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健康教育的意义和有效方法

社区健康教育的意义和有效方法

一、社区健康教育的意义及行之有效的方法(论文文献综述)

李刚[1](2021)在《老年顾客参与运动健康服务的价值共创路径研究》文中认为我国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而且老龄化正持续加深,形势十分严峻。在体育产业和健康产业政策规划引领和市场创新驱动的共同作用下,体医融合不断推进,运动干预、慢病防治、健康促进、体质评估、运动监控、运动康复等产品与服务不断形成,各种运动健康服务模式不断涌现,运动健康服务逐渐成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新渠道。运动健康服务的相关研究日益引起学界和业界的高度重视,老年顾客参与运动健康服务价值共创的相关研究还是一个相对新兴的研究领域。本文以老年顾客参与运动健康服务的价值共创路径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服务主导逻辑理论、MOA理论,采用理论分析与案例分析相结合、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相结合的方法,逐层进行分析,探讨了运动健康服务、顾客参与运动健康服务的相关理论,按照“动因-行为-结果”的逻辑主线构建了顾客参与运动健康服务价值共创路径的分析框架,并系统分析了各要素的内涵与维度,实证揭示了老年顾客参与运动健康服务的价值共创路径。通过全文的分析论证,得出主要结论如下:第一,运动健康服务是指以提升全民健康水平为目标,以更好地满足人们健康需求为导向,以运动干预为手段,通过体医部门协同、技术融合、资源整合等方式,提供运动干预慢性病、运动康复、运动促进健康等方面的服务。运动健康服务具有产品混合性、对象广泛性、过程融合性、价值多样性和主动参与性等特征。从功能属性和消费需求角度,运动健康服务可划分为健康修复类、健康维护类和健康促进类;从产业角度,运动健康服务运可划分为运动医疗服务、运动健身服务、运动信息服务、运动保险服务、运动组织管理服务以及运动装备相关产品销售、出租与贸易代理等。运动健康服务作为一项综合性服务涉及众多利益相关者,本文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将其划分为核心、次核心和边缘利益相关者三种类型。第二,运动健康服务情境下的顾客参与具有独特内涵,在参与方式上具有体育参与和服务参与双重属性,在服务生产方式上兼具合作生产和独自生产;其特征包括主动健康、全程参与、沉浸体验;在类型划分方面,按照参与动机可分为被动参与和主动参与,按照参与强度可分为强参与和弱参与。企业不能直接提供价值,只能提供价值主张,顾客在价值共创过程中起主导作用,需要投入健康知识、运动技能、运动经验等资源;顾客价值内生于合作生产之中,并由顾客感知获得;顾客价值有着较为复杂的高阶结构,包括显性价值(如健康促进、慢病干预、愉悦身心、健康生活、休闲娱乐等)和隐性价值(包括降低医疗支出,提高劳动能力,促进家庭和睦及社区和谐等)。第三,老年顾客参与运动健康服务价值共创的理论框架涉及参与动机、参与机会、参与能力、顾客参与和顾客价值5个核心范畴及其14个主范畴,其中,参与动机包括健康动机、社交动机,参与机会包括地理可达性、内容可适性,参与能力包括知识储备、身体能力,顾客参与包括人际互动、信息分享和合作行为,顾客价值包括实用价值、享乐价值、学习价值、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参与动机、参与机会、参与能力三者均能显着正向影响顾客参与运动健康服务,参与动机通过参与机会、参与能力间接作用与顾客参与。顾客参与显着正向影响顾客价值。通过研究,本文认为新时代我国健康保障体系建设的路径逐渐发生变化,健康服务发展逻辑转向“以人民健康为中心”的健康发展理念,转向预防、康复、健康促进一体化的运动健康服务体系,转向政府主导、部门协同、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运动促进健康服务模式,由此建议政府部门要树立以人民健康为中心的服务理念,优化运动健康服务供给体系,完善运动健康服务需求管理。

熊则鑫[2](2021)在《健康导向下的单位型老旧住区外环境优化策略研究 ——以西安市典型住区为例》文中研究指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和社会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城市规划工作由增量向存量规划转型,优化城市功能结构、提升城市空间品质成为现阶段城市建设的重点工作。作为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单位型老旧住区数量多范围广,具有环境舒适度差、交通组织混乱、设施陈旧不足等一系列突出问题,已无法满足居民日益增长的生活需求,外环境亟待优化更新。城市建成环境和社会环境与居民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之间具有十分密切的联系,且“城市病”造成的空气污染、环境恶化等问题使居民愈来愈关注个人和社会健康问题,居民对健康生活的需求也日益增长。因此,本文从健康视角研究和探讨单位型老旧住区外环境的优化策略,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本文以单位型老旧住区为研究对象,首先,在梳理国内外关于健康城市与健康社区、住区更新改造以及住区外环境研究现状的基础上,根据居民健康需求以及健康行为活动类型,明晰了住区外环境对居民健康的作用机制,结合对国内外相关评价体系和标准的详细解读,提炼出健康导向下住区外环境构成要素及营造要点,以此作为论文的理论基础和研究依据。其次,选取西安市典型单位型老旧住区,通过实地调研、图表分析、问卷调查等方法对其外环境现状、居民满意度及优化意愿等进行了深入分析,比对住区外环境构成要素及营造要点进行病理分析。通过病理问题关系梳理总结出健康导向下单位型老旧住区外环境要素构成及核心要素,并从整体层面及核心要素-场所空间两部分梳理总结此类住区外环境的病理问题。最后,在优化目标、原则及内容的指导下,从物质环境、精神环境、实施保障机制三方面提出单位型老旧住区外环境的整体优化策略,并从活动空间、绿化空间、交通空间及设施服务空间等四个方面对外环境核心要素-场所空间提出具体的优化策略。并以中铁集团太乙路小区为例提出场所空间优化方案,探讨了西安市单位型老旧住区外环境健康化的可行性。本文研究目的是为单位型老旧住区创造支持性的健康生活环境,满足居民健康生活需求,以期探索适宜单位型老旧住区外环境的优化之路,为同类视角的相关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意义。

肖丽荣[3](2021)在《老年慢性病患者健康素养提升的小组工作介入研究 ——以贵阳市A社区为例》文中指出我国的慢性病发病率在老年群体中不断提升。慢性病会影响老年人的身心健康,生活质量也会随之下降,同时也给家庭与医疗系统带来巨大的压力。目前随着健康中国战略地提出,对于慢性病治疗主要倡导以预防为主,防治结合,而个人健康素养提升在其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是促进老年慢性病防治最经济的手段。现有关于老年人健康素养的干预研究较少,但是健康素养提升对老年人的慢性病防治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本文从社会工作视角出发去对老年慢性病患者健康素养进行干预研究。本研究在查阅相关文献的基础上通过对贵阳市A社区老年慢性病患者健康素养水平进行调查,对该社区老年慢性病患者健康素养现状进行分析;结合人口学资料分析影响其健康素养的因素;以知信行理论为依据探索小组工作是否能够提升老年慢性病患者的健康素养。首先,通过一般人口学资料调查问卷与学者蒋静欣编制的慢性病健康素养水平调查表对该社区96名老年人进行调查,了解该社区老年慢性病患者健康素养现状与影响因素。其次,通过半结构式访谈,了解到老年慢性病患者在学习慢性病知识与技能、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与进行社会交往等方面存在需求。最后,通过之前的调查结果,选取健康素养水平得分较低并愿意参与活动的16名老年慢性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为实验组(N=8)与对照组(N=8),实验组在知信行理论的指导下开展每周一次共六次的小组活动,对照组则不做任何干预。研究结果显示:该社区老年慢性病患者健康素养总体水平偏低,健康素养水平总体均值得分为112.03分(标准误12.44);受教育程度、以往职业、就业状况、家庭常住人口数等因素会影响老年慢性病患者的健康素养;小组工作有助于提升老年慢性病患者的健康素养,服务对象的健康素养得分在干预前后对比有所提升。根据此次研究提出以下几点建议:结合社区健康教育巩固改变效果;注重老年慢性病患者信念性健康素养与功能性健康素养的提升;增强社区医生健康素养意识,加强社区医生健康素养干预培训;注重家庭照顾者的支持力量,培训家庭照顾者学习慢性病防治知识,正确看待疾病,在生活中培养与监督老年慢性病培养健康生活方式与行为。

刘晓申[4](2021)在《行为导向式健康教育在轻度认知障碍人群认知功能管理中的应用研究》文中认为研究背景:认知功能管理在延缓轻度认知障碍(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MCI)个体认知功能下降方面被证实成效显着。然而,MCI者对疾病认知较低,导致参与认知功能管理行为的依从性差。健康教育可以提高个体疾病知识,但社区缺少此类教育项目、实施路径以及对依从性提升的实证性研究。研究目的:构建基于跨理论模型(Trans-theoretical Model,TTM)的行为导向式健康教育方案,并验证该方案对社区MCI者疾病知识知晓度、行为阶段改变、认知功能管理依从性、认知功能(整体认知功能、精神运动速度)以及其他与认知功能关联的健康结果(抑郁情绪和睡眠质量)的有效性和可行性。研究方法:本研究为随机对照研究。于2019年3月至2020年8月招募100名湖州市社区MCI者,按照1:1的比例随机分配到干预组和对照组。干预组实施基于TTM的健康教育,1次/周,45-60分/次,共8周;对照组实施常规健康教育,1次/2周,45-60分/次,共8周。于基线(T0)、干预后(T1)和随访3个月(T2)三个时点,采用MCI相关知识问卷、行为阶段问卷、认知功能管理依从性预测量表、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基础版(Montreal Cognitive Assessment Basic,Mo CA-B)、反应时、普渡钉板测试(Purdue Pegboard Test,PPT)、老年抑郁量表(Depression Scale Short-form,GDS-15)和匹兹堡睡眠指数量表(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PSQI)对MCI者进行不同时点的测量。采用Wilcoxon检验、t检验、卡方检验、两因素方差分析进行统计分析。研究结果:本研究共纳入MCI者100名,中途脱落5名,总计95名完成健康教育,其中干预组47名,对照组48名,干预组健康教育参与率为94%。1.基线调查结果:MCI疾病知识平均得分为11.24±3.36分,总体知识知晓率为56%;认知功能管理依从性平均得分为112.37±11.93分;Mo CA-B平均得分为19.73±1.63分。2.MCI疾病知识变化情况:疾病知识总分存在组间与时间的交互作用。简单效应分析显示,T1、T2水平上,与对照组相比干预组疾病知识知晓度显着提高(P<0.05)。3.行为阶段变化情况:干预后干预组被试由前意识阶段和意识阶段进入准备阶段、行动阶段和维持阶段,分别为4例、12例和3例。随访3个月时,处于行动阶段及维持阶段的被试总计32例。T1、T2时点两组被试行为阶段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分析发现,两组被试在意识阶段和行动阶段的例数分布存在差异(P<0.05)。4.认知功能管理依从性变化情况:认知功能管理依从性总分及易感性、严重性、获益性、障碍性和自我效能维度存在组间与时间的交互作用(P<0.05)。T1水平上,组间因素对依从性总分、易感性、获益性和障碍性维度影响的简单效应分析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T2水平上,组间因素对除障碍性以外的认知功能管理依从性总分及各维度影响的简单效应分析具有显着的统计学意义(P<0.05)。5.认知功能变化情况:整体认知功能得分存在组间与时间的交互作用。简单效应分析显示,与对照组相比,干预组Mo CA-B得分在T1、T2水平上显着提高(P<0.05);精神运动速度:反应时与PPT四项得分均存在组间与时间的交互作用,简单效应分析显示,T2水平上,干预组反应时得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PT四项得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6.其他与认知功能关联的健康结局变化情况:抑郁情绪得分仅存在时间因素(P<0.05),无组间因素和交互作用;睡眠质量得分存在组间与时间的交互作用。简单效应分析显示,T2水平上,干预组睡眠质量得分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结论:本研究验证了基于TTM的健康教育项目的有效性,即能够提高MCI疾病知识知晓度,促进个体发生行为改变,提高认知功能管理依从性,以及改善认知功能和睡眠质量。此外,本研究构建的健康教育项目兼具无害性,便于实施等特点,在社区情境下切实可行,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和推广意义。

钟磊[5](2021)在《校园欺凌的影像呈现及教育反思 ——基于我国三十部青春题材电影的分析》文中认为校园欺凌是世界各国中小学校园中普遍存在的现象。校园欺凌更对欺凌者和被欺凌者的身心造成严重的不良影响。因其存在的普遍性、后果的高危害性和严重性以及防治的低效性,校园欺凌问题已经引起世界各国教育机构和公众的广泛关注,成为无法回避的社会问题和共同关注的教育难题。在此背景下,关于校园欺凌的研究成为国内外教育理论研究关注的一个焦点问题。当前,已有研究从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等学科视角对校园欺凌的概念内涵、类型特点、影响因素和对策建议进行了系统分析与有益探讨,取得了丰富的成果,为本研究的开展奠定了前提与基础。但校园欺凌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其产生与发展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对其深刻理解与有效防治需要多视角的解读以及多方力量的整合。因此,从多个角度,借助不同媒介,采用多种方法,对其进行全视角和全景式的透视与剖析,才能达成对其全面和全方位的深度解读。与此同时,随着恶性校园欺凌事件的频繁发生,以及各方的广泛关注,各种以校园欺凌为主题的题材被拍摄成电影,以此来反映现实,映射问题。此类题材的电影致力于利用影像叙事的手段对校园欺凌事件进行再现,并在此过程中加入导演自身的思考,使其呈现出真实性、哲思性与娱乐性共存的特征。一方面,作为影视教育,校园欺凌影像是具有艺术性的教育活动;另一方面,作为艺术作品,校园欺凌影像又是具有教育意蕴的影视艺术。于此意义而言,校园欺凌影像有机结合了艺术与教育,为研究校园欺凌问题提供了有效媒介、全新载体和独特视角。基于此,本研究立足哲学、社会学、教育学、心理学等多学科视角,以吉尔·德勒兹的“时间-影像”“运动-影像”理论、福柯的规训与惩罚理论、古斯塔夫·勒庞的“心理群体”概念以及格伯纳的“涵化理论”为理论基础,通过文献研究、文本分析、符号分析以及焦点小组访谈等研究方法,对作为研究媒介和载体的30部反映校园欺凌问题的青春题材电影进行分析与探讨,充分挖掘电影所具备的现实性特征与意义,并对电影反映现实的方式和手段、电影的情节内容、人物设置、人物形象在现实中的定位以及电影的拍摄技法进行分析、总结与共性特征提取,在此基础上,将其与现实生活做类比,进而对现实中的校园欺凌现象进行影射、分析与研究,以深度挖掘校园欺凌影像呈现的教育反思及意蕴。遵循此逻辑思路,在对校园欺凌的影像呈现以及校园欺凌影像的叙事动机进行分析阐述的基础上,重点探讨了影像呈现的校园欺凌成因及教育反思。概括而言,核心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如下七个部分。导论部分主要阐述了研究缘起、研究问题、研究意义、文献综述以及研究设计与方法。第一章为校园欺凌研究的理论基础,重点探讨了吉尔·德勒兹的“时间-影像”“运动-影像”理论、福柯的规训与惩罚理论以及古斯塔夫·勒庞的“心理群体”概念以及格伯纳的“涵化理论”及其运用于校园欺凌研究的适切性。第二章为校园欺凌的影像呈现,主要从人物形象、空间叙事和行为表达三个维度呈现影像中的校园欺凌景象;第三章为校园欺凌影像的叙事动机,重点从私人矛盾空间建构与社会关系不合理两个维度分析探讨了样本电影影像叙事的推进;第四章为影像呈现的校园欺凌成因,主要从学校教育的功利化倾向、家庭教育的功能性扭曲以及社会教育的结构性缺失三个维度展现了影像呈现的校园欺凌成因;第五章为校园欺凌影像呈现的教育反思,主要从影视和教育两个维度分析探讨了校园欺凌影像呈现出的教育意蕴、思考与反省,具体包括充分尊重校园欺凌事件的真实性、准确把握校园欺凌影像的立场与观点、有效阐释校园欺凌事件的生成与化解机制以及主动凸显主体关注与人文关怀等对策思考,以充分有效发挥校园欺凌影像教化与规训、反思与批判的教育价值及社会功用。结语部分主要从教化与规训、反思与批判两个维度对校园欺凌影像呈现的教育意蕴、思考和反省进行了归纳与总结。

朱晓萍[6](2021)在《脑卒中个案管理实践模式的发展:一项行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研究目的】基于行动地当前脑卒中患者健康管理问题日趋凸显,而医院-社区-家庭的连续性照护方案尚不完善的现状,运用行动研究方法,通过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形成计划、实施计划、方案评价等五个阶段,从多角度探索行动地脑卒中个案管理实践模式并在临床应用中不断修正和优化,探讨该模式实施后的效果,为规范脑卒中护理实践提供参考和依据。【研究方法】本研究以行动研究为框架,按照行动研究“诊断、计划、实施、评价、反思”的螺旋循环过程以两轮行动循环的方式,优化并修订脑卒中个案管理实践模式。第一阶段,诊断阶段:通过临床实践现状调查了解脑卒中患者疾病照护过程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了解患者及照顾者的疾病照护需求。第二阶段,计划阶段:研究者通过文献研究、理论研究、行动研究小组头脑风暴的方法,初步构建脑卒中个案管理实践模式。第三阶段,行动阶段:研究者选择脑卒中中心及神经内科实施脑卒中个案管理实践模式,采用参与式观察法、焦点小组访谈方法收集运行中存在的问题、意见和建议,结合研究者以及行动小组的反思、讨论共同对方案进行优化和修订;第四阶段,评价阶段:采用方便抽样的方法,随机抽取2018年11月~12月实施修订后脑卒中个案管理实践模式的68名脑卒中患者及其照顾者,与2017年11月~12月未实施该个案管理模式的68名脑卒中患者及其照顾者进行前后对比,通过对患者层面(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不良预后、相关并发症发生率、健康教育知晓率、出院满意度等)、照顾者层面(照顾者照护能力评价指标、生活质量评价指标)、医护层面(医师、护士、社区护士满意度、对个案管理模式的认知与接受度)以及医疗卫生资源利用度层面(回诊次数、门诊访问次数、急诊访问次数、再次住院次数、平均住院天数)等相关数据的前后对比,采用描述性统计、正态性检验、方差齐性检验、t检验、秩和检验、卡方检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等方法比较干预前后1、3、6个月数据的差异性,评价个案管理实践模式对患者、照顾者、医护以及医疗系统的影响和作用,并为第二轮行动循环的开展提出建议和意见。第五阶段,反思阶段,回顾脑卒中个案管理实践模式的应用研究,通过对行动小组成员、个案管理师及参与本阶段研究的脑卒中患者进行访谈,从患者、家庭照顾者、医护实践者、护理专业及卫生资源利用层面反思行动研究的效果及存在的问题。第二轮行动循环则根据第一轮行动循环的研究结果进行第二轮的计划、实施、评价和反思。【研究结果】1、第一轮行动研究结果:临床现状调研发现脑卒中患者及其照顾者存在较高照顾需求,包括疾病照护知识与技能需求、连续性照护管理需求、社会支持需求;医院脑卒中患者连续性照护管理目前仅局限于院外随访阶段,阻滞因素多而复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对脑卒中患者的连续性照护管理认知欠缺,医院社区的联动、引导是重要解决途径。文献回顾发现脑卒中患者自我健康管理欠佳、早期康复训练缺乏规范性、家庭照护者照护压力较大、院外连续性照护存在脱节现象、以护理为主导的多学科协作等保障机制不健全、对个案管理模式中关键要素与环节质量把控有待提升;基于理论研究、文献研究以及行动小组头脑风暴,依据指导照护模式,初步构建脑卒中个案管理实践模式,通过初步实施以及评价阶段不断优化方案,最终形成由专职个案管理师主导、兼职个案管理师辅助,包含医师、康复师、营养师、心理咨询师、药剂师等多重角色的学科协作团队,实施包括评估、监测、支持、提供教育、自我管理、沟通与协调的从入院到出院,再到社区、家庭等全程疾病照护管理流程。脑卒中个案管理实施后,在患者层面,显着改善患者疾病照护结局,患者的疾病康复指标,如血压、血脂、血糖控制等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以及不良预后、相关并发症发生等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在照顾者层面,显着提高照顾者照顾能力,改善其生活质量,干预组照顾者照顾能力量表各维度得分及总分远优于对照组(p<0.001),改善趋势亦优于对照组(p<0.01),同时其生活质量测评指标总体健康状况(GHQ-28)亦显着改善,干预组GHQ-28各维度以及总分改善程度均优于对照组(p<0.001),改善趋势除严重抑郁维度外亦优于对照组(p<0.05);在医护层面,干预组医院医护对脑卒中个案管理实践模式的认知程度、接受程度及满意度皆优于对照组(p<0.05);在医疗卫生资源利用度方面,干预组患者回诊次数、门诊访问次数、急诊访问次数、再次住院次数、平均住院天数等皆优于对照组,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2、第二轮行动研究结果:针对第一轮行动研究的反思之处,如患者渴望上门医疗服务、纸质版宣教材料略显不足、护士自身专业知识水平及技能不足、护理人力资源的短缺以及社区参与管理不足等维度进行优化和整改,形成最终版的脑卒中个案管理模式,着重于卒中宣教材料《脑卒中防治ABC》制定、增加社区上门服务、增加Hcy疾病指标收集、护士专业知识和技能培训及人力资源激励政策等方面的修订。第二轮行动研究结果与第一轮行动研究相比,社区参与力度提高,社区医生、护士对个案管理模式的满意度、认知程度及接受程度皆显着提升(p<0.05)。社区上门医疗服务给患者及照顾者带来便捷,使其从中体验到更多关怀和照顾,个案管理护士专科水平和社会认可度亦大幅提升。【研究结论】脑卒中患者的治疗和康复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患者及其照顾者对疾病照护知识与技能、连续性照护管理及社会支持等方面存在持续需求;脑卒中个案管理实践模式是以个案管理护士为主导的脑卒中多学科照护模式,为患者提供个体化、连续性的疾病照护和管理,使患者及其照顾者及时获取疾病诊疗及照护信息、有效促进患者各项功能的康复,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改善疾病康复过程及结局,促进脑卒中患者的整体康复;在照顾者层面提高其照顾能力、改善其健康状况,亦起到积极作用;在医疗卫生系统层面可有效改善医患、护患关系、减轻医疗负担、提高医疗卫生资源利用度、完善健康服务体系,优化卫生服务模式;在护理专业层面使护士深刻感受到自身责任感和价值感、促进其专业学习和提升,最终促进护理专业的发展。脑卒中个案管理实践模式拓展脑卒中护理服务范围,使连续性护理服务有效延伸,为脑卒中患者持续、动态的治疗、护理和康复提供可靠专业支持和照护,丰富临床护理实践范畴。

韩文娜[7](2021)在《中华民间儿童体育游戏的课程表达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生成于历史传统之中、植根于民间生活沃土、彰显儿童天性趣味的中华民间儿童体育游戏,蕴含着宝贵的可供现代体育课程开发和利用的课程资源。本论文旨在集中回答的核心问题是:如何将中华民间儿童体育游戏中所潜藏的教育意蕴,通过现代课程手段,转化为以立德树人、培育素养为导向的现代中小学体育课程的建设资源,以服务于新时代中国基础教育学校体育改革的推进和课程质量的提升。为回答上述问题,本文立足当代中国小学体育课程的发展实际,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实现体育课堂育人质量提升为具体目标,以儿童认知、课程组织和多元文化课程转化等教育学、心理学和体育学原理为理论前提,采用历史史料梳理、学术文献分析、课程田野调查、专家对话访谈、教学案例设计等质性研究和量化统计相结合的方法,遵循历史与当下相统一的问题导向,按照“有什么”“为什么”“是什么”“怎么样”的解题思路,尝试论证中华民间儿童体育游戏资源有效表达转译为现代体育课程语言的学理依据与实践进路。本文共分6章,其内在的逻辑理路如下:绪论从缓解当下课程危机的现实情境和推进体育课程现代化研究的学术意义出发,描述本文选题的缘起并介绍论文的解题设想和基本架构。第一章首先以历史学的方法,在史料梳理基础上再现1949年以前中华传统民间儿童体育游戏所承载的社会教化功能。第二章转向现实关切,力争回答以民间传统形态遗存至今的儿童体育游戏在发挥课程育人和课程改造方面,能带来怎样的积极影响与正向价值。课程表达的价值目标与当下现状间存在实际落差。准确测量这一落差、找到课程表达困阻症结之所在,正是第三章的主题。在揭示民间体育游戏实现当下体育课程表达的困境及其成因之后,第四章集中对课程表达的原理与程序进行设计,即在规范层面提出民间儿童体育游戏中的什么元素,在现代体育课程中的哪些环节,以何种载体和形式实现表达。其中所涉及的课程化理论问题构成本文研究的难点。紧随理论设计,论文第五章聚焦实践案例,以学生发展一般素养和体育学科核心素养为上位指南,为体育游戏育人作用的发挥设计了文化价值、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三大课程表达功能区,为了更好的确认本研究提出的民间体育游戏课程表达体系构建的应用价值,本研究在后期初步检验了课程表达的效果。通过对专家访谈,对授课教师和小学五年级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实践检验结果分别为:有质量的体育课,有内涵的体育课和有意思的体育课。证明中华民间儿童体育游戏的课程表达既有文化内涵又有实践意义。由于事关课程实施的可操作性,故此本章构成研究的重点。论文第六章研究民间儿童体育游戏实现合理课程表达的外部环境,力争构建学校、家庭、社区和社会四位一体的促进游戏资源向课程资源转化的保障体系,由此形成实现体育游戏课程表达的内外合力。论文研究结论如下:1、将中华传统儿童体育游戏表达为现代课程语言,能够强化当下中国的中小学体育课程的全面育人功能,探索体教融合的实践新路。2、中华传统儿童体育游戏是基于儿童娱乐天性的社会交往活动。以儿童“兴趣”为切入点,通过游戏为手段,可以构建儿童社会交往的实践路径,从而避免生硬灌输。3、当前民间儿童体育游戏存在使用频率较低且类型单一等问题,不能释放其应有的功能来激活校园活力。但大部分教师对其文化价值等教育价值存在一定认可。4、课程表达不是用传统民间体育游戏取代现代体育课程,而是旨在汲取其优长,强化现代体育课程的育人功能。5、将传统游戏转译为现代课程语言遵循着现代课程表达的规则与程序,包括课程目标的厘定、游戏资源的遴选及其在现代课程体系中的嵌置等步骤。6、学生发展一般素养和体育学科核心素养是实现现代体育课程返本开新的重要遵循。7、加强顶层制度支持,着力民间体育游戏落地课堂的政策引导;强化学校组织支持,创设民间体育游戏课程表达的学校文化;巩固家庭活动支持,构建民间体育游戏课程表达的家校联动;培育社区空间支持,促进民间体育游戏课程表达的场域延伸。

张莉[8](2021)在《不同亚文化背景下社区居民健康素养干预效果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提升居民健康素养是健康中国建设的重要内涵,南昌市青云谱区因历史原因,形成了企业型与普通型两类亚文化特色鲜明的社区,本研究拟探索不同亚文化背景下的社区居民进行长期规范化健康素养干预服务的效果,总体上考察亚文化因素背景下,长期规范化健康素养服务干预对居民健康素养水平的影响,以期为政府相关部门开展精准化居民健康素养干预提供依据。方法:通过简单随机抽样-KISH表法,于2018年随机抽取江西省南昌市青云谱区15~69岁社区居民482例,其中,普通型与企业型亚文化组社区居民各241例,采用全国居民健康素养监测调查问卷对居民健康素养进行了基线调查。按国家规范化社区健康素养服务计划进行了为期2年的服务干预,于2020年采用同样的抽样方法,随机抽取了两类人群进行了干预后的健康素养问卷调查,两组人群各240例。根据统一的评分标准评估两组人群干预前后的总体健康素养与各维度素养水平;利用t检验、?2检验比较两组居民干预前后健康素养的变化情况,采用双重差分法评估了两类亚文化组社区居民健康素养干预效果。结果:(1)干预前后抽取的社区居民均衡性比较发现:普通型文化组与企业型亚文化组干预前后,社区居民在性别、年龄、民族、文化程度等基本特征方面均无明显差异(均P>0.05)。(2)普通型亚文化组社区居民健康素养干预前后效果分析。(1)50个健康素养问题变化情况发现:有17个问题干预后居民答对率明显高于干预前(均P<0.05)。(2)居民健康素养按6维度划分,健康素养具备率干预前后结果发现:科学健康观48.96%vs54.58%、传染病防治18.26%vs35.00%、慢性病防治21.16%vs30.00%、安全与急救51.87%vs64.58%、基本医疗12.86%vs20.00%、健康信息35.68%vs44.58%,科学健康观具备率干预前后无统计学差异(?2=1.521,P=0.217),其它5个维度健康素养的具备率均为干预后显着高于干预前(均P<0.05)。健康素养评分干预前后结果发现:科学健康观7.1±2.65vs7.8±2.50、传染病防治4.1±1.61vs4.7±1.72、慢性病防治7.1±2.60vs7.7±2.93、安全与急救9.9±3.18vs10.8±3.12、基本医疗7.4±2.71vs8.1±2.80分,健康信息评分干预前后无统计学差异(t=1.666,P=0.096),其它5个维度健康素养评分均为干预后显着高于干预前(均P<0.05)。(3)居民健康素养按3维度划分,健康素养具备率干预前后结果发现:基本知识和理念38.17%vs42.92%、健康生活方式与行为14.11%vs27.92%、健康技能16.60%vs20.83%,健康生活方式与行为具备率干预后明显升高(P<0.05),其它2个维度健康素养的具备率干预前后均无明显差异(均P>0.05)。健康素养评分干预前后结果发现:基本知识与理念18.6±5.46vs19.8±5.19、健康生活方式与行为12.3±4.69vs14.2±4.72、健康技能9.5±3.09vs10.0±3.10,健康技能评分干预前后无统计学差异(t=1.958,P=0.051),其它2个维度健康素养评分均为干预后显着高于干预前(均P<0.05)。(4)居民总体健康素养具备率干预后25.00%显着高于干预前17.01%(?2=4.625,P=0.032)。总体健康素养评分干预后44.0±11.81分显着高于干预前40.3±11.96分(t=3.378,P=0.001)。(3)企业型亚文化组社区居民健康素养干预前后效果分析。(1)50个健康素养问题变化情况发现:有17个问题干预后居民答对率明显高于干预前(均P<0.05)。(2)居民健康素养按6维度划分,健康素养具备率干预前后结果发现:科学健康观61.00%vs62.08%、传染病防治21.58%vs34.17%、慢性病防治28.63%vs40.83%、安全与急救62.24%vs72.50%、基本医疗20.33%vs29.17%、健康信息43.98%vs55.83%,科学健康观具备率干预前后无统计学差异(?2=0.060,P=0.806),其它5个维度健康素养的具备率均为干预后显着高于干预前(均P<0.05)。健康素养评分干预前后结果发现:科学健康观7.9±2.50vs8.0±2.50、传染病防治4.3±1.65vs4.7±1.77、慢性病防治7.6±2.67vs8.5±2.54、安全与急救10.5±2.83vs11.4±2.73、基本医疗7.9±2.86vs8.7±2.62、健康信息5.0±2.03vs5.6±1.98,科学健康观评分干预前后无统计学差异(t=0.637,P=0.524),其它5个维度健康素养评分均为干预后显着高于干预前(均P<0.05)。(3)居民健康素养按3维度划分,健康素养具备率干预前后结果发现:基本知识与理念42.74%vs51.67%、健康生活方式与行为18.26%vs38.75%、健康技能31.95%vs38.75%,健康技能具备率干预前后无统计学差异(?2=2.433,P=0.119),其它2个维度健康素养的具备率均为干预后显着高于干预前(均P<0.05)。健康素养评分干预前后结果发现:基本知识与理念19.8±4.74vs20.3±4.69、健康生活方式与行为12.9±4.79vs15.2±4.66、健康技能10.4±3.24vs11.3±3.11,基本知识和理念评分干预前后无统计学差异(t=1.258,P=0.209),其它2个维度健康素养评分均为干预后显着高于干预前(均P<0.05)。(4)居民总体健康素养具备率干预后41.67%显着高于干预前24.07%(?2=16.887,P<0.001)。总体健康素养评分干预后46.8±11.31分显着高于干预前43.1±11.27分(t=3.558,P<0.001)。(4)普通型亚文化组与企业型亚文化组居民健康素养干预效果分析发现:(1)居民健康素养按6维度划分,双重差分结果发现:科学健康观(模型:调整R2=0.708,P<0.001;DID:β=-7.617,P<0.001)、传染病防治(模型:调整R2=0.686,P<0.001;DID:β=-4.270,P<0.001)、慢性病防治(模型:调整R2=0.704,P<0.001;DID:β=-6.831,P<0.001)、安全与急救(模型:调整R2=0.725,P<0.001;DID:β=-9.906,P<0.001)、基本医疗(模型:调整R2=0.705,P<0.001;DID:β=-7.296,P<0.001)、健康信息(模型:调整R2=0.682,P<0.001;DID:β=-4.417,P<0.001),6个维度健康素养评分均为普通型亚文化组干预效果优于企业型亚文化组。(2)居民健康素养按3维度划分,双重差分结果发现:基本知识和理念(模型:调整R2=0.727,P<0.001;DID:β=-19.259,P<0.001)、健康生活方式与行为(模型:调整R2=0.713,P<0.001;DID:β=-11.959,P<0.001)、健康技能(模型:调整R2=0.722,P<0.001;DID:β=-9.119,P<0.001);3个维度健康素养评分均为普通型亚文化组干预效果优于企业型亚文化组。(3)居民总体健康素养双重差分结果发现:普通型亚文化组干预效果优于企业型亚文化组(模型:调整R2=0.733,P<0.001;DID:β=-40.337,P<0.001)。结论:采用国家规范化社区健康素养服务计划对社区居民健康素养进行干预,干预后居民健康素养总体上有明显提升,社区健康素养服务计划可行性较好。普通型亚文化组干预效果优于企业型亚文化组,提示有必要针对不同亚文化背景人群实行不同的健康素养干预措施,差异化干预策略有利于快速提升社区居民健康素养水平,有利于促进健康中国建设。针对不同亚文化社区人群健康素养干预的具体方案,需要政府部门及研究者进行有益的探索。

巩文欢[9](2021)在《基于格林模式的健康教育对兰州市社区空巢老年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的干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本研究调查兰州市社区空巢老年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知识、态度和行为现状,分析其存在的健康问题;以格林模式理论框架为指导,制定、实施有针对性的社区健康教育,并对干预效果进行评价,以期提高兰州市社区空巢老年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能力,改善患者的血糖控制水平,延缓或避免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方法本研究采用多阶段随机抽样法,从兰州市5个市辖区随机抽取2个街道,每个街道随机抽取2个社区,共计4个社区进行研究。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横断面调查:采用问卷调查方式对兰州市4个社区共计280例空巢老年糖尿病患者进行自我管理知信行的现状调查。第二阶段干预研究:从4个社区中抽取2个社区,分别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个社区各50例研究对象。对照组给予糖尿病常规社区健康教育联合穴位按摩,试验组在对照组的健康教育和穴位按摩基础上,再采用格林模式进行干预。在干预前、干预3个月后和干预6个月后分别进行问卷评分和血糖值的对比,并评价干预效果。采用SPSS25.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分析,方法包括:描述性统计分析、?2检验、两独立样本t检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等。结果1.横断面调查结果:兰州市社区空巢老年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知信行总得分为(62.68±10.72)分,自我管理水平整体中等偏下,行为维度得分最低;且多数患者存在糖尿病饮食、药物、监测及并发症预防等方面的盲区和误区,自我管理态度不积极等问题。2.干预研究结果:(1)干预前,两组研究对象的一般资料、自我管理知信行得分以及糖尿病相关代谢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备可比性。(2)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两组研究对象自我管理知信行各维度得分及总得分在不同时间、不同分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时间和分组存在交互作用;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干预3个月后和干预6个月后,试验组知信行各维度得分及总得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干预6个月后,试验组研究对象的糖化血红蛋白值、空腹血糖值、餐后两小时血糖值较对照组明显降低,血糖水平趋于稳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腰围、体重指数等指标略有下降,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兰州市社区空巢老年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知信行各维度得分及总得分处于中等偏下水平,其中,行为维度得分最低。2.基于格林模式的健康教育对兰州市社区空巢老年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效果良好,稳定了患者的血糖水平,有助于改善其生活质量,体现了中医“治未病”的思想。

叶丽(盖娅丽丽)(Lily Gaia Ye)[10](2021)在《论用艺术提升医学博物馆的公共性》文中认为博物馆不仅作为一个具有历史性、文化性和公共性的展示、教育和休闲的空间,同时也是一个公共文化服务的机构,它是现代语境下文化再生产必不可少的场域。随着社会进入信息数字化的生物医学的21世纪,博物馆正走向多元化的发展方向,尤其是在构建和提升博物馆公共性和民主性方面。博物馆的公共性是现代博物馆进行各项工作的基础,如何创生和提高医学博物馆的公共性就成为了本论文研究讨论的重点。全文主要以艺术的亲和性与数字科技的传播性为视角,以医学博物馆的历史演进、展览藏品、公众教育和公共空间的多重维度为切入点,论文分为六个部分展开研讨。首先,从回顾西方医学博物馆的产生、发展和演变开始,以医学知识的传承记载、人体标本的收藏保存和医学教育为主轴,总结医学博物馆在历史各个阶段的里程碑事件和重要医学发现。接着从回顾艺术与医学的交融演绎的关系入手,分析了艺术对医学的发展进步和传承的历史贡献,艺术品本身和博物馆治疗对人类身心健康和疾病的疗愈功效。其次,结合麦克卢汉提出的“媒介即讯息”理论,拓展了医学博物馆改革的思维模式,讨论了如何在展品和展览空间的设计中注入艺术审美概念,探索运用多媒体、数字技术和人工智能等高新科技来提升医学博物馆对公众的吸引力,从而改善公众教育的可能性。然后,借鉴最前沿的重组教育的理念,分析了在医学博物馆的公众普及教育中如何形成新的学习生态系统,以自主导向的体验式、社会性和分散式学习为特征,创造出特殊的文化景观和开放的公共场域的新型医学博物馆空间,有效地达成普及健康卫生教育的重要职能。探究了在信息网络全球化的后真相时代,医学博物馆在公众健康教育方面不可替代的优势,提出了博物馆公共教育的策略。接着结合布尔迪厄“文化再生产”理论以公众化的视角,阐述了用艺术提升医学博物馆公共性,从而打破现有文化区隔的可能性,推演了艺术与医学的跨界融合将极大程度地推动医学博物馆的健康知识民主化的进程。最后,以列斐伏尔“空间的生产”作为理论原点,首次提出了未来大医学艺术博物馆的概念,结合文化资本再生产理论探究在未来大医学艺术博物馆的再生产模式、路径及其在公众教育方面的策略,展望了未来大医学艺术博物馆对社会福祉和健康文化的贡献。希望该研究结果能为传统医学博物馆的改革和发展提供一些理论参考,对医学博物馆的公共性和公众健康教育的发展和未来布局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二、社区健康教育的意义及行之有效的方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社区健康教育的意义及行之有效的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1)老年顾客参与运动健康服务的价值共创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发展诉求:人口老龄化急需发挥运动的健康促进价值
        1.1.2 现实审视:“体医融合”催生多样化运动健康服务模式
        1.1.3 国际经验:全民参与是政府完善健康保障体系的政策主张
        1.1.4 趋势研判:健康社区是实现主动健康的重要阵地
    1.2 研究问题
        1.2.1 实践问题
        1.2.2 理论问题
    1.3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思路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5.1 研究方法
        1.5.2 技术路线
    1.6 研究的结构安排
    1.7 本章小结
第2章 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
    2.1 要点梳析:运动健康服务研究内容检视
        2.1.1 运动干预、体力活动和科学健身的概念辨析
        2.1.2 体医融合
        2.1.3 运动健康意涵的演变历程
        2.1.4 运动健康服务内涵的多视角审视
    2.2 实践审视:国内外运动健康服务推进工作探索
        2.2.1 政府在运动健康服务发展中富有成效的政策探索
        2.2.2 运动健康服务发展的实践探索
    2.3 总体概览:老年运动健康服务研究剖析
        2.3.1 老年运动健康服务发展现状与困境
        2.3.2 老年运动健康服务需求与供给
    2.4 他山之况:顾客参与研究回顾
        2.4.1 顾客参与的内涵
        2.4.2 顾客参与的维度构成
        2.4.3 顾客参与水平
        2.4.4 顾客参与的前因变量
        2.4.5 顾客参与的结果变量
    2.5 理论基础
        2.5.1 服务主导逻辑
        2.5.2 MOA理论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顾客参与运动健康服务价值共创的基本理论
    3.1 运动健康服务的概念界定
        3.1.1 运动健康服务概念的要素结构
        3.1.2 运动健康服务概念要素分析
        3.1.3 运动健康服务的概念表达
    3.2 运动健康服务的特征
        3.2.1 产品混合性
        3.2.2 对象广泛性
        3.2.3 过程融合性
        3.2.4 价值多样性
        3.2.5 主动参与性
    3.3 运动健康服务类型
    3.4 运动健康服务的利益相关者
    3.5 顾客参与运动健康服务价值共创的理论分析
        3.5.1 顾客参与运动健康服务价值共创的分析框架
        3.5.2 运动健康服务情境下顾客参与内涵、特征与类型
        3.5.3 顾客参与运动健康服务动因的理论分析
        3.5.4 顾客参与运动健康服务价值共创的理论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顾客参与运动健康服务的探索性案例分析
    4.1 研究方法
        4.1.1 方法选择
        4.1.2 案例选择
        4.1.3 研究资料收集
    4.2 案例介绍和研究发现
        4.2.0 案例介绍
        4.2.1 研究发现
    4.3 案例研究结论
第5章 老年顾客参与运动健康服务价值共创路径的质性分析
    5.1 扎根理论研究方法及其研究流程
    5.2 基于扎根理论的老年顾客参与运动健康服务价值共创分析
        5.2.1 研究设计
        5.2.2 质性分析过程
        5.2.3 范畴提取与模型构建
    5.3 模型阐述
        5.3.1 顾客参与运动健康服务前因变量分析
        5.3.2 顾客参与运动健康服务的维度阐释
        5.3.3 运动健康服务情境下顾客价值内涵及维度阐释
        5.3.4 老年顾客参与运动健康服务价值共创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老年顾客参与运动健康服务价值共创路径的量化分析
    6.1 研究假设推导
        6.1.1 基于MOA理论的运动健康服务参与研究假设
        6.1.2 顾客参与对顾客价值的影响
    6.2 研究量表设计
        6.2.1 初始量表设计
        6.2.2 研究量表纯化
        6.2.3 正式量表设计
    6.3 调查问卷设计与小样本测试
        6.3.1 调查问卷设计
        6.3.2 小样本测试
    6.4 大样本数据收集与分析
        6.4.1 数据收集
        6.4.2 样本特征与描述性统计分析
        6.4.3 信度、效度检验
        6.4.4 结构方程模型分析
        6.4.5 结果分析与讨论
    6.5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政策建议
        7.2.1 树立以人民健康为中心的服务理念
        7.2.2 优化运动健康服务供给体系
        7.2.3 完善运动健康服务需求管理
    7.3 研究的创新点
    7.4 研究局限与研究展望
        7.4.1 研究局限
        7.4.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2)健康导向下的单位型老旧住区外环境优化策略研究 ——以西安市典型住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时代背景:新经济常态下增量向存量规划转型
        1.1.2 健康战略:推进健康中国提升全民健康水平
        1.1.3 政策导向: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工作全面推进
        1.1.4 社会需求:城市居民对健康生活环境迫切需要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健康城市与健康社区相关研究
        1.3.2 住区更新改造相关研究
        1.3.3 住区外环境相关研究
    1.4 相关概念界定
        1.4.1 健康导向
        1.4.2 老旧住区
        1.4.3 单位型住区
        1.4.4 住区外环境
        1.4.5 优化
    1.5 研究对象及内容
        1.5.1 研究对象
        1.5.2 研究内容
    1.6 研究方法及框架
        1.6.1 研究方法
        1.6.2 研究框架
2 健康导向下住区外环境相关研究
    2.1 相关理论研究
        2.1.1 环境与健康理论
        2.1.2 健康行为改变理论
        2.1.3 健康促进理论
    2.2 住区外环境与居民健康的关联构建
        2.2.1 住区外环境居民健康需求分析
        2.2.2 住区外环境健康行为活动解析
        2.2.3 住区外环境对居民健康的作用机制
    2.3 相关评价体系及标准解读及借鉴
        2.3.1 相关评价体系及标准概述
        2.3.2 重要评价体系及标准解读
    2.4 健康导向下的住区外环境构成要素及营造要点
        2.4.1 住区外环境构成要素及其关系
        2.4.2 丰富多元的场所空间
        2.4.3 积极健康的精神环境
        2.4.4 安全适用的环境设施
        2.4.5 舒适宜人的物理环境
    2.5 本章小结
3 西安市单位型老旧住区外环境现状调研
    3.1 西安市既有住区发展概况
    3.2 典型住区选取及调研技术路线
        3.2.1 调研对象选取依据
        3.2.2 调研方法及内容
    3.3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南院家属院
        3.3.1 住区整体概况
        3.3.2 场所空间现状
        3.3.3 精神环境现状
        3.3.4 环境设施现状
        3.3.5 物理环境现状
        3.3.6 室外健康行为及空间现状
    3.4 中铁集团太乙路东院小区
        3.4.1 住区整体概况
        3.4.2 场所空间现状
        3.4.3 精神环境现状
        3.4.4 环境设施现状
        3.4.5 物理环境现状
        3.4.6 室外健康行为及空间现状
    3.5 纺织城六棉光明小区
        3.5.1 住区整体概况
        3.5.2 场所空间现状
        3.5.3 精神环境现状
        3.5.4 环境设施现状
        3.5.5 物理环境现状
        3.5.6 室外健康行为及空间现状
    3.6 本章小结
4 健康导向下单位型老旧住区外环境病理问题分析
    4.1 优化意愿问卷调查基本情况
        4.1.1 调研样本回收情况
        4.1.2 调研居民基本情况
    4.2 外环境优化意愿及健康病理问题分析
        4.2.1 场所空间优化意愿及病理问题分析
        4.2.2 环境设施优化意愿及病理问题分析
        4.2.3 物理环境优化意愿及病理问题分析
        4.2.4 精神环境优化意愿及病理问题分析
    4.3 健康导向下单位型老旧住区外环境核心要素分析
        4.3.1 单位型老旧住区外环境要素病理关系分析
        4.3.2 场所空间为核心的单位型老旧住区外环境要素构成
    4.4 健康导向下单位型老旧住区外环境病理问题总结
        4.4.1 缺乏统筹布局,消极空间增多
        4.4.2 应对公共突发事件能力不足
        4.4.3 热环境质量差,影响生理舒适
        4.4.4 健康意识薄弱,健康管理落后
    4.5 健康导向下单位型老旧住区外环境核心要素-场所空间病理问题总结
        4.5.1 活动空间引导不足,减少活动时间
        4.5.2 绿化植物配置失衡,破坏生态景观
        4.5.3 交通空间秩序混乱,威胁安全出行
        4.5.4 健康配套设施滞后,服务水平偏低
    4.6 本章小结
5 健康导向下单位型老旧住区外环境优化目标、原则及策略
    5.1 健康导向下单位型老旧住区外环境优化目标、原则及内容
        5.1.1 优化目标
        5.1.2 优化原则
        5.1.3 外环境整体优化内容及重点
    5.2 物质环境健康优化策略
        5.2.1 强调统筹布局的空间规划,提高整体效率
        5.2.2 加强自然调蓄的海绵建设,提高舒适水平
        5.2.3 构建平灾结合的弹性空间,提升应急能力
    5.3 精神环境健康优化策略
        5.3.1 开展健康促进活动,提升居民健康意识
        5.3.2 提高健康管理水平,实现健康生活品质
        5.3.3 增强居民情感归属,体现住区人文关怀
    5.4 单位型老旧住区外环境优化实施保障策略
        5.4.1 建立多方参与的协同机制
        5.4.2 建立资源共享的服务机制
        5.4.3 建立资金充足的筹集机制
    5.5 本章小结
6 健康导向下单位型老旧住区外环境核心要素-场所空间优化策略
    6.1 场所空间优化要素及重点
    6.2 活动空间健康优化策略
        6.2.1 营造健康多元的空间层次,提升空间品质
        6.2.2 创建功能融合的复合空间,提高使用效率
        6.2.3 兼顾弱势人群的活动需求,优化空间设计
        6.2.4 增加安全舒适的环境设施,提升空间活力
    6.3 绿化空间健康优化策略
        6.3.1 丰富植物配置,恢复绿色健康的绿化景观
        6.3.2 增设功能空间,构建多元共享的绿化空间
        6.3.3 增加绿化面积,营造舒适美观的绿化环境
    6.4 交通空间健康优化策略
        6.4.1 构建舒适的慢行网络,提倡健康安全出行
        6.4.2 优化动静态交通布局,减少人车互相干扰
        6.4.3 增加保障性安全设施,营造安全交通环境
    6.5 设施服务空间健康优化策略
        6.5.1 补齐健康服务设施短板,完善服务设施体系
        6.5.2 整合公共服务设施资源,构建全龄健康服务
    6.6 典型住区优化方案——中铁集团太乙路东院小区
        6.6.1 整体优化方案
        6.6.2 活动空间优化方案
        6.6.3 绿化空间优化方案
        6.6.4 交通空间优化方案
        6.6.5 设施服务空间优化方案
        6.6.6 精神环境优化方案
    6.7 本章小结
7 结语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不足及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图表目录
    图录
    表录
在读期间研究成果
附录
    附录一 健康导向下单位型老旧住区外环境满意度及优化意愿问卷调查
    附录二 《健康住宅建设技术要点》中住区外环境要素
    附录三 《健康住宅评价标准》中住区外环境要素
    附录四 《健康建筑评价标准》中住区外环境要素
    附录五 《中国绿色低碳住区技术评估手册》中住区外环境要素
    附录六 WELL建筑标准中住区外环境要素
    附录七 LEED-ND评价体系中住区外环境要素

(3)老年慢性病患者健康素养提升的小组工作介入研究 ——以贵阳市A社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设计
        1.3.1 研究对象
        1.3.2 研究思路
        1.3.3 研究方法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概念界定与理论回顾
        2.1.1 相关概念
        2.1.2 理论回顾
    2.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2.2.1 老年慢性病健康素养工具研究
        2.2.2 老年慢性病患者健康素养水平的现状研究
        2.2.3 老年慢性病患者健康素养影响因素研究
        2.2.4 健康素养对老年慢性病患者健康的影响
        2.2.5 慢性病患者健康素养的提升策略
    2.3 研究述评
第3章 A社区老年慢性病患者健康素养现状分析
    3.1 贵阳市A社区的概况
    3.2 调查的基本情况
        3.2.1 调查对象的选取
        3.2.2 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
    3.3 老年慢性病患者健康素养状况分析
        3.3.1 知识性健康素养现状
        3.3.2 信念性健康素养现状
        3.3.3 功能性健康素养现状
        3.3.4 行为性健康素养现状
    3.4 老年慢性病患者健康素养的人口社会学影响因素分析
        3.4.1 老年慢性病患者健康素养与受教育程度
        3.4.2 老年慢性病患者健康素养与以往职业
        3.4.3 老年慢性病患者健康素养与目前的就业状况
        3.4.4 老年慢性病患者健康素养与家庭常住人口
第4章 老年慢性病患者健康素养提升小组工作实务介入
    4.1 小组成员需求分析
        4.1.1 学习慢性病健康知识与技能的需求
        4.1.2 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的需求
        4.1.3 社会交往的需求
    4.2 小组工作介入的可行性分析
        4.2.1 契合服务对象的需求
        4.2.2 拥有专业的方法与理论
        4.2.3 存在开展活动的丰富资源
    4.3 小组介入方案设计
        4.3.1 小组组员的选择
        4.3.2 两组研究对象人口学资料同质性检验
        4.3.3 干预前两组研究对象在健康素养得分以及各维度得分同质性比较
    4.4 小组活动计划
        4.4.1 小组服务理念
        4.4.2 小组服务目标
        4.4.3 小组介入计划
    4.5 小组实施的过程
        4.5.1 第一次活动:建立关系
        4.5.2 第二次活动:学习慢性病健康知识
        4.5.3 第三次活动:正确认识疾病,转变健康观念
        4.5.4 第四次活动:释放情绪,感受支持
        4.5.5 第五次活动:培养健康生活方式与行为
        4.5.6 第六次活动:回顾与总结
第5章 小组活动介入评估
    5.1 小组活动的评估工具
    5.2 小组活动的过程评估
        5.2.1 小组成员表现变化
        5.2.2 组员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变化
    5.3 小组活动介入的成效评估
        5.3.1 干预前后两组研究对象在健康素养得分组间比较
        5.3.2 小组组员满意度评估
第6章 结论与反思
    6.1 结论
    6.2 反思
        6.2.1 样本选取的代表性
        6.2.2 老年人的特殊性需求
        6.2.3 社会工作者活动安排的合理性
        6.2.4 服务对象的随访与跟进
        6.2.5 小组工作推广的条件与困难
    6.3 建议
        6.3.1 与社区健康教育相结合
        6.3.2 注重对信念性健康素养与功能性健康素养的提升
        6.3.3 研究应兼顾农村与城市老年慢性病患者
        6.3.4 发挥社区医生与家庭照顾者力量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4)行为导向式健康教育在轻度认知障碍人群认知功能管理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1.1 轻度认知障碍为痴呆防治提供最佳干预窗口期
        1.1.2 MCI者缺乏疾病相关知识且认知功能管理依从性较差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MCI健康教育的内容及效果
        1.2.2 MCI健康教育的开展形式
        1.2.3 MCI健康教育的局限性
    1.3 研究假设
    1.4 研究目的
    1.5 研究意义
        1.5.1 理论意义
        1.5.2 实践意义
    1.6 相关概念及操作性定义
        1.6.1 轻度认知障碍
        1.6.2 健康教育
        1.6.3 认知功能管理依从性
        1.6.4 行为变化阶段
2 研究内容与方法
    2.1 构建基于TTM的行为导向式健康教育方案
        2.1.1 理论模型——跨理论模型
        2.1.2 构建健康教育方案初稿
        2.1.3 健康教育方案修订过程
        2.1.4 确立健康教育方案终稿
    2.2 基于TTM的行为导向式健康教育项目在MCI人群认知功能管理中的应用
        2.2.1 研究设计
        2.2.2 研究对象
        2.2.3 样本量计算
        2.2.4 随机与盲法
        2.2.5 干预内容及方法
        2.2.6 结局指标及测量工具
        2.2.7 资料收集
        2.2.8 数据录入与统计分析
        2.2.9 质量控制
        2.2.10 伦理原则
        2.2.11 技术路线图
3.研究结果
    3.1 基线资料
        3.1.1 一般人口学资料
        3.1.2 疾病知识得分状况分析
        3.1.3 认知功能管理依从性得分状况分析
        3.1.4 整体认知功能得分状况分析
        3.1.5 结局指标基线数据均衡性比较
    3.2 基于TTM的行为导向式健康教育项目效果评价
        3.2.1 健康教育干预对两组被试疾病知识影响的效果评价
        3.2.2 健康教育干预对两组被试行为阶段改变的效果评价
        3.2.3 健康教育干预对两组被试认知功能管理依从性影响的效果评价
        3.2.4 健康教育干预对两组被试认知功能影响的效果评价
        3.2.5 健康教育干预对两组被试抑郁情绪影响的效果评价
        3.2.6 健康教育干预对两组被试睡眠质量影响的效果评价
4.讨论
    4.1 基线资料分析
        4.1.1 MCI疾病知识知晓率偏低
        4.1.2 认知功能管理依从性欠佳
        4.1.3 整体认知功能得分偏低
    4.2 基于TTM的行为导向式健康教育项目的应用效果分析
        4.2.1 基于TTM的健康教育有助于提升MCI者疾病知识知晓程度
        4.2.2 基于TTM的健康教育可促进MCI者认知功能管理行为的改变
        4.2.3 基于TTM的健康教育有助于提升MCI者认知功能管理依从性
        4.2.4 基于TTM的健康教育有助于改善MCI者认知功能
        4.2.5 基于TTM的健康教育对MCI者抑郁情绪改善有待进一步研究
        4.2.6 基于TTM的健康教育项目有助于改善MCI者睡眠质量
    4.3 基于TTM的健康教育项目具有较好的可接受性和依从性
5.结论
    5.1 研究结论
    5.2 研究创新点
    5.3 研究局限性及建议
附录
参考文献
综述 轻度认知障碍健康教育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读研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5)校园欺凌的影像呈现及教育反思 ——基于我国三十部青春题材电影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缘起
        (一)校园欺凌现象的普遍性
        (二)校园欺凌后果的高危害性和严重性
        (三)校园欺凌影像为相关研究提供了有效媒介和全新载体
    二、研究问题
    三、核心概念界定
    四、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五、文献综述
        (一)关于校园欺凌的研究
        (二)关于校园欺凌题材电影的研究
        (三)研究述评
    六、研究设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二)样本选取
        (三)研究方法
第一章 校园欺凌研究的理论基础
    一、吉尔·德勒兹的“时间-影像”“运动-影像”理论
        (一)“运动-影像”理论
        (二)“时间-影像”理论
        (三)德勒兹理论运用于校园欺凌研究中的适切性
    二、福柯的规训与惩罚理论
        (一)微观权力理论的提出
        (二)微观权力形式的演变
        (三)微观权力的表现形式:规训与惩罚
        (四)微观权力的运作方式
        (五)规训与惩罚理论运用于校园欺凌研究的适切性
    三、古斯塔夫·勒庞的“心理群体”概念
        (一)心理群体的特征
        (二)“心理群体”概念运用于校园欺凌研究的适切性
    四、格伯纳的“涵化理论”
        (一)大众传媒与“社会学习”
        (二)电影与大众教育
        (三)“涵化理论”运用于校园欺凌研究的适切性
第二章 校园欺凌的影像呈现
    一、人物形象
        (一)冲动的欺凌者
        (二)委屈的被欺凌者
        (三)沉默的大多数
        (四)为人师表的焦虑
    二、空间叙事
        (一)躁动的班级教室
        (二)被冷落的校园角落
        (三)并不宁静的教师办公室
    三、行为表达
        (一)冲突中的言语
        (二)冲突中的肢体动作
        (三)潜在的网络行动
第三章 校园欺凌影像的叙事动机
    一、私人矛盾空间建构
        (一)心理冲突
        (二)物理空间
    二、权力关系不合理
        (一)社会位阶与身份焦虑
        (二)性别关系
        (三)叙事线索
第四章 影像呈现的校园欺凌成因
    一、学校教育的功利化倾向
        (一)学校教育功利化倾向在样本电影中的表现
        (二)学校教育制度严苛的影响
        (三)学校教育制度压抑学生现实诉求的影像分析
    二、家庭教育的功能性扭曲
        (一)家庭教育的缺失
        (二)家庭教育的滥用
        (三)家庭教育的过度
    三、社会教育的结构性缺失
        (一)社区教育工作的关注度不足
        (二)网络的误导与激化
        (三)社会刻板成见
第五章 校园欺凌影像呈现的教育反思
    一、充分尊重校园欺凌事件的真实性
        (一)什么是充分尊重校园欺凌事件的真实性
        (二)为什么要充分尊重校园欺凌事件的真实性
        (三)如何充分尊重校园欺凌现象的真实性
    二、准确把握校园欺凌影像的立场与观点
        (一)准确把握校园欺凌影像立场与观点的主体
        (二)准确把握校园欺凌影像立场与观点的方法
        (三)准确把握校园欺凌影像立场与观点的意义
    三、有效阐释校园欺凌事件的生成与化解机制
        (一)校园欺凌事件的生成
        (二)校园欺凌事件的化解
        (三)校园欺凌生成与化解机制的现实应用
    四、主动凸显主体关注与人文关怀
        (一)关怀被欺凌者的现实处境
        (二)抱有真诚的教育关注
        (三)提升青少年的媒介素养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学术论文及着作情况

(6)脑卒中个案管理实践模式的发展:一项行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章 研究问题的提出
    一、研究动因与背景
        (一)脑卒中防治是慢病管理系统突出的公共健康问题
        (二)临床实践凸显脑卒中照护模式变革需求
        (三)个案管理是实现脑卒中连续性照护服务的可行模式
    二、研究问题的提出
第二章 研究方案与设计
    一、核心概念界定
    二、理论依据---指导照护模式
    三、研究目的
    四、方法的选择---行动研究
        (一)行动研究的起源与概述
        (二)行动研究的概念与应用
        (三)行动研究的步骤
        (四)本研究与行动研究的契合性分析
        (五)行动研究场所的选择
    五、研究内容
    六、资料收集与分析方法
        (一)资料收集方法
        (二)资料分析方法
    七、质量控制措施
    八、人权保护措施
    九、技术路线
第三章 第一轮行动研究
    一、诊断阶段---问题的确认
        (一)田野研究---行动地临床现状调研
        (二)患者及家庭照顾者的居家照护体验
        (三)医护人员的知情者访谈
        (四)讨论
        (五)小结
    二、计划阶段---脑卒中个案管理实践模式的初步构建
        (一)脑卒中个案管理实践模式的构建原则
        (二)脑卒中个案管理实践模式的文献回顾
        (三)脑卒中个案管理实践模式构建的理论转化
        (四)成立行动研究小组
        (五)脑卒中个案管理实践模式的初步构建
    三、行动阶段---个案管理实践模式的实施与修订
        (一)制定行动计划
        (二)脑卒中个案管理实践模式的初步实施与修订
    四、评价阶段---脑卒中患者个案管理实践模式的应用评价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对象
        (三)评价指标与工具
        (四)干预措施
        (五)资料收集方法
        (六)资料分析方法
        (七)质量控制措施
        (八)研究结果
        (九)讨论
        (十)小结
    五、反思阶段---第一轮行动研究的实施总结和反思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对象
        (三)研究方法
        (四)资料收集及分析方法
        (五)研究结果
        (六)讨论
        (七)小结
第四章 第二轮行动研究
    一、计划阶段---个案管理实践模式的完善与修订
        (一)制定行动计划
        (二)脑卒中个案管理实践模式的讨论修订
    二、行动阶段---修订版脑卒中个案管理实践模式的应用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对象
        (三)研究方法
        (四)研究结果
        (五)小结
    三、评价阶段---第二轮脑卒中个案管理实践模式的应用评价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对象
        (三)研究方法
        (四)资料收集及分析方法
        (五)质量控制措施
        (六)研究结果
        (七)讨论
        (八)小结
    四、反思阶段---第二轮行动研究的实施总结和反思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对象
        (三)研究方法
        (四)资料收集及分析方法
        (五)研究结果
        (六)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一、研究成果
    二、研究结论
    三、研究的创新性
    四、研究的局限性
    五、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附录
综述 积极老龄化视阈下老年脑卒中患者居家健康管理模式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及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7)中华民间儿童体育游戏的课程表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
        (一)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时代要求
        (二)体育课程目标达成的规律探寻
        (三)体育课程西化危机的文化化解
        (四)民间游戏丰富内涵的价值回归
        (五)文化记忆课程开发的自觉选择
    二、文献综述
        (一)国内文献综述
        (二)国外研究综述
        (三)研究现状述评
    三、核心概念界定
        (一)民间体育游戏
        (二)儿童
        (三)课程表达
    四、理论基础
        (一)认知发展理论
        (二)课程组织理论
        (三)多元文化教育课程转化理论
    五、研究价值与意义
        (一)理论价值
        (二)现实意义
    六、研究方法和框架
        (一)文献资料法
        (二)访谈法
        (三)实地考察法
        (四)问卷调查法
第一章 中华民间儿童体育游戏的历史演进轨迹
    一、体育游戏的起源假说
        (一)宗教仪式起源说
        (二)军事战争起源说
        (三)生存劳动起源说
        (四)角色模仿起源说
    二、古代儿童体育游戏的社会教化功能
        (一)伦理秩序的规范
        (二)社会行为的体验
        (三)劳动经验的传授
        (四)集体意识的培养
    三、近代儿童体育游戏的变革与维新
        (一)晚清时期儿童体育游戏的变革
        (二)民国时期儿童体育游戏的发展
        (三)早期中国共产党人的儿童游戏观
第二章 中华民间儿童体育游戏的课程表达价值
    一、当代学校体育课程改造的示范
        (一)平衡日益西化的课程价值取向
        (二)厚植中华传统文化的课程底色
        (三)释放学校体育课程的潜在活力
    二、体育课程立德树人功能的凸显
        (一)在身心体验中享受运动乐趣
        (二)在自主锻炼中增强身体素质
        (三)在群体交往中完善健全人格
        (四)在积极求胜中培养道德意志
第三章 中华民间儿童体育游戏的课程表达现状
    一、中华民间儿童体育游戏课程表达调研的设计
        (一)调研对象
        (二)调研工具
        (三)分析工具
    二、中华民间儿童体育游戏课程表达的问题诊断
        (一)课程表达的总体概况
        (二)课程表达的成效与经验
        (三)课程表达的瓶颈与局限
    三、中华民间儿童体育游戏课程表达的困境表现
        (一)课程表达的目标失联
        (二)课程表达的内容失语
        (三)课程表达的方法失策
        (四)课程表达的评价失措
第四章 中华民间儿童体育游戏课程表达的设计
    一、中华民间儿童体育游戏课程表达的程序规则
        (一)层级与过程:课程表达的靶向调整
        (二)嵌入与整合:课程表达的进路选择
        (三)展示与竞技:课程表达的要素呈现
        (四)目标与结果:课程表达的评价再构
    二、中华民间儿童体育游戏课程表达的功能定位
        (一)儿童价值观念的正向引领
        (二)儿童运动能力的自主提升
        (三)儿童身心习惯的正确养成
    三、中华民间儿童体育游戏课程表达的载体
        (一)教材教具:内容载体
        (二)课堂教学:形式载体
        (三)校运动会:拓展载体
第五章 中华民间儿童体育游戏的课程表达案例
    一、中华民间儿童体育游戏课程表达的类型划分
        (一)身体素质类游戏的课程表达
        (二)运动能力类游戏的课程表达
        (三)文化素养类游戏的课程表达
    二、中华民间儿童体育游戏课程表达的案例呈现
        (一)翻山头与送军粮:灵敏素质的发展
        (二)蹦房子与跳大绳:运动能力的强化
        (三)赛龙舟与蝶穿花:文化素养的涵育
    三、中华民间儿童体育游戏课程表达的效果反馈
        (一)有质量的体育课:专家评价与建议
        (二)有内涵的体育课:教师自评与反思
        (三)有意思的体育课:学生评价与期待
第六章 中华民间儿童体育游戏的课程表达环境
    一、顶层制度支持:着力民间体育游戏落地课堂的政策引导
        (一)顺应时代的课程建设导向
        (二)因地制宜的特色政策保障
    二、学校组织支持:创设民间体育游戏课程表达的学校文化
        (一)学科统整视域下的教学软环境营造
        (二)体育教师“游戏认知与素养”的提升
    三、家庭活动支持:构建民间体育游戏课程表达的家校联动
        (一)游戏育人职责在家庭中的落实
        (二)体育游戏、师徒模式与亲子关系的加固
    四、社区空间支持:促进民间体育游戏课程表达的场域延伸
        (一)“全民健身”对社区儿童体育游戏的接纳
        (二)社区空间与儿童体育游戏的课外拓展
研究结论与展望
    一、结论
    二、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8)不同亚文化背景下社区居民健康素养干预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健康素养的内涵
        1.2.2 健康素养的影响
        1.2.3 健康素养水平现状
        1.2.4 健康素养的相关干预
    1.3 亚文化背景
        1.3.1 亚文化背景的概念及其与健康素养的关系
        1.3.2 南昌市青云谱区的历史沿革与区域亚文化
    1.4 现有研究存在的问题
    1.5 研究意义
第2章 研究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居民健康素养基线与终末调查方案
        2.2.1 样本量计算
        2.2.2 抽样方法
        2.2.3 调查内容与测量工具
        2.2.4 调查方法
    2.3 社区健康素养干预方法
        2.3.1 健康素养教育内容
        2.3.2 健康素养干预服务形式
    2.4 技术路线
    2.5 质量控制
        2.5.1 随机抽样与样本代表性
        2.5.2 入户调查的过程
        2.5.3 健康素养干预的过程
        2.5.4 问卷复核与调查结果真实性评价
    2.6 伦理学考虑
    2.7 统计分析
第3章 研究结果
    3.1 不同亚文化组干预前后调查的居民一般特征
    3.2 不同亚文化组干预前后各健康素养问题的答对率
        3.2.1 科学健康观问题的答对率
        3.2.2 传染病防治问题的答对率
        3.2.3 慢性病防治问题的答对率
        3.2.4 安全与急救问题的答对率
        3.2.5 基本医疗问题的答对率
        3.2.6 健康信息问题的答对率
    3.3 不同亚文化组干预前后健康素养及其各维度具备率比较
        3.3.1 健康素养六个领域维度的具备率比较
        3.3.2 健康素养三个维度的具备率比较
    3.4 不同亚文化组干预前后健康素养及其各维度评分比较
        3.4.1 健康素养六个领域维度的评分比较
        3.4.2 健康素养三个维度的评分比较
    3.5 不同亚文化组社区居民健康素养干预效果比较
第4章 讨论
    4.1 研究的理论框架与对比基础
    4.2 青云谱居民健康素养现状
    4.3 两种亚文化类型干预效果及原因分析
    4.4 不同亚文化类型健康素养干预方案的启迪
        4.4.1 基于以社区为基础的干预模式
        4.4.2 基于科学健康观领域
        4.4.3 基于传染病防治领域
        4.4.4 基于慢性病防治领域
        4.4.5 基于安全与急救领域
        4.4.6 基于基本医疗领域
        4.4.7 基于健康信息领域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本次研究的特色
    5.3 本次研究不足
    5.4 进一步研究方向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居民健康素养研究综述
    参考文献

(9)基于格林模式的健康教育对兰州市社区空巢老年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的干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词表
第一部分 前言
    1 研究背景
        1.1 糖尿病相关概述
        1.2 糖尿病自我管理现状
        1.3 格林模式
    2 研究目的及意义
    3 相关概念
        3.1 社区
        3.2 空巢老人
        3.3 老年糖尿病患者
        3.4 糖尿病自我管理
    4 技术路线图
第二部分 兰州市社区空巢老年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现状
    1 研究对象
        1.1 诊断标准
        1.2 纳入标准
        1.3 排除标准
        1.4 样本估算
    2 研究方法
        2.1 调查工具
        2.2 资料收集
        2.3 质量控制
        2.4 伦理原则
        2.5 观察指标
        2.6 数据处理
    3 结果
        3.1 兰州市社区空巢老年糖尿病患者的基本概况
        3.2 兰州市社区空巢老年糖尿病患者临床资料特征及相关代谢指标
        3.3 兰州市社区空巢老年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情况
    4 讨论
        4.1 兰州市社区空巢老年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知信行水平
        4.2 加强对兰州市社区空巢老年糖尿病患者的关注力
    5 结论
第三部分 兰州市社区空巢老年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干预研究
    1 研究对象
        1.1 纳入标准
        1.2 排除标准
        1.3 剔除及脱落标准
        1.4 样本量计算
    2 研究方法
        2.1 研究工具
        2.2 资料收集
        2.3 干预研究
        2.4 评价指标
        2.5 伦理原则
        2.6 数据处理
    3 结果
        3.1 干预前两组研究对象资料的均衡性比较
        3.2 基于格林模式的健康教育对兰州市社区空巢老年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的干预效果
    4 讨论
        4.1 基于格林模式的健康教育可提高社区空巢老年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知-信-行水平
        4.2 基于格林模式的健康教育降低了社区空巢老年糖尿病患者的血糖值,稳定了BMI、腰围和血压值
第四部分 总结
    1 结论
    2 创新点、局限及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知情同意书
    附录2 第一部分 一般情况调查表
    附录3 第二部分 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评价简化量表
    附录4 糖尿病患者血糖/血压监测记录表
文献综述 社区糖尿病管理模式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10)论用艺术提升医学博物馆的公共性(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问题缘起和研究意义
    二、研究现状和文献综述
        (一)世界博物馆学的研究趋势
        (二)早期的医学博物馆馆藏研究推动了人文自然科学发展
        (三)医学博物馆学术研究概况
        (四)医学博物馆学术研究文献综述
        (五)艺术和医学的交融促进医学的发展和医学知识的传播
    三、研究方法和论文构架
第一章 西方医学博物馆的历史演变
    第一节 西方医学和医学史的记录和传承
        (一)史前医学时期
        (二)远古文明中的医学时期
        (三)古希腊医学时期
        (四、五、六)古罗马医学、中世纪医学、文艺复兴时期的医学时期
        (七)近现代医学时期
        (八)后现代医学时代
    第二节 西方医学博物馆的产生、发展和演变
        一、早期西方医学博物馆
        二、大众人体解剖博物馆
        三、卫生博物馆与健康博物馆
        四、医学相关专科博物馆
        五、西方医学史和医学博物馆沿革的历史时间轴
    第三节 欧美医学博物馆的现状和困境
        一、博物馆在当代被赋予了新的发展内涵
        二、欧美医学博物馆现状
        三、欧美医学博物馆困境成因分析
        四、欧美医学博物馆发展状况对中国医学博物馆发展的启示
    第四节 欧美博物馆与其瘟疫主题展
        一、20 世纪流行传染性疾病的主题教育展与其博物馆
        二、古老的黑死病与亚姆村瘟疫博物馆的建立
        三、其它博物馆的瘟疫教育展
第二章 艺术和医学的共同演绎
    第一节 对人体的研究是艺术与医学的永恒话题
        一、艺术与医学的交融与萌芽:人体
        二、艺术与医学的交汇与探究:人体解剖学
        三、人体艺术的西方具象写实与东方抽象写意
    第二节 世界名画里的人体和医学
        一、名画中人物的疾病和健康状况
        二、名画里反映出画家本人的身体疾病
        三、名画里反映的医护病患关系
        四、名画里记录着医学史中的重要事件
        五、名画里记录的瘟疫
    第三节 人体疾病和心理健康对艺术创作的影响
        一、身疾心病对艺术家创作的影响
        二、疾病对艺术创作影响的作用机制
    第四节 艺术对人类身心健康的影响:博物馆处方与艺术治疗
        一、博物馆处方和博物馆治疗
        二、艺术是一种新型的古老治疗工具
        三、艺术治疗的形式与主要方法
        四、绘画治疗的理论基础与作用机制
        五、艺术博物馆艺术治疗的有效性评估
    第五节 艺术在医院和临床医学的应用
        一、艺术有助于提升医务人员的人文修养
        二、艺术在现代临床医学中的应用
        三、医院空间环境的艺术化:绘画、雕塑、色彩和绿化等的治疗效果
    第六节 生物医学艺术:艺术与医学融合的新趋势
        一、欧美生物艺术的萌芽时期
        二、欧美生物艺术的发展阶段
第三章 医学博物馆艺术化的路径
    第一节 麦克卢汉的“媒介观”
    第二节 医学博物馆艺术化的重要手段:高新科技的应用
        一、医学博物馆艺术化的内涵
        二、医学博物馆的艺术化离不开科技化
    第三节 人体和医学展品的标本固定和保存的艺术化
        一、制成木乃伊(Mummification)
        二、蜜渍法(Mellification)
        三、古代防腐剂和福尔马林固定保存法(Formalin fixation)
        四、现代防腐剂:化学和物理方法综合使用(Embalming)
        五、人体冷冻(Cryogenics)
        六、塑化技术保存人体标本(Plastination)
    第四节 电子科技发展衍生人体艺术品:数字人体和数字解剖标本
        一、人体生物医学标本的数字化
        二、数码人体:电脑合成的三维人体
        三、人体虚拟尸体解剖
        四、3D-打印的人体器官标本
        五、医学数字产品和数字艺术品
        六、生物医学艺术作品
    第五节 医学博物馆展陈设计的艺术科技化
        一、围绕展品医学内涵和展览主题,强调知识性并突出审美感
        二、展陈空间中的科技、医学和艺术的融合
        三、应用数字医学标本和增强现实及虚拟空间:创造艺术化的虚拟场景
        四、虚拟艺术的传播作用与意义
    第六节 未来科技化的医学博物馆的表征
        一、博物馆的线上数字展览
        二、虚拟医学博物馆
        三、博物馆的人工智能和医学智能博物馆
    第七节 人体艺术标本和生物艺术品之伦理问题
        一、东西方的生死观的讨论
        二、海根斯塑化人体艺术的伦理道德问题
        三、生物医学艺术的伦理问题与特点
第四章 医学博物馆的专业教育及公众教育
    第一节 西方前沿的重组教育理念与博物馆教育改革
        一、当代教育体制的问题和挑战
        二、西方前沿的重组教育理念和学习网格模式
        三、后真相时代博物馆教育的公信力
    第二节 西方医学博物馆的专业教育
        一、传授医学知识是医生的重要职责
        二、医学博物馆是医学教学的重要课堂
        三、人体解剖也是早期艺术家的专业课
        四、医学博物馆专业教育的现状
    第三节 西方医学解剖博物馆的公众教育
        一、早期解剖博物馆的公众教育
        二、公共卫生运动的兴起和公众卫生健康教育普及
        三、现代医学博物馆的公众教育内容
        四、医学博物馆的公众教育的现状与策略
    第四节 医学博物馆不可替代的的公众教育特色
    第五节 医学博物馆公众教育上面临的挑战
        一、传统医学博物馆和现代医学博物馆的差别
        二、医学博物馆公众教育上面临的问题
        三、医学博物馆公众教育的意义
    第六节 现代医学健康公众教育有关主题展的实例解析
        一、心脏主题展
        二、大脑主题展
        三、人体解剖生理的公众教育:玻璃人和透明人人体模型
        四、灵活机动的博物馆公众教育:微型主题展
        五、人体生物科学技术内容主题展
第五章 拓展医学博物馆的公共性
    第一节 消失的边界:艺术与医学的跨界融合与边界拓容
        一、布尔迪厄的文化区隔理论与博物馆公共性的创生
        二、当代艺术和博物馆的公共性
        三、提升医学博物馆公共性的价值与实践意义
    第二节 当代医学博物馆公共性应有的审美表征
        一、生物艺术品和新标本艺术赋予新的审美特征
        二、艺术再造医学博物馆现代展陈语境
        三、艺术融入医学博物馆的公共空间与公共艺术
        四、医学和艺术并行:医学艺术混合展
        五、医学和艺术的融合:医学专家和艺术家合作
    第三节 医学美术在传播医学知识和拓展公共性上的作用
        一、医学美术的传播力:一图胜过千百字
        二、医学插图展现艺术家和医学的完美融汇
        三、超级写实主义雕塑表现人体医学的科学细节
        四、医学三维动画展示生命和疾病的机制
    第四节 提升医学博物馆公共性是一个系统工程
        一、用普惠美学思想指导医学博物馆公共性的建设
        二、医学博物馆工作人员需要多学科专业的培训
        三、数字时代展陈设计中文化再生产的新模式
        四、建构新型博物馆教育模式与加强公众健康知识的传播
        五、医学博物馆需融合市场经济建立可持续发展的博物馆运营模式
    第五节 解析公共性的典型案例:惠康医学博物馆
        一、惠康信托基金会和惠康典藏博物馆
        二、惠康典藏博物馆的公共性的表征之一:公众参与共建文化民主
        三、惠康典藏博物馆的公共性的表征之二:当代艺术融合医学艺术
        四、惠康典藏博物馆公共性的表征之三:分享主义与资源共享
        五、惠康典藏博物馆公共性的表征之四:公共性和精英性共存
第六章 走向未来的大医学艺术博物馆
    第一节 大医学艺术博物馆概念的界定与意义
        一、列斐伏尔的“空间理论”溯源
        二、大医学艺术博物馆概念形成的背景
        三、大医学艺术博物馆的概念的界定及其内涵
        四、大医学艺术博物馆的多元化的特点
    第二节 大医学艺术博物馆作为公共性的文化空间生产
        一、增强大医学艺术博物馆的公众影响力
        二、大医学艺术博物馆公众影响力的作用机制
        三、加强医学艺术博物馆公共性的审美表征
    第三节 大医学艺术博物馆的线上线下的运作机制
        一、线上大医学博物馆的运作机制
        二、大医学艺术博物馆智能化的管理系统
        三、医学健康普及的不仅是医学科学也是社会文化
        四、大医学艺术博物馆为中心的社区文化健康与福祉联盟
    第四节 大医学艺术博物馆建设的(SWOT)可行性分析
        一、机会与威胁分析(OT)主要是对环境和时势的分析
        二、优势与劣势分析(SW)主要是对自身优势和劣势的评估
        三、博物馆企业家在大医学艺术博物馆的作用与职能
    第五节 构建大医学艺术博物馆的策略
        一、打造大医学艺术博物馆的特色品牌
        二、寻求艺术家和医学博物馆的跨界合作
        三、寻求医学专家和医学博物馆的跨界合作
        四、大医学艺术博物馆与医学机构及博物馆的合作
        五、大医学艺术博物馆的主题展要围绕公众关心的健康话题
        六、大医学艺术博物馆社教部门的规划要反映新时代的述求
        七、大医学艺术博物馆要应用在多元文化空间生产的管理思维
        八、大医学艺术博物馆需要寻求为人类命运共同体服务的国际合作
结束语
附录一 、欧美十大医学博物馆
附录二、图版索引(按前后顺序)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文章
后记与致谢
附件

四、社区健康教育的意义及行之有效的方法(论文参考文献)

  • [1]老年顾客参与运动健康服务的价值共创路径研究[D]. 李刚. 上海体育学院, 2021(09)
  • [2]健康导向下的单位型老旧住区外环境优化策略研究 ——以西安市典型住区为例[D]. 熊则鑫.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1(01)
  • [3]老年慢性病患者健康素养提升的小组工作介入研究 ——以贵阳市A社区为例[D]. 肖丽荣. 江西财经大学, 2021(10)
  • [4]行为导向式健康教育在轻度认知障碍人群认知功能管理中的应用研究[D]. 刘晓申. 湖州师范学院, 2021(12)
  • [5]校园欺凌的影像呈现及教育反思 ——基于我国三十部青春题材电影的分析[D]. 钟磊. 东北师范大学, 2021(09)
  • [6]脑卒中个案管理实践模式的发展:一项行动研究[D]. 朱晓萍.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 2021
  • [7]中华民间儿童体育游戏的课程表达研究[D]. 韩文娜. 东北师范大学, 2021(09)
  • [8]不同亚文化背景下社区居民健康素养干预效果研究[D]. 张莉. 南昌大学, 2021(01)
  • [9]基于格林模式的健康教育对兰州市社区空巢老年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的干预研究[D]. 巩文欢. 甘肃中医药大学, 2021(01)
  • [10]论用艺术提升医学博物馆的公共性[D]. 叶丽(盖娅丽丽)(Lily Gaia Ye). 南京艺术学院, 2021(12)

标签:;  ;  ;  ;  ;  

社区健康教育的意义和有效方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