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洁若的人生轨迹

温洁若的人生轨迹

一、文洁若的人生轨迹(论文文献综述)

李宇晴[1](2021)在《《丰饶之海》的梦境叙事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丰饶之海》是三岛由纪夫的绝笔之作,这部超长篇巨着由《春雪》、《奔马》、《晓寺》和《天人五衰》四卷构成。在《丰饶之海》中,“梦境叙事”成为串联四部曲的重要纽带。因此,本论文将从梦境叙事的角度入手对《丰饶之海》进行研究,以期挖掘出作品所蕴含的深层意蕴。本文除绪论与结语部分外,正文共由四部分组成。绪论部分先提出了本文的选题来源,并阐释了《丰饶之海》这部作品在三岛由纪夫文学创作中的意义。然后梳理了三岛由纪夫及《丰饶之海》的国内外研究现状。最后根据先行研究,概括了本文的研究方法及创新之处。第一部分对《丰饶之海》中出现的梦进行分类整理,并根据梦的内容和性质,将梦境分为预兆梦、转生梦、思虑梦、心愿梦和回忆梦五种类型。然后运用弗洛伊德、荣格等人的释梦理论对这些梦境进行分析,以此理解梦的内容和含义。第二部分剖析了《丰饶之海》梦中的意象及其象征意蕴。《丰饶之海》梦中的“棺材”、“瀑布”和“蛇”意象具有丰富的象征内涵,对这些意象进行分析既有助于理解梦的含义,又能从中窥见作家的创作意图和思想情感。第三部分运用叙事学的相关理论分析了《丰饶之海》的梦境叙事在文本中的功能和作用。《丰饶之海》梦境叙事的功能主要表现在深化人物形象、推动情节发展、扩展叙事时空和凸显主题思想四个方面。第四部分对《丰饶之海》的梦境叙事进行了写作探源,以期挖掘出梦境叙事背后的深层意蕴。三岛由纪夫在创作伊始就形成了梦幻的创作风格,他的许多作品都具有梦幻色彩。而这种创作风格的形成,又与其自身的成长经历、日本古典主义的熏陶和佛教思想的影响有关。《丰饶之海》梦境叙事的创作意图蕴含着三岛以梦幻抵御现实的文学创作意识,以及他对生命的态度和对人生意义与自我存在的观照。结语部分总结了二战后的日本现实对三岛由纪夫创作的影响,继而指出三岛最后的自杀其实也是一种梦想的实现。本文从梦境叙事的角度对《丰饶之海》进行研究,将开拓该作品的研究视角和研究思路。

张子骞[2](2021)在《论《尤利西斯》中的莎士比亚主题》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门赐双[3](2021)在《在“情”与“理”之间 ——论夏目漱石的短篇小说创作》文中提出夏目漱石作为日本现代文学的大家,在其短暂的创作生涯中创作了《我是猫》《门》《从此以后》等多部脍炙人口的作品。但漱石在创作初期,特别是辞去教员职位进入朝日新闻社成为专业作家之前,是以中短篇小说的创作为主的,在1905年到1906年短短的一年间漱石创作了《薤露行》《琴之空音》《趣味的遗传》等多部短篇,随后结集为《漾虚集》于1906年由大仓书店出版。值得注意的是,在短时间内创作出来的这几部短篇小说却呈现出了不同,甚至可以说完全相反的风格。这些不同的创作倾向体现出漱石对文学不同的认识,同时也对其之后的小说创作有着一定的影响。本文将夏目漱石前期创作的不同风格的短篇小说划分为“情”和“理”这两个不同的范畴。“情”的范畴是为艺术的,感性的,而“理”的范畴是为人生的,理性的。本文分为三章,第一章首先对漱石“非人情”的理念进行回顾,“非人情”是夏目漱石在《文学论》中提出的概念,认为“非人情”的文学就是排除道德的文学。结合“非人情”的观念对《幻影之盾》《薤露行》进行分析,这两篇短篇同属于“情”的范畴之下,体现出漱石为“艺术”的一面,表达了漱石对纯美爱情的向往,但同时,漱石笔下的爱情又几乎都是以悲剧收尾。在表现的手法上,漱石常常打破时间和空间的界限,穿梭于不同的时空之中并且表现出对永恒的追求。第二章结合《二百十日》和《野分》,探讨漱石“为人生”的一面,具体表现为漱石最为人称道的对社会的批判。在《二百十日》中围绕阿圭和阿碌充满“余裕”的谈话和登阿苏山的行为,漱石将他“余裕”的观念和社会批判这对看似对立的两面结合起来,或者说“余裕”与“非余裕”本来就不是完全对立的,而是辩证统一起来的。而另一部作品《野分》则是没有“余裕”的,通过对主人公白井道也的刻画展现出漱石对理想人格的追求。第三章通过《趣味的遗传》以及《琴之空音》展现出漱石对科学理性的“理”与超自然鬼怪的“情”之间的纠缠,结合漱石在《文学论》中提出的经典的(F+f)的文学公式,指出漱石对于超自然因素之于文学的关系是持肯定态度的,这种超自然的“幻惑”同样可以激发出读者的特殊情感,表现出漱石对于文学别样的“趣味”。最后,漱石在创作生涯初期写作的短篇小说呈现出其较为复杂的创作理念,并在之后的长篇小说创作中得到延续。

彭旭[4](2020)在《宫本百合子的文学创作与女性主义思想》文中指出宫本百合子(1899-1951)是日本近现代文学史上最具个性的才女作家,被誉为无产阶级革命作家的代表。她自觉从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出发,表达思想感情与诉求,其创作中始终贯穿着对女性问题的关注。在以女性的自我与性别建构为主题的文学创作中,她凭借坚强的意志、尖锐的问题意识与极具革命性的批评精神创造出了一个丰富的女性文学世界,建构了独具特色的女性解放思想,成功地“用女性叙事的光芒照亮了包括男性在内的人类历史的黑暗”。本论文主要从女性主义批评的视角,以其代表性小说、评论为中心,结合日记、书信等材料综合考察其各个创作时期的女性主义思想及特色,试图在整体把握其女性主义思想发展脉络与全貌的基础上,揭示其女性主义思想的先进性和超时代性,并据此管窥日本近代以来女性主义思想的建构及文学表达形态。本论文由八部分构成。绪论部分概述了百合子及其文学创作,阐述了女性主义思想、流派及文学批评特色。对先行研究进行了综述,指出了先行研究中的重视个案、缺乏整体性研究等问题,并点明了本选题的意义。此外,还明确了本研究中运用的研究方法及研究思路,阐释了本研究的创新之处及价值。第一章,考察了百合子女性主义思想的孕育与萌发。主要考察崇尚个性自由的文学少女百合子开始女性主体书写的过程。得益于开明的家庭环境、和洋先驱的熏陶以及女性解放思潮的浸染,百合子从创作之初就具有强烈的主体意识和反抗精神,通过作品来探求男权中心社会女性的生存处境。通过对其习作期主要作品和日记的分析,剖析了其中蕴含的女性主义思想倾向。即为关注女性命运,追求女性间纯粹专注之爱的友情观以及尊重自我成长的恋爱观。通过分析其对女性遭遇的描述,可以明确主体性的缺失导致了女性被建构的他者地位,而主体性的在场则可在不同程度上消解男性中心文化并开拓女性自我的新天地。第二章,分析了百合子人道主义特色的主要创作,探明其具有人道主义特色的女性主义思想的形成。百合子关注农民、城市平民等下层民众,运用写实的手法表达了对弱势群体的同情、对人性的尊重与期望以及渴望救赎民众的浪漫理想。通过考察作者塑造的女性形象以及对中下层女性生存困境的言说,揭示了其对女性的人性、个性、自我冲突及成长、理想等的探索,并阐释了这正是作者富于人道主义的女性主义思想的独特表现。第三章,以小说《伸子》为中心,考察了百合子作为“破家女”的人生转变及创作中的主题表达,揭示了其聚焦自我的女性主义思想。作者将目光转向自我内部,集中探求了男女相尅、女性自我以及封闭的异性恋的贫乏、家庭与职业的二律背反等女性问题,塑造了许多追求自由、独立,力求实现自我的女性形象。女性为了更好地成长,应该积极突破封建家族制及以男权为中心的性别文化的束缚。百合子在异性恋与同性爱之间寻求建构理想的性别关系,并逐步确立了灵肉一致的爱情观。第四章,聚焦无产阶级文学运动中的百合子的文学创作,揭示了其汲取马克思主义思想后所形成的先进的女性主义思想及文学特色。百合子从阶级与社会性别的视角重新审视女性问题,面对女性工人所受的阶级压迫,她试图唤起女性的阶级意识,为无产阶级女性鼓与呼。作者在作品中描述了无产阶级女性的困境与抗争,指出不合理的性别分工是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物,只有社会主义才能从根本上解放女性。女性的解放离不开社会的变革,参与社会变革才是无产阶级女性的解放之路。第五章,以百合子反战主题的创作为中心,探讨了在战时的国家意识与男性霸权相勾结的社会体制之下的女性处境以及百合子旨在反抗的女性主义思想。作为战时日本文坛唯一一位没有转向的女性作家,百合子坚持同法西斯作斗争,创作出了多部充满反战意识的作品。百合子立足女性立场,通过母亲、妻子、未婚女性等不同的视角,揭露了战争给女性带来的创伤,刻画了虽被法西斯主义和男权所裹挟,但始终进行抵抗的女性形象,表达了女性渴望和平的内心愿望与追求自主生活的主体意识,批判了国家母性主义等意识形态对女性的统合。第六章,以战后民主主义文学运动中百合子的创作为中心,阐明了其在战后环境中崭新的女性主义思想。百合子在小说、评论以及诸多发言中以重建女性自我认同为己任,深入探索了女性的再启蒙、母性、女性性等问题,丰富了其女性主义思想的内涵。她主张民主化社会中的女性解放以突破男女二元对立、追求女性性别特质的完善以及探索作为人的丰富的可能性为主要目标。指出其追求的理想的女性形象是与男性和解并能够体现人性之充实的独立女性。这种在追求民主、和平的文学主题中彻底解构制度化的女性原理,以促使女性获得完全自我的女性主义思想,无疑具有深远的意义。结论部分,总结全文,得出结论。通过对百合子各个时期主要作品的分析可以看出,追求自由与人道主义精神的百合子始终具有鲜明的女性主义思想。她的文学创作很好地表现了其各个时期不同的女性主义思想特色。在大正·昭和的时代洪流下,经历了战前、战中与战败等不同时期的百合子,在跌宕起伏的生涯中,将创作与社会历史相结合,始终关注国家、阶级与女性,在反战与解构男权中心的二元对立中寻求女性的解放;在风云变换的各个历史时期呼吁建构女性的主体意识、恢复女性作为人的权利;在尊重母性、女性性的基础上来建构和谐的社会秩序。百合子丰富的女性主义思想与后来兴起的世界女性主义思想不谋而合,无疑具有超时代性和先进性。百合子始终关注女性生存与女性命运的文学主题与其不为时流所动的价值取向,丰富了日本近现代文学的百花园,是研究日本女性文学、女性文化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

许磊[5](2020)在《探寻重塑现代中国的精神力量 ——埃德加·斯诺《活的中国》编译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埃德加·斯诺花费近五年时间编译中国现代短篇小说集《活的中国》,他坦承编译过程让他收获很多,可视为《西行漫记》的前奏。不仅如此,《活的中国》选集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外译起步阶段最为成功的一次努力,为打破当时西方对中国的刻板印象做出了贡献。然而,国内外学者却没有给予《活的中国》编译足够的重视,要么忽略不计,要么仅仅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对外传播的注脚一笔带过。随着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和社会学转向,在新世纪的第二个十年间,翻译研究者开始关注《活的中国》选集,对其中的翻译策略选取展开探讨,开启了真正意义上的翻译研究。为将《活的中国》编译研究引向深入,本研究以编译主导者斯诺的在华“社会轨迹”及其思想演变为切入点,深入探讨如下几个重要问题:《活的中国》选集的文本选择,翻译策略的选取,选集中建构的现代中国形象以及《活的中国》编译与《西行漫记》之间的内在关联。本研究注重搜集与使用与个案相关的一手史料,同时借鉴具有解释力的西方翻译理论,力图做到论证有“理”有“据”。在描写的同时,注重解释,做到描写与解释相结合。本研究针对目标个案提出如下三个研究问题:(1)《活的中国》编译的文本选择和翻译策略选取情况如何?为何这样选择?(2)《活的中国》选集建构了怎样的现代中国形象?为什么是这样的形象?(3)《活的中国》编译与《西行漫记》之间有着怎样的内在关联?通过考察相关史料发现,《活的中国》选材经历了前期的编译计划调整以及两轮入选作家的筛选和调整,才有了现在的选集目次。经过两轮入选作家筛选和调整,多位非左翼作家纷纷落选,左翼作家的比重大幅提高。选集选材过程体现了斯诺思想上“左转”的过程,他逐步相信左翼思想是正在改造现代中国的精神力量。斯诺的选材倾向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倾向政治立场有代表性的作家;二是侧重选取在青年读者中影响较大的作家。为了将个人叙事植入译文中,斯诺主要使用三种翻译策略完成对译文的改写:首先,利用时空建构,将原文中的批判引向现实社会;其次,通过原文素材的选择性采用,改换原文中受压迫民众和知识分子形象;此外,采用标示式建构意在加强民众的反抗诉求以及对封建礼教的批判。在文本选择和特定翻译策略的合力之下,斯诺建构出正处于文化转型期的现代中国形象:深受多重苦难的中国,觉醒与抗争的中国和红色革命影响下的中国。在深受国内外多重势力的压迫下,中国部分受压迫民众开始觉醒,但尚未有所行动,反抗的诉求主要来自知识分子阶层中的激进分子。中国红军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共产主义运动在中国赢得部分民众的支持,但也因民众的无知而被误解。斯诺对现代中国“他者形象”的建构也折射出斯诺对美国“自我形象”的思考:美国不应以武力介入中国事务,而应扮演民族自决原则扞卫者和世界和平维护者的角色。《活的中国》选集是《西行漫记》的前奏。在编译过程中,斯诺对中国民众的生存状况、各阶层民众的革命诉求以及中国命运等问题了解更加深入,这促使他进一步思考中国的现状与未来。陕北之行为斯诺的思考提供新素材和可能的答案,并以《西行漫记》的形式呈现出来。本研究是探讨记者型译者行为的一次有益尝试,为斯诺思想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素材,同时也为中国文学“走出去”的译者模式、国家形象建构策略以及译介行为评价等方面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王慧莹[6](2020)在《战后日本女作家战争观研究》文中认为一场战争的爆发,不仅使得国家政治、经济发生改变,对于一个时期的文学也有很大的影响。在传统历史、文学研究领域只是重视战争与男性的关系,但在战争的洪流中,女性自觉或者不自觉也与战争相互联系着。日本作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发动国和战败国,其女作家在战后立于女性独特的视角也进行了有关战争题材小说的书写,将日本人放进罪恶与良知挣扎的漩涡里,从而对日本人的罪责意识进行新的思考。分析日本女作家的战争观,可以更好地窥探日本人对待战争的态度,对于新时代呼吁和平有着重要意义。本文将日本战后分为三个阶段:40—50年代、60—90年代和新世纪以来,分别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女作家及其作品进行分析得出女作家的战争观。本文主要分为5部分,由绪论、正文三章、结论组成。绪论部分,首先讲述战争中的女性不仅仅是受害者或者牺牲者的角色,她们在战争中也起到了协助战斗的作用;然后简单界定日本女作家选取范围的依据,最后梳理概述这一课题的国内外研究状况以及本文的研究意义和思路。第一章,主要从城市景观叙事入手分析日本女作家视野下展现出的城市景观和生活景观多为破败不堪的;以创伤理论为基础分析战争给日本人带来的肉体和精神上的伤害。大部分日本女作家因自身的国民情感,所以和男作家一同站在“受害者”立场在作品中用大量笔墨诉说日本以及国民在这场战争中受到的伤害,突出表现自身的苦难和创伤,但是在表达苦难时男女作家又有不同的侧重点。第二章,立于女性视角对日本女作家笔下性别书写的叙述范式以及女作家独特的政治表述进行分析。女作家通过塑造个性鲜明的女性人物表达自身对战争的反思——谴责战争的基础上更加关注女性命运。左翼女作家更是将谴责战争、反对军国主义政府以及关注女性生存有机结合起来,但需要注意的是无论左翼女作家,还是非左翼女作家在反思战争方面都具有各自的局限性。第三章,立于现实社会去分析日本女作家对战争的反思,发现不同女作家对于战争记忆的继承已经出现偏差:一部分女作家笔下力求恢复历史的真实面貌,试图站在客观的角度上去反思战争,力图让读者或者后代人以此为警醒;另有一部分女作家在时代的洪流中随波逐流,不断地被国家政治势力所利用,被社会思潮所影响,所以在作品中重塑日本人的战争记忆,消解战争责任,以求达到内心的和平向往。结语部分,概括总结日本女作家的战争观及其战争文学的社会意义,但是要看到她们对战争的思考仍很难跳出“日本国民”的立场,缺少一定的客观性。另外通过对比日本与德国、法国在追究战争责任的差别,希望日本能够正视历史,反思过去,唤起日本年轻一代的战争责任意识,共同走向更加和平美好的未来。

尹朝霞[7](2020)在《引进版日本文学类图书出版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中国引进出版日本文学作品已有一段历史,近年来更是随着中日双方文化交流的活跃以及版权贸易的发展而日益频繁,因此日本文学作品在中国的引进版文学图书市场上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位置。日本文学作品在中国的畅销为中国图书市场带来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同时也为中国的广大读者奉上了精美的精神食粮,加深了中国人民对日本文化的了解。目前中国图书市场上引进的日本文学类图书品种越来越多样化,但是存在的一些问题也影响着日本文学类图书引进的进程,诸如引进版权时机、选题内容、营销等。本文致力于通过分析当前引进版日本文学类图书出版的现状来找出其中所存在的问题,分析原因并寻找改善问题的方法。论文绪论部分主要介绍选题背景、选题依据以及研究现状,并分析其可行性。第一章以先行文献和对市场相关图书的考察为基础,对目前图书市场上引进版日本文学类图书出版概况进行了梳理,并对图书出版进行了分类解析,第二章多维度挖掘出引进版日本文学类图书的文化和经济价值、对“出版”本身的价值,通过典型样本的分析,管窥个案体现出的综合价值。第三章分别从选题评估、版权购买、作品翻译以及营销推广四个方面对引进版日本文学类图书出版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辨察,第四章分析原因并根据问题所在对症下药,提出改善问题的优化策略。论文的上述分析探讨都是基于对2012-2018年引进版日本文学类图书相关数据、研究文献及对市场相关图书考察的基础进行的。

孙煜莹[8](2020)在《病魔纠缠下的文学创生 ——鲁迅与夏目漱石的生命主题比较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着重探讨“生命主题”这一大框架下,鲁迅与夏目漱石之间关于疾病与死亡之态度的异同,及对其创作的影响。是利用比较文学“平行贯通法”等相关方法,以作家之间的异同为横向研究,生命主题为纵向深入的一次跨文化诗学研究。“生命主题”是一种宏观概念,其中包罗万象种类庞杂,限于篇幅,也便于更细致地研究两位作家之间的灵魂共鸣,本文将主要研究论点落在疾病及其引起的死亡上,以疾病为桥梁触探两位作家关于死亡的真实心态,继而根据其生死观反馈疾病发展下的文学创作心态,探索两位作家在疾病影响下形成的创作理念与风格。在疾病观层面,运用病理学、病迹学等相关知识与研究方法对两位作家的疾病心理进行剖析,并根据加斯东·巴什拉的想象理论与现象学学说,本论文将始于疾病却并不局限于疾病,而是探讨作家在罹患疾病后是如何理解自己的疾病,如何与疾病共存,甚至利用疾病进行创作与精神上的“重生”,疾病种类及其病状本身属于医学范畴,并不在本文的探讨范围之内,因此本文将重点放在两位作家的疾病观以及疾病引起的死亡观对创作的影响机制上,以这两种观念为代表的生命哲学又如何作用于两位作家的文学人生,使得创作中充满战斗的“狂气”。本文属于比较研究,因此比较鲁迅与夏目漱石生命哲学的异同是本文主要骨架,根据异同来探讨鲁迅旅日期间可能受到的潜在影响与思维变迁是本文核心内容。疾病与死亡虽然是两个看似负面的影响因子,但二位作家将其变为战斗的动力源泉,如此生命哲学,值得深思。绪论中阐述了本文的创作缘由、在写作中主要运用的相关概念,研究现状的总结与反思,具体的框架结构与研究方法。第一章,生命哲学的第一层——疾病观的异同研究,疾病对个人的影响不仅在生理上更在心理上,对于鲁迅与夏目漱石而言,疾病更是纠缠一生的宿敌。对于疾病的产生,两位作家有着相同的观点,即精神与现实的摩擦与碰撞,是精神世界与外部环境之间的矛盾外化。在肯定两位作家疾病观上的相似性后,考虑到鲁迅与夏目漱石是生于两个国度、接受着两种不同的文化教育的作家,因此即使有着相似的疾病观,在处理内外矛盾的外化时必然会出现不同,继而影响创作内容与思想体系,体会出不同的“自我”人格;第二章,疾病的推进使生命逐渐走向死亡,同样接受了佛教影响的鲁迅与夏目漱石,在面对肉体的消逝时都产生了“死亡”即解脱的想法。然而生与死这一组看似对立的概念在两个作家笔下有着不同的论调,生是如何生?死又如何死?生与死真是对立的吗?死亡是一瞬间的吗?根据疾病观延伸出的,是面对死亡时如何处理“灵与肉”的关系问题,肉体的消逝与意识的飞升,到底哪一种能够称得上真正的死亡,在两位作家笔下有着不同的答案。第三章,对疾病与死亡的思考,生命哲学让夏目漱石与鲁迅的创作都体现出了共同的特征,即“狂气”。狂气可以由疾病直接引起,福柯认为疾病是精神与肉体之间的平衡被打破所引起的。于是为了弥补精神上所受到的压迫,或是由于外界环境造成的某种意识缺失,作家在创作时产生了代偿行为。创作艺术作品,包括文学作品,狂气只是用于服务作品,扮演撕裂者与打破者的角色,承担“从非理性中恢复理性、再把理性交还给非理性”的任务。鲁迅的“狂气”不仅来自其师章太炎,或许也有夏目漱石的潜移默化。结语部分对全文进行了总结。比较鲁迅与夏目漱石的生命哲学,并非为了证明夏目漱石对鲁迅有直接影响,而是为鲁迅的思想研究探索新的角度。相似的人生经历,相似的文学理想,相似的时代背景,虽然未有直接交集,但两位作家之间关于生命哲学的体验却犹如神交。两位文豪现已仙逝,而他们的精神却如他们所期望的那样永远长存。

胡琴[9](2019)在《论E.M.福斯特长篇小说的焦虑叙事》文中研究表明二十世纪初期,英美等西方国家随着帝国化进程的不断推进,社会矛盾日渐突出,物质与精神的共生形态随着社会的急剧变动,不断地发生裂解与错位。在这种混乱与失序之中,对自我的不断寻求和对存在价值的不断追问,成为个体获得稳定持久的精神动力的有效方式。但个体精神维稳的脆弱性难敌社会发展的强劲冲力,自我不断面临被抑制、压迫、重塑的威胁。在这种处境之下,个体不可避免地产生强烈而又持久的焦虑情绪。在时代的裹挟中,焦虑已成为一种集体无意识表征,频繁地闪现在人类精神领域的上空。E.M.福斯特作为英国现代主义小说的奠基人之一,对人的精神世界的展现与刻画成为他叙事构建的核心要素之一。借助叙事学、人本主义心理学的相关理论,厘清其焦虑叙事的精神内质与形式表征,是研究福斯特作品一个新的视点。在他的几部长篇小说中,福斯特通过各类叙事视角的安排与置换,借叙述者“看”与“说”的叙述动作,深刻地表现出个体焦虑的多样性、复杂性特征,揭示了“焦虑”背后复杂的政治、文化因素。在叙事时间、叙事空间的建构过程中,利用话语的形式张力进一步强化了焦虑在文本空间中的可视性与可感度,使其话语时间显现出明显的心理色彩,由此形成特定的焦虑节奏;同时,通过极具隐喻性的叙事空间的设定与架构,使得空间形式附着强烈的对立与冲突之感。通过叙事视角、叙事时空的构建,文本中的焦虑意识被置于叙述话语的表意结构之中,在叙述过程中通过人物话语、叙述话语被传达出来,又在叙事交流过程中被重构、消解。福斯特通过小说叙事,对彼时社会发展进程中人的精神迷失与价值焦虑,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问题进行了探讨。在叙述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个体、民族间的冲突时,洞见性地铺展了关于爱与联结主题的探讨,在相对温和的笔触中传达出冲突与焦虑的消解之道:只有传统与现代、物质与精神、自我与他者实现“联结”,社会的隐忧与个人的焦虑才有消解的可能。福斯特对彼时人与社会出处的思考,透过近百年的重云与尘雾,依旧闪烁着智慧的光芒。

孙平[10](2018)在《松本清张小说在中国大陆的受容》文中研究指明松本清张是日本社会派推理小说的代表作家。1980年5月,根据松本清张代表作《砂器》改编的电影在中国大陆上映,其精巧的布局及高超的心理描写,受到中国观众的喜爱。随即,松本清张的小说乘借电影之余热,被大量翻译出版,传播甚广。直至今天,其作品仍多次被不同译者、不同出版社翻译再版。为了廓清松本清张小说在中国的接受情况,本论文拟以接受美学为理论指导,全面梳理松本清张小说在我国各时期的翻译出版历史及现状,全面分析松本清张作品在中国大陆广为传播的原因。本论文主要由以下五部分组成。序论部分主要由研究目的和意义、文献综述、理论基础、研究方法、创新点以及今后的课题组成。第一章首先对中国大陆有关松本清张作品的译本进行梳理,分析其译介历史。松本清张小说在中国的译介主要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从1949年至1980年。这期间有《日本的黑雾》《日本改造法案:北一辉之死》《点与线》三部作品翻译成中文出版。阅读者数量少,其作品尚未得到充分认识。第二阶段是从1980年至1989年。这一阶段,以电影《砂器》为契机,中国出现松本清张作品出版热潮。第三阶段是从1990年至今,《点与线》《砂器》《零的焦点》等作品多次由不同的出版社出版。结合我国社会发展的时代背景,分析松本清张文学传播的背景及接受特征,探讨松本清张小说在中国大陆的译介历史。第二章将在梳理中国媒体对松本清张文学相关报道的基础上,分析不同阶段报道的内容及特征。从2004年至2017年共计46篇有关松本清张文学的报道中,涉及的内容有松本清张的人物形象,生平简历,文学作品的主题及文学流派,作品的再版及更名,在推理小说界的地位及评价等。其次,分析松本清张的小说及其小说改编的影视作品对中国电影界及文学界产生的影响。重点探讨松本清张作品对中国第一部社会派推理小说《杏烧红》在其创作手法,背景设定,作品主题等方面的借鉴意义。第三章首先对松本清张小说在中国的传播情况,进行问卷调查,在对问卷调查进行数据分析的基础上,分析中国读者对松本清张小说的接受情况。其次,根据作品的有效编码化、媒体的共同作用以及读者的使用与满足等文艺媒体论观点,选取中国读者喜爱的三部作品《零的焦点》《点与线》《砂器》为例,分析其特征,深入挖掘松本清张小说的魅力所在。最后一部分为结论。松本清张小说在中国读者接受的过程中,受到时代背景、译者、出版社、媒体行业等各方面的影响,虽然这些方面对松本清张文学在我国的传播起到重要的作用,但其被我国读者接受的根本原因是,中国读者对松本清张作品中直面社会的精神所打动,产生了强烈的共鸣。当然,译者、出版社、媒体等的强力助推作用也发挥了重要的力量。

二、文洁若的人生轨迹(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文洁若的人生轨迹(论文提纲范文)

(1)《丰饶之海》的梦境叙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与意义
    (二)三岛由纪夫研究综述
    (三)《丰饶之海》研究综述
    (四)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一、《丰饶之海》中的梦境描写及其类型
    (一)《丰饶之海》中的梦境描写
    (二)《丰饶之海》中的梦境类型
二、《丰饶之海》梦中意象及其象征意蕴
    (一)棺材
    (二)瀑布
    (三)蛇
三、《丰饶之海》梦境叙事的功能及其作用
    (一)揭示人物心理,深化人物形象
    (二)架构故事结构,推动情节发展
    (三)拓展叙事时空,调节叙事节奏
    (四)深化创作主旨,凸显主题思想
四、《丰饶之海》梦境叙事的写作探源
    (一)三岛由纪夫梦幻的创作风格
    (二)三岛梦幻创作风格的形成因素
    (三)《丰饶之海》梦境叙事的创作意图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3)在“情”与“理”之间 ——论夏目漱石的短篇小说创作(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论题缘起
    二、研究综述
        (一)国外的漱石文学研究
        (二)国内的夏目漱石短篇小说研究
        (三)关于夏目漱石的文学理论和创作思想
    三、研究思路、方法与意义
第一章 对“情”的追求与向往
    第一节 “情”、“理”与“非人情”
    第二节 “情”的具现——对“爱情”的书写
        一、纯美、理想的爱情女性形象
        二、矛盾的爱情观
    第三节 “情”的表现——“镜”与“盾”中的时空
    第四节 “情”的现实意义
第二章 对“理”的思考与执着
    第一节 重观“余裕”论
    第二节 “阿苏山”的象征意义
    第三节 理想人格的寄托——白井道也
第三章 “情”与“理”的纠缠
    第一节 《琴之空音》《趣味的遗传》中“情”与“理”的纠缠
    第二节 超自然F与科学
    第三节 “情”“理”分离的原因及意义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4)宫本百合子的文学创作与女性主义思想(论文提纲范文)

凡例
中文摘要
要旨
序论
    一、宫本百合子とその文学创作
    ニ、フェミニズムと百合子文学
    三、先行研究と问题提起
    四、研究方法と论文の构成
    五、研究意义と独创性
第一章 フェミニズム思想の育みと萌芽
    第一节 自由思想の芽吹き
        一、自由精神の形成
        二、反発と止扬
        三、和洋思想の受容
        四、女性解放思想の洗礼
    第二节 フェミニズム思想の萌芽
        一、女性の运命への眼差し
        二、个性的な友情観·恋爱観
        三、因习的観念の打破
        四、女性主体性の不在と目ざめ
    まとめ
第二章 人道主义的フェミニズム文学创作
    第一节 人道主义的ナラティブ
        一、人道主义的作家见习い
        二、弱者への同情
        三、人间性への称扬
        四、リアリズムとロマンチシズムの融合
    第二节 人道主义的フェミニズム思想の开眼
        一、苦境下の生ともがき
        二、自家撞着における女性の成长
        三、人道主义的フェミニズム思想の生成
    まとめ
第三章 女性の自我构筑と表现
    第一节 「家」の桎梏を脱出
        一、激动する时代で
        二、女性の反抗
        三、「家」を破ろ百合子
    第二节 女性の自我构筑
        一、女性の自我追求
        二、女性の自己形成と実现
        三、ジェンダー构造への反発
    第三节 セクシュアリテイのありよう
        一、女性の性の目覚め
        二、セクシュアリティの変容
        三、霊肉一致の爱
    まとめ
第四章 プロ文学创作と女性の言説
    第一节 プロレタリア文学へ
        一、日本のプロ文学运动
        二、社会主义との出合い
    第二节 プロ文学の女性代言
        一、无産女性の代言者として
        二、女性の自覚から阶级的自覚へ
        三、无産女性の重荷
    第三节 マルクス主义的女性解放思想へ
        一、阶级支配と性差别の苦境
        二、无産女性の抗争
        三、无産女性の解放と活路
    まとめ
第五章 反戦意识の确立と女性表现
    第一节 戦时下の文坛と「国を破る」女
        一、 転向の尸惑い
        二、「国を破る」女の抵抗
    第二节 女性の反戦意识の确立
        一、女性が见た戦争
        二、戦争下女性の被害
        三、女性の反戦表现
    第三节 戦时下男性霸権の脱构筑
        一、戦争における女性の位相
        二、戦时下に生きる女性像
        三、戦时下男性覇権の脱构筑
    まとめ
第六章 フェミニズム思想の昇华と民主主义文学创作
    第一节 民主主义文学の旗手として
        一、民主主义文学活动の展开
        二、民主と平和というテーマ
    第二节 フェミニズム思想の新たな达成
        一、女性への再啓蒙
        二、母性拥护
        三、女性性の芯
    第三节 民主主义的フェミニズム思想の构筑
        一、女性解放から人间解放へ
        二、女性のアイデンティティの再构筑
        三、民主化に向かう女性の表象
    まとめ
结论
参考文献
谢辞
在学中の主要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祝表

(5)探寻重塑现代中国的精神力量 ——埃德加·斯诺《活的中国》编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意义
    三、文献综述
        (一)埃德加·斯诺研究
        (二)埃德加·斯诺早期在华活动及思想研究
        (三)《活的中国》编译研究
    四、研究问题
    五、研究方法
    六、论文框架
第二章 《活的中国》的编译语境与重要价值
    一、20世纪30年代美国来华记者中国现代文学译介活动简介
    二、《活的中国》的编译语境
        (一)少人问津的中国现代文学译介
        (二)美国对中国现实的关注:从“汉学”到“中国学”
        (三)美国中国形象的转变:从“蔑视”到“仁慈”
    三、《活的中国》的重要价值
        (一)《活的中国》与斯诺思想的发展
        (二)《活的中国》与中国现代短篇小说的域外传播
        (三)《活的中国》与现代中国形象的建构
    四、小结
第三章 《活的中国》编译的选材
    一、有关《活的中国》编译选材的几个重要问题
        (一)斯诺编译计划的调整
        (二)《活的中国》入选作家及篇目的调整
        (三)《活的中国》选集中的“特殊”篇目
    二、斯诺在《活的中国》编译选材中的主导地位
    三、《活的中国》编译的选材
        (一)首轮落选的作家:20年代“乡土小说”作家、“早期普罗小说”作家与30年代“海派小说”作家
        (二)选集出版前的入选作家调整:五四“老”作家、“第三种人”作家与左翼作家的调整
        (三)斯诺的选材倾向:政治立场有代表性,创作影响大
    四、小结
第四章 《活的中国》编译的叙事建构策略
    一、选集生成的基本策略——编译
    二、社会学视阈下的翻译叙事运作模式与叙事建构手段
    三、《活的中国》叙事建构策略
        (一)编译中的时空建构:加强原文批判的现实指向
        (二)编译中文本内素材的选择性采用:改换受压迫民众与知识分子形象
        (三)编译中的标示式建构:强调民众革命诉求,加强对封建礼教的批判
    四、小结
第五章 《活的中国》中现代中国形象的建构
    一、翻译研究的形象学视角
    二、《活的中国》建构的现代中国形象
        (一)深陷多重苦难的中国
        (二)觉醒与抗争的中国
        (三)“红色革命”影响下的中国
    三、小结
第六章 《活的中国》:“《西行漫记》的前奏”
    一、斯诺编译《活的中国》的收获与思考
        (一)对中国民众生存状态的认识与思考
        (二)对各阶层革命诉求的认识与思考
        (三)对中国未来的认识与思考
    二、《西行漫记》:为“活”的中国寻找另一种可能的答案
    三、小结
第七章 结语
参考文献

(6)战后日本女作家战争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战争中的日本女性
    第二节 日本女作家与战争文学
    第三节 研究现状
        一 国外研究现状
        二 国内研究现状
        三 研究意义以及思路
第一章 立于国民情感的战争书写:苦难与创伤
    第一节 战火掠过的地狱式城市景观
        一 主体视野下的战后建筑景观
        二 主体经历下的战后生活景观
        三 城市环境中人情的冷峻透视
    第二节 战争困境下的身体书写
        一 伤痕累累的身体创伤
        二、难以抚平的心理伤痕
第二章 立于女性视角的战争述说:自救与反省
    第一节 战后女作家的叙述范式
        一 知识女性的自我救赎
        二 平民女性的自救模式
        三 底层女性的苦难叙述
    第二节 战后女作家的政治表述
        一 女性视角的战争反思
        二 无产阶级立场的战后自省
        三 战争文学控诉的无力性
第三章 立于现实社会的战争反思:固化与重塑
    第一节 固化战争记忆的历史书写
        一 直面历史:固化历史记忆与战争体验
        二 直面罪恶:接受历史事实进行战争反思
    第二节 重塑战争记忆的个人化书写
        一 消解历史:历史洪流中的“工具化”个人
        二 消解罪责:时代背景下个体的历史重塑
结语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致谢

(7)引进版日本文学类图书出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依据
        一 研究背景
        二 研究意义
        三 研究现状
    第二节 研究方案
        一 研究内容
        二 研究方法
        三 可行性分析
    第三节 选题特色以及创新点
第一章 引进版日本文学类图书出版的现状梳理
    第一节 引进版日本文学类图书出版溯源
    第二节 引进版日本文学类图书的市场探查
    第三节 引进版日本文学类图书作者掇要
    第四节 引进版日本文学类图书文本类别解析
第二章 引进版日本文学类图书出版的多维价值窥探
    第一节 从引进版日本文学类图书的整体状况看其价值
    第二节 从引进版日本文学类图书的畅销榜单看其价值
    第三节 从引进版日本文学类图书的典型样本出版看其价值
第三章 引进版日本文学类图书出版的不足
    第一节 争夺版权,重复引进
    第二节 版权乱象,时有发生
    第三节 盲目引进,有待匡正
    第四节 翻译欠佳,质量堪忧
第四章 引进版日本文学类图书出版的策略优化
    第一节 科学引进,避免内讧
    第二节 版权立法,维护秩序
    第三节 瞄准需求,精选选题
    第四节 编译共励,打造精品
    第五节 优化营销,实现双效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8)病魔纠缠下的文学创生 ——鲁迅与夏目漱石的生命主题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言
第一章 鲁迅与夏目漱石的疾病观
    第一节 面对疾病的共通性
    第二节 直面疾病的不同选择
    第三节 “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
第二章 鲁迅与夏目漱石的死亡观
    第一节 同一性与“大欢喜”
    第二节 “向死而生”与“以死为生”
    第三节 知识分子之死
第三章 狂人与狂人的思想碰撞
    第一节 疾病与“狂气”
    第二节 “狂气”的交流
    第三节 “狂气”的隐喻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在读期间相关成果发表情况

(9)论E.M.福斯特长篇小说的焦虑叙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何为焦虑叙事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趋势
    三、焦虑与福斯特小说的内在关联
第一章 呈现焦虑的叙事视角
    第一节 聚焦生存现状的外视角
        一、全知视角:社会的剧变
        二、选择性全知:道德的式微
    第二节 以本体焦虑为视点的内视角
        一、女性的挣扎与自反
        二、混合文化身份者的苦涩
        三、“性”受困者的压抑
    第三节 叙述立场与聚焦切换
        一、人物立场的冲突
        二、叙述者的立场表态
第二章 镌刻焦虑的叙事时空
    第一节 叙事时间中的福氏节奏
        一、“停顿”中的情感颤动
        二、重复叙述中的焦虑节奏
    第二节 叙事空间中的地域化构建
        一、城市空间对个体空间的挤压
        二、乡村与自然空间的呻吟
        三、异国旅行与价值冲突的在场
    第三节 时空象征与精神隐喻
        一、意象投射与自我观照
        二、空间隐喻与乌托邦寄望
第三章 消解焦虑的叙事交流
    第一节 人物话语中的对抗
        一、话语中的权力规训
        二、话语中的“他者”反抗
    第二节 叙述话语中的消解之道
        一、反讽的嘲弄与诘问
        二、叙述中的“联结”召唤
    第三节 交流的旨归:焦虑的消解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10)松本清张小说在中国大陆的受容(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要旨
はじめに
    一、研究の动机と意义
    二、先行研究
    三、理论基础と研究方法
    四、论文における斩新さと今後の课题
第一章 中国における松本清张小説の伝播の歴史遡り
    第一节 松本清张小説の翻訳及び出版现状
    第二节 时代背景と松本清张文学の伝播
第二章 マスコミの报道から见る松本清张文学の受容特徴
    第一节 中国のマスコミにおける松本清张文学に関する记事について
    第二节 中国探侦小説の影响への考察
第三章 中国読者によく読まれた松本清张小説への分析
    第一节 アンケート调査及びその分析
    第二节 何故読まれたか――『ゼロの焦点』『点と线』『砂の器』を中心に
结论
注釈
参考文献
付録
谢辞

四、文洁若的人生轨迹(论文参考文献)

  • [1]《丰饶之海》的梦境叙事研究[D]. 李宇晴. 辽宁师范大学, 2021(09)
  • [2]论《尤利西斯》中的莎士比亚主题[D]. 张子骞. 浙江大学, 2021
  • [3]在“情”与“理”之间 ——论夏目漱石的短篇小说创作[D]. 门赐双. 天津师范大学, 2021(10)
  • [4]宫本百合子的文学创作与女性主义思想[D]. 彭旭. 山东大学, 2020(01)
  • [5]探寻重塑现代中国的精神力量 ——埃德加·斯诺《活的中国》编译研究[D]. 许磊.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20(07)
  • [6]战后日本女作家战争观研究[D]. 王慧莹. 郑州大学, 2020(02)
  • [7]引进版日本文学类图书出版研究[D]. 尹朝霞. 湖南师范大学, 2020(01)
  • [8]病魔纠缠下的文学创生 ——鲁迅与夏目漱石的生命主题比较研究[D]. 孙煜莹. 南京师范大学, 2020(03)
  • [9]论E.M.福斯特长篇小说的焦虑叙事[D]. 胡琴. 南京师范大学, 2019(03)
  • [10]松本清张小说在中国大陆的受容[D]. 孙平. 山东师范大学, 2018(12)

标签:;  ;  ;  ;  ;  

温洁若的人生轨迹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