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柳暗花明又一村──全国供销社社有企业改革综述(论文文献综述)
陈亮[1](2018)在《山西省供销社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研究》文中指出供销社作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特殊产物,有着重要的历史作用和时代价值。供销社对于农村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也是农村百姓获取各类农村商品的主要来源。提高山西省供销社农村商品流通网络的信息化水平,更好地服务“三农”,是对中央关于深化供销社改革政策的贯彻落实,这无论对于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还是切实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都有很大的积极作用。有利于实现供销社全面综合发展的目标,有利于加快建成适应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需要、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适应城乡发展一体化需要的组织体系和服务机制,这推动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事业的发展,并且进一步具体的推进了农村经济和生活的进步。这无论对于农村、社会还是国家,都有着重大历史意义。近年来,山西省供销社农业电子商务的总体现状刚刚起步,存在有许多问题,如农民自身素质低并缺乏现代化知识、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匮乏、农业网站信息单一等。所以应该采取提高农民素质、加强现代信息的培训、培养电子商务人才、健全农业电子商务网站的信息、与农民接轨、加强农产品物流配送体系的建设,还有以农业产品为基础与电商合作或者在电商平台创办属于农村的电子商务业务。本论文通过对国内外电子商务发展模式的观察和分析,深入探索了当前国内农村贸易的各方面发展前景以及发展方向,收获了一批全面且新颖的数据,还对供销社对于农村的积极作用进行了探讨,以及在繁荣农村经济和城乡市场这些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而且得出了发展电子商务对于供销社的历史作用和必要性。并且在综合考察了供销社发展电子商务所面临的问题和困难,明确指明了供销社发展电子商务的道路和方向,这对于山西省供销社的发展也具有很积极的作用。在当前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背景下,电子商务在经济发展中已逐渐显现出它得天独厚的优势,不仅具有效率高、推动第三产业等相关产业的发展,还可以省去传统商务在繁琐过程中的成本。所以,山西省供销社如要获得成功,必须要加快电子商务建设的脚步,而且供销社对于农村的特殊作用,使其要引导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之路,将农村电子商务推向农村发展的前列,在此基础上,将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系统化、体系化,完全推进并实现供销社独立的电子商务平台。这才是山西省供销社发展的必由之路。
冯志峰[2](2018)在《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与制约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中国政治组织体系主要分为中央政权、地方政权和基层政权,由中央、省、市、县、乡五个层级组成。相对于中央政权和基层政权而言,地方政权包括省市县三级,成为我国政权系统承上启下、协调各方、高效运转、强本固基的关键枢纽,对维护党中央权威、落实中央决策部署、凝聚党心民心、决胜全面小康、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根据《中国共产党章程》规定,中国共产党的组织体系分为中央组织、地方组织和基层组织三个层级。地方党委组织承上启下、统揽大局、协调各方、强本固基,既是中央精神的执行者和建议者,又是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决策者与领导者,承载着领导地方党的组织建设,履行落实“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职责,成为加强地方治理能力建设条块结合的交汇点,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关键力量。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与制约机制的科学与否,直接影响到党的执政基础。地方党委书记角色定位、职位属性与运行特性,内在地反映了地方党委组织的执政规律,蕴含着党组织权力运行与制约之道。遵循其行为之内在逻辑,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规律可提炼为“弹性定律”,鲜明地体现出独特的“二重”性,表现为“双刃剑”的作用,既能够实现有效治理、维护社会稳定,也有可能引发权力腐败、危害人民利益,销蚀党的执政基础。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腐败在内外不良因素的交互作用下,总体呈现出“十大特征”,体现为“多面人”角色,其演化逻辑可归纳为“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腐败强化跃迁定律”,作为地方主导改革的改革者反而成为改革阻力制造者。为扎实有效地“改革改革者”,破除权力制约“悖论”,就必须统筹“个人修养教化、体制机制转化、社会风气净化”,构建科学系统、务实管用、操作简便的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与制约机制。为此,必须立足于中外权力制约理论基础之上,深刻把握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弹性定律”诱致成因,认真分析其生成逻辑,精准提炼地方党委书记权力制约之道,努力促进“文本规定”与“实践运行”的有机融合,将“自我律动法”与“一制九转法”深度融入到地方党委书记权力制约机制之中,努力实现权力高效运行与有效制约的动态平衡,着力提高地方党委书记执政本领,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地位,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坚强的领导核心、组织保证和力量保障,为人民群众创造美好生活。
赵永建[3](2011)在《政府结构变革研究 ——公共行政价值的视角》文中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府结构已经进行了多次改革,政府结构在许多方面也发生了可喜的重要变化。然而,我国政府结构所存在的根本性问题,总是难以得到解决。我国政府结构变革依然没有跳出“精简——膨胀——再精简——再膨胀”这一怪圈,似乎这成了中国政府结构变革难以摆脱的“紧箍咒”。政府结构变革牵一发而动全身,关乎社会的稳定与发展,也不是一蹴而就的,必须慎重。但是,政府结构变革又是势在必行,不能逃避。政府结构变革怎样才能突破历史的怪圈,优化政府体系,应对全球化的挑战,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与发展。那只有解放思想、另辟新径,跳出固有的束缚,寻找一个新的视角,另辟一个全新的思路来分析、思索政府结构变革问题。众多专家、学者从自己的认知出发,对此进行了许多卓有成效的研究。尽管有着诸如专业、经验、学识等的差异,但是有一点则是共同的:他们的研究无不是从功能——结构模式的视角来进行的。同时我们的政府结构也主要是从这一角度出发着手进行变革的。我们的政府结构变革或出于加强某一政府职能,或出于减弱某一政府职能,或出于转变政府某一职能而动。本文试从公共行政价值——公平与效率这一全新的视角对政府结构变革作一尝试性的理论探索,并据此提出相应的政府结构变革建议等。本文第一部分:导论,主要阐述了本研究选题的依据与意义、文献综述、研究方法、研究创新点以及与本研究有关的重要概念的界定等。第二部分,包括五章。第一章首先从历史的视角和马克思的需要论与公共需要理论,阐述了公共行政所内含的公共行政价值——公平与效率,揭示出公共行政价值公平与效率内涵、整体公平与整体效率、公共行政价值公平与效率的科学关系等公共行政价值一般,为从公共行政价值视角展开政府结构变革研究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第二章通过对公共行政发展过程的梳理,以发现内含于公共行政实践与理论中的公共行政价值及其在某一公共行政价值框架下政府结构问题,探索政府结构变革与公共行政价值天然的、必然联系,以力求使好的政府结构变革理论指导现实、成为现实,政府结构变革现实本身力求趋向好的理论。第三章分析了传统政府结构变革分析模式:功能—结构模式及其存在的缺陷,阐明功能——结构模式无法揭示和体现政府结构变革的全部根据;由此提出了新的政府结构变革分析模式:价值——结构模式,阐述了政府结构变革的全部根据在于实现公共行政价值公平与效率的平衡及其影响政府结构变革实现公共行政价值平衡的因素。第四章依据价值——结构模式,从公共行政价值公平与效率平衡的视角对我国政府结构变革——以中央政府结构变革为例,进行了探索性的评析与反思,挖掘、总结我国政府结构变革所存在问题的根源及其由此而导致的众多问题。第五章论述了我国政府结构变革全部的根据就在于实现公共行政价值公平与效率的平衡,构建了我国政府结构变革的新设想,提出了加强体现公平结构建设的建议;从政府服务是公共行政价值公平与效率的平衡出发,阐述了我国政府结构变革实现公共行政价值公平与效率平衡,应落实在建设服务型政府结构上,并契合实际提出了一些有关服务型政府结构建设的研究建议。第三部分:研究总结与展望。对本研究进行了总结,认为服务型政府结构不仅能够解放政府生产力的束缚,推动政府生产力的发展,而且能够极大的解放社会生产力的束缚,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并提出了今后进一步研究和关注的重点及其本文研究不足的地方。历史已经证明并将持续证明,实现公共行政价值公平与效率的平衡是政府结构变革的全部根据所在;服务型政府结构不仅能够解放政府生产力的束缚,推动政府生产力的发展,而且能够极大的解放社会生产力的束缚,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实现公共行政价值公平与效率的平衡。
王丽明[4](2006)在《京津冀都市圈区域经济一体化问题研究》文中指出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是经济发展过程中不可逆转的大趋势。在我国,京津冀都市圈作为三大都市圈之一,其发展水平已经落后于长江三角洲与珠江三角洲。加快京津冀都市圈区域经济一体化成为紧迫的课题。 本研究在对国内外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进行总结和借鉴的基础上,结合京津冀都市圈经济发展的实际,对其区域经济一体化问题进行探讨。本研究共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为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基础,对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概念及类型、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理论依据、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作用与影响、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状况及特征、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研究进展等问题进行了总结和概括。 第二部分为京津冀都市圈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第三部分为京津冀都市圈区域经济一体化的SWOT分析。包括京津冀都市圈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演化历程,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现状,以及对京津冀都市圈经济一体化过程中存在的优势、劣势、机遇、挑战的分析。 第四部分为促进京津冀都市圈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对策及建议。
叶长卫[5](2005)在《新时期湖北省供销合作社与农业产业化协调发展研究》文中认为在中国迈向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是关系到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问题。没有农村的稳定就没有全国的稳定,没有农民的小康就没有全国人民的小康,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就没有整个国民经济的现代化。”在这一新时期,有效解决“三农”问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农业现代化是党和国家的重要历史任务,也是全国人民经济工作的重点,同时这一时期对农产品优质化、农业发展区域化、农业经营产业化的要求也将越来越高。这一切都要求实现农业的历史性跨越,必须要有新的理念、新的思路、新的方法。在此新背景下,农业产业化这种新的农业生产组织方式在全国蓬勃发展起来,并且在山东、浙江等地取得较好的实践效果,农业产业化甚至被许多专家学者认为是继家庭联产责任承包制之后的第三次农村革命。与其同时随着产业化理论的逐渐完善、产业化实践中种种不协调问题的凸现,合作经济组织要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弥补产业化经营不足的呼声也越来越高涨。从理论上讲,合作经济组织和农业产业化经营是一对伴生兄弟,互有需要,互相促进,合作经济组织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有效载体,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合作经济组织特别是供销合作社发展的经济基础,两者协调发展会实现双赢的目标。同时,两者的发展又都有利于推进农民组织化程度提高,促进农业商品化、专业化和社会化的完成与实现,有效解决“三农”问题。 作为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供销合作社,实际上涵盖了合作经济组织除了农业保险与信贷功能以外的所有经营内容,是农村最具优势的合作经济组织。从历史发展来看,供销合作社在农村经济发展中历来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中央对供销合作社在农业发展中的作用和地位非常重视,1995年中央5号文件、十六届三中全会的《决议》以及胡锦涛同志、温家宝同志都曾明确地把“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作为一项重要任务交给了供销合作社。显然,积极主动地参与和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也已成为供销合作社义不容辞的历史使命。 20世纪末以来,湖北省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发展取得了比较明显的成效,现在发展势头良好。但是,湖北农业产业化经营存在的问题还很多,其中合作经济组织不发达,农业产业化经营不能有效地与合作经济组织特别是供销合作社嫁接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湖北省供销合作社近年来坚持为“三农”服务的办社宗旨,立足于促
王国栋[6](2005)在《企业关系中的三角债问题研究》文中认为本文回顾了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企业关系中三角债问题的发展和演进历程,从经济转型期到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之后,三角债一直困扰着中国的企业,成为中国社会的经济痼疾,严重影响了国民经济的稳定高效运行。文中运用了聚合定量评价法,根据以往和当前的文献资料和研究报告,在去伪存真的基础上,协调资料中的自相矛盾之处,最后在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找出某种确定的关系。这一综合分析法广泛应用于组织行为学领域,作者首次把它引入到企业关系中的债务分析这个领域,可以说是一次有益的尝试。 关于三角债产生的原因,本文分析了转型期和市场经济体系初步建立之后的两个阶段各自的原因。就经济转型期而言,文中借鉴了西方学者富顿伯格和铁罗(D. Fudunberg & J. Tirole, 1985, 1986)的投资效用的分析公式,对三角债的产生与国家信贷的周期性紧缩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深入剖析,得出正是债务的膨胀才导致国家信贷的周期性紧缩,而非人们平常所认识到的由于信贷紧缩产生三角债。关于三角债为何会在全社会蔓延,本文从定性和定量两个方面进行了阐述。定性描述主要从体制的原因入手,有关蔓延的内部机理的定量分析则引入了贝叶斯博弈,这种适用于决策信息不完全的均衡分析方法。在对三类不同企业(垄断性企业、利润最大化企业以及工资最大化企业)考察的基础上,得出由于国企和地方领导的投资饥渴症,是导致三角债蔓延的主要因素。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初步建立之后,企业间信
程庆新[7](2001)在《柳暗花明又一村──全国供销社社有企业改革综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米保杭[8](1994)在《要加强县联社改革力度》文中认为 在整个供销社体制改革中,县联社不但不能削弱,而且必须加强,充分发挥县联社的职能作用,促进供销合作事业发展。一、为什么必须加强县联社一是,它是县联社的基本职能决定的。县联社不同于政府行政管理部门,它不是代表政府来管理供销企业,而是供销社系统内部高层的自我管理机构,是一县范围内与政府对话的农民总代言人,供销社总代理人。因此,县联社改革不能照抄照搬政府机构改革办法,不能弱化,更不能撤并,必须按照其基本职能要求进行保留,稳定和加强。二是,它是由供销社现状决定的。当前,由于受私营经济的影响,供销社很不稳定。特别是基层供销社,包袱沉重、效益下降、人心涣散、步履艰难。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县联社一散,干部职工队伍
二、柳暗花明又一村──全国供销社社有企业改革综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柳暗花明又一村──全国供销社社有企业改革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1)山西省供销社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 研究方法 |
1.5 研究路线 |
1.6 文献综述 |
2 供销社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的相关概念 |
2.1 供销社的概念 |
2.2 电子商务的概念 |
2.3 供销社电子商务的发展现状 |
3 山西省供销社电子商务发展的条件与优势 |
3.1 基础条件 |
3.2 农产品电子商务条件 |
3.3 优势 |
3.4 目标 |
4 山西省供销社电子商务发展存在的问题 |
4.1 农产品的物流配送体系不健全 |
4.2 网络安全状况堪忧,缺少为农民服务的农产品电子商务交易平台 |
4.3 农民和农业企业缺乏电子商务的相关知识 |
4.4 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落后 |
4.5 供销社涉农网站内容与农民信息需求脱节 |
5 山西省供销社电子商务发展对策 |
5.1 完善物流体系 |
5.2 完善相关政策和法律法规,实现安全交易 |
5.3 打造现代农民和农业信息管理和服务人才 |
5.4 加快乡村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 |
5.5 加大相关工作的培训与推广力度 |
6 结语 |
参考文献 |
Abstract |
致谢 |
(2)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与制约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导论 |
一、问题聚焦与研究意义 |
(一)现实问题聚焦 |
(二)问题研究意义 |
(三)问题研究价值 |
二、文献综述与相关评论 |
(一)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综述与评论 |
(二)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与制约机制研究现状 |
(三)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研究方向 |
三、研究设计与主要框架 |
(一)明确调查研究要素 |
(二)科学选取研究方法 |
(三)合理设计研究框架 |
四、资料来源与数据说明 |
(一)历史文献资料来源 |
(二)实地访谈资料来源 |
(三)核心概念内涵界定 |
第二章 中外权力制约思想比较 |
一、权力制约的理论内涵 |
(一)权力的本质定义 |
(二)权力的固有特征 |
(三)制约与监督辨析 |
二、中国传统权力制约理论脉络 |
(一)中国古代权力制约思想 |
(二)中国近代权力制约思想 |
(三)中国现代权力制约思想 |
三、西方历代权力制约理论脉络 |
(一)西方古代权力制约思想 |
(二)西方中世纪权力制约思想 |
(三)西方近代权力制约思想 |
(四)西方现代权力制约思想 |
四、马克思主义权力制约理论脉络 |
(一)马克思主义理论原创性权力制约思想 |
(二)马克思主义实践开创性权力制约思想 |
(三)马克思主义中国主体化权力制约思想 |
五、中外权力制约理论体系 |
(一)以道德制约权力是实现权力制衡的先导 |
(二)以法律制约权力是实现权力制衡的保障 |
(三)以权力制约权力是实现权力制衡的核心 |
(四)以权利制约权力是实现权力制衡的根本 |
(五)以社会制约权力是实现权力制衡的依据 |
第三章 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现状 |
一、中国共产党地方党委建制的演变 |
(一)中国共产党成立初期地方党委建制的雏形 |
(二)土地革命时期地方党委建制的形成 |
(三)抗日战争时期地方党委建制的发展 |
(四)解放战争时期地方党委建制的调整 |
(五)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地方党委建制的成熟 |
二、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与制约的经验做法 |
(一)地方党委书记选拔标准逐步得到明确,凸现党性坚定首要性 |
(二)地方党委书记任用程序逐步得到规范,呈现环节设计科学性 |
(三)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逐步得到控制,体现流程管理严肃性 |
(四)地方党委书记绩效考核逐步得到优化,实现评价方式合理性 |
(五)地方党委书记权力监督逐步得到健全,展现腐败整治威慑性 |
三、地方党委书记队伍构成要素 |
(一)地方党委书记职位厘定 |
(二)地方党委书记队伍构成分析 |
(三)地方党委书记队伍成长特征 |
四、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弹性模量定律” |
(一)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弹性定律的含义 |
(二)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弹性定律的特征 |
(三)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弹性定律的成因 |
第四章 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腐败行为 |
一、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腐败标准的衡量 |
(一)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腐败现象的界定 |
(二)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腐败标准的认定 |
(三)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腐败定义的确定 |
二、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腐败行为的要件 |
(一)“落马”地方党委书记性别构成 |
(二)“落马”地方党委书记级别构成 |
(三)“落马”地方党委书记地域分布 |
(四)“落马”地方党委书记案发期间 |
(五)“落马”地方党委书记案发年龄 |
(六)“落马”地方党委书记潜伏时长 |
(七)“落马”地方党委书记腐败类型 |
(八)“落马”地方党委书记罪名分布 |
(九)“落马”地方党委书记判处结果 |
三、地方党委书记违法乱纪的行为特征 |
(一)违反政治纪律,挑战党中央权威 |
(二)违反组织纪律,干部选任藏猫腻 |
(三)违反廉洁纪律,官商勾结搞腐败 |
(四)违反群众纪律,脱离群众捞名利 |
(五)违反工作纪律,言行不一污形象 |
(六)违反生活纪律,贪图享受堕牢笼 |
四、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腐败运行轨迹 |
(一)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腐败心理的形成 |
(二)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腐败心理的转化 |
(三)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腐败心理的强化 |
(四)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腐败行为的重复 |
(五)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腐败行为的惩罚 |
五、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腐败成因追问 |
(一)地方党委书记心理贪欲强化是权力腐败的原始驱动力 |
(二)地方党委书记制度规定泛化是权力腐败的外在驱动力 |
(三)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异化是权力腐败的内在驱动力 |
(四)地方党委书记管理监督弱化是权力腐败的间接驱动力 |
(五)地方党委书记人情交往物化是权力腐败的直接驱动力 |
第五章 地方党委书记权力制约机制 |
一、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自我律动法”的实施途径 |
(一)加强党性修养,坚定对党忠诚执政立场 |
(二)明确主攻方向,树立稳中求进执政目标 |
(三)提高领导水平 带好立党为公执政队伍 |
(四)坚持服务群众 打牢为民造福执政基础 |
(五)发扬民主作风 完善求真务实执政机制 |
(六)勤于学习调研 提高实干兴邦执政魄力 |
(七)践行法治思维 形成改革创新执政方法 |
(八)锐意攻坚克难 肩负敢于担当执政责任 |
(九)保持党员本色 固守清正廉洁执政底线 |
(十)加强官德修养 涵泳诚信平实执政道德 |
二、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的他律途径 |
(一)加强人才储备精准“育权”、好中选优正本清源 |
(二)改进选任方式法定“授权”、坚持标准严格程序 |
(三)明确权力边界科学“厘权”、合理定位职责明晰 |
(四)科学划分权责依法“制权”、坚持原则恪守规矩 |
(五)推进党务公开全程“晒权”、公布清单职责法定 |
(六)设计权力流程依规“行权”、固化程序规范运行 |
(七)加强权力制约有效“控权”、严格制度强化监督 |
(八)优化考评机制公正“评权”、创新方式科学考核 |
(九)完善奖惩机制规范“退权”、优胜劣汰吐故纳新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件 |
附件1 “现任”地方党委书记简明表 |
附件2 “落马”地方党委书记简明表 |
附件3 党中央制定的权力监督制度简明表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相关学术研究成果 |
后记 |
(3)政府结构变革研究 ——公共行政价值的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选题依据 |
二、文献综述 |
三、研究框架 |
四、研究方法 |
五、重要概念的界定 |
第一章 作为政府结构变革分析前提的理论——公共行政价值 |
第一节 政府结构的内生价值:公共行政价值—公平与效率 |
一、历史的视角 |
二、需要论的视角 |
第二节 公共行政价值公平与效率的内涵 |
一、公平——公共需要的视角:整体公平 |
二、效率——公共需要的视角:整体效率 |
第三节 公共行政价值——公平与效率的关系 |
一、关于公平与效率关系的观点 |
二、公共行政价值——公平与效率的平衡 |
第二章 公共行政价值的嬗变与政府结构 |
第一节 传统公共行政价值及其政府结构 |
一、传统公共行政与公共行政价值体现 |
二、传统公共行政价值下的政府结构 |
第二节 新公共行政行政价值及其政府结构 |
一、新公共行政与行政价值体现 |
二、新公共行政价值下的政府结构 |
第三节 新公共管理行政价值及其政府结构 |
一、新公共管理与行政价值体现 |
二、新公共管理价值下的政府结构 |
第四节、新公共服务行政价值及其政府结构 |
一、新公共服务与行政价值体现 |
二、新公共服务价值下的政府结构 |
第五节 公共行政价值与政府结构变革 |
第三章 政府结构变革分析模式 |
第一节、传统政府结构变革模式:功能—结构模式 |
一、功能——结构模式理论渊源及发展 |
二、功能——结构模式的理论缺陷 |
第二节、新的政府结构变革分析模式:价值—结构模式 |
一、环境 |
二、价值——核心 |
三、功能 |
四、结构 |
五、价值——结构模式的阐释 |
第三节 政府结构变革的价值目标:实现公平与效率的平衡 |
一、政府结构变革主旨 |
二、影响政府结构变革实现公共行政价值平衡的因素 |
第四章 我国政府结构变革的公共行政价值视角评析——以中央政府结构变革为例 |
第一节、改革开放以来中央政府结构变革回顾 |
一、改革开放以来历次政府结构变革 |
二、历次政府结构变革的公共行政价值分析 |
第二节 我国政府结构变革的公共行政价值视角评析 |
一、我国政府结构变革所存在问题的根源 |
二、行政价值公平与效率失衡所导致的我国政府面临的问题 |
第五章 我国政府结构变革的新视野——公平与效率的平衡 |
第一节、我国政府结构变革根据及其设想 |
一、我国政府结构变革根据 |
二、我国政府结构变革的构想 |
三、加强体现公共行政价值公平结构的建设 |
第二节、实现公平与效率平衡的政府结构——服务型政府结构 |
一、服务型政府 |
二、服务型政府结构的服务:公共行政价值公平与效率的平衡 |
三、服务型政府结构特点及其建设 |
研究总结与展望 |
一、研究结论 |
二、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后记 |
(4)京津冀都市圈区域经济一体化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 研究背景及意义 |
(二) 研究方法 |
(三) 研究内容 |
一、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理论基础 |
(一) 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概念及类型 |
(二) 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理论依据 |
(三) 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作用与影响 |
(四) 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状况及特征 |
(五) 国内外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研究综述 |
(六) 京津冀都市圈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研究进展 |
二、京津冀都市圈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
(一) 京津冀都市圈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必要性 |
(二) 京津冀都市圈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可行性 |
三、京津冀都市圈区域经济一体化的 SWOT分析 |
(一) 京津冀都市圈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演化历程 |
(二) 京津冀都市圈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现状 |
(三) 京津冀都市圈区域经济一体化的 SWOT分析 |
四、促进京津冀都市圈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对策及建议 |
(一) 建立合理的城市体系 |
(二) 建立统一的市场体系,清除市场障碍 |
(三) 打破行政壁垒,加强政府之间的协调 |
(四) 加强区域产业转移、承接与合作 |
(五) 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 |
(六) 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和外向型经济 |
(七) 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 |
(八) 进一步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和自然资源的利用 |
结束语 |
注释 |
参考文献 |
后记 |
原创性声明 |
关于学位论文使用授权的声明 |
(5)新时期湖北省供销合作社与农业产业化协调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动态 |
三、研究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
四、研究难点和创新点 |
第一章 供销合作社与农业产业化的理论综述 |
第一节 有关供销合作社的相关理论 |
第二节 有关农业产业化的相关理论 |
第二章 供销合作社与农业产业化协调发展的研究动态及国际借鉴 |
第一节 国内供销合作社与农业产业化协调发展的现状 |
第二节 国外供销合作组织与农业产业化协调发展简介 |
第三节 国外的典型案例借鉴 |
第三章 湖北省供销合作社与农业产业化协调发展的背景与现状 |
第一节 新时期湖北省农业发展背景 |
第二节 湖北省供销合作社发展现状 |
第三节 湖北省农业产业化经营现状 |
第四章 湖北省供销合作社与农业产业化协调发展的实践和成效 |
第一节 湖北省供销合作社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实践和成效 |
第二节 湖北省农业产业化经营以供销合作社为载体的实践和成效 |
第五章 湖北省供销合作社与农业产业化协调发展的指标体系与模型 |
第一节 指标体系建立的理论框架 |
第二节 指标体系的建立 |
第三节 协调发展模型的构建和实证分析 |
第六章 湖北省供销合作社与农业产业化协调发展的互动机制 |
第一节 互动机制建立的理论依据 |
第二节 互动机制的启动环节:动力机制及其整合 |
第三节 互动机制的中间环节:互动模式及其构建 |
第四节 互动机制的最后环节:绩效评价机制及其设计 |
第七章 湖北省供销合作社与农业产业化协调发展的原则与对策 |
第一节 主要原则 |
第二节 主要对策 |
第八章 宜昌市供销合作社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案例研究 |
第一节 基本情况 |
第二节 宜昌市供销合作社参与产业化运作的历程 |
第三节 宜昌市供销合作社参与产业化发展问题的深层次分析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企业关系中的三角债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绪论 |
1.1 关于三角债问题的现状 |
1.2 三角债的危害 |
1.3 本文的研究目标、研究方法及内容安排 |
1.3.1 研究日标 |
1.3.2 研究方法 |
1.3.3 内容安排 |
第二章 三角债产生的原因及其蔓延分析 |
2.1 三角债的含义及其规模界定 |
2.1.1 三角债的含义 |
2.1.2 规模评价 |
2.2 三角债产生的原因分析 |
2.2.1 三角债与国家信贷紧缩 |
2.2.2 三角债与国有企业改革 |
2.3 三角债蔓延的原因分析 |
2.3.1 体制方面原因 |
2.3.2 三角债蔓延的内部机理分析 |
2.4 企业信用缺失与三角债 |
第三章 解决三角债传统措施的简要评介 |
3.1 企业间磨债 |
3.1.1 磨债的概念和内在机理分析 |
3.1.2 磨债的实证分析 |
3.2 政府注资清欠 |
3.2.1 政府注资清欠动因 |
3.2.2 注资清欠的内部机理分析 |
3.2.3 注资清欠的缺陷 |
3.3 债转股模式分析 |
3.3.1 债转股的概念与债务重组方式 |
3.3.2 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 |
第四章 代位权和赊销方式再探讨 |
4.1 法律上的代位权方式 |
4.1.1 代位权的概念 |
4.1.2 代位权的代位效率分析 |
4.1.3 代位权实施的案例以及需注意的问题 |
4.2 企业自身的赊销管理模式 |
4.2.1 当前企业赊销管理的现状 |
4.2.2 赊销信息的管理流程 |
4.2.3 双链条全过程控制模式 |
第五章 企业信用构建与企业关系调查分析 |
5.1 企业信用的构建 |
5.1.1 信用的内涵及现状 |
5.1.2 企业信用构建历程回顾 |
5.1.3 企业信用构建模式建议 |
5.2 企业关系调查与分析 |
第六章 结论 |
6.1 社会经济的系统观点 |
6.2 对策思考及今后的研究方向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在学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四、柳暗花明又一村──全国供销社社有企业改革综述(论文参考文献)
- [1]山西省供销社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研究[D]. 陈亮. 山西农业大学, 2018(06)
- [2]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与制约机制研究[D]. 冯志峰. 中共中央党校, 2018(02)
- [3]政府结构变革研究 ——公共行政价值的视角[D]. 赵永建. 武汉大学, 2011(07)
- [4]京津冀都市圈区域经济一体化问题研究[D]. 王丽明. 兰州大学, 2006(09)
- [5]新时期湖北省供销合作社与农业产业化协调发展研究[D]. 叶长卫. 华中农业大学, 2005(02)
- [6]企业关系中的三角债问题研究[D]. 王国栋. 江苏大学, 2005(08)
- [7]柳暗花明又一村──全国供销社社有企业改革综述[J]. 程庆新. 中国供销合作经济, 2001(01)
- [8]要加强县联社改革力度[J]. 米保杭. 河北供销与科技, 199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