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牛肉价格飙升

日本牛肉价格飙升

一、日本牛肉价格暴涨(论文文献综述)

金度勋[1](2021)在《国内否决者与对外贸易政策的制定 ——韩日农业贸易自由化比较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论文旨在通过对韩国和日本两国国内行为体的政治行为的比较分析,考察韩日两国农业贸易自由化进程呈现不同结果的原因。为此,论文采用双层博弈论和否决者理论的研究框架,并通过“获胜集合(Win-Set)”概念分析贸易谈判的过程,验证了三个国内政治因素——即“国内行为体的偏好及权力分布”、“国内政治制度”和“谈判代表的战略”——和农业贸易自由化水平之间存在着显着的相关关系,论文进而分析其因果逻辑。作者提出的假设是,韩日两国的农业政治经济结构塑造并影响着政府、国会等国内行为体的偏好结构以及政治制度的设置,而国内行为体的偏好结构以及政治制度的设置又限制着韩日两国谈判代表在农业贸易自由化谈判中可能采取的战略,这最终决定了韩日两国在农业贸易自由化谈判中所达成协议的内容。为检验这一假设,论文以韩国和日本两国所展开的八场谈判为案例进行了比较分析。具体而言,作者将韩日两国的农业贸易自由化进程分为两个阶段进行比较分析,即1980-2000年在关税及贸易总协定(GATT)框架下的第一阶段和2000年代以来在自由贸易协定(FTA)框架下的第二阶段。在第一阶段,韩国和日本两国的农业贸易自由化进程主要是由美国的压力引发,这一阶段的贸易谈判围绕大米、牛肉等重要农产品市场的开放——即“关税化(Tariff ication)”——问题所展开。在这一阶段,韩日两国国内政治因素的差异导致了两国在牛肉和大米市场自由化谈判中得到不同的结果。其中,两国国内否决者对贸易自由化的偏好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韩国,总统、政府各部门和国会等决策部门在这个阶段的偏好一致,他们坚决反对国内农产品市场的开放。这种偏好结构使得韩国的获胜集合规模很小,从而加强了政府抵制“外压(Foreign Pressure)”的谈判筹码,也使得韩国最终获得了近乎理想的谈判结果。相反,日本国内各行为体对农业贸易自由化形成了分散的偏好结构,即政府和执政党内部同时存在着对农业贸易自由化持赞成和反对立场的行为体。其中,支持自由化的行为体作为美国“沉默的盟友”通过说服国内鹰派等方式扩大了本国的获胜集合;他们通过扩大获胜集合并向本国政府施加压力的方式促进了日本的农业贸易自由化。在第二阶段,韩国和日本两国以自由贸易协定(FTA/EPA)的形式推进贸易自由化进程,但在这个阶段,由于韩日两国国内政治因素的差异,两国在农业贸易自由化中又展现了与第一阶段截然不同的面貌。具体而言,韩国的国内政治因素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在国内行为体的偏好及权力分布方面,国内行为体对农业贸易自由化问题形成了分散的偏好结构,而且对外贸易谈判的权限集中于通商交涉本部,而标榜保护主义的农林水产部只发挥了有限的作用;在国内政治制度方面,在2008年出现的“一致政府”状态下,在野党的牵制能力处于弱势地位。这些国内政治因素的变化使得韩国同美国、欧盟等农业强国签订了高水平的自贸协定,从而大大开放了国内农产品进口市场。与此相反,日本在这个阶段的三个国内政治因素与第一阶段相比变化不大,这使得日本在这个阶段在农业贸易自由化谈判方面相对于韩国而言表现出保守的特征。在这个阶段,虽然日本政府在农业贸易谈判的政治制度方面在一定程度上集中了权力——如于2013年设立“TPP政府对策本部”并统一政府的对外贸易谈判权限,也成功地推进并签署了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但是农林水产省依然在“四省共同议长制度”下事实上长期控制着农业领域的贸易谈判权限,而且农林族议员通过农政“铁三角”在国内决策机制中仍发挥强大的影响力,这种情况一直约束着国内农产品市场进一步开放的水平,从而使日本在TPP谈判中成功地阻止了大米、小麦、猪牛肉、乳制品、糖类等五大“圣域”农产品的贸易自由化。综上,韩日两国在农业贸易自由化中,韩国表现出先保守后开放的特征,而日本相对韩国而言表现出先开放后保守的特征。之所以韩日两国在农业贸易自由化过程中会产生这样的差异,其因主要在于韩日两国三个国内政治因素在不同阶段的不同表现。也就是说,韩日两国的国内政治因素存在的差异导致了两国在农业贸易自由化过程中出现不同的结果,从而验证了三个国内政治因素跟自由贸易政策的协商结果之间存在着明确的因果关系。特别地,在三个国内政治因素中,应该优先考虑“国内行为体的偏好和权力分布”,因为它对政治选择具有基础性的导向作用;其次,应考虑“国内政治制度”,如谈判权限是否集中、批准方面是否存在“分治政府”,因为这两方面的内容制约着政治家与谈判代表在政治抉择中的制度空间;再次,在前两大因素的基础上,探讨“谈判代表的战略”,相对而言,“谈判代表的战略”同时受到其他两大因素的制约,也就是说,“国内行为体的偏好及权力分布”和“国内政治制度”决定了“谈判代表的战略”是否能够作为重要变量以及其在谈判中所能发挥出的作用水平。

白明,杜奇睿[2](2021)在《莫让铁矿石涨价拖累中国经济复苏大局》文中研究表明作为当今世界上第二大经济体,近些年来中国对包括铁矿石在内的大宗商品进口需求量越来越大。2020年以来,随着疫情对世界经济的影响范围接连扩大,国际大宗商品市场也大体低迷,但铁矿石的价格走势却属于例外之一。近期,国际市场上的铁矿石价格出现"井喷式"暴涨,增加了我国的进口贸易成本,进而对我国积极复苏构成威胁。2020年12月11日,普氏62%铁矿石价格指数达160.7美元/吨,涨幅较年初超过70%。同日,大连商品交易所铁矿石主力合约期货价一度突破千元大关,涨到1042元/吨,创上市以来最高价,

王倩倩[3](2020)在《中国原料奶价格波动:机理与实证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中国居民饮食结构的优化,牛奶作为均衡饮食的一部分,受到了全民的关注。基于奶业的重要地位,中国政府对奶业战略地位进行了明确,提出“奶业是健康中国、强壮民族不可或缺的产业,是食品安全的代表性产业,是农业现代化的标志性产业和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的战略性产业”。作为奶产业链的上游产业,原料奶产业的发展是保障整个产业顺利运行的基础。然而,近年来中国原料奶产业的发展面临着一些严峻的挑战,特别是价格的大幅波动成为突出问题。在中国原料奶价格机制尚未完全形成的今天,中国奶农作为弱势一方承担着较大的价格与市场风险,各地区频发的“倒奶杀牛”事件折射出奶农之痛。基于此背景下,本研究沿着“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重点提出并回答了以下问题:中国原料奶价格波动具有哪些显性与隐性特征?通过垂直与空间传导如何影响原料奶价格波动?有哪些可以平抑原料奶价格波动的途径与实践?通过机理与实证结合,本研究的主要内容与结论如下:第一,首先采用季节调整与滤波法对中国原料奶价格的波动进行分解,结果发现,中国原料奶价格季节性波动特征明显;样本期内出现了两次不规则的剧烈波动;从2007年以来,原料奶价格呈上升趋势,并于2014年中旬达到最高值,随后开始缓慢下降逐渐趋向稳定;样本期间中国原料奶价格可分为四个完整的周期。其次使用广义自回归条件异方差(GARCH)类模型对中国原料奶价格波动的特征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发现,原料奶价格波动具有显着的集簇性;原料奶价格波动具有成本推进型特征,牛肉的价格收益率的提高则能显着地降低原料奶价格波动;原料奶价格波动不具有高风险高收益特征;在加入控制变量后,原料奶价格波动没有显着的非对称性。第二,利用向量自回归(VAR)模型考察了产业链上中国原料奶价格波动与牛奶价格波动的垂直传导关系,研究发现,下游牛奶价格波动是上游原料奶价格波动的原因,但上游原料奶价格波动却不是下游牛奶价格波动的原因,中国奶产业链农场到零售价格波动垂直传导存在着方向的非对称性;利用门限向量自回归(TVAR)模型对非线性进行检验,结果表明样本区间内变量关系并未发生显着的非线性变动。第三,利用多变量GARCH模型即BEKK-GARCH模型,研究了开放背景下国际奶粉市场价格波动对中国原料奶市场波动的空间传导,即波动溢出效应。研究发现,全球乳制品贸易(GDT)全脂奶粉市场与中国原料奶市场存在双向波动溢出效应,具体来说,GDT全脂奶粉对中国原料奶存在ARCH型的价格波动溢出效应,且中国原料奶对GDT全脂奶粉存在着GARCH型的波动溢出效应;但GDT脱脂奶粉市场与中国原料奶市场间仅存在单向波动溢出效应,即GDT脱脂奶粉对中国原料奶市场存在着GARCH型的波动溢出效应,但中国原料奶市场的不存在向GDT脱脂奶粉市场的波动溢出效应。第四,基于养殖规模化的视角,利用省级面板数据研究了不同的养殖规模化对中国原料奶价格波动的作用效果,结果发现,在控制影响原料奶波动相关变量的条件下,存栏量100~199头的小型养殖规模化水平的提升能显着地减少原料奶价格波动,从而促进原料奶价格的稳定;存栏量200~499头中型养殖规模化在平抑原料奶价格波动方面所起的作用不显着;存栏量500头以上大型养殖规模化水平的提高反而加剧了原料奶价格的波动。第五,对上海市、黑龙江省、山东省与河北省的原料奶价格协商机制进行了梳理与总结,并从发展的历程、价格的产生、经验与特点三个方面开展论述。从整体上来看,四个省(市)都建立了完善的原料奶价格协商机制,尽管在实践中的发展演化、运行机制等存在着差异,但建立的原料奶价格协商机制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稳定各区域的原料奶市场供给,是对维护奶农利益、平抑原料奶价格波动的有益探索与实践。但是在现实操作中,仍然存在着协调性不足、监督约束力弱等问题,未来需要政策的进一步保障。本文以现实问题为背景,深入剖析了中国原料奶的价格波动,主要的创新点体现在:(1)在研究视角方面,本研究从显性特征与隐性特征双视角对中国原料奶价格波动的规律与特征进行了探讨;本研究将进口乳制品划分为短缺消费型与价差替代型,并指出对原料奶产业影响最大与最直接的是价差替代型的乳制品;在对平抑原料奶价格波动方面,本研究从规模养殖化的视角揭示出能够平抑价格波动的养殖规模,为中国政府在养殖规模方面的扶持政策转变提供依据与参考。(2)在研究内容方面,为了全面把握国内外市场对中国原料奶价格波动的影响,本研究在原料奶价格波动传导中将产业链的垂直传导与国外市场的空间传导两个方面都纳入研究系统中,综合判断出影响中国原料奶价格波动的国内外因素与动因。(3)在研究方法方面,本研究利用月度、周度等高频观测数据构建出了包括周度、双周、月度及年度多类型、多层次的研究数据对原料奶价格波动展开了多维度的计量经济模型研究。此外,对GARCH类模型进行扩展,更清晰地揭示出中国原料奶价格波动的隐性特征。

韩磊[4](2020)在《中国肉类供需形势及稳产保供对策研究》文中指出改革开放以来,肉类生产结构从"一猪独大"向多元化发展转变,受非洲猪瘟疫情的影响,肉类进口来源多元化,我国出台多项政策支持生猪养殖产业发展,增加肉类市场供应,以满足居民消费需求。国内肉类消费经过长期增长后开始转型升级,肉类消费结构呈现多元化,猪肉消费占比下降。为实现肉类稳产保供,需要从制度和产业的层面分别施策,完善支持政策体系,提高畜禽养殖业的组织化程度,加强畜禽生产的监测和质量监管,最终促进畜禽产业链的健康发展,建立肉类稳产保供的长效机制。

田星[5](2020)在《中澳自由贸易协定对中国从澳大利亚进口牛肉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食品文化、饮食观念和饮食结构逐渐改变,牛肉越来越受到消费者的欢迎和认可。中国国内牛肉消费持续增长,牛肉供应明显不足。2009年以来,中国牛肉供应缺口①从19.14万吨增加到169.44万吨,日益扩大的牛肉需求缺口迫使中国不得不从国际市场寻求进口,以解决中国国内牛肉市场的供需矛盾。2015年6月17日签署了《中国-澳大利亚自贸贸易区协定》,对于牛肉种类的敏感产品,在10年内牛肉的平均关税将由目前的15.5%降为零。那么,中澳自贸协定的签订会给中国从澳大利亚进口牛肉带来什么影响?影响程度多大?中国国内相关企业应如何应对自贸协定签订之后,关税壁垒逐渐消减带来的冲击?这些问题都值得进一步研究。首先,本文对贸易自由化的相关理论和国内外文献综述进行梳理和归纳,为文章的研究分析提供了理论基础。其次,分析了中国国内牛肉市场和牛肉进口贸易现状,发现:(1)中国国内牛肉供需差距越来越大,2009-2018年间,中国国内牛肉供需差距扩大了 7②倍,同时,在2004-2018年间,中国国内牛肉价格上涨了 296.67%③。(2)中国从世界进口牛肉结构多样,进口贸易国比较集中,进口贸易额和贸易量逐年增加。(3)中国从澳大利亚牛肉进口量和进口额逐年增加,牛肉进口结构多样。(4)澳大利亚牛肉产品具有国际竞争力,而中国牛肉产品不具有国际竞争力;中国进口澳大利亚出口牛肉贸易在冷冻牛肉和牛杂碎产品上存在贸易互补性,而中国出口澳大利亚进口牛肉贸易中的所有牛肉产品都不存在贸易互补性。最后,利用倍差法(DID)和Heckman两步法分析中澳自由贸易协定对中国从澳大利亚进口牛肉的贸易影响,利用中国2004-2018年牛肉进口额相关贸易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回归结果表明,中澳FTA的签订推动了中国自澳大利亚的牛肉进口贸易发展,同时推动了中国与整个国际市场的牛肉贸易,但澳大利亚牛肉进口贸易扩大效应大于其他牛肉进口国家。针对上述理论和实证结果,提出相应政策建议。

张晨[6](2020)在《国际政治经济视角下的日本农业政策转向问题研究》文中提出围绕农业及粮食问题而开展的农业政策制定可以说是直接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要政府行为。特别是在经济全球化不断深入的当下,传统的农业生产模式开始逐步向全球化农业生产模式的方向发展,国际农产品贸易市场的活跃度逐步升高,相关领域内的竞争变得愈发激烈。因此,为维护其自身利益,作为世界主要粮食进口国的日本开始稳步推进农业政策的转向工作。战后的日本农业政策在《农业基本法》的指导下,共经历了60年代的“基本法农政”,70年代的“综合农政”以及之后的“地域农政”共三个主要阶段。进入到本世纪之后,日本的农业政策自小泉纯一郎内阁时期的“攻势型农政”,历经积极推进FTA/EPA谈判的民主党时期的农业政策,直至安倍晋三的“攻势型农林水产业”政策为止,以实现对既有的农业生产结构革新为目的,通过推动本国农产品出口,发展形成了极具“外向型”特征的“攻势型农业”。“攻势型农业”得以成型的重要基础是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食粮法》与《食料·农业·农村基本法》的出台为标志,构建出的战后日本第二个农业政策制定框架。其与旧《农业基本法》的农业政策制定框架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因此,以新世纪日本农业政策转向为切入点,通过“国际粮食体制”理论所构建出的国际政治经济学视角,跳出传统分析日本农业问题只限于日本资本主义发展史的束缚,实践性地打通农业政策分析与外部环境之间的阻隔,探讨农业领域内的国际政治经济格局变化是如何影响战后日本农业政策的制定,分析并总结战后日本农业政策制定的特点。战后日本农业政策能够发生转向的前提实际上是基于日本政府不断地对早已不适应国际农业政治经济局势的既有农业政策进行的修正。因此,国际环境的变化对于日本农业政策的制定,已发展到起决定作用的程度。日本农业政策转向的经验在于其对国际环境变化的积极快速感知,而其教训也在于对国际环境变化的消极迟滞应对。换句话讲,政府行为取向的形成就在于其自身与外界进行何种的互动之上。

逄慧[7](2020)在《《现代日本生协运动史(下)》(节选)翻译实践报告》文中研究说明《现代日本生协运动史(下)》一书详细记录了1970年至2000年日本生协运动的发展史,主要包括70年代以主妇阶层为主的市民生协的发展状况、80年代的社会局势以及针对生协的各种限制、90年代转折期生协发展遇到的困难及其应对措施等。翻译实践报告是以笔者翻译的《现代日本生协运动史(下)》为基础,运用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对翻译文本从词汇、句子方面进行分析。功能对等理论强调如若意义和形式不能兼顾时,可变化译文的形式以求再现源语的内容和意义,并重视源语读者对原文的反应,对等于重视译文读者对译文的反应。同时,功能对等理论为句子结构的分析与处理提供了规范合理的操作步骤。本翻译实践报告首先介绍了翻译文本出处、作者、文本的主要内容,并强调翻译该文本的实践意义。其次,以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为指导,并结合各种翻译技巧分析笔者在翻译过程中遇到的重点、难点内容以及采用的相应对策和解决方法。主要从单词、标语和长句三个方面进行了案例分析。词汇部分,主要分析了协同组合专业词汇、历史事件和文化词汇的翻译过程。标语部分,主要从关键词和韵律两方面分析了口号翻译的难点。长句部分,主要结合转译、结构调整、减译、加译、倒译等手法探讨了长句的翻译策略。译者在功能对等理论的指导下,在翻译实战中不断探索,翻译时尽量做到忠实于原文,同时力求使译文达到与原文同样的阅读效果,在翻译过程中也发现了自己的若干不足,不断总结经验,完善理论知识的空缺,强化翻译能力,收获颇丰。

严宁[8](2020)在《近代上海牛肉市场研究(1850-1940)》文中研究说明近代上海开埠后,作为“肉食者”的西方人士涌入并开始聚集、常住于租界,由于对自身饮食习惯的坚持,对牛肉的大量需求随之而来。传统中国肉类供应有限,尤其禁宰耕牛,这便与西方人士的需求相冲突。围绕来沪西方人士牛肉需求和本土供应这一问题,华洋两边多方在上海展开了交锋与互动,西方文化与传统中国文化在此碰撞,西方行政管理制度与中国本土管理传统相互适应、借鉴,中国商人与西方消费者在此沟通交易,中西方民众、消费者也在此相互影响。本文将依据这样的思路,首先论述上海牛肉市场的初步形成,然后将整个大市场拆分成管理、供应和消费这三个平行的方面,加以梳理论述,以期对近代上海牛肉市场历史形象作一个全方位的描绘。第一部分主要论述近代上海开埠后来沪西方人士的牛肉需求促使本地牛肉市场初步形成的历史过程。19世纪70年代至20世纪初,上海西方人口逐渐增多、牛肉消费日渐增加,在外来需求与地方供给、国家政策与民众切身利益、官方禁令与市场商业利益的冲突和博弈中,上海牛肉市场初步形成。文章开头分别概述牛肉在传统中国饮食中的角色和在西方饮食文化中的历史地位及演变,两相对比,以矛盾和冲突凸显上海开埠后牛肉市场逐渐形成之真正意义。第二部分通过梳理工部局董事会会议记录及当时英文报纸相关报道,探寻公共租界为保障牛肉供应的卫生而建立起一套近代化肉类食品卫生管理制度的历史轨迹。公共租界的肉类卫生管理是实践先行,由英国移植过来的近代卫生制度与上海本地牛肉市场嫁接后,根据现实情况不断适应调整,发展出了一套较为完善的以法律规章为依据、机构人员为支撑、各类现实管理实践以执行的管理体系。公共租界公共屠宰场的建立与扩张,是工部局对上海牛肉市场管理成效的体现,也是近代上海肉类屠宰、消费观念和实践不断近代化的表征。近代租界肉类卫生管理制度的建立与完善,其影响与现实意义已经超过了规范管理牛肉市场的范畴,对整个近代上海卫生管理都起到了示范效应。第三部分主要探讨近代上海牛肉市场的供应来源以及菜牛和牛肉的销售模式。由于传统中国并没有专门供给食用的菜牛,牛肉的供给自然要求助于传统耕牛市场。随着人口的增加和西方饮食影响的扩大,牛肉需求量随之增长,其供应来源必然从上海周边扩展到更广阔的范围,供应方式也必将根据供应规模的扩大作出相应改变,从早期分散收集转变为集中有序地收购,再利用近代交通运输至沪。在现实环境和市场利益的导向下,上海牛商利用传统商业习惯和资源,构建了一套较为完善而实用的供给和销售模式,以保证沪上牛肉的供应,并对由时局和政府政策而导致的困境,予以有效的回应和解决措施,为上海牛肉市场逐步稳定的发展提供了助力。第四部分从消费市场的角度,探究近代上海牛肉市场的具体发展情况。通过对整个上海社会对待食牛肉这一问题态度转向的观察分析,对牛肉消费的差异性特点的讨论,以及对牛肉的价格表现和消费数量的量化描述和呈现,揭示牛肉市场对上海商业市场和世俗社会的影响,以及牛肉在更广阔的上海民众日常生活消费中所处的位置。最终发现,尽管牛肉消费量整体随人口增长而不断增加,但实际上它仍然处于不成熟且不平衡的有限发展状态。通过四个主要章节的论述,文章得出结论,一种特定的食物被纳入特定区域的饮食清单中成为日常消费品,不仅是关乎饮食和社会文化的问题,更是一种现实的、经济的问题。饮食文化可以输入,但其发育和成长终归要依赖于本地的土壤。文化融合和商业、市场规律的作用,使得牛肉市场在近代上海形成并不断发展,然而由于资源和现实工农业发展程度和时局的限制,到20世纪中期,上海牛肉市场仍然只能得到有限的发展。更大规模、成熟的市场有待于整个中国现实经济、工农业的进一步协调发展。

丁开放[9](2020)在《猪肉供应链信息化追溯方法及案例研究》文中认为“非洲猪瘟”疫情在全国范围内的肆虐蔓延以及由其引发的猪肉价格的暴跌暴涨暴露出我国生猪养殖屠宰及猪肉产品质量安全管控体系的无力和猪肉产业链条的脆弱,猪肉质量安全管控和猪肉产业高质量发展是两个并生的重大民生课题。追溯作为一种提高供应链透明度和保证产品质量安全的有效手段,引起了学术界和产业界的广泛关注。目前我国的猪肉溯源正在从单环节溯源和纸质化溯源阶段向全生命周期溯源和信息化溯源方向发展,但仍存在溯源体系建设成本高、溯源信息真实性难保证等难题。随着移动互联网和二维码技术的广泛应用,本文尝试探究其在猪肉溯源领域的应用,通过技术的应用促使猪肉供应链管理上的业务流程优化与质量安全的有效管控。本研究以信息不对称理论、供应链管理理论和可追溯理论为指导,首先采用文献调查与实地调研的方法,对我国猪肉供应链的业务流程现状开展深度调研,挖掘以往猪肉溯源的难点以及分析猪肉供应链上各主体对于猪肉溯源的需求;然后采用理论与技术相结合的方法,综合应用二维码技术和移动互联网等信息化手段,进行猪肉信息化追溯业务的设计,研究猪肉信息化追溯方法和整体方案;最后进行案例研究,依托吉林省畜牧局及原吉林省食药监局的猪肉溯源信息化项目,将本研究的猪肉供应链信息化追溯方法应用到吉林省的猪肉质量安全追溯与监管系统建设工作,通过实际应用案例来验证其可行性与先进性。案例研究结果表明,与传统的溯源方案相比,本研究的猪肉溯源方法大大降低了猪肉供应链各环节主体的投资成本,政府监管者、消费者、猪肉零售商都可通过简单操作获得完整的、权威的、可信的猪肉质量安全信息。本文借助信息化手段,覆盖从养殖场到餐桌的猪肉供应全环节,构建猪肉供应链信息化溯源方法和技术解决方案,具有很强的理论创新性,对猪肉供应链管理、肉品全产业链质量安全管控和溯源体系建设均具有很强的理论指导意义。从实际意义上讲,目前我国的各级地方政府和产业龙头建设溯源体系的迫切性很强,亟需覆盖全业务链条、建设成本低、操作复杂度低、溯源信息可信度高的溯源体系建设技术方案,本研究的研究成果可以很好的响应上述需求。同时也为其他品种的畜产品信息化溯源体系建设提供实例参考。猪肉与牛肉、羊肉等其他畜种在整个供应链中具有很强的高度相似性,该研究的成果将有助于其他畜产品信息化溯源体系建设进程。

张敏[10](2019)在《生猪市场价格周期波动与非线性动态行为研究》文中认为“六畜猪第一”、“猪粮安天下”,生猪历来都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命题。中国既是世界最大的生猪生产国,也是最大的猪肉消费国,自1985年开放生猪市场以来,“频繁巨幅”的生猪市场价格周期波动对广大猪肉消费者和养猪农户以及对宏观经济稳定都具有重大影响,如何保持生猪市场价格稳定一直受到国家的高度关注。特别是2006年以来,国务院及相关政府职能部门相继出台了一系列以“猪粮比”为核心调控指标的生猪市场价格稳定政策。但由于未考虑到生猪市场价格周期波动的行为特征,仅仅依据生猪市场价格波动的外在表象进行调控,这些政策不仅无法达到稳定生猪市场价格的预期目标,反而加剧了生猪价格波动。因此,准确把握生猪市场价格周期波动的行为特征并据此修正和完善现有的生猪价格调控政策,对于稳定生猪生产乃至国民经济的发展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从国内外现有研究方法来看,传统的线性计量模型并不足以充分刻画生猪市场价格周期波动的行为特征。事实上,在以散户养殖和中小养殖模式为主体的现实背景下,广大生猪养殖户在价格预期和调整成本等诸多方面均客观存在不同程度的多样性和差异性,中国的生猪市场价格波动更多地呈现出非线性动态行为特征。据此,本文综合运用Beveridge-Nelson分解法(B-N分解法)和多区制平滑转移自回归模型(MRSTAR模型)系统地研究生猪市场价格周期波动的成分结构及其非线性动态行为特征。论文在对中国生猪市场价格周期波动的特征事实描述性统计分析、生猪市场价格周期波动的决定机理和传导机制进行理论分析基础上,重点完成了以下三个方面的研究工作:(1)以2003年1月-2017年4月中国实际仔猪价格、生猪价格和猪肉价格月度数据为研究样本,运用B-N分解方法准确测度了生猪市场价格序列的确定性趋势、随机趋势和周期成分三种成分并据此识别了三种价格的实际周期;运用广义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比度量了随机冲击对三种价格周期波动的持久效应。研究表明:在样本期内,仔猪价格、生猪价格和猪肉价格均可以划分为4个完整的长周期,周期平均长度分别为40个月、41个月和41个月;生猪价格波动主要是由确定性趋势和随机性趋势共同作用的结果,呈现出稳健的随时间递增的长期增长趋势,随机冲击对中国生猪市场价格具有显着的持久性影响。这一结论为准确预测未来生猪市场价格波动周期以及精准实施生猪价格稳定政策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2)运用多区制平滑转移自回归模型实证分析了生猪市场价格区制转移行为,并综合运用生猪市场价格序列多区制平滑转移自回归模型估计特征多项式的特征根和广义脉冲响应函数进一步分析了生猪市场价格时间序列的非线性动态行为特征。结果显示:生猪价格遵循一个由“价格低位区”、“价格中位区”和“价格高位区”构成的三区制动态调整过程。仔猪价格和猪肉价格则在“价格低迷区”、“价格恢复区”、“价格下跌区”和“价格坚挺区”四个区制间进行动态调整。短期内,随机冲击对生猪市场价格波动的影响为正,但其长期影响为负且呈现出显着的持久性特征。该结论揭示了仔猪价格、生猪价格和猪肉价格具有不同的区制和区制转移行为特征。因此,建立分区制的价格调控机制,是提高生猪产业链价格调控政策有效性的重要举措。(3)建立静态和动态面板模型实证检验了生猪市场价格波动的内外部驱动因素;考虑到生猪规模化进程中技术进步和技术效率、新型城镇化以及一系列生猪产业政策冲击对生猪价格波动可能产生的影响,首先建立了一个内生生产函数从理论上探究了技术进步和技术效率对生猪价格的影响机理,并运用静态和动态面板模型获得了技术进步和技术效率影响生猪价格波动的实证证据;其次,运用动态空间面板模型实证分析了新型城镇化质量与生猪价格波动的时空特征;运用嵌入制度哑元变量的GARCH模型实证检验了生猪产业政策冲击对生猪市场价格波动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生猪出栏量、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玉米价格、替代品价格对生猪价格波动均具有显着的影响;不管是短期还是长期,技术进步和技术效率始终加大了生猪价格波动,但影响效应在各个地区有所差异;生猪价格波动具有典型的时空效应,新型城镇化发展对生猪市场价格波动产生了显着的非线性动态影响;2006年之后密集出台的生猪产业政策实际上放大了生猪市场价格波动。

二、日本牛肉价格暴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日本牛肉价格暴涨(论文提纲范文)

(1)国内否决者与对外贸易政策的制定 ——韩日农业贸易自由化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内政治制度与对外贸易政策
        1.2.2 有关韩国和日本FTA政策的研究
    1.3 研究框架
    1.4 研究方法
    1.5 研究意义及创新之处
第二章 分析框架:双层博弈论
    2.1 双层博弈和获胜集合
        2.1.1 双层博弈:国内政治与对外谈判的互动
        2.1.2 获胜集合
    2.2 偏好、制度和战略
        2.2.1 国内行为体的偏好、权力分配和可形成联盟
        2.2.2 国内政治制度
        2.2.3 谈判代表的战略
第三章 韩日农业政治经济比较
    3.1 韩日农业结构比较
        3.1.1 韩国的农业结构
        3.1.2 日本的农业结构
    3.2 韩日官僚组织的决策模式比较
        3.2.1 韩国的官僚体系及其变迁历程
        3.2.2 日本的官僚体系及其变迁历程
    3.3 韩日国内批准制度比较
        3.3.1 韩国的批准程序
        3.3.2 日本的批准程序
第四章 多边贸易体制下的韩日农业贸易自由化(1980-1990 年代)
    4.1 韩国的农业贸易自由化
        4.1.1 韩美牛肉进口自由化谈判
        4.1.2 乌拉圭回合和韩国的大米关税化
    4.2 日本的农业贸易自由化
        4.2.1 美日牛肉/柑橘进口自由化谈判
        4.2.2 乌拉圭回合和日本的大米关税化
    4.3 多边贸易体制下韩日农业贸易自由化的异同及其原因
        4.3.1 多边贸易体制下农业贸易自由化的异同
        4.3.2 贸易自由化进程不同的原因
第五章 自由贸易协定下的韩日农业贸易自由化(2000 年代以来)
    5.1 韩国的自由贸易协定与农业贸易自由化
        5.1.1 部分开放时期(2001~2006):以韩国智利FTA为例
        5.1.2 全面开放时期(2006~至今):以韩国美国FTA为例
    5.2 日本的自由贸易协定与农业贸易自由化
        5.2.1 部分开放时期(2001~2013):以日本墨西哥EPA为例
        5.2.2 全面开放时期(2013~至今):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为例
    5.3 自由贸易协定下韩日农业贸易自由化的异同及其原因
        5.3.1 自由贸易协定下韩日农业贸易自由化的异同
        5.3.2 贸易自由化进程不同的原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2)莫让铁矿石涨价拖累中国经济复苏大局(论文提纲范文)

一、深入挖掘铁矿石价格暴涨的背景
二、充分认识铁矿石价格暴涨带来的挑战
三、避免对铁矿石价格暴涨的过度恐慌
四、为稳定铁矿石价格而努力

(3)中国原料奶价格波动:机理与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问题的提出
    1.3 研究目标与内容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1.5 可能的创新与主要的不足
        1.5.1 可能的创新
        1.5.2 主要的不足
    1.6 分析框架
2 文献回顾与理论基础
    2.1 概念界定
        2.1.1 原料奶产业相关概念
        2.1.2 价格波动的度量
    2.2 理论基础
        2.2.1 供给需求理论
        2.2.2 蛛网模型理论
        2.2.3 理性预期理论
        2.2.4 市场失灵理论
    2.3 文献综述
        2.3.1 农产品价格波动特征的研究
        2.3.2 农产品价格波动驱动的研究
        2.3.3 农产品价格波动传导的研究
        2.3.4 文献评述
3 中国原料奶产业发展概况与价格波动影响因素分析
    3.1 中国原料奶产业发展概况
        3.1.1 中国原料奶产业的发展历程
        3.1.2 中国原料奶生产面临的主要挑战
    3.2 原料奶价格波动影响因素分析
        3.2.1 国内供给因素
        3.2.2 市场需求因素
        3.2.3 国际贸易因素
        3.2.4 制度性因素
        3.2.5 突发事件因素
    3.3 本章小结
4 中国原料奶价格波动规律与特征分析
    4.1 引言
    4.2 基于分解法的中国原料奶价格波动规律分析
        4.2.1 Census X13 季节调整方法
        4.2.2 H-P滤波法
    4.3 基于GARCH类模型的中国原料奶价格波动特征分析
        4.3.1 理论适用性与模型介绍
        4.3.2 变量设置与数据说明
        4.3.3 模型构建与诊断性检验
        4.3.4 估计结果与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产业链利益分配格局下的中国原料奶价格波动传导
    5.1 引言
    5.2 概念界定与机理分析
        5.2.1 价格波动传导的界定
        5.2.2 中国原料奶与乳制品价格波动传导的机理分析
    5.3 模型设定与数据说明
        5.3.1 模型设定
        5.3.2 数据说明
    5.4 模型估计与非线性检验
        5.4.1 模型的建立与分析
        5.4.2 门限非线性检验
    5.5 结果与讨论
        5.5.1 农场到零售价格波动的非对称传导
        5.5.2 非对称性的原因分析
    5.6 本章小结
6 开放背景下的国际市场对中国原料奶市场波动溢出效应
    6.1 引言
    6.2 贸易结构与作用机理
        6.2.1 中国奶粉进口贸易结构
        6.2.2 国际奶粉对中国原料奶价格波动溢出作用机理
    6.3 理论模型与数据说明
        6.3.1 BEKK-GARCH模型
        6.3.2 数据说明
    6.4 模型构建与检验
        6.4.1 条件均值方程的确定
        6.4.2 ARCH效应检验
    6.5 检验结果与分析
    6.6 本章小结
7 中国原料奶价格波动平抑效应:基于养殖规模化的视角
    7.1 引言
    7.2 结构演化与作用机理
        7.2.1 中国奶牛养殖规模结构演化
        7.2.2 不同养殖规模化对原料奶价格波动的作用机理分析
    7.3 变量选取、模式设置及数据说明
        7.3.1 变量选取
        7.3.2 模式设置
        7.3.3 数据说明
    7.4 模型估计与分析
        7.4.1 估计方法选取
        7.4.2 估计结果分析
    7.5 稳健性检验
        7.5.1 内生性分析
        7.5.2 子样本检验
    7.6 本章小结
8 稳定原料奶价格的各地实践:原料奶价格协商机制
    8.1 引言
    8.2 各地区的原料奶价格协商机制
        8.2.1 上海市的原料奶价格协商机制
        8.2.2 黑龙江省的原料奶价格协商机制
        8.2.3 山东省的原料奶价格协商机制
        8.2.4 河北省的原料奶价格协商机制
    8.3 各地区原料奶价格协商机制的比较与评价
        8.3.1 比较分析
        8.3.2 成就与不足
    8.4 本章小结
9 主要结论与政策建议
    9.1 主要结论
    9.2 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内所取得的主要科研成果

(4)中国肉类供需形势及稳产保供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中国肉类供给变化的主要特征
    (一)肉类生产总量:从快速增长转向产量徘徊局面
    (二)肉类生产结构:从“一猪独大”转向多元化发展
    (三)肉类进口贸易:进口规模大幅提高与进口来源多元化并存
二、中国肉类消费变化的主要特征
    (一)肉类消费持续稳定增加,城乡居民消费差距趋于缩小
    (二)肉类消费结构趋于优化,猪肉消费占比下降明显
三、当前中国肉类供需形势的基本判断
    (一)肉类供需缺口不断拉大,自给率趋于下降
    (二)肉类供需结构性矛盾显现,禽肉新增需求完全由国内供给满足
    (三)肉类供需偏紧导致价格上涨,国内外价格倒挂现象持续存在
四、肉类稳产保供的对策建议
五、结论与展望

(5)中澳自由贸易协定对中国从澳大利亚进口牛肉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结构与框架
        1.2.1 研究内容
        1.2.2 研究思路
    1.3 研究方法
    1.4 创新点与不足
        1.4.1 创新点
        1.4.2 研究不足
2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2.1 相关概念
        2.1.1 自由贸易协定
        2.1.2 自由贸易区
        2.1.3 牛肉及其产品概念及分类
    2.2 中澳自贸协定相关背景介绍
        2.2.1 中澳自贸协定的签订历程
        2.2.2 中澳自贸协定关于牛肉贸易的内容
    2.3 理论基础
        2.3.1 国际贸易理论
        2.3.2 自由贸易区理论
    2.4 文献综述
        2.4.1 关于自贸区效应的研究综述
        2.4.2 关于建立中澳自贸区的研究综述
        2.4.3 中国牛肉产品贸易的研究综述
    2.5 本章小结
3 中国国内牛肉市场和牛肉进口贸易现状分析
    3.1 中国国内牛肉市场分析
        3.1.1 国内牛肉供求关系
        3.1.2 国内牛肉价格分析
    3.2 中国牛肉进口贸易现状
        3.2.1 贸易进口量显着增加
        3.2.2 进口结构多样化
        3.2.3 牛肉进口国分析
    3.3 中国从澳大利亚进口牛肉品贸易现状
        3.3.1 贸易规模
        3.3.2 牛肉进口结构分析
        3.3.3 两国牛肉贸易存在不平衡
        3.3.4 中澳牛肉贸易的竞争性与互补性分析
    3.4 本章小结
4 计量模型设定和实证分析
    4.1 计量模型的设定
    4.2 数据来源说明
    4.3 变量构造与统计性描述
    4.4 实证分析
    4.5 本章小结
5 结论和政策建议
    5.1 基本结论
    5.2 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6)国际政治经济视角下的日本农业政策转向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问题以及意义
    第二节 相关研究及文献的回顾及综述
    第二节 结构安排与研究方法
第二章 国际政治经济环境中的农业发展—“国际粮食体制”理论
    第一节 第一粮食体制
        (一)“第一粮食体制”的形成及特征
        (二)“第一粮食体制”的终结与之后的调整
    第二节 第二粮食体制
        (一)“第二粮食体制”的形成及特征
        (二)“第二粮食体制”的终结及遗产
    第二节 对于“第三粮食体制”的展望
        (一)哈里特?弗里德曼的积极乐观论调
        (二)菲利普·麦克迈克尔的消极悲观论调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第二粮食体制”中的日本农业政策
    第一节 国际政治经济博弈下的“农地改革”和“粮食援助”
    第二节 国际市场冲击下的“基本法农政”
    第三节 “第二粮食体制”末期的“综合农政”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第三粮食体制”特征背景下的日本农业政策转向
    第一节 美日贸易摩擦升级下的农产品市场深度开放与“地域农政”
    第二节 经济结构转型中的农业政策调整
    第三节 GATT乌拉圭回合农业谈判与日本农业政策转向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转向后的新世纪日本农业政策的发展历程
    第一节 WTO多哈回合农业谈判与小泉纯一郎的“攻势型农政”
    第二节 FTA/EPA谈判的推动和民主党的农业政策
    第三节 美日、欧日FTA/EPA谈判与安倍晋三的“攻势型农林水产业”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7)《现代日本生协运动史(下)》(节选)翻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要旨
第一章 翻訳タスクの概要
    1.1 翻訳テキストの概要
        1.1.1 テキストの出典
        1.1.2 着者の绍介
        1.1.3 テキスト内容の绍介
    1.2 翻訳実践の意义
第二章 翻訳理论と実例分析
    2.1 ナイダの机能的等価性理论
        2.1.1 机能的等価性理论の形成
        2.1.2 翻訳のガイドライン
    2.2 语汇の翻訳
        2.2.1 生活协同组合専门用语の翻訳
        2.2.2 歴史的な出来事の翻訳
        2.2.3 文化语汇の翻訳
    2.3 スローガンの翻訳
    2.4 文の翻訳
        2.4.1 再编
        2.4.2 転訳
        2.4.3 减訳
        2.4.4 増訳
        2.4.5 反訳
        2.4.6 倒訳
第三章 翻訳実践のまとめ
    3.1 翻訳手法のまとめ
    3.2 翻訳実践からみた机能的等価性
参考文献
付録Ⅰ:原文
付録Ⅱ:訳文
谢辞

(8)近代上海牛肉市场研究(1850-1940)(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动机和意义
    二、研究综述
    三、相关界定与研究思路
第一章 矛盾与博弈:上海牛肉市场由禁到开
    第一节 上海传统饮食结构
        一、日常饮食
        二、对牛肉的态度
    第二节 西人来沪和肉食习惯的带入
        一、西人食牛肉史概述
        二、肉食习惯入沪
    第三节 市场肇始
        一、传统牛只周转市场的重启
        二、博弈后的妥协——禁宰与食牛
        三、八仙桥宰牛作的聚集与牛肉庄兴起
    小结
第二章 纳入规范:以卫生为中心的市场管理
    第一节 背景
        一、频发的牛瘟
        二、病弱耕牛入市和不卫生的华人宰作
        三、人口增加与传染病的流行
    第二节 机构与法律
        一、机构人员与职能
        二、相关法律规章
    第三节 市场管理实践
        一、从流动稽查到统一管理
        二、建立公共屠宰场
        三、检验与兽体处置
    第四节 华租两界的合作
        一、华界肉类食品卫生管理概述
        二、合作
    小结
第三章 维持与运转:牛肉供应和销售市场
    第一节 来源与数量
        一、从分散到集中——丹阳牛市
        二、供应稳定
    第二节 销售
        一、销售模式
        二、牛肉商铺的分布和数量
    第三节 困难与对策
        一、困难
        二、对策——牛羊业同业公会
    小结
第四章 市场之镜:近代上海的牛肉消费
    第一节 食牛观念的转变
        一、从“禁忌”到世俗
        二、从西化符号到营养食料
    第二节 消费特点——差异与区隔
        一、消费类型与群体差异
        二、消费的时空差异
    第三节 消费概况
        一、数量
        二、价格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9)猪肉供应链信息化追溯方法及案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论文结构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研究综述
    2.1 相关理论基础
        2.1.1 信息不对称理论
        2.1.2 供应链管理理论
        2.1.3 可追溯理论
    2.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其评述
        2.2.1 追溯的分类研究
        2.2.2 猪肉信息化追溯的研究现状
        2.2.3 追溯关键技术应用的研究
        2.2.4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第三章 猪肉供应链的业务流程及追溯需求分析
    3.1 猪肉供应链业务流程现状分析
    3.2 可追溯信息的需求分析
    3.3 猪肉供应链追溯的难点及需求分析
        3.3.1 养殖与收猪环节溯源的难点及需求分析
        3.3.2 屠宰与加工环节溯源的难点及需求分析
        3.3.3 流通与销售环节溯源的难点及需求分析
        3.3.4 餐饮与消费环节溯源的难点及需求分析
第四章 猪肉供应链信息化追溯方法的构建
    4.1 猪肉供应链的追溯业务设计
        4.1.1 养殖与收猪环节追溯业务设计
        4.1.2 屠宰与加工环节追溯业务设计
        4.1.3 流通与销售环节追溯业务设计
        4.1.4 餐饮与消费环节追溯业务设计
    4.2 二维码的设计
    4.3 二维码溯源秤的设计
    4.4 追溯系统功能设计
第五章 猪肉供应链信息化追溯方法的应用案例研究
    5.1 案例背景
    5.2 案例分析
        5.2.1 吉林省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系统
        5.2.2 追溯效果展示
        5.2.3 系统应用情况
    5.3 案例研究结果讨论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不足与展望
        6.2.1 研究的局限性与不足之处
        6.2.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10)生猪市场价格周期波动与非线性动态行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生猪市场价格的周期波动机理
        1.2.2 生猪产业链价格的传导机制
        1.2.3 生猪市场价格波动的行为特征
        1.2.4 生猪市场价格波动的驱动因素
        1.2.5 生猪市场价格波动的政策调控
        1.2.6 文献述评
    1.3 研究思路与主要内容
        1.3.1 研究思路
        1.3.2 主要内容
    1.4 主要创新点
第2章 生猪市场价格周期波动的特征事实
    2.1 生猪市场价格周期及其典型性特征
        2.1.1 生猪价格历史走势分析
        2.1.2 生猪价格周期特征
    2.2 生猪市场价格波动性特征的经验分析
        2.2.1 生猪市场价格时间序列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2.2.2 生猪市场价格波动性特征的实证分析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生猪市场价格周期波动的决定机理与传导机制
    3.1 生猪市场价格决定的理论分析
        3.1.1 生猪需求与需求曲线特征
        3.1.2 生猪供给与市场均衡价格的决定
    3.2 基于蛛网模型的生猪价格周期分析
        3.2.1 生猪市场的基本特征
        3.2.2 生猪市场价格周期的形成机制
    3.3 生猪产业链价格的传导机制
        3.3.1 生猪产业链价格的传导机制分析
        3.3.2 基于SVAR模型的生猪产业链价格传导机制实证分析
        3.3.3 基于TECM模型的生猪产业链价格不对称传导经验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生猪市场价格的趋势周期分解
    4.1 引言
    4.2 样本选取、数据说明与数据特征
        4.2.1 样本选取与数据说明
        4.2.2 生猪市场价格的数据特征
    4.3 生猪市场价格的趋势周期识别
        4.3.1 趋势周期的B-N分解原理
        4.3.2 生猪市场价格周期的B-N分解
        4.3.3 生猪市场价格趋势周期分解的比较分析
    4.4 生猪市场价格趋势周期成分结构
        4.4.1 生猪市场价格趋势周期结构成分分解
        4.4.2 生猪市场价格实际周期的随机冲击分析
        4.4.3 随机冲击对生猪市场价格波动的持久效应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生猪市场价格的区制转移与非线性动态行为特征
    5.1 引言
    5.2 生猪市场价格波动的区制划分
        5.2.1 数据说明与单位根检验
        5.2.2 生猪市场价格多区制平滑转移模型的设定与估计
        5.2.3 生猪市场价格的区制划分与区制转移行为
    5.3 生猪市场价格的非线性动态行为特征
        5.3.1 估计方程的特征根分析
        5.3.2 生猪市场价格的非线性脉冲响应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生猪市场价格周期波动的驱动因素
    6.1 生猪市场价格波动的驱动因素经验分析
        6.1.1 变量选择与模型设定
        6.1.2 实证结果分析
    6.2 生猪市场价格波动的内生驱动因素
        6.2.1 引言
        6.2.2 理论分析框架
        6.2.3 模型设定、变量选取与数据来源
        6.2.4 生猪技术进步和技术效率测算
        6.2.5 实证结果与分析
    6.3 生猪市场价格波动的城镇化发展驱动因素
        6.3.1 城镇化影响生猪市场价格波动的机理分析
        6.3.2 模型设定、变量选取与数据说明
        6.3.3 中国城镇化发展质量测度
        6.3.4 动态空间面板计量分析
    6.4 生猪市场价格波动的政策驱动因素
        6.4.1 变量选取及样本数据说明
        6.4.2 实证结果分析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7.1 重要结论
    7.2 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目录

四、日本牛肉价格暴涨(论文参考文献)

  • [1]国内否决者与对外贸易政策的制定 ——韩日农业贸易自由化比较研究[D]. 金度勋. 北京大学, 2021
  • [2]莫让铁矿石涨价拖累中国经济复苏大局[J]. 白明,杜奇睿. 杭州金融研修学院学报, 2021(01)
  • [3]中国原料奶价格波动:机理与实证研究[D]. 王倩倩. 浙江大学, 2020(04)
  • [4]中国肉类供需形势及稳产保供对策研究[J]. 韩磊. 价格理论与实践, 2020(07)
  • [5]中澳自由贸易协定对中国从澳大利亚进口牛肉的影响研究[D]. 田星. 华中师范大学, 2020(02)
  • [6]国际政治经济视角下的日本农业政策转向问题研究[D]. 张晨. 外交学院, 2020(08)
  • [7]《现代日本生协运动史(下)》(节选)翻译实践报告[D]. 逄慧. 曲阜师范大学, 2020(02)
  • [8]近代上海牛肉市场研究(1850-1940)[D]. 严宁. 南京大学, 2020(06)
  • [9]猪肉供应链信息化追溯方法及案例研究[D]. 丁开放. 吉林大学, 2020(08)
  • [10]生猪市场价格周期波动与非线性动态行为研究[D]. 张敏. 湖南大学, 2019(07)

标签:;  ;  ;  ;  ;  

日本牛肉价格飙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