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八思巴及八思巴文(论文文献综述)
刘杰欣[1](2021)在《元押印的设计研究》文中研究表明
耿灿[2](2020)在《文化生态视域中的中国蒙古文书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中国蒙古文书法作为民族艺术样态,体现着蒙古民族对于文字的特殊美学实践。在对汉字书法充分借鉴、吸收、融合的历史脉络中,更彰显着蒙、汉民族在艺术交融中生发的特有精神气质与文化品格。中国蒙古文书法不仅反映了蒙古民族在文化生态中历时线条上的形态凝结,更生动体现着本民族在共时空间中书法本体构成、美学追求上的理念价值与地域思考。目前,对于中国蒙古文书法研究,主要集中于历史追溯、书家品评、课程教育等方面,研究呈现碎片化及局限性特征。因此,从文化生态的视角展开,不仅具有前人未曾涉及的整体性和学理性,更是承上启下地提升、丰富蒙古文书法的历史与现代内涵。本文将中国蒙古文书法置于文化生态视域中。首先,关注于影响中国蒙古文书法原初生成的生态要素。文中通过对自然生态域境(自然环境、地理环境等)、人文生态域境(民族交融、文化交融等)的具体分析,确认其区别于其他文化类别的地方性特征认识。继而,以生成为基础,以时间脉络为线索,呈现其从元朝、明清、民国时期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发展演变历史。其次,关注于中国蒙古文书法的本体存在。通过分析文字造型特征,结合书写工具、书写内容、书体构成等,探寻其书法性存在,探讨其独特美学品格。书法作为文字书写的艺术,更是文化之名片,深层次的追问是,从文化生态立场深度解读中国蒙古文书法为何如此生成、发展,为何会有如此美学品格呈现,以发掘其社会文化底蕴。最后,关注于现代性视域下的中国蒙古文书法。结合一手田野调查及人物访谈资料,从学院、民间、城市符号资源集中展示蒙古文书法现状,面对文化生态要素的变化,梳理现实困境与问题,在传统与现代之间,困境与挑战之间寻求新的发展之路。基于文化生态视域,本文分别从以下六部分对中国蒙古文书法进行观照:一、中国蒙古文书法的原初生成。本章侧重点在于中国蒙古文书法与文化生态外层要素的关联性考察,由独特的自然生存环境产生与之相适的游牧方式,同时孕育着蒙古族之民系性格及审美方式。而国家的建立、文字的出现、汉字书法的成熟,合力作用下完成蒙古文书法最初的本土化确认。但原生之初,文化生态中物态、制度、行为、精神等诸多要素已孕育其中,在日后历史进程中,影响其从萌芽走向成熟、从简单走向丰富。二、中国蒙古文书法的历史演变。本章从时间线条出发,梳理蒙古文书法不同历史分期的演变特征,并将其总结为原生态时期,即蒙古汗国与元朝时的萌芽与探索;继生态时期,即明、清与民国的规范与发展;新生态时期,即中华人民共和国后的开拓与繁荣。三、中国蒙古文书法的本体构成。本章侧重点在于中国蒙古文书法与文化生态中间层要素(语言、文字、图形等)的关联。在现代书法创作中,蒙古文书法对于文字的使用具有选择性;在文房四宝的使用上,既有汉族元素的融入,又有本民族元素的改良;在书体、笔法、章法的表现上,一方面继承汉字书法传统技法,另一方面则是结合蒙古文文字造型特点,体现出相对独立的艺术精神探求。四、中国蒙古文书法的美学内涵。在中国蒙古文书法历史成长中,诸文化要素相互影响作用,而对于一种艺术形式而言,中国蒙古文书法是文字、审美、工具、情感等诸多要素的自身凝结与生成。具体而言,将其归纳为自然、多元、复古、宏阔及尚圆的美学特质。五、中国蒙古文书法的文化追问。本章在于对以上中国蒙古文书法的历史形成、本体构成、美学表现上的深层追问。诸种凝结,归根到底在于创造、发展他的“人”,也是文化生态中内层、核心层,即“人心”之凝结。具体表现为蒙古文书法、汉字书法在文化涵化上的美美与共、各美其美及求同存异。同时,在蒙古族自身的艺术生态脉络中,蒙古文书法一方面丰富了极具个性的地域草原文化,另一方面又从此生态的其他艺术类型中汲取成长之养分。六、现代性视域中的中国蒙古文书法。就文化生态而言,文化既赋予现实以意义,又需现实之承载。现实亦是一种动态存在,前文作为中国蒙古文书法在时间上的变量,本章则是其空间之凝固,在特定时间节点的静止与思考。基于丰富田野考察,集中展现蒙古文书法在中国的典型资源分布,通过分析其生存现状,提出历史与现代结合,以地域性体现原创性,以民族性体现创新性的发展之途。
项泽仁[3](2020)在《蒙元榜文碑整理与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榜文是一种以传布政府命令为目标的下行文书,《元典章》中常见此类字眼表明其在蒙元政务运作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蒙元榜文碑是寺观、庙宇将收执的榜文摹刻于石而形成的一类碑刻。保存至今的榜文原件尚不多见,榜文碑一定程度上保存了文书原貌,故可视作“准文书”加以利用。第一章为蒙元榜文与榜文碑。首先梳理榜文的历史源流,汉代的“扁书”与“粉壁”可视作“榜文”异名同质的早期形态。“榜文”的应用不晚于魏晋,其后为唐宋所继承,延至元明清。以收执对象为分类标准,可将蒙元榜文划分为一般型与针对型两类。后者为寺观、庙宇所收执,常被摹刻于石。通过分析桑原骘藏颜庙考察日记,指出其所谓“皇帝圣旨碑”实为“榜文碑”,文书起首语“皇帝圣旨里”应是其误判文书性质的直接原因。结合此例,指出金石学家对其他榜文碑定名的得失之处。检诸文献,寻得蒙元榜文碑20通,计榜文21道。制表登记各碑基本信息,并按语种数量、颁发机构、接收对象等原则简要分类。第二章为榜文碑综合研究,包含碑文、碑体与位置三个角度。碑文研究涵盖样式研究、内容研究两个方面。样式研究就格式、文体、字体、字号、日期、印章与花押七点展开论述。总结了早期与中晚期两种文书格式,分析了典雅文言与硬译文体并存的语言特征。多语文字的存在除提高榜文传播力,亦有证明文书源自官方,绝非伪造的功能。特定文字写以较大字号,具有醒目突出的效用,便于行人读取榜文内容。从落款日期上看,印榜得到一定普及。印章与花押因关涉文书效力,多以原貌模勒。内容研究以“嘉兴路儒人榜文碑”为例,指出起因与高层批示作为始终两端,是文书务必说明的部分。碑体研究分石质、形制两个方面。石质、环境与碑石能否存世密切相关。未见额、座,高度低于1米,且小于宽度的碑体可能原嵌于墙壁。除留意碑石所处外部空间,更关注榜文在碑石上所处的内部空间。与其他公文合刻一石,可视作寺庙为保护自身权益所进行的令典汇编。第三章为碑纸之间的转化研究,探讨榜文附丽载体发生质变的缘由及在此过程中新者之于旧者的存真、失真痕迹。就彼时而言,碑石制作带有公开、铭功的意图;及至日后,可在争讼中充当凭据。除平阙、醒目字号、印章、花押等显而易见的存真,对碑石外貌的考察更可揭示出误刻、漏刻、补刻、缩刻等失真痕迹。书本编纂以提取碑石文字为目的,期于考经证史或褒奖圣贤。质量参差,多有失真。碑石与书本作为后人作品,已绝非文书原件,使用时应格外谨慎。从公开、永续的角度来看,碑石的树立与书本的编纂可谓殊途同归。
林志国[4](2019)在《元代四体铭文铜权上的八思巴文识读》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元代在我国度量衡史上是个特殊的朝代,其流传下来大量的铜权和铁权实物(以下统称"元权"),数量远多于其前后的唐代、宋代和明代,见诸文献的元权逾350枚以上,实际数量估计有数千枚之多。有铭文的元权中,大多数的元权铭文为汉字,虽然八思巴文(蒙古新字)、汉文、波斯文是元朝官方确定的三种正式文字,其中八思巴文被忽必烈定为"国字",但由于元朝的人口中通行汉语和汉字的汉人
萧刚[5](2015)在《罗常培《蒙古字韵跋》手稿浅析》文中研究指明1939年罗常培发表在《图书季刊》上的《蒙古字韵跋》,开我国八思巴字汉语研究的先河。本文利用国家图书馆藏罗常培《蒙古字韵跋》手稿及其他存世文献,来探究罗常培八思巴字研究的概况,并简要介绍八思巴字研究的发展历程和现状。
崔爽[6](2014)在《元代官印的初步研究》文中认为官印是研究一个时期地理沿革、职官演变的重要文化载体,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由于种种原因,对元代官印的研究相对贫乏。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广泛收集元代官印的相关资料,力求使资料收集达到一个较高水平,并在此基础上对所收集的官印进行了分类、分期研究。将元代官印初步分为早中晚三期,早期的特色之一便是大量汉文官印与八思巴文官印并存,特色之二便是铸印机构的多变。中期是官印稳定发展时期,铸造技术不断提升,此时的铸印机构统一为中书礼部。晚期的元朝内忧外患,起义不断,义兵官印的大量出现即成为这一时期官印的典型特征,同时也是当时社会状况的真实反映。本文以收集的官印资料为切入点,从官印所反映出的一些信息入手,以小见大,对元代的钞印制度、元代地方医学以及驿站的管理制度等相关问题进行了初步探究。
刘潇潇[7](2011)在《八思巴文大家谈》文中研究指明八思巴文虽然早已成为死文字,但其承载的历史、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却随着时间的推移愈加珍贵。记者此次对多位八思巴文研究者和爱好者进行采访,希望能从多个角度为读者呈现目前八思巴文研究界的真实状态。 八思巴文专业研究者凤毛麟角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
刘潇潇[8](2011)在《八思巴蒙文并不难学》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很不容易找到了国内最权威的八思巴文专家之一包祥教授。记者如约来到他位于内蒙古大学的公寓,开门迎接记者的是一位非常慈祥的老人。进了门,还没等记者站稳,热腾腾的奶茶已经端上了桌。包祥耐心回答了记者的问题,令记者在很短的时间内对八思巴文有了比较全面的了解。
刘潇潇[9](2011)在《寻觅八思巴文遗迹》文中认为听说过八思巴文的人本就不多,见过八思巴文实物的人恐怕更少,为此次报道,记者展开了八思巴文遗迹发现之旅,收获颇丰。 隐没山野中的八思巴文圣旨碑 听闻北京平谷的太后村曾经有一座大兴隆禅寺,如今寺庙不在了,却完好地保存着北京地区唯一一通元代八?
中央电视台10套《探索·发现》栏目组[10](2010)在《发现圣旨金牌》文中认为内蒙古乌兰浩特的洮儿河,流经索伦镇时水流逐渐变得平缓。每次下完暴雨,都会从河底冲上一些神秘的东西。因为经常有人骨伴随这些东西一起被冲出来,当地人认为这些都是不吉利的,往往看到这些奇怪的东西后就会把它们再次扔到河里。
二、八思巴及八思巴文(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八思巴及八思巴文(论文提纲范文)
(2)文化生态视域中的中国蒙古文书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1.研究对象及选题缘起 |
1.1 研究对象界定 |
1.2 选题缘起整合 |
2.研究现状及研究方法 |
2.1 研究现状评述 |
2.2 研究定位创新 |
2.3 研究方法探索 |
3.研究思路及价值 |
3.1 “文化生态”视域解读 |
3.2 研究视角与问题聚焦 |
3.3 研究意义与多元价值 |
第一章 中国蒙古文书法的原初生成 |
1.1 中国蒙古文书法生成的自然生态域境 |
1.1.1 地域滋养与自然环境 |
1.1.2 自由开放的游牧空间 |
1.1.3 人与天谐的生存方式 |
1.2 中国蒙古文书法生成的人文生态域境 |
1.2.1 民族性格与书法品格构建 |
1.2.2 万物有灵的自然审美精神 |
1.2.3 民族交融与蒙汉文化交流 |
1.3 中国蒙古文书法的原生 |
1.3.1 蒙古国家建立与蒙古文字出现 |
1.3.2 书写工具、材料的发展与完备 |
1.3.3 本土化确认 |
1.4 中国蒙古文书法萌生的文化生态要素 |
1.4.1 物态要素作为书写基础 |
1.4.2 制度要素作为时代激发 |
1.4.3 行为要素作为形式表现 |
1.4.4 精神要素作为审美蕴藉 |
1.4.5 文化生态链产生与孕育 |
第二章 中国蒙古文书法的历史演变 |
2.1 原生态时期:蒙古汗国与元朝时的萌芽与探索 |
2.1.1 作为历史的起点:《成吉思汗石碑》 |
2.1.2 作为交融的起始:康里巎巎与《亦都护高昌王世勋碑》 |
2.1.3 消失的文字、活态的艺术:八思巴文 |
2.1.4 书写特点与风格 |
2.2 继生态时期:明、清与民国时期的规范与发展 |
2.2.1 规范化的书写与历史留存 |
2.2.2 笔法的自由与艺术的自觉 |
2.2.3 晚清蒙古文书家创作代表 |
2.3 新生态时期:中华人民共和国后的开拓与繁荣 |
2.3.1 书体的丰富与创作的多元 |
2.3.2 书学及美学研究的理论深入 |
2.3.3 蒙古文书法教育的逐步开展 |
2.3.4 “楷书大师”哈旺加卜为代表的书家群体形 |
第三章 中国蒙古文书法的本体构成 |
3.1 经典与庄重中的文字造型 |
3.1.1 蒙古族曾用文字与书体 |
3.1.2 回鹘式蒙古文造型特征 |
3.1.3 八思巴蒙古文造型特征 |
3.2 传统与现代中的书写工具、书写材料 |
3.2.1 文房四宝中的继承与转换 |
3.2.2 爿笔书法的特殊存在形态 |
3.2.3 民族特色书写材料的开拓 |
3.3 传承与变化中的法度表现 |
3.3.1 楷书、行草、篆书中的精神传达 |
3.3.2 落、行、收中的笔法凝练 |
3.3.3 章法布白、书写内容、场域环境的调适 |
第四章 中国蒙古文书法的美学内涵 |
4.1 书法艺术的多质性探讨 |
4.1.1 形式美学上,蒙古文作为符号的艺术升华与陌生化效果 |
4.1.2 创作美学上,线条造型中凝结而成的“有意味的形式” |
4.1.3 主体论美学上,作为蒙古族生命主体、气韵的笔墨呈现 |
4.1.4 艺术社会学上,作为蒙古族文化生态的意象凝结及脉络衍射 |
4.2 “和而不同”的美学特质 |
4.2.1 自然:道法自然,宛若天成 |
4.2.2 多元:蒙汉合璧,开放融汇 |
4.2.3 复古:旧体新作,大巧若拙 |
4.2.4 宏阔:英雄尊崇,阳刚气健 |
4.2.5 尚圆:行云流水,和润婉转 |
第五章 中国蒙古文书法的文化追问 |
5.1 中国蒙古文书法与汉字书法的文化涵化 |
5.1.1 “美美与共”:历史脉络中主流与支流的血缘关系 |
5.1.2 “各美其美”:艺术脉络中自主与自觉的独立精神 |
5.1.3 “求同存异”:多质整合与边缘确认 |
5.1.4 “书林异彩,蒙汉同春”:中华民族情性观的融合与共建 |
5.2 基于地域性文化生态的提炼与观照 |
5.2.1 物质层面:游牧生产生活形态反映 |
5.2.2 精神层面:草原情怀中审美心理凝聚 |
5.2.3 政治层面:民族交融与文化交流影响 |
5.3 中国蒙古文书法在蒙古族艺术群族的关系网络 |
5.3.1 蒙古文书法与蒙古族文学 |
5.3.2 蒙古文书法与蒙古族音乐 |
5.3.3 蒙古文书法与蒙古族舞蹈 |
第六章 现代性视域中的中国蒙古文书法 |
6.1 内蒙古自治区的资源分布与整合 |
6.1.1 书法专业建设、书法教育为代表的学院资源 |
6.1.2 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为代表的民间资源 |
6.1.3 蒙古文书法在城市文化建设中的融入 |
6.2 中国蒙古文书法的生存现状与困境 |
6.2.1 自然、人文生态变迁中的艺术本体冲击 |
6.2.2 传承主体变化下的生存空间变化 |
6.2.3 传统文化语境消退下的传承困境与困惑 |
6.3 中国蒙古文书法的保护、转化及发展策略 |
6.3.1 理清发展文脉,保存历史记忆,尊重文化传统 |
6.3.2 新媒体扩大影响力、提高吸引力、增强传播力 |
6.3.3 以地域性体现原创性,以民族性体现创新性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3)蒙元榜文碑整理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由 |
(一)石刻研究热 |
(二)研究基础 |
二、学术史回顾 |
(一)脉络梳理 |
(二)增长点 |
三、取材与思路 |
(一)取材 |
(二)思路 |
四、概念界定 |
(一)碑石与拓本 |
(二)被摹刻本与书本 |
第一章 蒙元榜文与榜文碑 |
一、榜文概述 |
二、榜文碑 |
(一)考辨与定名 |
(二)概况与分类 |
本章结语 |
第二章 榜文碑综合研究 |
一、碑文研究 |
(一)样式研究 |
(二)内容研究 |
二、碑体研究 |
(一)石质 |
(二)形制 |
三、碑石位置 |
本章结语 |
第三章 碑纸之间 |
一、碑石的形成 |
(一)制作碑石 |
(二)存真失真 |
二、书本的形成 |
(一)制作书本 |
(二)存真失真 |
本章结语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文献简称与全称对照 |
附录二 陈校本《元典章》涉及榜文条目表 |
附录三 碑文整理 |
后记 |
在读期间科研经历 |
(6)元代官印的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序言 |
一、选题依据 |
二、研究现状 |
三、研究方法与资料来源 |
一、收集的元代官印总体情况 |
(一) 元代官印的收集情况 |
(二) 元代官印的特点 |
1、印文形式 |
2、官印形制 |
3、官印的款式 |
二、元代官印的分类与分期 |
(一) 分类 |
1、行政类 |
2、军事类 |
3、财经类 |
4、宗教类 |
5、医药类 |
(二) 分期 |
1、元代早期官印 |
2、元代中期官印 |
3、元代晚期官印 |
三、相关问题探究 |
(一) 元代钞印在纸币上的应用 |
1、行钞印与纸币流通 |
2、昏钞印与昏钞管理 |
(二) 元代医学教授印与地方医学 |
1、地方医学的设立 |
2、元代的军事医学 |
3、医学教授的考核 |
4、医学教授的职责 |
(三) 元代的驿站 |
1、驿站的职能 |
2、驿站的管理 |
3、驿站运输线路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表 |
致谢 |
(10)发现圣旨金牌(论文提纲范文)
神秘金牌 |
神秘文字 |
完璧归赵 |
四、八思巴及八思巴文(论文参考文献)
- [1]元押印的设计研究[D]. 刘杰欣. 江南大学, 2021
- [2]文化生态视域中的中国蒙古文书法研究[D]. 耿灿. 内蒙古大学, 2020(01)
- [3]蒙元榜文碑整理与研究[D]. 项泽仁. 中国政法大学, 2020(08)
- [4]元代四体铭文铜权上的八思巴文识读[J]. 林志国. 中国计量, 2019(03)
- [5]罗常培《蒙古字韵跋》手稿浅析[J]. 萧刚. 中国典籍与文化论丛, 2015(00)
- [6]元代官印的初步研究[D]. 崔爽. 内蒙古大学, 2014(11)
- [7]八思巴文大家谈[N]. 刘潇潇. 中国社会科学报, 2011
- [8]八思巴蒙文并不难学[N]. 刘潇潇. 中国社会科学报, 2011
- [9]寻觅八思巴文遗迹[N]. 刘潇潇. 中国社会科学报, 2011
- [10]发现圣旨金牌[J]. 中央电视台10套《探索·发现》栏目组. 中华民居, 201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