扩建后图书馆的网络编目工作

扩建后图书馆的网络编目工作

一、扩容后图书馆的网络编目工作(论文文献综述)

韩彬[1](2021)在《新起点 新征程 新蓝图——宁夏回族自治区图书馆“十三五”工作回顾与“十四五”规划的思考》文中研究表明"十三五"期间,宁夏回族自治区图书馆坚持正确的办馆理念,在党建、空间综合服务改造、读者服务、资源建设及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均取得了满意的成绩。"十四五"时期,秉持打造高质量图书馆理念,在智慧图书馆建设、资源建设、省级图书馆功能拓展、研究与协作及人才培养等方面再上台阶,取得实绩。

黄一[2](2020)在《高校图书馆改扩建设计研究》文中认为本文主要研究的问题是高校图书馆改扩建设计。随着高校图书馆自身的老化与高校人数的不断增加,社会整体技术水平快速发展,部分建成较久的高校图书馆已无法满足现代高等教育的需求,故高校图书馆的改扩建行为是其延续寿命和顺应时代的必然选择。而在高校图书馆改扩建中,新旧部分之间的关系处理与整合手段是决定高校图书馆改扩建的成败与否的关键问题。而我国学术界对于此问题的研究仍未臻圆满,故本文通过对文献与案例的总结与归纳,提出了新旧部分整合的各类模式以及高校图书馆改扩建中的普遍原则与具体策略,以期对高校图书馆在今后的改扩建设计中提供一定参考借鉴。本文主要从以下三个部分进行论述。第一部分是对高校图书馆改扩建设计的研究现状、研究背景与改扩建动因进行分析,对应文中的第一章与第二章。基于对高校图书馆改扩建设计的研究现状和背景的研究明确了研究方向与框架,通过对高校图书馆发展与改扩建的内因与外因的分析,总结出了高校图书馆的改扩建的实质内容与本质动力,并提出了这些动因作用到高校图书馆改扩建中的结果。第二部分是对高校图书馆改扩建模式与改扩建原则的提出。通过对优秀案例的研究,分析各高校图书馆在改扩建中采取的模式,并对其进行归纳总结,提出了三大类共十种高校图书馆改扩建的模式;在通过对各类案例主要注重方面与成功点,进行高校图书馆改扩建原则的提炼。通过对模式与原则的提出,为后续研究提供了分类方式与指导思想。第三部分则对新旧馆舍内外融汇整合的模式与具体整合设计策略的重点研究。对内部流线与外部体量的整合方式进行归纳总结,并提出在高校图书馆改扩建原则指导下的具体设计策略,并对高校图书馆改扩建未来发展趋势做出了一定预测。

于峰[3](2019)在《上海租界电话技术与行业规制演进路径研究(1877-1943)》文中研究指明1876年贝尔发明电话,次年,英国工程师毕晓普就将磁石式对讲电话带入上海租界。此后的六十多年,上海租界电话交换技术经历了磁石制、共电制和自动电话制三种制式发展阶段,管理模式从许可证经营发展到特许专营,电话经营公司主体也随着技术的演进而转换。本文在全球电话技术发展的背景下,以技术史和跨国史的视角,依托有关英商华洋德律风公司和美商上海电话公司的一手史料、同时期电信专业人士的专着和学术论文,以及上海租界工部局董事会档案、英国外交部解密档案和北华捷报等核心史料,探讨并重构上海租界电话技术与行业规制演进的历程,分析每一次技术升级和重大改造背后的多种成因及其得失。研究发现,在上海租界电话技术演进过程中,发明专利、设备制造商、跨国公司以及租界当局行业监管等内外因素对其最终技术路径的选择产生了重要影响。在上海租界电话行业规制的研究中,英国外交部解密档案提供了非常有价值的信息。研究发现,1930年上海租界电话特许专营权的竞争中,以美国国际电话电报公司为代表的新兴跨国企业,依靠共电式电话向旋转式电话升级过程中对专利技术的垄断以及跨国资源整合优势,在租界“自治”行业规制下,通过干预本地工部局董事会选举和大英帝国海外殖民政治,巧妙规避了英国国内贸易保护主义的障碍,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战胜了遵从于传统投资型的英国企业,最终获得上海租界四十年电话特许经营权。上海租界作为大英帝国的海外飞地,无疑为这场东-西方现代化历史进程中的冲击与回应提供了一个竞技场,脱胎于朝贡体系的国民政府,沦为多元利益诉求中的一个“棋子”,无力改变租界自治下的政治走向与结局。论文共分为七个章节。绪论部分,首先阐述选题的意义,引出论文的主线——从技术与制度两个层面来考证上海租界电话史,进而探讨西方近代科技文明在租界发展的历史遗存及对当代中国现代化的启示。在梳理学界研究现状和成果的同时,重点介绍文献分布情况,新史料的发现以及考证方面所做的工作,明确本论文的目标及其研究方法。以中西交通史视角来看,近代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是人类历史长河中一次西学东进的过程,上海租界作为大英帝国海外殖民扩张下的一块“飞地”,在这场东西方文明碰撞中无疑充当着“桥头堡”,发挥了示范效应。正因如此,租界电话史已经不是一个单纯的科技“内史”,而应当将电话技术放在东西文明交汇的文化透镜下进行审视与反思。在第1章中,笔者用有限篇幅,简单介绍了上海租界形成与治理模式,探讨了上海租界与宗主国之间内在制度沿革与文化脉络,为后文探讨行业规制的发端、发展与演进提供了一个语境。其中,兰宁的遗着《上海史》让我们直接触碰到上海公共租界那段“隐蔽”的历史时空。作为上海租界电话史研究,论文将对电话技术的研究限定在1877-1943这66年时间跨度内,对其技术和行业规制的演变进行梳理和考证。但从历史沿革来看,电话技术脱胎于电报,早期的电话线路即为电报线路,监管制度同样脱胎于电报的管理方式,这使得研究的范围不能仅仅局限在电话技术本身,而应将研究领域延展到电报,尤其是工部局电报公务网向电话网整体升级改造这一历史事件。在租界早期有关电话的报道中,电报工程师毕晓普是一个活跃人物,已有的研究对此着墨不多。笔者从史料出发,对其在上海租界电话技术引入、试验、应用推广及商业化运营方面所作出的贡献给予了客观评价;同时,重点介绍了上海租界在电话早期与电报共生时期的发展状况,考证了上海租界磁石式电话发展进程中所特有的两种技术形态——“简式”磁石式与“复式”磁石式。这是第2章的主要内容。第3章探究的是上海租界电话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即英商华洋德律风公司三十年的发展期。在这段时期,租界电话经历了从磁石式、共电式和自动式三种制式技术的演进。文献的梳理和考证成为了本章的重要工作。研究发现,上海租界电话技术从磁石式向共电式演进中,华洋公司选择了一种由爱立信公司生产的“改进型”磁石与共电混合模式作为过渡。这一发现,颠覆了早期国内学者对我国电话技术演进形态的认知。同时,对变局中自动式电话技术的梳理,使得华洋公司电话技术演进的脉络以及每一次路径选择变得更为清晰。尽管海外学者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就已经关注并深入研究跨国公司的全球影响力及其内在运作机制,但在中国租界史的研究中,跨国公司这条“巨鳄”却一直处于“潜伏”的状态,鲜有学者关注。第4章填补了这一空白,对两大跨国公司,即美国国际电话电报公司与爱立信公司的海外对决,及其对上海租界电话技术自动式升级中路径选择的影响做了探讨。《爱立信公司大事记》、《I.T.T.:The Management of Opportunity》等西方史料和外文专着,为本章的跨国史学研究提供了材料。第5章租界电话行业规制的演进,将整个发展分为了三个阶段。笔者从工部局董事会会议纪要一手史料出发,考证了不同时期租界电话行业规制的特点与得失。最有价值的工作,是依托英国外交部解密档案,详细分析并再现了1930年租界电话特许权之争背后的国际政治因素、跨国公司的利益角逐以及工部局自治等多元利益的博弈,从制度上掀开了披在西方政治文明身上的神秘外衣。大英帝国殖民时期的海外贸易,仍然以维护本国利益为根本出发点。但是,由于租界自治的出现,原有的利益格局已经打破,多元利益的博弈已经形成,最终资本的力量在这一博弈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第6章是结语部分,通过对上海租界电话技术与规制演进的历史研究,给出对租界电话发展史的总体评价。

宋旅黄[4](2017)在《图书馆与馆配商的合作效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文献信息资源是图书馆赖以提供服务的基础,文献信息资源建设是图书馆最重要的一项业务活动。而专门为图书馆配送图书文献的图书发行商——馆配商,则是图书馆采集各类图书文献的主要渠道,是图书馆与出版社的中介。在各类型文献信息资源的数量急剧增长,社会的文献信息需求日趋多样化的今天,图书馆要从海量的文献信息资源中选择和采集符合用户需要、有价值、高质量,并且成本/效益合理的图书,迫切需要与馆配商的合作。而馆配商面临复杂多变、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也只有与图书馆建立和谐的合作关系,才能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实现可持续发展。因此,图书馆与馆配商密切合作,互利共赢,既是时代的要求,更是各自谋求发展的必然选择。本研究以提升图书馆与馆配商的合作效益为目标,在系统梳理国内外图书馆与馆配商合作效益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深入探讨了图书馆与馆配商合作及其效益追求的理论依据和实践动因,以若干实例,分析了我国图书馆与馆配商合作效益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论文进一步分析了图书馆与馆配商合作效益提升面临的新形势,借鉴了国外图书馆与馆配商合作效益提升的经验,提出了在新形势下提升我国图书馆与馆配商合作效益的二种新的合作模式,并对读者决策采购进行了创新性拓展。运用数学模拟方法,分别构建了这三种模式的合作效益模型,提出了采用该模型提升合作效益的策略。最后,本研究分别以三家图书馆与馆配商的合作为例,对这些合作效益模型进行了实证分析,证明了这些模型的可行性,同时提出了优化合作效益模型的思考和建议。论文的核心观点如下:(1)图书馆与馆配商的合作及其效益的提升应该是在科学理论指导下的实践活动。依据合作竞争理论,图书馆与馆配商之间不应是对抗性的竞争,而应是在市场竞争中加强合作。供应链管理理论指导馆配商全局性地把握自身在供应链中所处的地位,根据自身优势同供应链上下游进行沟通协作,实现合作共赢。客户关系理论要求图书馆和馆配商都要以客户为中心,所有产品、服务、业务流程都要以最大限度满足客户需求为出发点。营销管理理论要求馆配商与图书馆合作,确保供应环节中的有效沟通,形成有效的数据交换及信息互通,及时了解市场变化及趋势,从而制定相应的营销策略。成本效益理论使图书馆与馆配商合作具化为可实施的成本效益控制,是提升合作效益的理论推动力。(2)对图书馆与馆配商合作效益的实例分析表明,目前我国图书馆与馆配商合作过程中存在诸多矛盾,这些矛盾影响了两者的深化合作及效益提升。这些矛盾主要有:①图书馆的所需图书品质、品种与馆配商实际供应能力的矛盾;②图书馆对服务质量要求提高与馆配商的运营成本的;③信息传递效率与链式信息传递模式的矛盾;④图书馆的差异化需求与馆配商标准化服务的矛盾;⑤市场环境激变与馆配商应对能力的矛盾;⑥短期利润与长期效益的矛盾。而在新形势下,解决上述矛盾,提升图书馆与馆配商的合作效益,需要有新的合作模式。这些模式主要包括:以用户需求为导向的读者决策采购、基于互联网技术的纸电同步合作、服务一流学科建设的精准采购合作。(3)读者决策采购效益模型分析表明,图书馆与馆配商在读者决策采购系统上的合作可以给两者都带来效益的提升。其中,图书馆所获得的效益明显,在一定的采购经费投入及人工的配合下,图书馆可以收获超过原本投入的价值。在馆配商方面,考虑到图书采购数量或采购金额作为系数远大于馆配商工作人员平均日薪的系数,实际上图书销售的利润空间成为决定馆配商在读者决策采购合作中的效益水平的关键因素之一。提升读者决策采购合作效益的策略是加强对读者决策采购的推广和培训、严格预设文档、推动书商转变营销方式、推动图书馆员角色转变、对参与读者决策采购的读者进行反向筛选。(4)图书馆与馆配商在纸电同步领域的合作可以给双方带来了相应的效益。图书馆所获得的效益主要表现在纸电同步中可购置到的最新出版的电子书所能提供的外借能力的提升,以及改善采购流程后所能提升的工作效率。而在馆配商方面,为冲抵平台研发及运作所产生的成本,达到盈利,除了提升自身的运作效率外,以及用户数量外,也依赖于图书销售的利润空间。提升纸电同步合作效益的策略是建立全品种可供书目平台、完善电子书的招投标制度、保证电子书的品质及提高纸电同步率。(5)精准采购合作项目带来的效益体现为提升了图书馆采购图书的效率,扩大了学科文献采集面,减少了学科文献漏购率,节省文献订购成本和人力成本。对馆配商来说,当同图书馆达成精准采购合作协议,图书馆采购数量持续增加时,则会为馆配商带来一定的规模效益。提升精准采购合作效益的策略是建立馆藏文献资源测评体系、规范图书选题策划、制定科学合理的学科分类购书表、馆配商建立发展数据库,并实现与图书馆数据双向互通。论文的研究方法有案例分析法、数学模拟法、实证分析法、跨学科研究法。

马骏[5](2016)在《生态环境阈限背景下生物多样性保护与遗产旅游开发协同发展研究 ——以武陵源世界自然遗产地为例》文中研究指明世界遗产是全人类的宝贵财富,其突出价值在于"真实性"和"完整性"。在此价值理念和保护要求下,遗产资源的保护与开发或利用,一直都是理论界和实践界的关注的重大问题。随着人们物质精神文化需求的日益提高,遗产旅游因其具有极高的观赏、体验价值,正成为旅游开发的热点,而在遗产资源的保护与开发中,如何协调两系统的关系,具体到本文即在遗产地作为"生态—经济—社会"三维复合系统的前提下,如何促进生物多样性保护与遗产旅游开发协同发展,形成两系统能动一致、互利共生、可持续发展的机制和模式,达到遗产保护与开发协同发展的目的,这是学术界和业界应当积极应对和有效解决的课题。武陵源是一个在中亚热带气候条件下发育的以世界罕见的石英砂岩峰林景观为主要特征的世界自然遗产地,有大量地质历史遗迹,生物多样性丰富,生态完整,风景独特,具有极高的科学和美学价值。旅游业的迅速发展对生态环境造成巨大压力,自然环境景观和生物多样性遭到不同程度地破坏,自然遗产资源的原真性和完整性受到严峻挑战,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与遗产旅游开发协同发展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在结合前期有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重点从生物多样性保护与遗产旅游开发协同发展的视角出发,深入阐释两系统协同发展既具有以互利共生为导向的内在原始驱动力,又存在以生态环境阈限为响应的外在刚性约束力,以此为基础,结合定性与定量分析,系统研究和推导出两系统协同发展的概念、内涵、动力、模式等运行机理,最后提出了武陵源遗产旅游合理开发背景下生物多样性保护重构、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理念下遗产旅游开发转型这一协同发展的任务和举措,为世界遗产特别是世界自然遗产的资源保护与开发协同发展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理论参考和实证案例,为推动遗产地的生态环境、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新的方法和途径。1.运用文献梳理、逻辑分析等方法系统,分别研究了武陵源生物多样性保护子系统和武陵源遗产旅游开发子系统。其中,在生物多样性保护子系统中,对其生物多样性现状及其保护进展予以梳理、概括和评价。具体包括:归纳了生物多样性的主要特点,并对物种、生态系统和景观层面生物多样性现状进行了分析,研究了珍稀濒危保护动、植物的现状,开展了生物多样性评价,梳理了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进展和问题。在遗产旅游开发子系统中,对遗产本身的资源状况开展了分析、并对其开发现状进行了分析和评价,对遗产旅游对生物多样性造成的影响进行了识别。通过对上述两大子系统的研究,分析了两系统之间的关联和矛盾,揭示了推动两系统协同发展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在此基础上,对两系统协同发展的理论基础予以阐述,包括协同论、可持续发展理论、生态学理论、景观生态学理论、环境伦理学理论、经济学理论等。2.综合运用AHP法和模糊数学方法对武陵源景区的生物多样性状况进行评价。通过选用野生脊椎动物丰富度、野生维管束植物丰富度、生态系统类型多样性指数、植被垂直层谱的完整性指数、物种特有性指数、外来物种入侵度、濒危物种丰富度等7个指标构建武陵源生物多样性评价指标体系,结果表明:武陵源世界自然遗产地的生物多样性状况处于"中"等水平,虽在物种资源数量、生态系统多样性、地理过渡特征、植被垂直层谱完整性等方面有一定的价值,但与湖南省其他地区相比,表现出优势不甚明显,物种丰富度不具比较优势、生态系统类型多样性相对不高、特有物种不多等问题。当前,武陵源遗产地旅游开发中存在自然环境景观和生物多样性受到破坏、生态环境受到污染、景区城镇化、商业化现象突出等几大现象,并暴露出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受到威胁、遗产开发与环境保护失调、遗产资源保护资金投入不足、遗产利害相关人保护水平待提高和遗产保护和管理体制待完善等问题。应积极协调遗产旅游开发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关系,促进遗产开发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协同发展。3.针对本文提出的"生态环境阈限背景"作为协同发展的外在刚性约束条件进行了具体研究。主要包括遗产地生态系统安全状况分析与评价、遗产地环境质量分析与评价和遗产地生态环境阈限状态评价三个部分。通过分析和测算得出武陵源遗产地生态系统尚处在比较安全状态,但也存在着一定的安全隐患,特别是大气环境与水环境安全度等级较低,在进行遗产旅游开发时,应对旅游环境容量进行合理管控,强化生态系统安全的环境管理,使生态系统安全处于区域阂限范围之内。与此同时,通过对武陵源遗产进行大气、地表水和声学环境质量进行评价,综合来看,武陵源环境质量处于良好等级,尚处在环境阈限范围之内。在此基础上,对武陵源遗产地生态环境阈限状态进行了测算和评价,结果表明武陵源遗产地生态环境阈限状态评分为92分,生态环境达到了"优质"的等级,因此,目前武陵源遗产地生态环境阈限状态处于相对合理区间。虽然当前两系统协同发展的生态环境阈限空间富余,但仍存在着一定的安全隐患,特别是大气环境与水环境安全度等级较低,应在今后的遗产旅游开发中予以重点改善。4.运用协同论相关原理和方法,提出了遗产地生物多样性保护与遗产旅游开发协同发展的概念、内涵,分析了协同发展的影响因素,包括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三种因素,并对其进行了实证分析。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协同度评价指标体系,并对武陵源遗产地两系统协同度进行了分析和评价,通过计算分析得出两系统当前协同发展的状况,即协同度水平为"优质协同"。两系统协同主要体现为生物多样性保护依赖遗产旅游保护,并能一定程度上促进遗产旅游开发。进一步对协同发展的协同度变化进行了预测,最后推导出两系统协同发展的模式。两系统协同发展的概念是指:将遗产地作为"生态—经济—社会"三维复合系统整体考虑的前提下,以遗产地生态环境阈限为刚性约束条件,在确保遗产"真实性"和"完整性"价值和功能得以实现的基础上,充分激活生物多样性保护和遗产旅游开发协同发展的内在原始驱动力,促进两系统在发展过程中理念协同、目标协同、战略协同、路径协同、机制协同,使两系统形成互利共生的发展关系和实现机制,最终推动遗产地生态环境、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可持续发展。两系统协同发展内涵是指:背景协同、理念协同、目标协同、战略协同、路径协同、机制协同。两系统协同发展的模式为:生态环境阈限背景下互利共生模式。5.在推动武陵源世界自然遗产地生物多样性保护与遗产旅游开发协同发展的应用对策层面,本文提出应重点推进两大战略任务,分别是遗产旅游合理开发背景下的生物多样性保护重构,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理念下的遗产旅游开发转型。其中:生物多样性保护重构中,主要包括四个领域的内容,分别是:强化旅游规划环评中对生物多样性影响评价与调控、推进生物多样性保护模式和内容重构、强化遗产旅游开发中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升级、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主体机制的多元化构建;遗产旅游开发转型中,主要包括四个层面的内容,分别是:强化旅游环境容量的科学测算与合理控制、推动遗产旅游资源开发理念更新、推进遗产旅游开发模式转型、加快遗产旅游开发核心景区扩容提质发展。通过具体可操作的对策任务,促进两系统协同发展。

冯亚惠[6](2016)在《从“资源空间”的满足到“影响空间”的发展——公共图书馆书目数据应用拓展的思考》文中研究表明文章从图书馆书目数据资源关联应用的角度出发,探讨了公共图书馆服务空间从"资源空间"向"影响空间"的发展趋势。随着信息环境的变化,图书馆"资源空间"的影响力在不断弱化,让书目数据从传统走向关联,是图书馆走向网络扩大"影响空间"的有效途径之一。

莫少强[7](2016)在《我国图书馆技术史上的先行者和探索者——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自动化建设回眸(1980-2012)》文中研究表明文章从自动化建设的前期准备(1980-1989)、广东省中山图书馆自动化集成系统(ZSLAIS)的建设(1990-1994)、广东省公共图书馆自动化网络的建设(1995-1998)、广东数字图书馆的建设(1997-2004)、网上虚拟参考咨询系统的2016-1338建设(2004-2008)和广东省文献共建共享协作网的建设(2006-2012)等几个时期来叙述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乘改革开放之春风,全面开展自动化、网络化、数字化建设的艰难历程,最后对自动化历史进行辩思。

李金昌[8](2016)在《区域图书馆联盟模式创新研究 ——以郑州公共图书馆服务联盟为例》文中研究表明建设一个布局合理、基础设施完善、功能齐全、服务便捷的区域图书馆联盟服务体系,实现信息资源和知识服务普遍均等的目标,能最大限度的满足社会不同层次人群的精神文化需求,是政府维护人民的基本文化权益的重要举措。本文围绕郑州市委、市政府《郑州市文化事业十二五发展规划》提出的强力推进全市文化事业的大发展与大繁荣的目标,积极推进全市公共图书馆业务合作与资源整合,实现优势互补与资源共享,努力构建与郑州城市发展相适应,能够覆盖城乡,高效便捷的现代图书馆服务体系,提升全市公共图书馆服务能力、服务层次和服务水平,有效发挥各级公共图书馆传播先进文化、传递科技信息、丰富人民群众文化生活的社会职能,为郑州市社会经济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通过对国内外区域图书馆的相关研究,总结出联盟的概念、内涵与特征,介绍区域图书馆联盟的相关基础理论和综述,系统地把握联盟建设的理论基础与构建框架。结合我国最近十多年在区域图书馆联盟建设的不断发展的情况,分析国内几个比较典型的建设案例,总结联盟建设的模式,进一步分析其存在的问题与原因。在研究国内外建设的基础上,以郑州模式为例探讨区域图书馆联盟的创新建设与管理。郑州公共图书馆服务联盟建设模式初期是自下而上,自发联合开始建设的,是全国各地联盟馆制模式中管理独立、服务共建、资源共享、通借通还等问题解决最为彻底的特色模式。由于传统思想观念、行政管理体系、法律与政策等内外部环境的种种制约,区域图书馆联盟在建设与管理过程中,往往在认识、目标、思路、软件、数字资源共建共享等方面出现一些问题。因此,本文通过对郑州公共图书馆服务联盟的模式研究,对服务联盟建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一些区域公共图书馆联盟的发展对策与启示。

敖远容[9](2015)在《关于网络环境下图书编目工作的思考》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社会信息化的形式下,网络技术对于图纸编目工作的冲击非常大,尤其是在信息载体、编目功能等方面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因此图书编目工作也呈现出了新的特点。与此同时,网络环境下的图书编目所面临问题也更加复杂化,针对这些问题及时制定解决对策,是推动我国图书事业发展的有效手段,本文从几个方面对网络环境下的图书编目工作进行分析研究。

张新兴[10](2012)在《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的信息资源建设模式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世纪之交,普遍均等、惠及全民图书馆服务理念的复兴与图书馆自动化、网络化技术的日臻完善,共同推动了我国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的兴起和发展。继“十一五”规划提出“逐步形成覆盖全社会的比较完备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之后,“十二五”规划将“建立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列为发展目标,预示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将迎来一个新的高潮。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的核心内容是整合不同图书馆各自为政的信息资源建设业务,优化信息资源建设的成本效益,提高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的整体效能。信息资源建设模式涉及到经费来源、人事安排、业务规范,以及信息资源产权、整合、物流等信息资源建设的各个方面,是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的一个核心问题。本文介绍和分析了图书馆事业发达国家和地区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的信息资源建设情况。以信息资源建设的经费来源和实施主体为依据,提炼出我国大陆地区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信息资源建设的主要模式。系统探讨了不同规模的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适宜采取的信息资源建设模式,并以山西省为例进行具体分析。展望了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信息资源建设模式未来的发展趋势。本文的主要内容如下:第1章,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及其信息资源建设。我国大陆地区的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主要集中在东南沿海等经济发达地区,但已在全国形成蔓延之势;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的服务区域以城市为主,但已开始向农村延伸;按照服务的覆盖范围,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包括省级、市级、县级等不同的规模;地方政府主导与图书馆自发推动两种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启动模式并行。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变革了信息资源建设的模式,改进了信息资源建设经费投入机制,创新了信息资源产权解决方式,促进了信息资源的流通和利用。第2章,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信息资源建设的理论基础与指导原则。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信息资源建设理论研究与实践活动的稳步发展需要建立在坚实的理论基础之上并坚持科学的指导原则。集群理论、长尾理论、劳动分工理论、资源配置理论是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信息资源建设的理论基础。全局导向原则、协同合作原则、各尽所能原则、用户参建原则应是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信息资源建设坚持的指导原则。第3章,发达国家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的信息资源建设模式。美国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信息资源建设的特点是拥有完备的法律保障体系,多渠道的经费来源,完善的理事会制度和图书馆协会标准条例的规范。英国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的信息资源建设以全面的用户需求调查,严格的评估制度,详细的发展规划,细致的建设标准为特征。澳大利亚的州政府和市县政府共同以实物或经费划拨的方式,州立图书馆以配置图书或参与书目加工等方式支持各级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的信息资源建设工作,但各州的具体实施方式又不尽相同。第4章,港澳台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的信息资源建设模式。香港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的成员馆被划分为不同的层级,信息资源实行分层收藏;建立中央备用书库作为贮存图书馆;通过专业公司和审计署等第三方组织对信息资源建设工作进行严格审计。澳门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的成员馆分工收藏文献,通过法定收藏制度全面收藏本地出版物,注重馆藏资源保护与特藏开发。台湾总分馆体系由总馆承担信息资源建设业务,按照学科专业特色为分馆配置馆藏。台湾公共图书馆服务网的信息资源建设有专门的法规保障,并且非常强调馆藏统计工作。第5章,大陆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的信息资源建设及其模式。大陆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信息资源建设的特点是多元化的经费投入主体,多样化的资源采编方式,因地制宜的文献物流方案等。根据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信息资源建设的经费来源和实施主体,可以把大陆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的信息资源建设模式划分为统一建设模式、委托建设模式、联合建设模式、自主建设模式。从信息资源建设经费来源、信息资源产权解决方式、保障措施等方面归纳了各种模式的特点。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地方政府财政能力、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的覆盖范围、公共图书馆的基础条件等方面对各种模式的适用性进行了分析。第6章,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信息资源建设模式的选择。按照覆盖的行政区等级,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可划分为省级、地级、县级服务体系。不同等级的服务体系适用不同的信息资源建设模式。同一等级,不同面积和结构的行政区的服务体系适宜采取的信息资源建设模式也各不相同。在省级服务体系层面,分别分析了面积较大的省级行政区和面积较小的省级行政区的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适合的资源建设模式。在地级服务体系层面,分别分析了混合型和单一型地级行政区范围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适合的资源建设模式。在县级服务体系层面,分别分析了县、县级市、市辖区范围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适合的信息资源建设模式。以山西省为例,在细致分析了各个行政区的面积、经济状况、政府财政能力、图书馆基础条件等主客观因素的基础上,提出了各地适合采取的信息资源建设模式。第7章,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信息资源建设模式的发展趋势。公共图书馆与高校图书馆、科研图书馆合作构建跨系统的图书馆服务体系是大势所趋。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的信息资源建设模式将与其他系统图书馆服务体系的信息资源建设模式融合,从而转变为更高层级的跨系统图书馆服务体系的混合型信息资源建设模式。实现模式转变的需要满足的条件包括政府部门提供政策的保障,统一管理机构的统筹协调,信息技术平台的强力支持。第8章,结语。系统归纳本文的主要研究结论,分析研究中存在的不足之处,提出未来的研究展望。

二、扩容后图书馆的网络编目工作(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扩容后图书馆的网络编目工作(论文提纲范文)

(1)新起点 新征程 新蓝图——宁夏回族自治区图书馆“十三五”工作回顾与“十四五”规划的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 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全面提高党的建设质量
2 保障条件、业务建设和服务效能进一步得到改善、提高
    2.1 空间再造取得全面提升,阅读环境(条件)大为改善
    2.2 文献采编工作稳中向好,馆藏结构趋于合理
    2.3 文献保存保护工作持续推进,古籍普查工作全面完成
    2.4 读者服务全面推进
    2.5 信息化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2.6 强化协作协调,推进书香社会建设
3“十四五”时期工作构想
    3.1 指导思想
    3.2 目标任务
4 主要措施
    4.1 制定和修订图书馆各项规章制度
    4.2 下大力气做好各项读者服务工作
    4.3 高度重视信息化建设
    4.4 大力推进协作协调工作
    4.5 强化业务管理与研究工作
5 结语

(2)高校图书馆改扩建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
    1.2 课题的研究目的
    1.3 课题的研究意义
    1.4 课题的研究对象与范围
        1.4.1 课题的研究对象
        1.4.2 课题的研究范围
    1.5 国内外文献综述
        1.5.1 国内外高校图书馆改扩建研究情况对比分析
        1.5.2 国外高校图书馆改扩建的相关研究
        1.5.3 国内高校图书馆改扩建的相关研究
    1.6 课题的研究方法
    1.7 课题的研究框架
    1.8 本文的创新之处
第二章 高校图书馆发展历史与改扩建的动因分析
    2.1 高校图书馆发展历史
        2.1.1 西方高校图书馆发展历史
        2.1.2 我国高校图书馆发展历史
        2.1.3 中西方高校图书馆发展趋势总结
    2.2 高校图书馆自身需求与职能的变化
        2.2.1 馆舍面积不足
        2.2.2 结构设备老化
        2.2.3 建筑立面陈旧
        2.2.4 原有空间使用不便
        2.2.5 书籍借阅模式革新
    2.3 社会技术发展对高校图书馆的促进
        2.3.1 网络信息技术发达
        2.3.2 智能化技术的应用
        2.3.3 绿色生态技术的引入
    2.4 小结
第三章 高校图书馆改扩建案例及模式研究
    3.1 独立改扩建式
        3.1.1 自身改造式
        3.1.2 原地新建式
        3.1.3 易地新建式
        3.1.4 其他建筑改造式
        3.1.5 独立改扩建式归纳总结
    3.2 水平改扩建式
        3.2.1 单侧改扩建式
        3.2.2 两侧改扩建式
        3.2.3 环绕改扩建式
        3.2.4 内庭改扩建式
        3.2.5 单元改扩建式
        3.2.6 水平改扩建式归纳总结
    3.3 垂直改扩建式
        3.3.1 向上改扩建式
        3.3.2 向下改扩建式
        3.3.3 垂直改扩建式归纳总结
    3.4 高校图书馆既有馆舍的价值研究
        3.4.1 既有馆舍的价值分类
        3.4.2 既有馆舍物质层面价值
        3.4.3 既有馆舍精神层面价值
        3.4.4 既有馆舍的价值判断与不同结果
    3.5 小节
第四章 高校图书馆改扩建原则与新旧整合方式研究
    4.1 高校图书馆改扩建原则
        4.1.1 协调共生原则
        4.1.2 高效创新原则
        4.1.3 多样复合原则
        4.1.4 持续发展原则
    4.2 高校图书馆内部新旧流线整合方式
        4.2.1 高校图书馆内部流线分析
        4.2.2 串连式的新旧流线整合方式
        4.2.3 鱼骨式的新旧流线整合方式
        4.2.4 环绕式的新旧流线整合方式
        4.2.5 辐射式的新旧流线整合方式
        4.2.6 流线整合方式与改扩建模式之间的对应关系
    4.3 高校图书馆外部新旧体量整合方式
        4.3.1 新建筑主导式
        4.3.2 旧建筑主导式
        4.3.3 新旧一体式
    4.4 高校图书馆新旧衔接空间设计研究
        4.4.1 新旧衔接空间的作用
        4.4.2 新旧衔接空间的设计方式
        4.4.3 新旧衔接空间对内部流线整合的影响
    4.5 小结
第五章 高校图书馆改扩建设计策略及发展趋势研究
    5.1 高校图书馆改扩建的设计策略研究
        5.1.1 总平面设计策略
        5.1.2 功能设计策略
        5.1.3 流线设计策略
        5.1.4 造型设计策略
    5.2 高校图书馆改扩建未来发展趋势研究
        5.2.1 空间整合化的程度提高
        5.2.2 信息智能化的程度提高
        5.2.3 开放共享化的程度提高
        5.2.4 绿色低碳化的程度提高
    5.3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Ⅰ 国内外高校图书馆改扩建典型案例地区分布统计(共75个)
    附录Ⅱ 国外高校图书馆改扩建典型案例(国外案例共47个)
    附录Ⅲ 国内高校图书馆改扩建典型案例(国内案例共28个)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3)上海租界电话技术与行业规制演进路径研究(1877-1943)(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0.1 选题由来
    0.2 学界研究现状
        0.2.1 晚清到民国电话史研究
        0.2.2 当代中国电话史研究
        0.2.3 国外学者研究成果
    0.3 文献分布与订正
        0.3.1 核心史料来源及文献出处
        0.3.2 《工部局董事会会议录》的订正
        0.3.3 《上海邮电志》的订正
    0.4 研究目标和研究方法
        0.4.1 拟实现的目标
        0.4.2 方法与路径
第1章 租界的形成与治理模式
    1.1 租界的设立与扩张
        1.1.1 租界的形成
        1.1.2 租界的扩张
    1.2 上海租界的治理模式
        1.2.1 英美公共租界
        1.2.2 法租界
    小结
第2章 毕晓普主导下的电话引入(1877-1900)
    2.1 电话发明与海外扩张
        2.1.1 阶段性特征
        2.1.2 欧美电话发展情况
    2.2 毕晓普,上海租界电话第一人
        2.2.1 租界早期报道
        2.2.2 电报工程师
        2.2.3 三次电话试验
    2.3 两雄相争到东洋专营
        2.3.1 单线简式磁石
        2.3.2 单线复式磁石
        2.3.3 一场有争议的招标
    小结
第3章 欧洲势力扩张下的路径依赖(1900-1930)
    3.1 共电制交换技术
        3.1.1 汉口路14号
        3.1.2 远东最先进电话系统
        3.1.3 多局制
    3.2 变局中的自动交换技术
        3.2.1 自动电话概况
        3.2.2 上海第一个自动台
        3.2.3 按次计费
        3.2.4 升级五位号码
    3.3 安森报告
        3.3.1 上海电话的悲剧
        3.3.2 十字路口
        3.3.3 出售华洋公司
    小结
第4章 美国力量成就技术终极变革(1930-1943)
    4.1 跨国公司的海外对决
        4.1.1 贝恩与I.T.T.
        4.1.2 海外对决
    4.2 美商旋转制一统天下
        4.2.1 旋转制
        4.2.2 改造工程
        4.2.3 一市两制
    4.3 技术演进的终极定格
        4.3.1 跨国公司组织架构
        4.3.2 寓管理于会计
        4.3.3 全球一体化
    小结
第5章 租界电话行业规制的演进
    5.1 1877 -1883,混业竞争格局下的许可证管理
        5.1.1 电报管理模式
        5.1.2 工部局的抉择
    5.2 1883 -1908,自然垄断格局下的许可证管理
        5.2.1 改造公务电报网
        5.2.2 取消电话许可费
        5.2.3 引入最高限价规制
        5.2.4 东洋公司最后的抉择
        5.2.5 特许专营规制的诞生
    5.3 1908 -1943,契约规制框架下的特许专营管理
        5.3.1 行业规范
        5.3.2 调整收费
        5.3.3 规制中的重大决策
    5.4 1930 上海租界电话特许专营权之争
        5.4.1 迟到的改革
        5.4.2 贝恩的警告
        5.4.3 海外的博弈
        5.4.4 最后的较量
    小结
第6章 结语
附录1 :上海租界电话大事年表
附录2 :上海租界电话人物传略
附录3 :上海租界电话用户发展情况表
附录4 :上海租界电话公司历史沿革示意图
附录5 :中、英译名对照表
附录6 :英商华洋德律风公司大事记(英文)
附录7 :柯尔(P.H.Cole)报告(英文)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与学术活动
致谢

(4)图书馆与馆配商的合作效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创新点
摘要
Abstract
0 绪论
    0.1 研究背景与意义
        0.1.1 研究背景
        0.1.2 研究意义
    0.2 国内外研究现状
        0.2.1 国外研究现状
        0.2.2 国内研究现状
    0.3 研究内容及思路
        0.3.1 研究内容
        0.3.2 研究思路
    0.4 研究方法
        0.4.1 案例分析法
        0.4.2 数学模拟法
        0.4.3 实证分析法
        0.4.4 跨学科研究法
1 图书馆与馆配商合作及其效益的相关理论分析
    1.1 图书馆与馆配商及其合作概述
        1.1.1 我国图书发行体制的变革与民营书业的兴起
        1.1.2 馆配商的业务版块变化
        1.1.3 图书馆、馆配商合作关系
        1.1.4 图书馆与馆配商合作的意义
    1.2 合作的理论依据
        1.2.1 供应链管理理论
        1.2.2 客户关系管理理论
        1.2.3 合作竞争理论
        1.2.4 营销管理理论
        1.2.5 成本效益理论
    1.3 合作的实践动因
        1.3.1 内在联系
        1.3.2 环境驱动
    1.4 合作效益的内涵
        1.4.1 经济效益
        1.4.2 社会效益
2 我国图书馆与馆配商合作的实践及其效益
    2.1 图书馆与馆配商的合作领域
        2.1.1 文献采访领域
        2.1.2 阅读推广领域
        2.1.3 业务外包领域
    2.2 我国图书馆与馆配商合作效益
        2.2.1 北京人天书店有限公司的实例分析
        2.2.2 湖北三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与图书馆的合作
        2.2.3 北京百万庄图书大厦有限公司与图书馆的合作
    2.3 我国图书馆与馆配商合作效益提升所面临的问题
        2.3.1 图书馆的所需图书品质、品种VS馆配商实际供应能力
        2.3.2 图书馆对服务质量要求提高VS馆配商的运营成本
        2.3.3 信息传递效率VS链式信息传递模式
        2.3.4 图书馆的差异化需求VS馆配商标准化服务
        2.3.5 市场环境激变VS馆配商应对能力
        2.3.6 短期利润VS长期效益
3 新形势下图书馆与馆配商合作效益的提升
    3.1 图书馆与馆配商合作面临的新形势
        3.1.1 互联网的发展提升信息获取的便利性
        3.1.2 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需求增加,电子出版物发展潜力尚待释放
        3.1.3 读者阅读习惯的改变催生新的需求
    3.2 新形势下境外图书馆与馆配商合作效益提升的借鉴
        3.2.1 新形势下境外图书馆与馆配商合作效益提升的举措
        3.2.2 新形势下国外图书馆与馆配商合作效益提升的思考
    3.3 我国图书馆与馆配商合作效益提升的探索
        3.3.1 用户导向的合作:读者决策采购
        3.3.2 基于技术的合作:纸电同步
        3.3.3 服务一流学科建设的合作:精准采购
4 读者决策采购的效益分析
    4.1 读者决策采购中图书馆与馆配商的合作方式
        4.1.1 选择合作书商
        4.1.2 预设文档、资源查重
        4.1.3 设定图书购买的触发机制,形成订单
    4.2 读者决策采购合作效益模型的构建
        4.2.1 读者决策采购合作的成本、收益界定
        4.2.2 读者决策采购效益的评估模型
        4.2.3 读者决策采购效益模型分析
    4.3 读者决策采购效益提高的改进策略
        4.3.1 加强对读者决策采购的推广和培训
        4.3.2 设定严格预设文档,降低馆藏文献重复率
        4.3.3 推动书商转变营销方式
        4.3.4 先试读再购买,实行读者决策采购的“贷款”模式
        4.3.5 推动图书馆员角色转变
        4.3.6 对参与读者决策采购的读者进行反向筛选
5 纸电同步的效益分析
    5.1 纸电同步的技术背景
        5.1.1 EDI对接技术
        5.1.2 云平台技术
        5.1.3 APP开发技术
    5.2 纸电同步中图书馆与馆配商的合作方式
        5.2.1 买纸赠电
        5.2.2 纸电捆绑
        5.2.3 纸电融合
    5.3 纸电同步合作效益模型的构建
        5.3.1 纸电同步合作的成本、收益界定
        5.3.2 纸电同步效益的评估模型
        5.3.3 纸电同步效益模型分析
        5.3.4 纸电同步效益的其他体现
    5.4 纸电同步效益提高的改进策略
        5.4.1 全品种可供书目平台的建立
        5.4.2 电子书的招投标制度的完善
        5.4.3 保证电子书的品质及提高纸电同步率
6 精准采购的效益分析
    6.1 精准采购的背景:学科建设新形势对图书采购的影响
        6.1.1 学科建设新变化
        6.1.2 学科建设对图书馆采购图书影响
    6.2 精准采购合作效益模型的构建
        6.2.1 精准采购合作的成本、收益界定
        6.2.2 精准采购效益的评估指标
        6.2.3 精准采购效益的评估模型
        6.2.4 精准采购效益模型分析
    6.3 精准采购效益的主要体现
        6.3.1 扩大学科文献采集面
        6.3.2 减少学科文献漏购率
        6.3.3 节省文献订购成本
        6.3.4 节省人力成本
    6.4 精准采购效益提高的改进策略
        6.4.1 建立馆藏文献资源测评体系
        6.4.2 规范图书选题策划
        6.4.3 制定科学合理的学科分类购书表
        6.4.4 馆配商建立发展数据库,实现与图书馆数据双向互通
7 图书馆与馆配商合作效益的实证分析
    7.1 读者决策采购的实证分析
        7.2.1 合作中成本、收益数值的确定
        7.2.2 江门市五邑图书馆与湖北三新的合作效益分析
        7.2.3 读者决策采购合作及其效益模型的实践效果
        7.2.4 读者决策采购合作及其效益模型的改进策略
    7.2 纸电同步的实证分析
        7.2.1 合作中成本、收益数值的确定
        7.2.2 南艺图书馆与湖北三新的合作效益分析
        7.2.3 纸电同步合作及其效益模型的实践效果
        7.2.4 纸电同步合作及其效益模型的改进策略
    7.3 精准采购的实证分析
        7.3.1 合作中成本、收益数值的确定
        7.3.2 华中师范大学图书馆与湖北三新的合作效益分析
        7.3.3 精准采购合作及其效益模型的实践效果
        7.3.4 精准采购合作及其效益模型的改进策略
8 结论与展望
    8.1 研究结论
    8.2 研究的创新与局限
        8.2.1 研究的创新
        8.2.2 研究的局限
    8.3 后续研究的展望
参考文献
攻博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目录
致谢

(5)生态环境阈限背景下生物多样性保护与遗产旅游开发协同发展研究 ——以武陵源世界自然遗产地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来源与背景
        1.1.1 选题来源
        1.1.2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评述
        1.3.1 国外研究情况
        1.3.2 国内研究情况
        1.3.3 研究现状评述
        1.3.4 未来研究趋势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方法
        1.4.1 主要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技术路线
2 生物多样性保护与遗产旅游开发理论概述
    2.1 生物多样性保护概述
        2.1.1 生物多样性的概念和价值
        2.1.2 生物多样的威胁和原因
        2.1.3 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模式和进展
    2.2 遗产旅游开发概述
        2.2.1 旅游开发的定义和周期
        2.2.2 遗产旅游的概念和内涵
        2.2.3 遗产旅游开发的意义和模式
        2.2.4 旅游容量的概念和内容
    2.3 协同发展的理论基础
        2.3.1 协同论基础
        2.3.2 可持续发展理论
        2.3.3 生态学理论
        2.3.4 景观生态学理论
        2.3.5 环境伦理学理论
        2.3.6 经济学理论
3 世界自然遗产地武陵源概况
    3.1 研究区域概述
        3.1.1 区域概况
        3.1.2 地理位置
        3.1.3 区域范围
    3.2 自然地理概况
        3.2.1 地质地貌
        3.2.2 气候
        3.2.3 水文
        3.2.4 母质母岩及土壤
        3.2.5 自然灾害
    3.3 经济社会状况
        3.3.1 行政区域与人口
        3.3.2 经济发展状况
        3.3.3 社会进步状况
    3.4 世界自然遗产的价值
        3.4.1 具有突出价值的地质、地貌特征
        3.4.2 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完整性
        3.4.3 极高的风景美学价值
        3.4.4 珍奇的地质历史遗迹
        3.4.5 多姿多彩的气象景观
    3.5 世界自然遗产的保护与利用
        3.5.1 遗产地的管理
        3.5.2 遗产地的保护
        3.5.3 遗产地的利用
4 生物多样性分析及其保护进展梳理
    4.1 生物多样性主要特点
        4.1.1 物种组成丰富
        4.1.2 区系起源古老
        4.1.3 区系成分复杂
        4.1.4 地理过渡明显
        4.1.5 特有类型群集分布
    4.2 物种多样性分析
        4.2.1 主要植物种质资源
        4.2.2 主要动物物种资源
    4.3 生态系统多样性分析
        4.3.1 生态系统概况
        4.3.2 植物群落多样性
        4.3.3 主要动物分布情况
    4.4 景观多样性分析
        4.4.1岩峰石桩群斑块
        4.4.2 岩峰石柱峪谷溪沟斑块
        4.4.3 山坡岩墙峰柱沟谷斑块
        4.4.4 障谷内岩峰石柱群斑块
        4.4.5 方山台勘斑块
        4.4.6 廊道生态异质性状况
    4.5 珍稀濒危保护动、植物现状
        4.5.1 珍稀濒危植物及古树名木
        4.5.2 珍稀濒危动物
        4.5.3 外来入侵物种分析
    4.6 生物多样性评价
        4.6.1 评价指标
        4.6.2 评价方法
        4.6.3 评价结果及分析
    4.7 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进展和问题
        4.7.1 生物多样性保护概况
        4.7.2 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进展
        4.7.3 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问题
5 遗产旅游开发评价及对生物多样性影响识别
    5.1 遗产地旅游资源状况分析
        5.1.1 景观资源评价
        5.1.2 旅游资源空间划分
        5.1.3 旅游资源发展潜力分析
        5.1.4 旅游资源开发利用适宜性评价
    5.2 遗产旅游开发现状分析
        5.2.1 遗产旅游开发的阶段
        5.2.2 遗产旅游开发的进展
        5.2.3 遗产旅游开发的问题
    5.3 遗产旅游开发评价
        5.3.1 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受到威胁
        5.3.2 遗产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失调
        5.3.3 遗产资源保护资金投入不足
        5.3.4 遗产利害相关人保护水平待提高
        5.3.5 遗产保护和管理体制待完善
    5.4 遗产旅游开发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识别
        5.4.1 生物多样性承载能力等级划分
        5.4.2 旅游发展对生物多样性影响的过程
        5.4.3 旅游发展对生物多样性影响的对象与结果
        5.4.4 武陵源遗产旅游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6 遗产地生态环境阈限状态分析与评价
    6.1 遗产地生态系统安全状况分析与评价
        6.1.1 评价内容
        6.1.2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6.1.3 评价方法
        6.1.4 计算评价指标权重
        6.1.5 生态系统安全等级评价
    6.2 遗产地环境质量分析与评价
        6.2.1 大气环境质量评价
        6.2.2 地表水环境质量评价
        6.2.3 声学环境质量评价
        6.2.4 环境质量综合评价
    6.3 遗产地生态环境阈限状态评价
        6.3.1 评价原则
        6.3.2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6.3.3 评价过程与结果
7 生物多样性保护与遗产旅游开发协同发展机理推导
    7.1 协同发展的概念和内涵解析
        7.1.1 协同发展的定义
        7.1.2 协同发展的内涵
    7.2 协同发展影响因素分析
        7.2.1 协同发展影响因素的构成
        7.2.2 协同发展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7.3 协同发展的协同度评价
        7.3.1 评价模型的构建
        7.3.2 协同性评价与分析
        7.3.3 结果分析
        7.3.4 结论
    7.4 协同发展的协同度变化预测
        7.4.1 灰色预测GM(1,1)模型的建立
        7.4.2 模型检验
        7.4.3 协同度的预测
    7.5 协同发展的模式推导
        7.5.1 现行模式描述与分析
        7.5.2 协同发展模式的概念和内涵
        7.5.3 协同发展的模式推导
        7.5.4 协同发展模式的实现机制
8 遗产旅游合理开发背景下生物多样性保护重构
    8.1 旅游规划环评中生物多样性影响的评价与调控
        8.1.1 环评中生物多样性影响识别的原则
        8.1.2 环评中生物多样性影响识别的内容
        8.1.3 规划中对生物多样性影响的调控
        8.1.4 生物多样性影响评价与旅游规划的结合
    8.2 遗产地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模式和内容重构
        8.2.1 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总体思路
        8.2.2 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五种模式
        8.2.3 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四个层次
        8.2.4 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监测与预警
    8.3 遗产旅游开发中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升级
        8.3.1 突出保护自然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
        8.3.2 加强生态环境的保育与恢复
        8.3.3 加大自然和人为因素的灾害防治
        8.3.4 提升景区基础设施生态环保水平
        8.3.5 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功能区
    8.4 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主体和效益多元化构建
        8.4.1 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公众意识培育
        8.4.2 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社区共同参与
        8.4.3 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减贫协调发展
        8.4.4 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法律制度完善
9 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理念下遗产旅游开发转型
    9.1 旅游环境容量的科学测算和合理管控
        9.1.1 环境容量计算模式
        9.1.2 资源空间容量测算
        9.1.3 生态环境容量测算
        9.1.4 设施环境容量测算
        9.1.5 环境容量的合理管控
    9.2 遗产旅游资源开发理念更新
        9.2.1 质量效益型开发
        9.2.2 生态自然型开发
        9.2.3 循环经济型开发
        9.2.4 生态补偿型开发
    9.3 遗产旅游开发模式转型
        9.3.1 生态旅游模式
        9.3.2 低碳旅游模式
        9.3.3 乡村旅游模式
        9.3.4 文化旅游模式
        9.3.5 多维复合模式
    9.4 遗产旅游开发核心景区扩容提质发展
        9.4.1 核心景区扩容提质的必要性分析
        9.4.2 核心景区扩容提质总体方案设计
        9.4.3 核心景区扩容提质方案综合效益分析
        9.4.4 核心景区扩容提质中的生物多样性保护
10 结语
    10.1 基本结论
    10.2 本文特色与创新
        10.2.1 研究特色
        10.2.2 创新点
    10.3 研究局限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6)从“资源空间”的满足到“影响空间”的发展——公共图书馆书目数据应用拓展的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 图书馆“资源空间”在弱化,积极拓展空间服务能力
    1.1 场所空间交流的局限性,图书馆“资源空间”影响力在退化
    1.2 知识是流动的,图书馆“资源空间”牵绊着信息获取
    1.3 公共图书馆创新服务走在空间探索的路上
2 图书馆资源存取从传统走向关联开放,扩展图书馆的“影响空间”
    2.1 书目数据资源成为网络资源的部分,从内部走向外部关联
        2.1.1 书目数据资源未来发展趋势前瞻
        (1)网络是书目数据提供服务的主要场所。
        (2)书目数据主要表现形式为关联数据化。
        (3)知识组织的方式在网络世界继续存在并发扬光大。
        2.1.2 书目数据关联化,从规划走向逐步实现
        2.1.3 编目工作的反思
        首先,我们要正视编目员重格式、轻内容的缺点。
        其次,新的数据发布形式将更注重编目员的素养,对数据的编制有着更高的要求。
    2.2 公共图书馆走向大数据中心,从管理书籍转型至管理知识
3 结语

(7)我国图书馆技术史上的先行者和探索者——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自动化建设回眸(1980-2012)(论文提纲范文)

0前言
1 自动化建设的前期准备(1980—1989)
2 广东省中山图书馆自动化集成系统(ZSLAIS)的建设(1990—1994)
3 广东省公共图书馆自动化网络的建设(1995—1998)
4 广东数字图书馆的建设(1997—2004)
5 网上虚拟参考咨询系统的建设(2004—2008)
6 广东省文献共建共享协作网的建设(2006—2012)
7 对自动化历史的辩思和体会
8 结语

(8)区域图书馆联盟模式创新研究 ——以郑州公共图书馆服务联盟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论文研究内容、拟采用的技术路线
        1.2.1 拟采用的技术路线
        1.2.2 研究内容
        1.2.3 创新点与难点
2 区域图书馆联盟的相关研究
    2.1 区域图书馆联盟概念界定
    2.2 区域图书馆联盟的内涵与特征
        2.2.1 地缘性与互补性
        2.2.2 松散性与契约性
        2.2.3 效益倍增性
    2.3 区域图书馆联盟相关基础理论
        2.3.1 区域发展理论
        2.3.2 信息构建理论
        2.3.3 信息不对称理论
    2.4 国内外相关研究
        2.4.1 国外研究综述
        2.4.2 国内研究综述
3 国内区域图书馆联盟发展现状
    3.1 近年来区域图书馆联盟典型案例分析
    3.2 建设模式研究
        3.2.1 垂直型模式
        3.2.2 水平型模式
        3.2.3 网络型模式
    3.3 区域图书馆联盟存在的问题
        3.3.1 传统思想观念的制约
        3.3.2 缺乏政府的统一规划
        3.3.3 缺乏稳定的物质保证
        3.3.4 缺少专业与复合人才
        3.3.5 创新与管控能力不强
        3.3.6 利益平衡机制不健全
        3.3.7 缺乏法律及政策保障
4 区域图书馆联盟创新模式的探索——以郑州公共图书馆服务联盟为例
    4.1 模式创新的构建
        4.1.1 郑州公共图书馆服务联盟模式的提出
        4.1.2 郑州公共图书馆联盟的创新模式选择
        4.1.3 模式模型
    4.2 模式创新的特征
5 区域图书馆联盟创新模式的实现路径与优化建议——以郑州公共图书馆服务联盟为例
    5.1 发展现状
    5.2 合作项目
    5.3 组织结构
    5.4 经费来源
    5.5 实施步骤
        5.5.1 组织动员
        5.5.2 平台建设
        5.5.3 采编中心
        5.5.4 规范制度
        5.5.5 调研评估
        5.5.6 签署协议
        5.5.7 改造升级
        5.5.8 培训考核
        5.5.9 纳入运营
    5.6 优化建议
        5.6.1 争取政府支持
        5.6.2 加强经费保障
        5.6.3 完善基层建设
        5.6.4 开展综合联盟
        5.6.5 构建激励机制
        5.6.6 创新服务方式
        5.6.7 塑造宣传形象
6 结束语
    6.1 总结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9)关于网络环境下图书编目工作的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信息时代及网络环境下图书编目工作发生的变化及其特点
    2.1 信息环境的变化
    2.2 信息载体的变化
    2.3 编目职能的变化
    2.4 编目技术的变化
3 网络环境下图书编目工作面临的主要问题
    3.1 标准化问题
    3.2 联机编目问题
4 网络环境下图书编目工作的开展模式与对策
    4.1 采用网上联机编目的模式
    4.2 加强电子信息与网上资源的编目和整理
    4.3 信息加工组织管理必须打破原有模式
    4.4 摆脱简单劳动和重复性劳动, 增加技术性投入
5 结语

(10)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的信息资源建设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创新点
表目录
图目录
摘要
ABSTRACT
0 绪论
    0.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0.1.1 选题背景
        0.1.2 研究意义
    0.2 国外研究进展
        0.2.1 国外研究现状
        0.2.2 国外研究评析
    0.3 国内研究进展
        0.3.1 国内研究现状
        0.3.2 国内研究评析
    0.4 研究目标与方法
        0.4.1 研究目标
        0.4.2 研究方法
    0.5 研究难点与创新
        0.5.1 研究难点
        0.5.2 主要创新
1 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及其信息资源建设
    1.1 我国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的兴起与发展
        1.1.1 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的内涵
        1.1.2 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的背景
        1.1.3 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的现状
    1.2 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信息资源建设的内容与特点
        1.2.1 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信息资源建设的内容
        1.2.2 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信息资源建设的特点
    1.3 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给信息资源建设带来的变革
        1.3.1 改变了信息资源建设的模式
        1.3.2 形成了多元化的经费投入机制
        1.3.3 促进了信息资源的流通和利用
        1.3.4 创新了信息资源产权解决方式
2 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信息资源建设的理论基础与指导原则
    2.1 理论基础
        2.1.1 集群理论
        2.1.2 长尾理论
        2.1.3 劳动分工理论
        2.1.4 资源配置理论
    2.2 指导原则
        2.2.1 全局导向原则
        2.2.2 协同合作原则
        2.2.3 各尽所能原则
        2.2.4 用户参建原则
3 发达国家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的信息资源建设模式
    3.1 美国
        3.1.1 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的表现形式
        3.1.2 公共图书馆系统的信息资源建设
        3.1.3 地区图书馆系统的信息资源建设
    3.2 英国
        3.2.1 公共图书馆管理体制
        3.2.2 信息资源建设的内容
        3.2.3 特点分析
    3.3 澳大利亚
        3.3.1 公共图书馆管理制度
        3.3.2 信息资源建设的内容
        3.3.3 特点分析
4 港澳台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的信息资源建设模式
    4.1 香港
        4.1.1 组织架构
        4.1.2 信息资源建设
        4.1.3 特点及可资借鉴之处
    4.2 澳门
        4.2.1 组织架构
        4.2.2 信息资源建设
        4.2.3 特点及可资借鉴之处
    4.3 台湾
        4.3.1 总分馆体系
        4.3.2 公共图书馆服务网
5 大陆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的信息资源建设及模式
    5.1 大陆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的信息资源建设
        5.1.1 信息资源建设现状
        5.1.2 特点分析
    5.2 信息资源建设的模式划分
        5.2.1 统一建设模式
        5.2.2 委托建设模式
        5.2.3 联合建设模式
        5.2.4 自主建设模式
    5.3 统一建设模式
        5.3.1 典型案例
        5.3.2 特点分析
        5.3.3 适用性分析
    5.4 委托建设模式
        5.4.1 典型案例
        5.4.2 特点分析
        5.4.3 适用性分析
    5.5 联合建设模式
        5.5.1 典型案例
        5.5.2 特点分析
        5.5.3 适用性分析
    5.6 自主建设模式
        5.6.1 典型案例
        5.6.2 特征分析
        5.6.3 适用性分析
6 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信息资源建设模式的选择
    6.1 模式选择的影响因素
        6.1.1 地方政府的财政能力
        6.1.2 成员图书馆的原有基础
        6.1.3 图书馆领导的思想观念
        6.1.4 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的规模
        6.1.5 政府部门的公共文化服务意识
        6.1.6 社会力量对文化事业重视程度
    6.2 各级行政区适用的模式
        6.2.1 省级行政区
        6.2.2 地级行政区
        6.2.3 县级行政区
    6.3 模式选择案例分析
        6.3.1 省级行政区
        6.3.2 地级行政区
        6.3.3 县级行政区
7 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信息资源建设模式的发展趋势
    7.1 信息资源建设模式发生转变的原因
        7.1.1 单一系统的信息资源保障体系存在封闭性
        7.1.2 不同系统的信息资源建设模式具有互补性
    7.2 实现信息资源建设模式转变的条件
        7.2.1 政府部门提供政策的保障
        7.2.2 统一管理机构的统筹规划
        7.2.3 信息技术平台的强力支撑
    7.3 信息资源建设模式转变的成功实践
        7.3.1 协作网的组织运行机制
        7.3.2 协作网资源建设的内容
        7.3.3 协作网资源建设的成效
        7.3.4 特点及启示
8 结语
    8.1 研究结论
    8.2 研究局限
    8.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科研成果
后记

四、扩容后图书馆的网络编目工作(论文参考文献)

  • [1]新起点 新征程 新蓝图——宁夏回族自治区图书馆“十三五”工作回顾与“十四五”规划的思考[J]. 韩彬. 图书馆理论与实践, 2021(02)
  • [2]高校图书馆改扩建设计研究[D]. 黄一.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3]上海租界电话技术与行业规制演进路径研究(1877-1943)[D]. 于峰. 上海交通大学, 2019(06)
  • [4]图书馆与馆配商的合作效益研究[D]. 宋旅黄. 武汉大学, 2017(06)
  • [5]生态环境阈限背景下生物多样性保护与遗产旅游开发协同发展研究 ——以武陵源世界自然遗产地为例[D]. 马骏. 湖南师范大学, 2016(01)
  • [6]从“资源空间”的满足到“影响空间”的发展——公共图书馆书目数据应用拓展的思考[J]. 冯亚惠. 图书馆研究与工作, 2016(03)
  • [7]我国图书馆技术史上的先行者和探索者——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自动化建设回眸(1980-2012)[J]. 莫少强. 图书馆论坛, 2016(08)
  • [8]区域图书馆联盟模式创新研究 ——以郑州公共图书馆服务联盟为例[D]. 李金昌.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 2016(05)
  • [9]关于网络环境下图书编目工作的思考[J]. 敖远容. 科教文汇(中旬刊), 2015(07)
  • [10]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的信息资源建设模式研究[D]. 张新兴. 武汉大学, 2012(06)

标签:;  ;  ;  ;  

扩建后图书馆的网络编目工作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