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族企业及其转化(论文文献综述)
刘丹艳[1](2021)在《研发投入、公司治理与企业绩效研究 ——基于家族制造业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文中研究表明
李婧,朱莹婷[2](2021)在《股权结构、资源冗余与家族企业合作行为研究——基于上市家族企业的经验证据》文中研究表明从社会情感的视角出发,基于2012—2018年164家沪深A股上市家族企业的面板数据,检验家族企业股权集中度对企业合作行为的影响,以及金字塔式股权结构和冗余资源对两者关系的调节作用。研究发现:(1)家族企业股权集中度与企业合作行为之间存在倒U型关系,即股权较为分散时,家族企业不倾向于采取对外合作行为;随着股权集中度的提升,企业对外合作意愿加强;然而,当股权集中到一定程度,股权的进一步集中将削弱企业进行对外合作的意愿。(2)金字塔式股权结构对家族企业股权集中度与企业合作行为之间的关系起显着的负向调节作用,即金字塔式股权结构限制了企业进行对外合作的行为。(3)冗余资源对家族企业股权集中度与企业合作行为之间的关系起显着的正向调节作用,即冗余资源越多,企业越倾向于进行对外合作。同时,当进一步将冗余资源划分为沉淀性冗余资源和非沉淀性冗余资源时,结果发现,沉淀性冗余资源对家族企业股权集中度与企业合作行为之间的关系起负向调节作用,但不显着;而非沉淀性冗余资源则对家族企业股权集中度与企业合作行为之间的关系起显着的正向调节作用。
芦中坤[3](2020)在《家族涉入、公司治理与研发投入 ——基于上市家族企业的经验数据》文中研究表明中国家族企业是民营经济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GDP的贡献也在不断提升,然而中国家族企业普遍寿命较短,这一固有弊端如何克服以及如何进行企业转型升级实现可持续发展逐渐成为相关学者研究的焦点。鉴于中国家族企业相关数据的获取途径,本文选取上市家族企业为研究对象,从家族企业独有的“家族特性”(所有权涉入与管理权涉入两个维度)展开研究,为家族企业实现基业长青、长久发展提供切实可行的发展建议。随着中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全面实施,相关科研经费也一直在逐年提高,中国的创新环境和研发实力进一步得到改善和提升,科学技术水平和创新驱动力也在不断加强,这为中国家族企业的长久发展提供了更多的机遇与挑战。作为中国民营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家族企业自然需要响应国家号召,不断提升技术创新能力,寻找创新突破口,发挥科技创新对企业战略转型升级的指导作用,进一步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同时,要想克服家族企业的固有弊端,也需要依靠技术创新进行战略转型升级。因此,本文从家族企业独有的“家族特性”出发,研究家族所有权与管理权双维度涉入分别对企业研发投入带来的影响,这对发挥家族企业主体创新作用的同时也对中国民营经济稳定发展提供有力支持。目前,中国家族企业正处于传递“接力棒”的传承时期,维持家族企业长久发展的重任即将交付于第二代家族继承人,本文也可以为二代继承人提供包括转型升级业务产品、调整内部管理结构、落实科技创新发展战略等方面的思考和建议。本文以代理理论、社会情感财富理论等为理论基础,首先对家族企业定义、家族涉入维度、研究开发投入、企业经理人来源和股权集中度等文献进行梳理,其次结合与家族企业发展相关的理论与实际,从家族所有权与管理权双维度分别探讨分析不同的涉入途径与研发投入之间的关系,并将经理人来源和股权集中度分别作为两种涉入途径下的调节变量,研究对二者关系的调节机理。最后,本文选取的样本为2013年-2017年的457家上市家族企业共计2285条平衡面板数据,通过模型实证分析了家族企业不同涉入维度情景对研发投入的影响,并得出如下结论:(1)家族所有权涉入程度与研发投入呈负相关关系;(2)家族管理权涉入程度与研发投入呈正相关关系;(3)经理人来源对家族所有权涉入与研发投入之间的关系起到调节作用,聘用外部职业经理人时,家族所有权涉入对研发投入的阻碍作用将会加强强。(4)股权集中度对家族管理权涉入与研发投入之间的关系起到调节作用,股权集中度越高,家族管理权涉入对研发投入的激励作用就越弱。在厘清家族涉入程度与企业研发投入之间的关系以及公司治理方式对二者关系的调节作用后,回答了两个维度分别对企业研发投入是“动力”还是“阻力”的问题,这不仅为家族企业增加竞争力,减少企业自身弊端有实际指导意义,也为落实创新发展战略、实现突破创新提供支撑理论支撑。
李凯杰[4](2020)在《家族企业传承中的社会资本对跨代创业与绩效的影响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家族企业作为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具有明显的家族特色。在A股上市的家族企业截至2018年年底已经超过1300家。家族企业凭借快速决策以及高成长性等特点,迅速发展成为中国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近年来,代际传承现象屡屡发生,这成为近十年来中国家族企业发展的必然趋势。由于信托结构的特点和经理人市场的不完善,“子承父业”是我国家族企业继承的主流模式。家族企业接班人在传承的推进过程中,往往面临两难的选择,继续守业还是跨代创业?产业转型升级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新目标。中国经济已进入发展的转折点。国民经济由短缺经济向过剩经济转变,因此跨代创业可能成为不得已而为之的抉择。在接班过程中,由于传承障碍、社会关系网络、学历等因素,会导致二代接班人产生跨代创业的想法,并予以实施。过去的文献基本集中在分析家族企业跨代创业的动因和选择,鲜有分析父子双方的社会资本差异如何影响跨代创业。本文基于跨代创业的视角,以资源基础观、高阶理论等成熟的理论框架,分析并解释了接班人社会资本、跨代创业的关系。本文分析了传接双方在社会资本层面的差异,对跨代创业的影响,期望通过分析社会资本各组成部分的差异,综合考量其对创业机会识别和创业动因的影响机制。最终得出行业地位、学历和职业资历差异对跨代创业具有正向影响的结论。同时,相关研究表明,企业家的社会资本对企业经营绩效具有重要影响。然而,在跨代创业的背景下,关于企业家的社会资本对企业绩效影响的研究很少。从过去的相关文献可知,企业家的政治地位、行业地位、学历、职业资历等各方面的社会资本,在经营绩效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关系。针对跨代创业场景,本文先是深入研究跨代创业对企业绩效的影响机理,再将父子双方的社会资本作为调节变量,分析其调节作用。通过实证分析的手段,探寻传承双方的社会资本差异如何影响跨代创业和企业经营绩效,得出跨代创业会劣化企业绩效的结论,并发现父代部分社会资本和子代社会资本可以缓解跨代创业的劣化效应。通过相关实证研究,本文将填补跨代创业情景下父子双方社会资本和经营绩效影响机制的空白,对家族企业传承规划、跨代创业机会识别、接班人培养方向等方面,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刘晖[5](2017)在《基于隐性知识转移视角的家族企业代际传承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家族企业作为一种古老的组织形态广泛地存在于世界各处,因其固有的特质虽历经风霜却又经久不衰。但是从个体层面来看,家族企业的存续期普遍较为短暂,可持续发展水平偏低,有些甚至是昙花一现,而代际传承的屡屡失败正是导致该现象的重要原因之一。于是如何实现代际之间顺利过渡成为研究家族企业的热点,很多学者开始将焦点放在传承的内容上试图探究由此对代际传承造成的影响,较为公认的一种观点是知识转移是家族企业传承过程的基础,而隐性知识作为家族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它能否在代际之间实现成功地转移,则成了家族企业能否家业长青的关键所在。目前关于家族企业代际传承过程中隐性知识的转移研究主要放在了影响转移的因素和转移绩效的评价上,然而少有文献从代际传承过程和知识转移过程并轨的角度来研究隐性知识在家族企业代际传承过程中的整体转移机制。本文通过应用知识转移理论、资源基础观等进行理论分析,并通过问卷调查和实证研究的方法,将隐性知识转移置于家族企业传承的特殊背景之中,主要回答了下面3组问题:1.隐性知识由于其默会性在转移过程中往往无一定的规律可循,而在家族企业代际传承这样的特殊情境之下,隐性知识的转移是否会存在一定的特殊性和规律性,其转移的机制是什么,应该构建什么样的理论框架进行研究。2.从微观角度来看,在家族企业代际传承过程中,前任企业家应该向继任者转移哪些隐性知识要素,在这个过程中会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应该采用什么样的方式将这些要素顺利地实现转移,从而会得到什么样的转移结果,即知识转移绩效如何。3.基于资源基础观,隐性知识被学者们广泛认为是家族企业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主要原因之一,而隐性知识经由代际转移之后其绩效是否会有利于家族企业传承后的满意度和绩效,也就是说隐性知识经过转移后,是否还会发挥其原有的价值,甚至贡献更甚。根据研究目标和问题的设定,本文主要对以下内容进行了研究:1.构建家族企业代际传承过程中隐性知识的四阶段转移机制的理论框架。该部分内容首先借助Handler(1990)的四阶段家族企业传承模型和Stavrou(1998)的三阶段家族企业传承模型,将家族企业的代际传承划分为准备期、实施期、准完成期和完成期四个阶段,同时结合Nonaka(1995)的的SECI理论模型,对家族企业代际传承过程中隐性知识转移划分为初始阶段、执行阶段、整合阶段和植入阶段,据此构建了家族企业代际传承过程中隐性知识的四阶段转移机制的理论框架,以此来研究各个阶段隐性知识的转移机制,也为后文的实证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2.探究家族企业代际传承过程中隐性知识转移绩效的影响因素该部分内容首先将隐性知识转移绩效划分为知识转移成本,前任对知识转移的满意度、继任者对知识转移的满意度、继任者对知识的内化和继任者对知识的创新五个维度,将影响知识转移绩效的因素分为隐性知识的特性、前任对知识转移的意愿、继任者对知识转移的意愿和组织情境四个维度,同时以沟通交流作为中介变量。通过实证研究来探索隐性知识的特性对隐性知识转移绩效是否有负面作用,前任对知识转移的意愿、继任者对知识转移的意愿和组织情境是否对知识转移绩效是否有积极作用,而加入中介变量沟通交流后,其结果是否会产生变化。3.探究隐性知识转移绩效对家族企业传承满意度的影响该部分内容首先将家族企业传承满意度分为前任满意度、继任者满意度、家族成员满意度和员工满意度,通过实证研究来探索隐性知识转移绩效对家族企业传承满意度的影响程度,从而回答知识转移成本是否对家族企业传承满意度起负面影响,转移双方对知识转移的满意度、继任者对知识的内化和继任者对知识的创新是否对家族企业传承满意度起积极作用。4.探究隐性知识转移绩效对家族企业传承绩效的影响该部分内容首先将家族企业传承绩效分为任务绩效和关系绩效两类,通过实证研究来探索隐性知识转移绩效对家族企业传承绩效的影响程度,从而回答知识转移成本是否对家族企业传承绩效起负面影响,转移双方对知识转移的满意度、继任者对知识的内化和继任者对知识的创新是否对家族企业传承绩效起积极作用。通过对上述内容的研究,发现了以下结论:1.通过理论研究发现,家族企业代际传承过程中隐性知识的转移是分阶段的,每个阶段转移的具体隐性知识要素和转移的方式有所不同。隐性知识的要素随着隐匿性和专用性程度的增加在代际传承过程中逐类发生转移,同时转移的方式前期主要表现为前任传授,后期则主要表现为继任者反馈,但基本方式还是沟通。2.隐性知识的特性、隐性知识转移双方的意愿、组织情境均会对知识转移绩效产生影响,良好的沟通有助于提升知识转移绩效。隐性知识隐匿程度越高越不利于其转移,但通过良好的沟通可以较好地降低隐性知识转移成本并提升继任者对隐性知识的内化程度,代际双方的转移意愿会提升知识转移绩效,并且部分依赖于沟通从而降低隐性知识转移成本并提升继任者对隐性知识的内化程度,良好的组织情境有利于提升知识转移绩效,并完全依赖于双方沟通交流进而影响知识转移成本和双方对知识的满意度,良好的沟通有助于提升知识转移绩效,但对继任者的知识创新用处不大,它只依赖于继任者的转移意愿。3.家族企业代际传承过程中隐性知识转移绩效的提升有助于提高家族企业传承满意度和传承绩效。继任者的隐性知识创新对提高家族企业的传承满意度和传承绩效的贡献最大,足见继任者的隐性知识创新对家族企业传承的重要性,继任者对隐性知识的内化对除了对员工满意度作用不大之外,其它均有助于提高家族企业传承的满意度和传承绩效,知识转移双方对知识转移的满意度均能提升传承满意度,但继任者对知识转移的满意度对任务绩效的作用不大。知识转移成本则对传承满意度和传承绩效均有负面影响,这就意味着投入越多未必产出就越多,如果在转移过程中消耗的资源过多,可能会不利于企业的传承。最后,本文的主要创新点有:1.提出了家族企业代际传承过程中隐性知识四阶段转移机制的理论框架。根据Handler(1990)的四阶段家族企业传承模型和Stavrou(1998)的三阶段家族企业传承模型,并结合Nonaka(1995)的SECI理论模型,对家族企业代际传承过程中隐性知识转移划分了四个阶段,基于此本文创新性的提出了家族企业代际传承过程中隐性知识转移的四阶段转移机制的理论框架,为下文的研究做好了铺垫,也为未来在该领域的学术研究提供了一定的指导。2.展现了家族企业代际传承过程中隐性知识转移的机制及其对传承效果的影响。从隐性知识自身特征与构成要素的研究出发,通过抓住家族企业代际传承这一特殊时期的特质,以传承过程为背景,分析了家族企业代际传承过程中隐性知识在各个传承阶段的转移机制,系统研究了每个阶段需要转移隐性知识传承的要素,转移的影响因素,转移的方式和产生的转移绩效,并进一步研究知识转移绩效对家族企业传承效果的影响,丰富了家族企业代际传承和隐性知识转移领域的研究成果,弥补了学术界过于关注隐性知识转移的某个层面而对整体的转移机制研究不足的问题。3.基于隐性知识转移视角对代际传承过程中某些现象做出了新的理论解释。在揭示隐性知识家族企业代际传承各个传承阶段的转移机制的过程中,从理论上得出了一些有意义的发现,解释了为什么在代际传承过程中隐性知识的不同要素是分阶段转移的,为什么转移的方式会有所不同,隐性知识转移的成本为什么会随着代际传承阶段的推进逐渐增大,代际双方的转移意愿为什么会随着代际传承阶段的推进逐渐增强等。
周平[6](2017)在《日本长寿企业的特征与可持续经营模式》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利用文献分析和案例分析的方法,分析日本长寿企业的外部结构特征和内部优势表现,探讨日本长寿企业的可持续经营模式,阐明长寿的条件和原因。从结果看,日本长寿企业数量众多,生存时间多为100年至200年,其行业集中度高,业务领域分散,企业规模多为中小企业,支配形态以家族企业居多,并具有经常性收益和自有资本比率上的财务优势特征。其主要优势表现有信用、传统、知名度、根植性和高度信赖等,这些优势来源于经营理念和主营业务上的坚持以及生产方法、市场销售、产品和服务等方面顺变的经营策略,而维持这样的经营原则是直接作用于企业经营行为中的长期生存因素所决定的。日本长寿企业具有三组因素群,包括时间可持续因素、组织可持续因素和市场可持续因素,这些因素群的结合,决定长寿企业的模式,成为其可持续经营的关键。
杨茜[7](2015)在《家族企业中的亲属关系功能变迁研究 ——以C市中小型家族企业为例》文中提出中国是一个具有深厚家文化传统的国家,亲属关系是中国人最主要的社会关系。然而随着现代社会的变迁,个人从传统的家族群体中脱离出来,人们的家庭观念发生了改变,传统的家庭制度向现代家庭制度变迁,引起了学者的广泛关注。然而与家庭息息相关的亲属关系,总是作为家庭的一个“副产品”,基于血缘的亲属关系被认为是传统的人际关系,在现代社会中的作用逐渐式微,因此对亲属关系的研究总是受到学者们的冷落。但是作者认为,现代家庭仍然保留经济共同体的职能,亲属关系基于与生俱来的信任感,是人们结成经济共同体的主要群体。因此在现代社会亲属间建立起广泛的经济活动,亲属关系在现代中国社会仍然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本文的研究就是在国家宏观的市场化改革的进程中,将伦理本位的亲属关系嵌入到经济体系后,研究亲属关系的功能变迁。本文的主要思路就是以中小型家族企业为研究平台,探讨在家族场域和经济场域的相互博弈中,亲属关系嵌入到以理性计算、利益诉求为导向的企业组织中的角色调整与适应,特别是通过描述亲属之间的互动行为,推论出在市场化变革的背景下,亲属关系的功能变迁。本文以社会关系网络为理论视角,研究亲属关系问题。因为中国本土化的关系理论与西方国家的社会关系网络理论具有不谋而合之处。中国是关系本位的社会,关系是理解中国社会结构和中国人心理与行为的核心概念。中国人注重建构和维系关系。而亲属关系是中国人的主要社会关系,亲属间具有广泛的社会交往空间,是人们获得社会资源的主要支持对象。这些特征使得社会关系网络理论能够在中国社会找到理论的原型和实践依据。本文所定义的亲属关系是指除核心家庭以外,包括以血缘和婚姻为纽带而结成的关系网络,即亲属关系主要包括两种类型:血亲关系和姻亲关系。本文所界定的中小型家族企业是指符合国家出台的《中小型划型标准规定》的中小规模的企业,并且企业的所有权或经营控制权归家族所有,由一个或多个家族成员参与经营的中型家族企业、小型家族企业和微型家族企业。本文采用定性的研究方法,通过滚雪球的方式抽取东北地区C市的10个中小型家族企业,以企业主为中心的亲属关系网络为研究对象。根据亲属关系在中小型家族企业的不同发展阶段,即初创期、扩展期和成熟期,所表现的义务关系、雇佣关系和合作关系,从历时态的角度深入研究亲属关系在中小型家族企业中的作用、亲属间的互动行为和价值导向,探索出在国家市场化变革的背景下,亲属关系的功能变迁。本文主要采用文献法、半结构式访谈法和观察法收集资料。作者对所抽取的中小型家族企业中的企业主、亲属和非亲属员工的访谈收集资料,了解家族企业的发展历程、企业主的创业经历、亲属对企业主的支持、亲属在企业中的职责、基于雇用和合作的亲属间的互动等。作者对W企业进行观察,在不干扰研究对象的行为的基础上进入研究现场,对亲属间的互动行为、情绪、态度等进行观察,以详细描述事件的整个发展过程。并通过文献法收集资料,收集企业签订的相关契约文本、国家的法律法规等,以便补充观察与访谈所收集得到的资料。通过研究发现传统并没有消失,而是在批判继承的基础上以新的面貌呈现。在中小型家族企业中,人们仍重视家族观念和家族整体利益、血缘是判定家族企业用人的重要指标、传统“父权制”的家长作风在家族企业内依然盛行。同时随着家庭制度、家庭结构的变迁,亲属关系的认同、结构和规模都发生着改变。在国家宏观市场化变革的背景下,具有浓厚的亲情文化的家族企业中,亲属关系正发生着变迁,具体表现在:从时间纵向上看,亲属关系的等级性向平权化发展;亲属关系的功能具有弱化、虚化的态势;亲属间的亲密关系和经济利益是现代社会判定亲属关系强度的重要指标,人情法则是亲属间社会交换行为的主要原则;女性地位提高,姻亲在家族企业中的地位和作用凸显。分析亲属关系变迁的原因,笔者认为其根源在于,在中国社会的急剧变迁中,以家族整体利益为导向的价值观向以个体家庭利益的价值观的转变。随着现代化的变迁,传统家族制度逐渐消亡,社会的单位不再是由同一祖先的全部子孙所组成的家族,而是以夫妻为单位和他们的未婚子女所组成的核心家庭。个人从早期的依赖于家族或血缘群体逐渐倾向于依赖个体家庭。因此,现代意义上的家族不是基于一个经济共同体的家族,实际上是以亲属关系为联系纽带,多个个体家庭所组成的家庭网络。这一网络又随着亲属间亲密距离和实际需要而变得灵活机动。经济利益成为亲属家庭联系的重要纽带。本文的研究的主要创新:第一,对理论的回应。以往大家比较认同的理论是经济是社会的一部分,将经济行为嵌入于社会关系网络之中,经济行为的产生依赖于具有相互信任的关系网络的建立,比如格兰诺维特的“镶嵌理论”。而本文的创新点在于对这一思维逻辑的逆反,将关系网络嵌入于经济行为之中,考察关系如何影响经济行为,及对关系本身产生的变化。镶嵌理论是根据西方经济社会的发展而提出的西方社会理论,对于具有深厚家文化传统的中国社会并不完全适用,因为中国私营企业的创立大部分都是在具有特殊信任的亲属关系间建立起来的。因此本文侧重研究在市场化进程中,将伦理本位的亲属关系嵌入于经济行为中,探讨在家庭场域与经济场域的博弈中,建立于血缘亲情纽带的亲属关系的功能变迁。第二,对现实社会的回应。随着现代化、城市化的发展,个人从家庭中解脱出来,成为独立的个体,以个体的身份参与社会生活,学缘关系和业缘关系成为人际交往的主要关系。因此从传统社会到现代社会的转型,在人际关系方面,也是一个从血缘关系、地缘关系到学缘关系、业缘关系的转换过程。血缘关系、地缘关系等先赋性关系被看成是传统社会的研究内容。学缘关系、业缘关系等获致性关系被认为是人际关系现代性质的研究。从本文的研究得知,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亲属关系始终在中国社会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亲属关系在人们生产生活的过程中,发挥着相互协作、相互救助的功能,亲属间表现为强烈的情感诉求和相互间的义务关系。亲属关系是人们结成经济共同体的首要选择对象,对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发挥着不可忽视的功能。因此着重血缘关系的研究对现代社会仍具有理论意义。第三,研究方式的特点。本文的研究是将亲属关系嵌入于中小型家族企业的场域中,研究亲属关系的功能变迁。中国传统的家文化思想对现代人们的价值观和意识形态均产生深刻的影响,将家文化思想泛化到家族以外的组织和机构中,中国的乡镇企业、上市的家族企业和国有企业等均不同程度的表现为家族性。通过本文的研究方式,可以将亲属关系嵌入到不同的经济场域中,研究亲属关系在不同场域的表现及变化,能够得出更具有普遍性的结论。
陈欣[8](2012)在《家族企业信息资源管理影响因素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家族企业日益成为国民经济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但是在家族企业中,富不过三代的问题相对突出,家族企业已成为国内外研究的热点。目前,国内外学者主要致力于家族企业治理、企业传承等可持续成长方面的研究,很少有文献涉及到家族企业内部层次如信息资源管理的研究。伴随企业信息化进程的加快,家族企业信息资源管理水平也随之提高。如何进一步完善家族企业信息资源管理,直接关系到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塑造和保持。通过对家族企业的现有研究分析出家族企业的特征,结合企业信息资源管理影响的研究,进一步深化,提出一系列假设,构造家族企业信息资源管理影响因素模型,通过问卷调查来验证模型,最终找出一些可能影响到家族企业信息资源管理水平的具有家族企业特色的因素或指标。本文共分为五个部分,各部分主要内容概述如下:第一部分为引言。主要涉及研究背景和意义、研究思路、方法、创新点以及国内外的关于家族企业信息资源管理研究的现状。第二部分是家族企业与信息资源管理方面的相关理论。主要对家族企业的定义与内涵、家族企业的特征、家族企业生命周期理论,以及企业信息资源管理,企业信息政策,企业信息资源管理影响因素几个方面的理论进行阐述。第三部分是构建家族企业信息资源管理影响因素模型。包括研究构思、研究假设、问卷设计、问卷调查和调查分析几个方面。第四部分是案例。通过访谈和问卷相结合的形式对某家族企业进行调查,找出家族企业信息资源管理中可能存在的问题。第五部分提出改善家族企业信息资源管理的建议。第六部分为结论。
林枫[9](2011)在《基于企业家社会资本视角的企业创业导向及其作用机制研究 ——以家族企业为例》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经济全球化的逐步深入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企业生存的环境变得更加动态化、复杂化。越来越多的企业已经意识到,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获取和保持竞争优势,企业需要不断地进行产品与技术的创新,并先于竞争对手发现和开发市场机会,通过有关创业导向的活动来促进其成长与发展。创业导向对公司发掘潜在的市场机会、拓展业务领域以及寻求竞争优势等方面的作用日益突出,因而,创业导向被视为企业—包括家族企业—应对不确定性环境的一种有效战略,越来越受到理论界和实务界的重视。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营经济、民营企业得到迅猛发展,民营企业为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和健康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已经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我国大量的本土型民营企业都属于家族企业,由于各种原因,家族企业研究作为管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在我国才刚刚起步。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家族企业的代际传承、治理模式以及资本管理与融资等方面,而关于家族企业创业的研究还相对少见。与主流经济学、管理学的有关领域相比,家族企业研究还是一个年青的学科,有许多问题还有待进一步解决,对家族企业的生存和发展的来源是什么这个基本问题还没有清晰展示,相关的实证研究文献还不多见。家族企业的发展历程,常常是“一代创业,二代守业,三代败业”或“富不过三代”,如何做到“家业长青”不仅仅是企业家最关注的事情,也是众多家族企业研究者努力探索并希望解决的学术问题。其中,企业家(或创业者)的重要推动作用不容忽视,他对创业的成功起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因此,本研究从社会资本视角出发,将以往从企业家的社会心理特质、个性特征方面(如企业家的任职期限、领导风格等)的研究转移到从企业家所嵌入于其中的社会制度背景方面来构建本文的研究框架,提出了企业家社会资本、企业创业导向与组织绩效关系的整合分析模型,沿着“企业家社会资本—企业创业导向—组织绩效”的逻辑思路,以我国部分经济发达地区的家族企业为研究样本,对企业家社会资本的各维度如何影响家族企业创业导向、家族企业创业导向如何影响组织绩效的作用进行了理论与实证研究,试图深入探究企业家社会资本、家族企业创业导向与组织绩效之间的内部关系,解释它们之间的作用机理。为了实现上述目标,本文主要研究了以下问题:①家族企业创业导向量表的开发与维度的验证;②企业家社会资本与家族企业创业导向的关系;③家族企业创业导向与组织绩效的关系。通过实证研究、案例分析,以及企业创业导向与组织绩效关系的元分析,试图深度剖析家族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本质。在研究内容一中,我们的结果表明,家族企业创业导向是一个多维构念,包含创新性、风险承担性与先动性三个维度;且这些维度具有独自变动性。数据来源主要采用了我国部分经济比较发达地区的150个家族企业为研究样本,运用定量研究方法,经过探索性因子分析从一批独立的小样本数据中提取了家族企业创业导向的各个维度,分析了家族企业创业导向包含创新性、风险承担性及先动性三个维度;同时,我们也采用案例分析,进一步补充和丰富了家族企业创业导向的内涵。其后的验证性因子分析进一步从整体上确定了家族企业创业导向构念三维结构的稳定性。这个结论表明家族企业创业导向的三个维度间具有独立的变动性,并不是创业导向的三个维度越多越好,它是一个平衡过程,需要根据具体情景进行合适的配置,并不是家族企业创业导向的各个维度均达到了预期水平才表明该家族企业是创业型企业,这种情景化研究推动了相关理论知识的深入发展。在研究内容二中,企业家社会资本的关系维度、结构维度和认知维度对家族企业创业导向的创新性、风险承担性与先动性存在积极的影响。关系型资本在更大程度上给企业带来了勇于承担风险的意愿,并积极地影响了家族企业的创新性水平;结构型资本显着地正向影响了家族企业创业导向的各个维度;认知型资本对家族企业创业导向的作用,更多体现在创新性与先动性方面。在研究内容三中,首先,我们进行了企业创业导向与组织绩效关系的元分析,结果表明整体来看,企业创业导向有利于组织绩效的提升。另外,具体到家族企业,我们考虑了两个重要的调节变量—环境动态性和涉入辈次在家族企业创业导向与组织绩效间的调节作用,结果表明其调节作用是与创业导向的不同维度联系在一起的。具体来讲,涉入辈次显着地正向调节了创新性、风险承担性与组织绩效之间的关系,体现在家族企业的第二代比第一代所展现出来的创业导向水平要高,对绩效的影响也更大。对于环境动态性,它显着地正向调节了创新性维度与组织绩效的关系;它对先动性与组织绩效的调节作用也是正向的。当考虑到多个变量的调节作用时,我们的结果验证了涉入辈次与环境动态性在创业导向与组织绩效间的调节作用,并验证了这种作用是与创业导向的不同维度联系在一起的,这有助于我们对涉入辈次和环境动态性如何影响创业导向与组织绩效间关系有更细致、更深入的认识和理解。综合本研究的主要结论,与以往的相关研究相比,主要创新点在于:从企业家社会资本的角度构建了“企业家社会资本—企业创业导向—组织绩效”的研究框架,丰富并深化了现有家族企业与公司创业的相关理论;检验了家族企业创业导向在转型经济背景下的量表开发与测量,对其进行了信度和效度检验,推动了创业导向应用的情景性,进一步补充和完善了公司创业理论;强调了企业家社会资本对家族企业创业导向的作用,且这种作用体现在企业家社会资本的不同维度对家族企业创业导向不同维度的影响上,它有助于深入解析企业家社会资本的作用与职能,弥补了目前的研究大多关注于企业家人力资本或企业家个性特征在创业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而对企业家社会资本如何影响家族企业在创业研究中的缺乏;引入新的调节变量涉入辈次,并结合环境动态性探讨家族企业创业导向对组织绩效的作用机制,尝试为家族企业创业导向的绩效意义做出更清晰的解释,进而推进家族企业创业实践活动的顺利开展,以促进家族企业基业长青。
陈文婷[10](2010)在《创业学习、知识获取与创业绩效 ——基于家族第二代企业家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家族企业的跨代持续成长与创业精神的延续是其保持创新活力、实现家族长寿发展的关键。成功的跨代创业正是家族企业在传承中不断革新,获取竞争优势的重要手段(Habbershon,2002)。作为一种具有跨代持续发展愿望的企业形态(Chua, Chrisman and Sharma,1999),我国的家族企业即将进入代际传承的高峰时期。其中,一个不能忽视的重要问题就是:家族如何在世代发展过程中保持不断创新的活力,从而使得家族创业呈现出持续性和长久性,并通过持续的跨代创业来实现家族和企业的延续。创业行为发生的基础或者前驱动力来自于创业者的“创业精神”,这构成了Miller (1983、Dess (1996)等人提出的创业导向的基础。从创业导向的角度出发,家族跨代创业是以创业家族为主体,在家族企业的发展过程中,后代企业家传承企业家精神,追求代际财富积累的一种创新(通过成立新事业或创立新企业等方式)的活动(Habbershon,2002)。从现实中可以看到,有不少家族企业以家族后代为主力成功地进入了新的领域或发起了新的创业活动。但是,更多的跨代创业的企业可能并不能得到持久的发展,二代创业的企业死亡率很高,而生存下来的企业在较短时间内也会产生很大的分化。生成这个问题的重要原因,是在中国过去30年的改革开放进程中,企业家的角色和特性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家族第一代和第二代创业者不同的经历、教育背景、创业动力等造成了家族企业代际间创业成长的不同路径。创业者或企业家的能力可能部分地取决于先天的禀赋,但更重要的,是其在后天所培养的经验和知识等,学习成为甄别企业家的一种特殊机制(李新春,2000)。本文通过对我国家族后代(多数是第二代)企业家创业学习方式的深入考察,探索其基于教育、经验和网络的不同学习方式对家族跨代创业成长中创业知识获取和创业绩效的影响。创业学习近几年来也成为创业理论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趋势。本文首先通过对家族创业、创业学习的文献加以回顾,并根据深度访谈构建了教育、经验、网络学习方式对于家族跨代创业成长的理论框架,并通过问卷调查的结果进行了检验。同时,也对以往研究中的部分指标测量做出了改进。实证研究发现,我国家族跨代创业者普遍处于改革开放后的经济快速发展时期,他们的创业活动既受到父母及家族创业的影响,又受到家族外创业学习网络和经验的影响,同时作为具有良好教育经历的群体,他们的创业行为更多地受到多种学习和经历的影响,使他们的知识结构呈现出更为复杂的特征。他们正是通过创业学习获得了不同的知识,权衡它们的关系与利益,进而形成了不同的创业路径和绩效差异。通过创业学习机制,剖析家族企业跨代创业成长的路径和价值差异,是研究目前我国家族企业跨代创业成长的关键要素所在,也是具有现实与理论双重意义的重要问题。本研究中有关家族企业后代的多样化数据和假设检验证实了家族企业的准继承者在其成长过程中,不再是一个被动的继任家族企业的经理人,而是成长为具有能动性的、承担了企业跨代发展职能的企业家或创业者。本文的结论和创新点简述如下:第一,家族跨代创业成长是一个需要创业者进行多种学习并加以权衡的过程。本文的实证结果支持了创业学习对于家族与家族企业的跨代持续成长的直接作用。这部分创业学习包含了正式学习与非正式学习、自我体验学习与观察学习等多种学习方式的互动。创业学习行为并不仅仅局限于家族内部,家族后代在家族外部的学习行为也是影响其知识获取和创业绩效的重要因素,在学习的过程中他们更多的是主动的行为而不是源于被动的自我保护。本文也印证了Corbett(2007)的观点,即创业绩效的提升需要创业学习的异质性,而不仅仅是知识的异质性,要了解创业者活动的差异必须进一步考察获取知识的过程——学习对创业的价值与贡献。通过对创业者教育、经验和学习网络的对比,可以区分出创业者之间的绩效差异。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创业者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后天养成的,而不完全依赖于先天的资源禀赋。第二,在转型经济环境下,教育对家族企业跨代创业成长具有重要意义。家族企业在经历了中国转型经济的一系列变革过程中,其第二代企业家经历了社会背景与制度的重大转变,创业者教育成为主导其创业成功的关键要素之一。不同于以往文献中所强调的以经验学习为核心的创业学习模式,对于这些处于高度市场化的新知识经济时代的二代创业者而言,通过正式的教育学习和社会网络学习提高机会识别与克服新创弱性的能力,成为主导家族企业跨代创业成功的重要因素。这对于以往的创业学习研究是一个新的提示,即研究者应关注正式学习在创业中的积极作用。第三,经验在跨代创业中具有路径依赖性,其作用的发挥需具备一定条件。经验对创业价值提升的作用机制依赖于正式学习的水平,即经验学习需要结合教育来加以发挥作用和提升创业价值。实证研究的结果表明,对于高教育水平和低教育水平的不同家族跨代创业者群体,其经验的作用并不一致:对高教育者,创业者的经验对跨代创业产生了积极作用;而对于低教育者,经验则呈现出微弱的负作用。这说明,在新的经济背景下,经验已不再是唯一主导创业者成长及家族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单一因素,同时源自经验的这种非正式学习难以单独对创业成长发挥作用,而需要与正式学习相结合。同时,不管是创业者个体的自我经验(工作经验与管理经验),还是其家族经验(表现为向家族成员学习,观察模仿家族成员的创业行为与活动),都没有对创业绩效产生显着的作用,尤其是在某些情况下,过多的经验还会阻碍家族跨代创业者识别机会能力提高。这说明经验学习极有可能产生路径依赖性。当下一代创业者广泛的依赖非正式手段和嵌入在以往情境中的经验来进行学习,当他们面临一个新的情景时,常常利用以往的经验来推测目前的状况,不能及时地更新和替换原有的知识,而导致企业成长的困难。本文发现克服这一问题的有效手段即是提高创业者正式教育的水平,通过正式学习的介入,来提高创业者运用经验的能力。第四,嵌入网络的学习与创业者家族在跨代创业中的角色变迁。实证研究的结果表明网络中的知识外溢是家族跨代创业者的一个重要的填补知识的渠道,同时网络可以有效地弥补创业者个体经验的不足。但是,不同网络的学习对于创业价值的贡献却不相同。一般认为,家族是一个提供创业支持的重要载体,跨代创业者的家族背景因素是其获得创业成功的重要因素。本文发现,家族作为独特的知识资源网络,的确能够为后代创业者传承更多的知识和经验,但这部分知识却很难直接作用于跨代创业的绩效中去。这说明尽管家族关系确实是获取知识的重要和有效的手段,但仅靠他们转移的知识已经不能够适应复杂的竞争环境了,家族创业者将经历从依赖内部知识的转移向外部资源获取转化的过程,创业者运用的学习网络出现了从家族内部的网络向家族外个人网络和家族的社会网络发展的动态演化。从这个意义上看,家族企业传承和跨代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内容是社会网络的传递,尽管这种传递可能是非常困难的,但一旦家族与家族企业的社会网络能够在跨代之间进行转移和继承,其对于跨代创业成长的影响将是非常积极的。最后,教育、经验与网络学习之间存在着动态权衡。在本文实证研究的最后部分,对创业学习在不同企业制度条件下带来的知识获取与创业绩效的差异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教育、经验与网络学习对家族跨代创业企业成长的作用也在随着创业阶段深入、规模变化以及行业的不同而呈现出不同的影响。作为探索性的拓展研究,本研究初步发现了一些有益的可供未来深入研究的问题。通过以上研究,本文对创业学习与家族跨代创业成长的作用机制进行了分析与检验。本文在研究角度和内容上对以往的研究做出了推动和创新,并力图在已有文献的基础上,在研究内容、研究设计和研究方法上弥补和改进了已有研究的不足。不过,对于家族创业和创业学习的研究,未来仍有很大的理论和实证研究空间。本文作为探索性研究,希望能够在探寻创业学习作用机制的同时,发掘一些可供未来深入开展的方向,如创业学习方式的跨期影响等,作为下一步研究开展的目标与方向。
二、家族企业及其转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家族企业及其转化(论文提纲范文)
(2)股权结构、资源冗余与家族企业合作行为研究——基于上市家族企业的经验证据(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
二、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
(一)股权集中度与企业合作 |
(二)金字塔式股权结构的调节效应 |
(三)冗余资源的调节效应 |
三、实证研究设计 |
(一)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
(二)变量定义与度量 |
1.因变量 |
2.自变量 |
3.调节变量 |
4.控制变量 |
四、实证分析和结果讨论 |
(一)描述性统计结果 |
(二)相关系数分析结果 |
(三)多元回归分析结果 |
1.家族股权集中度对企业合作行为的影响 |
2.金字塔式股权结构与冗余资源的调节效应 |
3.分样本检验 |
(四)稳健性检验 |
五、结论与建议 |
(3)家族涉入、公司治理与研发投入 ——基于上市家族企业的经验数据(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内容、方法和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技术路线 |
1.4 贡献与不足 |
第2章 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 |
2.1 文献综述 |
2.1.1 关于家族企业内涵的相关文献 |
2.1.2 关于家族涉入内涵与测量的相关文献 |
2.1.3 关于家族企业与研发投入研究现状的相关文献 |
2.1.4 关于企业CEO来源与企业研发投入的相关文献 |
2.1.5 关于股权集中度与企业研发投入的相关文献 |
2.1.6 文献评述 |
2.2 理论基础 |
2.2.1 委托代理理论 |
2.2.2 管家理论 |
2.2.3 社会情感财富理论 |
2.2.4 资源基础理论 |
2.2.5 信息不对称理论 |
第3章 理论分析与假设的提出 |
3.1 家族所有权涉入度与研发投入 |
3.2 家族管理权涉入度与研发投入 |
3.3 经理人来源对家族所有权涉入与企业研发投入的调节作用 |
3.4 股权集中度对家族管理权涉入与企业研发投入的调节作用 |
第4章 实证分析 |
4.1 研究设计 |
4.1.1 数据来源与样本选择 |
4.1.2 变量定义 |
4.1.3 模型的构建 |
4.2 描述性统计分析 |
4.3 相关性分析 |
4.4 面板数据单位根检验 |
4.5 回归结果分析 |
4.5.1 模型选择检验 |
4.5.2 家族所有权涉入度与企业研发投入的关系 |
4.5.3 家族管理权涉入度与企业研发投入的关系 |
4.5.4 经理人来源对所有权涉入与企业研发投入的调节作用分析 |
4.5.5 股权集中度对管理权涉入与企业研发投入的调节作用分析 |
4.6 稳健性检验 |
4.6.1 改变家族企业定义 |
4.6.2 增加行业变量 |
第5章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政策建议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4)家族企业传承中的社会资本对跨代创业与绩效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现实背景 |
1.1.2 理论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2.1 探寻传接双方差异的影响机制 |
1.2.2 聚焦跨代创业的社会资本分析 |
1.2.3 补充聚焦二代的社会资本研究 |
1.3 研究问题 |
1.4 研究方式 |
1.5 研究框架与技术路线 |
1.5.1 研究框架 |
1.5.2 技术路线 |
1.6 本文创新点 |
第二章 相关文献和理论 |
2.1 基础概念 |
2.1.1 家族企业 |
2.1.2 企业家社会资本的定义及构成 |
2.1.3 代际传承的概念 |
2.1.4 跨代创业的概念 |
2.2 理论回顾 |
2.2.1 高阶梯队理论 |
2.2.2 资源基础观 |
2.3 文献综述 |
2.3.1 国内外研究整体现状与对比 |
2.3.2 企业家社会资本相关研究 |
2.3.3 家族企业传承与经营绩效相关研究 |
2.3.4 家族企业跨代创业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
3.1 社会资本差异和跨代创业 |
3.1.1 父子双方的资源整合 |
3.1.2 子代合法性建立 |
3.1.3 父子双方的价值观冲突 |
3.2 跨代创业与企业绩效 |
3.3 社会资本的调节效果 |
3.4 假设汇总和模型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研究设计与变量测量 |
4.1 社会资本差异与跨代创业研究的变量设计 |
4.1.1 自变量 |
4.1.2 因变量 |
4.1.3 控制变量 |
4.2 跨代创业与企业绩效研究的变量设计 |
4.2.1 自变量 |
4.2.2 因变量 |
4.2.3 调节变量 |
4.2.4 控制变量 |
4.3 样本选取和数据获得 |
4.4 模型构建 |
4.4.1 社会资本差异与跨代创业 |
4.4.2 跨代创业与企业绩效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实证分析 |
5.1 社会资本差异与跨代创业的实证分析 |
5.1.1 描述性统计分析 |
5.1.2 相关性分析 |
5.1.3 回归分析 |
5.1.4 稳健性检验 |
5.2 跨代创业与企业绩效的实证分析 |
5.2.1 描述性统计分析 |
5.2.2 相关性分析 |
5.2.3 回归分析 |
5.2.4 稳健性检验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研究结果讨论及建议 |
6.1 假设检验结果汇总 |
6.2 研究结果讨论 |
6.2.1 社会资本差异对跨代创业的影响 |
6.2.2 跨代创业对企业经营绩效的影响 |
6.3 实践启示 |
6.4 研究局限与不足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5)基于隐性知识转移视角的家族企业代际传承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选题背景 |
1.1.1 现实背景 |
1.1.2 理论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现实意义 |
1.3 关键概念界定 |
1.3.1 知识转移 |
1.3.2 隐性知识 |
1.3.3 家族企业 |
1.3.4 代际传承 |
1.4 研究目标、内容、方法和可能的创新之处 |
1.4.1 研究目标 |
1.4.2 研究内容 |
1.4.3 研究方法 |
1.4.4 可能的创新点 |
1.5 研究框架和内容安排 |
1.5.1 研究框架 |
1.5.2 内容安排 |
1.6 本章小结 |
2 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 |
2.1 文献综述 |
2.1.1 家族企代际传承的要素 |
2.1.2 家族企业继任者的选择 |
2.1.3 家族企业代际传承的过程 |
2.1.4 家族企业代际传承的影响因素 |
2.1.5 家族企业代际传承结果的评价 |
2.1.6 结论性评述 |
2.2 相关理论基础 |
2.2.1 资源基础观 |
2.2.2 知识转移理论 |
2.2.3 社会情感财富理论 |
2.3 本章小结 |
3 基于隐性知识转移的家族企业传承机制分析 |
3.1 家族企业隐性知识的构成要素 |
3.2 企业传承过程中隐性知识的转移阶段 |
3.2.1 初始阶段隐性知识转移机制分析 |
3.2.2 执行阶段隐性知识转移机制分析 |
3.2.3 整合阶段隐性知识转移机制分析 |
3.2.4 植入阶段隐性知识转移机制分析 |
3.3 隐性知识转移后的影响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4 家族企业代际传承过程中隐性知识转移绩效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 |
4.1 关键问题界定 |
4.2 研究变量的选取和测量 |
4.2.1 变量的选取 |
4.2.2 变量的测量 |
4.3 模型构建与研究假设 |
4.3.1 模型构建 |
4.3.2 研究假设 |
4.4 数据分析与假设检验 |
4.4.1 样本基本情况 |
4.4.2 量表品质评估 |
4.4.3 研究假设检验 |
4.5 研究发现与讨论 |
4.6 本章小结 |
5 隐性知识转移对家族企业传承满意度影响的实证研究 |
5.1 关键问题界定 |
5.2 变量的选取和测量 |
5.2.1 变量的选取 |
5.2.2 变量的测量 |
5.3 模型构建与研究假设 |
5.3.1 模型构建 |
5.3.2 研究假设 |
5.4 数据分析与假设检验 |
5.4.1 量表品质评估 |
5.4.2 研究假设检验 |
5.5 研究发现与讨论 |
5.6 本章小结 |
6 隐性知识转移对家族企业传承绩效影响的实证研究 |
6.1 关键问题界定 |
6.2 变量的选取和测量 |
6.2.1 变量的选取 |
6.2.2 变量的测量 |
6.3 模型构建与研究假设 |
6.3.1 模型构建 |
6.3.2 研究假设 |
6.4 数据分析与假设检验 |
6.4.1 量表品质评估 |
6.4.2 研究假设检验 |
6.5 研究发现与讨论 |
6.6 本章小结 |
7 结论、不足与展望 |
7.1 主要结论 |
7.2 理论贡献和管理启示 |
7.2.1 理论贡献 |
7.2.2 管理启示 |
7.3 不足之处和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隐性知识转移与家族企业传承调查问卷 |
在学期间所取得的主要科研成果 |
(6)日本长寿企业的特征与可持续经营模式(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外部结构特征 |
1.1 分布特征 |
1.1.1 年龄分布 |
1.1.2 行业分布 |
1.1.3 业务领域分布 |
1.1.4 规模分布 |
1.1.5 企业支配形态 |
1.2 财务特征 |
2 内部优势表现 |
3 可持续经营因素 |
3.1 时间可持续因素 |
3.1.1 背景因素 |
3.1.2 价值因素 |
3.1.3 目标因素 |
3.2 组织可持续因素 |
3.2.1 家族经营 |
3.2.2 创新 |
3.2.3 领导力和人才培养 |
3.3 市场可持续因素 |
3.3.1 重视利益相关方 |
3.3.2 形象力和品牌力 |
3.3.3 风险管理 |
4 可持续经营模式 |
(7)家族企业中的亲属关系功能变迁研究 ——以C市中小型家族企业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选题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践意义 |
1.3 概念框架 |
1.3.1 亲属关系 |
1.3.2 亲属关系的强弱 |
1.3.3 家族企业 |
1.3.4 中小型家族企业 |
1.4 理论背景 |
1.5 资料来源与研究方法 |
1.5.1 研究思路 |
1.5.2 研究方法 |
第2章 相关文献梳理 |
2.1 社会网络理论中的亲属关系及其关联理论 |
2.1.1 社会网理论综述 |
2.1.2 社会支持网络理论综述 |
2.2 家族企业中的亲属关系相关理论述评 |
2.2.1 文化的视角 |
2.2.2 家庭的视角 |
2.2.3 关系网络的视角 |
2.2.4 小结 |
第3章 亲属关系与家族企业的关系互动 |
3.1 亲属关系的实质 |
3.1.1 家庭、血缘、礼仪的聚合 |
3.1.2 中国传统社会亲属关系的特征 |
3.2 企业的性质 |
3.3 家族企业的特性 |
3.3.1 亲属关系与市场关系的相互渗透 |
3.3.2 亲属关系与契约关系的矛盾统一 |
3.3.3 “身份特征”与“能力本位”的二元融合 |
3.4 中小型家族企业场域中的亲属关系 |
第4章 义务功能:亲属关系对中小型家族企业的社会支持 |
4.1 企业主的基本情况介绍 |
4.1.1 企业主个人情况介绍 |
4.1.2 企业主的创业背景和创业动机分析 |
4.2 以企业主为中心的亲属关系网对企业主的社会支持 |
4.2.1 精神支持 |
4.2.2 实际社会支持 |
第5章 雇佣功能:亲属关系在中小型家族企业中的效用取向 |
5.1 初创期:亲缘身份与企业职责的冲突与融合 |
5.1.1 亲属的特权意识激起企业内部矛盾 |
5.1.2 亲属关系在企业中的两难境地 |
5.1.3 杀熟现象:亲属侵占家族企业的利益 |
5.2 扩展期:企业从人情治理向制度化治理转型的矛盾与融合 |
5.2.1 企业内部人力结构的多元化发展 |
5.2.2 “人情与制度”融合下亲属关系的冲突与协调 |
第6章 合作功能:亲属关系在中小型家族企业的利益博弈 |
6.1 基于合作的亲属关系利益博弈行为 |
6.1.1 亲属间利益博弈行为的个案 |
6.1.2 案例分析 |
6.2 亲属间人情与契约的纠葛 |
6.2.1 亲属间建立“人情契约”的个案 |
6.2.2 案例分析 |
第7章 结论 |
7.1 研究成果总结 |
7.1.1 亲属关系在家族企业内的延续 |
7.1.2 亲属关系在中小型家族企业场域中的变迁 |
7.1.3 重新审视亲属关系的现代变迁 |
7.2 研究理论贡献与实践应用价值 |
7.2.1 本文研究的理论贡献 |
7.2.2 本文的实践应用价值 |
7.3 研究不足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访谈提纲 |
附录(二)被访者基本情况表 |
附录(三)家族企业、企业主及主要亲属关系情况介绍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8)家族企业信息资源管理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图目录 |
表目录 |
第1章 引言 |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 国内外发展趋势 |
1.3 研究方法与思路 |
1.4 创新点 |
第2章 家族企业与信息资源管理的相关理论 |
2.1 家族企业的相关理论 |
2.2 信息资源管理的相关理论 |
2.3 基于生命周期的家族企业信息政策模型分析 |
第3章 家族企业信息资源管理影响因素模型分析 |
3.1 研究构思 |
3.2 研究假设的提出 |
3.3 设计问卷 |
3.4 问卷调查 |
3.5 调查结果分析 |
第4章 家族企业信息资源管理案例——以AHDW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为例 |
4.1 AHDW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简介 |
4.2 AHDW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的管理信息化现状 |
4.3 AHDW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的技术信息化现状 |
4.4 AHDW的人员信息化现状 |
4.5 问题发现与总结 |
第5章 完善家族企业信息资源管理的对策和建议 |
5.1 家族企业主应注重自身创新能力的提高 |
5.2 引进专业人才,降低家族主义信任的负面影响 |
5.3 根据家族企业所处的生命周期,制定相应的信息政策 |
5.4 打造和谐的信息文化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家族企业信息资源管理状况调查问卷 |
附录B 企业信息资源管理状况调查问卷 |
附录C 家族企业信息资源管理访谈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和参与的科研项目 |
一、论文类 |
二、着作类 |
三、项目类 |
(9)基于企业家社会资本视角的企业创业导向及其作用机制研究 ——以家族企业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图目录 |
表目录 |
1 绪论 |
1.1 问题提出 |
1.1.1 实践背景 |
1.1.2 理论背景 |
1.1.3 研究问题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3 预期创新 |
1.4 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及进度安排 |
1.4.1 研究方法 |
1.4.2 研究的技术路线 |
1.4.3 论文进度安排 |
1.5 论文结构安排 |
2 文献回顾与研究框架 |
2.1 企业家社会资本文献综述 |
2.1.1 企业家理论简述 |
2.1.2 社会资本理论简述 |
2.1.3 企业家社会资本文献综述 |
2.2 家族企业文献综述 |
2.2.1 家族企业的定义 |
2.2.2 家族企业独特性的理论阐释 |
2.2.3 我国家族企业的发展 |
2.2.4 家族企业的现状及特点 |
2.2.5 家族企业面临的挑战 |
2.3 企业创业导向②理论 |
2.3.1 创业导向的内涵 |
2.3.2 创业导向的维度 |
2.3.3 创业导向的分析层面 |
2.3.4 创业导向研究的理论基础 |
2.3.5 创业导向的影响因素 |
2.3.6 创业导向与组织绩效的关系 |
2.3.7 家族企业创业导向的影响因素 |
2.4 组织绩效文献综述 |
2.5 本章小结 |
3 企业创业导向与组织绩效关系的元分析 |
3.1 引言 |
3.2 研究设计 |
3.2.1 研究方法 |
3.2.2 样本和数据 |
3.3 元分析 |
3.3.1 同质性检验 |
3.3.2 元分析结果 |
3.4 调节作用分析 |
3.4.1 测量因素 |
3.4.2 情景因素 |
3.4.3 调节作用的分析及结果 |
3.5 基本结论、局限与未来研究方向 |
3.5.1 基本结论 |
3.5.2 局限与未来研究的方向 |
4 研究模型构建、假设与主要变量的界定 |
4.1 本文研究模型的提出 |
4.1.1 本文研究视角 |
4.1.2 本文研究模型构建 |
4.1.3 本模型没有纳入“创业学习”的考虑 |
4.1.4 本文调节变量的相关研究 |
4.2 家族企业创业导向维度验证的假设 |
4.3 企业家社会资本与企业创业导向间关系的假设 |
4.3.1 关系维度的社会资本与家族企业创业导向 |
4.3.2 结构维度的社会资本与家族企业创业导向 |
4.3.3 认知维度的社会资本与家族企业创业导向 |
4.4 创业导向对组织绩效的影响研究 |
4.4.1 创业导向和组织绩效的理论假设 |
4.5 案例一分析:家族企业创业导向的探析一以浙江家族企业万事利 集团为例 |
4.5.1 研究方法 |
4.5.2 案例分析与发现 |
4.6 本章小结 |
5 问卷设计与小样本测试 |
5.1 问卷设计过程 |
5.2 变量测量 |
5.2.1 企业家社会资本的初始测量题项 |
5.2.2 家族企业创业导向的初始测量题项 |
5.2.3 组织绩效的测量 |
5.2.4 环境动态性的初始测量题项 |
5.2.5 涉入辈次的初始测量题项 |
5.2.6 企业特征及研究的控制变量 |
5.3 初始量表的预测一小样本预测 |
5.3.1 企业家社会资本变量的测量结果 |
5.3.2 家族企业创业导向变量的测量结果 |
5.3.3 组织绩效变量的测量结果 |
5.3.4 环境动态性变量的测量结果 |
5.4 本章小结 |
6 大样本调查与假设检验 |
6.1 数据收集与样本描述 |
6.1.1 数据收集 |
6.1.2 样本描述 |
6.1.3 样本数据分析 |
6.2 样本的信度和效度 |
6.3 相关变量的验证性因子分析 |
6.3.1 企业家社会资本的验证性因子分析 |
6.3.2 家族企业创业导向的验证性因子分析 |
6.3.3 组织绩效的验证性因子分析 |
6.3.4 环境动态性的验证性因子分析 |
6.4 数据分析:多元线性回归的基本问题 |
6.4.1 多重共线性 |
6.4.2 异方差检验 |
6.4.3 序列相关检验 |
6.5 研究模型的假设检验 |
6.5.1 家族企业创业导向的维度性检验 |
6.5.2 企业家社会资本对家族企业创业导向作用的假设检验 |
6.5.3 家族企业创业导向对组织绩效作用的假设检验 |
6.6 本章小结 |
7 结论与展望 |
7.1 主要研究结论 |
7.2 本研究的主要意义 |
7.2.1 理论意义 |
7.2.2 实践意义 |
7.3 研究局限与未来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10)创业学习、知识获取与创业绩效 ——基于家族第二代企业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图目录 |
表目录 |
1 导论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问题 |
1.1.1 家族第二代企业家创业学习的途径与方式 |
1.1.2 创业学习作用于家族跨代创业成长的机制及其交互作用 |
1.1.3 创业学习在家族跨代创业的不同阶段、行业和规模的作用差异 |
1.1.4 运用创业学习和知识理论探索家族创业精神的传承 |
1.2 研究目标 |
1.2.1 建立理论框架 |
1.2.2 运用综合性方法进行实证研究 |
1.2.3 家族情境中的创业问题应用与分析 |
1.3 研究方法 |
1.4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
2 文献回顾与述评 |
2.1 对创业研究的简要回顾 |
2.2 家族跨代创业研究 |
2.2.1 家族创业中的跨代创业者/企业家 |
2.2.2 家族跨代创业成长的要素 |
2.3 创业学习理论 |
2.3.1 创业学习的提出:熊彼特与科茨纳观点的对比 |
2.3.2 创业学习的研究进展 |
2.3.3 创业学习的研究层面 |
2.4 家族跨代创业者的创业学习 |
2.4.1 家族跨代创业者的非正式学习机制 |
2.4.2 家族跨代创业者的正式学习机制 |
2.5 家族跨代创业中的创业知识 |
2.5.1 已有研究对于知识的分类 |
2.5.2 创业知识的内涵及分类 |
2.6 对以往创业学习的研究方法的回顾 |
2.7 对已有研究的进一步思考 |
3 研究模型与理论假设 |
3.1 模型确立的过程与方法 |
3.2 创业学习及其作用机制:基于访谈的质性研究 |
3.2.1 界定访谈样本范围与访谈对象 |
3.2.2 设计访谈提纲 |
3.2.3 访谈过程与受访者情况 |
3.2.4 访谈结果的初步处理 |
3.3 理论模型与研究假设 |
3.3.1 经验、网络、教育对家族跨代创业成长的贡献 |
3.3.2 教育、经验与网络学习对跨代创业绩效的交互影响 |
4 研究设计与关键变量的测量 |
4.1 调研方法与对象 |
4.2 问卷设计与量表开发 |
4.2.1 量表开发与完善的方法 |
4.2.2 量表测项的形成:基于访谈结果的分析 |
4.2.3 对测量量表的探索性分析:第一阶段定量研究 |
4.2.4 其他变量的定义与测量 |
5 数据分析与假设检验 |
5.1 描述性统计分析 |
5.1.1 样本中创业者个体特征 |
5.1.2 样本中的企业特征 |
5.1.3 样本中各研究变量的描述性统计 |
5.2 测量模型的确认性因子分析 |
5.3 方差分析 |
5.4 同源误差的分析处理 |
5.5 研究假设检验 |
5.5.1 相关分析 |
5.5.2 回归分析 |
5.5.3 交互作用分析 |
5.5.4 对控制变量的进一步分析:不同企业成长阶段、行业与规模的对比 |
5.6 研究结果小结 |
6 结论与讨论 |
6.1 主要结论 |
6.1.1 多样化的创业学习对家族跨代创业成长的推动作用 |
6.1.2 转型经济环境下,创业者教育对于跨代创业成长的重要意义 |
6.1.3 经验学习的路径依赖性与作用条件 |
6.1.4 嵌入网络的学习与创业者家族在跨代创业中的角色变迁 |
6.1.5 教育、经验与网络学习的相对重要性及其动态权衡 |
6.2 研究贡献与创新点 |
6.3 局限性和未来研究方向 |
6.3.1 研究的局限性 |
6.3.2 未来研究方向 |
在学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 |
附录 |
参考文献 |
后记 |
四、家族企业及其转化(论文参考文献)
- [1]研发投入、公司治理与企业绩效研究 ——基于家族制造业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D]. 刘丹艳. 阜阳师范大学, 2021
- [2]股权结构、资源冗余与家族企业合作行为研究——基于上市家族企业的经验证据[J]. 李婧,朱莹婷.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1(01)
- [3]家族涉入、公司治理与研发投入 ——基于上市家族企业的经验数据[D]. 芦中坤. 上海师范大学, 2020(07)
- [4]家族企业传承中的社会资本对跨代创业与绩效的影响研究[D]. 李凯杰. 华南理工大学, 2020
- [5]基于隐性知识转移视角的家族企业代际传承研究[D]. 刘晖. 浙江工商大学, 2017(12)
- [6]日本长寿企业的特征与可持续经营模式[J]. 周平. 山东财经大学学报, 2017(03)
- [7]家族企业中的亲属关系功能变迁研究 ——以C市中小型家族企业为例[D]. 杨茜. 吉林大学, 2015(08)
- [8]家族企业信息资源管理影响因素研究[D]. 陈欣. 安徽大学, 2012(10)
- [9]基于企业家社会资本视角的企业创业导向及其作用机制研究 ——以家族企业为例[D]. 林枫. 浙江大学, 2011(10)
- [10]创业学习、知识获取与创业绩效 ——基于家族第二代企业家的研究[D]. 陈文婷. 东北财经大学, 20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