤
        3.1.13 木香槟榔丸
        3.1.14 补中益气汤
        3.1.15 白术芍药散
        3.1.16 良附丸
        3.1.17 生化汤
        3.1.18 柴胡疏肝散
        3.1.19 膈下逐瘀汤
        3.1.20 少腹逐瘀汤
        3.2 自拟方
        3.2.1 行气活血解粘汤
        3.2.2 腹痛必应方
        3.2.3 温中消食汤
        3.2.4 缓急止痛汤
        3.2.5 连朴茵砂汤
        3.2.6 五香散
        3.2.7 健脾消积汤
        3.2.8 运脾止痛汤
        3.2.9 益气疏理汤
        3.2.10 开郁导气汤
        3.2.11 理气活血汤
        3.2.12 虚寒腹痛汤
        3.2.13 温中止痛汤
        3.2.14 益气活血汤
        3.2.15 运脾导滞汤
        3.2.16 安腹汤
        3.2.17 解痉止痛汤
        3.3 单味药
        3.3.1 紫石榴
        3.3.2 生姜
        3.3.3 杨梅
        3.3.4 大黄
        3.3.5 黑脂麻
        3.3.6 白酒
        3.3.7 艾叶
        3.4 中成药
        3.4.1 镇痛酊
        3.4.2 枫蓼肠胃康颗粒
        3.4.3 腹痛安
        3.4.4 化积止痛丸
        3.4.5 麝香保心丸
        3.4.6 胃苏冲剂
        3.4.7 四磨汤口服液
        3.4.8 复方丹参片
        3.4.9 三红妇康精
        3.4.10 溶石胶囊
        3.4.11 金牛腹痛片
        3.4.12 清开灵
        3.4.13 复方甘草片
        3.5 其他疗法
        3.5.1 针灸治疗
        3.5.2 穴位注射
        3.5.3 拔罐
        3.5.4 药物外敷
        3.5.5 灌肠
        3.5.6 按摩与气功治疗
        3.5.7 民族医药
    4 有关腹痛若干问题的思考
        4.1 对腹痛宜和的认识
        4.1.1 解表和
        4.1.2 温而和
        4.1.3 燥而和
        4.1.4 润而和
        4.1.5 清而和
        4.1.6 消而和
        4.1.7 补而和
        4.2 对通法的认识
        4.2.1 通法的发展脉络
        4.2.2 通法涵义广泛,并非简单通下
        4.2.3 广义的通法形式多样
        4.2.4 运用通法必须详辨虚实
        4.3 关于汗法治疗腹痛
        4.3.1 汗法的定义及适用范围
        4.3.2 汗法治疗腹痛的原理
        4.3.3 汗法多样,可治疗各种腹痛
        4.4 芍药止痛范围的扩展
        4.4.1 芍药止痛,由来已久
        4.4.2 前人有"血虚适用,虚寒勿与"之说
        4.4.3 用之得当,范围扩大
        4.5 对"痛无补法"的探讨
        4.5.1 痛无补法理论的提出
        4.5.2 痛无补法的局限性
        4.5.3 补法运用必须详辨
        4.5.4 实证不可妄补
        4.5.5 虚证不可不补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9)香芍丸治疗小儿功能性腹痛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引言
临床研究
    一、诊断标准
        (一) 西医诊断标准
        (二) 中医诊断与辨证标准
    二、病例选择
        (一) 纳入病例标准
        (二) 排除病例标准
        (三) 剔除病例标准
    三、一般资料
        (一) 病例来源及分组
        (二) 性别分布
        (三) 年龄分布
        (四) 病程分布
        (五) 发作频率分布
        (六) 腹痛程度分布
    四、治疗方法
    五、观察指标
        (一) 治疗前后的主要症状及体征变化
        (二) 治疗前及治疗后分别进行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肝肾功能检查
        (三) 不良反应
    六、疗效判定标准
    七、统计方法
    八、研究结果
        (一) 观察结果
        (二) 治疗前后安全性指标比较
讨论
    一、古籍文献对小儿腹痛的认识
    二、现代中医对小儿腹痛的认识
    三、现代医学对小儿功能性腹痛的认识
    四、方解
    五、单味中药功效及药理
    六、疗效分析
结语
参考文献
综述
致谢

(10)小儿再发性腹痛的脾胃湿热证与肠道微生态关系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第一节 小儿再发性腹痛的现代医学认识
        一、小儿再发性腹痛(RAP)的概念
        二、小儿再发性腹痛的病因病理研究
        三、小儿再发性腹痛的现代医学治疗
        四、对小儿再发性腹痛的新认识
        五、评述
    第二节 小儿再发性腹痛的中医药研究
        一、古典文献中对小儿腹痛的认识
        二、对小儿再发性腹痛的现代中医药研究
        三、评述
    第三节 肠道微生态及其与胃肠道功能性疾病、脾胃湿热证的关系
        一、人体肠道微生态简述
        二、肠道微生态与胃肠道功能性疾病
        三、肠道微生态与脾胃湿热证
    第四节 荧光定量PCR技术
        一、荧光定量PCR
        二、Taqman荧光定量PCR的特点和工作原理
    第五节 研究背景及研究思路
第二章 实验研究小儿再发性腹痛的脾胃湿热证与肠道微生态关系
    一、研究对象
    二、研究方法
    三、结果
    四、讨论
结语
参考文献
附件
研究生在学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四、中药治疗小儿复发性腹痛50例临床观察(论文参考文献)

  • [1]儿童功能性腹痛病中药临床试验设计与评价的技术要点研究[D]. 张婵婵. 天津中医药大学, 2020(04)
  • [2]童芍痛安汤治疗小儿再发性腹痛的临床疗效研究[D]. 孟迈其. 浙江中医药大学, 2019(09)
  • [3]解郁化湿方治疗小儿功能性腹痛(肝郁湿热型)的临床研究[D]. 梁俊杰.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8(02)
  • [4]运脾柔肝方对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大鼠脑肠肽影响的研究[D]. 孙建梅.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17(07)
  • [5]明清医家医案腹痛用药规律研究[D]. 兰小和.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5(12)
  • [6]小儿功能性腹痛的发病特点及与中医证型的相关性研究[D]. 战东娜.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3(04)
  • [7]小儿再发性腹痛中医证治研究[D]. 蔡成思.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11(04)
  • [8]腹痛病证的古今文献研究与学术源流探讨[D]. 李永红.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09(10)
  • [9]香芍丸治疗小儿功能性腹痛临床研究[D]. 徐海霞.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08(11)
  • [10]小儿再发性腹痛的脾胃湿热证与肠道微生态关系的研究[D]. 陈晓刚.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07(06)

标签:;  ;  ;  ;  ;  

中医药治疗小儿复发性腹痛50例临床观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