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新世纪珠宝首饰流行字母大趋势(论文文献综述)
胡世法[1](2021)在《欧美当代艺术首饰创作理念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当代艺术首饰是20世纪40年代后在欧美地域形成的一种新的艺术类型,它经历了将近一个世纪的发展,如今已构建成了基本成熟的类型。传统首饰更多地代表权力、财富、彰显身份与地位,被当作身体外在的装饰物,而当代艺术首饰则质疑和挑战传统,它不断地拓展、跨越首饰的定义,让首饰发展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首饰演变为当代艺术首饰这一过程,究其本质是理念创新使然。随着全球化的进程,当代艺术首饰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基于国内首饰行业蓬勃发展的现状,因此对当代艺术首饰创作理念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本文主要研究内容聚焦于当代艺术首饰的创作理念,着重研究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至今的欧美当代艺术首饰创作理念的发展方向。文章对大量首饰创作者实例以及典型首饰艺术家的个案进行归纳、研究,明确了当代艺术首饰的概念和范畴,并对其创作类型、表现风格进行剖析,梳理出当代艺术首饰创作理念发展的整体脉络;归纳当代艺术首饰的创作规律;揭示其创作方法、理念和思想,同时进一步论述了首饰在欧美的发展过程、社会背景,展望当代艺术首饰未来的发展方向。文章具体内容以当代艺术首饰的源起与发展为线索,阐述了当代艺术首饰的源流及文化背景,先后论述了现代设计运动、工作室手工艺运动、现代艺术思潮、英国“手工艺复兴运动”、后现代艺术与当代艺术首饰创作之间的层层关联,指出当代艺术首饰创作理念在不同阶段的发展演变历程;重点以大量的当代艺术首饰创作者实例归纳欧美当代艺术首饰创作理念的不同类型及革新方式,同时,对每种创作理念进行对比和分析,从而构建当代艺术首饰创作理念的学术概念和全面框架;再以当代艺术首饰发展中的关键人物为线索,通过对这些人物的创作理念、艺术风格、艺术主张、独创性等角度进行分析,总结出这一群体对当代艺术首饰这种新的艺术类型建构起到的重要作用;从当代艺术首饰的研究与教学,展示、销售与收藏,身份确立等方面进行叙述,论证当代艺术首饰发展的重要因素,展望当代艺术首饰更加开阔的前景;最后全面总结当代艺术首饰创作理念,澄清创作理念的发展脉络,从而指出创新理念对当代艺术首饰这一艺术类型构建的重要意义。本文通过以上内容的论述,层层递进,相互印证、厘清了当代艺术首饰与艺术的亲缘关系;当代首饰与手工艺的关系;当代首饰与现代设计的关系;当代艺术首饰和商业首饰的关系等层面,以大量创作者的实例为基础,对首饰创作及其整体的发展演变作出客观的评价,全面剖析论述当代艺术首饰的创新理念,为首饰领域的研究提供了广阔的学术视域。
孙梦露[2](2018)在《立足于馆藏文物的博物馆文创产品的开发与营销 ——以六朝博物馆为例》文中指出当今,我国的博物馆文化创意产业正处于起步阶段,其发展尚有较大的上升空间。博物馆发展文创产业,就馆藏文物价值的延伸、拓宽资金渠道与助推博物馆发展而言,均大有裨益。本文以六朝博物馆为例,采取实地走访与资料检索相结合的方式,针对六朝博物馆的文创产品开发类型、产品定位、开发模式、销售模式与产品定价等进行探析。调查发现,六朝博物馆的文创产品在开发与营销环节已取得了不俗的成绩,然而由于种种外部条件的制约,其尚存在部分问题亦在所难免。譬如,开发环节尚未充分发掘馆藏文物内涵;产品开发门类繁杂、未成系列;文创产品缺少必需的产品说明和包装等。营销环节中网络渠道尚未打通,商店销售人员综合素质亟待提高。笔者针对调查中所发现的问题提出一系列解决措施:譬如,博物馆文创开发凸显品牌效应,提取具有馆藏特色的文化意涵;对产品内涵进行通俗化释读;进行系列开发,触发二次消费;推进“众创模式”。在此基础上,笔者根据六朝博物馆馆藏文物的特点,基于“取馆藏文物之形”、“取馆藏文物之符号”与“取六朝之精神”三个层次提出具体的文创产品开发建议。最后,从博物馆商店的硬件设施与软件设施两方面着眼,提出改善店内装修与商品陈列摆设、积极拓宽营销渠道以及打造活态营销与体验式营销等建议。希望以上建议可以对未来博物馆文创产品的开发与营销提供些许思路与借鉴。
云娟娟[3](2017)在《“配”已非“配”》文中指出市场正以无限包容的姿态成就配饰的万千美好。请问达人,领衔2017年春夏最IN的时尚配饰有哪些?答案是:在老佛爷无限创意下设计的、深受权志龙、桂纶镁等明星喜爱的Chanel中性德比鞋;由精致五金配件和皮革材质组成的LV李箱型手机壳;Maison Margiela
李超逸[4](2016)在《基于流行趋势的职业服装设计方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流行趋势影响着人们的消费取向,与此同时也牵连着服装企业的根本利益。职业服装设计作为服装设计大类下的一个重要分支,在当代服装设计领域中正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流行趋势的预测及应用对职业服装企业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面对经济全球化和国际化流行趋势的浪潮,职业服装企业需要考虑的不仅仅是职业服装的加工、生产和销售流程,而是需要注重开发,将流行趋势与自身的企业特点相结合起来,找寻属于且适合自己企业定位和未来发展的职业服装流行趋势,将此应用到新产品的开发和生产中去。职业服装的设计需要传达职场人士的个性、思想、感情及生活理念。本文认为时尚文化是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下形成的,时尚文化引导流行,传播流行,是流行趋势产生的基础,消费者在流行趋势中理解流行、选择流行,一些书籍和文献对于流行趋势的传播与发布都有过介绍和研究,然而大多数专业人士对于流行趋势的成因及发展依旧是一知半解,尤其是如何从繁复的流行信息中筛选信息,并将其根据不同需要与现代职业服装设计相结合、应用,成为了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基于流行趋势的职业服装设计方法研究正是迎合这种需求所进行的研究,将抽象的分散的流行趋势与职业服装中的具体服装元素充分结合,为职业服装行业专业人士提供了较为直观的设计观测点,基于流行趋势的职业服装设计研究让消费者和设计师去理解未来职业服发展的新方向和全新的趋势及概念。基于流行趋势的职业服装设计方法研究,为职业服装企业和专业人士提供了清晰实用的职业服装流行指导。本文主要从设计师的眼光和角度出发,从深刻影响着人们观念的时尚文化入手,进而对流行趋势中的五大要素进行了较为细致的分析,结合职业文化,探讨了服装流行趋势对于职业服装设计的影响以及基于流行趋势的职业服装设计方法,并通过各种专业渠道,调查收集国内外有关流行趋势和职业服装设计的各种信息和资料,通过文献检索,全面系统地查阅相关书籍,对资料进行了归纳和整理。结合市场调研和案例分析,掌握时尚文化、流行趋势及职业文化这三大要素在职业服装设计时的运用原则和设计方法,借鉴到职业服装设计实例中去。通过研究,取得以下成果和结论:1.职业服装设计作为常规服装的一个大类有着其自身的特殊性,因此在设计时需要有专业性和针对性,这是一般服装所不具备的特性。时尚文化的理念和心理愉悦观念被引入职业服装中,职业服装不再仅仅局限于传统意义上的办公室套装,决定了职业服装的设计方法具有较高的特殊价值和指导意义。2.从流行趋势的角度研究职业服装设计,通过调研和分析,总结出流行风格、面料、色彩、款式和图案在职业服装中的流行表现和运用原则。3.在流行趋势、职业文化和职业服装设计三者间进行关联分析,分析了不同行业职业服装与流行趋势结合的比例程度,总结出现代社会下的职业服装设计的具体方法。指出在现代职业服装设计中,流行趋势是先导,职场活动中关联的职业文化及工作环境是约束,两者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规范并指引着职业服装的发展道路。职业服装的发展同时也影响着流行趋势和职业文化。
郑琳[5](2016)在《阶层区隔与融合:高校教师结婚消费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传统结构功能框架之下的中间阶层的消费行为研究,较为集中的将研究重点置于宏观的社会结构,强调社会整合和社会制度的作用。事实上,作为个体实现社会关系的结婚消费,既是经济行为,也是社会行为,作为一种重要的家庭消费直接反映城市家庭经济收入水平与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同时,不可避免地受到社会多元文化习俗的影响,不同时期、不同阶层的结婚消费也反映着社会发展的基本特征,乃至该时期社会的转型与变迁。伴随着全球化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中国社会结构的巨大变迁,随着城市化的日益推进和扩张,现代化的步伐不断消解传统的二元社会,作为催生物的中间阶层势不可挡地扮演了日渐重要的角色。高校教师来自五湖四海,来自不同家庭和社会背景,甚至不同的民族与文化背景,风格迥异,各具特色。他们大多经过严格的筛选程序,素质较高,有良好的学习工作氛围,有宽广的知识面,收入稳定,追求独立、完整的大学精神,可以说,高校教师能够有效的代表社会的中间阶层。研究力求针对以往结婚消费发展过程中解释力不足的情况,通过展现全景式的深入追踪访谈,力图摆脱以往单纯计算成本增加的片面的结构功能主义取向,运用区隔和融合理论的分析框架,糅合阶层理论的分析视角,以转型期中国社会为背景,以结婚消费为切入点,以代表中间阶层的高校教师为研究对象,解析消费行为背后的逻辑与变迁。基于此,研究者界定并拓展了结婚消费的内涵,结婚消费既体现出婚姻过程中的主观选择,也同时强调了客观建构,是不断发展的动态过程,将高校教师结婚消费的研究视角作为透视中国社会阶层发展状况的一个切入点,选取婚姻匹配、场域惯习、社会交换、社会比较等多重视角,展现转型期社会结构变迁下中间阶层的结婚消费实践,揭示出在中国传统与现代兼容促进的进程中,中间阶层的角色是如何通过结婚消费彰显“品味”、建构“文化”、认同“自我”、寻求“身份”及再生产社会关系的,力争对中间阶层的消费理论研究的领域有所创新,并讨论对建设和谐社会的现实意义。研究采用社会分层、符号学、异化以及后现代性的视角将消费理论按照物质消费、精神消费、异化消费、导向消费、符号消费以及文化资本消费的特征,梳理了西方消费理论的发展脉络,从个人的消费动机、社会功能、阶层基础和社会背景等方面给予了相当程度的解释,指出韦伯的“社会圈子”、凡勃伦的“炫耀消费”、齐美尔的“时尚消费”、鲍德里亚的“符号消费”和布迪厄的“品位区隔”,都是由个体家庭环境、受教育程度和职业等因素内化而成的阶层意识,构成了不同阶层的消费实践,成为社会认同的必要手段和区分社会群体地位的个性表征。同时通过消费行为、消费方式、消费结构、消费文化、消费观念的区分,透视了国内中间阶层消费理论的发展,揭示了消费对社会经济、文化的影响,推进了中国消费理论研究的本土化进程,充分体现了理论觉醒和现实关怀。最后从功能视角、意义维度、影响因素方面,运用本土化的婚姻支付理论回顾了中国特色的结婚消费现状,引出了对结婚消费行为的关切点,为考察以高校教师代表的中间阶层结婚消费情况的重要维度做了理论铺垫。为使研究具有普遍意义,尽力丰富受访对象资料的完整性和代表性,兼顾学历背景、学科差异、家庭收入、年龄差距、职务差别甚至男女比例等因素,选取建成区面积和建成区人口位于全国前十的省会城市C市,月收入≥5000元,受教育经历为本科及以上学历的高校教师作为研究对象。通过300份问卷调查、53个深入访谈和2个典型个案的详细分析,着重研究他们的结婚消费特征及其影响因素。通过对比改革开放以来高校教师结婚消费情况的变迁,了解到当代社会结婚消费的现状及特点,即结婚消费项目繁多,消费总量激增,形成一种身不由己的“啃老”消费。同时,女方家庭的经济投入也呈现出与男方家庭平等的趋势,共同给予新家庭物质资本和精神资本。高校教师的结婚消费中体现出生存必需型消费向精神发展型消费的转变,单纯物品消费转向复杂符号消费的逻辑,喜爱从众风消费转向偏好个性化消费的趋势和节俭仪式性消费向理性享受型消费的延伸等特点。通过对典型高校教师结婚消费和两代高教人结婚消费个案的真实写照,透析了现代社会婚姻家庭的本质,即注重优秀家庭文化的传承,增强婚姻责任感,回归亲密关系的建构与强化。同时通过一个中间阶层家庭三次结婚消费的全景重现,揭示了转型期中国经济、文化发展影响下的两代人不同的消费观念和消费方式的碰撞与传承,既有父代传递消费惯习的正向社会化,也有子代反射新技能新观念的反向社会化,协调孕育新的消费方式。从而得出影响高校教师结婚消费的逻辑因素,即传统文化是高校教师结婚消费的“内在规范”;代际传承是高校教师结婚消费的“坚强后盾”;职业约束是高校教师结婚消费的“无形准绳”;收入水平是高校教师结婚消费的“有形制约”;福利制度是高校教师结婚消费的“稳定保障”。基于此,得出结论:高校教师的结婚消费表征着区隔与融合。从消费行为与关系网络的互动上看,消费行为表达了中间阶层的自我认同和群体归属感的建构,不仅形塑了个体在社会群体中的地位,也成为其彰显多元个性、表征生活方式、展现社会身份的有效工具。无论是消费时空、消费代际和消费阶层都体现了中间阶层更注重消费行为的符号意涵,加强了社会分化,从而带来了社会区隔。从阶层品味和身份认同的拓展上看,中间阶层的消费文化体现了传统与现代社会的价值取向的融合,消费观念表现出奢侈与节俭并存的理性选择的融合,消费行为展示了身份与品位互构的阶层特征的融合。由此可见,作为一种形塑社会网络的力量,消费已经成为了整合社会关系,建立社会网络的手段。某种程度来说,消费方式甚至生活方式的过程中隐匿了重要的社会等级关系。因此,研究通过近距离的访谈和调查,深入接触高校教师们的真实生活世界,考察具体的结婚消费过程,针对中间阶层结婚消费的前卫姿态,和对刺激消费、扩大内需的社会功能等期待,真正的理解和解释转型期中国社会中间阶层的消费行为,它不再只是社会成员基于特殊需求、购买动机或者消费偏好的个人行为,也不再只是彰显成员自身可支配资源的理性算计过程,更是形成与展现行为认同与符号表征的重要社会活动,其背后的真正意涵是不同群体间的区隔逻辑和对所属群体高度认同的融合机制。同时,反思如何构建和谐的婚姻关系,寻求婚姻的实质,笑对岁月的流逝,回归本真的幸福,建构合理健康的消费模式、和谐的生活方式,并为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提供不可或缺的精神财富,以期回归及强化亲密的婚恋关系中丰富的精神内涵。在全球化、信息化和网络化飞快发展的知识经济时代,“互联网+”元素不可或缺,中国经济也步入了以中高速增长为标志的“新常态”,充分认识当代中国知识分子的社会作用,有利于进一步理解和诠释“工人阶级是领导阶级”,从促进社会经济建设、维护社会稳定发展和引领先进物质、文化生活方面,发挥中间阶层的积极力量,以期对促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所裨益。
徐萌[6](2016)在《“粉红经济”影响下小众首饰的现状及发展趋势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社会多元文化的发展,一些边缘化人群和文化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本文基于粉红经济发展下对针对同性恋珠宝首饰进行了深入探究。从对目前国内外LGBT文化发展的现状出发,结合国内目前LGBT群体领域、消费能力、消费心理、审美需求,阐述“粉红经济”环境下,具有针对性的珠宝首饰的发展机遇及发展空间。基于对目前粉红市场的数据整理,阐述现有的LGBT元素的首饰设计存在的问题及同性恋珠宝品牌的发展现状,并从同性恋情感出发找到情感在首饰中的设计语言表达。在国外部分国家逐渐同性恋婚姻合法化进一步推动了粉红市场的发展,一些同性恋专属的珠宝品牌建立起来,虽然抓住了同性恋情感的归属,但是设计风格和元素较为单一。国内尚没有一家专门针对于同性恋群体的珠宝首饰品牌,中国整体粉红市场处于低调潜行的状态,但是在粉红经济的大趋势下,针对同性恋群体的珠宝必然有很大发展空间。随着新社交网络媒体的发展,同性恋人群在网络大量聚集起来,形成生活交流圈子,也出现了许多同性恋交流APP,因此同性恋珠宝品牌将得益于这些网络社交平台在同性恋群体中传播,使得传播效果最大化。由于边缘化的生存环境及情感经历,使得同性恋的情感寄托与异性恋的有很大不同,了解理解他们的情感寄托是做出好的同性恋珠宝首饰的重要环节。情感无疑是同性恋消费群体与首饰设计的契合点。除此之外,在做同性恋珠宝首饰时也应该重新思考性别的概念。淡化性别概念,抛弃性别的框架。同性恋绝对不仅仅是区别于异性恋的一种称呼,同性恋是一种文化,一种态度,它既是被激发的,也是自由采纳的。设计也不仅是方便美化人们的生活,珠宝也不仅仅只是提供饰品、提供时尚与引领审美,更是体现平等与包容,宽容与进步,设计使珠宝与爱融为一体,使得更多人关注到边缘化人群及文化,因此无论从理论和实践来说,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刘东[7](2013)在《近代早期英国的收藏初探》文中研究说明收藏是一种习惯,也是一种观念,它既是人类认识自己和客观世界的一种特殊手段,也是人类文化积累的一个重要方面。文化的发展为收藏活动的开展创造了前提,反之,收藏活动又促进了文化的积累,同时也受到意识和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制约,二者互为因果。近代早期是英国的收藏从传统走向现代的重要时期。从收藏者来看,国王、贵族首先引领收藏潮流,继而乡绅、商人等各阶层人士纷纷踊跃投身其中,收藏群体不断壮大,参与的目的也朝着多元化、明确化的方向发展;藏品方面,种类、数量持续保持增长态势,质量和价值稳步提高,交易和鉴定更加专业;就各个阶段的趋势和特征看,和平稳定时期显然要比社会动荡时期更利于收藏的发展。经过大约三百年时间的酝酿和积淀,收藏在英国逐渐走向成熟,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到维多利亚时期,英国的收藏文化达到了鼎盛,成为“日不落”帝国强大实力的重要体现。如今,英国收藏的经验和模式已被世界多国学习效仿,作为英国人典型的生活方式之一,收藏也被更多的人所接纳。
张伟[8](2013)在《西方城市更新推动下的文化产业发展研究 ——兼论对中国相关实践的启示》文中提出当前,中国城市更新进程和文化产业发展都处于加速推进的阶段,面临一些现实的困境和问题。相比较而言,西方城市更新和文化产业实践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在对自身的否定批判和转向之后,取得了较为明显的发展成就,特别是其城市更新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经验,对我国具有较为现实的借鉴意义。本文基于中国城市更新和文化产业发展的现实背景,以历史学研究手法为主,跨学科研究手法为辅,对西方城市更新与文化产业兴起、发展的背景与进程进行了探讨,将研究的重点放在了考察城市更新对文化产业发展的推动上,试图通过对西方经验教训的总结,为中国城市更新和文化产业特别是后者的发展提供借鉴,这使本研究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同时通过对西方城市更新和文化产业发展历史的梳理研究,以跨学科的研究视角对二者发展进程中的一些关键节点、理论盲点进行了较细致的探索,得出了一些新结论,使我们在传统的文化批判理论、文化受众理论、媒介文化理论之外,有了另一种解析西方文化产业发展的理论研究视角,这使本研究又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全文大致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包括第一章和第二章,主要是从整体上介绍本文的相关研究对象、方法和理论基础等,为之后研究的展开奠定基础。其中第一章对本文选题的背景和意义进行了简要阐述,并结合梳理国内外相关的研究,提出了既往研究的不足,明确了本文研究的内容和方向;本章还详细介绍了论文采取的研究思路和方法,探讨了论文写作中方法论层面的问题。第二章主要围绕相关的概念和理论基础展开。首先引入科技哲学中的“范式理论”,以范式转变的视角看待城市更新和文化产业两个实践中不断发展的概念,通过分析词源和阐释概念发展历程,界定了城市更新和文化产业两个概念,探讨了二者发展进程中从“城市更新”到“城市复兴”、从“文化工业”到“文化产业”具有范式转向意义的内涵转变。其次,本章还探讨了研究西方城市更新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相关逻辑框架,明确城市更新对文化产业发展的推动基于以下三个逻辑要点:文化产业发展的时空性内涵是城市更新能够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基础支点;二、20世纪70年代——西方从工业社会进入到后工业社会并由此引发一系列的社会、经济、文化转向——不仅是城市更新和文化产业各自发展的分期节点,同时也是城市更新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分期节点;三、城市更新对文化产业发展的推动是通过明、暗两条线索实现的,强调暗的线索主要是通过消解文化意识形态地位,使文化作为资源、资本和生产要素投入到经济、社会生活中来实现的。第二部分包括第三、四章。本部分以70年代为界,分两章探讨了西方城市更新的发展及转向,并就两个时期内城市更新对文化产业发展的不同影响进行了讨论。研究主要围绕两条历史主线进行,一条是西方城市更新的历史进程,通过对历史年代的分期、重大事件的选取和评价,揭示了西方城市更新转向中的具体问题,勾勒出西方城市在半个多世纪来的更新发展过程;另一条则是文化产业受城市更新影响推动发展的演进历程,更多地采取“伴生”的研究视角,即通过选取关键性节点事件来论证、分析城市更新对文化产业发展的影响,探讨了城市更新影响下消费变迁、社会运动高涨、产业升级、文化创意阶层崛起、文化创意城市理念兴起等要素在推动西方文化产业发展中的作用。第三章主要探讨了70年代以前西方城市更新的进程及其影响下的文化产业的早期发展问题。研究从战后初期的城市更新实践开始展开,细致梳理了城市更新的早期发展演变历史,探讨了其在学者批判下和政府反思中进行的从单纯物质环境更新向“人本主义”指导下的城市整体有机更新的转向过程。随后分析了在城市更新进程中文化产业藉此发展的早期历史:首先选取文化遗产保护事业为代表,探讨了文化产业个体行业在城市更新影响中的起步和发展;同时,将研究的重点放在了城市更新对整体性文化产业的影响推动上,具体论证了城市更新推动消费领域的变化并继而对文化产业发展产生深远影响的问题,其中特别探讨了战后婴儿潮对消费主体转变的影响、消费观念转变对消费内容嬗变的影响等具体问题,文章还对西方城市更新影响推动下的“反正统文化运动”、“阁楼运动”等社会运动进行了深入探讨,并将其与西方文化产业发展进程联系起来,认为这些运动在文化产业早期发展中具有孕育文化创意阶层、为大众文化正名并进而解决文化产业发展道德困境等重要作用。第四章对70年代以后西方城市更新的新转向及其影响下文化产业的深入发展问题进行了探讨。本章延续了第三章的整体论述框架,先对70年代以后城市更新的发展进行了论述,介绍了这一时期西方城市发展面临的整体背景及城市更新基于新形势下在更新理念趋势、更新策略手段、更新政策机制、更新范围视角等几个层面较为重要的转向。然后探讨了这些转向对本时期文化产业发展的影响:一方面延续上章对遗产保护行业发展的研究,探讨在新的阶段条件下,文化遗产保护事业是如何进一步融入到世俗生活中,实现了从精神领域向产业领域的转化,自身发展成为西方文化产业众多行业中的一个主要行业的;而探讨城市更新本阶段对整体性文化产业发展的推动则集中于文化产业主导地位确立、文化创意阶层社会地位提升、文化创意城市理念兴起等几个方面。研究认为70年代以后文化产业主导产业地位的确立主要是因为在城市更新背景下推动城市产业结构升级的需要促进了“产业文化化”的进程,从外部提供了文化产业发展的动力,而城市更新向市场化组织方式的转向又迫使文化领域更多采取“文化产业化”的发展方式,从内部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动力。此外,将文化创意阶层在90年代的全面崛起和全球范围内文化创意城市的兴起置于城市更新的视角下进行研究,也得出了一些新的结论。第三部分包括第五章,主要是探讨西方城市更新及文化产业发展实践对中国的启示。研究西方经验的根本目的在于指导中国的实践,本章立足于此,首先探讨了我国当前城市更新的情况,具体分析了我国城市更新的阶段性,并重点研究了我国城市更新实践与西方的差异,以避免生搬硬套西方经验。接下来,分析了西方城市更新及其影响下文化产业发展对我国相关实践的启示,本文认为,西方城市更新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历程,特别是70年代以后的更新转向,给我们最大的启示就是城市更新进程可以而且应该和发展城市文化产业结合起来,利用城市更新的机遇,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此外,在一些具体问题上西方经验也可以给我们较好的启示,如城市更新中注重文化遗产的保护,这是文化产业发展的资源基础;强调文化导向的城市更新,这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动力机遇;要正确发挥政府作用,这是文化产业发展的保障等。最后本章还结合近期产生广泛影响的山东省枣庄市台儿庄区通过“台儿庄古城”项目带动城市更新,进而推动城市文化产业发展的实践案例,探讨了城市更新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具体实践。结语部分对之前研究进行概括,指出本文研究的创新点和需要完善的地方。
解文婕[9](2012)在《交融与新生 ——跨界首饰设计初探》文中研究表明纵观当今设计界,我们会发现,在设计的领域被划分得越来越细致、越来越狭窄的同时,各领域间的交流与融合却越来越频繁。许多设计活动已无法准确将其定义在某个特定领域。跨界,正日益成为一种潮流和趋势。不论是在首饰行业还是其他艺术设计甚至更广泛的社会文化领域中,跨界作为一种思维模式和行为方法,被不断实践着。珠宝首饰作为一种艺术形式,是反映时代发展进程和社会文化演变的载体。随着经济文化的发展给人们带来的思想上的转变,首饰在人们生活中所占据的地位和起到的作用也一直在发生着变化。今天,首饰已经进入了一个发展更自由、更多元化的时代,通过与绘画、建筑、雕塑、产品、服装等领域的交集,首饰在交叉点上获得了发散性的思维和灵感,在与多领域的交流与融合中获得了新生。跨界对首饰来说,不仅仅是某种形式或元素的简单“挪用”或“移植”,而是在这个跨领域的过程中,首饰的涵义得以延伸,并增加了诸如人与人之间的互动,感官上的体验,行为习惯的一种养成等附加价值在里面。在这一趋势下,设计师应该以具有前瞻性、综合性的眼光与心态来对待和思考首饰设计中的跨界。
王治国[10](2010)在《长春万千百货公司发展战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全球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国内的百货零售业正面临着巨大的机遇与挑战。百货业能否在这样的一个背景下发展壮大起来,关键因素取决于有效的管理运营和正确的发展战略。在激烈的市场经济竞争中,准确的定位,有效的战略策略和高质量的服务水平,这些对于百货行业的发展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以长春万千百货公司为研究主体,对该公司的发展进行战略性研究,目的是为万千百货在长春的未来发展提出有效的战略策略,同时也为百货业的发展战略研究提供依据。本文应用战略研究的基本方法,对长春万千百货进行宏观环境分析和SWOT分析,找出长春万千百货所面临的外部的机会与威胁、结合万千百货的内部优势和劣势,为其进行市场细分定位、产品定位,并提出适当的战略方案,为其未来的发展提供战略性的参考。通过研究,长春万千百货在长春红旗街的细分市场定位应为中高档消费市场,所对应的消费群体为35岁以内的年轻消费者。产品定位为中高档时尚流行百货店。在百货开店初期建议实施差异化战略,尤其是服务差异化战略。在稳定发展阶段实施成本领先战略、人才发展战略及创新发展战略。万千百货应该充分利用城市综合体带来的价值链连锁效应,以高质量的服务理念吸引顾客,以全新的时尚理念引领消费。
二、新世纪珠宝首饰流行字母大趋势(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新世纪珠宝首饰流行字母大趋势(论文提纲范文)
(1)欧美当代艺术首饰创作理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源起 |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三、国内外研究概况 |
1.国外研究概况 |
2.国内研究概况 |
四、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一章 首饰与欧美当代艺术首饰 |
1.1 首饰概述 |
1.2 欧美当代艺术首饰的界定 |
第二章 欧美当代艺术首饰的源起与发展 |
2.1 现代设计运动对当代艺术首饰创作的促进 |
2.2 工作室手工艺运动推动当代艺术首饰的发展 |
2.3 现代艺术思潮对当代艺术首饰的渗透 |
2.4 英国“手工艺复兴运动”助力当代艺术首饰 |
2.5 后现代艺术与当代艺术首饰创作理念的融合 |
第三章 欧美当代艺术首饰创作理念 |
3.1 纯艺术形式的表达 |
3.1.1 可以移动的绘画 |
3.1.2 微型雕塑 |
3.1.3 可以佩戴的建筑 |
3.2 后现代的呈现 |
3.2.1 现成物首饰 |
3.2.2 波普首饰 |
3.3 概念艺术的探索 |
3.4 材料的变革 |
3.4.1 对首饰传统材料的革新 |
3.4.2 新材料的创新运用 |
3.5 首饰与身体关系的探讨 |
3.5.1 身体首饰 |
3.5.2 可穿戴概念的首饰 |
3.5.3 佩戴方式的革命 |
3.6 工艺复兴及创新运用 |
3.6.1 金属工艺 |
3.6.2 编织工艺 |
3.6.3 珐琅工艺 |
3.6.4 金属珠粒工艺 |
3.7 叙述故事 |
3.8 科技先锋 |
3.8.1 数字技术 |
3.8.2 技术创新 |
3.8.3 金属染色技术 |
3.8.4 宝石切割技术 |
3.9 超载静止 |
3.10 跨越界限 |
第四章 欧美当代艺术首饰关键人物及其创作理念 |
4.1 美国当代艺术首饰代表人物 |
4.1.1 亚历山大·卡尔德(Alexander Calder) |
4.1.2 玛格丽特·德·帕塔(Margaret De Patta) |
4.1.3 阿琳·费什(Arline Fisch) |
4.1.4 玛霄瑞·希克(Majorie Schick) |
4.1.5 罗伯特·埃本多夫(ROBERT EBENDORF) |
4.2 欧洲当代艺术首饰代表人物 |
4.2.1 赫尔曼·荣格 Hermann Junger(德国) |
4.2.2 奥托·昆兹利 Otto Kunzli(瑞士-德国) |
4.2.3 赫斯·贝克(Gijs Bakker 荷兰) |
4.2.4 格达·弗洛金格 Gerda Flockinger(英国 |
4.2.5 大卫·沃特金斯 David Watkins(英国) |
4.2.6 鲁·彼得斯(Ruudt Peters)(荷兰) |
4.2.7 马里奥·平顿(Mario Pinton 意大利) |
第五章 欧美当代艺术首饰的发展前景 |
5.1 研究与教学 |
5.2 展示、销售与收藏 |
5.3 身份确立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中译人名索引 |
作者在攻读博士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作者在攻读博士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 |
致谢 |
(2)立足于馆藏文物的博物馆文创产品的开发与营销 ——以六朝博物馆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本文所涉核心概念的定义与解释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三、研究方法与内容 |
第一章 博物馆文创产品开发与营销的历史与现状 |
第一节 开发与营销的历史 |
一、国外博物馆文创产品开发与营销的历史 |
二、国内博物馆文创产品开发与营销的历史 |
第二节 开发与营销的现状 |
一、与博物馆文创产业相关的法律法规 |
二、博物馆文创产品的开发与营销尚处于起步阶段 |
第二章 六朝博物馆文创产品开发与营销的现状与存在问题 |
第一节 开发与营销的现状 |
一、六朝博物馆的文创产品开发现状 |
二、六朝博物馆的文创产品营销现状 |
第二节 开发与营销存在的问题 |
一、六朝博物馆文创产品开发环节存在的问题 |
二、六朝博物馆文创产品营销环节存在的问题 |
第三章 六朝博物馆文创产品开发与营销之建议 |
第一节 文创产品开发之建议 |
一、优化文创产品开发环节 |
二、推进“众创”模式 |
第二节 文创产品营销之建议 |
一、博物馆商店硬件设施 |
二、博物馆商店软件设施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3)“配”已非“配”(论文提纲范文)
配饰成销售主角 |
始于美的必需品 |
璀璨未来 |
大事记 |
大趋势 |
(4)基于流行趋势的职业服装设计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文献综述 |
1.2.1 课题研究背景 |
1.2.1.1 流行趋势 |
1.2.1.2 职业服装设计 |
1.2.2 课题研究现状 |
1.2.2.1 时尚文化 |
1.2.2.2 流行趋势 |
1.2.2.3 职业文化 |
1.2.2.4 职业服装 |
1.3 论文结构、创新点和研究方法 |
第二章 流行趋势中的时尚文化 |
2.1 时尚文化的定义 |
2.2 时尚文化的表现 |
2.3 时尚文化在职业服装设计中的运用原则 |
第三章流行趋势对职业服装设计的作用 |
3.1 流行趋势的定义和表现 |
3.2 流行趋势在职业服装设计中的运用原则 |
3.2.1 流行风格的运用原则 |
3.2.2 流行色彩的运用原则 |
3.2.3 流行面料的运用原则 |
3.2.4 流行款式的运用原则 |
3.2.5 流行图案的运用原则 |
第四章 职业文化对职业服装设计的作用 |
4.1 职业文化的定义 |
4.2 职业文化的表现 |
4.3 职业文化在职业服装设计中的运用原则 |
第五章 职业服装创新设计方法 |
5.1 流行趋势与职业服装设计的关联分析 |
5.2 设计方法 |
5.3 设计实践 |
第六章 结论及未来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一 |
附录二 |
(5)阶层区隔与融合:高校教师结婚消费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缘起与研究意义 |
1.1.1 研究缘起 |
1.1.2 研究意义 |
1.2 相关概念界说 |
1.2.1 结婚消费 |
1.2.2 高校教师 |
1.2.3 中间阶层 |
第二章 研究方法的选取与应用 |
2.1 研究方法 |
2.1.1 资料收集 |
2.1.2 研究对象的选取与说明 |
2.1.3 资料分析 |
2.2 创新之处与研究局限 |
2.2.1 研究创新 |
2.2.2 研究难点 |
2.2.3 进一步的研究方向 |
第三章 文献综述与评议 |
3.1 西方学者关于中间阶层消费理论的演变 |
3.1.1 物质消费的起源 |
3.1.2 精神消费的发展 |
3.1.3 异化消费的兴起 |
3.1.4 他人消费的导向 |
3.1.5 符号消费的繁荣 |
3.1.6 文化资本消费的嵌入 |
3.2 对西方消费理论研究的评论与反思 |
3.3 中国学者关于中间阶层消费的研究成果 |
3.3.1 个性前卫的消费行为 |
3.3.2 阶层认同的消费方式 |
3.3.3 多元变化的消费结构 |
3.3.4 理性适度的消费文化 |
3.3.5 品味表征的消费观念 |
3.4 对中国消费理论研究的述评与反思 |
第四章 结婚消费:理论与实践的双重逻辑 |
4.1 婚姻支付理论的发展历程 |
4.1.1 婚姻支付理论的功能视角 |
4.1.2 婚姻支付理论的意义维度 |
4.1.3 婚姻支付理论的影响因素 |
4.1.4 婚姻支付理论脉络述评 |
4.2 改革开放以来结婚消费的年代特征 |
4.2.1 20世纪70年代:有了“三大件”,结婚有面子 |
4.2.2 20世纪80年代:婚礼席和花车队得“像样” |
4.2.3 20世纪90年代:婚纱照套系、蜜月旅行必不可少 |
4.2.4 21世纪至今:没有房子不成家 |
4.3 结婚消费变化的总体特点及表现 |
4.3.1 结婚消费项目繁多、总量激增、无奈啃老 |
4.3.2 女性主体地位凸显,女方家庭投入比例增加 |
4.3.3 新婚家庭储备增多,精神物质资本不可或缺 |
4.4 高校教师结婚消费的实践逻辑 |
4.4.1 生存必需型消费向精神发展型消费的转变 |
4.4.2 单纯物品消费转向复杂符号消费的逻辑 |
4.4.3 喜爱从众风消费转向偏好个性化消费的趋势 |
4.4.4 节俭仪式型消费向理性享受型消费的延伸 |
第五章 个案深描:两个典型结婚消费的案例分析 |
5.1 个案的选取及说明 |
5.2“HL和ZJS”的并肩奋斗 |
5.2.1 婚姻本质:亲密关系的建构与强化 |
5.2.2 社会契约:夫妻职责的义务与权利 |
5.3“ESY家”两代高教人的结婚消费账本 |
5.3.1 消费变迁:“代理消费”到“反向社会化” |
5.3.2 消费区隔:“代际延续”与“品位阶层” |
第六章 影响因素:显性与隐性的真实意蕴 |
6.1 传统文化:高校教师结婚消费的“内在规范” |
6.2 代际传承:高校教师结婚消费的“坚强后盾” |
6.3 职业约束:高校教师结婚消费的“无形准绳” |
6.4 收入水平:高校教师结婚消费的“有形制约” |
6.5 福利制度:高校教师结婚消费的“稳定保障” |
第七章 阶层区隔与融合:高校教师的结婚消费镜像 |
7.1 区隔逻辑:消费行为与关系网络的互动 |
7.1.1 消费的时空区隔:符号意涵的网络联结 |
7.1.2 消费的代际区隔:自由多元的个性彰显 |
7.1.3 消费的阶层区隔:身份象征的功能映射 |
7.2 融合机制:阶层品位和身份认同的拓展 |
7.2.1 消费文化的融合:传统与现代兼容的价值取向 |
7.2.2 消费观念的融合:奢侈与节俭并存的理性选择 |
7.2.3 消费行为的融合:身份与品位互构的阶层特征 |
7.3 阶层区隔与融合:中间阶层消费与自我身份认同 |
第八章 研究结论与理论思考 |
8.1 研究结论 |
8.1.1 高校教师结婚消费表征着阶层区隔与融合 |
8.1.2 引导合理结婚消费,构建和谐婚姻关系 |
8.2 理论思考 |
8.2.1 重视中间阶层消费困境,发挥中间阶层积极力量 |
8.2.1.1 转型期中国社会中间阶层的消费困境 |
8.2.1.2 中间阶层:具有缓冲与示范功能的积极力量 |
8.2.2 阶层区隔与融合是过程与目标的统一 |
8.2.2.1 阶层区隔:现实有效性和有限性 |
8.2.2.2 阶层融合:历史变迁与历史目标 |
8.2.3 对知识分子社会作用的再思考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后记 |
(6)“粉红经济”影响下小众首饰的现状及发展趋势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意义及基本框架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选题背景、起因 |
1.4 方法及创新之处 |
第2章 粉红经济概念 |
2.1 粉红经济概念解析 |
2.2 粉红产业的现状 |
2.2.1 粉红经济发展概况 |
2.2.2 国内外粉红经济现状 |
2.2.2.1 国内粉红经济低调潜行 |
2.2.2.2 国外粉红经济迅速崛起 |
第3章 粉红浪潮对传统产品影响 |
3.1 新风尚对传统的影响 |
3.2 我国粉红市场发展趋势 |
第4章 小众首饰在粉红经济的表现 |
4.1 国内外小众首饰品牌发展现状 |
4.1.1 国际市场中小众首饰发展现状 |
4.1.2 我国市场中小众首饰发展现状 |
4.2 小众珠宝受众群体分析 |
4.2.1 客户群及消费心理 |
4.2.2 审美意识 |
4.2.3 迫切需求 |
4.3 小众首饰市场存在的问题 |
4.4 目前市场基于同性恋文化的小众首饰现有创作元素概况 |
第5章 同性恋人群珠宝首饰的创新思考 |
第6章 结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7)近代早期英国的收藏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1章 近代早期英国收藏的兴起和发展 |
1.1 简述近代之前的收藏 |
1.2 近代早期英国收藏史的几个阶段 |
1.2.1 都铎时期 |
1.2.2 斯图亚特前期 |
1.2.3 内战到斯图亚特复辟时期 |
1.2.4 斯图亚特后期和汉诺威前期 |
1.3 影响收藏的社会条件 |
1.3.1 物质基础的奠定 |
1.3.2 社会结构的重组 |
1.3.3 文化和生活的变迁 |
第2章 收藏者 |
2.1 收藏者的身份及其收藏的动机和目的 |
2.1.1 教士 |
2.1.2 王室成员和贵族 |
2.1.3 乡绅、商人等中间阶层 |
2.1.4 大众阶层 |
2.2 收藏的渠道和方式 |
2.2.1 购买和赞助 |
2.2.2 贸易、探险和殖民 |
2.2.3 交换或赠送 |
2.2.4 遗产、转让和强制性所得 |
2.2.5 捐赠和呈缴 |
第3章 收藏品 |
3.1 藏品的类别 |
3.1.1 书籍和手稿 |
3.1.2 艺术品和装饰 |
3.1.3 珍奇物 |
3.2 藏品的交易 |
3.2.1 交易的方式 |
3.2.2 交易的地点 |
3.2.3 藏品的宣传 |
3.2.4 藏品的拍卖 |
3.3 藏品的鉴赏 |
3.3.1 材质和外观 |
3.3.2 内容和版本 |
3.3.3 鉴赏的专业化 |
第4章 收藏的意义及影响 |
4.1 对社会的影响 |
4.2 收藏的现代化 |
4.2.1 公共收藏与私人收藏分离 |
4.2.2 公共收藏机制的建立 |
4.2.3 完善的收藏体系的形成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8)西方城市更新推动下的文化产业发展研究 ——兼论对中国相关实践的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
CONTENTS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第一节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一、选题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相关研究综述 |
一、对西方城市更新的研究 |
二、对西方文化产业发展理论的研究 |
三、对西方城市更新与文化产业发展关联的研究 |
四、已有研究的不足 |
第三节 研究思路及方法 |
一、以史为本与兼跨学科相结合的研究视角 |
二、整体论证与微观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手法 |
三、理论演绎与个案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框架 |
第二章 西方城市更新与文化产业发展的相关理论研究基础 |
第一节 经历发展理念范式转变的两个概念 |
一、从城市更新(Urban Renewal)到城市复兴(Urban Regeneration) |
二、从文化工业(Culture Industry)到文化产业(Culture Industries) |
三、思想理念范式的转变 |
第二节 城市更新对文化产业发展推动的理论研究基础 |
一、研究的支点——文化产业发展的时空性内涵 |
二、研究的分期——70年代为界划分的两个重要发展阶段 |
三、研究的路径——西方城市更新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两条线索 |
第三章 西方早期城市更新运动与文化产业的启蒙发展 |
第一节 40-60年代城市更新运动的概况 |
一、战后初期的城市更新 |
二、学者对早期城市更新的批判与城市更新思想范式的转变 |
三、政府的反思及50年代中期以后城市更新的转向 |
第二节 城市更新运动影响下文化产业的早期发展 |
一、对早期城市更新的反思推动文化遗产保护事业的起步与发展 |
二、城市更新推动了大众文化发展繁荣 |
三、城市更新影响下文化创意阶层诞生及其在大众文化正名中的作用 |
第四章 西方城市更新的转向与文化产业的繁荣 |
第一节 70年代以后城市更新的新转向 |
一、70年代以后城市更新转向的背景 |
二、70年代以后城市更新的转向 |
第二节 城市更新70年代以后转向对文化产业发展的新影响 |
一、城市更新推动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的新发展 |
二、城市更新的新转向为文化产业主导产业地位确立提供发展动力 |
三、城市更新的转向推动文化创意阶层作为社会核心阶层地位确定 |
四、城市更新范围视角的变化催生文化创意城市的发展理念与实践 |
第五章 西方城市更新及文化产业发展实践对中国的启示 |
第一节 我国当前城市更新的概况 |
一、我国城市更新的阶段 |
二、我国城市更新与西方的差异 |
第二节 西方城市更新及其影响下文化产业发展对我国的启示 |
一、根本的启示 |
二、具体的启示 |
第三节 基于台儿庄城市更新与文化产业发展的实例分析 |
一、台儿庄城市发展概况 |
二、台儿庄城市更新的情况 |
三、台儿庄城市更新推动下文化产业的发展 |
四、台儿庄模式的发展前景探讨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文献目录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9)交融与新生 ——跨界首饰设计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的缘起 |
1.2 课题研究的重点及其目的 |
1.3 课题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第2章 跨界现象概述 |
2.1 学科交叉的出现 |
2.1.1 文艺复兴的繁荣 |
2.1.2 各领域出现的学科交叉 |
2.2 跨界概念的出现及其原因 |
2.2.1 跨界概念的出现 |
2.2.2 跨界出现的原因 |
2.3 跨界设计概述 |
2.3.1 跨界设计的定义 |
2.3.2 设计中的跨界现象 |
2.3.3 跨界设计模式分类 |
第3章 跨界首饰的出现与发展 |
3.1 首饰的发展与变革 |
3.1.1 首饰定义的延伸 |
3.1.2 首饰功能的变革 |
3.2 当今跨界首饰发展概述 |
3.2.1 跨界首饰崭露头角 |
3.2.2 商业跨界首饰的兴起 |
3.3 跨界首饰与传统首饰的区别 |
3.3.1 功能 |
3.3.2 材质 |
3.3.3 实现方式 |
3.4 跨界首饰设计出现的原因及其现实意义 |
3.4.1 出现原因 |
3.4.2 现实意义 |
3.5 跨界首饰分类 |
第4章 首饰在多艺术领域的跨界 |
4.1 首饰与绘画 |
4.1.1 首饰的艺术表现性 |
4.1.2 艺术家与首饰创作 |
4.2 首饰与雕塑 |
4.2.1 空间构成与首饰造型 |
4.2.2 现代首饰的雕塑化 |
4.2.3 雕塑与首饰的区别与共性 |
4.3 首饰与插画 |
4.3.1 插画与服装 |
4.3.2 首饰和插画的结合 |
4.3.3 插画首饰实践 |
4.4 首饰与建筑 |
4.4.1 建筑理念对首饰的影响 |
4.4.2 建筑元素与首饰设计 |
4.4.3 建筑师与首饰——弗兰克.盖里 |
4.5 首饰与产品 |
4.5.1 首饰的功能化趋势 |
4.5.2 具有首饰形态的功能产品 |
4.5.3 施华洛世奇的跨界营销 |
4.6 小结 |
第5章 对跨界首饰未来发展的构想与展望 |
5.1 对设计师的要求 |
5.1.1 拥有某个领域的专业知识 |
5.1.2 对多个领域有所了解,打破思维壁垒 |
5.2 对品牌的要求 |
5.2.1 加强品牌之间的合作 |
5.2.2 加强品牌与设计师之间的合作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10)长春万千百货公司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相关概念及理论回顾 |
1.3.1 城市综合体 |
1.3.2 战略管理相关理论回顾 |
1.4 结构安排及主要内容 |
第二章 百货业发展状况 |
2.1 百货零售业介绍 |
2.1.1 百货的分类和定位 |
2.1.2 百货经营模式 |
2.1.3 百货未来的发展方向 |
2.1.4 百货业的核心竞争力 |
2.2 国外百货业发展综述 |
2.2.1 国外百货发展历史 |
2.2.2 国外百货发展现状 |
2.3 国内百货业发展综述 |
2.3.1 国内百货发展历史 |
2.3.2 国内百货发展现状 |
第三章 长春万千百货发展现状 |
3.1 大连万达集团介绍 |
3.2 万千百货有限公司介绍 |
3.3 万千百货公司的经营模式 |
3.3.1 万千百货经营定位 |
3.3.2 万千百货管理特点 |
3.3.3 万千百货盈利模式 |
3.4 长春万千百货有限公司介绍 |
第四章 长春万千百货经营环境分析 |
4.1 外部环境因素分析 |
4.1.1 政治与经济因素 |
4.1.2 人口因素 |
4.1.3 社会与文化因素 |
4.2 长春万千百货SWOT分析 |
4.2.1 长春万千百货的优势(S) |
4.2.2 长春万千百货劣势(W) |
4.2.3 外部机会(O) |
4.2.4 外部威胁(T) |
4.3 细分市场分析 |
4.3.1 竞争对手分析 |
4.3.2 长春商圈消费特点分析 |
4.3.3 消费者分析 |
4.4 产品定位分析 |
4.4.1 针对竞争者的定位分析 |
4.4.2 针对消费能力的定位分析 |
第五章 长春万千百货发展战略研究 |
5.1 目标定位 |
5.2 起步阶段发展战略 |
5.2.1 产品差异化战略 |
5.2.2 服务差异化战略 |
5.2.3 品牌差异化战略 |
5.3 稳步阶段发展战略 |
5.3.1 成本领先战略 |
5.3.2 人才发展战略 |
5.3.3 创新发展战略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新世纪珠宝首饰流行字母大趋势(论文参考文献)
- [1]欧美当代艺术首饰创作理念研究[D]. 胡世法. 上海大学, 2021
- [2]立足于馆藏文物的博物馆文创产品的开发与营销 ——以六朝博物馆为例[D]. 孙梦露. 南京师范大学, 2018(01)
- [3]“配”已非“配”[J]. 云娟娟. 中国服饰, 2017(03)
- [4]基于流行趋势的职业服装设计方法研究[D]. 李超逸. 东华大学, 2016(05)
- [5]阶层区隔与融合:高校教师结婚消费研究[D]. 郑琳. 吉林大学, 2016(08)
- [6]“粉红经济”影响下小众首饰的现状及发展趋势研究[D]. 徐萌.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6(02)
- [7]近代早期英国的收藏初探[D]. 刘东. 河北大学, 2013(S2)
- [8]西方城市更新推动下的文化产业发展研究 ——兼论对中国相关实践的启示[D]. 张伟. 山东大学, 2013(10)
- [9]交融与新生 ——跨界首饰设计初探[D]. 解文婕. 北京服装学院, 2012(05)
- [10]长春万千百货公司发展战略研究[D]. 王治国. 吉林大学, 201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