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杭州钱江新城核心区块城市设计(论文文献综述)
游晔琳,陈奕[1](2021)在《新城再开发中精细化城市设计的思路与实践——以杭州艮北新城城市设计为例》文中研究说明"精细化"理念被广泛引入发达国家的城市建设领域,而精细化城市设计更是作为城市整体更新战略中的一个有机环节促进城市规划的发展。20世纪90年代起至今,我国大批新城建设经历快速建设期,目前正面临发展瓶颈,亟待通过再开发挖掘发展潜力。本文分析这类新城的发展历程和特点,认为新城再开发不同于增量扩张的新城规划或存量挖潜的旧城更新,而应是一个精细化的从量的扩充转向质的提升的过程。笔者本文结合杭州艮北新城再开发实践,提出精细化城市设计思路,积极开展研究。从整体设计、人群需求、公共空间、时序安排四个维度阐明精细化城市设计策略。为转型期新城再开发建设提供思路:新城再开发规划应从程式化的设计过程,转变为基于特定需求分析的,对公共领域"人性化、个性化、地域性"等维度的精细化塑造。
蒋成刚[2](2020)在《基于人性化的居住区入口景观设计研究 ——以杭州市“钱江新城板块”为例》文中研究指明居住区入口景观是居住区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空间序列的起点,也是居住区居民使用最为频繁的外部空间。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矛盾的变化,城市居民在住房选择过程中越发重视居住区入口景观质量。从国内房地产行情来看,那些符合他们心理和生理需求的居住区入口景观具有较大的市场前景。可以说,“人性化”正好契合了我国的国情,是居住区入口景观设计的发展趋势。基于研究背景,作者以杭州市“钱江新城板块”居住区入口景观为研究对象,以人性化设计理论为指导,聚焦“以人为本”,论述居住区入口景观相关概念和国内外研究进展,融合人性化设计理论与居住区入口景观设计方法,指出当前居住区入口景观人性化方面存在的共性问题并提出应对措施。根据以上研究基础,最后提出构建“人性化”居住区入口景观的设计策略:(1)以居民为设计中心。明确居住区入口景观设计的服务对象,在设计前期就对居民的组成结构有所把控,结合不同年龄段居民的景观需求,合理评估并选择与其行为模式和心理预期相适应的方案;(2)整体性设计。将居住区入口景观设计纳入居住区景观规划体系,结合居住区入口空间范围合理规划交通流线和景观形式,为居民创造便利、协调的开敞空间;(3)个性化设计。运用形式美的相关规律对居住区入口景观要素设计进行优化,打造富有辨识度的居住区入口景观形象,便于居民识别、理解与记忆;作者希望论文对杭州市“钱江新城板块”居住区入口景观的人性化研究,能为我国未来城市居住区入口景观建设提供新的理论视角和实践参考。
黄莹[3](2020)在《城市重点地区建筑公共开放空间的设计管控研究》文中认为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土地资源日渐匮乏,环境污染、交通拥堵、公共空间供给不足等“城市病”问题凸显,我国的规划设计领域开始关注城市环境及公共空间的品质提升。规划管理人员逐渐意识到建筑用地内部的公共开放空间(建筑公共开放空间)可以缓解城市公共空间的建设压力、改善环境质量、提升居民生活品质,并依托城市设计开展相关实践。然而,在建筑公共开放空间建设的过程中,出现质量低下、步行体验不佳、布局凌乱分散等诸多问题,说明当前设计管控方式仍存在不足,精细的、系统的、高效的设计管控模式仍有待建立。因此,本文重点聚焦于建筑公共开放空间的设计管控,以总结发达城市先进经验、归纳我国现状问题为基础,尝试在国内重点地区构建建筑公共开放空间的设计管控框架,总结设计思路及实施策略,并以作者亲自参与研究的琶洲西区城市设计及管控项目作为实践剖析对象,以期为日后国内其他城市的相关实践提供参考。文章可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第一章)为背景分析及议题综述。在介绍研究背景的基础上确定研究方向,明确研究对象及其概念,并通过资料搜集对相关理论及实践研究进行综述,提出“建筑公共开放空间设计管控研究”的核心论题。第二部分(第二章)为优秀案例经验借鉴。在明确重点地区建筑公共开放空间研究范围的基础上,从编制内容与实施运作两个层面,分析纽约、香港建筑公共开放空间设计管控的经验特点,提炼可供国内重点地区借鉴的内容。第三部分(第三章)为国内现状问题分析。基于国内重点地区城市设计的制度背景,结合相关政策及实践操作,从编制内容与实施方式两个层面,探讨当前建筑公共开放空间设计到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第四部分(第四章)为思路总结与框架构建。针对第三部分归纳的现状问题,结合发达城市优秀案例的经验借鉴,从设计思路与管控策略两个层面,构建适用于我国城市重点地区的建筑公共开放空间设计管控框架。第五部分(第五章)为实践项目研究。本章以广州市琶洲西区城市设计及其管控为例,基于第四章构建的框架,详细分析其在建筑公共开放空间设计及管控过程中具体的操作方式,并结合区域当前取得的阶段性成效,总结实践特征并进行适当的反思。
王倩华[4](2020)在《基于分形理论的城市天际线量化分析 ——以杭州市钱江新城核心区为例》文中指出城市天际线,是人们了解城市景观的重要途径,通过城市天际线,可以看到一个城市最完整、最独一无二的城市风貌特色,同时还能彰显城市人文内涵。近年来,伴随着各个城市的飞速发展,城市形象问题也愈发被重视,在当前城市规划设计工作中,城市形象已经成为关注重点。随着现代城市科学规划和智能管理时代的到来,理性的整体规划、定量的评价标准以及精确的控制指标成为城市规划发展的核心,而天际线的量化分析便是其内容之一。但是目前在城市天际线规划控制设计方面,现有的相关控制设计导则仍然是比较不确定、不明晰的,缺乏客观、精确的量化指标。分形理论作为非线性几何学理论,用于描述不规则的形态,利用物体自相似的分形特征能将自然现象的几何形状阐述为基本元素。天际线本身就是一类具有自相似性质的自然分形体。将分形理论引入天际线研究,可以对天际线进行客观准确的量化分析。本文以杭州市钱江新城核心区城市天际线为例,借助分形理论和相关数学方法对其形态特性进行量化评价。运用“计盒维数法”,通过测算该天际线在宏观、中观和微观这三个层面上不同层次、不同分段的分形维数值,多维度对比计算得出的分维值,分析当前其天际线仍然存在的一些问题。文章得出的研究结果进一步验证了分形理论在城市天际线规划控制和设计活动中的可应用性。基于分形理论,利用精确的数据对天际线进行量化分析的研究,可以将天际线这样一个动态变化的主观的要素用直观的数据准确的表示出来,通过对分维值数据的对比,能够快速具体的发现问题所在,并且有针对性的对城市天际线进行规划设计调整,引入分维值这样一个定量分析指标能够快速地优化天际线规划设计成果,以此形成精准的决策。同时,针对天际线的定量研究也给其评价分析提供了新的切入点,即为天际线的评价体系的构建提供了详细的可供参考的数据评判点,有助于丰富城市天际线评价系统,并指导城市天际线设计与改造。目前我国城市正处于飞速发展的时期,其城市设计手段和反馈更新机制也需要跟随城市发展的脚步不断更新,本文的研究方法一方面也为科学化编制城市规划设计导则提供了可能性。
万铭[5](2020)在《基于3DGIS技术的杭州城市景观分析及评价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城市景观对塑造城市形象具有重要意义,随着城市建设如火如荼的开展,城市面貌日新月异,但也存在着城市景观千篇一律、自然山水格局和历史特色风貌受到破坏等现象。为了追求利益最大化,土地开发者可以置城市风貌而不顾随意造型,使得居住在城市中的人们感到压抑、单调,降低了城市的宜居性和舒适度。原有的城市规划管理在城市景观控制方面的缺失以及技术方法的限制,也使得城市景观控制缺少相应的依据和手段。3DGIS技术的发展和以倾斜摄影测量为代表的三维数据生产方式的创新,给城市景观分析评价提供了新的技术方法和手段。相较于传统二维GIS而言3DGIS具有更好的可视化和空间分析功能,同时利用更加准确、真实的三维场景数据,可以使分析评价结果更加真实、客观。杭州是着名的历史文化名城和风景园林城市,近年陆续出台了对景观风貌控制的政策性文件,为杭州城市特色景观风貌控制提供了依据。从开展三维景观评价的范围和建设项目类型,景观评价的基本要求、思路和方法等方面提出了具体的技术要求。本文首先介绍了用于三维景观分析的空间分析技术方法,对国内外景观分析评价理论进行了梳理。然后结合杭州整体景观风貌要求,梳理了开展景观分析评价的方法。再结合三个具体项目的实践,以规划编审、重点地区项目、一般地区项目三个案例,具体说明了如何利用3DGIS开展景观分析评价。最后对景观分析评价进行总结和展望。
张佳璐[6](2020)在《集约理念下西安市民中心片区城市设计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城市建设飞速发展,我国城市化水平显着提高,取得了阶段性成就。在过去的扩张式发展阶段中,虽然快速扩大了城市规模,但也造成部分片区土地粗放利用、功能配置符合度低等诸多问题。面对这些问题,我国城市发展战略不断调整目前进入集约发展阶段。在城市建设方面,新近建成区域进行调整及合理的填充式发展,充分利用土地价值、激发土地潜力、打造区域中心,优化城市整体结构显得尤为重要;同时在城市生活方面,各类公共服务文化功能出现集约复合发展的趋势,形成市民中心,作为城市最主要公共活动中心。西安市民中心片区正处于这样的城市发展阶段。西安市民中心片区指西安张家堡广场及周边片区,在西安城市近二十年的迅速扩张的过程中,城北经开区得到大力发展,至今已具有二十万常住人口,但城北目前还未形成满足市民各类公共活动的综合性中心。张家堡片区区位条件优越、有良好的发展基础,具有成为城北市民中心的潜力,但目前片区内的资源利用还不够集约,不足以满足片区市民生活的各项需求。为提高区域内市民生活的丰富度及便捷度、激发片区潜力、促进城市集约内涵式发展,本文以集约理念为核心探讨将张家堡片区打造成为市民中心的可能性。本文旨在以西安市民中心项目实践为契机,通过文献研究、调查研究等方法,对市民中心及集约理念的基础理论进行研究,构建集约型市民中心城市设计的要点及方法。在对西安市民中心进行详细的设计条件研判后,提出本次城市设计的目标、原则及策略并进行具体设计。论文第一部分,结合既往研究,对市民中心和集约理念进行定义,梳理市民中心发展历程、探寻市民中心集约发展动因,通过梳理市民中心、集约理念及城市设计三大范畴之间的内在联系,提出集约型市民中心城市设计层面和要素。第二部分,选取国内外集约型市民中心案例,分别对各设计要素进行分析与总结,归纳各要素的设计要点,构建设计方法。第三部分,对西安市民中心进行设计条件研判和现状分析,确定片区定位、总结问题及发展潜力。第四部分,第四部分,首先,根据城市定位提出集约化设计目标、原则及策略;其次,将运用前文总结得出的设计要点与方法,对西安市民中心的用地、功能、空间、及环境的进行具体集约化设计;最后,通过对张家堡片区设计前后的对比,分析集约化设计成效。第五部分,结合前期理论研究与西安市民中心城市设计项目设计实践分析,对整体研究成果做出相应的总结。研究为市民中心集约化发展提供了新的设计方向和设计参考,对于集约体系构建以及市民中心发展具有较高的类比价值和代表意义。
王乔芮[7](2020)在《江南地区市民中心景观规划设计的研究 ——以嘉善市民中心为例》文中研究指明现阶段,我国江南地区作为经济开放的前沿地带,掀起了一股城市行政中心改造提升、行政中心转移新建、新区的市民中心建设浪潮。但是部分地区的市民中心景观开放性不足,存在尺度过大、为追求独特性而造成地域文化缺失等问题,并且其景观设计未能满足市民交流、活动的需求,在景观方面未完全发挥其经济与人文效益。本文将国内外市民中心景观规划设计相关理论与案例作为研究基础,探讨江南地区市民中心景观规划设计仍存在的问题,总结出其设计要点和设计方法,研究出一套符合当下时代要求的市民中心景观设计方法。首先,本文根据国内外的市民中心景观规划设计的历史发展与优秀案例进行分析,并重点对杭州市民中心、深圳市民中心景观进行文献调查与现场调研,针对江南地区案例总结出其市民中心景观规划设计的现状问题,依据景观可持续性理论、景观生态学理论、海绵城市理论作为理论支撑;其次,总结江南地区市民中心景观规划设计中的影响因素、设计原则与核心设计要点;最后,通过对嘉善市民中心景观规划设计项目概况、方案设计等内容,分析该项目的方案设计过程,并验证江南地区市民中心景观规划设计理论和方法的可实施性。我国江南地区市民中心景观规划设计现阶段已出现如杭州市民中心的优秀景观设计案例,对发挥市民中心景观以人为本的政治理念具有重要成效,但只是存在于一二线大城市的个例,对于其“开放、共享、服务”的政治理念在江南地区范围的普及,还具有一定的距离;本文在实践过程中,总结出市民中心的景观设计应依据地域性、以人为本、开放、共享与可持续发展的相关理念与理论,并且通过相应设计方法的指导,总结出符合时代精神与现代政治理念的市民中心景观的设计方法;对嘉善市民中心景观规划设计进行实践,运用江南地区市民中心景观规划设计理论与方法,打造出嘉善在长三角地区的地域人文展示门户。
姚杰[8](2019)在《杭州市钱江新城二期TOD模式的规划策略与实践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社会经济的持续增长和城市空间的不断拓展,我国各大城市普遍面临着城市化和机动化的双重影响。个体交通和公共交通被大量采用促使城市交通系统发生结构性转变,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则受制于传统的城市发展模式。近年来,我国大力推进城市轨道交通建设,有关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TOD发展模式开始受到重视。本论文基于杭州城市化发展现状,分析总结了城市化发展对杭州在空间结构、出行需求、土地利用、生态环境四方面的作用和影响。并在系统梳理国内外TOD理论演变等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重点分析探讨了 TOD模式对国内城市发展的影响和利弊,为下文TOD模式下的规划策略和实践研究提供理论支持和铺垫。在借鉴国内外TOD模式下实践案例的经验基础上,重点分析TOD开发模式对城市的空间结构、交通组织、土地利用、开发方向等方面的影响。基于TOD模式的核心理念和规划特点,结合本人对于研究对象的熟悉程度和调查便利,论文选取杭州市钱江新城二期作为研究对象,并以五堡TOD综合体和七堡老街TOD综合体的规划案例进行深入研究分析,研究其运用TOD模式进行城市开发的可行性和适用性。
巫义[9](2019)在《城市中心地上地下一体化设计导控方法研究 ——以南京南部新城为例》文中指出随着城市高速发展,扩大城市空间容量的需求与城市土地资源紧缺的矛盾日益加剧,地上地下一体化开发已成为目前城市空间发展的一个趋势。然而,当前我国城市中心的地上地下一体化开发实践中普遍出现重复建设、一体化实施困难、地下空间环境品质差等问题。在对当前国内城市中心地上地下开发相关规划编制内容分析的基础上,指出地上地下规划导控内容割裂是造成这些问题的关键,并提出需要构建促进地上地下整合的城市中心地上地下一体化设计导控方法。基于对城市中心地上地下一体化内涵、目标、构成要素、特征进行全面解析的基础上,结合相关城市设计导控理论与实践研究,构建了城市中心地上地下一体化设计导控方法,包括以系统导控、核心地块导控、一般地块导控为分类的分层+分级导控框架;以地上地下空间使用一体化、交通空间一体化、公共空间一体化、景观环境一体化、开发实施一体化为主要特征的导控要素内容,以及针对三个导控层次的系统图则、核心地块图则、一般地块图则的导控形式。本文以南京南部新城中心地上地下一体化城市设计实践为例,阐述了地上地下一体化设计导控方法的应用成果,证实了该方法对于相关开发的适用性。
何明一[10](2017)在《城市新区行政文化中心环境景观设计研究 ——以湖北省襄阳市东津新区核心区为例》文中研究说明城市新区行政文化中心作为城市崭新的名片,诠释着城市的意象。如何使城市行政文化中心环境既为建筑主体提供基本服务,又为城市提供开放场所,既协调行政文化中心与城市的关系,又协调集群内各建筑体量之间的关系,营造整体中有差异性的文化场所氛围,使得行政文化中心环境景观规划设计成为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本文试图在明晰行政文化中心环境定义基础上,联系当代社会背景及国内外相关理论与实践,展开对行政文化中心环境的研究,提出设计策略并以湖北省襄阳市东津新区核心区作为实践对象,以期对国内同类型规划设计提供一些借镜。
二、杭州钱江新城核心区块城市设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杭州钱江新城核心区块城市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1)新城再开发中精细化城市设计的思路与实践——以杭州艮北新城城市设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2 我国新城再开发的内涵与特点 |
2.1 我国新城发展历程 |
2.2 已建成新城的特点与问题 |
2.2.1 依规划建设,基础设施结构框架已成定局 |
2.2.2 追求短期效益大量开发住宅,新城核心功能弱 |
2.2.3 空间形态单调,缺乏活力空间 |
2.3 新城再开发的背景与动因 |
3 实践探索——杭州艮北新城城市设计中精细化城市设计策略 |
3.1 项目概况 |
3.2 系统化多层次整体设计 |
3.3 分析人口构成,评估人群需求 |
3.3 公共空间精细化设计 |
3.3.1 活力街道驱动,优化核心功能区布局 |
3.3.2 重塑邻里空间,打造未来社区示范区 |
3.3.3 兼顾系统与开放,建设活力通江绿道 |
3.4 动态时序的精细化安排 |
4 总结与思考:精细化城市设计新思维 |
(2)基于人性化的居住区入口景观设计研究 ——以杭州市“钱江新城板块”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综述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对象 |
1.1.3 研究目的 |
1.1.4 研究意义 |
1.1.4.1 理论意义 |
1.1.4.2 实践意义 |
1.2 国内外相关领域研究进展 |
1.2.1 国外研究进展 |
1.2.2 国内研究进展 |
1.3 研究方法 |
1.3.1 文献收集法 |
1.3.2 多学科分析法 |
1.3.3 实地调研法 |
1.3.4 归纳推理法 |
1.3.5 实证研究法 |
1.4 研究重点及章节安排 |
1.5 技术路线(见图1.1) |
2 居住区入口景观概念综述 |
2.1 居住区入口景观相关概念释义 |
2.1.1 居住区概念释义 |
2.1.2 居住区入口空间概念释义 |
2.1.3 居住区入口景观概念释义 |
2.1.4 居住区入口景观有关人群概念释义 |
2.1.4.1 房地产开发商 |
2.1.4.2 居住区居民 |
2.1.4.3 景观设计师 |
2.2 居住区及居住区入口景观发展历程 |
2.2.1 居住区入口景观发展溯源 |
2.2.2 居住区规划理论发展进程 |
2.3 我国居住区入口景观建设状况 |
3 居住区入口景观与人性化设计理论概述 |
3.1 居住区入口景观设计概述 |
3.1.1 构成要素 |
3.1.1.1 建筑 |
3.1.1.2 广场 |
3.1.1.3 道路 |
3.1.1.4 铺装 |
3.1.1.5 景观设施 |
3.1.1.6 地形 |
3.1.1.7 水景 |
3.1.1.8 植物 |
3.1.2 分类方法 |
3.1.2.1 按功能要求分 |
3.1.2.2 按平面形态分 |
3.1.2.3 按空间布局分 |
3.1.2.4 按交通方式分 |
3.1.2.5 按景观风格分 |
3.1.2.6 按立面造型分 |
3.1.3 功能特点 |
3.1.3.1 安全防卫 |
3.1.3.2 交通组织 |
3.1.3.3 形象标志 |
3.1.3.4 交往休憩 |
3.1.3.5 过渡空间 |
3.2 人性化设计概述 |
3.2.1 人性化设计的理论兴起 |
3.2.2 人性化设计的相关特点 |
3.2.2.1 以情动人 |
3.2.2.2 以义感人 |
3.2.2.3 以名诱人 |
3.2.3 人性化设计的实现方法 |
3.2.3.1 形式要素设计 |
3.2.3.2 功能特点设计 |
3.2.3.3 个性化设计 |
3.2.4 UCD设计理论 |
3.3 人性化设计融入居住区入口景观设计 |
3.3.1 人性化设计理论融入的必要性与创新性 |
3.3.1.1 必要性 |
3.3.1.2 创新性 |
3.3.2 人性化的居住区入口景观的内涵 |
3.3.2.1 满足居民的生理需求 |
3.3.2.2 满足居民的安全需求 |
3.3.2.3 满足居民的交往需求 |
3.3.2.4 满足居民对美的需求 |
3.3.2.5 满足居民的文化需求 |
3.3.3 相关学科阐述 |
3.3.3.1 景观设计学 |
3.3.3.2 建筑设计学 |
3.3.3.3 环境行为学 |
3.3.3.4 景观生态学 |
3.3.3.5 人居环境学 |
3.3.4 影响因素 |
3.3.4.1 人为因素 |
3.3.4.2 自然环境 |
3.3.4.3 社会背景 |
4 杭州市“钱江新城板块”居住区入口景观现状调查 |
4.1 研究对象的选择 |
4.1.1 杭州市钱江新城概况 |
4.1.2 “钱江新城板块”概况 |
4.1.3 调研居住区的建设情况 |
4.2 调研居住区入口景观现状分析 |
4.2.1 近江家园居住入口景观调查 |
4.2.1.1 近江家园居住区概况 |
4.2.1.2 居住区入口景观设计状况 |
4.2.1.3 调研数据分析 |
4.2.2 望江家园居住区入口景观调查 |
4.2.2.1 望江家园居住区概况 |
4.2.2.2 居住区入口景观设计状况 |
4.2.2.3 调研数据分析 |
4.2.3 凤凰南苑居住区入口景观调查 |
4.2.3.1 凤凰南苑居住区概况 |
4.2.3.2 居住区入口景观设计状况 |
4.2.3.3 调研数据分析 |
4.2.4 绿城·春江花月居住区入口景观调查 |
4.2.4.1 绿城·春江花月居住区概况 |
4.2.4.2 居住区入口景观设计状况 |
4.2.4.3 调研数据分析 |
4.2.5 倚天·盛世钱塘居住区入口景观调查 |
4.2.5.1 倚天·盛世钱塘居住区概况 |
4.2.5.2 居住区入口景观设计状况 |
4.2.5.3 调研数据分析 |
4.2.6 和谐嘉园-南苑居住区入口景观调查 |
4.2.6.1 和谐嘉园-南苑居住区概况 |
4.2.6.2 居住区入口景观设计状况 |
4.2.6.3 调研数据分析 |
4.2.7 运新花苑居住区入口景观调查 |
4.2.7.1 运新花苑居住区概况 |
4.2.7.2 居住区入口景观设计状况 |
4.2.7.3 调研数据分析 |
4.2.8 万科·大家钱塘府居住区入口景观调查 |
4.2.8.1 万科·大家钱塘府居住区概况 |
4.2.8.2 居住区入口景观设计状况 |
4.2.8.3 调研数据分析 |
4.3 调研总结 |
4.3.1 对调查结果的横向比较 |
4.3.2 居住区入口景观设计中存在的人性化问题 |
4.3.2.1 景观要素缺乏人文关怀 |
4.3.2.2 景观空间使用效率低 |
4.3.2.3 景观形象缺乏个性化 |
4.3.3 针对调研居住区的人性化改善建议 |
4.3.3.1 近江家园 |
4.3.3.2 望江家园 |
4.3.3.3 凤凰南苑 |
4.3.3.4 绿城·春江花月 |
4.3.3.5 倚天·盛世钱塘 |
4.3.3.6 和谐嘉园-南苑 |
4.3.3.7 运新花苑 |
4.3.3.8 万科·大家钱塘府 |
5 居住区入口景观人性化设计策略 |
5.1 居住区入口景观人性化设计目标与原则 |
5.1.1 人性化设计目标 |
5.1.1.1 发挥景观功能 |
5.1.1.2 体现人文关怀 |
5.1.1.3 满足个性需求 |
5.1.2 人性化设计原则 |
5.1.2.1 整体规划原则 |
5.1.2.2 生态环保原则 |
5.1.2.3 安全开放原则 |
5.1.2.4 经济适用原则 |
5.1.2.5 艺术设计原则 |
5.1.2.6 文化发展原则 |
5.2 居住区入口景观人性化设计方法 |
5.2.1 人性化方案构思 |
5.2.1.1 明确设计任务 |
5.2.1.2 明确设计规范 |
5.2.1.3 明确服务对象 |
5.2.2 人性化方案总体规划 |
5.2.2.1 将居住区入口景观设计纳入居住区总体景观规划 |
5.2.2.2 根据居住区入口规模确定交通流线规划 |
5.2.2.3 基于居住区入口周边环境状况合理营造景观风格 |
5.2.3 人性化方案详细设计 |
5.2.3.1 居住区入口景观个性化形象打造 |
5.2.3.2 居住区入口景观要素人性化设计 |
5.2.3.3 居住区入口景观地域文化符号应用 |
5.3 实证研究—杭州某小区居住区入口景观人性化设计 |
5.3.1 居住区概况 |
5.3.2 居住区入口景观人性化方案设计构思 |
5.3.2.1 设计背景分析 |
5.3.2.2 设计理念形成 |
5.3.3 居住区入口景观人性化方案总体规划 |
5.3.3.1 居住区入口景观空间范围基于居住区总体景观规划 |
5.3.3.2 居住区入口交通流线规划基于居住区入口空间范围 |
5.3.3.3 居住区入口景观风格基于居住区入口周边环境 |
5.3.4 居住区入口景观人性化方案详细设计 |
5.3.4.1 居住区入口景观个性化形象设计 |
5.3.4.2 居住区入口景观要素人性化设计 |
5.4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实地调查问卷 |
附录B 学术论文与社会实践记录 |
致谢 |
(3)城市重点地区建筑公共开放空间的设计管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政府对城市环境品质提升日趋重视 |
1.1.2 建筑公共开放空间的建设受到关注 |
1.1.3 建筑公共开放空间的设计管控模式有待优化 |
1.2 研究对象 |
1.2.1 城市重点地区 |
1.2.2 建筑公共开放空间 |
1.2.3 设计管控 |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3.1 建筑公共开放空间相关概念研究 |
1.3.2 设计管控相关概念研究 |
1.3.3 建筑公共开放空间设计管控的相关研究 |
1.相关学术研究 |
2.相关实践研究 |
1.3.4 相关研究评述 |
1.4 研究内容与意义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意义 |
1.5 研究创新点 |
1.6 研究方法与框架 |
1.6.1 研究方法 |
1.6.2 研究框架 |
第二章 城市重点地区建筑公共开放空间设计管控的经验借鉴 |
2.1 纽约 |
2.1.1 重点地区建筑公共开放空间的讨论范围 |
1.重点地区 |
2.建筑公共开放空间 |
2.1.2 设计管控的编制内容 |
1.设计目标与空间框架 |
2.空间设计管理要求 |
2.1.3 设计管控的实施运作 |
1.以奖励机制为主要手段 |
2.分类开展审批程序 |
3.建立监管机制 |
2.2 香港 |
2.2.1 重点地区建筑公共开放空间的讨论范围 |
1.重点地区 |
2.建筑公共开放空间 |
2.2.2 设计管控的编制内容 |
1.设计目标及策略 |
2.空间框架 |
3.空间设计管理要求 |
2.2.3 设计管控的实施运作 |
1.强制与奖励手段并行 |
2.建立申请程序 |
3.完善监管机制 |
2.3 经验总结 |
2.3.1 设计内容编制层面 |
1.重点地区整体性的设计管控政策 |
2.围绕公众需求编制设计管理要求 |
3.落实空间具体位置及数量 |
2.3.2 管控机制实施层面 |
1.合理制定奖励办法 |
2.分级构建审批程序 |
3.注重后续监督管理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国内城市重点地区建筑公共开放空间设计管控的现状分析 |
3.1 重点地区城市设计制度背景 |
3.2 建筑公共开放空间设计管控的编制内容存在诸多问题 |
3.2.1 设计目标策略指导性弱 |
3.2.2 空间类型混杂 |
3.2.3 具体要求未合理落位 |
3.3 建筑公共开放空间设计管控的实施方式有待完善 |
3.3.1 设计要点缺失 |
3.3.2 奖励办法不严谨 |
3.3.3 缺乏咨询协调机制 |
3.3.4 审批机制单一 |
3.3.5 监管机制不健全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国内城市重点地区建筑公共开放空间设计管控的框架构建 |
4.1 建筑公共开放空间的设计思路 |
4.1.1 构建设计目标与空间框架 |
4.1.2 明确空间类型 |
1.通行类 |
2.广场类 |
3.庭院类 |
4.节点类 |
4.1.3 梳理空间设计管理要素 |
1.设计要素 |
2.管理要素 |
4.1.4 核实落位具体要求 |
4.2 建筑公共开放空间的管控策略 |
4.2.1 城市设计要点前置 |
4.2.2 完善奖励措施 |
4.2.3 建立协调机制 |
4.2.4 优化审批机制 |
4.2.5 落实监管程序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实践研究——以广州市琶洲西区城市设计及其管控为例 |
5.1 项目概况 |
5.1.1 项目背景 |
5.1.2 地区城市总设计师制度 |
5.1.3 当前建设进展 |
5.2 建筑公共开放空间的设计过程 |
5.2.1 构建设计目标与空间框架 |
5.2.2 明确空间类型及要素 |
5.2.3 核实落位具体要求 |
1.公共骑楼 |
2.空中连廊 |
5.3 建筑公共开放空间的管控过程 |
5.3.1 提供设计要点 |
5.3.2 协调优化具体方案 |
1.公共骑楼——以唯品会项目为例 |
2.空中连廊——以唯品会、阿里巴巴、黄龙科技项目为例 |
5.3.3 开展技术辅助审查 |
5.4 建筑公共开放空间设计管控阶段性成效分析 |
5.4.1 保障空间位置尺度 |
5.4.2 建立舒适便捷的步行体系 |
5.5 总结与思考 |
5.5.1 建筑公共开放空间设计管控特征总结 |
5.5.2 思考 |
5.6 本章小结 |
结论与讨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4)基于分形理论的城市天际线量化分析 ——以杭州市钱江新城核心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与思路 |
1.4.1 研究方法 |
1.4.2 技术路线 |
1.5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5.1 国内外城市天际线研究综述 |
1.5.2 国内外分形理论研究综述 |
第二章 城市天际线理论研究 |
2.1 城市天际线的概念与分类 |
2.1.1 城市天际线的基本概念 |
2.1.2 城市天际线的分类 |
2.2 城市天际线的构成要素 |
2.2.1 自然要素 |
2.2.2 人工要素 |
2.3 城市天际线的功能 |
2.3.1 城市形象的直接展示功能 |
2.3.2 城市文化的传递功能 |
2.3.3 体现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状况 |
2.4 城市天际线的设计原则 |
2.4.1 美学原则 |
2.4.2 总体性原则 |
2.4.3 可持续原则 |
2.4.4 动态性原则 |
2.4.5 独特性原则 |
第三章 城市天际线的分形特征及分维计算 |
3.1 分形理论概述 |
3.1.1 分形的定义 |
3.1.2 分维的定义 |
3.2 计盒维数法 |
3.3 城市天际线的分形特征 |
3.4 “成熟”城市天际线分维值 |
第四章 杭州市钱江新城核心区天际线整体特征分维测算 |
4.1 研究区域及概况 |
4.1.1 研究区域 |
4.1.2 区域概况 |
4.2 城市天际线的分维计算方法 |
4.2.1 数据采集与模型建立 |
4.2.2 图像处理 |
4.2.3 计算 |
4.3 天际线的分维测算结果分析 |
4.3.1 宏观尺度分形量化与分析 |
4.3.2 中观尺度分形量化与分析 |
4.3.3 微观尺度分形量化与分析 |
4.4 小结与建议 |
4.4.1 本章小结 |
4.4.2 建议 |
第五章 主要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与不足 |
参考文献 |
(5)基于3DGIS技术的杭州城市景观分析及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1.1 城市景观和景观分析评价的意义 |
1.1.2 城市景观评价的政策和机制背景 |
1.2 现状问题 |
1.2.1 城市建设过程中的景观问题 |
1.2.2 传统景观分析技术手段有限 |
1.3 研究目的和内容 |
1.4 本章小结 |
第2章 3DGIS技术和景观分析评价的国内外研究综述 |
2.1 3DGIS技术进展 |
2.1.1 传统GIS的不足 |
2.1.2 3DGIS发展 |
2.1.3 三维数据的发展 |
2.1.4 基于不同数据源的景观分析数据融合 |
2.2 3DGIS空间分析方法 |
2.3 国内外景观分析评价研究 |
2.3.1 国外景观分析评价相关理论研究 |
2.3.2 国内景观分析评价相关理论研究 |
2.3.3 国内外3DGIS技术在景观分析中的应用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杭州城市景观分析与评价的依据与方法 |
3.1 景观分析的依据和原则 |
3.1.1 分析依据 |
3.1.2 基本原则 |
3.2 分析方法 |
3.2.1 分析重点内容及要素梳理 |
3.2.2 场景建立 |
3.2.3 视点路径选择 |
3.2.4 技术评价要求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杭州的景观特征及3DGIS应用城市景观分析评价实践 |
4.1 杭州市总体景观风貌特点 |
4.1.1 特色风貌保护区 |
4.1.2 其他风貌建设要求 |
4.2 景观分析评价应用于规划编审实践 |
4.2.1 控规及选址论证阶段的景观分析评价 |
4.2.2 单个项目层面景观分析评价 |
4.3 重点地区的景观分析评价实践 |
4.3.1 拟建项目概况 |
4.3.2 景观分析评价的依据、要求、原则 |
4.3.3 分析重点内容及要素梳理 |
4.3.4 视点模拟效果 |
4.3.5 分析结论 |
4.4 一般地区的景观分析评价实践 |
4.4.1 项目概况 |
4.4.2 景观分析评价的依据、要求、原则 |
4.4.3 分析重点内容及要素梳理 |
4.4.4 技术方法及视点模拟分析 |
4.4.5 分析结论与建议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研究结论 |
5.2 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
5.2.1 创新点 |
5.2.2 不足之处 |
5.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6)集约理念下西安市民中心片区城市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城市背景 |
1.1.2 片区建设背景 |
1.2 研究对象 |
1.3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意义 |
1.4 研究内容 |
1.5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5.1 对市民中心的研究 |
1.5.2 对集约理念的研究 |
1.6 研究方法和框架 |
1.6.1 研究方法 |
1.6.2 研究技术路线 |
2.集约型市民中心城市设计基础理论研究 |
2.1 概念界定 |
2.1.1 市民中心 |
2.1.2 集约理念 |
2.2 国内外市民中心发展历史 |
2.2.1 国外市民中心发展历程 |
2.2.2 国内市民中心发展历程 |
2.3 市民中心集约发展动因 |
2.3.1 城市化背景 |
2.3.2 市民中心发展规律 |
2.3.3 区位价值 |
2.3.4 市民生活需求 |
2.4 集约型市民中心的基本特征与设计要素 |
2.4.1 集约型市中民心特征 |
2.4.2 集约型市中民心城市设计要素 |
2.5 本章小结 |
3.集约化市民中心案例研究及设计要点 |
3.1 案例分析 |
3.1.1 深圳市民中心 |
3.1.2 杭州市民中心 |
3.1.3 拉德芳斯片区——交通、空间立体化 |
3.1.4 芝加哥千禧公园——功能空间复合化 |
3.1.5 案例总结 |
3.2 集约理念下市民中心设计要点归纳 |
3.2.1 土地集约利用要点 |
3.2.2 功能集约组织要点 |
3.2.3 交通系统一体化构建要点 |
3.2.4 集约型空间构建要点 |
3.2.5 片区内建筑设计要点 |
3.2.6 人文环境设计要点 |
3.2.7 设计要点整合 |
3.3 本章小结 |
4.西安市民中心设计条件研判 |
4.1 项目概况 |
4.2 城市背景 |
4.2.1 城市发展背景 |
4.2.2 城市整体格局 |
4.3 片区发展历程 |
4.3.1 先期规划 |
4.3.2 片区建设历程 |
4.4 西安市民中心定位研究 |
4.4.1 片区定位依据 |
4.4.2 张家堡片区城市定位 |
4.5 西安市民中心现状分析 |
4.5.1 用地分析 |
4.5.2 功能分析 |
4.5.3 交通分析 |
4.5.4 公共空间分析 |
4.5.5 环境分析 |
4.6 西安市民中心问题与潜力总结 |
4.6.1 西安市民中心问题总结 |
4.6.2 片区发展潜力总结 |
4.7 本章小结 |
5.西安市民中心集约化城市设计研究 |
5.1 西安市民中心片区设计目标、原则及策略 |
5.1.1 设计目标 |
5.1.2 设计原则 |
5.1.3 设计策略 |
5.2 总体布局 |
5.3 西安市民中心集约化设计 |
5.3.1 片区整体用地优化设计 |
5.3.2 片区整体功能集约化设计 |
5.3.3 片区交通系统一体化设计 |
5.3.4 片区空间系统立体化设计 |
5.3.5 片区环境塑造设计 |
5.3.6 片区建筑设计意向 |
5.3.7 项目分期实施计划 |
5.4 集约化设计效果分析 |
5.4.1 城市容量前后对比 |
5.4.2 城市功能前后对比 |
5.4.3 .城市空间前后对比 |
5.4.4 城市环境前后对比 |
5.5 本章小结 |
6.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缺陷与不足 |
参考文献 |
图表目录 |
图录 |
表录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致谢 |
(7)江南地区市民中心景观规划设计的研究 ——以嘉善市民中心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的内容、方法及理论框架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研究范围 |
1.3.4 论文框架 |
2 市民中心景观规划设计概述 |
2.1 相关概念释义 |
2.1.1 市民中心 |
2.1.2 景观规划设计 |
2.2 国内外市民中心发展 |
2.2.1 国外市民中心发展 |
2.2.2 国内市民中心发展 |
2.3 支撑理论 |
2.3.1 景观可持续性理论 |
2.3.2 景观生态学理论 |
2.3.3 海绵城市理论 |
3 江南地区市民中心景观规划设计影响因素和设计原则 |
3.1 影响因素 |
3.1.1 自然环境 |
3.1.2 地域文化 |
3.1.3 国家与地区的政策制度 |
3.1.4 技术条件 |
3.1.5 审美观念 |
3.2 设计原则 |
3.2.1 地域性原则 |
3.2.2 开放性原则 |
3.2.3 共享性原则 |
3.2.4 以人为本原则 |
3.2.5 可持续发展原则 |
4 江南地区市民中心景观规划设计要点与设计方法 |
4.1 设计要点一:打造市民中心地域性景观 |
4.1.1 再现与抽象 |
4.1.2 对比与融合 |
4.1.3 隐喻与象征 |
4.2 设计要点二:市民中心以人为本、开放、共享设计理念的体现 |
4.2.1 以人为本 |
4.2.2 景观开放性 |
4.2.3 景观共享性 |
4.3 设计要点三:可持续发展市民中心景观的营造 |
4.3.1 坚持多元化的整体性 |
4.3.2 营造自然生态的演替 |
4.3.3 打造延续的文脉 |
4.3.4 使用前沿的新技术 |
4.3.5 创造景观的经济性 |
5 嘉善市民中心景观规划设计 |
5.1 项目概况 |
5.1.1 项目所在区位特征 |
5.1.2 项目基地特征 |
5.1.3 项目建筑设计概况 |
5.1.4 项目民意调查 |
5.2 方案设计 |
5.2.1 设计理念 |
5.2.2 布局规划 |
5.2.3 方案设计 |
5.2.4 专项设计 |
6 总结与展望 |
6.1 江南地区市民中心景观规划设计研究成果 |
6.2 江南地区市民中心景观规划设计的展望 |
参考文献 |
图表目录 |
致谢 |
(8)杭州市钱江新城二期TOD模式的规划策略与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杭州城市化发展的概况 |
1.1.2. 杭州城市化发展的困境 |
1.2. 研究对象 |
1.2.1. 钱江新城二期的发展条件 |
1.2.2. 钱江新城二期的发展目标 |
1.3. 研究目的 |
1.3.1. 改善城市交通拥堵,坚持公共交通优先 |
1.3.2. 联合轨道交通开发,提高土地利用效益 |
1.3.3. 适应城市化发展,探索杭州TOD模式 |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4.1. 研究的主要内容 |
1.4.2. 研究的技术路线 |
2. TOD核心理念与发展 |
2.1. TOD基本概念与类别 |
2.1.1. TOD的基本概念 |
2.1.2. TOD的类型和标准模式 |
2.2. 国内外TOD模式研究 |
2.2.1. 国外TOD模式研究 |
2.2.2. 国内TOD模式研究 |
2.3. TOD模式下的规划特征 |
2.3.1. 合理的开发密度 |
2.3.2. 混合的土地利用 |
2.3.3. 适宜的步行环境 |
2.3.4. 便捷的公交换乘 |
2.4. TOD模式下的适用地区 |
2.4.1. 新拓展地区 |
2.4.2. 再开发地区 |
2.4.3. 待发展地区 |
2.5. 国内城市发展TOD模式的影响与利弊 |
2.5.1. 国内城市发展TOD模式的影响 |
2.5.2. 国内城市发展TOD模式的利弊 |
3. 国内外TOD模式的经验与借鉴 |
3.1. 国内外TOD模式的经验总结 |
3.2. 国内外TOD模式的实践经验 |
3.2.1. 日本多摩新城 |
3.2.2. 哥本哈根市 |
3.2.3. 香港九龙站 |
3.2.4. 深圳龙岗中心城 |
4. TOD模式下钱江新城二期的规划策略 |
4.1. 钱江新城二期的规划定位 |
4.2. 钱江新城二期的规划策略 |
4.2.1. TOD模式下的交通规划 |
4.2.2. TOD模式下的土地利用 |
4.2.3. TOD模式下的公共空间营造 |
4.2.4. TOD模式下的开发管理策略 |
5. TOD模式下钱江新城二期的实践研究 |
5.1. 杭州TOD模式的实践现状 |
5.1.1. 杭州TOD模式的建设状况 |
5.1.2. 杭州TOD模式的实践评估 |
5.2. TOD模式下钱江新城二期的案例分析 |
5.2.1. 五堡TOD综合体 |
5.2.2. 七堡老街TOD综合体 |
6. 研究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成果与创新点 |
6.1.1. 研究的主要成果 |
6.1.2. 研究的主要创新点 |
6.2. 研究成果的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9)城市中心地上地下一体化设计导控方法研究 ——以南京南部新城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城市中心地上地下一体化成为发展趋势 |
1.1.2 当前我国城市中心地上地下一体化建设存在较多问题 |
1.1.3 我国城市中心地上地下一体化设计导控缺位 |
1.2 概念界定 |
1.2.1 地上地下一体化 |
1.2.2 城市设计 |
1.2.3 城市设计导控 |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意义 |
1.4 相关研究综述 |
1.4.1 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
1.4.2 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
1.4.3 研究综述小结 |
1.5 研究方法 |
1.6 技术路线 |
第二章:城市中心地上地下一体化内涵与特征 |
2.1 一体化内涵 |
2.1.1 一体化的内涵 |
2.1.2 城市中心地上地下一体化的内涵 |
2.2 一体化目标 |
2.2.1 功能复合高效 |
2.2.2 环境和谐舒适 |
2.2.3 空间使用便捷 |
2.2.4 开发实施有序 |
2.3 一体化系统构成 |
2.3.1 交通空间体系 |
2.3.2 功能空间体系 |
2.3.3 公共空间体系 |
2.3.4 景观环境体系 |
2.3.5 开发实施体系 |
2.3.6 小结 |
2.4 一体化系统特征及相关要素 |
2.4.1 空间使用一体化特征 |
2.4.2 交通空间一体化特征 |
2.4.3 公共空间一体化特征 |
2.4.4 景观环境一体化特征 |
2.4.5 开发实施一体化特征 |
2.4.6 小结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城市中心地上地下一体化设计导控方法 |
3.1 导控目标与原则 |
3.1.1 导控目标 |
3.1.2 导控原则 |
3.2 导控策略 |
3.3 系统导控 |
3.3.1 空间使用一体化系统导控 |
3.3.2 交通空间一体化系统导控 |
3.3.3 公共空间一体化系统导控 |
3.3.4 景观环境一体化系统导控 |
3.3.5 开发实施一体化系统导控 |
3.3.6 小结 |
3.4 核心地块导控 |
3.4.1 空间使用一体化核心地块导控 |
3.4.2 交通空间一体化核心地块导控 |
3.4.3 公共空间一体化核心地块导控 |
3.4.4 景观环境一体化核心地块导控 |
3.4.5 开发实施一体化核心地块导控 |
3.4.6 小结 |
3.5 一般地块导控 |
3.5.1 空间使用一体化一般地块导控 |
3.5.2 交通空间一体化一般地块导控 |
3.5.3 公共空间一体化一般地块导控 |
3.5.4 景观环境一体化一般地块导控 |
3.5.5 开发实施一体化一般地块导控 |
3.5.6 小结 |
3.6 导控形式 |
3.6.1 系统图则 |
3.6.2 核心地块图则 |
3.6.3 一般地块图则 |
3.7 本章小结 |
第四章:实证应用——以南部新城中心地上地下一体化城市设计为例 |
4.1 项目背景 |
4.1.1 项目区位 |
4.1.2 规划背景 |
4.1.3 规划基础 |
4.1.4 地上地下一体化城市设计目标与任务 |
4.2 南部新城中心地上地下一体化导控成果 |
4.2.1 系统导控 |
4.2.2 核心地块导控 |
4.2.3 一般地块导控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10)城市新区行政文化中心环境景观设计研究 ——以湖北省襄阳市东津新区核心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城市新区的发展 |
1.1.2 城市新区建设中产生的问题 |
1.1.3 行政文化中心对城市新区的影响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2 城市新区行政文化中心环境景观规划设计基本论述 |
2.1 概念界定 |
2.1.1 城市新区 |
2.1.2 行政文化中心 |
2.1.3 景观规划设计 |
2.2 城市新区行政文化中心环境景观规划设计原则 |
2.2.1 整体设计的原则 |
2.2.2 尊重场馆特色的原则 |
2.2.3 地域文化的原则 |
2.2.4 遵循生态的原则 |
2.3 城市新区行政文化中心环境构成和特征 |
2.3.1 空间形式 |
2.3.2 景观要素 |
2.4 城市新区行政文化中心环境功能作用 |
2.4.1 政治集会功能 |
2.4.2 形象宣传功能 |
2.4.3 文化传承功能 |
2.4.4 科普教育功能 |
2.4.5 游憩休闲功能 |
2.4.6 生态调节功能 |
2.5 相关理论研究 |
2.5.1 场所理论 |
2.5.2 环境行为心理学 |
2.5.3 风水学理论 |
3 国内外案例研究分析 |
3.1 深圳市民中心 |
3.1.1 项目概况 |
3.1.2 设计内容 |
3.1.3 总结和启示 |
3.2 杭州钱江新城市民中心 |
3.2.1 项目概况 |
3.2.2 设计内容 |
3.2.3 总结和启示 |
3.3 天津文化中心 |
3.3.1 项目概况 |
3.3.2 设计内容 |
3.3.3 总结和启示 |
3.4 上海市人民广场 |
3.4.1 项目概况 |
3.4.2 设计内容 |
3.4.3 总结和启示 |
3.5 华盛顿特区城市规划 |
3.5.1 项目概况 |
3.5.2 设计内容 |
3.5.3 总结和启示 |
3.6 巴西利亚新行政中心 |
3.6.1 项目概况 |
3.6.2 设计内容 |
3.6.3 总结和启示 |
4 襄阳市东津新区核心区行政文化中心景观设计说明书 |
4.1 前期分析 |
4.1.1 区位分析 |
4.1.2 上位规划 |
4.1.2.1 城市总体层面 |
4.1.2.2 区域总体层面 |
4.1.2.3 用地性质分析 |
4.1.3 空间结构分析 |
4.1.3.1 空间结构分析 |
4.1.3.2 与周边重要节点关系 |
4.1.3.3 场地内部规划建筑 |
4.1.4 场地现状 |
4.1.5 交通分析 |
4.1.5.1 城市干道分析 |
4.1.5.2 地铁线路分析 |
4.1.6 水系分析 |
4.1.7 绿地系统分析 |
4.1.8 地方文脉解读 |
4.1.8.1 地域文化 |
4.1.8.2 风水文化 |
4.1.9 场地SWOT分析 |
4.2 设计定位 |
4.2.1 设计定位 |
4.2.2 设计原则 |
4.2.3 设计策略 |
4.3 总体设计 |
4.3.1 总平面图 |
4.3.2 鸟瞰图 |
4.3.3 功能分区 |
4.3.4 景观结构 |
4.3.5 视线分析 |
4.3.6 交通设计 |
4.3.6.1 车行系统 |
4.3.6.2 人行系统 |
4.3.7 竖向设计 |
4.3.8 种植设计 |
4.3.8.1 植物种植分区 |
4.3.8.2 植物种植策略 |
4.4 分区设计 |
4.4.1 行政中心区 |
4.4.1.1 设计理念 |
4.4.1.2 平面图 |
4.4.1.3 功能布局 |
4.4.1.4 场地适宜性 |
4.4.1.5 植物种植参考 |
4.4.1.6 空间布局 |
4.4.2 艺术文化区 |
4.4.2.1 设计理念 |
4.4.2.2 平面图 |
4.4.2.3 功能布局 |
4.4.2.4 场地适宜性 |
4.4.2.5 植物种植参考 |
4.4.2.6 空间布局 |
4.4.3 科教文化区 |
4.4.3.1 设计理念 |
4.4.3.2 平面图 |
4.4.3.3 功能布局 |
4.4.3.4 植物种植参考 |
4.4.3.5 场地适宜性 |
4.4.3.6 空间布局 |
4.5 专项设计 |
4.5.1 公共设施设计 |
4.5.2 铺装设计 |
4.5.3 照明设计 |
4.5.4 小品设计 |
4.6 技术经济指标 |
图纸目录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导师简介 |
致谢 |
附录: 湖北襄阳东津新区行政文化中心景观设计图纸 |
四、杭州钱江新城核心区块城市设计(论文参考文献)
- [1]新城再开发中精细化城市设计的思路与实践——以杭州艮北新城城市设计为例[A]. 游晔琳,陈奕. 面向高质量发展的空间治理——2020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07城市设计), 2021
- [2]基于人性化的居住区入口景观设计研究 ——以杭州市“钱江新城板块”为例[D]. 蒋成刚. 浙江农林大学, 2020(07)
- [3]城市重点地区建筑公共开放空间的设计管控研究[D]. 黄莹.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4]基于分形理论的城市天际线量化分析 ——以杭州市钱江新城核心区为例[D]. 王倩华. 江西理工大学, 2020(01)
- [5]基于3DGIS技术的杭州城市景观分析及评价研究[D]. 万铭. 浙江大学, 2020(01)
- [6]集约理念下西安市民中心片区城市设计研究[D]. 张佳璐.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0(01)
- [7]江南地区市民中心景观规划设计的研究 ——以嘉善市民中心为例[D]. 王乔芮. 浙江农林大学, 2020(02)
- [8]杭州市钱江新城二期TOD模式的规划策略与实践研究[D]. 姚杰. 浙江大学, 2019(01)
- [9]城市中心地上地下一体化设计导控方法研究 ——以南京南部新城为例[D]. 巫义. 东南大学, 2019(05)
- [10]城市新区行政文化中心环境景观设计研究 ——以湖北省襄阳市东津新区核心区为例[D]. 何明一. 北京林业大学, 201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