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商业银行治理结构初探

国有商业银行治理结构初探

一、国有商业银行治理结构初探(论文文献综述)

许创强[1](2020)在《新时代国有商业银行党建工作创新研究》文中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中国国有企业发展也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在新的历史方位上,深化国有企业体制改革,优化国有企业治理架构,促进国有企业转型升级,更好地适应经济新常态,就必须进一步坚持与完善党的领导。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国际发展形势以及社会主要矛盾的新变化,习近平总书记就新时代党的建设理论与实践,提出了许多新观点、新论述与新方略,为全面从严治党以及国有企业党建工作提供了科学的方向指南。国有商业银行作为国有企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成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重要支柱。坚持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也是国有企业的独特优势。金融业是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命脉,国有商业银行是我国金融业的中坚力量,坚持党的领导是国有商业银行健康发展的根本保障。新时代加强和改善国有商业银行党建工作,应主动把握新时代金融业发展新形势、新常态与新机遇,充分认识到加强国有商业银行党建工作创新的必要性与迫切性,增强做好国有金融企业党建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与此同时,也要清醒认识当前国有商业银行党建工作在党建任务与银行业务融合、党建功能与企业治理均衡、政治优势与经济效率发挥、经济效益与社会责任兼顾等方面,尚存在不少棘手问题与现实挑战。鉴于此,必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坚持国有商业银行党建工作新理念、掌握党建工作新要求、把握党建工作新目标。通过创新和优化国有商业银行党建工作的多重机制,探索系统、有效的党建工作新路径,将国有商业银行党建工作打造成为新时代全面从严治党的示范与标杆,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以及实现民族复兴大业贡献应有力量。本文以“新时代国有商业银行党建工作创新研究”为主题,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为指南,立足于我国国有企业全面深化改革发展的实际情况,充分考虑国有商业银行的行业代表性,综合应用文献分析法、历史分析法、对比分析法与系统分析法,较为全面地展开分析国有商业银行的行业特性及其党建工作的历史变迁;新时代国有商业银行党建工作所面临的机遇、瓶颈及成因;新时代国有商业银行党建工作的内容创新、机制创新以及路径创新。论文第一章以国有商业银行的行业特性及其党建工作的历史变迁开篇。国有商业银行在行业属性、历史脉络与功能定位的差异性,使得其党建工作呈现自身独特性。首先,从经营对象、经营业务、经营原则、经营风险等方面的差异,认识国有商业银行相对于一般国有企业的特殊属性。其次,以改革开放前后的历史区间为划分尺度,分阶段回顾党的领导下国有商业银行变革历程及其党建工作变迁。再次,从稳固党的执政地位的必然选择、构建中国特色银行制度的现实选择以及国企改革发展、走向世界的内在需求,指出加强新时代国有商业银行党建工作创新的迫切性。论文第二章以新时代国有商业银行党建工作的机遇、瓶颈及成因为主题。把握新时代国有商业银行党建工作的机遇,分析新时代国有商业银行党建工作瓶颈及其成因,才能找准找对其党建工作创新的抓手。首先,从经济新常态下国有商业银行党建工作面对的新环境、新特点、新格局,发掘其重要机遇。其次,从党建工作未能有效引导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未能深度融入银行经营管理、未能完全遏制金融腐败、未能有力约束金融行业薪酬过高等方面,指出新时代国有商业银行党建工作的主要瓶颈。再次,从党组织在国有商业银行的功能定位模糊、党的领导与公司治理结构脱节、国有商业银行领导人员监督与管理滞后、党组织对国有商业银行的领导方式分化等方面,分析新时代国有商业银行党建工作瓶颈的成因。论文第三章以新时代国有商业银行党建工作的内容创新为主题。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新时代国有商业银行党建工作的内容创新提供基本指引,必须全面准确理解与深入贯彻落实。首先,坚持科学理论指导、科学方法推进、改革创新精神培育与正确价值理念引导,深化新时代国有商业银行党建工作新认识。其次,掌握新时代国有商业银行党建工作在强化政治领导核心、防范金融风险、服务国家重大战略、肩负历史重任等方面的新要求。再次,以中央部署为引领、以基层网点为抓手、以现实问题为导向,提高党建工作质量、推进党建工作覆盖面、破解党建工作难题,把握新时代国有商业银行党建工作的新目标。论文第四章以新时代国有商业银行党建工作的机制创新为主题。新时代国有商业银行党建工作的多重机制创新,是包括运行、激励、制约、联络、保障等环节的相互整合与结构优化,贯穿于党建工作融入国有商业银行治理结构的全过程,有效支撑总行、分行、支行党组织与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的相辅相成和有序运作。首先,将国有商业银行党建与经营相结合,以党建提升经济效率,优化运行机制。其次,将国有商业银行党建与政绩相结合,健全考核体系,完善激励机制。再次,将国有商业银行党建与纪检相结合,加强廉洁自律建设,夯实制约机制。其四,促进不同层级的党组织互动以及党员职工之间的人文沟通,增强国有商业银行党建工作活力,构筑联络机制。最后,以全面的制度建设为后盾,为国有商业银行党建工作保驾护航,形成保障机制。论文第五章以新时代国有商业银行党建工作的路径创新收篇。加强新时代国有商业银行党建工作路径创新,既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全面从严治党新要求的重要举措,也是国有企业全面深化改革、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内在需求。首先,致力纠正党务领导者对党建工作认识不到位的状况、扭转党建队伍政治理论学习和组织生活不深入的局面、克服党建工作者能力不足的本领恐慌、提升银行党员职工综合素质水平,锻造国有商业银行高水平党务工作队伍。其次,从创新党建工作形式、增强党建工作技术含量、加强校企合作、引进党务专员等方面,创新发展国有商业银行党建工作方式。再次,通过发掘党建工作的特色与优势、细化党建品牌构建方法与增强党建品牌传播,促进国有商业银行党建工作品牌化。最后,通过提升党组织引领力、强化党建工作落实力、扩大党建工作影响力、夯实党建工作监督力,加强国有商业银行海外机构的党建工作。

秦强[2](2020)在《基于公司治理的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商业银行在中国市场经济中发挥着重要的主导性作用,同时是货币当局进行宏观调控的重要媒介。随着改善金融企业的风险管理已经上升到治国理政的高度,研究和分析主导我国金融体系的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尤为重要。近年我国银行系统大案频出,公司治理不完善成为银行风险暴露的重要原因之一,本文旨在以公司治理视角为切入点,探究现有商业银行体系中存在哪些公司治理问题,以及这些治理问题是否对商业银行风险产生影响,并依此从改善公司治理的角度提出提高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水平的政策建议。本文从商业银行公司治理影响其风险大小的作用路径入手,基于对商业银行公司治理、风险管理及二者关系研究的相关文献和理论基础,对商业银行的公司治理质量与风险程度存在逻辑上的关系进行了推演。由于商业银行息差收益来自于风险承担,因此在以风险为经营内容的商业银行中广义的公司治理的内涵包含了风险管理;商业银行公司治理是风险管理实施的前提和基础,而风险管理是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结合商业银行的行业特征,本文总结了不同类型银行在公司治理、风险管理的现状。《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2016年报》将我国商业银行划分为国有大型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和农村商业银行,不同类型的商业银行在经营地域、监管政策、行政许可等方面不同。目前各类银行均已经形成了“三会一层”的公司治理基本架构及配套的风险治理机制,且已经将风险管理职能嵌入银行管理的各个层级和业务流程之中,但在公司治理下的风险管理又存在集中于股权结构缺乏合理性、董事委派市场化程度不足导致的缺乏独立性以及薪酬制度激励性不足等问题。最后从股权结构、董事会特征、薪酬特征入手,本文基于37家银行5年的面板数据证明了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的股权结构、董事会特征、薪酬特征会对商业银行的风险产生显着影响。其中产权性质会影响商业银行风险,国有商业银行贷款不良率更高;不同类型商业银行风险管理视角下的公司治理问题不同,其中大型国有银行主要风险点来自于股权制衡度不足,股份制商业银行高薪酬水平促进了经理人风险追逐行为而中小商业银行在提高股权制衡度、优化董事会规模与独立性以及提高薪酬制度的激励程度方面均大有可为。基于本文的研究,本文从一般意义上以及针对不同类型的商业银行分别提出了从公司治理角度降低商业银行风险的政策建议。其中,一般意义上风险管理视角下公司治理的完善建议包括构建具有制衡性的多元股权结构、明确治理架构中不同角色的权责关系、提高风险管理策略在组织中的地位以及制定激励相容的经理人薪酬计划。对于大型国有商业银行,主要从借助此轮混合所有制改革适度引入战略投资者增强股权制衡度方面入手改善公司治理;对于股份制银行,主要建议包括适当降低薪酬激励水平以及抑制内部人控制问题;对于中小商业银行,主要从明晰政府权力的边界、完善董事会结构方面提升公司治理质量。本文的主要创新点如下:第一,揭示了商业银行公司治理影响其风险大小的作用路径。即商业银行全面风险管理的所有外延都包涵在广义的公司治理理论的内涵中,公司治理为商业银行全面风险管理提供可能。公司治理中股权结构、董事会特征、薪酬制度设计是影响风险大小的主要因素。股权结构影响风险管理策略整体的风险偏好程度、董事会特征影响风险监督的有效性与独立性、薪酬制度设计影响风险策略执行的有效性,以上三方面是商业银行公司治理影响其风险大小的作用路径;第二,研究中发现虽然我国各类商业银行目前均已经形成了“三会一层”的公司治理基本架构及配套的风险治理机制,但在公司治理下的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又存在集中于股权结构缺乏合理性、董事委派市场化程度不足导致的缺乏独立性以及薪酬制度激励性不足等问题,这些都是导致商业银行产生风险的重要因素。同时研究发现产权性质会显着影响商业银行风险,而不同类型商业银行影响风险程度的公司治理特征不同;第三,本文结合案例分析对英美模式和日德模式下商业银行公司治理与风险管理的模式特征进行了归纳。由于中国商业银行的模式介于英美模式和日德模式之间,两种模式也出现了某种程度的融合,因此本文结合中国商业银行与两种模式的共性总结了发达国家治理模式对我国改进商业银行公司治理与风险管理的启示。第四,本文通过对公司治理和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研究,对不同类型商业银行通过现状分析和实证研究方式分类研究,发现了不同类型商业银行的公司治理所导致的风险发生影响因素,对我国商业银行完善公司治理下风险管理实践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蒙明慧[3](2020)在《股权结构、社会责任和创新能力 ——基于中国上市银行数据的实证》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优化商业银行的股权结构,提升银行履行社会责任水平和创新能力的课题被推向学术研究的前沿。本文选取2009-2018年度中国20家上市银行作为实证分析样本,通过熵权法构建了商业银行社会责任综合指标,设计模型用以验证商业银行股权结构通过履行社会责任对银行创新能力产生的影响。通过实证分析,本文得出如下结论:股权结构和银行履行社会责任之间存在着非线性关系,具体表现为:银行国有股权占比与社会责任呈现对数曲线关系,即银行的国有股权占比越高会弱化社会责任的履行水平,但弱化的幅度会逐渐下降;股权集中度和银行社会责任呈现倒“U”型关系,即银行的股权集中度越高,社会责任的履行状况越佳,但过度的股权集中反而会弱化社会责任的履行状况;银行社会责任与创新能力呈对数曲线关系,即银行创新能力会随着社会责任的履行水平上升而提高,但提升幅度会逐渐放缓;社会责任在股权结构和银行创新之间存在非线性中介效应,具体来说,提高国有股权占比能够通过弱化银行社会责任的履行行为而对银行的创新能力起负面影响,且社会责任的瞬间间接效应会随着国有股权占比的提高而逐渐降低;当股权集中度较低或者适度时,能通过强化银行履行社会责任的水平来提高银行的创新能力,且社会责任的瞬间间接效应随股权集中度的提高而逐渐下降。根据这些结论,本文提出商业银行需进一步关注和提高商业银行社会责任的履行行为;找准自身定位,构造商业银行创新能力体系;优化银行的股权结构,发挥社会责任在股权结构和提高银行创新能力之间的中介作用的建议。

何松龄[4](2020)在《农村金融机构产权研究》文中提出相比于中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历史实践而言,农村金融机构产权的改革是明显滞后而又存在诸多问题的。在七十年的制度变迁过程中,政府通过一系列以“暂行规定”、“指导意见”为载体的制度供给行为初步建立起了我国农村金融机构产权的制度体系,但这一体系并没能真正为农村金融机构的发展塑造出一套行之有效的产权安排。受此影响,农村金融机构“脱农离小”的现象依然突出,农村金融机构组织治理长期混乱,农村金融机构支农功能无法得到有效发挥。究其根源,是中国农村金融机构产权改革过程中出现的严重制度供给抑制问题。一方面,健全农村金融支农体系迫切需要有效的农村金融机构产权作为支撑;而另一方面,当下的农村金融机构产权的制度供给在实践中又难以真正地对这一迫切需求做出有效的回应。中国农村金融机构产权的制度供给与健全农村支农金融组织的产权制度需求之间仍然存在着严重的制度供需失衡。有鉴于此,本研究从中国农村金融机构产权的异化出发,以“理论框架—实证分析—对策研究”三层结构为研究框架,系统解读“什么是农村金融机构产权?”、“中国农村金融机构产权存在何种问题,症结何在?”以及“如何推动中国农村金融机构产权改革与创新?”的三重问题。全文除绪论外共有七章,具体内容如下:第一章“农村金融机构产权的理论基础”。沿着“产权——金融产权——金融机构产权——农村金融机构产权”的进路,本章对现有研究成果进行了回顾和总结,并在此基础之上结合中国农村金融发展的现实情况引入企业产权理论与制度金融理论作为理论支撑,为研究农村金融机构产权提供跨学科的分析框架。本章认为现有研究将农村金融机构产权机械地解读为“农村地区的金融机构的产权”,缺乏对农村金融机构产权本质的把握,存在一定的误区。受制于此,中国农村金融机构产权的改革并没能取得预期的效果,到底什么是农村金融机构产权,还有待研究的重新解答。第二章“农村金融机构产权的概念框架”。遵循“功能——结构”的范式,本章重新界定了农村金融机构产权的概念与特征,并在此基础之上从宏观与微观的双重层面对农村金融机构产权进行解构。本章认为农村金融机构产权是在优化农村金融资源配置,满足农业、农村发展的金融需求的功能约束下,由农村金融机构产权主体基于一定农村金融资源而享有的权利的总称。较之于一般的企业或金融机构产权,农村金融机构产权在功能、主体、客体以及模式上有着明显的特征。在宏观维度上农村金融机构产权指向农村金融机构的所有制形式,是农村金融机构生存与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的法律形态;微观维度的农村金融机构产权则是农村金融机构运行的具体规则,反映农村金融机构产权主体间的权利义务关系。二者共同塑造了农村金融机构产权的整体结构,决定了农村金融机构的支农效率。第三章“农村金融机构产权演化的历程、逻辑与经验”。本章从分析中国农村金融机构产权的演化语境入手,系统梳理了中国农村金融机构产权七十年的演化历程,并在此基础之上深刻阐释其内在的深层逻辑与改革经验。本章认为中国农村金融机构产权的演化形成了以政府主导的自上而下的强制性制度变迁、以所有权改革为主导的演进模式以及顶层设计缺位下的试错性改革思维的三重逻辑。三者共同构成了中国农村金融机构产权异化的历史逻辑根源。在演化的过程中,我国形成了坚持推进市场化改革、坚持渐进性的改革方式、坚持存量改革与增量改革的协同推进以及坚持以实际问题为到导向的改革经验。第四章“农村金融机构产权的异化”。本章从对农村金融机构产权制度安排现状的梳理和总结入手,系统分析了中国农村金融机构产权在宏观与微观层面上的异化表现。本章认为在宏观层面上,中国农村金融机构产权呈现出结构性的国有资本垄断与产权目标营利化的异化现象;在微观层面上,中国农村金融机构产权的异化主要表现为产权主体虚置、内部人控制、外部人控制、产权关系倒挂、产权约束机制失效。当下的中国农村金融机构产权严重偏离了既定的制度供给目标,直接制约了我国农村金融机构支农功能的实现。第五章“农村金融机构产权异化的归因”。在前文的基础上,本章主要从制度供给的层面对中国农村金融机构产权异化的成因进行分析和论证。本章认为中国农村金融机构产权异化是农村金融产权改革过程中制度供给缺位、错位、越位的共同结果。其根源在于缺乏法律制度的保障、缺乏对农村金融需求的准确把握、缺乏统一的制度供给目标三者共同导致的制度供给抑制的长期积累。第六章“农村金融机构产权的历史经验借鉴”。以历史为视角,本章对域外国家农村金融机构产权实践的历史经验进行了系统梳理和总结。本章认为推动我国农村金融机构产权改革与创新需要在总结自身经验教训的基础之上,充分借鉴域外国家实践的历史经验,重视法律制度在农村金融机构产权发展过程中的根本性作用,在制度设计中坚持合作制农村金融机构产权的主导地位,明确国家作为产权主体在农村金融机构发展过程中的扶持性作用,强调农村金融机构体系中的产权联结。第七章“农村金融机构产权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制度创新”。在前文的基础之上,本章就如何推动我国农村金融机构产权改革与创新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本章认为破解我国农村金融机构产权异化的关键在于从供给侧层面推动农村金融机构产权的结构性改革与制度创新。推动农村金融机构产权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应当以我国农村金融的现实需求为指引,明确改革的核心目标,树立优化配置、支农本位、独立自主的基本原则,明确法制化的基本路径,坚持合作制的改革方向。在此基础之上,以制度创新完善农村金融机构产权是农村金融机构支农功能实现的必然要求,应当从构建以农业经营主体为主的农村金融机构产权主体制度、建立有序的农村金融机构国有股权退出制度、完善农村金融机构组织治理制度、推动省联社管理体制改革以及推动合作制农村金融机构产权的法律重构五个方面予以落实。

李斐[5](2020)在《国家审计监督与金融风险防范关系研究 ——基于银行的实证分析》文中认为金融的核心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一个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金融风险产生的显着负面效应会影响经济和社会安全,进而危及国家安全。目前,间接融资仍是我国金融市场的主要融资手段,银行作为金融媒介,一直是金融市场中最为庞大的经营主体,对银行开展审计监督是国家审计的一项重要内容。在我国的治理体系中,审计监督是一项综合性的监督活动,这种综合性特点决定了国家审计监督内容的广泛性,在监督方式、监督内容等方面与其他监管机构存在一定差异。国家审计具有独立性和综合性特点,能够发挥站位高、视野广、覆盖全的优势,在提升金融机构经营稳健性、防范金融风险和打击金融犯罪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面对金融发展的新形势和金融监管的新要求,国家审计在防范金融风险方面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义务。本文对国家审计影响银行业金融风险的理论依据、实践经验、作用方式、实现路径和实施效果等方面使用规范研究和实证研究方法开展系统性分析,既有理论意义又有现实意义。首先,本文通过对银行风险、金融监管、国家审计等方面的相关研究文献进行梳理,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本文研究的切入点。其次,深入系统研究国家审计防范银行风险的理论和实践依据,以及国家审计在银行监督方面存在的优势。通过分析审计机关开展金融审计的实践经验,论述审计机关影响银行业金融风险的作用方式和实现路径,并尝试搭建国家审计防范银行风险的理论框架。然后,基于审计机关在职责权限以及影响银行风险的作用机制和实现方式,分别针对全国性银行风险、地方性银行风险以及区域银行风险进行实证检验,考察国家审计功能发挥的效果,为审计机关实现银行业金融风险防范目标提供经验证据。最后,在实证研究的基础上分析目前国家审计存在的不足,探讨国家审计防范银行风险实现方式的改进,完善实现机制和途径,促进国家审计作用发挥的最大化。本文的研究结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国家审计监督对于全国性银行的风险防范呈现“∧”字型特征。在审计实施的第二年,由于审计公告形成的民众监督与银行采取有效整改措施形成的合力,国家审计作用的发挥最为明显,能够显着降低银行的经营风险。国家审计对于违法案件的查处也体现了“∧”字型特征,在案件查处后的第二年表现出对银行风险的显着抑制作用。第二,审计方式对于银行风险具有显着影响。银行在一年中连续多次接受国家审计的情况下,受到审计的威慑力和影响力会更强,原有的高风险业务和违规业务操作模式惯性能够得到及时纠正,对于发现问题进行整改的督促力度更大,体现出国家审计更有效的防范银行风险作用。同时在“审计风暴”热度减退的情况下,审计结果公告仍然具有较强的威慑力,在促进金融机构防范和化解经营风险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第三,国家审计监督在防范地方性银行风险方面体现出一定的中介效应。国家审计功能发挥能够有效提升政府治理水平,并通过政府治理水平的提升有效降低地方银行的信贷风险,提升整体资产质量,政府治理起到了中介效应。这种中介效用在提升地方银行盈利能力和资本充足率方面也有所体现。第四,国家审计具有防范区域银行风险的作用。国家审计的经济处罚职能和审计建议职能均与区域银行风险均存在显着的负相关关系,说明国家审计职能的有效发挥能够监督公共资金的使用情况,减轻了政府干预银行信贷资金的动机,提升了政府治理水平,促进政策的有效执行,为地方金融机构的健康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第五,加强国家审计的“逆周期”监督有助于防范银行风险。金融风险体现出一定顺周期性,宽松的货币政策和经济的快速发展会使银行对借款人的偿债能力过分乐观,会放松信贷政策,降低信贷标准。在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加强“逆周期”的审计监督,揭示风险隐患有助于银行风险的防范。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从金融审计的职能和定位、审计方法发展、组织模式优化、人才培养以及公告制度创新等方面,探讨了国家审计防范金融风险实现机制和途径的改进,提出政策建议,以满足新时代国家进步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一是要发挥自身优势,加强对市场的分析和预判,提前感知金融市场风险,发挥审计的预防性作用,不但要能“治已病”,还要“防未病”。针对审计发现的问题深入分析原因和提出解决方法,达到审计纠偏和风险防范的效果,发挥建设性作用。二是要运用大数据技术开展分析研究时,发挥动态风险跟踪和监测功能,提高金融审计对风险识别的前瞻性、精准度和有效性。三是通过建立管理中心,信息共享平台和信息交互渠道等方式,建立进一步优化审计组织模式,达到合理配置人力资源,实施审计项目的动态、集中管理,提升工作效率和效果的目的。四是通过建立人才培养机制、加强业务实战能力培训等方式,打造一支讲政治、高素质以及掌握丰富金融知识的专业化金融审计干部队伍。五是创新审计公告制度,探索发布金融市场风险分析报告,增强金融审计的权威性和影响力,强化国家审计在防范金融风险中的作用。本文的主要贡献为:(1)丰富和深化了国家金融审计的理论研究。本文基于国家审计理论,从国家审计的职能定位出发,论述了国家审计防范银行业金融风险的基本依据,阐述了国家审计的作用方式和实现途径,从而构建完整的理论框架,夯实国家审计防范金融风险的理论基础。(2)提供国家审计防范金融风险的直接经验证据。由于可获取的公开数据有限,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国内关于国家审计,尤其是国家金融审计方面的实证研究。本文为国家审计防范银行风险提供了新的经验证据,丰富了国家审计的实证研究内容。(3)多层次研究国家审计防范银行风险的作用。在考虑领导体制、政府治理以及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差异的情况下,通过实证分析获取各级审计机关影响银行风险方面的实现路径,进一步丰富金融审计防范金融风险的研究。

苏佳录[6](2020)在《中国上市商业银行高管薪酬激励与经营绩效的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当前,经济结构转型升级迫在眉睫,我国银行业迎来了“负重前行”的时代。商业银行作为金融业甚至整个国民经济的支柱,其稳定性关乎金融发展与社会安定。然而,在如此巨大的经济下行压力之下,存在商业银行高管依旧能领取“天价薪酬”的现象,引发了公众的强烈不满。为了解决商业银行经营危机与完善高管薪酬激励机制,各国相继颁布了限薪政策,不断强化监管力度。伴随着中国金融改革进程的不断推进,对于我国上市商业银行高管薪酬激励与经营绩效相关关系的研究也愈发重视,以期能有效防止银行高管的道德风险与逆向选择,重新发挥高管薪酬激励机制的制衡约束力,为商业银行经营绩效的提高寻求制度保障。本文首先介绍了国内外的研究背景,意在引出本文的研究目的与意义,然后使用文献研究法进行文献的综述,对前人的研究成果进行评述,总结经验与不足,为本文的研究提供思路。其次,本文对研究所涉及的概念与理论进行整理,为后续实证研究做好理论铺垫。然后选取了我国16家在A股上市的商业银行2008-2018年的财务数据作为研究样本,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式,从薪酬结构、限薪政策、数据分析等方面说明其高管薪酬激励机制现状。另外,研究遵循商业银行的盈利性、流动性、安全性与成长性原则,选取对应指标进行银行经营绩效现状评价,为后续采用因子分析法构建综合绩效指标体系做必要性证明。通过运算得到综合绩效F的表达式,同时基于本文的研究假设,引入相关控制变量与虚拟变量,与高管薪酬指标一同构建面板数据,另引入交叉乘积项构建回归模型进行分析,最后基于前文研究进行双向探究挖掘。研究结果表明:我国上市商业银行高管薪酬激励与经营绩效呈现曲线相关,同时限薪政策的实施、银行规模的扩大、股权集中度和独立董事制度的完善,都会对二者的关系产生影响。利用Stata15.0软件进行一系列分析后得到本文的研究结论,并结合现状分析和存在的问题,给出相关建议:一是找到银行经营绩效的最佳点,实施合理范围的高管薪酬激励,包括引入中长期股权激励,加强高管薪酬与经营绩效的关联性,构建综合绩效评价体系等。二是不断完善高管薪酬激励机制的内涵,相关监管部门应该灵活限薪,避免“一刀切”对于银行高管积极性的打击。三是构建多元化高管薪酬激励机制,优化银行治理结构,增强银行内部监管与执行力,实现商业银行的长远发展。

刘冰[7](2019)在《国有商业银行产权制度改革效应研究》文中认为产权制度改革通过引进非国有资本(包括外资、民间投资等),在一系列的产权制度安排和产权结构设计下,构造出相互制衡的多元投资主体,成为能够承担资产损失的责任主体。产权制度改革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发展的必然要求。我国国有商业银行自产权制度改革以来,通过引进战略投资者、公开上市等多种方式实现了股权结构的多元化,并逐步建立健全现代公司治理结构。产权制度改革可以提高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以及整个金融业的经营效率。可以缩小与世界先进银行差距。鉴于此,产权制度改革对于我国国有商业银行自身经营能力的提高、我国金融业整体发展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试图全面、客观的构建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产权制度改革效应评价体系,并从公司治理、经营绩效以及风险承担三个方面对已经完成的产权制度效应进行跟踪评价及科学分析,可以极大丰富和完善现有产权理论,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商业银行产权制度,并为我国国有商业银行进一步深化产权制度改革提供理论依据。本文共分为七章。具体内容如下:第一章为导论部分。本章首先从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产权制度改革及改组上市的现状出发,提出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产权制度改革效应研究的现实意义。其次概述本文的研究方法、研究框架,最后归纳本文的创新点与存在的不足。第二章首先对国有银行产权制度改革的相关概念进行界定,其次对产权制度改革的理论基础包括代理理论,交易费用理论以及利益相关者理论进行详尽的阐述,为后续章节分析提供理论依据。最后从产权制度改革及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结构、经营绩效以及风险承担四个方面进行文献回顾与总结。第三章对国有商业银行产权制度改革进行较为深刻的评析。首先利用博弈论分别阐释了国有商业银行产权制度改革过程中政府部门与国有商业银行之间、国有商业银行股东与董事会、经理层之间以及国有产权与非国有产权之间的利益分歧,得出了三种情形下个体理性产生的社会总收益均小于集体理性的社会总收益的结论。并有针对性的使用不同博弈类型分别求得国有商业银行产权制度改革中博弈各方的最优策略解,为国有商业银行产权制度改革提供思路推进。其次,分别总结了国有商业银行产权制度改革的经验及不足。第四章从公司治理角度阐述国有商业银行产权制度改革效应分析。首先进行公司治理效应的理论分析,其次对国有商业银行公司治理进行衡量与评价,最后就产权制度改革对国有商业银行公司治理影响进行实证检验,并得出相关结论。第五章从经营绩效角度阐述国有商业银行产权制度改革效应分析。首先对国有商业银行经营绩效效应进行一般性的理论分析,分析了国有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的特殊性及公司绩效效应生成机理。其次对国有商业银行经营绩效的财务指标体系进行分析,最后基于动态效应模型就产权制度对国有商业银行经营绩效影响进行实证检验。第六章从风险承担的角度阐述国有商业银行产权制度改革效应分析。本文在对商业银行尤其是国有商业银行面临的风险进行归纳阐述的基础上,首先对风险承担及产生的一般机理进行阐述和分析,其次构建银行最优风险承担水平模型论述产权改革后国有商业银行的最优风险承担水平,最后基于面板数据模型对产权制度改革影响国有商业银行风险承担进行实证研究。第七章为本文的研究结论与对策建议。本文在总结前文研究结论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国有商业银行产权制度改革对策建议。本文采用的主要研究方法主要包括:1.比较分析法。本文侧重研究国有商业银行产权制度改革的效应。研究过程中通过比较不同类型商业银行产权制度的相似性与差异性,可以有效的分析出国有商业银行产权制度改革的效果与不足,从而可以评析国有商业银行产权制度改革效应。2.理论分析法。本文通过介绍国有商业银行产权制度改革的基础理论,以及分别对产权制度改革产生的三种效应产生机理进行深入阐述和分析,尝试性的丰富和完善现有产权理论,并为我国国有商业银行进一步深化产权制度改革提供理论依据。3.博弈分析法。博弈论能够较好的反映多方参与的经济活动中参与主体多变的行为结果。经济活动中,主要参与者通过观察和预测其他参与者的行为而采取不同的应对策略。更加贴合复杂的现实经济活动。本文使用博弈论的分析方法分别对国有商业银行产权制度改革中的委托代理与搭便车行为以及国有股权与非国有股权关系进行利益博弈分析。4.实证分析法。本文在研究国有商业银行产权制度改革产生的公司治理效应、经营绩效效应以及风险承担效应时分别使用动态效应模型及Panel Data模型,基于数据对国有商业银行产权制度改革产生的效应进行分析和研究。5.模型构建法。对于国有商业银行产权制度改革产生公司治理效应的研究,本文试图构建国有商业银行公司治理衡量与动态运行机理模型研究最适合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产权结构及动态变化。对于国有商业银行产权制度改革产生风险承担效应的研究,本文试图构建基于产权改革视角的银行最优风险承担水平模型研究国有商业银行最优风险承担水平。本文的主要创新点包括研究视角和研究方法的创新。具体为:1.建立多视角的分析框架。针对国有商业银行产权制度改革效应研究,本文分别从公司治理效应、经营绩效效应以及风险承担效应三个不同的侧面和角度加以论述和评析,避免了以往单一视角带来的片面性。2.采取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式。针对产权制度改革效应分析的三个不同角度本文都采用理论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式。理论分析方面,本文试图构建国有商业银行衡量与动态运行机理模型及最优风险承担水平模型,从理论上论证我国国有商业银行最优产权安排。实证分析方面,本文分别使用动态效应模型以及Panel Data模型,基于数据对国有商业银行产权制度改革产生的效应进行实证分析和研究。3.采用纵向和横向比较的方式深入研究国有商业银行产权制度改革效应,使得分析更全面。本文选取相关指标首先纵向的比较了国有商业银行产权制度改革前后经营绩效以及风险承担效应的变化,其次本文将国有商业银行分别与股份制银行、城市商业银行进行对比分析,又横向的比较不同产权结构商业银行公司治理效应的不同与优劣。

张志伟[8](2019)在《外部治理环境与商业银行绩效》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体制市场化改革的不断加深,公司治理逐渐成为公司金融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除了公司内部治理结构方面的改善,外部治理环境的发展和完善也极为重要并具有明确的政策相关性。商业银行业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具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和特殊性,因此其经营行为受到监管部门的密切关注。如何合理地设计和利用外部治理机制,结合商业银行的内部公司治理,实现银行业发展和稳定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良好的外部治理环境能够保证商业银行的稳定经营,使其获得更好的绩效。这一点在国内外相关的文献中已经给出了很好的理论基础,现有研究从产业组织理论、委托代理理论和信息不对称理论等多个方面为外部治理环境与银行经营绩效的关系层面提供了有效的理论支撑。然而这个领域的实证研究方面却仍然存在着一定的不足,相关的影响机制探索和实证证据缺乏。本文在此背景下利用详实的数据和系统的实证研究,考察外部治理环境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影响并挖掘其背后的传导机制。一方面对相关理论在我国银行业的应用给予验证,另一方面也期望对我国商业银行的高效有序运行提供有价值的参考。经历几十年的发展和改革,我国商业银行业由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国有制银行独大到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多样化,其运营体系不断完善和走向成熟,对经济的贡献也有目共睹。然而由于我国各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各类型银行的背景和经营模式也存在较大的差异,外部治理环境的影响效果和机制也各不相同。本文基于相关理论,选取市场竞争度、外部市场环境和媒体监督这三个方面的外部治理环境,从盈利能力和风险两方面考察商业银行的绩效,并深入挖掘每一种治理环境下银行绩效是如何改善的。研究表明,良好的外部治理环境的确对银行的绩效产生积极的影响,表现为提高银行盈利能力的同时也能够有效地抑制银行的经营风险。在传导机制方面,我们发现外部治理环境对银行绩效的影响主要通过激励机制和监督机制产生作用。其中以市场竞争度和外部市场环境为代表的外部治理机制可以激发管理层的积极性,从而提高经营效率;媒体作为第三方的信息披露,可以有效地提高信息的透明度,产生额外的监督机制,减少银行管理者做出伤害股东利益行为的发生。本文的创新之处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第一,文章采用了详实的实证数据,结合有关理论对我国商业银行绩效的有关问题提供了有效的依据。文章结合产业组织理论、委托代理理论和信息不对称理论,系统性地论证了外部治理环境对我国商业银行经营绩效的影响以及影响机制,丰富和拓展了外部治理环境影响商业银行绩效的相关文献;第二,在市场竞争度的测算方面,采用了银保监会发布的所有银行分支机构许可证发放的时间和地址,具有全面性和客观性,能够极大程度降低内生性问题对回归结果的影响;第三,在媒体监督的测算方面,借助大样本数据,使用文本挖掘的方法构建每家商业银行的媒体监督程度。使用该种方式测度媒体监督,并考察媒体监督对商业银行绩效的影响,得到的研究结论更具稳健性和代表性,还能够降低媒体样本数据来源缺漏问题对研究结论的影响;第四、将外部治理环境引入商业银行绩效分析框架,解释了外部治理环境影响商业银行绩效的影响机制,从微观层面验证了外部治理环境的激励机制和监督机制。这些结论不仅充实相关文献,还为进一步了解外部治理环境和商业银行绩效的关系提供帮助,从而为政府部门制定和提升商业银行绩效的相关政策提供参考。文章的具体研究内容包括如下六个章节:第一章为绪论,主要对相关背景进行介绍,并进一步引出本文要研究的问题,即市场竞争度、外部市场环境和媒体监督对银行绩效的影响,然后对本文的研究意义和相关概念进行了说明介绍,接着给出了本文的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以及本文存在的创新。第二章为相关理论和文献综述,在本章中,首先对外部治理环境相关理论进行了梳理,包括产业组织理论、委托代理理论和信息不对称理论;接着对外部治理环境与银行绩效的两个方面(盈利能力和风险)之间关系的相关实证研究文献进行了梳理;之后,梳理了外部治理环境的治理机制相关文献,包括外部治理环境产生治理机制的原因,以及采用何种方式评价外部治理环境的治理机制;最后,对现有研究成果进行了总结和述评,并在此基础上突出本文的研究价值。第三章分析了外部治理环境对银行盈利能力的影响。银行绩效包括盈利能力和风险承担两个方面,本章主要考察了外部治理环境对商业银行盈利能力的影响,也就是从市场竞争度、外部市场环境和媒体监督等多个方面系统地分析外部治理环境对商业银行盈利能力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首先,市场竞争度可以提高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其次,外部市场环境也会影响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且市场化进程越高、政府干预水平越低,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也就越强;最后,媒体监督也会影响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但媒体总报道量对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没有显着影响,而权威媒体报道、政策导向型媒体报道和市场导向型媒体报道均会降低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进一步分析结果还表明,市场竞争度和市场化进程可以通过代理成本中介提高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在将净息差分为价格效应和规模效应的乘积后发现,市场竞争度可以同时通过影响价格效应和规模效应的方式影响净息差,而市场化进程只能通过影响价格效应的方式影响净息差。第四章考察了外部治理环境对银行风险的影响。在本章中,首先从市场竞争度、外部市场环境和媒体监督三个角度分析外部治理环境对商业银行风险承担的影响;其次,存款保险制度会引发道德风险,提高商业银行的风险承担,因此接着考察了外部治理环境是否有助于商业银行规避存款保险带来的道德风险。研究结果表明:首先,外部治理环境中只有外部市场环境会影响商业银行的风险,具体来说,市场化程度越高、政府干预程度越低,则商业银行的风险承担越小;其次,存款保险制度的推出提高了商业银行的风险承担水平,也就是存款保险制度会引发道德风险,而市场化进程的提高和政府干预的减少会降低存款保险制度引发的道德风险;最后,进一步研究发现,市场化进程和政府干预主要通过提高商业银行的业绩、降低业绩波动的途径降低风险的。存款保险制度的推出会降低商业银行的业绩,增加业绩的波动,而市场化进程则可以缓解存款保险制度推出后带来的不利影响。第五章研究了外部治理环境的治理机制。本章使用银行效率和盈余管理分别研究了外部治理环境的激励机制和监督机制。研究结果表明:首先,市场竞争度和外部市场环境可以提高商业银行的效率水平,具体而言,外部竞争和市场化进程程度越高,商业银行效率越高,而且商业银行所在地区的政府干预程度越低、非国有经济发展程度越高和要素市场发育程度越高,商业银行的经营效率越高,进一步分析还表明,市场竞争度和市场化进程是通过降低商业银行成本支出的方式提高经营效率的,因此市场竞争度和外部市场环境可以对商业银行起到激励作用。另外,在分析外部治理环境与商业银行盈余管理关系时发现,只有媒体监督会影响商业银行的盈余管理,具体来说,商业银行的媒体监督程度越高,越能抑制商业银行使用贷款损失准备进行盈余管理的行为,并且还发现不同类型媒体、不同媒体报道时机的媒体报道对商业银行盈余管理的影响也存在差异。这些研究说明,媒体报道对商业银行的治理确实起到了舆论监督作用,能够提高商业银行的盈余质量。第六章为全文总结及对未来研究的展望。在这一章中,针对相关研究的结论提出相对应的政策建议,最后指出文中的不足以及未来可进行的研究方向。

韩全洲[9](2019)在《基于内部治理结构视角的商业银行经营绩效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商业银行在现代金融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其稳定高效运行直接关系到我国金融体系的正常运转,因此商业银行能够拥有科学、稳定以及健全的内部治理结构非常重要,这也是持续保持竞争力的关键。从1995年至今,商业银行体系改革不断深入,包括优化股权结构、引进外资、推行上市等多种措施,其目的是让我国银行业治理结构更加合理。目前来看我国已经形成了不同规模不同性质银行之间的竞争局面。本文通过研究我国商业银行内部治理结构与经营绩效之间的关系,并对不同规模商业银行提出差异化的政策建议,这对于认识了解我国上市商业银行内部治理结构情况,完善我国商业银行内部治理机制,提高我国银行业核心竞争力具有较为重要的理论意义与现实价值。本文首先对国内外的相关文献进行了梳理,发现大多数学者认为相对集中的股权结构、董事会规模能够促进商业银行经营绩效的提高,高管激励对于商业银行经营绩效的提升有显着效果。之后,笔者对公司治理、内部治理以及商业银行经营绩效进行了概念界定,梳理了委托代理理论、不完全契约理论以及利益相关者理论,并深入分析了内部治理结构中各部分对于商业银行经营绩效的影响机制。然后对于目前商业银行的历史沿革进行了介绍,并对上市商业银行的股权集中度、董监会结构、高管薪酬、资产规模、以及银行的盈利性、安全性、流动性进行了具体现状分析,并找到不同规模银行间的差异之处以供后续实证分析所用。本文选取我国25家上市商业银行2007至2017年的相关变量数据,其中被解释变量采用美国信孚银行设计出的包含风险因素的资本收益率指标,该指标运用商业银行净利润、资产规模以及宏观数据等变量计算得来,而被解释变量则分为三个方面,第一,股权集中度方面运用第一大股东控制能力与前十大股东的持股比例来表示;第二,董事会方面即用董事会人数变量与独立董事占比变量表示;第三,高管薪酬激励层面通过前三名高管薪酬平均值取对数来代表,最后,选取银行资产规模、贷款比率以及不良贷款率作为控制变量。由于STATA软件能够很好的处理非平衡面板,所以,运用该软件对总体商业银行及不同规模商业银行研究样本进行多元回归分析,通过对总体商业银行以及不同规模商业银行样本分别进行内部治理结构与经营绩效的实证研究,得出本文的差异化结论,具体如下:(1)第一大股东的制衡能力强于其他股东时,会对商业银行经营绩效产生不利的影响,而相对集中的股权结构会对银行经营绩效产生促进作用。(2)董事会规模能够对商业银行经营绩效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目前来说在区域性股份制商业银行中,董事会规模较为合理,其促进关系最为显着。(3)总体样本研究中独立董事与经营绩效呈显着正相关关系,由此说明目前董事会的独立性较之前有所改善,但是,通过对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进行回归分析时,却发现独立董事占比与银行经营绩效呈负相关关系。(4)高管薪酬水平与商业银行经营绩效之间存在显着的正向影响关系,但是,在对国有大型商业银行进行回归分析时,我们发现薪酬激励却与银行经营绩效呈现不显着的负向关系。通过数据分析后发现,出现这种情况可能的原因是国有商业银行高管薪酬水平明显低于其他类银行的薪酬水平,所以导致国有商业银行高管激励程度不够,而出现的不显着负向关系。最后本文提出如下政策建议:一是实施差异化股权改革,构建竞争性制衡环境,如国有大型商业银行与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国有股占比仍有降低的空间,适度放宽民间资本与外资的准入门槛等;二是合理调整董事会结构,优化董事独立性机制,如国有银行及股份制银行应当根据资产规模、业务范围、经营决策等因素适当调整董事会结构,确保决策与监督的有效性;三是优化管理层竞争机制,完善中长期激励机制,如应由市场化的竞争方式对管理层进行选拔,建立货币与非货币薪酬激励机制,将银行的稳定持续发展与管理层自身利益相统一等。

潘达万[10](2019)在《老挝国有商业银行改革研究 ——来自中国的经验》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老挝国有商业银行是在我国(老挝)战后重建的,1975年老挝建国之初,成立了老挝国家银行,同时承担中央银行和商业银行的职能。这样的银行体系难以支撑老挝经济发展,在随后的改革中其商业银行的职能被分离出来成立了八家国有商业银行,此后几经改革形成今天三家主要国有商业银行三足鼎立的局面。正如学界普遍认为的,商业银行在国民经济的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适时推进老挝国有商业银行的体制机制改革,进一步优化老挝国有商业银行体系将为老挝经济继续蓬勃发展注入新的活力。所以本文着眼于老挝的国有商业银行改革,从中国国有商业银行的改革历程出发,吸收中国经验,提出老挝国有商业银行改革的现实路径。本文在第一部分简单论述选题的背景与意义,然后阐述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和研究的意义,最后简单阐述研究方法,并从本文的落脚点出发,阐述了研究中涉及到的主要理论和研究思路,设计了研究路线图。第二部分从国有商业银行改革的主要理论、中国国有商业银行改革的实践和对老挝国有商业银行的改革研究三个方面进行了文献综述,在文献综述的基础上提出了本文的研究目标:为老挝国有商业银行改革设计一条可行路径并为之提出方案。第三部分主要归纳整理了老挝金融体系的发展现状,简单回顾了老挝国有商业银行的发展历程,以详实的数据展示了当前老挝商业银行体系,揭示了老挝国有商业银行所面临的情况,并以老挝外贸银行(BCEL)为样本进行了剖析,具体分析其问题归纳出老挝国有商业银行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第四部分主要阐述了老挝国有商业银行改革的必要性:1)老挝经济发展的需要;2)老挝人民生活改善的需要;3)老挝融入世界经济潮流的需要;4)改变现有问题的需要。从上述四个方面论证了老挝国有商业银行改革的必要性。第五部分则回顾了中国国有商业银行改革的进程,并从产权改革、组织再造、流程再造、经营机制革新四个方面阐述了中国国有商业银行改革的内容,并以详实的数据说明了改革取得的成效,并在最后归纳提炼了中国商业银行改革给老挝带来的经验和启示。第六部分则从改革路径、改革建议等几个方面为老挝国有商业银行改革设计了一系列建议,提出老挝国有商业银行要构建现代化的银行治理体系、明确产权结构、大力推进人才培养、推动国企改革等建议。在第七部分则简要陈述了本研究的主要结论、不足之处和改进方向。

二、国有商业银行治理结构初探(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国有商业银行治理结构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1)新时代国有商业银行党建工作创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三、文献综述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五、可能的创新点
第一章 国有商业银行的行业特性及其党建工作的历史变迁
    第一节 国有商业银行的行业特性
        一、经营对象特殊性
        二、经营业务特殊性
        三、经营原则特殊性
        四、经营风险特殊性
    第二节 国有商业银行党建工作的历史变迁
        一、改革开放前国有商业银行党建工作变迁
        二、改革开放后国有商业银行党建工作变迁
    第三节 新时代国有商业银行党建工作创新的迫切性
        一、稳固党的执政地位的必然选择
        二、构建中国特色银行制度的现实选择
        三、国企改革发展和走向世界的内在需求
第二章 新时代国有商业银行党建工作的机遇、瓶颈及成因
    第一节 新时代国有商业银行党建工作的机遇
        一、新时代国有商业银行党建工作新环境
        二、新时代国有商业银行党建工作新特点
        三、新时代国有商业银行党建工作新格局
    第二节 新时代国有商业银行党建工作的主要瓶颈
        一、党建工作未能有效引导金融服务实体经济
        二、党建工作未能深度融入国有商业银行经营管理
        三、党建工作未能完全遏制金融腐败
        四、党建工作未能有力约束金融行业薪酬过高
    第三节 新时代国有商业银行党建工作瓶颈的成因
        一、党组织在国有商业银行的功能定位模糊
        二、党的领导与公司治理结构脱节
        三、国有商业银行领导人员监督与管理滞后
        四、党组织对国有商业银行的领导方式分化
第三章 新时代国有商业银行党建工作的内容创新
    第一节 新时代国有商业银行党建工作新理念
        一、坚持以科学理论指导国有商业银行党建工作
        二、坚持以科学方法推进国有商业银行党建工作
        三、坚持以改革创新精神激发国有商业银行党组织活力
        四、坚持以正确价值理念引导国有商业银行党员职工
    第二节 新时代国有商业银行党建工作新要求
        一、强化党组织领导核心和政治核心作用
        二、将防范金融风险摆在党建突出位置
        三、引导金融服务向国家重大战略倾斜
        四、明确国有金融企业党组织要有历史担当
    第三节 新时代国有商业银行党建工作新目标
        一、以中央部署为引领,提高党建工作质量
        二、以基层网点为抓手,推进党建工作覆盖面
        三、以现实问题为导向,破解党建工作难题
第四章 新时代国有商业银行党建工作的机制创新
    第一节 运行机制:将党建与经营结合
        一、发挥国有商业银行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
        二、推进党员职工理论学习与业务培训结合
        三、发挥党建文化对生产经营促进作用
    第二节 激励机制:将党建与政绩结合
        一、抓好党建事关金融改革开放大局
        二、把党建工作对接国有商业银行防风险稳发展目标
        三、将党建工作成效纳入国有商业银行领导政绩评价体系
    第三节 制约机制:将党建与纪检结合
        一、确立国有商业银行领导干部廉洁自律底线
        二、建设新时代国有商业银行党内新监督机制
        三、多措并举促进国有商业银行党建与纪检结合
    第四节 联络机制:促进网点互动与人文沟通
        一、构建国有商业银行联动化党建工作机制
        二、致力密切国有商业银行党群干群关系
        三、完善国有商业银行党组织人文关怀机制
    第五节 保障机制:以制度建设为后盾
        一、促进国有商业银行党建工作制度创新
        二、将制度建设贯穿国有商业银行党建工作
        三、完善国有商业银行党建工作制度实施细则
第五章 新时代国有商业银行党建工作的路径创新
    第一节 锻造国有商业银行高水平党务人才队伍
        一、纠正党务领导者对党建工作认识不到位状况
        二、扭转党建队伍理论学习和组织生活不深入局面
        三、克服党建工作者能力不足的本领恐慌
        四、提升党员职工综合素质水平
    第二节 创新国有商业银行党建工作方式
        一、丰富国有商业银行党建工作形式
        二、提高国有商业银行党建工作技术含量
        三、通过校企合作方式促进国有商业银行党建工作
        四、引进党务专员助力国有商业银行党建工作
    第三节 促进国有商业银行党建工作品牌化
        一、遵循国有商业银行党建品牌构建原则
        二、发掘国有商业银行党建工作特色
        三、促进国有商业银行党建品牌传播
    第四节 加强国有商业银行海外机构党建工作
        一、提升国有商业银行海外机构党组织引领力
        二、强化国有商业银行海外机构党建工作落实力
        三、扩大国有商业银行海外机构党建工作影响力
        四、夯实国有商业银行海外机构党建工作监督力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作者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后记

(2)基于公司治理的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1.2.1 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国内外研究
        1.2.2 商业银行公司治理国内外研究
        1.2.3 公司治理视角下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国内外研究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文章创新之处
    1.5 论文框架
第2章 商业银行公司治理与风险管理的理论分析
    2.1 商业银行商业模式及行业特殊性
        2.1.1 商业银行商业模式
        2.1.2 商业银行行业特殊性
    2.2 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的理论分析
        2.2.1 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的内涵
        2.2.2 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的内容
        2.2.3 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理论基础
    2.3 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理论分析
        2.3.1 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内涵
        2.3.2 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内容
        2.3.3 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理论基础
    2.4 商业银行公司治理与风险管理的关系
        2.4.1 商业银行公司治理影响银行风险的路径分析
        2.4.2 商业银行公司治理与风险管理的逻辑关系
第3章 商业银行公司治理对风险的影响分析
    3.1 不同类型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现状
        3.1.1 大型国有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现状
        3.1.2 股份制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现状
        3.1.3 中小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现状
    3.2 对不同类型商业银行公司治理对风险的影响评价
        3.2.1 大型国有商业银行公司治理对风险的影响评价
        3.2.2 股份制商业银行公司治理对风险的影响评价
        3.2.3 中小商业银行公司治理对风险的影响评价
    3.3 公司治理失败导致银行风险爆发的案例分析——以恒丰银行为例
        3.3.1 恒丰银行基本介绍
        3.3.2 恒丰银行风险事件梳理
        3.3.3 恒丰银行风险事件暴露的公司治理问题
        3.3.4 恒丰银行案例研究的总结与讨论
第4章 我国商业银行公司治理对风险程度影响的实证分析
    4.1 研究假设
    4.2 数据、变量和模型
        4.2.1 数据说明
        4.2.2 变量构造
        4.2.3 模型构造
    4.3 描述性统计
    4.4 实证检验与分析
        4.4.1 商业银行公司治理对风险程度的实证分析
        4.4.2 产权性质与银行风险的实证分析
        4.4.3 不同分组下商业银行公司治理对风险程度影响的实证分析
        4.4.4 稳健性检验
第5章 国外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的风险管理实践与启示
    5.1 英美银行公司治理与风险管理模式
        5.1.1 英美银行公司治理与风险管理案例分析
        5.1.2 英美银行公司治理与风险管理模式总结
    5.2 日德银行公司治理与风险管理模式
        5.2.1 日德模式公司治理与风险管理案例分析
        5.2.2 日德银行公司治理与风险管理模式总结
    5.3 国外商业银行公司治理下风险管理对我国的启示
        5.3.1 规范股东治理,提升风险管理重要性认知
        5.3.2 建立、健全正向激励与负向惩戒的双向考核机制
        5.3.3 加强资本市场监督管理,提高银行风险管理的技术性
第6章 改善公司治理以降低商业银行风险的对策
    6.1 从改善公司治理视角降低商业银行风险的一般性对策
        6.1.1 增强股权结构制衡性,减小预算软约束、强化股东监督
        6.1.2 明确角色间权责关系,提高风险监督效率
        6.1.3 优化经理人薪酬计划,实现与风险管理目标的激励相容
    6.2 从改善公司治理视角降低不同类型商业银行风险的对策
        6.2.1 大型国有商业银行:借由“混改”打破“官商不分”格局
        6.2.2 股份制商业银行:弱化高额薪酬激励、抑制内部人控制问题
        6.2.3 中小商业银行:强化经营独立性、优化董事会结构
结论与展望
    1、结论
    2、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其它科研情况

(3)股权结构、社会责任和创新能力 ——基于中国上市银行数据的实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思路
    1.3 研究方法
        1.3.1 文献分析法
        1.3.2 比较分析法
        1.3.3 实证分析法
    1.4 创新点和不足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股权结构和创新能力的相关综述
        2.1.1 国有股权占比与创新能力
        2.1.2 股权集中度和创新能力
    2.2 社会责任和创新能力的相关文献综述
    2.3 股权结构和社会责任的相关文献综述
        2.3.1 国有股权占比和社会责任
        2.3.2 股权集中度和社会责任
    2.4 文献述评
第三章 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
    3.1 相关概念的界定
        3.1.1 股权结构
        3.1.2 社会责任
        3.1.3 创新能力
    3.2 相关理论基础
        3.2.1 委托代理理论
        3.2.2 利益相关者理论
        3.2.3 金融自由化
        3.2.4 交易费用理论
        3.2.5 负责任创新理论
第四章 研究设计
    4.1 样本的选取与数据来源
    4.2 相关变量说明
        4.2.1 解释变量
        4.2.2 中介变量
        4.2.3 银行创新能力变量说明
        4.2.4 控制变量说明
    4.3 研究假设
        4.3.1 股权结构与社会责任的关系
        4.3.2 社会责任和银行创新的关系
        4.3.3 银行社会责任的中介效应
    4.4 非线性中介效应检验方法
    4.5 模型的设定
第五章 银行股权结构、社会责任和银行绩效的实证检验
    5.1 描述性统计分析
    5.2 相关性分析
    5.3 实证结果
        5.3.1 股权结构、银行创新和社会责任的关系
        5.3.2 社会责任对股权结构和银行创新的瞬间间接效应结果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对策建议
    6.1 主要结论
        6.1.1 商业银行的社会责任的履行情况差异较大
        6.1.2 我国商业银行的创新能力水平较低
        6.1.3 我国的商业银行的股权结构合理性有待商榷
        6.1.4 银行履行社会责任在股权结构和银行创新的关系之间存在中介效应
    6.2 对策建议
        6.2.1 进一步关注和提高商业银行社会责任的履行行为
        6.2.2 找准自身定位,构造商业银行创新能力体系
        6.2.3 优化银行的股权结构,发挥社会责任的中介作用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目录

(4)农村金融机构产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农村金融机构产权的理论基础
    第一节 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产权:一个比较视角的认知
        二、金融产权:产权理论在金融领域的延伸
        三、金融机构产权:金融机构发展的制度基础
        四、农村金融机构产权:亟待深入的关键领域
    第二节 理论借鉴
        一、企业产权理论
        二、制度金融理论
第二章 农村金融机构产权的概念框架
    第一节 农村金融机构的演进与本相
        一、农村金融机构的演进
        二、农村金融机构的本相
    第二节 农村金融机构产权的概念与特征
        一、农村金融机构产权的概念
        二、农村金融机构产权的特征
    第三节 农村金融机构产权的结构
        一、宏观维度的农村金融机构产权
        二、微观维度的农村金融机构产权
第三章 农村金融机构产权演化的历程、逻辑与经验
    第一节 农村金融机构产权演化的语境
        一、从亲缘信用向契约信用的农村信用转型
        二、工业化、城市化背景下的“三农”落后
        三、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的现实要求
    第二节 农村金融机构产权演化的历程
        一、计划经济时期的中国农村金融机构产权演化
        二、改革开放时期的中国农村金融机构产权演化
    第三节 农村金融机构产权演化的历史逻辑
        一、政府主导的自上而下的强制性制度变迁
        二、以所有权改革为主的演进模式
        三、顶层设计缺位下的试错性改革思维
    第四节 农村金融机构产权演化的历史经验
        一、农村金融机构产权演化的基本成效
        二、农村金融机构产权演化的经验总结
第四章 农村金融机构产权的异化
    第一节 农村金融机构产权的现状分析
        一、政策性农村金融机构的产权安排
        二、商业性农村金融机构的产权安排
        三、合作性农村金融机构的产权安排
    第二节 农村金融机构产权异化的表现
        一、宏观维度的农村金融机构产权异化
        二、微观维度的农村金融机构产权异化
第五章 农村金融机构产权异化的归因
    第一节 农村金融机构产权异化的制度成因
        一、农村金融机构产权的供给缺位
        二、农村金融机构产权的供给错位
        三、农村金融机构产权的供给越位
    第二节 农村金融机构产权供给异化的深层机理
        一、农村金融机构产权供给中的法制缺失
        二、农村金融机构产权供给中的供需失衡
        三、农村金融机构产权供给中的目标冲突
第六章 农村金融机构产权的历史经验借鉴
    第一节 发达国家农村金融机构产权的历史演进
        一、美国的农村金融机构产权
        二、法国的农村金融机构产权
        三、日本的农村金融机构产权
        四、韩国的农村金融机构产权
    第二节 发展中国家农村金融机构产权的历史演进
        一、巴西的农村金融机构产权
        二、印度的农村金融机构产权
        三、孟加拉国的农村金融机构产权
    第三节 域外农村金融机构产权的历史经验借鉴
        一、重视法律制度的根本性作用
        二、坚持合作制的基础性地位
        三、重视国家的扶持性作用
        四、优化机构间的产权联结
第七章 农村金融机构产权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制度创新
    第一节 农村金融机构产权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总体框架
        一、农村金融机构产权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需求指引
        二、农村金融机构产权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核心目标
        三、农村金融机构产权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基本原则
        四、农村金融机构产权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基本路径
        五、农村金融机构产权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基本方向
    第二节 农村金融机构产权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制度创新
        一、构建以农业经营主体为主的农村金融机构产权主体制度
        二、建立有序的农村金融机构国有股权退出制度
        三、完善农村金融机构组织治理制度
        四、深化省联社管理体制改革
        五、推动合作制农村金融机构产权的法律重构
参考文献
后记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5)国家审计监督与金融风险防范关系研究 ——基于银行的实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选题背景及意义
    二、研究思路和内容
    三、研究方法
第一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关于银行风险
        一、银行风险产生原因
        二、银行风险影响因素
    第二节 政府行为与银行风险
        一、金融监管的作用
        二、政府治理对银行风险的影响
    第三节 国家审计影响政府治理研究
    第四节 国家审计对金融风险防范的作用
        一、国家审计的实现方式
        二、国家审计与微观银行风险
        三、国家审计与宏观金融安全
    第五节 文献评述
第二章 基本理论
    第一节 银行业风险
        一、风险含义及分类
        二、风险状况分析
        三、风险测度方法
    第二节 银行监管体系
        一、银行监管制度背景
        二、改革开放后银行监管发展
        三、银行监管现状及问题
    第三节 国家审计基本依据
        一、法律法规方面
        二、历史经验方面
        三、现实需要方面
    第四节 国家审计防范银行风险的功能分析
        一、国家审计与其他监管部门职能区分
        二、国家审计功能定位
        三、国家审计的实践与发展
    第五节 国家审计影响银行风险的作用机理
        一、国家审计作用方式
        二、国家审计实现路径
    第六节 国家审计理论基础
        一、公共受托责任理论
        二、新公共管理理论
        三、免疫系统理论
        四、国家治理理论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国家审计监督与全国性银行风险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第三节 研究设计
        一、样本选取与数据来源
        二、模型设定
    第四节 实证分析
        一、描述性统计
        二、回归分析结果
        三、稳健性测试
    第五节 进一步分析
        一、国家审计频次的影响
        二、审计结果公告的影响
        三、对其他风险因素的影响
        四、对盈利能力的影响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国家审计监督与地方性银行风险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第三节 研究设计
        一、数据来源
        二、变量与模型设计
    第四节 实证分析
        一、统计性描述
        二、回归分析结果
        三、稳健性测试
    第五节 进一步分析
        一、对银行盈利能力影响
        二、对资本充足率的影响
        三、不同地区审计效能差异
        四、银行上市后影响因素变化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国家审计监督与区域银行风险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第三节 研究设计
        一、数据来源
        二、变量与模型设计
    第四节 实证分析
        一、统计性描述
        二、回归分析结果
        三、稳健性测试
    第五节 进一步分析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完善国家审计防范银行风险的实现机制
    第一节 突出预防性和建设性作用
    第二节 优化金融审计方法
        一、推进大数据分析方法的应用
        二、强化动态风险跟踪和监测
    第三节 完善金融审计组织模式
        一、做好组织模式的顶层设计
        二、促进上下联动与协同效应
    第四节 加强金融审计人才培养
    第五节 创新金融审计公告方式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
    一、研究结论
    二、研究创新
    三、研究局限
    四、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6)中国上市商业银行高管薪酬激励与经营绩效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图
    1.4 优化与不足
        1.4.1 优化之处
        1.4.2 不足之处
    1.5 文献综述
        1.5.1 显着性相关
        1.5.2 不相关或相关性不显着
        1.5.3 曲线相关(或非线性关系)
        1.5.4 其他影响因素
        1.5.5 文献评述
2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
        2.1.1 商业银行
        2.1.2 银行高管
        2.1.3 高管薪酬
        2.1.4 经营绩效
    2.2 理论基础
        2.2.1 委托代理理论
        2.2.2 薪酬激励理论
        2.2.3 公司治理理论
3 现状分析
    3.1 高管薪酬激励现状分析
        3.1.1 高管薪酬结构分析
        3.1.2 高管薪酬监管政策与措施研究
        3.1.3 样本银行高管薪酬现状与问题分析
    3.2 经营绩效水平分析
        3.2.1 盈利性能力
        3.2.2 流动性能力
        3.2.3 安全性能力
        3.2.4 成长性能力
4 基于因子分析法构建综合绩效指标体系
    4.1 绩效评价指标的构建
    4.2 数据的收集与整理
        4.2.1 同向化处理
        4.2.2 标准化处理
    4.3 数据的检验
        4.3.1 Bartlett球形检验和KMO检验
        4.3.2 变量共同度检验
    4.4 数据的因子分析
        4.4.1 初始特征值、提取载荷和平方与旋转载荷平方和
        4.4.2 因子旋转成分矩阵及意义
        4.4.3 构建综合得分函数
5 实证研究设计
    5.1 研究假设与变量设定
        5.1.1 研究假设
        5.1.2 变量设定
    5.2 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5.2.1 样本选择
        5.2.2 数据来源
    5.3 模型构建
6 实证结果分析
    6.1 描述性统计分析
    6.2 相关性分析
    6.3 单位根检验
    6.4 协整性检验
    6.5 模型效应估计对比和Hausman检验
    6.6 回归分析
    6.7 双向研究尝试
7 研究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与建议
        7.1.1 寻找商业银行经营绩效最佳点,控好高管薪酬激励是关键
        7.1.2 限薪监管需灵活,银行规模定责任
        7.1.3 构建多元薪酬激励机制,不断优化银行治理结构
    7.2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7)国有商业银行产权制度改革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本文结构安排和研究方法
        1.2.1 本文的结构安排
        1.2.2 本文的主要研究方法
    1.3 主要创新点和存在的不足
        1.3.1 主要创新点
        1.3.2 可能存在的不足
第2章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2.1 国有商业银行产权制度分析
        2.1.1 产权及产权制度
        2.1.2 产权制度改革
        2.1.3 国有商业银行产权制度改革
        2.1.4 效应
    2.2 理论基础
        2.2.1 代理理论
        2.2.2 交易费用理论
        2.2.3 利益相关者理论
    2.3 国内外文献综述
        2.3.1 关于国有商业银行产权改革研究
        2.3.2 关于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结构的研究
        2.3.3 关于商业银行产权制度改革绩效评价的研究
        2.3.4 关于商业银行风险承担的研究
第3章 国有商业银行产权制度改革评析
    3.1 国有商业银行产权制度改革的利益博弈分析
        3.1.1 产权制度改革中的委托代理与搭便车博弈分析
        3.1.2 国有股权与非国有股权的博弈分析——不完全信息博弈分析
        3.1.3 结论
    3.2 国有商业银行产权制度改革经验
        3.2.1 自上而下推动的制度变迁缩短了改革的时间,避免了改革的弯路
        3.2.2 外部因素的变化导致政府部门原有行为偏好发生转移,推动产权制度改革顺利进行
        3.2.3 制度创新与制度供给有效保障国有商业银行提高市场竞争能力
        3.2.4 渐进性的改革特征保证了改革的稳定性和有效性
    3.3 国有商业银行产权制度改革不足与教训
        3.3.1 路径依赖性严重影响国有商业银行深化改革的效率
        3.3.2 沉重历史包袱成为产权制度改革的“绊脚石”
        3.3.3 滞后性与被动性的特征导致国有商业银行改革的针对性较弱
第4章 国有商业银行产权制度改革的公司治理效应分析
    4.1 公司治理效应理论分析
        4.1.1 国有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的特殊性分析
        4.1.2 公司治理运作机制
        4.1.3 公司治理效应生成机理分析
    4.2 国有商业银行公司治理衡量与评价
        4.2.1 国有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的衡量与动态运行机理模型
        4.2.2 国有商业银行公司治理评价指标体系设计
    4.3 产权制度改革对国有商业银行公司治理影响的实证检验
        4.3.1 研究假设
        4.3.2 模型设定
        4.3.3 样本选取及数据来源
        4.3.4 国有银行组实证结论及分析
        4.3.5 股份制银行及城市商业银行组实证结论及分析
    4.4 实证结论及对比分析
第5章 国有商业银行产权制度改革的经营绩效效应分析
    5.1 经营绩效效应理论分析
        5.1.1 衡量国有商业银行经营绩效方法
        5.1.2 经营绩效效应生成机理分析
    5.2 国有商业银行经营绩效财务指标体系分析
        5.2.1 国有商业银行财务指标体系选择
        5.2.2 国有商业银行财务指标体系分析
    5.3 产权制度改革对国有商业银行经营绩效影响的实证检验
        5.3.1 模型构建及变量的选取
        5.3.2 数据来源
        5.3.3 实证结果及分析结论
第6章 国有商业银行产权制度改革的风险承担效应分析
    6.1 风险承担效应理论分析
        6.1.1 风险与风险承担
        6.1.2 国有商业银行产权制度改革对风险承担的影响
        6.1.3 风险承担效应生成机理分析
    6.2 银行最优风险承担水平模型——基于产权改革视角
        6.2.1 国有商业银行的股东收益函数
        6.2.2 国有商业银行管理层收益函数
        6.2.3 国有商业银行最优风险承担水平
    6.3 产权制度改革对国有商业银行风险承担影响的实证检验
        6.3.1 变量选择
        6.3.2 模型设定
        6.3.3 样本选取
        6.3.4 样本数据的描述性统计
        6.3.5 实证结论及分析
第7章 研究结论及对策建议
    7.1 研究结论
    7.2 进一步完善国有商业银行产权制度改革对策建议
        7.2.1 深化国有商业银行产权制度改革的框架构建
        7.2.2 深化国有商业银行产权制度改革的具体措施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8)外部治理环境与商业银行绩效(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概念说明
        1.2.1 外部治理环境
        1.2.2 银行绩效
    1.3 研究内容与框架
    1.4 研究方法
    1.5 研究创新点
2.相关理论和文献综述
    2.1 外部治理环境相关理论
        2.1.1 产业组织理论
        2.1.2 委托代理理论
        2.1.3 信息不对称理论
    2.2 外部治理环境与银行绩效相关研究
        2.2.1 外部治理环境与银行盈利能力
        2.2.2 外部治理环境与银行风险
    2.3 外部治理环境的治理机制相关研究
        2.3.1 产生治理机制的原因
        2.3.2 评价治理机制的方式
    2.4 文献总结和述评
3.外部治理环境对银行盈利能力的影响
    3.1 研究问题的提出
    3.2 理论分析和研究假设
    3.3 研究方法与数据描述
        3.3.1 变量定义
        3.3.2 模型设定
        3.3.3 样本选择和描述性统计
    3.4 实证结果分析
        3.4.1 基准结果
        3.4.2 外部市场环境对银行盈利能力的影响
        3.4.3 不同类型媒体监督对银行盈利能力的影响
        3.4.4 外部审计类型的调节作用
        3.4.5 稳健性检验
        3.4.6 工具变量检验
        3.4.7 进一步分析
    3.5 本章小结
4.外部治理环境对银行风险的影响
    4.1 研究问题的提出
    4.2 理论分析和研究假设
        4.2.1 外部治理环境与银行风险
        4.2.2 外部治理环境、存款保险制度与银行风险
    4.3 研究方法与数据描述
        4.3.1 变量定义
        4.3.2 模型设定
        4.3.3 样本选择和描述性统计
    4.4 实证结果分析
        4.4.1 外部治理环境对银行风险的影响
        4.4.2 外部市场环境对银行风险的影响
        4.4.3 外部治理环境、存款保险制度与银行风险承担
        4.4.4 异质性分析
        4.4.5 稳健性检验
        4.4.6 进一步分析
    4.5 本章小结
5.外部治理环境的激励机制和监督机制检验
    5.1 研究问题的提出
    5.2 理论分析和研究假设
        5.2.1 外部治理环境与商业银行效率
        5.2.2 外部治理环境与商业银行盈余管理
    5.3 研究方法与数据描述
        5.3.1 随机前沿分析法
        5.3.2 变量定义
        5.3.3 模型设定
        5.3.4 样本选择和描述性统计
    5.4 外部治理环境对银行效率的影响
        5.4.1 基准结果
        5.4.2 外部市场环境对银行效率的影响
        5.4.3 利差依赖程度的调节作用
        5.4.4 稳健性检验
        5.4.5 工具变量检验
        5.4.6 进一步分析
    5.5 外部治理环境对银行盈余管理的影响
        5.5.1 贷款损失准备与银行盈余管理
        5.5.2 外部治理环境与银行盈余管理
        5.5.3 不同类型媒体监督对银行盈余管理的影响
        5.5.4 区分媒体报道时期
        5.5.5 区分区域性商业银行与全国性商业银行
        5.5.6 稳健性检验
        5.5.7 工具变量检验
    5.6 本章小结
6.研究结论、建议和展望
    6.1 本文主要结论
    6.2 研究建议
    6.3 不足和展望
参考文献
后记
致谢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目录

(9)基于内部治理结构视角的商业银行经营绩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研究问题与价值
        1.1.1 研究背景与问题
        1.1.2 研究意义与价值
    1.2 国内外研究述评
        1.2.1 国外研究动态
        1.2.2 国内研究动态
        1.2.3 文献评述
    1.3 研究目标及思路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思路
    1.4 研究内容及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主要研究方法
第2章 内部治理与银行绩效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基本概念界定
        2.1.1 公司治理
        2.1.2 内部治理
        2.1.3 商业银行经营绩效
    2.2 相关理论借鉴
        2.2.1 委托代理理论
        2.2.2 不完全契约理论
        2.2.3 利益相关者理论
第3章 商业银行内部治理结构与经营绩效的关联机制
    3.1 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特殊性
        3.1.1 治理目标
        3.1.2 治理结构
        3.1.3 治理方式
    3.2 商业银行内部治理结构界定
        3.2.1 股东会-最高权力层
        3.2.2 董事会-决策层
        3.2.3 监事会-监督层
        3.2.4 管理层-执行层
    3.3 商业银行内部治理结构对经营绩效的作用机理
        3.3.1 股权结构与商业银行经营绩效
        3.3.2 董监会与商业银行经营绩效
        3.3.3 管理层与商业银行经营绩效
第4章 商业银行内部治理与经营绩效现状
    4.1 商业银行内部治理历史沿革
        4.1.1 我国商业银行专业化治理阶段
        4.1.2 我国商业银行治理结构初期阶段
        4.1.3 我国商业银行治理结构发展阶段
    4.2 商业银行内部治理现状与问题
        4.2.1 股权集中度现状分析与问题
        4.2.2 董监会结构现状分析与问题
        4.2.3 高管激励机制现状分析与问题
    4.3 商业银行经营绩效现状分析
        4.3.1 资产规模现状分析
        4.3.2 盈利能力现状分析
        4.3.3 资产安全性现状分析
        4.3.4 资产流动性现状分析
第5章 内部治理结构对商业银行经营绩效影响的实证分析
    5.1 研究假设
        5.1.1 股权集中度与商业银行经营绩效
        5.1.2 董事会特征与商业银行经营绩效
        5.1.3 高管薪酬与商业银行经营绩效
    5.2 变量选择与模型构建
        5.2.1 变量的选取及定义
        5.2.2 样本选择及数据来源
        5.2.3 模型构建
    5.3 变量的描述性统计分析及检验
        5.3.1 变量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5.3.2 变量检验结果及分析
    5.4 实证结果及分析
        5.4.1 总体商业银行实证结果
        5.4.2 不同规模商业银行实证结果
        5.4.3 总结分析
        5.4.4 稳健性检验
第6章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6.1 研究结论
        6.1.1 股东控制产生抑制作用,相互制衡促进绩效提升
        6.1.2 董事规模改善银行经营,独董占比提升银行绩效
        6.1.3 高管薪酬提高银行业绩,激励不足影响银行价值
    6.2 政策建议
        6.2.1 实施差异化股权改革,构建竞争性制衡环境
        6.2.2 合理调整董事会结构,优化董事独立性机制
        6.2.3 改良管理层竞争机制,完善中长期激励制度
    6.3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10)老挝国有商业银行改革研究 ——来自中国的经验(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内容与方法
        1.2.1 研究内容
        1.2.2 研究方法
    1.3 研究的技术路线与创新点
        1.3.1 技术路线
        1.3.2 本文创新点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
    2.1 国有商业银行改革的主要理论
        2.1.1 产权改革观
        2.1.2 市场结构观
        2.1.3 公司治理观
    2.2 关于中国商业银行改革的研究综述
        2.2.1 相关中文文献综述
        2.2.2 相关英文文献综述
    2.3 关于老挝国有商业银行改革的研究
    2.4 文献评述与本文切入点
        2.4.1 文献评述
        2.4.2 本文切入点
第三章 老挝国有商业银行的发展现状与主要问题
    3.1 老挝经济社会发展概况
    3.2 老挝国有商业银行的发展现状
        3.2.1 老挝金融体系的变革历程
        3.2.2 当前老挝的商业银行体系
    3.3 老挝国有商业银行运营情况分析
    3.4 老挝国有商业银行的发展存在的问题
        3.4.1 国有商业银行的产权制度有待完善
        3.4.2 老挝国有商业银行的组织体系运作效率相对低下
        3.4.3 商业银行贷款结构和贷款的质量问题很突出
        3.4.4 国有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较低
        3.4.5 政企不分的银行管理体制
        3.4.6 经营管理人才极端匮乏
第四章 老挝国有商业银行改革的必要性
    4.1 老挝经济发展的需要
    4.2 老挝人民生活改善的需要
    4.3 老挝经济融入世界潮流的需要
        4.3.1 老挝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需要
        4.3.2 老挝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需要
    4.4 坚持问题导向,补足老挝国有银行的现有短板
第五章 中国商业银行改革的经验
    5.1 中国国有商业银行改革的基本历程
        5.1.1 1979-1993年:确立二元银行体制的阶段
        5.1.2 1993 -1997年:建立国有商业银行的阶段
        5.1.3 1997-2003年:国有银行商业化改革的阶段
        5.1.4 2003年至今:以股份制改造为核心的综合改革阶段
    5.2 中国国有商业银行改革的主要内容
        5.2.1 产权及公司治理结构改革
        5.2.2 组织再造
        5.2.3 流程再造
        5.2.4 内部控制制度再造
    5.3 改革中取得的巨大成就
        5.3.1 资产规模的不断扩大
        5.3.2 盈利能力的不断增强
        5.3.3 其他关键指标的分析-以中国银行为例
    5.4 中国国有商业银行改革的主要经验
        5.4.1 改革的路径
        5.4.2 改革的原则
        5.4.3 配套措施
第六章 老挝商业银行改革的路径措施建议
    6.1 老挝商业银行改革的路径设计
        6.1.1 老挝商业银行改革的基本方法
        6.1.2 老挝商业银行改革的主要目标
        6.1.3 改革的路径
    6.2 老挝商业银行改革的具体内容
        6.2.1 明晰产权结构,引入战略投资者
        6.2.2 推动国有商业银行上市
        6.2.3 构建现代化的银行治理体系
    6.3 老挝商业银行改革的配套措施
        6.3.1 制定稳定的货币政策
        6.3.2 国有企业改革的推进
        6.3.3 优化金融监管体系
        6.3.4 大力培养人才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本文研究的主要结论
    7.2 研究不足及今后努力的方向
        7.2.1 研究的不足
        7.2.2 今后努力的方向
参考文献
致谢

四、国有商业银行治理结构初探(论文参考文献)

  • [1]新时代国有商业银行党建工作创新研究[D]. 许创强. 中央财经大学, 2020
  • [2]基于公司治理的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研究[D]. 秦强. 山西财经大学, 2020(08)
  • [3]股权结构、社会责任和创新能力 ——基于中国上市银行数据的实证[D]. 蒙明慧. 广西大学, 2020(07)
  • [4]农村金融机构产权研究[D]. 何松龄. 西南政法大学, 2020(07)
  • [5]国家审计监督与金融风险防范关系研究 ——基于银行的实证分析[D]. 李斐.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2020(07)
  • [6]中国上市商业银行高管薪酬激励与经营绩效的相关性研究[D]. 苏佳录. 兰州交通大学, 2020(01)
  • [7]国有商业银行产权制度改革效应研究[D]. 刘冰. 辽宁大学, 2019(11)
  • [8]外部治理环境与商业银行绩效[D]. 张志伟. 西南财经大学, 2019(10)
  • [9]基于内部治理结构视角的商业银行经营绩效研究[D]. 韩全洲. 西南大学, 2019(12)
  • [10]老挝国有商业银行改革研究 ——来自中国的经验[D]. 潘达万. 广西大学, 2019(01)

标签:;  ;  ;  ;  ;  

国有商业银行治理结构初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