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马市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对策与思考

侯马市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对策与思考

一、侯马市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对策与思考(论文文献综述)

许晖程[1](2021)在《临汾市水资源承载力研究》文中指出在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全社会对水资源的需求量显着提高,对水资源系统的稳定性和安全性构成了挑战。而水资源承载力作为衡量区域经济社会和水资源系统之间协调发展程度的指标,对其进行合理评价可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制定、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良好生态环境维护奠定基础,为贯彻绿色发展理念和人民幸福生活提供保障。本文以2018年为现状年,在综合考虑临汾市整体和各县(市、区)水资源状况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基础上,以临汾市各县(市、区)为评价单元,从经济社会、水资源和生态环境3个方面出发,构建了14个指标的水资源承载力评价体系;应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和集对分析法,按水资源承载力弱、较弱、中等、较高、高等5个等级,对临汾市水资源承载力进行了评价。评价结果为:2018年临汾市水资源承载力总体为较弱水平。(1)临汾市东部山区水资源承载力处于中等水平,但各县水资源承载力水平相差较大。其中安泽县的水资源承载力属于较高水平,水资源承载力综合评分值达0.62;古县水资源承载力综合评分值为0.54,属于中等水平;但同属于东部山区浮山县的水资源承载力综合评分值仅为0.22,属于较弱水平。(2)临汾市中部平川区水资源承载力属于较弱水平。其中霍州市和翼城县水资源承载力综合评分值分别为0.40和0.41,属于中等水平;尧都区、侯马市、曲沃县、襄汾县和洪洞县的水资源承载力综合评分值分别为0.35、0.34、0.25、0.24和0.31,均处于较弱水平。(3)临汾市西部山区水资源承载力属于中等水平。其中水资源承载力达到中等水平的县有吉县、乡宁县和蒲县,其水资源承载力综合评分值分别为0.45、0.49和0.45;水资源承载力处于较弱水平的县为大宁、永和、隰县和汾西县,水资源承载力综合评分值分别为0.33、0.32、0.35和0.33。针对各县(市、区)水资源承载力现状,提出相应的水资源承载力提高方法和改进措施,通过各项工程措施及非工程措施,提高临汾市总体的水资源承载力。本研究可以为临汾市产业结构调整和政策制定提供参考,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并丰富了临汾地区水资源承载力相关研究。

王丹[2](2021)在《禹门口引黄灌区水资源供需分析与配置》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人民对高质量生活迫切追求,水资源短缺造成的供需矛盾日益突出。禹门口引黄灌区是山西省最大的灌区,涉及运城和临汾地区的11个县市。考虑到当地水资源短缺,严重影响农业生产和制约社会经济发展,考虑到山西省引黄指标仍有剩余,故拟增加黄河干流地表水取用量,来满足灌区不断增长的用水需求。本文针对禹门口灌区引黄扩建工程进行水资源的供需平衡和合理配置方面的研究,具体内容和主要结论如下:(1)收集整理禹门口引黄灌区涉及区域相关资料,分析区域的自然地理、社会经济、取水工程建设概况。(2)对研究区现状水平年(2016年)生活、农业、工业和生态四个用水部门用水量进行分析计算,现状年总用水量42885万m3。其中农业灌溉用水量29643万m3,工业用水量10102万m3,生活用水量2840万m3,生态用水量300万m3,现状年用水存在供需矛盾突出、用水效率低、地下水严重超采的问题。(3)根据灌区水源情况及当地农业发展规划,分析灌区水资源开发利用情况,可知当地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较高,无开发潜力,需增加引黄水减缓水资源短缺问题。(4)分析各用水部门节水潜力,通过优化作物灌溉制度、种植结构、渠系改造和配套设施建设,合理调整作物灌溉定额,提高水利用系数,农业用水可以节水33876万m3。(5)预测规划水平年(2025年)生活、农业、工业和生态需水量,总需水量76818万m3。其中农业灌溉需水量50179万m3,保证率75%;工业需水量17524万m3,保证率95%;生活需水量4277万m3,保证率95%;生态需水量4838万m3,保证率95%。(6)对龙门水文站径流变化进行分析,对来水频率为75%的典型年2015年的年径流来水量和需水量进行时段供需分析,全年36旬中,不满足供水需求的有12旬,旬最大缺水量为2469万m3,最大连续缺水量为9549万m3。可通过配套的20座调蓄工程供给,总调蓄能力11220.7万m3,可满足调蓄需求。(7)根据研究区的用水需求及供水情况,需引黄河水减缓水资源供需平衡存在的问题。遵循节约用水、合理利用、优化配置的原则,提出规划年各水源对不同用水部门的水量配置方案。禹门口引黄灌区规划水平年总配置水量为76818万m3,配置黄河干流地表水60255万m3(农业年引黄水39392万m3,工业年引黄水16026万m3,生态年引黄水4838万m3),配置当地地表水水量为6177万m3(全部用于农业灌溉),配置地下水量为8887万m3(生活用水4277万m3,农业用水4610万m3),再生水回用1498万m3(全部用于工业生产)。

曹鹏[3](2020)在《地域文化视角下的临汾湿地公园景观规划设计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湿地含有丰富的水源及物种资源,蕴含巨大的生态效益,被称作“地球之肾”。近年来随着城市快速发展,出现了越来越多的环境问题,制约了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湿地作为城市最大的生态绿地,对美化城市形象、改善城市人居环境起着重要作用。湿地公园作为国家湿地保护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其他水景公园,具有显着的生态、文化和经济效益,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由于我国对湿地公园景观研究起步较晚,其相应的设计理论还不成熟。湿地公园在设计过程中受外来文化的冲击,盲目生硬照抄,湿地公园景观设计普遍存在雷同化现象。所以发掘地域文化内涵,提炼文化符号,融入湿地公园景观设计,建设具有地域特色的湿地公园是当今城市发展进程中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本文以临汾市湿地公园为研究对象,引入地域文化概念,同时对国内外优秀湿地公园案例进行解读,借鉴其成功之处。通过对临汾市湿地公园的景观现状调查,发现其存在如下问题:功能布局不完善,与周边环境不协调;文化内涵表现不足,主题不突出;景观小品形式堆砌,表现手法单一;铺装样式简单,缺乏可识别性特色。针对存在的不足问题,提出湿地公园的地域文化景观营造策略:尊重地域自然环境,营造湿地生态景观;以文化传承为主线,回归人文景观塑造;融入现代新工艺,增强湿地文化艺术性。重点就湿地公园的地域文化景观设计原则、表现手法以及构成要素做详细分析。最后以临汾市侯马浍河湿地公园设计为例,将理论应用于实践设计中,推动侯马构建“一山一河”生态文明建设,以期为临汾市其他湿地公园发展建设提供一些经验。

周璞[4](2020)在《山西省国土空间功能综合识别与分区优化研究》文中提出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是落实国家生态文明战略的重要改革任务之一,空间分区或区划是国土空间规划的核心要义,也是地球科学在区域可持续发展领域的前沿课题。针对当前国土空间分区科学性不足、省级国土空间分区定位不清,以及高质量发展背景下资源型地区空间治理亟待加强等问题,本文以全国第一个全省域以资源型经济转型为主的国家级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山西省为研究区域,开展国土空间功能分区理论和实证综合研究,优化提出国土空间功能综合识别与区划的模型方法与技术流程,提出国土空间功能分区方案与空间管制建议,以期为省级空间规划分区方案制定提供理论和技术方法支撑,为促进资源型地区国土空间转型和高质量发展提供实践指导。主要研究内容与结论如下:一是国土空间功能分区体系重构和山西省分区类型改进。在国土空间分类、分区相关理论和实践总结的基础上,从国土空间功能系统演化机理出发,按照平行维度分类结构的思路,优化构建了五级国土空间功能分区体系。根据资源型地区独特的空间演化路径和高质量发展诉求,综合考虑资源产业发展及其外部影响,改进提出了山西省国土空间功能分区类型。二是国土空间功能综合识别和区划技术方法体系优化。针对当前研究存在的指标设置指向性不突出、模型方法机理解释不足,功能判别的量化依据不明晰等问题,引入生态位理论、比较优势理论、自组织理论中的协同学等原理,构建了以国土空间功能适宜性评价为核心,以多功能比较优势分析和空间兼容功能协同性分析为判别标准,以空间自相关分析和定性研判为校验准则的技术方法体系。三是开展山西省国土空间功能评价、综合识别与分区方案制定。构建体现山西特色的国土空间功能“态”“势”和“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并采用改进的生态位适宜度评价方法进行多功能适宜性评价。基于国土空间功能适宜性评价、比较优势分析和协同性分析等结果,划定了山西省国土空间主导功能分区方案和复合功能分区方案,兼顾了空间管制的政策需要和增强空间管制弹性的现实诉求,并提出了以功能为导向的空间格局优化建议和分区管治策略。综合山西省分区方案衔接对比和技术方法体系总结讨论,本文提出的功能分区体系、综合识别与区划技术方法基本可行,能够对不同尺度尤其是宏观、中观尺度下的空间分区研究提供一定指导,对完善国土空间功能分区理论与方法、指导省级和资源型地区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实践具有良好的参考和借鉴意义。

陈素霞[5](2017)在《侯马市地下水漏斗区现状分析及治理对策》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地下水的大规模无节制开采,导致地下水超采严重,引发一系列环境地质问题。通过调查侯马市地下水降落漏斗区的水位动态,掌握侯马市地下水漏斗区的水位变化趋势,提出地下水漏斗区治理措施,促进侯马市地下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李静[6](2016)在《山西省侯马市城市污水和污泥处理现状及资源化利用潜力》文中研究说明城市生活污水和污泥是城市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的环境主要污染源,面对城市生活污水和污泥的产生量逐年快速增长趋势以及对环境造成的严重危害,国家、各级政府和城市居民对城市环境问题越来越重视。目前,对城市生活污水和污泥的组成成分分析、处理工艺优化及资源再利用开展深入系统的研究,已成为资源环境领域的研究热点。本课题以山西省侯马市迅速污水处理厂为研究对象,运用实地调查、资料收集、数据处理与分析,对该市生活污水和污泥2010年至2014年的产生量和处理量进行了统计分析;运用化学方法对污水中部分重要组成成分COD、BOD、SS、NH4+-N、TN、TP的含量及污泥中部分组成成分有机质、氮、磷、钾、重金属等的含量进行了测定,分析评价了侯马市城市迅速污水处理厂对污水的处理量和处理效果,进而对处理后的污水和污泥资源化利用潜力进行了分析。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山西省侯马市在2010年至2014年期间,城市污水五年平均产生量为949万m3,整体呈逐渐增大趋势,并且预测城市污水和污泥年产生量今后还会继续增长。2.在2010年至2014年期间,对污水的五年年平均处理量为576万m3。但已处于超负荷状态,无法完成现侯马市城市生活污水的全部处理任务。污水处理过程产生的城市污泥2010年至2014年年平均产生量为438.3 t(干基)。3.迅速污水处理厂对污水处理后,污水中部分重要水质指标其中COD浓度在37.81 mg/L至41.71 mg/L, BOD浓度在12.37 mg/L至14.48 mg/L之间,SS浓度13.4 mg/L至14.2 mg/L之间,NH4+-N浓度在6.98 mg/L至9.20 mg/L之间,TN浓度在15.8 mg/L至17.7 mg/L之间,TP浓度在0.85 mg/L至0.96 mg/L之间,均达到国家城镇污水排放一级B标准及以上,并且浓度符合国家农田灌溉水质标准(GB5084-2005)。所产生污泥中重金属元素铜、锌、铅、镉、铬、砷、汞的含量分别为151.35 mg/kg、560.61 mg/kg、 39.11 mg/kg、0.145 mg/kg、58.60 mg/kg、10.90 mg/kg、0.439 mg/kg,均未超过《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置农用泥质》污染物浓度限值(CJ/T 309-2009),而氮、磷、钾和有机质含量分别为2.09%、1.21%、0.160%、38.98%。因此,对处理后的污水和污泥进行合理农业利用,对降低农业投资成本,节约侯马市现有水资源,进一步推进该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有重要意义。

薛玉萍[7](2016)在《侯马市城乡建设用地结构调整与布局优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城乡建设用地是城乡经济发展的重要物质载体,是土地利用类型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结构与布局是否合理对土地可持续利用至关重要。近年来,伴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对城乡各类建设用地的需求量逐年递增,土地供需矛盾日益突出。与此同时,我国城乡经济发展速度不一致,城乡之间的差距日渐拉大。因此,如何使城乡建设用地的布局趋于合理,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协调城乡发展,保障国民经济的合理运行,是当今社会需要研究的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本文以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工作为契机,对侯马市城乡建设用地结构调整与布局优化进行研究,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运用文献分析法,对前人在城乡建设用地结构与布局方面所做的研究和一些实践情况进行了综述性的介绍,对城乡建设用地结构调整与布局的相关情况做了梳理,探讨各学科和各方对城乡建设用地的相关研究,明晰论文研究的起点。主要阐述研究的目的和意义,指明研究背景、研究范围和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方法,并对主要研究对象的概念和范围做了辨析和界定,提出文章的主要思路。分析了侯马市城乡建设用地利用现状,侯马市2013年共有城乡建设用地4074.10公顷,城市用地、农村居民点和其他独立工矿用地分别占21.78%、51.43%和26.79%。城乡建设用地结构不尽合理,农村居民点用地所占比例过大,城市用地和独立工矿用地所占比例较低,各类用地比例不协调,土地资源优势没有得到充分发挥,不利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采用多种方法和模型预测了侯马市在规划期的人口数量,推测出侯马市2020年总人口为32.61万人,到2030年则增长为39.27万人。结合侯马市城乡建设用地结构现状及预测得到的人口数据,采用多种方法预测得到侯马市2020年的城乡建设用地为4640.97公顷,而至2030年则达到5469.90公顷。与此同时,也预测出了2020年侯马市各乡镇城乡建设用地的规模。在对城市功能定位分析和城乡建设用地整理潜力研究的基础上,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乡建设用地相关控制指标,并提出了侯马市城乡建设用地结构调整与布局优化的对策建议。

张建婷[8](2013)在《不同地区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模式与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水是生命之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必不可少的战略性资源,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有机组成部分,水资源匮乏已经成为制约全球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缓解水资源短缺问题的首要任务就是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以支持和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其重要举措是提出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对策,形成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指导思想,建立健全宏观对策和节水机制,完善开源战略体系,建立水资源管理对策,通过水资源的优化配置,不断提高用水效率和效益,保障区域可持续发展。本文基于不同地貌区域的水资源状况,统筹分析了不同地貌区域的水资源开发利用特点,研究了这些区域水资源存在的主要问题,制定了不同地貌区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对策,实现了不同地貌区域水资源的循环、高效使用,提高了用水效率,区域水资源得到统一管理、优化配置,为区域内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提供理论基础和保障。论文在总结论述水资源可持续发展模式以及国内外水资源管理模式研究进展的前提下,重点研究了不同地貌区域(山地区、丘陵区和平原区)的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模式和对策。研究结果具有普遍性意义,可以为国内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工作的顺利实施提供经验和模板。论文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分析国内外水资源可持续发展模式和管理体制研究进展和动态,对我国现有的水资源管理体制和模式进行了总结论述,为不同地貌区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对策研究工作的开展提供相应的理论依据及能够借鉴的经验。2.对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概念作初始定义,借鉴有关国家建立水资源管理体制的成功经验,分析不同地貌区域水资源开发利用特点、存在的问题及研究现状,拟定不同地貌区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对策。3、参考国内外有关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成功经验和方案,联系目前不同区域的水资源特点,制定适合不同地区的水资源管理对策,施行相应的法律等监管措施,保证水资源管理对策的正常运行和水资源的持续发展。本研究成果可以为不同地区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推广和实施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在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和深远意义。

刘益帆[9](2012)在《基于生态足迹模型太原市可持续发展动态分析》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人类要面对其发展之后带来的系列问题(如能源、环境、污染等),人们必须正视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寻找和谐、可持续发展之路。可持续发展提出后,迅速成为全球学者讨论的热点议题,其突出体现了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两者必须协调发展的理念。随着研究分析的不断深入,如何定量化研究可持续发展成为该项研究的重点和难点,同时成为可持续发展能否实现的关键。生态足迹方法因其概念形象生动、内涵丰富、操作方便而成为定量化度量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新方法。本文对生态足迹方法进行了科学系统的剖析,选择地理位置和生态发展影响重要的区域——生态环境问题异常突出的太原市为研究对象。对太原市近十年的生态足迹进行动态分析,对太原市10个(县)区的生态足迹进行计算与差异分析。基于生态足迹方法研究,在研究区域进行应用实践与探索,并进一步提出在生态足迹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构建区域可持续发展评价体系,寻找太原市在未来发展中可能采取的方法和对策。在2000-2009年间,太原市人均生态赤字从4.6697hm2/人到8.9755hm2/人,增大了1.9倍,2008年达到极大值,为8.9755hm2/人,与2008年人均承载力比较,是其的27.7倍。太原市生态足迹与生态承载力的变化趋势是截然相反的,而与生态赤字的变化趋势几乎是同步,其原因是在有限的土地资源的基础上,尽管对土地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水平有所提高,但由于耕地面积的减少、草地的退化、森林资源的破坏等因素,造成太原市总生态承载力总体上有减少的趋势,而人类对生态资源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又造成生态足迹迅速增大,生态赤字总体上逐年变大。通过分析得出太原市2000-2009年对资源的利用率逐步提高,产生相同的GDP值对生态环境的压力越来越小,生物资源消耗对环境产生的生态压力指数(ETI)级别为5级(即生态安全状况为很不安全),生态可持续程度(EFI)为严重不可持续。在2000-2005年间,太原市生态占用指数(EOI)均为4级,表明社会较富裕,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生态经济协调指数(EECI)均为2级,表明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间协调性有所提高,但总体上较差。总之,太原市在迅速发展经济的同时考虑到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对太原市城市发展本文提出了对策与建议,总体为减少生态足迹,提高资源利用率。可从两方面着手,一是个人方面,如合理安排消费,选择绿色产品;二是社会方面,如改变能源结构,控制人口增长,提高能源利用率;以上都可拓展城市发展的可能性。

王新鲜[10](2011)在《县域水资源使用权的动态分配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水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战略性自然资源,水资源短缺问题已成为制约农业及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性问题。破解水资源短缺问题的重要战略举措之一就是建设节水型社会,其本质特征是建立以水权、水市场为理论基础的水资源管理体制,形成以经济手段为主的节水机制,不断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和效益,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支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本文研究的县域水权分配是节水型社会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基于县域层面对水资源使用权进行分配,需要全面统筹县域的水资源状况,兼顾县域农业、工业、城乡居民生活等多方面利益,制定科学合理的县域初始水权分配方案,使县域水资源达到合理配置,并刺激县域内用水农户和工业企业节水的自觉性,加速县域节水型社会的建设进程,为县域社会经济的永续发展提供水资源保障。本文依托于水利部“山西侯马市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项目,在对县域水资源供求等特点、矛盾及其关系进行分析的基础上,研究了县域水权的分配原则,提出了县域水资源使用权动态分配方法,借助于Microsoft Excel工作表平台实现了县域水资源使用权的动态分配调整全过程。论文在借鉴国内外水权研究进展的基础上,以山西省侯马市(县级市)为例,重点研究了侯马市水权的分配及动态调整,研究结果可为国内其他县域的水权分配工作提供样板和经验。论文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分析国内外水权研究进展,对我国现有的水权转让试点工作及国外水权制度进行了总结论述,为县域水资源使用权分配工作的展开提供了理论依据及可借鉴经验。2.对县域水权分配的概念作初始化定义,参照有关国家建立水权制度的经验,分析制定了县域水资源使用权的分配原则,构建了县域水权分配总体框架,提出了县域四级水权分配方案的方法和方案。3.在分析县域水权的动态特征的基础上,确定了县域水权动态分配的目标,设置了水权分配的动态变量,借助于Microsoft Excel工作表平台实现县域水权的动态分配,最后通过典型县域的水权动态分配调整进行验证和应用。4.借鉴国内外水权交易的成功经验,联系我国目前县域特点,建立发展适合我国国情的县域水权交易市场,提出了相应的监管措施。本研究成果可为县级水行政管理部门制定县域水资源使用权的分配方案提供技术支撑。

二、侯马市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对策与思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侯马市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对策与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临汾市水资源承载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国外研究进展
        1.2.2 国内研究进展
        1.2.3 主要研究方法
        1.2.4 研究存在的问题
    1.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图
        1.3.1 研究方法
        1.3.2 技术路线图
第2章 研究区概况
    2.1 自然地理与经济社会
        2.1.1 地理位置与行政区划
        2.1.2 水文气象条件
        2.1.3 河流水系
        2.1.4 经济社会
    2.2 水资源概况
        2.2.1 水资源总量
        2.2.2 水资源开发利用情况
    2.3 水环境概况
        2.3.1 地表水环境质量
        2.3.2 地下水环境质量
第3章 水资源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
    3.1 水资源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3.1.1 评价指标选取原则
        3.1.2 影响因素分析与指标选取
        3.1.3 水资源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确定
    3.2 指标权重确定
        3.2.1 层次分析法
        3.2.2 熵权法
        3.2.3 组合权重确定
        3.2.4 指标赋权计算
    3.3 评价指标分级标准
第4章 水资源承载力评价模型
    4.1 模糊综合评价模型
    4.2 集对分析模型
        4.2.1 集对分析法原理
        4.2.2 评价体系构建
第5章 临汾市水资源承载力评价
    5.1 基于模糊综合评价的水资源承载力评价
    5.2 基于集对分析法的水资源承载力评价
第6章 水资源承载力评价结果对比分析
    6.1 水资源承载力评价结果对比
    6.2 水资源承载力评价结果分析
        6.2.1 水资源承载力总体评价及分析
        6.2.2 水资源承载力子系统评价及分析
    6.3 水资源承载力提高措施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2)禹门口引黄灌区水资源供需分析与配置(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现状
        1.3.1 水资源合理配置
        1.3.2 供需平衡
        1.3.3 节水潜力
    1.4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图
第二章 禹门口引黄灌区概况
    2.1 基本情况
    2.2 研究区水资源量
        2.2.1 水资源量
        2.2.2 供水量
        2.2.3 用水水平及效率分析
    2.3 存在的问题
第三章 禹门口引黄灌区现状年用水量
    3.1 现状年农业用水量
        3.1.1 灌区要素
        3.1.2 灌区现状年农业用水量
    3.2 现状年生活、工业及生态用水量
        3.2.1 现状年生活用水量
        3.2.2 现状年工业用水量
        3.2.3 现状年生态用水量
    3.3 总用水量及存在问题
第四章 灌区节水潜力分析和规划年需水量预测
    4.1 灌区节水潜力分析
        4.1.1 广义节水潜力
        4.1.2 狭义节水潜力
        4.1.3 生活、工业及生态节水潜力分析
    4.2 规划年需水量预测
        4.2.1 规划年生活需水量预测
        4.2.2 规划年农业需水量预测
        4.2.3 规划年工业需水量预测
        4.2.4 规划年生态需水量预测
        4.2.5 规划年总需水量预测
第五章 灌区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
    5.1 径流来水量分析
        5.1.1 径流代表性分析
        5.1.2 实测年径流量分析
        5.1.3 典型年确定
    5.2 供需平衡分析
        5.2.1 需水量分析
        5.2.2 供水量分析
        5.2.3 供需平衡分析
第六章 灌区水资源合理配置
    6.1 灌区可供水量
        6.1.1 地表水可供给量
        6.1.2 地下水可供给量
        6.1.3 再生水可供给量
        6.1.4 可供总水量
    6.2 水资源配置
        6.2.1 配置原则
        6.2.2 配置过程
    6.3 水资源配置结果及分析
        6.3.1 农业灌溉配置水量
        6.3.2 总配置水量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成果和结论分析
    7.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3)地域文化视角下的临汾湿地公园景观规划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1.1.1 山西省《汾河流域生态修复规划(2015-2030 年)》
        1.1.2 临汾市实施“百里汾河新型生态经济带”工程
        1.1.3 加强湿地保护,推进山西生态文明建设
        1.1.4 当前湿地公园建设与发展中存在不足问题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对象范围界定
    1.4 国内外研究的现状
        1.4.1 国外湿地公园景观研究
        1.4.2 国内湿地公园景观研究
    1.5 研究内容与方法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方法
        1.5.3 研究的技术路线
第二章 相关概念及基础理论
    2.1 相关概念
        2.1.1 地域文化
        2.1.2 湿地
        2.1.3 湿地公园
    2.2 相关景观设计理论
        2.2.1 景观生态学
        2.2.2 文脉延续
        2.2.3 场所精神
        2.2.4 批判地域主义
    2.3 湿地公园的地域文化景观表现内容
        2.3.1 自然景观
        2.3.2 文化景观
    2.4 地域文化与湿地公园景观设计的关系
        2.4.1 地域文化为湿地公园景观提供素材,塑造城市形象
        2.4.2 湿地公园景观融入地域性元素符号,促进文脉传承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国内外优秀案例及临汾湿地公园实地调查分析
    3.1 调研实例的选取
    3.2 调查方法分析
    3.3 国内外优秀湿地公园案例解读
        3.3.1 西安灞桥生态湿地公园
        3.3.2 伦敦湿地公园
    3.4 临汾市湿地公园实地调研分析
        3.4.1 临汾市湿地类型及湿地公园建设现状
        3.4.2 洪洞汾河国家湿地公园
        3.4.3 襄汾双龙湖湿地公园
        3.4.4 尧都区涝洰河润州园生态公园
    3.5 案例调研分析总结及存在问题
        3.5.1 调研分析总结
        3.5.2 存在问题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湿地公园景观设计中的地域文化营造策略
    4.1 湿地公园景观设计的原则
        4.1.1 生态优先原则
        4.1.2 可持续性原则
        4.1.3 文脉传承原则
        4.1.4 地域性原则
        4.1.5 美学原则
    4.2 湿地公园的地域文化景观营造策略
        4.2.1 尊重地域自然环境,营造湿地生态景观
        4.2.2 以文化传承为主线,回归人文景观塑造
        4.2.3 融入现代新工艺,增强湿地文化的艺术性
    4.3 湿地公园的地域文化景观设计表现手法
        4.3.1 自然生态塑造层面—保留改造
        4.3.2 人文精神表现层面—场景再现
        4.3.3 地域符号表达层面—抽象变形
        4.3.4 传统材料工艺层面—对比融合
    4.4 湿地公园景观设计的构成要素
        4.4.1 地形地貌
        4.4.2 水体
        4.4.3 植物配置
        4.4.4 建筑
        4.4.5 景观小品
        4.4.6 铺装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案例应用—以临汾市侯马浍河湿地公园为例
    5.1 侯马浍河湿地公园项目概况
        5.1.1 项目区位
        5.1.2 建设背景
        5.1.3 自然条件
        5.1.4 人文环境
        5.1.5 场地现状分析
    5.2 侯马浍河湿地公园设计构思
        5.2.1 设计依据
        5.2.2 设计原则
        5.2.3 设计定位
        5.2.4 设计构思
    5.3 侯马浍河湿地公园景观总体规划
        5.3.1 总体布局
        5.3.2 总平面图和鸟瞰图
        5.3.3 景观分区
    5.4 侯马浍河湿地公园节点景观分区设计
        5.4.1 科普文化区
        5.4.2 湿地探索区
        5.4.3 晋国文化区
        5.4.4 滨水休闲养生区
        5.4.5 民俗风情区
        5.4.6 自然田园观光区
    5.5 侯马浍河湿地公园景观专项规划设计
        5.5.1 水系规划
        5.5.2 交通组织
        5.5.3 景观视线
        5.5.4 竖向设计
        5.5.5 建筑
        5.5.6 服务设施小品
        5.5.7 铺装
        5.5.8 植物配置
        5.5.9 陡坎地形改造
    5.6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4)山西省国土空间功能综合识别与分区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 科学问题和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5 论文的创新点
    1.6 完成的工作量
2 国土空间功能分区理论基础与研究综述
    2.1 基本概念与理论基础
        2.1.1 基本概念界定
        2.1.2 相关基础理论
    2.2 国土空间功能识别与分区研究
        2.2.1 国土空间功能类型划分
        2.2.2 国土空间功能评价方法
        2.2.3 国土空间功能识别与分区
    2.3 国土空间规划发展与分区研究
        2.3.1 国外空间规划发展与分区类型
        2.3.2 我国“多规合一”的发展背景与分区对比
    2.4 资源型地区相关研究
        2.4.1 资源型地区转型发展研究
        2.4.2 资源型地区空间发展相关研究
        2.4.3 山西省国土空间格局优化研究
    2.5 研究进展评述
3 山西省国土基本概况及数据来源与处理
    3.1 研究区概况
        3.1.1 自然资源环境
        3.1.2 土地利用状况
        3.1.3 经济社会发展
    3.2 国土空间分区现状和开发利用问题
        3.2.1 现有国土空间分区类型对比
        3.2.2 国土空间开发利用主要问题
    3.3 数据来源与处理
        3.3.1 数据来源
        3.3.2 数据处理
4 山西省国土空间功能分区体系优化
    4.1 国土空间优化治理的需求分析
        4.1.1 国土空间规划改革的理论与现实需求
        4.1.2 资源型地区高质量发展的内生诉求
    4.2 国土空间功能演变机理分析
        4.2.1 国土空间功能演变的一般机理
        4.2.2 资源型地区空间功能演变的主要特征
    4.3 山西省国土空间功能分区类型优化
        4.3.1 分区体系构建思路与原则
        4.3.2 “多规合一”国土空间功能分区体系优化构建
        4.3.3 基于省级资源型特征的山西省分区类型改进
5 山西省国土空间功能适宜性评价
    5.1 基于生态位理论的国土空间功能适宜性评价方法改进
        5.1.1 国土空间功能生态位基本原理
        5.1.2 功能“态”与“势”评价模型
        5.1.3 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方法
        5.1.4 改进的国土空间功能生态位适宜度评价模型
        5.1.5 国土空间功能生态位适宜度动态综合评价
    5.2 山西省国土空间功能适宜性评价指标和参数选取
        5.2.1 标准地域单元确定
        5.2.2 功能“态”与“势”评价指标构建
        5.2.3 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与参数选取
    5.3 山西省国土空间功能“生态位”适宜度测算和分析
        5.3.1 功能“态”和“势”测度结果
        5.3.2 资源环境承载力测度结果
        5.3.3 国土空间功能“生态位”适宜度测算结果
        5.3.4 国土空间功能适宜性空间关联分析
6 山西省国土空间功能综合识别与区划
    6.1 国土空间功能综合判别与分区技术流程优化
        6.1.1 功能分区的主要原则
        6.1.2 国土空间功能比较优势分析方法
        6.1.3 国土空间功能协同性分析方法
        6.1.4 国土空间功能综合识别与分区路径
    6.2 基于比较优势分析的主导功能识别与分区
        6.2.1 多功能比较优势分析
        6.2.2 主导功能调整优化
        6.2.3 国土空间主导功能分区方案
    6.3 基于协同分析的潜力功能识别与分区优化
        6.3.1 国土空间兼容功能性识别
        6.3.2 兼容功能协同性指数测算
        6.3.3 兼容潜力功能类型判别
        6.3.4 国土空间复合功能分区方案
    6.4 国土空间功能格局主要特征和政策导向
        6.4.1 功能区的市域分布规律统计
        6.4.2 功能区分异特征和调控政策
        6.4.3 与相关分区成果的衔接与对比
    6.5 国土空间功能分区和技术体系适用性讨论
7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计算方法
附录2 个人简介和读博期间科研情况

(5)侯马市地下水漏斗区现状分析及治理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 区域概况
    1.1 基本概况
    1.2 地下水动态特征
2 地下水漏斗区历史演变及现状分析
3 结论与建议
    3.1 结论
    3.2 建议

(6)山西省侯马市城市污水和污泥处理现状及资源化利用潜力(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1 前言
    1.1 我国城市污水和污泥的基本概况
        1.1.1 我国城市污水基本概况
        1.1.2 我国城市生活污泥基本概况
    1.2 城市生活污水和污泥的污染类型及特点
    1.3 城市生活污水和污泥的处理方法
        1.3.1 城市生活污水的处理方法
        1.3.2 城市生活污泥的处理方式
    1.4 城市生活污水和污泥的资源化利用
        1.4.1 城市生活污水灌溉资源化再利用
        1.4.2 城市生活污泥的森林、园林、花卉等施用资源化再利用
    1.5 本课题研究的背景、意义和内容
        1.5.1 本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5.2 本课题研究的内容
        1.5.3 技术路线
2 研究区域概况
    2.1 侯马市区域自然条件与水资源概况
    2.2 侯马市城市污水与污泥处理所面临的问题
3 研究方法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4.1 山西省侯马市迅速污水厂污水处理量分析
    4.2 山西省侯马市城区城市生活污泥产生量分析
    4.3 山西省侯马市城市生活污水水质分析
    4.4 山西省侯马市城市生活污泥物质组成成分分析
    4.5 山西省侯马市城区生活污水处理前后部分水质指标分析
        4.5.1 侯马市城市生活污水处理前后COD含量变化分析
        4.5.2 侯马市城市生活污水处理前后BOD含量变化分析
        4.5.3 侯马市城市生活污水处理前后SS平均含量变化分析
        4.5.4 侯马市城市生活污水处理前后NH_4~+-N含量变化分析
        4.5.5 侯马市城市生活污水处理前后TN含量变化分析
        4.5.6 侯马市城市生活污水处理前后TP含量变化分析
    4.6 侯马市城市生活污水和污泥资源化利用潜力分析
        4.6.1 山西省侯马市城区生活污水资源化利用潜力分析
        4.6.2 山西省侯马市城区城市污泥农业资源化利用潜力分析
5 讨论
6 结论
参考文献
Abstract
附录
致谢

(7)侯马市城乡建设用地结构调整与布局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
        1.3.1 国外研究进展
        1.3.2 国内研究进展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技术路线
2 相关理论基础
    2.1 基本概念界定
        2.1.1 城乡建设用地
        2.1.2 城乡建设用地结构与布局
        2.1.3 城乡建设用地结构调整与布局优化
    2.2 相关基础理论
        2.2.1 城乡统筹发展理论
        2.2.2 土地可持续利用理论
        2.2.3 系统理论
        2.2.4 地租地价理论
3 研究区概况
    3.1 自然地理概况
        3.1.1 地理位置
        3.1.2 自然条件
        3.1.3 旅游资源
    3.2 社会经济发展概况
        3.2.1 侯马市社会经济发展现状
        3.2.2 侯马市社会经济发展条件评价
        3.2.3 侯马市经济发展的阶段分析
        3.2.4 侯马市城市化与工业化水平分析
        3.2.5 社会经济发展对建设用地影响
4 侯马市城乡建设用地现状分析
    4.1 城乡建设用地现状
        4.1.1 城乡建设用地结构
        4.1.2 城乡建设用地布局
    4.2 城乡建设用地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4.2.1 存在的问题
        4.2.2 原因分析
    4.3 城乡建设用地数量分析
        4.3.1 建设用地总量分析
        4.3.2 各类城乡建设用地分析
    4.4 城乡建设用地布局分析
    4.5 城乡建设用地变化趋势分析
5 侯马市城乡建设用地需求量预测
    5.1 人口预测
        5.1.1 常住人口预测
        5.1.2 暂住、流动人口预测
        5.1.3 总人口结果预测
        5.1.4 非农业人口预测
    5.2 建设用地需求量综合预测
        5.2.1 建设用地总量预测
        5.2.2 城乡建设用地总量预测
    5.3 各类城乡建设用地需求量预测
        5.3.1 城市用地预测
        5.3.2 农村居民点用地预测
        5.3.3 独立工矿用地预测
        5.3.4 各类城乡建设用地预测结果
6 城乡建设用地结构调整与布局优化
    6.1 城市功能定位分析
        6.1.1 城市的功能
        6.1.2 生态环境定位
        6.1.3 城市综合定位
    6.2 城乡建设用地整理潜力分析
    6.3 城乡建设用地布局分析
        6.3.1 城市用地
        6.3.2 农村居民点
        6.3.3 独立工矿用地
    6.4 城乡建设用地结构调整与布局优化
        6.4.1 城乡建设用地结构调整
        6.4.2 城乡建设用地布局优化
    6.5 城乡建设用地结构调整与布局优化的对策建议
        6.5.1 深挖用地潜力,提高土地利用率
        6.5.2 加强新农村规划,促进农村居民点向中心村集中
        6.5.3 大力发展园区经济,促进中小企业向工业集中区集中
7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ABSTRACT
致谢

(8)不同地区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模式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问题的提出与研究意义
        1.1.1 问题的提出
        1.1.2 研究意义
    1.2 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动态
        1.2.1 水资源可持续发展模式的研究
        1.2.2 国外水资源管理模式研究进展
        1.2.3 国内水资源管理模式研究现状
    1.3 研究方案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3.3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山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模式
    2.1 山地水资源开发利用特点分析
        2.1.1 山地自然特征分析
        2.1.2 山地社会经济特征分析
        2.1.3 山地用水特征分析
    2.2 山地水资源形势及共性问题分析
    2.3 山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对策
        2.3.1 山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指导思想
        2.3.2 山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宏观对策
        2.3.3 山地水资源开源战略对策
        2.3.4 山地水资源利用节流战略对策
        2.3.5 山地水资源利用的管理对策
        2.3.6 山地水资源开发利用的技术体系
第三章 丘陵区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模式
    3.1 丘陵区水资源开发利用特点分析
        3.1.1 丘陵区自然特征分析
        3.1.2 丘陵区社会经济特征分析
        3.1.3 丘陵区用水特征分析
    3.2 丘陵区水资源形势及共性问题分析
    3.3 丘陵区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对策
        3.3.1 丘陵区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指导思想
        3.3.2 丘陵区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宏观对策
        3.3.3 丘陵区水资源开源战略对策
        3.3.4 丘陵区水资源利用节流战略对策
        3.3.5 丘陵区水资源利用的管理对策
        3.3.6 丘陵区水资源开发利用的技术体系
第四章 平原区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模式
    4.1 平原区水资源开发利用特点分析
        4.1.1 平原区自然特征分析
        4.1.2 平原区社会经济特征分析
        4.1.3 平原区用水特征分析
    4.2 平原区水资源形势及共性问题分析
    4.3 平原区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对策
        4.3.1 平原区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指导思想
        4.3.2 平原区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基本原则
        4.3.3 平原区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节水工程和技术体系
        4.3.4 平原区水资源利用的管理对策
        4.3.5 平原区水资源开发利用的自觉节水与监督规范体系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硕士期间所获得的成果

(9)基于生态足迹模型太原市可持续发展动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问题的提出
    1.2 可持续发展
第二章 生态足迹理论研究
    2.1 生态足迹方法(模型)的产生背景
    2.2 可持续发展系统评述研究
    2.3 生态足迹概念的提出
    2.4 生态足迹研究的国内外进展
        2.4.1 国外应用实例
        2.4.2 国内应用实例
第三章 研究目的、内容和技术路线
    3.1 研究目的和意义
    3.2 研究内容
    3.3 技术路线
第四章 研究区域背景
    4.1 地理位置
    4.2 自然资源
    4.3 气候概况
    4.4 经济概况
第五章 生态足迹研究方法
    5.1 生态足迹分析方法的基本思路
    5.2 生态足迹的计算
    5.3 生态承载力的计算
    5.4 生态赤字/盈余(ED)
    5.5 万元GDP生态足迹和力元GDP生态赤字/盈余
    5.6 可持续发展评价体系
第六章 研究区域生态足迹动态发展
    6.1 太原市生态足迹2000—2009年动态发展
        6.1.1 数据的收集和参数的选取
        6.1.2 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计算
        6.1.3 生态足迹动态分析
    6.2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生态足迹对比分析
    7.1 太原市和侯马市对比分析
    7.2 太原市和中国或全球对比分析
        7.2.1 生态赤字/盈余(ED)
        7.2.2 生态压力指数(ETI)
        7.2.3 生态足迹指数(EFI)
        7.2.4 与万元GDP有关的规律
    7.3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结果与讨论
    8.1 结论
    8.2 对策建议
    8.3 创新之处
    8.4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10)县域水资源使用权的动态分配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水权研究进展综述
        1.2.1 国内研究进展
        1.2.2 国外水权简介
    1.3 研究目标与内容
        1.3.1 研究目标
        1.3.2 论文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5 论文组织结构
第二章 研究县域的水资源现状分析
    2.1 自然及社会经济概况
        2.1.1 自然概况
        2.1.2 社会经济概况
    2.2 水资源总量及开发利用现状
        2.2.1 水资源概况
        2.2.2 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2.2.3 水资源质量
    2.3 用水形势及主要问题分析
        2.3.1 用水形势分析
        2.3.2 主要存在问题分析
    2.4 对县域水资源进行权属管理的迫切要求
第三章 县域初始水权分配方法
    3.1 县域初始水权分配的概念
    3.2 县域初始水权分配原则
    3.3 县域初始水权分配总体框架构建
    3.4 分级水权分配思路
    3.5 分级水权分配方案
        3.5.1 一级水权分配方案
        3.5.2 二级水权分配方案
        3.5.3 三级水权分配方案
        3.5.4 四级水权分配方案
第四章 县域初始水权动态分配程序的研究
    4.1 水权的动态特征
    4.2 水权动态分配目标与功能
    4.3 水权分配的动态变量设计
        4.3.1 关于用水需求的动态变量设计
        4.3.2 关于水资源供给的动态变量设计
        4.3.3 关于微观管理用水效率的动态变量设计
    4.4 县域水权动态分配的实现
        4.4.1 水量分配基础信息表设计
        4.4.2 各类型供水工程供水量信息表设计
        4.4.3 各行业用水定额信息表设计
    4.5 县域水权动态分配程序的验证与应用
第五章 县域水权交易市场的构建
    5.1 县域水市场建设的意义
    5.2 县域水市场的特征与结构
    5.3 县域水权交易原则
    5.4 县域水权交易的运行管理与保障措施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四、侯马市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对策与思考(论文参考文献)

  • [1]临汾市水资源承载力研究[D]. 许晖程. 太原理工大学, 2021(01)
  • [2]禹门口引黄灌区水资源供需分析与配置[D]. 王丹. 太原理工大学, 2021(01)
  • [3]地域文化视角下的临汾湿地公园景观规划设计研究[D]. 曹鹏. 长安大学, 2020(06)
  • [4]山西省国土空间功能综合识别与分区优化研究[D]. 周璞.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20(01)
  • [5]侯马市地下水漏斗区现状分析及治理对策[J]. 陈素霞. 山西水利, 2017(12)
  • [6]山西省侯马市城市污水和污泥处理现状及资源化利用潜力[D]. 李静. 山西农业大学, 2016(04)
  • [7]侯马市城乡建设用地结构调整与布局优化研究[D]. 薛玉萍. 山西农业大学, 2016(04)
  • [8]不同地区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模式与对策研究[D]. 张建婷. 太原理工大学, 2013(02)
  • [9]基于生态足迹模型太原市可持续发展动态分析[D]. 刘益帆. 山西大学, 2012(10)
  • [10]县域水资源使用权的动态分配方法研究[D]. 王新鲜. 太原理工大学, 2011(08)

标签:;  ;  ;  ;  ;  

侯马市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对策与思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