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45号优质碳素结构钢的冶炼开发(论文文献综述)
王伟男[1](2018)在《65Mn钢生产工艺优化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2015年以来,国丰公司优质碳素结构钢产量逐月增加。以典型65Mn钢为主,2015年65Mn钢产量18800吨;而2016年1至3月份产量就达到5800吨。但随着65Mn钢产量增加,生产及使用过程暴露出的质量问题也日益突出,不但产生了较多的质量异议及厂内质量废品,还严重制约了公司优质碳素结构钢产能的发挥。65Mn钢主要反映出的问题主要有成分异常、中心偏析、铸坯纵裂及水口絮流等。经过65Mn工艺研究及优化,得到如下结论:(1)转炉工序增碳操作采用低氮焦油增碳剂代替原来的煤质增碳剂,增碳剂融化速度快,增碳量稳定,能够保证良好的精炼钢水条件。(2)精炼工序采用硅铁粉代替铝粉造渣,可减少钢渣Al2O3含量,提高精炼白渣对Al2O3的吸附数量,有效提高钢水纯净度,降低水口絮流事故。(3)65Mn钢水浇注中包温度控制在1515±5℃,能够缓解铸坯中心偏析和疏松缺陷。(4)稳定结晶器进水温度,优化结晶器水量1900 L/min,结晶器进、出水温度升幅控制在7.5℃;消除季节对结晶器进水温度的影响,稳定结晶器冷却强度。(5)65Mn钢浇注时结晶器锥度控制在1.5~1.6mm,保证其传热效果;65Mn浇注过程二冷区采取弱冷方式,二冷比水量为0.52-0.544 L/t,能够减弱铸坯纵裂缺陷的程度。
张帅[2](2014)在《宣钢Ф75mm25钢生产实践》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介绍了宣钢开发生产Ф75 mm 25钢的冶炼、LF炉精炼、连铸工艺和轧制工艺,并对铸坯和成品进行了低倍组织、力学性能等检测。通过合理控制生产工艺参数,宣钢生产的25钢均满足GB/T 699-1999《优质碳素结构钢》的要求,成品钢的低倍组织和热顶锻合格率较高,可以满足用户的使用要求。
王琳松[3](2014)在《水钢高效率低成本洁净钢生产》文中提出为了把水钢建设成为精品长材生产基地,水钢炼钢厂开展了高效率低成本洁净钢生产平台建设,通过铁水预脱硫选择、转炉长寿命复吹的研究与优化、LF快速精炼及高效恒速连铸技术等集成的工艺优化,并通过对不同要求和冶炼特点的钢种选择不同生产路线,以专线化的生产模式优化了流程网络和物流动态有序运行,实现了现有钢种的高效、低成本洁净生产。实物检验结果表明:在不增加生产成本的前提下,批量生产的82B达到wO≤0.002%、wS≤0.006%和wN≤0.004%级别的水平,脆性氧化铝类和球状氧化物类夹杂物均得到有效控制,极少发现硅酸盐类和硫化物类夹杂物,90%以上夹杂物的尺寸在10μm以内,达到了较高的洁净度。
周春林[4](2013)在《应用钒钛磁铁矿生产高品质钢铁材料关键技术问题的研究》文中提出本研究针对承钢以钒钛磁铁矿为主要原料的冶炼流程,从顺应钒钛磁铁矿冶炼的特殊规律出发,首先解决了铁水粘罐、脱硫能力低、转炉半钢冶炼等关键技术难题,再通过优化操作,解决了炼铁—脱硫—提钒—炼钢—连铸工艺流程和工艺环节的瓶颈,并通过对炼钢系统的质量调查研究,初步建立起了承钢低成本洁净钢冶炼平台。本论文主要工作和创新性研究成果如下:1、通过铁水连续脱硫装置开发与结构优化,解决了钒钛铁水脱硫困难的难题,且为纯净钢的冶炼创造了条件;不但提高了脱硫率,而且实现了渣铁的自动分离;这套系统设备简单、运行可靠,操作简便、占地和环境负荷小,脱硫稳定、效果好;脱硫成本低。(1)通过对挡墙和喷枪位置的优化,增加了铁水在包内的停留时间,使脱硫粉剂与铁水反应时间增长,不但降低了铁水的温降,提高了脱硫率,而且实现了渣铁的自动分离。(2)脱硫罐去掉挡墙后,喷枪靠近出口位置时铁水流动情况较好,可以解决生产过程中遇到的脱硫罐利用率低的问题。(3)这套设备简单、运行可靠,操作简便、占地和环境负荷小,脱硫稳定、效果好;脱硫成本低于喷粉法,具有推广价值。2、针对钒钛铁水温度低、带渣多和易粘罐的特点,通过加入改性剂改善罐渣的性能、状态,较好控制了钒钛铁水粘罐的增重速率及影响范围,解决了钒钛磁铁矿高炉冶炼粘罐特别严重的世界难题,对钒钛磁铁矿的冶炼生产的顺行具有重要意义。(1)通过该技术的应用,大幅度地提高了承钢混铁炉和鱼雷罐的炉衬寿命,减少了耐火材料消耗,增加了效益,生产更加顺畅。(2)通过技术改进,使入提钒转炉的渣量比改进前得到了明显的减少,不仅消除了对钒渣质量的影响,而且钒渣质量得到了明显的改善。3、从炼钢各工序质量调查入手,研究了半钢条件下纯净钢生产工艺技术,初步建立起了纯净钢生产工艺流程及各工序控制目标。根据质量调查结果,对连铸中间包和结晶器流场进行了研究。(1)铸坯中氧含量由工艺优化前的60ppm控制到工艺优化后的15ppm以下,表明工艺优化后洁净度控制较好;(2)浇铸过程中从钢包到中间包,钢水存在增氧、增氮现象,尤其在每炉开浇时较为明显;结晶器中钢水也存在二次氧化;铸坯中夹杂物主要为3~10μm的铝酸钙夹杂、CaS夹杂及Al2O3+CaO+CaS复合夹杂,部分铸坯发现有裂纹,表明结晶器流场和中间包结构有待优化。4、根据质量调查结果,对连铸中间包和结晶器流场进行了研究。参考实验室实验结果,对连铸进行了工艺优化,工艺改进前后取样分析结果表明:(1)改进前后钢中总氧降幅达12%;(2)显微夹杂物数量从4.76个/mm2降至3.94个/mm2。(3)大型夹杂物主要成分是钙铝酸盐-硅铝酸盐-耐材,改进前后夹杂物含量由5.33mg/10kg下降到1.15mg/10kg。(4)改进后的工艺参数能减小结晶器表面流速的差距,有利于结晶器内流场稳定。随着铁水粘罐、脱硫能力低、半钢炼钢纯净度等钒钛矿冶炼中的关键技术问题的攻克,解决了承钢长期困扰生产的主要问题,从而加大了纯净钢开发的力度,建立起纯净钢生产工艺流程及各工序控制目标。
周春林,梁新维,周学宇,高剑辉,戴云阁,刘春明[5](2012)在《非合金结构钢生产的质量状况及改进措施》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概括介绍了我国非合金结构钢的发展现状,从优化质量的角度探讨了非合金结构钢的生产过程和质量问题,并指出了在现有生产条件下进一步提高质量的可能性.
张博学,王宝华,刘玉伟,张文彪[6](2011)在《提高优质碳素结构钢纯净度的研究》文中提出45#钢是优质碳素结构钢中使用最普遍的一种,主要用于制作各种轴、辊、拉杆、齿轮等机器的运动零部件。钢的纯净度主要受非金属夹杂物的影响,非金属夹杂物不仅破坏了钢的连续性和致密性,而且对钢的产品质量也会带来极大的危害。因此,提高钢液纯净度,主要是降低钢液中所含夹杂物的数量。为了提高优质碳素结构钢的生产水平和质量,采用了连续跟踪、系统取样的实验方法,在承钢炼钢厂现行工艺条件下,从转炉→钢包吹氩→中间包→结晶器→铸坯全过程对7炉45#钢进行了纯净度的调查研究,获得了各阶段钢水和铸坯的质量信息,以及非金属夹杂物的存在状况和规律。通过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对影响钢质量和纯净度的工艺因素进行了探讨并指出了相应的改进方向和措施。
刘春明,周春林,高剑辉,王健,戴云阁[7](2011)在《我国非合金结构钢发展概述》文中研究指明介绍了我国非合金结构钢的发展、分类、技术标准、以及技术标准的国内外对比情况.着重对非合金结构钢的生产技术进步和生产实践进行了概述.
虞海燕[8](2011)在《我国西北地区钢铁产业发展战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中国西北地区地域辽阔、人口较少,由于历史、环境等因素,经济基础较为薄弱,属于欠发达地区。近些年来,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西北地区经济取得了较快速发展。我国西北地区的钢铁工业虽然起步晚,但在其经济总量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如何有效利用西北地区得天独厚的矿产资源和能源优势,发展循环经济,促进西北地区钢铁工业的科学发展,是一项十分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本文基于西北地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求,围绕钢铁产业可持续发展这一主题,以西北地区特大型钢铁联合企业—酒泉钢铁集团公司(简称酒钢)为重点对象开展研究,以期为西北地区钢铁产业结构调整提供决策咨询依据。全文主要内容如下:(1)在综合评述国内外钢铁工业的发展历程、现代钢铁工业的特点和发展趋势的基础上,客观分析了我国西北地区钢铁产业的生产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前景;从矿山资源利用、选矿、冶炼以及轧钢等工艺设备情况、生产现状、综合能耗水平、环保和清洁生产水平等方面入手,总结提出了酒钢寻求可持续发展的优势和面临的主要挑战。(2)从发展循环经济的角度,论证了酒钢遵循“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原则实施中长期发展规划的必要性、紧迫性和可行性;提出通过物质流、能量流、水资源流的减量化和再循环利用,实现资源能源消耗降低、产品档次质量提高、污染物以及碳排放减少、经济效益增加、竞争能力增强,使企业步入“资源效率提高—能耗降低—环境改善—成本降低—竞争能力提高”的良性循环。(3)基于剖析酒钢生产设备、产品、能源、资源等的现状,结合酒钢“十二五”发展战略目标,提出以低成本、高效益、全方位、综合发展的思路来提升酒钢在行业中的竞争力;以酒钢铁前、炼钢、轧钢等主要工序以及关联产业的发展为例,探讨了实施低成本可持续发展策略中的若干关键问题,论证了酒钢实施低碳经济的可行性,并对甘肃省乃至西北地区钢铁工业发展循环经济提出了一些具体措施。(4)基于西北地区的特点和经济建设发展需求,对酒钢钢材产品的品种结构进行了深入分析,指出了目前产品结构中存在的问题;提出酒钢在经历了由棒线材到扁平材、由普碳钢到不锈钢的二次重大产品结构调整后,今后必须由注重数量增长和规模扩张转移到以提高产品质量、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更加注重经济效益的轨道上。逐步形成普碳钢的拳头产品,增加高附加值产品的比例,扩大不锈钢的品种、产能和产量,是酒钢实施产品结构调整中需要重点关注的内容。(5)西北地区钢铁工业下一步发展,要贯彻“依靠科技,重视创新,人才为本”的思想;通过完善科技管理体制,建立科研开发平台,汇聚多层次科技人才队伍,形成鼓励创新的氛围,使酒钢等西北地区钢铁企业的科技工作得到快速发展,为钢铁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技术保障和智力支撑。本文完成之时,适逢国家“十二五”发展规划即将启动、西部大开发进入新阶段的关键时期,希望本文对西北地区钢铁产业的分析和建议能够为西北地区经济发展战略研究提供有益的参考。
刘钢[9](2010)在《萍钢45#钢生产工艺优化研究》文中提出本文结合萍钢安钢实际生产装备情况,对品种钢45#钢生产工艺进行了研究,采用大渣量单渣法转炉脱磷技术,配合铁水预处理单喷镁法脱硫工艺以及炉后优化脱氧合金化技术或LF炉精炼脱硫工艺,对45#钢的两种生产工艺方案从转炉脱磷、转炉终点情况、夹杂物控制、铸坯质量以及不同的脱硫效果等方面进行对比分析,并对两种工艺中成本控制进行了简要分析。通过研究发现,在两种工艺实施条件下,转炉采用大渣量单渣法脱磷能满足45#钢磷小于0.025%的成分设计要求,其中铁水Si越低越有利于成品磷的控制,即脱磷率越高;同时对在两种工艺终点碳(出钢碳)较低的情况下(C:0.05%~0.07%),即钢水氧含量较高的条件下,钢中夹杂物都能够达到质量要求,但LF炉精炼工艺更优于夹杂物的控制且成品硫更易于控制。实践中,铁水预处理脱硫后冶炼,成品硫值稍高于LF炉成品硫值分布,但在45#钢成分设计水平之内,在连铸配水机制相同的条件下,铸坯质量满足轧制要求,夹杂物等级在0.5~1.0之间波动,且具有很大的成本优势,吨钢成本比LF精炼成本下降36元/t钢。研究中也发现,连铸比水量过大会造成铸坯质量下降,在比水量控制在0.8~1.0L/kg、中间包温度控制在1525±10℃条件下,能实现铸坯质量最优化。
李传欣[10](2009)在《结构用碳素钢冷轧工艺优化》文中认为本钢冷轧薄板厂是目前我国北方地区重要的结构用碳素钢板生产基地,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本钢必须以市场为导向,以用户需求为出发点,以产品质量为立足点,不断开发出满足市场需要的新产品,才能在严酷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从上世纪九十年代末至今,冷轧厂开发研制了一般用结构用碳素钢,并对一般用结构用碳素钢已经能够稳定生产,生产量及产品质量日益提高,产品主要应用于建筑、机电等行业。本钢结构用碳素钢产品ST37系列退火工艺制度采用原Q235退火工艺,已经运行两年多,化学成分控制趋于稳定,前部工序工艺制度等均趋于成熟,工艺制度执行也趋于稳定。而通过一年来对ST37系列产品的成分和性能进行的详细分析,以及合同用户的要求,认为ST37系列产品的退火工艺制度还有不合理之处,需要开展进一步的研究,优化其工艺,以进一步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因此,本论文在总结以往工作经验的基础上,以理论分析数据为基础,以ST37.0为样品,着重对罩式退火炉的工艺制度以及平整延伸率进行改进和优化,并通过最终的性能测试来认定优化结果。
二、45号优质碳素结构钢的冶炼开发(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45号优质碳素结构钢的冶炼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1)65Mn钢生产工艺优化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前言 |
1.2 本课题研究目的及意义 |
1.3 主要内容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65Mn钢简介 |
2.2 65Mn钢主要性能 |
2.3 65Mn钢用途 |
2.4 国内大型企业研究概况 |
2.4.1 传统65Mn钢生产工艺 |
2.4.2 电磁搅拌 |
2.4.4 轻压下技术 |
2.4.5 薄板坯连铸连轧CSP |
第3章 国丰65Mn钢生产设备及工艺 |
3.1 转炉工艺制度 |
3.1.1 装入制度 |
3.1.2 造渣制度 |
3.1.3 供氧制度 |
3.1.4 温度制度 |
3.1.5 终点控制 |
3.1.6 出钢及脱氧合金化 |
3.2 精炼炉工艺流程 |
3.2.1 LF主要设备技术参数 |
3.2.2 供电及温度制度 |
3.2.3 吹氩制度 |
3.2.4 造渣制度 |
3.2.5 脱氧合金化制度 |
3.3 连铸设备工艺 |
3.3.1 连铸主要工艺参数 |
3.3.2 连铸主要设备参数 |
3.3.3 中包吹氩标准 |
3.3.4 中包渣层厚度标准 |
3.3.5 中包测温 |
3.3.6 中包浇注方式 |
3.3.7 结晶器液面控制 |
3.3.8 引锭封堵标准 |
3.3.9 出苗时间控制标准 |
3.3.10 起步拉速控制标准 |
3.3.11 结晶器和扇形段开口度设定标准 |
3.3.12 拉矫机上辊压力设定标准 |
3.3.13 结晶器冷却水量控制标准 |
3.4 65Mn生产工艺规程 |
3.4.1 65Mn钢成分控制范围 |
3.4.2 65Mn生产工艺条件 |
3.4.3 转炉终点控制 |
3.4.4 转炉温度控制 |
3.4.5 转炉出钢合金化 |
3.4.6 转炉出站成分 |
3.4.7 LF炉精炼过程温度控制 |
3.4.8 LF炉精炼工艺操作 |
3.4.9 LF炉出站钢水目标成分控制 |
3.4.10 连铸工序工艺参数 |
第4章 65Mn钢生产工艺优化研究与分析 |
4.1 转炉工艺 |
4.1.1 65Mn转炉终点成分 |
4.1.2 终点温度 |
4.1.3 增碳剂种类优化 |
4.2 精炼炉工艺 |
4.2.1 成分微调整 |
4.2.2 精炼渣系优化 |
4.3 连铸工艺操作 |
4.3.1 65Mn过热度优化 |
4.3.2 结晶器水冷优化 |
4.3.4 结晶器锥度 |
4.3.5 二冷制度优化 |
第5章 65Mn钢工艺优化试验方案 |
5.1 转炉工艺操作 |
5.1.1 转炉出钢成分要求 |
5.1.2 顶渣操作 |
5.2 LF炉工艺操作 |
5.2.1 LF炉出站成份 |
5.2.2 造渣制度 |
5.2.3 给温要求 |
5.2.4 软吹时间 |
5.3 连铸工艺操作 |
5.3.1 连铸工艺参数 |
5.3.2 连铸冷却制度 |
5.3.3 季节变化对结晶器水温影响 |
5.4 效果验证 |
5.4.1 65Mn窄范围控制 |
5.4.2 表面裂纹 |
5.4.3 低倍检验 |
5.4.4 带钢金相组织 |
5.5 小结 |
第6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2)宣钢Ф75mm25钢生产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研发方案 |
1.1 金相组织设计 |
1.2 工艺路线设计 |
1.3 化学成分设计 |
2 工艺控制 |
2.1 转炉工艺控制 |
2.1.1 终点成分控制 |
2.1.2 出钢过程物料加入顺序 |
2.2 LF精炼工艺控制 |
2.2.1 精炼造渣、脱氧操作 |
2.2.2 吹氩过程操作 |
2.3 连铸工艺控制 |
2.3.1 开浇准备工作 |
2.3.2 连浇过程控制 |
2.3.3 铸坯表面及内部质量 |
2.4 轧钢工艺控制 |
2.4.1 原料加热要求 |
2.4.2 轧制要求 |
2.5 检化验要求 |
3 理化检验 |
3.1 冶炼化学成分 |
3.2 铸坯质量 |
3.3 低倍组织 |
3.4 力学性能检验 |
3.5 金相组织 |
3.6 脱碳层检测 |
3.7 热顶锻检验 |
4 结论 |
(3)水钢高效率低成本洁净钢生产(论文提纲范文)
1 主要装备情况 |
2 基础支撑技术的进步 |
2.1 铁水预处理技术 |
2.2 转炉冶炼技术 |
2.2.1 长寿复吹研究 |
2.2.2 溅渣护炉与炉型控制 |
2.2.3 高效吹炼 |
2.2.4 精确终点控制 |
2.3 LF精炼工艺 |
2.3.1 底吹砖布置优化 |
2.3.2 成分调整工艺优化 |
2.3.3 缩短精炼周期 |
2.3.4 喂丝设备改进 |
2.4 连铸工艺 |
2.4.1 全保护浇注的优化 |
2.4.2 连铸机高效恒拉速的实现 |
2.5 高效率及低成本技术 |
2.5.1 工序间的衔接匹配 |
2.5.2 各工段的洁净度 |
3 建立专线化生产路线 |
3.1 低碳低硅软线钢 |
3.2 30MnSi和30~55号优质钢 |
3.3 82B系列、优质硬线、弹簧钢、合金焊线和冷镦(铆螺)钢 |
3.3.1 铁水捞渣后进转炉吹炼 |
3.3.2 全过程采用无铝合金脱氧 |
3.3.3 高拉碳出钢后硅脱氧 |
3.3.4 控制钢中氮含量 |
3.3.5 洁净度水平 |
3.4 帘线钢和优质弹簧钢 |
4 结语 |
(4)应用钒钛磁铁矿生产高品质钢铁材料关键技术问题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钢铁工业的发展趋势 |
1.2.1 世界炼铁状况及技术进步 |
1.2.2 中国炼铁的发展方向 |
1.2.2.1 坚持高炉炼铁主流程 |
1.2.2.2 加强高炉流程的改进和优化 |
1.2.2.3 炼铁流程的结论性意见 |
1.2.3 炼钢先进技术 |
1.2.3.1 转炉高废钢比炼钢 |
1.2.3.2 超高功率直流电弧炉 |
1.2.3.3 超纯净钢冶炼技术 |
1.2.3.4 新产品开发 |
1.3 钒钛磁铁矿冶炼 |
1.3.1 钒钛磁铁矿冶炼工艺 |
1.3.2 钒钛磁铁矿冶炼特点 |
1.3.3 高炉钒钛磁铁矿冶炼 |
1.4 承钢钒钛磁铁矿冶炼存在的问题 |
1.5 本论文的目的和研究内容 |
第2章 承钢钒钛铁水连续脱硫装置开发与结构优化 |
2.1 引言 |
2.2 工况流程设计 |
2.3 结构设计 |
2.4 效益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改善承钢含钒钛铁水粘罐工艺的研究与应用 |
3.1 引言 |
3.2 技术思路及研究内容 |
3.2.1 技术思路 |
3.2.2 研究内容 |
3.3 试验和实施方案 |
3.3.1 钒钛铁水与普通铁水性质对比分析 |
3.3.2 鱼雷罐粘罐物的物相检验 |
3.3.3 鱼雷罐粘渣形成原因分析 |
3.3.4 技术措施方案的制定、试验、优化和实施 |
3.4 试验结果及分析 |
3.4.1 钒钛铁水与普通铁水的性质对比 |
3.4.2 鱼雷罐各部位粘罐物的矿物特点 |
3.4.3 鱼雷罐粘罐成因分析 |
3.4.4 实施效果分析 |
3.5 工艺技术改进要点 |
3.6 实施效果推广应用情况分析 |
3.7 效益分析 |
3.8 遗留问题及改进意见 |
3.8.1 改质剂的改进 |
3.8.2 工艺改进 |
3.9 本章小结 |
第4章 工艺优化前承钢炼钢—连铸过程及连铸坯质量调查研究 |
4.1 引言 |
4.2 我国非合金结构钢发展概况 |
4.3 非合金结构钢生产的质量状况 |
4.3.1 钢水成分变化 |
4.3.1.1 钢中碳含量变化 |
4.3.1.2 钢中[N]含量变化 |
4.3.1.3 钢中总氧含量[TO]变化 |
4.3.2 渣中成分变化 |
4.3.3 铸坯凝固组织检验 |
4.3.4 试样的金相检验 |
4.3.5 铸坯试样的大样电解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承钢连铸机结晶器内流场优化研究 |
5.1 引言 |
5.1.1 实验原理 |
5.1.1.1 水模型相似条件的确定 |
5.1.1.2 钢渣界面相似条件的确定 |
5.1.1.3 结晶器内钢液卷渣的机理 |
5.1.1.4 浸入式水口吹气原理 |
5.1.2 实验装置与检测设备 |
5.1.2.1 水模型实验装置 |
5.1.2.2 实验检测设备 |
5.2 实验方法 |
5.2.1 结晶器流场的显示方法 |
5.2.2 液面波动和表面流速的测定方法 |
5.2.3 冲击压力 |
5.3 实验工艺参数 |
5.4 水模型实验结果与分析 |
5.4.1 板坯连铸结晶器内钢液的基本流动特征 |
5.4.2 断面900板坯连铸结晶器内钢水流动特征 |
5.4.2.1 工艺参数对断面900结晶器内液面波动的影响 |
5.4.2.2 工艺参数对断面900结晶器内液面流速的影响 |
5.4.2.3 工艺参数对断面900结晶器内压力的影响 |
5.4.3 断面1100、1250、1500和1650结晶器内钢水流动特征 |
5.5 卷渣实验结果 |
5.6 浸入式水口吹气实验结果及分析 |
5.6.1 水口吹气量对液面波动的影响 |
5.6.2 水口吹气量对表面流速的影响 |
5.6.3 侵入式水口吹气实验小结 |
5.7 最佳工艺参数 |
5.8 本章小结 |
第6章 承钢连铸中间包结构优化 |
6.1 引言 |
6.2 水模型的建立与实验方法 |
6.2.1 实验原理 |
6.2.1.1 物理模拟与相似准则 |
6.2.1.2 相似准数分析与计算 |
6.2.1.3 实验参数的确定 |
6.2.2 实验设备 |
6.2.3 实验方法及评价指标 |
6.2.3.1 刺激—响应实验方法 |
6.2.3.2 停留时间分布曲线与混合模型 |
6.2.3.3 流场显示技术 |
6.2.3.4 实验优化准则 |
6.3 实验过程与实验方案 |
6.3.1 实验过程 |
6.3.2 实验方案 |
6.4 实验结果与讨论 |
6.4.1 原型中间包结构及流场分布 |
6.4.1.1 实验描述 |
6.4.1.2 原型中间包流场实验结果 |
6.4.1.3 原型RTD曲线分析 |
6.4.1.4 原型流场分析 |
6.4.2 第一阶段实验 |
6.4.3 第二阶段实验 |
6.4.4 第三阶段实验 |
6.4.5 第四阶段实验 |
6.4.6 优化实验 |
6.5 本章小结 |
第7章 承钢工艺优化后炼钢—连铸过程及连铸坯质量调查研究 |
7.1 引言 |
7.2 研究内容和方法 |
7.2.1 生产工艺 |
7.2.2 系统取样 |
7.2.3 试样加工与分析 |
7.3 实验结果与分析 |
7.3.1 钢中T[O]、[N]分析结果 |
7.3.1.1 各工序钢水中T[O]的变化 |
7.3.1.2 各工序钢水中[N]的变化 |
7.3.2 夹杂物的分析 |
7.3.2.1 LF前后钢样中显微夹杂物的形貌和成分 |
7.3.2.2 中间包过程钢样中显微夹杂物的形貌和成分 |
7.3.2.3 铸坯中显微夹杂物的形貌和成分 |
7.3.3 炉渣的分析 |
7.3.3.1 转炉炉渣分析 |
7.3.3.2 LF炉精炼过程精炼渣分析 |
7.4 本章小结 |
第8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
致谢 |
作者简介 |
(5)非合金结构钢生产的质量状况及改进措施(论文提纲范文)
1 调查研究范围和方法 |
2 调查研究结果 |
2.1 非合金结构钢水成分变化 |
2.1.1 钢中碳含量变化 |
2.1.2 钢中氮含量变化 |
2.1.3 钢中总氧量变化 |
2.2 渣中成分变化 |
2.3 铸坯凝固组织检验 |
2.4 试样的金相检验 |
2.5 铸坯试样的大样电解 |
3 结语与展望 |
(8)我国西北地区钢铁产业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现代钢铁工业的特点 |
1.2 世界钢铁工业发展及现状 |
1.2.1 世界钢铁工业发展历程 |
1.2.2 世界钢铁工业现状 |
1.3 国内钢铁工业发展及现状 |
1.3.1 国内钢铁工业发展历程 |
1.3.2 国内钢铁工业现状 |
1.4 国内钢铁工业存在的问题 |
1.5 国内钢铁工业发展趋势 |
1.6 我国西北地区钢铁工业概况 |
1.7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西北地区钢铁企业现状分析 |
2.1 酒泉钢铁集团公司现状分析 |
2.1.1 矿山资源及开采现状 |
2.1.2 选矿设备及生产能力 |
2.1.3 铁前设备及生产能力 |
2.1.4 炼铁设备及生产能力 |
2.1.5 炼钢设备及生产能力 |
2.1.6 热轧设备及生产能力 |
2.1.7 冷轧设备及生产能力 |
2.1.8 能耗、环保、资源水平 |
2.2 新疆八一钢铁股份有限公司现状分析 |
2.3 西宁特殊钢股份有限公司现状分析 |
2.4 小结 |
第3章 西北地区钢铁企业循环经济发展战略 |
3.1 西北地区能源资源禀赋特点 |
3.1.1 资源分布总体情况 |
3.1.2 铁矿资源分布及特点 |
3.2 钢铁企业循环经济发展战略 |
3.2.1 煤资源梯度利用 |
3.2.2 铁矿资源开发利用 |
3.2.3 钢铁冶金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 |
3.3 钢铁生产资源优化配置 |
3.3.1 物质流 |
3.3.2 能源流 |
3.3.3 水资源流 |
3.4 小结 |
第4章 酒钢低成本可持续发展战略 |
4.1 低成本发展战略的指导思想 |
4.2 钢铁主业低成本可持续发展战略 |
4.2.1 铁前发展战略 |
4.2.2 炼钢发展战略 |
4.2.3 轧钢发展战略 |
4.3 关联产业整合优化发展战略 |
4.3.1 铬、镍、钨、钼资源开发 |
4.3.2 伴生铜矿资源开发 |
4.3.3 电解铝及铝合金产业发展 |
4.4 低碳经济发展战略 |
4.5 小结 |
第5章 酒钢钢铁产品结构调整策略 |
5.1 产品结构现状分析 |
5.1.1 碳钢产品结构 |
5.1.2 不锈钢产品结构 |
5.2 产品结构调整思路 |
5.2.1 指导思想 |
5.2.2 产品发展方向 |
5.3 产品结构调整内容 |
5.3.1 不锈钢产品 |
5.3.2 棒线材产品 |
5.3.3 板材产品 |
5.4 小结 |
第6章 酒钢科技与人才发展战略 |
6.1 科技发展现状分析 |
6.1.1 科技工作体系 |
6.1.2 科技工作现状 |
6.1.3 科技工作存在的问题 |
6.2 科技发展外部环境 |
6.2.1 钢铁行业技术发展趋势 |
6.2.2 国家产业技术政策导向 |
6.3 科技发展战略 |
6.3.1 基本思路 |
6.3.2 科技发展目标 |
6.3.3 科技发展着力点 |
6.4 人力资源发展战略 |
6.4.1 人力资源现状 |
6.4.2 人力资源开发指导思想 |
6.4.3 科技队伍建设 |
6.5 小结 |
第7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
作者简介 |
(9)萍钢45#钢生产工艺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转炉生产钢品种简介 |
1.2 转炉冶炼概况 |
1.2.1 转炉脱磷的基本理论研究 |
1.2.2 转炉脱硫的基本理论研究 |
1.2.3 转炉脱碳的基本理论研究 |
1.2.4 转炉硅锰氧化的基本理论研究 |
1.2.5 转炉操作基本研究 |
1.2.6 转炉渣系及造渣制度的研究 |
1.2.7 转炉终点控制 |
1.2.8 转炉脱氧合金化基本理论 |
1.3 炉外精炼技术简介 |
1.3.1 铁水预处理脱硫 |
1.3.2 LF 精炼炉脱硫 |
1.4 方坯连铸工艺控制技术 |
1.4.1 钢水在结晶内的凝固 |
1.4.2 方坯的连铸冷却制度 |
1.4.3 拉速控制技术 |
1.4.4 结晶器电磁搅拌技术 |
1.5 45#钢生产工艺及关键技术 |
1.5.1 国内45#钢生产实践现状 |
1.5.2 45#钢质量研究现状 |
1.6 课题来源和意义 |
1.7 课题的研究内容 |
1.7.1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
1.7.2 课题研究的主要方法及工艺路线 |
第二章 50t 转炉生产45#钢的生产实践条件 |
2.1 设备条件 |
2.1.1 转炉 |
2.1.2 氧枪 |
2.1.3 钢包系统 |
2.1.4 混铁炉 |
2.1.5 铁水预处理站 |
2.1.6 LF 精炼站 |
2.1.7 连铸条件 |
2.2 主要原材料条件 |
2.2.1 铁水条件 |
2.2.2 石灰条件 |
2.2.3 轻烧白云石条件 |
2.2.4 废钢条件 |
2.3 45#钢成分要求 |
第三章 50t 转炉冶炼45#钢实践方案 |
3.1 工艺一具体实施方案 |
3.1.1 调度 |
3.1.2 转炉部分 |
3.1.3 LF 精炼炉部分 |
3.1.4 连铸部分 |
3.1.5 特殊注意事项 |
3.2 工艺二具体实施方案 |
3.2.1 调度 |
3.2.2 铁水预处理 |
3.2.3 转炉部分 |
3.2.4 连铸部分 |
3.2.5 特殊注意事项 |
第四章 45#钢冶炼结果分析及讨论 |
4.1 45#钢转炉脱磷分析 |
4.2 45#钢生产转炉终点碳、温度分析 |
4.3 炉后脱氧合金化及底吹效果控制 |
4.4 45#钢生产脱硫分析 |
4.4.1 工艺二铁水预处理脱硫分析 |
4.4.2 工艺一LF 炉精炼脱硫分析 |
4.4.3 工艺一与工艺二脱硫的对比分析 |
4.5 45#钢质量、性能与连铸控制分析 |
4.5.1 铸坯低倍宏观分析 |
4.5.2 45#钢性能分析 |
4.5.3 45#钢金相组织分析 |
4.5.4 45#钢夹杂物分析 |
4.6 两种工艺成本对比分析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10)结构用碳素钢冷轧工艺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1章 文献综述 |
1.1 碳素结构钢的定义和分类 |
1.1.1 我国标准的规定 |
1.1.2 国内牌号表示方法 |
1.1.3 德国DIN标准钢的牌号表示方法DIN17007表示系统 |
1.2 碳素结构钢力学性能指标 |
1.2.1 牌号和化学成分 |
1.2.2 力学性能指标 |
1.3 本钢结构用碳素钢的现状 |
1.4 提出的背景和技术要求 |
1.4.1 课题提出的背景和研究目的 |
1.4.2 结构用碳素钢产品ST37系列工艺标准 |
第2章 轧机压下率研究 |
2.1 引言 |
2.1.1 内控化学成分的分析 |
2.1.2 原料化学成分化验与结果 |
2.2 轧机的工艺流程和主要参数 |
2.2.1 轧机的工艺流程 |
2.2.2 机组主要参数 |
2.3 实验方案 |
2.3.1 轧机能力实验 |
2.3.2 对产品性能影响的实验 |
2.3.3 实验论证结果 |
第3章 产品退火工艺研究 |
3.1 引言 |
3.2 再结晶退火 |
3.2.1 铁的晶体结构和性能 |
3.2.2 冷轧带钢再结晶退火原理 |
3.3 本钢冷轧厂的退火设备和工艺现状 |
3.3.1 本钢罩式炉机组工艺设备组成 |
3.3.2 主要设备技术参数 |
3.4 退火工艺制度的确定及性能检验分析 |
3.4.1 一二期炉台工艺实验成份与规格 |
3.4.2 出炉温度与退火后表面质量的实验 |
3.4.3 挥发平台与退后表面质量的实验 |
3.4.4 主要工艺制度制定与试验检验 |
3.4.5 实验结论及验证 |
第4章 平整延伸率研究 |
4.1 引言 |
4.1.1 冷轧板带平整的目的 |
4.1.2 平整对力学性能的影响 |
4.1.3 平整延伸率的大小对带钢机械性能的影响 |
4.1.4 平整对表面粗糙度的影响 |
4.2 现场的设备和工艺现状 |
4.2.1 主要机组参数 |
4.2.2 轧辊 |
4.2.3 主要工艺制度 |
4.2.4 工艺操作程序说明 |
4.3 平整延伸率的确定及性能检验分析 |
4.3.1 实验和分析 |
4.3.2 实验方案和结果 |
4.3.3 实验结果分析 |
4.3.4 实验结果的优化 |
第5章 退火粘结缺陷的研究 |
5.1 简单粘结模型及粘结缺陷的影响因素 |
5.2 带钢粘结缺陷的产生机理 |
5.3 带钢粘结的表面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
5.3.1 带钢自身因素对粘结缺陷的影响 |
5.3.2 实验和分析轧制工艺条件对带钢粘结缺陷的影响 |
5.3.3 罩式炉退火工艺条件对带钢粘结缺陷的影响 |
5.3.4 平整工艺条件对粘结缺陷的影响 |
5.4 防止粘结缺陷产生的措施 |
第6章 技术水平分析 |
6.1 产品生产情况 |
6.2 质量情况 |
6.2.1 综合性能 |
6.2.2 尺寸精度 |
6.3 力学性能分析 |
6.3.1 生产检验 |
6.3.2 开卷检验(纵向性能分布) |
6.4 金相组织分析 |
6.5 技术水平 |
6.6 经济效益分析 |
6.7 用户使用情况 |
第7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45号优质碳素结构钢的冶炼开发(论文参考文献)
- [1]65Mn钢生产工艺优化及研究[D]. 王伟男. 东北大学, 2018(02)
- [2]宣钢Ф75mm25钢生产实践[J]. 张帅. 河北冶金, 2014(12)
- [3]水钢高效率低成本洁净钢生产[J]. 王琳松. 钢铁, 2014(06)
- [4]应用钒钛磁铁矿生产高品质钢铁材料关键技术问题的研究[D]. 周春林. 东北大学, 2013(03)
- [5]非合金结构钢生产的质量状况及改进措施[J]. 周春林,梁新维,周学宇,高剑辉,戴云阁,刘春明. 材料与冶金学报, 2012(03)
- [6]提高优质碳素结构钢纯净度的研究[A]. 张博学,王宝华,刘玉伟,张文彪. 河北省2011年炼钢连铸生产技术与学术交流会论文集, 2011
- [7]我国非合金结构钢发展概述[J]. 刘春明,周春林,高剑辉,王健,戴云阁. 材料与冶金学报, 2011(04)
- [8]我国西北地区钢铁产业发展战略研究[D]. 虞海燕. 东北大学, 2011(07)
- [9]萍钢45#钢生产工艺优化研究[D]. 刘钢. 江西理工大学, 2010(02)
- [10]结构用碳素钢冷轧工艺优化[D]. 李传欣. 东北大学, 200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