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o-Oss骨粉治疗牙周骨缺损

Bio-Oss骨粉治疗牙周骨缺损

一、Bio-Oss骨粉治疗牙周骨缺损(论文文献综述)

张丽娟[1](2021)在《脱矿自体牙骨粉在下颌阻生第三磨牙拔除后修复下颌第二磨牙远中骨缺损的临床效果研究》文中提出目的:观察脱矿自体牙骨粉(Demineralized auto-tooth bone grafts,DATB)结合引导组织再生术(guided-tissue regeneration therapy,GTR)在下颌阻生第三磨牙拔除后对下颌第二磨牙远中骨缺损修复效果影响,并与无机牛源性骨粉(Anorganic bovine-derived bone mineral,ABBM)对比。方法:选取2020年1月到2020年7月就诊于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口腔外科要求拔除下颌阻生第三磨牙,根据全景片可诊断为下颌水平或近中阻生智齿,且邻近第二磨牙远中有骨缺损患者20名,年龄25-35岁,符合研究病例的纳入和排除标准,随机分为2组,实验组:脱矿自体牙骨粉组(DATB),在下颌第三磨牙拔除后即刻椅旁制备DATB并植入于拔牙窝,修复下颌第二磨牙远中骨壁缺损,表面覆盖可吸收屏障膜10例;对照组:无机牛源性骨粉组(ABBM),在下颌第三磨牙拔除后同期植入ABBM于拔牙窝,修复下颌第二磨牙远中骨壁缺损,表面覆盖可吸收屏障膜10例。于术后第1、3、5天电话随访术区一般情况,术后10天复诊创口愈合情况并拆线;比较2组术前、术后6个月下颌第二磨牙远中探诊深度(probing depth,PD)及附着丧失(Attachment Loss,AL)的变化;锥形束CT(cone-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测量2组术前与术后6个月的下颌第二磨牙远中骨缺损高度及骨密度变化,采用SPSS22.0进行统计学分析对比。结果:1.一般情况:术后1-3天内植骨区均出现疼痛及肿胀,程度均较轻,术后第5天肿胀均恢复至正常。术后10天复诊拆线,所有患者术区软组织均初步愈合,拔牙窝闭合完整,未见黏膜红肿、感染。2.术后6个月DATB组第二磨牙远中探诊深度、附着丧失、骨缺损高度及骨密度较术前显着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术后6个月ABBM组第二磨牙远中探诊深度、附着丧失、骨缺损高度及骨密度较术前显着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2组术后第二磨牙远中探诊深度、附着丧失及骨缺损高度无显着差异(P<0.05)不具有统计学意义,但ABBM组骨密度较DATB组骨密度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1、脱矿自体牙骨粉结合引导组织再生术在下颌阻生第三磨牙拔除后,可有效修复下颌第二磨牙远中骨缺损,降低牙周袋深度,提高附着水平。2、脱矿自体牙骨粉较无机牛源性骨粉在同一时间内可表现出较快速骨改建,与宿主骨组织融合,形成新骨,体现了自体骨的良好骨形成性,易于组织融合。3、脱矿自体牙骨粉结合引导组织再生术在下颌阻生第三磨牙拔除后,对修复下颌第二磨牙远中骨缺损的骨再生效果优于无机牛源性骨粉。

王佳[2](2021)在《富血小板纤维蛋白对施耐德膜间充质干细胞成骨分化影响的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可用骨量不足是上颌后牙区牙列缺损的主要特点,常常给种植体常规植入带来困难。解决这一问题的主要方法是上颌窦底提升术,其原理是采用外科手术方法将上颌窦黏膜从窦底剥离后抬高,在黏膜与窦底骨壁之间植入骨移植材料。然而上颌窦内骨形成的模式一直存在争议,部分学者认为上颌窦内成骨方向是从上颌窦底壁向施耐德膜,而另有部分学者认为施耐德膜也具有成骨潜能,骨形成也可自施耐德膜向上颌窦骨壁发生,理由是上颌窦内牙齿摘除术或上颌窦囊肿摘除术后,可见施耐德膜附近新生的骨质;上颌窦底提升术术中不植入骨移植材料,术后随访仍可见种植体顶端有新骨形成。因此对于施耐德膜的成骨潜能的研究有助于人们了解上颌窦内的成骨模式,为临床中上颌窦底提升术应用新术式提供理论基础。施耐德膜因其固有层存在丰富的毛细血管及结缔组织,可作为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的来源。MSC具有自我更新和多向分化的能力,其作为种子细胞被广泛应用于组织工程中。在一定条件下,MSC可被诱导向成骨细胞分化,最终在一定的微环境中形成骨质。富血小板纤维蛋白(Platelet Rich Fibrin,PRF)富含大量促进骨组织再生愈合的生长因子,其致密的三维纤维网结构更是为细胞的长入提供了支架结构。但目前为止,从施耐德膜中分离培养并鉴定间充质干细胞,并以PRF刺激诱导其成骨分化的研究鲜有报道。因此,本研究拟分离培养鉴定施耐德膜间充质干细胞(Sinus Membrane derived Mesenchymal Stem Cells,SMMSCs),并以PRF刺激诱导其成骨分化,深入探究成骨机制,而后将研究结果应用于临床中,以期为临床工作提供新的思路方法。本研究内容分为4部分实验展开:实验1 SMMSCs的分离培养与鉴定以酶消化法分离培养施耐德膜来源间充质干细胞,流式细胞术鉴定其表面标记物,碱性磷酸酶染色和活力检测,茜素红染色判断其成骨分化能力;油红O染色判断其成脂分化能力;3D悬浮培养,阿利辛蓝染色判断其成软骨分化能力。实验2 PRF对SMMSCs生物学行为的影响对PRF进行扫描电镜观察超微结构,分析其生长因子释放规律。采用CCK-8,RTCA,和细胞荧光染色评价PRF对SMMSCs增殖的影响;细胞划痕实验和Transwell实验评价PRF对SMMSCs迁移的影响;碱性磷酸酶染色和活力检测,茜素红染色,及q PCR评价PRF对SMMSCs成骨诱导分化的影响。通过Western Blot分析PRF对抑制和非抑制状态的ERK 1/2信号通路的调节作用,及其下游的成骨关键因子RUNX2的表达情况。实验3 PRF促进上颌窦内成骨的体内研究构建兔上颌窦底提升术模型,将不同骨移植材料植入上颌窦内,分别于术后第8,12周获取样本,Micro-CT进行影像学评估,判断新生骨量,骨体积分数,骨小梁数量,厚度和离散度。荧光双标记,HE染色,Masson染色,甲苯胺蓝染色等方法评价不同实验组的成骨效果。实验4以PRF为唯一植骨材料进行经牙槽嵴顶入路上颌窦底提升术的临床研究通过前瞻性临床研究,评价内窥镜辅助下以PRF为唯一植骨材料进行经牙槽嵴顶入路上颌窦底提升术(endoscope-assisted maxillary sinus floor elevation with platelet rich fibrin grafting and simultaneous implant placement,PESS)的临床效果,成功率,窦内骨生成量,边缘骨吸收量及骨密度。通过上述实验,得出以下结果:1.成功分离培养SMMSCs,其体外扩增能力强,细胞表面标记物阳性表达间充质干细胞标记物CD90,CD105,阴性表达CD34,CD45,SMMSCs具有成骨、成脂、成软骨多向分化的能力;符合MSC鉴定标准,可被定义为间充质干细胞。2.PRF为致密的三维网状结构,靠近血清侧细胞成分少,靠近红细胞侧,白细胞、血小板含量极为丰富,PRF缓释生长因子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Platelet-derived Growth Factor,PDGF),转化生长因子(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TGF-β),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并可持续释放长达14天;PRF内的生长因子能够刺激SMMSCs的增殖,迁移和成骨分化。PRF可通过上调ERK 1/2信号通路而促进SMMSCs成骨分化。3.PRF能够加速上颌窦内骨组织的形成,并能够增加新骨的形成量,骨移植区成骨标志因子表达明显升高。上颌窦内的成骨方向并不是单纯地自上颌窦底至施耐德膜下,施耐德膜的成骨潜能在此过程中具有一定的作用。4.在1年随访中,通过“PESS”可获得可观的窦内骨增量,种植体生存率高,边缘骨吸收量少,种植体周围骨密度随时间逐渐增加。“PESS”是一种微创、安全、有效的促进窦内新骨形成、缩短治疗周期、扩大经牙槽嵴顶入路上颌窦底提升术治疗适应症的临床方法。

贾凌璐[3](2021)在《PSAT1对牙周膜干细胞成骨分化的促进作用及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背景与目的先天畸形、外伤、肿瘤、牙周病等都可能造成口腔骨组织缺损,给患者带来极大的痛苦。近年来,口腔骨组织工程技术飞速发展,它将种子细胞、支架材料、生长因子三大要素有机结合,尽量避免了传统治疗方法的痛苦大、疗程长、治疗效果有限等弊端,促使已丧失的口腔骨组织进行修复与再生,是极具潜力的骨组织再生新方法。具有自我更新与多向分化能力的干细胞是口腔骨组织工程种子细胞的主要候选细胞。近年来,口腔组织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如牙周膜干细胞(periodontal ligament stem cells,PDLSCs)、牙髓干细胞(dental pulp stem cells,DPSCs)、牙龈间充质干细胞(gingivalmesenchymal stemcells,GMSCs)等,因可以在医疗废物中获取、具有较强的成骨分化能力而备受关注。特别是PDLSCs,被证实具有优良的增殖、成骨分化、抗凋亡、免疫调控等能力,且在组织来源上与牙槽骨、颌骨联系更加紧密,因而在口腔骨组织工程中更具有应用优势。目前,基于PDLSCs开展的骨再生研究已经在犬、猪、鼠等动物的口腔骨缺损模型及人牙槽骨缺损病例中取得了一定的新骨形成效果,但不可否认的是其距临床期望仍有一定差距。因此,进一步增强PDLSCs的成骨分化能力、提高PDLSCs介导的骨组织再生效果,是口腔骨组织工程研究的关键问题。阐明PDLSCs成骨分化的内在分子调控机制,可以为深入理解干细胞的生命活动特征、靶向增强PDLSCs的成骨分化能力提供理论基础。除了经典的成骨分化调控因子外,越来越多的新蛋白、长链非编码RNA、microRNA等被证实参与了成骨分化调控网络;还有学者指出口腔组织来源的干细胞由于其发育的特殊性,可能存在与其他部位来源的干细胞不同的成骨分化调控机制。总之,目前人们对干细胞成骨分化调控网络的了解依然有限,有必要进一步深入探究PDLSCs成骨分化的分子调控机制,从而为靶向增强PDLSCs介导的骨组织再生效果提供新思路。为此,本研究前期利用基因芯片技术和生物信息学分析手段,对PDLSCs、DPSCs、GMSCs成骨分化前后差异表达的基因进行了综合分析及比较,再经过初步的功能验证后,筛选出可能在PDLSCs的成骨分化过程中发挥调控作用的基因 PSAT1。基因PSAT1编码的蛋白为磷酸丝氨酸转氨酶1(phosphoserinetransaminase 1,PSAT1),是一种具有酶活性的蛋白质,催化丝氨酸的生物合成反应。近年来的研究发现,除了影响丝氨酸合成外,PSAT1还参与了机体多项生命活动的调控,如影响小鼠体细胞胰岛素敏感性、影响肺细胞的胶原合成、调控肿瘤细胞的增殖与侵袭等。近期的几项研究证实了 PSAT1与小鼠胚胎干细胞的分化时机调控和小鼠成骨细胞的生物矿化有关,这提示PSAT1可能对干细胞这一特殊细胞类群有调控作用。然而,目前关于PSAT1对干细胞成骨分化调控作用及机制的报道寥寥无几。基于以上事实及前期基因芯片的结果,本研究推测PSAT1可能对PDLSCs的成骨分化有调节作用,拟对该问题进行深入的探究及验证。综上所述,本研究前期利用基因芯片技术及生物信息学手段,分析、筛选可能参与口腔来源的PDLSCs、DPSCs、GMSCs的成骨分化调控的基因;在此基础之上,深入探究PSAT1对PDLSCs的增殖、迁移、成骨分化等与骨组织工程密切相关的生物学行为的影响,重点阐释PSAT1对PDLSCs成骨分化的调控作用及调控机制,以期为阐明间充质干细胞成骨分化的分子生物学调控机制提供理论基础,也为靶向提升PDLSCs成骨分化能力、增强PDLSCs介导的骨组织再生效果提供新思路。研究方法1、PDLSCs、DPSCs、GMSCs成骨分化调控基因的生物信息学分析分离、培养、鉴定PDLSCs、DPSCs及GMSCs;收集经普通培养基培养7 d及成骨诱导液培养7d的PDLSCs、DPSCs及GMSCs(每种细胞三个样本重复)用于基因芯片检测;利用qRT-PCR技术验证基因芯片结果;使用GO分析、KEGG分析等生物信息学手段预测差异表达基因的潜在功能及相互关系;基于所有基因芯片及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筛选出多个可能调控成骨分化的候选基因;使用siRNA在PDLSCs中沉默候选基因的表达,而后检测成骨诱导后PDLSCs碱性磷酸酶(alkalinephosphatase,ALP)活性的变化,以初步选择最有可能调控成骨分化的基因用于后续研究。2、探究PSAT1对PDLSCs在体外培养环境中增殖、迁移、分化能力的调控通过慢病毒感染技术在PDLSCs中稳定过表达及敲减PSAT1,并检测过表达及敲减效率;通过CCK-8实验、EdU实验、细胞周期检测等分析过表达及敲减PSAT1后PDLSCs增殖能力的变化;通过划痕实验分析PDLSCs的迁移能力;通过ALP活性分析、ALP染色、茜素红染色、矿化结节定量分析、成骨相关因子COL1、ALP、RUNX2的蛋白及mRNA表达检测等分析PDLSCs的成骨分化能力;通过油红O染色及成脂相关因子表达检测分析PDLSCs的成脂分化能力。3、探究PSAT1对PDLSCs介导的体内骨组织再生的调控构建大鼠下颌骨骨缺损模型,将过表达及敲减PSAT1的PDLSCs与Bio-Oss骨粉混合后移植于骨缺损处,覆盖屏障膜;8w后,通过micro-CT分析骨缺损处新骨生成情况,通过石蜡切片苏木素-伊红染色及Masson染色分析新生骨组织形态学特征,通过免疫组化染色分析新生骨的成骨相关因子ALP、RUNX2的表达情况。构建裸鼠皮下移植模型,将过表达及敲减PSAT1的PDLSCs与骨粉混合后移植于裸鼠皮下;6 w后,通过石蜡切片苏木素-伊红染色及Masson染色分析移植组织的形态学特征。4、探究PSAT1促进PDLSCs成骨分化的分子机制从两个角度探究PSAT1调控PDLSCs成骨分化的分子机制:(1)探究PSAT1是否通过影响Akt-GSK3β-β-catenin信号通路调控成骨分化:通过Western Blot检测过表达及敲减PSAT1后Akt-GSK3β-β-catenin信号通路中关键因子的磷酸化水平及蛋白量变化;使用抑制剂LY294002处理过表达PSAT1的细胞,或用激活剂SC79处理敲减PSAT1的细胞,而后通过Western Blot检测Akt-GSK-3β-β-catenin信号通路中关键因子的磷酸化水平及蛋白量变化,通过ALP活性分析、ALP染色、茜素红染色、矿化结节定量分析、成骨相关因子的蛋白及mRNA表达检测等方法检测细胞成骨分化能力的变化。(2)探究PSAT1是否通过影响其催化的代谢反应的下游产物丝氨酸或α酮戊二酸调控成骨分化:使用siRNA分别沉默丝氨酸生物合成反应中的上游酶PHGDH和下游酶PSPH,或用丝氨酸处理敲减PSAT1的细胞,而后检测成骨诱导后PDLSCs的ALP活性;检测过表达及敲减PSAT1后细胞内α酮戊二酸的含量;通过CCK-8实验分析一定浓度梯度的外源性α酮戊二酸二甲酯(dm-αKG)处理对PDLSCs增殖活性的影响;通过ALP活性分析、ALP染色、茜素红染色、矿化结节定量分析、成骨相关因子的蛋白及mRNA表达检测等方法分析一定浓度梯度的dm-αKG对PDLSCs成骨分化的影响;使用dm-αKG处理敲减PSAT1的PDLSCs,而后检测成骨诱导后PDLSCs成骨分化能力的变化;通过Western Blot检测dm-αKG对PDLSCs中Akt-GSK3β-β-catenin信号通路关键因子的磷酸化水平及蛋白量的影响。5、探究PDLSCs成骨分化过程中转录因子ATF4对PSAT1的调控通过qRT-PCR及Western Blot检测ATF4及PSAT1在PDLSCs成骨分化后的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变化;构建过表达质粒及siRNA,对PDLSCs中的ATF4进行过表达及沉默,而后检测PSAT1的表达变化;使用JASPAR数据库、GTRD数据库分析ATF4与基因PSAT1启动子区域的潜在结合位点;使用Ch1P-PCR实验,验证ATF4与基因PSAT1启动子预测位点的结合。结果1、PDLSCs、DPSCs、GMSCs成骨分化调控基因的生物信息学分析成功分离、培养及鉴定PDLSCs、DPSCs及GMSCs;基因芯片分析获得了成骨诱导后113个在PDLSCs、DPSCs及GMSCs三种细胞中均差异表达的基因,及188、94、144个分别仅在PDLSCs、DPSCs、GMSCs中差异表达的基因;qRT-PCR实验证实基因芯片结果可信;通过GO分析及KEGG分析对差异基因进行了功能分析;使用siRNA沉默初步选出的8个候选基因,证实沉默基因PSAT1导致成骨诱导后PDLSCs的ALP活性下降最显着,因而确定PSAT1为后续实验的研究对象。2、PSAT1对体外培养环境中PDLSCs在增殖、迁移、分化能力的调控使用慢病毒成功在PDLSCs中稳定过表达及敲减PSAT1;CCK-8实验、EdU实验、细胞周期分析实验的结果表明过表达PSAT1促进PDLSCs的增殖,而敲减PSAT1抑制PDLSCs的增殖;划痕实验结果显示过表达及敲减PSAT1对PDLSCs的迁移能力没有显着影响;成骨分化检测结果显示,过表达PSAT1促进了 PDLSCs的成骨分化,而敲减PSAT1抑制了 PDLSCs的成骨分化;成脂分化检测结果表明,过表达PSAT1促进了 PDLSCs的成脂分化,而敲减PSAT1抑制了 PDLSCs的成脂分化。3、PSAT1对PDLSCs介导的体内骨组织再生的调控构建大鼠下颌骨骨缺损模型后,micro-CT结果显示过表达PSAT1组与对照组相比形成的新骨的骨量更多,而敲减PSAT1组的新骨骨量减少、骨小梁相对稀疏;石蜡切片苏木素-伊红染色及Masson染色显示,过表达PSAT1组形成的新骨比对照组骨量多、矿化程度高,敲减PSAT1组的新骨骨量少、矿化程度低;免疫组化染色结果表明,过表达PSAT1组的成骨相关因子ALP、RUNX2的表达量更高,而敲减PSAT1组的表达量降低。构建裸鼠皮下移植模型后,石蜡切片苏木素-伊红染色及Masson染色结果显示,PDLSCs在裸鼠皮下形成了类牙周膜/骨样组织,过表达PSAT1组与对照组相比形成的胶原更致密、局部骨基质沉积增加,而敲减PSAT1组形成的胶原变得稀疏、局部骨基质沉积减少。4、PSAT1促进PDLSCs成骨分化的分子机制研究实验结果显示PSAT1通过两条途径调控PDLSCs的成骨分化:第一,过表达及敲减PSAT1后PDLSCs中Akt-GSK3 β-β-catenin信号通路关键因子的激活水平相应升高及降低;LY294002抑制了 Akt的磷酸化激活,并逆转了过表达PSAT1对Akt-GSK3β-β-catenin信号通路的活化作用,且逆转了过表达PSAT1对PDLSCs成骨分化的促进作用;激活剂SC79促进了 Akt的磷酸化激活,逆转了敲减PSAT1对Akt-GSK3β-β-catenin信号通路的抑制作用,挽救了敲减PSAT1造成的PDLSCs成骨分化水平降低。上述结果表明,PSAT1可以通过Akt-GSK3β-β-catenin信号通路调控PDLSCs的成骨分化。第二,siRNA沉默PHGDH后PDLSCs的ALP活性下降,而沉默PSPH后PDLSCs的ALP活性不变;向培养基中添加丝氨酸没有逆转敲减PSAT1造成的PDLSCs的ALP活性下降,如此初步排除了丝氨酸的调控作用;过表达及敲减PSAT1后细胞内α酮戊二酸的水平相应升高及降低;浓度小于等于3mM的dm-αKG对PDLSCs的增殖能力没有显着影响,对PDLSCs的成骨分化有显着促进作用;3 mM dm-αKG处理挽救了敲减PSAT1后PDLSCs成骨分化能力的降低;3 mM dm-αKG对PDLSCs中Akt-GSK3β-β-catenin信号通路关键因子的磷酸化水平没有显着影响。上述结果表明,PSAT1可以通过影响其催化的代谢反应的下游产物α酮戊二酸调控PDLSCs的成骨分化。5、PDLSCs成骨分化过程中PSAT1的表达受转录因子ATF4调控qRT-PCR及Western Blot结果显示,PDLSCs成骨分化后ATF4和PSAT1的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皆下降;在PDLSCs中过表达及沉默ATF4后,PSAT1的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相应升高及降低;过表达ATF4后,成骨诱导后原本降低的PSAT1表达水平被提升;JASPAR数据库预测了 ATF4与基因PSAT1启动子区域的潜在结合位点为Ch9:78296092-78296101;ChIP-PCR实验表明ATF4可以与预测位点结合;GTRD数据库分析验证了 ATF4与基因PSAT1启动子区域存在结合峰。结论1、PSAT1可以正向调控PDLSCs在体外培养环境中的增殖和成骨分化能力,并促进PDLSCs在体内环境中介导的骨组织再生。2、PSAT1可能通过两条途径调控PDLSCs的成骨分化:一是PSAT1可以影响成骨相关信号通路Akt-GSK3β-β-catenin活性,二是PSAT1通过影响细胞中重要化合物α酮戊二酸的水平来调控成骨分化。3、PDLSCs成骨分化过程中PSAT1的表达受转录因子ATF4调控。

肖莎,高承志,周冬平[4](2021)在《三种骨替代材料修复即刻种植下颌后牙区周围骨缺损的比较》文中认为背景:引导骨再生技术是解决种植区域骨缺损的有效方法,但是选择何种骨替代材料尚存有一定争议。目的:探讨不同材料应用于即刻种植下颌后牙区周围骨缺损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2016年5月至2019年1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口腔科收治的138例下颌后牙区周围骨缺损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3组,在即刻种植手术中分别植入Bio-Oss、Bone Plant、PerioGlas骨替代材料,每组46例。术后定期随访,比较3组种植体成功率、边缘骨水平、颊舌侧骨板宽度、垂直高度、牙周指标及患者满意度。研究获得北京大学人民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批准号:[伦审(R20160412)]。结果与结论:(1)术后12个月时,Bone Plant组种植体成功率高于PerioGlas组(P <0.05),其余组间两两比较差异无显着性意义(P> 0.05);(2)Bio-Oss组、Bone Plant组术后6,12个月的边缘骨水平低于PerioGlas组(P <0.05),颊舌侧骨板宽度、垂直高度高于PerioGlas组(P <0.05);Bone Plant组术后6,12个月的垂直高度高于Bio-Oss组(P <0.05),两组间边缘骨水平、颊舌侧骨板宽度比较差异无显着性意义(P> 0.05);(3)术后6,12个月时,3组间牙周探诊深度、探诊出血阳性率、牙龈指数比较差异均无显着性意义(P> 0.05);(4)3组间患者满意度比较差异无显着性意义(P> 0.05);(5)结果表明,Bio-Oss、PerioGlas、Bone Plant均具有一定诱导骨再生和成骨效果,Bio-Oss吸收慢但可维持一定骨板宽度,Bone Plant维持骨缺损垂直高度和空间稳定效果好,是较为理想的骨替代材料。

王京旗,王霄[5](2021)在《掺锶磷酸钙骨水泥材料生物学性能的动物实验》文中指出目的:评价新型磷酸钙骨水泥(calcium phosphate cement,CPC)的生物相容性以及成骨效果,为其进一步的临床应用提供实验数据。方法:选择新西兰大白兔30只,以其双后腿外侧髁(60个)为实验对象,随机分为CPC组、CPC+Bio-Oss组、Bio-Oss组和空白对照组4组,在兔双侧后腿外侧髁制造直径6 mm、深7 mm的骨缺损模型,按照组别分别植入CPC、Bio-Oss、CPC+Bio-Oss混合物(CPC与Bio-Oss骨粉质量比为4∶1)。实验动物分别在手术第4周、第12周、第24周处死,取骨缺损周围组织,HE染色进行组织学评价,并计算新骨生成率(bone ingrowth fraction,BIF);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计算阳性区域平均光密度(mean optical density,MOD),检测术后第4周各组样本BMP-2和COL-Ⅰ的表达情况,评价各组样本在不同时间点的骨愈合情况。结果:HE染色发现,在相同时间点,与空白对照组相比,CPC组、CPC+Bio-Oss组、Bio-Oss组的BIF值明显较高(P <0.01),其中,CPC组BIF低于Bio-Oss组和CPC+Bio-Oss组(P <0.01),CPC+Bio-Oss组与Bio-Oss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显示,与空白对照组相比,CPC组BMP-2和COL-Ⅰ的MOD值较高,但低于Bio-Oss组和CPC+Bio-Oss组(P <0.01),CPC+Bio-Oss组BMP-2和COL-Ⅰ的MOD与Bio-Oss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新型磷酸钙骨水泥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可以促进早期成骨,成骨效果稳定,长期有效。

汪芹芹[6](2021)在《芹菜素对人牙髓间充质细胞增殖和成骨分化的影响及在兔颅骨缺损的成骨研究》文中认为目的牙周再生组织工程,大量种子细胞是关键,也是难点。随着再生医学及组织工程技术的发展,获取患者自体来源的种子细胞在体外增殖达到一定数量后与生物材料复合,重新植入牙周组织缺损区,修复牙周组织缺损是解决牙周骨丧失问题新的发展方向。蜂胶一方面具有抑菌、抗炎、镇痛(解毒消肿)的作用,另一方面可抑制牙周组织的降解和吸收,促进组织修复、再生以及牙槽骨保护作用(收敛生肌)。因此本课题提出如下设想:基于蜂胶有“收敛生肌”之功效,利用蜂胶中黄酮单体芹菜素对细胞增殖与成骨分化影响,探讨芹菜素对牙髓间充质细胞增殖与成骨分化的影响,实现对骨缺损的修复作用,为临床牙周炎治疗提供新思路。方法选取实验室培养的生长状态良好的P 3代人牙髓间充质细胞,使用含不同浓度芹菜素(0.1,1,5,10,50 umol/L)的10%FBS DMEM培养液培养细胞,使用增殖及毒性检测试剂盒(cell proliferation and toxicity test kit,cck-8)检测细胞增殖情况。通过对碱性磷酸酶表达情况,茜素红染色及实时荧光定量PCR等方法检测芹菜素作用下人牙髓间充质细胞成骨分化的效果。在10只新西兰白兔颅骨上构建兔颅骨缺损模型(4个直径8 mm圆形缺损),分四组:A组空白组,B组骨粉组,C组普通培养的h DPSCs复合骨粉组,D组为含5 umol/L芹菜素培养的h DPSCs复合骨粉组。术后4周、8周取标本行Micro-CT三维重建,分析缺损区BV/TV的比值。结果增殖及毒性检测试剂盒结果显示,浓度在0.110μmol/L的芹菜素对人牙髓间充质细胞无明显的毒性作用,5μmol/L的芹菜素对h DPSCs增殖有显着促进作用,与其他对照组相比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4.640,P<0.001),72h时促进作用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3.843,P<0.001)。当剂量达到50μmol/L时,芹菜素具有抑制h DPSCs增殖的趋势;用ALP试剂盒检测培养1、4、7 d后的ALP活性水平。4 d时,与对照组比较,5 umol/L芹菜素组细胞内ALP活性显着增高(F=310.121,P<0.001);7 d时,OD值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04.063,P<0.001);茜素红染色见5 umol/L芹菜素组与矿化组对比,形成了更多的钙结节,对照组未形成结节;经过14 d的体外成骨诱导后,ALP染色镜下可见5 umol/L芹菜素组与矿化组较对照组均有蓝紫色形成,且5 umol/L芹菜素组颜色更深,范围更大;Real-time PCR结果显示,在7 d成骨诱导后,5 umol/L芹菜素组h DPSCs成骨相关基因OCN的m RNA相对表达量与RUNX2的m RNA相对表达量较对照组均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4周骨体积分数检测显示,与C组比较,D组骨体积分数较大,A,B两组无明显新骨形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94.389,P<0.01);术后8周骨体积分数检测显示,D组新骨形成较C组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8.139,P<0.01),A,B两组形成少量新骨。结论适宜浓度的芹菜素有促进人牙髓间充质细胞的增殖和成骨分化的作用。且浓度为5umol/L的芹菜素培养的h DPSCs复合Bio-oss骨粉再植入兔颅骨缺损区有明显的促进成骨作用,为后期牙周缺损治疗提供新思路。

路佳佳[7](2021)在《BoneCeramic和Bio-Oss骨粉对狗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体外成骨分化能力影响的比较研究》文中指出目的自体骨移植一直是治疗骨缺损的金标准,但由于各种各样的并发症,在临床上难以推广,因此人们对“骨移植替代物”的关注越来越大。合适的骨移植替代物不仅要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促成骨分化性能,还需具有合适的降解速率。本研究主要是比较Bone Ceramic一种新型纯合成骨移植材料和Bio-Oss骨粉对狗骨髓充质干细胞(DBMSCs)的增殖、黏附和体外成骨分化能力的影响。方法比格犬经3%戊巴比妥钠静脉麻醉后,选取髂后脊为穿刺点,抽取骨髓,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培养原代细胞,待细胞达到80~90%融合,加入0.25%胰酶消化细胞进行传代培养,体外分离的DBMSCs进行成骨、成脂,成软骨分化鉴定。分别取Bio-Oss和Bone Ceramic两种骨粉颗粒,加入含10%FBS的DMEM培养基浸泡48 h后获取浸提液,浓度为0.1g/m L。将DBMSCs以4×104个/m L的密度接种在96孔板中,培养24h细胞贴壁后,将原培养液更换为浸提液,对照组不更换培养液。分别在培养1,3,5天,加入CCK8工作液,置于恒温培养箱2h,随后在450 nm波长处检测各孔的吸光度。将Bio-Oss和Bone Ceramic颗粒分别放入15ml离心管中,加入密度为1×106个/m L的DBMSCs,培养3天后,吸出培养液,PBS清洗,加入2.5%戊二醛,固定12 h后,PBS冲洗,采用60%、70%、80%、90%和100%的无水乙醇对细胞进行梯度脱水,临界点干燥,完成后镀金90 s,将镀金后的颗粒于扫描电子显微镜下进行观察。无菌环境下将BioOss和Bone Ceramic颗粒与细胞共培养1d后,将生长培养基(Growth medium,GM)更换为成骨培养基(Osteogenic medium,OM),每2d换液。分组如下:Bio-Oss植入细胞(OM):A组,Bone Ceramic植入细胞(OM):B组,纯DBMSCs(OM):C组,纯DBMSCs(GM):D组。分别在培养的第4、7、10d后检测细胞培养上清中碱性磷酸酶ALP的水平。按照ALP定量检测的分组方法,分别于7、14d后提取细胞总RNA,进行RT-PCR定量检测OPN、OCN、RUNX-2和ALP基因的相对表达水平。结果从狗骨髓中分离培养的细胞符合间充质干细胞的特征。CCK-8结果显示两种骨粉浸提液均对DBMSCs没有明显的细胞毒性作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结果显示,与Bio-Oss相比,DBMSCs在Bone Ceramic的表面分布的更加广范;ALP定量检测显示DBMSCs在Bone Ceramic表面比Bio-Oss更有利于其成骨分化,同时使OPN、OCN、RUNX-2和ALP基因的表达升高。结论体外研究表明,Bio-Oss和Bone Ceramic均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与Bio-Oss骨粉相比,Bone Ceramic更加有利于DBMSCs的成骨分化。

董露[8](2021)在《浓缩生长因子复合物与单纯骨修复材料填充下颌骨术后缺损成骨效率的疗效对比》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针对下颌骨良性病变刮治术后遗留的下颌骨骨腔缺损(骨腔缺损最大径≤4cm),经过两种不同类型的充填物:一种是患者自体静脉血提取的浓缩生长因子联合异种异体骨修复材料复合物、另一种是单纯同类骨修复材料,将两类不同的骨修复混合物充填骨腔中,在术后愈合的不同时间阶段,应用影像学方法检查术区骨再生的情况,分析并总结骨愈合的特点,评价在下颌骨缺损成骨愈合过程中两种不同类型的填充物形式的成骨效率。方法:随机选取下颌骨非肿瘤性占位病变患者约40例,随机分为A、B两组,A组(约20例)采用患者自体静脉血提取物(浓缩生长因子)与异种异体骨修复材料复合物充填术后骨腔;B组(约20例)采用单纯同类骨修复材料与患者下颌骨骨腔渗出血液混合充填。对于缺损骨壁数目较多,不能保证维持良好成骨周径的病例,采取可吸收性屏障膜覆盖骨腔、移植物及周壁,软组织瓣基底骨膜减张处理,保持无张力下颊舌侧组织瓣对位缝合。两组病人术后均随访一年以上,比较两组患者在围术期术后反应(采用VAS视觉量表法评估患者术后疼痛反应)、术后长期成骨愈合情况,采用患者不同愈合时期口腔CBCT影像学数据(取灰度值变化)评估下颌骨缺损成骨愈合情况。结果:A、B两组共40名患者,其中男性24例,女性16例。术后三天,A组1例术区相邻牙出现急性牙髓炎症状,予以局麻下开髓行根管治疗后恢复良好,将此病例排除试验范围;术后一周,所有患者口内术区愈合良好,达到一类愈合等级。术后一个月,B组一男性患者口腔卫生较差,牙结石明显,术区牙槽嵴顶出现一瘘口,骨修复材料溢出。给予局麻下清除骨腔移植物,碘仿凡士林纱布填塞术区,并将此患者排除试验范围;1.术后一周,A、B两组疼痛反应大体一致,无统计学差异(P>0.05);2.A组患者术后缺损骨腔内移植物的灰度变化率明显高于B组(P<0.05),六个月以后A组骨腔填充物最先与周围正常骨融合,影像学未见明显分界,骨小梁呈现生理性分布。结论:患者自体提取的凝缩生长因子联合异种异体骨修复材料相比单纯同类骨修复材料填充下颌骨术后缺损更能提高骨修复效率,效果可靠。

胡韶光[9](2021)在《槲皮素对牙髓间充质细胞成骨能力影响的研究》文中指出目的通过体外实验研究槲皮素对人牙髓间充质细胞(human dental pulp mesenchy-mal stromal cells,h DPSCs)增殖和成骨分化能力的影响,以及使用组织工程的原理将加入槲皮素培养的细胞接种在Bio-Oss?骨粉上获得细胞支架复合体,并将该复合体放置在新西兰兔颅骨临界骨缺损处,观察槲皮素在动物体内对骨缺损修复的影响。方法通过使用改良组织块法对正畸拔除的减数牙的牙髓组织进行培养获得h DPSCs,并用相差倒置显微镜观察h DPSCs的形态和生长情况。通过流式细胞仪鉴定h DPSCs特征性表面抗体;利用Cell Counting Kit-8(CCK-8)检测槲皮素的细胞毒性以及促进增殖的能力;使用碱性磷酸酶(ALP)活性定量检测研究槲皮素对h DPSCs碱性磷酸酶生成的影响。通过碱性磷酸酶和茜素红染色进一步验证其对牙髓细胞体外成骨能力的影响;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加入槲皮素培养的h DPSCs成骨相关基因的表达;将牙髓细胞接种在Bio-Oss?骨粉上并加入槲皮素培养。10只雄性新西兰兔颅骨上造4个8mm直径的圆形临界骨缺损,分为四组:A组含1?M槲皮素的完全培养液培养的h DPSCs接种于Bio-Oss?骨粉组,B组常规完全培养液培养的h DPSCs接种于Bio-Oss?骨粉组,C组Bio-Oss?组,D组空白组。术后4、8周随机处死动物,切取颅骨组织标本行Micro-CT三维重建,计算骨体积分数评估成骨效果。结果在体外实验中,观察到培养的原代和P3代牙髓细胞大多为长梭形细胞,有少量多角形细胞以及人间充质细胞表面标志性抗原CD44和CD73出现高表达状态,而CD34、CD45低表达,这两点符合人牙髓间充质细胞特征。CCK-8显示72h时低浓度槲皮素培养的细胞的OD值较高,说明槲皮素无细胞毒性且1μM可促进细胞增殖,而高浓度的槲皮素对细胞增殖有抑制作用,出现了细胞毒性。ALP定量结果显示加入0.1,1μM槲皮素可提高碱性磷酸酶的活性水平。碱性磷酸酶和茜素红S染色结果进一步证实加入槲皮素后能够促进碱性磷酸酶和钙结节的形成。实时荧光定量PCR的检测可以发现加入槲皮素后BMP2,Runx2,OPN和OCN等成骨相关基因的表达量均高于对照组,槲皮素能够有效的促进这部分成骨相关基因的表达。扫描电镜观察到在常规完全培养基和含有槲皮素的培养基环境下,牙髓细胞均能在骨粉上大量附着生长,药物对细胞的附着没有影响。Micro-CT显示在4,8周时A组含有槲皮素的支架复合物组新骨形成较B组不含槲皮素的支架复合物组和C组单纯骨粉组多,D组空白组成骨效果不明显。结论槲皮素可以促进人牙髓间充质细胞的体外增殖能力并且在h DPSCs向成骨细胞分化的时候有明显的促进作用。槲皮素还能够在新西兰兔颅骨临界骨缺损的修复中起到促进作用。

刘雪[10](2021)在《窦道的治疗进展与临床诊治病例报告》文中指出窦道在口腔临床检查中是比较常见的一种疾病伴发症状,通常是由根尖周组织、牙周组织、骨膜或骨组织中的化脓性炎症引起,破溃于口腔黏膜或穿透皮肤而形成的孔道,是脓液和感染的引流通道,被认为是慢性感染的表现之一[1]。窦道存在时,很少伴有疼痛,疼痛多存在于窦道形成之前的早期阶段。此外,窦道也可以是手术切口不能愈合而遗留所致。窦道可以存在于多种口腔疾病中,例如急慢性根尖周脓肿、牙周或牙龈脓肿、智齿冠周炎、种植体周围炎、外伤牙、咬合创伤牙、根管治疗牙、冠修复后有破损牙、牙源性囊肿如根尖周囊肿等、非牙源性囊肿以及颌骨疾病如骨髓炎、肿瘤、坏死等[2]。只有正确判断出窦道的根本来源,才能对症治疗。窦道有口内和口外之分,其中位于口腔外皮肤上的排脓孔称为皮瘘[3]。皮瘘多位于下巴、面颊部、下颌下区域以及鼻窦等位置,皮瘘所在位置与口腔特殊解剖位置有关。但是临床上皮瘘患者最先就诊于皮肤科,医师往往会忽略对口腔内牙齿的的检查,造成误诊延诊[1]。位于口腔内部牙龈上的窦道又称为龈窦[3],最为常见,也是临床中常说的窦道。窦道的开口位置取决于多种因素,例如患牙与肌肉附着的位置、炎症发展过程中皮质骨穿孔的位置、细菌毒力、患者抵抗力强弱等[4]。窦道口在牙龈黏膜上的位置可以提示一些疾病。根管治疗牙及根尖周围炎症导致的窦道多位于根尖1/3处;咬合创伤牙及牙根纵裂牙窦道口多位于近龈缘处;而牙周牙髓联合病变患牙其窦道口位于根中部的牙龈上,这为临床诊疗提供了一定的帮助,但不能完全依赖。炎症有时会沿着软硬组织迁延到别处,形成异位窦道[4],为临床诊断带来困难。临床上多见窦道口位于唇颊侧黏膜,少数位于舌腭侧,这可能与双侧皮质骨的厚度、密度不同有关[5]。此外,一般来说,一个患病区多为单个窦道口排脓,偶尔有双个或多个窦道口,或者口内与口外窦道口并存,与患病区解剖位置、细菌毒性强弱等有关系[2]。窦道型口腔疾病的治疗,首先应确定疾病源头。通过对患牙各个方面的检查确认来源。临床上某些顽固或经久不愈窦道型疾病造成邻近软硬组织的破坏,此时根尖X线片不能确定病变范围、大小等[6]。此时需要锥形束计算机断层扫描(CBCT)对病变区辅助检查,从三维方向上分析病变的大小、范围、骨吸收程度等[7]。在临床诊疗中,善用各种辅助手段对疾病进行分析。本文我们收集了4例牙龈窦道经久不愈、反复发作的病例,通过对其的分析诊断,寻找根本病因,联合使用非手术与手术方法,彻底去除病因,使窦道愈合,获得了良好的疗效,希望为口腔窦道的治疗提供临床思路。

二、Bio-Oss骨粉治疗牙周骨缺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Bio-Oss骨粉治疗牙周骨缺损(论文提纲范文)

(1)脱矿自体牙骨粉在下颌阻生第三磨牙拔除后修复下颌第二磨牙远中骨缺损的临床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常用缩写词中英文对照表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
    1.3 器械和材料
    1.4 手术过程
    1.5 观察指标
    1.6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
    2.2 术前术后两组患者第二磨牙远中探诊深度、附着丧失、骨缺损高度及骨密度比较
3 讨论
    3.1 下颌第三磨牙阻生对邻近第二磨牙远中牙周影响
    3.2 第二磨牙远中骨缺损修复方法及评价
    3.3 实验局限性
4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自体牙骨粉的研究与应用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个人简介

(2)富血小板纤维蛋白对施耐德膜间充质干细胞成骨分化影响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施耐德膜间充质干细胞的研究进展
    1.2 富血小板纤维蛋白的研究进展
    1.3 成骨相关信号通路的调控
    1.4 课题研究意义
第2章 施耐德膜间充质干细胞的分离培养与鉴定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仪器设备和主要试剂
        2.2.2 方法
    2.3 统计学分析
    2.4 结果
        2.4.1 SMMSCs的形态和增殖规律分析
        2.4.2 SMMSCs表面标记物鉴定
        2.4.3 SMMSCs成骨诱导分化能力检测
        2.4.4 SMMSCs成脂诱导分化能力检测
        2.4.5 SMMSCs成软骨诱导分化能力检测
    2.5 讨论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PRF对施耐德膜间充质干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仪器设备和主要试剂
        3.2.2 方法
    3.3 统计学分析
    3.4 结果
        3.4.1 PRF的结构及生长因子释放规律
        3.4.2 PRF条件培养基对SMMSCs及 BMSCs增殖的影响
        3.4.3 PRF条件培养基对SMMSCs及 BMSCs迁移的影响
        3.4.4 PRF条件培养基对SMMSCs及 BMSCs成骨分化的影响
        3.4.5 PRF对 BMSCs和 SMMSCs ERK 1/2及p-ERK 1/2 蛋白表达水平的影响
        3.4.6 抑制ERK 1/2 信号通路后PRF对 BMSCs和 SMMSCs ERK 1/2 及p-ERK 1/2 蛋白表达水平的影响
    3.5 讨论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PRF促进上颌窦内成骨的体内研究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仪器设备和主要试剂
        4.2.2 方法
    4.3 统计学分析
    4.4 结果
        4.4.1 影像学结果
        4.4.2 新骨成骨标志基因的表达水平
        4.4.3 双荧光染色分析
        4.4.4 HE,Masson,甲苯胺蓝染色分析
    4.5 讨论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以PRF为唯一植骨材料进行经牙槽嵴顶入路上颌窦底提升术的临床研究
    5.1 引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主要仪器设备
        5.2.2 方法
    5.3 统计学分析
    5.4 结果
    5.5 讨论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3)PSAT1对牙周膜干细胞成骨分化的促进作用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前言
    一、骨组织工程技术是实现口腔骨组织再生的重要方法
    二、口腔来源的牙周膜千细胞是口腔骨组织工程研宄的优势种子细胞
    三、深入阐释牙周膜干细胞成骨分化的内在分子调控机制有助于促进其介导的骨再生
    四、PSAT1可能对牙周膜干细胞的成骨分化有调控作用
课题相关文献回顾
    一、现阶段常用口腔骨纲修复摊
    二、口腔杂织工触
    三、干细胞概述
    四、口腔组织来海干细胞在口腔骨组织工程中的应用
    五、干细胞成骨分化调控基因及信号通路
    六、PSAT1研宄现状
第一部分 PDLSCs、DPSCs、GMSCs成骨分化调控基因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1.1背景
    1.2 材料与方法
    1.3 结果
    1.4 讨论
    1.5 小结
第二部分 PSAT1对体外培养环境中PDLSCs增殖、迁移、分化能力的调控
    2.1背景
    2.2 材料与方法
    2.3 结果
    2.4 讨论
    2.5 小结
第三部分 PSAT1对PDLSCs介导的体内骨组织再生的调控
    3.1背景
    3.2 材料与方法
    3.3 结果
    3.4 讨论
    3.5 小结
第四部分 PSAT1促进PDLSCs成骨分化的分子机制研究
    4.1背景
    4.2 材料与方法
    4.3 结果
    4.4 讨论
    4.5 小结
第五部分 PDLSCs成骨分化过程中PSAT1的表达受转录因子ATF4调控
    5.1背景
    5.2 材料与方法
    5.3 结果
    5.4 讨论
    5.5 小结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目录
外文论文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4)三种骨替代材料修复即刻种植下颌后牙区周围骨缺损的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0引言Introduction
1 对象和方法Subjects and methods
    1.1 设计
    1.2 时间及地点
    1.3 对象
    1.4 材料
    1.5 手术方法
    1.6 主要观察指标
    1.7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Results
    2.1 参与者数量分析
    2.2 试验流程
    2.3 各组基线资料比较
    2.4 各组种植体成功率的比较
    2.5 各组骨组织指标比较
    2.6 各组患者满意度比较
    2.7 牙周指标比较
    2.8 不良反应
3 讨论Discussion
    3.1 引导骨再生技术应用背景
    3.2骨替代材料的选择
    3.3 Bio-Oss、Perio Glas的优缺点
    3.4 Bone Plant在骨缺损即刻种植的应用价值

(5)掺锶磷酸钙骨水泥材料生物学性能的动物实验(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动物
    1.2 主要实验试剂
    1.3 主要仪器设备
    1.4 实验设计和分组
    1.5 材料制备
    1.6 手术方法
    1.7 观察指标
        1.7.1组织形态学观察
        1.7.2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
    1.8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大体标本观察
    2.2 组织形态学观察
    2.3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
3 讨论

(6)芹菜素对人牙髓间充质细胞增殖和成骨分化的影响及在兔颅骨缺损的成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主要试剂与仪器
    2.2 实验药物及试剂配制
    2.3 实验动物
    2.4 hDPSCs 分离培养与传代培养
    2.5 细胞形态学观察及抗原检测
    2.6 CCK-8 法检测细胞增殖情况
    2.7 芹菜素作用后人牙髓间充质细胞矿化能力检测
    2.8 Real-time PCR
    2.9 制备人牙髓间充质细胞与骨粉的复合物
    2.10 扫描电镜观察复合物
    2.11 动物模型的制备
    2.12 Micro-CT分析
    2.13 统计学分析
3 结果
    3.1 hDPSCs的培养与鉴定
    3.2 芹菜素对hDPSCs增殖的影响
    3.3 细胞成骨矿化结果
    3.4 Real-time PCR
    3.5 细胞骨粉复合物形态学观察
    3.6 颅骨造模术区大体观
    3.7 Micro-CT结果
4.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综述 蜂胶黄酮类化合物的临床应用
    参考文献

(7)BoneCeramic和Bio-Oss骨粉对狗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体外成骨分化能力影响的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表(Abbreviation)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2 实验方法
3 结果
    3.1 DBMSCs的体外分离培养镜下观察
    3.2 DBMSCs的成骨、成脂和成软骨诱导三系分化
    3.3 CCK-8检测两种骨粉浸提液对DBMSCs细胞增殖的影响
    3.4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检测
    3.5 ALP定量检测
    3.6 qRT-PCR检测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综述 植骨材料治疗正畸牙移动过程中的牙槽骨缺损
    参考文献
附件

(8)浓缩生长因子复合物与单纯骨修复材料填充下颌骨术后缺损成骨效率的疗效对比(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1.引言
2.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具体纳入标准
    2.3 排除标准
    2.4 材料及设备
    2.5 浓缩生长因子CGF及其复合物的制备:
    2.6 具体治疗方案
    2.7 术后观察指标
    2.8 统计学方法
3.结果
    3.1 术后反应
    3.2 A、B两组术前术后口腔CBCT影像学检查
4.讨论
5.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历
致谢
综述 自体浓缩生长因子在口腔临床实践中的运用进展
    参考文献

(9)槲皮素对牙髓间充质细胞成骨能力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Abbreviation)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2 实验材料
    2.1 主要试剂及来源
    2.2 主要仪器和设备
    2.3 药物和试剂的制备
    2.4 实验动物
3 实验方法
    3.1 牙髓组织样本的收集
    3.2 牙髓间充质细胞分离培养与传代
    3.3 牙髓间充质细胞的形态学观察
    3.4 流式细胞术鉴定牙髓间充质细胞表面标志物
    3.5 细胞增殖检测
    3.6 碱性磷酸酶(ALP)定量检测
    3.7 碱性磷酸酶及茜素红S染色
    3.8 实时荧光定量PCR(q PCR)
    3.9 人牙髓间充质细胞在支架材料上的接种与检测
    3.10 动物模型制备与检测
    3.11 统计学分析
4 结果
    4.1 原代及P3 代人牙髓间充质细胞的形态观察
    4.2 人牙髓间充质细胞的流式鉴定
    4.3 槲皮素对细胞增殖的影响
    4.4 成骨诱导后ALP定量检测
    4.5 碱性磷酸酶及茜素红S染色
    4.6 成骨基因的表达
    4.7 细胞支架材料复合物的检测
    4.8 Micro-CT结果
5 讨论
6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介
致谢
综述 蜂胶黄酮类化合物在牙周再生治疗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

(10)窦道的治疗进展与临床诊治病例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临床病例报告 4例窦道的临床病例报告
    2.1 病例一
    2.2 病例二
    2.3 病例三
    2.4 病例四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窦道型根尖周炎的诊治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四、Bio-Oss骨粉治疗牙周骨缺损(论文参考文献)

  • [1]脱矿自体牙骨粉在下颌阻生第三磨牙拔除后修复下颌第二磨牙远中骨缺损的临床效果研究[D]. 张丽娟. 山西医科大学, 2021(01)
  • [2]富血小板纤维蛋白对施耐德膜间充质干细胞成骨分化影响的机制研究[D]. 王佳. 吉林大学, 2021(01)
  • [3]PSAT1对牙周膜干细胞成骨分化的促进作用及机制研究[D]. 贾凌璐. 山东大学, 2021(12)
  • [4]三种骨替代材料修复即刻种植下颌后牙区周围骨缺损的比较[J]. 肖莎,高承志,周冬平.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21(34)
  • [5]掺锶磷酸钙骨水泥材料生物学性能的动物实验[J]. 王京旗,王霄.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2021(02)
  • [6]芹菜素对人牙髓间充质细胞增殖和成骨分化的影响及在兔颅骨缺损的成骨研究[D]. 汪芹芹. 安徽医科大学, 2021(01)
  • [7]BoneCeramic和Bio-Oss骨粉对狗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体外成骨分化能力影响的比较研究[D]. 路佳佳. 安徽医科大学, 2021(01)
  • [8]浓缩生长因子复合物与单纯骨修复材料填充下颌骨术后缺损成骨效率的疗效对比[D]. 董露. 安徽医科大学, 2021(01)
  • [9]槲皮素对牙髓间充质细胞成骨能力影响的研究[D]. 胡韶光. 安徽医科大学, 2021(01)
  • [10]窦道的治疗进展与临床诊治病例报告[D]. 刘雪. 大连医科大学, 2021(01)

标签:;  ;  ;  ;  ;  

Bio-Oss骨粉治疗牙周骨缺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