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TM承载IP地址解析架构探讨

ATM承载IP地址解析架构探讨

一、ATM承载IP的地址解析体系结构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王嘉楠[1](2021)在《基于NP的MPLS EVPN业务转发平面实现》文中研究指明通信网络飞速发展的现状对数据中心的网络质量、运维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骨干网使用的VPLS技术将网络全连接,这样的方式存在消耗网络资源、容易引起ARP洪泛的缺陷,后续的演进中提出了将MAC学习迁移到控制层、使用BGP通告对端的EVPN解决方案,能够有效提升网络性能。NP芯片使用微码编程,具有快速的响应能力和高效的计算能力能够很好地适应转发层要求,所以采用NP芯片与CPU共同参与MAC学习的方案实现MPLS EVPN的底层驱动。本论文的主要完成的工作如下:(1)介绍了MPLS EVPN相关技术的基本原理和特性,重点对MPLS特性和L2/L3VPN技术等关键技术进行深入讲解。(2)针对NP芯片的特点和网络需求,设计了NP芯片L2 VPN和L3 VPN业务上行方向和下行方向的通用处理流程。首先提出上行方向业务转发的设计方案,重点描述了业务转发的具体流程和设计思路,接着提出下行方向业务转发模型,重点阐述了其设计思想和细节处理。(3)设计了EVPN业务处理流程,包括MAC地址学习/转发、EVPN桥接等。定义MAC表、转发表、老化表等表项,引入了阻塞信息、老化机制、Flush机制完成MAC地址学习,复用二层业务流程实现转发。(4)初步形成了EVPN叠加SRv6隧道的转发方案。(5)对所有设计方案进行了功能测试,并且分析了测试结果,通过测试可以得知,本论文中的设计方案均可以实现业务流量转发的需求,方案可行且有效。应用本文中设计的方案后,性能版本中初步测试结果,源MAC学习的速率大约是1300个/秒,可以看出,高端路由器承载业务的能力得到显着的提升,同时也提高了转发效率,有潜力满足未来网络的需求,也使未来EVPN的承载成为可能。

叶钧[2](2019)在《赣州电信天网业务开通方案的设计和实现》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我国智能网络视频监控行业高速发展,平安城市、雪亮工程、公安天网等专用视频监控网络也得到大面积建设。其中江西省政法委、公安厅拟通过部署“全省视频监控项目(天网)”,建设统一的全省视频安全监控系统,实现各警种跨区域图像共享需求,是江西电信承建的首个大型视频监控专网。赣州天网业务项目实施的初期,存在部门之间沟通不顺畅、网络设备数据配置工作量大周期长、资料维护繁琐等问题。造成业务开通进度非常不理想、各方面人员工作量巨大、工作紧张。本论文旨在改变现有工作方法、优化工作流程,保证天网业务开通工作正常进行。本论文结合实际工作情况,对目标过程进行了详细的分析,首先明确了设计的目标。并且从组织结构、系统功能、系统工作流程三个方面对系统进行了结构分析和流程设计。同时还从技术可行性、经济可行性、操作可行性三个角度验证了整个项目可行。在实施方面,本论文从数据库、网页、软件程序三个方面对如何实现系统功能做了详细的说明和探讨。在数据库设计方面,理清了每个数据表在整个系统各个流程中应起到的作用和包含的内容,并保证各个数据表之间的信息能够相互关联统一。页面的设计实现业务开通和业务维护两个流程。业务开通页面包括流程发起和流程处理两个页面,维护页面则根据网络分层结构和维护界面设计了监控点信息、ONU注册信息、IP在线信息三个页面。软件设计上结合网络连接功能和数据分析功能两个方面,制定了telnet功能、基本对话功能、实际场景应用功能逐层嵌套引用的三层软件结构。赣州天网业务开通方案实现之后解决了三大痛点问题,实现了快速开通、简单操作、高效维护的目标。单点数据开通时间从30分钟减少到2-5分钟,至今共完成7600余个监控点位的网络数据开通,降低了人力成本。关键技术在多个省级、市级项目中得到推广应用,并获得多个奖项。

崔敏敏[3](2020)在《城域网背景下企业网络优化改造方案研究》文中认为随着企业经营需求和方法的多元化,寻求企业管理信息化发展已经成为企业实现竞争力提升的关键手段。分析企业组网应用需求及现有网络情况,从网络拓扑、通信传输、信息加密控制等角度进行优化完善和网络升级,才能更好满足企业的应用。论文对当前城域网发展、VLAN与BGP技术、VPN技术与OPTION方案的应用情况进行了讨论。根据企业网络组建的需求,在城域网设备容量控制以及通信传输控制的基础上,对利用城域网搭建企业网络的建设难点等方面进行分析。针对基于城域网的企业网络优化及构建过程中的传输效率低、通信延时大、应用安全等问题,重点讨论了网络拓扑改造、设备线路带宽容量优化、设备选型,增加安全措施等问题。在对企业网络进行优化的过程中,根据企业网络应用的实际情况,对网络拓扑结构进行了改造,结合通信网络优化以及数据传输控制,实现了该企业网络的构建。以监控网络、内部网络构造、外部网络接入为核心,实现了外网访问、文件传输、视频监控等主要功能,结合城域网的网络特性,在优化通信传输以及网络控制的基础上,对交换机的参数、电信传输线路容量、网络安全配置等方面进行设计,实现了企业网络优化改造实践应用效果的提升。经过网络实际运行验证,达到了网络改造要求。

张武阳[4](2020)在《某地IP城域网优化设计与实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随着国家的“提速降费”,“宽带网络是国家战略性公共基础设施”等战略目标的提出,国内各大运营商网络中宽带业务的高速发展,同时还伴随着语音业务的IP化、流媒体业务普及化。这些日益增加的新需求都对IP城域网的方方面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是现有的网络环境和结构难以满足的。某地联通为了积极践行联通集团公司提出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新”发展理念、不断拓展创新思维,切实把“客户感知与网络效能”双提升作为检验IP城域网维护工作质量的标尺,对IP城域网进行全面梳理并做出精准的优化设计与改造,使其能够达到业务多样化、网络层次化、接入差异化的目标。本文主要就某地联通IP城域网的优化进行探讨研究,首先对现网的结构及现有业务进行了分析与介绍,重点对承载用户较多的YH81局的现状进行了单独分析,接着对各种组网拓扑发展趋势的优缺点和实现难易度进行了介绍与分析。然后结合了某地联通的城域网现有问题,提出了最适合的优化方案,包括简化拓扑结构、采用IP边缘节点(Broadband Network Gateway,BNG)组网方案、引入采用LOOPBACK接口的新用户验证机制、均衡设备负载、增加控制层设备的双机备份等具体方案,并对未来IP城域网可能的发展方向做了技术验证测试及部署,其中包括虚拟BNG技术测试和IPv6在IP城域网中的通达性测试。优化后,对维护上的成本降低、割接影响时长减少、设备负载的均衡化、中继链路告警次数、OLT退服次数、宽带测速合格率等各方面参数都进行了跟踪与测试。对比优化前的数据,验证了某地联通IP城域网优化方案已达到了提升网络效能和提高用户感知的目的。

李佳伟[5](2020)在《智慧标识网络域间流量工程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现有互联网经过50多年的飞速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随着网络规模的膨胀与应用场景的多样化,现有互联网逐渐难以满足未来网络场景的通信需求。在此背景下,国内外科研人员致力于研发未来互联网体系结构。为满足我国在未来信息网络领域的战略需求,北京交通大学下一代互联网设备国家工程实验室提出了智慧标识网络体系架构(Smart Identifier Network,SINET),力求解决未来网络在扩展性、移动性、安全性、绿色节能等方面的问题。本文分析并总结了SINET架构为实现流量工程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在此基础上结合新网络在路由、转发、流量感知、缓存等方面的潜在特性,对SINET中的域间入流量控制问题、域间出流量控制问题、域间流量的降低问题等展开了深入的研究。本文的主要工作和创新点如下:1.针对域间入流量控制问题,提出了四种基于流量监控和服务大小元数据的域间入流量控制算法。上述算法利用SINET网络接收者驱动的通信模式,通过控制服务请求包的域间传输路径,实现域间入流量控制。四种算法的核心思想是按照概率控制服务请求包的域间传输路径,区别在于四种算法更新选路概率的决策信息不同。算法一不使用任何信息,算法二利用流量信息,算法三利用服务大小信息,算法四同时利用流量信息和服务大小信息。在SINET原型系统上的测试结果表明,所提算法可以高效、准确地调度域间入流量。与基于IP前缀协商的入流量控制方法相比,所提出的机制可以提升56%的入流量调度准确性,并且可以高效地处理域间链路故障和突发流量。2.针对域间出流量控制问题,提出了基于纳什议价博弈的域间出流量控制机制。该机制利用SINET中的服务注册消息交互服务对于域间路径的喜好度,并利用纳什议价博弈模型与邻居自治系统协商服务请求包的域间转发决策,实现域间出流量控制。仿真中将降低服务域内传输开销作为出流量控制收益。结果表明,该机制无需自治系统交互敏感信息,在无缓存场景中,相较于自私的请求包转发策略,可使60%的自治系统提高10%的出流量控制收益。在有缓存场景中,该机制为自治系统带来的出流量控制收益随缓存空间增加而减少。在SINET原型系统上的测试结果表明,当服务注册频率为8000个每秒时,资源管理器带宽开销为1303KBytes每秒,CPU利用率为16%,证明该机制具有较好的可行性和可部署性。3.针对域间流量的降低问题,提出了基于拉格朗日对偶分解和合作博弈的域间流量降低机制。该机制利用SINET网络内部缓存的特性,使多个接入网自治系统合作地决定缓存服务,降低了服务缓存在多个接入网自治系统中的冗余度。该机制使相邻接入网共享服务缓存以降低获取服务的域间流量和传输费用。仿真结果表明,与非合作的自私缓存策略相比,该机制可以多降低3.77倍的域间流量和传输费用。与集中式的缓存分配方案相比,该机制以少降低9.7%的域间流量为代价,可获得29.6%流量降低收益公平性的提升,且具有较好的隐私性。该机制以增加少量通信开销为代价,分布式地运行在各自治系统中,具有较低的计算开销和较好的可部署性。例如,当该机制运行在42个缓存容量为5GBytes的自治系统中时,只造成2.337MBytes的通信开销。

贾金锁[6](2020)在《基于一体化标识网的新型融合网络通信机制研究与实现》文中指出现有互联网架构原始设计缺少对安全、移动、可控、可管等特性的考虑,导致网络安全事件频繁发生,严重危害公众利益和国家安全。为此近年来涌现出一系列以信息中心网络(ICN)、一体化标识网络(UIN)为代表的未来网络架构。其中,一体化标识网络体系架构借助于标识分离映射机制,具有支持移动性、安全性、可扩展性等优势,满足网络体系结构对安全、可管、可控、可信等特点的要求。但是,作为一种全新的变革性网络架构,一体化标识网缺少有效融合IPv4/IPv6的网络通信机制。为此,本文开展基于一体化标识网的新型融合网络通信机制研究,设计离散可变接入标识与离散可变路由标识映射机制,实现与现有IPv4/IPv6网络融合。本文主要工作包括:(1)提出离散可变接入标识与路由标识映射机制,通过构建可变(变长或变短)接入标识AID与路由标识RID的映射,实现多种类型地址映射接入;(2)设计统一的映射和封装/解封装流程,实现将数据包转换或还原为TCP/IP网络协议可以识别的数据结构,解决标识网络数据与TCP/IP网络数据的互通问题;(3)提出新型接入标识设计方式,该标识由32位或128位前缀加上16位端口号共同组成,可兼容终端IP地址格式,且唯一表示网络终端,保证AID的唯一性,实现用户终端在传统网络下的可移动性;(4)设计并实现映射与封装功能模块,该模块自适应多种网络场景;设计并实现总映射服务器和区域映射服务器的两级映射服务器划分方案,该方案根据区域位置完成对区域映射服务器的分配,提供高效的映射关系查询,提高通信效率。最后,本文通过搭建测试平台,对新型融合网络多种场景下的传输功能、移动性和网络通信性能进行了测试和分析,实验结果证明方案的正确性。

刘睿[7](2020)在《面向5G的L3VPN设计与实现》文中提出迄今为止,第四代移动通信4G已基本满足用户大部分通信及娱乐需求。未来随着物联网的兴起,移动通信技术又将成为万物互联的基础,为满足由此带来的爆炸性移动数据流量增长、海量设备连接、不断涌现的各类新业务和应用场景,第五代移动通信5G应运而生。相比于4G移动通信技术关注单点技术突破,5G移动通信不仅关注为用户提供更大带宽,更低时延,更高可靠性的智能灵活、高效开放的移动通信网络,更多关注多种技术深度融合及网络架构的革新。目前,随着国内5G通信全面商用的推进,各大运营商纷纷提出针对5G的解决方案,基于此设备制造商推出支持5G的PTN设备。本文基于中国移动提出的全新切片分组网SPN传输网体制,提出一种处于切片分组层的用于组建客户专线业务的L3VPN技术的设计模型,重点研究L3VPN在业务转发层面实现原理及L3VPN中关键技术。本文主要研究的工作内容如下:(1)介绍5G通信国内外发展趋势,分析5G通信的业务和技术需求及5G通信面临的技术挑战。分析5G通信网络架构及SPN新传输架构,阐述本文研究意义。(2)介绍SPN架构中采用的分段路由技术SR技术。此技术是一种源路由机制,继承MPLS技术的数据转发方式并在控制平面进行优化。使用IGP替代RSVP/LDP进行标签的分发,同时利用了IGP FRR实现了节点间的可靠保护,支持绑定标签,可以很好的支持异构网络的互通。将SR技术与SDN控制器结合,可以支持静态或动态配置业务,同时可以保障业务无中断。(3)基于一款支持5G的PTN设备设计一种组建虚拟专用网的L3VPN技术模型。按功能分为面向用户侧接口处理,面向网络侧接口处理及隧道处理和MAC学习等几部分,从业务转发层面出发结合API阐述L3VPN业务建立过程,并分析报文转发过程。同时分析SR技术与L3VPN技术结合的实现方式。(4)使用上述PTN设备,搭建仿真环境。验证L3VPN转发模型及L3VPN over SR模型的可实现性。

万路[8](2020)在《NG MVPN网络中mLDP技术研究与实现》文中研究表明互联网作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越来越凸显其重要性。人们对于网络结构的要求逐渐提高,传统的IP组播的部署方案较为复杂,维护也较为不便。随着MPLS VPN技术发展的越来越成熟,MPLS也被应用在当前的骨干网中。同时由于组播需求的增多,mLDP协议被互联网工作任务组提出。其中,一个发送者对应多个接收者的组播应用,可以采用mLDP中的P2MP协议。该协议使用mLDP隧道转发网络流量,既提升了传输效率也简化了组播业务的部署。本文就mLDP中的P2MP协议的实现进行了研究与仿真。介绍了相关的研究背景以及研究现状并介绍了相关MPLS体系,包括LDP协议。从三个方面重点研究了mLDP协议的相关内容。一是将mLDP的五个基本角色的特征分别进行总结归纳;二是从mLDP P2MP隧道的建立、删除、更新的流程对mLDP协议进行研究;第三,研究mLDP的角色转换,并建立mLDP的角色转换模型。随后本文基于NG MVPN系统框架设计了一种新的mLDP协议的实现方案,将重点放在角色的转换上从而快速适应网络环境的变化。当网络环境出现变化时,网络拓扑也可能发生变化,节点也要相应的改变对同一事件的处理流程。根据建立的角色转换模型可以快速判断节点当前的角色,从而根据角色的特性决定处理流程如何改变。同时根据NG MVPN的特点,将mLDP协议的实现作为NG MVPN系统中已存在的LDP模块的一个组播功能实现,这样可以复用LDP模块中的大部分数据,避免了资源的不必要占用。将LDP模块分成两个子模块,子模块之间互相发送信息以达到数据共享。在实现mLDP的过程中,对遇到的重难点问题提出解决方法。最后对文章提出的设计思想进行仿真验证。测试结果表明mLDP P2MP组播功能可正常使用,mLDP会话可以成功创建及删除,各节点角色判断均正确,隧道可正常建立。同时,当网络拓扑变化时,节点可根据角色转换模型正确转换角色,从而对事件作出正确的处理。

祝豪[9](2020)在《基于IP承载网的设计和实现》文中研究说明随着LTE、5G业务以及互联网产业的飞速发展,通信网络已经和人类密不可分,时刻影响着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之间的信息交互。随着不同种类的通信业务和广大用户的需求如雨后春笋般到来,传统的语音业务所占业务比例越来越小,数据业务逐步成为主流。因此数据流量的高速发展给运营商带来了无限商机,同时对移动网络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型的IP化承载网络可以承载丰富的业务,并且有强大的带宽扩展能力以及卓越的业务保障能力,因此成为目前运营商传输网络演进的主线和运营商传输网络的最佳选择。随着传输网络的发展,IP化承载技术慢慢的取代了SDH/MSTP技术。基于IP报文的三层转发体系的IPRAN技术崭露头角,成为中国电信中国联通的首选IP承载网络。论文首先对IPRAN网络的基本概念和关键技术以及常用设备做出介绍,归纳了目前IP承载网络的整体思路。然后从物理拓扑、IP地址、网络协议等各个层面进行网络设计,并用华为ENSP软件搭建并测试IPRAN网络,其次结合西宁电信IPRAN的现网情况,提出两套整改方案,方案一是为了网络安全,提高成环率操作方案,方案二是随着5G技术的引入,对现网IPRAN进行设备整改替换操作,实现了网络大带宽,低延迟的特点。最后结合SDN技术和OTN技术对IPRAN的发展做了简单的预测。

樊岳峰[10](2015)在《株洲联通基于PON网络的DCN网络优化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通过研究DCN(Data Communication Network)网络的特点及相关技术,结合株洲联通本地DCN网络的实际特点建立场景模型,研究最合理的网络优化方案,解决省—地市—区、县—乡镇四级网络建设瓶颈的现状。文章首先介绍了DCN网络的现状和相关技术,重点阐述PON(Passive Optical Network)网络的组网特点,技术优势;其次在现有DCN网络的基础上优化网络结构,提出DCN网络与PON网络相结合的优化方案;最后在株洲联通DCN网络中,在联通性的实验测试中验证了DCN网络与PON网络相结合是可行的。论文将PON网络的接入特点整合到DCN网络中的方案,为解决传统SDH(Syncironous Digital Hierarchy)网络的接入瓶颈和困难具有指导性意义。

二、ATM承载IP的地址解析体系结构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ATM承载IP的地址解析体系结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NP的MPLS EVPN业务转发平面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概况
        1.2.2 国内概况
    1.3 主要研究内容和章节安排
2 MPLS EVPN相关技术介绍
    2.1 BGP协议
        2.1.1 BGP-4 协议
        2.1.2 MP-BGP协议
    2.2 MPLS VPN技术
        2.2.1 MPLS特性
        2.2.2 MPLS L2VPN
        2.2.3 BGP/MPLS IP VPN
    2.3 EVPN基本原理
        2.3.1 EVPN概述
        2.3.2 控制层面
        2.3.3 转发层面
        2.3.4 功能与优势
    2.4 本章小结
3 MPLS基本业务转发流程的微码设计与实现
    3.1 设备功能
    3.2 Fosv5 软件平台构架
    3.3 NP芯片介绍
        3.3.1 子系统和数据路径
        3.3.2 相关表项和引擎
    3.4 通用流程的微码设计与实现
        3.4.1 Ingress通用流程
        3.4.2 Egress通用流程
        3.4.3 保护倒换
    3.5 L2VPN业务转发的微码设计
        3.5.1 VPWS
        3.5.2 VPLS
    3.6 L3VPN业务转发的微码设计
    3.7 MPLS VPN业务转发的实现
        3.7.1 L2VPN测试与分析
        3.7.2 L3VPN测试与分析
    3.8 本章小结
4 MPLS EVPN业务转发流程的微码设计与实现
    4.1 NP芯片预处理的设计与实现
    4.2 MAC地址学习的微码设计与实现
        4.2.1 预处理流程
        4.2.2 MAC学习流程
        4.2.3 学习报文上送
    4.3 MAC老化流程
        4.3.1 Aging机制
        4.3.2 Flush机制
    4.4 桥接业务的微码设计与实现
        4.4.1 桥接原理
        4.4.2 EVPN的桥接
    4.5 加锁机制的设计与实现
    4.6 普通业务的 MAC 处理与MPLS EVPN的 MAC 处理
    4.7 测试与分析
    4.8 本章小结
5 EVPN叠加SRv6 隧道
    5.1 SRv6 背景介绍
    5.2 SRv6 转发流程的微码设计与实现
        5.2.1 SRv6 原理
        5.2.2 流程设计
    5.3 EVPN over SRv6 的微码设计
    5.4 实验测试
    5.5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1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的项目和发表的论文
附录2 主要英文缩写语对照表

(2)赣州电信天网业务开通方案的设计和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专用术语注释表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来源
    1.2 研究意义
        1.2.1 解决业务开通问题
        1.2.2 成果能够复制推广
    1.3 研究方法
    1.4 论文结构安排
第二章 相关背景知识介绍
    2.1 赣州天网组网研究
        2.1.1 网络现状
        2.1.2 业务开通现状
        2.1.3 存在问题
    2.2 通信网络相关理论
        2.2.1 TCP/IP分层结构
        2.2.2 IP协议
        2.2.3 互联网地址
        2.2.4 子网掩码
        2.2.5 端口号
        2.2.6 ARP协议
        2.2.7 应用编程接口
    2.3 GPON相关理论
        2.3.1 PON基本概念
        2.3.2 GPON协议分析
        2.3.3 GPON关键技术
    2.4 TELNET协议
        2.4.1 TELNET命令
        2.4.2 选项协商
        2.4.3 同步信号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天网业务开通方案分析
    3.1 系统目标
    3.2 系统功能调查
        3.2.1 天网项目组织结构
        3.2.2 天网业务开通方案功能模块
        3.2.3 天网业务开通方案工作流程
    3.3 可行性分析
        3.3.1 技术可行性
        3.3.2 经济可行性
        3.3.3 操作可行性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天网业务开通方案设计
    4.1 系统结构设计
    4.2 数据库设计
        4.2.1 数据库关联设计
        4.2.2 数据表设计
    4.3 网页设计
        4.3.1 设计原则
        4.3.2 界面设计
        4.3.3 页面设计
    4.4 软件设计
        4.4.1 软件结构
        4.4.2 TELNET功能实现
        4.4.3 基本对话功能
        4.4.4 应用场景功能
        4.4.5 辅助工具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天网业务开通方案实施和成效
    5.1 系统实施
        5.1.1 硬件环境准备
        5.1.2 系统搭建
    5.2 界面展示
    5.3 实践效果
        5.3.1 问题解决
        5.3.2 运行效果
        5.3.3 成果推广
    5.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致谢

(3)城域网背景下企业网络优化改造方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网络技术发展和应用
    1.2 城域网MPLS VPN的应用与发展
        1.2.1 城域网MPLS VPN的实际应用
        1.2.2 城域网MPLS VPN的发展与优势
    1.3 主要工作及论文结构
第二章 网络基础概念与技术
    2.1 城域网概述
        2.1.1 城域网的概念
        2.1.2 城域网的分层结构
    2.2 VLAN技术
        2.2.1 VLAN的概念
        2.2.2 VLAN的划分方式
        2.2.3 VLAN的帧格式
        2.2.4 VLAN链路类型
    2.3 BGP技术
        2.3.1 BGP协议
        2.3.2 BGP宣告原则
        2.3.3 BGP的路由反射
        2.3.4 MP-BGP协议
    2.4 MPLS相关技术
        2.4.1 MPLS技术
        2.4.2 VPN技术
        2.4.3 城域网下MPLS VPN技术
    2.5 跨域MPLS-VPN技术
        2.5.1 跨域MPLS-VPN概述
        2.5.2 跨域MPLS-VPN种类
第三章 基于城域网的企业网络优化改造方案设计
    3.1 企业网络现状介绍
    3.2 企业网络优化改造方案需求分析
        3.2.1 存在问题
        3.2.2 建设目标
    3.3 总体方案设计策略
        3.3.1 网络复用
        3.3.2 业务隔离
        3.3.3 提高扩展性
    3.4 企业网络优化改造总体方案设计
        3.4.1 城域网络现状介绍
        3.4.2 基于城域网的企业网组网设计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城域网的企业网络优化改造方案实现
    4.1 基于城域网的企业网构建
        4.1.1 创建VRF实例
        4.1.2 MPLS VPN的实现
        4.1.3 BGP路由(MP-BGP的路由反射)
        4.1.4 终端的IP地址和VLAN的规划
    4.2 企业数据业务内网通讯的优化
        4.2.1 同地市数据业务通讯
        4.2.2 跨地市数据业务通讯
    4.3 企业视频监控服务的实现
        4.3.1 同地市视频监控业务访问
        4.3.2 跨地市视频监控业务访问
    4.4 企业统一外网出口的实现
        4.4.1 同地市统一外网实现方式
        4.4.2 跨地市统一外网实现方式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总结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4)某地IP城域网优化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3 本文研究内容
    1.4 论文内容安排
2 S市联通IP城域网网络结构及现有业务分析
    2.1 S市联通IP城域网网络结构概要
        2.1.1 S市联通IP城域网网络结构
        2.1.2 S市联通IP城域网现有业务介绍
    2.2 S市联通IP城域网现网分析
        2.2.1 S市联通IP城域网组网结构
        2.2.2 S市联通运维痛点分析
        2.2.3 S市联通YH81局现状分析
    2.3 S市联通IP城域网方案规划分析
        2.3.1 S市联通IP城域网控制层规划分析
        2.3.2 S市联通IP城域网汇聚层规划分析
    2.4 IP城域网的组网趋势
        2.4.1 大V型组网
        2.4.2 OLT单挂SW组网
        2.4.3 小V型组网
        2.4.4 OTL单挂BNG组网
    2.5 本章小结
3 S市联通IP城域网优化设计
    3.1 S市联通IP城域网现有问题分析
        3.1.1 中继链路预警
        3.1.2 OLT退服情况
        3.1.3 宽带测速合格率
    3.2 IP城域网优化方案设计
        3.2.1 IP城域网拓扑结构改变
        3.2.2 改善用户认证方式
        3.2.3 低负荷设备改造方案
        3.2.4 原有部分高负荷设备分流方案
        3.2.5 部分新设MSE设备建设方案
        3.2.6 控制层设备双机备份
        3.2.7 部分SW设备梳理
        3.2.8 老旧设备升级换代
        3.2.9 QoS部署
        3.2.10 网络安全
    3.3 未来城域网优化方向探索
        3.3.1 VBNG部署可行性分析
        3.3.2 IP城域网与IPv6部署
    3.4 本章小结
4 S市联通IP城域网优化成果实现
    4.1 IP城域网拓扑结构改变及用户认证方式改善情况
    4.2 低负荷设备改造成果
    4.3 高负荷设备分流及新设MSE设备情况
    4.4 控制层设备双机备份
    4.5 未来城域网优化探索成果
    4.6 总结
5 结论
    5.1 论文工作总结
    5.2 后续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英文缩写索引表
致谢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5)智慧标识网络域间流量工程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主要缩略语对照表
1 绪论
    1.1 引言
    1.2 研究背景和研究现状
        1.2.1 流量工程概述
        1.2.2 智慧标识网络概述
        1.2.3 智慧标识网络研究现状
        1.2.4 未来网络流量工程研究概述
    1.3 选题目的及意义
    1.4 论文主要内容与创新点
    1.5 论文组织结构
2 智慧标识网络及其流量工程概述
    2.1 引言
    2.2 SINET体系结构
        2.2.1 基本模型
        2.2.2 服务注册与解注册
        2.2.3 服务查找、缓存与转发
    2.3 SINET架构为实现流量工程带来的机遇
        2.3.1 优势分析
        2.3.2 域内场景
        2.3.3 域间场景
    2.4 SINET架构实现域间流量工程方面的挑战
    2.5 本章小结
3 基于流量监控和服务大小元数据的域间入流量控制机制
    3.1 引言
    3.2 域间入流量控制研究现状
        3.2.1 BGP协议在域间入流量控制方面存在的问题
        3.2.2 基于IP前缀协商的入流量控制
        3.2.3 相关研究概述
    3.3 基于流量监控和服务大小元数据的域间入流量控制机制
        3.3.1 系统模型设计
        3.3.2 入流量控制算法
    3.4 原型系统测试
        3.4.1 实现方式
    3.5 测试结果分析
        3.5.1 性能指标
        3.5.2 实验结果
    3.6 本章小结
4 基于纳什议价博弈的域间出流量控制机制
    4.1 引言
    4.2 相关工作概述
        4.2.1 现有Internet中的域间出流量控制
        4.2.2 域间流量管理的自私性问题
        4.2.3 纳什议价模型及其在网络领域的应用
    4.3 基于纳什议价博弈域间出流量控制机制
        4.3.1 设计目标
        4.3.2 系统模型与机制
        4.3.3 模型复杂度分析
        4.3.4 域间路径个数对协商收益的影响
    4.4 原型系统与仿真测试
        4.4.1 原型系统
        4.4.2 仿真平台
    4.5 实验结果
        4.5.1 无缓存场景
        4.5.2 有缓存场景
        4.5.3 协商收益与谈判破裂点的关系
        4.5.4 系统开销评估结果
    4.6 本章小结
5 基于拉格朗日对偶分解与合作博弈的域间流量降低机制
    5.1 引言
    5.2 相关工作概述
    5.3 基于拉格朗日分解和合作博弈的域间流量降低机制
        5.3.1 设计目标
        5.3.2 网络模型
        5.3.3 LOC策略、GOC策略和FC策略的定性对比
    5.4 仿真测试
        5.4.1 实验方法
        5.4.2 实验结果
    5.5 本章小结
6 智慧标识网络原型系统与仿真平台
    6.1 引言
        6.1.1 未来网络原型系统研究现状
        6.1.2 SINET原型系统的演进
    6.2 SINET原型系统的拓扑结构与配置信息
    6.3 网络组件功能设计
        6.3.1 资源管理器
        6.3.2 边界路由器
        6.3.3 域内路由器
        6.3.4 服务器和客户端
    6.4 原型系统性能测试
    6.5 SINET仿真平台
7 总结与展望
    7.1 工作总结
    7.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6)基于一体化标识网的新型融合网络通信机制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现状
        1.2.1. 融合网络研究现状
        1.2.2. 网络体系研究现状
        1.2.3. 标识网络研究现状
    1.3. 研究工作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内容
        1.3.3.创新之处
    1.4. 论文结构
第二章 标识网络与关键技术分析
    2.1. 一体化标识网络机理
        2.1.1. 一体化标识网络体系架构介绍
        2.1.2. 一体化标识网络基本通信原理
        2.1.3. 标识网络系统平台搭建
        2.1.4. 标识网络数据转发流程
    2.2. 身份位置分离技术
    2.3. 标识映射相关技术
        2.3.1. 数据缓存技术
        2.3.2. 映射系统结构
    2.4. 数据封装关键技术
    2.5. IPv4与IPv6互通技术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新型融合网络通信机制总体设计
    3.1. 新型融合网络总体需求分析
        3.1.1. 可行性需求分析
        3.1.2. 功能性需求分析
    3.2. 新型融合网络关键机制研究
        3.2.1. 离散可变接入标识与路由标识研究与设计
        3.2.2. 标识地址与IP地址兼容性研究与设计
        3.2.3. 离散可变AID与RID应用场景研究
        3.2.4. 离散可变AID与RID映射与封装流程设计
        3.2.5. 离散可变AID与RID映射与解封装流程设计
    3.3. 多功能接入路由器功能设计
        3.3.1. MAR系统模块化设计
        3.3.2. MAR内核协议栈设计
        3.3.3. MAR映射缓存表设计
        3.3.4. 数据包缓存队列设计
        3.3.5. MAR相关定时器设计
    3.4. 映射服务器功能设计
        3.4.1. MS功能交互流程分析
        3.4.2. MS功能流程设计
        3.4.3. MS功能模块设计
        3.4.4. MS映射关系表项设计
        3.4.5. MS查询报文格式设计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新型融合网络通信机制详细设计
    4.1. 详细设计关键技术分析
    4.2. 多功能接入路由器详细设计
        4.2.1. Linux内核协议栈分析
        4.2.2. Netfilter系统框架分析
        4.2.3. 新型内核功能模块实现
        4.2.4. 映射缓存模块功能实现
        4.2.5. MAR缓存队列功能实现
        4.2.6. MAR定时器功能实现
    4.3. 映射服务器功能模块详细设计
        4.3.1. MS主要功能代码实现
        4.3.2. MS查询系统功能实现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新型融合网络通信机制整体测试
    5.1 测试方案分析
    5.2 新型融合网络测试平台
    5.3 测试系统相关设备配置
    5.4 新型融合网络功能测试
        5.4.1. 数据传输功能测试
        5.4.2. 可移动性功能测试
    5.5 新型融合网络性能测试
        5.5.1. 多种场景下的性能测试
        5.5.2. 卸载功能模块对比测试
        5.5.3. 增加映射条目对比测试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束语
    6.1 论文总结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7)面向5G的L3VPN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发展现状
        1.2.1 5G移动通信发展现状
        1.2.2 L3VPN发展现状
    1.3 本文内容结构
2 5G概述及SPN承载方案
    2.1 5G通信概述
        2.1.1 5G业务需求及关键技术
        2.1.2 5G网络架构
    2.2 SPN承载方案
        2.2.1 SPN概述
        2.2.2 SPN方案推进及其相关标准
        2.2.3 SPN对 L3VPN部署需求及预期结果
    2.3 本章总结
3 L3VPN原理及相关技术
    3.1 L3VPN原理
    3.2 MPLS技术
    3.3 SR技术及其与MPLS技术对比
        3.3.1 SR技术
        3.3.2 SR技术与MPLS技术对比
    3.4 SR隧道技术设计与实现
        3.4.1 SR-TE隧道及SR-BE隧道设计与实现
        3.4.2 SRv6 隧道技术设计与实现
    3.5 L3VPN over SR设计与实现
    3.6 SR技术保护应用场景设计与实现
        3.6.1 LFA算法原理及概念
        3.6.2保护场景仿真实验
    3.7 本章总结
4 L3VPN组网方案设计及实现
    4.1 PTN设备硬件设计
    4.2 软件层次化设计
    4.3 L3VPN转发模型
        4.3.1 UNI-NNI业务建立流程
        4.3.2 NNI-UNI业务建立流程
        4.3.3 隧道处理过程
        4.3.4 SR多层标签封装处理
        4.3.5 MAC处理过程
    4.4 本章总结
5 L3VPN组网实现和测试验证
    5.1 L3VPN业务验证
        5.1.1 L3VPN业务测试拓扑
        5.1.2 L3VPN业务测试步骤
        5.1.3 L3VPN业务测试结果
    5.2 SR技术验证
        5.2.1 L3VPN over SR-TP测试拓扑
        5.2.2 L3VPN over SR-TP技术测试结果
        5.2.3 L3VPN over SRv6-BE测试拓扑
        5.2.4 L3VPN over SRv6-BE技术测试结果
        5.2.5 L3VPN over SRv6-TE测试拓扑
        5.2.6 L3VPN over SRv6-TE技术测试结果
    5.3 时延优化验证
    5.4 本章总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1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的项目和发表的论文
附录2 L3VPN over SR相关配置

(8)NG MVPN网络中mLDP技术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论文的主要内容及结构
2 相关技术介绍
    2.1 MPLS技术
        2.1.1 MPLS的基本概念
        2.1.2 MPLS的体系结构
        2.1.3 MPLS的应用
    2.2 LDP协议
        2.2.1 发现阶段
        2.2.2 会话建立与维护
        2.2.3 LSP建立与维护
        2.2.4 会话撤销
    2.3 mLDP协议
        2.3.1 mLDP的网络结构
        2.3.2 mLDP相对于LDP的扩展
    2.4 NG MVPN框架
    2.5 本章小结
3 mLDP角色转换模型研究
    3.1 mLDP基本角色的研究
        3.1.1 根节点
        3.1.2 叶子节点
        3.1.3 中间节点
        3.1.4 Branch节点
        3.1.5 Bud节点
    3.2 mLDP P2MP LSP的建立、删除及更新
        3.2.1 mLDP P2MP LSP的建立
        3.2.2 mLDP P2MP LSP删除
        3.2.3 mLDP P2MP LSP更新
    3.3 mLDP角色转换模型的研究
4 MPLS mLDP的设计与实现
    4.1 总体设计
        4.1.1 NG MVPN框架介绍
        4.1.2 NBASE平台框架
    4.2 NG MVPN中LDP模块设计
        4.2.1 RCS模块
        4.2.2 RCP子模块
        4.2.3 RCS与RCP模块消息交互
        4.2.4 本地地址发布流程
    4.3 核心数据结构
        4.3.1 LDP数据结构概括
        4.3.2 对数据结构的扩展
    4.4 子模块设计与实现
        4.4.1 RCS子模块设计
        4.4.2 RCP子模块设计
5 mLDP系统的测试
    5.1 测试环境及命令行配置
        5.1.1 测试环境
        5.1.2 命令行配置
    5.2 mLDP P2MP功能测试
        5.2.1 建立mLDP会话功能测试
        5.2.2 叶子节点收到路由信息
        5.2.3 Bud节点响应路由、mapping功能测试
        5.2.4 Root节点响应mapping消息判断角色功能测试
        5.2.5 Transit节点响应mapping消息功能测试
    5.3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1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的项目和发表的论文
附录2 主要英文缩写语对照表

(9)基于IP承载网的设计和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1.4 本文的组织结构
第二章 IPRAN网络的基本原理和技术
    2.1 IPRAN网络的介绍
        2.1.1 IPRAN技术的定义
        2.1.2 IPRAN技术的设备形态
        2.1.3 PTN/IPRAN的应用
        2.1.4 PTN/IPRAN的对比
    2.2 IPRAN关键技术
        2.2.1 IP/MPLS技术
        2.2.2 网络保护技术
        2.2.3 QOS技术
        2.2.4 OAM技术
        2.2.5 同步技术
第三章 IPRAN网络规划及建设
    3.1 物理网络设计
        3.1.1 概述
        3.1.2 节点网络布局
        3.1.3 节点网络设备选择
    3.2 IP地址设计
        3.2.1 互联接口IP地址设计
        3.2.2 LoopBack端口地址设计
    3.3 IGP(OSPF)设计
        3.3.1 概述
        3.3.2 基本功能设计
        3.3.3 OSPF COST设计
    3.4 IGP(ISIS)设计
        3.4.1 概述
        3.4.2 基本功能设计
        3.4.3 ISIS Cost设计
    3.5 BGP设计
        3.5.1 概述
        3.5.2 基本功能设计
        3.5.3 路由优先级设计
        3.5.4 BGP路由反射器
    3.6 MPLS(LDP)设计
        3.6.1 概述
        3.6.2 基本功能设计
        3.6.3 路径设计
        3.6.4 BFD for LSP的设计
第四章 西宁市电信IPRAN网络现状及问题分析研究
    4.1 西宁市电信IPRAN组网方案介绍
        4.1.1 IPRAN网络拓扑介绍
        4.1.2 路由协议部署现状
        4.1.3 网络业务流量负载和保护现状
        4.1.4 网络设备资源命名现状
    4.2 西宁市IPRAN网络为网络安全成环优化方案
        4.2.1 操作背景及概述
        4.2.2 操作分析及准备
        4.2.3 操作实施步骤
        4.2.4 操作倒回步骤
    4.3 西宁市IPRAN为满足5G需求整改方案
        4.3.1 操作背景及概述
        4.3.2 操作分析及准备
        4.3.3 操作实施步骤
        4.3.4 操作倒回步骤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5.2.1 IPRAN网络中引入SDN
        5.2.2 IPRAN/OTN共同组网
参考文献
致谢
参与的科研项目及成果

(10)株洲联通基于PON网络的DCN网络优化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内容、目标、意义
    1.3 本文的组织与安排
第二章 DCN网络和相关技术的介绍
    2.1 DCN网络简介
        2.1.1 DCN网的发展趋势
        2.1.2 DCN网的结构特点
    2.2 DCN网络相关技术介绍
        2.2.1 三层交换技术
        2.2.2 HSRP协议
        2.2.3 OSPF协议
        2.2.4 MPLS VPN网络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PON网络及其关键技术介绍
    3.1 PON网络介绍
        3.1.1 PON网络演进历史
        3.1.2 PON网络的特点
    3.2 PON技术基本原理
    3.3 PON网络的关键技术
        3.3.1 MPCP协议
        3.3.2 自动测距和自动识别技术
        3.3.3 动态带宽分配算法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株洲联通DCN网的优化研究
    4.1 株洲联通DCN网的现状
        4.1.1 株洲联通DCN网的架构
        4.1.2 株洲联通DCN网面临的瓶颈
    4.2 株洲联通DCN网的建设目标
    4.3 株洲联通DCN网的优化与分析
        4.3.1 DCN网的优化思路
        4.3.2 DCN骨干网的优化与分析
        4.3.3 DCN网络扩容的优化与分析
        4.3.4 DCN综合网管的优化与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株洲联通DCN网络的设计与实现
    5.1 IP地址的规划及原则
        5.1.1 IP地址的规划原则
        5.1.2 IP地址的规划
    5.2 VPN访问过程的设计及实现
        5.2.1 VPN域的划分
        5.2.2 VPN访问过程的设计
        5.2.3 VPN访问过程的实现
    5.3 株洲联通DCN网的路由架构方案及实现
        5.3.1 株洲联通DCN网的架构方案图
        5.3.2 CE端口的应用规划
        5.3.3 市公司核心层的优化实现
        5.3.4 县分公司接入层的优化实现
        5.3.5 割接方案
    5.4 株洲联通DCN网的测试与结果分析
        5.4.1 湖南联通统一门户系统的联通性测试
        5.4.2 湖南联通统一门户系统的访问性测试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四、ATM承载IP的地址解析体系结构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NP的MPLS EVPN业务转发平面实现[D]. 王嘉楠. 武汉邮电科学研究院, 2021(01)
  • [2]赣州电信天网业务开通方案的设计和实现[D]. 叶钧. 南京邮电大学, 2019(03)
  • [3]城域网背景下企业网络优化改造方案研究[D]. 崔敏敏. 南京邮电大学, 2020(03)
  • [4]某地IP城域网优化设计与实现[D]. 张武阳. 大连海事大学, 2020(04)
  • [5]智慧标识网络域间流量工程机制研究[D]. 李佳伟. 北京交通大学, 2020(03)
  • [6]基于一体化标识网的新型融合网络通信机制研究与实现[D]. 贾金锁. 北京邮电大学, 2020(05)
  • [7]面向5G的L3VPN设计与实现[D]. 刘睿. 武汉邮电科学研究院, 2020(04)
  • [8]NG MVPN网络中mLDP技术研究与实现[D]. 万路. 武汉邮电科学研究院, 2020(10)
  • [9]基于IP承载网的设计和实现[D]. 祝豪. 青海师范大学, 2020(01)
  • [10]株洲联通基于PON网络的DCN网络优化的研究[D]. 樊岳峰. 南京邮电大学, 2015(02)

标签:;  ;  ;  ;  ;  

ATM承载IP地址解析架构探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