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秋季全国秘书职业技能鉴定统一考试(初级)试卷分析

2000年秋季全国秘书职业技能鉴定统一考试(初级)试卷分析

一、2000年秋季全国秘书职业技能鉴定统一考试(初级)试卷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刘盾[1](2018)在《香港地区高校招生考试制度研究》文中认为独特的历史变迁与社会沿革使得香港地区既受东方文明的影响,也受西方文明的作用,两种文明互不相同却又彼此渗透,铸就了香港地区十分特殊的社会文化与教育制度。高校招生考试制度是衔接中等教育与高等教育的桥梁与关键,影响着人才培养质量与办学发展水平。关于香港高校招考制度的研究意义重大但却十分匮乏,本研究以此为切入,设绪论及七章主要内容。第一章为香港地区教育概况,简述了香港教育的发展及教育机构的形成,探讨了新世纪香港的中等教育改革及高等教育特征。第二章是香港地区高校演进与招考制度变迁,梳理了各高校由仅为英文中学毕业生设立升学考试到中英文中学兼顾、由单独招生走向联合招生的历程。第三章是香港地区高校招考制度之考核模式:中学文凭考试。以部分科目为例,对中学文凭考试的甲类核心科目、甲类选修科目、乙类应用学习科目、丙类其他语言科目等进行详细分析。第四章为香港地区高校招考制度之特色机制:校本评核。对校本评核的设计理念、实践操作、分数调整、各方职责等进行深入探索,并作理论反思。第五章是香港地区高校招考制度之招生方式。对香港地区的大学、专上学院的招生方式进行分类总结。第六章是英台澳港高校招考制度之比较。分别研究英国、台湾、澳门的高校招考制度,并与港作比较。第七章是香港地区高校招考制度之特征总结与启思借鉴。整体而言,研究发现的核心要点如下所示:第一,香港中学文凭考试为考生提供甲乙丙三类可供选择的科目,类型十分多元、范围十分宽泛,有利于考生的自主选择、兴趣发展、特长发挥。考题注重考查学生的复杂、多向思维,以及综合、比较、批判、反思等能力。其中,通识教育科目引导学生结合不同学科的知识和概念、运用不同学科的知识和角度、综合性地探究当代的、跨学科的重要议题。乙类应用学习科目则联系六大学习范畴,引导学生认识与职场相关的情境,让学生在模拟真实的工作环境中掌握概念知识、运用基本技能。第二,为确保中学文凭考试成绩公正、准确、与国际接轨,各科成绩评定依据“等级描述”、采用“水平参照”。在操作过程中,依据临界分数划分由1至5的五个等级,第1级最低、第5级最高,第5级又分5、5*、5**,以区别高低水平。评级程序与等级设定办法十分周密,过程中程序步骤环环相扣,并综合运用专家小组判断与统计模型计算的处理办法。第三,中学文凭考试除统一考试之外,还设校本评核。校本评核由各校任课教师负责,有利于全面评核学生学习的过程与结果。为确保评核成绩在各校之间的可比性、维持校本评核的公平与公正,香港考评局还实行分数调整方案,对各校给出成绩进行调整。香港的教育局、考评局以及由其委任的监督员、统筹员等也会尽心尽力地参与到校本评核中来,以此保障校本评核的质量水准、促进校本评核的顺利实施。第四,香港考评局设有严密的拟题、审题、阅卷、复核机制,并实行海外审查试卷与答卷、试卷质量审核、试后检讨、内部审核及风险监察等,以确保考试的信效度及公平性。同时,积极推进本地中学文凭考试与美、英、德、澳、加、法等其他国家高校入学考试的互认衔接,并与英国A-Level考试、雅思英语考试等构建了成绩换算机制。此外,与内地及台湾地区形成了考试互认方案。第五,在高校招生方面,一般要求考生参加中学文凭考试的4门核心科目(语文、英文、数学、通识教育)以及2到3门选修科目的考试并提交相应成绩。各校不同专业会对考生的选修科目及成绩等级等提出不同的要求,有些专业还会在此基础上增设其他一些条件。香港地区的“大学联招办法”会综合考虑每位考生的“活动经验与比赛成绩”证明。此外,设立了“校长推荐计划”、“残障人士招生”等其他升学渠道。基于此,为内地未来深化高考改革提出系列建议,包括:丰富科目类型、优化命题设计;完善综合素质评价、试行分数调整方案;科学汲取域外经验、优化等级赋分模式;密切结合专业所需、合理设置招生科目;促进高考域外衔接、扩大一流大学国际招生;凸显公平正义理念、完善残疾考生招考办法等。

吴倩倩[2](2014)在《我国秘书职业资格鉴定现状研究》文中指出我国自1998年实行秘书资格鉴定以来,秘书规模不断扩大,秘书队伍的整体素质得到了提升,至今十六年来,秘书职业资格鉴定制度不断发展和完善,一定程度地契合了社会对秘书人员的职业需求,为社会提供技能型人才鉴定作出贡献。但是当前秘书职业资格鉴定工作并不完善,存在鉴定权属不合理、鉴定标准不完善、考试内容设置不合理、考试信度和证书含金量低等问题,以致鉴定证书未能起到实际作用。本文在深入分析的基础上,从如下几个方面提出问题解决的对策:建议转移鉴定权属,放权于职业秘书协会,联合秘书事务所;依托高职院校和高等院校,重视行业参与,发挥产学合作的作用;建议制定《秘书法》加强制度保障和加大宣传力度,提高证书知名度;建议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以能力为核心,制定通用化的职业标准,要与秘书专业教学合理契合,增设一级秘书,划为“三级九段”;建议严格把关报考标准,认真审查报考资格,完善试题库,改革鉴定内容,重视速记技能,改革鉴定形式和方法,建构合理的考评员队伍,建立督察机制。

朱远来[3](2012)在《新疆哈萨克族现代教育发展研究》文中认为在当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西部大开发的背景下,新疆哈萨克族和哈萨克族地区正发生着深刻的社会变革,这种变化需要与之相适应的新观念和适应新生产生活方式的新的行为方式。这就需要教育充分发挥出文化功能,肩负起传播新观念、塑造培育现代化人的神圣责任、由此推动科技发展、经济振兴、文化繁荣与社会进步。同时,在这一过程中要切实解决好民族地区的发展问题,特别是要解决好教育发展问题。因为,发展民族教育是不断提高少数民族素质,振兴民族经济,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现代化的重要前提。同时也是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逐步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的根本大计本研究在借鉴前人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整合运用民族学、社会学、教育人类学、教育生态学和历史学等不同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建构对新疆哈萨克族现代教育发展研究和分析的框架,通过对所选取的哈萨克族聚居地区有代表性的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尼勒克县、伊犁师范学院等所属不同办学类型和层次学校教育的田野调查,结合当前哈萨克族教育发展所处的经济、社会、文化、自然生态环境等方面的现实背景,借助历时与共时的比较,为正确制定民族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相关规划提供明确有针对性的实证依据,为当前哈萨克民族教育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提出最佳的教育选择和设计行之有效的未来教育发展的战略目标。研究结论可为后继的研究以及教育政策的关怀提供一定的(文献)参考与咨询,并进一步丰富和发展新疆民族教育的理论和实践体系。全文分为八个部分。第一部分,绪论。阐述了选题的目的与意义、相关研究的状况及动态、研究依据的主要理论与方法以及论文的研究思路;第二部分,新疆哈萨克族教育发展的自然、社会生态环境。在叙述新疆哈萨克族形成发展简史、经济社会及人口分布等基本概况的基础上,借助教育生态学理论,探讨了哈萨克族教育所依存的自然生态环境与教育发展的互动关系及其影响作用机制,从传统游牧经济及其生产生活方式、牧民定居及人口的国际迁移等方面对哈萨克族教育与其所依存的社会生态环境的关系进行了初步分析,并提出了优化社会生态环境的思考和建议;第三部分,新疆哈萨克族教育发展的文化生态环境。在借鉴教育人类学和教育生态学有关理论方法的基础上,选取了哈萨克文化生态环境中宗教和民俗两个方面的内容,探讨分析了它们与哈萨克族教育之间的关系及其相互影响;第四部分,新中国成立前新疆哈萨克族教育发展的历史回顾。从新疆清末民初,盛世才统治时期,国民党统治时期等三个不同历史阶段,回顾了哈萨克族经堂教育向近代教育转型与现代学校教育形成发展的主要历程;第五部分,新中国成立后新疆哈萨克族教育的发展历程。分别从社会主义改造和初步建设时期与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两个历史阶段回顾了新疆哈萨克族教育的发展历程,重点就新时期以来新疆哈萨克族义务教育和“两基”工作,牧区教育以及双语教育的改革发展情况作了较为详细的描述与分析;第六部分,新形势下新疆哈萨克族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个案研究—以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尼勒克县为例。详细描述了新疆哈萨克地区一个哈萨克族作为主体民族的国家级贫困县-尼勒克县的自然生态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情况,通过对该县“两基”达标和巩固提高工作情况、中等职业教育发展情况、实施中小学布局调整、民汉合校以来学前教育,双语教育的改革发展情况的调查分析,反映出了当前西部大开发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背景下,新疆哈萨克族各级各类教育事业获得快速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亟待解决的困难与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思路与建议;第七部分,当代哈萨克文化和教育的重镇—伊犁师范学院。通过对所选取的全国唯一的以培养哈萨克族师资和各类人才为主的全日制普通高校-伊犁师范学院办学历史与现状的细致描述,结合当前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边疆基础教育改革不断深化的实际,就伊犁师范学院如何实现弘扬与传承哈萨克优秀传统文化,努力培养少数民族高素质人才,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办学目标进行了深入的调查分析,针对新形势下新疆高等教育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提出了促进学院教育事业又好又快发展的思路与建议;第八部分,结语。对照新疆哈萨克族现代教育的发展历程,哈萨克族现代教育自身发展中所具有的规律与特点,无一不与其赖以存在和发展的自然、社会生态环境密切相关。在当前新疆大力推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过程中,必须正视和解决由于历史、自然、社会经济等因素造成的哈萨克地区教育基础设施落后,经费投入不足,总体水平不高,区域发展不够均衡,软硬件建设和发展不协调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与困难;政府大力推行的中小学布局调整、民汉合校工程,适应了新时期社会事业改革发展的需要,在不断提升整体办学水平,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改善办学条件,加强教育教学管理,提高规模办学效益等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这对缩小民、汉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差距,加快推进少数民族双语教学,培养和增强各族师生的相互理解和认同感,促进民族团结,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同时,满足了广大农牧民群众渴望子女接受良好教育的愿望,得到了广大农牧民群众的高度认同与支持。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重点要抓好农牧区学前双语幼儿园的建设工作,把普及农牧区学前双语幼儿园作为新疆大力推进双语教育,提高教育质量的突破口;作为当代哈萨克文化和教育重镇的伊犁师范学院必须认真研判形势,围绕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在确立“地方院校,立足地方,服务地方”总体定位的基础上面向区内,为区域基础教育服务,做优做强传统教师教育专业,同时主动适应区域工业化、农牧业现代化,新型城镇化,社会管理服务现代化等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等教育的需求,抢抓机遇,着力推进学院从传统师范教育为主体向现代教师教育和非教师教育并重转型,并逐步向综合性大学方向迈进。学院要继续运用人才优势和学科优势,服务于传承和弘扬少数民族优秀文化,特别是要在传承与弘扬哈萨克族优秀传统文化方面发挥文化引领作用。

陆予圻[4](2001)在《2000年11月全国秘书职业技能鉴定统一考试高级秘书(涉外)英语试卷分析》文中研究指明 国家秘书职业资格,纵向分为初级秘书、中级秘书和高级秘书三个级别;横向分为“秘书”和“涉外秘书”两个类别。初、中、高各级涉外秘书,都必须在通过相应级别的“知识卷”和“技能卷”鉴定考试的基础上,加试相应级别的外语。目前开考的语种有英语、日语和俄语。虽然卷面语种不同,但相应级别试卷的中文内容完全

张瑜[5](2014)在《技能人才多元评价方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我国,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需要,适应劳动力市场健康发展需要,建立了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推动职业技能鉴定社会化工作可持续发展。但是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和科学的进步,技能人才的职业性和专业性成为不可或缺的因素。同时,社会为技能人才的成长与发展提供了多元化的舞台,这也使人们的观念和想法变得越来越多元化。由此,社会上产生了技能人才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及多元化的运作机制,即社会化职业技能鉴定、企业技能人才评价、院校职业资格认证、专项职业能力考核四种方式。技能人才多元评价是一种整体性和多元性的评价,为技能人才的职业生涯发展提供一个更为人性化的发展舞台。多元评价是以多元智力理论和建构主义等理论为构建和实施的理论基础。1994年劳动部、人事部颁发《职业资格证书规定》(劳部发(1994)98号)明确规定“职业资格分别由国务院劳动、人事行政部门通过学历认定、资格考试、专家评定、职业技能鉴定等方式进行评价,对合格者授予国家职业资格证书。”首次提出用多种方式评价职业资格,为技能人才多元评价提供了政策依据。政府、企业、专家们也对技能人才多元评价进行了深入探索,在理论和实践方面为我们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发达国家在技能人才的培养和评价实践中也积累了大量的经验,这些经验值得我们在探索有自身特色的技能人才评价工作中进行借鉴。多元评价是根据职业技能鉴定工作发展的实际需要,结合现代评价理念,以职业技能鉴定社会化方式为基础发展起来的新型评价方法。针对不同的技能人才,研究用同一个国家职业标准的内容,组合出社会化鉴定、企业评价、院校认证、专项考核这些鉴定方式,解决评价过程中大量存在的价值多元下的技能评价难题,为我国职业技能鉴定工作进一步发展提供发展方向的启示和现实应用的案例与实施建议,在理论探讨与实践改革的相互构建中发展我国的职业技能鉴定基础理论及实践策略。职业技能多元评价方法还需要不断的探索和实践,进一步完善对社会从业人员、企业在职职工、职业院校在校学生和转移劳动力等进行职业技能多元评价,这是一项非常艰巨的任务,需要长期的坚持与努力,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与时俱进。通过进一步的研究,努力解决一些困扰鉴定事业发展的理论与实践问题,为构建技能人才多元评价机制,推动职业资格证书实现新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为国家产业振兴、技能振兴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

闫宁[6](2012)在《高等职业教育学生学业评价研究》文中指出建国后高等职业教育在我国的发展从1980年到现在仅仅三十多年的时间,全国独立设置的高职高专院校从1998年的432所截止到2010年已增至1239所,每年以20%-40%的速度迅猛增长,据统计在2009年,全国高职院校在校生人数达964.8万人,比1999年增长了8.2倍;“全国高等职业教育招生数达313.4万人,比1998年增长了6倍多,超过本科生的招生规模,伴随着高等职业教育快速发展,中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由2002年的15%提高到2008年的23%,为我国在21世纪初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历史性跨越起到了基础性和决定性的作用”①,高等职业教育成为了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作为高等教育的一种类刑,高等职业教育乘持着能力本位将培养目标定位在“技能型”人才,高等职业院校学生学业考试也试图在知识和技能两个方面与传统的技能考评和鉴定的体系接轨,建立相应的制度体系和评价模式。在经济技术飞速发展,职业变动频繁和职业内涵日趋模糊的现代社会,外显的、单一岗位技能化取向的职业能力本位日益遭到挑战,建构主义和人本主义的兴起促使了新职业主义对人内在、可持续职业发展与成长的关注,高等职业教育到底要培养什么样的人?这个问题在三十多年的发展中伴随着校企合作和课程改革也在不断探索,“从技能型人才到高技能人才,从经验技术和动作技能为主的机械操作者到以理论技术和智力技能为主的技术应用性人才,从高级技工、技师、高级技师等传统的高级技能型人才到适应全球化的知识经济时代要求的现代技术型人才”。②从单一岗位的封闭任务下的“会操作”到基于职业领域典型工作任务下的“会工作”,其实质是高等职业教育能力本位的重构,从技能化取向的能力本位转向为综合职业能力的本位,高等职业教育对高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必然要指向综合职业能力,对学生学业的评价必须要针对跨职业、跨岗位的综合职业能力依据新的理论基础和操作模式来进行。反观当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学生学业评价现状与职业教育学习领域课程改革(工学做一体化课程)目标要求和职业领域对人的能力综合化要求则相去甚远,传统的考试体系已经无法诊断与评价基于典型工作任务中对完整工作过程设计与实施这样的“知识与技能”。如何建立适应当前改革的学生学业评价体系便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运用文献法、历史法、案例法和比较研究等方法,在充分占有第一手资料和实践调查的基础上对这一问题进行了剖析。首先从历史维度和中外对比两个方面对职业教育学生学业评价进行了梳理和剖析,分析的基本框架为评价制度、评价主体、评价内容、评价方法、评价标准以及评价功能。在描述事实过程中力求对其背后的“职业能力”及其价值预设和操作模式进行全面解读。历史维度的职业教育学生学业评价一直以考试为话语方式,其知识+技能的实践方式迄今仍在深刻的影响着当前高等职业教育学生学业评价的理论和实践,对其考察主要从我国古代学徒制考试到晚清学校制度化职业教育考试发展至民国职业教育考试,最后到当代高等职业教育考试;中外对比的维度则从“职业能力本位”背景下当今世界职业教育最为发达的德国职业教育考试和英语文化圈国家有代表性的英国职业教育考试为例进行了对比分析。基于历史经验的反思和中外对比,结合目前职业教育课程改革以及当前企业人力资源所采用的评价模式、以及职业能力测评技术的最新发展,提出了高等职业教育学生学业评价的体系,包括评价的理论基础、评价制度设计、评价内容、评价方法、评价标准以及评价主体构成。认为高等职业教育学生学业评价的理论基础应当超越传统的行为主义而以理性主义哲学和建构主义的学习论和评价论作为理论基础,评价制度设计围绕职业领域典型工作任务在三个层面进行制度化设计,评价内容以具有完整工作过程结构的职业典型工作任务为基础和来源结合学习性工作任务设计,评价方法以先前学习认定和关键事件访谈法,根据学生对完整工作过程的系统性构思的方案阐述、论证和实施进行评价,评价标准既要体现对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性要求,又要体现顾客、委托方、社会组织包括国家法律法规的专门性要求的三维一体全面性评价原则。因而作为评价主体必须要有这些不同价值取向的主体构成,因典型工作任务和完整工作过程所涉及的部门和人员都要纳入到评价主体之中从而形成多元的评价主体。

戴茵[7](2006)在《非对称信息下职业资格认定中政府介入行为的问题与对策》文中研究说明非对称信息理论认为,市场上普遍存在的信息不对称现象严重影响了市场运作的效率,导致逆向选择等问题,而信号传递可以有效地解决市场的逆向选择问题。本文运用非对称信息理论,论证了职业资格认定的必要性在于为解决劳动力市场雇佣双方信息不对称问题发挥信号传递的作用,职业资格认定的有效性在于显示求职者进行职业资格认定的成本差异。本文进一步从这两方面分析了我国政府对于职业资格认定的介入行为的问题和问题的症结,认为我国由政府主导的职业资格认定制度必须建立在解决劳动力市场的非对称信息问题的基础上,而且其职业资格认定行为必须能有效地传递出求职者职业能力的信号。由此,本文提出了改进我国职业资格制度的建议。最后,本文以出版专业职业资格制度为例,具体说明了政府介入职业资格认定所发生的问题和问题产生的原因,并提出了改进措施。

聂莉琼[8](2004)在《深圳高等职业院校专业建设及管理研究》文中指出随着中国经济改革的深化,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以及产业结构的变化与调整,对人才的类型要求越来越趋向多样化,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顺应时代的呼唤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因此如何有效地建设及管理高职院校的专业,打造高职院校专业的核心竞争力并且发展壮大,已成为新形势下高等职业院校必须研究的课题。本文着眼于对高等职业院校专业建设及管理方式方法的探讨,并以深圳高级技工学校的专业建设及管理进行实证研究。首先,本文分析了深圳市高等职业教育市场的环境。对于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历程、运行机制、管理体制及存在问题进行了研究,特别是探讨了劳动就业制度的发展及主要内容,结合就业准入制度和职业资格制度,分析了深圳当前劳动就业制度及政策,进一步研究了深圳高等职业教育现状和需求,分析了深圳人口状况、教育消费需求和层次、深圳人的就业取向。此外,探讨了高等职业院校专业建设及管理的方式方法,详细论述了专业规划管理、专业师资队伍建设、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和专业教学运行管理;并以深圳高级技工学校作为实证,分析讨论了深圳高级技工学校的“学分制、分层次、模块化”的专业建设及管理方法,对设置市场导向专业、培养“双师型”师资队伍、构建“宽基础、活模块”课程等进行详细具体的讨论。最后,本文应用SWOT方法分析了我国加入WTO对深圳高等职业院校的影响。应用产品生命周期的管理战略分析高等职业院校中处于不同发展阶段专业的建设及管理策略,讨论了我国加入WTO后深圳高等职业院校专业建设及管理的应对策略。

陈志铅[9](2020)在《英国现代学徒制发展研究(20世纪60年代以来)》文中指出学徒制是职业教育与培训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有着悠久的历史。在古代社会,作为一种技艺传承的方式和从业准入资格,学徒制一般是在行会等团体的组织监督下,由师傅与学徒家长签订《学徒协议》,由师傅向学徒传授技能,经考核合格的学徒获得具体行业的从业资格。随着经济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学徒制的内涵与外延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它已不再是一种从业资格的获得,但仍旧是技能培训的重要方式。英国作为世界上第一个完成工业化的国家,曾经创造出举世瞩目的工业文明,深刻地影响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拥有一支高素质的劳动力队伍,是英国在世界历史上叱咤风云的不二法门,学徒制为劳动力水平的提升做出了重大的贡献。英国的学徒制起源于中世纪,至今已有近千年的历史,历经行会学徒制的辉煌,遭受工业革命打击后的没落,却没有退出历史舞台。进入20世纪,英国学徒制凭借顽强的生命力,重回世人眼前。经过一系列的改革后,已经形成了结构完整,层次明晰的体系。囊括了准学徒制、青年学徒制、高级学徒制、高等学徒制、学位学徒制和成人学徒制等各种类型的学徒制。论文主要探讨了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英国学徒制发展的历史过程。将这一过程分为四个阶段,分别是:初步干预阶段(20世纪60~70年代),本阶段英国政府通过颁布《1964年产业培训法》设立产业培训委员会,开始对学徒制的发展进行初步干预;放任自流阶段(20世纪70年代末~20世纪90年代初),随着撒切尔夫人的上台,英国政府开始将解决青年人就业问题作为技能培训的重要目的,学徒制受到冷落,进入“自生自灭”状态;政府主导阶段(20世纪90年代中期~21世纪10年代初),政府意识到以就业为目的的技能培训不利于建设高水平的劳动力队伍,决心通过主导学徒制的发展来提升劳工素质;雇主主导阶段(21世纪10年代初至今),政府主导学徒制改革取得了很大成效,但也带来不少问题,为了更好地推进学徒制的发展,政府认为有必要将主导权交给雇主。在整个发展过程中,伴随着职业教育与培训理念的更新换代,运行机制的完善以及社会力量参与的加强,英国现代学徒制为广大青年拓宽了工作本位学习的路径,成为他们学习知识与提升技能的纽带,有效地将国家发展战略、劳动力技能训练与雇主需求结合在一起,较好地满足国家、雇主和学徒的发展需要。尽管中英两国制度不同,文化各异,但英国在学徒制发展历程中的经验与教训,值得我国在开展现代学徒制过程中借鉴与关注。

张刚[10](2020)在《“放管服”背景下资格资质管理去行政化改革研究 ——以宿迁为个案》文中提出资格资质是政府或社会组织为证明市场主体或个人经营者经营资格、从业能力和服务水平,依据申请发放的证书、执照和批文等。在我国,资格资质原先就是行政审批制度的一部分,经历长期改革发展逐步异化为“隐形”的行政审批事项。资格资质类事项主要有两类:一类是准入类,包含行业准入和职业准入;另一类是水平评价类,主要是证明从业者的职业水准或从事相关工作的专业能力。以宿迁市为个案,对资格资质相关问题展开讨论,可以较好回答以下问题:资格资质事项如何对创业就业产生影响和制约?在“放管服”改革的大背景下,宿迁市资格资质去行政化改革路径,有何值得借鉴的经验和教训,从中可以获得哪些启示?在市场化高度发达的前提下,资格资质去行政化改革如何深化?个案研究主要涉及资格资质作为非行政审批事项的规制属性,综合运用公共利益理论、规制俘虏理论、新公共管理理论探讨了宿迁市资格资质去行政化改革在“减权、去利、市场化”方面取得的成效和存在的局限。一方面,改革顺应了“放管服”改革方向,取得了探索性成效;另一方面,改革受到了信息不对称、部门利益、市场发展不充分等问题的制约和困扰。同时,在总结宿迁经验、借鉴国外经验基础上,从深化资格资质去行政化改革、加强资格资质管理、构建国家资格框架等三个维度提出了未来资格资质去行政化改革的对策建议。

二、2000年秋季全国秘书职业技能鉴定统一考试(初级)试卷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2000年秋季全国秘书职业技能鉴定统一考试(初级)试卷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香港地区高校招生考试制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香港地区教育概况
    第一节 香港地区教育发展概述
    第二节 新世纪香港地区中等教育改革
    第三节 新世纪香港地区高等教育特征
第二章 香港地区高校演进与招考制度变迁
    第一节 香港地区高校的形成与演变
    第二节 香港地区高校招考制度变迁
第三章 香港地区高校招考制度之考核模式:中学文凭考试
    第一节 核心与选修并存:香港中学文凭考试之甲类科目
    第二节 应用与语言兼具:香港中学文凭考试之乙、丙类科目
第四章 香港地区高校招考制度之特色机制:校本评核
    第一节 校本评核科目例证及分数调整
    第二节 校本评核综合探讨及理论透视
第五章 香港地区高校招考制度之招生方式
    第一节 多元性与开放性:香港地区大学招生方式探究
    第二节 广泛性与包容性:香港地区专上学院招生方式解析
    第三节 香港地区高校招生方式之理论探究
第六章 英台澳港高校招考制度之比较
    第一节 英国高校招考制度及与港比较
    第二节 台湾高校招考制度及与港比较
    第三节 澳门高校招考制度及与港比较
    第四节 英台澳港高校招考制度比较之小结
第七章 香港地区高校招考制度之特征总结与启思借鉴
    第一节 香港高校招考制度之理论省思
    第二节 香港高校招考制度的特色
    第三节 香港高校招考制度对内地高考改革的启思
结语
附录
参考文献
后记
论文成果

(2)我国秘书职业资格鉴定现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问题提出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现状综述
    1.4 研究方法
    1.5 相关概念界定
2 我国秘书职业资格鉴定制度的现状和存在问题
    2.1 鉴定权属的现状和存在问题
    2.2 鉴定标准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2.3 鉴定执行中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3 英国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分析及其借鉴意义
    3.1 英国职业资格证书的运营机制与管理模式及对我国的启示
    3.2 英国职业标准的制定方法、内容和结构及对我国的启示
    3.3 英国职业证书评定的核心内容、考核主要形式及对我国的启示
4 提升秘书职业资格鉴定水平的对策和思考
    4.1 加强制度保障和加大宣传力度
    4.2 转移鉴定权属,放权于相关机构
    4.3 改革和完善秘书职业资格鉴定的标准
    4.4 鉴定流程的改革措施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秘书国家职业标准(1998 年版)
    附录二:秘书国家职业标准(2003 年版)
    附录三:秘书国家职业标准(2006 年版)
    附录四:高等、高职院校文秘专业课程设置归纳表
    附录五:国家秘书职业资格鉴定个人调查问卷报告
在学期间发表论文清单
后记

(3)新疆哈萨克族现代教育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意义与目的
    一、研究的缘由
    二、研究的意义
    三、研究目的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内关于哈萨克族教育研究现状
    二、国外关于哈萨克教育的研究
    三、文献评价
第三节 研究理论与方法
    一、研究理论
    二、主要研究方法
    三、研究思路 第一章 新疆哈萨克族教育发展的自然、社会生态环境
第一节 新疆哈萨克族概况
    一、哈萨克族与哈萨克先民
    二、哈萨克族的人口与分布
    三、经济生活
第二节 哈萨克族教育发展的自然、社会生态环境
    一、哈萨克族教育发展的自然生态环境
    二、哈萨克族教育发展的社会生态环境 第二章 新疆哈萨克族教育发展的文化生态环境
第一节 文化生态环境理论概述
    一、文化与教育
    二、文化生态环境理论
第二节 宗教与哈萨克族教育
    一、宗教的本质与教育
    二、哈萨克族原始宗教与教育
    三、伊斯兰教与哈萨克族教育
第三节 哈萨克族民俗与教育
    一、民俗的概念、特征和分类
    二、哈萨克民俗的教育功能 第三章 新中国成立前新疆哈萨克族教育发展的历史回顾
第一节 清末民国初年新疆哈萨克族现代教育的兴起
    一、清末新疆近代学校教育的兴起
    二、新疆哈萨克经文宗教教育向现代学校教育的转变
第二节 盛世才统治时期新疆哈萨克现代教育的发展
    一、盛世才统治时期的教育方针、政策与措施
    二、盛世才统治时期哈萨克族各级各类教育的新发展
    三、师资培训和教材建设
第三节 国民党统治时期的新疆哈萨克族教育
    一、三区政府时期的教育政策和措施
    二、三区政府时期哈萨克族教育的恢复与发展 第四章 新中国成立后新疆哈萨克族教育的发展历程
第一节 社会主义改造和初步建设时期的新疆哈萨克族教育
    一、新疆哈萨克族教育的特点、性质和任务
    二、哈萨克族教育的整顿与改造
    三、社会主义初步建设时期的哈萨克族教育
    四、“文化大革命”时期的哈萨克族教育
    五、民族语言文字与教材建设
第二节 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的新疆哈萨克族教育
    一、新时期以来少数民族教育政策的历史回顾
    二、新时期以来的新疆哈萨克族义务教育和“两基”工作
    三、新时期以来的新疆哈萨克族牧区教育
    四、新时期以来的新疆哈萨克族双语教育 第五章 新形势下新疆哈萨克族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个案研究—以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尼勒克县为例
第一节 尼勒克县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认识
    一、尼勒克县的自然生态环境
    二、近年来尼勒克县经济社会发展概况
第二节 尼勒克县基础教育发展的实证描述
    一、尼勒克县“两基”攻坚达标工作情况
    二、尼勒克县“两基”巩固提高工作情况
    三、尼勒克县基础教育发展中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第三节 对尼勒克县实施中小学布局调整、民汉合校后教育改革与发展情况的调查
    一、尼勒克县实施中小学布局调整、民汉合校的现实背景
    二、尼勒克县实施中小学布局调整、民汉合校的现状
    三、实施学校布局调整、民汉合校中尼勒克县学前教育的迅速发展与面临的问题和出路
    四、实施学校布局调整、民汉合校对尼勒克县双语教学工作产生的影响与变化
    五、尼勒克县中等职业教育的现状及今后发展的思路与对策 第六章 当代哈萨克文化和教育的重镇—伊犁师范学院
第一节 伊犁师范学院的历史沿革—传承与发展
第二节 伊犁师范学院的发展现状
    一、发展现状
    二、伊犁师范学院最具办学特色的院系--人文学院发展现状扫描
第三节 连心牵手促发展—对伊犁师范学院对口支援工作现状的考察
    一、对口支援的基本情况
    二、对口支援工作取得的主要成效
    三、对口支援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四、解决问题的思路和举措
第四节 把握机遇,迎接挑战--对伊犁师范学院未来发展的思考与建议
    一、伊犁师范学院的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二、今后发展的主要思路与建议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1:访谈录辑要 附录2:尼勒克县学前双语幼儿园布局图 附录3:2011年秋季少数民族农村双语幼儿园免费教育教学用书发货结算专用表 附录4:“国培计划”初中数学02班课程培训总结报告 附录5:“国培计划”--网络课堂培训学习情况调查问卷 附录6:访谈提纲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5)技能人才多元评价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1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
        1.1.1 问题的提出
        1.1.2 研究的目的
        1.1.3 研究的意义
    1.2 研究方法分析与选用
        1.2.1 各种研究方法分析
        1.2.2 研究方法选用
    1.3 研究内容
        1.3.1 研究的主要内容
        1.3.2 研究的重点与难点
    1.4 预期研究成果说明
    1.5 论文的组织结构
2 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
    2.1 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与空白点
        2.1.1 国内相关研究成果
        2.1.2 国外相关研究成果
    2.2 理论方法依据
        2.2.1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社会关系的论述和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2.2.2 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
        2.2.3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2.2.4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3 技能人才多元评价方法研究分析与案例分析
    3.1 技能人才多元评价方法体系的形成与发展
        3.1.1 从一元评价到多元评价的发展
        3.1.2 一元与多元的辩证统一关系分析
    3.2 社会化职业技能鉴定方法分析与研究
        3.2.1 鉴定标准制订
        3.2.2 鉴定题库开发
        3.2.3 鉴定考务管理
    3.3 企业技能人才评价方法分析与研究
        3.3.1 评价标准的修订
        3.3.2 评价试卷的制作
        3.3.3 评价的实施组织
        3.3.4 评价结果判定
        3.3.5 应用案例——装配钳工
    3.4 院校职业资格认证方法分析与研究
        3.4.1 认证计划制定
        3.4.2 认证内容处理
        3.4.3 认证结果评价
        3.4.4 证书申报与审核发放
    3.5 专项职业能力考核方法分析与研究
        3.5.1 考核规范制订
        3.5.2 考核试卷制作
        3.5.3 考核组织管理
4 结论
    4.1 研究成果的理论与实践价值
        4.1.1 理论价值
        4.1.2 实践价值
    4.2 研究不足之处
    4.3 进一步研究展望
        4.3.1 多元评价的发展趋势分析
        4.3.2 政策性建议
5 参考文献
6 致谢

(6)高等职业教育学生学业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缘起
        1.1.1 切入视点: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建设
        1.1.2 职业能力: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
        1.1.3 政策要求:以评价改革促质量提高
    1.2 问题提出
    1.3 研究意义
    1.4 核心概念界定
        1.4.1 典型工作任务
        1.4.2 学习性工作任务
        1.4.3 综合职业能力
        1.4.4 完整工作过程
        1.4.5 高等职业教育学生学业评价
    1.5 文献综述
        1.5.1 古代学徒制考试的相关文献梳理
        1.5.2 近代实业学堂和职业学校考试文献梳理
        1.5.3 现代高等职业教育考试的文献梳理
        1.5.4 当代高等职业教育学生学业评价的文献梳理
    1.6 研究思路和方法
        1.6.1 研究思路
        1.6.2 研究方法
    1.7 创新之处
第2章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学生学业评价的历史发展
    2.1 我国古代学徒制学业考试
        2.1.1 家传师授、行会介入——学徒考试的评价主体
        2.1.2 制作技艺、个人能力——学徒考试的评价内容
        2.1.3 以律为准、法度检验——学徒考试的评价方法
        2.1.4 职业准入、考诚行罪——学徒考试的功能发挥
        2.1.5 行会操控、国家介入——学徒考试变异与没落
        2.1.6 对我国古代学徒考试的反思
    2.2 晚清时期实业学堂学生学业考试
        2.2.1 招考入学、考学相伴——实业学堂考试的制度设立
        2.2.2 专职教员、各级官僚——实业学堂考试的评价主体
        2.2.3 技术学理、操作技艺——实业学堂考试的内容与方法
        2.2.4 西法引进、量化评分——实业学堂考试的评价标准
        2.2.5 奖励出身、赏以职衔——实业学堂考试功能的发挥
        2.2.6 对近代实业学堂考试评价的反思
    2.3 民国时期职业学校学生学业考试
        2.3.1 制定规程、健全表簿——职业学校学生考试评价制度
        2.3.2 分类考选、门槛提高——职业学校学生入学考试
        2.3.3 品学兼顾、重视实习——职业学校学生学业考试评价内容
        2.3.4 分期分类、量化记分——职业学校学生学业考试评价方法
        2.3.5 资格铨定、分发工作——职业学校学生学业考试功能发挥
        2.3.6 称谓转变、专职教员——职业学校学生学业考试评价主体
        2.3.7 对民国时期职业教育学生学业考试评价的反思
    2.4 建国以后高等职业教育学生学业考试
        2.4.1 前中后高、前后交叉——五年制“高职班”学生学业考试制度
        2.4.2 沿袭普高、学籍管理——高等专科学校学生学业考试制度
        2.4.3 能力本位、双证考核——独立设置高职院校学生学业考试
第3章 高等职业教育学生学业评价的现实困惑
    3.1 考试话语
        3.1.1 客观显性的知识——纸笔测验的内容
        3.1.2 封闭任务及表现——操作技能的滥觞
        3.1.3 公式换算及分数——评价标准的随意
        3.1.4 工作过程的缺失——职业能力的苍白
    3.2 案例剖析
        3.2.1 题型设计
        3.2.2 基本理念
        3.2.4 操作程序
        3.2.5 信度效度
    3.3 传统之忧
        3.3.1 技能化取向的能力本位
        3.3.2 学科依附型的职业知识
第4章 高等职业教育学生学业评价的国际比较
    4.1 德国职业教育学生学业评价
        4.1.1 法律完备、行业实施——德国职业教育外部考试制度体系
        4.1.2 严格录取、外部接轨——德国高等职业教育招考及毕业考试
        4.1.3 新旧并存、过程凸显——德国职业教育外部考试评价的内容
        4.1.4 灵活多样、有机结合——德国职业教育考试评价方法
        4.1.5 过程导向、分级描述——德国职业教育考试的评价标准
        4.1.6 行业协会、企业资质——德国职业教育考试评价主体
    4.2 英国职业教育学生学业评价
        4.2.1 国家主导、行业推行——英国职业教育学生学业评价制度
        4.2.2 课业任务、技能导向——英国职业教育考试评价的内容
        4.2.3 多样组合、注重证据——英国职业教育考试评价的方法
        4.2.4 细化分解、等级评定——英国职业教育考试评价的标准
        4.2.5 持证上岗、评督结合——英国职业教育考试评价的主体
    4.4 对国外职业教育考试的比较与反思
        4.4.1 对国外职业教育考试制度的比较与反思
        4.4.2 对国外职业教育考试评价内容的比较与反思
        4.4.3 对国外职业教育考试评价方法的比较与反思
        4.4.4 对国外职业教育考试评价标准的比较与反思
        4.4.5 对国外职业教育考试评价主体的比较与反思
第5章 高等职业教育学生学业评价的理论基础
    5.1 对传统职业教育能力本位的反思
        5.1.1 传统职业能力本位解析
        5.1.2 职业教育能力本位的重构
    5.2 职业教育能力本位重构的理论基础
        5.2.1 理性主义哲学
        5.2.2 建构主义理论
第6章 高等职业教育学生学业评价的体系改革
    6.1 四方联动、分层规划——高等职业教育学生学业评价制度改革
    6.2 职业效度、典型任务——高等职业教育学生学业评价内容改革
        6.2.1 职业技能大赛内容的启示
        6.2.2 企业人才评价内容的探索
        6.2.3 高职学习性工作任务探索
        6.2.4 基于信息技术的企业任务
        6.2.5 学业评价内容设计的方法
    6.3 过程追问、结果佐证——高等职业教育学生学业评价方法改革
        6.3.1 证据支撑、先前认定——RPL(Recognition of prior learning)
        6.3.2 详尽描述、事件访谈——BEI(Behavioral Event Interview)
        6.3.3 两次评价、互相印证——RPL在先、BEI在后
    6.4 三维一体,整体评判——高等职业教育学生学业评价标准设计
        6.4.1 职业技能大赛评分标准
        6.4.2 学业评价标准三维维度
        6.4.3 学业评价标准实证案例
    6.5 分层构成、主体多元——高等职业教育学生学业评价主体构成
第7章 高等职业教育学生学业评价研究结论及展望
    7.1 研究结论
        7.1.1 高等职业教育学生学业评价需要保持相对的独立性
        7.1.2 高等职业教育学生学业评价制度体系需要重新设计
        7.1.3 高等职业教育学生学业评价模式需要整体化的改革
    7.2 未来展望
        7.2.1 实训基地、职教集团——推行区域性的“国家考试”
        7.2.2 完整结构、社会过程——提高评价任务的“典型性”
        7.2.3 专项投入、校企共担——合理分摊学业评价的成本
        7.2.4 推进课改、促进发展——充分发挥学业评价的功能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7)非对称信息下职业资格认定中政府介入行为的问题与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论文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相关领域研究现状综述
    1.3 本论文研究内容与组织结构
    1.4 论文研究意义与创新点
第二章 非对称信息理论与职业资格认定的信号传递作用
    2.1 非对称信息理论的发展轨迹
    2.2 非对称信息理论的基本内容
    2.3 职业资格认定存在的理由:信号传递
第三章 我国职业资格认定的政府介入现状
    3.1 政府介入的制度结构:职业资格证制度
    3.2 我国职业资格认定制度的运行模式
第四章 我国职业资格认定制度中存在的问题及症结分析
    4.1 理论与现实中职业资格认定的主体选择
    4.2 现行职业资格认定制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4.3 非对称信息理论框架下的问题症结分析
第五章 发达国家职业资格认定的经验与启示
    5.1 发达国家职业资格认定的经验
    5.2 发达国家职业资格认定制度的启示
第六章 针对我国职业资格认定制度存在问题的政策建议
    6.1 我国职业资格认定的发展趋势
    6.2 完善职业资格认定中政府介入行为的原则
    6.3 完善职业资格认定中政府介入行为的措施
第七章 案例研究:对政府主导的出版专业职业资格体系的考察
    7.1 我国的出版专业职业资格体系
    7.2 出版专业职业资格制度的有效性分析
    7.3 对改革出版专业职业资格制度的建议
第八章 结束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一: 出版专业职业资格考试试题选录
附录二: 硕士期间发表公开发表的作品

(8)深圳高等职业院校专业建设及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导论
    1.1 职业教育的发展、现状及趋势
    1.2 研究路线
第二章 高等职业教育在中国的发展
    2.1 高等职业教育概述
    2.2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产生和发展
    2.3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运行机制
    2.4 我国现阶段劳动就业制度对高等职业教育的影响
第三章 深圳市高等职业教育的需求研究
    3.1 深圳市高等职业教育需求的对象
    3.2 深圳市高等职业教育需求结构与特点
    3.3 深圳市高等职业教育需求因素分析
    3.4 高等职业教育的就业导向
    3.5 深圳的就业形势
    3.6 深圳人的就业取向
第四章 高等职业院校专业建设及管理的基本理论
    4.1 高等职业院校专业建设的概念
    4.2 高等职业院校专业的主要构成
    4.3 高等职业院校专业建设的目标特征
    4.4 高等职业院校专业建设的主要内容
    4.5 高等职业院校专业规划管理
    4.6 高等职业院校专业师资队伍建设
    4.7 高等职业院校专业课程体系建设
    4.8 高等职业院校专业教学运行管理
第五章 深圳高级技工学校专业建设及管理研究
    5.1 深圳高级技工学校简介
    5.2 深圳高级技工学校的专业建设及管理
第六章 我国加入 WTO 对高等职业教育的影响及进一步思考
    6.1 我国加入 WTO 对高等职业教育的影响
    6.2 深圳高等职业院校的 SWOT 分析
    6.3 思考与对策
结束语
参考文献
附录 1 深圳高级技工学校专业建设与发展规划调查表
附录 2 国际商务文秘专业教学计划
附录 3 《办公自动化》课程教学大纲
附录 4 学期教学常规工作一览表
致谢

(9)英国现代学徒制发展研究(20世纪60年代以来)(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一)选题缘由
        (二)研究价值
    二、概念界定
        (一)学徒制
        (二)工作本位学习
        (三)职业教育
    三、研究现状
        (一)关于学徒制的历史研究
        (二)关于学徒制的理论研究
        (三)关于学徒制运行机制的研究
        (四)关于学徒制成本与收益的研究
        (五)关于学徒制具体项目的研究
        (六)史料情况说明
    四、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第一章 英国学徒制的历史溯源(20 世纪60 年代以前)
    第一节 行会学徒制的发展
        一、行会的发展
        二、行会的组织架构及其功能
        三、行会学徒制的发展及其作用
    第二节 教区学徒制的运作
        一、《济贫法》与教区学徒制
        二、教区学徒制的开展
        三、教区学徒制的成本与收益
    第三节 传统学徒制的衰落
        一、经济发展:新的生产关系的萌芽
        二、国家干预:相关法律的颁布与废除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初步干预:英国现代学徒制的萌芽(20 世纪60~70 年代)
    第一节 政府对学徒制初步干预的动因
        一、人力资本:学徒制改革的催化剂
        二、工党执政:学徒制改革的推动者
        三、与工会斗争:学徒制改革的导火索
    第二节 政府对学徒制初步干预的措施
        一、成立各类组织开展相关工作
        二、《1964 年产业培训法》的实施
        三、培训附加费的征收与发放
    第三节 初步干预阶段英国学徒制的开展
        一、学徒的选拔
        二、学徒制的类型
        三、学徒制的课程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自由放任:英国现代学徒制的受挫(20世纪70年代末~20世纪90年代初)
    第一节 学徒制蛰伏的历史背景与原因
        一、政治环境的改变
        二、经济政策的波动
        三、培训成本的高涨
        四、高等教育的冲击
        五、参与各方的疑虑
    第二节 自由放任阶段学徒制蛰伏的表现
        一、学徒制发展规模的萎缩
        二、学徒制发展空间被挤占
        三、学徒制进一步发展受限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政府主导:英国现代学徒制的勃兴(20世纪90年代中期~21世纪10年代初)
    第一节 政府主导学徒制发展的动因
        一、经济发展因素:提升国家综合实力的需要
        二、人力资源因素:改变技能培训现状的需要
    第二节 政府主导时期现代学徒制体系的构建
        一、“现代学徒制计划”的颁布
        二、青年学徒制的开展
        三、学徒制的组织保障
        四、学徒制的法制保障
        五、学徒制的经费保障
        六、学徒制的质量保障
    第三节 政府主导学徒制发展的成效与问题
        一、取得的成效
        二、存在的问题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雇主主导:英国现代学徒制的转向(21世纪10年代初至今)
    第一节 《理查德学徒制报告》的出台与学徒制的转向
        一、《理查德学徒制报告》出台的背景
        二、《理查德学徒制报告》的主要内容
        三、政府对《理查德学徒制报告》的回应
    第二节 雇主主导时期学徒制的发展
        一、新型学徒制的推出
        二、学徒制的组织保障
        三、学徒制的经费保障
        四、学徒制的质量保障
    第三节 雇主主导期学徒制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一、存在的问题
        二、应对的策略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分析、展望与启示
    第一节 英国学徒制的特色分析
        一、历久弥新:绵延将近千年
        二、与时俱进:紧扣时代脉搏
        三、重视法治:依法开展工作
        四、注重分权:调动各方力量
    第二节 英国学徒制的发展趋势
        一、雇主成为开展学徒制项目的主导方
        二、高校成为学徒提升学历的重要平台
        三、加速社会流动促公平成为学徒制的使命
    第三节 对我国的借鉴与启示
        一、保障参与者的权益
        二、健全法律法规体系
        三、稳定经费保障机制
        四、完善质量保障体系
结语
附录
    附录1:1396 年苏格兰诺思汉普顿学徒契约
    附录2:1965 年英国学徒制种类一览表
    附录3:学徒毕业证书
    附录4:企业与培训机构关于开展学徒训练的协议(模板)
    附录5:青年学徒制案例
    附录6:学位学徒制案例
参考文献
    一、中文文献
        (一)着作
        (二)学位论文
        (三)期刊
        (四)报告、报纸等
        (五)政策法规及其他
        (六)网络资源
    二、英文文献
        (一)着作
        (二)学位论文
        (三)期刊
        (四)报告
        (五)政策法规及其他
        (六)网络资源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一、期刊论文
    二、课题研究
致谢
索引
个人简历
    一、教育经历
    二、工作经历

(10)“放管服”背景下资格资质管理去行政化改革研究 ——以宿迁为个案(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概述
        1.2.1 国外研究
        1.2.2 国内研究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1.4 研究路线与研究框架
2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
        2.1.1 放管服改革
        2.1.2 资格资质
        2.1.3 去行政化
    2.2 理论基础
        2.2.1 公共利益理论
        2.2.2 规制俘虏理论
        2.2.3 新公共管理理论
3 “放管服”背景下的宿迁市资格资质去行政化现状
    3.1 资格资质概况
        3.1.1 项目范围
        3.1.2 项目规模
        3.1.3 规制属性
    3.2 改革实施情况
        3.2.1 基于公共利益的“减权”选择
        3.2.2 监管模式改变中的“去利”博弈
        3.2.3 优化公共服务的“市场化”探索
4 基于去行政化改革实践的问题分析
    4.1 信息不对称影响“减权”效果
        4.1.1 “减权”存在不精准问题
        4.1.2 “减权”思维导致少数公共服务缺位
    4.2 “去利”化改革存在现实阻碍
        4.2.1 地方政府部门利益藩篱阻碍
        4.2.2 上级授权不充分形成的阻碍
        4.2.3 资格资质国家标准层面的阻碍
    4.3 市场化程度不高制约改革深化
        4.3.1 过渡平台市场化程度不高
        4.3.2 社会组织市场化程度不高
5 国外经验借鉴与启示
    5.1 欧美国家的竞争性分权管理
        5.1.1 英国职业资格证书制度
        5.1.2 德国职业资格证书制度
        5.1.3 美国职业资格证书制度
    5.2 日韩等国的非竞争性集中管理
        5.2.1 日本职业资格证书制度
        5.2.2 韩国职业资格证书制度
    5.3 国外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几点启示
6 资格资质去行政化改革的对策建议
    6.1 推广地方改革探索有益经验
        6.1.1 推进“全链条”式改革
        6.1.2 加大对社会组织发展的培育
        6.1.3 规范职业资格管理
    6.2 设立国家资格资质管理专门机构
        6.2.1 构建完善的标准体系
        6.2.2 全面放开资格资质培训
        6.2.3 加强考试鉴定平台建设
        6.2.4 厘清发证权限
    6.3 构建国家资格框架
        6.3.1 采取试点先行的工作思路
        6.3.2 联通学历教育与职业教育
        6.3.3 推进中国资格资质标准的国际化
7 结论与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A 宿迁市资格资质去行政化改革职业资格目录清单(569 项)
    附录 A.1 取消认定项目表(180 项)
    附录 A.2 宿迁市资格资质去行政化改革下放项目表(294 项)
    附录 A.3 宿迁市资格资质去行政化改革政府保留项目表(53 项)
    附录 A.4 宿迁市资格资质去行政化改革争取上级授权项目表(42 项)
附录 B 宿迁市资格资质去行政化改革调查问卷
    附录 B.1 行业问卷
    附录 B.2 培训机构问卷
    附录 B.3 企业问卷
    附录 B.4 企业员工问卷

四、2000年秋季全国秘书职业技能鉴定统一考试(初级)试卷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香港地区高校招生考试制度研究[D]. 刘盾. 厦门大学, 2018(07)
  • [2]我国秘书职业资格鉴定现状研究[D]. 吴倩倩. 暨南大学, 2014(04)
  • [3]新疆哈萨克族现代教育发展研究[D]. 朱远来. 中央民族大学, 2012(10)
  • [4]2000年11月全国秘书职业技能鉴定统一考试高级秘书(涉外)英语试卷分析[J]. 陆予圻. 秘书, 2001(04)
  • [5]技能人才多元评价方法研究[D]. 张瑜.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2014(09)
  • [6]高等职业教育学生学业评价研究[D]. 闫宁. 陕西师范大学, 2012(10)
  • [7]非对称信息下职业资格认定中政府介入行为的问题与对策[D]. 戴茵. 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2006(07)
  • [8]深圳高等职业院校专业建设及管理研究[D]. 聂莉琼. 天津大学, 2004(07)
  • [9]英国现代学徒制发展研究(20世纪60年代以来)[D]. 陈志铅. 福建师范大学, 2020(12)
  • [10]“放管服”背景下资格资质管理去行政化改革研究 ——以宿迁为个案[D]. 张刚. 南京理工大学, 2020

标签:;  ;  ;  ;  ;  

2000年秋季全国秘书职业技能鉴定统一考试(初级)试卷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