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环保产业成为新经济增长点(论文文献综述)
任保平[1](2021)在《在新发展格局中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文中研究表明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关键是培育新增长点,新的经济增长点是指在经济增长和产业演进过程中,带动能力强、潜在增长率高、具有巨大市场需求、能够带动经济增长形成新的增长态势的产业或者部门。从决定发展格局和新增长点的产业、需求、技术等因素出发,中国未来的新增长点应该是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为支撑的,以数字经济、网络经济、人工智能经济为核心的新经济。新的经济增长点包括新的产业增长点、新的消费增长点、新的投资增长点、新的区域增长极、新的开放增长点。培育新增长点需要着力完善的配套措施是培育壮大产业发展新动能、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积极实施工业化延伸战略、积极推动高水平的开放。
张芳[2](2020)在《中国绿色产业发展的路径选择与制度创新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中国是拥有14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既要面临着发展经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又面临着资源日益匮乏的挑战。大力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发展绿色产业,走环境友好型的绿色发展道路,是中国的必然选择。“十三五”规划中提出了“五大”发展理念,其中绿色发展被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成为指导国民经济改革发展的核心理念之一。因此,我们必须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这一基本国策。中国在改革开放40多年里,以GDP为主要导向大力发展经济改善人民生活水平,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这种高污染高耗能高消费的经济发展模式已经越来越受到环境资源的约束,中国近年来的资源紧缺和环境污染问题已是不争的事实。因此,中国亟需加快推进绿色发展道路,实施发展方式向绿色转型。随着传统粗放式经济发展路径不仅造成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也造成地球资源的加速枯竭,传统产业发展模式越来越受到诟病,世界各国对绿色产业发展逐渐加以重视,理论界与实业界也广泛关注,把绿色产业发展视为突破当前发展瓶颈的新路径。绿色产业发展路径如何优化,如何稳步推进对我国国民经济有着重要影响,因此,研究中国绿色产业发展的路径选择和制度创新问题不仅具有重要理论价值,也有着较强的现实意义。论文在对绿色产业相关理论和文献进行系统梳理的基础上,综合运用了产业经济学、生态经济学、制度经济学、管理学以及政治学等学科理论和研究方法,着重将产业组织理论、产业创新理论、产业结构升级理论和交易成本理论相结合,以绿色产业发展路径选择优化及制度创新为研究对象,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次分析了促进中国绿色产业发展的相关理论问题,在研究我国传统产业发展路径的局限性以及绿色产业发展的动因的基础上,对国外发达国家发展绿色产业发展的路径选择经验进行研究,以及选取国内近年来发展迅速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和发展过程中经历波折的光伏产业进行对比研究;在此基础上,对绿色产业全要素生产率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研究,并从理论视角分析提出中国绿色产业发展的三大路径选择,即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是有效路径,科技创新是根本路径,国有资本引领是现实路径;进一步分析了三个路径在实践推进中遇到的障碍和困难,并从现有制度安排存在的问题着手,提出优化绿色产业发展路径必须进行制度创新。最后,在前面研究的基础上,论文对促进我国绿色产业发展路径优化提出相关制度创新建议。全文的结构框架,除去主要研究结论之外,共分为九章。第一章导论中,首先,阐述论文选题的时代背景及其意义;其次,着重对绿色经济的历史演变及其概念进行界定,进而对绿色产业的国内外的不同内涵及其特征进行阐述,并对绿色经济、产业绿色化和绿色产业之间的关系进行了阐释;再次,对本文的研究思路、论文写作的结构框架以及运用的研究方法进行了介绍;最后,指出了本文研究可能的主要创新和不足之处。第二章主要对论文涉及的相关理论与文献进行了综述。本章主要对绿色产业发展路径的相关理论进行了系统回顾和梳理,并对近年来关于绿色产业发展路径问题的国内外研究文献进行综述,从而为论文的后续研究奠定理论和文献基础。第三章主要分析了我国传统产业在发展路径上的局限性以及绿色产业发展动因。首先,分析开放条件下我国传统产业发展路径的局限性,发现传统产业发展路径依赖对资源和环境的破坏和不可持续;其次,从理论上分析中国发展绿色产业的动因,主要运用产业组织和资源环境经济学理论从环境、产业发展和国家竞争力提升角度进行分析;最后,本章还对近年来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环保产业、风力发电以及其它绿色产业新兴产业的发展现状进行了总结,并分析了绿色产业发展所带来的的良好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第四章主要从历史与现实角度分析绿色产业发展路径的历史演变与制度体系现状。首先,从产业组织演化视角对市场经济与绿色产业发展的内在联系进行深入破析,并探讨了中国绿色产业发展路径的历史演变及其时代特征;其次,对近年来中国发展绿色产业的制度体系现状进行总结回顾,并进行了反思和展望。第五章主要对国外发展绿色产业的路径选择经验进行系统分析。首先,本章将对国外发达国家绿色产业的发展经验进行总结,主要分析美国、日本和法国等国的在绿色产业发展路径方面的成功经验,并着重分析这些发达国家绿色产业得以成功发展在路径选择和制度创新方面的有效举措;其次,结合我国的国情,分析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对我国发展绿色产业的路径选择借鉴意义和启示。第六章主要是我国绿色产业发展路径的案例对比研究。本章选取了两个发展径不同的案例来验证发展绿色产业过程中路径选择的重要性。一个是新能源汽车产业,传统汽车产业通过转型升级,产业链协同发展,提高资源使用效率,大力促进科技创新,国有资本的全产业链支持提升了新能源汽车的市场化商业化的进程,从而使新能源汽车产业整体不断发展壮大;另一个是光伏产业,在发展过程中盲目扩张,发展路径过于依靠政策补贴,发展战略混乱,技术创新不足,最终不但没有使得光伏产业获得市场竞争力反而在短时间造成产能过剩,致使整个行业停滞不前,甚至曾经的行业领军企业也濒临倒闭。通过这两个案例对比研究,本章剖析了绿色产业发展中不同的发展路径选择和制度创新的重要性。第七章主要对中国绿色产业生产率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研究,并从理论上分析中国绿色产业发展的具体路径选择问题。首先,对中国绿色产业的生产率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从总体上看,我国以高技术产业为代表的绿色产业生产效率呈现上升趋势,技术进步对生产率带动作用明显,而规模效应不明显;其次,实证分析了影响绿色产业生产率的主要因素,验证了理论假设;最后,根据实证研究的结果,从理论上提出并论述了我国绿色产业发展的三大路径选择,即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是发展绿色产业的有效路径,促进科技创新是发展绿色产业的根本路径,国有资本引领是发展绿色产业现实路径。第八章主要对中国绿色产业发展路径的实践障碍及其制度原因进行了分析。首先,从理论和现实视角分析中国绿色产业发展的三大路径在实践中遇到了的障碍和困难;其次,对当前绿色产业发展路径遭遇的实践障碍进行了制度层面的分析,并阐释了优化绿色产业发展路径制度创新的必要性。第九章主要是促进中国绿色产业发展路径优化的制度创新研究。为了有效优化绿色产业发展路径,打造一批具有市场竞争力的绿色产业。首先,从产权角度,论述了绿色资源产权的界定和保护的相关制度创新问题;其次,系统地阐释了优化绿色产业发展路径的激励机制创新问题,主要从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促进科技创新、绿色产业投融资、绿色税收等方面进行激励制度创新;最后,本章还探讨了绿色产业发展与非正式制度创新的关系,主要从绿色文化、绿色社会责任和非政府绿色组织建设等角度探讨非正式制度创新问题。最后,对论文的全部内容和相关结论作简要总结。
龚昱瑞[3](2020)在《两山理论指导下夹江县资源型县域经济绿色转型研究》文中提出随着我国经济不断发展,生态环境也开始逐渐恶劣,改革开放以来,西方国家对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关系的思考对我国影响不断加深,让我国开始探索属于自己的中国特色绿色发展道路。而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两山理论”正是给我国面临的环境问题开出的药方。资源型县域经济指以开采加工自然资源为主要经济增长方式的县域,因其对自然资源的严重依赖性和自然资源的不可再生性,随着自然资源的枯竭其经济发展将会面临严重衰退,为了寻求经济可持续发展,资源型县域经济必须要进行绿色改革和产业升级,这与两山理论的内涵不谋而合。本文选择了四川省夹江县这一典型的资源型县域转型案例进行分析,运用了文献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二手数据分析法等方法,通过对夹江县原有问题进行分析,同时比对改革后的状况,总结出夹江县结合两山理论实现资源型县域经济改革的经验,同时找出改革后夹江县存在的问题,并结合两山理论对问题提出可能的解决办法。本文分析夹江县转型方法后,总结出了以下几点转型经验:加强“两山理论”教育,提升全县人员理论水平,建立绿色转型基础;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为绿色转型提供保障;坚持两山理论的科学实践,逐步引导传统行业进行改革;结合县域自然资源禀赋,开发绿色生态产业。
刘文娟[4](2020)在《我国经济新常态下失业问题研究 ——基于马克思失业理论的探析》文中研究说明在马克思看来失业问题并不是从来就有的,失业现象大规模发生的前提条件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物质技术基础的提高和机器大工业的发展。当今世界各国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失业问题,这是一个关乎一国经济发展、社会稳定、人民生活质量的极具挑战性的重大问题。即使我国人口红利优势不如往昔,但我国人口众多,目前仍旧存在劳动力供过于求的矛盾。特别是在我国经济步入新常态,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经济增长方式以及经济发展动力正发生深刻变革的新的历史环境中,我国当前的失业问题在形成和发生机制、内在结构、解决方式等方面都呈现出不同于以往的一些新的特点及矛盾,从而使这一问题显得尤为复杂与突出。解决失业问题关系到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以及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提高,如何破解经济新常态背景下的失业难题,构建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基础的、与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相符合的失业治理机制,已成为理论和实践上亟需解决的课题。本文以探讨解决当前我国经济新常态下的失业问题为出发点和归宿点,对马克思失业理论进行了深入挖掘和系统整理,并在此基础上,以马克思失业理论为指导,对我国经济新常态下的失业问题做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解释,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本文从马克思对于资本主义失业的研究的视角出发,探究了我国经济新常态背景下失业问题的生成机理以及马克思失业理论对解决我国失业问题的重要启示,探讨了经济新常态下解决我国失业问题的主要途径。论文共四部分:第一部分对马克思失业理论产生的理论基础及时代背景做了系统的梳理,将马克思对于资本主义失业的本质、失业产生的机理、失业人口的不同形式、失业人口的作用以及如何解决失业问题等五个方面相关论述归纳为马克思失业理论的基本内容,为解决现实失业问题提供理论支撑。第二部分全方位多层次分析我国经济新常态下失业问题发生的机制,既有我国内部问题也有外部国际环境,既着眼于经济因素也关注政治因素,并阐明各因素间的联系,为文章后续章节做铺垫。第三部分提出马克思失业理论对解决我国经济新常态下失业问题的重要启示,通过分析马克思的逻辑思路,得出必须在发展中解决失业问题,在发展中协调各方力量,为治理失业问题破除障碍。第四部分落实到我国经济新常态背景下的失业实际,提出解决经济新常态下失业问题的主要路径。
唐宇,龙云飞,刘念念[5](2019)在《新常态下资源型城市新经济增长点的选择与培育——以攀枝花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我国经济增长呈现新常态的背景下,资源型城市经济增长也出现了新的特征,如何找到资源型城市新经济增长点,推动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从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两个角度对资源型城市新经济增长点的指标选取原则进行了阐述,尝试构建新的评价指标体系,并以典型的资源型城市——攀枝花市为例进行实证分析,使用熵值法对指标体系做综合值排序处理,找出适合作为新经济增长点的行业,并有针对性地提出培育措施。
李静[6](2018)在《重庆市新经济增长点选择与培育路径研究——以巴南区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党的十九大提出,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培育新增长点、形成新动能。新经济不仅仅提升人们的生活质量,也为国民经济社会的转型发展注入新活力、新能量。基于新经济增长点概念,从供给、需求等方面阐述新经济增长点的选择与培育标准,通过对重庆市巴南区经济社会发展SWOT分析,提出巴南区新经济增长点的重点培育方向。
韩莉,战炤磊[7](2017)在《新常态下培育新经济增长点的动因与模式——以江苏为例》文中研究表明新常态下经济的增速换挡丝毫没有降低新经济增长点对于区域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而新常态自身的特征和趋势也会对新经济增长点的形成产生双向影响。江苏在培育新经济增长点、适应和引领新常态方面,既有优势也面临诸多约束。因此,江苏必须准确把握新常态下培育新经济增长点的产业方向,以自主创新为主线,系统探索新经济增长点的生成模式。
姜江,洪群联[8](2017)在《“十三五”时期我国产业新增长点的甄别与发展策略》文中指出当前,对"十三五"时期产业新增长点的选择及如何培育壮大存在众多争论。按照增速和规模、影响力、符合供需条件变化、国际动态比较优势四项标准,从十余项备选清单中甄别出健康、文化、节能环保与新能源、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和旅游业等六大领域,是"十三五"时期最有可能发展成为新兴支柱产业的新增长点,预计2020年产值规模可达60万亿元80万亿元,占同期GDP比重18%25%。在此基础上,分析"十三五"时期产业新增长点发展面临的共性问题与制约因素,明确加快培育壮大产业新增长点、构筑经济增长新动力的发展愿景与目标,政策规划的重点应为厘清政府和市场边界、坚持市场主体培育产业新增长点,强化产业新增长点供需两端的政策支持,因"业"制宜绘制"产业改革路线图",营造有利于产业新增长点涌现更迭的制度环境。
张付爽[9](2017)在《建筑行业新经济增长点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建筑行业作为我国的支柱产业之一,在我国的经济发展中占据着至关重要的位置,且所占的比重正逐年上升。然而,目前我国的经济发展正处于一个新的转折时期,这个新的转折时期被经济学家们称为“新常态”,是指我国经济发展开始向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以及效益中转变,经济逐渐由粗放化发展向集约型发展转变。这种新常态使我国经济发生了新的变化,引领经济走向了新的轨道,降低了我国经济发展的速度,使得建筑业的经济发展也不乐观。因此,在当前的形势下,找到建筑行业新的经济增长点刻不容缓。新经济增长点理论以及新经济增长点开发理论为寻找新经济增长点指明了方向。新经济增长点理论中提出了新经济增长点的含义、特点以及选择标准,新经济增长点的开发理论提供了新经济增长点的开发流程。它们同时为本文进行建筑行业新经济增长点的寻找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本文结合对相关理论文献资料的查看以及研究,对建筑行业新经济增长点的寻找进行了详细的分析。本文通过对目前中国建筑业发展情况进行调查研究,从建筑业不可或缺的工程服务领域着手进行分析,最终寻找到使我国建筑行业解决目前所遭遇困难的道路就是:进行工程服务的重新组合来创新服务模式,形成建筑业新的经济增长点,从而增强建筑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促进建筑业的健康发展。针对多种工程服务组合模式,本文又提出了相应的评价方法,在理论上与技术上为建筑业寻找最具优势与发展潜力的工程服务组合提供支持与指导。本文第一章为文章的绪论,阐述了文章的研究目的及意义,并结合国内外的文献介绍了针对本课题的研究现状;第二章为理论研究部分,主要介绍与课题相关的基本概念与理论方法,即新经济增长点理论、新经济增长点开发理论以及新经济增长点的评价方法;第三章针对工程服务组合作为建筑业新经济增长点的分析。本章对工程服务组合进行详细的叙述,提出了工程服务组合的构建体系及原则,并对工程服务组合现状进行分析;第四章是基于工程服务组合的新经济增长点评价方法的提出,以便准确有效地找出最有潜力且能够推动建筑业快速发展的工程服务组合。第五章为案例分析;第六章为论文的结论与展望部分。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建筑行业要想继续保持之前高速发展的盛况,就必须找到能够促进其持续健康发展的新经济增长点。本文的研究,旨在帮助建筑业走出目前的困难时期,促进建筑业的健康发展,希望能对建筑行业新经济增长点的寻找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卢常晓[10](2016)在《龙岩市结构调整转型升级中培育新增长点研究》文中指出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对新常态下的增长动力做出了清晰的表述:"经济发展动力正从传统增长点转向新增长点"。新经济增长点是指在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演变过程中,能够带动整个国民经济上一个新台阶的产业或行业。当前龙岩市传统经济增长点动力有所衰退,新增长点支撑经济增长的能力有待增强。本文通过对龙岩经济结构产业贡献进行分析,找出产业结构调整转型升级中培育新增长点存在的问题,提出培育新经济增长点的建议。
二、环保产业成为新经济增长点(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环保产业成为新经济增长点(论文提纲范文)
(1)在新发展格局中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论文提纲范文)
经济发展格局与新经济增长点的决定因素 |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格局及经济增长点的变化 |
在新发展格局中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
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的配套措施 |
(2)中国绿色产业发展的路径选择与制度创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导论 |
1.1 研究的背景及选题意义 |
1.1.1 研究的背景及问题提出 |
1.1.2 选题的意义 |
1.2 相关基本概念界定 |
1.2.1 绿色经济的历史演变及其概念界定 |
1.2.2 绿色产业的内涵界定 |
1.2.3 绿色产业的特征 |
1.2.4 绿色经济、产业绿色化及绿色产业的关系 |
1.3 本文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1.3.1 本文的研究思路和基本框架 |
1.3.2 本文的研究方法 |
1.4 本文的创新之处与不足之处 |
1.4.1 可能的创新 |
1.4.2 本文的不足之处 |
第2章 绿色产业发展路径的相关理论与文献综述 |
2.1 绿色产业发展路径的相关理论 |
2.1.1 生态经济学理论 |
2.1.2 可持续发展理论 |
2.1.3 循环经济理论 |
2.1.4 产业结构升级理论 |
2.1.5 产业创新理论 |
2.1.6 市场失灵与政府干预理论 |
2.1.7 新制度经济学理论 |
2.2 关于绿色产业发展路径的文献综述 |
2.2.1 绿色产业发展路径的历史趋势研究 |
2.2.2 发展绿色产业与传统产业相互关系的研究 |
2.2.3 绿色产业发展路径的相关评价研究 |
2.2.4 绿色产业发展路径与区域经济的相关研究 |
2.2.5 绿色产业发展与制度创新相关性的研究 |
第3章 传统产业发展路径的局限性及绿色产业发展动因与现状 |
3.1 开放条件下我国传统产业发展路径的局限性 |
3.1.1 传统产业发展依赖的主要经济学理论 |
3.1.2 我国传统产业发展的主要路径及其依赖性 |
3.1.3 开放条件下我国传统产业发展路径的局限性 |
3.2 中国发展绿色产业的动因 |
3.2.1 环境和资源约束迫使发展绿色产业 |
3.2.2 生产要素供给充分为绿色产业发展提供了支持 |
3.2.3 人类文明发展和绿色消费需求促进了绿色产业发展 |
3.2.4 国家竞争力提升需要发展绿色产业 |
3.3 中国绿色产业的发展现状 |
3.3.1 中国相关绿色产业发展的现状 |
3.3.2 中国相关绿色产业发展的经济与社会效益 |
第4章 中国绿色产业发展路径的历史演变与制度体系现状 |
4.1 中国绿色产业发展路径的历史演变 |
4.1.1 市场经济与绿色产业发展:一个产业组织的视角 |
4.1.2 中国绿色产业发展路径的历史演变及其特征 |
4.2 中国发展绿色产业的制度体系现状 |
4.2.1 中国发展绿色产业制度体系现状 |
4.2.2 当前发展绿色产业制度体系的思考与展望 |
第5章 国外绿色产业发展的经验及其路径选择启示 |
5.1 美国绿色产业的发展经验 |
5.1.1 美国绿色产业的发展背景与现状 |
5.1.2 美国绿色产业发展的目标和经验 |
5.2 法国绿色产业的发展经验 |
5.2.1 法国绿色产业的发展背景与现状 |
5.2.2 法国绿色产业发展的目标和经验 |
5.3 日本绿色产业的发展经验 |
5.3.1 日本绿色产业的发展背景与现状 |
5.3.2 日本绿色产业发展的目标和经验 |
5.4 发达国家发展经验对我国绿色产业路径选择的启示 |
第6章 中国绿色产业发展路径的案例比较研究 |
6.1 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稳步发展的案例分析 |
6.1.1 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国内外背景 |
6.1.2 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现状和成效 |
6.1.3 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稳步发展的路径优势分析 |
6.2 我国光伏产业曲折发展的案例分析 |
6.2.1 发展光伏产业的国内外背景 |
6.2.2 我国光伏产业发展的历史回顾和现状分析 |
6.2.3 我国光伏产业曲折发展历程的路径劣势分析 |
6.3 案例比较与启示 |
第7章 中国绿色产业生产效率、影响因素与路径选择研究 |
7.1 我国绿色产业全要素生产率实证研究 |
7.1.1 模型选取、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数据来源 |
7.1.2 实证结果分析 |
7.2 绿色产业生产效率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
7.2.1 理论假设 |
7.2.2 模型设定及变量选择 |
7.2.3 数据来源及统计分析 |
7.2.4 假设检验 |
7.2.5 实证结果与分析 |
7.3 中国绿色产业发展路径选择的理论分析 |
7.3.1 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是绿色产业发展的有效路径 |
7.3.2 科技创新是绿色产业发展根本路径 |
7.3.3 国有资本是引领绿色产业发展的现实路径 |
第8章 中国绿色产业发展路径的实践障碍及其制度分析 |
8.1 中国绿色产业发展路径的实践障碍 |
8.1.1 利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促进绿色产业发展的路径障碍 |
8.1.2 推进科技创新加快绿色产业发展的路径障碍 |
8.1.3 国有资本引领绿色产业发展的路径障碍 |
8.2 当前绿色产业发展路径实践障碍的制度分析 |
8.2.1 现有制度安排存在的主要问题 |
8.2.2 优化绿色产业发展路径的制度创新必要性 |
第9章 促进中国绿色产业发展路径优化的制度创新 |
9.1 促进中国绿色产业发展路径优化的产权制度创新 |
9.1.1 绿色产业产权界定的制度创新 |
9.1.2 绿色技术产权保护的制度创新 |
9.1.3 绿色产业产权交易的制度创新 |
9.2 促进中国绿色产业发展路径优化的激励机制创新 |
9.2.1 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路径优化的激励机制创新 |
9.2.2 促进绿色产业发展路径优化的投融资激励机制创新 |
9.2.3 促进绿色产业发展路径优化的绿色税收制度创新 |
9.3 促进中国绿色产业发展路径优化的非正式制度创新 |
9.3.1 绿色文化与绿色产业发展路径优化 |
9.3.2 企业绿色社会责任与绿色产业发展路径优化 |
9.3.3 非政府绿色组织与绿色产业发展路径优化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3)两山理论指导下夹江县资源型县域经济绿色转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情况概述 |
1.2.1 国外研究综述 |
1.2.2 国内研究述评 |
1.2.3 国内外研究评述 |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2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2.1 资源型县域经济 |
2.1.1 发展型资源型县域经济 |
2.1.2 成熟型资源型县域经济 |
2.1.3 衰退型资源型县域经济 |
2.2 绿色转型 |
2.2.1 绿色转型的背景 |
2.2.2 绿色转型的方式 |
2.2.3 绿色转型的效果 |
2.3 两山理论 |
2.3.1 两山理论出现的时代背景 |
2.3.2 两山理论的内涵 |
3 夹江县绿色转型的背景和压力分析 |
3.1 夹江县基本情况介绍 |
3.2 夹江县绿色转型的背景 |
3.2.1 陶瓷企业调查 |
3.2.2 环境污染调查 |
3.2.3 社会结构调查 |
3.2.4 群众绿色发展调查问卷 |
3.3 夹江县绿色转型面临的压力分析 |
3.3.1 传统产业依赖的压力 |
3.3.2 环境保护的压力 |
3.3.3 群众支持度的压力 |
3.4 本章小结 |
4 两山理论指导下夹江县绿色转型的方法与成效 |
4.1 两山理论指导下夹江县绿色转型的方法 |
4.1.1 “退城入园”与“煤改气”促进产业升级 |
4.1.2 找准县域资源禀赋,绿色产业成为生力军 |
4.1.3 加强两山理论宣传教育,培养绿色发展意识 |
4.1.4 增加基础设施建设,提升百姓幸福感 |
4.1.5 创建卫生县城 |
4.2 夹江县产业转型的成效 |
4.2.1 传统产业换发新的活力 |
4.2.2 茶、纸、旅游产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
4.2.3 居民生活环境得到巨大改善 |
4.2.4 群众满意度得到提升 |
4.3 本章小结 |
5 夹江县产业转型后留存的问题与成因分析及对策研究 |
5.1 产业转型后,夹江县凸显的问题 |
5.1.1 缺乏相关专业人才 |
5.1.2 后续监督保障工作缺位 |
5.1.3 县域经济工业依存度依然较高 |
5.2 问题成因分析 |
5.2.1 人才培养和引进工作与绿色转型工作速度不匹配 |
5.2.2 环保意识开始淡薄,宣传工作停顿 |
5.2.3 绿色转型时间较短,需要进一步提升绿色经济占有率 |
5.3 对策研究 |
5.3.1 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建立人才长期培养机制 |
5.3.2 坚持环保督察工作,完善地方法规政策 |
5.3.3 加大对现有绿色产业的扶持,寻找高附加值产业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1.1 加强“两山理论”教育,提升全县人员理论水平,建立绿色转型基础 |
6.1.2 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为绿色转型提供保障 |
6.1.3 坚持两山理论的科学实践,逐步引导传统行业进行改革 |
6.1.4 结合县域自然资源禀赋,开发绿色生态产业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夹江县绿色发展调查问卷 |
导师简介 |
个人简介 |
致谢 |
(4)我国经济新常态下失业问题研究 ——基于马克思失业理论的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由 |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
三、文献综述 |
(一)国内研究现状述评 |
(二)国外研究述评 |
四、研究方法与思路 |
(一)研究方法 |
(二)研究思路 |
五、研究的重点、难点和创新点 |
(一)重点 |
(二)难点 |
(三)创新点 |
第一章 马克思失业理论概述 |
一、马克思失业理论产生的时代背景及思想理论来源 |
(一)马克思失业理论产生的时代背景 |
(二)马克思失业理论的思想理论来源 |
二、马克思失业理论的基本内容 |
(一)资本主义失业的本质及根源 |
(二)资本主义失业的原因 |
(三)失业人口的存在形式 |
(四)失业人口的双重效用 |
(五)关于失业消亡的设想 |
第二章 经济新常态下我国失业问题的发生机制 |
一、我国经济新常态的涵义及基本特征 |
(一)经济新常态的涵义 |
(二)经济新常态的特征 |
二、经济新常态下我国失业问题发生的内部因素 |
(一)技术进步、产业结构调整 |
(二)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 |
(三)失业救助难度较大 |
(四)劳动力供给结构与需求结构的矛盾 |
(五)教育、培训体制机制与人力资源有效开发的矛盾 |
三、经济新常态下我国失业问题发生的外部因素 |
(一)阶段性发生的国际经济危机 |
(二)发达国家有意设置的贸易壁垒 |
(三)世界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对我国传统产业的冲击 |
(四)复杂多变的国际政治环境 |
第三章 马克思失业理论对解决我国经济新常态下失业问题的重要意义 |
一、马克思失业理论的方法论意义 |
(一)遵循经济发展规律是解决失业问题的根本导向 |
(二)必须充分尊重市场对劳动力的调控配置 |
(三)有效履行政府职能,提升就业质量 |
(四)保障劳动者权益,构建和谐的劳动关系 |
二、马克思失业理论对解决我国失业问题的重要启示 |
(一)统筹社会经济发展和促进就业的关系 |
(二)完善劳动力市场治理结构 |
(三)崇尚劳动,树立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观 |
(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
(五)积极应对经济全球化的挑战 |
第四章 经济新常态下解决我国失业问题的路径 |
一、推进就业优先政策,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 |
(一)提供促进就业的金融政策支持 |
(二)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
(三)发展农村经济,实现就地就业 |
二、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化解结构性就业矛盾 |
(一)坚持教育在社会发展的优先地位 |
(二)开展职业教育转变就业思维 |
(三)教育资源分配合理化 |
三、完善公共就业服务,拓宽就业创业的渠道 |
(一)畅通人才市场就业信息发布渠道 |
(二)鼓励劳动者创业 |
四、破除体制机制障碍,营造公平就业的环境 |
(一)建立城乡统一平等就业的劳动力市场 |
(二)建立劳动者工资的浮动机制 |
五、健全协商协调机制,构建和谐的劳动关系 |
(一)坚持党和政府对劳动关系的协调 |
(二)以建立企业劳动冲突管理系统为着手点 |
(二)强化工会组织在协调劳动关系的重要作用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5)新常态下资源型城市新经济增长点的选择与培育——以攀枝花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
二、新经济增长点的理论基础 |
1、新经济增长点的含义 |
2、新经济增长点的选择标准 |
3、新经济增长点评价指标体系———以攀枝花市为例 |
三、新经济增长点测算分析 |
1、区位熵测算方法 |
2、测算结果及定性分析 |
四、政策建议 |
1、加快转变发展方式, 促进产业转型升级 |
2、着重培育康养产业发展 |
3、着力做精特色农业, 推动现代化农业发展 |
4、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提升区位优势 |
5、大力发展绿色环保产业 |
(6)重庆市新经济增长点选择与培育路径研究——以巴南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新经济增长点概念 |
二、新经济增长点选择与培育标准 |
(一) 新经济增长点的影响因素 |
(二) 新经济增长点的选择与培育标准 |
1. 需求标准。 |
2. 供给标准。 |
3. 技术标准。 |
4. 综合效益标准。 |
三、巴南区经济社会发展SWOT分析 |
(一) 优势与劣势 (SW) |
(二) 机会与威胁 (OT) |
四、巴南区新经济增长点的重点培育方向 |
(一) 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 |
(二) 生态环保领域 |
(三) 现代服务领域 |
(7)新常态下培育新经济增长点的动因与模式——以江苏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经济增长点的理论演化与内涵界定 |
二、新常态对新经济增长点的双向影响 |
(一) 新常态对新经济增长点的积极影响 |
(二) 新常态对新经济增长点的消极影响 |
三、新常态下江苏培育经济新增长点的制约因素与优势条件 |
(一) 开放型经济的持续低迷和制造业的低端锁定弱化了新经济增长点的需求空间和产业基础 |
(二) 良好的宏观经济态势为培育新经济增长点创造了宽松的氛围 |
(三) 发达的产业体系为培育新经济增长点提供了坚实支撑 |
(四) 丰富的创新资源和领先的创新能力为培育新经济增长点提供了动力保障 |
四、新常态下江苏培育新经济增长点的产业方向 |
(一) 文化产业 |
(二) 知识产权密集型产业 |
(三) 老龄产业和健康产业 |
五、新常态下新经济增长点的培育模式:自主创新导向 |
(8)“十三五”时期我国产业新增长点的甄别与发展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一、文献综述 |
二、“十三五”时期我国产业新增长点的甄别 |
(一) 甄别标准 |
(二) 甄别流程 |
(三) 备选产业清单 |
(四) 备选清单甄别 |
(五) 甄别结果 |
三、“十三五”时期发展壮大产业新增长点面临的挑战与制约 |
(一) 面临严峻的宏观经济形势和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 |
(二) 技术、人才、资金等要素支撑不足 |
(三) 需求潜力有待进一步释放 |
(四) 行业监管及相关法律法规建设滞后 |
四、“十三五”时期培育壮大产业新增长点的思路与对策 |
(一) 重点突破、目标明确, 以新思路新模式发展壮大产业新增长点 |
(二) 直面问题、对症下药, 强化支撑产业新增长点的政策扶持体系 |
(三) 以“需”促“产”、完善监管, 使高品质、多元化的需求和健康有序的市场成为拉动新增长点的不竭动力 |
(四) 改革创新、制度保障, 营造有利于新增长点持续涌现更迭的产业生态环境 |
(9)建筑行业新经济增长点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3.1 国外研究综述 |
1.3.2 国内研究综述 |
1.4 创新点和研究方法 |
1.4.1 创新点 |
1.4.2 研究方法 |
1.5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1.5.1 研究内容 |
1.5.2 技术路线 |
第2章 基础概念及理论 |
2.1 新经济增长点理论 |
2.1.1 新经济增长点含义 |
2.1.2 新经济增长点的特点 |
2.1.3 新经济增长点的选择标准 |
2.2 新经济增长点开发理论 |
2.2.1 准备阶段 |
2.2.2 选择阶段 |
2.2.3 评价阶段 |
2.3 新经济增长点评价方法概述 |
2.3.1 测度阈值评价 |
2.3.2 影响因素评价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建筑行业新经济增长点的分析 |
3.1 建筑业发展现状及原因分析 |
3.1.1 建筑业发展现状 |
3.1.2 建筑业困境的原因分析 |
3.2 工程服务组合概述 |
3.2.1 工程服务内涵 |
3.2.2 工程服务组合内涵 |
3.2.3 工程服务组合效用分析 |
3.3 工程服务组合的构建体系 |
3.3.1 产品需求 |
3.3.2 业务活动的分布区域 |
3.3.3 工程服务的业务范围 |
3.4 工程服务组合的原则及现状分析 |
3.4.1 工程服务组合的原则 |
3.4.2 工程服务组合现状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基于工程服务组合的新经济增长点评价方法 |
4.1 新经济增长点评价的目的及原则 |
4.1.1 新经济增长点评价的目的 |
4.1.2 新经济增长点评价的原则 |
4.2 新经济增长点评价指标构建 |
4.3 新经济增长点测度阈值评价 |
4.3.1 测度阈值的含义与作用 |
4.3.2 确定测度阈值的原则 |
4.3.3 测度阈值公式 |
4.4 新经济增长点影响因素评价 |
4.4.1 市场需求因素 |
4.4.2 技术创新因素 |
4.4.3 资源禀赋因素 |
4.4.4 政策环境因素 |
4.4.5 四类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构模型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武汉市建筑行业新经济增长点的研究 |
5.1 武汉市建筑业发展现状 |
5.2 武汉市工程服务组合现状分析 |
5.3 基于工程服务组合的新经济增长点评价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与学位论文相关的科研成果 |
附录 A |
调查问卷 |
(10)龙岩市结构调整转型升级中培育新增长点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结构调整中新经济增长点发展特征 |
1. 产业结构日益优化,服务业发展步伐加快。 |
2. 工业结构调轻调优,新兴制造业发展较快。 |
3. 现代服务业发展势头良好,新兴业态加快形成。 |
4. 战略新兴产业初露锋芒,多数行业快速增长。 |
二、新经济增长点培育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
1. 传统经济增长点动力衰减,新增长点支撑经济增长能力有待增强。 |
2. 新经济增长点产业选择有待进一步集聚。 |
三、结构调整转型升级中新经济增长点的选择 |
1. 具有良好市场前景和保持稳定增长的新兴产业是新经济增长点培育方向。 |
2. 以现代物流、金融保险为代表新兴服务业加快发展,正在逐步成为龙岩经济的新增长点。 |
3. 部分传统产业在改造升级中仍有可能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
四、培育新经济增长点的建议 |
1. 提升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提高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 |
2. 注重新兴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促进产业发展提质增效。 |
3. 注重跟踪和扶持新产业新业态发展,提前布局新经济增长点。 |
四、环保产业成为新经济增长点(论文参考文献)
- [1]在新发展格局中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J]. 任保平. 人民论坛·学术前沿, 2021(06)
- [2]中国绿色产业发展的路径选择与制度创新研究[D]. 张芳. 吉林大学, 2020(03)
- [3]两山理论指导下夹江县资源型县域经济绿色转型研究[D]. 龚昱瑞. 北京林业大学, 2020(02)
- [4]我国经济新常态下失业问题研究 ——基于马克思失业理论的探析[D]. 刘文娟. 西北师范大学, 2020(01)
- [5]新常态下资源型城市新经济增长点的选择与培育——以攀枝花为例[J]. 唐宇,龙云飞,刘念念. 当代经济, 2019(01)
- [6]重庆市新经济增长点选择与培育路径研究——以巴南区为例[J]. 李静. 商业经济, 2018(04)
- [7]新常态下培育新经济增长点的动因与模式——以江苏为例[J]. 韩莉,战炤磊. 金陵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04)
- [8]“十三五”时期我国产业新增长点的甄别与发展策略[J]. 姜江,洪群联. 经济纵横, 2017(08)
- [9]建筑行业新经济增长点的研究[D]. 张付爽. 武汉理工大学, 2017(02)
- [10]龙岩市结构调整转型升级中培育新增长点研究[J]. 卢常晓. 全国商情, 2016(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