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食限制对大鼠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的治疗作用

饮食限制对大鼠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的治疗作用

一、节制饮食对大鼠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的治疗作用(论文文献综述)

李进鹏[1](2021)在《法尼醇受体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中的作用》文中研究指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指在排除过量饮酒、使用药物和慢性肝病等其他原因引起的脂肪堆积后,肝细胞中甘油三酯(TG)的蓄积超过5%的一种疾病[1]。NAFLD的病理演变过程复杂,包括单纯性脂肪肝(NAFL)、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及由NASH发展而来的肝纤维化、肝硬化,甚至肝细胞癌。NASH被认为是可以威胁NAFLD患者生命的转折点[2]。目前,亚洲NAFLD患病率约为27.37%,

马玥[2](2021)在《活血祛湿颗粒剂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的实验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活血祛湿颗粒剂是卢秉久教授临床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onalcoholic steatohepatiti,NASH)的常用经验方。本研究以NASH小鼠模型为实验对象,以活血祛湿颗粒剂为干预手段,旨在探讨活血祛湿颗粒剂对NASH小鼠模型的治疗效果和作用机制。材料与方法:采用高脂饮食诱导方法以建立NASH小鼠模型,通过小鼠肝组织的病理状态作为评价标准来验证模型。中药组中,分别给予各组小鼠低、中、高不同剂量的活血祛湿颗粒剂,给予西药对照组小鼠易善复,连续给药干预4周。通过与空白组和模型组相比,观察不同剂量的活血祛湿颗粒剂对NASH小鼠一般情况、肝指数、肝功和血脂指标以及肝组织的病理学等方面产生的影响,以确定活血祛湿颗粒剂的治疗效果。基于STING-IRF3/NF-κB信号传导通路,采用Western Blot和RT-PCR,检测活血祛湿颗粒剂给药前后NF-κB p65、p-NF-κB p65、STING、TBK1、IRF3蛋白及IL-6、IL-1β、TNF-α、NF-κB p65、STING、TBK1、IRF3基因的表达差异,探讨活血祛湿颗粒剂治疗NASH的作用机制。结果:1.成功构建NASH小鼠模型。2.活血祛湿颗粒剂可改善小鼠一般情况,肝指数,病理状态。其中活血祛湿颗粒剂高剂量组改善更为明显。3.相较空白组,模型组小鼠血清ALT、AST水平显着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较模型组,活血祛湿颗粒剂高、中、低剂量组以及西药对照组小鼠血清ALT、AST水平均有所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较西药对照组,活血祛湿颗粒剂的高、中剂量组小鼠血清ALT、AST水平显着降低(P<0.05)。相较模型组,活血祛湿颗粒剂高、中、低剂量组以及西药对照组小鼠血清TG、TC、LDL水平均可见显着降低(P<0.05),小鼠血清HDL水平均显着升高(P<0.05),其中高剂量组改善最为明显。4.相较空白组,模型组小鼠IL-6、IL-1β、TNF-α、NF-κB p65基因的表达量明显升高(P<0.05),而给药治疗后,其表达量下降明显(P<0.05);相较空白组,模型组小鼠肝组织中p-NF-κB p65蛋白表达量明显升高(P<0.05),NF-κB p65蛋白表达量明显升高(P<0.05),而给药治疗后,其表达量下降;相较空白组,模型组小鼠STING、TBK1、IRF3基因的表达量明显升高(P<0.05),STING蛋白表达量及其信号通路下游的IRF3、TBK1蛋白表达量明显升高(P<0.05),而给药治疗后,其表达量下降明显(P<0.05)。结论:1.活血祛湿颗粒剂可通过降低小鼠肝指数,改善小鼠肝功能,调节血脂以及改善肝组织病理等方面治疗NASH。2.活血祛湿颗粒剂可通过下调肝脏IL-6、IL-1β、TNF-α炎症因子的表达水平,抑制炎症反应。3.活血祛湿颗粒剂可增强小鼠肝组织抗炎症反应能力,抑制肝脏炎性反应。可能机制为调节NF-κB信号传导通路。4.活血祛湿颗粒剂可通过降低小鼠肝组织炎症反应,调节血脂水平以及改善肝损伤,以达到治疗的目的,其可能机制为活血祛湿颗粒剂调控STING-IRF3信号传导通路。5.根据各项指标比较结果显示,活血祛湿颗粒剂高剂量较中、低剂量效果更佳。

覃映霖[3](2021)在《疏肝降脂颗粒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肝郁脾虚证)的临床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本研究通过观察疏肝降脂颗粒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肝郁脾虚证)的临床疗效,并探讨其作用机制,为中医药治疗NASH提供理论参考依据。方法:依照纳入标准、排除标准收集符合标准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患者105例,按随机数字表分法随机分为三组:A组(35例)、B组(35例)和C组(35例)。三组病人于受试期间均予戒烟酒、控制饮食,进行适量运动等基础治疗,A组患者在基础治疗上加用疏肝降脂颗粒口服治疗;B组患者在基础治疗上加用水飞蓟宾胶囊口服治疗;C组患者在基础治疗上加用逍遥丸口服治疗,三组疗程均为12周。三组患者于治疗前后分别观察:1、肝功能: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2、血脂: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3、超氧化物歧化酶(SOD);4、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5、肝脏B超疗效及CAP值;6、肝/脾CT比值;7、中医证候积分;8、临床综合疗效;9、安全性评价。收集整理数据,运用统计学加以分析数据,并得出结论。结果:1.在改善肝功能及血脂指标方面:治疗后三组患者的肝功能(ALT、AST)及血脂(TC、TG)较治疗前均下降明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A组的肝功能(ALT、AST)与B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A组和B组的肝功能(ALT、AST)比C组下降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的A组的血脂指标(TC、TG)比B组、C组两组下降更明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B组的血脂指标(TC、TG)与C组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在改善超氧化物歧化酶方面:治疗后三组患者的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含量比治疗前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A组的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含量高于B组、C组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B组的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含量高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在改善胰岛素抵抗指数方面:治疗后三组患者胰岛素抵抗指数比治疗前下降明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A组患者的胰岛素抵抗指数比B组、C组两组下降更明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B组的胰岛素抵抗指数与C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在改善肝脏B超疗效方面:治疗后A组的肝脏B超疗效(79.41%)高于B组(57.58%)、C组(60.60%)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B组的肝脏B超疗效(57.58%)与C组(60.6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在改善CAP值方面:治疗后三组患者CAP值比治疗前下降明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A组患者CAP值比B组、C组两组下降更明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患者CAP值与C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在改善肝/脾CT比值方面:治疗后三组患者肝/脾CT比值比治疗前均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A组患者的肝/脾CT比值均高于B组、C组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B组患者肝/脾CT比值与C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7.在改善中医证候积分方面:治疗后三组患者的中医证候积分比治疗前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A组的中医证候积分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与C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C组的中医证候积分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8.在改善临床综合疗效方面:治疗后A组的总有效率(85.29%)高于B组(67.67%)、C组(63.67%)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B组的总有效率(67.67%)与C组的总有效率(63.67%)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9.在安全性评价方面:三组患者治疗过程中无明显不良反应,安全性良好。结论:1.在给予控制饮食和适当运动等基础治疗下,疏肝降脂颗粒在改善NASH患者血脂指标、CAP值、肝/脾CT比值和提高肝脏B超疗效及临床综合疗效方面优于水飞蓟宾胶囊和逍遥丸,且安全性良好;2.在改善肝功能方面,疏肝降脂颗粒与水飞蓟宾胶囊疗效相当,但优于逍遥丸;在改善中医证候积分方面,疏肝降脂颗粒与逍遥丸疗效相当,但优于水飞蓟宾胶囊;3.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发现疏肝降脂颗粒能明显降低患者的胰岛素抵抗指数和提高患者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含量,推测其治疗NASH的机制可能与改善胰岛素抵抗和氧化应激状态有关。

许威[4](2021)在《脂肪肝方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本研究以导师指导和既往研究为基础,通过对比治疗前后相关实验指标,来观察脂肪肝方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onalcoholic steatohepatitis,NASH)的临床疗效。以期为NASH的治疗提供一种安全有效的临床经验,这对于探索NASH治疗的新方案有着重要价值。方法:从江西省中医院肝胆病科住院部及门诊收集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患者,选取符合本研究诊断标准、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的NASH患者60例。按随机原则分配至对照组和治疗组,两组各30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体重指数(BMI)、病程等方面经统计学检验,差异无显着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两组均在临床医师指导下给予饮食控制、运动疗法和甘草酸二铵胶囊治疗,治疗组加用自拟中药处方脂肪肝方,两组均治疗12周,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体重指数、肝功能、血脂、肝脏彩超等指标变化情况,并将收集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比较两组治疗疗效。结果:(1)体重指数变化比较:治疗结束后,两组患者体重指数较治疗前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之间比较,治疗组患者体重指数较对照组下降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肝功能变化比较:治疗结束后,两组患者血清ALT、AST、GGT较治疗前均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间比较,治疗组患者血清ALT、AST、GGT较对照组下降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血脂变化比较:治疗结束后,两组患者血清TC、TG较治疗疗前均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间比较,治疗组患者血清TC、TG较对照组下降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肝脏彩超疗效比较: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3.33%,对照组总有效率为5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5)。(5)在安全性方面:两组患者在研究期间,安全性检查均示正常,未出现过敏、恶心、呕吐、心慌等不适症状。说明治疗组与对照组的治疗方案安全可靠。结论:以饮食管理联合规律运动为基础,脂肪肝方在NASH治疗上疗效确切,与仅使用甘草酸二铵胶囊治疗本病相比,脂肪肝方联合甘草酸二铵在改善患者肝功能、血脂、体重指数、彩超结果方面疗效更佳。且治疗过程中安全性评估良好,两组患者均无不良事件发生。说明脂肪肝方安全有效,可在临床上进一步实践运用。

薛亚楠[5](2021)在《基于FXR/CYP7A1通路探究黄芩黄连药对改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作用机制》文中指出目的:本研究通过体内和体外实验分析黄芩黄连药对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中FXR介导的脂质代谢的作用,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1.体内实验:(1)NAFLD模型建立及生化指标检测:采用高脂饲料连续喂养SD大鼠24周建立NAFLD模型,各给药组分别给予黄芩黄连药对高、中、低剂量和吡格列酮干预7周,每周大鼠体质量记录及HE染色法观察大鼠肝脏组织脂肪变性和炎症。(2)试剂盒法测定大鼠血清TG、CHO、LDL、TBA、FFA和LPS水平。(3)WB法测定大鼠肝、肠组织中FXR和CYP7A1蛋白表达水平。(4)q RT-PCR法检测大鼠肝组织中FXR、TGR5、CYP7A1、FGFR4、SHP和LRH mRNA表达水平,肠组织中GLP-1和FGF19 mRNA表达水平。(5)胆汁酸代谢组学:利用LC-MS方法对大鼠粪便进行胆汁酸靶向代谢组学研究,分析正常组、模型组和黄芩黄连药对给药组粪便中的胆汁酸谱的变化。2.体外实验:利用1 m M游离脂肪酸诱导HepG2细胞建立脂肪堆积模型,给予不同浓度的黄芩黄连药对和吡格列酮含药血清进行干预,同时设立正常组和给药基础上添加FXR阻断剂Guggulsterone干预组。(1)油红O染色和TG试剂盒法检测HepG2细胞脂肪变性情况。(2)WB法检测各组HepG2细胞内FXR、TGR5和CYP7A1蛋白表达水平。(3)q RT-PCR法检测各组HepG2细胞内FXR、TGR5、CYP7A1、FGFR4和SHP mRNA表达水平。结果:1.(1)大鼠体重和切片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体重增加,肝组织出现明显的脂肪变性、炎症浸润和气球样变;与模型组比较,黄芩黄连药对高、中、低剂量组和吡格列酮组每周体质量均有所减少,肝组织病理状态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2)血清指标: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血清CHO、TG、TBA、FFA、LDL和LPS的水平升高(P<0.01,P<0.05);与模型组比较,黄芩黄连药对高、中、低剂量干预组血清CHO、TG、TBA、FFA、LDL和LPS的水平显着降低(P<0.01,P<0.05)。(3)WB检测肝、肠组织FXR通路相关蛋白表达量: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肝组织FXR和CYP7A1蛋白表达水平,肠组织FXR蛋白水平显着降低(P<0.01,P<0.05);与模型组比较,黄芩黄连药对高剂量组肝、肠组织FXR和CYP7A1、中剂量组肝组织FXR、低剂量组肝组织CYP7A1以及吡格列酮组肝、肠组织FXR、CYP7A1蛋白表达水平均显着升高(P<0.01,P<0.05)。(4)q RT-PCR法检测大鼠肝、肠组织FXR通路相关基因的表达量: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肝组织FXR、TGR5、CYP7A1、LRH、FGFR4、SHP和肠组织中GLP-1 mRNA表达量明显减少(P<0.01,P<0.05)。肝组织中,黄芩黄连药对高剂量组TGR5、SHP,中剂量组TGR5,低剂量组TGR5、CYP7A1、FGFR4、LRH、FXR、SHP mRNA以及吡格列酮组FXR、TGR5、FGFR4和SHP mRNA表达量较模型组均显着增加(P<0.01,P<0.05)。肠组织中,黄芩黄连药对高、中、低剂量组和吡格列酮组FGF19和GLP-1 mRNA表达量较模型组增加(P<0.01,P<0.05)。(5)胆汁酸代谢组学结果:由PCA、OPLS-DA(R2X=0.891,R2Y=0.993)及置换检验(Q2=-0.57<0)结果可知,正常组与模型组样本明显分开,大鼠NAFLD模型建立成功且不存在过分拟合问题。综合参考VIP>1、P<0.05和变化趋势筛选鉴定各组粪便样本的胆汁酸谱。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粪便样本中Nor CA、iso LCA、alpha-MCA、allo LCA、12-keto LCA、7-keto LCA、GLCA、beta-CA和GCDCA含量显着增加(P<0.01,P<0.05),GUCA和THDCA+TUDCA含量显着减少(P<0.05)。与模型组比较,黄芩黄连药对干预组可以减少NAFLD大鼠粪便中Nor CA、iso LCA和α-MCA含量(P<0.05),还可以回调allo LCA、12-keto LCA、7-keto LCA、GLCA、beta-CA、GCDCA、GUCA和THDCA+TUDCA的相对含量。2.(1)细胞脂肪检测: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细胞可见大量红色脂滴,TG含量明显增多(P<0.01);与模型组比较,黄芩黄连药对干预组及吡格列酮组细胞周围的红色脂滴和TG含量均有所减少(P<0.01),而各对照组分别加了阻断剂Guggulsterone后,细胞内TG含量与未加时相比均有所升高,且均低于模型组,尤其是中剂量组的差异具有显着性(P<0.05)。(2)WB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HepG2细胞中FXR和TGR5蛋白表达水平显着降低,CYP7A1蛋白表达水平显着升高(P<0.01,P<0.05),而加有Guggulsterone的细胞比正常HepG2细胞FXR和TGR5蛋白表达量有下降趋势。与模型组比较,黄芩黄连药对高、中、低剂量和吡格列酮组FXR和TGR5蛋白表达水平有不同程度的升高,中、低剂量和吡格列酮组CYP7A1蛋白表达水平降低,与黄芩黄连药对高、中剂量组比较,加有阻断剂Guggulsterone组的各组HepG2细胞内FXR蛋白表达水平降低,差异具有显着性(P<0.01,P<0.05)。(3)q RT-PCR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HepG2细胞中FXR、TGR5、SHP和FGFR4 mRNA表达量增加,CYP7A1 mRNA表达量减少,而加有Guggulsterone的正常HepG2组较其对照组细胞TGR5、SHP、FXR和FGFR4 mRNA表达量减少,CYP7A1mRNA表达量增加,差异具有显着性(P<0.01,P<0.05)。与模型组比较,黄芩黄连药对高、中、低剂量组细胞FXR、TGR5、FGFR4和SHP mRNA表达量增加,CYP7A1 mRNA表达量减少,吡格列酮组FXR、TGR5和SHP mRNA表达量增加,差异均具有显着性(P<0.01,P<0.05)。而加有Guggulsterone的黄芩黄连药对高剂量组较其对照组细胞中FXR和FGFR4 mRNA、加有Guggulsterone的黄芩黄连药对中剂量组较其对照组细胞中FGFR4mRNA、加有Guggulsterone的黄芩黄连药对低剂量组细胞中FGFR4、SHP和TGR5 mRNA以及加有Guggulsterone的吡格列酮组较其对照组细胞中TGR5、FGFR4和SHP mRNA表达量均明显减少(P<0.01,P<0.05)。结论:1.黄芩黄连药对可以改善NAFLD大鼠的肝脏脂肪变性、肝细胞炎症、血脂异常(血清TG、CHO、LDL、FFA、TBA和LPS水平降低)等;激活FXR/CYP7A1信号通路的相关靶点;影响粪便中iso LCA、α-MCA和THDCA+TUDCA等胆汁酸的水平变化。总之,黄芩黄连药对可以通过改善肝脏炎症、血清血脂异常和胆汁酸/FXR/CYP7A1这些途径而进一步改善NAFLD。2.黄芩黄连药对可以减轻FFA诱导的HepG2细胞脂肪变性,调节FXR、TGR5、SHP、FGFR4和CYP7A1的表达,而加有FXR阻断剂Guggulsterone的细胞内FXR表达水平有所降低,表明黄芩黄连药对可能是通过FXR/TGR5/CYP7A1/SHP/FGFR4信号通路而调节离体HepG2细胞的脂质代谢。

刘潇[6](2021)在《丹参酮ⅡA通过调控NETs形成和肝细胞凋亡防治NASH的机制研究》文中认为【目的】1.研究丹参酮ⅡA(Tanshinone ⅡA,TⅡA)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on-alcoholic steatohepatitis,NASH)模型小鼠的防治作用。2.基于中性粒细胞胞外诱捕网(Neutrophil extracellular traps,NETs)的形成和肝细胞凋亡相关指标的变化探析TⅡA防治NASH小鼠的作用机制。【方法】1.动物分组与模型制备24只SPF级C57BL/6小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给药组,每组8只;正常组予普通饲料喂养,模型组和给药组予蛋氨酸胆碱缺乏(Methionine-choline deficiency,MCD)饮食诱导复制NASH小鼠模型,造模至第6周末。2.给药剂量与途径造模的同时给药,给药组予30mg/kg/d TⅡA磺酸钠注射液腹腔注射,正常组、模型组予30mg/kg/d 0.9%生理盐水腹腔注射,每日1次,持续6周。3.指标检测造模期间每日记录小鼠体重、饲料摄入量等一般情况,持续6周;于第6周末取材,收集小鼠血清和肝组织以备指标检测,采用HE和苏丹IV染色观察小鼠肝组织病理学改变情况;采用全自动生化仪检测各组小鼠血清肝功能(AST、ALT、TBIL)、血脂(TC、TG)的变化;采用RT-q PCR法检测各组小鼠肝组织TNF-α、IL-6和TGF-βm RNA的表达;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各组小鼠肝组织MPO的表达;采用Western Bolt检测各组小鼠肝组织Cit H3、Caspase-3、Bax蛋白表达情况。【结果】1.一般情况观察在造模期间,正常组小鼠体重、摄入量、精神状态等良好;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小鼠体重在第1周时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2至6周时体重下降,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饮食摄入量也随着造模周期时长下降,可见小鼠精神萎靡,毛发不光泽,二便黄且次数增多;与模型组相比,给药组小鼠体重在第1、2周时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第3至第6周时体重上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小鼠饮食摄入量、精神状态、毛发光泽程度以及二便情况随着给药周期改善。2.病理指标检测HE染色显示:与正常组相比,第6周末模型组小鼠肝细胞排列紊乱,出现大量脂肪空泡,伴有明显胞浆疏松化、气球样变和炎性细胞浸润,呈明显的NASH病理改变;给药组较模型组脂肪空泡、胞浆疏松化、气球样变及炎性细胞浸润减轻。苏丹IV染色显示:与正常组相比,第6周末模型组小鼠肝细胞内出现大量红色脂滴堆积,肝细胞边界不清晰;给药组红色脂滴较模型组明显减少。3.生化指标检测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小鼠血清中ALT、AST、TBIL含量升高,血清中TC、TG含量下降(P<0.05);与模型组相比,给药组小鼠血清中ALT、AST、TBIL含量均下降,血清中TC含量上升(P<0.05),血清中TG含量稍上升,无统计学意义。4.TⅡA降低NASH小鼠肝组织TNF-α、IL-6和TGF-βm RNA的表达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小鼠肝组织TNF-α、IL-6和TGF-βm RNA相对表达量升高(P<0.05);与模型组相比,给药组小鼠肝组织TNF-α、IL-6和TGF-βm RNA相对表达量下降(P<0.05)。5.TⅡA降低NASH小鼠肝组织NETs形成过程中MPO、Cit H3的表达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小鼠肝组织MPO的阳性表达增多(P<0.05);与模型组相比,给药组MPO的阳性表达减少(P<0.05);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小鼠肝组织Cit H3蛋白表达增多(P<0.05);与模型组相比,给药组小鼠肝组织Cit H3蛋白表达减少(P<0.05)。6.TⅡA降低NASH小鼠肝组织Caspase-3、Bax蛋白表达水平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小鼠肝组织Caspase-3、Bax蛋白表达增多(P<0.05);与模型组相比,给药组小鼠肝组织Caspase-3、Bax蛋白表达减少(P<0.05)。【结论】1.丹参酮ⅡA可改善NASH小鼠肝脏脂肪变性和炎症反应,调节肝功能和血脂,对NASH小鼠具有防治作用。2.丹参酮ⅡA可以抑制小鼠肝组织中MPO、Cit H3的表达及NETs的形成,这可能是其防治NASH小鼠的作用机制之一。3.丹参酮ⅡA也可通过抑制肝细胞凋亡缓解NASH的肝损伤。

彭浩[7](2020)在《甘枣宁颗粒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的临床试验和实验研究》文中认为研究背景脂肪肝是由于多种原因致使脂质物质在肝细胞中过度蓄积的一种肝脏病变,目前是仅次于病毒性肝炎的第二大肝脏疾病。临床证实,导致脂肪肝的常见病因有酗酒、肥胖(高脂饮食)、营养不良、糖尿病等。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民物质生活水平日益提高,肉类及肉制品、油炸食品等高脂食品在日常饮食中比例不断增加,导致肥胖症、脂肪肝、高血脂症等疾病发病率激增,且日益趋向低龄化,严重威胁人民健康。肝脏是机体重要能量代谢器官,是脂类合成与分解代谢的中心器官。正常情况下,脂肪在肠道被酶解成游离脂肪酸和甘油进入血液,肝脏可摄取血液中游离脂肪酸合成三酰甘油,并与载脂蛋白结合形成脂蛋白释放至血液,脂肪并不会在肝脏储存。当人体饥饿或糖类供能不足时,脂肪组织储存的脂肪可被动员至肝脏供能。但机体长期过量摄入高脂肪食品后,可打破肝脏脂代谢平衡,使脂质在肝脏过量蓄积,形成脂肪肝,长期可诱发肝脏系列炎症反应,造成肝损伤。由于非酒精性脂肪肝发病机制复杂,目前西药治疗效果欠佳,且部分药物还可能出现不良反应,这些均限制了西药的应用。复方甘枣宁颗粒为上海市长海医院凌昌全教授开发研制的纯中药制剂,该制剂处方由大枣、山药、山楂、佛手、荷叶、玉米须组成,具健脾疏肝功效,临床应用发现其对脂肪肝、肝硬化等肝病具良好疗效。处方中所有药材均为药食同源,适宜长期服用。研究目的临床研究部分通过观察甘枣宁颗粒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的结果,了解本方的疗效,为后期的临床研究奠定基础。实验研究则通过观察甘枣宁颗粒对高脂饮食诱导大鼠非酒精性脂肪肝模型的干预效果,探讨甘枣宁颗粒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的可能作用机制,以期为后续研究提供依据。研究方法临床研究部分,予395例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服用甘枣宁颗粒6个月,通过对比用药前后患者身体质量指数(BMI)、腹围、中医症状评价、肝功能、血脂、肝脏B超等变化情况,观察甘枣宁颗粒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的临床疗效。实验研究部分,将6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成6组,除1组为空白对照组,其余均建立非酒精性脂肪肝大鼠模型,分为实验模型组、阿托伐他汀组、甘枣宁颗粒(低、中、高剂量)组,采取不同给药方法后观察相应药物对大鼠肝功能、血脂、肝指数、肝脏病理改变的影响,并检测用药前后大鼠血清中TNF-α、IL-6、IL-1β含量以及大鼠肝组织中SREBP-1c、LXRα、ACC1、FAS、PGC-1α的m RNA和蛋白表达水平,以及p-AMPKα、p-NF-κB的蛋白表达水平。研究结果临床研究部分结果显示,经甘枣宁颗粒治疗的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干预前后的身体质量指数(BMI)无显着性差异,而腹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病人的中医症状得到明显改善,总有效率达83.29%。血脂中总胆固醇、甘油三酯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均较治疗前有所降低,但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治疗前后无明显变化。治疗前病人的腹部B超检测结果以中度非酒精性脂肪肝为主,有252例(63.80%),治疗后以轻度非酒精性脂肪肝为主,有311例(78.73%)。实验研究部分结果显示,与空白组比较,饲喂高脂饲料6周后,高脂饮食模型组大鼠体重、肝湿重、肝指数显着高于空白组;血清中TC、TG、AST、ALT含量显着增加,HDL-C含量水平显着降低,TNF-α、IL-6、IL-1β含量水平显着升高。上述数据说明长期高脂饮食导致大鼠脂质代谢异常,脂肪在肝脏沉积,并呈现一定炎症反应。通过对肝组织病理切片HE染色显示,高脂饮食模型组大鼠肝组织细胞可见明显弥漫性大泡脂肪变,肝小叶具明显炎症,中央静脉周围可见大量炎性细胞浸润,多数肝细胞肿胀、胞浆疏松,呈现气球样变,进一步直观显示了长期高脂饮食造成大鼠肝脏脂肪变、慢性炎症至肝损伤的过程,说明模型建立成功。同时RT-PCR结果显示与脂质积累相关的蛋白SREBP-1c、LXRα、ACC1和FAS m RNA相对表达上调;AMPK/PGC-1α和AMPK/NF-κB通路中的PGC-1αm RNA相对表达水平下调。Western-blot结果也显示,与空白对照组相比,高脂饮食模型组大鼠肝脏中与脂质积累相关蛋白SREBP-1c、LXRα、ACC1和FAS的蛋白表达水平显着升高;AMPK/PGC-1α和AMPK/NF-κB通路中p-AMPKα、PGC-1α、p-NF-κB的蛋白表达水平显着降低。以上结果表明高脂饮食模型组大鼠在脂质代谢等相关基因和蛋白的表达水平上与空白组存在着显着差异。与模型组比较,甘枣宁颗粒各剂量组在不同程度上均可降低大鼠血清中TG、TC、AST、ALT含量,提高HDL-C含量,并显着降低细胞炎症因子TNF-α、IL-6、IL-1β的含量;镜检结果显示各剂量组甘枣宁颗粒均可显着减轻肝组织脂肪和炎症反应,使肝小叶和中央静脉基本恢复正常。RT-PCR结果显示不同剂量甘枣宁颗粒可促使与脂质积累相关蛋白SREBP-1c、LXRα、ACC1和FAS m RNA表达水平下调。且甘枣宁颗粒可促使AMPK/PGC-1α和AMPK/NF-κB通路中PGC-1αm RNA表达水平上调。Western-blot结果也显示不同剂量甘枣宁颗粒可不同程度地降低SREBP-1c、LXRα、ACC1和FAS等蛋白的表达。且甘枣宁颗粒可提高AMPK/PGC-1α和AMPK/NF-κB通路中p-AMPKα、PGC-1α、p-NF-κB等蛋白的表达。结论:甘枣宁颗粒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有效,其作用机理可能是通过以下相关途径得以实现:一、激活AMPK/PGC-1α通路,并通过降低脂质代谢相关蛋白LXRα、SREBP-1c、ACC1和FAS等蛋白的表达,降低血清中TC、TG含量,提高HDL-C含量,从而改善脂类代谢状况,减轻脂类在肝脏沉积。二、激活AMPK/NF-κB通路,通过降低血清中炎症细胞因子TNF-α、IL-6、IL-1β含量,减轻肝脏炎症反应。

刘静[8](2020)在《小柴胡汤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功效作用网络研究及机制探讨》文中认为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小柴胡汤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的功效作用网络及作用机制,以期为NASH新的临床治疗策略及小柴胡汤精准化用药提供实验研究证据。方法:以C57BL/6小鼠为研究对象,给予蛋氨酸胆碱缺乏(MCD)饮食诱导建立NASH模型小鼠,观察小鼠状态,HE染色分析肝脏组织病理变化,分析血清及肝组织脂质代谢和炎症相关指标变化,q RT-PCR实验初步探讨其降脂机制;选择游离脂肪酸(FFA)诱导建立L-02高脂细胞模型,观察小柴胡汤水提物对细胞脂质沉积及损伤程度的影响;运用网络药理学技术构建“疾病-方剂-靶点”网络,预测小柴胡汤治疗NASH的主要药效成分及关键靶点,并对关键靶点进行GO和Path Way富集分析,预测其潜在的药效作用网络,q RT-PCR实验对作用网络相关指标进行验证。结果:小柴胡汤可明显改善肝脏脂肪变性及炎症等变化,降低血清及肝组织中TG和TC水平,减少MDA和SOD的分泌,降低血清肝损伤标志物AST、ALT和LDH的浓度;q RT-PCR结果显示小柴胡汤可通过降低肝脏脂肪代谢相关基因FAS、SREBP-1c、SREBP-2和HMG-Co A及炎症相关指标TNF-α、IL-6和IL-1β的表达量发挥降脂抗炎作用。400μmol·L-1FFA诱导建立L-02高脂细胞模型,0.625~2.50 mg·m L-1小柴胡汤水提物可明显改善高脂细胞的脂变率,降低细胞中TC和TG含量、上清液中ALT和AST水平及细胞中炎症因子TNF-α和IL-6的表达。网络药理学预测小柴胡汤干预NASH主要是通过方中182个化学成分作用于NFKB2、NFKBIA等38个关键靶点,参与白介素信号、免疫系统、TRAF6介导的NF-κB激活等多条通路,通过检测NASH各组小鼠肝组织中相关基因的表达,给药小柴胡汤后,可显着降低NF-κB通路相关转录因子P65/Rel A、P50/NFKB1和P52/NFKB2的表达水平。结论:本研究运用体内、外研究手段结合网络药理学技术开展了小柴胡汤的药效及作用机制研究,明确小柴胡汤在体内、外水平上均有显着的降脂保肝作用且量效关系良好。高脂或游离脂肪酸诱导肝细胞脂肪变性可引起促炎因子TNF-α和IL-6等的表达,在促炎因子的作用下,TNF-α和NF-κB相互作用可构成炎症反应网络,通过对FAS、SREBP-1c等基因、炎症因子及NF-κB通路相关转录因子P65/Rel A、P50/NFKB1和P52/NFKB2表达水平检测结果提示小柴胡汤可能通过调控脂肪代谢相关基因及网络药理学预测所得白介素信号通路、免疫系统及NF-κB通路等发挥对NASH的降脂保肝作用。

王俐钧[9](2020)在《茵杞调脂饮调控LXRα通路改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观察茵杞调脂饮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的临床疗效,探讨其作用机制,为中医药防治NAFLD提供理论基础和实践依据。方法:理论研究:通过查阅古今文献,总结中西医对本病的研究。综述NAFLD历史渊源、流行病学、治疗方法等方面的进展,探讨了LXRα通路及其相关靶点在NAFLD中的作用,基于“肝郁生浊”理论阐述了NAFLD的病因病机,在此理论指导下以清肝化浊法为治疗原则,论述了茵杞调脂饮的组方依据。临床研究:将73例NAFLD湿热蕴结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其中脱落3例,最终纳入治疗组35例,对照组35例。两组患者均予以健康宣教及引导改变生活方式,在此基础上,治疗组口服茵杞调脂饮煎剂,对照组口服水飞蓟宾胶囊。3个月后观察受试者治疗前后血清ALT、AST、GGT、ALP、TG、TC、HDL-C、LDL-C、FFA水平及中医证候积分、肝脏彩超影像图、脂肪衰减参数CAP值与不良反应发生的变化,评估药物的疗效与安全性。实验研究:采用高脂饮食诱导建立NAFLD大鼠模型,将50只雄性SD大鼠分为正常组9只,模型组41只,分别给予普通饲料、高脂饲料,12周后从两组中分别随机选取1只,进行肝组织病理切片染色,明确造模是否成功。造模完成后,正常组剩余大鼠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剩余大鼠随机分为模型对照组、中药低剂量组、中药中剂量组、中药高剂量组、水飞蓟宾组。正常对照组和模型对照组大鼠灌胃生理盐水,各药物组给予不同剂量的中药或西药灌胃。8周治疗后称取大鼠体重并计算肝指数、Lee’s指数,观察肝组织HE染色、油红O染色,检测血清ALT、AST、TG、TC及肝组织TC、TG、FFA、MDA、SOD、GSH、TNFα、IL-6水平,RT-PCR法检测LXRα、SREBP-1c、FAS、DGAT2m RNA表达,Western Blot法检测LXRα、SREBP-1c、FAS蛋白表达。结果:临床研究: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清ALT、AST、GGT、ALP、TG、TC、HDL-C、LDL-C、FFA水平及中医证候积分、肝脏彩超影像图、脂肪衰减CAP值、临床综合疗效均较治疗前显着改善(P?0.05,P?0.01),无不良反应。在改善血清ALT、AST、TG、TC、LDL-C、FFA水平及中医证候积分、肝脏彩超影像图、CAP值方面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P?0.01);在改善血清GGT、ALP及HDL-C水平方面两组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85.71%,对照组总有效率62.86%,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1)。实验部分:经12周高脂饮食诱导成功建立NAFLD模型大鼠。在大鼠体重、肝指数、Lee’s指数、血清ALT、AST、TC、TG方面,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模型对照组大鼠上述指标发生显着异常(P?0.01);与模型对照组相比,各药物干预组大鼠上述指标不同程度改善(P?0.05,P?0.01);与水飞蓟宾组相比,茵杞调脂饮高剂量组上述指标显着改善(P?0.05);中药各剂量组之间比较,高剂量组上述指标较低剂量组明显改善(P?0.05,P?0.01),中剂量组体重、Lee’s指数、ALT、AST、TC、TG较低剂量组明显改善(P?0.05),高剂量组上述指标较中剂量组明显改善(P?0.05)。在肝组织TC、TG、FFA、MDA、SOD、GSH、TNFα、IL-6指标方面,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模型对照组大鼠肝组织上述指标发生显着异常(P?0.01);与模型对照组相比,各药物干预组大鼠上述指标不同程度改善(P?0.05,P?0.01);与水飞蓟宾组相比,茵杞调脂饮高剂量组上述指标均显着改善(P?0.05);中剂量组在降低FFA方面效果显着(P?0.05);中药各剂量组之间比较,高剂量组上述指标较低剂量组明显改善(P?0.05,P?0.01),中剂量组TC、TG、FFA、MDA、SOD、TNFα、IL-6指标低剂量组明显改善(P?0.05),高剂量组TC、FFA、MDA、SOD、GSH、TNFα、IL-6指标较中剂量组明显改善(P?0.05)。在肝组织LXRα、SREBP-1c、FAS、DGAT2m RNA和蛋白表达方面,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模型对照组上述指标发生显着异常(P?0.01);与模型对照组相比,各药物干预组大鼠上述指标不同程度降低(P?0.05,P?0.01);与水飞蓟宾组相比,茵杞调脂饮高剂量组LXRα、FAS、DGAT2表达显着降低(P?0.05);中药各剂量组之间比较,中、高剂量组上述指标较低剂量组明显降低(P?0.05,P?0.01),高剂量组LXRα、FAS、DGAT2表达较中剂量组显着降低(P?0.05)。结论:1.肝失疏泄、郁浊内生是NAFLD发生的关键因素和中心环节,以清肝化浊法为基本原则契合本病的发病机理,是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2.茵杞调脂饮能缓解NAFLD病情,减轻临床症状、体征,恢复肝功能,降低血脂水平,改善肝脏彩超影像图、CAP值,疗效确切,安全可靠。3.茵杞调脂饮对高脂饮食诱导的NAFLD大鼠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机制可能与调控LXRα通路有关,进而改变下游脂代谢相关靶点SREBP-1c、FAS、DGAT2的表达,减轻肝脏脂质堆积,缓解肝组织氧化应激及炎症反应,降低血清转氨酶及血脂水平,改善肝组织病理学。中药高剂量组效果最为显着,提示较高浓度的茵杞调脂饮能更好地调节LXRα通路,缓解病变。

田萍[10](2020)在《mTOR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中的表达及意义》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on-alcoholic steatohepatitis,NASH)是临床最常见的慢性肝病之一,其发病机理尚未完全阐明。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ammalian target of rapamycin,mTOR)是细胞增殖、分化、凋亡以及蛋白合成的重要调节因子。本课题通过建立NASH动物模型,观察mTOR抑制剂雷帕霉素(Rapamycin,RAPA)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的治疗效果,探讨mTOR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发病过程中的作用,旨在为非酒精性脂肪肝病的临床治疗提供新的靶点和干预措施。方法:(1)建立动物模型:将20只雌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RAPA干预)和对照组(NASH模型组),此外,设置空白对照组,即正常组(普通饮食)10只。实验组和对照组给予高脂饲料,正常组喂养普通饲料。饲养6周后,实验组大鼠以1 mg·kg-1·d-1的剂量腹腔注射雷帕霉素,对照组和正常组大鼠腹腔注射相同体积的生理盐水,连续给药4周。收集三组大鼠的血液及肝组织样本。(2)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大鼠血清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谷草转氨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AST)、谷丙转氨酶(Alamine Aminotransferase,ALT)、甘油三酯(Triglyceride,TG)含量。采用苏木精-伊红染色法、马松染色法,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各组大鼠的肝组织病理变化。利用免疫荧光染色及荧光显微镜下观察来比较各组大鼠肝组织mTOR的表达程度。采用免疫蛋白印迹法检测各组大鼠肝脏组织中的mTOR蛋白水平。(3)使用SPSS 23.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数据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单因素方差分析(one-way ANOVA)用于多组间比较,两组之间的比较用LSD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显着性。结果:(1)实验组大鼠血清中TC、TG、AST和ALT含量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大鼠血清中TC、TG、AST和ALT含量明显高于正常组(p<0.05),对照组与正常组相比,大鼠血清中TC、TG、AST和ALT含量显着增加(p<0.05)。(2)肝组织苏木精-伊红染色法染色。实验组表现为肝小叶结构改变,存在肝细胞脂肪变性,肝细胞少数坏死,但是病变较模型组减轻。对照组脂肪肝组织,肝小叶结构紊乱,广泛的肝细胞脂肪变性、气球样变和肝细胞坏死。NAS评分>4分,NASH模型成功建立。正常组显示肝脏组织内肝小叶结构完整清晰,肝板整齐,未见细胞坏死。(3)各组大鼠马松染色比较。实验组大鼠肝小叶结构改变,部分肝细胞在胞浆内出现较少的脂肪液泡,存在肝细胞脂肪变性,肝细胞少数坏死,但是病变较对照组减轻。对照组可见肝小叶结构紊乱,小叶结构部分消失,大部分肝细胞质内出现不同大小的脂肪空泡,细胞之间的界限是模糊的,有广泛的肝细胞脂肪变性、气球样变和肝细胞坏死。同时马松染色可见窦周纤维化或门静周围纤维化。正常组大鼠肝组织马松染色未见明显异常,未见纤维结缔组织沉积。(4)肝组织免疫荧光染色。实验组可见脂肪溶解后形成的空泡,未见mTOR蛋白表达;对照组肝组织内可见大量脂肪空泡,mTOR表达,荧光强度较强;正常组未见mTOR蛋白表达。(5)免疫蛋白印迹结果示对照组大鼠肝组织内mTOR含量最多,实验组次之,正常组最少。实验组mTOR蛋白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mTOR蛋白水平明显高于正常组(p<0.05)。结论:(1)高脂饮食可诱导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雷帕霉素可减少mTOR在肝组织中的表达,减轻肝细胞脂肪变性和炎症损伤。(2)mTOR表达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的进展密切相关。

二、节制饮食对大鼠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的治疗作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节制饮食对大鼠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的治疗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1)法尼醇受体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中的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1 FXR和胆汁酸代谢
2 FXR和脂质代谢
3 靶向肠道和肝脏肝FXR通路药物

(2)活血祛湿颗粒剂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论文一 活血祛湿颗粒剂治疗NASH的药效学观察
    材料与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
    小结
论文二 基于STING-IRF3/NF-κB信号传导通路探讨活血祛湿颗粒剂治疗NASH的作用机制
    材料与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
    小结
结论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综述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中西医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致谢

(3)疏肝降脂颗粒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肝郁脾虚证)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1 中医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的认识
        1.1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的中医病名
        1.2 中医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病因病机的认识
        1.3 中医药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的治疗
    2 现代医学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的认识
        2.1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流行病学概述
        2.2 现代医学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发病机制的认识
        2.3 现代医学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的治疗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 主要研究内容
    2 资料与方法
        2.1 病例来源
        2.2 研究方法
        2.3 诊断标准
        2.4 病例纳入标准(同时符合以下5项者)
        2.5 病例排除标准
        2.6 病例剔除、脱落标准
        2.7 用药方案
        2.8 主要观察指标和检测方法
        2.9 疗效及安全性评价
    3 统计学分析方法
    4 结果与分析
        4.1 病例入组情况
        4.2 治疗前三组基线水平比较
        4.3 治疗后结果比较
        4.4 安全性评价
第三部分 讨论
    1 西药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的现状
    2 中医药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的现状
    3 疏肝降脂颗粒治疗NASH的中医理论探讨
    4 疏肝降脂颗粒药味分析及现代药理学研究
    5 问题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缩略词表
综述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中西医治疗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4)脂肪肝方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英文缩略表
摘要
abstract
引言
文献综述
    1.中医学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的认识
        1.1 病名源流
        1.2 病因认识
        1.3 病机认识
        1.4 中医证型研究
        1.5 中医临床治疗
    2.现代医学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的认识
        2.1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的定义
        2.2 流行病学
        2.3 病因及发病机制
        2.4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的治疗
        2.5 中医药治疗本病的优势
临床研究
    1.研究目的
    2.临床资料
        2.1 病例来源
        2.2 诊断标准
        2.3 病例的选择及排除标准
    3.研究方法
        3.1 治疗方案
        3.2 观察指标及方法
        3.3 疗效评定方法
        3.4 安全性评价
        3.5 统计学处理
    4.研究结果
        4.1 一般情况比较
        4.2 治疗前观察指标比较
        4.3 治疗后观察指标比较
        4.4 治疗后安全性评估
分析与讨论
    1.现代医学对NASH的研究现状
        1.1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的治疗现状
        1.2 对照组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的研究
    2.中医学对NASH的研究现状
        2.1 现代医家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的病机认识
        2.2 现代医家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的分型和治疗
        2.3 治则治法研究
    3.本课题研究的意义
    4.脂肪肝方方解
    5.脂肪肝组方特点
    6.现代药理研究
        6.1 单味中药
        6.2 脂肪肝方可能的作用机制探讨
    7.不足和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历

(5)基于FXR/CYP7A1通路探究黄芩黄连药对改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作用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
前言
第一章 黄芩黄连药对对高脂饮食诱导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大鼠的实验研究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实验药物
        1.3 实验试剂、仪器
    2 实验方法
        2.1 造模与给药
        2.2 样本收集
        2.3 肝脏组织病理学观测
        2.4 血清生化指标检测
        2.5 Western Blot法检测肝脏组织FXR、CYP7A1 蛋白表达
        2.6 Western Blot法检测肠组织FXR、CYP7A1 蛋白表达
        2.7 实时荧光定量PCR(RT-PCR)法检测肝脏组织FXR、CYP7A1和TGR5等mRNA表达
        2.8 RT-PCR检测肠组织FXR、GLP-1和FGF19等mRNA表达
        2.9 统计学分析
    3 实验结果
        3.1 黄芩黄连药对对大鼠每周体质量变化的影响
        3.2 黄芩黄连药对对大鼠肝脏组织病理学的影响
        3.3 黄芩黄连药对对大鼠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
        3.4 大鼠肝、肠组织FXR、CYP7A1 蛋白表达量变化
        3.5 大鼠肝组织FXR、CYP7A1和FGF19 等基因mRNA表达量变化
        3.6 大鼠肠组织GLP-1和FGF19 等基因mRNA表达量变化
    4 讨论
    5 小结
第二章 黄芩黄连药对对大鼠粪便胆汁酸代谢组学的影响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试剂
        1.2 实验仪器
        1.3 实验动物
        1.4 实验药物
    2 实验方法
        2.1 造模与给药
        2.2 样品收集
        2.3 标准品配制
        2.4 样品前处理
        2.5 LC-MS检测方法
        2.6 数据分析处理
        2.7 方法学验证
        2.8 统计学分析
    3 实验结果
        3.1 方法学验证结果
        3.2 NAFLD大鼠代谢轮廓分析
        3.3 NAFLD大鼠代谢表型分析(OPLS-DA)
        3.4 黄芩黄连药对对大鼠粪便胆汁酸谱的影响
        3.5 大鼠粪便样本差异胆汁酸的分析鉴定
    4 讨论
    5 小结
第三章 黄芩黄连药对含药血清对FFA诱导HEPG2 细胞脂肪变性的机制研究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细胞及动物
        1.2 药物制备
        1.3 含药血清制备
        1.4 实验试剂和仪器
    2 实验方法
        2.1 溶液配制
        2.2 细胞培养
        2.3 黄芩黄连药对含药血清的细胞毒性检测
        2.4 黄芩黄连药对含药血清对HepG2 细胞的影响
        2.5 统计学分析
    3 实验结果
        3.1 油红O染色观察HepG2 细胞内的脂质堆积情况
        3.2 HepG2 细胞内TG含量
        3.3 HepG2 细胞内FXR、TGR5和CYP7A1 蛋白表达水平变化
        3.4 HepG2 细胞内FXR、TGR5、CYP7A1、FGFR4和SHP m RNA表达水平变化
    4 讨论
    5 小结
总结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6)丹参酮ⅡA通过调控NETs形成和肝细胞凋亡防治NASH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对照表
引言
实验一 丹参酮ⅡA对NASH模型小鼠的防治作用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动物饲料
        1.3 实验试剂
        1.4 实验仪器
    2 实验方法
        2.1 动物分组
        2.2 动物模型的复制
        2.3 药物给药途径
        2.4 一般情况观察
        2.5 标本采集
        2.6 指标检测
        2.7 统计学方法
    3 结果
        3.1 各实验组小鼠一般情况观察
        3.2 各实验组小鼠肝组织病理学观察
        3.3 各实验组小鼠肝功能指标变化观察
        3.4 各实验组小鼠血脂的指标变化观察
    4 讨论
        4.1 从“瘀”论治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及丹参治疗的理论依据
        4.2 NASH小鼠模型选择的依据
        4.3 TⅡA对NASH小鼠的防治效果
    5 小结
实验二 丹参酮ⅡA对NASH小鼠NETs形成和肝细胞凋亡的影响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动物饲料
        1.3 实验试剂
        1.4 实验仪器
    2 实验方法
        2.1 动物分组
        2.2 动物模型复制
        2.3 药物给药途径
        2.4 标本采集
        2.5 指标检测
        2.6 统计学分析
    3 结果
        3.1 TⅡA降低NASH小鼠肝组织TNF-α 、IL-6、TGF-βm RNA的表达
        3.2 TⅡA降低NASH小鼠肝组织MPO的表达
        3.3 TⅡA降低NASH小鼠肝组织Cit H3 蛋白的表达
        3.4 TⅡA降低NASH小鼠肝组织Caspase-3、Bax蛋白的表达
    4 讨论
    5 小结
结论
思考与展望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的中西医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科研课题
致谢

(7)甘枣宁颗粒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的临床试验和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英文摘要
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部分 临床研究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方法
        1.研究类型
        2.研究对象
        3.伦理学要求
        4.干预方法
        5.疗效指标
        6.安全性指标
        7.统计分析
    三、研究结果
        1.一般情况
        2.主要疗效指标
        3.次要疗效指标
        4.安全性评价
    四、讨论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实验一 甘枣宁颗粒对高脂饮食大鼠肝组织病理学的影响
        1.实验材料
        2.实验方法
        3.实验结果与分析
        4.讨论
    实验二 甘枣宁颗粒对高脂饮食大鼠血清中脂质代谢指标的影响
        1.实验材料
        2.实验方法
        3.实验结果与分析
        4.讨论
    实验三 甘枣宁颗粒对高脂饮食大鼠血清中炎症细胞因子的影响
        1.实验材料
        2.实验方法
        3.实验结果与分析
        4.讨论
    实验四 甘枣宁颗粒对高脂饮食大鼠肝组织中脂质积累相关因子表达的影响
        1.实验材料
        2.实验方法
        3.实验结果与分析
        4.讨论
    实验五 甘枣宁颗粒对高脂饮食大鼠肝组织中AMPK/PGC-1α和AMPK/NF-κB通路相关因子表达的影响
        1.实验材料
        2.实验方法
        3.实验结果与分析
        4.讨论
结论
创新性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工作情况说明
致谢
综述 AMPK/PGC-1α和AMPK/NF-κB通路在肝脏疾病中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8)小柴胡汤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功效作用网络研究及机制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s
引言
第一部分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与小柴胡汤的研究进展
    1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的研究进展
        1.1 现代医学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的认识
        1.2 中医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的认识
    2 小柴胡汤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的理论依据
    3 小柴胡汤文献梳理
        3.1 小柴胡汤方解及功效作用研究
        3.2 小柴胡汤药理作用的研究
        3.3 小柴胡汤治疗肝脏疾病的临床应用
    4 小结
第二部分 小柴胡汤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小鼠的药效研究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3.1 小柴胡汤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模型小鼠体重和日食量的影响
        3.2 小柴胡汤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模型小鼠肝脏湿重及肝脏系数的影响
        3.3 小柴胡汤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模型小鼠肝组织病理变化的影响
        3.4 小柴胡汤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模型小鼠肝脏脂肪变性相关指标的检测
        3.5 小柴胡汤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模型小鼠肝脏损伤相关指标的检测
    4 小结
第三部分 小柴胡汤对游离脂肪酸诱导L-02 细胞高脂模型体外药效研究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3.1 游离脂肪酸诱导L-02 细胞高脂模型的建立
        3.2 小柴胡汤对游离脂肪酸诱导L-02 高脂细胞模型的保护作用
    4 小结
第四部分 小柴胡汤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功效作用网络预测及实验验证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3.1 小柴胡汤的化学成分及靶标筛选
        3.2 小柴胡汤药效成分筛选
        3.3 小柴胡汤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网络构建与分析
        3.4 小柴胡汤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作用机制探讨
        3.5 小柴胡汤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作用机制验证
    4 小结
第五部分 结语
    1 对实验研究部分的讨论
    2 本研究的现实意义与创新点
    3 本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论文着作
科研课题

(9)茵杞调脂饮调控LXRα通路改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1.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研究进展
        1.1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流行病学和危险因素
        1.2 LXRα通路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
        1.3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治疗现状
    2.肝郁生浊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
        2.1 历史渊源
        2.2 肝郁生浊概论
        2.3 从肝郁生浊理论探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
        2.4 治疗方法及遣方用药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 临床资料
        1.1 研究对象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终止标准
        1.6 剔除标准
        1.7 脱落标准
        1.8 不良事件
        1.9 质量控制
    2 研究方法
        2.1 治疗方案
        2.2 观察指标
        2.3 疗效评定
        2.4 统计方法
    3 研究结果
        3.1 基线资料比较
        3.2 疗效比较
        3.3 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4 讨论
        4.1 清肝化浊法论治NAFLD的理论基础
        4.2 茵杞调脂饮的用药特色
        4.3 试验指标的选择
        4.4 茵杞调脂饮治疗NAFLD的疗效评价
    5 结论
第三部分 实验研究
    实验一 茵杞调脂饮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大鼠生化指标及肝脏病理学的影响
        1.实验材料
        1.1 动物与饲料
        1.2 实验仪器
        1.3 实验药物
        2 实验方法
        2.1 造模及分组
        2.2 给药方法
        2.3 标本采集
        2.4 指标检测
        2.5 统计学方法
        3 结果
        3.1 一般情况观察
        3.2 大鼠体重、肝指数、Lee’s指数的变化
        3.3 大鼠血清ALT、AST、TG、TC水平的变化
        3.4 肝组织形态学观察
        4 讨论
        4.1 造模方法的选择及探讨
        4.2 水飞蓟宾作为阳性对照药物的选择
        4.3 疗效探讨
        5 结论
    实验二 茵杞调脂饮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大鼠脂质代谢、氧化应激及炎性因子的影响
        1 实验材料
        1.1 动物与饲料
        1.2 仪器与设备
        1.3 药物与试剂
        2 实验方法
        2.1 造模及分组
        2.2 标本采集
        2.3 指标检测
        2.4 统计学方法
        3 结果
        3.1 茵杞调脂饮对肝组织TC、TG、FFA水平的影响
        3.2 茵杞调脂饮对肝组织MDA、SOD、GSH水平的影响
        3.3 茵杞调脂饮对大鼠肝组织TNFα、IL-6 水平的影响
        4 讨论
        4.1 肝脂代谢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
        4.2 氧化应激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
        4.3 炎性因子与非酒精性脂肪肝
        5 结论
    实验三 茵杞调脂饮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大鼠LXRα通路的影响
        1 实验材料
        1.1 动物与饲料
        1.2 仪器与设备
        1.3 药物与试剂
        2 实验方法
        2.1 造模及分组
        2.2 标本采集
        2.3 指标检测
        2.4 统计学方法
        3 结果
        3.1 茵杞调脂饮对大鼠肝组织LXRα、SREBP-1c基因表达的影响
        3.2 茵杞调脂饮对大鼠肝组织FAS、DGAT2 基因表达的影响
        3.3 茵杞调脂饮对大鼠肝组织LXRα、SREBP-1c、FAS蛋白表达的影响
        4 讨论
        4.1 LXRα通路与肝脂代谢
        4.2 LXRα通路与氧化应激
        4.3 LXRα通路与炎性因子
        4.4 茵杞调脂饮对LXRα通路的作用
        5 结论
结语
参考文献
综述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中医治疗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中英文缩略词表
    附录二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患者临床登记表
    附录三 扩增曲线和溶解曲线
致谢
查新报告
发表论文

(10)mTOR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中的表达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研究对象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1.1 实验动物
        1.2 主要试剂
        1.3 主要仪器
    2 方法
        2.1 动物动物分组
        2.2 构建动物模型
        2.3 血清生化指标检测
        2.4 肝组织病理学检查
        2.5 肝组织免疫荧光染色
        2.6 免疫蛋白印迹法(Western blot)
        2.7 统计学处理
结果
    1 各组大鼠血清生化水平比较
    2 各组大鼠苏木精-伊红(HE)染色比较
    3 各组大鼠马松(Masson)染色比较
    4 各组大鼠免疫荧光染色比较
    5 Western blot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综述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缩略词表
致谢
基金资助

四、节制饮食对大鼠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的治疗作用(论文参考文献)

  • [1]法尼醇受体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中的作用[J]. 李进鹏. 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 2021(12)
  • [2]活血祛湿颗粒剂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的实验研究[D]. 马玥.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21(02)
  • [3]疏肝降脂颗粒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肝郁脾虚证)的临床观察[D]. 覃映霖.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1(02)
  • [4]脂肪肝方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临床疗效观察[D]. 许威. 江西中医药大学, 2021(01)
  • [5]基于FXR/CYP7A1通路探究黄芩黄连药对改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作用机制[D]. 薛亚楠. 江西中医药大学, 2021
  • [6]丹参酮ⅡA通过调控NETs形成和肝细胞凋亡防治NASH的机制研究[D]. 刘潇. 云南中医药大学, 2021(02)
  • [7]甘枣宁颗粒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的临床试验和实验研究[D]. 彭浩.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 2020(05)
  • [8]小柴胡汤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功效作用网络研究及机制探讨[D]. 刘静.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20(01)
  • [9]茵杞调脂饮调控LXRα通路改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机制研究[D]. 王俐钧.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20(01)
  • [10]mTOR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中的表达及意义[D]. 田萍. 青岛大学, 2020(01)

标签:;  ;  ;  ;  ;  

饮食限制对大鼠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的治疗作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