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音乐美学的矛盾原则:音乐与非音乐

中国音乐美学的矛盾原则:音乐与非音乐

一、中国音乐美学的背反原则:乐与非乐(论文文献综述)

王晓露[1](2018)在《刍议文人古琴音乐美学思想》文中研究指明在中国繁茂众多的文化体系里,古琴属其中一支,古琴音乐文化的美学思想受道家影响颇深,隐士多数信奉庄子自然无为的思想,追求恬淡、清虚、高寡的生活,强调修身养性,力图摆脱世俗生活的庸俗和繁琐,这无疑将古琴与隐逸走到了一起。本文中笔者通过中国圣贤的圣学来浅析古琴的音乐美学思想。

刘元平[2](2016)在《音乐美育与创新人才的培养》文中研究表明音乐作为美育对于创新人才的人格、思维、素质的培养发挥着重要而不可替代的作用。人类的科学创造是"量智"与"性智"、科学思维与艺术思维聚合联动的结果。以想象为特性的感性活动是音乐思维的特殊本领,为创新人才的培养开启了悠游自在、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的幻象世界,使科学创造成为可能。教师的角色是音乐审美感知与情感体验、心运构建与联感想象的引导者;教师的职责是帮助和引导学生建构属于自我独立的音乐感知体系,使教学成为学生审美体验、美德互动、思维超越的活动过程。

王学佳[3](2012)在《先秦音乐美学思想“和”的四个维度》文中认为本文系统总结了先秦时期音乐美学思想的四个维度:音与声“和”、音与心“和”、乐与德“和”、乐与天“和”,四者也概括了先秦乃至整个中国古代音乐美学史上的全部音乐审美形态。可见,在中国音乐史上,音乐形态的特征一言以蔽之,曰“和”。音与声“和”面向音乐本体,是音乐之为音乐的艺术性所在,是其他三种音乐审美观的基础。音与心“和”指“美音”与人的自然性情的和谐,其音乐载体表现为以“郑声”、《诗经·风》为代表的民间音乐。乐与“德”和指儒家礼乐和合人伦政治,这一维度在中国先秦乃至整个古代音乐审美历史中占据统治地位。乐与天“和”指以“乐”和合天地,即音乐美学思想上的“天人合一”,我国古代农业社会人对自然的依赖和顺从反映到音乐美学领域,表现为“天乐”成为儒道两家共同追求的音乐审美最高境界,但二者真义大不相同:儒家礼乐以心性论和“气论”为哲学基础,以人性之善为媒介,联合天、人,而擅长表情达意的音乐就是表现这样联合的最佳载体,另外万物的“生气”和人之“血气”同源,都是宇宙“气”的表现,而古人认为音乐来源于风、气,与音乐关系极为密切,所以音乐自然受到特别的重视,但是这种“平和”审美观主要表达的是阶级统治下的人伦道德情感,没有看到人的性情丰富多样,忽视了人的自然情感需要,这种审美观为秦以后的统治阶级所利用,对以“郑声”为代表的民间音乐以无情地打击;道家“自然”之乐法天地之自然,弥补了儒家忽视自然性情之美的不足,却又“避于天而不知人”,没有看到音乐的社会性。最后,本文立足于音乐艺术本体,对先秦乃至中国音乐史上四种音乐审美观进行逐一梳理和评价。

杨和平[4](2011)在《感性的体验 理性的表达——新中国音乐美学研究60年》文中认为本文取新中国音乐美学学科构建的研究视域,总结和肯定60年来音乐美学学科所取得的理论成就,反思和检讨60年来音乐美学学科所存在的问题,探求和开拓60年来音乐美学学科发展的新空间,描绘和科学构建中国音乐美学学科体系的宏伟蓝图,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

薛婷[5](2011)在《王阳明“心学”音乐哲学思想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王阳明“心学”哲学思想作为宋明儒学中的重要流派,过去一向被认为是伪儒学,因此,在中国哲学史、思想史上一直视其为儒教异端。然而,王阳明“心学”哲学思想影响了整个亚洲、如日本、韩国的近代思想史,甚至成为日本明治维新时期的思想主流。经整理发现,王阳明“心学”哲学思想,在中国的近代思想意识形态领域同样具有深远影响,在“心学”思潮下的明清历史文化,颇具人文气息和启蒙意义。王阳明“心学”哲学思想广泛传播,廓清了历史迷雾,证明了其“心学”哲学思想并非是伪儒学,学界认为它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和重新探讨的必要,应该为其正名。虽然,学术界曾对王阳明“心学”哲学思想中的“道器”、“心物”等有一些论述,但未能覆盖其哲学思想的全部,例如,王阳明“心学”音乐哲学思想至今鲜有人研究,而其中丰富的音乐哲学思想史值得我们关注和发掘的,这就为本文留下一个新的研究空间,本文力争对这个问题进行深入探讨。

姚锋[6](2009)在《《声无哀乐论》产生的社会、人文背景探析》文中提出在对嵇康的《声无哀乐论》这一文本的持续千年的解读过程中,众多学者对其进行了颇具深度的耕耘,产生了一些丰硕的学术成果,但同时也留下了诸多疑点和误读。要想真正把握《声无哀乐论》的思想内涵及其精神实质,最基本和正确的方法就是"知人论事",即把对《声无哀乐论》的解读放在其产生时的社会、人文大背景下进行全方位的观照并从嵇康本人的生存状态、个性性格及其论文写作的基本逻辑等方面进行深度挖掘。

王文卓[7](2007)在《论儒道两家音乐美学思想之间的融合互补》文中研究指明儒道两家的音乐美学思想有截然对立的一面,但也有理论上的相通性,这是两家音乐美学思想能相互融合的理论基础。从理论渊源分析,儒道两家的音乐美学思想有着共同的理论基础——“和”。并以此为基础,形成了两家共同的音乐审美理想。儒道两家都提出了各自的音乐审美标准,儒家可以归结为“中和”,道家可以归结为“虚淡”。从音乐审美心理状态来说,“中和”的音乐效果和“虚淡”的音乐效果在审美意境上具有相通之处,这就为两家音乐美学思想在审美实践性层面上实现了渗透融合。儒家重视音乐的功能性,不仅强调音乐对于人格、人性的培养作用,而且还认为音乐有着治世安邦的巨大功能。然而道家却不同,道家主要给音乐以审美层面的解释。从人类音乐审美实践来讲,音乐艺术不仅要传达某种社会思想,同时也必须得给人以美的享受。“功能论”和“审美论”的统一是两家音乐美学思想的互补性所在。儒道音乐美学思想的融合互补是一个逐步深入和完善的历史发展过程。在这个过程当中,尤以周敦颐提出的“淡和”音乐美学命题最为重要。这是两家音乐美学思想充分渗透融合的标志性命题。以“淡和”音乐美学命题的萌芽、产生、发展为内在逻辑,可以把儒道音乐美学思想的融合互补大致分为初期阶段、展开阶段和大成阶段。

赵忠海[8](2007)在《试论墨子“非乐”的宗教文艺观》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通过分析墨子的学术思想渊源,认为“天志”、“明鬼”、“非命”、“兼爱”思想标志着墨学异于儒学的“宗教转向”,连同墨家的宗教生活实践,一起构成其鲜明的宗教特色。“非乐”论本质上是一种宗教文艺思想。它的提出,不能仅看其表面提出的理由,还应当看到其基于“非命”的宗教思想的原因,并且它主要以儒家的“礼乐”文化为针对对象。通过简要分析“乐”与“礼”在历史上的关系转变,作者试图证明“非乐”是对儒家文艺思想的一大反动。“非乐”的宗教文艺观最终脱离其宗教思想的内容,变成一种独立的形式。作为“非乐”宗教文艺观的另态发展,墨子在“文”与“质”关系上持“重质轻文”论,法家和道家也受到其影响。然而,由于其产生的特殊宗教思想背景,“非乐”在脱离其宗教内容后自然会走向消亡。

李法桢[9](2007)在《理想与现实之间究竟有多远 ——嵇康音乐思想的自相矛盾现象探析》文中研究表明嵇康的《声无哀乐论》是中国古代音乐美学史上的重要篇章,同时也是其中的难点。本文是对嵇康音乐思想某一个侧面的专门研究,文中通过对嵇康着作及见存史料的比对分析,指出了嵇康音乐思想中独特的自相矛盾现象,并对其形成原因进行了初步探讨。导论部分,是对嵇康音乐思想研究现状的一个简单综述,指出嵇康研究目前所面临的困境,意在说明寻找新突破口之必要。本文正文共分三部分:第一章论述嵇康音乐思想矛盾的呈现,为全文的重点,主要说明嵇康的音乐思想是否存在矛盾及矛盾是什么。本文认为嵇康音乐思想存在有矛盾之处,并且这种矛盾与他哲学本体论的矛盾是密切相关的。文章首先对嵇康的本体论哲学进行了分析,指出他在“越名教”与“任自然”两端均不彻底,他反对现实的名教,在纠正谬误的同时却走向了新的谬误;文中具体分析了嵇康乐论中“声”的释义,指明其主旨是在讨论“音乐”有无哀乐;文章还指出了嵇康在论证过程中的偷换概念、类比不当现象,认为这正与他本体论中完全否定一方而肯定另一方有关;最后本文以嵇康与山涛的关系为个案,以图说明他内心的矛盾其实是贯穿于其一生的言与行当中的。第二章是对矛盾形成原因的分析。本文认为嵇康音乐思想矛盾的根源在于他至大、至纯的“理想国”与现实世界的严重脱节,他追求理论上的纯粹与人格上的唯美,这使他必然偏执于一端;文中对魏晋名士之辨的历史发展及现实情形进行了分析,认为《声无哀乐论》对“哀乐”的全盘否定,有玄学中纯粹为辩而辩的因素存在;本文对人们关于音乐美的本质的追问史进行了回顾,指出嵇康论“哀乐”的直接原因乃是名教乐论中“乐与政通”以及“以悲为美”的过度泛滥;本文还对嵇康的性格进行了简单的分析,认为他偏激、不冷静的个性也是矛盾存在的一个原因。第三章是关于嵇康的评价,认为尽管嵇康的音乐思想存在着明显的矛盾之处,但无损于他的理论创见及人格魅力。

周维山,谭好哲[10](2007)在《儒家美学思想研究在21世纪的新进展》文中指出进入21世纪以来,儒家美学思想研究突出了两种研究趋向,一是经典范畴和命题的清理与转换,比如,“兴”、“乐”以及美与善的关系等。研究者不但对其基本内涵作出解释,还多从新的角度、新的理论出发阐释其现代内涵,在传统范畴和命题与现代美学之间实现理论的对话与衔接,使其在内涵上完成现代转换;二是新的研究领域的开拓,比如,儒家美育思想研究、儒家生态智慧研究等。这种研究趋向多表现为从现代美学问题的角度充分挖掘传统儒家美学思想资源,试图把传统儒家美学资源直接整合于现代美学思想的建构之中,从而实现传统儒家美学思想的现代转换。

二、中国音乐美学的背反原则:乐与非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国音乐美学的背反原则:乐与非乐(论文提纲范文)

(2)音乐美育与创新人才的培养(论文提纲范文)

(一)音乐感知中的两面思维
(二)科学创造中的联动思维
    四、学校音乐教育的反思

(3)先秦音乐美学思想“和”的四个维度(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一、 选题的缘起
    二、 国内研究现状
    三、 论文的语境
第二章 音与声“和”——立足于音乐去探“和”
    一、 字源学角度
    二、 律制角度
    三、 五声音阶角度
    四、 音域角度
        (一) 乐器过重
        (二) 大小相逾
第三章 音与心“和”——立足于人心去探“和”
    一、 散落各国的民间音乐——以“郑声”为代表
    二、 编入古籍的民间音乐——以《诗经·风》为代表
第四章 乐与德“和”——立足于伦理政治去探“和”
    一、 节乐以节“情”
    二、 节乐、节“情”以和“德”
    三、 乐与政通
        (一) 以乐治国
        (二) 审乐知政
        (三) 唯先王能为和乐
        (四) 乐与德“和”的巨大影响
第五章 乐与天“和”——立足于天地去探“和”
    一、 以礼乐配天地——儒家音乐美学思想的乐与天“和”
        (一) 人性论指向乐与天“和”
        (二) 乐与政通指向乐与天“和”
        (三) “气”论指向乐与天“和”
    二、 乐法自然——道家音乐美学思想的乐与天“和”
        (一) 乐源于道
        (二) 五音、十二律效法自然
        (三) 音乐源于自然事物
第六章 总结与思考
    一、 总结
    二、 思考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4)感性的体验 理性的表达——新中国音乐美学研究60年(论文提纲范文)

一、承续中构建——音乐美学学科发展的新视域
二、瓦砾中崛起——音乐美学学科发展的新维度
三、融合中互补——音乐美学学科发展的新论域
四、繁荣中开拓——音乐美学学科发展的新视界
五、反思中检讨——音乐美学学科发展的新路径
结 语

(5)王阳明“心学”音乐哲学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绪论
    (一) 选题意义
    (二) 研究现状
    (三) 研究方法
        1. 文献学方法
        2. 思想史方法
        3. 美学方法
    (四) 主要创新点
        1. 选题具有创新性
        2. 文献解读具有创新性
        3. 立意具有创新性
一、王阳明其人与"心学"哲学
    (一) 王阳明其人
    (二) "心学"学术路径
        1. 哲学之思
        2. 龙场悟道
        3. 事功教法
        4. 天泉正道
二、"心学"理论范畴
    (一) "心即理"论
        1. "心"的范畴释义
        2. "心即理"说的内涵
        3. "心即理"的诠释
    (二) "知行合一"论
        1. "知"、"行"范畴
        2. "知行合一"的内涵
        3. "知行合一"的诠释
    (三) "致良知"论
        1. "良知"范畴
        2. "致良知"工夫论
三、"心学"音乐哲学思想的理论内涵
    (一) "乐本于心"说
        1. "乐"之源流
        2. "乐本于心"之辨
    (二) "乐致中和"说
        1. "乐以中和为本"
        2. "乐致中和"的诠释
    (三) "重古乐"和"复真己"说
        1. "重古乐"说
        2. "复真己"说
    (四) 治心为上的音乐教育论
        1. "诱之歌诗"、"导之习礼"、"讽之读书"
        2. 动静合一、感发志意、宽虚自得
四、"心学"音乐哲学思想的意义和现实价值
    (一) "心学"音乐哲学思想的理论意义
        1. 对儒学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2. 对禅、道思想的吸纳和融合
    (二) "心学"音乐哲学思想的后世影响
        1. 对泰州学派审美观念的启发
        2. "心学"音乐哲学思想与唯情思潮
    (三) "心学"音乐哲学思想的现实价值
        1. 乐政相通、其美在"和"
        2. 现代音乐审美价值取向
结语
参考文献要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6)《声无哀乐论》产生的社会、人文背景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声论》产生的政治、文化背景
二、《声论》产生的思想源流与当时音乐思潮背景之比较
三、《声论》的音乐功能观与当时流行的音乐思想背景之比较

(7)论儒道两家音乐美学思想之间的融合互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1.1 研究现状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3 本文的框架结构及创新点
第1章 儒道两家音乐美学思想共同的理论基础及其在理论上的相通性
    1.1 "和"——儒道两家音乐美学思想共同的理论基础
        1.1.1 "和"的音乐美学思想的产生及其基本内涵
        1.1.2 儒道两家对"和"的音乐美学思想的理论发展
    1.2 "中和"、"虚淡"——儒道两家在音乐审美意境上的相通性
        1.3.1 儒家"中和"的音乐审美范畴
        1.3.2 道家"虚淡"的音乐审美范畴
        1.3.3 "中和"、"虚淡"在音乐审美实践中的统一
第2章 儒道音乐美学思想在音乐审美实践中的互补性
    2.1 儒家音乐美学思想的功能论——"乐与政通"
    2.2 道家音乐美学思想的审美论——"听之以气"
    2.3 功能论和审美论的统一
第3章 儒道音乐美学思想融合互补的历史分期
    3.1 儒道音乐美学思想融合互补历史分期的理论探讨
    3.2 儒道音乐美学思想融合互补的初期阶段(先秦至两汉)
        3.2.1 《吕氏春秋》中儒道音乐美学思想的融合互补
        3.2.2 《淮南子》中儒道音乐美学思想的融合互补
    3.3 儒道音乐美学思想融合互补的展开阶段(魏晋)
        3.3.1 阮籍的《乐论》
        3.3.2 嵇康的《琴赋》和《声无哀乐论》
    3.4 儒道音乐美学思想融合互补的大成阶段(宋至清)
        3.4.1 释"淡和"
        3.4.2 徐上瀛的《豀山琴况》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8)试论墨子“非乐”的宗教文艺观(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Abstract
一、引言
二、墨家学派的学术思想渊源
三、墨子的宗教转向
    (一) "宗教"一词诠义
    (二) 墨子的宗教思想
        1、人格神的"天"
        2、明鬼神之实有
        3、非命之实蕴
        4、大悲悯的兼爱
        5、宗教实践活动
四、以"非乐"为核心的宗教文艺观
    1、"乐"之探源
    2、"乐"与"礼"
        (1) 《周礼》中的"乐"与"礼"
        (2) 《仪礼》之中的"乐""礼"之变化
        (3) 《礼记·乐记》中的音乐理论与"乐"的转变
    3、"非乐"论是对儒家思想的一种反动
        (1) 墨子批评"繁饰礼乐"的儒家
        (2) 墨子"非乐"的表层理由
        (3) "非乐"仪式与"非命"内蕴
        (4) "非乐"背后的"礼乐文化"靶子
    4、"非乐论"的影响及其命运
        (1) 墨子的"重质轻文"论
        (2) "非乐"论对其它诸子的影响
        (3)、"非乐"论的历史命运
五、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9)理想与现实之间究竟有多远 ——嵇康音乐思想的自相矛盾现象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第一章、多迈一步是悬崖——嵇康音乐思想的矛盾呈现
    第一节、嵇康的本体论哲学
    第二节、嵇康的“音声”义
    第三节、嵇康的“哀乐”观
    第四节、嵇康与山涛——嵇康内心矛盾的个案分析
第二章、何处觅精神家园——嵇康音乐思想矛盾的成因
    第一节、理想国的破灭
    第二节、名士之辨
    第三节、“肃肃如松下风”——嵇康的性格及其弱点
    第四节、千百次地问:美是什么?——嵇康《声论》的近因
第三章、“师心以遣论,使气以命诗”——嵇康音乐思想及人格的评价问题
    第一节、“师心独见,锋颖精密”——嵇康的理论创见
    第二节、“痛饮酒,熟读《离骚》,方得为真名士”——嵇康的人格魅力
参考文献
后记

(10)儒家美学思想研究在21世纪的新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一、经典范畴和命题的清理与转换
    1.兴
    2.乐
    3.美与善关系
二、新的研究领域的拓展
    1.儒家美育思想研究
    2.儒家生态智慧研究

四、中国音乐美学的背反原则:乐与非乐(论文参考文献)

  • [1]刍议文人古琴音乐美学思想[J]. 王晓露. 戏剧之家, 2018(29)
  • [2]音乐美育与创新人才的培养[J]. 刘元平. 美育学刊, 2016(05)
  • [3]先秦音乐美学思想“和”的四个维度[D]. 王学佳. 沈阳师范大学, 2012(09)
  • [4]感性的体验 理性的表达——新中国音乐美学研究60年[J]. 杨和平. 黄钟(中国.武汉音乐学院学报), 2011(04)
  • [5]王阳明“心学”音乐哲学思想研究[D]. 薛婷. 浙江师范大学, 2011(05)
  • [6]《声无哀乐论》产生的社会、人文背景探析[J]. 姚锋. 美与时代(下半月), 2009(01)
  • [7]论儒道两家音乐美学思想之间的融合互补[D]. 王文卓. 河北大学, 2007(S1)
  • [8]试论墨子“非乐”的宗教文艺观[D]. 赵忠海. 华东师范大学, 2007(03)
  • [9]理想与现实之间究竟有多远 ——嵇康音乐思想的自相矛盾现象探析[D]. 李法桢. 河南大学, 2007(06)
  • [10]儒家美学思想研究在21世纪的新进展[J]. 周维山,谭好哲.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02)

标签:;  ;  ;  ;  ;  

中国音乐美学的矛盾原则:音乐与非音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