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健身指导员的素质要求及其培养(论文文献综述)
孙艺宁[1](2020)在《黑龙江省滑雪社会体育指导员培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文中研究表明滑雪社会体育指导员作为指导大众滑雪的群体,其在社会中所受到的关注度日渐提升,作为滑雪场与游客之间的纽带,在滑雪产业中的作用也越来越凸显。黑龙江省作为冰雪体育大省,如何解决滑雪社会体育指导员培养存在的问题,对提升黑龙江省滑雪社会体育指导员整体水平和质量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统计分析法、专家访谈法等方法,以黑龙江省滑雪企业、相关院校、培训机构为研究对象,重点研究黑龙江省滑雪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培养现状、存在的问题及成因,提出滑雪社会体育指导员人才培养有效途径的建议,以期提高黑龙江省滑雪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的整体水平,促进黑龙江省滑雪产业的发展。
白浩江[2](2020)在《大同市滑雪社会体育指导员培养现状调查研究》文中提出培养滑雪社会体育指导员是国家冰雪战略发展的需要,对普及、提高大众滑雪运动水平,促进滑雪运动开展,推动全民健身发展和健康中国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采用实地考察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文献资料法等研究方法,对大同市培养滑雪社会体育指导员的现状进行调查研究认为:1.大同市现有3所滑雪场,仅有2所雪场主要以自营方式培养滑雪社会体育指导员,但由于雪场领导重视程度不够,雪场规模、造雪面积、雪道长度和雪道条数等条件限制,制约了大同市滑雪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培养。2.山西省滑雪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培养是根据地方的实际需要,主要以自营方式培养滑雪社会体育指导员。大同市滑雪社会体育指导员培养主要由滑雪场的滑雪学校和第三方培训机构两类组织负责。3.大同市滑雪社会体育指导员数量较少,约占全体社会体育指导员的3.80%。结合雪场客流量推算,2所雪场预计还需要培养133名指导员。培养的滑雪社会体育指导员性别比例约为4∶1,男女比例失衡,18-25岁的指导员占比65.99%,年龄结构呈现年轻化。高中及以下学历和专科学历的指导员共占比44.67%,指导员队伍学历水平有待于进一步提升。4.大同市培养的滑雪社会体育指导员执教年限较短,专职、兼职指导员比例约为10∶1,比例不合理。单板滑雪与高山滑雪社会体育指导员比例约为1:2,单板滑雪指导员数量较少。无等级证书的指导员占比70.05%,无证上岗现象严重,雪场对国职滑雪社会体育指导员证书认可度不高。5.大同市滑雪社会体育指导员培养目标不够明确,具有多规格性。培养师资由雪场中、高级滑雪社会体育指导员担任,培养课程设置不够全面,以初级滑雪技术体系为主,雪场对滑雪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培养实践环节课时安排较少,培养评价体系不健全且对理论考核没有充分重视。
尚学阎[3](2020)在《社会需求导向下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的开办主要是适应我国社会体育产业的发展而被国家教育部列入本科专业目录的,面对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面对人们对健康的需要,面对人们不断升级的健身服务需求,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承载了我国全民健身计划实施和推进的重担。但由于社体专业开办时间较短、发展速度快、规模扩展广等时代原因,导致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不甚满意的结果。为了解社会对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人才需求与学校人才培养之间的差距,分析社体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探索社会对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人才的供需矛盾,本研究从不同类型高校办相同专业特色不同的角度探索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人才的社会适应性。通过运用专家访谈、问卷调查和文献梳理研究等方法,并从全国开设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的高校中选取了九所院校的培养计划。对国内外关于社会体育发展及社体专业的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及学生的就业情况方面的研究进行了概述。对我国社体专业人才培养中涉及的培养目标、培养规格、课程设置情况和学生教学实践等内容进行了分析和调查。并对学生培养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和探讨得出以下结论:(1)各大院校社体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培养目标、培养规格与要求、课程开设等方面均符合国家培养标准,在培养方案制定上显现出精细化发展,在培养方式上,也越来越注重实践教学。(2)在课程方面,除了教育部规定必须开设的课程,学校想办法于开设社会热门专项、学校特色专项等来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部分学校利用提高选修课程的比例来满足学生对课程的多样化需求。(3)在就业方面,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事企业单位对毕业生的能力要求越来越高,学生就业方向朝着多元化方向发展。但学生就业意识薄弱现象仍然存在,部分学生眼高手低,不愿意去中小型企业工作,对自己的职业生涯缺乏规划。(4)在实践能力教育方面,学校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朝着校企联合培养方向发展。学生的实习教育制度有待加强和规范。(5)部分学生的个人能力培养意识方面较为薄弱,在实践活动方面更倾向于“兼职性”的活动,忽视了学校的实践活动教育。根据研究结果存在问题提出了相对的建议:改善培养目标、改革课程设置、加强对学生的就业指导,加大教学基础设施建设;校企联合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学生个人要建立自我能力培养意识明确职业生涯目标;提升就业能力注重自身专业能力、培养积极发展个人实践能力。
赵少聪[4](2018)在《北京市体育健身团队负责人群体特征与胜任力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全民健康是实现“中国梦”的基础,《“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提出要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基层群众体育是我国体育事业的根本,做好基层群众体育,才能保证我国体育事业健康发展,体育健身团队是基层体育组织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全民健身运动开展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体育健身团队负责人是体育健身团队的灵魂,其工作能力直接影响体育健身团队的发展与消亡,研究体育健身团队负责人对体育健身团队发展,对全民健康有重要意义。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调查法、数理统计法等对北京市体育健身团队负责人群体特征和胜任力进行研究,调查分析了北京市体育健身团队负责人的群体特征,构建体育健身团队负责人胜任力特征模型,编制体育健身团队负责人胜任力测评问卷,测评北京市不同群体体育健身团队负责人胜任力发展水平差异,主要结论有:1.北京市体育健身团队负责人具有以下特征:(1)人口学特征:女性多男性少;老年人多年轻人少;高学历占比小;婚姻稳定,有配偶居多;中低收入多。(2)体育背景特征:锻炼年限较长、运动技能较好、科学健身知识掌握较好、国家级社会体育指导员少。(3)团队管理背景特征:有过团队管理工作经历占比少;工作年限较长;内在需求为工作主要动机;工作满意度较高。2.体育健身团队负责人胜任力模型理论上概括了体育健身团队负责人的胜任特征,构建的体育健身团队负责人胜任力模型包括15项特征,通过聚类为:管理能力、领导能力、服务能力、沟通能力、责任意识、个人特质6个胜任特征群。3.编制的《体育健身团队负责人胜任力测评问卷》包含6个维度,49个项目。通过跨样本检验证实:(1)问卷区分度良好。(2)问卷信度较高:内部一致性信度系数、折半信度、重测信度分别为0.950、0.919、0.896。(3)问卷效度良好:内容效度合理;结构效度理想;实证效果良好。因此,认为是一份理想、有效、可靠、可推广的问卷。4.北京市体育健身团队负责人整体胜任力水平较高;人口学特征表现为:地域、收入对胜任力水平没有影响;女性胜任力水平高于男性;单身(含丧偶、离异)和已婚胜任力水平高于未婚;受教育程度越高胜任力水平越高。体育背景特征表现为:社会体育指导员等级越高胜任力水平越高。管理背景特征表现为:开展不同项目类型胜任力水平没有差异;优秀健身团队胜任力水平高于普通健身团队;在一定范围内,团队规模越大负责人胜任力水平越高,担任负责人年限越长胜任力水平越高;不同职业负责人胜任力水平存在差异,有过团队管理工作经历的负责人胜任力水平更高。
舒云久[5](2016)在《移动互联下我国社会体育指导员岗位素质基因谱的构建》文中研究指明我国实行社会体育指导员制度及标准二十多年来,也正是全球转型进入到移动互联时代。移动互联是国家战略要求深入各方面运用,经过互联网+各行业的实践,越来越证实各行业的岗位素质有新的要求。同时,在新常态下显示了社会体育指导员现场的面对面组织管理和指导方式越来越不能满足人们多层次、多样化的健身需求,说明对社会体育指导员岗位素质的要求也要顺应社会转型而变化。目前关于对移动互联背景下我国社会体育指导员岗位素质或基因研究比较薄弱,研究报道甚少。目的:为了使社会体育指导员充分运用移动互联平台,更好地为全民健身服务,提升社会体育指导员全民健康服务能力,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构建移动互联下我国社会体育指导员岗位素质基因谱,对于在新常态下国家将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积极倡导全民健康生活,使社会体育指导员能够为全民健康更好的服务具有重要意义。方法:(1)采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和因子分析法等方法,根据国内外体育指导员的国家职业标准和当今一些行业在移动互联环境下对岗位素质的要求,结合我国社会体育指导员实际和文献资料,初设移动互联下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岗位品质、技术、技能、行为4个一级指标,10个二级指标,61个三级指标的岗位素质指标体系。(2)采取1对1地与社会体育指导员交流,有条件的选择社会体育指导员进行网络答卷。整个过程充分运用移动互联平台,获得了54份有效数据。运用SPSS22.0统计软件对有效数据采用因子分析法进行总体和各维度的信度分析的α系数均大于0.9,说明本研究问卷的信度非常好;效度分析的KMO值均在0.85以上,显着性检验的Sig值均小于0.05,说明本研究效度高、各变量之间相关性强。运用因子分析的主成分分析法和定权法进行分析、处理,最终构建了社会体育指导员岗位素质基因谱,并对每个岗位素质基因为方便对社会体育指导员的评价、考核、培训等进行了行为描述。结果:(1)构建的岗位素质基因谱非常直观地显示了由岗位品质、岗位技术、岗位技能和岗位行为四个层面的9个维度45个素质基因组成,四个层面占的权重分别为22.13%、21.71%、19.64%、36.52%,同时展现了每个层面包括的维度和基因以及它们的权重。也说明了对社会体育指导员进行培训、职业鉴定、评价、考核,应加强岗位行为、岗位品质两个维度方面的素质基因要求。(2)构建的素质基因谱也非常直观详细地显现了由岗位素质的45个素质基因作为基因表达,其每个素质基因的权重各不相同。从图谱表达来看,社会体育指导员服务意识素质基因是处于首要的重要位置,其自信力基因的权重达到15.91%、细心15.79%、热心15.31%;然后是在线引导能力要比较强,AR动作13.72%、E订场地13.50%、大数据指导13.35%;互联交流平台运用能力要比较熟练,移动互联和智能手机都是13.51%、互联网+13.41%;以及需要具有强烈的责任心(13.70%)等。这些基因既有易于培训的在线引导能力、平台运用能力,又有难于培养的服务意识和形象保持的基因,但都是一个社会体育指导员首先必须具备的岗位素质基因。结论:(1)移动互联下社会体育指导员岗位素质基因谱由4个层面9个维度45个素质基因组成,其中包括很多在移动互联下要求具备的素质在过去是没有的,它们共同表达了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全民健身服务能力。(2)社会体育指导员在移动互联下每个岗位素质基因的权重是不一样的,它们共同组成素质基因谱。在移动互联环境才具有的素质基因所占权重比较大,明显高于许多线上线下都需具备素质基因的权重。(3)在移动互联环境与非移动互联环境下相比,岗位素质图谱的差别比较大,所以在移动互联下评价社会体育指导员需具备的岗位素质能力,首先从岗位行为和岗位品质方面来评价。最后总结了研究的创新之处,又提出了研究存在的不足,并展望了该研究方向可以进一步拓展的方面。对移动互联下我国社会体育指导员岗位素质基因以评价谱和图谱的形式构建,有利于检测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已具备的岗位素质,评价已达到的素质能力,以及用于考核、传承、针对个体选择培训内容等。同时,丰富了素质模型研究领域的内容,为今后研究移动互联下社会体育指导员岗位素质基因谱奠定了基础,为新常态下对社会体育指导员的评价、考核、培训提供非常有价值的参考,对于其它职业、其它行业有关素质模型研究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程惠[6](2015)在《中国等级健身指导员培训模式的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文中认为现在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健身锻炼行列中,不同年龄段的人锻炼方式不一:青少年儿童的体育课,成年人倾向于健身俱乐部,老年人的广场舞。现在,体育健身已经成为了一种目的性比较强的并且具有组织性地活动。对于成年人的健美体型、老年人增强体质、延缓衰老。相比较于竞技体育夺取比赛成绩、取得好名次以及实现个人功利的目的,健身体育则是以增强体质和健康水平、提高生活质量、谋求身心愉悦、延年益寿、提高劳动和工作的效率为主要目的。顺应人们迫切的健身需求,健身俱乐部也迅速的发展起来,逐步从萌芽、探索阶段向专业化、产业化和市场化方向发展。在健身俱乐部进行锻炼和接受科学系统的健身指导已经成为当前人们的主流健身方式。健身指导员在健身俱乐部起着重要的作用,是消费者的指导者,更是主要依赖对象,作为俱乐部中心骨干队伍,是推动健身市场发展的关键。因此,他们的发展状况引来了很多人的关注。因此,健身指导员的发展状况引来了很多人的关注。本文通过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专家访谈法、参与式观察法、数据采集分析对2000年到2013年参加中国健美协会举办的中国等级健身指导员培训的人员进行调查分析。结果表明:(1)中国健身俱乐部发展较早并在建立俱乐部的同时增加了健身教练员的培训,并且通过市场化的运行取得了一定成效,吸纳了大批学员。但从整体上看:各级教练占比失衡,一级教练指导员所占比例最多;从教练性别结构上看:男性学员所占比例过大。性别和等级的结构差异及不合理导致等级健身指导员的培训和发展受到一定的客观性限制。(2)在健身俱乐部中,员工流动量大,随着年轻人的加入,俱乐部专兼职的健身指导员的年龄都较小、年轻健身指导员尤其是男性年轻指导员占据指导员队伍的主流。指导员性别比例和健身学员性别比例开始出现不协调,这种不协调在一些大城市中尤为明显。在传统呢观念和心里因素的双重影响下,指导员性别问题已成为发展等级健身指导的必须解决因素。(3)虽然在健身俱乐部工作的员工年龄都趋于年轻化,但是参加健身指导员培训的学员文化水平呈现逐年上升趋势。根据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参加培训大专、本科学历的学员具占比例较大,健身指导员专业化和高水平化趋势逐步显现。(4)健身指导员职业化问题突出。兼职指导员在一定程度上极大缓解了俱乐部人力资源的紧张,但同时也对健身指导质量和受众人数形成负影响。兼职指导员缺乏精力、耐心,指导不专业等问题成为俱乐部投诉的主要内容。由此得出:建立职业化的健身指导员队伍刻不容缓。建立健身指导员资格标准、定期进行专业技能的培训和考核,及时调整专兼职指导员的代课比例,应当成为下一阶段发展的主要内容之一。(5)健身指导理论水平和实际操作水平存在差异。虽然健身指导员的文化水平和学历逐年上升,但缺乏在实际中的指导,导致高校毕业生在进行健身指导时无法有效的将理论知识和实际健身指导结合,导致民众对健身指导员的认知度不高,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健身指导员的职业化发展和高校毕业生参加健身指导员的积极性。(6)职业执教时间普遍少于3年。执教时间普遍偏低使的指导员队伍无法积累丰富的指导经验,而进一步使指导员职业化发展受阻。主要与等级健身指导员队伍年轻化以及相关部门和健身俱乐部对其的管理和扶持意识较弱有关。(7)先培训后从业和先从业后培训现象同时存在,并且先从业后培训占绝大多数。先从业后培训的现象造成大多数从业指导员缺乏必要的实践知识和实践经验,并且后期培训无法保证培训质量和次数,从而使指导员队伍在后期的发展上无法及时获得知识补充和技能更新,阻碍了健身指导员队伍的健康发展。(8)巡场指导员的工资普遍较低。低工资必然导致低积极性,低积极性可能导致健身指导员在学习期间的学习质量和他们在健身行业工作的稳定性遭到破坏。(9)不同项目的健身指导员指导水平和受欢迎程度而不同。优秀的专职私人教练员周课时数多,指导工作时间较长,所授项目较受欢迎。而年轻、缺乏经验的指导员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受欢迎程度较低,同时授课积极性也较低。(10)兼职指导员在多家俱乐部同时授课现象严重,且并未签订劳动合同。缺乏精力、时间、法律等方面的保障导致指导员在继续教育方面没有明确的时间点和发展规划。从而严重影响了指导员队伍的发展。应加强对指导员客串代课和兼职代课的管理力度,建立符合规定的制度体系。
黄志锋[7](2014)在《我国健身指导员队伍现状与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当前我国健身指导员无论是数量、质量及等级结构,与当今社会对该行业的需求极不对称,社会需求差距较大;这里面存在着年龄问题,专业知识问题,及本行业工作经验问题;同时从数量上看,专职人员少,有指导员称号的很少,指导力量相对薄弱,健身指导员行业需进一步发展,培训体制和人民的意识有待进一步提高。
刘洋[8](2013)在《残疾人体育健身指导员知识结构的探索》文中研究表明为了促进残疾人体育事业的发展,建立科学合理的残疾人体育健身指导员知识结构体系,培养一批优秀、合格的残疾人体育健身指导员,本研究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探索性因素分析等方法,探索了我国残疾人体育健身指导员所需要的知识指标,拟建构了残疾人体育健身指导员知识结构。同时对第三期国家残疾人体育健身指导员师资培训班学员进行了人口统计学分析,并与北京体育大学康复、教育专业学生对残疾人体育健身指导员知识指标的重要性认识进行了比较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我国残疾人体育健身指导员知识结构包括3个层次的共113个指标。其中共有13个二级指标和99个三级指标。2.指导员与学生对知识指标的重要性认识程度趋势一致,知识指标对指导员与学生具有普适性;3.残疾人体育健身指导员与学生对知识指标重要性认识都很高的二级知识指标是:“人类发展”、“运动科学”、“人群的特殊性(常见)”、“交流方面”和“职业准则”。说明他们对这5个指标的认同度都是一致的,并且认为这5个指标都很重要。4.不同性别、年龄、学历、专业、工作年限、工作性质的残疾人体育健身指导员对知识指标重要性认识上不存在差异。建议本研究所建立的我国残疾人体育健身指导员知识结构体系,作为残疾人体育健身指导员岗位培训课程的参考依据。同时,建议相关部门从宏观上完善残疾人体育健身体育指导员性别、年龄、学历结构和指导员等级结构,使其更加趋于合理化。并为残疾人体育健身指导员适当增加培训班的数量,为其创造继续学习和深造的机会,满足残疾人体育健身指导员继续学习的需求;在有条件的高校设置残疾人体育专业,开设残疾人体育健身相关课程,关注残疾人体育前沿知识,开展残疾人体育相关科研工作,培养残疾人体育健身指导员,以缓解目前我国残疾人体育健身指导员数量少,知识水平较低的现状。
阿依古力牙生,热依汗伊大伊[9](2012)在《试论乌鲁木齐市健美操指导员的素质》文中研究表明健美操指导员队伍更需要由能力、专业突出与品德高尚的人组成。本文就健美操指导员的素质及其培养问题作一些探讨,为健美操指导员素质的提高提供参考依据。
周瑞霞[10](2011)在《济南地区健身俱乐部健身指导员的现状及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以济南地区健身俱乐部指导员为研究对象,运用问卷调查法、专家访谈法和文献资料法,对俱乐部指导员的年龄结构、学历层次、指导授课、流动及受培训等情况进行调查研究,分析并发现其存在的问题,提出完善健身俱乐部指导员队伍建设的改革建议,为相关部门改进和加强对健身培训市场行业的组织监管,也为高等体育院校的专业课程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二、健身指导员的素质要求及其培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健身指导员的素质要求及其培养(论文提纲范文)
(1)黑龙江省滑雪社会体育指导员培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一)国内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二)国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三、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四、创新点 |
第一章 滑雪社会体育指导员及其培养的内涵和作用 |
第一节 滑雪社会体育指导员基本内涵及分类 |
一、滑雪人才的内涵 |
二、滑雪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内涵及其分类 |
第二节 滑雪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地位和作用 |
一、滑雪者与滑雪场联系沟通的纽带 |
二、客户滑雪体验值及安全的保障 |
三、滑雪场最核心的岗位 |
第三节 滑雪社会体育指导员能力与素质及其培养手段 |
一、滑雪社会体育指导员的职业能力和素质 |
二、滑雪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培养途径和手段 |
三、滑雪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培训要点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黑龙江省滑雪社会体育指导员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
第一节 黑龙江省滑雪社会体育指导员培养现状 |
一、院校培养现状 |
二、培训机构培养现状 |
第二节 黑龙江省滑雪社会体育指导员培养存在的问题 |
一、培养规模未满足产业需求 |
二、人才培养学历层次不高 |
三、职业能力及素质培养不到位 |
四、人才队伍稳定性问题未能解决 |
第三节 黑龙江省滑雪社会体育指导员培养存在问题的原因 |
一、政策保障条件及培养动力不足 |
二、缺少学历提升的渠道 |
三、人才培养体系不健全 |
四、职业发展教育缺失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黑龙江省滑雪社会体育指导员培养的对策 |
第一节 加强政府引导与扶持力度 |
一、激活培养机构人才培养活力 |
二、加强学历提升的政策支持力度 |
第二节 整合优质教育资源 |
一、建立行业指导和交流平台 |
二、提高国际视野和冬奥视野 |
第三节 提升专业建设水平 |
一、构建规范的滑雪专业群和体系 |
二、促进专业人才提升 |
三、优化教学内容与模式 |
第四节 强化职业发展教育培养 |
一、健全职业发展教育体系 |
二、注重四季运营技能培养 |
三、加强创新创业教育 |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2)大同市滑雪社会体育指导员培养现状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1.1 培养滑雪社会体育指导员是国家冰雪战略发展的需要 |
1.1.2 培养滑雪社会体育指导员有利于促进全民健身和健康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任务 |
1.4 文献综述 |
1.4.1 滑雪社会体育指导员的概念、类型和功能 |
1.4.2 我国滑雪社会体育指导员培养现状综述 |
1.4.3 国外培养滑雪指导员的相关研究 |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2.1 文献资料法 |
2.2.2 实地考察法 |
2.2.3 问卷调查法 |
2.2.4 数理统计法 |
2.2.5 访谈法 |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
3.1 大同市培养滑雪社会体育指导员雪场基本情况 |
3.2 大同市培养滑雪社会体育指导员的组织机构 |
3.3 大同市近三年培养的滑雪社会体育指导员情况调查 |
3.3.1 雪场客流量与滑雪社会体育指导员数量对比关系 |
3.3.2 滑雪社会体育指导员性别、年龄和学历情况 |
3.3.3 滑雪社会体育指导员执教年限和工作性质情况 |
3.3.4 滑雪社会体育指导员指导项目和技术等级情况 |
3.4 大同市滑雪社会体育指导员培养模式 |
3.4.1 大同市滑雪社会体育指导员培养目标 |
3.4.2 大同市滑雪社会体育指导员培养规格 |
3.4.3 大同市滑雪社会体育指导员培养过程 |
3.4.4 雪场对滑雪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培养评价 |
4 结论与建议 |
4.1 结论 |
4.2 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件 |
(3)社会需求导向下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2 文献综述 |
2.1 关于社体专业人才培养的概念阐述 |
2.1.1 人才的概念 |
2.1.2 专业人才 |
2.1.3 社会体育 |
2.1.4 人才培养 |
2.1.5 社体专业人才培养 |
2.1.6 社会需求介绍 |
2.2 有关国内社体专业人才培养及相关研究 |
2.2.1 有关国内社会体育发展历程 |
2.2.2 有关国内社体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方面的研究 |
2.2.3 有关国内社体人才培养课程设置方面的研究 |
2.2.4 有关国内社体人才需求现状方面的研究 |
2.2.5 有关国内社体专业人才就业现状相关研究 |
2.3 有关国外社体人才培养发展现状 |
2.3.1 有关国外社会体育发展方面有关研究 |
2.3.2 有关国外社体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研究 |
2.3.3 有关国外社体专业课程设置研究 |
3 研究对象和方法 |
3.1 研究对象和调查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专家访谈法 |
3.2.3 问卷调查法 |
3.2.4 数理统计法 |
4 结果与分析 |
4.1 社体专业学生培养现状分析 |
4.1.1 各大高校社体专业培养目标分析 |
4.1.2 各大高校社体专业的培养培养规格与要求分析 |
4.1.3 各大高校社体专业的课程开设情况分析 |
4.1.4 毕业生就业岗位和在校学生就业意向分析 |
4.1.5 毕业生的就业影响因素分析 |
4.2 社会需求与社体专业能力需求分析 |
4.2.1 事企业单位与毕业生就业能力基本要素需求对比分析 |
4.2.2 事企业单位与毕业学生基本技能与实践能力需求对比分析 |
4.2.3 事企业单位与毕业生专业技能能力需求对比分析 |
4.2.4 事企业单位与已毕业学生职业价值与素养能力需求对比分析 |
4.3 社体专业学生培养存在问题分析 |
4.3.1 部分高校培养方案有待完善 |
4.3.2 部分院校在课程设置中存在一定的问题 |
4.3.3 学校培养制度方面的不完善 |
4.3.4 学生个人能力培养意识缺乏 |
4.3.5 政府未设置相应的岗位 |
4.4 改善社体专业人才培养举措 |
4.4.1 高校完善学生培养体系 |
4.4.2 企业应肩负起责任,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
4.4.3 学生个人要建立自我能力培养意识 |
4.4.4 政府应设置相应的职业岗位 |
5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4)北京市体育健身团队负责人群体特征与胜任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文文摘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综述 |
1.2.1 体育健身团队研究状况 |
1.2.2 胜任力研究现状 |
1.2.3 对体育健身团队和体育领域胜任力研究评述 |
1.3 研究构想 |
1.3.1 研究目标 |
1.3.2 主要研究内容 |
1.3.3 研究对象 |
1.3.4 研究方法 |
1.3.5 研究创新 |
1.4 本章小结 |
2 相关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体育健身团队 |
2.1.2 群体特征 |
2.1.3 胜任力 |
2.2 理论基础 |
2.2.1 卡理斯玛理论 |
2.2.2 胜任力模型理论 |
2.3 本章小结 |
3 北京市体育健身团队负责人群体特征 |
3.1 研究目的 |
3.2 研究方法与对象 |
3.3 研究结果与分析 |
3.3.1 北京市体育健身团队负责人群体人口学特征 |
3.3.2 北京市体育健身团队负责人群体体育背景特征 |
3.3.3 北京市体育健身团队负责人群体团队管理背景特征 |
3.4 本章小结 |
4 北京市体育健身团队负责人胜任力模型建构 |
4.1 研究目的 |
4.2 研究方法与步骤 |
4.2.1 被试 |
4.2.2 材料 |
4.2.3 方法 |
4.2.4 步骤 |
4.3 编码结果与分析 |
4.3.1 体育健身团队负责人胜任特征收集 |
4.3.2 体育健身团队负责人胜任特征频次统计 |
4.3.3 体育健身团队负责人访谈长度分析 |
4.3.4 优秀组和一般组体育健身团队负责人胜任特征差异分析 |
4.3.5 胜任特征评价法的信度分析 |
4.4 体育健身团队负责人胜任力模型初步建立与分析说明 |
4.5 本章小结 |
5 北京市体育健身团队负责人胜任力测评问卷编制 |
5.1 研究目的 |
5.2 研究方法和步骤 |
5.2.1 被试 |
5.2.2 工具 |
5.2.3 步骤 |
5.2.4 数据的统计与处理 |
5.3 结果与分析 |
5.3.1 选择测试题目,编制初测问卷 |
5.3.2 项目分析,改进初测问卷 |
5.3.3 《体育健身团队负责人胜任力测评问卷》再次检验 |
5.4 本章小结 |
6 北京市体育健身团队负责人胜任力水平测评 |
6.1 研究目的 |
6.2 研究方法与对象 |
6.3 结果与分析 |
6.3.1 北京市体育健身团队负责人整体胜任力水平分析 |
6.3.2 不同人口学特征体育健身团队负责人胜任力水平分析 |
6.3.3 不同体育背景特征体育健身团队负责人胜任力水平分析 |
6.3.4 不同团队管理背景体育健身团队负责人胜任力水平分析 |
6.4 本章小结 |
7 研究结论、不足与展望 |
7.1 研究结论 |
7.2 研究应用 |
7.3 研究不足 |
7.4 研究展望 |
附录1 体育健身团队负责人行为事件访谈提纲A(访谈者使用) |
附录2 优秀体育健身团队负责人胜任力特征评价表 |
附录3 体育健身团队负责人胜任力编码词典(节选) |
附录4 北京市体育健身团队负责人群体特征调查问卷 |
附录5 体育健身团队负责人胜任力测评问卷 |
附录6 体育健身团队负责人关键事件访谈文本(节选)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致谢 |
索引 |
个人简历 |
(5)移动互联下我国社会体育指导员岗位素质基因谱的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2.1 研究的实际意义 |
1.2.2 研究的理论意义 |
2 文献综述 |
2.1 国内外“社会体育指导员”国家职业标准的岗位素质简况 |
2.1.1 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定义和工作职责 |
2.1.2 岗位素质与职业素质 |
2.1.3 国内外体育指导员国家职业标准的岗位素质概况 |
2.2 岗位素质基因谱的研究溯源 |
2.2.1 岗位素质基因研究的渊源 |
2.2.2 岗位素质基因谱的内涵 |
2.2.3 岗位素质基因谱的构建理论基础 |
2.3 有关社会体育指导员及其相关职业的岗位素质基因谱研究 |
2.3.1 有关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岗位素质基因谱研究 |
2.3.2 有关与社会体育指导员相关职业的岗位素质基因谱研究 |
2.3.3 有关社会体育指导员及其相关职业的素质模型构建研究 |
2.4 有关移动互联下有关岗位素质基因谱的研究 |
2.4.1 互联网+与移动互联 |
2.4.2 有关互联网+职业岗位素质研究 |
2.4.3 有关移动互联下对岗位素质的认识 |
3 研究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基本思路 |
3.2.1 岗位素质基因谱构建的影响因素 |
3.2.2 岗位素质基因谱构建的原则 |
3.2.3 研究思路 |
3.2.4 技术路线 |
3.3 研究方法 |
3.3.1 文献资料法 |
3.3.2 访谈法 |
3.3.3 问卷调查法 |
(1) 问卷的设计过程 |
(2) 问卷的发放和回收 |
3.3.4 因子分析法 |
4 素质基因及权重分析 |
4.1 收集数据的基本情况分析 |
4.1.1 数据收集的总体情况 |
4.1.2 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基本情况 |
4.1.3 社会体育指导员运用移动互联指导情况 |
4.2 信度分析 |
4.2.1 总体信度分析 |
4.2.2 各维度信度分析 |
4.3 效度分析 |
4.3.1 内容效度分析 |
4.3.2 结构效度分析 |
4.4 素质基因及其权重的确立 |
4.4.1 因子分析的步骤 |
4.4.2 岗位品质的因子分析 |
4.4.3 岗位技术的因子分析 |
4.4.4 岗位技能的因子分析 |
4.4.5 岗位行为的因子分析 |
4.4.6 岗位素质的因子分析 |
5 研究结果 |
5.1 确定岗位素质基因总体情况 |
5.2 最终构建的岗位素质基因谱 |
5.2.1 岗位素质基因评价谱 |
5.2.2 岗位素质基因图谱 |
6 研究结论和创新点 |
6.1 研究结论 |
6.2 创新点 |
6.3 不足之处及展望 |
7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件 |
(6)中国等级健身指导员培训模式的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意义 |
2 文献综述 |
2.1 相关概念 |
2.2 国内外研究动态 |
2.2.1 国内研究动态 |
2.2.2 国外研究动态 |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问卷调查法 |
3.2.3 专家访谈法 |
3.2.4 参与式观察法 |
3.2.5 数据采集分析 |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
4.1 中国等级健身指导员培训模式 |
4.1.1 培训教材系统编撰情况 |
4.1.2 编撰教材传授情况 |
4.1.3 考评模式 |
4.1.4 授课天数与课程时数情况 |
4.1.5 师资培训工作情况 |
4.2 国家等级健身指导员培训情况分析 |
4.2.1 举办等级健身指导员培训班次数情况 |
4.2.2 培训人员类别、数量与运作模式 |
4.2.3 参加培训的等级指导员学历结构的对比 |
4.2.4 在校生参加培训的专业 |
4.2.5 参与我国健身指导员培训人群的分布 |
4.2.6 参与我国健身指导员培训的部分性别分布 |
4.2.7 参与指导员培训后就业方向调查 |
4.3 健身俱乐部健身指导员现状分析 |
4.3.1 指导员的年龄结构 |
4.3.2 指导员持证情况 |
4.3.3 指导员从教年限 |
4.3.4 指导员的酬劳制度 |
4.3.5 指导员类别分布及专兼职情况 |
4.3.6 兼职指导员的兼职情况 |
4.3.7 俱乐部健身指导员再培训情况 |
4.4 健身指导员培训的可持续发展 |
4.4.1 参加培训指导员的来源 |
4.4.2 在高校开展等级健身指导员培训信誉度高 |
4.4.3 加大力度对体育学院人才进行培养 |
5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1.1 培训工作存在问题 |
5.1.2 培训工作注意事项 |
5.2 建议 |
5.2.1 加大中国等级健身指导员的培训力度 |
5.2.2 为健身指导员提供就业平台 |
5.2.3 全面提升等级健身指导员的素质 |
5.2.4 以市场为导向,建立长期成熟的人才培养模式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
承诺书 |
(7)我国健身指导员队伍现状与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目的 |
2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3 健身指导员队伍的基本素质现状 |
3.1 健身指导员队伍的专业素养现状 |
3.2 健身指导员的素质要求 |
3.3 健身指导员知识要求 |
3.4 健身指导员的执教经验现状 |
4 健身指导员发展问题 |
4.1 健身指导员发展现状 |
4.2 健身指导员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
4.2.1 数量与质量不均衡 |
4.2.2 健身指导员队伍组成不合理 |
4.2.3 实际指导率低 |
4.2.4 城市发展大大优于乡镇和农村的发展水平 |
4.2.5 东西部发展差异明显 |
5 结论与建议 |
(8)残疾人体育健身指导员知识结构的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2 文献综述 |
2.1 残疾人体育健身相关问题的研究 |
2.1.1 “残疾人”的概念 |
2.1.2 “残疾人体育健身”的概念 |
2.1.3 残疾人参与体育健身活动影响因素研究 |
2.1.4 残疾人体育健身活动开展的现状研究 |
2.1.5 残疾人健身模式、健身路径、健身方法体系方面的研究 |
2.2 国内社会体育指导员的研究 |
2.2.1 关于社会体育指导员概念讨论 |
2.2.2 关于社会体育指导员发展现状的研究 |
2.2.3 关于社会体育指导员作用、社会地位的研究 |
2.2.4 关于社会体育指导员制度的研究 |
2.2.5 关于社会体育指导员的考核与评价的研究 |
2.2.6 关于社会体育指导员知识结构等的研究 |
2.3 国外残疾人体育健身指导员的相关研究 |
2.3.1 关于残疾人体育健身指导员制度的研究 |
2.3.2 关于残疾人体育健身指导员标准的研究 |
2.4 残疾人体育健身及残疾人体育健身指导员研究的不足 |
2.4.1 残疾人体育健身研究的不足 |
2.4.2 残疾人体育健身指导员研究的不足 |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专家访谈法 |
3.2.3 问卷调查法 |
3.2.4 数理统计法 |
4 结果与分析 |
4.1 相关概念的理解与界定 |
4.1.1 残疾人体育健身指导员的释义 |
4.1.2 知识和知识结构的释义 |
4.1.3 残疾人体育健身指导员知识结构的释义 |
4.2 我国残疾人体育健身指导员知识结构的探索 |
4.2.1 知识指标维度的确定 |
4.2.2 初测调查表的编制 |
4.2.3 初测调查表效度的检验 |
4.2.4 初测调查表信度的检验 |
4.2.5 初测样本的描述 |
4.2.6 初测调查表的项目分析及因子分析 |
4.2.7 正式施测调查表的编制 |
4.2.8 正式施测调查表信度的检验 |
4.2.9 正式施测样本的描述 |
4.2.10 残疾人体育健身指导员知识结构的形成 |
4.2.11 残疾人体育健身指导员对知识结构重要性认识的差异性分析 |
4.2.12 残疾人体育健身指导员和学生对知识结构重要性认识的差异性分析 |
5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6 研究不足与后续研究设想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残疾人体育健身指导员知识结构 |
附录2 《残疾人体育健身指导员知识结构初测调查表》 |
附录3 《残疾人体育健身指导员知识结构正式施测调查表》 |
附录4 专家访谈提纲 |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9)试论乌鲁木齐市健美操指导员的素质(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对象及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研究方法 |
1.2.1 文献资料法 |
1.2.2 访谈法 |
2. 分析与讨论 |
2.1 健美操指导员的现状 |
2.2 影响健美操指导员个人素质的要素 |
2.2.1 年龄与资历 |
2.2.2 品格与情感 |
2.2.3 知识与才能 |
2.3 乌市健美操指导员的素质 |
2.3.1 乌市健美操指导员的年龄与资历分析 |
2.3.2 乌市健美操指导员的品格与情感分析 |
2.3.3 乌市健美操指导员的知识与才能分析 |
3. 结论 |
4. 建议 |
(10)济南地区健身俱乐部健身指导员的现状及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研究方法 |
1.2.1 问卷调查法 |
1.2.2 专家访谈法 |
1.2.3 文献资料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健身指导员的等级数量分布情况 |
2.2 健身指导员的学历结构及专兼职情况调查 |
2.3 健身指导员的年龄及性别结构情况 |
2.4 健身指导员的授课及科研情况 |
2.5 客户和单位对健身指导员的满意度调查 |
2.6 健身指导员的调职流动情况 |
2.7 健身指导员的进修培训情况调查 |
2.8 健身指导专业在高校开设的认同情况调查 |
3 发展对策 |
3.1 完善健身指导员管理机制 |
3.2 细化健身指导员的类别 |
3.3 扩大宣传力度, 提高健身指导员社会影响力 |
3.4 加强俱乐部自身建设, 提升经营管理者的水平 |
3.5 发挥高校体育专业人才培养优势, 提高队伍质量 |
4 结论与建议 |
4.1 结论 |
4.2 建议 |
四、健身指导员的素质要求及其培养(论文参考文献)
- [1]黑龙江省滑雪社会体育指导员培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D]. 孙艺宁. 黑龙江大学, 2020(05)
- [2]大同市滑雪社会体育指导员培养现状调查研究[D]. 白浩江. 首都体育学院, 2020(01)
- [3]社会需求导向下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研究[D]. 尚学阎. 上海体育学院, 2020(01)
- [4]北京市体育健身团队负责人群体特征与胜任力研究[D]. 赵少聪. 福建师范大学, 2018(05)
- [5]移动互联下我国社会体育指导员岗位素质基因谱的构建[D]. 舒云久. 成都体育学院, 2016(03)
- [6]中国等级健身指导员培训模式的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D]. 程惠. 山西大学, 2015(02)
- [7]我国健身指导员队伍现状与发展研究[J]. 黄志锋. 科教导刊(中旬刊), 2014(08)
- [8]残疾人体育健身指导员知识结构的探索[D]. 刘洋. 北京体育大学, 2013(S1)
- [9]试论乌鲁木齐市健美操指导员的素质[J]. 阿依古力牙生,热依汗伊大伊. 科技信息, 2012(34)
- [10]济南地区健身俱乐部健身指导员的现状及发展研究[J]. 周瑞霞. 山东体育学院学报, 201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