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国家经贸委副主任张志刚谈食品工业发展(论文文献综述)
顾振华[1](2015)在《利益集团与贸易政策 ——基于中国现实的贸易政治经济学分析》文中指出随着中国改革迈入深水区,各项政策措施的变动都将牵动各种利益集团的切身利益。在会见采访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的中外记者时,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就明确表示:“改革进入了深水区,也可以说是攻坚期,的确是因为它要触动固有的利益格局。现在触动利益往往比触及灵魂还难。”确实,在这个特殊时期,固有利益集团、新兴利益集团、国外利益集团等等各种势力、各种利益集团互相碰撞,互相利用、互相妥协。应该说,改革开放是中国利益集团形成和发展的大背景,它改变了过去公有制经济作为唯一利益主体的局面,赋予了多种利益主体追求自身合法利益的权力。而中国党和政府间权责上既垂直又交叉的特点,增加了中国利益集团问题的复杂性。这种在政府与利益集团以及利益集团相互间博弈之下进行政策决策的现实,也是中国需要面临的另一种“新常态”。对于中国贸易政策而言,重大政策的决策机构是中共中央,日常政策的决策和执行机构为国务院行政机构,如果政策要上升为法律则要经过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审议。各种利益集团想要影响政策决策就必须在这样的政治体制结构中找到切入点,使得自己的诉求能够通过某种渠道得到各个决策机构的重视。这样才有可能获得对自身有利的政策。在西方国家中,利益集团参与政治活动是非常普遍的现象。他们通过各种方式,例如,游说政治家、向政治候选人献金等方式来影响政治过程,以使得自身利益的最大化。那么,面对中国所独有的政策决策过程,中国会存在什么样的利益集团?这些利益集团是否真的会对政府的决策产生影响?他们所采取的影响方式又会和西方国家中的利益集团有何区别?针对上述问题,本文旨在应用贸易政治经济学的基本框架和分析方法,结合各种数据和案例,从定性和定量两个角度较为完整地刻画国内外利益集团的性质、组成和影响机制,为了解和把握利益集团与政府之间的博弈关系,以及利益集团之间的竞争关系提供依据和线索。同时也为分析利益集团在其它领域的活动提供参考。在理论上,本文通过许多国内外政府部门、企业财团和评测机构的数据和案例详细阐释了中国经贸政策制定的过程,以及利益集团的组成和影响机制。在实证上,一方面以钢铁行业为研究对象进行了详细的剖析;另一方面以理论分析为逻辑基础,以关税和反倾销税作为具体研究对象,构建了一个利益集团与政府之间的两阶段非合作博弈模型并对模型所提出的命题和推论进行了经验验证。本文共分为7章。第1章为导论,阐明了本文研究的背景、目的、方法以及篇章结构,并且对文中的重要概念和创新之处进行了总结和概括。第2章为文献综述,从贸易政治经济学的思想起源出发,对贸易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基础、发展过程和需要完善之处进行了梳理。该章对不同分支研究的基本观点、研究模型、技术方法和主要结论进行了比较和评述,明确了本文是建立在哪些基础研究之上,又应该在哪些方面进行改进。第3章阐述了中国利益集团的形成、发展、类型和影响机制。该章首先描述了中国经贸领域中的利益集团是在一个什么样的背景之下形成和发展的。接着,通过详实的数据和案例,力图从一个较为具体和深刻的视角刻画出中国贸易政策制定和执行过程中的影响主体、影响方式和影响结果,为下文的定量分析提供了理论支撑。第4章重点对钢铁行业中两个典型案件——钢铁进口保障措施与“冷轧板卷”反倾销案进行了剖析。钢铁进口保障措施与“冷轧板卷”反倾销案中的利益集团问题,仅是各种利益集团通过各种方式影响中国政府的冰山一角。但通过这两个案件中不同利益集团的不同影响机制,还是可以较为清晰地看到中国现有利益集团的形式、性质和影响机制。第5、6章则是针对导论部分所提到的中国所处的贸易背景以及所需要面对的贸易环境,以第3章的理论分析为依据分别建立了理论模型和经验模型,应用定量分析方法进行进一步的研究。这两章经验验证的过程和结论可以再一次检验第3章关于利益集团的各种分析。最后,第7章总结了各章的主要结论,根据这些结论为中国贸易保护政策的制定提出了政策意见和建议,并且对未来的研究进行展望。通过对中国贸易领域利益集团问题的理论与实证研究,得到了以下结论:第一,在贸易领域,中国各个行业中确实存在着能够影响政府决策的国内外利益集团,国内利益集团影响政府决策的主要方式并非是政治献金而是政治联系。其中,代表委员类政治联系更是得到了经验数据的支持。国外利益集团影响中国政府决策的主要方式是政治压力,即通过外国利益集团的母国政府施压。在经验验证中,这种通过母国政府施压的影响方式也得到了数据支持。另外,与总的社会人口相比,各个利益集团的成员都是少数阶层。第二,如果某行业中存在可以影响政府的国内利益集团,则该行业将会获得较高的贸易保护。如果某行业中存在可以影响政府的国外利益集团,则该行业将会更偏向于自由贸易。如果某行业的下游行业中存在可以影响政府的利益集团,则该行业原先获得的贸易保护会被削弱。值得注意的是,无论是代表委员类政治联系,还是来自外国利益集团母国的政治压力,当这些政治影响累积到一定程度时,政府决策会更为明显地受到利益集团左右。第三,相对社会福利而言,政府在制定贸易政策时相当关注来自利益集团的利益,这反映了日益凸显的收入分配问题。另外,虽然国内利益集团对于中国政府的影响较大,但是国外利益集团的影响也不容忽视。第四,相对于关税保护而言,利益集团在反倾销保护中与政府之间的博弈更为激烈。这可能是由于反倾销保护的范围更为集中,保护强度相对较大。总而言之,利益集团的确是影响中国贸易政策决策的一个重要因素,而贸易领域中的利益集团问题,又只是政治因素影响中国政策的一个缩影。中国改革进入了深水区,尽管如何克服利益集团对改革产生的阻碍是如今推行改革的一个难题,但是,利益集团的存在并非只对经济发展产生了阻碍作用。利益集团之间的博弈关系有时可能也会促进改革的进行和经济的发展。因此,在改革过程中,不仅要化解利益集团对于改革产生的消极作用,同时也要利用好利益集团之间的博弈关系。这样一来,改革可能不再是阻力重重,而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董亚炜[2](2005)在《政府职能、国家权力与社会发展 ——当代中国行业协会的政治学研究》文中指出如何分析和判断改革开放后中国社会的性质和特征是近年来学界关注的一个热点,同时也是一个不易把握的难点。本论文力图运用政治学的眼光,通过对行业协会的研究和考察,来折射和说明中国国家与社会间的特殊关系。 本文在归纳和梳理社会学所提供的实证资料和具体案例,以及在分析历史文献的基础上,以行业协会发展的历史过程为基本线索,运用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理论,对行业协会产生和发展过程中的政府职能转变、国家权力转移、社会组织发展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辩证、系统、动态的分析。通过对上述关系的分析,本文证明了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政府利用行业协会这一经济和社会组织来实现其搞活国有企业、转变政府职能、调控社会等多重目标,行业协会则在政府实现这种目标的过程中不断地得以产生、发展和完善的互补与共生的内在逻辑关系。 这一逻辑关系具体表现为:在政企分开和国企改革的过程中,“政府推动型”行业协会得以产生和发展。通过研究行业协会与国有控股公司间的关系来发现“政府推动型”行业协会的行为逻辑。“政府推动型”行业协会独特的行为逻辑导致了“政府推动型”行业协会成为行业垄断的一种组织形式。 行业垄断的改革要求政府职能的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转变为行业协会的进一步改革和发展创造了条件,行业协会的发展为政府职能转变提供了社会支撑。政府职能的转变使得政府的一部分权力向行业协会组织转移。 由于中国行业协会与政府间的关系导致中国行业协会发展中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行业协会的行政化。通过典型案例来说明行业协会凭借其所拥有的社会公共权力来谋取自己的私利。行业协会的这种行政化的根源主要在于中国现存的行业协会等社团的“双重管理体制”。要克服行业协会发展中的这种困境根本上还在于实现行业协会的组织转变,即实现行业协会从行政化的准官僚组织向真正的为会员企业提供服务的、自律性的行业组织的转变。本文运用经济学的理论解释了这种转变的必然性,并通过具体案例表现了这一转变的具体过程。
张贡生,王廷科,郑俊义[3](2003)在《我国工业化道路的现实选择——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观点综述》文中指出虽然从发展战略的角度中国选择了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但是究竟何谓新型工业化,对于工业化阶段如何划分,中国为什么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如何走,如此种种,都有待理论的进一步深化和实践的大胆探索。有鉴于此,这里就有关问题作一综述。
董峻[4](2001)在《八部委共商食品安全大计》文中研究指明新华社青岛五月二十六日电(记者 董峻)国家经贸委、财政部、卫生部、交通部、铁道部、国家环保总局、国家工商总局、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八部委有关领导和专家今天汇集青岛,共商食品安全大计。
叶海平[5](2000)在《全国食品工业工作会议提出实施创新战略是今后工作重点》文中指出
卓丽霞[6](2013)在《我国小微企业外部支持条件的系统整合与体系构建研究 ——基于系统的视角》文中研究说明本文将系统整合的研究思想和方法引入进来,在将小微企业外部支持条件看作是一个大系统的基础上,对我国应如何创造有利于小微企业发展的外部支持条件,并通过对这些支持条件的系统整合,构建起一种有利于小微企业健康发展的、有效率的、以全方位、综合性和系统性支持为特征的外部支持体系展开研究。首先,对我国小微企业的科学内涵、有别于大中型企业的一系列特征、小微企业发展的重要意义进行研究。其次,通过广泛的调研,对我国小微企业外部支持条件的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原因进行分析研究。再次,对部分国家支持和促进小微企业发展,创造有利于小微企业发展的外部支持条件的经验及其启示的研究。最后,按照系统整合的研究思想和方法,系统整合强调的是对构成小微企业外部支持条件的所有资源的综合利用、系统化管理、协调、统一和规模化,对我国应怎样在创造有利于小微企业发展的外部支持条件基础上,通过对外部支持条件的系统整合,构建起一种为支持和促进小微企业发展所必需的,有效率的,以全方位、综合性和系统性支持为特征的综合支持体系的对策研究。本文研究所提出构建“市级综合服务平台+区县窗口服务平台+产业集群窗口服务平台”对策建议,可以作为各级政府有关部门有针对性地制定政策和采取有力措施,以支持和促进我国小微企业发展的重要参考。这无论是对于解决我国所面临的严峻的失业和再就业压力、帮助城乡贫困人口尽快脱贫,以及通过鼓励人们通过自主创业来创办小微企业,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和创业型社会打下坚实的社会基础等方面,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刘英奎[7](2003)在《中国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研究》文中指出一、问题的提出和选题的意义 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国内经济形势发生了一系列重大变化。这些变化引起了我对中国企业“走出去”问题,即对外直接投资问题的思考。 一是经济全球化迅猛发展,中国企业应如何应对其机遇和挑战。据统计,2001年全球大约有跨国公司6.5万家,它们拥有约85万家国外分支机构,其产值已占世界总产值的1/3以上,其内部和相互间的贸易已占世界贸易额的60%以上,对外直接投资占全球跨国直接投资的90%左右。世界货物、资金、人员、技术、信息等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日益频繁,进而促进了世界各国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整个社会福利的提高。各种资源在全球范围内的可获性大大提高,各国经济发展对本国资源的依赖程度进一步降低。在经济全球化的汹涌浪潮中,尤其是随着中国的入世和国内市场的进一步开放,外商到中国投资的热情进一步高涨,已经成群结队地来到中国。国内企业该怎么办?是在国内市场上偏安一隅被动挨打,还是走出国门主动出击,到国际市场与跨国公司展开竞争?这一问题值得人们深思。 二是生产能力过剩、内需不振问题已经成为影响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经济已经从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市场开始出现整体供大于求的格局。从1998年以来内贸部公布的中国主要商品的供求平衡情况资料看,其中供过于求的比例分别为:1998年上半年为25.8%;1999年上半年为72.1%,下半年为80.0%;2000年上半年为78.36%,下半年为79.64%。市场供过于求的商品种类越来越多,范围越来越广。面对这种严重的生产过剩,我国政府已经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但由于我国现阶段经济发展的非均衡主要是产业结构变化滞后于需求结构的变化造成的,因此不可能完全依靠国内自我发展来彻底解决,而必须面向国际国内两个市场,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来实现。 三是自然资源短缺问题成为制约当代中国经济发展的另一瓶颈。我国人口众多,自然资源的人均占有率较低,矿产资源品位较低,尤其是部分战略资源严重短缺,已经成为制约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重要因素。据预测,按现有的资源利用方式,预计到2010年国内45种主要矿产资源约有1/2不能满足需要。鼓励国内企业走出国门,通过对外投资方式,获取国外矿产资源以补充国内资源不足,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 四是吸引外资与对外投资比例失衡。对外开放是我国必须长期坚持的基本国策。但是,完全意义上的开放应该是双向的开放,既要“引进来”,又要“走出去”。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走过了一条以“引进来”为主的发展道路,吸引了大量外资,对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截止2002年12月底,全国共批准外商投资企业424196个,合同外资8280.60亿美元,实际使用外资4479.66亿美元。1994年以来,中国一直是吸引外国直接投资最多的世界第二大国,2002年中国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527亿美元,首次超过美国成为世界上吸引外商直接投资最多的国家。相比较而言,对外投资对我国国民经济却无足轻重。最新国际投资理论认为,一个国家吸纳国外投资与发展对外投资应形成合理比例。国际投资经验表明,—个成熟的经济体系,引进外资额与对外投资额的比例一般以100∶110为宜。据《1997年世界投资报告》研究,各类国家引进外资与海外投资的比例,发达国家为100∶140,发展中国家为100∶18,而我国仅为100∶8。与发达国家相比甚至与部分发展中国家相比,我国企业“走出去”还有不小的差距,这和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水平也很不相称。面对国际直接投资迅速发展的趋势,我国有必要加快海外投资的步伐,使得国民经济能够长期、健康、协调发展。 五是中国外贸出口深受贸易保护主义的侵害。随着世界生产力的迅速扩张,许多国家商品供过于求的矛盾日益突出,对国际市场的争夺也更加激烈,从而导致各种形式的贸易保护主义盛行。一些国家频繁利用技术和环境壁皇等非关税措施对商品进口设限;有些国家甚至违背世贸组织规则,滥用反倾销、反补贴和保障措施,韦糙贸易摩擦;不少国家则组建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组成区域性贸易保护屏障,阻碍外部产品进口。因此,各国之间贸易摩擦此起彼伏。这使得中国出口商品深受其害。据夕阻贸部统计,从1979年至2001年3月底,中国共遭受概起反倾销调查,涉及金额100多亿美刃.目前,中国已经成为世界贸易组织内遭受反倾销指控最多的国家。面对这种贸易格局,通过发展对外直接投资方式越过各种贸易保护壁垒,扩大我国产品国际市场份额,是我国企业新世纪应采取的一项重要战略。 基于对上述问题的认识和思考,我选择了“中国企业实施去出去战略研究”作为论文选题,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够对这一领域的理论研究和企业实践有所帮助。 具体地说,论文的选题具有如下理论和现实意义: 首先,论文的选题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国内理论界、产业界对于“引进来”的重要性已有充分的认识,“引进来”的实践成绩斐然,“引进来”的理论更是异彩纷呈。然而,我国成功实施“走出去”战略的企业屈指可数,关于“走出去
李靖宇,韩瑜[8](2003)在《关于开创中俄经贸合作新局面的思考》文中提出《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的签订,为两国经贸关系的发展提供了法律保障。我国应当抓住这一有利时机,争取尽快打开与俄罗斯进行经贸合作的新局面。为此必须在各个领域全面推进的前提下采取突破性对策:扩大对俄罗斯的农副产品出口、农业劳务输出及加强农业技术设备和食品、饲料工业领域的合作;实现大型骨干企业的横向联合及加强中小企业的直接对接合作;共同开发油气资源及加强能源动力合作;联合研制高新技术项目并使其成果产业化;改革对俄罗斯出口商品结构的同时实行"大经贸战略",建立中俄自由贸易区;实现中俄经贸合作的战略升级。
李靖宇,韩瑜[9](2002)在《开创中俄两国经贸合作新局面的对策》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的签订,为两国经贸关系发展提供了法律保障,我国应当抓住这一有利时机,争取尽快打开与俄罗斯经贸合作的新局面。为此,必须在各个领域全面推进的前提下采取突破性对策,主要是扩大对俄罗斯的农副产品出口和农业劳务输出及加强农业技术设备领域和食品饲料工业领域的合作,实现大型骨干企业的横向联合及加强中小企业的直接对接合作,共同开发油气资源及加强能源动力合作,联合研制高新技术项目并使其成果产业化,改革对俄罗斯出口商品结构的同时实行"大经贸战略",并在继续推进边贸的基础上建立中俄自由贸易区,以实现中俄经贸合作的战略升级目标。
冯笠心[10](2002)在《信息广场》文中研究说明
二、国家经贸委副主任张志刚谈食品工业发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国家经贸委副主任张志刚谈食品工业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1)利益集团与贸易政策 ——基于中国现实的贸易政治经济学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导论 |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目的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 |
1.2 研究方法 |
1.3 概念界定 |
1.3.1 贸易政策的相关概念 |
1.3.2 利益集团的相关概念 |
1.4 创新之处 |
1.5 结构安排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思想来源:新政治经济学 |
2.2 理论基础:贸易政策的收入分配效应 |
2.3 贸易政治经济学 |
2.3.1 贸易政策的理论分析 |
2.3.2 贸易政策的经验验证 |
2.4 小结 |
第3章 利益集团影响下的中国经贸政策 |
3.1 中国经贸领域利益集团的形成和发展 |
3.1.1 所有制改革 |
3.1.2 政企分开 |
3.1.3 中央与地方的关系 |
3.1.4 外国企业的进入 |
3.1.5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
3.2 利益集团的分类 |
3.2.1 国内利益集团 |
3.2.2 国外利益集团 |
3.3 利益集团的影响机制 |
3.3.1 中国政策决策的过程 |
3.3.2 利益集团的影响方式——政治联系 |
3.3.3 利益集团的影响方式——政治献金 |
3.3.4 利益集团的影响方式——政治压力 |
3.4 小结 |
第4章 案例研究——钢铁进口保障措施与“冷轧板卷”反倾销案中的钢铁利益集团 |
4.1 1999-2005年中国钢铁行业的概况 |
4.2 钢铁进口保障措施与“冷轧板卷”反倾销案始末 |
4.2.1 案件的起因 |
4.2.2 案件的申请和调查 |
4.2.3 案件的裁定 |
4.2.4 案件的反复和终止 |
4.3 案件对各行业的影响 |
4.3.1 对国内钢铁行业的影响 |
4.3.2 对钢铁下游行业的影响 |
4.4 案件中的利益集团 |
4.4.1 国内外利益集团 |
4.4.2 利益集团的影响机制 |
4.5 小结 |
第5章 中国贸易保护的理论与经验分析 |
5.1 中国贸易保护水平和结构 |
5.1.1 关税水平与结构 |
5.1.2 反倾销水平与结构 |
5.2 理论模型 |
5.3 经验验证I:关税保护 |
5.3.1 模型设定和变量定义 |
5.3.2 数据来源与统计方法 |
5.3.3 描述性统计特征 |
5.3.4 结果与分析 |
5.4 经验验证II:反倾销保护 |
5.4.1 模型设定和变量定义 |
5.4.2 样本选择与统计方法 |
5.4.3. 描述性统计 |
5.4.4 结果与分析 |
5.5 小结 |
第6章 利益集团相互竞争的理论与经验分析 |
6.1 理论模型 |
6.2 经验验证 |
6.2.1 模型设定和统计方法 |
6.2.2 样本选择与变量构建 |
6.2.3 结果与分析 |
6.3 小结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7.1 主要结论 |
7.2 政策含义 |
7.3 未来研究方向 |
附录I 进口需求弹性的估算 |
附录II 民营企业访谈摘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期间的学术成果 |
(2)政府职能、国家权力与社会发展 ——当代中国行业协会的政治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第一章 国家调控与社会成长:以行业协会为研究对象 |
一、当代中国行业协会研究的理论综述与政治学视角 |
二、以行业协会为表现形式的社会成长 |
三、问题的提出:社会成长中的国家调控 |
四、从国家调控到政府职能转变与行政权力的转移 |
五、政府职能转变、行政权力转移与行业协会发展 |
六、行业协会发展的基本逻辑关系与论文章节安排 |
第二章 国家调控的组织基础与行业协会发展的起步阶段 |
一、经济体制改革与行业协会发展的政府推动 |
二、行业协会发展的逻辑起点:国有企业公司制改革(1978——80年代中期) |
三、“政府推动型”行业协会的治理机制与国有控股公司的组织结构同构 |
四、国有控股公司的宏观调控功能与“政府推动型”行业协会的行为逻辑 |
五、国有控股公司的行政垄断与行业协会发展的困境 |
第三章 政府职能转变与行业协会进一步发展的互动 |
一、行业协会进一步发展的体制空间:政府管理体制的转变 |
二、政府管理体制转变的历史过程与行业协会的进一步发展(80年代中期——90年代末) |
三、政府职能转变的社会支撑:行业协会对政府职能的承接 |
四、政府职能转变导致政府权力向行业协会转移 |
第四章 国家调控方式的转变与行业协会的完善 |
一、行业协会的行政性特征与社会权力滥用 |
二、行政化的社会管理方式:双重管理体制 |
三、行业协会组织转变与行业协会的完善 |
结论 国家调控与社会成长之间的共生与互补 |
一、政府社会职能的制度设计与行业协会发展 |
二、国家调控经济与社会的组织基础 |
三、社会自治的必要性及其限度 |
四、引导经济与社会发展的行政指导 |
参考文献 |
后记 |
(3)我国工业化道路的现实选择——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观点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一、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内涵与外延 |
1.认知工业化。 |
2.解读新型工业化。 |
二、工业化阶段划分 |
三、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必要性及条件分析 |
(一) 我国为什么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
1.李悦认为, 主要有下述几点。 |
2.江小娟指出: |
(二) 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现实条件分析 |
1.王新天、周振国认为: |
2.李荣融指出: |
四、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对策 |
(6)我国小微企业外部支持条件的系统整合与体系构建研究 ——基于系统的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与问题提出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思路、内容和方法 |
1.2.1 研究思路 |
1.2.2 研究内容 |
1.2.3 研究方法 |
2 小微企业的内涵及小微企业发展的重要意义 |
2.1 小微企业的内涵及其扩展 |
2.1.1 小微企业的内涵 |
2.1.2 小微企业内涵的扩展 |
2.2 大力发展小微企业的重要意义 |
2.2.1 解决就业和消除贫困 |
2.2.2 增加社会生产,促进经济发展 |
2.2.3 小微企业发展对于我国的其他重要意义 |
2.3 我国小微企业发展现状及其存在的主要问题 |
2.3.1 我国小微企业发展的现状 |
2.3.2 我国小微企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
3 建立我国小微企业综合扶持体系的对策建议 |
3.1 建立我国支持与促进小微企业发展综合扶持体系的前提及其基本框架 |
3.1.1 建立我国小微企业综合扶持体系的前提 |
3.1.2 我国小微企业综合扶持体系的基本框架 |
3.2 建立我国小微企业发展的“小微金融”支持与服务体系 |
3.2.1 关于“小微金融”资金融通体系建立问题 |
3.2.2 关于“小微贷款”担保体系建立问题 |
3.3 建立我国小微企业发展的社会化支持与服务体系 |
3.3.1 建立小微企业“孵化器”——“自主创业与小微企业育成中心” |
3.3.2 以“自主创业与小微企业育成中心”为依托,建设信息沟通与交流的开放式平台――自主创业与小微企业专门网站 |
3.3.3 以“自主创业与小微企业育成中心”为平台,充分发挥社会团体和中介组织在“小微企业社会化支持与服务体系”中的作用 |
3.3.4 建立一批各具特色“小微企业集群” |
4 建立支持和促进小微企业发展的政策支持与服务体系 |
4.1 建立我国支持和促进小微企业发展的政策体系 |
4.2 建设支持促进自主创业和小微企业发展的服务型政府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取得的研究成果 |
(7)中国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部分 中国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的背景和意义 |
第一章 中国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的背景 |
1.1 经济全球化的迅猛发展使中国企业“走出去”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 |
1.2 入世对中国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的影响 |
1.3 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为“走出去”战略的实施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
1.4 小结 |
第二章 “走出去”战略的形成、内涵与意义 |
2.1 “走出去”战略的提出与形成 |
2.2 “走出去”战略的内涵 |
2.3 “走出去”与“引进来”的辨证关系 |
2.4 对外直接投资与外贸、外汇、外援等的关系 |
2.5 我国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的必要性 |
2.6 小结 |
第三章 国际直接投资发展的现状与特征 |
3.1 国际直接投资的发展历程 |
3.2 发达国家对外投资的现状与特征 |
3.3 发展中国家对外投资发展现状与特征 |
3.4 小结 |
第二部分 “走出去”战略的理论基础 |
第四章 马克思主的国际投资理论 |
4.1 马克思的国际投资理论 |
4.2 列宁、斯大林、毛泽东的国际投资理论 |
4.3 对马克思主义国际投资理论的简要评价 |
第五章 国际投资宏观理论 |
5.1 麦克杜格尔的国际投资利益分配模型 |
5.2 小岛清的比较优势投资理论 |
5.3 阿利伯的货币区域理论 |
5.4 邓宁的投资发展阶段论 |
第六章 国际投资微观理论 |
6.1 垄断优势论 |
6.2 巴克利和卡森的内部化理论 |
6.3 弗农的国际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
6.4 国际生产折衷理论 |
第七章 发展中国家的跨国公司理论与中国学者对“走出去”战略的研究 |
7.1 小规模技术理论 |
7.2 技术地方化理论 |
7.3 技术创新产业升级理论 |
7.4 中国学者对“走出去”战略的研究 |
7.5 小结:加强对发展中国家国际直接投资理论的研究 |
第三部分 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战略模式研究 |
第八章 中国企业“走出去”的发展状况 |
8.1 中国企业“走出去”的发展阶段 |
8.2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企业“走出去”发展的特点 |
8.3 小结 |
第九章 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战略模式选择 |
9.1 中国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的产业选择 |
9.2 中国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的区位选择 |
9.3 中国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的股权模式选择 |
9.4 中国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的管理模式选择 |
9.5 中国企业“走出去”的经营模式选择 |
9.6 中国企业与跨国公司组建“战略联盟”发展模式的选择 |
9.7 小结:中国企业“走出去”战略的选择 |
第四部分 中国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的障碍及其主要对策 |
第十章 中国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的障碍分析 |
10.1 中国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的国际障碍 |
10.2 中国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的国内障碍 |
第十一章 进一步推动中国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的主要对策 |
11.1 正确处理政府与企业之间的关系 |
11.2 政府应采取的对策 |
11.3 企业应采取的对策 |
11.4 行业协会和中介机构应采取的对策 |
11.5 小结 |
主要参考文献 |
后记 |
(8)关于开创中俄经贸合作新局面的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一、扩大对俄农副产品出口和农业劳务输出, 加强农业技术设备和食品、饲料工业领域的合作 |
二、实现大型骨干企业的横向联合, 加强中小企业的直接对接合作 |
三、大力加强能源合作, 共同开发油气资源 |
四、合作开发高新技术产品, 努力促进成果产业化 |
五、改革对俄罗斯出口商品结构的同时实行“大经贸”战略, 在继续推进边贸的基础上辟建中俄自由贸易区 |
四、国家经贸委副主任张志刚谈食品工业发展(论文参考文献)
- [1]利益集团与贸易政策 ——基于中国现实的贸易政治经济学分析[D]. 顾振华. 上海大学, 2015(06)
- [2]政府职能、国家权力与社会发展 ——当代中国行业协会的政治学研究[D]. 董亚炜. 复旦大学, 2005(07)
- [3]我国工业化道路的现实选择——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观点综述[J]. 张贡生,王廷科,郑俊义. 兰州商学院学报, 2003(06)
- [4]八部委共商食品安全大计[N]. 董峻. 新华每日电讯, 2001
- [5]全国食品工业工作会议提出实施创新战略是今后工作重点[J]. 叶海平. 食品科技, 2000(06)
- [6]我国小微企业外部支持条件的系统整合与体系构建研究 ——基于系统的视角[D]. 卓丽霞. 重庆理工大学, 2013(03)
- [7]中国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研究[D]. 刘英奎.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03(03)
- [8]关于开创中俄经贸合作新局面的思考[J]. 李靖宇,韩瑜. 西伯利亚研究, 2003(02)
- [9]开创中俄两国经贸合作新局面的对策[J]. 李靖宇,韩瑜. 财经问题研究, 2002(11)
- [10]信息广场[J]. 冯笠心. 企业改革与管理, 200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