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解析法制作实际气力曲线方法的改进

用解析法制作实际气力曲线方法的改进

一、用解析法作实际气体气体力曲线方法的改进(论文文献综述)

肖鹏飞[1](2021)在《风力机翼型有效作用域理论及其应用研究》文中提出为了提高风能利用率,风力机翼型被广泛研究。翼型是风力机叶片的重要组成要素,其气动性能的优劣直接决定了风力机风能利用效率的高低,因此,对翼型的研究,包括翼型气动性能的高效计算和翼型型线新型设计方法,对提高风力机的气动性能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本文以风力机翼型为研究对象,在理想条件下对翼型与流动空气之间的相互作用规律、翼型气动性能计算和翼型型线的设计方法做了深入的研究和理论探索。主要研究内容和成果如下:通过对空气流经翼型产生的绕流现象及其特点的分析,定义了翼型的有效作用域,将被研究的翼型限定在一个二维“单元流管”内,且不考虑流管外的空气对翼型的作用,此即翼型的有效作用域。以对基于翼型有效作用域的简化翼型升力系数计算公式的推导为切入点,得到了翼型有效作用域的理论边界值M=1.57c(文中c=1)。利用Fluent软件对NACA0018翼型的流场进行了数值模拟,以定性和定量两种方式验证了有效作用域边界理论值的可靠性。该理论简化了翼型解析研究的难度。基于本文提出的翼型有效作用区域理论,通过构建函数翼型翼面压力分布解析计算模型,得到函数翼型压力系数解析表达式,经过实例计算,并对比本文解析法、圆柱绕流变换解析法和数值法(XFOIL)得到的压力分布图,证明本文提出的函数翼型压力分布解析计算模型基本正确,压力分布求解可行,相较于圆柱绕流变换解析法,本文解析法对翼型背风面压力分布的计算与数值法更接近,计算结果更具参考意义。基于本文得到的函数翼型翼面上的速度分布表达式,有别于传统翼型反设计方法,通过建立泛函求解模型,获得了题设条件下理想型线满足的微分方程,借助MATLAB求解了α=8°时理想型线的数值解。将基础翼型NACA4412的上型线替换为所求型线,并利用Qblade软件分析了替换前后翼型的主要气动性能指标,发现替换后翼型的最大升力系数提高了 2.6%,最大升阻比提高了 5.6%,整体性能不低于基础翼型,证明文中提出的翼型线变分求解方法可行,且相较于传统翼型设计方法效率更高。本文提出的风力机翼型有效作用域理论以及基于该理论获得的函数翼型压力分布解析计算方法和风力机翼型线变分求解方法为风力机翼型的研究工作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有益参考。

李颖[2](2021)在《涡旋压缩机转子系统多体动力学特性研究》文中认为涡旋压缩机以其独特的优势在空调制冷、医疗卫生、新能源等多个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伴随着新型产业的发展,涡旋机械的发展会越来越普及。转子系统作为涡旋压缩机的核心部分,在各种复杂工况下能够保持良好动力学特性对涡旋压缩机非常重要。本文以涡旋压缩机的转子系统为研究重点,运用动力学仿真软件ADAMS以及有限元分析软件ANSYS建立包含运动副间隙以及曲轴构件柔性化的转子系统模型,考虑动涡盘倾覆力和不同的运动副间隙对转子系统影响,并依据相应的仿真结果对构件进行分析对比,同时对防自传机构进行受力分析和转速响应分析,以便对涡旋压缩机的设计和转子系统的动力学特性提供分析方法和理论指导。本文首先结合动力学与运动学对涡旋压缩机小曲拐的受力及运动形式进行了分析,通过MATLAB计算获得小曲拐在一个周期内受到的力与力矩的变化规律,并对小曲拐的运动理论进行运动仿真验证,依据小曲拐承受的不同载荷利用ANSYS软件计算获得小曲拐的应力应变分布规律并对其可靠性进行校核。其次,以旋转铰接触模型为支撑,在ADAMS中建立含运动副间隙的涡旋压缩机转子系统动力学模型。考虑不同运动副间隙以及气体力条件下的仿真分析,得到转速恒定时转子系统不同构件的运动规律。结果表明:动涡盘的倾角变化范围随间隙的增加而增大;运动副间隙的变化对小曲拐偏心端和驱动轴承的位移几乎没有影响,对驱动轴承的速度影响较小;驱动轴承的加速度以及曲柄销铰接处之间的接触碰撞力受间隙的变化影响较大;间隙越大轴承的质心运动轨迹偏离程度越大,磨损越严重。同时基于刚柔耦合理论,建立以曲轴为柔性体构件的刚柔耦合模型,完成刚柔耦合模型仿真分析并通过与刚性体模型的对比可知:运动副间隙一定,曲轴柔性化会造成动涡盘的倾角随之增大;轴承的位移和速度受曲轴柔性化的影响较小;轴承的加速度和曲柄销铰接处的接触碰撞力受曲轴柔性化的影响较大;刚柔耦合模型轴承质心位移轨迹的偏离范围更大。最后,从理论分析小曲拐与主轴之间转速响应存在不同步的原因,考虑气体力作用以及主轴匀加速条件下,由仿真结果可知:运动副间隙的大小,接触阻尼的不同对小曲拐转速响应有较大影响,并且运动副间隙的存在会导致小曲拐结构失效,运动副间隙越大小曲拐的失效转速越低。

冯志国[3](2021)在《IHV变截面组合涡旋型线数学模型与性能研究》文中提出与传统压缩机相比较,涡旋压缩机具有结构紧凑、效率高、低耗环保、可靠性高等诸多优势,被广泛应用于汽车空调、交通运输、医疗器械、冷冻冷藏等领域。提高涡旋压缩机的压缩比和工作效率不仅是占领和拓宽其市场的关键,也是研究者面临的重要研究课题。增加等截面型线涡旋圈数虽然可以提高压缩比,但也增加了泄露线长度进而影响压缩机效率。而变截面涡旋型线可在不增加涡旋圈数和泄漏线长度的情况下获得更高的压缩比,因而成为了目前涡旋型线的研究热点。本文基于涡旋型线啮合理论,建立新型IHV(Involute-High order curve-Variable radii involute)组合型线变截面涡旋齿数学模型,并对其综合性能进行分析,为变截面涡旋压缩机型线设计提供理论基础。论文的研究工作主要有以下方面:(1)IHV组合型线几何模型建立。依据渐开线平面几何理论,建立IHV(圆渐开线-高次曲线-变径基圆渐开线)组合型线方程母线方程,以法向等距线为指导建立IHV组合型线变截面涡旋齿内、外壁型线数学表达式,结合计算机辅助设计方法在Auto CAD和Solid Works中建立了涡旋齿二维和三维模型。(2)IHV组合型线工作腔容积特性分析和力学模型建立。在IHV组合型线几何模型的基础上,系统研究了新型组合型线各工作腔容积理论,详细推导出各工作腔容积随曲轴转角变化的计算公式,并构建IHV组合型线力学模型。借助MATLAB软件分析容积特性和气体力变化规律。(3)IHV组合型线等效壁厚模型建立和几何性能比较研究。依据IHV组合型线的构造原理,建立IHV组合型线等效壁厚计算模型。依据该计算模型,定量研究不同几何参数(基圆半径、变径系数以及连接点位置)对等效壁厚的影响。基于IHV组合型线,定量研究了其几何性能,结果表明:在基圆半径、最终展角及涡旋齿高取值一定的条件下,IHV组合型线的径向泄露线长度较圆渐开线缩短了223mm,减小了26.80%;行程容积提高了5.82%,压缩比提高了6.95%。并研究比较变径系数K对IHV组合型线性能的影响。因此IHV组合型线可有效缩短涡旋型线,减少涡旋圈数,提高压缩机的容积效率。(4)IHV组合型线涡旋齿有限元分析和数控加工。借助计算机仿真分析是一种有效可行低成本的方法。建立不同变径系数的IHV组合型线涡旋盘实体模型,研究其在气体压力载荷下的变形以及最大应力所在位置。结果表明:K取负值时,最大变形位置发生在涡旋末端齿顶处,K取正值时IHV组合型线涡旋齿最大变形位于齿头顶部;IHV组合型线涡旋齿最大等效应力分布在齿根位置,且随着变径系数K增大齿根位置等效应力也将增大。最后简要介绍了涡旋盘数控加工方法。

张楠楠[4](2020)在《SCO2动压密封端面流场及变形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动压密封是解决高温高压SCO2密封的较理想密封形式,但若设计不当,由于高温高压高速会导致密封环过大变形而失效。因此,本文采用数值计算与试验相结合的方法针对SCO2动压密封端面流场和变形展开了系统和深入的研究。针对SCO2典型螺旋槽动压密封结构,建立了考虑粘性耗散的SCO2流体膜准确的数值分析模型。分析了密封端面间SCO2流体的温度分布和压力分布,计算了 SCO2动压密封的密封特性参数,并讨论了不同工况条件下密封性能参数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开启力与转速和压力正相关;泄漏量和开漏比随转速增大变化幅度较小,受压力影响较大;摩擦功耗随转速增加呈指数型增大,随压力增加出现陡增趋势。泄漏量与膜厚正相关,其余密封性能参数均与膜厚负相关。建立了 SCO2密封环数值分析模型,计算了热边界相关参数,分析了密封环的稳态温度场和端面热变形,讨论了不同转速和介质温度下密封端面轴向热变形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密封环达到热平衡后,静环端面轴向热变形比较均匀,变形锥度小;动环端面轴向热变形差异明显,变形锥度较大。动静环端面轴向热变形均与转速和介质温度正相关,静环端面热变形锥度主要受转速影响,介质温度对动环端面热变形锥度影响较大。基于流场计算得到的SCO2流体膜压力,分析了密封端面的力变形,讨论了不同转速和压力下密封端面轴向力变形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静环端面轴向变形与压力正相关。动环端面轴向变形与压力负相关,随转速增大先减小后增大。在密封端面热变形和力变形分析基础上,分析了热力共同作用下密封端面的轴向变形,并将三种情况下端面轴向变形进行比较。从材料和结构方面提出端面变形调控措施。设计并搭建了高压高转速动压密封试验台,对密封装置展开原理性试验,测得不同操作参数下动压密封端面空气的泄漏量和静环端面温度。两者试验测量值均与数值分析结果变化趋势一致,验证了数值模型的可靠性。通过本文对SCO2动压密封端面流场及变形研究,为SCO2热力系统动压密封结构设计提供指导,同时也为高参数密封端面变形研究奠定一定的基础。

叶磊[5](2020)在《基于非线性轴系扭振的内燃机多工况故障诊断方法研究》文中指出动力轴系作为内燃机组的动力输出轴,承受着复杂的扭转、弯曲、剪切、摩擦甚至冲击力,使得轴系的零部件容易出现故障;同时,轴系扭振响应是各缸的激振力引起的轴系多模态响应之和,能够充分反映内燃机各缸做功状态和故障情况,因此基于轴系扭振信号的内燃机故障诊断研究得到了国内外学者的普遍重视和持续关注。但随着高速、强载、大功率内燃机的发展和扭振研究的深入,值得研究的新问题仍不断出现,例如启停工况对轴系扭振特性的影响等;新的控制技术也不断发展,例如非线性变刚度联轴器的调频设计等。这些都对基于轴系扭振信号的内燃机故障诊断研究提出了新的问题和需求。本文结合轴系非线性特性进行了内燃机多工况动力学特性和故障诊断研究,探索了基于轴系扭振仿真模型的智能化内燃机故障方法。首先,对内燃机轴系扭振计算方法进行研究:探讨中心差分法对轴系启、停工况扭振仿真计算的适用性,经验证,中心差分法与频域解析法在稳态工况的计算误差在2%以内,该方法在启、停工况的计算值与实验结果一致;针对几种典型变参数联轴器的参数特性,提出了适用于非线性轴系在稳态工况和启、停工况的扭振仿真计算算法。并且在此基础上,完成了扭振仿真软件PVDP2019的开发工作,这为内燃机故障诊断研究提供了仿真实验工具。其次,对内燃机在启、停过程中的激振力矩获取方法了进行研究:通过研究联轴器刚度对轴系扭振特性的影响,提出了基于刚度联轴器轴系角加速度的启动工况激振力矩获取方法;针对停机工况提出了基于进气压力修正的激振力矩获取方法。这为后续对启、停工况轴系强迫振动特性的仿真研究奠定了基础。然后,利用开发的仿真计算软件和激振力矩获取方法对内燃机启、停工况轴系扭振幅、频特性进行了研究:对内燃机启、停工况轴系共振转速幅值特性的研究,发现联轴器的刚度与共振转速幅值和联轴器主、被动端的扭角差幅值存在反比关系,并对其中存在的机理进行了理论推导;对轴系启、停工况共振转速频率特性进行的研究,发现提速率的变化会影响共振峰值的对应转速,并提出了一种快速估算小刚度联轴器轴系低阶固有频率的方法。这为故障诊断模型的搭建奠定了基础。最后,针对内燃机因功率损失造成的做功不均匀故障,结合轴系在稳态工况的响应特性,以卷积神经网络搭建了稳态工况基于CNN的内燃机功率损失故障诊断系统,并对该故障诊断模型进行验证,结果表明,该模型能准确识别内燃机做功不均匀故障的故障程度和故障缸位置;针对联轴器故障,结合在启、停工况的响应特性,以卷积神经网络搭建基于启、停工况的联轴器故障诊断系统,并对该故障诊断模型进行验证,结果表明,该模型能够准确识别联轴器故障导致刚度、阻尼变化的故障特征,并且对于联轴器主、被动端是否发生碰撞也做出了准确的识别。研究结果表明:考虑轴系参数的非线性,结合轴系在多工况下的动力学特性,选取卷积神经网络等现代智能化的故障识别方法,搭建的基于轴系扭振仿真模型的内燃机故障诊断系统,可以用于非线性内燃机轴系在多工况下的故障诊断,提高故障诊断的建模效率及诊断准确率。

刘志浩[6](2020)在《涡旋压缩机传动系统曲轴强度研究与结构优化》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涡旋压缩机具有结构简单、体积小、节能高效等优点,目前在制冷与空调、各种气体压缩、燃料电池等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涡旋压缩机主要由动静涡旋盘、曲轴、机架、主副轴承、平衡铁和防自转机构等零件构成,各零部件之间相互配合,核心构件出现故障或存在设计缺陷都会直接或间接影响到整机运行的平稳性与可靠性,导致涡旋压缩机性能的下降。因此,在工作过程中核心零部件的可靠性是保障整机工作效率的重点,对构件进行适当的优化是确保涡旋压缩机性能和安全性的前提。本文结合涡旋压缩机实际工作状况,总结常见传动系统故障因素,建立了涡旋压缩机传动系统故障树,并进行定性分析,识别系统的薄弱环节。在此基础上确立了曲轴强度问题与临界转速下的振动问题是保证传动系统运行稳定性的重点。以某高校某型号涡旋压缩机传动系统为研究对象,首先针对传动系统曲轴强度问题,结合传动系统的基本理论,利用有限元软件对传动系统曲轴进行静力学分析,校核其强度,同时进行多次有限元仿真讨论了结构参数、材料、载荷对曲轴强度的影响,为曲轴疲劳分析提供有限元结果数据。在长期工作过程曲轴强度问题容易引发高周疲劳破坏,会对压缩机运行的稳定性产生严重影响,所以在曲轴强度满足设计要求的情况下需要对曲轴进行疲劳寿命预测。基于仿真软件nCode DesignLife建立疲劳寿命分析五框图进行疲劳特性分析,最终得到曲轴疲劳寿命云图和最早疲劳破坏区域。结果表明曲轴疲劳寿命远大工作寿命,为传动系统设计和疲劳分析提供分析方法和理论指导。以上针对曲轴强度问题完成了曲轴强度校核以及疲劳寿命的预测,然后针对临界转速下的振动问题对传动系统结构进行优化,目的在于提高传动系统一阶固有频率,增强其抗振能力,在模态分析基础上利用有限元分析软件Ansys Workb--ench Environment下的Design Explorer模块对传动系统进行响应面分析和多目标优化,优化结果显示传动系统一阶固有频率提高同时质量减小,优化后实现了传动系统的稳定性和经济性目标。本文从涡旋压缩机传动系统故障树出发,分析导致系统故障的两个主要因素:曲轴强度问题与振动现象。针对这两个主要因素,一方面完成了曲轴强度校核,并分析了影响曲轴强度的多个因素,为提升曲轴的强度提供了参考,同时在强度满足设计要求的前提下考虑长时间工作下的疲劳特性,完成了曲轴疲劳寿命的预测,为疲劳特性研究提供分析方法。另一方面对传动系统曲轴结构进行优化,提高一阶固有频率,减少振动现象的发生,提高了其运转的稳定性。

开艳[7](2020)在《发动机连杆轴承的动力学效应研究》文中提出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要求强化发动机的性能。因此,准确地进行发动机连杆动力学分析,并且考虑连杆轴承的润滑特性对提高发动机使用寿命、降低能耗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连杆起着将发动机气缸内的燃烧压力传递给曲柄从而带动曲轴运转的作用,是发动机中实现热能转化为机械能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动力传递过程中,连杆轴承是连杆组件中的重要部位,直接影响着动力向曲轴传递的进程,因此本文将考虑连杆轴承的润滑特性,展开连杆轴承的动力学效应研究:结合某发动机建立了曲柄滑块机构的简化模型,分析各构件的受力情况并建立运动微分方程,通过联立方程运用Runge-Kutta法求解获得了整个机构的运动学和动力学参数,通过绘制曲线图清晰地掌握了各个参数的变化规律。针对滑动轴承的流体动压润滑分析,已有研究中对油膜压力分布规律的求解可能存在不收敛、或者计算精度低的问题。本文提出了基于有限差分和动态设计变量法结合的优化算法,优化求解思路为以网格节点处的油膜压力为设计变量,以满足每个网格节点处的差分方程建立目标函数,将轴承中油膜压力分布求解问题转化为了无约束优化问题,求解稳态下滑动轴承油膜压力分布,解决了现有计算方法不收敛问题。针对连杆轴承的轴心轨迹求解,本文结合动力学与流体动压润滑的求解,以动力学计算得出的力学参数作为轴承的外载荷,通过优化算法求得压力分布,然后运用数值积分方法获得油膜反力,并与外载荷建立动力学关系。在与外力的平衡过程中,确定轴心的运动轨迹,掌握了连杆运动时的轴承润滑性能。本文通过将动力学数值计算方法与求解滑动轴承油膜压力的优化算法结合,通过编制Visual Basic 6.0程序求得连杆的动力学与润滑特性参数,展开对连杆轴承的动力学效应研究,为今后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

钱月[8](2020)在《涡旋压缩机径向间隙柔性密封机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涡旋压缩机由于其体积小、压缩效率高等优点广泛应用于新能源电动汽车及其他制冷、动力等领域中。涡旋压缩机的径向间隙所产生的切向泄漏是影响其容积效率和等熵效率的重要因素。涡旋压缩机的径向柔性密封结构可以有效减小径向间隙实现较好的密封作用,分析径向柔性密封结构对径向间隙的影响,对减小切向泄漏,提高压缩机的工作效率具有重要的工程应用意义。本文通过理论分析、数值模拟计算和压缩机性能实验,对径向间隙的润滑流动进行了研究和分析,主要开展了以下的研究工作:(1)根据涡旋压缩机几何理论得出其基本结构参数,进行了三维建模,对工作腔气体力和泄漏模型进行了分析。基于流体动力润滑理论建立了涡旋盘径向间隙润滑模型,对求解该数值模型所用的Reynolds方程进行无量纲化处理以及有限元差分的方法离散化处理,确定了求解边界条件并给出了求解流程。(2)基于径向柔性密封结构和压缩机转速对径向间隙润滑流动的影响因素,对润滑模型进行了数值计算分析。结果表明,径向间隙上的油膜压力分布近似为连续的抛物面。径向间隙随着摆动相位角β的增大而增大,且柔性密封结构摆动相位角β在41~42°时,径向间隙达到最小值。最大油膜压力值随着压缩机转速增加而增大,径向间隙随压缩机转速增大而减小。动、静涡旋盘表面摩擦力会随着压缩机转速增大而增大,表明压缩机转速的增大引起会运行功耗的增加。(3)对不同柔性密封结构摆动相位角的涡旋压缩机进行了制冷性能测试,实验结果表明,压缩机的制冷量和性能系数COP在摆动相位角约为41°时具有较大值,验证了数值计算结果的准确性。(4)不同转速工况下涡旋压缩机性能测试结果表明,随着压缩机转速的增大,制冷剂流量及制冷量的值随之增大,压缩机耗功呈递增趋势。性能系数COP值在压缩机转速为5000r/min时达到峰值,随后呈下降趋势。这表明压缩机的转速高于5000r/min时,摩擦功耗剧烈增加。

张诗琪[9](2020)在《基于光滑粒子法的充液多体系统动力学研究》文中指出工程上广泛存在充液多体系统,随着液体晃动幅值的增大,液体晃动对刚体运动的影响不容忽视。处理充液问题的研究方法包括理论解析法、实验研究法、基于网格的数值计算方法和基于无网格的光滑粒子法(SPH)。理论解析法可用于求解几何形状规则的容器内微幅晃动问题,计算效率高但适用范围有限;实验研究法对处理非线性大幅晃动问题十分有效,但实验成本高且影响实验结果的不确定因素很多;基于网格的数值计算方法发展较为成熟,但发生大变形时网格的畸变和重构降低了计算效率。本文的主要工作是基于无网格的光滑粒子法求解充液多体系统的液体晃动问题以及刚-液耦合问题。本文首先阐述了充液多体系统刚-液耦合动力学在工程上的应用和研究意义,讨论了液体晃荡和刚-液耦合问题的主要研究手段与进展,并论述了光滑粒子法的发展、基本步骤和对液体晃动的研究。接着介绍了采用光滑粒子法近似的场函数及其梯度表达形式,建立了基于光滑粒子法的流体动力学方程,描述了光滑核函数的性质和常用形式,阐述了粒子的支持域等概念,在流体动力学方程中引入惯性力,推导了非惯性系下的流体动力学方程,以及计算过程中可采用的数值计算方法。然后通过一维激波管算例、二维方腔环流算例和溃坝算例说明了光滑粒子法可用于研究流体动力学问题,通过模拟液舱平动和转动的液体晃动问题,并与前人研究结果进行对比,说明了光滑粒子法研究液体大幅晃动问题的可行性和有效性。以此为基础,推导了考虑液体晃动与外部液舱运动耦合时,液体与刚体之间的晃动力和晃动力偶矩,引入多刚体系统的约束方程,进而推导出充液多刚体系统的动力学方程。将流体动力学方程和多刚体系统的动力学方程耦合求解,并通过模拟液舱受周期性激励力平动的耦合问题、液舱受周期性激励力矩的转动问题,以及油罐车多体系统制动问题,说明了本文方法研究液体晃动与液舱运动耦合问题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纪云[10](2019)在《喷浆物料长距离管道气力输送特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我国煤矿岩巷工程施工技术的飞速发展,掘进光面爆破技术与锚喷支护相结合使巷道一次成型,斜井井筒施工月进尺可达到百米以上。然而,国内煤矿目前采用的喷浆工艺粉尘大、喷浆输送距离短、工作效率低,巷道支护严重制约煤矿的采掘速度。因此,本文提出喷浆物料长距离气力输送方法,采用理论分析、数值计算与试验结果相结合的研究思维,探究长距离管道气力输送喷浆物料的基础理论,为喷浆物料的自动上料、长距离输送提供理论基础与试验依据,同时为井下喷浆物料的输送方式提供了一种新方法,具有重要的社会价值及经济意义。基于牛顿运动定律和欧拉运动定律,在离散元软球模型基础上,建立物料颗粒-颗粒之间的非连续力-位移模型,获得颗粒碰撞过程中颗粒流之间的法向力、切向力及粘性力,获得球形颗粒及非球形颗粒在三维空间中的运动方程;在非解析面CFD-DEM耦合方法基础上,采用Ergun-Wen&Yu理论建立气流-颗粒之间的曳力模型,将空隙率增加到双流体模型连续性方程中,据此获得颗粒多相流的连续性方程;基于颗粒-壁面的碰撞理论及侵蚀磨损方程,指出颗粒流侵蚀磨损形式为切削磨损;通过对流体力学近壁层数处理方式的研究,提出Fluent近壁处理壁面函数法,并提出适用于非解析面CFD-DEM耦合方法近壁处理的NonEquilibrium Wall Function壁面处理方程。根据本研究的气流压力及物料特性,设计一套气力输送喷浆物料自动上料系统。借助正交试验设计方法,研究气流速度、颗粒粒径及给料量对气力输送喷浆物料自动上料系统物料拾取量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气流速度对物料拾取量影响最大,颗粒粒径和物料给料量影响较小。对于不同粒径的卵石颗粒,小颗粒所需的拾取速度较低,而大颗粒的拾取速度随着颗粒粒径的增大而减小。堆积在管道底部颗粒表面气流速度随着给料量的增加而增大,据此获得喷浆物料拾取量与给料量的函数关系。通过极差分析与方差分析,获得研究因素各水平对拾取量、水平管道压降及压力变送器压力的影响趋势,通过对压力变送器压力信号与物料拾取量归一化处理,获得流场压力信号与喷浆物料拾取量的函数关系。在文丘里管密相气力输送系统中,研究气流速度和含水量对物料输送特性和流场稳定性的影响,提出临界风速。提出流场压力的差异系数,用差异系数衡量流场稳定性并获得最佳气流速度。通过数值模拟与试验相结合,以气流压降及压降差异系数作为衡量指标,获得喷浆物料最佳输送水分含量。研究文丘里管进料口和管内气流流量对压降的影响,获得文丘里给料器和管道中压降在大于临界风速下周期性波动趋势。引入差异系数来描述流场的稳定性,获得临界风速下颗粒多相流流场的不稳定性,并通过对流场压力信号的功率谱密度分析获得气力输送系统各零部件对流场压力信号的影响规律。通过对颗粒拾取速度进行经验分析,根据多项研究成果对本试验所用卵石颗粒开展拾取速度研究。结果表明,气流速度作为拾取速度的函数能够很好地描述所有结果,并且相关性明显,实验关系式通过考虑颗粒直径和气流速度等多种影响参数来描述固体颗粒的拾取速度。对于管径为50 mm的水平气力输送管道,大颗粒表面的气流速度更大,因此有可能出现大颗粒拾取速度更低的情况。对水平管道颗粒拾取过程进行分析,发现存在最佳旋流数,在此旋流数作用下,物料的拾取率最大。通过视觉观察、质量称重、流场压降差异系数分析及流场压降峰均比四种不同方法衡量喷浆物料拾取速度,试验结果表明,视觉观察所获得颗粒拾取速度结果准确性最低,选取颗粒的质量损失率作为拾取速度的衡量指标准确度最高。通过对竖直管内旋流对颗粒流态的预测,对竖直管内轴流和旋流气流气固两相流的流型、压降和床层高度开展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惯性及二次流对弯管处颗粒具有显着影响,竖直管内的颗粒在轴流场从弯管内壁向外壁移动,旋流数对固体质量流率和入口气流速度固定的竖直管内的颗粒流型影响显着。卵石颗粒存在临界粒径,当粒径大于临界粒径时,压降随粒径的增大而增大,颗粒尺寸对颗粒群的透气性和存气性影响较大,竖直管内气固两相流的流型变化较大。旋流有助于降低压降,但较大的旋流数会由于旋流衰减而导致压降增加。采用CFD-DEM四元耦合方法,研究提升角、气流速度和固体质量流率对提升弯管颗粒流型的影响,并借助正交设计方法对仿真方案进行设计,以减少仿真次数。结果表明,由于流体惯性和二次流作用,气流速度对提升弯管内的压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提升弯管肘部45°处压降比弯管进出口压降更大。通过对提升弯管流型的研究,发现弯管处形成的二次流对管内空隙率和颗粒浓度分布有较大的影响,颗粒在弯管出口附近向下游管道侧壁移动,颗粒浓度相差较大,但并不会影响弯管肘部的最大侵蚀区域。对于提升弯管,颗粒碰撞在横截面上均匀分布,侵蚀磨损区域呈椭圆形分布,且在出口附近弯管的外弯曲处发生碰撞,对应两个严重侵蚀区域。该论文有图115幅,表20个,参考文献198篇。

二、用解析法作实际气体气体力曲线方法的改进(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用解析法作实际气体气体力曲线方法的改进(论文提纲范文)

(1)风力机翼型有效作用域理论及其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翼型流场研究
        1.2.2 翼型气动性能计算
        1.2.3 翼型设计
    1.3 论文的研究内容
第2章 风力机翼型空气动力学理论
    2.1 翼型的几何参数
    2.2 翼型的空气动力学系数
        2.2.1 翼型升力和阻力系数
        2.2.2 翼型俯仰力矩系数
        2.2.3 翼型压力系数
    2.3 影响翼型气动特性的因素
        2.3.1 相对厚度的影响
        2.3.2 最大厚度弦长位置的影响
        2.3.3 相对弯度的影响
        2.3.4 前缘半径的影响
        2.3.5 雷诺数的影响
    2.4 薄翼型理论
    2.5 库塔-儒可夫斯基条件
    2.6 保角变换
    2.7 圆柱绕流与翼型绕流变换
    2.8 风力机翼型
        2.8.1 NACA系列翼型
        2.8.2 风力机专用翼型
    2.9 本章小结
第3章 风力机翼型有效作用域理论
    3.1 翼型流场的初步分析
    3.2 风力机翼型有效作用域边界值确定
        3.2.1 平板翼型经典升力系数计算
        3.2.2 基于有效作用域的平板翼型升力系数计算
        3.2.3 有效作用域边界值计算
    3.3 有效作用域边界数值模拟
        3.3.1 计算域与网格划分
        3.3.2 计算结果与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函数翼型压力分布解析计算研究
    4.1 由伯努利方程简化的压力系数计算式
    4.2 函数翼型压力分布解析计算模型
    4.3 实例计算与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风力机翼型型线变分求解
    5.1 翼型型线函数的泛函
    5.2 翼型型线求解
    5.3 型线性能数值检验与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致谢

(2)涡旋压缩机转子系统多体动力学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涡旋压缩机特点
    1.2 涡旋压缩机发展历程
    1.3 涡旋压缩机研究热点
        1.3.1 涡旋型线理论研究
        1.3.2 摩擦润滑研究
        1.3.3 间隙研究
        1.3.4 热力学特性研究
        1.3.5 涡旋压缩腔流场分析
        1.3.6 动力特性研究
    1.4 课题的背景及意义
        1.4.1 课题来源
        1.4.2 课题背景
        1.4.3 课题意义
    1.5 课题的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1.5.1 课题研究内容
        1.5.2 创新点
第2章 涡旋压缩机的几何理论及力学分析
    2.1 涡旋压缩机的几何理论
        2.1.1 型线啮合原理
        2.1.2 圆渐开线型线
    2.2 行程容积
    2.3 容积比
    2.4 涡旋压缩机受力分析
        2.4.1 径向气体力
        2.4.2 切向气体力
        2.4.3 轴向气体力
        2.4.4 倾覆力矩
        2.4.5 动涡盘受力分析
    2.5 涡旋压缩机曲轴系统的受力分析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小曲拐防自传机构动力特性分析
    3.1 小曲拐机构模型
    3.2 小曲拐受力分析
    3.3 小曲拐运动仿真
        3.3.1 建立涡旋压缩机三维模型
        3.3.2 虚拟样机装配及约束
        3.3.3 小曲拐运动仿真分析
    3.4 小曲拐动力特性仿真
        3.4.1 小曲拐三维模型建立及网格划分
        3.4.2 添加约束及载荷
        3.4.3 后处理以及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含运动副间隙转子系统多体动力学研究
    4.1 旋转铰间隙模型
    4.2 间隙铰接触模型
        4.2.1 碰撞接触力模型
        4.2.2 摩擦力模型
    4.3 滚针轴承特性分析
        4.3.1 载荷和变形关系
        4.3.2 变形协调方程和力平衡方程
        4.3.3 外圈倾斜与变形的关系
    4.4 含间隙运动副转子系统动力学建模
        4.4.1 ADAMS软件以及多体动力学
        4.4.2 ADAMS碰撞力函数
        4.4.3 运动学方程建立
    4.5 含运动副间隙转子系统动力学仿真分析
        4.5.1 涡旋压缩机仿真分析
        4.5.2 创建约束及驱动
        4.5.3 气体力添加
        4.5.4 仿真结果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涡旋压缩机转子系统刚柔耦合分析
    5.1 刚柔耦合模型基本理论
        5.1.1 刚柔耦合分析
        5.1.2 柔性状态分析
        5.1.3 多柔体动力学系统
        5.1.4 柔性体模态
    5.2 刚柔耦合模型建立
        5.2.1 曲轴柔性体替换
        5.2.2 接触约束设置
    5.3 刚柔耦合模型仿真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涡旋压缩机转子系统动力学响应分析
    6.1 小曲拐转速响应分析
    6.2 动力学响应分析
    6.3 本章小结
总结与展望
    本文主要工作及结论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MATLAB计算程序

(3)IHV变截面组合涡旋型线数学模型与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涡旋压缩机概述
        1.2.1 涡旋压缩机基本结构
        1.2.2 涡旋压缩机工作原理
        1.2.3 涡旋压缩机特点
    1.3 涡旋压缩机发展历程
    1.4 涡旋压缩机国内外研究现状
        1.4.1 涡旋型线研究
        1.4.2 涡旋压缩机性能研究
        1.4.3 涡旋盘变形与加工研究
    1.5 涡旋压缩机发展趋势
    1.6 课题来源与研究内容
        1.6.1 课题来源
        1.6.2 课题研究内容
    1.7 本章小结
第2章 IHV变截面组合涡旋型线理论
    2.1 涡旋型线理论
        2.1.1 平面曲线啮合原理
        2.1.2 共轭型线啮合条件
    2.2 传统单一涡旋型线
    2.3 组合型线特点
    2.4 变截面IHV组合型线母线
        2.4.1 变截面IHV型线母线方程
        2.4.2 连接点约束条件
    2.5 变截面IHV组合型线涡旋齿构建
        2.5.1 法向等距线法原理
        2.5.2 型线齿头修正
    2.6 变截面涡旋盘几何参数
    2.7 本章小结
第3章 变截面IHV组合型线容积理论与力学模型
    3.1 工作腔容积计算
        3.1.1 母线法计算腔体容积原理
        3.1.2 IHV组合型线工作腔容积计算
    3.2 工作腔压力计算
    3.3 IHV组合型线气体力分析
        3.3.1 轴向气体力
        3.3.2 切向气体力
        3.3.3 气体力数值模拟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IHV组合型线等效壁厚计算模型与性能分析
    4.1 IHV组合型线等效壁厚计算模型
    4.2 几何参数对等效壁厚影响
        4.2.1 基圆半径R_1的影响
        4.2.2 变径系数K的影响
        4.2.3 连接点_1φ的影响
        4.2.4 连接点_2φ的影响
    4.3 IHV组合型线性能评估
        4.3.1 行程容积和排气容积
        4.3.2 压缩比
        4.3.3 泄露线长度
        4.3.4 IHV组合型线与圆渐开线性能比较
        4.3.5 变径系数K对IHV组合型线性能影响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IHV组合型线涡旋盘有限元分析与加工方法
    5.1 有限元方法与软件简介
    5.2 涡旋齿的应力与变形分析
        5.2.1 模型建立与网格划分
        5.2.2 位移约束
        5.2.3 加载和求解
        5.2.4 仿真结果分析
    5.3 涡旋盘数控技术
        5.3.1 涡旋盘加工方法
        5.3.2 涡旋盘数控加工
        5.3.3 涡旋盘检测
    5.4 本章总结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4)SCO2动压密封端面流场及变形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来源、研究目的及意义
        1.1.1 课题来源
        1.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研究背景
        1.2.1 SCO_2布雷顿循环
        1.2.2 SC0_2轴端密封形式
        1.2.3 SCO_2动压密封现存问题
    1.3 研究进展
        1.3.1 密封端面流场研究
        1.3.2 密封端面温度场研究
        1.3.3 密封端面变形研究
    1.4 课题研究内容
第二章 SCO_2动压密封端面流场分析
    2.1 SCO_2端面流场数值分析方法
    2.2 端面流体相关参数
        2.2.1 SCO_2物性
        2.2.2 结构参数
        2.2.3 工况参数
        2.2.4 密封性能参数
    2.3 SCO_2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2.3.1 几何模型
        2.3.2 网格划分
        2.3.3 边界条件
        2.3.4 计算模型
        2.3.5 求解器设定
    2.4 网格无关性验证
    2.5 数值模拟结果
        2.5.1 流体膜温度场
        2.5.2 流体膜压力场
        2.5.3 SCO_2真实气体效应的影响
    2.6 密封性能参数分析
        2.6.1 开启力F
        2.6.2 泄漏量Q_r
        2.6.3 开漏比E
        2.6.4 摩擦功耗Ψ
    2.7 本章小结
第三章 SCO_2动压密封端面变形分析
    3.1 密封端面变形数值分析方法
    3.2 密封端面力变形分析
        3.2.1 密封环相关参数
        3.2.2 密封环受力分析
        3.2.3 建模与网格划分
        3.2.4 力边界条件
        3.2.5 端面力变形结果分析
        3.2.6 端面力变形影响因素
    3.3 密封端面温度场热变形分析
        3.3.1 密封环热平衡分析
        3.3.2 热边界条件
        3.3.3 温度场及热变形结果分析
        3.3.4 端面热变形影响因素
    3.4 密封端面热力变形分析
    3.5 密封端面变形控制
        3.5.1 密封环材料
        3.5.2 密封环结构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动压密封原理性试验
    4.1 试验系统
        4.1.1 电机及试验装置
        4.1.2 润滑装置
        4.1.3 控制台和高压供气装置
        4.1.4 温度和流量监测装置
    4.2 试验件准备
        4.2.1 动静环加工
        4.2.2 弹簧力测定
    4.3 试验结果和分析
        4.3.1 密封端面泄漏量测量
        4.3.2 静环温度测量
        4.3.3 端面磨损情况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作者及导师简介
附件

(5)基于非线性轴系扭振的内燃机多工况故障诊断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内燃机轴系扭振计算方法的研究现状
        1.2.2 内燃机故障诊断技术的研究现状
        1.2.3 内燃机故障识别方法的研究现状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内燃机轴系扭振计算方法研究及程序开发
    2.1 稳态工况扭振计算方法研究
        2.1.1 自由振动计算基本原理
        2.1.2 强迫振动计算基本原理
    2.2 启、停工况扭振计算方法研究
        2.2.1 中心差分法的基本原理
        2.2.2 中心差分法准确性验证
    2.3 变参数联轴器扭振计算方法研究
        2.3.1 典型联轴器的参数特性
        2.3.2 轴系采用变参数联轴器的稳态工况扭振计算方法研究
        2.3.3 轴系采用变参数联轴器的启、停工况扭振计算方法研究
    2.4 程序开发
        2.4.1 模型搭建界面
        2.4.2 参数输入界面
        2.4.3 计算结果分析界面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启、停工况轴系激振力矩获取方法研究及应用
    3.1 联轴器刚度对轴系扭振特性影响
        3.1.1 联轴器刚度对轴系扭振模态特性的影响
        3.1.2 对不同联轴器刚度下启、停工况扭振响应特性实验研究
    3.2 启、停工况激振力矩获取方法研究
        3.2.1 激振源分析
        3.2.2 基于平均角加速度的激振力矩获取方法
        3.2.3 采用平均有效压力修正的激振力矩获取方法
        3.2.4 采用进气压力修正的激振力矩获取方法
    3.3 启、停工况轴系扭振幅值特性研究
        3.3.1 联轴器刚度对启、停工况扭振幅值特性的影响
        3.3.2 机理分析
    3.4 启、停工况轴系共振转速偏移特性研究
        3.4.1 共振转速偏移特性
        3.4.2 共振转速偏移特性的影响因素探究
        3.4.3 快速估算轴系固有频率方法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稳态工况基于CNN的内燃机功率损失故障诊断方法研究
    4.1 轴系仿真模型建立
        4.1.1 研究对象及参数
        4.1.2 实验设计与研究
        4.1.3 激振力确定
    4.2 故障样本设置
        4.2.1 单缸功率损失故障样本设置
        4.2.2 多缸功率损失故障样本设置
    4.3 故障识别方法选择
        4.3.1 常用深度学习网络
        4.3.2 卷积神经网络
    4.4 单缸功率损失故障诊断方法研究
        4.4.1 故障诊断模型搭建
        4.4.2 故障诊断模型验证
    4.5 多缸功率损失故障诊断方法研究
        4.5.1 卷积神经网络搭建
        4.5.2 故障诊断模型实验验证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启停工况基于CNN的联轴器故障诊断方法研究
    5.1 联轴器动力学参数故障诊断方法研究
        5.1.1 联轴器动力学参数变化对轴系响应特性的影响
        5.1.2 故障诊断模型搭建
        5.1.3 训练结果分析
        5.1.4 故障诊断模型验证
    5.2 实验验证方法研究
        5.2.1 采用不同联轴器的轴系扭振特性
        5.2.2 训练样本处理
        5.2.3 故障诊断模型验证
    5.3 联轴器碰撞故障诊断方法研究
        5.3.1 联轴器碰撞对轴系扭振特性影响
        5.3.2 故障诊断模型搭建
        5.3.3 结果分析
    5.4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结论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6)涡旋压缩机传动系统曲轴强度研究与结构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涡旋压缩机的发展历程
    1.2 涡旋压缩机的发展趋势
    1.3 涡旋压缩机的研究热点
        1.3.1 涡旋型线研究
        1.3.2 动力学特性研究
        1.3.3 摩擦磨损与润滑研究
        1.3.4 工作过程特性研究
        1.3.5 机构模型的研究
        1.3.6 故障研究
    1.4 课题研究的来源及意义
        1.4.1 课题的来源
        1.4.2 课题的背景及意义
    1.5 课题的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1.5.1 课题的内容
        1.5.2 课题的创新点
第2章 涡旋压缩机几何理论及受力分析
    2.1 涡旋压缩机的结构及工作原理
    2.2 涡旋压缩机的几何理论
        2.2.1 圆的渐开线方程
        2.2.2 工作腔行程容积与容积比
    2.3 涡旋压缩机的受力分析
        2.3.1 动涡盘的气体力分析
        2.3.2 动涡盘惯性载荷
        2.3.3 动涡盘倾覆力矩分析
        2.3.4 动涡盘受力分析
        2.3.5 偏心主轴受力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涡旋压缩机传动系统故障分析
    3.1 故障树的基本理论
        3.1.1 故障树的数学描述
        3.1.2 故障树的构建步骤
    3.2 传动系统主要的故障形式
        3.2.1 曲轴故障
        3.2.2 轴承故障
        3.2.3 电机故障
        3.2.4 动涡盘故障
    3.3 传动系统故障树分析
        3.3.1 构建故障树
        3.3.2 求最小割集
        3.3.3 故障树结构重要度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曲轴有限元静力学分析
    4.1 有限元方法概述
    4.2 气体力的计算
    4.3 建立曲轴有限元模型
        4.3.1 几何模型与材料定义
        4.3.2 简化主副轴承
        4.3.4 网格划分
        4.3.5 施加载荷和约束
        4.3.6 有限元结果分析
    4.4 曲轴强度影响因素分析
        4.4.1 结构参数
        4.4.2 材料参数
        4.4.3 转速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涡旋压缩机曲轴疲劳分析
    5.1 疲劳分析理论
    5.2 疲劳寿命预测方法
    5.3 疲劳分析软件NCODE
    5.4 曲轴疲劳分析
        5.4.1 材料属性
        5.4.2 载荷谱的添加
        5.4.3 疲劳结果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传动系统模态分析及优化
    6.1 优化设计概述
        6.1.1 Ansys Workbench参数优化模块
        6.1.2 响应面法概述
        6.1.3 优化分析步骤
    6.2 传动系统模态分析
        6.2.1 模型的导入
        6.2.2 材料属性的定义及网格的划分
        6.2.3 约束和载荷
        6.2.4 传动系统预应力下模态分析
    6.3 优化设计及评价
        6.3.1 确定设计变量
        6.3.2 试验设计方法
        6.3.3 灵敏度分析
        6.3.4 响应面分析
    6.4 涡旋压缩机传动系统多目标优化
        6.4.1 多目标优化数学模型
        6.4.2 优化结果讨论
    6.5 本章小结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7)发动机连杆轴承的动力学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发展概况
        1.2.1 流体润滑理论研究概况
        1.2.2 滑动轴承发展的历史
        1.2.3 Reynolds方程的求解
        1.2.4 滑动轴承轴心轨迹计算的研究进展
    1.3 本文研究主要内容
    1.4 本章小结
第二章 连杆的动力学分析
    2.1 引言
    2.2 系统动力学分析
        2.2.1 曲柄连杆活塞机构简化模型建立
        2.2.2 活塞的运动分析
        2.2.3 连杆的运动分析
        2.2.4 曲柄的运动分析
    2.3 数值求解方法
        2.3.1 四阶Runge-Kutta法
        2.3.2 模型求解
        2.3.3 燃爆力输入
    2.4 计算结果
    2.5 连杆工况分析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滑动轴承流体动压润滑原理
    3.1 引言
    3.2 润滑油膜的形成原理
    3.3 流体动压润滑的规律方程
        3.3.1 条件假设
        3.3.2 雷诺方程推导
    3.4 边界条件
    3.5 无限滑动轴承油膜压力解析解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稳态连杆轴承油膜压力分布规律求解的优化算法
    4.1 引言
    4.2 Reynolds方程的化简和求解处理
        4.2.1 公式化简
        4.2.2 方程无量纲化
        4.2.3 差分方程
        4.2.4 边界条件
    4.3 优化算法简介
        4.3.1 一维搜索进退法
        4.3.2 黄金分割法
        4.3.3 修正Powell法
    4.4 轴承润滑油膜压力分布计算优化算法
        4.4.1 优化问题的建立
        4.4.2 优化过程
    4.5 算例分析
        4.5.1 油膜压力分布规律分析
        4.5.2 算例优化结果
    4.6 差分方程组求解的经典方法
    4.7 结果验证
    4.8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连杆轴承轴心轨迹的求解
    5.1 引言
    5.2 动力学效应分析
        5.2.1 连杆的质量集中
        5.2.2 连杆轴承的受力分析
    5.3 连杆轴承的动压润滑分析
        5.3.1 瞬态Reynolds方程
        5.3.2 计算方法
        5.3.3 边界条件
        5.3.4 油膜力方程
    5.4 轴心轨迹的求解
        5.4.1 求解方法
        5.4.2 计算流程
        5.4.3 算例求解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8)涡旋压缩机径向间隙柔性密封机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涡旋压缩机的发展进程
    1.3 涡旋压缩机国内外研究方向及现状
        1.3.1 涡旋型线理论研究
        1.3.2 机构动力特性研究
        1.3.3 热力特性研究
        1.3.4 泄漏研究
        1.3.5 摩擦与润滑研究
    1.4 本文研究内容
第二章 涡旋压缩机几何理论及数学建模
    2.1 涡旋压缩机工作原理
    2.2 涡旋型线几何设计理论
        2.2.1 涡旋型线方程
        2.2.2 涡旋参数计算
        2.2.3 涡旋型线修正
        2.2.4 涡旋体数学建模
    2.3 各工作腔容积计算
        2.3.1 各工作腔投影面积计算
        2.3.2 各工作腔容积计算
    2.4 涡旋式压缩机气体力计算
        2.4.1 轴向气体作用力
        2.4.2 径向气体作用力
        2.4.3 切向气体作用力
    2.5 泄漏模型
        2.5.1 径向泄漏
        2.5.2 切向泄漏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径向间隙润滑数值求解模型
    3.1 流体动力润滑基本理论
    3.2 径向间隙的润滑数值模型的建立
    3.3 径向间隙润滑模型的流动方程
        3.3.1 Reynolds方程
        3.3.2 润滑剂粘温方程
    3.4 Reynolds方程的数值求解
        3.4.1 方程的无量纲化
        3.4.2 Reynolds方程的差分方法
        3.4.3 求解边界条件
        3.4.4 超松弛迭代法解离散方程
        3.4.5 性能参数数值求解
    3.5 求解计算流程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涡旋盘径向间隙流体动力润滑数值分析
    4.1 径向柔性密封结构的影响
        4.1.1 径向柔性密封结构的调节原理
        4.1.2 数值分析模型
    4.2 油膜计算结果及分析
        4.2.1 油膜压力分布情况
        4.2.2 油膜合力及端泄流量
        4.2.3 最大油膜压力
    4.3 变转速工况影响下径向间隙润滑分析
        4.3.1 数值模型及计算参数
        4.3.2 变转速工况下油膜计算结果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实验与分析
    5.1 实验方法介绍
    5.2 实验台搭建
    5.3 实验结果与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

(9)基于光滑粒子法的充液多体系统动力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液体晃动研究方法
        1.2.1 理论解析法
        1.2.2 实验研究法
        1.2.3 数值仿真法
    1.3 刚-液耦合研究进展
    1.4 SPH方法介绍
        1.4.1 SPH基本步骤与特点
        1.4.2 SPH对液体晃动问题的研究
    1.5 本文主要内容
第二章 基于SPH的液体晃动建模理论
    2.1 引言
    2.2 SPH基本方程
        2.2.1 积分表示法
        2.2.2 粒子近似法
        2.2.3 光滑核函数
    2.3 基于SPH的流体动力学方程
        2.3.1 密度的粒子近似法
        2.3.2 动量的粒子近似法
        2.3.3 能量的粒子近似法
    2.4 非惯性系下的液体晃动动力学方程
    2.5 数值计算方法
        2.5.1 人工粘度
        2.5.2 人工压缩率
        2.5.3 边界处理
        2.5.4 XSPH方法
        2.5.5 相邻粒子搜索方法
        2.5.6 液体晃动的计算过程
        2.5.7 时间积分
    2.6 小结
第三章 基于SPH的液体晃动仿真分析
    3.1 引言
    3.2 SPH方法的验证算例
        3.2.1 一维激波管问题
        3.2.2 二维腔内剪切流动
        3.2.3 溃坝问题
    3.3 液舱平动时液体微幅晃动的模拟
    3.4 液舱平动时液体大幅晃动的模拟
    3.5 液舱转动问题的模拟
    3.6 小结
第四章 基于SPH的刚-液耦合建模理论
    4.1 引言
    4.2 液体晃动运动方程
    4.3 液体与刚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和力偶
    4.4 刚-液耦合单刚体的动力学方程
    4.5 刚-液耦合多体系统的动力学方程
    4.6 刚-液耦合的数值计算方法
        4.6.1 刚-液耦合的计算过程
        4.6.2 刚-液耦合的时间积分
    4.7 小结
第五章 基于SPH的刚-液耦合仿真分析
    5.1 引言
    5.2 平动液舱受周期性激励力的仿真分析
    5.3 定轴转动液舱受周期性外力矩的仿真分析
    5.4 油罐车多体系统制动过程的仿真分析
    5.5 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内容总结
    6.2 主要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已发表或录用的论文

(10)喷浆物料长距离管道气力输送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变量注释表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2 喷浆物料长距离气力输送概述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1.5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2 喷浆物料长距离气力输送理论研究
    2.1 物料颗粒碰撞力学特性
    2.2 颗粒多相流控制方程
    2.3 颗粒-壁面接触模型及磨损分析
    2.4 边界和初始条件
    2.5 长距离气力输送流场压降
    2.6 本章小结
3 气力输送喷浆物料自动上料特性研究
    3.1 喷浆物料自动上料系统的选择
    3.2 实验物料及装置
    3.3 试验结果与讨论
    3.4 本章小结
4 文丘里给料器输送特性研究
    4.1 长距离气力输送系统设计
    4.2 喷浆物料最经济风速研究
    4.3 喷浆物料最经济输送压力研究
    4.4 本章小结
5 旋流气流对喷浆物料拾取速度及噎塞速度研究
    5.1 拾取速度与噎塞速度
    5.2 喷浆物料拾取速度研究
    5.3 喷浆物料噎塞速度研究
    5.4 本章小结
6 提升弯管内喷浆物料与壁面互作用研究
    6.1 提升弯管颗粒多相流流型
    6.2 提升弯管管道壁面侵蚀磨损研究
    6.3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创新点
    7.3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四、用解析法作实际气体气体力曲线方法的改进(论文参考文献)

  • [1]风力机翼型有效作用域理论及其应用研究[D]. 肖鹏飞.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21(01)
  • [2]涡旋压缩机转子系统多体动力学特性研究[D]. 李颖. 兰州理工大学, 2021(01)
  • [3]IHV变截面组合涡旋型线数学模型与性能研究[D]. 冯志国. 兰州理工大学, 2021(01)
  • [4]SCO2动压密封端面流场及变形研究[D]. 张楠楠. 北京化工大学, 2020(02)
  • [5]基于非线性轴系扭振的内燃机多工况故障诊断方法研究[D]. 叶磊. 西南交通大学, 2020(07)
  • [6]涡旋压缩机传动系统曲轴强度研究与结构优化[D]. 刘志浩. 兰州理工大学, 2020(12)
  • [7]发动机连杆轴承的动力学效应研究[D]. 开艳. 沈阳建筑大学, 2020(04)
  • [8]涡旋压缩机径向间隙柔性密封机构研究[D]. 钱月. 合肥工业大学, 2020(02)
  • [9]基于光滑粒子法的充液多体系统动力学研究[D]. 张诗琪. 上海交通大学, 2020(09)
  • [10]喷浆物料长距离管道气力输送特性研究[D]. 纪云. 中国矿业大学, 2019(04)

标签:;  ;  ;  ;  ;  

用解析法制作实际气力曲线方法的改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