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起泌尿系感染的G~+菌及耐药性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齐越涛[1](2021)在《大理地区312例新生儿败血症的临床分析》文中认为目的:分析大理地区312例新生儿早发型败血症(EOS)和晚发型败血症(LOS)的临床特点,尽早识别新生儿败血症(NOS),降低新生儿患病率和病死率,指导新生儿败血症临床诊断及治疗。方法:对2013年1月至2020年12月大理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新生儿科收治且被诊断为新生儿败血症患儿分析,根据发病日龄可分为早发和晚发两组。符合正态分布的数据用均数±标准差(x±s);不符合正态分布数据用中位数和四分位数范围[M(P25,P75)]。统计学数据用百分比(%),组间差异采用秩和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发病情况及一般资料比较近8年来,我院NOS的发生率稍高于国内平均水平,且由于我院所处地理位置特殊性,近年NOS发生呈现逐年上升趋势。312名NOS患儿中,男性173名,女性139名,男性比例高于女性。EOS组103名男性患儿(男女比例约为1.2:1),LOS组70名男性患儿(男女比例约为1.5:1),EOS组与LOS组在性别、分娩方式、TORCH感染等方面无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比较两组患儿出生胎龄和体重发现,EOS组和LOS组在两组之间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在性别方面无统计学意义(P>0.05)。EOS组男婴与女婴之比约为1.2:1,LOS组男婴与女婴之比约为1.5:1。LOS组低出生体重儿的比例高于EOS组。两组在早产、低出生体重、羊水粪便污染、深静脉置管、产妇绒毛膜炎、胎膜早破>18小时、产妇B组溶血性链球菌感染、排除绒毛膜炎的产妇产前发热等方面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窒息、产妇高血压、产妇高血糖、胎盘早破、胎盘前置等方面无统计学意义(P>0.05);EOS组的平均出生体重为3.29±0.57Kg,LOS组的平均出生体重为3.10±0.97Kg。EOS组的平均胎龄为37.5±1.87w,LOS组的平均胎龄为37.1±2.10w。分析发现,EOS组和LOS组在出生体重和胎龄方面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两组临床表现及局部感染比较对312例NOS患儿的临床表现进行统计分析,体温异常和反应差是NOS较常见的临床表现,EOS组和LOS组在体温异常、反应差、病理性黄疸、呼吸暂停、呼吸不规则、机械通气等方面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LOS组在呼吸道感染、脐部感染占比79.5%和29.1%,相比较EOS组56.4%和9.2%明显升高,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EOS组和LOS组在皮肤硬肿、食欲差、肝脾肿大、皮肤粘膜瘀点瘀斑、青紫、呼吸窘迫的占比上无统计学意义(P>0.05);EOS组各系统局部感染情况为:呼吸道感染110例(56.4%),新生儿脐炎18例(9.2%),泌尿系感染17例(8.7%),皮肤粘膜感染(臀部感染、脓疱疮等)19例(9.7%),新生儿结膜炎8例(4.1%)。LOS各系统局部感染情况为:呼吸道感染93例(79.5%),新生儿脐炎34例(29.1%),泌尿系感染16例(13.7%),皮肤粘膜感染(臀部感染、脓疱疮等)16例(13.7%),新生儿结膜炎8例(6.8%),两组在局部感染中主要指呼吸道感染及脐炎,发生率高,两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两组非特异性实验性指标比较对312例败血症患儿的实验室检查结果统计,白细胞异常、C反应蛋白是NOS较常见的临床表现,两组之间在WBC异常、CRP异常、PCT异常、白介素异常占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LOS组WBC异常、CRP异常、PCT异常占比分别为29.9%、25.6%、59.8%,而EOS组在WBC异常、CRP异常、PCT异常占比分别是16.4%、12.8%、47.2%,比较发现两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分析发现EOS组和LOS组在PLT计数下降、I/T比值异常和FIB值异常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4.两组并发症及死亡情况比较统计了312名败血症患儿的并发症及死亡情况结果,其中并发症包括:肺炎、消化道出血、颅内出血、化脓性脑膜炎、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感染性休克、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死亡。肺炎、细菌性脑膜炎、感染性休克和DIC是临床上比较常见的并发症。EOS组消化道出血和颅内出血的比例高于LOS组,LOS组细菌性脑膜炎和感染性休克的比例高于EOS组,EOS组消化道出血和颅内出血的比例分别为7.7%和8.7%,明显高于LOS组的1.7%和2.6%。LOS组细菌性脑膜炎和感染性休克的比例分别为13.7%和8.5%,而EOS组细菌性脑膜炎和感染性休克的比例为6.2%和2.6%,分析发现两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早发组肺炎发生比例为87.7%高于晚发组肺炎发生比例67.5%,两组在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DIC和死亡占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两组临床转归情况比较195名EOS患儿中,160名(82.1%)好转,23名(11.8%)好转后继续治疗,死亡8名(4.1%),117名LOS患儿中,79名(67.5%)好转,32例(27.4%)好转继续治疗,死亡6名(5.1%)。EOS组和LOS组在临床转归情况比较,无统计学意义(χ2=3.647,P=0.986,P>0.05)。6.两组血培养结果及药敏情况分析1.在312名被诊断为败血症的儿童中,共有51个血培养物呈阳性。经统计分析,这51例菌株包括36例(11.5%)革兰氏阳性(G+)、14例(4.7%)革兰氏阴性(G-)和1例(0.3%)真菌。最常见的病原体为表皮葡萄球菌(5.1%)(16/312),其次为大肠杆菌3.5%(11/312)、人葡萄球菌3.5%(11/312)、溶血性葡萄球菌1.6%(5/312),藤黄微球菌0.3%(1/312),屎肠球菌0.3%(1/312),阴沟肠杆菌0.3%(1/312),肺炎克雷伯菌0.3%(1/312)。无乳链球菌0.3%(1/312),耐甲氧西林表皮葡萄球菌0.3%(1/312),小芽孢杆菌0.3%(1/312),白色念珠菌0.3%(1/312)。2.对以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CoNS)为主的G+菌进行耐药性分析:对青霉素G的耐药性均为100%,对β-内酰胺类、头孢类及大环内酯类的耐药性非常高,均超过80%。多重耐药菌检出1例,为耐甲氧西林的表皮葡萄球菌(MRSE),对喹诺酮类、氨基糖苷类等抗生素耐药性均在较低水平,但由于新生儿特殊性及药物严重的副作用,上述药物在儿科属于慎用,甚至禁用。对肽类和恶唑啉酮类等耐药性均为0%。3.对14例主要G-菌进行耐药性分析,结果显示:G-对第一、二代头孢菌素有较高的耐药性,近年来随着三代头孢菌素的广泛应用,G-对第三代头孢菌素耐药性明显升高。对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复合剂、碳青霉烯类等敏感性较好,其中大肠埃希菌对氨苄西林、四环素耐药性多达90%以上,对头孢呋辛、头孢西丁耐药性在70%以上,未发现对头孢哌酮舒巴坦、亚胺培南、喹诺酮类等耐药情况;而肺炎克雷伯杆菌不仅对头孢唑林第一代头孢、第二代头孢、而且对头孢曲松等第三代头孢菌素等β-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率极高,多数90%以上耐药,敏感性较差,未发现对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复合剂、碳青霉烯类等耐药的菌株,敏感性较好;而对阴沟肠杆菌的耐药性分析表明,对哌拉西林、四环素、头孢菌素第一、二、三代等完全耐药(100%),未发现对头孢噻肟、头孢吡肟等第四代头孢菌素的耐药性,未发现对青霉烯类和喹诺酮类等抗生素耐药的菌株。4.检出白色念珠菌1例,对其进行药敏分析示:两性霉素B、制霉菌素、氟康唑、5-氟胞嘧啶、伊曲康唑均敏感,耐药性为0%。结论:1.NOS在男婴发病人数明显高于女婴。母体胎膜早破>18小时、羊水粪便污染、母体绒毛膜炎、B组链球菌感染等是EOS的高危因素;而低出生体重儿、长期置管操作、皮肤黏膜感染等是LOS的高危因素。2.G+菌(主要是CoNS)是我院NOS的主要病因,EOS中以G-菌中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较为常见,而LOS中以葡萄球菌及机会致病菌为主。3.EOS致病菌感染主要通过母体阴道菌群上移和胎盘垂直传播感染,而LOS致病菌感染主要通过社区获得性感染及院内感染,定期检测新生儿败血症病原菌和药敏情况,对减少本地区新生儿败血症发生率及改善预后有一定参考意义。
王丝雨[2](2021)在《NICU中五年血培养和痰培养的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基于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eonatal intensive care unit,NICU)中血培养或痰培养阳性结果,分别探讨新生儿败血症和新生儿肺炎的病原菌分布特点及药敏变迁,为疾病的治疗提供最佳方案、临床药物应用提供合理依据,加强对疾病的防控,改善预后。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收集2015年1月-2019年12月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NICU中血培养或痰培养阳性结果中诊断新生儿败血症和新生儿肺炎的患儿的病原菌种类、药敏结果及临床资料。应用SPSS25.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其中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间比较应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率(%)表示,组间比较应用χ2或校正χ2检验;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新生儿早发型败血症(Early-onset sepsis,EOS)以革兰氏阴性菌(69/121,57.0%)为主,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Coagulase negative staphylococcus,CNS)(39/121,32.2%)、唐菖蒲伯克霍尔德菌(26/121,21.5%)、大肠埃希菌(15/121,12.4%)为主要致病菌;新生儿晚发型败血症(Late-onset sepsis,LOS)以革兰氏阳性菌(28/45,62.2%)为主,CNS(22/45,48.9%)、大肠埃希菌(6/45,13.3%)、肺炎克雷伯菌(6/45,13.3%)为主要致病菌。2015~2019年间,CNS检出率呈下降趋势,金黄色葡萄球菌在2017年后未再检出。2.新生儿败血症中,常见革兰氏阳性菌对青霉素类、克林霉素、大环内脂类抗菌药物耐药率较高,未检出对万古霉素及利奈唑胺耐药菌株;常见革兰氏阴性菌对氨苄西林耐药率高,对含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复合物类、碳青霉烯类和氨基糖苷类抗菌药物耐药率较低。3.新生儿社区获得性肺炎(Community-acquired pneumonia,CAP)和新生儿医院获得性肺炎(Hospital-acquired pneumonia,HAP)均以革兰氏阴性菌为主,分别占85.4%和84.0%。CAP主要致病菌依次为:大肠埃希菌(92/152,51.7%)、克雷伯菌(28/152,15.7%)和鲍曼不动杆菌(11/152,6.2%);HAP主要致病菌依次为:克雷伯菌(33/94,35.1%)、大肠埃希菌(13/94,13.8%)和阴沟肠杆菌(13/94,11.7%)。2015~2019年间,大肠埃希菌检出率呈下降趋势,鲍曼不动杆菌检出率呈上升趋势。4.新生儿肺炎中,常见革兰氏阳性菌对青霉素类、克林霉素抗菌药物耐药率较高,未发现对厄他培南、替考拉宁、替加环素及万古霉素耐药的菌株;常见革兰氏阴性菌对氨苄西林耐药率高,对头孢三四代类、喹诺酮类、氨基糖苷类及碳青霉素类抗菌药物耐药率较低。结论:1.2015~2019年间,新生儿败血症致病菌以CNS为主。革兰氏阳性菌感染时,临床用药可选择万古霉素和利奈唑胺;革兰氏阴性菌感染时,临床用药可选择含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复合物类和碳青霉烯类抗生素。2.2015~2019年间,新生儿肺炎致病菌以革兰氏阴性菌为主,其中大肠埃希菌是主要致病菌。病原菌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普遍耐药率高,临床用药可选择含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复合物类和碳青霉烯类抗生素。3.新生儿败血症近五年主要致病菌检出率的变化,考虑与含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复合物类抗生素和万古霉素的规范应用有关。4.新生儿肺炎近五年检出大肠埃希菌的变化,考虑与含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复合物类抗生素和碳青霉烯类抗生素应用有关;鲍曼不动杆菌的变化,考虑该菌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菌株出现耐药有关。
何晓娟[3](2021)在《细菌性肺炎合并尿路感染患者的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文中指出目的观察分析细菌性肺炎合并尿路感染患者的一般临床特征、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特点,为临床工作中抗感染药物的应用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方法收集2018年9月-2020年5月于我院诊断为细菌性肺炎合并尿路感染的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一般资料、痰培养和尿培养及药敏试验结果。统计分析细菌性肺炎合并尿路感染患者的一般资料、病原菌及耐药性特点。结果1.总计纳入患者91例,男性有35例(38.5%),女性有56例(61.5%)。患者的年龄为29~91岁,平均年龄为68.05±14.44岁,平均住院时间为12.74±5.907天。其中痰培养阳性率为44.6%,尿培养的阳性率为58.5%。2.有吸烟史的患者共18例(19.78%);合并症中高血压病35例(38.46%)、糖尿病28例(30.77%)、肾功能不全19例(20.88%)、冠心病17例(18.68%)、心功能不全17例(18.68%)、低蛋白血症15例(16.48%)、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和呼吸衰竭各10例(10.99%)、肝功能不全7例(7.69%)、肺栓塞3例(3.30%)、支气管哮喘(以下简称哮喘)2例(2.20%)及其他并发症12例(13.19%);在临床症状和体征中,咳嗽占60.44%、咳痰占48.35%、发热占47.25%,而尿频、尿急、尿痛及腰痛所占百分比依次为21.98%、17.58%、12.09%、10.99%,啰音(干啰音或湿啰音)占49.45%。3.有合并症患者白细胞计数≥10×109/L的占45.45%,中性粒细胞比率≥75%的占77.27%,降钙素原>0.05 ug/L的占87.88%,C-反应蛋白>10mg/dl的占81.82%,丙氨酸转移酶>50U/L的占18.18%,天冬氨酸转氨酶>40U/L的占22.73%,肌酐>97μmol/L的占31.82%,肾小球滤过率≥75 ml/min的占45.45%。4.痰培养分离得到病原菌70株,依次为铜绿假单胞菌(32.9%)、肺炎克雷伯菌(22.9%)、金黄色葡萄球菌(14.3%)、鲍曼不动杆菌(7.1%)、洋葱伯克霍尔德菌(7.1%)、腿伤克斯特氏菌(5.7%)、流感嗜血杆菌(4.3%)、洛菲不动杆菌、皮氏不动杆菌、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和大肠埃希菌各占(1.4%),其中高达85.7%的为G-菌。痰培养主要病原菌的药敏结果显示:铜绿假单胞菌对亚胺培南、美罗培南、左氧氟沙星、环丙沙星的耐药率分别为为60.9%、52.2%、52.2%、47.8%,对头孢噻肟、头孢曲松、头孢他啶、舒普深、哌拉西林的耐药率分别为0.0%、0.0%、4.3%、0.0%、0.0%;肺炎克雷伯菌对头孢呋辛的耐药率为56.3%,其ESBLs阳性率为31.3%,对左氧氟沙星、美罗培南的耐药率均为0.0%;鲍曼不动杆菌对氨苄西林/舒巴坦、头孢吡肟、头孢他啶、环丙沙星、亚胺培南、美罗培南、替加环素的耐药率均为100.0%,对左氧氟沙星、舒普深、庆大霉素、复方新诺明的耐药率分别为80.0%、80.0%、60.0%、60.0%;金黄色葡萄球菌对氨苄西林、青霉素、四环素、庆大霉素、克林霉素的耐药率为100.0%,90.0%、70.0%、60.0%、60.0%,对头孢曲松、头孢呋辛、左氧氟沙星、莫西沙星、利奈唑胺、万古霉素的耐药率均为0.0%。5.尿培养分离的到病原菌100株,依次为大肠埃希菌32株、产酸克雷伯菌5株、奇异变形杆菌4株、肺炎克雷伯菌3株、短稳杆菌株1株、屎肠球菌14株、耐久肠球菌及鹑鸡肠球菌各3株、铅黄肠球菌2株、金黄色葡萄球菌1株,真菌32株,其中G-菌占45.0%,G+菌占23.0%。尿培养主要病原菌的药敏结果:大肠埃希菌对氨苄西林、复方新诺明、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头孢唑林耐药率分别为81.3%、71.9%、68.8%、68.8%、62.5%,其ESBLs阳性率为56.3%;产酸克雷伯菌对头孢吡肟、头孢唑林、庆大霉素、复方新诺明的耐药率均为为60.0%,ESBLs阳性率为60.0%;肺炎克雷伯菌对氨苄西林/舒巴坦、氨曲南、头孢吡肟、庆大霉素、舒普深、哌拉西林、四环素等多种抗菌药的耐药率大于60%,ESBLs阳性率为66.7%,但是三者对厄他培南、美罗培南的耐药率均为0.0%。G+菌中以肠球菌为主(22/23,95.7%),其中屎肠球菌占有肠球菌的63.6%(14/22),该菌对氨苄西林、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青霉素、红霉素的耐药率均为100.0%,对呋喃坦啶、利福平、庆大霉素的耐药率分别为50.0%、85.7%、57.1%;其他肠球菌对氨苄西林、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青霉素的耐药率均为100.0%,对庆大霉素、红霉素、利福平、四环素的耐药率分别为75.0%、75.0%、75.0%、62.5%;G+菌中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对青霉素、克林霉素、红霉素耐药率为100.0%。所有肠球菌和金葡菌对氯霉素、达托霉素、利奈唑胺、万古霉素的耐药率均为0.0%。结论1.细菌性肺炎合并尿路感染以老年患者更为多见,其中女性所占比例较高,普遍住院时间较长;且患者的症状主要以咳嗽、咳痰、发热为主,少数可出现尿频、尿急、尿痛及腰痛。2.细菌性肺炎合并尿路感染患者的痰培养及尿培养结果以革兰阴性菌为主,且以铜绿假单胞菌、肺炎克雷伯菌、鲍曼不动杆菌和大肠埃希菌最为常见;而革兰阳性菌中以肠球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3.细菌性肺炎合并尿路感染病原菌中的革兰阴性菌耐药情况多见,且产ESBL比例较高,其中以肺炎克雷伯菌、大肠埃希菌、鲍曼不动杆菌最为常见,其中鲍曼不动杆菌表现为多重耐药,且耐药率较高。
吴瑶铭[4](2021)在《2017-2018年重庆某教学医院儿童革兰阴性菌血流感染的临床特点及耐药性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分析2017-2018年重庆地区儿童革兰阴性菌血流感染的临床特点、病原分布及药敏情况,为本地区临床医生预判革兰阴性菌血流感染及经验性抗菌药物治疗提供流行病学依据。方法:回顾性统计分析2017-2018年间在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住院,经血培养诊断为革兰阴性菌血流感染患儿的临床资料、血培养及药敏试验结果。结果:GN-BSI共443例,男259例,女184例,新生儿132/443例(29.8%),婴儿137/443例(30.9%),1-5岁儿童73/443例(16.5%),>5岁儿童101/443例(22.8%)。院内感染(211/443例,47.6%):血液科84/211例(39.8%),新生儿79/211例(37.4%)。304/443例(68.6%)有明确局部感染灶,新生儿合并局部感染灶比例显着高于非新生儿(119/132,90.2%vs 185/311,59.5%,P=0.000)。新生儿T<38.0(82/132例,34.1%)显着高于非新生儿(11/311例,3.5%,P=0.000),非新生儿高热(225/311例,72.3%)显着高于新生儿(23/132例,17.4%,P=0.000)。非新生儿畏寒寒战比例显着高于新生儿(148/311例,47.6%vs 4/132例,3.4%,P=0.000)。呼吸道症状272/443例(61.4%),新生儿显着高于非新生儿(104/132例,79.4%vs 168/311例,54.0%,P=0.000)。新生儿呼吸道表现:气促77/132例(58.8%)、屏气或呼吸暂停38/132例(29.0%),非新生儿主要呼吸道表现:咳嗽129/311例(41.5%)、气促82/311例(26.4%)。消化道症状243/443例(54.9%),新生儿显着低于非新生儿(59/132例,45.0%vs 184/311 59.2%,P=0.005)。新生儿消化道表现:腹胀42/132例(32.1%)、呕吐28/132例(21.4%),非新生儿消化道表现:呕吐113/311例(36.3%)、腹泻76/311例(24.4%)。47/318例(14.8%)出现肝脏肿大,其中30/47例(63.8%)为轻度肿大,新生儿肝脏肿大6/97例(6.2%),显着低于非新生儿41/221(18.6%),P=0.004。14/318例(4.4%)出现脾脏肿大,其中12/14例(85.7%)为轻度肿大,新生儿脾肿大1/97例(1.0%),非新生儿13/221(6.9%)。意识障碍36/443例(8.1%),新生儿与非新生儿(15/132,11.4%vs 21/311例,6.8%)无显着差异(P=0.364)。黄疸44/443例(10.4%):新生儿40/132例(30.5%),婴儿4/137例(3.0%)。26/443例(5.9%)皮疹,新生儿与非新生儿出现皮疹的比例分别为6/132(4.5%)、20/311(6.4%),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698)。休克:79/443例(17.8%)。病程中位数2.5天。新生儿WBC中位数10.47*109/L,显着低于非新生儿13.45*109/L(P=0.000)。361/434例(83.2%)CRP升高,新生儿与非新生儿CRP中位数无统计学差异(36mg/L vs 43mg/L,P=0.677)。381/387例(98.4%)PCT>0.05ng/m L,新生儿PCT中位数显着高于非新生儿(25.93 ng/m L vs 3.27 ng/m L,P=0.000)。266/443例(60.0%)有基础疾病,新生儿显着高于非新生儿(102/132例,77.3%vs 161/311例,52.7%,P=0.000),新生儿最常见基础疾病:先天性心脏病87/132例(65.9%),早产70/132例(53.0%),窒息8/132(6.1%),小于胎龄儿7/132例(5.3%),非新生儿最常见基础疾病:化疗后骨髓抑制91/311例(29.3%),先天性心脏病37/311例(11.9%),免疫缺陷21/311例(6.8%),营养不良6/311例(1.9%)。145/443例(32.7%)有深部血管置管及气管插管,新生儿显着高于非新生儿(74/132例,56.1%vs 71/311例,22.8%,P=0.000)。新生儿放弃或死亡显着高于非新生儿(36/132例,27.3%vs 47/311,13.1%,P=0.006)。大肠埃希菌(157株,35.4%)、肺炎克雷伯菌(146株,33.0%)、沙门菌(33株,7.4%)、铜绿假单胞菌(30株,6.8%)、鲍曼不动杆菌(14株,3.2%)是最主要的检出菌。E.Coli和K.P两种细菌产ESBL率分别为57.4%、45.1%。E.Coli对头孢他啶、头孢吡肟、哌拉西林他唑巴坦、亚胺培南、阿米卡星、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的耐药率分别为20.4%、15.3%、5.9%、6.6%、0.8%、32.8%、31.4%,K.P对上述7种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分别为54.3%、51.8%、44.3%、42.1%、6.0%、19.3%、11.4%。沙门菌对头孢曲松耐药率13.0%。铜绿假单胞菌对头孢他啶耐药率10.3%。新生儿中ESBLs 33/52例(63.5%),显着高于非新生儿61/127例(48.0%),P=0.027。体温<38.0℃患儿中ESBLs 25/35例(71.4%),显着高于非ESBLs 10/35例(28.6%),P=0.022。放弃或死亡患儿中ESBLs阳性率19/33例(57.6%),显着高于治愈或好转患儿29/100(29.0%),P=0.003。结论:GN-BSI主要见于1岁以下小婴儿及有早产、先天性心脏病、化疗后骨髓抑制等基础疾病的患儿,且新生儿比非新生儿预后更差。新生儿科、血液科是院内感染的重点防控科室。约70%患儿有基础感染灶,新生儿达90%,主要为下呼吸道感染,新生儿中NEC以及化疗后骨髓抑制患儿中的肛周感染、口腔溃疡,亦是较常见的基础感染灶。GN-BSI病程短,新生儿主要表现为:低热或低体温,神萎纳差,气促,呼吸暂停或屏气,腹胀,黄疸;年长儿的主要表现为:高热,神萎纳差,畏寒寒战以及咳嗽气促,腹泻,腹痛。绝大多数(98.4%)患儿有PCT升高,新生儿较非新生儿更显着。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沙门菌、铜绿假单胞菌是最主要病原,本研究检出的肺炎克雷伯菌耐药性显着,对碳青霉烯耐药率已超过40%,对阿米卡星尚保持较好敏感性。新生儿是ESBLs感染的高危人群,在有ESBLs高危因素的患儿中应选用敏感性高的抗菌药物。
唐冰颖[5](2021)在《利奈唑胺和达托霉素治疗肠球菌血流感染的真实世界研究及Meta分析》文中指出目的:根据药学专业硕士(临床药学与药物评价方向)培养要求,本研究在完成临床药学实践的基础上调查烟台毓璜顶医院多重耐药菌(Multidrug-resistant Organism,MDRO)的感染现状及耐药趋势,探讨耐万古霉素肠球菌(Vancomycin-resistant Enterococci,VRE)感染的危险因素,比较利奈唑胺与达托霉素治疗肠球菌血流感染(Enterococcal Bloodstream Infection,EBSI)包括耐万古霉素肠球菌血流感染(Vancomycin-resistant Enterococcal Bloodstream Infection,VRE-BSI)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以期为临床EBSI的用药选择提供理论参考及循证依据。方法:回顾性调查烟台毓璜顶医院近四年来MDRO感染的病例资料,分析VRE感染的高危因素;分别从临床与循证角度探讨EBSI的更佳治疗方案:一方面,采用真实世界数据回顾性分析利奈唑胺与达托霉素治疗EBSI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同时比较利奈唑胺治疗ICU和普通病房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另一方面,利用Meta分析对利奈唑胺与达托霉素治疗VRE-BSI的疗效与安全性进行评价。(1)回顾性收集2017年1月至2020年12月本院MDRO感染的病例资料,利用WHONET 5.6调查分析MDRO的变化趋势、检出情况、标本来源及分布和耐药性。(2)采用病例对照的研究方法,选取本院2017年1月至2020年12月收治的66例成人住院患者,按照细菌是否为VRE分为VRE组与万古霉素敏感肠球菌(Vancomycin-sensitive Enterococcus,VSE)组,调查本院VRE感染趋势,收集VRE组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单因素与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VRE感染的高危因素。(3)回顾性收集就诊医院接受利奈唑胺及达托霉素治疗的EBSI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药敏结果,采用χ2检验与独立样本t检验/秩和检验对利奈唑胺组和达托霉素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实验室检查、疗效及安全性结局指标进行统计分析,比较两者治疗EBSI患者的疗效与安全性,同时,对比评价利奈唑胺治疗ICU组及普通病房组的临床效果。(4)系统检索Pub Med、The Cochrane Library、Embase、CNKI、维普、万方等数据库,设定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20年10月,根据纳入、排除标准筛选文献、提取资料,采用NOS量表评价纳入文献质量,使用RevMan软件对利奈唑胺与达托霉素治疗VRE-BSI的疗效与安全性进行Meta分析。结果:(1)2017年1月至2020年12月分离的非重复MDRO菌株共3449株,革兰阴性菌占82.1%,其中耐碳青霉烯类鲍曼不动杆菌检出率最高,占比为49.3%。革兰阳性菌占17.9%,分别为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ethicillin-Resistant Staphylococcus Aureus,MRSA)(16.3%)及VRE(1.7%)。VRE主要标本类型为胆汁。近四年VRE检出率稳定在1.0%左右,其耐药性结果显示,屎肠球菌及粪肠球菌对利奈唑胺和达托霉素的敏感率均为100%。(2)2017年1月至2020年12月本院VRE感染率呈上升趋势,菌种以屎肠球菌占比最高。65岁以上患者比例为76.4%,科室分布以神经内科为主,感染部位主要为泌尿系感染,混合感染比例大于单纯感染,经治疗好转率达58.8%。通过单因素分析显示,泌尿系感染、90天内万古霉素使用史、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使用史及行气管插管均与VRE感染相关。进一步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泌尿系感染、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使用史及行气管插管是VRE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3)利奈唑胺和达托霉素治疗EBSI的临床研究共纳入147例患者,利奈唑胺组106例,达托霉素组41例。研究结果表明,经两者治疗后的白细胞计数(White Blood Cell,WBC)、降钙素原(Procalcitonin,PCT)、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等炎性指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此外,两组在总有效率、细菌清除率、不良反应(Adverse Drug Reaction,ADR)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进一步针对利奈唑胺治疗ICU组与普通病房组患者的数据分析结果发现,普通病房组的WBC、PCT、CRP及ICU组的PCT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同时,两组的各指标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在疗效与安全性方面,利奈唑胺治疗两组的发热持续时间、有效率、ADR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在细菌清除率上,普通病房组高于ICU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4)Meta分析共纳入18篇质量较高的英文文献,共4830例患者。结果显示,利奈唑胺与达托霉素治疗VRE-BSI在全因死亡率、30天死亡率、临床治愈率、复发率、细菌清除率及血浆肌酸激酶升高发生率上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达托霉素与利奈唑胺相比,具有血小板减少症发生率低的优点。结论:MDRO检出率高,形势严峻,VRE的检出率稳定在较低水平;泌尿系感染、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使用史及行气管插管是VRE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临床诊疗过程中应尽量减少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使用及气管插管等有创操作,泌尿系感染应警惕肠球菌尤其是VRE感染的可能;回顾性临床研究中,利奈唑胺和达托霉素治疗EBSI的结果表明,两者均具有良好的疗效和安全性,可作为万古霉素治疗无效或不能耐受万古霉素的EBSI患者的较优选择,利奈唑胺治疗ICU与普通病房患者的对比结果表明,利奈唑胺可主要用于严重感染、多脏器功能损害、免疫力低下EBSI的ICU患者的治疗,但针对VRE-BSI的治疗中,Meta分析表明达托霉素血小板减少症发生率低于利奈唑胺,但仍需要更多高质量的研究进一步验证。创新点:(1)本研究首次将真实世界回顾性研究与Meta分析结合起来,从临床研究和Meta分析角度深入探究利奈唑胺与达托霉素治疗EBSI包括VRE-BSI的临床效果。(2)目前,国内几乎没有关于利奈唑胺治疗EBSI疗效和安全性的相关报道,本研究收集经利奈唑胺治疗EBSI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分为ICU组与普通病房组,对两组实验室指标及疗效、安全性等指标进行统计分析,对临床合理用药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房延儒[6](2021)在《急诊血流感染脓毒症患者临床特点及相关危险因素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了解急诊血流感染脓毒症患者的病原菌分布及临床特点;并寻找急诊血流感染脓毒症患者的相关危险因素,为其早期诊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通过回顾性收集2017年10月份至2020年10月份就诊于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急诊科的脓毒症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血流感染诊断标准将患者分为血流感染及非血流感染组,分别收集两组患者的临床病例资料,通过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影响急诊血流感染脓毒症患者的危险因素,并绘制ROC曲线早期预测急诊血流感染脓毒症患者的发生。结果(1)本研究共纳入261例急诊脓毒症患者,血流感染组患者110例,其中男性59例,女性51例,平均年龄61.05±13.72岁;非血流感染组患者151例,其中男性87例,女性64例,平均年龄61.48±15.54岁。两组脓毒症患者感染部位均以肺部及腹腔感染最多见。(2)血流感染脓毒症组患者共培养出131株病原菌,其中G-菌为99株(占75.57%),以大肠埃希菌为主(46株),大肠埃希菌及肺炎克雷伯杆菌两者对阿米卡星、亚胺培南及哌拉西林他唑巴坦敏感性高;G+菌为32株(占24.43%),以葡萄球菌属为主(12株),葡萄球菌属及肠球菌属两者对万古霉素、替加环素敏感性高;真菌0株。(3)两组急诊脓毒症患者基础疾病比较表明两组患者在实体恶性肿瘤、糖尿病、慢性肝病及结石病的比例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在既往有动静脉置管、机械通气及尿管置管操作史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感染部位比较在皮肤及泌尿系感染的比例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实验室指标比较表明血流感染脓毒症组在SOFA评分、PLT、Lac、PCT及TBIL与非血流感染感染脓毒症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得出泌尿系感染(OR:2.879,95%CI:1.363-6.080)及动静脉置管史(OR:3.257,95%CI:1.028-10.317)是急诊血流感染脓毒症患者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而SOFA评分(OR:1.280,95%CI:1.135-1.443)、PCT(OR:1.797,95%CI:1.191-2.710)及TBIL(OR:1.008,95%CI:1.001-1.015)越高时发生急诊血流感染脓毒症的风险越高。通过绘制ROC曲线显示SOFA评分、PCT、TBIL、泌尿系感染及动静脉置管史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737、0.643、0.634、0.573和0.675,采用约登(Youden)指数计算最佳截断值(Cut-off),分别为SOFA评分7.5分、PCT 10ng/ml、TBIL 25.9μmol/L。五项联合预测时的AUC分别与SOFA评分、PCT、TBIL、泌尿系感染及动静脉置管史的AUC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表明对发生急诊血流感然脓毒症的患者五项联合预测相较于SOFA评分、PCT、TBIL、泌尿系感染及动静脉置管史单独预测时的价值更高。结论1.急诊血流感染脓毒症主要感染部位为肺部及腹腔感染,病原菌以G-菌为主,其中大肠埃希菌最多见;2.泌尿系感染及动静脉置管史为急诊血流感染脓毒症患者的独立危险因素,二者联合SOFA评分、PCT及TBIL对发生急诊血流感然脓毒症的患者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李毓龙,毛炜,李阳超[7](2019)在《ICU尿路感染患者菌群分布特征及耐药性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重症监护室(ICU)尿路感染患者病原菌的分布情况及耐药性,为临床选用抗菌药物提供依据。方法对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入住该院且符合《泌尿系感染诊断治疗指南2011版》的291例尿路感染患者清洁中段尿或导尿管尿液进行培养鉴定及药敏分析。结果共分离培养出病原菌306株,其中G(+)菌74株(24.2%),G(-)菌125株(40.8%),真菌107株(35.0%);G(+)菌中粪肠球菌、屎肠球菌耐药率大部分>45.0%;G(-)菌主要为大肠埃希菌34株(11.1%)、铜绿假单胞菌29株(9.5%)、奇异变形杆菌28株(9.2%),主要G(-)菌对亚胺培南、美罗培南、多黏菌素耐药率相对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真菌以白色念珠菌(24.5%)为主,其中白色念珠菌、热带念珠菌及光滑念珠菌对氟康唑及伊曲康唑的耐药率均>12.0%。结论该院ICU尿路感染的主要病原菌为G(-)菌并有缓慢升高趋势,总体感染情况较为严重,病原菌耐药率高,应加强管理与监测。
文书,刘丁发,林樟礼,林智琛,劳王飘,李书营,林翀[8](2019)在《中段尿培养细菌谱的分布及U组抗菌药物的耐药性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分析中段尿细菌谱的分布及U组抗菌药物的耐药性,为临床治疗泌尿系感染提供实验依据。方法从微生物鉴定药敏分析系统数据库和实验室信息系统中导出数据,回顾性分析2014年6月至2018年6月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人民医院患者6 803份中段尿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情况及6 779份尿沉渣中白细胞与亚硝酸盐的检测情况。结果在6 803株细菌中,男性4 377株,女性2 426株;内科系统、外科系统和门诊部细菌分离率依次为78.1%、6.8%和0.4%;细菌分离率从高到低依次为G-杆菌,G+球菌和真菌属,涵盖的细菌种数分别为34种、22种和8种;在6 779份尿沉渣结果中,亚硝酸盐阳性率,白细胞阳性率和混合项阳性率与细菌培养符合率依次为76.2%、87.3%和90.6%;对G-杆菌和G+球菌耐药率最高的U组药物依次为头孢唑林(64.4%)和四环素(45.5%),最低的依次为呋喃妥因(24.5%)和左旋氧氟沙星(13.0%),对真菌耐药率最高和最低的分别为伊曲康唑(50.4%)、两性霉素B (13.8%)。结论泌尿系感染患者男性高于女性;细菌分离率内科系统高于外科系统;G-杆菌的分离率高于G+球菌,真菌属最低;与细菌培养符合率比较,混合项高于白细胞,亚硝酸盐最低;中段尿培养的细菌谱种类繁多,各种药物均产生不同程度的耐药,临床应依照药敏试验选用U组药物,以达到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目的。
陈少桢[9](2019)在《血液恶性肿瘤化疗患者并发血流感染的流行病学及危险因素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了解接受化疗的血液恶性肿瘤患者血流感染的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特点,分析血流感染的发生及预后的危险因素,探讨降钙素原在血流感染诊断中的预测价值,为临床诊疗提供依据。方法:将2013.01-2016.12年我院血液科普通病房收治的3014例接受化疗的血液恶性肿瘤患者纳入回顾性分析研究,其中发生血流感染(阳性组)725例,未发生血流感染(阴性组)2289例,随访至血培养后30天内患者的预后生存情况。收集并分析阳性组血培养分离的病原菌分布和耐药性特征。采用受试者工作特性(ROC)曲线分析、曲线下面积(AUC)及约登指数计算公式,对其中1466例出现粒缺并发热血液病患者的样本进行分析,探讨降钙素原在G-、G+及真菌血流感染中的预测价值。运用Logistic及COX回归分析恶性血液病化疗患者并发血流感染的发病及预后危险因素。结果:1 3014例接受化疗的血液恶性肿瘤患者有725例发生血流感染,发生率为24.1%。共检出744株致病菌,其中革兰阴性菌(G-)481株,占64.7%;革兰阳性菌(G+)206株,占27.7%。其中检出率排名前四位的致病细菌依次是肺炎克雷伯菌143株,占19.2%,大肠埃希菌122株,占16.4%,凝固酶阴性的葡萄球菌110株,占14.8%,铜绿假单胞菌108株,占14.5%。2血培养的病原菌耐药性分析:G-菌中肺炎克雷伯菌及大肠埃希菌的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检出率分别为22.63%和60.00%,且产ESBL(+)菌多重耐药率在90.0%以上。铜绿假单胞菌对氨基糖苷类及氟喹诺酮类的耐药率小于3.0%,对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的耐药率分别为14.0%和11.6%。鲍曼不动杆菌对多种抗菌药物的耐药率高。G+菌中耐甲氧西林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MRCNS)和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的检出率分别为87.16%和37.93%。均未检出对利奈唑胺、替考拉宁、万古霉素耐药的G+菌。3对于粒缺并发热的血液病患者,降钙素原(PCT)中位数水平在G-菌血流感染组(0.72ng/ml)中显着高于G+菌血流感染组(0.34ng/ml)或真菌血流感染组(0.27ng/ml)。PCT值高于0.56ng/ml可有效的预测G-血流感染的发生。4以是否发生血流感染为依据进行分组的二元Logictic回归分析,男性、年龄≥45岁且<65岁、住院天数≥9天、血流感染前粒缺天数≥7天、抗菌药物使用≥2种、合并胃肠道感染、肛周感染及泌尿系感染是血液恶性肿瘤化疗患者并发血流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5血流感染阳性组和阴性组随访至30天内的病死率分别为23.6%和11.4%。COX回归分析:年龄≥65岁、血流感染前粒缺天数≥7天、白细胞数低、疾病未缓解、合并呼吸道感染、抗菌药物使用≥3种、鲍曼不动杆菌血流感染以及嗜麦芽窄食单胞菌血流感染是血液恶性肿瘤化疗患者并发血流感染出现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血液恶性肿瘤患者化疗后并发血流感染的预后较差,病死率高,病原菌仍以G-菌为主,耐药率较高。血流感染是影响粒缺并发热的血液病患者预后的不利因素,降钙素原有望成为辅助诊断粒缺并发热血液病患者血流感染的一个参考指标。本组数据显示男性、高龄、住院时间长、粒缺状态、多种抗菌素暴露及合并胃肠道、肛周或泌尿系感染等是患者发生血流感染的高危因素,应引起高度重视。
李奔[10](2019)在《单中心PICU细菌分布特点及耐药性分析》文中指出目的分析儿童重症监护室常见细菌分布特点及药敏结果,为临床早期合理使用抗生素提供依据。同时分析常见多重耐药菌感染的危险因素,以便指导耐药菌的防控。方法回顾性研究2013年1月1日2017年12月31日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PICU微生物培养病原菌及药敏结果,统计分析PICU常见细菌分布特点、耐药情况及常见多重耐药菌感染的危险因素。结果1、细菌分布:14101份送检标本培养出779株非重复细菌,分别为革兰阴性菌529株(67.9%),革兰阳性菌250株(32.1%)。常见病原菌依次为肺炎克雷伯菌129株(16.6%)、不动杆菌属110株(14.1%)、金黄色葡萄球菌93株(11.9%)、大肠埃希菌66株(8.5%)、肺炎链球菌57株(7.3%)等。痰培养、导管尖端培养及皮肤分泌物培养以革兰阴性菌为主,而血培养、尿培养及脑脊液培养以革兰阳性菌为主。肺炎克雷伯菌及大肠埃希菌感染好发于婴幼儿,金黄色葡萄球菌及肺炎链球菌感染好发于年长儿。随着住院时间的延长,革兰阴性菌检出率上升,而革兰阳性菌下降。2013年2015年主要耐药菌检出率逐年升高,2016年起逐渐下降。2、细菌耐药情况:大肠埃希菌及克雷伯菌属产ESBLs菌株的检出率分别为57.6%、68.1%。对氨苄西林、哌拉西林、头孢唑林耐药率极高,均超过70%。大肠埃希菌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敏感,耐药率为4.5%6.1%,但克雷伯菌属耐药率高达40%左右。鲍曼不动杆菌呈多重耐药性,仅对四环素类稍敏感。铜绿假单胞菌仅对氨基糖苷类及喹诺酮类耐药率较低。流感嗜血杆菌对氨苄西林及复方新诺明的耐药率较高,均超过50%。葡萄球菌对青霉素及红霉素耐药明显,未发现对替考拉宁、万古霉素及利奈唑胺耐药的葡萄球菌。MRSA发生率为44.1%。肺炎链球菌对红霉素及克林霉素耐药率高达90%以上,对喹诺酮类极敏感。3、细菌耐药危险因素分析:院前使用三代头孢或以上抗生素≥3天、住院期间有侵入性操作、病原菌检出住院日>1周是引起主要耐药菌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1、我院PICU微生物培养总阳性率不高,常见病原菌仍以革兰阴性菌为主。2、不同标本、不同年龄、不同住院日及不同年份病原菌分布有差异,临床经验性用药时要有针对性。3、我院PICU细菌耐药情况随着PICU投入使用时间延长而增高,但经过严格的院感管控,比率已经明显下降,说明规范管理是降低院内耐药菌感染的重要手段。4、我院PICU多重耐药菌比例偏高,药敏有自己的特点,这对临床早期经验性用药有极大的指导作用。5、引起主要耐药菌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有:院前使用三代头孢或以上抗生素≥3天、住院期间有侵入性操作、病原菌检出住院日>1周。针对危险因素应该及早防范,减少耐药菌的发生。
二、引起泌尿系感染的G~+菌及耐药性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引起泌尿系感染的G~+菌及耐药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大理地区312例新生儿败血症的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缩略词 |
第一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研究方法 |
1.3 统计学方法 |
第二章 结果 |
2.1 患病情况及一般资料比较 |
2.2 临床表现及局部感染 |
2.3 两组非特异性实验性指标比较 |
2.4 两组并发症及死亡情况比较 |
2.5 两组临床转归情况比较 |
2.6 病原菌血培养结果及药敏情况分析 |
第三章 讨论 |
3.1 发病情况分析 |
3.2 临床表现、局部感染及实验室检查结果分析 |
3.3 临床转归分析 |
3.4 病原菌分布特点及耐药性分析 |
第四章: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新生儿败血症各种炎症标志物诊断新生儿败血症的诊断价值 |
参考文献 |
致谢 |
(2)NICU中五年血培养和痰培养的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第1章 引言 |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方法 |
2.3 统计学方法 |
第3章 结果 |
3.1 血培养结果部分 |
3.1.1 病原菌分布情况 |
3.1.2 2015~2019 年血培养病原菌年度变化 |
3.1.3 血培养主要病原菌耐药情况 |
3.1.4 常见病原菌抗生素治疗情况 |
3.1.5 出生情况比较 |
3.1.6 临床资料比较 |
3.2 痰培养结果部分 |
3.2.1 病原菌分布 |
3.2.2 2015~2019 年痰培养病原菌年度变化 |
3.2.3 痰培养主要病原菌的耐药情况 |
3.2.4 常见病原菌感染后抗生素治疗情况 |
3.2.5 临床资料比较 |
第4章 讨论 |
4.1 血培养结果分析 |
4.2 痰培养结果分析 |
第5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新生儿感染性疾病的现况及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
(3)细菌性肺炎合并尿路感染患者的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英汉缩略词对照表 |
细菌性肺炎合并尿路感染的研究现状 综述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4)2017-2018年重庆某教学医院儿童革兰阴性菌血流感染的临床特点及耐药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符号说明 |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1 材料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研究材料 |
1.3 血培养及药敏方法 |
1.4 统计学处理 |
2 研究结果 |
2.1 一般资料 |
2.2 临床特点 |
2.2.1 局部感染灶 |
2.2.2 临床表现 |
2.2.2.1 感染中毒症状 |
2.2.2.2 呼吸道症状 |
2.2.2.3 消化道症状 |
2.2.2.4 肝脾肿大 |
2.2.2.5 黄疸 |
2.2.2.6 意识障碍 |
2.2.2.7 皮疹 |
2.2.2.8 休克 |
2.2.2.9 病程 |
2.2.3 实验室检查 |
2.2.4 基础疾病 |
2.2.5 侵袭性操作 |
2.2.6 转归 |
2.3 病原分布 |
2.4 主要检出菌对常见抗菌药物的耐药性分析 |
2.4.1.大肠埃希菌与肺炎克雷伯菌 |
2.4.2 沙门菌 |
2.4.3 铜绿假单胞菌 |
2.5 ESBL阳性率与临床表现的关系分析 |
3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儿童高热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血流感染的病原及耐药性变迁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5)利奈唑胺和达托霉素治疗肠球菌血流感染的真实世界研究及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1 前言 |
1.1 肠球菌概述及治疗现况 |
1.2 利奈唑胺简介 |
1.3 达托霉素简介 |
1.4 真实世界研究、Meta分析简介及其必要性 |
1.5 立题依据和研究思路 |
2 多重耐药菌的感染现状研究 |
2.1 资料与方法 |
2.1.1 资料来源 |
2.1.2 MDRO定义 |
2.1.3 菌株来源 |
2.1.4 监测菌株 |
2.1.5 细菌鉴定与药敏试验 |
2.1.6 质控菌株 |
2.1.7 研究方法 |
2.1.8 统计学分析 |
2.2 结果 |
2.2.1 MDRO患者特征 |
2.2.2 MDRO变化趋势 |
2.2.3 常见MDRO检出情况 |
2.2.4 MDRO标本构成 |
2.2.5 MDRO标本分布 |
2.2.6 多重耐药G~+菌对常见抗菌药物的耐药性 |
2.2.7 多重耐药G~-菌对常见抗菌药物的耐药性 |
2.3 讨论 |
3 VRE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 |
3.1 对象与方法 |
3.1.1 研究对象 |
3.1.2 方法 |
3.1.3 统计分析 |
3.2 结果 |
3.2.1 4 年VRE感染率 |
3.2.2 VRE感染患者的临床特征 |
3.2.3 VRE感染单因素分析 |
3.2.4 VRE感染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
3.3 讨论 |
4 利奈唑胺和达托霉素治疗肠球菌血流感染的临床研究 |
4.1 对象与方法 |
4.1.1 研究对象 |
4.1.2 入选标准 |
4.1.3 排除标准 |
4.1.4 临床检测方法 |
4.1.5 实验室检查 |
4.1.6 疗效评价标准 |
4.1.7 安全性评价标准 |
4.1.8 相关定义 |
4.1.9 统计学方法 |
4.2 结果 |
4.2.1 患者基本资料 |
4.2.2 肠球菌的药敏结果 |
4.2.3 实验室检查 |
4.2.4 疗效评价 |
4.2.5 安全性评价 |
4.3 讨论 |
4.3.1 肠球菌耐药情况与用药分析 |
4.3.2 疗效与安全性 |
5 对比利奈唑胺和达托霉素治疗VRE-BSI临床疗效与安全性的Meta分析 |
5.1 资料与方法 |
5.1.1 文献检索 |
5.1.2 研究类型 |
5.1.3 研究对象 |
5.1.4 干预措施/对照措施 |
5.1.5 结局指标 |
5.1.6 排除标准 |
5.1.7 文献筛选与资料提取 |
5.1.8 纳入研究的质量评价 |
5.1.9 统计学分析 |
5.2 结果 |
5.2.1 文献检索结果 |
5.2.2 纳入研究的基本特征及文献质量评价结果 |
5.2.3 Meta分析结果 |
5.2.4 发表偏倚评价 |
5.3 讨论 |
5.3.1 疗效研究 |
5.3.2 安全性研究 |
6 全文总结 |
附表1 |
附表2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致谢 |
(6)急诊血流感染脓毒症患者临床特点及相关危险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脓毒症的早期诊断及治疗进展 |
综述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个人简介 |
开题、中期及学位论文答辩委员组成 |
(7)ICU尿路感染患者菌群分布特征及耐药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2.1 标本采集、培养 |
1.2.2 病原菌鉴定及药敏试验 |
1.3 统计学处理 |
2 结果 |
2.1 尿路感染病原菌分布 |
2.2 主要病原菌耐药性分析 |
3 讨论 |
(8)中段尿培养细菌谱的分布及U组抗菌药物的耐药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菌株来源 |
1.2 尿沉渣来源 |
1.3 方法 |
1.3.1 标本采集 |
1.3.2 细菌培养及有意义菌落判断 |
1.3.3 细菌的鉴定 |
1.3.4 药物敏感性试验 |
1.3.5 尿沉渣检测 |
1.3.6 质控菌株 |
1.4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科室的分布 |
2.2 细菌谱的分布 |
2.3 尿沉渣阳性率和培养阳性符合率比较 |
2.4 药敏试验结果 |
2.4.1 G-药敏结果 |
2.4.2 G+药敏结果 |
2.4.3 真菌的药敏结果 |
3 讨论 |
(9)血液恶性肿瘤化疗患者并发血流感染的流行病学及危险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材料和方法 |
1 病例资料 |
2 方法 |
3 诊断标准及定义 |
4 统计学分析 |
结果 |
1 3014 例次血液恶性肿瘤患者一般临床资料特征 |
2 血流感染的发生率及血培养病原菌的分布及构成比 |
3 血流感染病原菌的耐药情况 |
4 降钙素原在粒缺并发热患者血流感染中的诊断预测价值 |
5 恶性血液肿瘤发生血流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 |
6 血流感染的预后不良因素分析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发表论文 |
致谢 |
(10)单中心PICU细菌分布特点及耐药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1 研究对象及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研究方法 |
2 研究结果 |
2.1 一般资料 |
2.2 入院时患儿情况 |
2.3 培养的细菌分布统计 |
2.4 常见细菌的耐药性统计 |
2.5 引起主要耐药菌感染的危险因素 |
3 讨论 |
3.1 标本阳性率 |
3.2 培养的细菌分布特点分析 |
3.3 常见细菌的耐药性分析 |
3.4 危险因素分析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获奖及发表论文情况 |
四、引起泌尿系感染的G~+菌及耐药性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大理地区312例新生儿败血症的临床分析[D]. 齐越涛. 大理大学, 2021(09)
- [2]NICU中五年血培养和痰培养的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D]. 王丝雨. 大理大学, 2021(09)
- [3]细菌性肺炎合并尿路感染患者的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D]. 何晓娟. 西南医科大学, 2021(01)
- [4]2017-2018年重庆某教学医院儿童革兰阴性菌血流感染的临床特点及耐药性分析[D]. 吴瑶铭. 重庆医科大学, 2021(01)
- [5]利奈唑胺和达托霉素治疗肠球菌血流感染的真实世界研究及Meta分析[D]. 唐冰颖. 烟台大学, 2021(11)
- [6]急诊血流感染脓毒症患者临床特点及相关危险因素分析[D]. 房延儒. 宁夏医科大学, 2021(02)
- [7]ICU尿路感染患者菌群分布特征及耐药性分析[J]. 李毓龙,毛炜,李阳超. 检验医学与临床, 2019(22)
- [8]中段尿培养细菌谱的分布及U组抗菌药物的耐药性分析[J]. 文书,刘丁发,林樟礼,林智琛,劳王飘,李书营,林翀. 海南医学, 2019(11)
- [9]血液恶性肿瘤化疗患者并发血流感染的流行病学及危险因素分析[D]. 陈少桢. 福建医科大学, 2019(07)
- [10]单中心PICU细菌分布特点及耐药性分析[D]. 李奔. 华中科技大学, 201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