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青山牧场理论承载力研究

大青山牧场理论承载力研究

一、大青山山地草场理论载畜量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苗伟[1](2019)在《包头市草场生态恢复研究》文中认为我国最大的陆地生态系统是草场,同时它与耕地、森林、海洋等自然资源共属我国重要的战略资源。草场有地球“皮肤”之称,其在防止水土流失、涵养水源、防止风沙固定沙丘及保护生物平衡等方面,具有绝对主导作用。包头市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中部地区,南濒黄河,其草场资源丰富,全市草场面积为3019万亩,为其草场生态环境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然而,受自然灾害、企业生产活动等因素影响,包头市草场生态环境不断恶化。因此,改善草场生态环境、建设草场生态系统至关重要。本文总结了包头市的自然地理资源、社会经济概况,分析包头市草场生态环境发展现状,研究包头市草场生态环境发展存在的问题,揭示了包头市草场生态环境发展的障碍因素,并为该地区草场生态环境发展总结出有效对策,对我国草场生态发展有现实意义。首先,本文从研究背景、研究目的与意义出发,通过对比国内外草场生态环境发展的研究现状,总结出本文研究方法与思路。其次,本文从实质、内容上定义草场与草场保护,并分析生态环境的概念,阐述了生态经济学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公共物品理论及外部性理论等,为本文指明了理论方向。再次,在研究了包头市自然地理条件,包括气候、水文、矿产、生物等资源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包头市草场情况及包头市的社会经济状况,总结包头市草场生态环境发展现状。四是对包头市草场生态环境发展现状进行阐述,并揭示出包头市草场生态环境发展过程中存在草场载畜能力较低、水土流失问题严重、生物内部结构失衡和土地荒漠化严重等问题,其主要受草场归属因素、自然灾害因素、企业因素及农民自身因素的障碍。五是主要介绍国内外草场生态环境保护的经验,并从中得到启示,主要内容包括:加大草原保护的法制建设、转变草场畜牧业发展方式和加大草场建设的经济投入。包头市草场生态环境的有效恢复,对经济快速发展、形成生态文明、社会稳定有序及发展民计民生皆有着现实意义。因此,本文有针对性地提出了解决包头市草场生态环境问题的对策性建议,一是提升草场载畜能力;二是积极开展水土保持工作;三是科学规划草场,改善野生动植物生存环境;四是大力推进草场荒漠化治理进程。

刘海新[2](2019)在《内蒙古草地生产力时空分析及产草量遥感估算和预测》文中提出草原生态系统是世界陆地植被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草原生产力水平是草地退化、草地生态系统健康诊断、生态服务功能评价和碳汇研究的关键;草原产草量的估算和预测则能够为合理确定载畜量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对维护草原生态平衡、正确指导畜牧业发展等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本文以内蒙古草原为研究区,综合运用GIS和遥感手段,结合野外实际调查数据、遥感数据及其他辅助数据,在草地NPP估算的基础上,系统分析了研究区草地生产力时空演变特征及影响因素,探讨了气温和降水对草地生产力的延迟性影响,完成了鲜草产草量的遥感估算和预测。主要工作和结论如下:(1)基于CASA模型估算了 2000-2014年各月份的草地NPP,估算结果与MOD17A3H-NPP数据的Pearson相关系数r达到了 0.935。以草地NPP作为草地生产力评价指标,采用基于像元的线性趋势法分析发现,内蒙古草地生产力整体上呈自西向东,自南向北逐渐递增的趋势;草地NPP积累期主要集中在4-10月份,在2000-2014年间变化趋势虽有少许波动,但整体上以0.85 g C/(m2 a)(P<0.01)的速度增长;呈极显着增加和显着增加的区域所占百分比分别为29.76%和22.26%;Hurst指数计算结果结合2000-2014年的变化趋势综合分析发现,13.42%的研究区草地生产力由目前的增加将转变为减少趋势。(2)系统研究了研究区草地NPP与自然因素的相关性,并探讨了草地对人类活动的响应。基于像元的相关性分析法研究发现,研究区草地NPP与气温、地表温度在年际尺度上主要呈负相关,其中显着和极显着负相关所占比例之和分别为25.15%和60.99%;与降水量和蒸散发量在年际尺度上主要呈正相关,其中显着和极显着正相关所占比例之和分别为20.34%和74.25%;与本文提出的改进型TVDI计算结果在生长季连续月际尺度上,主要呈负相关,其中显着和极显着所占比例之和为49.83%。SNPP均值与年累计新增围栏草场面积和年累计种草面积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689(P<0.01)和0.817(P<0.01),分析认为,国家生态环境相关政策等人类活动对草地NPP的提升有着明显的积极作用。(3)气象因素对植被生长的延迟性影响虽然被研究人员普遍认同,但定量研究一直未得到充分关注。本文在3个月的延迟量及不同时间气候因素对草地生产力影响大小各不相同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时间累加的延迟性分析法,系统探讨了生长季连续月际和不同月份年际2个时间尺度下,气温和降水量对草地生产力的延迟性影响。结果表明,气温和降水对草地生长季的植被生产力影响具有一定的延迟性,但均随着时间向前推移,其影响程度越来越弱;同时,气温和降水量在生长季不同月份对草地生产力的影响具有明显的时空差异。(4)针对实际采样样方和遥感影像的像元在空间尺度上不一致的问题,提出了基于空间尺度转换的鲜草产草量遥感估算模型。以2013年锡林郭勒盟草地为例,采用空间尺度转换后的NPP和AFY构建散点图,并采用线性和幂函数进行拟合回归,两者的拟合优度系数R2分别达到了 0.79和0.85,均方根误差RMSE分别为0.0625 Kg/m2和0.0609 Kg/m2;采用Landsat 8遥感影像对该模型的有效性进一步验证证实,该模型适用于基于中低分辨率光学遥感影像的产草量估算。(5)基于深度学习的方法、基于时间累加的延迟性分析法和鲜草产草量遥感估算模型,提出了下一年度产草量预测的技术流程。以2014年锡林郭勒盟草地产草量为例,首先采用LSTM和GRU 2种神经网络模型基于站点的气象数据对下一年度的气温和降水量进行了预测;然后,以最优的气温和降水量预测结果为变量,采用基于时间累加的延迟性分析法原理,预测了 2014年草地生长季的NPP,其预测结果与基于CASA模型估算结果的拟合优度系数R2达到了 0.92;最后实现鲜草产草量预测,相对于2013年的鲜草产草量,预测结果相对精度为76.38%。

苏日娜[3](2018)在《放牧对内蒙古草原群落结构和生产力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放牧对草原生态系统具有重要影响。目前世界各地的草原都在面临过度放牧,草原不合理的利用和管理使群落结构和生产力发生了巨大的改变。本文采取时间和空间尺度上同步分析方法,深入研究放牧对内蒙古草原群落结构和生产力的影响,分析草原退化的原因,提出草原合理利用和恢复退化草原生态系统的建议和对策,对于草原保护与草畜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依托于内蒙古草原退牧还草项目,在2011-2013年,不同草原类型(草甸草原、典型草原、荒漠草原)调查了 250对野外样地(围封和放牧)群落结构(高度、盖度、物种丰富度)和地上生物量,分析放牧对草原的影响,并基于CASA模型模拟NPP,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不同草原类型NPP和载畜量时空变化规律及主要影响因子,为草原放牧管理决策提供理论依据。取得的主要结果和结论如下:(1)群落盖度、高度、物种丰富度和地上生物量在不同年份、草原类型和放牧,与围封样地间存在明显差异(p<0.05),且草原类型对这些变量的影响最大。空间上,放牧显着减少了草甸草原和典型草原群落高度、盖度、物种丰富度和地上生物量(p<0.05),而对荒漠草原影响则不显着(p>0.05)。时间上,群落盖度、高度、物种丰富度和地上生物量的响应比均无显着变化(p>0.05)。群落结构和地上生物量与生长季降水之间存在线性和单峰型关系,但在不同年份和放牧干扰下,其具体的关系形式不同。不同草原类型地上生物量与盖度、高度和物种丰富度均显着相关(p<0.0001),其关系的具体形式不受放牧的影响。影响生物量变化的主要因素在不同草原类型之间存在明显差异,草甸草原和典型草原地上生物量的变化与植被高度的变化密切相关,而荒漠草原地上生物量的变化则主要依赖于植被盖度的变化。(2)空间上,内蒙古草原NPP总体表现为由东向西逐渐递减的规律,不同草原类型NPP差异较明显,草甸草原NPP最大(122 g.m-2.a.1),典型草原次之(116.17 g·m-2.a-1),荒漠草原最小(39.3 g.m-2.a-1)。时间上,2011-2013年内蒙古草原生长季平均NPP分别为185.01、306.59和340.74 g.m-2.a-1,草原NPP表现出逐年增加的趋势,从时间和空间变化上都呈现出统一特点,即降水越多NPP越大。CASA模型与250个围封样地地上生物量具有良好的相关性(2011年R2=0.53、2012年R2=0.58、2013年R2=0.60;P<0.0001),与放牧样地地上生物量相关性较低,且CASA模型模拟的草原NPP中NDVI、降水和温度是主要的影响和控制因子。(3)2011—2013年,内蒙古草甸草原、典型草原、荒漠草原利用率分别为41.28%、40.38%、38.05%。空间上,基于CASA模型估算的理论载畜量,2011年三种草原类型均超载,2012和2013年只有荒漠草原超载,且2012、2013年部分草原类型产草量仍有盈余。时间上,基于CASA模型估算的载畜量2011-2013草甸草原和典型草原从严重超载逐渐转变到不超载,而荒漠草原超载情况仍十分严重。基于实测地上生物量数据计算的载畜量发现,2011-2013年不同草原类型全部超载,且随时间的推移超载情况逐渐减轻。放牧样地地上生物量主要受放牧强度的影响。而围封样地地上生物量主要受降水因子的影响。总之,本研究表明放牧是引起内蒙古草原产量下降和草原整体退化的主要原因,对于荒漠草原,由于受长期过度放牧和水分限制的共同影响,退化情况严重,应严格控制牲畜数量,特别是对于重度退化的草地实施休牧或长期围封,加速退化草原的恢复。对于草甸草原和典型草原,在围封区实施季节性休牧或划区轮牧,以草定畜,制定适宜载畜量,合理利用天然草原资源,缓解草原退化。

赖其力孟格[4](2017)在《农牧交错区土地生态安全评价 ——以内蒙古乌兰察布市为例》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社会经的发展及人类对土地利用程度的加强,土地生态问题越来越突出,同时也受到各界的广泛关注,土地生态安全问题已成为生态学、地理学研究的重要领域。作为重要生态屏障的农牧交错区经济发展落后、生态环境十分脆弱和敏感,因此对其开展土地生态安全评价显得尤为重要。本文考虑到农牧交错区的特殊地理位置及其在生态环境中的重要地位,以地处农牧交错区腹地的乌兰察布市为例,对其土地生态安全状况进行评价分析,确定安全等级,对现已存在或将来有可能出现的生态问题提出相应的调控及预防对策。对农牧交错区的特点进行分析总结发现,农牧交错区处于干旱半干旱区域,年降雨量少,蒸发量达到降雨量的十倍以上,同时地面水资源少且分布不均匀导致农牧交错区处于严重缺水状态;土地利用类型上耕地和草地并存发展,边界不断的变化,用地类型错综复杂;夏季雨水集中、历史短、强度大,大风日数多、植被稀疏导致土壤水力侵蚀和风力侵蚀严重;以农牧业为主要经济产业,经济发展落后。对研究区域的土地利用类型进行分析,得出乌兰察布市主要用地类型为草地,面积为32186.24km2,占整个研究区土地面积的59.19%,其次是耕地面积为14828.72km2,占整个研究区域土地面积的27.27%,主要用地类型是耕地和草地,在空间上交叉分布,是典型的农牧交错区。根据农牧交错区的特点及乌兰察布市具体情况选取12个评价指标,以P-S-R模型为框架构建土地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以10km2*10km2的网格为评价单元,运用特尔斐法、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的权重,用线性加权求和模型进行评价的基础上划分5种土地生态安全等级。分析评价结果发现,乌兰察布市2000年和2013年的土地生态安全水平都处于中等安全状态,在空间上表现出很大的差异性,2013年与2000年相比有所下降趋势。同时,根据2000-2013年的土地生态安全变化趋势对研究区域的生态安全状况进行趋势预警,发现由于人类活动的频繁有些区域有退化趋势,有些由于生态修复工程的实施有明显的改善趋势。在此基础上根据乌兰察布市土地生态安全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加强自然生态建设、发展绿色经济产业,合理利用草地资源、有序推进城市化进程,建立生态安全预警机制、提高全民生态安全意识等生态安全调控对策。

谢静[5](2013)在《草畜平衡模型在典型草原家庭牧场中的应用》文中指出研究于2011-2012年在内蒙古锡林郭勒盟正镶白旗额里图牧场进行,以典型草原家庭牧场为研究对象进行草畜生产情况的调查,在对典型草原6户家庭牧场的气象数据、草地面积、草地日生长量、家畜干物质采食量、消化率、家畜数量、畜群结构、家畜体重、家畜出栏数量、补饲饲草料种类、饲喂量、价格、畜产品、成本费用等进行实地调查测定的基础上,利用澳大利亚国际农业研究中心(ACIAR)草畜平衡模型进行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在现有载畜率下家庭牧场放牧区植物群落盖度、高度及群落现存量低于休牧区,放牧区与休牧区草地植被状况呈显着差异(P<0.05)。(2)在全年放牧条件下,所有牲畜尤其是母畜月能量供给不平衡,不能维持家畜的正常生长,试验组的3个家庭牧场均超载放牧。(3)牧户1应出栏所有羯羊,淘汰母羊12.5%,载畜率优化调整为0.82羊单位/hm2;牧户2出栏所有羯羊,淘汰母羊15%,载畜率优化调整为0.50羊单位/hm2;牧户3出栏所有羯羊,淘汰母羊28.8%,载畜率优化调整为0.77羊单位/hm2。(4)通过调整载畜率优化后,3户牧户所得净收入都比优化前有所提高,分别增加了3724.06元、15462.07元和15189.85元。

谢静,李治国,敖特根,乌依勒斯,乌鲁木山·布仁巴依尔,韩国栋,王成杰[6](2013)在《草畜能量平衡模型在典型草原家庭牧场中的应用》文中研究指明于2011年对内蒙古锡林郭勒盟正镶白旗额里图牧场典型草原3户家庭牧场进行了关于草畜生产情况的调研。结果表明,所调查的3户家庭牧场均超载放牧,其载畜率分别为1.01、0.73和1.17头/hm2。通过运用草畜能量平衡模型对3户家庭牧场现有载畜率进行优化:牧户1应淘汰所有羯羊,淘汰母羊12.5%,载畜率优化调整为0.82头/hm2;牧户2淘汰所有羯羊,淘汰母羊15.0%,载畜率优化调整为0.50头/hm2,同时,启动品种改良计划;牧户3淘汰所有羯羊,淘汰母羊28.8%,载畜率优化调整为0.77头/hm2。调研结果表明,草畜能量平衡模型的应用可以有效地提高牧民们的经济效益。

巴特尔[7](2012)在《西乌珠穆沁旗草畜平衡现状评价及新模式探讨》文中指出内蒙古草原不仅是牧民们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也是保护我国北方生态环境的重要屏障。现如今,由于放牧管理的不合理以及气候的变化,草原的生产力日渐下降,草原的退化面积日益扩大,作为内蒙古草原重要组成部分——西乌珠穆沁草原也面临着上述问题。草畜平衡是国家为促进牧区生产力水平提高和改善草原生态环境的一项重要的可持续发展措施。草畜平衡模式的确定直接关系着草畜平衡制度执行效果的好坏。本文在国内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当地的畜牧业发展水平,通过对西乌珠穆沁旗(简称西乌旗)近几年的载畜量、产草量等一系列指标的查阅和测定,分析理论载畜量与实际载畜量之间的差异,确定西乌旗的草畜是否平衡,最后提出合理的草畜平衡模式。通过研究表明:(1)目前西乌旗的实际载畜量低于理论载畜量。造成草原退化的原因是季节性放牧超载和区域放牧不平衡,而非整体超载。(2)结合牧区经济的发展需求,在理论层面上探讨了多样化的以草定畜平衡模式以及以畜定草的草畜平衡模式。最后,针对草畜平衡的主要问题提出相应的措施和建议。为进一步完善西乌旗草畜平衡管理办法提供合理的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持。

闫瑞瑞,辛晓平,杨桂霞,张保辉,张宏斌[8](2010)在《呼伦贝尔谢尔塔拉牧场草地资源及载畜状况分析》文中提出基于草地面积,群落组成、群落特征、生物多样性及牲畜数量分析呼伦贝尔谢尔塔拉牧场草地资源及载畜状况,并对高度、密度、盖度、生物量以及载畜状况年际变化进行了监测研究。结果表明:植物群落主要由禾本科、豆科、菊科、百合科、毛茛科、蔷薇科、莎草科等植物组成。A区(羊草+杂类草草甸草原)割草地禾本科、豆科、百合科、毛茛科、蔷薇科、莎草科所占比例均高于放牧场;在植物群落中多年生草本占绝对优势,多年生草本所占比例、群落高度、生物量割草地均高于放牧地;不同群落Margalef丰富度指数、Shannon-wiener指数割草地均高于放牧地,Pielou指数在A、B区(贝加尔针茅草甸草原)割草地显着高于放牧地;2008年、2009年谢尔塔拉牧场A区、B区、C区(羊草+中生性杂类草草甸草原)暖季放牧地和冷季割草地及全年合理载畜量均呈现出超载现象,A区暖季放牧地超载严重,年度间相比,2009年A、C区全年超载率有所缓解,B区牲畜全年超载率仍呈增加趋势。

周树林[9](2009)在《草原类型自然保护区自然资本评估 ——以内蒙古锡林郭勒草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例》文中指出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自然资本评估基于自然属性和基于社会属性的两个范式。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属于基于自然属性的自然资本评估。通过整合生态学、经济学、社会学以及其他学科的研究成果,构建了由资本效益评估和资本经营评估两个模块构成的自然资本评估范式。资本效益评估模块包括收益能力评估、资本品质评估、衍生能力评估和市场预期评估。资本经营评估模块包括资本投资评估、资本流转评估和资本运营评估。基于社会属性的自然资本评估范式能够满足不同主体对自然保护区价值、经济效益、生态补偿、资本流转和投资可行性分析等需求。基于社会属性的自然资本评估框架为本研究独创。首次进行了基于自然资本社会属性的评估范式研究,并将这种评估范式应用到自然保护区自然资本评估。提出了“自然资本衍生品”的概念,并就自然资本的衍生能力进行了研究。自然资本的衍生能力基于衍生源。衍生源包括:植被景观、野生动植物、环境资源、历史、文化、科技和国际交流等。游客、当地居民和历史人物等相关者演绎、传承、缔造了绚丽多彩的衍生品。衍生品包括:对自然的美感、探险的愿望、回归自然的心态、对野生动植物的珍惜、对自然景观的好奇、对某种精神的崇尚、对往昔的追忆、图腾、信仰、保护自然的支付意愿等等。自然资本衍生能力价值通过对自然资本衍生品的经营来实现。在自然资本评估中首次将利益相关者理论作为基本理论。在自然资本评估的方法方面,应用的方法包括:经济学、生态学、生物学、社会学等方法。经济学方法中包括经济学的分析方法和经济学的计算方法。针对草原类型自然保护区进行自然资本评估,将载畜量价值法作为自然资本评估的方法。应用基于自然资本社会属性的自然资本评估理论和自然资本评估框架体系,对内蒙古锡林郭勒草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进行自然资本评估案例研究。研究结果:1、收益能力评估:内蒙古锡林郭勒草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自然资本价值为¥6.6亿元/年,自然资本5年期租赁价格为¥38.7亿元。2、资本品质评估:通过时间异质性分析,认为内蒙古锡林郭勒草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自然资本品质状态稳定,与20世纪80年代相比,根据产草量、指示物种重要值、载畜量、羊单位需草地面积等指标比较,草场没有显着退化。3、衍生能力评估:内蒙古锡林郭勒草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自然资本衍生源丰富,衍生品经营较发达,衍生能力较强,衍生能力主要是通过旅游业经营来实现;衍生源中景观对旅游业贡献最大,占34.7%,历史和文化资源贡献占18.4%,说明保护区旅游开发水平较低,历史和文化资源旅游还有较大挖掘潜力。4、市场预期评估:内蒙古锡林郭勒草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旅游前景广阔,旅游收入年均增幅为30.15%;碳汇价值可观,若能够进行碳汇交易,可为保护区创收¥165元/公顷·年,共¥1.0亿元;农牧业受调控影响较大,近年不会有显着变化。5、资本投资评估:通过对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在保护区实施的研究,总结出维持内蒙古锡林郭勒草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资本品质现状水平每年需要生态工程投资¥19.5元/公顷,共¥1200万元。6、资本流转评估:内蒙古锡林郭勒草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功能区和范围调整使得保护区自然资本减持45.86万公顷,给保护区的生态补偿为¥399.49万元;在案例研究基础上提出了制定自然保护区征占补偿标准和建立自然保护区发展基金的建议。7、资本运营评估:对资本投资建设自然保护区进行了可行性分析;在考察内蒙古锡林郭勒草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后,提出了资本运营可在保护区旅游业、草业、科技推广、绿色食品加工业、沙产业和现代畜牧业等项目领域内实施。

李晓佳[10](2008)在《大青山南北坡不同海拔高度表土理化性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土壤是地球环境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植被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土壤肥力主要表现在土壤具有良好的理化性质和生物生产力,土壤理化性质的优劣决定土壤肥力的高低。土壤的各种基本性状都能通过直接或间接途径,影响植物生长。海拔高度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主要是通过水热状况和由此造成的地表植被状况来实现的。大青山生态环境脆弱,是呼和浩特市的天然屏障和风景区,保持和提高土壤肥力已经成为生态保护和治理的关键。植树造林、绿化大青山对涵养水源、调节气候、改变生态环境、加快山区经济发展有着重大意义。为恢复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并充分起到防风固沙和涵养水源的作用,对大青山土壤进行研究是必要的。海拔差值与林业有较大的相关性,并且干旱地区山地植被的坡向差异十分显着。因此,本研究主要考虑海拔高度和坡向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本研究以大青山为研究对象,在资料收集、野外调查和采样的基础上,以室内实验为主,以实测的大青山表层土壤的理化性质的相关数据为依据,系统分析大青山南北坡不同海拔高度下的土壤物理和化学性质,采用传统统计学和地统计学相结合的方法,对大青山1144m-1862m海拔范围内的表层土壤理化性质进行空间分布特征分析,对比分析大青山南北坡土壤理化性质的差异及随海拔高度的变化,旨在揭示海拔高度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为大青山的生态环境建设提供参考。通过研究,得到了以下主要研究结果:(1)不同海拔高度及坡向对0-20cm土壤含水量有显着影响,随海拔升高土壤含水量变化的总趋势是减少的,且阴坡土壤含水量小于阳坡。大青山土壤含水量的分布具有特殊性,其原因与其所处的地理环境有直接关系,具体原因有待进一步研究。(2)随着海拔高度的升高土壤容重和比重逐渐变小,孔隙度增大。(3)随海拔的升高阴坡与阳坡各粒级土壤颗粒相对含量的变化趋势、程度、强弱是不同的。(4)大青山土壤pH值呈弱碱性,随海拔升高土壤pH值呈降低趋势。随着海拔的升高土壤电导率呈现高低起伏变化,但变化的范围都不大。土壤CaCO3随海拔高度的变化差异不大。(5)大青山土壤电导率比较小,大都在0.10-0.15范围内;随海拔高度呈波状变化,但变化幅度不大。大青山土壤CaCO3含量基本在1-5(%)之间,土壤CaCO3随海拔高度和坡向的变化差异不大。(6)大青山土壤有机质含量较低,平均为4.22%,土壤有机质在阴坡和高海拔地区比较高,并呈正态分布,变异函数曲线符合指数模型,具有强烈的空间自相关性,属中等强度变异。因此,大青山高海拔地区和阴坡的土壤状况好于低海拔地区和阳坡,林木适宜生长在此区。大青山高海拔区的草甸土和棕壤有机质较丰富。较高的养分含量,不仅可以充分满足林木生长发育对营养元素的需要,而且有机质对调节土壤物理性质和水热状况都有良好的作用。而低海拔处土壤状况较差,应加强保护。

二、大青山山地草场理论载畜量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大青山山地草场理论载畜量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包头市草场生态恢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3.3 国内外研究评述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第二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草场
        2.1.2 草场保护
        2.1.3 生态环境
    2.2 理论基础研究
        2.2.1 生态经济学理论
        2.2.2 公共物品理论
        2.2.3 可持续发展理论
        2.2.4 外部性理论
第三章 包头市草场生态环境的发展现状
    3.1 包头市区域概况
        3.1.1 自然地理概况
        3.1.2 草场资源情况
        3.1.3 社会经济情况
    3.2 草场生态环境的发展现状
        3.2.1 草场退化的现状
        3.2.2 草场保护的现状
    3.3 草场生态环境发展存在的问题
        3.3.1 草场载畜能力较低
        3.3.2 水土流失问题严重
        3.3.3 生物内部结构失衡
        3.3.4 土地荒漠化严重
第四章 包头市草场生态环境存在问题的原因
    4.1 草场归属因素
    4.2 自然灾害因素
    4.3 企业生产因素
    4.4 农牧民自身因素
第五章 国内外草场生态环境保护的经验借鉴
    5.1 国外草场生态环境保护的经验
        5.1.1 美国草场生态环境保护经验
        5.1.2 澳大利亚草场生态环境保护经验
        5.1.3 新西兰草场生态环境保护经验
    5.2 国内草场生态环境保护的经验
        5.2.1 吉林省草场生态环境保护经验
        5.2.2 青海、新疆和西藏草场生态环境保护经验
    5.3 国内外草场生态环境保护经验的启示
        5.3.1 加大草场保护的法制建设
        5.3.2 转变草场畜牧业发展方式
        5.3.3 加大草场建设的经济投入
第六章 解决包头市草场生态环境问题的对策
    6.1 提升草场载畜能力
        6.1.1 积极发展现代畜牧业
        6.1.2 加大草场环境建设投入
    6.2 积极开展水土保持工作
        6.2.1 加强草场保护法制建设
        6.2.2 实行强制封育、划区轮牧制
        6.2.3 加强草场水土流失治理的科技支撑力度
    6.3 科学规划草场,改善野生动植物生存环境
        6.3.1 合理开发草场
        6.3.2 科学划分开发区域
    6.4 大力推进草场荒漠化治理进程
        6.4.1 综合治理草场环境
        6.4.2 应用PPP模式治理荒漠化
        6.4.3 重视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2)内蒙古草地生产力时空分析及产草量遥感估算和预测(论文提纲范文)

摘 要
Abstract
变量注释表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存在的问题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5 本章小结
2 研究区概况及数据源
    2.1 研究区概况
    2.2 数据源
    2.3 本章小结
3 内蒙古草地NPP估算及时空演变特征分析
    3.1 数据选择及预处理
    3.2 草地NPP估算
    3.3 草地NPP空间格局
    3.4 草地NPP时间变化特征分析
    3.5 未来变化趋势分析
    3.6 本章小结
4 内蒙古草地NPP与影响因素的相关性分析
    4.1 数据源及研究方法
    4.2 草地NPP气候因素的相关性分析
    4.3 草地NPP与地表温度LST的相关性分析
    4.4 草地NPP与蒸散发ET的相关性分析
    4.5 草地NPP变化与干旱的相关性分析
    4.6 人类活动对草地NPP变化的影响
    4.7 本章小结
5 气候因素对草地生产力的延迟性影响
    5.1 基于时间累加的延迟性分析法
    5.2 气候因素对生长季连续月际草地NPP的延迟性影响分析
    5.3 不同月份年际气候对草地NPP的延迟性影响分析
    5.4 本章小结
6 鲜草产草量遥感估算与分析
    6.1 数据源及数据预处理
    6.2 多因子回归模型构建及精度验证
    6.3 基于空间尺度转换的鲜草产草量遥感估算模型
    6.4 鲜草产草量估算及空间分析
    6.5 基于空间尺度转换回归法适宜性探讨
    6.6 本章小结
7 草地鲜草产草量遥感预测
    7.1 数据源及数据处理
    7.2 研究方法
    7.3 气象数据预测及验证
    7.4 生长季NPP的预测及验证
    7.5 鲜草产草量预测及结果分析
    7.6 小结
8 结论与展望
    8.1 主要工作和结论
    8.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致谢
学位论文数据集

(3)放牧对内蒙古草原群落结构和生产力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 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
2. 国内外研究进展
    2.1. 草原退化现状
    2.2. “退牧还草”工程概述
    2.3. 放牧对草原群落特征影响研究
    2.4. 草原植被遥感监测的研究进展
    2.5. 草原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PP)研究进展
    2.6. 草原生态系统载畜量与草畜平衡研究进展
3. 研究区概况
    3.1. 内蒙古草原简介
    3.2. 社会经济概况
    3.3. 自然环境特点
        3.3.1. 地貌概况
        3.3.2. 气候特征
        3.3.3. 土壤和水资源
        3.3.4. 植被状况
4. 放牧对不同草原类型群落结构和地上生物量的影响
    4.1. 研究方法
        4.1.1. 野外调查取样与计算方法
        4.1.2. 取样方法
        4.1.3. 气象数据收集
        4.1.4. 数据分析方法
    4.2. 结果
        4.2.1. 放牧、草原类型、年份对群落结构和地上生物量的影响
        4.2.2. 群落结构和地上生物量与生长季降水之间的关系
        4.2.3. 放牧对群落结构和地上生物量之间关系的影响
        4.2.4. 影响地上生物量的生物和非生物因子及其相对贡献
    4.3. 讨论
        4.3.1. 放牧、草原类型、年份对群落结构和地上生物量的影响
        4.3.2. 群落结构和地上生物量与生长季降水之间的关系
        4.3.3. 放牧对群落结构和地上生物量之间关系的影响
        4.3.4. 影响地上生物量的生物和非生物因子及其相对贡献
    4.4. 小结
5. 内蒙古草原净初级生产力(NPP)的时空变化及其影响因子
    5.1. 应用CASA模型估算NPP的方法
        5.1.1. CASA模型
        5.1.2. CASA模型估算NPP流程图
        5.1.3. 遥感数据的获取与预处理
    5.2. 草原生态系统的NPP和实测地上生物量的关系
        5.2.1. NPP和实测地上生物量的计算
        5.2.2. 模型验证与精度评价方法
    5.3. 相关性分析
        5.3.1. 简单相关分析
    5.4. 结果
        5.4.1. 模型的验证与精度评价
        5.4.2. 内蒙古不同草原类型NPP的时空变化分析
        5.4.3. 相关性分析
        5.4.4. 不同因子对草原NPP的影响
    5.5. 讨论
        5.5.1. 草原NPP与地上生物量的关系
        5.5.2. 内蒙古不同草原类型NPP时空变化
        5.5.3. 不同因子对草原NPP的影响
    5.6. 小结
6. 不同草原类型载畜量的时空变化及其影响因子
    6.1. 研究方法
        6.1.1. 草原载畜量的计算
        6.1.2. 草原利用率和超载率的计算
        6.1.3. 增强回归树分析
    6.2. 结果
        6.2.1. 不同草原类型利用率
        6.2.2. 不同草原类型载畜量时空变化分析
        6.2.3. 围封和放牧样地地上生物量的影响因子
    6.3. 讨论
        6.3.1. 内蒙古不同草原类型利用率
        6.3.2. 内蒙古不同草原类型载畜量时空变化及其影响因子
        6.3.3. 围封和放牧样地地上生物量的影响因子
    6.4. 小结
7. 结论、展望与建议
    7.1. 主要结论
    7.2. 特色与创新之处
    7.3. 展望
    7.4. 不同草原类型合理利用对策与建议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
致谢

(4)农牧交错区土地生态安全评价 ——以内蒙古乌兰察布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生态安全研究进展
        1.2.2 土地生态安全研究进展
        1.2.3 综述小结
    1.3 主要研究目的与研究内容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及可能的创新点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1.4.3 可能的创新点
2 基本概念、相关理论基础及农牧交错区特点
    2.1 基本概念及相关理论
        2.1.1 土地生态安全的内涵
        2.1.2 可持续发展理论
        2.1.3 人地关系理论
        2.1.4 地域分异规律
        2.1.5 系统论
    2.2 农牧交错区特点
3 农牧交错区土地生态安全评价及预警方法体系
    3.1 基于P-S-R的指标体系构建及权重确定
        3.1.1 指标体系构建
        3.1.2 特尔斐—AHP法确定权重
    3.2 指标量化方法
        3.2.1 评价单元确定
        3.2.2 指标基准值确定
        3.2.3 指标标准化
    3.3 土地生态安全综合评价
        3.3.1 评价方法的选择
        3.3.2 土地生态安全等级划分
        3.3.3 土地生态安全预警
    3.4 本章小结
4 乌兰察布市土地利用生态安全评价
    4.1 研究区概况
        4.1.1 自然地理概况
        4.1.2 社会经济概况
    4.2 数据来源
    4.3 研究区现状分析
        4.3.1 土地利用状况分析
        4.3.2 土地生态安全面临的主要问题
    4.4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及权重确定
        4.4.1 指标体系构建
        4.4.2 指标权重的确定
        4.4.3 评价指标网格化
        4.4.4 指标标准化
        4.4.5 评价结果计算及安全等级划分
    4.5 评价结果分析
        4.5.1 土地生态安全综合分析
        4.5.2 土地生态安全压力分析
        4.5.3 土地生态安全状态分析
        4.5.4 土地生态安全响应分析
        4.5.5 土地生态安全趋势预警
    4.6 土地生态安全调控措施
    4.7 本章小结
5 结论与讨论
    5.1 研究结论
    5.2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5)草畜平衡模型在典型草原家庭牧场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国内外家庭牧场管理研究进展
        1.2.2 国内外草地模型研究进展
        1.2.3 国内外草畜平衡研究进展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
        2.1.1 地理位置
        2.1.2 地形地貌
        2.1.3 气候特征
        2.1.4 土壤特征
        2.1.5 植被特征
    2.2 试验设计
    2.3 试验内容
        2.3.1 家庭牧场草地情况调查
        2.3.2 家庭牧场家畜情况调查
        2.3.3 家庭牧场饲草料情况调查
        2.3.4 家庭牧场经济情况调查
        2.3.5 家畜生产性能监测
    2.4 试验方法
        2.4.1 植物群落特征测定
        2.4.2 消化率测定
        2.4.2.1 DAISY II 体外模拟法测定
        2.4.2.2 瘤胃液与缓冲的液制备
        2.4.2.3 牧草消化率测定
    2.5 数据处理及分析
    2.6 草畜平衡模型
        2.6.1 模型介绍
        2.6.2 家庭牧场草畜能量平衡模型
        2.6.2.1 模型原理
        2.6.2.2 家庭牧场草畜能量平衡模型结构
        2.6.3 家庭牧场优化管理预测模型
        2.6.3.1 模型原理
        2.6.3.2 家庭牧场优化管理预测模型结构
    2.7 家庭牧场现状
3 结果与分析
    3.1 家庭牧场基本情况分析
        3.1.1 家庭牧场草地情况分析
        3.1.2 家庭牧场家畜现状分析
        3.1.3 家庭牧场饲草料监测
        3.1.4 家庭牧场经济调查分析
    3.2 典型草原植物群落基本特征变化
        3.2.1 典型草原植物群落盖度变化
        3.2.2 典型草原植物群落高度变化
        3.2.3 典型草原植物群落地上现存量变化
    3.3 草畜能量平衡分析模型结果
    3.5 家庭牧场优化管理决策
        3.5.1 牧户 1
        3.5.2 牧户 2
        3.5.3 牧户 3
    3.6 经济效益分析
4 讨论
5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表
作者简介

(6)草畜能量平衡模型在典型草原家庭牧场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和方法
    1.1 研究区概况
    1.2 试验设计及方法
        1.2.1 试验设计:
        1.2.2 研究方法:
        1.2.3 模型原理:
        1.2.4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研究牧户现状
    2.2 草畜能量平衡模型的应用
        2.2.1 牧户1:
        2.2.2 牧户2
        2.2.3 牧户3:
3 结论

(7)西乌珠穆沁旗草畜平衡现状评价及新模式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3 载畜量的研究进展
        1.3.1 载畜量的概念
        1.3.2 有关载畜量的研究进展
        1.3.3 载畜量及草畜平衡状况研究进展
        1.3.4 载畜量的估算方法
    1.4 “三牧”问题的关键与成因
        1.4.1 “三牧”问题的关键
        1.4.2 “三牧”问题的成因
2 研究内容及方法
    2.1 自然概况
        2.1.1 地理位置及地形地貌
        2.1.2 气候特征
        2.1.3 试验区草地植被与土壤
        2.1.4 草原畜牧业生产概况
        2.1.5 试验区超载放牧现状
    2.2 研究内容
    2.3 研究方法
        2.3.1 草地植被调查方法
        2.3.2 草畜平衡计算方法
        2.3.3 草地载畜量评价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家畜数量的变化
    3.2 可利用饲草产量的变化
    3.3 西乌珠穆沁旗草畜平衡状况
        3.3.1 西乌珠穆沁旗载畜量评价分析
        3.3.2 不同草地类型的载畜量状况
        3.3.3 人均载畜量与最高月产草量关系
        3.3.4 草畜平衡模式探讨
4 讨论
    4.1 季节性超载问题及对策
    4.2 两种草畜平衡模式的比较
    4.3 牧民对草畜平衡问题的影响
5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8)呼伦贝尔谢尔塔拉牧场草地资源及载畜状况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地区与研究方法
    1.1 研究区自然概况
    1.2 研究方法
        1.2.1 植物群落动态
        1.2.2 群落多样性
        1.2.3 理论载畜量计算
        1.2.4 草地载畜状况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群落物种组成变化
        2.1.1 群落物种分科特征变化
        2.1.2 群落生活型变化
    2.2 群落特征变化
    2.3 群落多样性
    2.4 草地载畜状况分析
3 结论

(9)草原类型自然保护区自然资本评估 ——以内蒙古锡林郭勒草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1 绪论
    1.1 国内外研究进展
        1.1.1 自然资本研究
        1.1.2 基于自然属性的自然资本评估研究
        1.1.2.1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研究
        1.1.2.2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及其体系的研究
        1.1.2.3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方法研究
        1.1.2.4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应用研究
        1.1.3 基于社会属性的自然资本评估研究
        1.1.3.1 自然资本的生态系统服务与人类福祉关系研究
        1.1.3.2 自然资本变迁研究
        1.1.3.3 自然资本投资研究
        1.1.3.4 自然资本经营研究
        1.1.3.5 自然资本评估方法研究
        1.1.4 自然保护区自然资本评估研究
        1.1.5 草地与草原类型自然保护区价值评估研究
    1.2 国内外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
        1.2.1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方面的问题
        1.2.2 自然资本属性研究方面的问题
    1.3 自然保护区自然资本
    1.4 草原类型自然保护区概况
        1.4.1 我国草原概况
        1.4.2 我国草原类型自然保护区概况
2 研究方法
    2.1 研究对象
        2.1.1 内蒙古锡林郭勒草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地理位置及控制范围
        2.1.1.1 地理位置
        2.1.1.2 控制范围
        2.1.2 内蒙古锡林郭勒草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功能区区划
        2.1.2.1 核心区
        2.1.2.2 缓冲区
        2.1.2.3 实验区
        2.1.3 内蒙古锡林郭勒草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自然条件
        2.1.3.1 地质地貌
        2.1.3.2 气候
        2.1.3.3 水文情况
        2.1.3.4 土壤类型
        2.1.4 生物资源
        2.1.4.1 植被类型及植物资源
        2.1.4.2 动物资源
    2.2 研究方案、技术路线
        2.2.1 问题的提出和研究动因及意义
        2.2.2 研究内容
        2.2.3 研究目标
        2.2.4 技术路线
3 自然资本评估的基本理论、范式与方法论
    3.1 基本理论
        3.1.1 地租理论
        3.1.2 利益相关者理论
    3.2 自然资本评估范式
        3.2.1 相关术语辨析
        3.2.1.1 资源、生产要素、资本、产品与商品
        3.2.1.2 自然资本与生态系统
        3.2.1.3 生态系统评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与自然资本评估
        3.2.1.4 自然资本衍生品与自然资本文化服务
        3.2.1.5 资本的价格、价值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
        3.2.2 自然资本评估范式
    3.3 自然资本评估框架
        3.3.1 自然资本效益评估
        3.3.1.1 自然资本收益能力评估
        3.3.1.2 自然资本品质评估
        3.3.1.3 自然资本衍生能力评估
        3.3.1.4 自然资本市场预期评估
        3.3.2 自然资本经营评估
        3.3.2.1 自然资本投资评估
        3.3.2.2 自然资本流转评估
        3.3.2.3 自然资本运营评估
    3.4 自然资本评估的方法
        3.4.1 经济学的方法
        3.4.1.1 经济学的分析方法
        3.4.1.2 经济学的计算方法
        3.4.2 草原生态系统特有评估方法
        3.4.2.1 草地资源调查方法
        3.4.2.2 载畜量价值法
        3.4.3 植物学方法
        3.4.4 社会调查方法
        3.4.5 数学方法
        3.4.6 "3S"技术
4 内蒙古锡林郭勒草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资本效益评估
    4.1 收益能力评估
        4.1.1 保护区草地资源
        4.1.2 农牧业总产值
        4.1.3 旅游业
        4.1.4 资本交易价格
        4.1.5 小结
    4.2 资本品质评估
        4.2.1 例行监测数据分析研究
        4.2.1.1 监测区物种数量、草产量分析
        4.2.1.2 监测区重要指示物种重要值分析
        4.2.1.3 监测区水环境分析
        4.2.2 草原资源普查数据对比分析
        4.2.3 区域尺度 MODIS-NDVI 草地长势变化监测结果分析
        4.2.4 小结
    4.4 衍生能力评估
        4.4.1 衍生源
        4.4.1.1 景观
        4.4.1.2 野生动植物
        4.4.1.3 环境资源
        4.4.1.4 历史、文化
        4.4.1.5 科技、国际交流
        4.4.2 衍生品及衍生能力实现
        4.4.3 自然资本衍生能力贡献分析
        4.4.4 小结
    4.5 市场预期评估
        4.5.1 碳汇市场预期
        4.5.2 旅游市场预期
        4.5.3 农牧业发展预期
        4.5.4 小结
5 内蒙古锡林郭勒草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资本经营评估
    5.1 资本投资评估
        5.1.1 保护区自然资本投资背景
        5.1.2 保护区自然资本投资工程
        5.1.3 资本投资效果
        5.1.4 自然资本持有成本
        5.1.5 小结
    5.2 资本流转评估
        5.2.1 保护区历史沿革
        5.2.2 范围调整和功能区调整方案
        5.2.3 资本流转补偿
        5.2.4 小结
    5.3 资本运营评估
        5.3.1 资本运营可行性分析
        5.3.1.1 权属上的可行性与必要性
        5.3.1.2 国家政策上的可行性与必要性
        5.3.1.3 历史与现实的可行性与必要性
        5.3.2 资本运营可行的行业领域
        5.3.2.1 旅游业
        5.3.2.2 草业
        5.3.2.3 科技推广
        5.3.2.4 绿色食品加工业
        5.3.2.5 沙产业
        5.3.2.6 现代畜牧业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讨论
    6.3 创新
    6.4 存在的问题及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致谢

(10)大青山南北坡不同海拔高度表土理化性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大青山土壤理化性质研究现状
        1.2.1 关于土壤理化性质的研究
        1.2.2 大青山的研究现状
    1.3 论文研究的内容、技术路线
        1.3.1 论文研究的内容
        1.3.2 论文的技术路线
2 研究区概况与研究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
        2.1.1 地理位置
        2.1.2 气候条件
        2.1.3 土壤条件
        2.1.4 植被状况
    2.2 采样路线与研究方法
        2.2.1 采样路线
        2.2.2 研究方法
3 土壤水分随海拔高度的变化
    3.1 测土壤含水量的意义
    3.2 土壤含水量的测定
    3.3 大青山土壤含水量的统计分析
    3.4 土壤含水量随海拔的变化
    3.5 小结
4 土壤容重、比重、孔隙度随海拔高度的变化
    4.1 土壤容重
        4.1.1 土壤容重的测定
        4.1.2 土壤容重随海拔高度变化关系
    4.2 土壤比重
        4.2.1 土壤比重的测定
        4.2.2 土壤比重随海拔变化关系
    4.3 土壤孔隙度
        4.3.1 土壤孔隙度的计算
        4.3.2 土壤孔隙度随海拔高度变化的关系
    4.4 小结
5 土壤机械组成随海拔高度的变化
    5.1 土壤机械组成的测定
    5.2 土壤各粒级间的变化
    5.3 土壤质地
    5.4 小结
6 pH 值随海拔高度的变化
    6.1 pH 值的测定
        6.1.1 测定意义
        6.1.2 方法选择的依据
        6.1.3 电位法原理
    6.2 大青山土壤pH 值的统计分析
    6.3 pH 值随海拔高度的变化
    6.4 小结
7 电导率随海拔高度的变化
    7.1 电导率的测定
        7.1.1 目的意义
        7.1.2 测定原理与方法
    7.2 土壤电导率的统计分析
    7.3 土壤电导率随海拔高度的变化
    7.4 小结
8 CaCO_3 随海拔高度的变化
    8.1 CaCO_3 的测定
        8.1.1 目的意义
        8.1.2 测定原理
    8.2 大青山土壤 CaCO_3 的统计分析
    8.3 CaCO_3 随海拔高度的变化
    8.4 小结
9 土壤有机质随海拔高度的变化
    9.1 土壤有机质的测定
    9.2 结果与分析
        9.2.1 传统统计学分析
        9.2.2 大青山土壤有机质地统计学变异特征
        9.2.3 土壤有机质随海拔高度的变化
    9.3 小结
10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四、大青山山地草场理论载畜量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包头市草场生态恢复研究[D]. 苗伟.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9(02)
  • [2]内蒙古草地生产力时空分析及产草量遥感估算和预测[D]. 刘海新. 山东科技大学, 2019(03)
  • [3]放牧对内蒙古草原群落结构和生产力的影响[D]. 苏日娜. 北京林业大学, 2018(04)
  • [4]农牧交错区土地生态安全评价 ——以内蒙古乌兰察布市为例[D]. 赖其力孟格. 武汉大学, 2017(06)
  • [5]草畜平衡模型在典型草原家庭牧场中的应用[D]. 谢静.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13(S1)
  • [6]草畜能量平衡模型在典型草原家庭牧场中的应用[J]. 谢静,李治国,敖特根,乌依勒斯,乌鲁木山·布仁巴依尔,韩国栋,王成杰. 畜牧与饲料科学, 2013(04)
  • [7]西乌珠穆沁旗草畜平衡现状评价及新模式探讨[D]. 巴特尔.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12(07)
  • [8]呼伦贝尔谢尔塔拉牧场草地资源及载畜状况分析[J]. 闫瑞瑞,辛晓平,杨桂霞,张保辉,张宏斌.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2010(11)
  • [9]草原类型自然保护区自然资本评估 ——以内蒙古锡林郭勒草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例[D]. 周树林. 北京林业大学, 2009(10)
  • [10]大青山南北坡不同海拔高度表土理化性质研究[D]. 李晓佳.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08(12)

标签:;  ;  ;  ;  ;  

大青山牧场理论承载力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