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葛散加味治疗ARDS经验

凉葛散加味治疗ARDS经验

一、凉膈散加味治疗ARDS的体会(论文文献综述)

鲁周南[1](2020)在《产后出血中医古籍文献及知识获取方案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产后出血为产褥期发生的异常阴道出血性疾病,影响产后恢复,严重者甚至影响到产妇的生命。近年来剖宫产手术普及、二胎政策开放,产妇生活环境、个人生活观念、生活习性也发生了改变,产后出血发生率明显增高。产后出血在中医古籍中以“产后恶露不绝”“产后血崩”“产后下血不止”等病名呈现,内容丰富,有深厚的文献积累。如何从中医的角度认识产后出血,发掘中医临床治疗优势?首先离不开对其源流以及学术思想的梳理总结;此外,如何在浩如烟海的古籍中高效获取产后出血专科知识,亦是本论文的主要研究目的之一。论文的第一部分首先确定产后出血病名的中医内涵与外延,以朝代为序,研究纳入文献的病名演变、病因病机、诊断以及理法方药的流变脉络。第二部分针对导师团队研究提出的古籍、医家、知识“三维一体”获取思路,笔者采取专家访谈方法对“三维一体”进行专家意见征集,进一步补充完善了“三维一体”数据模型,论证并确定了各知识要素层级,使其更符合中医古籍知识的特性并具有可操作性。论文最后以产后出血文献为例,对产后出血古籍文献知识基于不同获取方案进行探索性研究,提出不同阶段、不同需求的古籍阅读选择建议,对中医古籍知识的学习利用提出方法学借鉴。先秦至秦汉时期,产后病统称为“乳余疾”,出现产后疾病之萌芽。《黄帝内经》首次记载产后疾病“乳子病热”,创造性地提出了通过望诊、问诊、切诊综合进行妇人疾病的诊断及预后判断,开创了产孕奇经理论之先河。《金匮要略》根据产后亡血伤津的生理特点,将产后常见疾病归纳为痉病、郁冒、大便难。魏晋南北朝时期,晋·王叔和编撰的《脉经》首次系统提出从产妇脉象的表里、寒热、大小、缓急进行预后预判,奠定了产科脉诊的基础。该时期文献至少记载了近20余种用于产后疾病治疗的药物。此期尚无“产后出血”的专篇记载,但在实践方法上却形成“产后出血”专病诊断及治疗的萌芽,该时期,产后出血疾病相关记载多以某方适应症形式提出。隋唐时期,《经效产宝》《诸病源候论》开始对产后出血相关病名有相对集中论述。《诸病源候论》记载恶露不尽、血崩病因病机为外感寒邪、虚损、瘀血。《备急千金要方》第一次提出恶露不尽与产后时间密切相关,且强调腹痛与恶寒两大伴随症状,明确了恶露不绝部分内涵,具有开创性意义。该时期产后出血相关治疗方剂数量较前丰富,共计30余首,有论有方,但未见专篇论述。宋金元时期,产后出血病名数量较前明显增加。此时期记载产后恶露不绝病因有虚损、瘀血、寒邪互结。产后血崩病因病机较前增加饮食不节、情志、药物因素。《妇科秘兰全书》能够较好的反映妇科产后出血诊疗思路。提出以产后7日为节点,结合腹痛情况辨虚实用药,记载成方当归建中汤、独圣散、泽兰汤、瑞莲散4首。并顺从产前、临产、产后生理状态加以调护,及时纠正产妇气血运行异常状态,预防产后出血。《卫生家宝产科备要》提出崩漏一定程度上是产后恶露不尽病情进一步发展出现的临床表现,认为两者之间存在转化关系。郑氏女科提倡产后应大补气血。推出产后出血四物汤通治方,形成以四物汤为主要治疗思路与手段的完整治疗方案。梳理金元大家张元素、李东垣、罗天益、刘河间等着作,整理出产后辨治思路三条。产后需扶持荣卫,调养血气;属邪气实者需攻之;产后宜大补气血为先。并整理产后处方用药30余条。该时期产后出血文献得到长足发展,疾病概念已内含“审因论治”理念;将产后出血引入急症观念,纳入到急症治疗体系中,能够清晰地根据缓急予以分化治疗;此时期着作开始出现明显学派特色,学术思想承前启后。明代,产后出血进一步发展到以出血量、势进行区分。命名呈多样化,命名称谓中明确其危重症的含义。此阶段发展了恶露不绝、血崩冲任、脏腑病因病机学说,并从病因病机层面认识到胎前、临产、产后调护的失当与产后疾病发生、发展有密切关系。学术思想主要继承宋代陈自明《妇人大全良方》体系与朱丹溪“产后大补气血”说。创新主要表现在张景岳的辨证思维与体质辨识相结合的理论创新、赵献可从阴阳真假辨治血证思路的创新、薛己的产后出血脏腑辨证理论创新。明代产后出血常用成方为四物汤与生化汤及加减体系。产后用药禁忌较前人增加活血破气药物,如三棱、莪术、红花、苏木、牛膝等14种;清热药物黄芩、黄连、栀子、黄柏4种;慎用方剂为大承气汤、五苓散,丰富了产后出血用药禁忌内涵。清代《妇科冰鉴》首次较为准确的概括产后恶露不绝定义,认为恶露超过七天,日久不断,为恶露不绝。较前增加了“产后一月恶露重来”“产后崩淋带下”病名。恶露不绝、血崩较前代增加了冲任瘀血以及虚实夹杂病因病机。脏腑理论方面,补充产后气血、营卫概念以及肝疏泄无度、肾闭藏无权病因病机。《胎产新书》完整地提出了饮食、情志、房事损伤是导致产后出血的重要病因病机。清代古籍,针对出血的创新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即瘀血理论之创新;气、血、水、火的理论创新;奇经学说在产后的创新应用;中西医结合运用于临床的创新及大量原创新方出现。四物汤与生化汤辨治产后出血的体系进一步丰富发展,生化汤发展至清代,已经成为产科常用方,也是产后出血常选方剂之一。第二部分主要着重于对中医知识获取方法与思维的研究。基于本次产后出血文献研究,首先提炼出“医家个人经验”“官方医学教育”两种常见的知识获取方法;同时,对导师团队提出的“三维一体”获取方法进行了专家访谈论证研究。为有序快速获取古籍知识,寻求中医知识获取普适性的方法,导师团队参考人脑获取知识的思维模式,针对计算机对古籍知识的获取特点,提出“三维一体”数据模型。基于知识元、知识体概念,笔者设计出针对方法学专家、临床专家、文献专家深度访谈的问卷,对“三维一体”知识体在知识获取中的重要性、权重关系以及三个知识体所包含的23个知识元在知识体构成中的角色与重要性等进行问卷调研与深度访谈;通过深入研究,系统地对“三维一体”数据模型进行了全面补充与完善;与此同时,整理元数据赋权及知识推送专家深度访谈意见,为数据模型建立提供专家意见基础。深度访谈意见包含模型中知识体、知识元的权重建议;关于不同历史时间与不同学科古籍在数据模型中的时间、空间建议;用户意见量化建议等。“以史为鉴,知往鉴来”是中医临床文献研究的重要目的。如何将古代医家丰富的治疗经验与当今临床实际问题相结合,为中医产科临床提供理论思维与治疗依据,寻求中医妇产科的进一步发展是本论文研究的出发点。论文最后结合本次产后出血古籍文献研究,综合三种不同途径的知识获取方法,整理出4种产后出血知识获取临床思维路径与69种推荐书目,为产后出血古籍知识获取提供了方法学借鉴。

张功[2](2020)在《明清温疫学派学术思想挖掘及对当代传染病防治启示的研究》文中指出研究目的:通过全面系统地整理研究明清温疫学派学术思想,归纳总结温疫学派对温疫的认识、温疫辨证体系、治法、方药特色以及对当代传染病的防治启示,以期对现当今时代重大流行病、传染病的预防与辨治有所启迪,促进中医药在防治疫病方面的积极作用。研究方法:本文采用传统文献研究和理论探讨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于“理、法、方、药、防”等方面梳理总结温疫学派学术特色,深入挖掘防疫治疫的主要方法以及主要特色,从而探究温疫学派学术思想对后世的影响。研究结果:明清温疫学派有丰富的防疫治疫理论,对疫病发生、治疗、愈后有独特的认识,明清温疫学派学术思想丰富了中医理论体系内容,对当今防治重大传染性疾病以及应对公共卫生挑战具有理论指导意义。1.综合探讨温疫学派对温疫发病的认识是:疫病的发生是多因素的结果,体现“天-地-人”三才发病观。2.归纳总结温疫学派辨证体系是融汇多种辨证方法于一体以适应疫病特殊性的结论。3.总结温疫学派治法特色为:截—疏,截断病势,疏利透达;导—下,予邪出路,下法新篇;和—解,多法调和,重视清解;时—位,因时制宜,注重阶段;升—降,调畅气机,注重肺肠;攻—养,祛邪扶正,攻即是养;内—外,内化外解,特色外治。4.归纳温疫学派方药运用特色:用药精专,专方专药;辟秽化浊,宜施芳香;重视性味,注重配伍;药物法象,选药新法;用药宜忌,谨遵禁忌。5.温疫学派学术思想对当代防疫治疫的启示为:中医治疫别具特色,以因势利导予邪以出路为原则,重视五运六气在中医防疫治疫的应用,立足中医“治未病”学说,培护正气,避其邪气,集中体现在温疫学派护窍思想。同时三因制宜,辨证论治是精髓。防治疫病总的原则,在于随机而变圆机灵活,运用之妙,存乎一心。6.结合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探讨温疫学派学术思想的实践应用,以“天地人”三才发病观探究新冠肺炎的发病,立足“时-位”“和-解”等治法思想探究在此次新冠肺炎中的应用与不足,同时提出“大疫良方,专方专药”,治疫要“守正创新”的观点。研究结论:明清温疫学派医家丰富的防治疫病的经验,为当今传染病的防治工作提供了重要的启示,无疑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有助于中医药在当今时代防治疫病中发挥更重要作用。

王瑞[3](2020)在《新安澄塘吴氏医家传承及吴楚学术与临证特色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本研究主要根据新安澄塘吴氏医家主要代表医家(吴正伦、吴崑、吴楚)以及与其相关医家(李士材、薛立斋、赵献可、程原仲、李东垣、朱丹溪等)的着作,以及相关的经典着作,详细而深入地分析新安澄塘吴氏医家的传承脉络,乃至于其对后世医学的影响;同时探寻吴楚与家传医学思想、私淑医家以及同时代或同地域医家医学思想的比较和联系,从而挖掘吴楚学术与临证中的特色内容,希望能对新安医学的文献研究以及当代中医临床有所帮助。方法采用文献研究的方法进行探索,主要包括文献追溯法、分类整理法、纵横联系研究法等等。1.文献检索:详细阅读新安澄塘吴氏医家及其相关医家着作,翻阅吴楚着作古籍藏本,前往澄塘村及馆藏吴氏医家着作的图书馆,试图寻找未刊本《虚车录》、《活人心法》以及《医验录二集》中的卷三卷四;2.追根探源:探寻三位医家的学术思想源流,比较其与涉及前贤医家的异同,从而得出其对于前贤医家学术思想的继承与发挥,以及对后世的影响,明晰其传承脉络;3.纵横联系对比及分类整理:将吴楚学术思想与家传、私淑医家学术思想进行对比,并探寻其与同时代、同地域医家学术思想的异同,包括对于人体生理的认知,对于诊断、本草、具体疾病和治法的认识等,与学术源流医家作纵向比较,与同时代、同地域医家的学术思想作横向比较,并进行分类整理归纳,深入挖掘其有别于他医的学术特色和临床价值;4.综合汇总所有研究结果,提炼吴楚学术特色。结果1.关于新安澄塘吴氏医家传承研究新安澄塘吴氏医家,始于吴正伦,他师承于浙东医家陆声野,以朱丹溪为首的丹溪学派一脉学术为宗,兼采刘完素、张元素、张子和、李东垣等其他金元医家及陶华、吴球等众医家之长,尤以浙江籍医家为主。其学传于次子吴行简,吴行简传于其孙吴冲孺、吴任弘,吴冲孺传于其子吴志持,并对侄子吴楚有所教诲。吴崑受业于歙县医家余午亭,故而受其以东垣、丹溪为宗的学术思想影响较深,此外精研《内经》,对《内经》学术思想亦有深入研究和继承,在针灸方面,主要受窦汉卿学术思想影响。此外,由于其拜师甚众,在方药、针灸和脉学研究上,均有博采众长的学术源流特色。吴崑对后世的影响较大,在方剂、脉学以及内经研究方面,均对后世如吴谦、汪昂、张景岳等医家学术思想乃至于对日本汉医学的发展均有一定影响。新安澄塘吴氏医家第五代传人吴楚,完成了对吴正伦和吴崑两位家族医家学术思想的融汇过程。吴楚年轻时受过伯父吴冲孺教诲,但起初专心举业,直到祖母重病经吴楚治愈后,始发愤习医,在融汇家传医学思想的基础上,又以李中梓医学思想为宗,并汲取薛立斋、赵养葵、张景岳、陶节庵、程原仲及喻嘉言学术思想精华,从而融会贯通,在临证上屡起沉疴,其学传于次子吴贯宗,吴贯宗又传于吴日蒸、吴日熙二子。至此,新安澄塘吴氏医家共历7世,10人。2.关于吴楚学术与临证特色研究吴楚早年习儒用心科考,中年始兼理医业,故而在学术风格上具有强烈的儒医特色,他在探讨医理时对于儒医和儒家学者医论有着不少的引用,在业医早年论病时也时常借用科举作文的某些特点进行比喻,强调医生的个人学识积累和道德修养。在学术理论上,他重点私淑李士材学术思想,对其重阳思想、脾肾兼顾思想等均有深入的研究、继承和发挥;此外,在伤寒学术思想方面,则尤重陶节庵,广用其说其方,并兼采喻嘉言伤寒“三纲鼎立”学说。吴楚非常重视脉诊,每能以脉断病,但他并不偏执一端,而是详细体察舌诊,耐心问诊,注重四诊合参,务必明确疾病来龙去脉,不使诊断疏漏,以免导致误诊误治。在治法上,吴楚对于李东垣的补中益气法有着较为深入的研究和广泛的运用;他广用温法,注重与其他治法的联用,根据统计温法医案(包括温散、温补、温清、温下、温通等联用法)占全部医案的72.7%,此外,吴楚亦注重饮食和情志因素,善用多种治法治疗饮食和情志致病。在用药方面,吴楚喜用参芪等甘温之品,善于根据临证情况,将甘温药与其他功用如温阳、凉血、填精等药物配伍,治疗多种疾病;他用药灵活,善用反佐,强调随症加减,反对不学无术、时套用药及滥用药力平淡轻浮的药物;创制温肺汤,对于气虚肺寒喘嗽疗效颇佳;由于当时风气畏惧参芪、桂附等药物,吴楚为治愈病人,经常采用方中不写此药或分量少写、而给药时暗投或多加的方式,可谓用心良苦。结论1.新安澄塘吴氏医家始于吴正伦,以吴正伦、吴崑、吴楚三人为主要代表,共历7世,传承10人。2.吴正伦师承浙江医家陆声野,以丹溪学派学术思想为宗,兼采金元四家及陶华、吴球等医家思想;吴崑师承歙县医家余午亭,博采众长,在针灸学术方面主要继承并发扬窦汉卿学术思想;吴楚承袭家学,另以李士材学术思想为宗,旁采李东垣、张景岳、陶节庵等医家学术思想,传学于次子吴贯宗。3.吴楚在学术上具有强烈的儒医风格,他重视四诊合参,尤重舌、脉二诊;在治法上广用温法,擅长将其与他法联用,并重视饮食、情志因素;其用药灵活多变,擅长反佐,不教条刻板,善用甘温之品,反对时套方、平淡药。

王红[4](2020)在《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急性扁桃体炎随机对照试验的Meta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利用循证方法评价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急性扁桃体炎的疗效,为临床实践提供证据。方法:从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WF)、中国维普(VIP)、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CBM)、Medline、Embase、Pubmed、Cochrane Library等数据库中检索收集于2000年1月至2020年1月发表的关于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急性扁桃体炎的临床随机对照研究。以“急性扁桃体炎”、“小儿”、“儿童”“急乳蛾”、“中医药”“中药”、“临床疗效”、“Acute tonsillitis”、“Chinese medicine”等为检索词,两名研究者独立进行文献的检索和筛选。采用Cochrane协作网进行质量评价,Review Manager 5.3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并进行发表性偏倚分析和敏感度分析。主要评价指标为临床有效率、临床治愈率、退热时间、扁桃体脓性分泌物消失时间。结果:1.资料结果:共27篇文献纳入此研究,全部为中文,纳入病例共计2675例,其中治疗组1381例,对照组1294例。21篇文章只提到随机分组,但并未描述随机序列的产生方法,6篇文章提及使用随机数字表法进行分组;27篇文献均未描述随机分配方案的隐藏;两篇文章提到了盲法的应用;所有文献均未进行意向性分析。2.Meta分析结果: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急性扁桃体炎在治愈率[OR=2.72,95%CI(2.29,3.23),P<0.00001]、有效率[OR=4.73,95%CI(3.45,6.48),P<0.00001]、体温恢复正常时间[MD=-1.06,95%CI(-1.24,-0.87),P<0.00001]、咽部脓性分泌物消失时间[MD=-1.13,95%CI(-1.49,-0.78),P<0.00001]、咽痛缓解时间[MD=-0.72,95%CI((-0.89,-0.56),P<0.00001]、扁桃体肿大消退时间[MD=-0.96,95%CI((-1.46,-0.46),P=0.0002]、咽部充血缓解时间[MD=-0.71,95%CI((-0.83,-0.58),P<0.00001]各方面均优于单纯西医治疗,且差异具有显着性意义。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急性扁桃体炎具有一定优势。

巴建全[5](2019)在《凉膈散临床应用进展》文中认为凉膈散原方出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具有泻火通便、清上泄下之功,主治上中二焦火热证。近年来,凉膈散在临床各科应用广泛,可用于治疗耳鼻喉科(外耳道炎)、口腔科(急性智齿冠周炎、小儿疱疹性咽峡炎)、呼吸系统(外感发热、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肺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肺损伤/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消化系统(急性胰腺炎、溃疡性结肠炎、缺血性肠病、难治性胃食管反流病)、皮肤科(寻常痤疮、寻常型银屑病、尿毒症皮肤瘙痒)、神经系统(中风、小儿癫痫)及脓毒症等不同科别和系统的疾病。临证使用凉膈散应抓住证治要点,随证加减,进一步拓展应用范围,同时还可开展多中心大样本临床对照研究。

吴钱生[6](2019)在《80例化疗相关口腔黏膜炎证治特点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研究化疗相关口腔黏膜炎的证治特点;分析明确化疗相关口腔黏膜炎中医证型分布特点及其相关影响因素;探讨化疗相关口腔黏膜炎的病机特点、治法及其方药,为临床治疗化疗相关口腔黏膜炎提供诊治思路与方法。方法:制作本病临床数据采集表,收集临床资料,建立数据库,利用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对患者的中医证型、治疗方剂与药物等应用频数和构成比统计方法总结归纳。对患者中医证型与一般信息、临床特征等相关影响因素,应用卡方检验分析其统计学差异。最后归纳本病证治特点。结果:1.本病的发病在性别、年龄、饮酒史分布上无差异(P>0.05);本病的发病与吸烟史、口腔清洁度、体重指数、化疗含氟尿嘧啶类药物具有密切关系(P<0.05);在常见肿瘤患者类型中,淋巴瘤口腔黏膜炎发病率最高(29.8%),其次为结直肠癌(28.4%),肺癌(22.9%),胃癌(21.7%),乳腺癌(18.3%)等。2.本病发病部位规律为颊粘膜(43.8%)>软腭(36.3%)>舌侧面(30.0%)>齿龈(25.0%)>舌中部(16.3%);本病患者疼痛多为轻度(12度),占比达75%,而重度(34度)则较少,仅占25%。3.本病中医证型分布依次为心脾积热证(35.0%)>胃火炽盛证(23.7%)>脾虚湿热证(21.3%)>心脾两虚证(15.0%)>阴虚火旺证(5.0%)。4.本病证型分布与性别、年龄、烟酒史、既往史、口腔黏膜炎临床分度及临床疼痛评分等情况无显着相关性(P>0.05);与体重指数、发病部位、化疗方案具有相关性(P<0.05)。5.本病方剂使用频次较高的为清热类方剂,如泻黄散、导赤散、清胃散等,其次为祛湿类方剂,如三仁汤、甘露消毒丹等;解表药、清热类、祛湿类中药使用频次较高。结论:1.本病的中医证型分布规律为心脾积热证>胃火炽盛证>脾虚湿热证>心脾两虚证>阴虚火旺证,在病性上属实,属火热、湿热者多,病位主要在心、脾、胃。2.患者体重指数、发病部位、化疗方案是影响本病证型分布的关键因素,临床在辨证论治的同时,应注重患者临床特点。3.“阳热怫郁”是本病的基本病机,临床治疗本病应重视火郁发之,“透法”是本病的关键治法,宣透法、清透法、养透法贯穿本病治疗始终。

何周清[7](2018)在《加味凉膈散治疗小儿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肺胃热盛型的临床观察》文中认为目的:观察加味凉膈散治疗小儿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的临床疗效,评价中医药治疗本病的优势。方法:本研究严格执行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共收入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患儿病例64例。随机将患儿分为2组: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2例。对照组口服氨苄西林胶囊,治疗组口服加味凉膈散,两组均辅以西医常规对症处理,治疗7天后观察治疗结果,并用统计学软件SPSS19.0进行分析处理。结果:1.总疗效分析:两组总疗效相比,治疗组总有效率93.33%,对照组为86.6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治疗组的总体疗效优于对照组。2.治疗后组内比较:两组在主要症状积分(咽痛、扁桃体肿大及充血、扁桃体化脓)、次要症状积分以及总积分前后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两组的治疗方法对小儿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肺胃热盛型主要症状和次要症状均有改善作用。3.治疗后组间比较:两组在改善咽痛、扁桃体肿大及充血等主要症状方面,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治疗后两组均能消除扁桃体脓点,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进而比较两组脓点消失时间,结果显示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说明治疗组在消除扁桃体脓点时间上优于对照组。治疗后两组在次症总积分及总积分比较上,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治疗组疗法在改善次症症候以及综合症候上优于对照组。结论:1.加味凉膈散在治疗小儿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肺胃热盛型上疗效确切,总有效率为93.33%,优于对照组。2.加味凉膈散在改善咽痛、扁桃体肿大及充血和消除扁桃体脓点时间上优于对照组。3.在改善次症症候以及综合症候上,本治疗方法优于对照组。

杨杭燕[8](2018)在《复苏合剂对内毒素诱导的脓毒症相关性ARDS模型大鼠的疗效相关研究》文中指出研究目的:通过观察复苏合剂干预脓毒症相关性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ARDS)模型大鼠血清中TNF-α、HPA、IL-10水平的影响,以及肺组织形态学的改变,评价复苏合剂对脓毒症相关性ARDS大鼠的治疗作用。研究方法:将72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和造模组,造模组使用内毒素(3mg/kg,注射时间5min)经左侧股静脉注射诱导脓毒症ARDS动物模型,空白组大鼠按同样方法注射等体积生理盐水,将造模组分为复苏合剂高剂量组、复苏合剂中剂量组、复苏合剂低剂量组、模型组。内毒素作用持续2h后立即进行药物干预。空白组、模型组给予灌服等体积生理盐水,复苏合剂高、中、低剂量组分别给予不同浓度的等体积的复苏合剂溶液,间隔24h灌药一次,总共干预2次。分别在24h、48h的2个时间点对每组大鼠进行大鼠一般情况观察,2个时间点各随机抽取一半的大鼠,取肺组织进行HE染色法以及免疫组化法进行组织形态观察,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大鼠血清中TNF-α、HPA、IL-10的水平。从以上几个方面综合评估中药复苏合剂治疗脓毒症ARDS的疗效。研究结果:(1)大鼠一般情况:复苏合剂治疗组大鼠的一般状态较模型组有改善。(2)免疫组化法观察肺组织微血管数目/视野:空白组大鼠平均微血管7-9条/视野。造模后24h,模型组肺组织微血管数量较空白组减少,复苏合剂高、中、低剂量组微血管数量较模型组增加。造模后48h,模型组血管破坏较重,未查见微血管,复苏合剂高、中、低剂量组微血管数量增加。(3)HE染色法观察肺组织肺损伤评分:造模后24h,模型组肺损伤评分均数由0.91增加为1.58。复苏合剂高中低剂量组肺损伤评分降低,低剂量组1.33,中剂量组0.916,高剂量组0.916。造模后48h,模型组肺损伤评分均数由0.91增加为1.83,复苏合剂高中低剂量组肺损伤评分降低,低剂量组1.25,中剂量组1.08,高剂量组0.83。(4)在24h时,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血清HPA水平无明显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复苏合剂高剂量组、复苏合剂中剂量组、复苏合剂低剂量组血清HPA水平均无明显变化(P>0.05)。在48h时,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血清HPA含量明显增多(P<0.01);与模型组比较,复苏合剂高剂量组血清HPA水平未见明显下降(P>0.05);与模型组比较,复苏合剂中剂量、低剂量组血清HPA水平明显降低(P<0.01)。(5)在24h时,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血清IL-10、TNF-α水平均有明显升高(P<0.01)。在48h时,与模型组比较,复苏合剂高、中、低剂量组血清IL-10、TNF-α水平均明显降低(P<0.01);复苏合剂高、中、低剂量组进行组间比较,血清IL-10、TNF-α水平无明显差异(P>0.05)。研究结论:(1)复苏合剂能够改善脓毒症相关性ARDS大鼠的一般情况,提高生存质量;(2)复苏合剂能减轻脓毒症相关性ARDS过程肺组织出血、炎症、渗出、断裂的发生,减少微血管损伤,以改善肺组织形态而起到治疗的作用;(3)2个时间点复苏合剂高、中、低剂量均明显降低血清中IL-10、TNF-α水平,在48h时间点复苏合剂中、低剂量明显降低血清中HPA水平。综合以上几方面得出复苏合剂对脓毒症相关性ARDS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陆丁鹏[9](2018)在《清中化湿诸方的证机辨析及临床应用》文中研究指明目的:中焦湿热证是临床常见证型,治疗方剂较多,而方与方之间或有交集,或有递进,临证处方难免举棋不定,亦或拿捏不准,以致疗效不尽人意。半夏泻心汤、黄连温胆汤、小陷胸汤、清中汤、连朴饮、加味连苏饮、凉膈散、甘露消毒丹、蒿芩清胆汤、大柴胡汤皆是临床常用清中化湿方,本文以上述诸方为例,通过比较,研究各方之间证机区别,以期梳理清中化湿诸方之间的异同,更好服务于临床。方法:通过查阅古代及近代文献、着作,首先明确中焦湿热、清中化湿的定义,再逐一剖析方与方之间的联系与差别,最后通过跟师临证,以病案的形式具体展现各方在临床中的应用。结论:清中化湿法在消化内科的应用广泛,方与方之间有相似,又有差别和递增的关系。湿热阻滞,往往很难速愈,症情犹如抽丝剥茧,层出不穷。临床运用时掌握各方的应用指征,才能使选方精准有效。半夏泻心汤与黄连温胆汤功皆辛开苦降,前者攻补兼施,后者重在化痰;小陷胸汤与清中汤均可治疗胃痛,前者偏涤痰理气,后者主胃中实热;连朴饮与加味连苏饮均可治疗胃气上逆,前者芳香化湿,后者解表清热;使用凉膈散或甘露消毒丹时,前者主上中二焦,后者三焦均可兼顾;蒿芩清胆汤、大柴胡汤都能清泄肝胆,但病情程度不同。

陆丁鹏,顾勤[10](2018)在《清中化湿类方的临床运用与证机辨析》文中研究说明结合病案,辨析半夏泻心汤与黄连温胆汤、小陷胸汤与清中汤,连朴饮与加味连苏饮、凉膈散与甘露消毒丹、蒿芩清胆汤与大柴胡汤的证机异同。认为:半夏泻心汤与黄连温胆汤皆辛开苦降,前者攻补兼施,后者重在化痰;小陷胸汤与清中汤均可治疗胃痛,前者涤痰理气,后者主胃中实热;连朴饮与加味连苏饮均可治疗胃气上逆,前者芳香化湿,后者寒热同调;使用凉膈散或甘露消毒丹时需辨清病位;蒿芩清胆汤、大柴胡汤都能清泄肝胆,但适用的病情程度不同。临床运用清中化湿类方,当掌握各方的证机特点,使选方精准有效。

二、凉膈散加味治疗ARDS的体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凉膈散加味治疗ARDS的体会(论文提纲范文)

(1)产后出血中医古籍文献及知识获取方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文献综述
    1 辨证论治研究
    2 方药研究
        2.1 生化汤临床研究
        2.2 专家经验方研究
    3 针灸外治法研究
    4 名老中医治验
前言
第一部分 产后出血古籍文献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1.1 古籍选择原则
        1.2 产后出血中医概念范围界定
        1.3 古籍选择结果
    2 先秦至秦汉时期对产后疾病的早期认识
        2.1 早期病名之萌芽
        2.2 产孕诊断思想之发端
        2.3 创奇经为产孕生理病理之先河
        2.4 产孕疾病早期治疗方法
        2.5 小结
    3 魏晋南北朝开创产后出血论述之先河
        3.1 病名认识的积累
        3.2 产后诊断的早期探索
        3.3 产后出血治疗的开端
        3.4 小结
    4 隋唐时期产后出血论述积累期
        4.1 病名积累与发展
        4.2 病因病机的探索
        4.3 产后出血治疗的积累
        4.4 产后调护观念的萌芽
        4.5 小结
    5 宋金元时期产后出血理论初步形成
        5.1 宋金元时期产后出血性古医籍
        5.2 病名逐步完善
        5.3 病因病机理论逐渐丰富
        5.4 产科调护的逐步积累
        5.5 产后出血治疗的发展
        5.6 小结
    6 明时期产后出血理论发展时期
        6.1 明代产后出血性古医籍
        6.2 病名沿革
        6.3 病因病机理论的发展
        6.4 产科调护的理论进步
        6.5 诊断理论的发展
        6.6 治疗理论系统基本形成
        6.7 小结
    7 清时期产后出血理论成熟时期
        7.1 清代产后出血性古医籍
        7.2 清代产后出血病名
        7.3 病因病机逐步丰富完善
        7.4 产后出血诊断发展
        7.5 产后出血治疗理论的完善
        7.6 调护理论的发展
        7.7 小结
第二部分 古籍文献知识获取方案研究
    1 现有古籍文献知识获取
        1.1 医家个人经验
        1.2 以官方教育、考试制度为准的知识获取
    2 研究方法
        2.1 归纳法
        2.2 元数据研究方法
        2.2.1 元数据概念
        2.2.2 元数据制定原则
        2.2.3 元数据模板组成
        2.3 专家访谈法
        2.3.1 访谈对象
        2.3.2 访谈方法
        2.3.3 访谈资料的整理、存档
        2.3.4 访谈提纲
        2.4 名中医推荐法
    3 研究结果
        3.1 元数据研究结果
        3.2 深度专家访谈结果
        3.2.1 选择古籍经验
        3.2.2 选择医家经验
        3.2.3 中西医病名统一经验
        3.3 妇科名中医阅读经验研究结果
        3.4 产后出血相关知识示范性研究结果
        3.5 产后出血相关书目推荐
    4 结论
讨论
    产后出血文献给予临床的启示
    古籍文献知识获取对学习与教学的启示
创新点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附录 产后出血相关古籍内容提要

(2)明清温疫学派学术思想挖掘及对当代传染病防治启示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温疫探赜
    1.温疫概念
        1.1 疫的内涵
        1.2 温与瘟辨
    2.疫病探索
第二部分 明清温疫学派学术思想探究
    1.温疫学派学术思想概述
        1.1 创立戾气学说,启温疫学派
        1.2 别诸家立医林,治疫家荟萃
    2.温疫学派“天-地-人”三才发病观
        2.1 天运时气异常,特异因素发病
        2.2 人烟稠密酿疫,正气损而发病
        2.3 地理方位特异,环境恶浊发病
    3.温疫学派辨证体系研究
        3.1 伤寒温病,首辨阴阳
        3.2 疫邪见症,不出表里
        3.3 虚实之辨,尤为重要
        3.4 洞悉寒热,务须辨明
        3.5 疫病辨证,在乎气血
        3.6 温疫六经,殊与伤寒
        3.7 卫气营血,温疫可参
        3.8 温疫发展,三焦辨证
    4.温疫学派治法研究
        4.1 “截—疏”截断病势,疏利透达
        4.2 “导—下”予邪出路,下法新篇
        4.3 “和—解”多法调和,重视清解
        4.4 “时—位”因时制宜,注重阶段
        4.5 “升—降”调畅气机,注重肺肠
        4.6 “攻—养”祛邪扶正,攻即是养
        4.7 “内—外”内化外解,特色外治
    5.温疫学派方药特色探究
        5.1 用药精专,专方专药
        5.2 辟秽化浊,宜施芳香
        5.3 重视性味,注重配伍
        5.4 药物法象,选药新法
        5.5 用药宜忌,谨守禁忌
第三部分 温疫学派学术思想对当代防治疫病理念的启示
    1.“治未病”,培护正气
        1.1 未病先防,培护正气
        1.2 早期干预,重视隔离
        1.3 善后调理,引起重视
    2.避其疫毒气,护窍思想
        2.1 邪从口鼻入,护口鼻
        2.2 周身血脉和,护毛窍
        2.3 肠通而腑畅,重下窍
    3.防疫新方案,五运六气
    4.重辨证施治,随宜变通
        4.1 注重体质,三因制宜
        4.2 因发知受,辨证论治
        4.3 知要守一,随宜变通
    5.对中医防治新冠肺炎全过程的思考
        5.1 “天-地-人”三才发病观
        5.2 温疫学派治疫思想应用
        5.3 大疫良方,专方专药
        5.4 中医治疫,守正创新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查新报告
论文着作

(3)新安澄塘吴氏医家传承及吴楚学术与临证特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新安澄塘吴氏医家传承研究
    1 新安澄塘吴氏医家传承谱系研究
        小结
    2 吴正伦学术思想源流研究
        2.1 吴正伦对张仲景学术思想的继承与发挥
        2.2 吴正伦对刘完素学术思想的理解与发挥
        2.3 吴正伦对张从正学术思想的认识与运用
        2.4 吴正伦对易水学派学术思想的继承与发挥
        2.4.1 吴正伦对张元素学术思想的继承与发明
        2.4.2 吴正伦对李东垣学术思想的认识与发挥
        2.5 吴正伦对浙江中医学术思想的继承与发挥
        2.5.1 吴正伦对丹溪学派学术思想的继承与发挥
        2.5.2 吴正伦对陶华学术思想的继承与发挥
        2.5.3 吴正伦对吴球学术思想的认识与运用
        2.6 小结
    3 吴崑学术思想源流研究
        3.1 吴崑对余午亭学术思想继承与发挥
        3.1.1 对脉诊的重视
        3.1.2 博采诸家,兼容并包
        3.2 吴崑对《黄帝内经》学术思想的研究、阐发与实践
        3.2.1 对《内经》的研究和条文注释
        3.2.2 对《素问》条文的更改及学术思想的发挥
        3.2.3 以《内经》思想阐释疾病、解读方剂
        3.3 吴崑对针灸医家学术思想的继承与发挥
        3.3.1 对窦汉卿针法的继承与发挥
        3.3.2 对徐凤针法的理解与扬弃
        3.4 吴崑对后世学术的影响
        3.4.1 对《内经》研究的影响
        3.4.2 对方剂研究的影响
        3.4.3 对脉学研究的影响
        3.5 小结
    4 吴楚学术思想源流研究
        4.1 吴楚对家传医学学术思想继承与发挥
        4.1.1 对《黄帝内经》的重视
        4.1.2 对脉诊的重视与发挥
        4.2 吴楚对张仲景学术思想继承与发挥
        4.3 对丹溪学派学术思想的吸收与扬弃
        4.4 吴楚对李东垣及其私淑者(易水学派)学术思想继承与发挥
        4.4.1 对李东垣学术思想的继承与阐发
        4.4.2 对薛立斋、赵养葵、张景岳学术思想的吸收与理解
        4.5 吴楚对李士材学术思想的继承与发挥
        4.5.1 《宝命真诠》对李士材着作与学术观点的收集与再整理
        4.5.2 对李士材“先后天根本论”思想的继承
        4.5.3 对“四大家论”的认识
        4.5.4 对李士材重阳思想的继承与发挥
        4.5.5 对李士材脉学思想的认识与扬弃
        4.6 吴楚对陶节庵学术思想的继承与发挥
        4.7 吴楚对喻嘉言学术思想认识与发挥
        4.7.1 对喻氏伤寒的认同
        4.7.2 对《寓意草》记述医案方式的学习与应用
        4.8 吴楚对程原仲学术思想的认识
        4.9 吴楚对后世的影响
        4.10 小结
    5 总结
第二部分 吴楚学术与临证特色研究
    1 学术风格与理论特色
        1.1 由儒入医,儒医风范
        1.1.1 承袭儒医学术思想,引用儒家学者医论
        1.1.2 论病时以儒家科举作文作比
        1.1.3 恪守儒家道德,彰显儒医风范
        1.2 服膺士材,重视阳气,兼顾脾肾
        1.2.1 重视阳气,纠正时弊
        1.2.2 脾肾并重,善用五行辨证
        1.3 尊奉陶氏伤寒,兼采喻氏学说
        1.3.1 认可“三纲鼎立”学说,善用陶氏诸方
        1.3.2 重视三阴中寒,善别阴证
        1.3.3 与相近时期医家比较
        1.4 小结
    2 诊断特色
        2.1 注重脉诊,善辨寒热真假
        2.1.1 编撰脉诀,授人规矩技巧
        2.1.2 承袭人迎气口脉法,辨别外感内伤
        2.1.3 临证善脉,辨明疾病本质
        2.2 详察舌诊,发明“寒潭积雪”
        2.2.1 灯下看舌,黄苔作白
        2.2.2 详辨阴阳,提出“寒潭积雪”舌象
        2.2.3 虚劳内伤,舌诊亦参
        2.3 细究问诊,详寻疾病来龙去脉
        2.4 小结
    3 治法特色
        3.1 对补中益气法的运用与发挥
        3.2 广用温法,联用他法
        3.2.1 温阳散寒,以疗阴证
        3.2.2 善用温补,运用广泛
        3.2.3 温下寒积,不喜巴豆
        3.2.4 温阳通络,痹痛可痊
        3.2.5 温清同用,交通心肾
        3.2.6 发明“寒入血室”,温舒共举
        3.3 注重饮食因素,善治食积所致诸疾
        3.3.1 形似中风,实为食厥,消导可愈
        3.3.2 发热不独外感,食积亦可致病
        3.3.3 食积误治,消补兼施
        3.3.4 脉诊无据,问诊须重
        3.4 注重情志因素,善疗神藏之伤
        3.5 小结
    4 用药特色
        4.1 喜用善用参芪甘温益气之品
        4.1.1 与温阳、化痰药相伍,治疗气虚类中
        4.1.2 与养血填精药相伍,以治虚劳
        4.1.3 与凉血药相伍,以治急性吐血
        4.1.4 与温阳、收敛药相伍,以救亡阳
        4.2 灵活变通,善用反佐
        4.3 强调随症用药,反对时套平淡
        4.4 创制温肺汤,以疗喘嗽
        4.5 良药暗投,用心良苦
        4.6 小结
    5 总结
结论
    1 主要结论
        1.1 关于新安澄塘吴氏医家传承研究
        1.2 关于吴楚学术与临证特色研究
    2 创新点及意义
    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新安医家吴楚学术思想相关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致谢
攻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参加课题研究情况

(4)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急性扁桃体炎随机对照试验的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英文缩略词表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一 中医学对“小儿急性扁桃体炎”的认识
        1 “急乳蛾”病名源流
        2 “急乳蛾”的病因病机
        3 “急乳蛾”的中医治疗
        3.1 内治法
        3.2 外治法
    二 西医学对小儿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的认识
        1 定义
        2 流行病学
        3 病因
        4 发病机制
        5 治疗
第二部分 Meta分析
    一 材料与方法
        1.纳入研究
        2 文献检索
        3 纳入与排除标准
        4 文献二次筛选
        5 文献质量评估
        6 数据提取
        7 统计分析
        8 敏感性分析
        9 发表偏倚分析
    二 结果
        1 文献检索结果
        2 本研究分析的各文献概况
        3 纳入文献质量评估
        4 Meta分析结果
第三部分 分析与讨论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小儿急性扁桃体炎的经典方药论治
    参考文献
附录1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

(5)凉膈散临床应用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耳鼻喉科疾病
2 口腔科疾病
    2.1 急性智齿冠周炎
    2.2 小儿疱疹性咽峡炎
    2.3 口腔炎
3 呼吸科疾病
    3.1 外感发热
    3.2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
    3.3 咳嗽
    3.4 肺炎
    3.5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3.6 急性肺损伤/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4 消化系统疾病
    4.1 急性胰腺炎
    4.2 溃疡性结肠炎
    4.3 缺血性肠病
    4.4 难治性胃食管反流病
5 皮肤科疾病
    5.1 寻常痤疮
    5.2 寻常型银屑病
    5.3 尿毒症皮肤瘙痒
6 神经内科疾病
    6.1 中风疾病
    6.2 小儿癫痫
7 其他疾病
    7.1 脓毒症
    7.2 小儿手足口病
8 结语

(6)80例化疗相关口腔黏膜炎证治特点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引言
第二部分 资料与方法
    1 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病例收集方法
    2 病例选择
        2.1 诊断标准
        2.2 纳入标准
        2.3 排除标准
    3 研究目的
        4.研究方法
        4.1 研究设计
        4.2 研究内容
    5 统计方法
第三部分 研究结果与分析
    1 化疗相关口腔黏膜炎相关影响分布
    2 化疗相关口腔黏膜炎临床特征分布
    3 化疗相关口腔黏膜炎证型分布
    4 化疗相关口腔黏膜炎证型分布与相关因素的研究
    5 舌脉分布特点
    6 方药使用结果与分析
第四部分 讨论
    1 化疗相关口腔黏膜炎中医学认识
    2 口腔黏膜炎与“瘦人多火、肥人多湿”相关性探讨
    3 口腔黏膜炎发病部位与脏腑辨证关系
    4 “阳热怫郁”是化疗相关口腔黏膜炎的基本病机
    5 “火郁发之”是化疗相关口腔黏膜炎的关键治法
        5.1 “宣透、清透、养透”贯穿治疗始终
        5.2 清胃散是体现“宣、清、养、透”配伍的基础方剂
结论
本课题的创新性
本课题的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附件1:综述
    参考文献
附件2: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7)加味凉膈散治疗小儿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肺胃热盛型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文献综述
    1. 祖国医学对乳蛾的认识
        1.1 中医病名沿革
        1.2 病因病机
        1.3 治则治法
    2. 西医对乳蛾的研究进展
        2.1 病因
        2.2 发病机制
        2.3 并发症
        2.4 治疗
临床研究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分组方法
        1.3 诊断标准
        1.4 纳入标准
        1.5 排除标准
        1.6 剔除标准
        1.7 脱落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治疗方案
        2.2 临床观察及疗效评定
        2.3 疗效判断及评分标准
        2.4 统计学处理
研究结果
    1. 脱落情况比较
    2. 一般资料比较
        2.1 性别及年龄比较
        2.2 治疗前病情轻重比较
        2.3 治疗前主症各项评分比较
        2.4 治疗前次症总评分比较
        2.5 治疗前总评分比较
    3. 疗效比较
        3.1 治疗后组内主症各项评分比较
        3.2 治疗后组间主症各项评分比较
        3.3 治疗后主症、次症及总积分比较(组间及组内)
        3.4 治疗后总疗效比较
    4. 实验室指标比较
        4.1 白细胞计数比较
    5. 安全性评价
讨论
    1. 立法依据
    2. 对照组选药依据
    3. 立方依据
    4. 组方分析
        4.1 处方药物组成
        4.2 处方解析及现代药理研究
        4.3 加味凉膈散中药物功效及作用机制
    5. 结果分析
        5.1 一般资料分析
        5.2 总疗效分析
        5.3 治疗后组内比较
        5.4 治疗后组间比较
    6. 问题与展望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8)复苏合剂对内毒素诱导的脓毒症相关性ARDS模型大鼠的疗效相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引言
理论研究
    一、ARDS的定义及诊断的发展
    二、ARDS病因及病理生理机制研究
    三、ARDS的治疗概述
动物实验研究
    一、实验材料与仪器
    二、实验方法
    三、实验结果
        (一)大鼠一般情况
        (二)大鼠肺组织免疫组化法形态学分析
        (三)大鼠肺组织HE染色形态学比较
        (三)大鼠血清HPA水平比较
        (四)大鼠血清IL-10水平
        (五)大鼠血清TNF-α水平
        (六)结论
    四、讨论及分析
        (一)ARDS模型大鼠的建立
        (二)本实验治疗药物的选择
        (三)复苏合剂对ARDS大鼠肺组织形态的影响
        (四)复苏合剂对ARDS大鼠血清TNF-α、IL-10的影响
        (五)复苏合剂对ARDS大鼠血清HPA的影响
问题与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1
综述
    参考文献2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

(9)清中化湿诸方的证机辨析及临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理论文献研究
    1、半夏泻心汤
    2、黄连温胆汤
    3、小陷胸汤
    4、清中汤
    5、连朴饮
    6、加味连苏饮
    7、凉膈散
    8、甘露消毒丹
    9、蒿芩清胆汤
    10、大柴胡汤
第二部分 验案分析与比较
    1、半夏泻心汤与黄连温胆汤
    2、小陷胸汤与清中汤
    3、连朴饮与加味连苏饮
    4、凉膈散与甘露消毒丹
    5、蒿芩清胆汤与大柴胡汤
结论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10)清中化湿类方的临床运用与证机辨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半夏泻心汤与黄连温胆汤
    1.1 半夏泻心汤攻补兼施
    1.2 黄连温胆汤重在化痰
    1.3 小结
2 小陷胸汤与清中汤
    2.1 小陷胸汤涤痰理气
    2.2 清中汤主胃中实热
    2.3 小结
3 连朴饮与加味连苏饮
    3.1 连朴饮芳香化湿
    3.2 加味连苏饮寒热同调
    3.3 小结
4 凉膈散与甘露消毒丹
    4.1 凉膈散主中上二焦
    4.2 甘露消毒丹兼顾三焦
    4.3 小结
5 蒿芩清胆汤与大柴胡汤
    5.1 蒿芩清胆汤主里热偏盛
    5.2 大柴胡汤主腑气不降
    5.3 小结
6 结语

四、凉膈散加味治疗ARDS的体会(论文参考文献)

  • [1]产后出血中医古籍文献及知识获取方案研究[D]. 鲁周南.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20(01)
  • [2]明清温疫学派学术思想挖掘及对当代传染病防治启示的研究[D]. 张功.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20(01)
  • [3]新安澄塘吴氏医家传承及吴楚学术与临证特色研究[D]. 王瑞. 安徽中医药大学, 2020(03)
  • [4]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急性扁桃体炎随机对照试验的Meta分析[D]. 王红.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20(02)
  • [5]凉膈散临床应用进展[J]. 巴建全. 江苏中医药, 2019(11)
  • [6]80例化疗相关口腔黏膜炎证治特点的临床研究[D]. 吴钱生.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9(04)
  • [7]加味凉膈散治疗小儿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肺胃热盛型的临床观察[D]. 何周清.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18(01)
  • [8]复苏合剂对内毒素诱导的脓毒症相关性ARDS模型大鼠的疗效相关研究[D]. 杨杭燕.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8(01)
  • [9]清中化湿诸方的证机辨析及临床应用[D]. 陆丁鹏.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18(11)
  • [10]清中化湿类方的临床运用与证机辨析[J]. 陆丁鹏,顾勤. 上海中医药杂志, 2018(01)

标签:;  ;  ;  ;  ;  

凉葛散加味治疗ARDS经验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