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动物教学干式标本制作新工艺(论文文献综述)
郭立忠[1](2021)在《中国现代漆画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中国现代漆画是从中国传统漆绘发展而来的一个年轻的新画种,经过近百年、几代人的不断努力探索,逐渐建立了一套较为完善的发展体系,伴随现代漆画教育、官方展览、组织机构等诸多因素的推动,终于进入了发展的快车道。文章主要从中国现代漆画的源流、产生、发展、繁荣四个方面进行展开,以中国传统漆艺术发展的历史传承性作为主线,系统的整理、研究中国现代漆画完整的发展脉络,理清其血脉基因联系。并将中国现代漆画放在世界范围内的漆艺术交流中整体去研究,从国内国外两个方面入手,将对中国现代漆画的产生和发展起到重要作用的欧洲、日本和越南等国的漆画、漆艺术纳入到中国现代漆画的发展研究过程中,从历史的纵向长度和横向宽度两条路径作系统分析研究,以提高中国现代漆画发展过程研究的全面性、完整性和科学性。文章主要运用设计学、美术学、考古学、艺术学、社会学等研究方法来研究和探讨中国现代漆画所涉及的诸多内容,试图通过对中国现代漆画发展过程中的众多事件、人物、工艺、展览等等方面的全面分析,阐释中国现代漆画发展的完整路径,发掘其中必然联系和发展规律,进而对中国现代漆画的未来发展提供必要的理论和实践经验支持,以期逐步完善中国现代漆画的理论体系建设,为中国现代漆画的发展提供可借鉴的历史经验和启迪意义。
刘剑[2](2017)在《天然石墨的成因、晶体化学特征及对石墨烯产业化的约束》文中认为石墨烯及其应用技术在新一轮产业革命中占据重要地位。天然石墨制备石墨烯过程中原料选取及品质控制工作是石墨烯产业化瓶颈问题之一,该工作对指导石墨烯产业终端应用和推动石墨烯产业化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际价值。然而,这方面见诸文献的报道很少。论文选择天然石墨的成因、晶体化学特征作为主要研究内容,采用矿床学、矿物学、晶体化学与晶体物理学、资源产业经济学、石墨烯制备过程中原料选择及品质控制研究等多学科综合研究的新方法,引进石墨矿床的研究方法并提出天然石墨对石墨烯产业化的约束这样一个新命题,探讨了天然石墨的成因、晶体化学特征对石墨烯产业化的约束,从新视角入手以揭示特定成矿地质条件约束的天然石墨对石墨烯下游应用的适用性。论文主要结论:(1)全球鳞片石墨、脉型石墨和土状石墨的形成条件主要是热力学条件、碳源、有机生物、沉积建造等方面。(2)天然石墨成因及石墨化程度决定了石墨晶体的结构、特征及物理化学特征,天然石墨的成因、晶体化学特征对氧化石墨(烯)和石墨烯结构、属性及电化学性能、导电性能有重要影响。(3)鳞片石墨的成因是影响石墨烯属性及电性能的重要因素,也是影响石墨烯制备过程中氧化-还原产物性能的重要因素。(4)天然石墨都能作为石墨烯制备过程中的初始原料,根据赋矿地质条件可以预测石墨矿物对石墨烯下游应用的适用性,且能够预先确定特定地质条件产出石墨矿物制备的石墨烯粉体适合或不适合供给下游前沿新材料石墨烯企业。(5)从企业集团、产业集群、数据库系统、石墨烯资源经济带、区域协调政策、环境法规、行业标准、动态检测等方面,提出了推动石墨烯产业化的建议。论文创新性表现在:(1)绘制了天然石墨成矿过程框架图,将天然石墨成矿过程概括为“碳质来源+含矿岩石+热力学条件+石墨化”,定义为天然石墨成矿的四要素。(2)构建了下游前沿新材料石墨烯的原料选取及品质控制的理论模型。表达式为Ggeo= F(Bat,Flex,Bio,Cor,Com,Thermo)= αBat + βFlex + γBio + δCor +εCom + ζThermo模型限定了成矿地质条件→石墨矿物→石墨烯粉体→石墨烯材料的逻辑关系,以及制备的石墨烯粉体适合或不适合作为石墨烯材料的原料,为石墨烯产业终端应用提供理论基础。(3)探索了鳞片石墨制备石墨烯具可控性的技术方法,认为石墨化程度、比表面积、缺陷度、固定碳含量、碳质来源、变质相、成矿地球动力学背景等多种因素对其有不同影响,可根据对石墨烯的层数或性能的需求选择合适的天然石墨原料。(4)基于天然石墨对石墨烯产业化的约束,将石墨烯看作战略性矿产资源并提出了石墨烯资源开发利用战略的范式。
周贵凤[3](2016)在《动物标本的分类及制作方法》文中研究表明动物标本制作对教学、科研、文化生活、资源保藏和利用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介绍了动物标本的分类,详细阐述了骨骼标本、剥制标本、铸型标本、干制标本、透明标本等制作方法。
王凯宏[4](2016)在《“非遗”视角下中国现代黑陶文化生态发展研究 ——以绥棱黑陶为样本》文中提出宋应星所着的《天工开物·陶埏》对陶器工艺有一段概括:“水火既济而土合”。陶器是人类早期文明的象征,她伴随着华夏民族的成长历程。不论是在农业还是精神文化上都起到推动整个早期社会快速发展的作用,是人类革命性的产物。陶的出现对于人类文明的进步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她是距今至少一万五千以前的先人第一次用火改变了泥土的性质,并将这脚下的泥土按照主观的意志赋予了形体、生命和思想,实现了泥土的“涅盘”新生!美国着名人类学家罗伯特在《文明与野蛮》一书中曾经写过这样一句话:“要单拿一种活动来判断一个民族的文化发达程度,陶器要算最合适的。”黑陶作为工艺美术中的重要艺术门类,有着丰厚的文化积淀。黑陶的形成基础及历史可以追溯到人类的生产、生活最原始阶段。陶器最初并不是作为工艺美术品而出现的。上古时代,先民们开始制作的陶器,主要是作为日常生活中功能性器具,为生活提供方便,同时也满足人们的审美需要。原始社会的陶器在人们生活中,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远远超过到在现代人生活中的作用。陶器是原始社会人们重要的生活资料,陶器不仅可以作为划分考古学文化的标志,也是人们早期的工艺美术作品之一。在黑陶的装饰上,全国各地的方法是不同的。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地区的黑陶纹饰是用贝壳或者卵石做工具,在半干的陶坯体表面进行砑光的方法形成的;云南中甸的黑陶酥油壶是把破碎的瓷器按照纹饰样式打成形状规则的瓷片后,再把这些瓷片镶嵌到坯体上,通过瓷片的黑白对比,从而达到了装饰的效果;山东德州一些厂家生产的黑陶采用硬刻的方法诠释纹饰设计思想,景泰蓝的掐丝工艺也被恰当运用到黑陶的表面,丰富了纹饰的方法和工艺精神;绥棱的现代黑陶的装饰则是采用刻花和镂雕来完成的,镂空透雕技术是寇化林发明的。这点我们从杨永善教授的“绥棱黑陶产品的造型多为形体变化单纯的花盆、花缸、笔筒、花瓶和花罐等,又以双层透雕的产品最为别具一格。”这句话中找到佐证的。2009年8月,杨永善教授为侯力平《绥棱陶艺》一书所写的序言中再次写到:“20世纪50年代末,绥棱寇化林创制了以装饰陈设为主的黑陶、红陶和土色陶器,其中以刻花镂雕的黑色陶器最为着名,并影响了国内许多地区。”关于绥棱现代黑陶的“双拉型”技术的发明过程,刘家弟先生一文中是有详细记载的。该文中有这样一句话“这种技术在当时还是保密项目。”一种技术之所以要保密,就是因为不想让别人知道,这句话有力地证明了多层镂空技术是绥棱人的发明。杨永善教授在他的着作《说陶论艺》中写到,绥棱黑陶的风格特点不同于和龙山文化,绥棱陶器烧制最初是红陶,后期利用柴草等经过烟的熏制,进行碳素渗透,才演化成黑陶的。“不同于”、“烟的熏制”、“进行碳素渗透”等词语已经毫无疑问地告诉了我们,绥棱黑陶与“龙山文化”没有任何的牵扯关系。绥棱黑陶制作技艺与龙山文化毫无关系,绝对没有受到了龙山文化的影响,绝不是龙山文化的“嫡亲后裔”,也与黑龙江境内其它地方的黑陶没有任何的“血缘关系”,它是完全的土生土长的,是绥棱艺术沃野上的纯粹的的“土着”居民。对此,杨永善教授和刘家弟先生早有定论。做为绥棱现代黑陶发展的见证人和推动者的刘家弟先生在《绥棱黑陶回顾》中,也以不可置疑的语气说,寇化林把花纹刻上花盆的制作技术是无师自通,“纯属是他朴素审美意识的产物,用他自己的话说,是‘瞎鼓捣’出来的。”中华文脉《中国陶瓷艺术·黑陶》一书中也较为客观地承认“黑龙江绥棱地区作为当代黑陶发祥地之一制造黑陶的历史已有百余年。”笔者先后到了中国很多生产黑陶的地区,虽然都有透雕工艺,但其透雕的水平,能超过绥棱的几乎寥寥无几。中国现代黑陶制作工艺主宰了中国大部分地区的黑陶生产技艺,极大地影响了这些地方黑陶技艺的使用和形成,成为了中国现代黑陶制作技艺的“奠基石”。绥棱,无疑是中国现代黑陶的发祥地,我国现代黑陶制作工艺的萌芽、成熟和发展都是在这块土地上完成了“破茧成蝶”的裂变,并最终影响到我国现代黑陶的制作工艺和发展。
李涛,寇俊峰,陈荣[5](2015)在《羊整体骨骼标本制作工艺探讨》文中研究指明探索羊整体骨骼标本制作新工艺,为家畜解剖学的教学提供直观、形象、自然的整体骨骼标本。将羊全身骨骼经洗刷、脱脂、漂白等一系列方法处理后进行连接、整形和安装。羊全身骨骼标本结构完整、色泽自然。新方法制作的羊整体骨骼标本结构完整,数目清晰、自然美观、立体感强、易于保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完美地解析了形态学较强的理论知识,在本科教学过程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高少波,唐会元,洪峰,池仕运,陈金生[6](2015)在《大型中华鲟剥制标本的无害化制作技术》文中指出对现行使用有毒有害试剂和工艺制作鱼类标本的技术进行创新,寻求一种无害化的大型中华鲟标本剥制制作新技术。通过高浓度酒精长时间浸制脱脂、无毒害试剂防腐防虫、制作废弃物无害化处理等制作工艺技术,实现对环境和人体无毒害的目的。
邵靖[7](2013)在《中国现代城市雕塑的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以中国现代城市雕塑作为主要研究对象,着重分析了我国现代城市雕塑在各个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历程。现代城市雕塑作为一个舶来品,是从19世纪末才从西方国家引入中国的,论文按照“殖民时期——民国时期——建国初期和文革时期——改革开放”这一历史脉络进行分析,对中国大陆上的城市雕塑进行了基本历史梳理,并对各个时期主要的作品进行了案例分析的基础上,探讨了中国的城雕在各个时期受不同的文化历史背景、社会因素和意识形态的影响,形成其不同的特点及其内在联系,对中国不同时期的雕塑教育和几代雕塑家的发展及特点也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本文由绪论、正文三章和最后的结论三大部分组成:绪论部分对论文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研究缘起、研究现状和研究的重点难点进行了剖析。第一章重点写了殖民统治时期的殖民者建立的城市雕塑和民国时期第一代雕塑家所创作的城市雕塑。殖民统治的强行开埠、西方思想的引入及新文化运动、美术革命、新兴艺术学校与社团对中国现代雕塑的兴起都是直接或间接的影响,殖民者在租界地的公共空间、公共建筑、公共花园及私家花园中都开始兴建现代城市雕塑。民国时期的雕塑家们都是经历了艰苦的留学之路后归国的,他们为民国时期的现代雕塑教育和雕塑事业都做出了卓绝的贡献。第二章主要论述了新中国解放初期和文革时期的城市雕塑发展历史。美协的成立、“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两结合”的方针对此时的雕塑界有着诸多的影响,而在与苏联关系僵化之前,新中国几乎所有领域都深受苏联的影响,雕塑教育和雕塑创作也不例外。此时最大的城市雕塑项目就是建造人民英雄纪念碑,之后的十大建筑雕塑和“文革”期间毛泽东像的遍地开花揭示了这一时期的城市雕塑完全笼罩在政治的阴影之中,城市雕塑彰显其独有的艺术特色。第三章结合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的大背景,阐述了改革开放后中国现代城市雕塑发展的历史。这一时期的城市雕塑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多元化,从千篇一律的不锈钢抽象雕塑,到各种风格的百花齐放,全国城市雕塑艺术委员的成立为繁荣的中国城市雕塑发展指明了方向,各种国际雕塑创作营、国际城市雕塑大赛此起彼伏,使得雕塑公园开始兴旺起来,其中以名人雕塑园居多,但是经过近三十年的建设,雕塑公园的发展起起落落,雕塑公园的后续管理令人堪忧。结语部分对全文进行了归纳总结,对不同时期的中国城市雕塑发展特点进行了论述。对中国现代城市雕塑的现状进行了分析,鱼龙混杂的城市雕塑建设现象使许多雕塑家开始对中国城市雕塑的发展不断深入探讨,对中国传统雕塑进行反思,将传统融入现代城市雕塑之中,力求使得中国城市雕塑有更良好和合理的发展趋势。
时菊爱,程会昌,张磊[8](2006)在《雉鸡生态标本制作新工艺》文中研究指明
王荣林,蒋春茂,王子轼[9](2005)在《动物教学干式油制标本新工艺的研制》文中研究指明
王荣林,陶勇,胡新岗,蒋青茂[10](2005)在《动物教学干式标本的制作(九)》文中研究指明
二、动物教学干式标本制作新工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动物教学干式标本制作新工艺(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现代漆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的缘起 |
第二节 现代漆画研究问题的提出及其理论梳理 |
第三节 中国现代漆画研究的相关说明 |
第四节 研究方法、研究目的、研究的意义和价值 |
第五节 研究的基本思路、内容与结构框架 |
第一章 中国现代漆画的源流 |
第一节 中国古代传统漆绘 |
一 中国古代漆艺术的历史源流 |
二 中国古代漆艺术的工艺传承 |
三、中国古代漆艺术的文化发展脉络与缺失 |
四、中国古代漆绘的发展沿革 |
第二节 东亚古代漆绘的源流 |
一、汉四郡时代的朝鲜半岛漆艺术 |
二 鉴真东渡与日本古代漆艺术的“师法中华” |
三 南洋漆艺术的“副中心” |
四 琉球与台湾的古代漆艺术 |
第三节 欧洲近现代漆艺术的崛起 |
一 十三世纪始始中欧漆艺交流简述 |
二 欧洲新艺术运动与1900 年巴黎博览会 |
三 欧洲装饰艺术运动与漆画代表人物 |
四 近现代欧洲化学漆及其工艺价值与影响 |
第二章 中国现代漆画的产生 |
第一节 日本江户时代的漆艺术与明代“倭漆”的兴起 |
一 飞鸟时代的漆艺术觉醒与镰仓时代漆艺术的成熟 |
二 江户时代漆艺术的崛起 |
三 中国明代漆艺术的退步 |
四 福州沈家脱胎与薄料工艺 |
第二节 中国现代漆画的“洋血统” |
一 密陀绘工艺 |
二 螺钿镶嵌工艺的历史传承 |
三 明清时期漆器的“和风”盛行 |
四 近现代欧洲漆艺崛起的影响 |
第三节 中国现代漆画三位奠基人 |
一 雷圭元:“代用品”与新观念的首倡者 |
二 沈福文:西洋绘画与古代漆绘的合成者 |
三 李之卿:古代漆艺现代化的推陈出新者 |
第三章 中国现代漆画的发展 |
第一节 越南磨漆画的影响 |
一 越南磨漆画的源起 |
二 抗法抗美战争中的越南漆画家 |
三 越南磨漆画在“世界社会主义阵营”系列美展的影响 |
四 五十年代末越南磨漆画对中国美术界引起的轰动 |
第二节 艺术魅力、时局影响与体制因素 |
一 由“漆绘”到“漆画”、由“手艺人”到“画家” |
二 20 世纪新材料、新技法和新工艺的突破 |
三 “美展体制”与政府主管部门的鼓励、扶植 |
四 现代绘事与古代工艺的契合点 |
第三节 中国现代漆画发展时期的人和事 |
一 五六十年代的中国现代漆画创作群体 |
二 领军人物乔十光 |
三 院校与企业的合作价值 |
四 20 世纪后半叶的中国漆画展事活动 |
第四章 中国现代漆画的繁荣 |
第一节 中国现代漆画发展现状 |
一 全国院校现代漆画教育现状评估 |
二 代表人物与代表作品 |
三 漆艺企业总体没落与工作坊的兴起 |
四 “院体派”的艺术高度 |
第二节 中国现代漆画得失谈 |
一 “美展体制”退潮的巨大影响 |
二 画廊的市场主导作用 |
三 东西洋漆艺术的启示 |
四 漆画家的“内修”与“外功” |
第三节 中国现代漆画的评估与前瞻 |
一 不可遏止的潮流:新材料、新工艺、新形式 |
二 传统绘事技法的保留与革新 |
三 漆艺术在艺术表现体系中的生存与定位 |
四 坚守“以漆画世”的宗旨 |
结论 |
附录 |
参考文献 |
读博期间公开发表的成果 |
致谢 |
(2)天然石墨的成因、晶体化学特征及对石墨烯产业化的约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
1.1 选题背景和立题思想 |
1.2 课题来源及选题意义 |
1.3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3.3 技术路线 |
1.4 研究内容和研究目标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目标 |
1.4.3 研究计划安排 |
1.4.4 主要工作量 |
1.5 研究成果与创新点 |
1.5.1 主要研究成果 |
1.5.2 创新点与特色 第2章 相关问题研究现状分析 |
2.1 石墨矿床研究现状分析 |
2.1.1 国外石墨矿床研究现状分析 |
2.1.2 国内石墨矿床研究现状分析 |
2.2 石墨矿物学研究现状分析 |
2.2.1 国外石墨矿物学研究现状分析 |
2.2.2 国内石墨矿物学研究现状分析 |
2.3 石墨烯制备研究现状分析 |
2.3.1 石墨烯 |
2.3.2 国内外石墨烯制备研究现状分析 |
2.4 石墨烯产业化现状分析 |
2.4.1 石墨烯产业化 |
2.4.2 国外石墨烯产业化现状分析 |
2.4.3 国内石墨烯产业化现状分析 |
2.5 小结 第3章 石墨矿地质矿产特征 |
3.1 石墨资源概况 |
3.1.1 石墨工业类型 |
3.1.2 全球石墨资源概况 |
3.1.3 中国石墨资源概况 |
3.2 石墨矿床主要类型 |
3.2.1 深变质石墨矿床 |
3.2.2 浅变质石墨矿床 |
3.2.3 接触变质石墨矿床 |
3.2.4 重熔花岗岩浆型石墨矿床 |
3.2.5 伟晶岩脉型石墨矿床 |
3.3 石墨矿成矿地质背景 |
3.3.1 全球石墨矿成矿背景 |
3.3.2 中国石墨矿成矿地质背景 |
3.4 石墨矿空间分布 |
3.4.1 全球石墨矿空间分布 |
3.4.2 中国石墨矿空间分布 |
3.5 石墨矿时间分布 |
3.5.1 全球石墨矿时间分布 |
3.5.2 中国石墨矿成矿时代 |
3.6 小结 第4章 典型石墨矿床 |
4.1 晶质(鳞片)石墨矿 |
4.1.1 全球鳞片石墨矿 |
4.1.2 黑龙江鸡西市柳毛石墨矿床 |
4.1.3 河南淅川县小陡岭石墨矿床 |
4.1.4 内蒙古兴和县黄土窑石墨矿床 |
4.1.5 山东平度市刘戈庄石墨矿床 |
4.2 脉型(块状、致密结晶状)石墨矿 |
4.2.1 全球脉型石墨矿 |
4.2.2 麻粒岩型石墨矿床(Granulite-hosted deposits) |
4.2.3 火成岩型石墨矿床(Igneous-hosted deposits) |
4.2.4 脉型石墨矿成矿作用 |
4.3 隐晶质(土状、无定形、微晶)石墨矿 |
4.3.1 全球隐晶质石墨矿 |
4.3.2 内蒙古大乌淀石墨矿床 |
4.3.3 湖南鲁塘石墨矿床 |
4.4 小结 第5章 天然石墨成矿过程 |
5.1 石墨的形成条件 |
5.1.1 热力学条件 |
5.1.2 碳源 |
5.1.3 前寒武纪生态系统 |
5.1.4 前寒武纪沉积建造 |
5.2 石墨矿床矿化特征 |
5.3 成矿模式 |
5.4 小结 第6章 典型矿床石墨矿物学 |
6.1 石墨晶体结构 |
6.2 石墨晶体特征 |
6.2.1 光学性质 |
6.2.2 X射线衍射谱线及晶胞参数 |
6.3 物理化学性质 |
6.3.1 物理性质 |
6.3.2 热效应 |
6.3.3 石墨化学组分 |
6.4 石墨物理化学参数 |
6.4.1 石墨化 |
6.4.2 石墨化程度 |
6.4.3 石墨化程度检验 |
6.4.4 变质相检验 |
6.5 小结 第7章 天然石墨对石墨烯产业化的约束 |
7.1 模型构建的依据及思路 |
7.1.1 天然石墨与石墨烯产业 |
7.1.2 天然石墨对石墨烯产业化的约束因素 |
7.1.3 模型构建的思路 |
7.2 石墨成矿地质特征的专属性 |
7.2.1 石墨矿石学 |
7.2.2 石墨岩系物源性质及沉积环境 |
7.2.3 石墨岩系变质及矿化蚀变 |
7.2.4 石墨碳同位素组成 |
7.2.5 地球动力学及生态演化 |
7.3 石墨晶体化学特征的专属性 |
7.4 天然石墨制备的氧化石墨(烯)和石墨烯的属性 |
7.4.1 天然石墨制备的氧化石墨(烯)的属性 |
7.4.2 天然石墨制备的石墨烯的属性 |
7.5 天然石墨制备的石墨烯的性能 |
7.5.1 天然石墨制备的石墨烯的电容性能 |
7.5.2 天然石墨制备的石墨烯的吸附性能 |
7.5.3 天然石墨制备的氧化石墨烯的吸附性能 |
7.6 石墨烯原料选择原则 |
7.6.1 天然石墨制备石墨烯的原料选择 |
7.6.2 石墨和石墨烯的结构表征 |
7.7 石墨烯的特性与应用前景 |
7.8 前沿新材料石墨烯的原料选取及品质控制的理论模型 |
7.8.1 天然石墨制备石墨烯原料选择的影响因素 |
7.8.2 物理模型构建 |
7.8.3 数学模型构建 |
7.9 小结 第8章 鳞片石墨制备石墨烯实证研究 |
8.1 实验 |
8.1.1 原料与化学试剂 |
8.1.2 氧化石墨(烯)制备 |
8.1.3 氧化石墨烯还原 |
8.1.4 结构表征方法 |
8.1.5 石墨烯的性能实验 |
8.2 结果与讨论 |
8.2.1 天然鳞片石墨的表征 |
8.2.2 氧化石墨烯和石墨烯的表征 |
8.2.3 石墨烯的导电性能 |
8.2.4 石墨烯超级电容性能 |
8.3 实验结论 |
8.4 理论模型验证 |
8.4.1 物理模型有效性分析 |
8.4.2 数学模型有用性分析 |
8.5 小结 第9章 石墨烯资源开发利用战略及建议 |
9.1 资源战略的界定 |
9.2 石墨烯资源开发利用战略分析 |
9.2.1 SWOT分析原理 |
9.2.2 石墨烯资源开发利用SWOT分析 |
9.3 资源勘查开发战略分析 |
9.3.1 石墨矿勘查战略 |
9.3.2 石墨矿开发战略 |
9.3.3 石墨提纯技术突破战略 |
9.3.4 前沿新材料石墨烯突破战略 |
9.4 石墨烯资源开发利用战略 |
9.4.1 石墨烯技术专利驱动战略 |
9.4.2 石墨烯资源产业集群式开发战略 |
9.4.3 石墨烯资源开发利用信息化战略 |
9.5 石墨烯资源开发利用政策及建议 |
9.5.1 产业倾斜政策 |
9.5.2 区域协调政策 |
9.5.3 健全完善环境法规和行业相关标准 |
9.5.4 建立石墨烯资源开发利用动态检测数据库 |
9.6 小结 第10章 结论与展望 |
10.1 主要研究成果 |
10.2 结论 |
10.3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
(3)动物标本的分类及制作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1 骨骼标本 |
1.1 虫蚀法 |
1.2 化学腐蚀法 |
1.3 水煮法 |
1.4 自然腐蚀法 |
2 浸制标本 |
3 剥制标本 |
4 铸型标本 |
5 干制标本 |
5.1 动物整体剥制干式标本 |
5.2 动物胃肠干制气存标本 |
5.3 动物脏器干制塑封标本 |
5.4 冻干标本 |
6 塑化标本 |
7 透明标本 |
8 玻片标本 |
(4)“非遗”视角下中国现代黑陶文化生态发展研究 ——以绥棱黑陶为样本(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研究的缘起 |
二、研究现状 |
三、研究意义 |
四、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第一章 中国黑陶文化生态系统分析 |
第一节 自然环境对黑陶文化的影响 |
第二节 生产方式对黑陶文化的影响 |
第三节 社会制度对黑陶文化的影响 |
第四节 风俗文化对黑陶文化的影响 |
第二章 中国黑陶文化的生态格局与形式演变历史 |
第一节 中国传统黑陶文化生态格局 |
第二节 中国传统黑陶形式演变历史 |
第三章 中国现代黑陶地域分布与艺术风格特征 |
第一节 中国现代黑陶地域分布 |
第二节 中国现代黑陶艺术风格与特征 |
第四章 文化生态学视角下绥棱黑陶的技艺传承与工艺创新 |
第一节 绥棱黑陶的历史沿革 |
第二节 绥棱陶器装饰技法 |
第三节 绥棱黑陶的成型技法 |
第四节 陶窑及黑陶烧成工艺 |
第五节 绥棱黑陶的艺术成就与价值 |
第五章 非物质文化遗产绥棱黑陶的文化生态位研究 |
第一节 绥棱黑陶文化生态位的现状 |
第二节 绥棱黑陶文化生态位的失衡原因 |
第三节 解决绥棱黑陶文化生态位失衡的对策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参观的博物馆 |
附录(一) |
附录(二) |
后记 |
(5)羊整体骨骼标本制作工艺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试验材料与方法 |
1. 1 试验材料 |
1. 1. 1 试验动物 |
1. 1. 2 试验场所 |
1. 1. 3 试验试剂药品和器械 |
1. 2 试验方法 |
1. 2. 1 清除残肉 |
1. 2. 2 洗刷 |
1. 2. 3 煮制 |
1. 2. 4 脱脂 |
1. 2. 5 漂白 |
1. 2. 6 连接 |
1. 2. 7 整形 |
1. 2. 8 定装 |
2 结果 |
3 讨论 |
3. 1 合理选择适宜的标本原材料 |
3. 2 脱脂控制 |
3. 3 漂白控制 |
3. 4 煮制控制 |
4 结论 |
(6)大型中华鲟剥制标本的无害化制作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工艺流程 |
2 材料准备 |
2.1 标本测量 |
2.2 工具准备 |
2.3药品试剂 |
2.4 填充材料 |
3 标本制作 |
3.1 鱼皮剥制 |
3.2 脱脂与防腐 |
3.3 填充与缝合 |
3.4 整形与陈列 |
4 讨论 |
(7)中国现代城市雕塑的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缘由 |
二、研究对象 |
三、研究现状 |
四、研究方法 |
第一章 萌芽起步期:——半殖民半封建及民国时期现代城市雕塑(十九世纪末至二十世纪中叶) |
第一节 时代背景 |
一、 政治背景 |
二、 文化背景 |
第二节 租界的现代城市雕塑 |
一、 公共空间中的城市雕塑 |
二、 欧式公共建筑上的雕塑作品 |
三、 公共花园雕塑 |
四、 私家花园中的雕塑 |
第三节 民国时期的雕塑留学生 |
一、 清末民初留学生概述 |
二、 学习雕塑的留学生概况 |
三、 留学生在国外的学习和生活 |
第四节 民国时期的现代雕塑教育 |
一、 土山湾的雕塑教育 |
二、 私立上海美术专科学校 |
三、 国立北平艺术专科学校 |
四、 国立杭州艺术专科学校 |
五、 广州市立美术学校 |
第五节 民国时期现代雕塑理论的传播 |
一、 美术团体 |
二、 美术期刊 |
三、 美术展览 |
第六节 民国时期的现代雕塑家 |
一、 蔡元培与现代雕塑家 |
二、 李金发 |
三、 江小鹣 |
四、 刘开渠 |
五、 滑田友 |
六、 张充仁 |
第七节 民国时期的城市雕塑作品 |
一、 孙中山雕像 |
二、 名人塑像 |
三、 抗战时期的纪念碑雕塑 |
第二章 曲折探索期:——解放初期和文革时期的现代城市雕塑(二十世纪中叶至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 |
第一节 时代背景 |
一、 美协的成立 |
二、 向苏联学习 |
三、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
四、 “两结合” |
五、 “大跃进” |
六、 文化大革命 |
第二节 向苏联学习雕塑 |
一、 20世纪60年代前的苏联艺术的发展史 |
二、 苏联艺术在中国的迅猛传播 |
第三节 解放初期和文革时期的雕塑教育 |
一、 苏联的雕塑教学体系 |
二、 苏联影响下的新中国的雕塑教育模式 |
三、 新中国解放初期和文革时期雕塑教育的发展历史 |
第四节 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建造 |
一、 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奠基和选址 |
二、 纪念碑的设计过程 |
三、 纪念碑浮雕的设计 |
第五节 东方红太阳升——毛泽东雕像 |
一、 不同时期的毛泽东雕像特点 |
二、 毛泽东雕像代表作品 |
三、 毛泽东对建其雕像的态度 |
第六节 解放初期与文革时期的城市雕塑 |
一、 解放初期和文革时期的雕塑发展 |
二、 十大建筑工程室外雕塑 |
三、 毛主席纪念堂室外雕塑 |
四、 城市纪念碑雕塑 |
五、 名人雕塑作品 |
六、 其他城市雕塑题材作品 |
第三章 繁荣发展期:——改革开放之后的中国现代城市雕塑(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至二十一世纪初)第一节 时代背景 |
第一节 时代背景 |
一、 政治背景 |
二、 艺术背景 |
第二节 改革开放后雕塑发展 |
一、 70年代末至80年代末的现代雕塑 |
二、 90年代的中国现代雕塑 |
三、 21世纪的中国现代雕塑 |
第三节 雕塑公园的发展 |
一、 中国雕塑公园概论 |
二、 中国特色的雕塑公园 |
三、 中国雕塑公园典型案例分析 |
四、 中国雕塑公园发展策略 |
第四节 改革开放后的中国现代城市雕塑 |
一、 改革开放后中国现代城市雕塑简述 |
二、 改革开放后城市雕塑作品 |
第四章 中国现代城市雕塑设计的展望 |
第一节 中国现代城市雕塑的管理机制 |
一、 工作职能 |
二、 存在问题 |
三、 改变方法 |
第二节 中国现代城市雕塑存在问题及解决方法 |
一、 存在问题 |
二、 提升中国城市雕塑品质 |
第三节 中国现代城市雕塑设计与环境的融合 |
一、 城市雕塑与城市历史人文环境 |
二、 城市雕塑与城市空间环境 |
三、 城市雕塑与心理环境的艺术至境 |
结语 |
中国现代城市雕塑大事记 |
引用文献 |
攻读研究生期间发表论文 |
致谢 |
四、动物教学干式标本制作新工艺(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现代漆画研究[D]. 郭立忠. 南京艺术学院, 2021(02)
- [2]天然石墨的成因、晶体化学特征及对石墨烯产业化的约束[D]. 刘剑.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7(11)
- [3]动物标本的分类及制作方法[J]. 周贵凤. 农村经济与科技, 2016(20)
- [4]“非遗”视角下中国现代黑陶文化生态发展研究 ——以绥棱黑陶为样本[D]. 王凯宏. 东北师范大学, 2016(02)
- [5]羊整体骨骼标本制作工艺探讨[J]. 李涛,寇俊峰,陈荣. 塔里木大学学报, 2015(01)
- [6]大型中华鲟剥制标本的无害化制作技术[J]. 高少波,唐会元,洪峰,池仕运,陈金生. 河北渔业, 2015(02)
- [7]中国现代城市雕塑的发展研究[D]. 邵靖. 苏州大学, 2013(11)
- [8]雉鸡生态标本制作新工艺[J]. 时菊爱,程会昌,张磊. 郑州牧业工程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6(04)
- [9]动物教学干式油制标本新工艺的研制[J]. 王荣林,蒋春茂,王子轼. 江西畜牧兽医杂志, 2005(01)
- [10]动物教学干式标本的制作(九)[J]. 王荣林,陶勇,胡新岗,蒋青茂. 四川畜牧兽医, 200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