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复合结构的和声方法——五声性调式和声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晏婷婷[1](2021)在《魏扬《汉字“心”之音》纯五度复合和声技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纯五度复合和声孕育于中国和声体系之中,是中国民族化和声体系发展的一条分支。对于中国和声技法的研究这是一个庞大的课题,在樊祖荫、黎英海、桑桐等众多理论家的研究中逐渐建立起中国和声体系,但是创作是不断创新和发展的过程,作曲家也在不断尝试和探索。纯五度复合和声在20世纪30年代开始,隐约能在一些作曲家作品中发现其身影,可能是无意识的状态下运用,也却一直进行运用和探索。直至2013年后,才明确提出“纯五度复合和声”这类和声技法。由魏扬创作的钢琴组曲《汉字“心”之音》,就是明确运用纯五度复合和声且为主干性的和声技法而创作的钢琴组曲。笔者拟以对魏扬《汉字“心”之音》这套钢琴组曲进行纯五度复合和声技法的探究。全文包括七个部分构成,从横向维度梳理纯五度复合和声的历史发展脉络,以纵向维度展开对纯五度复合和声各方面的技法分析。第一部分,纯五度复合和声衍变发展过程。本章主要介绍和声发展过程,以及纯五度复合和声的发展过程,以江文也、马思聪、黎英海、金湘等人作品为代表,简要介绍纯五度复合和声技法在不同作曲家作品中出现的形式。第二部分,纵合性和声思维。本章主要以纵合性的和声思维介绍纯五度复合和声的基本形态。第三部分,纯五度复合和声结构类型。这章节主要以纯五度复合和弦分为三大类别:五声性纯五度复合、七声性纯五度复合及其现代性纯五度复合。从这三个方面进一步探究纯五度复合和声的结构。第四部分,纯五度复合和声的连接及其排列法。这章节主要以纯五度复合和声的连接法、排列法与和声序进三个方面。第五个部分,纯五度复合织体形态。这章节主要研究纯五度复合和声在音乐中的织体形态,从纯五度复合和声柱状式、分解式和复调式织体三个方面探究纯五度复合织体形态。第六个部分,纯五度复合和声的运用。以纯五度复合和声的三大类别,探究在作品中如何运用纯五度复合和声。第七个部分,纯五度复合在结构中的组织形态。对钢琴组曲《汉字“心”之音》的十二首作品的结构与和声分布做进一步详细分析。
童锐,李暮凡[2](2021)在《五声性调式和声在中国诗词艺术歌曲伴奏中的应用》文中提出作为中国专业音乐的代表性音乐体裁,中国诗词艺术歌曲同时具备专业性、音乐性、文学性和历史性的特点,其伴奏的编配同样服从于这些属性。五声性调式和声的探索与应用,为该音乐体裁提供了全面且切合内涵的创作选择。以三度结构和声方法、纵合结构和声方法和四、五度结构和声方法为主流的和弦应用,极大地深化了该音乐体裁的表演性和欣赏性。
马学文[3](2020)在《樊祖荫五声性调式和声理论及其意义》文中提出樊祖荫五声性调式和声理论,作为中国作曲技法理论领域一个具有浓郁中国特色和丰富学术内涵的话语体系,以中国传统音乐形态、中国古代音乐理论、西方作曲技法理论为学理来源,得益于樊祖荫联通音乐创作和理论、从个案到整体、思辨的学术路径,呈现出独特的技术特征和理论特色,具有构建体系性认识框架、创立实践性研究模式、建立中国性话语体系等多方面的实践意义和理论意义。
彭程[4](2020)在《俄罗斯和声学派与中国和声体系》文中认为俄罗斯和声学派作为借鉴德、法和声理论基础上形成的和声学派,具有其理论上的科学性和适应性,对中国和声理论和教学体系的构建产生了重要影响。中国和声理论与教学体系,作为一种既保持调性功能和声的内在结构动力,又以五声性调式和声为主要识别特征的和声理论与教学体系;既来自对俄罗斯学派和声理论的反思,又受到俄罗斯和声学派"调性功能与调式色彩相结合"观念的启发。当然,这种五声性调式和声特征得益于几代中国作曲家的和声民族化探索,也不无西方现代和声的影响和中国传统音乐理论的启发。在一定意义上,中国和声理论与教学体系的构建是基于俄罗斯和声学派理论和教学体系的反思与重建。
田雅丽,李暮凡[5](2020)在《五声性调式和声在安徽民歌钢琴伴奏中的应用》文中指出安徽民歌作为"徽文化"的重要音乐载体受到越来越多的作曲家关注。作曲家们采用各种作曲手法对其进行钢琴伴奏的编配创作,其中运用中国五声性调式和声与民间歌曲旋律完美结合。三度结构、纵合性结构和四五度结构是其最主流的和声方法。运用中国五声性调式和声为安徽民歌编配钢琴伴奏极大地提高了安徽民歌的艺术性和专业性。
罗浠匀[6](2020)在《中国五声性调式和声在创作中的实践与应用 ——以《蓉城画卷—春》为例》文中指出自二十世纪上半叶,刘天华、萧友梅等人主张“西为中用”,创作属于中国的新音乐。之后,中国作曲家将中国五声特征、中国“韵”与西方作曲技术理论和现代作曲技法相结合进行创作,创作出了大量优秀的作品。《蓉城画卷—春》是一首理论与创作实践相结合的作品。本篇论文涉及到五声性调式和声中“纵向和声结构”、“横向和声材料”、“变和弦”、“复合和声”与“平行和声”等理论的运用,结合笔者在进行五重奏《蓉城画卷—春》的创作实践时,如何将和声理论与人声声部中四川清音这一独特风格的曲艺音乐进行融合,将完全不同音响效果的结合形成了新颖的和声色彩。中国文化博大精深,传统艺术形式与地方文化也是绚烂多彩。“一方水土养一方的人民”,各个地区都具有各个地区的民族文化与地方特色。四川历史悠久,引子部分所用的材料取材于四川清音《布谷鸟儿咕咕叫》的部分唱段,将听众带入作品之中。春天是一个万物复苏的季节,“一年之计在于春,一生之计在于勤”,这便是本部作品的核心思想。
周钲涛[7](2020)在《马思聪作品民族化和声的探讨 ——以两辑《中国民歌新唱》为例》文中指出马思聪先生是我国早期专业作曲家的代表人物之一,他在二十世纪四十年代(1946-1948)选取来自于我国各地的四十首民歌,为它们编配钢琴伴奏并命名为《中国民歌新唱》(共两辑),这是他在民族多声部音乐创作道路上的积极尝试,也是他努力探索民族化和声的实践结晶。本文主要从《中国民歌新唱》的旋律调式与音乐结构、《中国民歌新唱》的和弦结构、《中国民歌新唱》的和声运用、《中国民歌新唱》和声运用的思考四个方面探讨了马思聪先生的民族化和声运用情况,观察出马思聪先生以个人的创作实例展现出“继承和声传统、创新民族风格、探索地域特色”的和声运用理念。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能够对马思聪先生的和声探索经验予以总结,希望他的经验、成果能够作用于我国民族音乐的创作。
朱婉芸[8](2020)在《论樊祖荫《儿童钢琴小曲56首》演奏与教学》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儿童钢琴小曲—中国各民族民歌56首》简称《儿童钢琴小曲56首》是我国着名作曲家樊祖荫于2000年出版,专门为儿童创作的民族钢琴作品。它的旋律素材来自我国各个民族,和声来源樊祖荫着作—《中国五声性调式和声的理论和方法》中的理论方法,在西洋乐器中恰当呈现中国各民族音乐的魅力。本文除引言和结语外,主体内容一共分为四大章节。第一章为作曲家和作品概述。笔者先论述樊祖荫的生平概况和学术成就,再对作品进行分地区介绍,并挑选部分小曲作为例证。第二章论述该作品多民族性的音乐风格。它涵盖56个民族,涉及中国各民族的音乐素材,体现多民族性的音乐特色。因此,笔者分别以旋律、节奏节拍、和声、调式调性为素材,剖析《儿童钢琴小曲56首》的音乐风格。第三章为该作品的演奏与教学研究。笔者以触键、奏法、踏板、指法、力度和速度为出发点,根据儿童的心理特点,对该作品的演奏技巧与教学要点进行研究。第四章从承扬中华多元文化、民族音乐观、审美教育和儿童学琴兴趣四个方面,论述《儿童钢琴小曲56首》的教学意义。
蔡际洲[9](2020)在《樊祖荫先生的学术影响》文中认为樊祖荫先生是我国着名音乐学家,他在音乐学的多个领域内辛勤耕耘数十载,硕果累累,在学术界产生重要影响。有关樊祖荫先生的研究,目前在中国知网上可以见到有20余篇文献。其中,有对其学术着作进行评价者①;有对其音乐创作进行评价者②;还有对其学术人生、治学道路进行研究者③等等。但是,未见从樊先生学术影响的角度进行探讨者。尤其是没有运用互联网获取的数据,
成雯[10](2019)在《中国五声性调式和声着作之比较研究 ——以樊祖荫《中国五声性调式和声写作教程》与杨天锡《为汉族民歌曲调配置四部和声》为例》文中研究表明本文通过对和声民族化进程中的两本五声性和声理论着作:樊祖荫着《中国五声性调式和声写作教程》与杨天锡着《为汉族民歌曲调配置四部和声》的比较研究,总结他人的理论成果,窥探出五声性调式与传统和声技法的规律以及对五声性调式扩展和声技法的手段。从而看出近一百年以来,民族和声技法中实现风格化的途径和五声性调式和声系统化规范化的进程。笔者将结合两本书的特点,即“配置和声”与“写作教程”两者结合,回归到五声性调式民歌曲调本身,对基础性的和声理论知识和拓展性的和声技法运用结合分析。本文首先对两本书进行简要概述,总结出各个五声调式的特征并与中国音乐体系中的各民族音乐结合起来进行阐述;再从五声调式和弦标记、和弦材料进行比较;进而总结出五声性调式和弦配置的规则和调性扩张的思维,从为曲调而做的和弦配置、相对功能性的和声进行、五声性调式中的半音体系这三个方面进行阐述;最后得出结论,两本着作的互补性证实了先“建立”后“突破”的民族和声发展进程;并笔者将所总结的理论知识用于实践,一是对五声性作品进行分析;二是对民歌曲调做和弦配置和改编创作。对从事音乐创作、教学和研究的人员,以及正在学习五声性调式和声理论和中国音乐风格作曲的学生起到参考作用,充分发挥两本着作的应用价值。
二、复合结构的和声方法——五声性调式和声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复合结构的和声方法——五声性调式和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魏扬《汉字“心”之音》纯五度复合和声技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纯五度复合和声衍变发展过程 |
(一)早期纯五度复合和声身影 |
1.江文也纯五度和声手段 |
2.马思聪四五度和弦重叠 |
3.黎英海“四五度”和弦叠置 |
(二)以纯五度复合和声技法为主要创作手法的发展阶段 |
二、《汉字“心”之音》中的纵合性和声思维 |
(一)纵合性和声形式 |
1.旋律原形直接纵合 |
2.旋律材料重新组织纵合 |
(二)线性结构和声运动 |
1.同向运动 |
2.反向运动 |
三、纯五度复合和声的和声结构类型 |
(一)纯五度复合和声的基本形态 |
1.三音和弦 |
2.四音和弦 |
(二)五正声纯五度复合和声 |
1.纯五度 |
2.大二度关系结构纯五度复合 |
3.小三度关系结构纯五度复合 |
4.纯四度关系结构纯五度复合 |
(三)七声性纯五度复合和声 |
1.小二度关系结构纯五度复合 |
2.大三度关系结构纯五度复合 |
3.三全音关系结构纯五度复合 |
(四)现代性纯五度复合和声 |
1.多重纯五度复合结构 |
2.双层线性纯五度复合结构 |
3.多层纯五度复合结构 |
四、纯五度复合和声连接及排列法 |
(一)和声连接 |
1.“和声连接法”式连接 |
2.“同和弦转换”式连接 |
3.“同和弦转位”式连接 |
4.“旋律连接法”式连接 |
(二)和声排列法 |
1.叠置法和声排列 |
2.包围法和声排列 |
3.交叉法和声排列 |
4.混合法和声排列 |
(三)和声序进 |
1.斜向进行 |
2.反向进行 |
3.二度叠置为主和声进行 |
4.四度叠置为主和声进行 |
5.二度和四度结合为主和声进行 |
6.五度叠置为主和声进行 |
7.多种叠置方式结合和声进行 |
五、纯五度复合和声织体形态 |
(一)柱状式织体 |
1.单层柱状式织体 |
2.双层柱状式织体 |
3.三层柱状式织体 |
(二)分解式织体 |
1.旋律直接式分解织体 |
2.多层分解式分解织体 |
3.柱状式结合分解式织体 |
(三)复调式织体 |
1.假复调(单声复调)织体 |
2.多声部复调织体 |
六、纯五度复合和声的运用 |
(一)纯五度复合产生的多调性思维 |
(二)五声性纯五度复合和弦的运用 |
1.五声性旋律配置五声性纯五度复合 |
2.五声性纯五度复合在终止式中 |
(三)七声性纯五度复合和弦的运用 |
1.五声性旋律配置七声性纯五度复合 |
2.七声性旋律配置七声性纯五度复合 |
3.七声性纯五度复合作为终止式 |
(四)现代性纯五度复合和弦的运用 |
1.双层纯五度复合形成现代性纯五度复合和声 |
2.终止式中的现代性纯五度复合和声 |
七、纯五度复合在结构中的组织形态 |
(一)三段体结构 |
1.《忐忑·心上下》的结构组织形态 |
2.《情·青心》的结构组织形态 |
3.《憧·童心》的结构组织形态 |
(二)单曲牌体结构 |
(三)联曲体结构 |
1.《憬·心景》的结构组织形态 |
2.《悟·吾心》的结构组织形态 |
3.《愁·心秋》的结构组织形态 |
(四)循环体 |
1. 《思·心田》的结构组织形态 |
2.《愿·原心》的结构组织形态 |
3.《慈·兹心》的结构组织形态 |
(五)变奏体 |
1.《意·心音》的结构组织形态 |
2.《悦·兑心》的结构组织形态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致谢 |
(2)五声性调式和声在中国诗词艺术歌曲伴奏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中国诗词艺术歌曲与五声性和声 |
2 中国诗词艺术歌曲伴奏中的五声性调式和声 |
2.1 三度结构和声方法的应用 |
2.1.1 增添附加音的和弦 |
2.1.2 省略三音的和弦 |
2.2 纵合性结构的和声方法的应用 |
2.2.1 音列和弦 |
2.2.2 含“二变”音和弦 |
2.3 四、五度结构和弦的和声方法 |
2.3.1 单独的四、五度音程 |
2.3.2 组合的四、五度音程 |
3 五声性调式和声在中国诗词艺术歌曲伴奏创作中的作用 |
4 结语 |
(5)五声性调式和声在安徽民歌钢琴伴奏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五声性旋律与钢琴伴奏 |
2 安徽民歌与五声性调式和声 |
2.1 三度结构和声方法的应用 |
2.1.1省略三音的和弦 |
2.1.2 增添附加音的和弦 |
2.2 五声纵合性结构的和声方式 |
2.2.1 音列和弦 |
2.2.2 含“二变音”和弦 |
2.3 四五度结构的和声方法 |
2.3.1 单独的四五度音程 |
2.3.2 组合的四五度音程 |
3 五声性调式和声在安徽民歌伴奏创作中的作用 |
4 结语 |
(6)中国五声性调式和声在创作中的实践与应用 ——以《蓉城画卷—春》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中国音乐作品创作的现状 |
二、中国五声性调式和声研究的现状 |
三、论文选题缘由及意义 |
四、论文研究思路及方法 |
五、论文的章节安排 |
一、《蓉城画卷—春》作品中音乐素材的音乐本体分析 |
(一)音乐素材的曲式结构与作品分析 |
1、《布谷鸟儿咕咕叫》的曲式结构 |
2、《布谷鸟儿咕咕叫》的作品分析 |
(二)音乐素材的调式调性分析 |
(三)音乐素材的旋幅分析 |
1、乐段之间 |
2、乐句之间 |
二、《蓉城画卷—春》作品中五声性调式和声的运用 |
(一)中国五声性调式的类别 |
(二)中国五声性调式横向和声材料的运用 |
(三)五声性调式在纵向上的和弦结构 |
1、省略三音的和弦 |
2、替代三音的和弦 |
3、增加附加音的和弦 |
4、变和弦 |
(四)作品中复合调式与复合和声的运用 |
(五)作品中五声性的声部进行 |
(六)作品中五声性转调和弦的和声处理 |
(七)通过共同和弦转调 |
三、作品《蓉城画卷—春》的曲式与作品分析 |
(一)《蓉城画卷—春》曲式分析 |
(二)《蓉城画卷—春》作品分析 |
四、五声性音乐元素与西方作曲技术理论融合的思考,以《蓉城画卷—春》为例 |
五、音乐创作问题的探索 |
(一)理性与感性的结合 |
(二)传统与现代的融合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附录一 :《布谷鸟儿咕咕叫》谱例 |
附录二 :攻读硕士研究生期间获得的科研创作创新项目、发表的论文和作品以及获奖情况 |
(7)马思聪作品民族化和声的探讨 ——以两辑《中国民歌新唱》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节 选题概况 |
一、选题意义 |
二、马思聪生平简介与《中国民歌新唱》作品概况 |
三、主要研究内容、难点及研究方法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
一、音乐学视域下的研究现状 |
二、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视域下的研究现状 |
三、对以上现状的分析与归纳 |
第一章 《中国民歌新唱》的旋律调式与音乐结构 |
第一节 《中国民歌新唱》的旋律调式 |
一、五声调式 |
二、五声性七声调式 |
三、特性调式 |
四、小调式 |
第二节 《中国民歌新唱》的音乐结构 |
一、一段体 |
二、二段体 |
三、三段体 |
小结 |
第二章 《中国民歌新唱》的和弦结构 |
第一节 传统叠置的和弦结构 |
一、三度叠置的和弦结构 |
二、四、五度叠置的和弦结构 |
第二节 非传统叠置的和弦结构 |
一、传统叠置和弦结构的变异 |
二、旋律纵合性和弦结构 |
三、复合和弦 |
小结 |
第三章 《中国民歌新唱》的和声运用 |
第一节 调式运用的和声手法 |
一、调式交替的和声运用 |
二、复合调式、复合调性的和声运用 |
第二节 《中国民歌新唱》的地域性与特色的和声处理 |
一、《中国民歌新唱》中陕西民歌的特色和声处理 |
二、《中国民歌新唱》中湖南民歌的特色和声处理 |
三、《中国民歌新唱》中云南民歌的特色和声处理 |
四、《中国民歌新唱》中新疆民歌的特色和声处理 |
第三节 《中国民歌新唱》的外音形态与和声处理 |
一、常用外音形态与和声处理 |
二、复杂外音形态与和声处理 |
第四节 和声与歌曲钢琴伴奏的织体类型 |
一、衬托型 |
二、支声型 |
三、固定音型 |
小结 |
第四章 《中国民歌新唱》和声运用的思考 |
第一节 《中国民歌新唱》的和声运用与传统和声运用的思考 |
一、对传统和弦结构的创新 |
二、对调式运用方法的创新 |
三、持续音的运用 |
四、线性和声的运用 |
五、模仿性和声的运用 |
第二节 《中国民歌新唱》与马思聪其他同素材作品和声运用的思考 |
第三节 《中国民歌新唱》与其他作曲家同素材作品和声运用的思考 |
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8)论樊祖荫《儿童钢琴小曲56首》演奏与教学(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1.研究意义 |
2.研究现状 |
3.研究方法 |
1 樊祖荫《儿童钢琴小曲56首》综合概述 |
1.1 樊祖荫简介 |
1.2 《儿童钢琴小曲56首》简介 |
2 多民族性的音乐风格 |
2.1 旋律素材 |
2.2 节奏素材 |
2.2.1 节奏型 |
2.2.2 节拍 |
2.3 调式调性素材 |
2.3.1 五声性调式 |
2.3.2 非五声性调式 |
2.3.3 复合调式调性 |
2.4 和声素材 |
2.4.1 三度结构的和声 |
2.4.2 非三度结构的和声 |
2.4.3 终止和弦 |
3 演奏技巧与教学分析 |
3.1 民族乐器的触键变化 |
3.1.1 模拟打击乐器音色 |
3.1.2 模拟吹管乐器音色 |
3.1.3 模拟其他乐器—响篾音色 |
3.2 奏法的把握 |
3.2.1 断奏 |
3.2.2 连奏 |
3.3 踏板的处理 |
3.3.1 节奏踏板 |
3.3.2 切分踏板 |
3.4 其他要素的把握 |
3.4.1 指法的选择 |
3.4.2 力度和速度 |
3.5 针对儿童心理特点进行教学 |
3.5.1 想象力 |
3.5.2 理解力 |
4 教学意义 |
4.1 承扬中华多元文化 |
4.2 树立儿童民族音乐观 |
4.3 激发儿童学琴兴趣 |
4.4 拓宽儿童审美视野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着)及科研情况 |
(9)樊祖荫先生的学术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一、总体学术影响 |
(一)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的排序情况 |
(二)中国知网“学者库”中不同指标的排序情况 |
1. 被引频次排序 |
2. H指数排序 |
3. G指数排序 |
二、不同研究领域的学术影响 |
(一)中国传统音乐 |
(二)作曲技术理论 |
(三)音乐教育 |
(10)中国五声性调式和声着作之比较研究 ——以樊祖荫《中国五声性调式和声写作教程》与杨天锡《为汉族民歌曲调配置四部和声》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目的及意义 |
二、研究现状 |
第一章 两本着作的概述 |
第一节 樊祖荫《中国五声性调式和声写作教程》 |
第二节 杨天锡《为汉族民歌曲调配置四部和声》 |
第三节 五声性调式 |
第四节 民歌与曲调 |
一、宫调式曲调的特征 |
二、商调式曲调的特征 |
三、角调式曲调的特征 |
四、徴调式曲调的特征 |
五、羽调式曲调的特征 |
第二章 两本着作的比较—音高材料的组织原则和方式 |
第一节 和弦标记 |
一、《中国五声性调式和声写作教程》和弦标记 |
二、《为汉族民歌曲调配置四部和声》和弦标记 |
第二节 和弦材料的比较 |
一、三度结构 |
二、四五度结构 |
三、二度结构 |
四、纵合性结构 |
五、复合和弦 |
第三章 两本着作的比较—和弦配置 |
第一节 和弦选择的基本运用 |
一、为曲调而做的和弦基本配置 |
二、偏音和弦的基本运用 |
三、变音和弦的基本运用 |
第二节 相对功能性和声进行 |
一、相对功能性 |
二、相对功能性和弦根音的确立 |
三、各调式中相对功能性的和声基本序进 |
四、五声纵合性结构的和声进行 |
五、平行进行 |
六、终止式 |
第三节 五声性调式中的半音体系 |
一、半音化和声进行 |
二、转调 |
三、调性扩张 |
第四章 先“建立”后“突破”—两本着作的互补性 |
第一节 两本着作的亮点 |
一、《为汉族民歌曲调配置四部和声》的亮点 |
二、《中国五声性调式和声写作教程》的亮点 |
第二节 两本着作的互补性 |
一、知识性与技能型的互补 |
二、和声配置与实际创作的互补 |
第三节 展望与实践 |
一、展望中国和声民族化发展 |
二、实践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复合结构的和声方法——五声性调式和声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魏扬《汉字“心”之音》纯五度复合和声技法研究[D]. 晏婷婷. 广西师范大学, 2021(02)
- [2]五声性调式和声在中国诗词艺术歌曲伴奏中的应用[J]. 童锐,李暮凡. 皖西学院学报, 2021(02)
- [3]樊祖荫五声性调式和声理论及其意义[J]. 马学文. 音乐艺术(上海音乐学院学报), 2020(04)
- [4]俄罗斯和声学派与中国和声体系[J]. 彭程. 音乐艺术(上海音乐学院学报), 2020(04)
- [5]五声性调式和声在安徽民歌钢琴伴奏中的应用[J]. 田雅丽,李暮凡. 皖西学院学报, 2020(05)
- [6]中国五声性调式和声在创作中的实践与应用 ——以《蓉城画卷—春》为例[D]. 罗浠匀. 云南艺术学院, 2020(12)
- [7]马思聪作品民族化和声的探讨 ——以两辑《中国民歌新唱》为例[D]. 周钲涛. 星海音乐学院, 2020(08)
- [8]论樊祖荫《儿童钢琴小曲56首》演奏与教学[D]. 朱婉芸. 江西师范大学, 2020(11)
- [9]樊祖荫先生的学术影响[J]. 蔡际洲. 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 2020(01)
- [10]中国五声性调式和声着作之比较研究 ——以樊祖荫《中国五声性调式和声写作教程》与杨天锡《为汉族民歌曲调配置四部和声》为例[D]. 成雯. 西安音乐学院, 201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