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新洁尔灭浸泡法与碘伏浸泡法在清创术中应用效果观察(论文文献综述)
王浩[1](2021)在《克氏针结合VSD固定GustiloⅡ、Ⅲ型的开放性跟骨骨折的临床疗效》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讨论运用克氏针结合VSD急诊治疗GustiloⅡ、Ⅲ型的开放性跟骨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收录我院骨科中心自2018年12月至2020年3月的患者。患者急诊完善术前检查并排除危及生命的损伤后给予创面彻底清创敷料封闭伤口,移位骨折块复位固定的急诊治疗;收集患者临床及随访资料,并比较术前、术后Gissane’s角和Bohler’s角的改善情况;根据美国足踝矫形协会的足踝评分(AOFAS)标准评价踝关节和后足功能;结果:共收录19例患者,其中男12例,女7例,年龄22—58岁(平均40.0岁),其中一例为双侧开放性跟骨骨折,故共20足,其中14足在经过彻底清创,克氏针固定后使用VSD辅料闭合伤口,拆除后直接缝合创面,其中伤口局部皮肤创缘浅表感染4例,均换药愈合;4例因皮肤缺损行植皮治疗,出现2例表浅感染,于病房换药愈合;1例行腓肠神经营养皮瓣治疗,治疗后局部皮缘坏死感染,换药愈合;一例双足开放性跟骨骨折患者右下肢腘动脉及以下血栓形成并堵塞,右足冰凉,足背动脉无搏动,考虑患者碾压伤,多学科及家属协商后截肢处理。其中Bohler’s角术前为11.52±6.21°,术后为33.81±7.12°;Gissane’s术前为82.61±10.81°,而术后则为135.17±8.06°,两角术前、术后均P<0.05,则有统计学意义,经过克氏针复位固定有效;根据AOFAS踝-后足评分,优:9例;良:4例;可:4例;差:2例;结论:运用克氏针结合VSD治疗开放性跟骨骨折的临床疗效确定,可有效控制感染并发症的发生,值得推广。
罗旭,陈伟,韩浩,黄涛,沈邦伟,杜鑫[2](2020)在《人工关节置换术中碘伏处理创口对预防假体周围感染的临床效果评价》文中指出目的:研究在初次全髋和膝关节置换术中切口内碘伏浸泡预防假体周围感染(PJI)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1月-2018年1月在笔者所在医院行初次全髋和膝关节置换术的29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从2016年2月开始,所有关节置换术中均使用碘伏浸泡、冲洗,对照组(2014年11月-2016年1月,n=102)在安放假体前后及关闭切口前使用1 L生理盐水冲洗术野,碘伏组(2016年2月-2018年1月,n=191)在安放假体前后及关闭切口前使用0.5%碘伏溶液浸泡术野2 min后用1 L生理盐水冲洗1遍。比较两组手术相关指标、并发症。结果:两组手术时间、手术部位、术中失血量、术中输血量、引流管放置时间、引流量及抗生素使用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碘伏组PJI发生率及总感染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未发生急性肾损伤及甲状腺功能损伤,两组切口延迟愈合或不愈合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初次关节置换手术安放假体前及关闭切口前使用碘伏溶液浸泡术野是一种能降低关节置换术后PJI风险的方法。
张友来[3](2019)在《激光微孔烧伤变性脱细胞真皮基质生物性能与移植效果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皮肤是人体中最大的器官,覆盖整个机体体表,重量约占身体总质量的16%。皮肤由表皮、真皮、皮下组织与附件构成,主要作用有保护机体抵抗外界有害物质入侵、体温调节等。作为与周围环境密切接触的器官,皮肤在日常中容易遭受到烧(烫)伤。大面积深度烧伤皮肤丧失其原有组织结构与功能,皮肤中具备修复潜能的干细胞与组织遭受到严重破坏,使其自身潜在的自我修复能力也随之减弱或丧失。目前对于大面积深度烧伤创面的处理仍存在不少困扰,如可供移植自体皮肤来源不足、异种或异体皮存在免疫排斥反应与传染疾病的风险、不能永久替代、价格昂贵与创面愈合后瘢痕挛缩影响外观与功能等。临床证实烧伤后采用磨痂、削痂术等方法去除烧伤坏死层与保留烧伤变性真皮有利于促进烧伤创面愈合,而且创面愈合后质量更接近正常皮肤,其中的愈合机制错综复杂目前仍未完全阐述清楚。在深Ⅱ°或混合度烧伤中,部分真皮层并未完全坏死,只是其中细胞发生部分或一过性功能障碍,以及形态结构发生变化,但当在局部微环境得到改善后,上述现象会好转或消失,受损真皮可以逆转恢复回正常的形态和功能,说明烧伤后的变性真皮层在一定条件下具有恢复为正常真皮结构形态和功能的潜能。为减少感染来源,目前临床中早期削切痂往往会将变性真皮与完全坏死组织一并给予削除,如此不仅会造成可能逆转的变性真皮浪费,而且创面愈合后也常常导致瘢痕增生明显,造成烧伤患者外观与功能障碍。前期研究证实经离体脱细胞等技术处理后的烧伤变性真皮基质生物性能尚可、初步移植效果满意,认为可能是一种潜在的烧伤真皮替代材料。随着研究深入发现仍有许多未知之处需要进一步研究弄清。真皮取材时机的影响、如何更好地处理烧伤变性真皮基质以优化其生物性能、提高移植效果与弄清经处理后的不同时期取材制备的变性真皮基质中细胞因子等仍有待研究。基于前期烧伤变性真皮基质研究为基础,本实验拟将早期削切痂废弃的烧伤变性真皮回收,应用0.25%胰蛋白酶、0.5%Triton-100联合脱细胞处理,再给予激光微孔技术处理,制备成激光微孔脱细胞烧伤变性真皮基质(Laser micropore denatured acellular dermal matrix,LPDADM),对 LPDADM 进行生物性能检测、在体埋植、联合自体刃厚皮移植研究,并应用蛋白芯片技术对LPDADM蛋白因子进行检测,从而对其生物性能与移植效果、取材时机与移植后修复机制进行评估、探讨。本研究是系列烧伤变性真皮基质研究的完善与深化,研究结果将为下一步变性真皮基质基础研究、临床应用与组织工程化提供理论基础。方法1.LPDADM的制备与性能检测SPF级昆明雄性小鼠采用恒温水浴烫伤法进行深Ⅱ°烧伤动物建模。于致伤后设定时间点处死实验小鼠,取下烧伤部位皮肤,修剪去除完全坏死表皮与组织,切取部分组织行组织病理学检查,保留符合深Ⅱ°烧伤样本。经0.25%胰蛋白酶、0.5%Triton X-100联合处理15min后,用PBS滴定直至液体完全清亮。随机将上述处理的真皮基质分为两组,其中任一组[标记为实验组,另一组为对照组(DADM,Denatured acellular dermal matrix,变性脱细胞真皮基质)],实验组采用特定紫外激光模板打孔技术,在脱细胞变性真皮基质上打孔,孔间隙设计为1.0mm,孔径大小为135 μ m,制备成LPDADM。对比观察DADM与LPDADM的颜色、质地、弹韧性与延展性等性状。切取组织行HE染色与光学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和纤维排列等,并进行相应生物性能检测。2.应用蛋白芯片技术检测不同时间点取材制备的LPDADM蛋白因子表达差异于实验动物烧伤后未感染24小时、48小时、72小时与确诊烧伤创面感染时取材。制备成LPDADM后分别进行蛋白因子检测,研究其中不同时期取材制备成的LPDADM中蛋白因子表达差异。3.LPDADM在体皮下埋植实验研究采用皮下埋植方法观察两组处理后的真皮基质在体内的组织相容性和免疫排斥反应等。在小鼠背部两侧分别取2个皮下囊,一侧囊内植入实验组LPDADM,另一侧囊内植入对照组DADM,互相不接触。观察指标:(1)埋植后第1、2、3、4周观察两组真皮基质外观、质地、弹性、纤维包裹以及表面毛细血管生长情况;(2)埋植后第1、2、3、4周光镜下对比观察两组变性真皮基质的细胞浸润、胶原排列与毛细血管植入等情况。4.LPDADM联合自体刃厚皮移植效果研究本部分研究由动物实验与临床试验两部分组成。动物实验部分:将小鼠分为两组,麻醉后在其背部裁剪出一块1 ×2cm2大小皮片,将同种异体LPDADM、DADM分别移植于两组动物皮肤缺损区域,然后将裁剪出的皮片刮除大部分真皮层修薄后覆盖缝合于真皮替代材料上并打包加压加扎,分别在术后10天、14天与21天给予观察创面大体情况、组织学检查、电镜下观察细胞形态与对比观察创面愈合率。试验部分:将入选的我科住院治疗的深度烧伤需移植自体皮修复的成年患者,随机分别应用LPDADM联合自体刃厚皮移植、HADM联合自体刃厚皮移植、单纯自体刃厚皮移植修复烧伤深度创面。术后定期观察创面大体情况、组织学检查、对比创面愈合率与主要实验室检验结果等,研究LPDADM应用效果与安全性。结果1.大体标本与镜下观察肉眼见新鲜制备的DADM呈瓷白色,质地柔软,具有一定弹性、韧性,再经激光微孔处理后制备成的LPDADM呈现整齐密集的小孔,孔周未见炭化,瓷白色,质地柔软,具有一定弹韧性。光学显微镜下显示DADM中未见上皮结构和细胞残存,真皮胶原玻璃样变性;LPDADM中未见上皮结构和细胞残存,真皮胶原见玻璃样变性,局部见轻微胶原纤维断裂现象。2.生物力学性能伤后24h时所取材制备的LPDADM的弹性模量(MPa)、最大负载力(N)与拉伸长度(cm)分别为 71.60±2.30、118.00±3.54、2.48±0.23;48h 组三指标结果分别为:70.20±2.85、107.30±6.15、2.52±0.18;72h组三指标结果分别为:71.80±2.40、123.55±4.75、2.33±0.31;创面感染时所取材制备的 LPDADM 的弹性模量(MPa)、最大负载力(N)与拉伸长度(cm)分别为:67.40±3.53、101.00±3.22、2.10±0.27,上述4组三指标各自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均较未激光微孔化处理的DADM[弹性模量(MPa)35.80±2.17、最大负载力(N)67.40±3.51、拉伸长度(cm)2.66±0.05]变化明显,各自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不同时间点取材制备的LPDADM蛋白因子表达差异3.1 LPDADM蛋白成分分析显示,不同的时间点(24h、48h、72h与创面确定感染时)所取材制备的LPDADM的蛋白因子表达有差异;随着时间后移,取材所制备的LPDADM中大部分蛋白因子表达呈显逐步上升趋势,如IL-15、CCL-8、GM-CSF与MMP-3因子等;3.2与24、48与72小时未感染组比较,在感染创面中取材制备的LPDADM除MMP-24/MT5-of MMP、VE-cadherin、TCK-1、IL6 与 VEGF 表达降低外,其余蛋白因子均表达增强。4.LPDADM在体研究结果在动物体内埋植示肉眼见两组变性真皮基质埋植后均未见收缩、卷曲,亦无明显渗出、红肿等现象发生。LPDADM组2周时可见埋植变性真皮基质表面上一层分布着微细血管网的纤维薄膜。组织学检查结果显示,LPDADM组在细胞浸润、毛细血管植入等方面有差异,实验组血管植入和纤维融合程度更明显,二组仍均未见炎症细胞浸润现象。LPDADM联合自体刃厚皮动物研究结果显示,术后第10天LPDADM组皮片呈肉红色,皮片基本成活,对照组局部呈散在黑色干性状,局部颜色偏深。术后14天创面愈合率比较,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DADM组瘢痕增生较明显。HE染色显示LPDADM血管化更明显,炎症反应轻微,DADM组炎症细胞多,血管化程度较低;电镜结果显示DADM组新生组织难以长入,迁入的成纤维细胞极少,以炎症细胞为主,LPDADM组中有及少量的炎症细胞的迁入,而且迁入的成纤维细胞电镜下呈现核大呈不规则形态,粗面内质网布满细胞液中。LPDADM联合自体刃厚皮临床试验研究结果显示,与HADM组比较,相同时间下LPDADM组愈合创面稍大;LPDADM组中柔软性(1.18±0.34)分、厚度(1.24±0.47)分与创面愈合时间(28.05±5.23)天均与其相应指标统计结果差别较大,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同种脱细胞真皮替代材料移植后血常规、生化指标、细胞免疫与细胞因子无明显差别(P>0.05)。结论1.经激光微孔技术处理后的烧伤变性脱细胞真皮基质弹性模量、最大负载力增加,拉伸长度缩短,具有较好的生物性能;2.蛋白成分分析显示,不同时间点取材制备的激光微孔烧伤变性脱细胞真皮基质中蛋白因子表达有差异。早期、创面未感染时所取材制备的激光微孔烧伤变性脱细胞真皮基质比创面感染时所取材制备的激光微孔烧伤变性脱细胞真皮基质中有利于创面愈合的蛋白因子表达高,可能更适宜于移植应用;3.经激光微孔技术处理后的烧伤变性脱细胞真皮基质皮下埋植后发现其生物相容性良好、免疫排斥反应低,比单纯烧伤变性脱细胞真皮基质更有利于细胞浸润、炎症消退、毛细血管植入;4.LPDADM联合自体刃厚皮移植能有效促进创面愈合,提高创面愈合质量且生物安全性可。
曹晟[4](2018)在《不同浓度聚维酮碘在清创术中预防开放性骨折创面感染的疗效分析》文中提出目的:研究临床常用的三种浓度(0.5%、0.25%、0.1%)聚维酮碘(povidone-iodine,PVP-I)在GustiloⅢA/B开放性骨折清创术预防术后创面感染的疗效。方法:本研究中病例来自于2017年0112月在吉首大学附属第四医院创伤骨科和手外科就诊的急诊开放性骨折的患者,其中GustiloⅢA型16例,GustiloⅢB型10例,共26例患者,随机分为A(0.5%)聚维酮碘组、B(0.25%)聚维酮碘组、C(0.1%)聚维酮碘组。所有患者入院后均在8小时内接受急诊清创手术,术前取创面内污染组织留取适量标本,分别用相应浓度的聚维酮碘冲洗浸泡创面后开始清创手术,清创完毕后再次使用相应聚维酮碘冲洗浸泡创面组织,在相同部位再次取适量标本;根据创面情况选取外固定支架固定骨折端,负压封闭引流材料(Vacuum Sealing Drainage,VSD)覆盖创面。观察比较患者清创术前及术后白细胞、降钙素原(Procalcitonin,PCT)检测值,清创术前及术后细菌药敏培养阳性率,清创术前及术后标本细菌计数,并在显微镜下观察清创术后标本的病理组织形态。结果:1.三组患者年龄、性别、受伤时间以及骨折分型等一般指标未见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2.三组术前白细胞数值相似,统计学无显着差异(P>0.05)术后第一天白细胞检测值可见三组数值均有下降趋势,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各组组间白细胞对比无显着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各实验组都可以降低体内白细胞数值,但各组间效果相比较无明显差别。3.三组术前降钙素原(PCT)数值相似,统计学无显着差异(P>0.05);三组术前降钙素原检测值与术后第一天相比无明显改变(P>0.05),各组组间对比无显着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说明各实验组对术前和术后的降钙素原检测值无特别影响,并且术后第一天各组降钙素原无明显差异。4.三组清创前的细菌培养阳性率无显着统计学差异(P>0.05);清创术后细菌培养阳性率明显下降(P<0.05),各组间清创术后阳性率无显着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各实验组均可降低术后感染率,但术后各组间感染率比较无明显差异。5.三组术前标本细菌数量相似,统计学无显着差异(P>0.05);术后三组细菌标本数量均有明显下降趋势(P<0.05);术后各组间之间比较,A vs B(P>0.05),B vs C(P>0.05),A vs C(P<0.05),说明各实验组均可减少创面内细菌数量,并且A组(0.5%)相比C组(0.1%)能更有效地清除创面内细菌数量。6.术后观察创面标本,A(0.5%)组相比较其他两组明显可以发现毛细血管及微小血管扩张、充血,组织间可见较多炎性细胞浸润,说明聚维酮碘浓度越高,对组织刺激越大。结论:1.三种不同浓度聚维酮碘(0.5%、0.25%、0.1%)均可在清创术中降低开放性骨折的创面感染率。2.三种不同浓度聚维酮碘(0.5%、0.25%、0.1%)均可以降低术后创面内细菌数量,其中以高浓度组(0.5%)聚维酮碘杀菌能力最强。3.高浓度组(0.5%)聚维酮碘对术后创面内细胞组织刺激最大;聚维酮碘浓度越高,对创面细胞组织刺激越大。4.通过本次实验结果比较分析,使用低浓度(0.1%)聚维酮碘在开放性骨折清创术中冲洗浸泡创面伤口,不仅能降低术后感染率,而且能减少其对创面细胞组织的刺激。
金剑[5](2018)在《PHMB修饰的人工真皮的抗菌能力检测》文中认为研究背景人工真皮能有效修复累及真皮层的损伤,促进创面愈合,改善愈合后功能和外观。目前临床上使用的人工真皮多为双层结构,如Intgra、Pelanc等,主要由作为生长支架的胶原层和具有屏障功能的硅胶层两层结构构成。这些人工真皮主要作用于经清创等处理彻底清除坏死组织,且未发生感染的创面,因为人工真皮移植失败的主要原因是移植后感染。移植后感染多发生于移植后早期,该时期内,由人工真皮未能与创面建立良好的血供,抗菌能力较弱,且随着创面细菌侵入、增殖,细菌分泌胶原酶,降解人工真皮的胶原层,降解产物成为细菌增殖的良好培养基,进一步增加了其移植后感染风险。移植后一旦发生感染,不但会造成移植失败,还可能引发脓毒血症,威胁患者生命。移植前彻底清创、移植后加强换药、全身使用抗生素等一系列抗菌措施应用于预防人工真皮移植后感染的问题,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无法避免移植后感染的出现。已有大量研究将各种生长因子加入人工真皮,以期进一步促进创面愈合,借鉴于此,有研究将抗菌成分加入其中以期研制一种本身就具有一定抗菌能力的人工真皮将为改善人工真皮移植后感染问题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也将拓展人工真皮适用范围,为创面治疗提供更多的选择。本研究选择国内Lando?双层人工真皮修复材料作为基础人工真皮,筛选合适的临床抗菌制剂,进行人工真皮的抗菌修饰,并验证其持续抗菌能力及促创面愈合的效果。第一部分:赋予人工真皮持续抗菌能力的抗菌成分选择目的:选择一种具有较强抗菌能力的抗菌制剂,作为后续研究赋予人工真皮抗菌能力的成分。方法:选择临床创面消毒常用消毒剂作为备选抗菌制剂,本研究所选择消毒剂包括:碘伏、洗必泰、新洁尔灭、PHMB、复合溶菌酶、呋喃西林。采用微量肉汤法测定创面常见细菌菌种(金黄色葡萄球菌、鲍氏不动杆菌、肺炎克雷伯菌)标准菌株和临床菌株(各20株)对以上消毒剂的MIC、MBC,以消毒剂临床应用于创面的浓度作为消毒剂初始浓度,计算MIC、MBC分别为消毒剂初始浓度的稀释倍数,记为MIC稀释、MBC稀释。比较临床菌株和标准菌株对同一消毒剂的MIC、MBC,将MIC和/或MBC大于标准菌株的临床菌株认为是对该消毒剂敏感性降低的菌株,计算敏感性降低菌株百分比,初步判断临床菌株对各消毒剂的敏感性情况。选择具有较小MIC稀释和MBC稀释且临床菌株对其具有较高敏感性的消毒剂成分作为本次研究的候选抗菌制剂,用以下一阶段实验制备具有抗菌能力的人工真皮。结果:金黄色葡萄球菌对碘伏、洗必泰、新洁尔灭、PHMB、复合溶菌酶、呋喃西林的MIC稀释分别为2-5、2-6、2-6、2-7、2-6、2-1,MBC稀释分别为2-5、2-5、2-6、2-7、2-6、-(MBC大于创面常用浓度),敏感性降低菌株百分比分别为30%、30%、55%、5%、5%、50%。鲍氏不动杆菌对碘伏、洗必泰、新洁尔灭、PHMB、复合溶菌酶、呋喃西林的MIC稀释分别为2-4、2-4、2-5、2-5、2-2、2-1,MBC稀释分别为2-3、2-4、2-4、2-5、2-1、-(MBC大于创面常用浓度),敏感性降低菌株百分比分别为40%、25%、60%、10%、45%、55%。肺炎克雷伯菌对碘伏、洗必泰、新洁尔灭、PHMB、复合溶菌酶、呋喃西林的MIC稀释分别为2-4、2-6、2-6、2-7、2-2、2-1,MBC稀释分别为2-4、2-5、2-6、2-7、2-1、-(MBC大于创面常用浓度),敏感性降低菌株百分比分别为35%、20%、40%、10%、40%、45%。结论:金黄色葡萄球菌、鲍氏不动杆菌、肺炎克雷伯菌对PHMB具有较小MIC稀释、MBC稀释,且临床菌株对其敏感性较高,故PHMB被选择为赋予人工真皮持续抗菌能力的抗菌成分。第二部分:具有抗菌能力的人工真皮的制备及性状检测目的:以PHMB作为抗菌成分,分别采用浸泡法、微球法、夹层法处理人工真皮,检测3种方法处理后的人工真皮可持续抗菌时长,并检测相关性状。方法:将人工真皮分别进行如下处理:1.浸泡法:分别浸泡于0.1%、0.5%、1%、2%浓度PHMB溶液中24 h;2.微球法:制作直径50μm、100μm的明胶微球,每种直径明胶微球各自分别含0.1%、0.5%、1%、2%PHMB,将人工真皮浸泡于上述明胶微球水溶液中24 h;3.夹层法:制作含0.1%、0.5%、1%、2%PHMB的水凝胶,加入人工真皮的硅胶层和胶原层之间。分别将制备好的实验样品制成直径5mm的圆形,放置于涂抹金黄色葡萄球菌、鲍氏不动杆菌、肺炎克雷伯菌标准菌株的培养皿,每天更换新的涂抹细菌的培养皿,记录每天形成得抑菌圈大小,分析各方法可持续形成有效抑菌圈时间。选择具有最长可持续形成有效抑菌圈时间且PHMB浓度较低的实验样品用于后续研究,检测性状。体外细胞毒性实验,以未加入抗菌成分的人工真皮作为对照,分别观察实验样品和未加入抗菌成分的人工真皮在第3、7、14、21 d对人成纤维细胞和人血管内皮细胞存活率的影响。体外自然降解实验,观察在自然环境下实验样品降解情况。体内埋植实验,将实验样品埋入大鼠皮下,观察埋入部位大体反应,并记录降解情况。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比较实验样品和未加入抗菌成分的人工真皮结构差异。结果:使用浸泡法制备的不同浓度的实验样品对各菌种仅在浸泡后0 d形成了有效抑菌圈;使用微球法制备的实验样品对3个菌种最长可持续形成有效抑菌圈时间均为1d,由浸泡于直径50μm、PHMB浓度为1%和2%的明胶微球溶液后形成;使用夹层法,1%和2%PHMB水凝胶加入人工真皮后对金黄色葡萄球菌、鲍氏不动杆菌、肺炎克雷伯菌标准菌株可持续形成有效抑菌圈时间分别为8 d、7 d、7 d。综合分析1%PHMB水凝胶加入人工真皮胶原层和硅胶层间可作为赋予人工真皮持续抗菌能力的方法,行下一步研究检测性状。细胞毒性实验结果显示,具有抗菌能力的人工真皮对人成纤维细胞和人血管内皮细胞存活率产生影响较小,与不含抗菌成分的人工真皮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体外自然降解实验显示,1%PHMB水凝胶降解率较低,至第6周时降解率为27.388±1.943%。体内埋植实验显示,1%PHMB水凝胶埋入部位未出现明显炎症反应,切口生长较好,水凝胶至第3周降解率为23.648±2.336%。扫描电子显微镜检查结果显示,加入1%PHMB水凝胶后,人工真皮胶原层结构无明显改变,胶原层孔隙内可观察到PHMB晶体分布。结论:1%PHMB水凝胶加入人工真皮胶原层和硅胶层间,能有效赋予人工真皮较长时间持续抗菌能力,生物毒性较低,降解较慢,且不改变人工真皮胶原层原结构。第三部分:具有抗菌能力的人工真皮的在体效果验证目的:验证加入1%PHMB水凝胶的人工真皮对创面愈合的影响以及抗菌能力。方法:清洁创面移植实验:取40只SD大鼠,制备全层皮肤缺损创面模型,随机分为2个组,分别为人工真皮组(Artificial Dermis Group,ADG)、具有抗菌能力的人工真皮组(Anti-infection Artificial Dermis Group,AADG),各组创面分别给予不做特殊处理、覆盖人工真皮、覆盖1%PHMB水凝胶、覆盖具有抗菌能力的人工真皮,分别于第3、7、14、21 d换药,观察创面愈合及感染情况,计算每次换药时的新发感染率。换药时每组大鼠随机选取5只大鼠处死,取创面组织,分别行病理切片HE染色和CD31免疫组化,计算微血管密度(Micro-vascular Density,MVD),并行创面组织细菌定量实验。感染创面移植实验:取20只SD大鼠,随机分为人工真皮组2(Artificial Dermis Group,ADG)、具有抗菌能力的人工真皮组(anti-infection Artificial Dermis Group,AADG),每组10只,制备感染创面模型,ADG2覆盖人工真皮,AADG覆盖具有抗菌能力的人工真皮。于第3、7、14、21 d换药,观察创面感染情况,计算每次换药时的感染率,于21 d换药时处死所有大鼠,取创面组织行细菌定量实验。移植后持续暴露于感染环境实验:取20只SD大鼠,随机分为人工真皮组(Artificial Dermis Group,ADG)、具有抗菌能力的人工真皮组3(anti-infection Artificial Dermis Group,AADG),每组10只,制备全层皮肤缺损创面模型,ADG覆盖人工真皮,AADG覆盖具有抗菌能力的人工真皮,每日于硅胶层外滴注1mL鲍氏不动杆菌标准菌株细菌悬液,于移植后3、6、9、12 d换药观察创面感染情况,计算每次换药时的感染率。结果:清洁创面移植实验:ADG于第7 d换药时出现1个感染创面,新发感染率均为6.67%。AADG在第3 d MVD少于ADG,P<0.05,但后期AADG与ADG的微血管密度间无明显差异,P>0.05。排除感染创面后,各组未感染创面细菌含量检测,第3、7、14 d AADG创面组织细菌含量明显少于ADG,P<0.05。感染创面移植实验:移植于感染创面后,ADG所有创面感染症状始终无缓解,感染率持续为100%,第3 d AADG有7个创面感染症状消失,仍有3个创面感染症状在换药期间始终无明显缓解,感染率持续为30%,明显低于ADG,P<0.05,第21 d取创面组织行细菌定量实验,AADG无论是未感染创面还是感染创面组织细菌含量明显低于ADG,P<0.05。移植后持续暴露于感染环境实验:ADG在第6 d所有创面出现感染,AADG在第12 d所有创面出现感染,在第3、6 d两组间感染率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具有抗菌能力的人工真皮对创面愈合影响较小,移植于感染创面后能有效控制感染,且对移植后可能导致创面感染的因素具有一定抵抗能力。
周卫[6](2018)在《碘伏冲洗预防关节内植物术后感染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碘伏(povidone-iodine,PI)溶液在外科手术中应用广泛,但术中关闭切口前是否使用PI溶液冲洗存在较多争议。本课题研究不同浓度PI溶液在人工关节置换术中冲洗关节腔的作用,以寻求一个最佳的浓度,一方面能降低术后感染率,另一方面降低对关节周围组织、细胞的毒性作用,为关节外科手术中的冲洗方案的确立提供参考。方法50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均分成5组,每只行单侧膝关节手术。术中打开关节腔后,向股骨远端髓腔钻孔植入钛螺钉,然后向关节腔内植入0.5ml浓度为1.0×107CFU/mL的金黄色葡萄球菌ATCC25923并作用3min,5组分别使用5%、0.5%、0.05%PI溶液、3%过氧化氢溶液及0.9%氯化钠溶液对关节腔浸泡并低压冲洗3min,随后使用0.9%氯化钠溶液冲洗切口后缝合。术前1天,术后第1、3、7、14天耳缘静脉采血,行化验C反应蛋白和血沉,以及肾功能化验。每天观察并记录切口的愈合情况。两周后处死全部新西兰大白兔,打开关节腔检查关节感染及关节周围组织损伤程度。组织微生物培养结果、C反应蛋白和血沉用于评价感染,股骨关节面软骨病理学检查评分及肾功能检查评价冲洗液的局部或系统毒性作用。结果5组的感染率分别为:5%PI组50%(5/10)、0.5%PI组40%(4/10)、0.05%PI组20%(2/10)、3%过氧化氢溶液组30%(3/10)、0.9%氯化钠溶液组30%(3/10)。各组间感染率的差异使用Fisher确切概率法检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各组间C反应蛋白和血沉的变化无明显差异。软骨病理学检查评分结果显示5%PI组毒性与其他组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毒性最强,随着PI浓度的稀释,其局部毒性也慢慢降低。肾功能结果显示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使用0.5ml浓度为1.0×107cfu/ml的金黄色葡萄球菌能够引起新西兰大白兔膝关节感染;足量0.9%氯化钠溶液冲洗能够降低关节内植物术后感染率的发生;在关节内植物手术中,使用PI溶液冲洗新西兰大白兔关节腔并不比0.9%氯化钠溶液或3%过氧化氢溶液能降低术后感染率;PI溶液局部浸泡冲洗会对膝关节周围软骨及其他软组织造成损伤,且其毒性呈现浓度正相关;PI溶液膝关节局部浸泡冲洗对肾功能未造成明显影响。
周卫,屈明,杨重飞,王远瑞,朱锦宇,王华溢[7](2018)在《碘伏在人工关节置换术中局部应用方法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表明手术部位感染(SSI)是人工关节置换术灾难性的并发症,包括碘伏(聚维酮碘)在内的各类消毒剂在预防人工关节置换术后SSI发生中起重要作用。本文分析了碘伏在临床尤其是关节外科预防手术部位感染的多种应用方法,从碘伏使用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两个方面分别论述了碘伏的不同使用方法在人工关节置换术中的作用。目前,关于碘伏在骨与关节外科手术中的使用并无相关指南,更多依靠临床医生的经验。而在以循证医学为指导的今天,这无疑增加了SSI发生的风险。为寻求最佳的碘伏使用方法,还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
杨海峰[8](2017)在《新洁尔灭浸泡联合碘伏湿敷用于骨科感染伤口换药效果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新洁尔灭浸泡联合碘伏湿敷用于骨科感染伤口换药效果的临床观察。方法选取2014年11月2015年12月来本院骨科接受治疗骨科感染伤口换药的88例患者,按照就诊顺序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4例。观察组给予新洁尔灭浸泡联合碘伏湿敷方法对发生感染的伤口进行换药处置,对照组给予0.9%生理盐水冲洗后,用0.7%碘伏浸泡后的无菌棉球进行常规的消毒换药方法。观察记录两组患者伤口的感染率及伤口愈合时间情况。结果观察组感染率为15.91%,对照组感染率为36.3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伤口平均愈合时间为(11.72±1.52)d,对照组愈合时间为(23.3±2.06)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新洁尔灭浸泡联合碘伏湿敷的方法应用于骨科感染伤口换药处置,有效的降低伤口感染率的发生,同时加快伤口愈合的速度,为患者减轻痛苦,安全性可靠性高、易操作不复杂,可作为伤口换药处置的有效方法,在临床中值得广泛推广应用。
赵佳林[9](2017)在《探讨蒸馏水煮沸、碘伏及敏感抗生素浸洗对兔胫骨慢性骨髓炎病骨的杀菌效果比较》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慢性骨髓炎指骨组织的慢性感染,由外伤、交通伤等高能量损伤特别是开放性骨损伤未经彻底清创或虽经彻底清创但创伤及污染较重或由手术时无菌操作不严格所引起,是困扰骨科医师的难题之一。慢性骨髓炎因其死骨形成、窦道、死腔及病变肉芽组织的长期存在,治疗较困难。目前对慢性骨髓炎的临床治疗措施是清创术的主要治疗方法,髓腔灌洗和静脉治疗4-6周的敏感抗生素,在一个疗程结束后通常能缓解部分症状,红肿热痛等炎症表现可有明显减轻,但患者常常伴有低烧,咽喉干燥,全身不适等症状,常规检查提示白细胞仍处在较高值,在临床上可理解成骨髓炎复发。骨髓炎反复发作的同时也伴随着人体对抗生素严重耐药的现象,造成的结果为必然抗生素的不断升级,并由此带来的不断升级抗生素[4]以及再次升级再次耐药的恶性循环。该研究实验中我们将新西兰大白兔制作胫骨慢性骨髓炎模型,然后对比蒸馏水煮沸、碘伏及敏感抗生素浸洗三种这不同处理方法后通过细菌学培养、组织学检查等指标的杀菌效果,本次试验的目的在于为今后临床上在慢性骨髓炎杀菌方法的选择上提供更优异、有效、方便的方案,现将实验报告如下。方法:1兔胫骨慢性骨髓炎模型的制备。选取5月龄,体重1.5kg-2.5kg新西兰大白兔50只,于清洁级环境中分笼术前适应性饲养,自由活动。3%戊巴比妥钠按照1.0/kg的剂量注入耳缘静脉进行麻醉,麻醉满意后,右胫骨内侧近端备皮,大小范围约4cm,备皮完成后取右胫骨内侧纵切口,长约4cm,无菌手术刀切开皮肤和皮下组织,暴露右胫骨近端内侧,钝性剥离约2*2大小的骨膜,取用3mm钻头的电钻,只穿透一侧皮质,依此法在分离的骨膜处钻9个等大骨洞,再用直径1cm的磨钻,制成一个约1*1cm的较为圆形的骨缺损即骨窗;然后用小刮匙分别沿骨窗远近端分别刮除部分松质骨,完成后以0.9%生理盐水5ml冲洗远近端髓腔。取用培养完毕后的金黄色葡萄球菌用接种环将菌体刮下,置于一次性无菌试管内,选取标准比浊管作为浓度标准参考物,参考6号标准管,用滴定管吸取0.9%生理盐水予以滴定,制成浓度为1×106cfu/ml金黄色葡萄球菌液1ml,摇晃均一,用一次性滴定管吸取0.5ml的金黄色葡萄球菌液从骨窗内向髓腔内沿远近端注入,静置5min,待菌液充分扩散,再向骨窗内沿远近端注射0.5ml的5%鱼肝油酸钠,用生理盐水反复冲洗伤口后逐层缝合皮肤。术中死亡1只,术毕,待麻醉效果消失后回笼常规喂饲养4周。造模4周后分别从大体观察、x线检测及细菌培养三方面判断50只兔子,是否形成骨髓炎。2确认兔胫骨骨髓炎模型。试验后兔子均出现不同程度发热,精神差,进食少等表现,均是骨髓炎后的临床表现,手术后4周内因死亡2只未成功造模2只。术后4周,将存活的49只兔子,在摄x线片(42kv,4ma·s-1,距离1.0m)下摄片,发现47只兔右胫骨手术部位有慢性化脓性骨髓炎表现,从肉眼观察均呈现出局部软组织肿胀,可伴有破溃,部分存在骨质破坏,增生的骨痂,且有死骨形成;所有兔子取原手术切口4cm,取出小部分髓腔内容物做病理学及细菌学检测。综合影像、病理及细菌学3方面做出判断,其中细菌学检测作为实验的金标准。检测回报47只兔子均满足要求,可作为兔胫骨骨髓炎模型做下一步实验。3比较三种不同杀菌方法的杀菌效果。取造模成功的兔子,将其随机分成3组,分别截取病骨,然后编号,做不同处理。a组:截取病骨,用碘伏冲洗30分钟;b组:蒸馏水煮沸30分钟;c组:抗生素(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敏感)清洗。三组均随机选取处理过的骨病,置于标准培养基中培养24小时以做细菌学培养实验及组织学病理检测。待结果有所回报,汇总所有病例结果,以达到合理、可靠地比较三种方法杀菌效果的标准。结果:1大体观察:三组处理方法处理后,均未出现骨质破坏,均能保持较好的形态,与原胫骨均有很好的形态相容性。2细菌学培养:a组骨缺损周围组织细菌培养结果显示1例出现菌落,阳性率为7.00%,b组细菌培养结果提示4例阳性,阳性率为27.00%。c组细菌学培养提示7例阳性,阳性率为47.00%,两两比较差异均有显着性。3病理学检测:a处理组在he染色下结果显示骨组织无水肿表现,存在大片死骨,未见嗜酸性粒细胞等炎细胞存在,死骨呈片状或条带状,且零星、无规律存在成骨母细胞;B处理组在HE染色下显示为骨组织轻度水肿,无明显死骨形成,可见少数嗜酸性粒细胞等炎细胞,且可见大量成骨细胞;C处理组在HE染色下显示为骨及软组织结构较为混乱伴水肿,虽无明显死骨形成,但可见嗜酸性粒细胞等炎细胞及成骨细胞。结论:蒸馏水煮沸、碘伏及敏感抗生素浸洗对兔胫骨慢性骨髓炎病骨均有一定的杀菌作用,且三种方法处理后依然能出色得保持原有的胫骨形态构造,而蒸馏水煮沸不但能在短时间内达到灭菌效果,而且仍有成骨细胞存在。
倪国骅[10](2016)在《皮肤弹性牵张法修复肢体皮肤缺损》文中指出肢体因创伤、感染、血管疾患、医源性因素如皮瓣切取术后等原因均可造成皮肤缺损,有的出现骨及肌腱、神经、血管等重要组织外露。轻者影响肢体功能,创面经久不愈,长期换药或住院,无法参加工作,生活质量下降,重者出现外露骨组织坏死,骨感染,血管栓塞,神经、肌腱坏死,有时不得不截除肢体。为了能治愈皮肤缺损创面,现临床常用外用中药、皮肤移植植皮、皮瓣转移或移植、皮下埋置扩张器、皮肤牵拉等多种治疗皮肤缺损的方法。但到目前为止,没有任何一种治疗方法可以完美地修复皮肤缺损,每一种方法均有其适应证及优缺点,中药治疗只能解决较小的皮肤缺损,较大创面和骨外露创面难以用此法治愈,植皮手术对于肉芽组织生长良好的创面效果良好,但骨外露及肌腱等重要组织外露的创面、关节部位均不适合,皮瓣移植或转移虽能解决骨外露等难题,但手术技术要求较高,皮内埋置扩张器皮肤扩张不适宜新鲜创面的皮肤缺损,皮肤牵张术(皮外扩张法)需有一定的器械,并且易发生疼痛、皮缘坏死、牵张器脱落等并发症,影响其在临床应用。因应用皮肤牵张术扩张的皮肤外观、质地、毛发生长、感觉等与正常皮肤完全相似,因此,探索新的皮肤牵张手术方式成为临床的需要。第一部分:皮肤弹性牵张法治疗皮肤缺损的可行性研究目的:探讨自行设计的医用硅胶管与骨圆针组合的皮肤弹性牵张法修复皮肤缺损的可行性。方法:以6只白色家猪为动物实验模型,将每只猪的两侧背部分别制成一处皮肤缺损(每只猪的皮肤缺损位于相同部位,两边对称),创面大小定为12cm×8cm,6只猪共12个创面,其中实验组8个创面(编号1-8),对照组4个创面(编号9-12),实验组创面用自行设计的皮肤弹性牵张法进行治疗,对照组创面仅覆盖碘伏纱布,无菌敷料包扎。术后实验组置于能限制猪活动的特制猪笼,使实验猪的四肢活动受限,每天换药,观察皮缘及受牵张皮肤色泽、毛细血管反应,创面缩小情况及乳胶管的张力,根据以上情况重新调整乳胶管的拉力,对照组术后每天常规换药。结果:实验组创面每日缩小速度明显快于对照组,尤以前3天最为突出,第6天创面即可对合。对照组创面每日缩小面积较小,经统计学处理与实验组创面每日缩小面积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自行设计的以医用硅胶管与骨圆针组合的皮肤弹性牵张法能够促进皮肤扩张,快速闭合创面。第二部分:皮肤弹性牵张法修复肢体皮肤缺损的临床应用目的:探讨利用骨圆针与医用乳胶管组合的皮肤弹性牵张法治疗四肢皮肤缺损的可行性,介绍其手术方法,分析其手术适应证、禁忌证以及术后注意事项,本方法的优缺点以及需要进一步解决的问题。方法:自2006年12月至2015年2月,采用骨圆针与医用乳胶管组合的皮肤弹性牵张法治疗70例四肢皮肤缺损的患者,其中男49例,女21例,年龄1656岁,平均35岁。皮肤缺损位于足踝部12例,小腿38例,大腿8例,手部8例,肩部4例;创伤后肢体皮肤坏死致皮肤缺损28例,肢体筋膜室高压切开后所致皮肤缺损面积16例,皮瓣远端坏死后所致皮肤缺损8例,皮瓣切取术后供区皮肤缺损10例,糖尿病足皮肤缺损8例;伴有骨折27例,神经及血管损伤15例;感染创面18例;皮肤缺损面积10cm×16cm2cm×3cm。将皮肤缺损的创面清创,然后以两枚骨圆针从分别从切口两侧缘的一端穿入,自另一端穿出,若创缘皮肤不规整将骨圆针截短以多根短骨圆针固定,以无菌乳胶管横向联结相对的两枚骨圆针,收紧乳胶管,使皮肤受到一定的张应力,骨圆针牵拉皮缘相互靠近,观察皮缘毛细血管反应,判断皮缘供血情况,确定皮缘成活不受影响后维持乳胶管张力,打结,无菌敷料覆盖创面,术后应用扩血管及改善微循环药物。根据创面大小及有无感染确定是否应用抗菌素,根据创面细菌培养及药物敏感试验确定使用何种抗菌素,观察皮缘血供情况及乳胶管的张力,及时调整乳胶管的松紧度,敷料有渗透时及时更换敷料。皮缘对合后行皮肤间断缝合术,若创面不能完全消失,创面缩小后可行植皮术。疗效判定标准:治愈:经持续皮肤弹性牵张不需植皮及其它手术处置,最终创面完全闭合;好转:经持续皮肤弹性牵张创面缩小,勿需行皮瓣修复,但仍需行植皮手术;无效:经皮肤弹性牵张一周创面无缩小,仍需行植皮或皮瓣手术修复。结果:完全治愈61例,患者经皮肤牵张后,创面消失,其中36例一次牵张成功,皮缘对合后直接行间断缝合术,10例因创面大、牵张时间长或因感染出现骨圆针从皮缘处切穿皮肤脱落,再次给予穿针继续牵张,最终创面消失,行皮肤间断缝合或皮缘换药愈合。好转7例,使本需行皮瓣手术方能治愈的创面经皮肤弹性牵张后创面缩小,采用植皮手术治愈。无效2例,创面无明显缩小,仍需行植皮或皮瓣转移手术修复。有效率达97.1%,随访614月,创面无复发,无渗出,扩张后的皮肤无臃肿,毛发生长正常,触痛觉正常,外伤所致的皮肤缺损扩张的皮肤色泽同正常皮肤,弹性良好,因血管病变等原因所致的皮肤缺损扩张的皮肤在早期色泽较深,经3个月至半年不等的时间皮肤颜色逐渐同周围皮肤色泽,弹性稍差。结论:利用骨圆针与医用乳胶管组合的皮肤弹性牵张法可使皮肤得到扩张,能达到消除创面或使创面面积减小的目的,是治疗四肢皮肤缺损的有效手术方法,根据手术适应证选择合适的治疗对象,术后的观察与处理同样需重视,采用此手术方法,可使具备手术适应证的骨外露创面避免采用皮瓣移植这一复杂手术,使创面面积减小或完全闭合,避免植皮手术或减少取皮的面积,避免患者其它部位的损伤或本已受伤较重的肢体因需皮瓣移植手术进一步损伤。第三部分:皮肤弹性牵张法修复肢体皮肤缺损的力学研究目的:研究皮肤弹性牵张法牵张皮肤时作用于每单位长度皮肤上力的大小及每条硅胶管上力大小,为皮肤弹性牵张法确定安全牵拉力的参考值。方法:自2006年12月至2015年2月,在应用皮肤弹性牵张法的患者中选取10位患者,按接受手术顺序依次排序(1,2,3……10),其中男8例,女2例,年龄1855岁,平均34岁。皮肤缺损均位于小腿,缺损面积3cm×2cm12cm×8cm,伴胫腓骨骨折7例,5例行外固定架固定,2例行钢板内固定,均不伴下肢主要血管损伤。于受伤后当天至一周内开始行皮肤弹性牵张术。在平行于患者皮肤缺损区域纵轴的长边,距离皮缘1.5cm处,自一端至另一端穿入1枚骨圆针,骨圆针位于靠近皮下组织的真皮层内,于相对侧置入另一枚骨圆针,然后以医用乳胶管分别穿过两枚骨圆针。长边皮缘长度3cm6cm时于长边皮缘中点穿过一条乳胶管,皮缘长度6cm9cm时平均穿过两条乳胶管,皮缘长度9cm12cm时平均穿过三条乳胶管,分别拉紧乳胶管,拉紧前在皮缘中点距离皮肤边缘2cm处标记皮肤测温点,以电子皮温计(北京恒奥德仪器仪表有限公司)测量牵拉前皮肤温度。先给予较大拉力,观察靠近骨圆针处皮肤毛细血管反应时间较周边皮肤明显延长或毛细血管无充盈时给予临时打结,然后逐一减小乳胶管牵拉力,观察毛细血管反应时间并测定皮肤温度。将已消毒的拉力仪挂钩钩于一侧骨圆针中点,固定对侧骨圆针,拉力仪牵拉骨圆针至乳胶管完全松弛时读取测量值即为皮肤所受到乳胶管的牵拉力。牵拉力除以乳胶管的条数即为每条乳胶管的拉力,牵拉力除以皮缘长度(cm)即为每单位长度皮肤上所受到的牵拉力。结果:10例患者平均每单位长度(cm)皮肤所受的牵拉力为1.11±0.22Kg,平均每个乳胶管所受牵拉力为4.18±0.38Kg。结论:应用皮肤弹性牵张法牵拉皮肤时每单位长度皮缘上所承受拉力的适宜数值为1.11±0.22Kg/cm,平均每个乳胶管所受牵拉力为4.18±0.38Kg。
二、新洁尔灭浸泡法与碘伏浸泡法在清创术中应用效果观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新洁尔灭浸泡法与碘伏浸泡法在清创术中应用效果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克氏针结合VSD固定GustiloⅡ、Ⅲ型的开放性跟骨骨折的临床疗效(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研究内容及方法 |
1 一般资料 |
1.1 病例介绍 |
1.2 开放性跟骨骨折的特点及分型 |
1.3 骨折的诊断标准 |
1.4 纳入标准 |
1.5 排除标准 |
2 研究方案 |
2.1 术前准备事项 |
2.2 手术方案 |
2.3 术后处理 |
2.4 观察指标 |
2.5 统计学方法 |
2.6 病例基本情况 |
3 研究指标 |
3.1 观察项目 |
3.2 评价指标 |
结果 |
1 创面愈合方式及感染并发症 |
2 骨折复位的测量 |
3 踝与后足功能评价 |
讨论 |
1 开放性跟骨骨折研究概况 |
2 现阶段手术方式的选择 |
3 清创及冲洗液的选择 |
4 开放性跟骨骨折术后的软组织修复,植骨等问题 |
5 是否一期截肢和关节融合 |
小结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综述 开放性跟骨骨折的诊疗进展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导师评阅表 |
(2)人工关节置换术中碘伏处理创口对预防假体周围感染的临床效果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3 观察指标 |
1.4 统计学处理 |
2 结果 |
2.1 两组手术相关指标比较 |
2.2 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
3 讨论 |
3.1 人工关节置换预防感染是最基本,最重要的原则 |
3.2 预防感染手段的缺陷性 |
3.3 碘伏在术中冲洗的重要作用 |
3.4 本研究的不足 |
(3)激光微孔烧伤变性脱细胞真皮基质生物性能与移植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符号说明 |
前言 |
第一部分 LPDADM制备、性能检测与埋植效果观察 |
1.前言 |
2.材料与方法 |
3.研宄内容 |
4.统计学方法 |
5.结果 |
6.讨论 |
第二部分 激光微孔烧伤脱细胞变性真皮基质的蛋白因子表达 |
1.前言 |
2.材料与方法 |
3.结果 |
4.讨论 |
第三部分 LPDADM联合自体刃厚皮移植的实验研究 |
1.前言 |
2.材料与方法 |
3.研究内容与指标 |
4.统计学方法 |
5.结果 |
6.讨论 |
第四部分 LPDADM在烧伤创面修复中的临床应用 |
1.前言 |
2.材料与方法 |
3.检测指标及方法 |
4.统计学方法 |
5.结果 |
6.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题目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附一:英文论文(论着,已发表) |
附二:外文论文(综述) |
(4)不同浓度聚维酮碘在清创术中预防开放性骨折创面感染的疗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说明 |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 研究资料 |
2 实验材料 |
3 实验方法 |
4 观察指标 |
5 统计方法 |
结果 |
1 一般情况 |
2 白细胞值与降钙素原 |
3 清创术前及术后标本比较 |
4 组织病理学分析 |
5 愈后 |
讨论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5)PHMB修饰的人工真皮的抗菌能力检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前言 |
第一部分 :赋予人工真皮持续抗菌能力的抗菌成分选择 |
引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结论 |
第二部分 :具有抗菌能力的人工真皮的制备及性状检测 |
引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结论 |
第三部分 :具有抗菌能力的人工真皮的在体效果验证 |
引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结论 |
总结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参加科研工作情况 |
致谢 |
(6)碘伏冲洗预防关节内植物术后感染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文献回顾 |
第一部分 兔膝关节内植物术后感染模型的建立 |
1 实验材料 |
2 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5 结论 |
第二部分 碘伏冲洗预防关节内植物术后感染的研究 |
1 实验材料 |
2 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5 结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个人简历和研究成果 |
致谢 |
(7)碘伏在人工关节置换术中局部应用方法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一、有效性 |
(一) 皮肤消毒 |
(二) 切口内冲洗 |
1. 在骨科手术尤其是人工关节置换手术中, 碘伏溶液切口内冲洗十分常见。 |
2. 在动物及体外实验中, 碘伏溶液的效果如何呢? |
(三) 其他使用方法 |
二、安全性 |
(一) 体外细胞实验 |
(二) 动物实验 |
(三) 人体试验 |
三、劣势 |
四、小结 |
(8)新洁尔灭浸泡联合碘伏湿敷用于骨科感染伤口换药效果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临床资料 |
1.2 方法 |
1.3 观察指标 |
1.4 切口愈合标准 |
1.5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两组患者感染率情况比较 |
2.2 两组患者伤口愈合时间的比较 |
3 讨论 |
(9)探讨蒸馏水煮沸、碘伏及敏感抗生素浸洗对兔胫骨慢性骨髓炎病骨的杀菌效果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附图 |
附表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10)皮肤弹性牵张法修复肢体皮肤缺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研究意义及现状 |
四肢皮肤缺损的原因 |
四肢皮肤缺损的治疗方法 |
皮肤牵张术的研究及应用 |
现阶段研究存在的问题 |
研究贡献与创新 |
论文结构安排 |
第一部分 皮肤弹性牵张法治疗皮肤缺损的可行性研究 |
1.1 引言 |
1.2 材料与方法 |
1.2.1 实验材料 |
1.2.2 动物选择及分组 |
1.2.3 皮肤缺损模型制作 |
1.2.4 治疗方法 |
1.2.5 观察测量及统计分析 |
1.3 结果 |
1.3.1 创面闭合情况 |
1.3.2 创面减小情况对比 |
1.4 讨论 |
1.5 结论 |
第二部分 皮肤弹性牵张法修复肢体皮肤缺损的临床应用 |
2.1 皮肤弹性牵张法治疗四肢创伤性皮肤缺损 |
2.1.1 引言 |
2.1.2 材料与方法 |
2.1.2.1 一般资料 |
2.1.2.2 手术方法 |
2.1.2.3 术后处理 |
2.1.3 结果 |
2.1.4 典型病例 |
2.1.5 讨论 |
2.1.6 结论 |
2.2 皮肤弹性牵张法闭合小腿骨筋膜室高压减张切口 |
2.2.1 引言 |
2.2.2 材料与方法 |
2.2.2.1 一般资料 |
2.2.2.2 手术方法 |
2.2.2.3 术后处理 |
2.2.3 结果 |
2.2.4 典型病例 |
2.2.5 讨论 |
2.2.6 结论 |
2.3 皮肤弹性牵张法修复四肢皮瓣供区创面 |
2.3.1 引言 |
2.3.2 材料与方法 |
2.3.2.1 一般资料 |
2.3.2.2 手术方法 |
2.3.2.3 术后处理 |
2.3.3 结果 |
2.3.4 典型病例 |
2.3.5 讨论 |
2.3.6 结论 |
2.4 皮肤弹性牵张法修复皮瓣远端坏死 |
2.4.1 引言 |
2.4.2 材料与方法 |
2.4.2.1 一般资料 |
2.4.2.2 手术方法 |
2.4.2.3 术后处理 |
2.4.3 结果 |
2.4.4 典型病例 |
2.4.5 讨论 |
2.4.6 结论 |
2.5 皮肤弹性牵张法修复糖尿病足皮肤缺损 |
2.5.1 引言 |
2.5.2 材料与方法 |
2.5.2.1 一般资料 |
2.5.2.2 手术方法 |
2.5.2.3 术后处理 |
2.5.3 结果 |
2.5.4 典型病例 |
2.5.5 讨论 |
2.5.6 结论 |
第三部分 皮肤弹性牵张法修复肢体皮肤缺损的力学研究 |
3.1 引言 |
3.2 材料与方法 |
3.2.1 一般资料 |
3.2.2 手术方法 |
3.2.3 测量 |
3.3 结果 |
3.4 讨论 |
3.5 结论 |
第四部分 总结及未来工作展望 |
4.1 工作总结 |
4.1.1 皮肤弹性牵张法治疗皮肤缺损的机理 |
4.1.2 皮肤弹性牵张术的优点 |
4.1.3 皮肤弹性牵张术的适应证 |
4.1.4 皮肤弹性牵张术的注意事项 |
4.1.5 将单位长度皮缘受到的牵张力给予量化 |
4.1.6 结论 |
4.2 不足及未来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个人简历 |
致谢 |
四、新洁尔灭浸泡法与碘伏浸泡法在清创术中应用效果观察(论文参考文献)
- [1]克氏针结合VSD固定GustiloⅡ、Ⅲ型的开放性跟骨骨折的临床疗效[D]. 王浩. 新疆医科大学, 2021(09)
- [2]人工关节置换术中碘伏处理创口对预防假体周围感染的临床效果评价[J]. 罗旭,陈伟,韩浩,黄涛,沈邦伟,杜鑫. 中外医学研究, 2020(22)
- [3]激光微孔烧伤变性脱细胞真皮基质生物性能与移植效果研究[D]. 张友来. 山东大学, 2019(02)
- [4]不同浓度聚维酮碘在清创术中预防开放性骨折创面感染的疗效分析[D]. 曹晟. 吉首大学, 2018(02)
- [5]PHMB修饰的人工真皮的抗菌能力检测[D]. 金剑.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 2018(02)
- [6]碘伏冲洗预防关节内植物术后感染的研究[D]. 周卫. 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军医大学, 2018(05)
- [7]碘伏在人工关节置换术中局部应用方法的研究进展[J]. 周卫,屈明,杨重飞,王远瑞,朱锦宇,王华溢. 中华关节外科杂志(电子版), 2018(02)
- [8]新洁尔灭浸泡联合碘伏湿敷用于骨科感染伤口换药效果观察[J]. 杨海峰. 当代医学, 2017(33)
- [9]探讨蒸馏水煮沸、碘伏及敏感抗生素浸洗对兔胫骨慢性骨髓炎病骨的杀菌效果比较[D]. 赵佳林. 承德医学院, 2017(01)
- [10]皮肤弹性牵张法修复肢体皮肤缺损[D]. 倪国骅. 郑州大学, 201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