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2003年度“中国通信设备制造企业50强”调查结果的公告

关于2003年度“中国通信设备制造企业50强”调查结果的公告

一、关于“中国通信设备制造企业50强”2003年调研结果的通告(论文文献综述)

李国敏[1](2019)在《新时代中国企业海外拓展的战略风险 ——基于典型案例的系统分析》文中研究说明本文的核心问题是,如何认识和应对中国企业海外拓展面临的战略风险。对于企业国际化面临的各种风险及其应对,国内外有了丰富的研究,但对于海外战略风险,人们并没有予以足够的重视。我们认为固然战略风险与政治风险关系极其密切,但鉴于企业海外战略风险影响后果的特殊严重性,有必要予以专门而深入的研究。围绕上述核心问题,我们以复杂系统思维方法为主,同时运用历史考察、案例分析等方法展开全文。首先弄清企业国际化理论和中国企业的海外拓展史,重点是实施“走出去”战略之后的中国企业海外拓展情况,以及“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新时代”背景下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战略机遇。其次,着重对企业海外战略风险进行解析。在梳理企业国际化面临的各种风险基础上,以复杂系统思维方法探讨海外战略风险的特点,并对新时代中国企业“走出去”面临的战略风险进行总体分析。企业海外战略风险往往由宏观国际环境格局或中观双边外交关系的重大变动所造成,具有宏观全局性、强烈的政治性和立体多维的关联性,呈现复杂的非线性因果关系和突变式涌现特征,其破坏性极大,并且可能持续发生不利影响。论文还对新时代中国企业“走出去”面临的战略风险进行总体分析。接着以中兴通讯和华为两个中国高科技企业作为案例,分析在新时代、百年大变局背景下美国遏制中国政策对中国企业海外拓展造成的严重战略风险。本文还以国电投密松电站项目和中企利比亚项目为案例,分析国际国内政治等因素对于中企海外项目造成的战略风险。最后,论文就新时代中国企业海外拓展的战略风险提出了应对建议,并对新时代中国企业拓展海外利益和防范化解战略风险的前景进行了展望。

顾丽姝[2](2014)在《中国对东盟新四国直接投资研究》文中指出东盟新四国(以下简称新四国)是指东南亚十国中最后加入东盟的四个新成员国,即柬埔寨、老挝、缅甸和越南,亦称CLMV国家。其中,柬埔寨、老挝、缅甸属世界最不发达国家。由于历史原因,特别是政治局势长期动荡的影响,新四国经济发展水平低,基础设施滞后,在吸引外国直接投资方面一直处于不利地位。近年来,随着美国“重返东南亚”战略的推进和印度“东向政策”的实施,新四国以其重要的地缘政治、逐渐开放的经济政策、丰富的自然资源、廉价的劳动力日益受到国际资本的关注,成为各大国角逐的焦点区域。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进程的加快和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等的推进,我国与新四国的交往日益频繁,经济合作快速推进,新四国在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和对东盟直接投资中的地位日益提高,我国成为新四国最重要的直接投资来源国之一。就我国而言,无论是具有较强竞争优势的大型中央企业,还是不具备所有权优势和内部化优势但却拥有为小规模市场服务能力和小规模生产技术的中小企业,都能在新四国找到自己发展的“广阔天地”。我国对新四国的直接投资,在获取国内稀缺战略资源、转移过剩产能、开拓境外市场、确保国家经济安全、西南边疆安全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进一步加强对新四国的直接投资,既符合企业经济利益,也关乎我国的国家战略。本文采用理论分析与实际分析相结合、历史分析和现状分析相结合、国际关系分析与计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新四国引进外资的发展历程和中国对新四国直接投资的发展历程进行了总结回顾,对新四国直接投资的现状和特点进行了归纳总结,就中国对新四国和老六国直接投资的特点和绩效进行了比较研究,就影响中国对新四国直接投资的推动因素和风险因素进行了全面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这对于细化东盟问题的研究对象,验证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理论在高风险国家的适用性,补充和丰富现有的研究成果,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同时,本研究不仅有助于客观而深入地认识我国与新四国的经贸关系,正确处理双边经贸关系中的矛盾和摩擦,推动双边经贸关系进一步发展,而且能为我国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开拓新四国市场提供具体的帮助,为各级政府制定和调整对外投资政策、实施走出去战略提供有益的参考,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本文的研究内容主要围绕以下几方面展开:是对外直接投资理论综述。通过系统地梳理国际直接投资基本理论,依次对马克思主义资本输出理论、发达国家国际直接投资理论、发展中国家国际直接投资理论以及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直接投资理论的新发展进行了归纳、介绍和评价。二是中国对新四国直接投资的发展。首先,回顾了新四国的引资进程,分析了各国引进外国直接投资的来源国分布和产业分布;其次,总结回顾了中国对新四国直接投资的发展历程和现状,归纳了中国对新四国直接投资的特点。三是中国对新四国直接投资的推动因素分析。首先,基于投资国的宏观战略,分析了中国对新四国直接投资的必然性;其次,基于跨国企业的比较优势,分析了中国对新四国直接投资的可行性;再次,基于双边关系的推动因素,分析了中国对新四国直接投资快速发展的有利基础;最后,基于东道国的投资环境,分析了中国对新四国直接投资发展的区位优势。四是中国对新四国直接投资的绩效分析。通过指标选取、模型构建、实证检验和结果分析,重点研究了中国对新四国直接投资绩效中的贸易效应,并与中国对东盟老六国的投资绩效进行了比较分析。五是中国对新四国直接投资的风险分析。分别从东道国政治风险、经济风险、经营风险三个方面,分析了中国对新四国直接投资中存在的风险因素。六是推动中国企业对新四国直接投资的对策和措施。首先,从加强政策引导、强化政策服务、深化双边合作三个方面,就政府层面的宏观政策措施提出了具体建议;其次,从目标定位、产业选择、进入模式、风险防范四个方面,就企业进一步加大对新四国的直接投资提出了具体建议。本文的创新性研究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研究视角创新。迄今为止,国内学术界对我国对东盟的直接投资大都把东盟十国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鉴于东盟各国在政治体制、经济发展、社会文化等方面存在巨大差异,本文根据东盟新四国经济发展水平的相似性、与中国在历史地理政治经济上的密切关系、中国对东盟新四国直接投资所具备的亲缘优势、地缘优势等因素,将新四国放在一个次区域内进行研究。第二,建立了“投资国-东道国-双边关系-企业”四位一体的对外直接投资推动因素分析框架,强调双边政治关系中政治互信与双边经济关系中对外援助、对外承包工程等子因素对对外直接投资的推动作用。提出在对类似东盟新四国的高风险国家直接投资中,双边经济关系是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基础,双边政治关系是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保障。第三,通过实证对比研究中国对东盟新四国、老六国的直接投资绩效,提出中国对两类国家的直接投资都是贸易创造型投资,对新四国直接投资的进出口创造效应均高于对老六国的直接投资。本文主要存在以下两方面不足之处:首先,新四国均属最不发达国家,信息化水平低,受世界关注的程度不高,文献资料匮乏,一些研究数据的采集比较困难,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本文对某些问题的深入分析。其次,因篇幅所限,本文对中国对新四国直接投资的典型案例和重要地区投资主体(如云南、广西)没有进一步展开深入的分析。对此,笔者将在以后的研究中加以改进和完善。

吴春集[3](2014)在《上海电影产业竞争力发展研究》文中认为本文采用“分论”的方式进行研究,内容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对电影产业竞争力理论研究和上海电影产业竞争力发展的背景和现状进行分析,论述进行该课题研究的必要性。第二部分:分析决定电影产业竞争力的主要因素。在综述国内外学术界关于产业竞争力和国家(区域)文化产业竞争力决定因素观点的基础上,首先,对迈克尔·波特“钻石模型”理论、弗洛里达的创意阶层理论、马特尔美国文化竞争优势理论、Allen J.Scott好莱坞电影产业发展理论进行综合评价,指出其理论意义及存在的缺陷或不足;其次,对电影产业竞争力的诸多影响因素进行较为全面的分析,指出电影产业竞争力发展的特殊规律;第三,提出决定国家(区域)电影产业竞争力的六大因素,即“电影产业竞争力决定因素模型”:电影创意阶层与成长环境、技术资本等其他资源条件、国际/国内/区域电影市场需求、同业竞合和产业集群、相关支持产业、政府政策和社会力量,并分析诸因素之间的关系。第三部分:结合上海电影产业实际案例,分析六大因素与电影产业竞争力的作用机理及其相关性。结合上海、北京、洛杉矶等区域的电影产业发展情况,分别研究六大因素在上海电影产业发展中的作用和表现,探讨它们影响上海电影产业竞争力发展的机理及过程。这部分在论述中国电影创意阶层产业成长环境的特殊性、中国电影企业成长的体制之困、电影创意企业的独特市场竞争格局、上海电影需求市场的特点和贡献、如何定位看不见但又无处不在的政府角色、如何发挥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的巨大作用等问题上,有较为独到的见解。相关的论述详细结合了中国的特殊国情,揭示了中国电影产业竞争力发展的特殊规律。第四部分:对上海电影产业竞争力发展进行理论总结,指出行政体制、政策、垄断格局、对创意的不尊重是构成上海电影产业竞争力发展的最大障碍。要发展上海电影产业竞争力,确立上海属地审查制度;建设多元竞争产业格局;借助国有资源建设上海电影产业助推平台;促进企业、市场、政府、社会力量、教育科研的全方位合力等举措是关键。

姜姣娇[4](2014)在《基于客户价值与满意度的电信运营商集团客户市场营销策略研究》文中指出我国电信业已经进入新的大融合、大变革和大转型的发展时期,这是电信产业在一个新的领域里告别产品竞争时代进入满足竞争的商业模式时代的转型标志。在此发展阶段和外部竞争环境下,如何集中有限资源,挖掘市场中最有价值客户,同时对其进行差异化营销,将是电信产业市场营销策略的中心任务和重要课题,也是确保具有明显网络外部性的电信产业收入增长的重要途径之一。电信运营商最有价值的客户,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集团客户,对电信运营商集团客户进行市场细分、营销策略组合,有助于推动整体电信产业的战略转型,因此,本文主要作了以下创新性研究:(1)集团客户价值评估的有效性与科学性,决定了市场细分以及营销策略制定的适用性,本文在研究了集团客户特点、客户价值基础上构建了电信运营商集团客户价值评估模型。通过聚类分析将指标归类,利用SPSS13.0中的因子分析模块进行权重计算,使用了某电信运营商2011年CRM系统中最新集团客户数据对模型进行实证分析,验证了模型的可行性。所得评估结果有利于电信运营商对集团客户市场进行科学合理的市场细分,制定行之有效的集团客户组合营销策略。(2)设计了包含集团客户期望、感知质量、集团客户感知价值、竞争、投诉、忠诚度模块的电信产业集团客户满意度评估模型,将结构方程模型SEM统计方法引入满意度测评模型,使用最小二乘迭代算法(PLS)计算模型路径系数,利用LISREL模型方法确定指标之间的相关系数及权重,然后通过某电信运营商2011年调研数据得出实证结果。(3)将特征联合熵理论引入KNN分类算法,提出了改进算法FUE-KNN。创新性的将特征联合熵中的两个变量设为客户价值、满意度,从而得出基于客户价值、满意度特征联合熵的电信运营商集团客户市场细分模型。为了验证此算法在客户细分中的应用效果,以某地区的移动集团用户在2011年的客户价值、满意度相关数据作为样本,最终将集团客户细分为四类:A“最佳集团客户”、 B“奇异集团客户”、C“诱惑集团客户”、D“幽灵集团客户”。结合大市场6PS营销理论与SWOT-MS分析,制定SO-A、WO-A、ST-A、WT-A等十六类营销策略,此营销组合策略的灵活运用为我国电信运营商适应新时代转型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

罗凤麟[5](2013)在《龙岗移动公司竞争战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自2008年国家开始对通信行业进行重组以来,经过三年的发展,我国通信行业已经形成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电信三足鼎立的竞争格局,整个行业进入了全业务运营时代。中国电信公司作为传统的通信企业,在历史地位、企业文化、市场形象等方面具备优势,在渡过重组的整合期与适应期后,强势进入移动通信市场;中国联通公司在出售C网后以充裕的资金进行网络升级,一改网络信号不稳定的负面形象,并且率先落下明星终端的棋子,展示了强大的运营实力,在这种背景下,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广东有限公司深圳龙岗分公司面临高端客户不断流失,市场占有率呈现下降趋势,业务发展难度加大等一系列问题,因此龙岗移动公司需要有所改变、有所突破,在竞争环境中努力保持既有市场份额与业务收入,并寻找新的发展契机。在这样的新局面之前,如何在如此激烈和负责的竞争环境中制定出适合龙岗移动公司的竞争战略,从而推动龙岗移动公司的发展并保持已有的市场竞争力优势,是本文的研究目的。本文对竞争战略的相关理论进行了阐述,在分析中运用SWOT分析方法、外部因素评价矩阵法、内部因素评价矩阵法、五力模型、优序对比法等工具对龙岗移动的竞争战略选择进行分析,结合公司的实际情况建立了企业的竞争战略对策和建议:(1)优化通信网络,创新3G技术,保持在网络上的核心优势,向客户提供更丰富的全业务产品与服务内容。(2)锁定个人、集团、家庭市场客户群体,深挖存量客户价值,稳定2G市场,争夺3G新增市场份额。(3)以市场为导向优化组织架构,建立学习型、创新型团队,提升人力资源价值,强化渠道运营能力,成为卓越的以市场价值为导向的通信运营企业。在提出战略后针对战略的实施提出了可行性的分析和保障性的措施。本文的研究成果即可作为龙岗移动公司企业竞争战略选择与实施的应用,又可作为同类通信企业公司在国内市场进行竞争战略选择的参考。

张子昱[6](2011)在《辽宁省三星电子CDMA手机业务营销策略研究》文中提出随着手机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手机厂商们都在积极探索更有效的市场营销策略,以在竞争中确保自己的位置。在这个产品更新速度快、破坏式创新频繁的行业中,什么样的营销策略是有效的,是每一个手机厂商是急于探索的。本研究就立足于这样的背景,对辽宁省三星电子CDMA手机业务的营销策略进行了研究。探讨的主要问题就是分析在目前的市场环境下,以往三星手机的那些营销策略目前可受用,哪些需要进行调整,如何调整。为此,本研究的思路就是通过对辽宁省三星CDMA手机业务的市场环境的分析,从宏观、微观和竞争格局三个方面进行了分析;然后结合三星企业的现状,识别了辽宁省三星CDMA手机所具备的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然后在此基础之上,提出了辽宁省三星CDMA手机业务的组合营销策略的设计方案。本研究通过分析认为,在总体的市场细分、目标市场的选择以及定位策略方面,辽宁省三星CDMA手机应当与三星手机总公司保持一致,坚持走高端路线,通过设计创新来占领高端市场,维持企业一贯的高端形象定位。但是,在具体的产品、定价、渠道、促销等营销策略方面,辽宁省三星CDMA手机应该在总结总公司缺点与不足的基础之上,结合自己的业务发展环境,做出适当调整。具体说来,本研究提出如下组合营销策略设计原则:在产品策略方面,辽宁省三星CDMA手机在研发时应当注重手机商务功能、娱乐功能的体现与完善,注重产品外观的设计以及一些细节方面,比如电池续航能力,防水防尘等方面的考虑,同时需要缩短研发周期。在价格策略方面,本研究提出应该在中端手机放弃撇脂策略,而采取合意原则。同时,还应该根据产品的生命周期对价格进行调整。在渠道策略方面,本研究认为可以增加直销、网络营销以及家电连锁或手机卖场等模式,以弥补现有渠道为企业带来的弊端。在促销策略方面,本研究认为辽宁省三星CDMA手机应当充分利用辽宁省的得天优势,重点放在体育营销和文化营销上。

满颖[7](2011)在《华为技术公司发展研究:动态能力角度》文中研究说明研究目的:华为技术公司从创业到现在发展成为一流的跨国企业,只有短短20多年的时间。本研究的目的是研究华为技术公司在快速变化的高新技术产业环境中取得成功的关键因素,为中国的高科技企业提升国际竞争力提供有益的参考。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Teece的动态能力分析架构,从流程(process)、定位(position)、路径(path)等几方面,分析华为技术公司能力的动态演变过程.通过田野观察、文献综述、人员访谈等多种方式收集资料,并建立案例研究数据库,采用案例研究方法对问题展开研究。研究发现:传统的战略管理理论过分强调企业“内在”或“外在”,是一种静态的分析,动态能力理论认为企业应根据环境的变化来识别机会,补充了现有战略管理理论的不足;本研究以华为做为研究对象,通过案例扎根,论证了Teece动态能力理论三要素的合理性。实践意义:本研究将华为二十几年的发展历程划分为三个阶段,讨论了华为技术公司在个阶段流程、路径和定位的演变,总结了华为获得成功的原因;华为敏锐把握环境的变化,抓住原有路径提供的技术机会,充分利用技术性资产所带来的独特优势来占领市场。这些研究结论为其他处于不断变化的产业环境中企业在战略的制定提供了参考方向。研究限制:华为的发展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本研究仅以动态能力观点来分析华为的发展过程,忽略其它如社会制度、人的因素的影响,存在着不足;成立初期的资料较少,所以对于华为早期动态能力的分析可能会不够完全;动态能力理论是一个较新的理论,动态能力的量化建模还需要进行深入的分析。

滕顺祥[8](2010)在《基于互联网的行业综合治理机制与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互联网在各个行业中的应用更加迅速,基于互联网的行业发展形成了新的产业链条,同时也使得互联网的治理趋于复杂。随着互联网在各行业应用规模不断扩张,互联网治理的滞后性阻碍了我国互联网应用行业的快速发展,甚至产生了一些负面的影响,特别是对金融业、电子商务业等行业而言,由于这些行业的主营业务对互联网依赖度高并不断增强,随之而来的风险也在加大,基于互联网的行业治理变得重要而紧迫。本文研究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对各行业与互联网的关联度分析,为不同关联度的行业构建相应的治理模型,为互联网的行业综合治理提供理论及实施依据。本文运用了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以及系统动力学等研究方法,以产业经济学基本理论为指导,构建了基于互联网的行业综合治理机制与策略。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通过建立互联网与相关行业的关联模型,按照关联度的强弱,将现有行业分为强关联行业、弱关联行业,便于确定不同行业的治理需求。通过对我国经济发展的现状和各个行业对国民经济贡献率的指标数据,本文选取了具有互联网应用行业发展特征、经济规模属于我国的支柱性产业的行业,如电子商务业、软件业、信息通信业、网络媒体业、金融业、装备制造业、采矿业、建筑业和物流业、采矿业等行业作为本文实证研究的对象。(2)在建立“互联网—行业”关联模型的基础上,构建基于互联网的行业治理的总体框架,建立以法规因素、政策因素、技术因素、关联度、行业自律等为自变量的行业综合治理机制。根据互联网强关联以及弱关联行业的治理需求,分别探讨基于互联网的行业综合治理的硬治理和软治理机制。(3)分析我国互联网及相关行业在政策法规、技术环境和行业自律等方面的发展现状,针对强关联和弱关联行业的不同需求,分别从行业政策法规、技术环境和行业自律等方面提出具体的完善建议。(4)通过基于互联网的行业综合治理评价指标体系与治理效度模型,分别对互联网强关联行业(电子商务业、软件业、信息通信业、网络媒体业和金融业)和弱关联行业(装备制造业、建筑业、物流业、冶金业和采矿业)进行评价研究,以论证“互联网——行业”关联模型以及基于互联网的行业综合治理效度模型的有效性。

王捷明[9](2009)在《中兴通讯投资价值分析》文中指出中兴通讯公司在国内A股市场中是一家非常独特的公司,从一个“国有民营”的小企业起家,在没有任何垄断资源帮助的情况下,成长为涵盖了几乎所有电信设备的制造,运营收入已达440亿元人民币的高科技企业,并规划要在五年进入电信设备制造企业世界五强,成为和诺基亚西门子、爱立信、摩托罗拉等并列的国际电信巨头。在国内A股市场上,中兴通讯究竟有什么样的投资价值,本文将主要就此进行分析。本文首先介绍了中兴通讯公司的概况和发展历程,之后对主要的估值理论和模型进行了比较,并对宏观经济形势及电信设备制造业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对行业发展的认识。在第五章对中兴通讯的成功的战略转型进行了分析,而后利用有关财务分析手段对中兴通讯的整体经营状况包括成长性、盈利能力、偿债能力、运营能力等进行了分析,在与同业公司进行了比较后,说明了中兴通讯优异的财务经营指标,同时对未来的盈利进行了预测。最后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分别利用相对估值和绝对估值的方法,对中兴通讯进行了估值分析,得出投资结论。

宋军胜[10](2009)在《配线行业服务化转型策略研究 ——基于深圳世纪人公司的实践》文中研究表明信息革命正主导着人类文明的演进。近二十年来,中国的信息化产业发生了巨大的变革。尤其是中国的电信运营商和网络设备制造商在此间获得了高速的发展,成为两股核心的力量。2009年,运营商几经变革和整合,最后形成了三家全业务运营的新主体,均获得了3G牌照,其关注焦点全面由网络建设转向业务拓展;基础网络设备的供应商也经历了数次行业洗牌,主设备供应商和配套设备供应商都已成功阻击了海外兵团,并将触角延伸向世界。与国外设备商提供全面的解决方案和产品线不同,经过十余年的发展,中国的基础网络中的配套设备已经单列出来,尤其是配线设备更是形成了一个行业——一个不为多数人所知的行业。在通讯设备中,配线设备的科技含量相对偏低,门槛不高,正因此,该行业的竞争尤为激烈,经过多年角逐和洗牌,业已形成普天、日海、隆兴、世纪人等数家主流配线设备供应商主导市场的格局。从初始时不为运营商乃至主设备供应商关注的小角色,发展为今天举足轻重的一个行业,并且成功地将国外相同设备御于门外,中国的配线设备商的发展有其独特之处;而且几大主流设备商发展的决策和方向又各不相同,由向价值链上游转移的,也有向制造优势延伸的。中国配线企业的成功不仅在于成本优势,更在于对于市场、行业的理解,在于自身营销、技术和服务的不断变革。本文正是在上述背景之下,立足于深圳世纪人通讯设备有限公司的优势服务展开研究。该公司在业内近年来稳居前列,始终强调通过服务形成核心竞争力,向价值链的上游演进,而非成本优势。2008年,由于业绩优秀、理念相合,全球配线供应商中的翘楚——美国ADC与世纪人完成了并购。配线架行业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其服务的定义和内涵更没有统一的标准和模型。本文基于不同阶段需求变化和公司的决策下,研究世纪人服务从产生、发展并形成差异化优势、再到3G背景下的变革和规划;研究配线行业服务的管理和价值。

二、关于“中国通信设备制造企业50强”2003年调研结果的通告(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关于“中国通信设备制造企业50强”2003年调研结果的通告(论文提纲范文)

(1)新时代中国企业海外拓展的战略风险 ——基于典型案例的系统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核心问题与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评论
    三、思维方法、创新与不足
    四、论文的结构
第一章 企业国际化与中国企业的海外拓展
    第一节 企业国际化与跨国公司
        一、企业国际化的特点
        二、经济全球化是企业国际化的主要外部条件
        三、跨国公司
    第二节 中国企业“走出去”战略及其初期实践
        一、中国企业的早期海外拓展
        二、“走出去”战略的提出
        三、“走出去”战略的初期实践(2000——2010)
    第三节 中国企业海外拓展进入新时代(2010-)
        一、后危机时代
        二、“一带一路”为中国企业海外拓展打开新空间
第二章 中国企业海外拓展的战略风险分析
    第一节 企业国际化面临的主要风险
        一、非政治风险
        二、政治风险的内涵与外延
    第二节 企业海外战略风险的特点与类型
        一、“战略”的基本含义是“全局性”
        二、企业海外战略风险的强烈政治性
        三、企业海外战略风险的系统复杂性
        四、企业海外战略风险的生成类型与严重危害
    第三节 新时代中国企业面临的海外战略风险
        一、国际格局大变革带来企业战略风险
        二、中国企业海外战略风险的若干形态
        三、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的海外战略风险比较
第三章 美国对华全面遏制与中国企业战略风险—以中兴通讯和华为公司为例
    第一节 美国对华遏制战略的演变
        一、美国对华战略敌视(1949—1971)
        二、美国对华战略接触与遏制(1972-2016)
        三、“美国优先”与特朗普政府对华全面战略遏制(2017-)
    第二节 美国对中兴通讯的两次制裁
        一、中兴通讯的海外拓展及国际化战略
        二、美国对中兴通讯的第一次制裁
        三、美国对中兴通讯的第二次制裁
        四、美国制裁中兴通讯的原因、影响和启示
    第三节 美国对华为的全力“围剿”
        一、华为的海外拓展及国际化战略
        二、“孟晚舟事件”及其影响
        三、美国遏制华为手机和5G业务全球拓展
        四、华为反制美国打压与自强自卫的应对策略
    第四节 美国对华遏制造成中国企业海外战略风险
        一、新时代美国打压中国高科技企业的原因
        二、中兴通讯与华为公司应对美国打压政策比较
第四章 中国企业海外项目遭受的战略风险—以国电投密松电站项目和中企利比亚项目为例
    第一节 缅甸密松电站项目及其搁置
        一、密松电站的设想与立项
        二、密松电站项目的突然中止与长期搁置
    第二节 密松电站项目战略风险的系统分析
        一、缅甸国内复杂的政治社会因素
        二、美西方因素与密松电站项目搁置
        三、中方认识和处置密松电站战略风险之反思
        四、“一带一路”倡议与密松电站项目
    第三节 利比亚中企项目经受的战略风险
        一、中国企业走进利比亚
        二、“阿拉伯之春”与利比亚战乱
        三、中企利比亚项目蒙受重大损失
    第四节 中资密松项目与利比亚项目战略风险比较
        一、密松项目与利比亚项目战略风险的相似之处
        二、密松项目与利比亚项目战略风险的不同之处
第五章 新时代中国企业海外战略风险对策
    第一节 加强合规管理认清海外环境
        一、中国企业要加强合规管理,提高国际化水平
        二、认清东道国的政治状况及与中国的外交关系
        三、认清中国对外投资国际背景的变化及其影响
    第二节 中国企业应对海外战略风险的策略机制
        一、战略风险预防性策略机制
        二、战略风险分散性策略机制
        三、战略风险补救缓解性策略机制
    第三节 中国政府如何帮助企业管控海外战略风险
        一、政府帮助“走出去”企业加强与东道国的互动
        二、综合利用国内、国际双层法律手段防范战略风险
        三、同东道国主要利益集团和民众建立友好和谐关系
结论
    一、新时代中国企业海外战略风险是复杂的系统风险
    二、防范化解战略风险需要危机意识与复杂系统思维
    三、中国企业海外拓展的前景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2)中国对东盟新四国直接投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图目录
表目录
1 导论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关于中国对东盟直接投资的研究
        1.2.2 关于东盟新四国投资环境和引进外资的研究
        1.2.3 关于中国对东盟新四国直接投资的研究
    1.3 研究方法和结构安排
        1.3.1 研究方法
        1.3.2 结构安排
    1.4 本文的创新与不足
        1.4.1 创新之处
        1.4.2 不足之处
2 对外直接投资理论综述
    2.1 马克思主义资本输出理论
        2.1.1 马克思的资本输出理论
        2.1.2 列宁的帝国主义资本输出理论
        2.1.3 对马克思主义资本输出理论的简要评析
    2.2 发达国家的国际直接投资理论
        2.2.1 垄断优势理论
        2.2.2 市场内部化理论
        2.2.3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2.2.4 比较优势投资理论
        2.2.5 国际生产折衷理论
    2.3 发展中国家的国际直接投资理论
        2.3.1 资本相对过度集中理论
        2.3.2 小规模技术理论
        2.3.3 技术地方化理论
        2.3.4 技术创新产业升级理论
        2.3.5 投资发展阶段理论
    2.4 国际直接投资理论的新发展
        2.4.1 投资诱发要素组合理论
        2.4.2 国家竞争优势理论
        2.4.3 一体化国际投资发展论
        2.4.4 大国综合优势理论
    2.5 对现有理论的总体评述
3 中国对东盟新四国直接投资的发展
    3.1 东盟新四国的对内直接投资
        3.1.1 越南的对内直接投资
        3.1.2 老挝的对内直接投资
        3.1.3 缅甸的对内直接投资
        3.1.4 柬埔寨的对内直接投资
    3.2 中国对东盟新四国直接投资的发展
        3.2.1 中国对新四国直接投资发展的概况
        3.2.2 中国对柬埔寨的直接投资
        3.2.3 中国对老挝的直接投资
        3.2.4 中国对缅甸的直接投资
        3.2.5 中国对越南的直接投资
    3.3 中国对东盟新四国直接投资的特点
        3.3.1 增长速度较快
        3.3.2 项目规模偏小
        3.3.3 区位分布集中
        3.3.4 产业分布高度集中
        3.3.5 投资主体多样
        3.3.6 中国已成为新四国的重要投资来源国
        3.3.7 新四国在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中的地位逐步上升
4 中国对东盟新四国直接投资的推动因素分析
    4.1 基于投资国宏观战略的分析
        4.1.1 地缘政治格局的重要性
        4.1.2 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
        4.1.3 国内产业结构调整
        4.1.4 资源能源战略储备
        4.1.5 规避贸易壁垒
        4.1.6 推进人民币国际化
    4.2 基于跨国企业比较优势的分析
        4.2.1 管理水平
        4.2.2 研发能力
        4.2.3 技术优势
        4.2.4 品牌影响
        4.2.5 产业优势
        4.2.6 文化亲缘
        4.2.7 地域相邻
        4.2.8 政策支持
    4.3 基于双边关系推动因素的分析
        4.3.1 政治互信日益加强
        4.3.2 区域合作不断深化
        4.3.3 对外援助渠道创新
        4.3.4 经贸关系不断拓展
        4.3.5 投资合作制度保障
    4.4 基于东道国投资环境的分析
        4.4.1 相对稳定的政治环境
        4.4.2 逐渐改善的经济环境
        4.4.3 不断完善的法律环境
        4.4.4 优惠的外商投资政策
        4.4.5 丰富的自然劳动资源
        4.4.6 低廉的生产要素成本
        4.4.7 大量基础设施投资的商机
5 中国对东盟新四国直接投资的绩效分析
    5.1 绩效概述
        5.1.1 绩效的含义
        5.1.2 对外直接投资的贸易效应
    5.2 投资绩效模型构建
        5.2.1 数据来源
        5.2.2 变量选择与模型构建
    5.3 中国对东盟新四国投资绩效的实证分析
        5.3.1 中国对新四国投资、贸易的发展情况
        5.3.2 实证分析
    5.4 中国对东盟老六国投资绩效的实证分析
        5.4.1 中国对东盟老六国直接投资、贸易的发展情况
        5.4.2 实证分析
        5.4.3 实证结果的比较
6 中国对东盟新四国直接投资的风险分析
    6.1 风险概述
        6.1.1 风险的含义
        6.1.2 风险与对外直接投资的关系
        6.1.3 关于对外直接投资东道国风险的评估
    6.2 政治风险
        6.2.1 政治体制多样
        6.2.2 民族问题突出
        6.2.3 国际NGO活跃
        6.2.4 领土争端持续
        6.2.5 大国角逐升温
    6.3 经济风险
        6.3.1 通货膨胀风险
        6.3.2 汇兑限制风险
        6.3.3 外债偿付风险
        6.3.4 金融体系风险
    6.4 经营风险
        6.4.1 公共服务风险
        6.4.2 社会文化风险
        6.4.3 企业自身能力风险
7 推动中国对新四国直接投资的对策与措施
    7.1 政府层面的宏观政策措施
        7.1.1 加强政策引导
        7.1.2 强化支持服务
        7.1.3 深化双边合作
    7.2 企业层面的微观策略
        7.2.1 目标定位策略
        7.2.2 产业选择策略
        7.2.3 进入模式选择
        7.2.4 风险防范策略
8 研究结论
在学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
附录
参考文献
后记

(3)上海电影产业竞争力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
        1.1.1 全球文化软实力竞争首推电影产业竞争力
        1.1.2 文化产业竞争力理论发展的新要求
        1.1.3 上海乃至全国提升电影产业竞争力的现实需要
    1.2 选题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分析框架与研究方法
        1.3.1 分析框架
        1.3.2 研究方法
    1.4 主要创新与不足
        1.4.1 主要创新
        1.4.2 存在不足
第二章 电影产业竞争力理论依据
    2.1 电影产业竞争力的概念
        2.1.1 产业竞争力概念的界定
        2.1.2 电影产业竞争力概念的界定
    2.2 区域电影产业竞争力决定因素的理论依据
        2.2.1 迈克尔.波特的国家竞争优势理论
        2.2.2 弗洛里达的创意阶层理论
        2.2.3 马特尔的美国文化竞争优势理论
        2.2.4 Allen J.Scott好莱坞电影产业发展理论
第三章 电影产业竞争力发展决定因素
    3.1 电影产业竞争力决定因素的判断标准
    3.2 决定区域电影产业竞争力的主要因素
        3.2.1 电影创意阶层与成长环境
        3.2.2 资本/技术/机会及其他生产要素
        3.2.3 电影产业同业竞合和产业集群
        3.2.4 区域/国内/国际市场需求
        3.2.5 政府政策和社会力量
        3.2.6 互联网/传媒/相关支持产业
        3.2.7 总结
第四章 上海电影产业现状分析
    4.1 上海电影影响力现状
        4.1.1 京沪两地影片艺术影响力对比
        4.1.2 京沪两地影片票房影响力对比
    4.2 上海电影产业制片和发行现状
        4.2.1 京沪两地电影公司数量对比
        4.2.2 京沪电影公司质量即影响力对比
        4.2.3 京沪电影制片业现状
        4.2.4 京沪两地电影企业发行情况对比
    4.3 上海电影院线与放映表现
        4.3.1 全国前十院线比较
        4.3.2 京沪两地放映市场总票房比较
        4.3.3 全国排名前十城市影院建设比较
        4.3.4 全国排名前十城市影院市场繁荣度比较
    4.4 上海电影核心创意人才现状
    4.5 上海电影产业其他产业环节发展现状
第五章 电影创意阶层和成长环境
    5.1 社会环境的问题
        5.1.1 好莱坞为创意阶层营造的环境
        5.1.2 上海社会环境的宽容悖论
    5.2 教育环境的问题
        5.2.1 上海电影专业教育的历史和现状
        5.2.2 北京电影专业教育的优势
        5.2.3 纽约和洛杉矶的电影专业教育
        5.2.4 上海亟需发展专业电影教育
    5.3 产业环境的问题
        5.3.1 入职环境
        5.3.2 发展平台
        5.3.3 人性化的血汗工厂
        5.3.4 艺术家老板
第六章 电影生产资源
    6.1 电影资本
        6.1.1 好莱坞的电影资本积聚
        6.1.2 北京的电影资本集聚
        6.1.3 上海推动的电影资本集聚
    6.2 电影技术
    6.3 影视拍摄基地
    6.4 电影产业的发展机会
        6.4.1 自由竞争——寡头垄断的机会
        6.4.2 院线影院终端扩张的机会
        6.4.3 资本集聚的机会
        6.4.4 技术变革的机会
        6.4.5 政策变革的机会
        6.4.6 其他生产资源
第七章 企业战略、同业竞合和产业集群
    7.1 上海电影集团的体制之困
        7.1.1 我国电影企业竞争概况
        7.1.2 上海电影企业竞争概况
        7.1.3 上影集团的国企之困
        7.1.4 上影的制片再起步
    7.2 上海电影企业的同业竞合
        7.2.1 永乐之殇
        7.2.2 上海电影企业的竞合格局
        7.2.3 老总的生意
    7.3 上海电影企业的竞合破局
        7.3.1 北京电影产业的竞合现状
        7.3.2 上海电影企业的竞合破局
    7.4 上海电影产业集群的建设和发展
        7.4.1 北京的电影产业集群
        7.4.2 上海电影产业集群建设
第八章 区域/国内/国际需求市场
    8.1 上海电影需求市场与全国需求市场比较分析
        8.1.1 上海的观众文化层次更高、对西方文化接受能力更强
        8.1.2 上海的观众消费能力更强
        8.1.3 上海的观众更开放
        8.1.4 上海的观众消费更理性、成熟
        8.1.5 上海观众对电影的参与度更高、更活跃、更年轻
        8.1.6 上海观众对电影品牌较为敏感
        8.1.7 上海电影需求市场和全国相同之处
    8.2 中国电影国际需求市场的现状
    8.3 上海需求市场之于上海电影产业发展的意义
        8.3.1 面向世界的本土创作
        8.3.2 多元创作格局才能满足观众全方位的电影需求
        8.3.3 鼓励上海电影的价值观探索
第九章 政府政策和社会力量
    9.1 上海电影产业的政府政策
        9.1.1 上海电影产业政府政策管理的核心问题
        9.1.2 上海电影产业政府政策管理的努力
        9.1.3 上海电影产业政府政策管理的不足
    9.2 北京的政府作为和政策支持分析
        9.2.1 高层支持,定位清晰
        9.2.2 配套政策反应迅速
        9.2.3 充分利用政策,开放接纳整合全球电影产业力量
    9.3 其他地区的政府作为和政策支持分析
        9.3.1 台湾:辅导金助推大师起步
        9.3.2 法国着力扶持青年导演和中小制作
        9.3.3 伦敦政府为振兴电影产业的做法
    9.4 社会力量助推电影产业发展
        9.4.1 美国借助社会和市场力量撬动电影市场
        9.4.2 北京电影节助推北京电影产业再上台阶
        9.4.3 其他电影社会力量对电影产业的推动
        9.4.4 上海社会力量助推电影的障碍
    9.5 释放政策和社会力量助推上海电影产业
        9.5.1 谨慎使用政策
        9.5.2 积极引入社会力量
第十章 互联网/传媒和其他相关支持产业
    10.1 互联网产业
        10.1.1 互联网产业对电影产业的改变
        10.1.2 上海发展互联网产业的问题
        10.1.3 迎接互联网产业对上海电影产业的颠覆
    10.2 传媒产业
        10.2.1 传媒产业对电影产业的传播平台价值
        10.2.2 传媒产业之于电影产业的依附平台价值
    10.3 动漫游戏产业
        10.3.1 较少涉及意识形态得以充分发展
        10.3.2 民营企业主导产业发展
        10.3.3 充分利用平台资源优势
        10.3.4 上海拥有较好的受众群基础
    10.4 演出产业
第十一章 结论
    11.1 上海电影产业竞争力发展问题综合分析
        11.1.1 行政制约是上海电影产业发展的主要瓶颈
        11.1.2 北京发展电影产业的综合优势
        11.1.3 上海电影产业发展自身需要正视的四个问题
    11.2 上海电影产业竞争力发展对策分析
        11.2.1 确立上海属地审查制度和电影产业发展政策服务体系
        11.2.2 大力发展民营电影企业,为多元竞争格局创造条件
        11.2.3 借助国有资源建设上海电影产业助推平台,为民营企业发展服务
        11.2.4 加大基于文化产业视野的电影制片人的培养力度,促进企业、市场、政府、社会力量、教育科研的全方位合力
参考文献
后记

(4)基于客户价值与满意度的电信运营商集团客户市场营销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 研究主要创新点
第二章 电信运营商集团客户价值评估研究
    2.1 集团客户价值评估相关理论基础
    2.2 电信运营商集团客户价值评估模型设计
    2.3 电信运营商集团客户价值评估模型实证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电信运营商集团客户满意度评估研究
    3.1 集团客户满意度评估相关理论基础
    3.2 电信运营商集团客户满意度评估模型
    3.3 电信运营商集团客户满意度评估模型实证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电信运营商集团客户营销策略研究
    4.1 市场细分方法及模型研究
    4.2 基于特征联合熵的改进 K 近邻分类模型
    4.3 SWOT-MS 分析与策略制定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中国移动集团客户营销策略应用案例
    5.1 案例背景
    5.2 策略分析与制定
    5.3 需求分析与方案设计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5)龙岗移动公司竞争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一、前言
    (一) 研究背景与意义
    (二) 研究内容与思路
二、相关理论概述
    (一) 战略管理发展概述
    (二) 企业战略分析方法
三、龙岗移动环境分析
    (一) 外部环境分析
    (二) 内部环境分析
    (三) 龙岗移动SWOT分析
四、竞争战略选择
    (一) 中国移动及广东移动战略阐述
    (二) 龙岗移动竞争战略选择
    (三) 龙岗移动竞争战略目标及内容
五、竞争战略实施
    (一) 网络建设与技术改良
    (二) 客户保有与市场拓展
    (三) 架构优化与管理提效
六、结束语
    (一) 结论
    (二)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6)辽宁省三星电子CDMA手机业务营销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2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第2章 辽宁省三星CDMA 手机市场环境分析
    2.1 辽宁省三星CDMA 手机的宏观环境
    2.2 辽宁省三星CDMA 手机的微观环境
    2.3 辽宁三星CDMA 手机市场的竞争格局
第3章 辽宁省三星CDMA 手机营销能力分析
    3.1 三星集团简介
    3.2 三星中国简介
    3.3 辽宁省三星CDMA 手机的SWOT 分析
第4章 辽宁省三星CDMA 手机组合营销策略设计
    4.1 产品策略
    4.2 价格策略
    4.3 渠道策略
    4.4 促销策略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7)华为技术公司发展研究:动态能力角度(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中国通信设备制造业发展现状
        1.1.2 华为的崛起
        1.1.3 理论初步
    1.2 研究动机
    1.3 研究目的
    1.4 研究流程
    1.5 论文结构
    1.6 研究创新点
第二章 文献评论
    2.1 战略管理理论回顾
        2.1.1 60年代的环境适应范式
        2.1.2 70、80年代的环境分析范式
        2.1.3 90年代以后多种范式并存
    2.2 主要战略管理理论
        2.2.1 竞争战略理论
        2.2.2 资源基础理论
        2.2.3 动态能力理论
    2.3 国内外相关实证研究
    2.4 动态能力理论分析
        2.4.1 动态能力理论定义
        2.4.2 动态能力理论内涵
    2.5 企业生命周期理论
第三章 研究方法
    3.1 研究策略
    3.2 研究设计
    3.3 资料收集
        3.3.1 使用多种资料来源
        3.3.2 建立案例研究数据库
        3.3.3 组成一系列的数据链
    3.4 资料分析
        3.4.1 资料分析策略
        3.4.2 资料分析技术
    3.5 检验方法
        3.5.1 建构效度
        3.5.2 内在效度
        3.5.3 外在效度
        3.5.4 信度
第四章 中国通信设备制造业发展历程
    4.1 艰难的引进和成长
    4.2 “巨大中华”的突破
    4.3 竞争格局的变化
    4.4 华为的发展历程
第五章 实证分析
    5.1 创立摸索期
        5.1.1 创立摸索期发展历程
        5.1.2 创立摸索期动态能力分析
    5.2 茁壮成长展期
        5.2.1 茁壮成长期发展历程
        5.2.2 茁壮成长期动态能力分析
    5.3 快速拓展期
        5.3.1 快速拓展期发展历程
        5.3.2 快速拓展期动态能力分析
第六章 研究发现
    6.1 研究发现1
    6.2 研究发现2
    6.3 研究发现3
    6.4 研究发现4
    6.5 研究发现5
第七章 结论与启示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贡献
        7.2.1 理论贡献
        7.2.2 实践贡献
    7.3 研究限制
    7.4 未来研究方向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8)基于互联网的行业综合治理机制与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目录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外研究文献综述
        1.2.2 国内研究文献综述
    1.3 论文研究的理论基础
        1.3.1 产业发展理论
        1.3.2 产业关联与融合理论
        1.3.3 产业安全理论
        1.3.4 产业治理理论
        1.3.5 产业管理理论
        1.3.6 网络经济与互联网规制理论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2 基于互联网的行业关联性研究
    2.1 基于互联网的相关行业
        2.1.1 互联网相关行业分类
        2.1.2 互联网环境下的配套行业
        2.1.3 互联网环境下的引致行业
        2.1.4 互联网环境下的其它相关行业
    2.2 基于互联网的行业关联模型
        2.2.1 "互联网-行业"关联分析的必要性
        2.2.2 "互联网-行业"关联模型
        2.2.3 "互联网-行业"聚类分析
    2.3 基于"互联网-行业"关联度的行业划分
        2.3.1 强关联行业
        2.3.2 弱关联行业
3 基于互联网的行业综合治理机制与策略框架
    3.1 基于互联网的行业综合治理影响因素
    3.2 基于互联网的行业治理需求及现状
        3.2.1 强关联行业治理需求
        3.2.2 弱关联行业治理需求
        3.2.3 基于互联网的行业综合治理现状
    3.3 基于互联网的行业综合治理机制
        3.3.1 行业综合治理机制框架
        3.3.2 治理主体
        3.3.3 治理主体间的决策分析
    3.4 基于互联网的行业综合治理策略
        3.4.1 治理策略
        3.4.2 强关联行业的硬治理
        3.4.3 弱关联行业的软治理
4 基于互联网的行业外部治理—政策法规环境的完善
    4.1 互联网及其相关行业政策法规环境现状
        4.1.1 国外互联网政策法规环境
        4.1.2 国内互联网政策法规环境
        4.1.3 我国互联网政策法规存在的问题
    4.2 不同关联度行业的外部环境需求
        4.2.1 强关联行业的外部环境需求
        4.2.2 弱关联行业的外部环境需求
        4.2.3 不同关联度行业的外部环境需求比较
    4.3 基于互联网的行业综合治理政策环境的完善
        4.3.1 宏观政策环境的完善
        4.3.2 中观环境的完善
        4.3.3 微观互联网运行环境的完善
    4.4 基于互联网的行业综合治理法规环境的完善
        4.4.1 基于互联网的行业综合治理法规框架
        4.4.2 传统法规与互联网法规的比较
        4.4.3 互联网专制法规体系构建
5 基于互联网的行业内部治理——行业自律环境的完善
    5.1 互联网及其相关行业自律现状
        5.1.1 国外行业自律情况
        5.1.2 国内行业自律现状
        5.1.3 行业自律的推动力——网络道德建设
    5.2 不同关联度行业自律模式分析
        5.2.1 强关联行业的自律模式
        5.2.2 弱关联行业的自律模式
        5.2.3 不同关联度行业的自律模式比较
    5.3 行业内部治理的自律环境构建
        5.3.1 构建行业治理信息共享机制
        5.3.2 建立互联网的伦理价值系统
        5.3.3 制定行业自律实施指导策略
6 基于互联网的行业综合治理技术环境的完善
    6.1 互联网及其相关行业技术环境现状
        6.1.1 国外技术环境
        6.1.2 国内技术环境
    6.2 不同关联度行业技术环境需求分析
        6.2.1 技术环境需求
        6.2.2 技术环境需求比较
    6.3 互联网及相关行业治理技术环境的完善
        6.3.1 网络硬件技术环境的完善
        6.3.2 管理技术环境的完善
7 基于互联网的行业综合治理评价
    7.1 基于互联网的行业综合治理评价指标体系
        7.1.1 评价指标体系的设立
        7.1.2 评价方法的选用
        7.1.3 评价指标权重的确立
    7.2 基于互联网的强关联行业综合治理评价
        7.2.1 强关联行业综合治理效度与评价
        7.2.2 强关联行业综合治理改进建议
    7.3 基于互联网的弱关联行业综合治理评价
        7.3.1 弱关联行业综合治理效度与评价
        7.3.2 弱关联行业综合治理改进建议
8 结论与创新点
    8.1 主要结论
    8.2 主要创新点
    8.3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附录 A
附录 B
附录 C
附录 D
附录 E
附录 F
附录 G
附录 H
附录 I
附录 J
附录 K
附录 L
附录 M
附录 N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9)中兴通讯投资价值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中兴通讯公司概况
    第一节 中兴通讯公司简介
    第二节 中兴通讯发展历程回顾
第二章 估值理论与模型
    第一节 投资价值模型
    第二节 股票估值模型的适用性
第三章 宏观经济形势分析
    第一节 国际金融危机的发展演变
    第二节 金融危机对中国的影响
    第三节 目前国内宏观经济形势分析
第四章 通信设备制造行业分析
    第一节 国内通信设备制造行业现状
    第二节 重组及宏观经济形势变化对运营商影响分析
    第三节 国内通信设备市场发展趋势
    第四节 海外市场现状及前景
第五章 中兴通讯的战略分析
    第一节 中兴通讯的战略转变
    第二节 中兴通讯的战略分析
第六章 中兴通讯的财务分析
    第一节 成长性分析
    第二节 盈利能力分析
    第三节 偿债能力分析
    第四节 运营能力分析
    第五节 现金流量分析
    第六节 盈利预测
第七章 公司投资价值分析
    第一节 相对估值法进行估值
    第二节 绝对估值法进行估值
    第三节 估值结论与风险
第八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10)配线行业服务化转型策略研究 ——基于深圳世纪人公司的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研究的背景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3 配线架行业的服务及研究价值
    1.4 研究的方法
第二章 深圳世纪人公司基本概况
    2.1 公司概况及沿革
    2.2 公司的组织架构和职能设置
    2.3 公司近年来的经营成就及发展历程
    2.4 世纪人面临的问题
第三章 建立专门服务模块的决策分析
    3.1 配线架行业的发展趋势以及相关背景下的服务变革
    3.2 不同需求和产品销售带来的营销调整
    3.3 建立初级售后服务的决策
    3.4 对于售后服务部职能和服务项目的确定
第四章 差异化引导行业的服务化转型
    4.1 服务拓延的原因和必要
    4.2 服务营销中的全方位服务
    4.3 成熟期服务的绩效分析
    4.4 客户满意度工程的实施
第五章 差异化服务的探索和未来
    5.1 服务向上游延伸
    5.2 服务向下游尝试
    5.3 全面向上游移动
    5.4 并购加速“向上走”的步伐
    5.5 电信产业、市场的发展和未来
    5.6 配线架供应商的对策和服务选择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四、关于“中国通信设备制造企业50强”2003年调研结果的通告(论文参考文献)

  • [1]新时代中国企业海外拓展的战略风险 ——基于典型案例的系统分析[D]. 李国敏. 中共中央党校, 2019(04)
  • [2]中国对东盟新四国直接投资研究[D]. 顾丽姝. 东北财经大学, 2014(06)
  • [3]上海电影产业竞争力发展研究[D]. 吴春集. 复旦大学, 2014(12)
  • [4]基于客户价值与满意度的电信运营商集团客户市场营销策略研究[D]. 姜姣娇. 天津大学, 2014(05)
  • [5]龙岗移动公司竞争战略研究[D]. 罗凤麟. 兰州大学, 2013(11)
  • [6]辽宁省三星电子CDMA手机业务营销策略研究[D]. 张子昱. 吉林大学, 2011(05)
  • [7]华为技术公司发展研究:动态能力角度[D]. 满颖. 北京邮电大学, 2011(10)
  • [8]基于互联网的行业综合治理机制与策略研究[D]. 滕顺祥. 北京交通大学, 2010(09)
  • [9]中兴通讯投资价值分析[D]. 王捷明. 厦门大学, 2009(01)
  • [10]配线行业服务化转型策略研究 ——基于深圳世纪人公司的实践[D]. 宋军胜. 天津大学, 2009(S2)

标签:;  ;  ;  ;  

关于2003年度“中国通信设备制造企业50强”调查结果的公告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