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高坝洲电站碾压混凝土纵向围堰拆除爆破设计与实践(论文文献综述)
王毅[1](2020)在《基于人工神经网络和随机森林算法的爆破振动预测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爆破振动危害作为爆破危害之首,如何更好的对其进行预测和控制一直是学术和工程界关注的热点问题。为更好的预测爆破振动,文章对爆破振动预测技术进行了研究。通过对比分析两种改进BP神经网络算法、随机森林算法以及传统经验公式法在爆破振动预测中的表现以寻求最佳预测方法。文章的主要研究内容和成果如下:(1)对之前的爆破预测手段和方法进行了总结和分析,通过对传统预测方法的原理分析阐明传统预测方法在现今工程爆破应用中的不足。(2)通过长达两年的时间对实际的工程爆破进行振动监测,收集到数量较为丰富的爆破振动监测数据,为利用机器算法进行预测提供了充分的基础。(3)为解决爆破振动预测这一典型的非线性问题,文章采用了两种改进BP神经网络算法以及人工森林算法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训练和预测,并与传统预测方法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传统公式法虽然简便易用,但其精度与其他两种方法相比存在明显不足;在样本量不大的情况下对于爆破振动的预测,随机森林比神经网络更具优势,能将爆破振动速度和主频率的预测误差分别控制在10%和20%以内。文章通过对传统经验公式预测法、两种改进BP神经网络预测算法以及随机森林预测算法之间的分析对比,得出了随机森林算法在爆破振动预测方面具有较大优势,为未来更好、更快地进行爆破振动预测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刘武[2](2019)在《龙滩碾压混凝土重力坝施工进度管理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碾压混凝土筑坝出现于20世纪70年代,是一种使用干硬性混凝土,采用近似土石坝铺筑方式,用强力振动碾进行压实的混凝土筑坝技术。相对混凝土坝柱状浇筑法具有节约水泥、施工方便、造价低等优点。至20世纪末,世界上已建在建碾压混凝土坝约209座,其中中国43座、日本36座、美国29座。21世纪初,中国龙滩碾压混凝土重力坝正式开工建设,是世界上首座200m级碾压混凝土大坝,坝高世界第一,大坝混凝土方量世界第一,大坝混凝土580万立方米(其中碾压混凝土385万立方米),项目设计技术、施工技术及项目管理都是探索性的,施工进度管理实践也是探索性的。特大型水电工程项目建造施工过程往往跨10年左右,其总体进度计划编制需运用滚动计划与控制方法,远粗近细,滚动编制,动态管理。国内特大型水电工程项目进度计划编制方式主要有横道图、网络计划技术。P3(Primavera Project Planner)是一种融合了关键路线法CPM(Critical Path Method)及计划评审技术法PERT(Program Evalution and Review Technique)等网络计划技术的专业进度管理软件。根据总体进度计划及各层级分解计划编制与控制需要,龙滩碾压混凝土重力坝土建及金结安装主体工程工作分解结构WBS(Work Breakdown Structure),可逐层级依序分解为:主体工程→单位工程→分部工程→分项工程→单元工程。龙滩碾压混凝土重力坝工程总体进度计划编制,结合关键线路法CPM及计划评审技术(PERT)等网络计划技术思路,大致分四步两次循环优化(分→总→再分→再总…),形成总体进度P3横道网络图。根据龙滩碾压混凝土重力坝工程标段总体进度计划控制需要,承包商建立了严密的总体进度计划控制体系。即按时间分解成年度、季度、月度进度计划,按项目分解成单项进度计划、专项进度计划,并按照滚动计划方法进行动态管理,最后落实到周调度执行计划的总体进度计划控制体系。本文对承包商7年的龙滩碾压混凝土重力坝工程施工进度管理过程中逐步形成的、行之有效的实际操作性探索工作进行了理论分析:(1)分目的、分对象综合运用好P3网络计划技术、横道图技术、CAD技术、GIS可视化动态仿真技术。(2)施工技术方案创新、施工管理创新达到了优化网络计划逻辑关系、缩短关键线路关键作业时间、现场持续高效作业等效果。(3)用系统工程理论思路,提前分析预测总施工进度各阶段所需人、设备、材料等施工资源数量,对大型成套施工设备等施工资源采用内部模拟市场化运作高效配置。(4)项目组织机构分阶段重构,以适应项目前期、高峰期、尾工期各阶段进度管理重心动态变化的需要。中国特色的项目管理,之所以能建造好中国国内特大型水电项目,是因为既有传承也有创新,既大胆引进借鉴国外优秀管理手段与理念,运用好了先进的网络计划技术平台与市场配置资源的机制,也运用好了中国央企能集中资源办大事,发挥集团化作战的体制优势。
代正江,龚黎明,牟维邦[3](2015)在《航电枢纽工程复杂环境下混凝土纵向围堰拆除爆破设计》文中研究表明东坪水电站工程受工期限制,纵向混凝土围堰拆除爆破采取一次性拆除方案。爆区紧邻居民密集区,周边环境复杂,且采用超常规的电厂不停机的爆破方案,减振要求高,减振措施技术研究难度大。
黄华东[4](2015)在《隧道爆破地震波对围岩及邻近建筑物的影响分析》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社会的发展,城市和山区铁路、公路隧道及地下工程发展迅速,尽管科学工作者们及工程师们不断的在开拓新的施工工艺,但奥地利矿山工艺法依然是当前隧道及地下工程最为主要的工程施工方法之一。而矿山施工法主要采用爆破施工,爆破工艺是一把双刃剑,有利有弊。将爆破工程运用在工程中,可以打通道路、开山辟路、开托地下空间等给人类带来更多的生活、工作、娱乐、居住、运输、防空等更多的空间。但爆破在带给我们雄伟工程的过程中也会给人类带来很多危害,特别是在爆破地震作用在对人畜纵多、建(构)筑物复杂的区域,爆破往往会危及人畜安全和使得建(构)筑物受损,对周围环境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为了探究爆破地震波对围岩及建筑物的一系列影响,笔者以某隧道为背景,运用实测、数模等方法建立建筑物实体模型和框架结构模型,对爆破地震波效应、爆破对周围环境的影响、因爆破地震波引起的围岩及建筑物的响应进行了分析;同时以某矿山、隧道的现场数据为样本进行爆破震动灾害预测模型的研究,旨在通过理论的深入和升华,分析爆破地震波对围岩及邻近建筑物的影响等问题。文章主要结果及结论如下:①通过对爆破地震波效应理论的论述与分析,得到炸药性能、岩体性质、爆破条件、爆破工艺以及安全距离、噪声、粉尘、有毒有害气体等多因素对爆破作用效果及对周边建(构)筑物环境的影响情况,警戒涉爆人员要加强技术交底、施工过程谨慎操作、严格按照规范和施工方案施工、事故后按照正确的方法处理及执行相应的应急预案等,切实减少不必要的损失。②现场实测爆破震动的最大合速度为1.0575cm/s,其对应的主频为59.7010Hz。速度值小于爆破安全规程规定标准,震动主频也远大于该建筑物的自振频率(估算4Hz左右),分析实测情形建筑物很难产生共振破坏。但随着爆心距的增加震动频率会有所降低,爆心距较远的建筑物要比较近的建筑物更容易产生共振破坏。③建筑物实体和框架结构模型实验均表明隧道爆破已开挖段爆心距31004600cm范围内“空洞效应”表现强烈,其中框架结构静弹模工况已开挖段合速度放大效应最大可达到1.56倍,Z向速度最大放大倍数为1.44倍;动弹模工况合速度放大效应最大可达到2.42倍,Z向速度最大放大倍数为2.19倍。表明“空洞效应”存在一定的区域性,且“空洞效应”跟围岩参数相关,硬岩的“空洞效应”较软岩要明显一些。④针对框架结构数模工况,可发现建筑物高层计算点位最大Z向震速为2.2389cm/s,已经超过国家爆破安全规程规定的震速要求,值得加大重视力度。表明高层建筑物某些部位很容易产生“放大效应”(不同结构类型放大部位不一样),且“放大效应”随围岩参数的不同也表现不一,静弹模工况情形“放大效应”要明显高于动弹模工况,软岩工况“放大效应”较硬岩工况表现明显。⑤通过专家经验法和基于LM-BP方法对矿山、隧道实测数据进行预测分析,发现经验公式在不同的实际情况中表现不一;而基于LM-BP的爆破震动灾害预测模型在笔者计算的矿山、隧道实验中相比传统经验模型有更好的效果,可作为爆破设计中的辅助参考模型。
赵昕普[5](2008)在《爆破振动衰减规律及爆破振动对岩体累积损伤影响的研究》文中指出爆破振动是爆破作业带来的必然结果。随着爆破技术的广泛应用和爆破规模的不断扩大,对爆破振动危害的控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合理预测爆破振动的衰减规律是使爆破振动危害得到有效控制的基础和前提。论文基于黑龙江达连河永平露天煤矿爆破振动实测数据,采用理论分析和试验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对质点振速峰值和主振频率的预测,以及在岩体损伤程度对爆破振动速度衰减影响等问题进行了系统的研究。通过对实测数据回归分析获得了振速峰值的经验公式。对不同因素的影响做出了定性的分析。在实际应用中,可以根据已测定或预测的物理量峰值来预估其它物理量峰值,并对爆破振动强度进行综合分析和预判。在频率预测研究中,针对目前已明确将振速和频率作为爆破振动安全标准的评价指标,但还没有切实可行的频率预测方法的不足。通过对频率影响应素的分析,利用量纲分析原理,建立了爆破振动频率的相似准数方程;在此基础上,通过对实测数据的回归分析得到了爆破振动主振频率的预测公式;分别对等距离药量变化、等药量距离变化两种情况下,爆破主频的变化规律做出了定量的分析。为振速-频率爆破振动安全判据利用质点振速峰值来预测主振频率提供了理论和实际依据。根据现场岩体声波测试结果的分析,通过岩体的声速降低率计算得出岩体的损伤程度,将同一地点多次爆破前后岩体的损伤程度和多次爆破的振速峰值降低率的变换回归,第一次具体给出了岩石损伤程度和爆破振速峰值降低率的关系,为量化地质条件对爆破振速峰值衰减规律的影响提供了理论依据。
黄建[6](2008)在《钢板桩围堰体系静、动受力变形特性数值分析》文中提出目前,国内外有许多双排钢板桩型式的围堰结构,由于其整体性强,施工手段方便成熟,监测手段也较多,因此在港口工程中被广泛的采用。为了计算方便,常规方法主要以土压力理论为基础,无法考虑诸如土石物与板桩接触特性等因素的影响。为此,本文将针对双排钢板桩围堰体系静、动力受力变形特性,采用数值计算方法手段,主要围绕以下两个方面展开:1通过建立双排钢板桩围堰体系弹塑性有限元数值模型,采用基于Mohr-Coulomb破坏准则的理想弹塑性本构模型考虑土石物的弹塑性性质,采用罚函数接触算法描述界面接触特性,针对不同水位下钢板桩围堰在加载过程中呈现的受力变形特征进行了分析与讨论2通过建立双排钢板桩围堰体系动力有限元数值模型,采用Lanczos特征值模态法提取围堰体系自然频率与振型,采用Newmark逐步积分方法求解考虑几何非线性的动力平衡方程,并在此基础上,针对水平地震力作用下钢板桩围堰体系的动力受力变形特性分别进行振型分解反应谱分析和动力时程分析,并将计算结果加以比较。
胡韫频[7](2006)在《基于三峡工程的重大工程项目投资控制机制研究》文中提出三峡工程作为我国重大工程项目的代表,是当今世界瞩目的规模宏伟、技术复杂的特大型水利工程。该工程跳出了“投资无底洞、工期马拉松”的怪圈,为重大工程项目的投资控制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宝贵经验。研究三峡工程的成功经验,归纳和提炼其中蕴藏的管理思想和管理模式,对提升重大工程项目管理水平,提高投资效益,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借鉴和吸收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综合运用控制论、信息论、系统论、新制度经济学、工程项目全生命周期等理论,采用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理论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在对三峡工程的成功经验进行总结的基础上,研究了重大工程项目的投资控制机制,主要内容如下:第一,从系统科学等理论的视角,对三峡工程投资控制的成功经验进行了归纳和提炼。三峡工程在建设过程中,建立了覆盖工程建设全过程的投资控制体系,采取了“静态控制、动态管理”的投资控制模式,按照“五位一体,综合平衡”的投资控制理念,对功能、造价、安全、质量、进度进行了综合平衡和控制;三峡工程的成功经验表明,层次清晰、责任分明的建设管理体制和科学规范的建设项目管理制度以及激励制度是三峡工程投资控制体系得以有效运行的保证;第二,结合三峡工程的实践经验及系统科学等相关理论,构建了重大工程项目投资控制的机制。该机制由基于过程和要素的两个投资控制系统以及制度保障系统组成,三者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共同实现对工程项目的投资控制。其中,基于过程的控制系统是该机制的主要系统;基于要素的控制系统是其辅助系统,实现对影响投资的关键要素的综合控制;制度保障系统为上述两个投资控制系统的有效运行提供制度保证;第三,重大工程项目的实施是按照一定的程序进行的,各个建设实施环节之间存在着互为依据的逻辑关系,重大工程项目投资控制也必须遵循其形成的有序性,考虑整个项目的生命期,对工程投资进行全过程的控制。本文在分析三峡工程投资的全过程控制的基础上,从各阶段投资控制的内涵、特点、流程以及控制方法等方面深入研究了基于过程的投资控制系统,并对全过程资金成本控制、技术与管理的创新对于投资控制的贡献进行了研究;第四,重大工程项目本身是一个复杂系统,其建设管理也是一个多目标、多主体、多因素影响的人工系统。本文在分析各要素之间以及它们与工程投资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的基础上,结合三峡工程的投资控制理念,构建了五要素集成控制概念模型;最后,在分析三峡工程投资控制的制度环境和制度安排的基础上,研究了制度对重大工程项目投资控制的决定性作用,提出了保证重大工程投资控制机制有效运行的制度安排建议。
罗丹[8](2005)在《清江水布垭水电站过水围堰及度汛方案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水利水电枢纽建筑物施工过程中,采用过水围堰度汛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导流方式,可以缓和高山峡谷枢纽布置困难的状况,减少围堰工程量,缩短工期,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 本文从理论和应用两个方面系统研究了水利枢纽工程施工过水围堰在导流方式及围堰类型、导流标准及围堰下游砼护坡反滤层等方面需要解决的问题,并结合水工模型试验,对清江水布垭水电站工程过水围堰及度汛方案进行研究。全文共分五章。第一章绪论,概述了选题过程、国内外关于本文课题的研究现状及本文所研究的主要内容;第二章较系统的分析了影响施工导流方式和过水围堰堰型选择的主要因素,以及过水围堰来水标准、挡水标准和过水标准的确定方法;第三章通过水工模型试验,研究水布垭水电站上游土石过水围堰不同过水面高程、下游碾压混凝土围堰不同堰顶高程与堰面、坝面的分流量、流速、流态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对上下游围堰型式、高程进行优化。对土石过水围堰下游砼板护坡反滤层设计进行了研究,提出反滤层设计的风险模型,并给出了风险率的计算方法;第四章在综合考虑水布垭导流与度汛工程的重点与难点及工程布置、施工要求的基础上,经多方案技术经济比较,研究确定了适合水布垭高面板堆石坝工程特征的导流与度汛方案。 综上所述,本文以水布垭工程过水围堰及度汛方案为背景,研究了过水围堰的围堰结构型式,过流稳定性以及相应的保护措施等问题。本文提出的分析方法和保护措施应用在水布垭工程实践中,证明了分析方法的正确性,保护措施的有效性。
刘晓军,杨树明,曾祥虎,刘立新[9](2003)在《高坝洲电站碾压混凝土纵向围堰拆除爆破设计与实践》文中指出介绍了高坝洲电站碾压混凝土下游纵向围堰现场爆破试验成果,在分析爆破试验效果的基础上进行碾压混凝土围堰拆除爆破设计,详细分析了拆除爆破实施效果及主要影响因素。
吴启煌[10](2002)在《依靠科技进步 推动工程建设》文中研究指明介绍高坝洲工程建设公司十分重视科技工作,与科研、设计、施工、监理单位密切合作成功地解决了实践中所遇到的技术难题的概况。在三年半时间内,高速、优质地完成了除升船机以外的主体工程建设。
二、高坝洲电站碾压混凝土纵向围堰拆除爆破设计与实践(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高坝洲电站碾压混凝土纵向围堰拆除爆破设计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人工神经网络和随机森林算法的爆破振动预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现状 |
1.2.1 爆破振动强度预测研究现状 |
1.2.2 爆破振动频率预测研究现状 |
1.3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及意义 |
第二章 早期爆破振动质点峰速与爆破振动主频率预测方法 |
2.1 早期爆破振动质点峰速预测方法 |
2.2 回归分析法反求传统公式参数 |
2.3 传统经验公式的改进 |
2.4 传统爆破振动主频预测方法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爆破振动危害机制及爆破振动监测工程实例 |
3.1 振动幅值强度特性及其在振动危害中的作用 |
3.2 爆破振动中频率性质与危害作用 |
3.3 振动持续时间的特性及其在振动危害中的作用 |
3.4 爆破振动危害机制 |
3.5 爆破振动监测工程实例 |
3.5.1 测试仪器及参数设置 |
3.5.2 爆破振动测试 |
3.5.3 对振动信号的傅里叶分析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人工神经网络及随机森林算法 |
4.1 人工神经网络 |
4.1.1 误差反向传播算法 |
4.1.2 主成分分析法 |
4.1.3 微粒群优化算法 |
4.2 随机森林算法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爆破振动质点速度与主频预测技术的实现与对比 |
5.1 振动监测采集到的数据 |
5.2 基于PCA改进bp神经网络的爆破振动预测实现 |
5.3 基于PSO改进bp神经网络的爆破振动预测实现 |
5.4 基于随机森林的爆破振动预测实现 |
5.5 传统经验公式的爆破振动质点峰速预测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论文工作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2)龙滩碾压混凝土重力坝施工进度管理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论文选题背景 |
1.2 国内外碾压混凝土大坝现状分析 |
1.2.1 国外已建碾压混凝土大坝现状 |
1.2.2 国内已建碾压混凝土大坝现状 |
1.3 国内外进度管理实践与理论现状 |
1.3.1 国外进度管理的实践探索 |
1.3.2 国内水电工程项目进度管理的实践探索 |
1.3.3 龙滩碾压混凝土重力坝进度管理的研究 |
1.4 论文主要内容和创新点 |
1.4.1 论文主要内容 |
1.4.2 论文创新点 |
第2章 大型水电项目施工进度管理的原理与方法探讨 |
2.1 工程项目进度计划 |
2.1.1 里程碑计划 |
2.1.2 横道图(甘特图) |
2.1.3 网络计划 |
2.1.4 形象进度 |
2.1.5 工期优化 |
2.2 工程项目进度控制 |
2.2.1 进度偏差分析 |
2.2.2 进度动态调整 |
2.3 大型水电工程进度管理常用方法 |
2.3.1 大型水电工程进度计划 |
2.3.2 大型水电工程进度控制 |
2.3.3 大型水电工程进度管理软件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龙滩碾压混凝土重力坝项目基本情况 |
3.1 工程概况 |
3.1.1 枢纽布置 |
3.1.2 大坝建筑物布置 |
3.1.3 坝体材料分区 |
3.2 合同项目及主要工程量 |
3.2.1 工程项目和工作内容 |
3.2.2 主要工程量 |
3.3 施工导流、施工特点、施工关键线路及难点 |
3.3.1 施工导流 |
3.3.2 施工特点 |
3.3.3 施工关键线路及难点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龙滩碾压混凝土重力坝进度计划编制的研究 |
4.1 施工总体进度计划的编制依据 |
4.1.1 合同控制性工期 |
4.1.2 合同交面时间 |
4.1.3 导流渡汛方案 |
4.1.4 业主提供的主要条件 |
4.1.5 主要施工方案 |
4.2 总体施工程序、网络计划图及关键线路 |
4.2.1 总体施工程序 |
4.2.2 网络计划图及关键线路 |
4.3 施工总体进度计划的编制 |
4.3.1 工作分解结构(Work Breakdown Structure) |
4.3.2 工程总体进度计划P3 横道网络图 |
4.4 龙滩大坝各工程项目具体进度计划的工期分析 |
4.4.1 施工准备工程 |
4.4.2 混凝土系统建设工程 |
4.4.3 上下游土石围堰工程 |
4.4.4 上下游碾压混凝土围堰工程 |
4.4.5 大坝基坑开挖支护和坝基处理工程 |
4.4.6 大坝主体工程 |
4.4.7 导流工程及其他项目工程 |
4.5 总进度计划的主要项目施工强度及资源计划分析 |
4.5.1 总进度计划主要项目年、季施工强度分析 |
4.5.2 土石方明挖月强度分析及资源计划分析 |
4.5.3 左岸进水口大坝碾压、常态混凝土月强度及资源计划分析 |
4.5.4 右岸大坝碾压、常态砼月强度及资源计划分析 |
4.6 碾压混凝土项目工期分析 |
4.6.1 单元工程划分 |
4.6.2 单元工程工序工期分析 |
4.6.3 碾压混凝土项目工期分析 |
4.7 本章小结 |
第5章 龙滩碾压混凝土重力坝进度控制的研究 |
5.1 进度计划控制 |
5.1.1 进度计划控制体系 |
5.1.2 进度计划控制流程 |
5.1.3 滚动计划与控制方法 |
5.2 进度控制施工管理组织体系 |
5.3 施工资源 |
5.3.1 系统工程理论,高效配置施工资源 |
5.3.2 本工程分年度所需主要施工资源 |
5.4 进度控制信息管理 |
5.5 进度偏差分析 |
5.5.1 进度偏差分析主要方法 |
5.5.2 用生产调度周计划,分阶段动态进行偏差分析 |
5.6 进度动态调整 |
5.6.1 改变后续工作间的逻辑关系 |
5.6.2 缩短关键线路持续时间 |
5.7 本章小结 |
第6章 提前下闸蓄水进度调整、总进度管理效果分析 |
6.1 提前下闸蓄水进度调整 |
6.1.1 进度调整计划编制 |
6.1.2 提前下闸蓄水进度计划控制 |
6.2 龙滩碾压混凝土重力坝工程总体进度管理效果 |
6.2.1 总体满足合同目标及业主提前下闸蓄水、提前发电要求 |
6.2.2 各阶段合同工期节点工程照片 |
6.2.3 龙滩碾压混凝土重力坝工程进度管理的基本经验 |
6.3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A(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
附录 B(附录图4-1~附录图4-13) |
(3)航电枢纽工程复杂环境下混凝土纵向围堰拆除爆破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1. 工程概述 |
2. 纵向混凝土围堰爆破拆除复杂环境简述 |
3. 总体爆破设计 |
4. 爆破试验 |
4.1 爆破试验目的 |
4.2 试验内容 |
4.3 试验段围堰钻爆参数 |
5. 纵向围堰主体拆除爆破参数选择 |
5.1 破碎带相关参数 |
5.2 主爆孔钻爆参数 |
6. 一次性最大段起爆药量设计 |
6.1 爆破安全控制标准的确定 |
6.2 爆破振动传播规律分析 |
6.3 计数结果 |
7. 起爆网络设计 |
7.1 设计原则 |
7.2 雷管选择 |
7.3 网络连接 |
8. 结语 |
(4)隧道爆破地震波对围岩及邻近建筑物的影响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课题研究背景 |
1.2.1 爆破地震波传播规律 |
1.2.2 爆破地震波的危害机制 |
1.2.3 爆破地震波峰值强度预测 |
1.2.4 爆破地震动安全判据 |
1.2.5 爆破地震波信号分析技术 |
1.2.6 爆破地震波监测技术 |
1.2.7 爆破地震动危害控制 |
1.3 课题研究内容和方法 |
第二章 爆破地震波 |
2.1 爆破理论的发展和爆炸应力波 |
2.1.1 爆破理论的发展 |
2.1.2 爆炸应力波的类型 |
2.1.3 爆炸冲击荷载特征及冲击波参数 |
2.1.4 爆炸应力波的传播 |
2.2 岩石爆破破碎机理 |
2.2.1 炸药爆破作用范围 |
2.2.2 炸药爆破破坏过程 |
2.2.3 岩石中的爆破作用的五种破坏模式 |
2.3 影响爆破作用效果的因素 |
2.3.1 炸药性能的影响 |
2.3.2 岩体特征的影响 |
2.3.3 爆破条件、爆破工艺的影响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爆破安全允许距离及对周围环境的影响 |
3.1 震动安全允许距离 |
3.2 空气冲击波安全允许距离 |
3.3 个别飞散物安全允许距离 |
3.4 外部电源与电爆网路安全允许距离 |
3.5 爆破噪声 |
3.6 爆破粉尘 |
3.7 爆破有害气体 |
3.8 爆破对其他及生态环境的影响 |
3.9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隧道爆破地震波震动的数值模拟 |
4.1 MIDAS/GTS软件介绍 |
4.2 动力计算分析方法 |
4.2.1 特征值分析 |
4.2.2 阻尼 |
4.2.3 反应谱分析 |
4.2.4 时程分析 |
4.3 本构模型 |
4.3.1 线弹性模型 |
4.3.2 弹塑性模型 |
4.4 边界条件 |
4.5 依托工程概况 |
4.6 工程地质条件 |
4.7 自重及建筑物载荷施加 |
4.8 隧道爆破地震波对建筑物震动模型的建立 |
4.8.1 爆破荷载的确定与简化施加 |
4.8.2 计算模型及参数选取 |
4.9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围岩及建筑物的动力响应分析 |
5.1 实验测量数据 |
5.2 建筑物实体数模工况一 |
5.2.1 建筑物位移变化特征 |
5.2.2 地表位移时程变化特征 |
5.2.3 建筑物质点震速特征 |
5.2.4 建筑物质点加速度特征 |
5.2.5 建筑物主应力特征 |
5.2.6 爆破区域主要特征 |
5.3 建筑物框架数模工况二 |
5.3.1 建筑物位移变化特征 |
5.3.2 地表位移时程变化特征 |
5.3.3 建筑物质点震速特征 |
5.3.4 建筑物质点加速度特征 |
5.3.5 建筑物主应力特征 |
5.3.6 爆破区域主要特征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隧道震动灾害预测模型 |
6.1 传统经验公式预测模型 |
6.2 BP神经网络预测模型 |
6.2.1 基本学习算法 |
6.2.2 惯性校正法 |
6.2.3 弹性BP算法 |
6.2.4 变梯度法 |
6.2.5 变学习速率法 |
6.2.6 拟牛顿法 |
6.2.7 LM算法 |
6.2.8 BP的改进算法 |
6.3 爆破震动LM-BP预测模型一 |
6.3.1 网络预测模型的建立 |
6.3.2 预测效果讨论与分析 |
6.4 爆破震动LM-BP预测模型二 |
6.4.1 网络预测模型的建立 |
6.4.2 预测效果讨论与分析 |
6.5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5)爆破振动衰减规律及爆破振动对岩体累积损伤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爆破地震效应研究在国民经济建设中的作用和意义 |
1.2 本文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
2 概述 |
2.1 爆破地震效应 |
2.1.1 爆破地震效应 |
2.1.2 爆破地震效应研究的发展过程 |
2.2 爆破地震效应的研究现状 |
2.2.1 爆破地震波的衰减规律 |
2.2.2 爆破振动效应的预测预报研究 |
2.3 爆破振动安全判据与爆破振动控制的研究 |
2.3.1 爆破振动安全判据的评定标准 |
2.3.2 美国爆破振动安全判据 |
2.3.3 我国的爆破振动安全判据 |
2.3.4 爆破振动安全判据的相关研究 |
2.4 爆破振动影响下岩体的声波特性 |
3 爆破振动速度峰值衰减规律研究 |
3.1 概述 |
3.2 生产爆破地震效应现场监测 |
3.2.1 爆破振动测试系统与测试原理 |
3.2.1.1 爆破振动测试系统 |
3.2.1.2 测试系统工作原理 |
3.2.2 试验条件 |
3.2.3 试验方法与试验方案 |
3.2.3.1 第一次生产爆破 |
3.2.3.2 第二次生产爆破 |
3.2.3.3 第三次生产爆破 |
3.2.3.4 第四次生产爆破 |
3.2.3.5 第五次生产爆破 |
3.3 爆破振动测试结果以及分析 |
3.3.1 爆破引起的质点振动速度测量 |
3.3.2 爆破测量结果分析 |
3.4 爆破地震波的减震方法 |
3.4.1 减震方法 |
3.5 本章小结 |
4 爆破振动频率衰减规律的预测 |
4.1 概述 |
4.2 频率在爆破振动中的作用及其影响因素 |
4.2.1 频率在爆破振动中的作用 |
4.2.2 爆破振动频率的影响因素 |
4.3 量纲分析法的基本原理 |
4.3.1 量纲和量纲和谐原理 |
4.4 爆破振动主振频率衰减规律预测公式的回归分析 |
4.4.1 爆破振动频率相似准数方程的建立 |
4.4.2 爆破振动主振频率衰减规律的回归分析 |
4.5 爆破振动主振频率与质点振速峰值之间关系的研究 |
4.5.1 “比例速度”理论的引用 |
4.5.2 爆破振动主振频率与质点振动速度峰值关系式 |
4.5.3 爆破振动主振频率与振速峰值关系式的回归分析检验 |
4.6 本章小结 |
5 岩石积累损伤下爆破振速衰减规律的研究 |
5.1 概述 |
5.2 岩石的损伤特性 |
5.2.1 爆破振动对岩体损伤特性的影响 |
5.2.2 受爆振损伤介质的本构方程 |
5.2.3 爆振损伤介质的损伤演化律 |
5.3 岩石的动态力学性质 |
5.3.1 岩石动态力学性质 |
5.4 岩体损伤判定标准 |
5.5 岩体爆破效应的声波测试原理 |
5.5.1 声波探测的基本原理 |
5.6 多次爆破作用下岩体声波传播现场试验 |
5.6.1 现场试验布置 |
5.6.2 实验过程 |
5.7 实验结果与数据分析 |
5.8 本章小结 |
6 本文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硕士在读期间发表论文 |
参加科研项目及工程 |
(6)钢板桩围堰体系静、动受力变形特性数值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概述 |
1.2 围堰工程相关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本文技术路线 |
1.4 本文主要研究工作 |
2 有限元分析基础理论 |
2.1 ABAQIS简介 |
2.2 材料非线性问题的求解方法 |
2.3 动力数值分析方法 |
2.3.1 振型分解反应谱法 |
2.3.2 逐步积分动力时程分析法 |
2.4 Mohr-Coulomb本构模型 |
2.5 接触面模型及算法 |
3 不同水位下双排钢板桩围堰体系静力工作特性有限元分析 |
3.1 概述 |
3.2 弹塑性有限元数值计算模型 |
3.3 计算结果及其分析 |
3.3.1 不同水位条件下围堰土石体系受力变形特性分析 |
3.3.2 不同水位条件下双排钢板桩体受力变形特性分析 |
3.3.3 水位条件变化对围堰拉杆受力变形特性分析 |
3.4 小结 |
4 水平地震作用下双排钢板桩围堰体系动力响应特性分析 |
4.1 概述 |
4.2 水平地震力作用下双排钢板桩围堰体系动力特性与反应谱分析 |
4.2.1 双排钢板桩围堰体系动力固有特性分析 |
4.2.2 多遇水平地震力作用下双排钢板桩围堰体系地震反应谱分析 |
4.3 多遇水平地震力作用下双排钢板桩围堰体系动力时程分析 |
4.4 小结 |
5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致谢 |
(7)基于三峡工程的重大工程项目投资控制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
1.1.1 选题背景——三峡工程的实践 |
1.1.2 选题的理论意义 |
1.1.3 选题的现实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回顾 |
1.2.1 有关建设项目投资控制的研究 |
1.2.2 有关建设项目造价管理的研究 |
1.2.3 投资控制相关概念界定 |
1.2.4 重大工程项目投资控制机制的内涵 |
1.3 研究思路、研究内容及研究框架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内容 |
1.3.3 研究框架 |
本章小结 |
第2章 重大工程项目投资控制机制的构建 |
2.1 重大工程项目投资控制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
2.1.1 对投资的控制缺乏系统性 |
2.1.2 投资控制过程中存在较高的交易成本 |
2.1.3 对投资的控制缺乏动态性 |
2.2 三峡工程投资控制的实践对构建重大工程项目投资控制机制的启示 |
2.2.1 系统科学理论是三峡工程投资控制的基本指导思想 |
2.2.2 全生命周期管理思想的应用避免了对投资的割裂控制 |
2.2.3 制度对提高三峡工程投资控制效率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
2.3 系统科学理论对构建投资控制机制的启示 |
2.3.1 系统论对投资控制的启示 |
2.3.2 信息论对投资控制的启示 |
2.3.3 控制论对投资控制的启示 |
2.4 重大工程项目投资控制机制的构建 |
2.4.1 重大工程项目投资控制机制的构建 |
2.4.2 重大工程项目投资控制机制的功能 |
2.4.3 投资控制机制的运行过程就是信息流动的过程 |
本章小结 |
第3章 重大工程项目投资的全过程控制—基于过程的投资控制系统 |
3.1 工程项目的全生命周期理论 |
3.1.1 工程项目的全生命周期 |
3.1.2 重大工程项目全生命周期的主要内容及特征 |
3.1.3 项目全生命周期理论在重大工程项目投资控制中的应用 |
3.2 重大工程项目投资形成的特点 |
3.2.1 重大工程项目实现过程的特点 |
3.2.2 重大工程项目的投资是随着工程的实现过程逐渐形成的 |
3.3 三峡工程实现了对工程投资的全过程控制 |
3.3.1 三峡工程的投资决策实现了科学化、民主化 |
3.3.2 三峡工程在实施阶段对工程投资进行了全过程的控制 |
3.3.3 基于过程的投资控制系统的建立是实现全过程投资控制的基础 |
3.4 重大工程项目基于过程的投资控制系统 |
3.4.1 全过程投资控制的涵义 |
3.4.2 依靠基于过程的投资控制系统实现对工程投资的全过程控制 |
3.5 决策阶段的投资控制 |
3.5.1 决策阶段投资控制的内涵 |
3.5.2 决策阶段是投资控制的关键环节 |
3.5.3 控制流程中增加反馈环节可以提高决策阶段投资控制的科学性 |
3.5.4 要根据工程项目的特点选择不同的投资控制的方法 |
3.6 实施阶段的投资控制 |
3.6.1 实施阶段投资控制的内涵 |
3.6.2 实施阶段的投资控制是控制投资的重要环节 |
3.6.3 实施阶段投资控制的流程 |
3.6.4 实施阶段投资控制方法 |
3.7 全过程的资金成本控制是工程投资控制的重要内容 |
3.7.1 资金成本的涵义与组成 |
3.7.2 三峡工程的资金筹措与资金成本控制 |
3.7.3 合理确定融资的原则、目标和融资策略 |
3.7.4 资金成本的全过程控制 |
3.8 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有利于实现投资控制的优化 |
3.8.1 三峡工程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对投资控制的贡献 |
3.8.2 重大工程项目的工程技术创新 |
3.8.3 重大工程项目投资控制的管理创新 |
本章小结 |
第4章 对影响重大工程项目投资关键要素的控制—基于要素的投资控制系统 |
4.1 影响重大工程项目投资的关键要素 |
4.1.1 重大工程项目管理的要素 |
4.1.2 影响工程投资的关键要素 |
4.1.3 对影响工程投资关键要素进行系统控制的必要性 |
4.2 重大工程项目实施阶段各关键要素与投资控制的关系 |
4.2.1 重大工程项目的质量与投资控制 |
4.2.2 重大工程项目的范围与投资控制 |
4.2.3 重大工程项目的工期与投资控制 |
4.2.4 重大工程项目的风险与投资控制 |
4.2.5 重大工程项目的采购与投资控制 |
4.3 三峡工程"五位一体"的要素控制 |
4.4 实施阶段影响工程投资关键要素的控制 |
4.4.1 基于要素的控制系统模型 |
4.4.2 两要素集成控制 |
4.4.3 五要素集成控制模型 |
4.4.4 风险控制 |
4.4.5 采购控制 |
本章小结 |
第5章 重大工程项目投资控制的制度体系—投资控制机制的制度保障系统 |
5.1 三峡工程投资控制的制度体系 |
5.1.1 三峡工程投资控制的建设管理体制 |
5.1.2 三峡工程投资控制的制度体系 |
5.2 制度对重大工程项目的投资控制具有决定性作用 |
5.2.1 新制度经济学理论作为分析工具的可行性 |
5.2.2 工程建设管理制度的内涵、构成与功能 |
5.2.3 重大工程项目的施控系统模型 |
5.2.4 重大工程投资控制中制度的重要性 |
5.3 重大工程项目投资控制制度安排的建议 |
5.3.1 科学合理的工程项目管理制度 |
5.3.2 对施控主体系统的激励制度 |
5.3.3 总控管理模式是适合重大工程项目的组织模式 |
5.4 制度保障系统是投资控制机制有效运行的保证 |
5.4.1 制度保障系统的定义与组成 |
5.4.2 制度保障系统的功能 |
本章小结 |
第6章 全文总结与研究展望 |
6.1 全文总结及研究结论 |
6.2 研究的主要创新点 |
6.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与科研及发表论文情况 |
(8)清江水布垭水电站过水围堰及度汛方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
1.1.1 过水围堰导流方式及堰型 |
1.1.2 过水围堰施工导流标准 |
1.1.3 土石过水围堰的下游护坡反滤层设计 |
1.2 本课题研究现状 |
1.2.1 导流方式及围堰类型 |
1.2.2 导流标准及最不利溢流工况的随机研究 |
1.2.3 围堰下游砼板护坡垫层料反滤设计的随机研究 |
1.3 本文的主要内容 |
第2章 过水围堪的堰型及其导流标准 |
2.1 施工导流的基本方式 |
2.1.1 影响分段与全段围堰法选择的主要因素分析 |
2.1.2 影响过水围堰与不过水围堰导流法选择的主要因素分析 |
2.2 过水围堰的堰型 |
2.2.1 河床覆盖层厚度 |
2.2.2 过堰单宽流量 |
2.2.3 堰体下游坡上的流速 |
2.3 过水围堰施工导流标准 |
2.3.1 河道来水的洪水标准 |
2.3.2 堰体挡水标准 |
2.3.3 堰体过水标准 |
第3章 水布垭水电站过水围堰的堰型选择与设计 |
3.1 围堰导流模型试验 |
3.1.1 水工模型试验方案 |
3.1.2 模型设计和制作 |
3.1.3 水工模型试验研究 |
3.2 围堰型式比选 |
3.2.1 上游围堰 |
3.2.2 下游围堰 |
3.2.3 上、下游围堰优化研究成果 |
3.3 反滤层设计与风险分析 |
3.3.1 反滤层的设计 |
3.3.2 反滤层设计的风险分析 |
3.3.3 反滤层设计风险率的计算 |
第4章 水布垭水电站施工导流与度汛方案 |
4.1 导流与度汛工程的特点 |
4.2 导流与度汛方式 |
4.3 导流与度汛标准 |
4.3.1 导流建筑物等级 |
4.3.2 导流与度汛标准 |
4.4 导截流程序 |
4.5 导流与度汛方案 |
4.6 大坝度汛保护措施 |
4.6.1 大坝度汛水工模型试验成果分析 |
4.6.2 抬高过水坝面高程的探索试验 |
4.6.3 2003年度汛情况 |
4.6.4 2004年度汛情况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后记 |
(9)高坝洲电站碾压混凝土纵向围堰拆除爆破设计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1 爆破试验及成果分析 |
1.1 爆破试验方案设计及爆破效果 |
1.2 爆破试验震动监测成果 |
1.3 碾压混凝土下纵堰拆除爆破试验成果分析 |
2 围堰下层爆破方案设计 |
2.1 爆破参数设计 |
2.1.1 主爆孔爆破参数 |
2.1.2 水平光面爆破参数设计 |
2.1.3 垂直光面爆破 |
2.2 爆破网络设计 |
3 拆除爆破效果及震动测试成果分析 |
3.1 拆除爆破效果分析 |
3.1.1 爆破控制大块技术措施 |
3.1.2 爆渣定向抛掷技术措施 |
3.1.3 爆破参数对爆破效果影响因素分析 |
3.2 拆除爆破震动监测成果 |
4 结 论 |
四、高坝洲电站碾压混凝土纵向围堰拆除爆破设计与实践(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人工神经网络和随机森林算法的爆破振动预测研究[D]. 王毅. 广西大学, 2020(04)
- [2]龙滩碾压混凝土重力坝施工进度管理的研究[D]. 刘武. 湖南大学, 2019(02)
- [3]航电枢纽工程复杂环境下混凝土纵向围堰拆除爆破设计[J]. 代正江,龚黎明,牟维邦. 珠江水运, 2015(16)
- [4]隧道爆破地震波对围岩及邻近建筑物的影响分析[D]. 黄华东. 重庆交通大学, 2015(04)
- [5]爆破振动衰减规律及爆破振动对岩体累积损伤影响的研究[D]. 赵昕普.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2008(S2)
- [6]钢板桩围堰体系静、动受力变形特性数值分析[D]. 黄建. 大连理工大学, 2008(05)
- [7]基于三峡工程的重大工程项目投资控制机制研究[D]. 胡韫频. 武汉理工大学, 2006(06)
- [8]清江水布垭水电站过水围堰及度汛方案研究[D]. 罗丹. 武汉大学, 2005(05)
- [9]高坝洲电站碾压混凝土纵向围堰拆除爆破设计与实践[J]. 刘晓军,杨树明,曾祥虎,刘立新. 长江科学院院报, 2003(S1)
- [10]依靠科技进步 推动工程建设[J]. 吴启煌. 湖北水力发电, 20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