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冠心病患者的中性粒细胞化学发光变化(论文文献综述)
肖军[1](2021)在《腹主动脉瘤发病相关因素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腹主动脉瘤(abdominal aortic aneurysm,AAA)是全球老年人群的重要疾病负担,常常被忽视,因为通常只有在破裂时出现症状,但一旦破裂其死亡率接近100%,且目前无有效药物能预防其发生发展。既往研究提示大规模筛查的成本效益比有待商榷。因此,探索AAA发生的危险因素及发病机制,以鉴别高危人群,对提高筛查效率及防治有着深刻的公共卫生意义。本课题首先通过自然人群队列,明确了高红细胞分布宽度(red blood cell distribution width,RDW)是发生AAA的危险因素,并且通过与冠心病的危险因素对比中,进一步确定了其强力的预测作用。进而我们发现了可溶性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受体(soluble urokinase-type plasminogen activator receptor,su PAR)与RDW强相关,人群研究发现升高的su PAR与AAA发病风险升高有关,且体外实验发现su PAR可以直接刺激人血管平滑肌细胞分泌MMP-2,这可能是其可以预测AAA的原因。最后,我们探究了糖尿病这一常见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与AAA的关系,通过基因风险评分与动物实验及细胞实验,我们明确了糖尿病对AAA发生的保护作用且其效果可能来自于高血糖状态。因此,本课题确定了AAA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及保护因素,为AAA的精准预防和潜在治疗手段提供了基础。第一部分:红细胞分布宽度与远期腹主动脉瘤发生有关:一项人群队列研究目的红细胞分布宽度(Red cell distribution width,RDW)被发现与多种心血管疾病相关,但其与腹主动脉瘤(abdominal aortic aneurysm,AAA)的关系尚未明确。本研究基于瑞典的前瞻性队列,探索RDW水平与AAA发病风险之间的关联性。方法本研究基于马尔默膳食与癌症队列,共纳入了27260个参与者。其中,基线资料于1991-1996年间收集,通过链接到瑞典国家疾病注册登记系统获取人群中AAA的发生情况,随访时间至2016年底。我们采用COX回归分来计算RDW与AAA发病的风险比(hazard ratios,HR)及95%置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s,CI)。结果经过21.7年的中位随访时间,总共有491个参与者发生了AAA。在校正了年龄、性别、吸烟情况、糖尿病、血压、Apo B/Apo A1比值、血红蛋白、白细胞计数、以及其他常见心血管病危险因素后,研究发现相比于最低四分位数RDW人群组,最高四分位组人群AAA发病风险增加了61%(HR=1.61,95%CI=1.20–2.12)。RDW对于严重的AAA(破裂或需手术的)与非严重的AAA有着几乎相同的预测效果(校正后HR分别为1.58和1.60)。RDW与AAA发病风险的关系在目前吸烟者中(校正后HR=1.68,95%CI=1.18-2.38)明显强于戒烟者(校正后HR=1.13,95%CI=0.72,1.79)和从不吸烟者(校正后HR=1.77,95%CI=0.74,4.22)。结论升高的RDW与远期AAA发病风险增加有关,并且独立于其他心血管疾病相关危险因素。RDW与AAA发病的病理生理机制及因果关系仍有待深入探究。第二部分:腹主动脉瘤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危险因素的比较:基于一项前瞻性队列研究目的尽管腹主动脉瘤(abdominal aortic aneurysm,AAA)和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oronary heart disease,CHD)都与动脉粥样硬化相关,但它们之间仍有不同的危险因素。此研究旨在比较两者之间危险因素的异同。方法马尔默膳食与癌症队列于1991-1996年之间收集了参与者的基线资料。通过链接到瑞典国家疾病注册登记系统获取人群中AAA和CHD(包括致命与非致命性急性冠脉事件)的发生情况,随访时间至2016年底。COX回归分析被用来计算各危险因素与AAA或CHD各自的风险比,并通过改良的LunnMc Neil法比较差异。结果随访过程中,共计447参与者发生AAA(0.85/1000人年)及3129发生CHD(6.08/1000人年)。在多因素校正模型中,吸烟、降压药使用、降脂药使用、收缩压、舒张压、Apo A1(反向)、Apo B、Apo B/Apo A1比值、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被发现与AAA和CHD的发病风险均相关。在对两个疾病的危险因素比较中,研究发现吸烟、收缩压、Apo A1和Apo B/Apo A1比值,与AAA发病之间的关联性显着强于与CHD的关系(P<0.01)。同时也发现了RDW与AAA发病的相关性显着强于CHD。结论AAA和CHD存在多种共同的危险因素,但也有重要的不同点。同时,本研究验证了RDW对AAA的强力预测效果。本研究结果有助于更为准确地区分高危AAA或高危CHD个体,并且这也是对两种疾病精准评估和防治的前置条件。第三部分可溶性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受体与腹主动脉瘤目的血液中高水平可溶性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受体(soluble urokinase-type plasminogen activator receptor,su PAR)是多种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并且具有直接刺激细胞的生物学功能,但其与腹主动脉瘤(abdominal aortic aneurysm,AAA)的关系及对人主动脉血管平滑肌细胞(human aorta vascular smooth muscle cell,HASMC)的刺激作用尚未明确。方法本研究基于马尔默膳食与癌症队列的心血管子队列,共纳入了4686个参与者。参与者的基线资料于1991-1996年间收集,AAA的结局随访时间至2016年底。COX回归分析被用来计算su PAR与AAA发病的风险比(hazard ratios,HR)及95%置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s,CI)。此外,实验部分,本研究采用人su PAR因子干预HASMC,MAPK通路阻滞剂用于阻断相关通路,Western blot及ELISA检测用于确定相关蛋白的表达。结果经过21.3年的平均随访时间,总共有76个参与者发生了AAA。在校正其他混杂后,研究发现在最高su PAR四分位分组的个体,相对于最低组,增加了156%的AAA发病风险(HR=2.56,95%CI=1.23–5.13)。在细胞实验中,我们发现su PAR可以促进HASMC的增殖和迁移及MMP-2的表达。并且,su PAR可以促进MAPK通路的磷酸化,但是只有阻断ERK1/2信号通路才能降低su PAR诱导的MMP-2表达,而非P38和JNK-1信号通路。结论升高的血清su PAR与远期AAA发病风险增加有关,并且独立于其他心血管疾病相关危险因素。su PAR可能是通过激活MAPK-ERK1/2信号通路促进HAVMCS表达MMP-2参与AAA的病理生理过程。第四部分糖尿病与腹主动脉瘤目的既往许多研究观察到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与腹主动脉瘤(abdominal aortic aneurysm,AAA)的发生存在负相关关系。然而,其因果关系尚待商榷。方法本研究基于马尔默膳食与癌症队列,并采用巢式病例对照设计,使用发病密度抽样,按照性别、年龄和吸烟状态进行匹配,形成了1:1的研究样本,包含了392个AAA病例和392个对照样本。加权后的DM基因风险评分polygenic risk score(PRS)是由与DM相关的231个单核苷酸多态性计算所得。条件logistic回归被用来分析DM-PRS与AAA的关系。糖尿病(链脲霉素诱导)或非糖尿病小鼠模型使用血管紧张素Ⅱ泵入4周诱导AAA,并使用血管紧张素Ⅱ刺激不同血糖环境中的人主动脉平滑肌细胞。结果在校正了其他混杂因素后,研究发现升高的DM-PRS与降低的AAA风险相关。最高三分位组DM-PRS相对于最低组可以降低50%左右的AAA发病风险(odds ratio=0.53,95%confidence interval:0.36-0.80)。在动物模型中,DM显着地抑制了AAA的发生。细胞实验发现高糖环境中的平滑肌细胞在血管紧张素Ⅱ刺激下MMP-2表达较正常血糖组少。结论DM的基因易感性使得AAA的发病风险降低。动物及细胞实验进一步发现该保护作用可能来自于高血糖状态。然而,DM对AAA起保护作用的生物学机制仍需要更为深入研究。
王明哲[2](2021)在《固本止咳中药对COPD模型小鼠呼吸道损伤修复的调控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背景: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是一种以持续呼吸道症状和气流受限为特征的疾病,通常是由于明显暴露于有毒颗粒或气体引起的气道和/或肺泡异常所致,其发病机制目前尚未完全阐明,临床疗效欠佳。目前对于COPD的治疗主要以对症治疗为主,治疗效果不理想且需要终身控制疾病的发展。中医以整体观念、辨证施治为纲,可以通过“扶正”、“固卫”起到未病先防,已病防变的作用,从而更好的预防和控制COPD的发生与发展。“固本止咳中药”源于国医大师、中医内科呼吸病专家晁恩祥教授多年诊治COPD的临床经验。晁恩祥教授十分重视人体正气在疾病发病和病情进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强调“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提出“扶正固卫”理论,因而以经典方剂“玉屏风散”为基础,加减化裁创制固本止咳中药。前期临床研究表明,固本止咳中药在改善患者肺功能等方面有较好效果,并可通过调控T细胞亚群发挥调节人体免疫功能的作用。大量的前期动物实验表明,固本止咳中药可改善COPD模型小鼠肺功能情况、呼吸道病理损伤及炎性因子的过度表达、并降低肺组织αβT细胞/γδT细胞比例、增加肺组织中KGF,KGFR蛋白和基因表达含量等。因此,进一步开展固本止咳中药治疗COPD模型小鼠的疗效及作用机制研究具有一定的意义。目的:损伤修复是在各类细胞生长因子共同作用下的协调有序过程,分为炎症反应、细胞增殖、基质沉积及组织重塑四个时期。呼吸道损伤修复是COPD的主要发病机制之一,贯穿了慢阻肺疾病的全程。本研究从呼吸道的黏膜炎症损伤修复、呼吸道结构损伤修复及异常的呼吸道损伤修复这三个方面入手,研究固本止咳中药对于COPD呼吸道损伤修复的调控作用,从而更好的阐释中医“扶正固卫”、“肺主皮毛”的理论。方法:本研究将100只健康ICR小鼠按体重随机分为空白组(n=30)、模型COPD组(n=35)和固本止咳中药组(n=35)。除正常对照组以外,其余各组均被制成COPD模型。本研究采用被动吸烟加鼻腔滴入LPS的方法进行COPD小鼠造模。治疗组于第61天开始予固本止咳中药灌胃,空白对照组和模型对照组使用蒸馏水以同样方法灌胃,共28天。第一部分:体重监测和肺功能检测明确COPD模型小鼠的模型制备情况和固本止咳中药的药效。在固本止咳中药对COPD模型小鼠的呼吸道黏膜炎性损伤修复的调控作用研究方面,本研究首先通过抗体芯片法对小鼠呼吸道40种炎性因子进行系统检测,并采用免疫组化法对抗体芯片结果中COPD组明显变化和固本止咳中药组发挥明显调控作用的炎性因子进行验证。在固本止咳中药对COPD模型小鼠呼吸道结构损伤修复的调控以及对异常的损伤修复的作用研究方面,本研究通过病理学评判、免疫组化法和透射电镜进行检测,以判断香烟烟雾暴露+LPS滴鼻对小鼠呼吸道结构、肺泡结构、细胞外基质和Ⅱ型上皮细胞的结构损伤情况以及固本止咳中药对COPD模型对相应结构损伤修复及异常的损伤修复的调控情况。第二部分:基于质谱技术,对固本止咳中药的成分分析研究,从固本止咳中药的化学成分入手,探讨其发挥损伤修复作用机制的原理。此外,本研究对各组小鼠肺组织进行label-free蛋白组学检测,明确固本止咳中药治疗COPD模型小鼠的靶点及通路。阐释其对于COPD模型小鼠呼吸道损伤修复多成分-多靶点-多通路整体调控的机制。第三部分:基于western-blot和RT-qPCR技术,对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结果富集出现的JAK-STAT信号通路进行验证研究,对通路中JAK1,p-JAK1,STAT3,p-STAT3和SOCS3的蛋白表达水平以及JAK1 mRNA,JAK2mRNA,JAK3mRNA,STAT1 mRNA,STAT3 mRNA,SOCS3mRNA的表达水平进行测定。结果:1)体重监测:固本止咳中药可改善COPD模型小鼠体重增长缓慢的情况。2)肺功能检测:COPD 组较空白组 FEV 0.05,FEV0.1,FEV0.2,PEF,Crs,Cst均明显下降(P<0.01);Rrs,Ers,Rn均明显升高(P<0.01);G,H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固本止咳中药组较COPD组FEV0.05,FEV0.1,FEV0.2,Crs均明显升高(P<0.05);Rrs,Ers,Rn均明显下降(P<0.05);PEF,G,H,Cst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3)病理形态学:HE染色结果表明,COPD组小鼠病理形态符合COPD的特征,固本止咳中药可改善COPD模型小鼠50-100μm直径气道、呼吸性细支气管和肺泡的病理形态。透射电镜结果表明,COPD组小鼠肺泡Ⅱ型上皮细胞板层小体出现空泡化,线粒体肿胀,嵴断裂或消失。固本止咳中药组小鼠肺泡Ⅱ型上皮细胞部分板层小体出现空泡化,线粒体肿胀,但程度与COPD组相比明显减轻。4)抗体芯片检测:在40个炎性因子中,COPD组与空白组相比,共有8个显着升高的炎性因子,分别为 IL-6,GM-CSF,TNF-α,IFN-γ,IL-1β,IL-3,IL-17 和 IL-12p70(P<0.05);固本止咳中药组与COPD组相比,共有7个显着降低的因子,分别为IL-6,GM-CSF,TNF-α,IFN-γ,IL-1β,IL-3 和 TCA-3(P<0.05)。5)免疫组化检测:与空白组相比,COPD组IL-6,GM-CSF,TNF-α,IFN-γ,α-SMA,MMP-9,TIMP-1,MMP-9/TIMP-1,HIF-1α 在肺组织中的表达均明显升高(P<0.05)。与 COPD 组相比,固本止咳中药组 IL-6,GM-CSF,TNF-α,IFN-γ,α-SMA,MMP-9,TIMP-1,MMP-9/TIMP-1,HIF-1α在肺组织中的表达均明显下降(P<0.05)。空白组和COPD组,固本止咳中药组与COPD组之间Collegen 1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6)中药成分分析:共鉴定出固本止咳中药的41个成分,其中的多种成分被证明可通过抗炎、抗氧化、抑制气道重塑等参与呼吸道损伤修复的调控。7)label-free蛋白组学检测:在COPD组和空白组之间共发现287个差异蛋白,固本止咳中药组和COPD组之间共发现184个差异蛋白。通过对差异蛋白的GO富集分析、KEGG富集分析和REACTOME富集分析发现:固本止咳中药可通过中性粒细胞脱颗粒、补体通路、细胞外基质、JAK-STAT信号通路等多个途径以及多个参与COPD进展的生物标志物,从整体上参与COPD呼吸道损伤修复的调控。8)JAK-STAT信号通路的实验:本研究通过RT-PCR法对各组小鼠肺组织JAK1,JAK2,JAK3,STAT1,STAT3和SOCS3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与空白组相比,COPD模型小鼠肺组织中 JAK1 mRNA,JAK2 mRNA,JAK3 mRNA,STAT3 mRNA 和 SOCS3 mRNA表达均明显升高(P<0.05),STAT1 mRNA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与COPD组相比,固本止咳中药组小鼠肺组织中JAK1 mRNA,STAT3 mRNA表达明显下降(P<0.05),且 SOCS3 mRNA 表达明显升高(P<0.05),JAK2mRNA,JAK3 mRNA,STAT1 mRNA与COPD组相比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本研究采用western-blot法对各组小鼠肺组织JAK1,p-JAK1,STAT3,p-STAT3,SOCS3进行测定。与空白组相比,COPD 模型小鼠肺组织中 p-JAK1,p-STAT3,p-JAK1/JAK1,p-STAT3/STAT3 明显升高(P<0.05);JAK1,STAT3,SOCS3与空白组相比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与COPD组相比,固本止咳中药组小鼠肺组织中p-JAK1,p-STAT3,p-STAT3/STAT3明显降低(P<0.05),SOCS3 明显升高(P<0.05);JAK1,STAT3,P-JAK1/JAK1 与 COPD组相比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1)固本止咳中药可通过减少COPD模型小鼠肺组织炎性因子的过度表达,发挥调控呼吸道黏膜炎症损伤修复的作用;并通过改善COPD模型小鼠呼吸道结构、肺泡Ⅱ型上皮细胞超微结构以及细胞外基质的损伤,发挥调控呼吸道结构损伤修复和减少异常的呼吸道损伤修复的作用。体现了中医扶正固卫,肺主皮毛的理论。2)固本止咳中药在COPD损伤修复机制的整体调控中具有多成分-多靶点-多通路的特点,体现了中医整体观念的特点。3)固本止咳中药可通过下调JAK1和STAT3的磷酸化水平,上调SOCS3的表达从而抑制JAK-STAT信号通路。是固本止咳中药基于扶正固卫、肺主皮毛理论调控呼吸道损伤修复在机制上的具体体现。
张雯雯[3](2021)在《益气搜风中药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内皮功能影响与机制的研究》文中认为目的:缺血再灌注损伤可见于心、脑、肺、肾等人体多个重要器官,探究其病理机制,最大程度降低损伤,提高临床疗效越来越成为医学界的研究热点。缺血心肌再灌注(MIRI)后无复流、慢复流致使心律失常甚至再梗死等并发症严重影响血运重建治疗的临床预后,其机制涉及冠脉微循环病变。西医治疗方案尚缺乏安全有效防治冠脉微循环障碍的药物,特别是血运重建后期治疗方面,中医药能够发挥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的特色优势,临床疗效明显,较西药治疗费用更低。目前国内关于中药单体及复方防治MIRI的研究虽有一定进展,但缺乏对多靶点作用机制的深入探究。宫丽鸿教授以“风扰心络为病”理论为基础,提出益气搜风、养血解痉、通络止痛之治法,总结自身多年临床经验结合前人古方,形成益气搜风中药组方黄芪复方,寓意补养心络亏虚之气血、搜剔内扰之毒风,以助心脉气血调和、脉道息风通络,改善心肌细胞因缺血缺氧形成的组织结构与功能损伤。此法以补为通,寓通于补,通补兼施,相辅相成,补气而不留邪,剔邪而不伤正,针对本虚标实的病理特点,可谓标本兼治。本研究通过冠脉结扎法复制建立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模型,以模型大鼠为研究对象,观察益气搜风中药黄芪复方对实验大鼠内皮功能影响与炎症反应、细胞凋亡相关因子蛋白与基因的表达,从对血管内皮功能的保护作用角度,探讨益气搜风中药对缺血再灌注损伤中微循环障碍的影响,并进一步揭示其产生作用可能相关的机制途径,丰富风扰心络为病之理论内涵,并为临床推广应用提供实验依据。材料与方法:1.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建立与益气搜风中药对模型大鼠内皮功能影响:将120只(240±20)g 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培哚普利组、益气搜风中药黄芪复方低中高剂量组,共6组,每组20只。根据成人(按体重60kg计算)常用剂量与实验动物用药剂量换算公式,折算出大鼠剂量,每组给予不同预处理。假手术组、模型组大鼠均予生理盐水10 mL·kg-1灌胃;益气搜风中药低、中、高剂量组分别予含黄芪复方1.8g·kg-1、3.6 g·kg-1、7.2 g·kg-1药液灌胃;培哚普利组予以含有培哚普利浓度为0.4mg·kg-1溶液灌胃。上述操作各组日1次,持续7d。第7d灌胃完毕1h采用冠脉结扎法建立心肌缺血再灌注模型;其中假手术组术中不结扎冠脉,余操作同其它各组;分别记录结扎30 min时与再灌注120 min时大鼠ECG情况;选取Ⅱ导联为实验中主要观察目标,以ST段变化作为心肌缺血标志;以ST段显着抬高判定结扎成功,以抬高的ST段回落幅度达1/2判定再灌注造模成功。造模成功后进行取材,取材前夜(即第6d)大鼠禁食不禁水。取腹主动脉取血,静置后离心,上清液-20℃保存,用于后续实验;采血后即刻处死大鼠,无菌条件下取出心脏,经灭菌生理盐水清洗以10%甲醛固定,-20℃冻存用于后续实验。采用ELISA法检测各组血清中TXA2、PGI2、s TM、s EPCR的含量,比较各组TXA2/PGI2比值。2.益气搜风中药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大鼠血管内皮炎症因子的影响:取已采集的各组大鼠血清,采用ELISA法检测各组血清中IL-8、IL-6、TNF-α含量。3.益气搜风中药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大鼠血管内皮细胞凋亡的影响:取已采集的各组大鼠心脏组织,电子天平称取左心室心尖部位100mg,高通量组织研磨仪研磨组织,研磨好的心肌组织置于预先配制好的500ul裂解液,以12000 rpm速度离心10 min后取上清液,经处理后采用Western Blot法测定各组Akt、P-Akt、Bax、Bcl-2蛋白表达水平,采用蛋白质定量(BCA)法测定蛋白浓度,采用ECL化学发光检测法检测,实验结果通过成像系统显示;采用RT-PCR法测定Aktm RNA、eNOS m RNA、Baxm RNA、Bcl-2 m RNA表达水平,采用引物设计软件Primer Premier 5.0设计引物,采用2-ΔΔct法对各样品中基因的表达差异进行相对定量分析。统计学处理均采用SPSS 26.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Graphpad Prism 9.0.0版统计软件绘制数据分析图,计量资料以(?)表示,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两两比较方差齐采用LSD检验。P<0.05表示存在统计学差异,P<0.01表示差异显着,P>0.05为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建立与益气搜风中药对模型大鼠内皮功能影响:1.1复制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模型建立过程中各组大鼠存活情况:麻醉操作后,死亡1只大鼠;气管插管与术中行结扎、再灌注等操作时,因呼吸停止、大出血和室颤共造成37只大鼠死亡,其中假手术组5只、其他造模组32只。各组存活大鼠数量满足后续实验需求。造模情况:经心电图监测观察结扎时与再灌注后大鼠Ⅱ导联心电变化,筛除未符合ST段改变标准大鼠8只,成功造模总数59只,各组造模成功大鼠数量满足指标检测需求。1.2各组大鼠血清TXA2、PGI2水平及TXA2/PGI2比值:相较假手术组,模型组TXA2水平显着升高,PGI2水平显着降低,TXA2/PGI2明显升高(P<0.01);相较模型组,培哚普利组和益气搜风中药黄芪复方各剂量组TXA2含量均显着降低,PGI2含量显着升高,TXA2/PGI2显着下降(P<0.01);相较于培哚普利组,益气搜风中药中剂量组TXA2、PGI2含量与TXA2/PGI2均无明显差异(P>0.05)。1.3各组大鼠血清s TM、s EPCR水平:相较于假手术组,模型组s TM、s EPCR含量显着升高(P<0.01);相较于模型组,培哚普利组和益气搜风中药各剂量组s TM、s EPCR含量均显着降低(P<0.01);相较于培哚普利组,中药各剂量组s TM、s EPCR含量升高(P<0.05)。2.益气搜风中药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大鼠血管内皮炎症因子的影响:2.1各组大鼠血清IL-6、IL-8水平:相较假手术组,模型组IL-6、IL-8含量显着升高(P<0.01);相较模型组,培哚普利组和中药各剂量组IL-6、IL-8含量均显着降低(P<0.01);相较于培哚普利组,中药中剂量组IL-6、IL-8含量无明显差异(P>0.05)。2.2各组大鼠血清TNF-a水平:相较假手术组,模型组TNF-a含量显着升高(P<0.01);相较于模型组,培哚普利组和中药各剂量组TNF-a含量均显着降低(P<0.01);相较于培哚普利组,中剂量组TNF-a含量无明显差异(P>0.05)。3.益气搜风中药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大鼠血管内皮细胞凋亡的影响:3.1各组大鼠Akt、eNOS m RNA的表达:相较假手术组,模型组Akt m RNA、eNOS m RNA表达显着降低(P<0.01);相较模型组,培哚普利组与益气搜风中药各剂量组Akt mRNA、eNOS m RNA表达均增加(P<0.05);相较于培哚普利组,益气搜风中药中剂量组Akt mRNA、eNOS mRNA表达无明显差异(P>0.05)。3.2各组大鼠Akt、P-Akt蛋白表达与P-Akt/Akt 比值:相较假手术组,模型组Akt、P-Akt蛋白表达显着降低(P<0.01);相较模型组,培哚普利组、益气搜风中药各剂量组Akt、P-Akt蛋白表达显着增加(P<0.01);相较于培哚普利组,益气搜风中药中剂量组Akt蛋白表达、P-Akt/Akt 比值无明显差异(P>0.05),高剂量组P-Akt蛋白表达无明显差异(P>0.05)。3.3各组大鼠Bcl-2、Bax mRNA的表达:相较假手术组,模型组Bcl-2 mRNA、Bax mRNA表达均升高(P<0.05);相较模型组,培哚普利组与益气搜风中药各组Bcl-2mRNA表达均升高,Bax mRNA表达降低(P<0.05);与培哚普利组相比,益气搜风中药中剂量组Bcl-2 mRNA、Bax mRNA表达无明显差异(P>0.05)。3.4各组大鼠Bcl-2、Bax蛋白表达与Bcl-2/Bax比值:相较假手术组,模型组Bcl-2、Bax蛋白表达均显着升高,Bcl-2/Bax比值显着降低(P<0.01);相较模型组,培哚普利组、益气搜风中药中剂量组Bcl-2蛋白表达与Bcl-2/Bax比值均显着升高,Bax蛋白表达显着降低(P<0.01);相较于培哚普利组,益气搜风中药中剂量组Bcl-2蛋白表达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1.益气搜风中药黄芪复方能够调控血管内皮功能损伤因子的表达,提示益气搜风中药复方对MIRI大鼠血管内皮功能可能具有保护作用。2.益气搜风中药复方能够下调大鼠IL-8、IL-6、TNF-α等炎症因子的表达,提示益气搜风中药复方对MIRI大鼠心肌的保护作用可能与抑制炎性反应有关。3.益气搜风中药复方能够上调PI3K/Akt信号通路中关键靶蛋白Akt及其下游eNOS mRNA表达水平;干预Akt及P-Akt蛋白表达水平,调控P-Akt/Akt平衡;同时调控凋亡因子Bcl-2、Bax基因与蛋白的表达。提示益气搜风中药复方改善MIRI血管内皮功能的机制可能与激活PI3K/Akt信号通路活性从而调控细胞凋亡有关。
常程[4](2021)在《基于iTRAQ技术的急性心肌梗死差异表达蛋白质的筛选及血清淀粉样蛋白A1在心肌缺血性损伤作用机制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edial infarction,AMI)是属于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s,ACS)的一种急性心肌缺血性疾病,指冠状动脉在发生急性堵塞时,心肌发生缺血、坏死的一种严重冠心病。该病起病急、病情进展迅速、致死率及致残率高,给全球公民的健康带来严重威胁。由于该病发病率极高,可以导致多种疾病如心力衰竭、心律失常、心肌炎、心脏瓣膜病、心源性休克等,所以对于及时针对AMI的预防和治疗已经成为了临床工作中亟待解决的难题。然而,目前除了冠状动脉造影等有创性检查手段,尚且缺乏早期识别疾病的生物学标志物。所以我们应用iTRAQ技术、动物学实验、细胞学实验等方法,比较和鉴定AMI中的差异表达蛋白质,从而发现与AMI相关的生物学标志物,并探究其在AMI发生发展过程中的机制。研究方法:第一部分基于iTRAQ技术的急性心肌梗死特异性蛋白质的筛选及验证1)采用iTRAQ技术检测在AMI组(包括STEMI、NSTEMI)和对照组患者血清中差异表达的蛋白质,并进行一系列生物信息分析,以期筛选出与急性心肌梗死相关的差异表达蛋白质;2)采用Elisa法验证SAA1是否在AMI患者血清中高表达,判断其升高是否可作为AMI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以及应用ROC曲线分析法对该蛋白诊断AMI的特异度、灵敏度进行评估。第二部分探究大鼠急性心肌缺血再灌注后SAA1的变化及心肌炎性损伤的影响1)通过结扎大鼠的左前降支30min,松开结扎线120min制备大鼠急性心肌缺血再灌注模型;2)H&E染色观察大鼠心肌组织病理改变;3)TTC染色法观察心肌梗死情况,并计算梗死面积百分比;4)测定大鼠血清CK-MB、LDH水平评估心肌损伤情况;5)Elisa法测定大鼠血清中SAA1的水平;6)Western blot法检测心肌组织中NLRP3、caspase-1的表达情况。第三部分探究SAA1对心肌细胞缺氧/复氧后细胞焦亡的影响及作用机制1)细胞分组如下:(A)Control组:使用完全培养基,于正常条件下培养细胞;(B)H/R组:将正常条件下培养的H9C2细胞更换为无糖、无血清的DMEM培养基后,置于三气混合培养箱中(94%N2,5%CO2,1%O2)培养4h完成缺氧过程,后更换为正常完全培养基置于正常条件下继续培养2h完成复氧过程;(C)H/R+SAA1组:应用SAA1预处理细胞24h,后进行缺氧/复氧过程;(D)H/R+SAA1+BAY组:预先应用5μM浓度的BAY11-7082(NLRP3抑制剂)处理细胞1h,依次应用SAA1预处理细胞24h,后进行缺氧/复氧过程。2)CCK-8法测量各组心肌细胞活性;3)测定LDH水平评估心肌细胞损伤程度;4)Elisa法测定血清IL-1β表达水平;5)细胞免疫荧光法观察NLRP3、caspase-1在细胞内表达情况;6)Calcein-AM/PI活死细胞染色法观察细胞焦亡情况;7)Western blot法检测细胞中NLRP3、ASC、caspase-1、IL-1β的表达情况。结果:第一部分基于iTRAQ技术的急性心肌梗死特异性蛋白质的筛选及验证1)本部分我们共鉴定出95种差异表达蛋白质,其中在STEMI和NSTEMI组中比较中筛选出44种蛋白质,NSTEMI和Control组中比较中筛选出48种蛋白质,STEMI和Control组中比较中筛选出28种蛋白质,且在STEMI、NSTEMI、Control三组之间比较存在24种共同差异表达的蛋白质。2)SAA1在STEMI组、NSTEMI组患者血清中的水平明显高于Control组;3)ROC曲线分析提示SAA1诊断AMI对应的灵敏度为84.9%,特异度为90.4%,对应的曲线下面积值(AUC)为0.927,对AMI诊断有很高的准确性;4)多因素回归分析法提示SAA1升高可作为AMI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第二部分探究大鼠急性心肌缺血再灌注后SAA1的变化及心肌炎性损伤的影响1)H&E染色结果提示I/R组心肌组织发生明显的损伤;2)TTC染色结果提示I/R组心肌梗死面积明显高于Sham组(P<0.01);3)I/R组血清CK-MB、LDH水平均高于Sham组(P值均小于0.05);4)Elisa测定结果提示I/R组血清SAA1水平高于Sham组(P<0.05);5)Western blot法测定I/R组心肌组织中NLRP3、Caspase-1蛋白质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Sham组(P值均小于0.05)。第三部分探究SAA1对心肌细胞缺氧/复氧后细胞焦亡的影响及作用机制1)CCK-8法检测结果提示H/R组较Control组心肌细胞活力明显下降(P<0.01),给予SAA1(10μg/m L)干预后,细胞活力较H/R组明显下降(P<0.01);2)LDH水平在H/R组明显高于Control组(P<0.01),给予SAA1干预后,LDH水平进一步升高(P<0.05)。此外与单纯应用SAA1干预H/R心肌细胞后,加入NLRP3抑制剂(BAY11-7082)可使LDH水平可明显下降(P<0.05);3)采用Elisa法测定结果提示H/R组IL-1β水平明显高于Control组(P<0.01),给予SAA1干预后,IL-1β水平进一步升高(P<0.01);与单纯应用SAA1干预H/R心肌细胞后,加入BAY11-7082可使IL-1β水平可明显下降(P<0.01);4)细胞免疫荧光结果提示H/R组细胞内NLRP3、Caspase-1的表达明显高于Control组,给予SAA1干预后的表达高于H/R组;与单纯应用SAA1干预H/R心肌细胞相比,加入BAY11-7082可使NLRP3、Caspase-1的表达明显下降;5)Calcein-AM/PI活死细胞染色法结果提示H/R组细胞焦亡程度明显高于Control组,给予SAA1干预后的细胞焦亡程度高于H/R组;与单纯应用SAA1干预H/R心肌细胞后,加入BAY11-7082可使细胞焦亡程度明显下降;6)Western blot法检测结果提示H/R组细胞NLRP3、ASC、Caspase-1、IL-1β蛋白质相对表达量显着高于Control组(P值均小于0.05),给予SAA1干预后各指标的表达量明显高于H/R组(P值均小于0.05);与单纯应用SAA1干预H/R心肌细胞后相比,加入BAY11-7082可使NLRP3、ASC、Caspase-1、IL-1β蛋白质相对表达量显着下降(P值均小于0.05)。结论:1)利用iTRAQ技术共筛选出了95种差异表达的蛋白质,且在STEMI、NSTEMI、Control三组之间比较存在24种共同差异表达的蛋白质。通过Elisa法验证了SAA1在血清中表达水平与蛋白质组学的结果一致,且SAA1水平升高是AMI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可作为诊断AMI发生的生物学标志物;2)在发生急性心肌缺血再灌注时,可使血清SAA1水平升高以及加重心肌组织的炎性损伤;3)SAA1可以通过激活NLRP3炎性小体从而促进心肌细胞缺氧/复氧后的细胞焦亡发生。
李海川[5](2018)在《CCN1调控炎症反应在AMI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文中研究表明炎症和急性心肌梗死(AMI)的发生有密切关系:炎症能造成内皮损伤继发血栓而发生AMI。中性粒细胞具有加重内皮损伤、介导更多炎性细胞浸润、介导不稳定斑块帽崩裂,是AMI发生的罪魁祸首之一。CCN1是分泌性基质蛋白,具有重要的生理功能。现在发现其能促进炎症和自身免疫病发生发展但是否参与AMI的炎症和组织损伤,尚未见报道。本研究首次通过对AMI患者血清中CCN1的表达水平与循环血中中性粒细胞的数量之间的关系分析、结合临床资料与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治疗效果,分析了CCN1在AMI中的作用,并进一步采用动物模型研究了CCN1表达与小鼠MIP-2和缺血心肌中性粒细胞浸润的关系;最后,采用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培养体系,探索了CCN1介导中性粒细胞浸润的机制。我们发现:1)AMI患者血清中CCN1的表达水平与循环血中中性粒细胞的数量之间的正相关;2)冠心病(CHD)患者样本中血清CCN1的水平高于非冠心病患者;3)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患者在接受PCI前的血清中CCN1水平明显高于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NSTEMI)患者;4)当接受PCI术后STMEI患者血清CCN1水平降低幅度显着大于NSTEMI患者;5)与现有心肌酶学检查指标相比,辅以CCN1可以提高心肌缺血的检出率。这些结果首先提示AMI患者的血清CCN1含量增加,并与外周血中性粒细胞含量呈正相关;此外,本结果还首次提示:CCN1血清含量变化是冠心病、心肌缺血潜在的辅助诊断指标。继而,采用结扎冠状动脉左前降支的方法制作小鼠急性心肌梗死模型,进一步分析CCN1蛋白在AMI中的作用及其机制。结果发现,与对照组相比:1)心梗小鼠心肌CCN1表达显着上调、同时MIP-2表达也明显上调;2)流式细胞术分析表明心梗小鼠心肌组织中性粒细胞浸润增加;当用CCN1特异性阻断抗体处理,中性粒细胞浸润下降。提示:心肌缺血损伤时,CCN1表达增加,继而上调MIP-2增加,趋化中心粒细胞至损伤心肌局部。进一步研究CCN1心肌缺血中的作用,我们通过培养脐静脉血管内皮原代细胞进行了体外实验研究。在血管内皮细胞中发现CCN1可以通过上调IL-8表达。为了进一步了解疾病状态下血清CCN1含量,通过对2514例健康受试者血清CCN1含量进行分析,发现CCN1呈正偏态分布,据此建立了不同的参考区间。综上,本研究对CCN1在心肌缺血损伤中炎症启动进行了探索,通过临床样本分析和动物模型以及体外研究,初步阐明了CCN1通过上调炎症因子、趋化中性粒细胞浸润而参与AMI调控的机制,加深了CCN1和急性心肌梗死关系的认识,为接下来进一步血清CCN1与AMI之间的关系提供了实验数据基础。
刘艳玲,熊艳,吴健民[6](2003)在《中性粒细胞小GTP结合蛋白的表达与冠心病发生关系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 :探讨中性粒细胞活性氧的产生及小GTP结合蛋白Rac2和RhoGDI的差异性表达在冠心病 (GHD)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化学发光法检测活性氧 ,适时定量RT PCR检测调控中性粒细胞活性氧产生的两种小GTP结合蛋白Rac2和RhoGDImRNA表达量的变化。结果 :冠心病组中性粒细胞产生活性氧显着增多 ,冠心病人血清中各种炎性因子有促进中性粒细胞产生活性氧的作用 ;Rac2mRNA在冠心病组表达量显着性高于正常对照组 ,而RhoGDImRNA的表达量在两组中无显着区别 ,Rac2mRNA和RhoGDImRNA表达量的比值与中性粒细胞产生活性氧的峰值呈正相关。结论 :中性粒细胞通过产生活性氧参与冠心病的发生发展 ,冠心病病人中性粒细胞Rac2和RhoGDImRNA表达量比例失调是导致活性氧产生增多的重要因素。
王宇玫,佟欣,李平生,彭朝津,楚勤英,罗敏,姜玉萍[7](2002)在《冠心病患者的中性粒细胞化学发光变化》文中指出目的:探讨不同类型冠心病患者中性粒细胞化学发光的程度,研究中性粒细胞在冠心病中的作用、氧化程度与冠心病类型和程度的关系。方法:分离冠心病病人外周血中性粒细胞,测定其化学发光程度的变化,对其发光强度与急性心肌梗死心肌酶学进行相关分析。结果:心绞痛和急性心肌梗死病人的外周血中性粒细胞发光的峰值和积分均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增高,急性心肌梗死病人的中性粒细胞的发光强度与磷酸肌酸激酶(CPK)的峰值呈明显的正相关,与左室射血分数呈负相关。结论:心绞痛和急性心肌梗死病人外周血中性粒细胞化学发光增强,反应其氧化能力增强,其程度与心肌缺血程度和心肌坏死的程度呈正相关。
史学功,汪太平,李芹[8](2000)在《冠心病患者中性粒细胞氧化代谢与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和过氧化脂质的关系》文中研究表明目的 探讨冠心病心绞痛患者中性粒细胞氧化代谢与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脂质(LPO)变化及其关系。方法 应用中性粒细胞化学发光(PMN-CL)法检测50例冠心病心绞痛患者中性粒细胞氧化代谢与血清SOD、LPO和心肌酶改变,并与30 例正常人比较。结果 心绞痛组PMN-CL本底、峰值、积分及LPO明显高于正常组,SOD较正常组明显降低。不稳定心绞痛PMN-CL峰值、积分及LPO、CK、LDH明显高于稳定性心绞痛组,且SOD降低更明显。结论 冠心病心绞痛患者中性粒细胞氧化代谢增强,氧自由基产生水平与冠心病类型及病情轻重有关。
汪太平,史学功,李芹,吕玉瑛[9](1998)在《冠心病心绞痛患者中性粒细胞氧化代谢与心律失常关系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了解中性粒细胞氧化代谢在冠心病心绞痛患者心律失常发病中的作用。方法应用鲁米诺依赖的分离中性粒细胞化学发光法检测冠心病心绞痛尤其是合并心律失常者与窦性心律者中性粒细胞氧化代谢功能。结果冠心病心绞痛合并心律失常者与窦性心律者中性粒细胞化学发光峰值、积分均高于正常对照组,冠心病心绞痛合并心律失常组中性粒细胞化学发光峰值明显高于冠心病心绞痛窦性心律组。结论冠心病心绞痛合并心律失常者的发病与中性粒细胞氧化代谢有关。
汪太平,李芹,沈干,夏志强,史学功,杨九华[10](1996)在《心功能不全患者中性粒细胞氧化代谢的观察》文中提出本文观察92例中性粒细胞氧化代谢变化。其中心血管疾病心功能Ⅲ~Ⅳ级者32例,心功能正常者30例,急性心肌梗塞患者15例,正常对照者15例。比较各组间PMN-CL各参数,结果发现心血管疾病伴心功能不全组PMNCL较心血管疾病心功能正常组及正常对照组相比增强,但仍低于急性心肌梗塞组。而心血管疾病伴心功能正常组PMN-CL较正常对照组相比无差异。我们认为心功能不全与中性粒细胞氧化代谢增强可能有一定关系。
二、冠心病患者的中性粒细胞化学发光变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冠心病患者的中性粒细胞化学发光变化(论文提纲范文)
(1)腹主动脉瘤发病相关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附录中英文缩略语表(Abbreviation)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红细胞分布宽度与远期腹主动脉瘤发生有关:一项人群队列研究 |
1 引言 |
2 材料和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5 结论 |
第二部分 腹主动脉瘤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危险因素的比较:基于一项前瞻性队列研究 |
1 前言 |
2 材料和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5 结论 |
第三部分 可溶性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受体与腹主动脉瘤 |
1 引言 |
2 材料和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5 结论 |
第四部分 糖尿病与腹主动脉瘤 |
1 引言 |
2 材料和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腹主动脉瘤发病机制及诊疗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2)固本止咳中药对COPD模型小鼠呼吸道损伤修复的调控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文献综述一 扶正固卫、肺主皮毛理论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呼吸道损伤修复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二 蛋白质组学在中医药中的应用研究 |
参考文献 |
第一部分 固本止咳中药对COPD模型小鼠的治疗作用和调控呼吸道损伤修复作用研究 |
前言 |
材料 |
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第二部分 基于组学的固本止咳中药调控COPD模型小鼠呼吸道损伤修复机制的整体研究 |
前言 |
实验一 基于质谱技术的固本止咳中药成分分析 |
材料 |
方法 |
结果 |
实验二 基于蛋白组学的固本止咳中药调控COPD模型小鼠损伤修复机制研究 |
材料 |
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第三部分 基于JAK-STAT信号通路的固本止咳中药调控COPD模型小鼠呼吸道损伤修复机制研究 |
前言 |
材料 |
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3)益气搜风中药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内皮功能影响与机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论文一 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建立与益气搜风中药对模型大鼠内皮功能影响 |
材料与方法 |
实验结果 |
讨论 |
小结 |
论文二 益气搜风中药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大鼠血管内皮炎症因子的影响 |
材料与方法 |
实验结果 |
讨论 |
小结 |
论文三 益气搜风中药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大鼠血管内皮细胞凋亡的影响 |
材料与方法 |
实验结果 |
讨论 |
小结 |
结论 |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
参考文献 |
综述 |
综述一 现代医学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认识与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中医学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认识与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
致谢 |
(4)基于iTRAQ技术的急性心肌梗死差异表达蛋白质的筛选及血清淀粉样蛋白A1在心肌缺血性损伤作用机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语 |
第一部分:基于iTRAQ技术对急性心肌梗死后患者的特异性蛋白质的筛选及验证 |
1 前言 |
2 材料和方法 |
2.1 实验相关试剂和仪器 |
2.1.1 实验主要试剂 |
2.1.2 .实验主要仪器及耗材 |
2.2 实验对象 |
2.2.1 患者纳入及分组 |
2.2.2 研究指标 |
2.2.3 实验标本采集 |
2.3 实验方法 |
2.3.1 iTRAQ蛋白质组学检测 |
2.3.2 生物信息学分析 |
2.3.3 ELISA法检测患者SAA1 水平 |
2.4 统计学分析 |
3 结果 |
3.1 入选患者一般资料及临床指标情况 |
3.2 蛋白质组学的鉴定结果 |
3.2.1 蛋白质的基本鉴定信息 |
3.2.2 Control 组、NSTEMI 组及 STEMI 组差异蛋白质的鉴定 |
3.2.3 各组样本差异蛋白质的聚类分析 |
3.3 差异蛋白质的GO分析 |
3.3.1 GO注释分析 |
3.3.2 GO富集分析 |
3.4 差异蛋白质的KEGG通路富集分析 |
3.5 正常对照组和心肌梗死组的一般临床资料和入院后检查指标的比较 |
3.6 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 |
3.7 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
4 讨论 |
5 结论 |
第二部分:探究大鼠急性心肌缺血再灌注后SAA1 的变化及心肌炎性损伤的影响 |
1 前言 |
2 材料和方法 |
2.1 实验材料 |
2.1.1 实验主要仪器及耗材 |
2.1.2 实验主要试剂 |
2.1.3 实验主要溶液配制 |
2.2 研究对象及实验分组 |
2.2.1 研究对象 |
2.2.2 实验分组 |
2.3 动物模型的制备及标本取材 |
2.3.1 大鼠急性心肌缺血再灌注模型的制备 |
2.3.2 大鼠血液标本的采集与留存 |
2.4 实验方法 |
2.4.1 H&E染色 |
2.4.2 TTC染色 |
2.4.3 血清CK-MB水平的测定 |
2.4.4 大鼠血清LDH的测定 |
2.4.5 Elisa法测定SAA1 水平 |
2.4.6 心肌组织总蛋白的提取 |
2.4.7 Western Blot法测定心肌组织蛋白质相对表达 |
2.5 统计学分析 |
3 结果 |
3.1 H&E染色结果 |
3.2 TTC染色结果 |
3.3 血清CK-MB水平及LDH活性比较结果 |
3.4 Elisa法测定血清中SAA1 的比较结果 |
3.5 心肌缺血再灌注对心肌组织中NLRP3/Caspase-1 蛋白相对表达水平的影响 |
4 讨论 |
5 结论 |
第三部分:探究SAA1 对心肌细胞缺氧/复氧后细胞焦亡的影响及作用机制 |
1 前言 |
2 材料和方法 |
2.1 实验材料 |
2.1.1 实验细胞 |
2.1.2 实验主要仪器及耗材 |
2.1.3 实验主要试剂 |
2.1.4 实验主要溶液配制 |
2.2 实验分组 |
2.3 研究方法 |
2.3.1 细胞复苏与培养 |
2.3.2 细胞培养基的更换 |
2.3.3 细胞传代培养 |
2.3.4 细胞冻存 |
2.3.5 细胞计数 |
2.3.6 心肌细胞缺氧/复氧(H/R)模型的建立 |
2.3.7 SAA1 最佳浓度的确定 |
2.3.8 LDH水平测定 |
2.3.9 Elisa法测定IL-1β水平 |
2.3.10 Calcein-AM/PI活死细胞双重染色法 |
2.3.11 细胞免疫荧光法 |
2.3.12 细胞总蛋白的提取 |
2.3.13 Western Blot法测定心肌细胞蛋白质相对表达水平 |
2.4 统计学分析 |
3 结果 |
3.1 SAA1 最佳作用浓度的确定 |
3.2 SAA1 对H/R作用下心肌细胞的损伤作用 |
3.2.1 SAA1 作用对于H/R作用下心肌细胞活力的影响 |
3.2.2 SAA1 作用对于H/R作用下心肌细胞的LDH水平的影响 |
3.3 SAA1 对H/R作用下心肌细胞的焦亡影响 |
3.3.1 SAA1 作用对于H/R作用下心肌细胞的IL-1β分泌水平的影响 |
3.3.2 免疫荧光法观察心肌细胞内NLRP3、Caspase-1 的表达情况 |
3.3.3 Calcein-AM/PI活死细胞染色法观察细胞焦亡程度 |
3.3.4 SAA1 作用对H/R作用下心肌细胞焦亡相关分子的表达影响 |
3.4 SAA1 可以通过激活NLRP3 炎性小体促进H/R作用下心肌细胞的损害 |
3.5 SAA1 可以通过激活 NLRP3 炎性小体促进 H/R 作用下心肌细胞的焦亡发生 |
3.5.1 SAA1 通过激活 NLRP3 炎症小体引起 H/R 作用下的心肌细胞分泌 IL-1β |
3.5.2 免疫荧光法观察心肌细胞内 NLRP3、Caspase-1 的表达情况 |
3.5.3 Calcein-AM/PI 活死细胞染色法测定各组细胞焦亡程度 |
3.5.4 SAA1 通过激活 NLRP3 炎症小体引起 H/R 作用下的心肌细胞焦亡相关分子的表达 |
4 讨论 |
5 结论 |
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
参考文献 |
综述 血清淀粉样蛋白 A 水平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介 |
(5)CCN1调控炎症反应在AMI发生发展中的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绪论 |
第一部分 血清CCN1 浓度变化与临床心血管事件之间的关系 |
1.材料 |
2.方法 |
3.结果 |
4.讨论 |
第二部分 CCN1 在动物模型模拟心肌梗死过程中的变化 |
1.材料 |
2.方法 |
3.结果 |
4.讨论 |
第三部分 CCN1 在急性心肌缺血过程中作用机制体外研究 |
1.材料 |
2.方法 |
3.结果 |
4.讨论 |
第四部分:血清CCN1检测正常参考值范围初探 |
1.材料 |
2.方法 |
3.结果 |
4.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冠心病患者中性粒细胞氧化代谢与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和过氧化脂质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对象与方法 |
一、对象: |
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四、冠心病患者的中性粒细胞化学发光变化(论文参考文献)
- [1]腹主动脉瘤发病相关因素研究[D]. 肖军. 福建医科大学, 2021(02)
- [2]固本止咳中药对COPD模型小鼠呼吸道损伤修复的调控机制研究[D]. 王明哲.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3]益气搜风中药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内皮功能影响与机制的研究[D]. 张雯雯.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21(02)
- [4]基于iTRAQ技术的急性心肌梗死差异表达蛋白质的筛选及血清淀粉样蛋白A1在心肌缺血性损伤作用机制的研究[D]. 常程. 中国医科大学, 2021(02)
- [5]CCN1调控炎症反应在AMI发生发展中的作用[D]. 李海川. 上海交通大学, 2018
- [6]中性粒细胞小GTP结合蛋白的表达与冠心病发生关系的研究[J]. 刘艳玲,熊艳,吴健民. 中国免疫学杂志, 2003(08)
- [7]冠心病患者的中性粒细胞化学发光变化[J]. 王宇玫,佟欣,李平生,彭朝津,楚勤英,罗敏,姜玉萍. 感染.炎症.修复, 2002(03)
- [8]冠心病患者中性粒细胞氧化代谢与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和过氧化脂质的关系[J]. 史学功,汪太平,李芹. 临床内科杂志, 2000(01)
- [9]冠心病心绞痛患者中性粒细胞氧化代谢与心律失常关系的研究[J]. 汪太平,史学功,李芹,吕玉瑛.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 1998(01)
- [10]心功能不全患者中性粒细胞氧化代谢的观察[J]. 汪太平,李芹,沈干,夏志强,史学功,杨九华. 上海医学, 199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