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儿童孤独症行为训练效果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黄菲[1](2021)在《儿童孤独症患者的护理方案与效果》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儿童孤独症患者的护理方案和效果。方法将我院2017年2月至2018年12月收治的100例儿童孤独症患儿随机分组,标准护理组对于儿童孤独症患儿根据以往常规遵医落实护理的方式进行常规操作,整体化护理组在儿童护理工作中开展整体化护理。比较两组满意度、儿童孤独症疾病知识家长掌握率、患儿住院时间、护理前后儿童自闭症评定量表(CARS)评分及家属纠纷发生率。结果整体化护理组满意度、CARS评分、儿童孤独症疾病知识家长掌握率、住院时间、家属纠纷发生率对比标准护理组优势显着,P <0.05。结论儿童孤独症患儿实施整体化护理的效果确切,可有效减轻患儿的自闭症状,提高患儿家长对于儿童孤独症的认知,缩短护理时间,减少家属纠纷。
施慧玲,刘颖,庄春雨[2](2021)在《联合应用听觉统合训练/家庭康复训练在儿童孤独症康复治疗中的效果研究》文中提出目的分析探讨听觉统合训练联合家庭康复训练及降低患儿的屏幕暴露时间在儿童孤独症康复治疗中的效果。方法将我院儿科2019年9月至2020年9月接诊的60例儿童孤独症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接受康复训练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接受听觉统合训练联合家庭康复训练及降低患儿的屏幕暴露时间,两组均治疗6个月。进而采用孤独症儿童行为检查量表(ABC)、自闭症儿童心理教育评核-第三版(PEP-3)、孤独症治疗评估量表(ATEC)及盖塞尔神经发育量表(gesell)对两组患儿治疗前后的治疗疗效加以比较分析。结果治疗前两组患儿ABC评分、PEP-3评分、ATEC评分及gesell评分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6个月后观察组患儿的ABC评分、ATEC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PEP-3评分与gesell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听觉统合训练联合家庭康复训练在儿童孤独症康复治疗中有良好的效果。
陈栋[3](2021)在《调肠治神法针刺对孤独症儿童临床疗效及模型小鼠菌/脑效应研究》文中指出目的观察吴旭教授调肠治神法针刺对孤独症(autism spectrum disorde,ASD)儿童的临床疗效及对肠道菌群的影响。分析针刺疗效与肠道菌群变化的相关性,探讨调肠治神法针刺治疗ASD的可能的临床机制。同时,基于菌-脑轴,初步观察电针足三里单纯调肠对ASD模型小鼠行为学、肠道菌群、外周及中枢炎症水平的的影响,以期为调肠治神法针刺通过菌-脑轴治疗ASD提供科学依据。方法①临床研究:采用随机对照设计,60例病例随机分为针刺组(调肠治神法针刺结合常规教育康复训练)、康复组(常规教育康复融合训练),每组30例。分别在治疗前及治疗后3个月末采用儿童孤独症评定量表(CARS)、孤独症儿童行为量表(ABC)及香港协康会《PEP-3自闭症儿童心理教育评核》第3版量表评估疗效;②肠道微生物研究:采用16S rDNA技术分析ASD儿童与正常儿童的肠道菌群差异、ASD儿童针刺干预前后或康复干预前后的肠道菌群差异,并采用采用简单线性回归分析针刺前后各肠道菌群与PEP-3总分的相关关系,筛选与针刺疗效相关的肠道菌群。③实验研究:采用丙戊酸(Valproic acid,VPA)孕鼠腹腔注射诱导小鼠ASD模型,并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电针百会组、电针足三里组,治疗4周后处死小鼠。以三箱社交行为学检测、旷场实验、水迷宫试验等为行为学效应指标,以ASD小鼠粪便样品中肠道菌群结构的变化,多样性指数和相似性系数为肠道菌群观察指标,以外周的炎性因子TNF-α、IL-17a及海马区小胶质细胞活性为中枢炎症的观察指标,以探讨电针足三里对ASD模型小鼠行为学、肠道菌群、外周及中枢炎症水平的影响。结果临床研究:①PEP-3量表治疗前后评分统计发现两组均能改善ASD儿童认知,语言的理解及表达,大小肌肉及视觉动作模仿能力,以及情感表达、社交互动、非语言行和语言行为为特征(均P<0.05)。但与康复组相比,针刺组在认知、语言表达、理解,模仿,情感表达及语言行为特征等改善程度较优(均P<0.05)。②ABC量表各项总分在治疗前后差值统计分析发现两组均能不同程度的改善ASD儿童感觉、交往、运动、语言、自我照顾能力(均P<0.05)。但针刺组在患儿的感觉、语言、自我照顾能力及总分的改善程度均优于康复组(均P<0.05)。③CARS量表各项总分在治疗前后差值统计分析发现两组均可不同程度改善ASD患儿各项能力(均P<0.05)。而针刺组在调肠治神法针刺介入后患儿在情感反应、听觉反应、语言交流、总的印象及总分的改善程度均优于康复组(均P<0.05)。肠道菌群研究:①正常儿童与ASD儿童肠道菌群的组成和结构存在显着差异:在正常儿童组中,拟杆菌(门、纲、目、科、属)及脆弱类杆菌丰度均较多;而在ASD儿童组,厚壁菌门、梭状芽胞杆菌(纲、目)、毛螺菌科、瘤胃球菌科、粪杆菌种、放线菌(门、纲)、双歧杆菌(目、科、属)丰度较多。②针刺干预前后肠道菌群存在差异:与针刺干预前相比,针刺干预后拟杆菌(门、纲、目、科、属),变形菌(门、纲)、交替单胞菌目、海原杆菌(科、属)丰度增多;放线菌(门、纲)、双歧杆菌(目、科、属)丰度减少。其中拟杆菌分别在门、纲、目、科、属丰度水平在针刺干预后发生显着变化,并趋向于正常儿童的菌群丰度水平。此外,针刺干预后,乳酸杆菌、厚壁菌门、梭状芽胞杆菌纲、瘤胃球菌科、罕见小球菌属丰度减少。③共筛选出五种与针刺效应密切相关的菌群,分别为拟杆菌门、拟杆菌属、双歧杆菌科、梭状芽胞杆菌纲,厚壁菌门。其中拟杆菌与针刺疗效呈正相关关系,而双歧杆菌科、梭状芽胞杆菌纲,厚壁菌门与针刺疗效呈负相关关系。实验研究:①三箱社交实验、旷场实验、水迷宫实验提示ASD模型小鼠具有明显的社交能力障碍、新鲜事物偏好障碍、探索能力障碍、刻板运动、空间记忆能力下降。电针足三里或百会均可改善上述功能障碍,同时,电针足三里组可显着提高ASD模型小鼠的运功能力,电针百会组可显着提高ASD模型小鼠的学习记忆能力;②ASD模型小鼠外周血清炎症因子TNF-α、IL-17a水平均显着升高,而电针百会或电针足三里均可下调ASD模型小鼠外周血清炎症水平,同时,电针足三里组的外周抗炎作用优于电针百会组;③AS D模型组小鼠海马区小胶质细胞活性升高,而电针百会或电针足三里均可抑制ASD模型小鼠海马区小胶质细胞活性,同时,电针足三里组抑制中枢炎症的作用优于电针百会组;④小鼠肠道菌群实验结果表明:1)在正常组小鼠中,拟杆菌(门、纲、目)、拟杆菌S24-7科丰度增多;而在模型组小鼠中,则表现为厚壁菌门、梭状芽胞杆菌(纲、目)、瘤胃球菌科等丰度增多。2)电针足三里组干预后拟杆菌(门、纲、目、科、属)、疣微菌(门、纲、目、科、属)、艾克曼菌属等菌群丰度水平增多。而电针百会穴则主要以拟杆菌S24-7科丰度增加为主。结论调肠治神法针刺结合常规教育康复训练能有效改善ASD儿童的临床症状,在认知、语言表达、理解、语言行为特征,模仿,情感表达等方面优于单纯教育康复训练。治疗过程中未出现不良反应。是孤独症医教综合治疗可行、可推广的方案。ASD儿童与正常儿童肠道菌群存在差异,调肠治神法针刺可良性调节ASD儿童肠道菌群。电针足三里可改善ASD模型小鼠行为学、肠道菌群紊乱、外周及中枢炎症水平。
周丛笑[4](2021)在《小儿运脾推拿法治疗孤独症谱系障碍的临床疗效及对肠道菌群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目的:1、探究以脾为核心创制的小儿运脾推拿法对孤独症谱系障碍核心症状及胃肠道症状的治疗效果。2、探究小儿运脾推拿法与中药运脾方联合使用对孤独症谱系障碍核心症状及胃肠道症状的治疗效果及对肠道菌群的影响。方法:本研究纳入2019年12月至2021年1月就诊于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儿科门诊,符合孤独症谱系障碍诊断标准,既往在专业医院明确诊断,且中医辨证为脾虚证的2~6岁患儿共24例,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予常规教育训练联合运脾方治疗。试验组在常规教育训练和运脾方治疗的基础上运用小儿运脾推拿法治疗,疗程12周。分别于第0周和第12周填写儿童孤独症评定量表(CARS)、孤独症行为量表(ABC)、罗马儿童GI障碍问卷和胃肠疾病中医症状评分表。试验组治疗前后留取大便检测肠道菌群。结果:符合要求并完成试验的患儿共19例,试验组8例,对照组11例。核心症状方面,两组治疗后CARS和ABC量表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ABC量表治疗前试验组总分47.25±10.65,对照组总分59.82±31.37;治疗后试验组总分37.00± 15.01;对照组总分45.82±25.34。组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在运动和自我照顾能力方面改善明显,组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在运动和交往能力方面改善明显,组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五因子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CARS量表评估治疗效果,试验组显效4例,有效2例,无效2例,有效率75.0%;对照组显效5例,有效4例,无效2例,有效率81.8%。对比治疗前后总分差异,试验组治疗前总分35.94±5.29,治疗后总分32.88±3.14;对照组治疗前总分43.36±4.86,治疗后总分32.23±5.16,治疗前后两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胃肠道症状方面,罗马儿童GI障碍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功能性便秘为最常见的功能性胃肠病共患亚型,另外还可见功能性腹痛、吞气症、非滞留性大便失禁等,同时也可见到多种功能性胃肠病亚型并存的情况。使用胃肠疾病中医症状评分表判断治疗后效果,试验组显效2例、有效6例;对照组显效1例、有效10例。两组治疗前后总分均较治疗前显着降低,试验组治疗前总分81.75±15.16,治疗后总分24.00±7.45;对照组治疗前总分67.91±12.31,治疗后总分26.45±7.06。组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肠道菌群方面,治疗后梭杆菌门和梭杆菌属丰度较治疗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ubdoligranulumvariabile治疗后丰度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以脾为核心创制的小儿运脾推拿法在治疗孤独症谱系障碍核心症状方面疗效不明显,在改善胃肠道症状方面具有显着的效果。小儿运脾推拿法联合运脾方及单用运脾方均可改善孤独症核心症状和胃肠道症状,提高自我照顾能力和运动能力。最常见的功能性胃肠病亚型为功能性便秘。小儿运脾推拿法和运脾方对脾虚型孤独症谱系障碍患儿核心症状与胃肠道症状的治疗机制可能与肠道中菌群丰度变化,改善肠黏膜屏障功能、激素的分泌与代谢并减轻肠道内免疫炎症反应的作用有关。
党清钟[5](2021)在《史正刚教授治疗儿童孤独症谱系障碍经验总结及用药规律研究》文中指出目的:通过数据挖掘技术分析史正刚教授治疗儿童孤独症谱系障碍(Autism spectrum disorder,ASD)的用药规律,以验证史正刚教授治疗儿童ASD的经验,为临床治疗ASD提供思路。方法:通过临床跟诊收集2018年11月至2021年1月于甘肃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名中医工作站史正刚教授门诊就诊的ASD病历资料,应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建立“史正刚教授治疗ASD数据库”,录入数据。利用该平台对高频药物及组合等规律进行分析,进一步归纳及验证史正刚教授治疗ASD的用药特色及经验,深入剖析史正刚教授治疗本病的独特理论及思想体系。结果:1.描述性分析:本研究纳入处方150首,涉及药物147味。主要常见的证型是肝郁脾虚证(32.7%)、脾虚证(14.0%)、肝胆郁热证(11.3%)、脾虚肝郁证(10.7%)、痰食互结证(10.7%)、风痰上扰证(8.0%)等。药性以温、寒、平为主,药味以甘、苦、辛为主,多归肝、脾、胃三经。使用频率在30%以上的药物共25味,其中消食药、安神药占比例较高。使用药物频次前10位由高到低依次是山楂、川牛膝、郁金、麦芽、谷芽、远志、夏枯草、石菖蒲、茯苓、白术。2.基于关联规则行组方规律分析:得出频次较高的药对有(1)山楂、川牛膝;(2)郁金、川牛膝;(3)山楂、麦芽;(4)谷芽、麦芽;(5)谷芽、山楂;得出药物组合关联规则38条,核心药物是山楂、川牛膝、谷芽、麦芽、夏枯草、远志、郁金、石菖蒲。基于改进互信息法得出9个关联药对,利用复杂熵聚类分析得出18个药物核心组合,基于无监督熵层聚类分析得到9个新组合。结论:1.史正刚教授将儿童ASD的病机归纳为“肝脾郁滞为本,风火痰食热夹杂为标”;主要证型可分为脾虚-肝郁-脾虚证型群、痰食互结证、风痰上扰证;治法以运脾调肝为主,临证中重视小儿生长如萌,脏气清灵的特点,用药审慎。2.运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挖掘分析史正刚教授治疗儿童ASD的用药规律,进一步印证了史正刚教授治疗儿童ASD重视脾运,善于调肝的特点。
徐影[6](2020)在《体育干预对改善自闭症儿童刻板行为的实证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重复刻板行为是自闭症的核心症状之一。重复刻板行为对自闭症儿童的学习和生活造成严重影响,减缓其行为社会化进程。本文主要研究体育干预对自闭症儿童重复刻板行为的影响,提供体育干预影响自闭症儿童刻板行为的基础理论和干预方法,进而有利于减轻自闭症儿童的刻板行为。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对自闭症儿童近10年的文献资料进行查阅,并整理分析及总结自闭症儿童干预的历程、方法和手段。通过专家访谈法对特教学校的管理人员和一线教师等进行访谈,近距离观察自闭症儿童,详细了解样本的状态及干预手段。采用实验法,对研究样本进行观察、干预并记录实验前中后研究样本刻板行为的变化,为实现自闭症儿童社会化提供建设性的意见,为改善自闭症儿童刻板行为提供科学的数据支撑。研究结论:(1)体育干预对改善YZH的击打脑袋、咬指甲、拒吃青菜、哼唱歌曲、睡前听歌和开灯睡觉的刻板行为有积极的影响且效果显着。(2)体育干预对改善SLY的抠手指、惧噪音、摆弄衣角、睡觉穿袜、躲目光和拍打身体的刻板行为有非常大的作用且效果显着。(3)体育干预对改善研究样本低水平刻板行为和高水平刻板行为都有良好的效果,其中对自伤行为、强迫行为、仪式行为、同一行为和狭窄行为的改善优于低水平的刻板行为。(4)目前长春市特教机构的体育教学场地有限,专业体育教师严重不足,体育教学时间不够,教学环境单一,体育教学内容没有针对性,家庭体育没有很好的发挥,这些因素在一定范围内影响体育干预改善自闭症儿童的重复刻板行为。研究建议:(1)训练前对自闭症儿童长期观察和陪伴有利于改善刻板行为训练的进程和效果,根据自闭症儿童学习效率低,建议针对某项刻板行为的训练时间为1年至2年。(2)高校开设智障人体育课程,扩大就业的范围,也更关注社会的弱势群体。(3)建议高校与特教机构建立沟通和培训机制,使高校教师最新研究成果在培训机构能够实施,也进一步提高特教教师的培训自闭症的技能和最新理念。(4)在安全的环境下,特教机构充分结合社区或周围院校的条件,为自闭症儿童创设丰富的体育教学环境。
陈志峰[7](2020)在《自闭症谱系障碍人士家庭的社会工作介入研究 ——以广州市为例》文中研究说明据推测,我国自闭症谱系障碍人士数量超过1000万,其中儿童超过200万。广州是自闭症谱系障碍干预最前沿的城市之一,也作为广东省内自闭症谱系障碍诊断和治疗资源聚集地。因此,本研究以广州市为例,了解和分析患者家庭的生存状态,审视贯穿生命周期的社会支持体系如何满足资源需求。同时,在我国,广州亦是社会工作专业服务前沿发展阵地,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投入位居前列。由此,本研究进一步探讨社会工作介入服务在社会支持体系中如何改善患者家庭生存状态。“生存”上,资源发展不及群体规模增长带来的供需矛盾可能进一步激化;“状态”上,处于不同生命周期阶段的患者家庭要面临精神、认知、经济、就业和双老困境,这些困境共同反映了基本生活保障和发展性上的现实需求。回应这些现实需求,广州市患者家庭各生命周期阶段基本上都有相应的正式社会支持,本文列举了公立医院、康复训练机构、学校教育支持体系、就业支持体系、“双老”家庭支持体系、家长组织等九类。朋辈、亲友、邻里和志愿者等较亲近患者家庭的非正式支持作为正式社会支持的重要补充。患者家庭的社会支持体系总体来说,资源虽种类丰富,但仍十分有限;资源在各生命周期阶段分布不均,并且不同阶段的支持体系间互动与转介是不顺畅的;政策补助主要通过正式社会支持实现。社会支持视角下患者家庭的社会工作介入服务是可行且必要的。为患者家庭提供社会工作介入服务的主要是社会工作服务机构。本文沿着从发现症状到老去的生命周期时间轴以及从微观服务到政策倡导归纳现有的社会工作介入服务板块,也体现了社会支持网络的运用。从服务成效可总结出社会工作介入服务对患者家庭生存状态的改善。目前服务存在着“社工不懂自闭症谱系障碍”“‘非社会工作’专业从业人员不懂社工”“服务微弱、松散而不成体系”等问题。美国在社会工作介入患者家庭的跨学科、跨系统和全年龄段服务理念值得借鉴。本文最后结合发展型社会政策理念,回到社会支持体系框架,讨论福利输送过程中如何优化对于处在各生命周期阶段的自闭症谱系障碍人士家庭的社会工作介入服务。
邹卓[8](2020)在《“家庭-游戏”模式对孤独症谱系障碍儿童社会性行为的干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索孤独症谱系障碍(ASD)儿童与家庭、父母的相互影响,对比“家庭-游戏”模式与常规康复训练的训练效果,观察评价两组患儿的社会性行为改善状况,探讨“家庭-游戏”模式的有效性及可行性,为患儿家庭提供可靠、有效的干预方法,减少家庭负担及父母心理压力。[方法]研究选取2018年5月~2019年5月期间于我科就诊的63例ASD儿童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实验组31例和对照组32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训练,包括应用行为分析疗法(ABA)、结构化教育(TEACCH),每次30分钟,每日2次,每周4次,持续8周。实验组采用“家庭-游戏”模式,对入组家长进行培训,培训课程参照孤独症三基干预法(BSR干预模式),结合“主要照护者技能培训(CST)”及交互模仿训练(RIT),采用“跟随-参与-模仿-等待-回应-跟随”的基本游戏原则,在家庭中进行康复训练,每日2小时,每周4次,持续8周。两组患者干预前后均进行社会性行为评估,包括儿童孤独症行为量表(ABC)、儿童孤独症评定量表(CARS)、改良婴幼儿孤独症量表中文修订版(M-CHAT)。[结果]1.两组患儿干预前ABC及CARS总分、M-CHAT总阳性项目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干预8周后,两组患儿的ABC及CARS总分、M-CHAT总阳性项目数与干预前相比,存在显着性差异(P<0.01)。3.干预8周后,实验组患儿ABC量表中交往、生活自理项目评分降低程度优于对照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CARS量表总分优于对照组,其中人际关系、模仿、与非生命物体关系、对环境变化的适应、焦虑反应及非语言交流优于对照组,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CHAT非核心项目数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干预8周后,对照组患儿ABC量表中语言、躯体运动评分优于实验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ARS量表视觉反应、近处感觉反应、语言交流、活动变化及智力功能优于实验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继续随访4周后,实验组患儿的ABC量表总分及各子项目得分与训练结束时相比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家庭-游戏”模式与常规康复训练均能提高ASD儿童社会性行为及同伴交往行为。与常规康复训练相比,“家庭-游戏”模式能改善患儿的交往、生活自理及环境适应能力,但在促进患儿的语言及认知功能,控制活动水平,增加患儿的危险意识等方面并没有常规康复训练的疗效显着。2.我们的研究显示父母陪伴对缓解患儿焦虑的情绪有明显作用,这与“家庭-游戏”模式更加注重家庭的作用,强调父母的有效陪伴及养育照护有关。因此,父母的陪伴及其自身的心理健康状况将直接影响训练效果,该模式在帮助患儿的同时,也强调给予父母一定的专业支持和帮助。3.运用“家庭-游戏”模式对ASD儿童进行家庭康复训练是安全、有效的,但对父母的文化程度、执行效果有一定要求,在实际运用过程中应与专业的康复训练相结合,共同促进患儿的社会性行为发展。
刘汇团[9](2019)在《调神针法为主治疗儿童孤独症的临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儿童孤独症(Childhood Autism,CA)也称为儿童自闭症(Infantile Autism,IA)、孤独症谱系障碍(Autism Spectrum Disorders,ASD),近几十年的研究表明,如果及早确诊ASD并进行合理系统化治疗,大部分患儿病情会有不同程度的改善。本研究在庄礼兴教授的指导下,采用调神针法联合应用行为分析疗法对ASD进行系统规范的治疗,期望能够在患儿大脑发育关键时期最大程度的帮助其康复,改善其临床症状,并通过数据分析挖掘调神针法在早期ASD干预治疗中的优势,继承和发扬导师治疗脑病的学术思想,以期能为东莞市妇幼保健院康复科就诊患儿及其家庭提供一种系统规范、安全有效针灸技术。方法:采用临床随机对照的研究方法,按照美国精神医学学会的《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五版(DSM-5)ASD的诊断标准对东莞市妇幼保健院康复科就诊患儿进行筛选,将符合纳入标准2岁~6岁ASD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单纯采取应用行为分析法(Application Behavior Analysis,ABA)干预治疗,每次治疗1.5h,每日1次,每周5次,5次后休息2日再继续治疗,20次为1疗程,每疗程间休息10天,连续治疗3个疗程;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联合调神针法治疗,调神针法治疗每日1次,每次60min,每周5次,5次后休息2日再继续治疗,疗程同对照组;两组于治疗的前、治疗后由康复科专业评估师运用采用孤独症行为量表(ABC量表)、儿童孤独症评定量表(CARS量表)对ASD患儿进行综合评定,根据治疗前后量表评分变化客观评价调神针法联合ABA治疗ASD的临床疗效,并以课题数据为基础总结分析调神针法治疗ASD的作用机制。结果:1.两组患者治疗前年龄、病程、ABC评分、CARS评分等资料,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具有可比性。2.两组经3个疗程治疗后ABC评分、CARS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同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其中观察组治疗后ABC评分、CARS评分、重度患儿比例较对照组明显低,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采用调神针法结合应用行为分析法较单纯采用应用行为分析法更能有效治疗ASD,更有助于改善患儿的核心症状。结论:1.采用调神针法结合应用行为分析法治疗儿童孤独症临床疗效肯定,且较单纯采用应用行为分析法更能有效改善儿童孤独症患儿核心症状。2.采用调神针法结合应用行为分析法较单纯采用应用行为分析疗法更能有效干预治疗重度儿童孤独症患儿,值得在康复门诊推广应用。3.结果表明早期应用调神针法干预治疗ASD临床疗效显着,在早期干预治疗儿童孤独症中具有一定的优势。
李媛媛[10](2019)在《口译动态RDA模型视角下自闭症项目交传口译实践报告》文中认为本文为一次会议口译的交传实践报告,所描述的任务为笔者在2018年为全球自闭症项目进行的口译工作。来自全球各地的自闭症专家进驻南昌慧聪自闭症康复中心培训,此次项目口译以日常看课、晚间培训、以及大会口译三种形式展开。由于时间和篇幅的限制,本文重点选取大会口译的讲话文本为案例分析对象,结合口译动态RDA模型理论进行分析。作为一名经验不足的在读口译专业的硕士研究生且为该大会的唯一译员,笔者在译前准备、翻译过程中遇到了很多困难和疑惑。口译实践需由一定的理论为指导,通过学习口译动态RDA模型理论,笔者的难题得以解答。在理论的指导下,口译过程也相对顺利。然而在译后回放录音阶段,笔者也发现了许多翻译上的不足与遗憾。本文将结合口译动态RDA模型理论(赖祎华教授,2012),基于笔者口译实践项目,介绍笔者翻译的译前准备、翻译过程以及译后的反馈与反思。同时利用口译动态模型理论中的关联理论(Relevance)、脱壳理论(Deverbalization)和顺应理论(Adaptation),对应口译过程展开案例分析研究。通过本次口译任务以及案例分析,得出以下发现:1.听辨和话语理解是口译任务的前提和基础;2.译语输出前的信息处理非常重要;3.译语表达应该流畅自然,顺应观众;4.口译动态RDA模型在口译过程中具有指导意义;5.译员在口译过程中具有主体性特征。
二、儿童孤独症行为训练效果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儿童孤独症行为训练效果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儿童孤独症患者的护理方案与效果(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护理方法 |
1.3 观察指标 |
1.4 统计学处理 |
2 结果 |
2.1 满意度 |
2.2 护理前后C A R S评分 |
2.3 儿童孤独症疾病知识家长掌握率、患儿住院时间 |
2.4 家属纠纷发生率 |
3 讨论 |
(2)联合应用听觉统合训练/家庭康复训练在儿童孤独症康复治疗中的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3 观察指标与评价标准 |
1.4 统计学方法 |
2.结果 |
2.1 两组治疗前后ABC评分比较 |
2.2 两组治疗前后PEP-3评分比较 |
2.3 两组ATEC评分比较 |
2.4 两组gesell评分比较 |
3.讨论 |
(3)调肠治神法针刺对孤独症儿童临床疗效及模型小鼠菌/脑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表 |
前言 |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
一、祖国医学对孤独症的认识 |
1 对病名的认识 |
2 对病因病机的认识 |
2.1 心气不足,邪乘于心 |
2.2 心火不足,肝木虚弱,心肺俱怯 |
2.3 禀赋(母气)不足,肾气亏虚 |
2.4 脾胃虚弱,清气不升 |
2.5 乳母五火遗热,闭塞气道 |
2.6 病后亡津,会厌干涸 |
2.7 气结痰凝,上蒙心窍 |
2.8 金石之药损伤 |
3 古籍记载疗法 |
3.1 早期经验,取类比象 |
3.2 脏腑辨证、灸药结合 |
3.3 从幼填补,母婴同治 |
4 当代中医治疗 |
4.1 从“脏”论治 |
4.2 从“痰”论治 |
4.3 从“肠”-“神”论治 |
4.4 中医心理治疗 |
5 传统针灸推拿疗法 |
二、现代医学对孤独症的研究进展 |
1 流行病学研究 |
2 ASD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
2.1 肠道微生物与ASD发生发展及行为严重性密切相关 |
2.2 异常的中枢及外周炎症过程可能是ASD的一个持续病因 |
2.3 中枢胶质细胞的过度激活,是ASD中枢炎症反应的重要标志 |
2.4 迷走神经介导微生物群和中枢神经系统交流,调控中枢炎症反应 |
2.5 针灸通过菌-肠-脑轴治疗孤独症的可能相关机制 |
3 治疗现状研究 |
3.1 药物治疗 |
3.2 应用行为分析治疗 |
3.3 感官刺激疗法 |
3.4 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 |
3.5 虚拟现实技术及人工智能运用 |
3.6 心理疗法 |
3.7 其它非药物疗法 |
4 总结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一、资料和方法 |
1 研究病例来源及分组 |
2 诊断标准 |
2.1 西医诊断标准 |
2.2 纳入标准 |
2.3 排除标准 |
2.4 病例剔除标准 |
2.5 随机方法及治疗分配 |
3 临床研究方案 |
3.1 治疗方案 |
3.2 疗程 |
3.3 观察内容 |
3.4 观测时点 |
3.5 疗效评价 |
3.6 安全性评价 |
3.7 统计分析 |
二、结果部分 |
1 基线资料的可比性分析 |
2 疗效分析 |
2.1 总体疗效比较 |
2.2 两组PEP-3积分比较 |
2.3 两组ABC积分比较 |
2.4 两组CARS积分比较 |
2.5 安全性分析 |
三、讨论 |
1. 调肠治神取穴组方分析 |
2. 针刺手法分析 |
3. 疗效分析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肠道微生物研究 |
引言 |
一、材料与方法 |
1. 试剂与设备 |
2. 实验方法 |
2.1 研究分组与样本采集方法 |
2.2 样本采集方法及时点 |
2.3 粪便内总DNA的提取及质量鉴定 |
2.4 16S rDNA技术分析粪便样品中肠道菌群结构与多样性变化 |
3. 结果 |
3.1 测序结果的丰富度与多样性分析 |
3.2 正常儿童与ASD儿童肠道菌群的差异 |
3.3 针刺组儿童治疗前后肠道菌群的差异 |
3.4 康复组儿童治疗前后肠道菌群的差异 |
3.5 相关性分析 |
三、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四部分 动物研究 |
引言 |
实验一 电针足三里对ASD模型小鼠行为学的影响 |
一、材料与方法 |
1.1 仪器设备 |
1.2 实验动物及分组 |
1.3 造模及干预 |
1.4 观察指标 |
1.5 统计学处理 |
二、实验结果 |
2.1 三箱社交实验 |
2.2 旷场实验 |
2.3 水迷宫实验 |
三、讨论 |
实验二 电针足三里对ASD模型小鼠外周炎症因子及海马区小胶质细胞活性的影响 |
一、材料与方法 |
1.1 仪器设备 |
1.2 动物分组、造模及干预 |
1.3 观察指标 |
1.4 统计学处理 |
二、实验结果 |
2.1 各组小鼠外周炎症因子TNF-α与IL-17a含量对比 |
2.2 各组小鼠海马区小胶质细胞活性对比 |
实验三 电针足三里对ASD模型小鼠肠道菌群的影响 |
一、材料与方法 |
1.1 仪器设备 |
1.2 动物分组、造模及干预 |
1.3 观察指标 |
1.4 肠道菌群检测 |
1.5 统计学处理 |
二、实验结果 |
2.1 测序结果的丰富度与多样性分析 |
2.2 正常鼠与ASD模型鼠肠道菌群的差异 |
2.3 模型组、百会组、足三里组肠道菌群差异分析 |
三、讨论 |
实验小结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4)小儿运脾推拿法治疗孤独症谱系障碍的临床疗效及对肠道菌群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文献综述 |
1 中医学对孤独症谱系障碍的认识及研究进展 |
1.1 病名溯源 |
1.2 病因病机及辨证思路 |
1.3 治疗进展 |
1.4 小结 |
参考文献 |
2 现代医学对孤独症谱系障碍的认识和研究进展 |
2.1 ASD的流行病学 |
2.2 发病机制 |
2.3 治疗 |
参考文献 |
前言 |
临床研究 |
第一节 研究方法 |
1 研究对象 |
2 研究方法 |
3 疗效评价 |
4 统计方法 |
5 质量控制 |
第二节 研究结果 |
1 一般资料 |
2 家族史、出生史及母孕产史 |
3 疗效评估 |
4 肠道菌群检测结果 |
第三节 讨论与分析 |
1 一般资料与病史分析 |
2 核心症状疗效分析 |
3 胃肠道症状分布及疗效分析 |
4 胃肠菌群结果分析 |
5 以脾为核心辨治ASD |
6 运脾方和小儿运脾推拿法 |
第四节 结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附录1 孤独症行为评定量表(ABC量表) |
附录2 儿童孤独症评定量表(CARS量表) |
附录3 罗马儿童GI障碍问卷 |
附录4 胃肠疾病中医症状评分表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5)史正刚教授治疗儿童孤独症谱系障碍经验总结及用药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第一部分 中医学对孤独症谱系障碍的认识及治疗 |
1 中医学对孤独症谱系障碍的认识 |
1.1 中医学基于发病原因对孤独症谱系障碍的认识 |
1.2 中医学基于临床表现对孤独症谱系障碍的认识 |
2 现代医家对孤独症谱系障碍的认识及治疗经验 |
2.1 现代医家对孤独症谱系障碍的认识 |
2.2 现代医家治疗孤独症谱系障碍经验 |
3.总结 |
第二部分 史正刚教授治疗孤独症谱系障碍的临证经验 |
1 史正刚教授对孤独症谱系障碍的认识 |
1.1 后天失养发病观 |
1.2 肝脾郁滞论 |
1.3 风、火、痰、食、热致郁说 |
2 史正刚教授对于孤独症谱系障碍的辨证治疗 |
2.1 脾虚-肝郁-脾虚证型群 |
2.2 痰食互结证 |
2.3 风痰上扰证 |
3 史正刚教授治疗孤独症谱系障碍的治法特点 |
3.1 重在运脾,善用调肝 |
3.2 小儿生长如萌,不宜过度 |
4 总结 |
第三部分 运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挖掘史正刚教授治疗儿童孤独症谱系障碍的用药经验 |
1.研究内容 |
1.1 研究对象 |
1.2 西医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2.研究方法 |
2.1 信息采集 |
2.2 数据处理 |
2.3 统计分析 |
3.结果 |
3.1 证型分析 |
3.2 药物频次、频率统计 |
3.3 药物四气五味归经分析 |
3.4 基于关联规则分析的组方规律分析 |
3.5 基于熵聚类的方剂组方规律分析 |
4.讨论 |
4.1 史正刚教授治疗儿童孤独症谱系障碍经验探讨 |
4.2 史正刚教授治疗儿童孤独症谱系障碍用药规律探讨 |
4.3 史正刚教授治疗儿童孤独症谱系障碍用药特色 |
第四部分 验案举隅 |
1 验案一 |
2 验案二 |
结语 |
1 结论 |
2 问题与展望 |
正文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儿童孤独症谱系障碍的中西医药物治疗 |
综述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校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6)体育干预对改善自闭症儿童刻板行为的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践意义 |
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2.1 国内关于自闭症研究评述 |
2.1.1 自闭症的定义 |
2.1.2 自闭症的致病原因 |
2.1.3 国内自闭症干预研究现状 |
2.1.4 关于刻板行为的研究 |
2.1.5 关于自闭症体育干预的研究综述 |
2.2 国外关于自闭症研究综述 |
2.2.1 自闭症的行为特征 |
2.2.2 国外关于自闭症干预的影响研究 |
2.3 国内外关于自闭症综述小结 |
3 研究设计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访谈法 |
3.2.3 观察法 |
3.2.4 实验法 |
3.2.5 数据统计法 |
3.3 概念界定 |
3.3.1 体育干预 |
3.3.2 刻板行为 |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
4.1 研究样本重复刻板行为频率分析 |
4.1.1 YZH重复刻板行为频次分析 |
4.1.2 SLY重复刻板行为频次分析 |
4.2 体育干预对研究样本重复刻板行为的影响研究 |
4.2.1 体育干预对研究样本刻板行为的影响研究 |
4.2.2 体育干预对研究样本自伤行为的影响研究 |
4.2.3 体育干预对研究样本强迫行为和仪式行为的影响研究 |
4.2.4 体育干预对研究样本同一行为和狭隘行为影响研究 |
4.3 影响体育干预改善研究样本刻板行为的因素分析 |
4.3.1 研究样本家长对体育干预改善刻板行为影响分析 |
4.3.2 特教学校的师资结构对自闭症刻板行为改善的影响 |
4.3.3 有效的体育教学时间对自闭症儿童刻板行为的影响分析 |
4.3.4 体育教学内容的适应性,采取因材施教的运动处方 |
5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附录 |
附录 A ABC刻板行为观察表 |
附录 B 研究样本刻板行为记录表 |
附录 C 《关于影响体育干预改善刻板行为调查表》 |
附录 D 《关于自闭症儿童干预方法的调研》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自闭症谱系障碍人士家庭的社会工作介入研究 ——以广州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绪论 |
(一)问题的提出 |
(二)研究背景 |
(三)研究意义 |
1、理论意义 |
2、实践意义 |
(四)文献述评 |
1、关于自闭症谱系障碍的研究 |
2、关于自闭症谱系障碍人士家庭社会支持的研究 |
3、关于自闭症谱系障碍群体社会政策的研究 |
4、自闭症谱系障碍人士家庭的社会工作介入研究 |
5、现有研究的简单评论 |
(五)研究方法 |
1、田野调研方法 |
2、文献分析方法 |
(六)研究思路与行文框架 |
二、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一)概念界定 |
1、自闭症谱系障碍 |
2、心智障碍 |
3、生存状态 |
(二)理论基础 |
1、社会支持与社会支持网络 |
2、社会政策与发展型社会政策 |
3、理论在本研究的运用 |
(三)本章小结 |
三、广州市自闭症谱系障碍人士家庭的现状分析 |
(一)广州市自闭症谱系障碍群体现状概述 |
(二)广州市自闭症谱系障碍人士家庭所面临的困境 |
1、精神困境 |
2、认知困境 |
3、经济困境 |
4、就业困境 |
5、双老困境 |
(三)本章小结 |
四、广州市自闭症谱系障碍人士家庭的社会支持体系现状分析 |
(一)正式社会支持 |
1、公立医院 |
2、康复训练机构 |
3、学校教育支持体系 |
4、就业支持体系 |
5、“双老家庭”支持体系 |
6、家长组织 |
7、基金会 |
8、广州市少年宫 |
9、媒体 |
(二)非正式社会支持 |
1、朋辈 |
2、亲友 |
3、邻里 |
4、志愿者 |
(三)本章小结 |
五、广州市自闭症谱系障碍人士家庭的社会工作介入服务现状与成效分析 |
(一)社会工作介入服务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
1、必要性 |
2、可行性 |
(二)社会工作服务机构 |
1、提供康复训练的社会工作服务机构 |
2、社工服务站项目 |
(三)社会工作介入服务的基本现状 |
1、介入服务提供现状 |
2、总结当前的角色定位 |
(四)社会工作介入服务的成效与改善患者家庭生存状态 |
1、提供就近方便的直接服务解急时难 |
2、直接服务助患者适应所在安置环境 |
3、在服务对象系统中改善康复环境 |
4、介入目标系统中营造关爱和接纳环境 |
5、在托养环境中满足发展性需求 |
(五)社会工作介入服务存在的问题 |
1、社工不懂自闭症谱系障碍 |
2、自闭症谱系障碍领域“非社会工作”专业从业人员不懂社工 |
3、社会工作介入服务微弱、松散而不成体系 |
(六)本章小结 |
六、社会工作介入自闭症谱系障碍人士家庭的美国经验分析 |
(一)跨学科合作模式 |
(二)社会工作介入概述 |
(三)社会工作介入服务 |
1、学前教育 |
2、中小学教育 |
3、过渡年龄段后 |
(四)对中国的启示 |
(五)本章小结 |
七、自闭症谱系障碍人士家庭社会工作介入服务的完善建议 |
(一)设立专项服务项目,从试点开始 |
(二)对提供康复训练服务的社会工作服务机构相关认证与管理 |
1、机构层面 |
2、师资方面 |
(三)社会工作介入服务与学校教育体系的衔接 |
(四)社会工作介入服务与就业支持体系的衔接 |
(五)社会工作介入服务与安置养护支持体系的衔接 |
(六)社会工作服务机构的社会融合宣传教育 |
(七)发展型社会政策倡导 |
(八)本章小结 |
结论 |
(一)研究总结 |
(二)研究反思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8)“家庭-游戏”模式对孤独症谱系障碍儿童社会性行为的干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儿童孤独症行为量表(ABC) |
附录二 儿童孤独症评定量表(CARS) |
附录三 改良婴幼儿孤独症量表中文修订版(M-CHAT) |
附录四 家庭情况调查问卷(Ⅰ-Ⅱ) |
附录五 知情同意书 |
综述 |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9)调神针法为主治疗儿童孤独症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研究 |
第一节 现代医学对儿童孤独症的研究概况 |
一、流行病学研究 |
二、病因学研究 |
三、诊断标准 |
四、评估量表 |
五、治疗 |
第二节 中医学对儿童孤独症的研究概况 |
一、中医学对儿童孤独症的认识 |
二、中药治疗儿童孤独症的研究 |
三、针灸治疗儿童孤独症的研究 |
四、调神针法概述 |
第二章 临床研究 |
第一节 临床资料 |
一、病例来源 |
二、诊断标准 |
三、纳入标准 |
四、排除标准 |
五、脱落标准 |
第二节 研究方法 |
一、随机分组方法 |
二、治疗方案 |
三、针刺意外的处理及注意事项 |
四、观察指标及疗效评价 |
五、统计学方法 |
第三节 研究结果 |
一、两组孤独症患儿治疗前一般资料比较 |
二、两组孤独症患儿治疗前后ABC评分、CARS评分、患病轻中重比例比较 |
第三章 讨论 |
第一节 调神针法联合ABA治疗儿童孤独症的临床疗效分析 |
第二节 调神针法治疗儿童孤独症的作用机制 |
第三节 调神针法在早期干预治疗儿童孤独症中的优势 |
第四节 本课题创新点 |
第五节 本课未来展望与不足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附件 |
(10)口译动态RDA模型视角下自闭症项目交传口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Chapter 1 Introduction |
1.1 Research Background |
1.2 Brief Introduction of the Global Autism Project |
1.3 Structure of the Report |
Chapter 2 Description of the Interpreting Task |
2.1 Preparation before the Interpretation |
2.2 Interpreting Process |
2.3 Evaluation and Self-reflection of the Interpreting Task |
Chapter 3 Interpreting Dynamic RDA Model |
3.1 Connotations of the letter R |
3.2 Connotations of the letter D |
3.3 Connotations of the letter A |
Chapter 4 Case Study under Interpreting Dynamic RDA Model |
4.1 Sample Cases under Interpreting Dynamic RDA Model |
4.2 Improvement under the Interpreting Dynamic RDA Model |
Chapter 5 Conclusion |
5.1 Findings through the Interpreting Task |
5.2 Limitations of this Report |
5.3 Future Expectations |
Acknowledgements |
References |
Appendix 1 Vocabulary for Applied Behavior Analysis |
Appendix 2 Transcript of the Interpreting |
四、儿童孤独症行为训练效果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儿童孤独症患者的护理方案与效果[J]. 黄菲. 中国医药指南, 2021(35)
- [2]联合应用听觉统合训练/家庭康复训练在儿童孤独症康复治疗中的效果研究[J]. 施慧玲,刘颖,庄春雨. 中国医学文摘(耳鼻咽喉科学), 2021(05)
- [3]调肠治神法针刺对孤独症儿童临床疗效及模型小鼠菌/脑效应研究[D]. 陈栋.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4]小儿运脾推拿法治疗孤独症谱系障碍的临床疗效及对肠道菌群的影响[D]. 周丛笑.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8)
- [5]史正刚教授治疗儿童孤独症谱系障碍经验总结及用药规律研究[D]. 党清钟. 甘肃中医药大学, 2021(01)
- [6]体育干预对改善自闭症儿童刻板行为的实证研究[D]. 徐影. 吉林大学, 2020(08)
- [7]自闭症谱系障碍人士家庭的社会工作介入研究 ——以广州市为例[D]. 陈志峰.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3)
- [8]“家庭-游戏”模式对孤独症谱系障碍儿童社会性行为的干预研究[D]. 邹卓. 昆明医科大学, 2020(02)
- [9]调神针法为主治疗儿童孤独症的临床研究[D]. 刘汇团.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9(08)
- [10]口译动态RDA模型视角下自闭症项目交传口译实践报告[D]. 李媛媛. 南昌大学, 201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